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情长范文

2024-06-28

儿女情长范文(精选11篇)

儿女情长 第1篇

我们藏区教学条件有限,我经常用牛车驮着帐篷,在牧区间流动教书。学生们白天要放牧,我就晚上在帐篷里点着酥油灯给孩子们上课。辛苦是有些辛苦,可是一想到学生的进步和家乡的发展,我就觉得我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看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最纯真的笑容,分享他们学有所成满载而归时的喜悦,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给儿子、女儿报的大学志愿都是师范学院,刚开始他们有点反对,现在也都理解了。 我的儿子现在在家乡教书,女儿明年毕业以后也会回来。我以前资助过的很多学生现在也回到了家乡,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藏区,我们的教育条件会越来越好的。

不能只顾儿女情长 第2篇

桂莲:

今年的除夕我又不能回家了,我想最快也要到明年了吧。桂莲,你会为我三年不回家的事而恼我吗?离收到你的上封信至今,已经快十二天了,我深深感觉得到你等回信的煎熬和痛苦。

1月8日,本该欢庆的腊八节,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总理周恩来同志逝世了,相信公社也贴了通告。11日周总理火化的那天,厂里所有员工停工一天,我们全体工人去了长安街为总理送行。当时我站在人群之外,与总理相隔了很远,只看到了灵车顶端的黑纱,在场的人民群众无不泣不成声。总理的逝世是全国八亿人民的悲痛,此时我们怎么能只沉迷于儿女情长呢?桂莲,也许过阵子公社就会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电影,到时你就可以感受到北京现场的感人巨幕了。

你的上封信说,离我们确定关系至今五年有余了,我却有整整三年不在家里,为此你感到很伤心很彷徨。桂莲,你是对我没有信心吗?对我这个同志有所怀疑吗?记得六年前我站在鲜艳的党旗下向党庄严宣誓:把神圣的誓言化为具体的行动,把端正入党动机作为一辈子的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是一位新党员在鲜艳的党旗下的坚定誓言啊,如今在这个新形势下,我又何以有脸面只沉迷在儿女情长之中?我的爱人桂莲,一向词语笨拙的我,要怎么对你表达内心的矛盾情感呢?桂莲,你是明事理的姑娘,为什么就不明白我的苦心呢?

在同志们都沉浸在失去周总理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我却在这里写信对你甜言蜜语,我是惭愧不已呀!可是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心爱的姑娘想要离我而去,我是每天活在刀山火海当中。桂莲姑娘,你不是一名党员,你不了解我对党热诚的心,这也罢了,难道你还不了解我的为人吗?当初你不是因为看上我这个同志的好品质才与我相好的吗?为什么此时又提出分手呢?

罢了桂莲,我把事理摆在你面前,路怎么走由你定。今年我是不能回去了,工厂里15日还要组织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我们全体工人已经提出申请春节不休息,继续为祖国站在工业生产线上!明年年末我就回家了,希望你可以等到那时,见面后我再与你解释。如果你真的要离我而去,那么我只有祝福你了。此时此刻,我不能只顾儿女情长而怠慢工作。见谅!

祝:安好!

你的同志:星宝

竹疏流意墨短情长 第3篇

欧阳银坤,鲲鹏书画苑、古风辞赋苑、一粟书苑苑长。字净极,号古风,别署梅花书屋主人,斋号与竹山房。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注册教师、中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理论班成员、贵州省书法家、美术家、作家协会会员、青少年冰心文学奖获得者,中国青年文学网名誉顾问等。

他笔下的竹画,注重笔墨虚实的变化,强调画面的质感和对比冲突,形成了卷舒自如的独特意象;突出视角与感受的互动,强调逸然之气的营造,形成了意在笔先、气在整体的艺术流向;作品更强调精神张力的抒写,其画面的层次感和穿透力,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画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境场。

欧阳银坤不但爱好书画,而且更热爱文学。其中国画作品入展入选全国作家书画邀请展、第二届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全国农村信用社书画大赛等。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书法作品展、书论文章入选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论文集、获第四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优秀奖等。文学作品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荣获雨花阅读奖,入围全国浩然文学奖、中国当代诗歌奖等。

