档案类型范文

2024-07-20

档案类型范文(精选4篇)

档案类型 第1篇

一、实物档案

在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发展形成的晚期智人, 应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当然包括发祥地并祖祖辈辈生活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原居民———苗蛮集团的直系祖先。晚期智人比较典型的有四川资阳人和贵州普定的穿洞人, 广西来宾县桥巩圩的麒麟山人、柳江人、老磨槽洞人, 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西畴人。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等环洞庭湖、环鄱阳湖以及环太湖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都是南方民族先民至少包括苗族先民在内于历史上的“九黎”、“三苗”时期创造的。资阳人在四川资阳黄鳝溪发现的, 主要是一个头骨;普定穿洞人在贵州普定县城西五公里处的一座孤山上发现的, 1979年5月试掘, 获得大量石器、骨器, 1981年5月, 中国科学院和贵州博物馆联合发掘, 出土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人类化石两千多件;城背溪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器主要有石斧、锛、盘状器、网坠、石条、石杵等生产工具, 陶器有釜、罐、钵、盘和支座等;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 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陶为主, 彩陶是大溪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屈家岭遗址出土了泥质黑陶、灰陶、红陶、褐陶等, 还有大量的石器。

从以上大量的考古挖掘发现的资料可以看出, 苗族先民在很早以前就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并为后人留下大量实物资料, 如石器、骨器、化石等, 他们在此期间形成的档案就是实物类档案, 这些实物档案为人们研究人类起源、社会文化、社会历史提供了生动的资料。

二、科技档案

汉语中“禾苗”和农业中的“农”字, 恐怕应是苗语借词;而不少史学家言苗族发明了农业和苗族是最先种植水稻的民族, 对此不应过多猜疑。俞伟超先生曾就长江中游地区有关考古发现客观地说道:“以屈家岭文化为中心的原始文化当为三苗中晚期文化遗存”。苗族先民经过辛勤劳动创造发明了农业, 留下了可贵的农业科学技术, 这就产生了科技档案。

大汶口文化是以粟为主的农业, 渔猎生产在经济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贮藏粟粒的大型窑穴, 可见粮食储量较丰。大溪文化则以种植稻米的农业生产为主, 渔猎等辅助经济也居一定地位。长江下游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 亦出土了稻作遗存。河姆渡文化属栽培的籼亚种晚稻型水稻, 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也是亚洲最古老的稻米实物遗存。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 渔猎仍是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良渚文化的居民已饲养家蚕, 并曾出土土苎麻织物。

三、工业档案

现代苗语对古陶器的名称全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 如称缸为“濮”, 称罐为“厩”, 称釜为“盥”, 称镡为“甑”, 称碗为“翟”, 称三足器为“果刚”等。土坯烧制的粗陶器则都加上一个“豆” (土) , 如“翟豆” (土碗) , “厩豆” (土罐) 等等。这说明苗族先民所使用的陶器不是引进他民族的, 而是自己制作的。苗族先民制作陶器, 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煮熟大米吃的特别生活需求, 而土烧则硬这种物理现象和使用方法, 为后来烧砖、烧瓦以及其他手工制作奠定了基础, 标志着人类发展的进程, 开启了手工业的历史先河。苗族先民勤于动手动脑, 创造发明了陶器的制作, 并进行手工作坊的管理, 这就产生了工业企业档案。以制陶为主的手工业。大汶口文化的陶器, 早期均手制, 绝大多数为红陶, 中期以后增加了灰陶和黑陶, 还出现了薄胎的质地细腻的灰白陶, 并开始使用新制技术。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 其纹饰最明显的特征是戳印纹。

四、基本建设档案

在长江中游生活的苗蛮先民, 因为水稻生产的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于是, 他们便大兴土木, 建造房屋。随着人口迅速地发展, 他们便群居在一些便于生产的台地上, 形成了我国早期的南方村落。从湖南澧县车溪乡南岳村, 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史前古城———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屈家岭遗址房基中已有烧土台, 这是防潮设施。房屋均为长方形, 有单间和双间, 房中都有灶台或灶坑。这当是南方民族最早的“火坑”、“火塘”, 属于南方苗蛮民族居室文化内容。苗族先民在改善居住条件过程中, 形成了大量的基本建设档案, 这就产生了基本建设档案。

