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联技术范文

2024-07-28

网络互联技术范文(精选11篇)

网络互联技术 第1篇

关键词:网络互联教室,教学环境,技术功能

网络互联教室是指借助于校园内部的电视网络或者计算机网络, 在独立教室系统的基础上, 将各个独立的教室系统相互链接起来, 以实现设备的集中控制管理或者教学内容的远端观摩学习。这类教室系统在我国市场上的典型代表有三种:网络集中管理型多媒体教室系统、微格教室系统、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系统。

一、三类典型的网络互联教室系统

1. 网络集中管理型多媒体教室系统

这类教室系统的实现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相关基础与发展。集成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方便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维护, 是基于校园网或者局域网而建设。一般常见的有两个类型:

一个是对于计算机机房上课时所有学生用机进行集中管理的, 如联想传奇教室的早期版本。将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机房中的全部计算机, 组建局域网并安装上相应软件, 进行集中控制和干预;软件通常分为教师端软件和学生端软件;教师端的软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 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集体通讯、分组通信或单个通讯 (包括屏幕共享、实时语音和文件传输) , 教师可以随时监督、查看学生的操作, 甚至控制学生使用的计算机 (远程开关机) , 还可以实现作业收集、操作记录回放等等;学生端的软件可以实现电子举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 可以通过热键或点击举手图标举手, 在教师的主控平台上机器图标会显示响应信息,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该学生进行解答) 、演示录制 (录制教学演示过程内容, 在课后可通过“演示回放”功能将演示过程反复播放) 、作业提交 (向教师提交完成的作业) 、协同操作 (将教师演示屏幕与学生自己的屏幕同步对照, 模仿操作) , 主要用于计算机类或语言类的课程教学。

另一种主要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用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中管理。在一个校区或者同一栋教学楼内, 将多个装备了简易型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教室通过校园网链接起来, 然后接入一个专门的控制室中, 在控制室通过安装了网络控制软件的计算机来实现对简易多媒体教室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简单的远程维护, 如开机、关机以及屏幕录像等等;教师也可以将教学资源上传至控制室的服务器。

2. 微格教室系统

微格教室系统也是一种基于网络互联的教学环境,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系统, 而是一个实习训练的场地, 主要用来为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提供一个模拟课堂的训练环境, 来锻炼他们的导入、讲解、应变、板书、媒体操作、提问、反馈强化、归纳总结、课堂组织等基本教学技能。除此之外, 还可用于示范观摩以及学员的自我反馈和评价。

系统可分为主控室、示范观摩室与若干模拟教室;主控室中装备若干对应于微格教室的监视器或画面, 主要用于远端的录制、监控;示范观摩室则只是装备了普通的视听展示设备, 用于实时同步播放模拟教室中的教学实习情况, 供指导教师现场评述, 能够容纳较多的学生观摩分析。而模拟教室中则装备了摄像头和音频传感器, 用来将受训中的教师全部的手势、动作姿态以及声音传递到主控室;除此之外, 各模拟教室中还需装备基本教学设备, 以便于模拟教师完成他的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微格教学系统在技术上要实现以下功能目标:

(1) 实况录像与播放功能:可以对各个模拟教室进行教学实况录像, 并重播录像节目供各模拟教室观看, 各室可以播放同一节目内容, 也可以根据需要, 不同教室播放不同节目内容。

(2) 教学实时转播功能:可以实时转播任一模拟教学现场供其他模拟教室或示范观摩室的师生观看。

(3) 监视功能:在控制室的监视器中, 可监视各模拟教室的教学活动实况。

(4) 控制功能:在控制室中, 利用云台控制器可以控制各模拟教室的摄像头上下, 左右移动和摄像头的调焦, 变焦及光圈大小的调节;利用矩阵切换器和录像播放系统, 可以实现各路视频、音频信号的切换, 转播和录像等功能, 所有的控制操作均在控制台上完成。

(5) 对讲功能:在控制室, 教师可以与任一模拟教室进行双向对讲, 以便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能提供及时的指导。

3.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系统

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系统是专门为网络教学而设置的教室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将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全程记录下来, 生成标准化网络课件, 便于将优质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一个完整的课程录播教室系统可分为控制室和多媒体上课教室, 具体系统设备包括几个部分:教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视音频系统、导播系统、录制服务器等。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是方便教师完成正常教学过程;视音频系统则是控制教师上课教室中的监控摄像头和麦克风, 让其能够完好的摄取教师的身姿动作和声音, 一般有2台以上的摄像机, 分别获取教师和学生的图像;导播系统则是在教师身姿视频、教师课件VGA视频、学生动作视频信号之间进行切换;录制服务器则是将上面的各种信号以某一方式进行记录和存储。