儿女情长 第4篇

有一个叫王成的志愿军,为了在第一时间给王政委报告前线的情况,背着又大又重的通讯机,在前线的炮火中穿梭。美国军队从山脚下登了上来,而援军却还没有赶到。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他拾起手榴弹向美国兵扔去,虽然王成叔叔仍在和美国人做着殊死搏斗,可是他一个人又怎么能抵挡得了美国人的“千军万马”呢?孤胆英雄王成在战友全部阵亡的情况下,怒视着向高地蜂拥而至的敌人。这时王成叔叔突然发现了炮灰里的一支爆破筒,他登上山峰,手持爆破筒,高呼“打倒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为祖国,向我开炮!”便抱着爆破筒和敌人同归于尽了。

看到这儿,我的双眼上多了一层白雾。看到王成叔叔的英雄形象,再想想我自己,我真的有点无地自容。记得一次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我想了一会儿做不出来就放弃了,如果是王成叔叔,一定会坚持不懈一直思考下去。他连死亡都不惧怕,难道还会害怕一道数学题吗?而我却害怕思考,轻易就向困难低头,真是太不应该了!

儿女情长的皮尔斯·布鲁斯南 第5篇

布鲁斯南生于爱尔兰,亲生父母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任何记忆。他刚出生没多久,父亲就离去了,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也动身前往伦敦,把他留给祖父祖母照顾。

十八九岁的时候,他上了戏剧学校,毕业后,开始演电视剧,在英国和美国参加一系列电视剧的演出。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卡桑德拉甜言蜜语地说服了他们的银行经理,给了他们一笔贷款,用这笔钱,买了廉价的机票,于1982年来到了加州。极为幸运的是,来到这里还不到两周,布鲁斯南就得到了片约,扮演莱明顿斯蒂尔。

除了孤苦的童年,布鲁斯南还失去了他亲爱的妻子。自从卡桑德拉1991年底死于卵巢癌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布鲁斯南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她。回忆起刚到加州的情景,他说,“当时只有我们两人和孩子们(卡桑德拉与前夫的两个子女克里斯托弗、夏洛特和布鲁斯南与卡桑德拉的孩子西恩)在一起进行这一生活中的冒险。她总是在策划、计划,设计出我们生活中的下一步,总是在思考我下一步该做什么。现在我感到有点儿失去了方向,在过去的生活中,有一种一贯性。她是我很重要的支持者,所以她的不在是一种很遗憾的事。如果能够参与这一切,分享这一成功的话,她会非常高兴的,但是孩子们在这儿,他们正在分享。”

卡桑德拉是在确诊后四年去世的,从那时起,布鲁斯南就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他抵制痛苦的方法是十分清醒理智的,他既没有去酗酒,也没有去吸毒,而是拿起了他自幼就很喜爱的画笔。卡桑德拉生病后,他在她的卧室隔壁安排了一间画室,“只是为了能靠近她。”在那段时间里,布鲁斯南走到画布前,发泄了许多的愤懑。对于他来说,那是一种很好的疗法。

不论在电视连续剧《斯蒂尔传奇》中,还是在系列影片007中,皮尔斯·布鲁斯南塑造的都是精明能干、身手不凡的铮铮铁汉。回到家中,他却是个充满柔情、充满爱心的良夫慈父。

夏洛特和克里斯托弗是皮尔斯已故妻子卡桑德拉与前夫的孩子,他俩随母亲和皮尔斯组成家庭后,皮尔斯将他们收为养女和养子。他十分疼爱他们,将他们视为已出。妻子患癌症去世后,皮尔斯情绪低落,十分消沉。两个孩子除了与他共同分担忧愁外,还劝他要节哀,要振作精神。这使他非常感动,他说:“我经历过痛苦,但战胜痛苦后,产生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希望和信心。在最艰难的时候,孩子们是我最大的支持者、最好的伙伴,没有他们,我无法活下去。”在孩子们的帮助下,皮尔斯化悲痛为力量,重新安排了家庭生活,事业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于是,他继续关心和照料孩子们。如今他俩已走上工作岗位,25岁的夏洛特当了演员,24岁的克里斯托弗以电影导演为职业。每逢节假日,他们就回家和养父团聚。

皮尔斯·布鲁斯南和卡桑德拉生的儿子肖恩已经15岁了,很懂事。母亲死后,看到父亲很孤独,他多次问道:“爸爸,我啥时候能再有个弟弟?”皮尔斯回答:“在我找到合适的女人后就会有的。”为了不使儿子失望,他开始为自己物色对象。1994年,他在墨西哥接受电视台记者基莉·沙耶采访时,与她擦出了爱的火花。不久,他们便同居了,并于1997年1月13日生下儿子迪伦。现在,据说他们又在等待另一个孩子的降临。