以干栏式为主的建筑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创造了干栏式建筑及一套榫卯结构, 代表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别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建筑类型, 我国壮族、苗族、傣族、侗族还保存着这种文化传承。这就进一步说明蚩尤九黎部落联盟集团跟苗蛮民族集团、百越民族集团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五、工艺品 (艺术) 档案

环巢湖、太湖一带玉器文化到底是谁创造的, 目前尚无充分的佐证资料作定论。苗族穿金银戴玉器的普遍性, 恐怕在当今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不可多见的。苗族胸前佩戴的兽面神徽, 其图案与良渚出土玉琮的图案几乎无差别;良渚出土玉器中的一仵标签名“玉匕”的玉器, 与苗族妇女织花边、花带用以挑纱的带匙极其相似, 苗语东部方言称之为“果惰”。手镯叫“苟簿”。整个玉器叫“丽矢”。再如, 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图案, 与苗族傩公傩母的面具如出一辙。总之, 良渚玉器与苗家玉饰文化, 是有渊源上的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苗蛮先民创制玉器文化, 为美化人生、促进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是工艺品档案 (艺术档案) 的发源。

六、军事档案

大约公元前5000年开始, 我国的远古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石并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苗族先民已经历了苗文化北移和苗夷文化大融合的伟大变革。蚩尤一统九黎, 结成了“九九八十一个兄弟”部落联盟, 并为了开拓黄河中下游这块肥沃的土地, 与炎帝黄帝发生了大规模的相持甚久的部落战争。这是军事档案的开端。关于发明兵器的记载有:《管子·地数篇》:“蚩尤受庐山之金, 而作五兵”。《龙鱼河图》:“黄帝摄政, 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兽身人语, 铜头铁额, 食沙食, 造五兵, 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 诛杀无道, 万民钦命。”《山海经》:“黄帝令应龙攻蚩尤, 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 大风雨”。《史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蚩尤作大雾, 军士皆昏迷”。

七、医药档案

从史书记载及文物考古发现苗族医药源远流长。西汉刘向在《世说新语》的《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 以菅为席, 以刍为狗, 北面而祝, 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 举而来者, 皆平复如故。”近人刘镜如在《中医史话》里说:“苗父……是苗黎族的巫师 (即巫医) 。”在苗族民间及苗族古歌中, 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个药王, 身在四方, 三千苗药、八百单方”。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五十二病方”早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医药经典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中治病的药物“答”为苗族豆类植物。把以寒帮病称为“阂”, 与苗族的“茄”同音同义。经专家考证, 确认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族属是苗族。春秋战国时期, 在苗族聚居的楚国, 大诗人屈原在《熏》中记述了大量花草植物药名, 如泽兰、菖蒲、葱、芷、苣、辛、夷等都是记录的药草。另据欧志安氏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药物达三分之一左右, 《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5种, 第二册有27种苗族药物。

近代降临, 随着苗族地区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 苗罾产、销售、流通作为商品首先受到了相当大的刺激, 苗民开发大宗药物作芦出售。当时黔东南和湘西等地大宗药材运到湖南洪江、常德和湖北武汉转每平重安江一带, 苗族农民种植五倍子出卖, 出现成片的五倍子山。黔西南碍苗族地区盛产苗族药“倒提壶”也远销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号称“滇黔”的安顺关岭县, 据《关岭县志》记载, 木、草、花、果、兽等商品性药物100多种。其境内的关索、坡贡、永宁、花江等地, 形成了繁荣的“场期药每逢场期, 广大苗民便采集大宗药材上市, 有的专售药物, 有的兼以行医。苗民还远出家门, 到云南、广西、安顺、贵阳、重庆等省内外城市行医卖药芗岗乌乡上寨村⒛余户共500余人, 都系苗族, 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曾外出卖药。有的夫妇相携, 有的师徒结伴, 有的祖孙同行。

参考文献

[1]石朝江.苗学通论[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8 (11) .

[2]吴荣臻.苗族通史 (一) [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11) .

[3]李廷贵, 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 (10) .