二、网络互联教室的技术功能

对于现在市场上一般的网络互联教室系统而言实现的技术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课堂教学功能: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环境, 以展开示范性教学活动。

2. 录制功能:

通过教师用计算机屏幕捕获采集教师演示课件内容、课件节点信息、白板演示和鼠标轨迹;通过导播系统和视音频系统采集师生教学互动全过程的图像、声音;通过录制服务器将前面采集的信号录制成标准化的课件。

3. 编辑管理功能:

为录制的标准化课件提供修改和编辑的机会, 如教学过程中的瑕疵段落、教学课件中的不满意之处、标准化课件的相关信息、片头片尾、多个标准化课件片段的合并等等服务。

一些较智能的精品课程录播教室系统还可以实现自动跟踪、智能导播以及异地同步互动等功能。

三、网络互联教室的技术特点

在网络互联教室系统中, 对比这三类教室系统,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技术特点:

一是系统的概念更加巨大, 不再是单个教室内部的系统技术, 而是跨教室、跨校园、甚至跨地区的宏观系统技术。

二是系统设备之间互通互联, 教学过程传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教和学的过程可以在不被干扰的情况被教室以外的人观摩和学习。

三是系统功能非常完善, 展示画质与精度大幅提高, 兼容更多种类的资源形式。

四是不仅仅是为教师教的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而且还开始考虑学习者对信息化工具的需要, 为学习者学的过程提供工具帮助。

浅谈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刘晶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三中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

摘要: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密切, 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以情动人, 使音乐教育真正发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德育

音乐艺术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秀的音乐旋律, 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因此,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有力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

在初中音乐教材中, 有很多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这些作品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它的教育功能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 而是利用它那优美的旋律和充满激情的歌词对人施以美的教育。如一首《黄河大合唱》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歌中唱到“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当唱起这首歌, 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二、在音乐课堂中加强对学生高尚情感、道德的培养

音乐是与情感、道德密不可分的, 众所周知,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既能表现人们的感情, 也能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它并非抽象地表现, 而是用生动的音乐形象来表现,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它源自人的心灵, 是情感的艺术, 比其他艺术更直接地诉之于人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欣赏中, 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性情, 在陶冶中形成品格。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 寓理于情, 以情动人, 入情入理, 以理育人。因此, 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传导者”, 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 巧设问题, 抓住学生已有生活体验, 激发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先要感动自己, 只有教师进入了“角色”, 才能带动学生“入境”。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 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 描述, 并通过富于激情的翻唱, 指挥或弹奏, 作品之情便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心灵。通过音乐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形成。

三、通过音乐课堂加强对学生善于合作、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社会, 更是一个强调合作, 强调沟通的社会。未来社会将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 社会信息量不断增大, 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日益频繁的社会。群体意识能使人具有团结协作、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品质;群体意识能使人具有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共处的能力;群体意识能使人具有自我调控、约束;为了集体的利益和目标, 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群体意识能使人具有高度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教会学生热心参与、相互合作、乐于交往、随机

五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塑性更强, 系统集成是采用模块化的技术, 通过模块的增加或减少, 就可以实现上述三个教室系统之间的互换。

四、结语

当前的教室装备技术是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加入使得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有更多的选择。我们更可以预见:未来的教室系统技术会如张际平教授所描绘的那样:“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装备的视听、计算机、投影、交互白板等声、光、电设备进行控制和操作, 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 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 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而现在的孩子大都个性很强, 有的好表现, 有的孤傲自闭不合群。因此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就显得尤其重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 (修订稿) 中指出音乐课教学中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在教学中一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如合唱教学, 它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 本身就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它能给人们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等美感的熏陶。它又能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再如乐器的合奏和人声的合唱每个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 因此只有全体同学共同协作, 才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协调一致, 从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使他们认识到, 只有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音乐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 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与自然、与社会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音乐活动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合作性和交际性。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 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 使学生在更多更有益的社会交往中得道多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 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 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 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 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欲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也是学生最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 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深远的意义。综上所述, 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使音乐教育真正发挥这些作用, 还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热情,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心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净化、升华, 才能真正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音乐家论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2]爱德华·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杨业治, 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

作者简介:

刘晶,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 1979年出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三中音乐教师, 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 依靠智能空间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

参考文献

[1]崔婷, 唐燕儿.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应用, 2010, (8) :66-69.