皮尔斯·布鲁斯南是个恋家的人,在不拍片的日子里,他喜欢和女友、孩子们共度时光。他说:“我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做一个好人,一个优秀的演员,尤其是一个称职的父亲。当父亲的,应该为孩子们多做点事情,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时每一秒钟都很珍贵。”

(茅草)

书法——中华儿女的必修课 第6篇

一、书法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是炎黄子孙的责任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书法也是因汉字而产生的一门艺术。从古到今, 名家辈出, 是他们的丰富想象和创新精神, 才使这朵艺术之花娇艳开放。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 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随着电脑的普及而忽视了书法教学, 就不会有更多的优秀书法家脱颖而出, 这朵艺术之花也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凋谢, 那将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中国有“学书法、爱中华”这样的古训, 这古训现在依然适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就是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电脑普及和电脑技术的高度发展, 书法就逐渐走向纯艺术领域。学生时代对其进行书法教学, 是继承和发展这门艺术的基础。一些书法名家大都是在学生时代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尔后苦读研习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时代, 重视书法教学, 有助于发现书法后备力量。另外, 书法艺术发展了, 电脑输入的汉字体才会千变万化,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书法教学能帮助学生冶情、益智、守道,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时代, 书写练习永远是获得新知的主要途径, 它永远不会被电脑取代。书写汉字的形体同理解文字的内容是同时进行的。汉字形体与意义相互联系。因此, 抄写一个汉字, 能帮助理解字义, 抄写一段文字, 就会受其内容讲述的科学知识和蕴含的思想内容而受到教育。汉字造型奇特, 点画细腻, 线条变化多端, 并且字体丰富。书法意境高远, 需要想象丰富, 思想开拓。因此, 书法教学, 有利于启迪智慧, 提高智商。学生时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 开发智力, 培养能力, 书法教学应当首选, 通过书法教学使学生知识和艺术达到双丰收。

三、书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书法是门独特、奇妙的艺术。进行书法教学, 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譬如, 要求学生书写永远保持干净整洁的作业和桌面, 保持工整、美观的字迹, 能培养一种办事认真的精神;临古今名家的书法作品, 进行书法创作, 有利于培养善于模仿和勇于创造的精神;学习书法只有持之以恒, 临池不辍, 才能有所建树, 这样可以培养其坚忍不拔、不怕苦难的精神;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书法教学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律, 按部就班才能不断进步, 才能进一步培养其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精神等。学生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 必会对将来工作大有裨益。

四、书法有着电脑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电脑输入汉字虽然有着迅速、整齐的优越性, 但书法永远具备着实用、方便的特性。学生不能一入学就用电脑学习, 必须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后才能操作电脑。学生时代, 借助电脑学习, 会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但电脑不可能替代学生的作业、考试等日常事务。学生时代, 没有整齐、端正而娟秀的书写会使自己非常苦恼, 有时还会误事。因此, 学校还得重视书法教学。

语短情长——我如何讲《项脊轩志》 第7篇

概括起来讲, 《项脊轩志》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一、感情的真挚。归有光在 《项脊轩志》 里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性: 母亲、祖母和妻子。母亲走了,可是,母亲的音容连同她的慈爱留在了项脊轩,使生活在项脊轩的人, 她的婢女、她的孩子,每每想起她来就会为她哭泣、为她流泪。祖母走了,可是,祖母的音容连同她的希望留在了项脊轩,她的孙儿带着她的厚望读书应考,满腹诗文,却屡试不中,瞻顾祖母的遗迹,不禁长号不已。妻子走了,可是,妻子的音容连同她的爱情留在了项脊轩 , “ 问余古事 ” “ 凭几学书 ” “述小妹语”“手植枇杷”,斯人已逝,芳魂犹在,情何以堪!这些感情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就在于真挚二字。

二、细节的传神。“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者正面写母亲就这一句话,一句话,就让母亲的形象刻在了读者的心上。一个“叩”字,描摹的是母亲的动作,让读者看到的是母亲曲指敲门的姿态,听到的是轻轻的敲门声,感受到的是母亲的性情的温柔。可谓著一“叩”字 ,境界全出。