气质类型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档案工作者;气质类型;匹配

中图分类号: G27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32-2

0  引言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历史活动的重要记录,其价值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广泛延伸和法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档案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们从档案中得到更多有指导性和补充性的信息,为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巨大变化。随着档案价值的被进一步发掘,对于档案的利用进一步增强,作为利用者和档案之间的纽带——档案工作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人手少工作量大的严峻形势,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协调档案工作者与档案工作的关系,处理与档案利用者的矛盾,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的潜能,使人尽其才,人事相宜,实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所需信息的目标,成了新时期档案工作者的新课题。档案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现代心理学把气质理解为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气质特点一般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即有着某种类型的气质的人,常在内容全然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

根据档案工作者不同的气质类型合理的安排工作岗位,并对其优势方向进行合理的诱导,实现人力、物力的合理化,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的提高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基础工作和档案利用工作中的表现,并将气质类型与档案工作相结合,提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建议,以期提高档案社会化利用的价值。

1  各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很早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并根据人体内的这四种体液的不同配合比例,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不同类型。巴甫洛夫认为有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即活泼的、安静的、不可抑制的、弱的,分别与希波克拉底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四种气质类型即四种典型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行为表现。还有人将气质归因于体质、内分泌腺或血型的差异,但气质的生理基础仍无法确定。但胆汁质(兴奋型)、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抑郁质(抑制型)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曾被许多学者所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

胆汁质的人意志力强,讲求效率,乐群性高,思维敏捷,但准确性,灵活性差,情绪波动明显,易急躁。

多血质的人缺乏意志力,做事有始无终,善于交往,容易适应环境,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易转移。

黏液质的人可以长时间从事一项工作,自制力强,情绪波动不大,不易外露。思维动作慢,不善于交往,注意稳定不易转移。

抑郁质的人孤立,好静,情绪不外露,但是体验深刻,动作反应慢但是准确性高。

通过以上对四种气质类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类气质类型都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的表现中很少存在典型的某一类气质类型,大多数人属于混合型。但是每个个体在主要的那一类上依然存在自己独有的侧重表现,而且较为稳定。这种特点为我们合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同时对其他方面进行适度改造提供了条件。

2  档案工作与气质类型

2.1 档案基础工作

档案基础工作通常理解为档案进入利用渠道前的准备,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价值会有不同的表现,档案基础工作就伴随有不同的内容。通常意义上档案基础工作包含档案的收集、整理、档案价值鉴定、档案保管、档案编目和档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编辑和研究等基本过程。

档案的收集较多的需要人际交往和敏睿的思维能力等,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工作者有较高的乐群性,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他们在收集档案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档案的相关信息,与对方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档案的整理、编辑、编目和研究等过程则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稳定的注意性是做好该工作必需的前提,黏液质的人群更能胜任此类的工作,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可以长期从事同一种工作而不会降低效率。

档案的价值鉴定工作更注重准确性,抑郁质的人好静,反应慢,但是体验深刻,而且准确性高,该类人群较为适合此岗位。

2.2 档案利用工作

档案价值实现必须通过主体需要被满足,即保存的档案被社会公众充分利用来实现。档案管理部门借助不同的方式使档案中所蕴藏的价值和有研究意义的信息被发掘,实现档案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进而实现档案的社会使用价值。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利用主要基于以下方式实现:档案的阅览服务、档案外借服务、档案证明服务、档案展览服务、档案咨询服务等五种方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档案利用服务表现为档案信息化利用应用环境构建及信息资源建设。

档案阅览服务需要核实查档人不同的阅档权限、严格实施查阅时的档案保护规定,保证档案材料的安全,并需做好预约、借案和归还登记工作。这些工作事无巨细、需要准确仔细的完成,又比较繁杂单调,比较适合黏液质和抑郁质的气质类型。

档案原则上不能外借,外借原件需办理特批手续,并严格限制借出时间。档案借出以后,需要定期催还;归还档案时,要当面检查清点,检查无误后放入档案柜内。外借档案如发现有转借、损坏、丢失等现象需要及时汇报、处理。这些工作需要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相结合的讲求效率、准确性、稳定性等特质配合完成。

档案证明是指根据有关档案用户的询问和申请为核查某种事实在馆(室) 藏档案中记载情况(有无记载和如何记载)而编制的一种书面证明,一般需要提供档案中原始材料的复印件。档案证明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准确理解对方的需求,及时应对,具备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类型的档案工作者从事该项工作能更好满足对方的需求。