[2]许晓安, 董武绍.对多媒体网络教室组建与应用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 2008, (6) :60~63.

网络互联技术论文 第2篇

1、借鉴COSO委员会发布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建立符合笔者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的央企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626”管控模式。2、国际化经营给企业预算内控带来一系列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如各国不同的文化、记账币种、会计准则、财务制度等,都对企业预算内控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通过信息系统在国外各分支机构建立起标准的预算控制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降低了由于集团企业大型化,发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管理风险。3、提出了“以全面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经费支出过程管理体系。实行统筹预算、统一标准、分级管理的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预算决策、预算编审、预算执行三个层次的组织体系结构。实行全组织预算、全员预算、全业务预算、流程预算管控的全面预算体系。4、引入了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理流程。以预算为龙头,全面打通出差申请、合作方订票、借款单、报销单,以业务单据集成NC系统财务凭证、实现数据流程的协同和共享,并基于业务数据基础进行财务管控,打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5、将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信息化系统紧密结合,形成双向管理循环,使内控制度直接通过计算机系统落地。6、信息系统进行国际化的布署和数据管理,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将业务流程及系统审批与手机功能相集成,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员工自助化服务。7、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技术,一体化集成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核算系统,使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并保护原有投资。

二、国际化预算费用内控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技术难点

1、基于开放式服务SOA架构。由于该内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括系统内部的各种服务组件(如预算组件、资金管理组件、流程监控组件等),同时还包括企业原有建设系统中的服务,如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员工信息服务,OA系统中的统一权限认证、消息管理等服务,财务核算系统中的凭证处理服务等。因此,内控管理平台中的信息和数据将来源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柔性化平台将采用软件总线技术,定义了业务组件的标准,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支持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来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为了提升效率,该平台也支持业务组件通过.NETRemoting进行暴露,以此来提高系统的集成性与互操作性。2、采用平台化开发策略,业务组件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企业内控能力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组件化开发可以避免重复开发的问题。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节能企业内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本项目的平台实现了构件及业务组件的注册、发布、AOP实现及业务组件可视化管理等功能。3、实现工作流引擎技术的创新,在现有工作流技术上设计开发可实现全业务、全过程智能化主动服务机制的新一代工作流平台工作导航引擎。工作导航技术将在工作过程图形化管理、业务动态组装、工作智能提醒追踪、流程动态判断等方面全面提升。此平台技术将对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理流程及其他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提供最优秀的支撑。

三、国际化预算费用内控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1、国际化管理思维创新:即根据企业本身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管控的特点,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多国会计准则、多币种、多国费用标准等国际化管理特点,系统可有效支持多币种、多语言,并创新性的支持会计翻译功能,实现对多会计准则的支持。通过信息系统在国外各分支机构建立起国际化标准的预算控制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降低了由于集团企业大型化,发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管理风险。2、内控模式及制度创新:即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将其经济业务划分为62种经济行为,综合运用预算、归口、审批、标准、程序、单据6大控制方式进行有效管控,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626”管控模式。3、系统建设思路创新:根据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提出“以全面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建设思路,构建全组织预算、全员预算、全业务预算、流程预算管控的全面预算体系,实现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控流程,打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最终实现企业内控的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落地。4、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创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员自助服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事务管理和内控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风险分析和预警智能推送。信息系统通过移动互联和虚拟云技术实现国际化部署和数据管理。5、创新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创新性的基于柔性化平台开发,采用基于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系统与财务核算、OA、人力资源等业务协同系统基于柔性化平台,可以实现单据之间的灵活转换和数据交换,因此能够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如费用报销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之间的凭证交换和数据联查,综合办公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统一管理),也可以根据流程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四、结束语

网络建设3G网络技术分析 第3篇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化,宽带业务竞争越发激烈,但随着智能化载体的推成革新,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传统的宏网建设,已经越发的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因此WLAN网络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与传统宽带相比,WLAN网络不但成本低,而且具有极高的灵便性,因此在新时代发展中,增强WLAN网络建设,加快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融,对于未来网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WLAN网络建设;3G网络;技术融合