“ 顷之 , 持一象笏 至 , 曰 :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他日汝当用之!’”老祖母拿祖上传下来的象征归家荣耀的象笏,来勉励孙儿努力读书,改变归家读书久不效的状况,这动人的一幕,殷殷期盼,让归有光能承受“八上公车而不遇”的苦楚,终于在第九次参加会试时考中进士,这时他年已六十。传神的细节就是一个细小的生动的画面,它让人回味,让人联想,让人感动,让人难忘。

妻子回娘家,小妹们缠着她讲婆家的事。她也喜欢给小妹们讲, 讲得多了,小妹们也就记下了婆家不少的物事,只是不知道什么是阁子,于是就天真地问:“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回到婆家,把小妹的话转述给婆家人听,“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就这一句话,归有光记了一辈子。这句话,小妹说时体现的是小妹的可爱,妻子转述时表达的是妻子的一种幸福感、满足感,是妻子对婆家、对丈夫的溢于言表的爱。“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平静的叙述中有爱的涌动,一言见真情。

三、背景的映衬。 《项脊轩志》 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段话是对归家这个大家庭现状的介绍,从介绍的情况来看,归家越来越衰败,已经是四分五裂了,庭院里一片狼藉,景象颇为凄凉。就在这凄凉的背景下,作者归有光为读者讲述了他的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故事,无形中这个凄凉的背景给这三个故事涂抹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从而增添了故事的感染力。

四、景物的烘托 。 “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几句话是作者归有光在修葺一新的项脊轩中看到的景色,秋天的月圆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项脊轩上,也照在轩前的桂树上。桂树筛下一片斑驳的影子,风儿轻轻地吹,影儿微微地动,煞是好看。作者借项脊轩月夜优美的景色烘托了在项脊轩读书冥坐的喜悦之情。文笔优美,景色怡人。

路翎《财主底儿女们》中的父与子 第8篇

关于“家”的描写, 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不变的题材, 只是在不同的历史基点与文化立场上, 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数千年的文明中, 家族和宗法制度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制度。历经几千年,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历程中承受过多次剧烈的冲击震荡, 但家族制度与家族观念依然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无法割舍。正如钱穆所说:“家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最主要的柱石, 我们几乎可以说, 中国文化, 全部都是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先有家族观念乃有人道观念, 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的一切。”[1]

家国同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结构, “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因而, 一部中国历史, 就是一部家族统治的兴衰史。”[2]在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中, 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别于传统古典家族小说, 20世纪上半叶的家族小说站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诉求的大背景下, 呈现出与古典家族小说迥异的面貌。

20世纪初, 伴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 中华民族的危机日趋加重, 知识分子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意识。在经过了重重失败后, 他们认识到对民众精神启蒙的重要性。他们重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对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家族文化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异性同构。这一时期作家创作的家族小说, 大多站在启蒙主义的立场上, 对封建制度展开了猛烈地批判, 以至于形成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挽歌情调”。[3]在批判的笔锋中, “父子冲突”成为一个共有的切入点。家族的核心是家长。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 形成父权制社会。封建家长成为封建制度的代表, 也成为作家极力批判的对象。如《家》中, 巴金对高老太爷的批判。路翎在《财主底儿女们》中, 也有“父子冲突”的描写。路翎一方面通过父与子的冲突, 表现传统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另一方面, 路翎也表现出子辈对家族的依恋, 这是路翎的“发现”。

家族, 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 它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作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 由于它自身的封闭性与守旧性, 使它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向自由、平等、民主的现代形态进化的需要, 所以, 它的悲剧就是必然的。生活在其中的人, 特别是受到新思想洗礼的时代“新人”, 他们有着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一方面, 家族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另一方面封建家庭的种种弊端又使他们难以喘息。文学家们偏爱于将这一矛盾集中在“父子冲突”这一主题上。“在家族叙事中‘父子冲突’主题令人瞩目, 是由于客观历史环境和转型期作家在家庭变动中的个人体验, 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考虑”。[4]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 在这部以“儿女们”命名的小说中, 也有关于“父子冲突”主题的展现, 主要是对蒋捷三的三个儿子人生历程的叙述。其中, 父与子之间的冲突纠结其中。