档案展览服务是指档案馆在一系列时间、空间或内容上具有相关性的馆藏中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对它们进行符合认识论与审美要求的有机组合,构成一个能反映自然生活或社会生活某些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形象体系,以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吸引更为广泛的利用者,是档案馆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档案展览的举办者需要为观众提供的展览服务涉及很多内容,举办者要根据展览的内容、规格、标准等制定出展览服务具体执行方案,同时根据展览进展情况调整服务的内容。档案展览服务举办时需要胆汁质的执行力、多血质的随机应变,前期准备时则需要黏液质的长期坚持、抑郁质的静心准确的资料搜寻。

档案咨询服务是档案人员根据利用者的具体咨询要求,通过查阅档案和参考咨询,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提炼,以个别解答问题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向利用者提供有关问题的答案、数据、档案文件或档案线索、检索方法的一项服务工作。是档案工作中最活跃、最丰富的一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档案咨询服务的资料平台建设需黏液质和抑郁质的气质特性长期不懈的更新,保证馆藏档案信息的准确。而在具体的咨询接待中,胆汁质和多血质的热情、随机应变与黏液质、抑郁质的耐心和准确相结合,将有助于大大提高档案咨询服务对象的体验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  气质类型对档案工作领导者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各种社会分工虽然极为细致,但具体到每一种社会分工或者工作岗位的内容,仍需要工作人员具有多种不同的能力和气质特质,档案工作者也面临同样的要求。综合以上分析,虽然档案基础工作和档案利用工作分为多种差异性较大的具体工作内容,每一类具体的工作内容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仅仅一种气质特点并不足够完成,大多数工作都需要各种气质类型的混合。

在实际工作中,档案工作领导者安排每一项工作内容时,都需要合理配置不同气质类型的档案工作者。另外,限于新增档案工作人员的困难程度以及各单位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档案管理领导者如要有效完成档案基础工作和档案利用工作的各项任务,还必须对现有的档案工作者队伍的人力资源进行挖掘,其中就要特别重视档案工作者气质的塑造。

参 考 文 献

[1] 张华.浅谈气质类型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J].贵州档案,1995(03).

探析多媒体档案编研的类型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档案,编研

目前,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领域都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建立多媒体资源库, 开发多媒体产品, 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更新、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要求档案编研走向社会化。档案编研的社会化又呼唤档案编研手段、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1]多媒体档案编研正是迎合这一社会需要的产物, 为档案编研社会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多媒体档案编研的特点

1. 编研主体多元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档案资源更加容易获取。多媒体档案编研已经突破了传统档案编研仅仅依靠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状况, 编研主体开始多元化, 不仅档案工作人员可以进行编研, 电视台、普通民众也可以根据需要开展这项活动。

2. 编研客体多样化。

传统档案编研工作主要是对纸质档案的编研, 而多媒体档案编研的对象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编研客体呈多样化趋势。

3. 编研技术现代化。

传统档案编研以手工为主, 编研手段和编研技术较为落后, 而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多媒体技术, 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使得编研技术实现现代化, 不仅能够实现网络检索, 而且能够对音频、视频档案进行编研。“通过照片扫描、音频视频数据转换等数字化手段和数据资源编辑、整合, 通过相关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完成多媒体档案的制作、播放和刻录保存。”[2]

4. 编研成果生动化。

受纸张印制形式的限制, 传统的档案编研成果形式较为单一, 以文字为主, 辅之以少量的图片。而多媒体编研可以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整合起来, 能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从而突破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 提高了档案信息传播的生动性、形象性, 使编研成果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5. 传播方式大众化。

多媒体档案编研成果可以借助网络、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介进行传播, 具有广泛覆盖力、亲和力和娱乐性。