1 WLAN网络业务发展历史及现状

无线网络技术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90年代中后期,由美国技术人员研发,最早并不是为了居民的应用,而是应用在军事行业之中。美国军队通过将无线信号进行加密手段,在利用其进行资料传输,这种方式不但方便快捷而且保密性质高,因此被广泛推行。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无线网络技术为许多科研学者带来了灵感,在1971年,夏威夷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一款被命名为ALOHNET的无线电通信网络,通过WLAN网络连线跨越4个岛屿的7台计算机,因此可以说,这款网络通信技术是如今WLAN网络的前身。目前WLAN网络主要是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建立的范围性网络,它通过无限地址通道作为传输媒介,将有线局域网络进行传输,可以从环境和速率上与3G网络进行互补,使用户能够不限时间、不限地点,随时的进行网络切换,是当下最流行的数据传输系统。[1]

2 WLAN网络建设策略

2.1 独立建设方式

WLAN网络的独立建设方式,主要是针对大型人流区域,通过统一的网络规划,实现灵活的网络服务管理,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WLAN网络建设方式。WLAN网络分为漫游、半封闭、封闭三种领域。在公共场所提供的WLAN网络一般就为漫游时的,为办公区域、医院、学校等提供的WLAN网络就为半封闭或者封闭式的,因此在建立WLAN网络时,要根据不同地域和不同用户的需求建设WLAN网络,从而保证WLAN网络业务的区域性和准确性,因此运营商必须从四点出发,实现WLAN网络的独立建设。第一,多种网络计费方式,常用的计费方式是根据时间计算,按年或者是按月计费,如今我们也可以根据流量的多少进行计费,用多样的计费方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第二,对于漫游客户的认证收费方式,由于如今城市人口工作的流动性,漫游客户越来越多,因此运营商在建立网络时必须要支持手机用户、宽带用户在WLAN网络范围内的漫游识别,在确保漫游客户的正常上网功能时,有效地进行漫游计费。第三,网络的保护功能,由于近些年网络黑客与病毒越来越多,因此运营商在建设网络时,必须要保障WLAN连入的安全性,防止由于非法用户的入侵,造成正常客户信息的外漏,从而对用户的财产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失。第四是WLAN网络的无缝切换,运营商要保证居民在热点范围内,满足用户不同设备的无缝切换,从而确保用户网络数据的正常使用,尽可能地为居民的生活带来方便。

2.2 合作建设方式

WLAN网络合作建设方式主要分为合建和连锁加盟两种,在了解合建方式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内部无线局域网,内部无线局域网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标示,来实现对该区域提供WLAN网络服务。而合建方式就是针对一些区域有内部无线局域网需求,但是却没有没有建设WLAN网络的客户,例如医院学校、医院等,因此企业与运营商可以共同为客户提供接入、认证等系统设备,并提供线路、电源、路由器等配套设备,满足用户的上网需求。连锁加盟是对于一些已经建立无线局域网,并且可以提供收费业务的用户,例如酒店、咖啡馆等娱乐场所,运营商可以利用业务置换的方式,来换取企业客户设备的使用权,进而通过WLAN网络向客户传递一系列的品牌业务,实现运营商与企业的双赢。[2]由此可知,合作建设方式,是一种非常好的WLAN网络建设方式,不只可以降低运营商在WLAN网络上的投资成本,也可以扩大WLAN网络客户的使用人群,将无线网络的使用门槛降得更低,对于WLAN网络的建设与推动具有显著的优势。

3 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融合分析

3.1 松耦合方式

通过松耦合方式,将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融合,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方式,松耦合方式的第一步就是在WLAN网络中接入相应的WLAN网关,我们可以通过与互联网的连接植入WLAN网关,而不是直接与3G核心网络交换机连接,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加网关的松散集成。[3]同时在进行技术融合时,我们要考虑到,访问WLAN网关的客户,不只是本地的注册用户,也包括很多外来人员的网络用户,因此在采用松耦合方式时,我们要从整体的用户需求出发,实现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的完全融合。我们可以把松耦合方式视为一个移动的IP,使其不仅可以对WLAN网络的配置进行独立管理,也可以对3G网络进行独立管理,这样通过松耦合方式,3G网络运营商就可以通过少量的资金投入,却可以从WLAN网络中提取利益,而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只通过对一个服务商的网络进行访问,就可以实现多种网络的认证,因此将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融合不只可以实现运营商的自身利益,也为群众提供了更多接入方式。