大儿子蒋蔚祖, 按照因袭的传统长大, 举止温文尔雅。他在小说的第二章出场, 在苏州, 要去南京。苏州是父亲的地盘, 蒋捷三的强力性格对他形成压迫, 他想逃离这个家庭。而作为家中的长子, 父亲并不希望他离开:妻子金素痕以他为“人质”, 向蒋捷三索要大量财产, 他又为此而痛苦。在这种痛苦中, 他开始了自我毁灭。二儿子蒋少祖16岁离家到上海读书, 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 拒绝父亲蒋捷三给他安排好的人生道路, 离家出走, 成为家族第一个叛逆者, 他觉得“日本这个国度对于家庭是最理想的” (5) , 并且认为“蒋家的事是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问题” (6) 。蒋少祖与父亲之间的这种冲突一直存在, 以至于蒋捷三不愿在家族中提及他的这个二儿子。蒋纯祖与父亲的冲突, 在文章中没有直接的描写。但从根本上讲蒋纯祖在起初就跟从了蒋蔚祖的脚步, 虽然在叛逆路上他比蒋少祖走得更远、更执着、更艰辛。

在表现“父子冲突”这一主题上, 路翎也有借此抨击传统家族制度的一面, 正如作者在书中写道的:“在这样的时代, 倔强的、被新的思想熏陶了得青年们是多么希望和父亲们决裂”。家族的本意应该是给人提供安全的栖居之地, 一旦他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也就必然走向瓦解。这个时候家族中会出现所谓的“逆子”。他们的勃勃生机, 与以父亲为象征的专制家长产生矛盾冲突。作家也大多将他们塑造成为家族制度必将没落的有力证明。蒋家的三个儿子选择了不同于父辈的道路, 背离了传统封建家庭固有的发展路径。这是这一时期现代家族叙事的共同之处。在20世纪追求现代化的时代大语境中, 家族小说也有其追求现代性的一面。路翎在作品中同样用这一主题来延续这一时期家族小说中的“挽歌情调”。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家族及其文化意义的否定就显得不合时宜, 家国一体, 否定了家, 也就否定了国家这个“大家”。在铺天盖地的炮火声中, 家成为人们就怀念的地方。在动乱不堪, 居无定所的战争环境中, 就容易勾起人们对家的怀恋。

路翎创作《财主底儿女们》时, 时代语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作家路翎是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 他对新文化运动中的过激立场持有自己的观点。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 《财主底儿女们》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于以往家族小说的文化立场。这一点同样可以从作品中父与子之间的描写中窥见。

在《财主底儿女们》中, 父亲蒋捷三手中掌握着家族的经济大权与家族人物的命运, 他的强力性格让接近他的人感到某种寒冷。但是他身上也有人性的温情。在书中, 为了儿子的幸福, 他对媳妇委曲求全, 我们从中看不到巴金笔下高老太爷的专制。大儿子在纠结于痛苦中日趋走向毁灭, 他认识到是自己所谓的爱阻滞了儿子的成长。在此之后, 他也不在干涉其他儿女对幸福的追求。当蒋淑华与汪卓伦结婚时, 他带着大堆的嫁妆从苏州赶来主婚。嫁妆中有蒋淑华最爱的东西, 可见父亲对女儿的细心呵护。当蒋蔚祖从家中逃走以后, 痛苦不堪的他, 在深夜拖着年迈之躯寻找儿子, 一个爱子心切的父亲形象无不让人动容。蒋蔚祖虽然一度想摆脱父亲的管制, 但在他所追求的“自我”毁灭时, 他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恩爱是父子”。 (7) 在流浪的途中, 身无分文的他, 徒步朝着苏州的方向走去, 一路乞讨过活。但是他不愿向别人说出他的名姓。文中这样写道:“但他是异常的怕羞, 每次总要给钱, 或者临走时向别人啼哭———并且他总不肯说出他底姓名、来处和住处, 他怕羞辱他的父亲。” (8) 儿子维护父亲的形象, 也就是在维护家族的形象, 也就是在此时他开始了向父亲向家的回归。