二、多媒体档案编研的类型

1. 按编研对象分类。

(1) 图像类编研:此类编研主要基于JPEG、TIFF格式扫描的图像和各类活动中形成的数码照片。首先应对图像素材进行处理, 纠正原有和录入后的偏差, 如校色、锐化、修饰等除去照片老化或扫描不当而造成的瑕疵;其次是根据主题内容或专题进行分类、著录、布局和编排, 同时对图像素材的形成时间、主要内容加以文字说明;最后根据需要固化编研成果, 如利用专门软件制作相册DVD、幻灯片、FLASH文件等。图像类档案编研技术难度不大, 且形象生动, 近年来广受档案编研工作者的青睐, 形成了大量的编研成果。如上海市档案信息网上公布的《解放之路———庆祝上海解放六十周年档案图片展》、《中法文化交流在上海图片展》、《上海风情图片展》、《难忘青春岁月——上海知青在江西档案图片展》、《母亲河———黄浦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图片展》、《毋忘“一二·八”———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七十周年图片展》等等, 这些图片展经过多媒体图像处理, 以电子图片展示的方式提供利用, 是图像类编研的具体实例。

(2) 多媒体编研:多媒体编研是指混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信息媒体类型的编研形式, 主要是基于对MP3、WAV等格式的音频文件和MPEG、AVI等格式的视频文件的编研。多媒体编研应考虑音视频质量、存储空间等因素选取帧数, 并对原始音视频文件进行修整和分段处理, 例如对音频文件进行降噪处理及对视频选取需要的段落等。编研成果能以VCD (DVD) 专题片、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呈现。如国家档案局网站连续推出系列专题视频“共和国脚步———1949年档案”, 一周一个专题, 全年共52个专题, 每个专题围绕一个重大事件, 综合运用文本、照片、录音、录像等各类载体档案, 制作成多媒体视频, 是多媒体编研的具体实例。

(3) 档案网络编研:档案网络编研不仅是图像类编研和多媒体编研的综合, 而且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由于网络浏览的限制, 图像的分辨率和音视频文件的大小必须符合网页和带宽的要求, 比如全屏图像推荐分辨率为800×600;其次网络编研必须符合网络链接的特点, 在内容目录的基础上, 图文并茂地层层推进供读者点击, 以便读者更快取得所需要的讯息;最后由于网络的共享性, 必须在便于读者利用的前提下, 标示多媒体档案编研成果的版权信息, 如利用专门软件给图像和视频文件编上自身版权信息水印从而防止被盗用。“网络将档案馆置身于广阔空间, 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档案馆在线信息服务的空间;同时可以采取主动、多元、多层次的服务方式。”[3]档案网络编研的成本低, 受众广泛, 展示方式灵活, 且易于传播利用, 网上校史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等都是档案网络编研的具体应用。

2. 按展示方式分类。

(1) 交互式编研。交互式就是有互动交流的方式。它致力于了解目标利用者的需求和行为, 包括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采用交互式, 档案编研人员可以边设计, 边调整, 边修改, 使错误和不足之处及时得到改正和补充。这种方式和非交互式处理相比具有可选择、可重复、可控制的优点, 但是在展示效果上没有非交互式来得完整、系统和集中。如PPT、电子杂志和电子相册的制作可以采用交互式编研。

(2) 直播式编研。直播式为非交互式方式的编辑。直播式在展示时, 虽然不能为用户选择播放, 但是可以充分应用各种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工具, 调动图文影视完美灵活结合的效果, 完整、流畅地展示编研的主题, 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 甚至视觉震撼。例如, 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中播放的纪实片就是采用直播式。

(3) 混合式编研。混合式是将交互式和直播式相结合的编研方式, 一般是在交互式编研材料中嵌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 同时展示静态和动态信息, 供用户进行多样化选择。混合式编研可使交互式编研和直播式编研相互间优势互补, 既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 又让用户有集中的视觉享受和印象。一般来说, 对于大型的、材料翔实、主题广泛的编研, 可以采用本方式。

3. 按编研深度分类。

(1) 摘录式编研。摘录式是指只节录档案原件内容中与编研题目关系密切的部分, 不改变原有文件的本来面貌。“它对于材料有较高的专指性, 如一些专题资料摘编就属此种类型, 对于主要发挥指示性报道性作用的汇编采用这种方法也比较适宜。”[4]203对图像文件的摘录式编研表现为根据选题选取需要的照片或照片集, 不作其他特效和美化处理。如对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图集编制就是采用的摘录式编研。对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的摘录式编研表现为根据主题节选所需要的音频或视频片段, 用以反映某一主题或问题, 不作合并和编辑等处理。这种方式对于主题小、问题单一的编研而言比较适用。