3.2 紧耦合方式

紧耦合方式对于WLAN网络来说,是一种另外的3G网络接入模式,这是通过WLAN网络对3G网络进行不断的功能模拟,来实现WLAN网关的增加,首先先将3G核心网络隐蔽,然后在建立一个WAG系统,最后将WLAN网络数据与3G网络数据系统通过WAG系统接入。[4]这种紧耦合方式可以将WLAN网络作为3G网络的接口,完成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的融合,进而扩大运营商的整体网络功能,不但可以将3G网络核心功能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运用统一的服务器,为WLAN网络提供服务,对于WLAN网络与3G网络新型业务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因此紧耦合方式也是目前最具有研究前景的一种融合技术。

4 结语

随着我国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发展趋势逐渐走向大数据、高速度的发展模式,因此在这种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下,技术的可靠性尤为重要。网络设计者、管理者,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上,去思考网络建设的内涵,才能够从群众的需求出发,设计出抗干扰性强,容错辨识能力大,并且可以快速回复网络故障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WLAN网络与3G网络技术的完美融合,极大程度提高居民的上网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瑞峰.基于WLAN构建无线城市的规划设计分析[J].电信科学,2013(06).

[2]王焕义. WLAN+3G混合组网及建设策略研究[J].无线通信技术,2014(01).

[3]唐治军. WLAN与3G网络融合方案及应用[J].江苏通信,2015(06).

[4]徐荣,于永,张北江,赵陆文.双模紧耦合定时模块的技术实现[J].时间频率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高博晗(1997—),男,吉林长春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刘寒(1995—),女,辽宁葫芦岛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家庭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现状 第4篇

江苏省广电网络公司 (以下简称江苏广电) 是广电总局NGB技术工作组中16个专题小组之一——家庭网络工作组的组长单位, 肩负NGB家庭网络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研究, 家庭网络技术演进规划以及家庭网络应用分析和总体技术规划的职责。因此, 有必要梳理目前家庭网络互联技术的现状, 分析家庭网络后续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发展动态, 以及上游芯片产业的投入情况, 以期更好的为工作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对精神文明发展和文化娱乐的需求越来越猛烈, 家庭网络传输的内容已不仅仅是简单语音/数据传输, 视频, 网络电视, 大容量数据共享业务, 照片, 家庭存储, DVR, 标清节目到高清需求, 使得家庭网络互联要求越来越高。另外, 家庭智能设备的增多, 如智能手机, 电脑, IPAD, 智能电视等有联网功能的智能终端大大增加, 也对家庭网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随着有线、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短距传输能力的大大提升, 使得家庭网络互联技术发展迅猛。

1 家庭网络互联网技术现状

目前典型的家庭网络技术有有线技术和无线技术。无线技术以802.11 WALN技术作为代表。有线技术按照媒介和标准化组织来分有:1.5类线以太网标准:802.3。10Mbps发展到100Mbps, 1000Mbps, 目前百兆FE和千兆GE都很容易获得;2.电话线联盟:Home PNA, ITU-T G.9554;3.PLC电力线通信联盟:Homeplug AV, HD-PLC, UPA, IEEE P1901;4.同轴电缆联盟:Mo CA;5.下一代家庭网络:ITU-T G.hn。

从图1可以看出, 各种技术发展非常快, 性能都得到数十倍的提高。在这些家庭网络中以太网作为一种最古老和最简单, 可靠, 性能好 (能到1Gbps) 的互联技术, 且能很好的提供Qo S和满足主播要求, 能很好的应用在家庭网络互联中。因此, 在有五类线的场合, 以太网无疑是家庭互联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 但由于以太网需要星型结构, 除非是新的建筑, 以太网线路在家庭中并不常见, 重新布线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另外, 随着智能便携式终端的快速发展, 如智能手机, IPAD, 上网本等的快速发展, WiFi已经是作为智能终端的必备模块, 且由于无线的便利性, Wifi无疑是家庭网络设备互联, 共享的一种必要手段, 但由于Wi Fi无线传输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如无线干扰, 以及穿墙能力等限制, 难以保证视频流的可靠传输, 因此在视频传输等Qo S要求高的情况下, 还是倾向使用有线技术。