二儿子蒋少祖, 在家族中最先违背父亲的意愿, 成为家族第一个反叛者, 但是他并没有隔断与家庭的经济联系。与蒋家其他的儿女一样, 每当想到苏州那个宅院, 眼睛总是饱含温情的目光。他从家中出走, 流浪在外, 寻求他理想中的生活。但在他的内心深处, 又有着对家的强烈眷念。想起儿时的苏州故园它会惆怅, 看到窗外的炮火, 他会担心苏州那座老宅。虽然他很早就与父亲决裂, 但还是顺应老人的想法, 阔别家乡四年后回了一趟苏州老家。下车后, “他没有做车子, 沿着落雪的街道步行回家。他含着严肃的、感动的笑容观察着街市;无论街市已经怎样改变, 每一个角度都能唤起他底回忆来”。 (9) 书中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最终他回到了出走的起点———家族。回归, 使他的生活呈现出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惬意, 使他的情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实与温馨。

书中提到, 蒋家的儿女对苏州老家都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各自喜欢苏州宅院里的一个地方, 有喜欢池塘的、有喜欢湿地的、有喜欢松林的……。远离家乡的他们, 每当回忆起自己最爱的那一个地方, 都会饱含着无限的深情。他们对有父亲生活其中的那个家充满着无比的眷念之情。

20世纪初, 在启蒙思想者眼里, “家族制度不仅是专制主义存在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的独立、自由的束缚与限制”。 (10) 站在当下的我们, 都知道在那样一个寻求突破的年代,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们有激进的一面。他们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的全盘否定是有失偏颇的。40年代的作家自我意识觉醒, 他们回归到启蒙的立场上审视新文化运动的全盘否定立场。路翎对传统的封建家族有其批判的一面, 但在行文的字里行间经常流露出对家族温情的书写, 毕竟家族文化有它自身的价值存在。如和谐、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等等。有别于以往家族小说对传统家族的彻底否定, 路翎在表现“父子冲突”这一主题时, 对传统家族文化给以了正面意义的表述。这是路翎《财主底儿女们》这部家族小说不同于同时期家族小说的地方。站在历史的今天, 我们知道家对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 更是一种终极价值的关怀。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路翎这部家族小说的难能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李军.“家”的寓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 7.

[2]许祖华.家族的挽歌[J].江汉论坛, 2006, 2.

[3]叶永胜.家族叙事流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9, 5.

儿女情长 第9篇

莫振高是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的校长, 连续30多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 使他们顺利进入大学。莫振高为了让孩子们回到校园, 向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求助。在各种场合, 莫振高总是说:“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没有路费, 帮一把吧。”他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 孩子们叫他“校长爸爸”。有一个故事曾被多人讲起:莫振高去市里开会, 昔曰的学生想请他吃饭, 被他拒绝了。学生一再坚持时, 莫振高说, 将餐费拿出来资助贫困生吧。

据统计, 2014年该校有约200名学生每月获得200元至4 00多元的资助。这些年来, 莫振高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 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在家人、群众和贫困山区孩子眼中, 他是一个“总是惦记着山里贫困孩子”的校长爸爸, 一个被瑶山的孩子称作“莫爷爷”的好心人。他很胖, 很慈祥, 嗓门很大, 总是笑着, 总是牵挂着学生, 在资金并不富足的学棱里, _点点地跑来赞助, 完善基础设施, 资助贫困生, 给学生提供各种免费服务, 给学生进行详尽的心理辅导, 陪伴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那些岁月。在授予他全国劳模的时候, 他被叫做“赤脚校长”。

儿女一箩筐 第10篇

(土豆儿)

导演:肖恩·列维Shawn levy

主演:斯蒂夫·马丁Steve Martin

邦妮·杭特Bonnie Hunt

希拉里·达芙Hilary Duff

派帕·佩拉度Piper Perabo

汤姆·威灵Tom Welling

发行:20世纪福克斯公司

剧情介绍

当代美国平均每个家庭有1.87个孩子,这样的家庭宁静、幸福、温馨。而汤姆·贝克(斯蒂夫·马丁饰)和他的妻子凯特(邦妮·杭特饰)却拥有12个孩子,他们始终觉得孩子越多,生活就越幸福。这12个孩子性格各异,既有已经22岁独立生活的大女儿安妮(派帕·佩拉度饰),也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儿子查里和劳拉,更有刚5岁大的顽皮双胞胎兄弟——尼格尔和肖恩,夫妻俩尽量平等地对待他们的孩子,给他们相同的爱,甚至连早餐的食物也均匀地派分。