(2) 记述式编研。记述式是指编研时对档案记载的内容不妄加评论, 在不改变原有档案材料内容的前提下允许对原文进行适当范围的深加工。对图像文件的记述式编研强调系统性, 针对选题可扩大取材范围, 根据相关主题进行系统重组。对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的记述式编研强调主题的表意性, 重在对音频片段和视频片段进行归纳总结, 按照某一主题对相关片段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

(3) 混合式编研。按照编研的深度, 混合运用摘录式和记述式的方式称为混合式, 即编研的一部分内容采用摘录的形式, 一部分内容采用记述的形式。混合式编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 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 较之摘录式编研和记述式编研而言是更高层次的编研形式。混合式编研不拘泥于单种形式,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较适用于联合编研或选题范围较大的编研项目。

4. 按组织方式分类。

(1) 访谈式编研。访谈式是指解说员或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讲话, 并结合会见采访的形式。顾名思义, 采用访谈形式进行的编研就属于访谈式编研。访谈式编研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可信。访谈式编研纪录片的当事人, 是直接向观众叙述的, 这种编研方式避免了编导的介入, 编研成果使人感到公正、客观、可靠。通过访谈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本身可以作为多媒体档案编研的成果。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量访谈类节目, 从组织方式上就属于访谈式编研。

(2) 实录式编研。实录式就是通过音频或视频采集, 直接录制信息的一种组织方式。实录式编研没有访谈式编研直观, 但其真实性是有保障的, 仍然可以作为第一手资料, 属于多媒体档案编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口述档案就是实录式编研的重要素材, 在编写名人回忆录或制作反映名人足迹的电视片时可以考虑采用实录式编研。

(3) 混合式编研。混合式就是兼用访谈式和实录式的组织形式。混合式编研是根据访谈式编研和实录式编研的不同特点, 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组合处理的一种形式。编研成果既有访谈的片段, 也有实录的片段, 表现方式更生动, 内容更翔实, 更具有说服力。多媒体档案编研的信息形式多样, 内容精彩丰富, 通过混合式编研对档案材料进行组织和处理不失为一种好的编研方式。

参考文献

[1]邓羽.高校档案多媒体编研及档案资源社会化[J].档案与建设, 2007 (8) .

[2]罗曼.多媒体技术与档案应用研究[J].东南传播, 2007 (2) .

[3]吴建华.档案网站信息资源及其整合概念的界定[J].档案学通讯, 2009 (5) .

档案类型 第4篇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类型分析

笔者以“档案信息化”为检索关键词, 年限为2004~2014年, 对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得到7, 177个有效检索结果。在此基础之上, 笔者以“人才”作为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内容涉及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研究成果有454篇, 占总研究成果的6.3%;以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有89篇, 占总数的1.2%。最后, 笔者以上89篇成果为对象, 从人才需求类型和人才培养途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需人才类型的研究成果情况, 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5位学者无一例外地强调管理型人才、业务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以及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于管理人才, 笔者倾向于何竹芳、李宝玲的观点, 即掌握国内外、省内外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制定各自范围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规划, 制定有关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标准, 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型人才;关于业务型人才, 笔者认为其应当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 对馆藏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研究, 对档案进行加工和整理, 形成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而技术型人才, 不是指单纯的IT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熟悉IT技术, 具备较高的IT知识和技能, 还同时具备相当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知识。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使其能较好地是完成架构信息化建设的理论, 研究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科学保管、远程利用技术方法、电子档案原始凭证作用等突出问题, 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研究、开发经济的、用的、兼容的档案管理软件等工作。

二、档案信息化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规定, 是解决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人才的主要措施, 是提高现有档案人员信息化能力和技能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对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培训应当针对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的现状, 根据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提出信息化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关于人才培养途径各学者的观点同中存异, 具体情况, 如表2所示。

表2 2004年-2014年部分学者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途径研究成果一览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通过高等院校培养高层次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对现有档案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借用科研单位、科研实体的力量, 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构建档案信息化研讨、交流的平台是各学者共同关注焦点。

参考文献

[1].陈金冠.《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浙江档案》, 200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档案类型】相关文章:

基于企业类型的企业档案主体判定09-12

功能类型05-09

地质类型05-09

地域类型05-13

品种类型05-16

病理类型05-17

气质类型05-24

空间类型05-24

三类型05-29

投资类型06-04

上一篇:微信服务下一篇:初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