按照Isuppli的调查显示, 各种家庭网络技术每年的出货数量如图2所示。

从图2数据显示看, 五类线和无线802.11仍然还是家庭网络互联的主流的技术, 并且会长期稳定发展。电力线和同轴电缆将来会成本家庭互联的主流媒介, 并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特别是电力线, 由于电力线资源最丰富, 覆盖最广, 发展速度更快。

另外, 从技术角度看, 现有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家庭互联的需要, 无论在哪个地区、哪个家庭或哪个房间, 单一互连技术都无法实现100%的覆盖率。比如, 美国到现在也仅有11%的家庭安装了五类线, 而且大部分的安装都没有适当的信号终结, 安装的目的也不是要建立以太网。在美国, 虽然各种不同的房间都有可能安装了同轴电缆插座, 但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另外, 尽管家庭中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电源插座, 但是不同部分可能处在不同的PLC相位上, 或者有些部分容易受到干扰, 因而降低了PLC的性能和有效带宽。即使是无线互连, 覆盖率也没有保证, 因为房屋布局、构造和建筑材料的密度会影响无线技术的有效性。因此, 家庭网络发展趋势应该是可利用家庭现有的媒介上, 在各种媒介上传输信息, 可以互联互通。

2 家庭网络互联网技术国际标准发展概况

从上节我们已经了解到家庭网络现有的大致情况, 在发展过程中, 也已经开始变化。比如Home PNA, 其主要客户是AT&T, 由于Home PNA的抗干扰等要求无法完全满足AT&T的要求, AT&T等运营商发起了G.HN标准研究, 并标准化成ITU-TG.9960/G.9961标准。

同轴电缆多媒体联盟Mo CA, 在美国除AT&T外的其他运营商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如Verizon, 有线电视/卫星MSO, 如:Comcast、Coax、时代华纳、Direc TV等。可以认为成为美国家庭网络的事实标准之一。

PLC电力线通信的主流标准有三家UPA, Homeplug AV, HD-PLC。UPA随着DS2破产, 知识产品被Marvell收购, Marvell放弃了原DS2市场, 转攻G.hn, UPA标准已难以继续。HD-PLC局限在日本使用。而Homeplug AV由于和最新的IEEE P1901标准兼容, 会随着IEEE P1901继续发展。因此, 电力线通信目前的趋势是以IEEE标准作为主导。

IEEE组织为了使得P1901标准和其他家庭网络技术更灵活的集成在一起, 制定了P1905标准。P1905是为现存的多个家庭网络技术:以太网802.3标准, 802.11 Wifi标准, P1901 PLC标准和MOCA同轴多媒体联盟规范的混合网络定义公共的数据和控制服务接入点 (Service Access Point) , 使得无论使用哪种协议和介质, 数据的收费都可以通过此接入点完成。实际就是在这些技术的MAC上, 为统一构成家庭网络的多种互联技术提供一个抽象层, 这个抽象层能衔接上层网络协议和应用以及下层不同技术的网络, 定义了公共的数据接口和控制接口, 并考虑QOS, 设备发现和配置等先进的网络管理功能。目标是使得家庭网络中的各种互联技术都可以无缝连接, 用户可以透明的使用家庭网络, 并且无需复杂的配置, 轻松的连接所有类型的家庭网络设备, 并可保证Qo S。

G.HN是ITU-T国际电信联盟为家庭网络任何有线媒介 (电话线, 电力线, 同轴电缆) 统一标准, 侧重家庭互联, 提高共享率, 保证互联互通, 降低成本。目前标准已经完成, 预计2012年中基于G.HN的芯片可以量产上市。

家庭网络的发展吸引了两大标准组织IEEE和ITU-T的参与, 在各自的标准化过程中, 两大标准组织试图相互兼容, 遗憾的是最终没有达成一致, 导致家庭网络技术竞争格局更加惨烈。以下通过一些市场数据和技术对比, 以期对后续家庭网络互联技术趋势做一判断。

各种有线技术对比, 如表1和表2。

3 后续发展探讨

家庭网络互联技术发展和催生是伴随着IPTV, Tripleplay, 视频共享和分配的需求而发展的。欧美IPTV发展很快, 因此, Homeplug AV/MOCA等技术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市场需求和视频技术发展 (标清到高清, 3D等) , 同时也推动技术的进步和芯片技术的发展。而国内由于IPTV视频应用发展不快, 国内智能终端, 家庭网络互联设备使用量刚刚起步, 且由于价格和消费习惯等因素, 导致国内有线家庭网络互联市场的规模很小。目前国内家庭网络技术主要是Wi Fi和以太网, 相当于若干年前欧美家庭网络起步阶段。但随着IPTV等视频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解冻和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加剧, 各种智能终端 (智能手机, IPAD, 智能数字电视) 等的普及, 国内的家庭网络也会很快就进入发展时期。