贝克一家住在伊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上。贝克在当地学校的一支橄揽球队当教练。虽说教学水平一般,但信心十足,总是相信自己的队伍会取得联赛的冠军。妻子凯特是个作家,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写完自己的小说后,照顾12个孩子各自的生活。这个热闹的大家庭每天都充满笑声,但最近发生的事情却打破了他们快乐的生活。麻烦的起因是贝克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工作,被邀出任芝加哥西北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这意味着他可以拿到更多的薪水,同时可以在大城市里生活。恰巧此时妻子凯特也即将出版一本书,希望能到大城市里,接触更丰富的环境以有利于书的发行。

夫妻俩打算搬离住了几十年的家,可是,要搬离从小生活的小镇,孩子们却非常不愿意。面对这群庞大的“孩子部落”,要让他们好好搬家并不容易。

但最终一家人还是搬到了大城市。在芝加哥,夫妻俩的事业有了发展的空间,但他们在家里照顾孩子的时间变少了,于是二人尝试着用新的方法来和他们的12个孩子交流沟通。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方法并没有原本设想的那么实用。更不凑巧的是,凯特的经纪人还安排她到纽约为自己的作品作为期数周的宣传。于是,照顾孩子的负担一下子就压到了贝克一个人的头上。而在这时,贝克发现新工作并不是那么满意,苛刻的要求几乎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回到家里还要面对越来越闹腾的12个孩子,他的生活几乎要崩溃了……

凯特依然在外面宣传她的新书,贝克不得不一边努力地和他的新球队进行磨合,一边挑起照顾这个乱七八糟的家的重任。而家里已经是矛盾重重愈演愈烈。面对这一切,贝克一家人最后决定放弃现在的所有,回到他们以前的生活。

演员自评

斯蒂夫·马丁

这部影片里面有很多好玩的情景,像在地板上滚来滚去,被弹到了天空,我很喜欢这些东西,起码你不用记那些台词,感觉上这个有点像动作片了,只不过这个爸爸没有动作片英雄所具有的特质。剧本以一种新颖的方式来探讨家庭,而我们在现在的电影中却很少看到这点。

邦妮·杭特

凯特不仅仅是一个母亲,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像许多母亲一样,凯特这个角色是复杂而立体的。她非常爱她的丈夫,而且她坚信他们能拥有生活的全部。但在凯特的内心却有许多想法,而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却很少意识到,但是这些始终埋在她的心底。我非常高兴能够饰演凯特,并且努力发掘她的内心——充满爱,有耐心,以及很强的幽默感。

派帕·佩拉度

娜拉心里一直在挣扎,因为她想独立自主,不依赖家庭。当娜拉去纽约后,这个家庭发现它真的需要娜拉,每个人都希望她在身边。这对娜拉来说是一项挑战。我喜欢这部电影的主题:大家庭虽然会让生活变得麻烦,但也会变得很有趣。不论发生什么事,身边都会有人听你倾诉、鼓励你,并且肯定你做得不错。

影片背景

影片改编自1950年沃尔特·朗(Walter Lang)执导的同名喜剧,当年那部《儿女一箩筐》由克利夫顿·韦伯(Clifton Webb)和珍妮·克雷恩(Jeanne Craine)主演,它本身也是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流行儿童书改编的。这次福克斯公司重拍,在剧情里注入了许多21世纪的新鲜元素,最大的改变还是由斯蒂夫·马丁主演的父亲一角,由原来呆板古怪的专家,变成滑稽幽默的橄榄球教练,这显然是为斯蒂夫量身改编。

1950年的影片因为拍摄于二战之后,不可避免地就会把主题靠近战后的生活,当年的影片就是讲述的一个有着众多孩子的母亲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的故事,虽说故事看起来是喜剧片,但是仍然会有些心酸。而相对旧版,本片要轻松得多,走的是闹剧与喜剧混合的搞笑路线。影片始终沉浸在一种祥和、快乐的气氛中。

儿女情长 第11篇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人的生殖”这一节时, 学生的表现并不令我愕然。当我说出本节课的标题———“人体的生殖”时, 底下顿时爆出一阵故意压低的笑声, 还有男生吹口哨的声音。发笑的主要是一些男生, 女生则大多低下头偷偷笑, 这些平时遇到问题就要和你争个高低, 讲到游戏讲到电脑的都很起劲的小人精竟然会遮遮掩掩, 一个个坐在下面捂嘴偷笑, 还悄悄交换着神秘的眼神, 我都怀疑我教的不是科学知识, 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这是我第二年参加工作, 这次学生的反应不出我意料, 和去年初二学生的反应一模一样。我抿嘴一笑, 臭小子们, 让你们笑, 你以为你们笑就会吓到姐, 嘿嘿, 待会儿看姐怎么“教育”你们!

可想而知, 一堂课上大家都有点“笑而不语”的意思。讲到男女生殖系统时, 荡漾在大家脸上的依然是那神秘的笑容, 不时有同学带头发笑, 看到这种情景, 我不为所动, 依旧上我的课。内容教得差不多, 进入课堂总结环节了, 我故意点名让发笑频率最高的学生来回答问题。“我们知道生命的诞生是从受精卵的形成开始的, 那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哪个器官产生的呢?小杰, 你来回答吧。”只见人高马大的小杰从最后一排扭扭捏捏地站了起来, 做了个鬼脸, 大家哄堂大笑, 小杰脸红了一下说:“睾丸和卵巢。”说完立马坐下去趴在座位上“吃吃”地笑。“嗯, 小杰回答得非常正确, 老师还想让他回答几个问题呢。”小杰不得不再次扭扭捏捏地站起来。“从初一到初二, 我们学了人体的很多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小杰你能为大家总结总结吗?”这个问题或许没那么大笑点了, 大家都锁眉开始回想。

小杰生物一向学得不错, 只见他转了转眼珠:“消化系统为人体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呼吸系统为人体呼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为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这样人体才能获得能量;血液循环系统为全身各组织细胞带去氧气等养料, 带走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废物;泌尿系统为人体带走代谢废物;运动系统使人体能运动;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调节人体;神经系统使人体对内外各种信息和刺激作出反应。”说到这里, 小杰停顿了一下, 看了一下我, 我朝他点头微笑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嗯, 还有人体的生殖系统, 它为人体产生生殖细胞, 繁殖新个体。”他一说完, 我就带头拍鼓起掌来。“同学们, 小杰总结得好不好啊?”大家纷纷赞同, “他总结得好全面, 好多我都没想起来呢。”大家也在我的带动下为小杰鼓掌, 小杰红着脸坐了下去, 不过这次是因为成功带来兴奋, 坐下去后也没有发笑, 而是专心地看着我。我适时在投影仪上打上了人体的八大系统图, 我清了清嗓子:“同学们, 就像小杰同学为我们介绍的一样,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构成了人体和动物体的八大系统, 并且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下, 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共同完成整个生物体的全部生命活动, 以保证生物体个体生存和种族绵延。这些器官都是构成我们人体的一部分, 都为人体默默地工作, 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生殖系统, 正是有了生殖系统, 我们人类才有了男女的性别之分, 才有了绵延不绝的子孙后代, 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身体, 不应该以它为耻, 并把它当做笑料。”说到这里, 我看到有些同学的眼中迅速闪过一丝羞愧, 小杰也抿了抿嘴, 端正了一下身体继续目不转睛地看着我。我继续说道:“我们的身体是神圣的, 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它, 尊重它, 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我们通过课堂来了解它, 因为这也是一种知识, 知识是用来造福人类的, 我们同样也要尊重知识, 不能用有色眼镜来看它, 同学们说是不是这样呢?”一席话讲下来, 大家的都有点不好意思, 气氛有点严肃起来了, 我开了个玩笑:“在座各位坐在这里也全靠生殖系统呀。”大家哈哈大笑, 气氛顿时又活跃了, 我趁机说道:“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发育’好不好?”刚问完我就听到震耳欲聋的一声:“好!”

案例反思

课虽然上完了, 给我的感想却不少。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由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 而不是单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 多多少少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有些知识他们还没接触到就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了自己的印象。比如大多数老师和家长讲到关于“生殖”的事情会吞吞吐吐, 遮遮掩掩, 不能给孩子一个明朗的解释, 而且会让孩子形成一个“这些东西都是肮脏的”观念。现阶段,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青春期知识的兴趣其实非常浓厚, 但碍于家长老师的影响, 总觉得关于“性”的内容都是肮脏的,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学起来也畏畏缩缩的, 放不开。这不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而是社会熏陶的一个结果。

上一篇:电子表格下一篇: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