由于家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融合, 家庭智能终端 (如Gateway) 必须是融合有线, 无线WLAN, Ethernet, Vo IP, 视频编解码等多种技术的设备, 而且都是采用SOC片上系统,

江苏广电认为家庭网络发展趋势是有线为主, 无线为补充的格局, 利用家庭现有的媒介上, 在各种媒介上传输信息, 实现互联互通。江苏广电作为NGB家庭网络工作组组长单位, 结合物联网技术, 重点跟踪P1905统一多种家庭网络技术, 发展有线, 无线一体化家庭网络技术, 做好家庭网统一规划, 降低成本, 解决各类应用例如家庭安防, 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中的通信问题和数据采集传输问题。

摘要:家庭网络是NGB技术工作组的关注点之一, 本文梳理了当前家庭网络互联技术的发展现状、国际标准发展趋势, 为NGB工作组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网络路由技术基础网络知识 第5篇

何为路由?

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连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通常,人们会把路由和交换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通用户看来两者所实现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40多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对路由技术的讨论,但是直到80年代路由技术才逐渐进入商业化的应用。路由技术之所以在问世之初没有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80年代之前的网络结构都非常简单,路由技术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最近十几年,大规模的互联网络才逐渐流行起来,为路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路由技术的构成

我们通常所说的路由技术其实是由两项最基本的活动组成,即决定最优路径和传输信息单元(也被称为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传输和交换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而路由的确定则更加复杂一些。

确定路由

度量标准(metric),例如路径长度等,是被路由算法用来计算和确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的标准。为了帮助确定数据传输的路径,路由算法可以建立和维护路由表。路由表中包含了各种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根据所使用的路由算法的不同而各异。

路由算法在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包所要到达的目的地选择最佳路径把数据包发送到可以到达该目的地的下一台路由器处。当下一台路由器接收到该数据包时,也会查看其目标地址,并使用合适的路径继续传送给后面的路由器。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最终目的地。

路由表中还会包含其它一些对路由的计算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路由器通过比较不同路径的度量值决定最优路径,而具体的度量值则要视所使用的路由算法而定。我们将会在文章稍后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度量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数据包交换

交换算法相对路由算法来说更加简单,而且绝大多数的路由协议都可以使用相同的交换技术。当数据包的发送方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到路由器的地址之后,就会把数据包以该路由器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发送出去,同时使用网络层地址标识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

当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后将查看标明其目的地的协议地址,并决定是否按照该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台路由器。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把数据包转发到其目的地的话,一般会丢弃该数据包。如果路由器知道数据包的转发路径,则会将其中的物理地址改为下一台路由器的地址,然后将其发送出去。以此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数据包的物理地址会随着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不同的路由器而变化,但是代表目的地的协议地址一直保持不变。具体如图所示: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主要由几个关键因素决定。首先,算法的设计意图对路由协议的实际运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路由算法,每一种算法对网络和路由器资源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最后,路由算法使用不同的度量标准,从而使最优路径的计算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

通常,一种路由算法可以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意图:

最优性

简单,低开销

健壮,稳定

快速聚敛

适用性强

最优性是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最佳路径所使用的度量标准,

举例来说,一种路由算法可以同时采用数据包经过路由器的跳数和时延作为度量标准,而其中又以时延为主要标准。每一种路由协议都必须严格定义度量值的计算方法。

路由协议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简单。换句话说,路由算法必须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其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软件和使用开销。尤其是当实现路由算法的软件只能在资源有限的机器上运行时,有效性就变得更为重要。

路由算法必须具有良好的健壮性,能够在出现异常或突发事件(例如硬件损坏,负载过高以及执行错误等)时正常运行。因为路由器往往是网络的连接节点,所以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最好的路由算法应当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

路由算法还应当能够快速聚敛。所谓聚敛就是指所有路由器就最优路径重新达成一致的过程。当因为某种原因使路由器出现问题而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时,路由器会发出路由更新信息传遍整个网络,重新计算最优路径,并最终使所有路由器就新路径达成一致。聚敛速度慢的路由算法可能会导致路由回路的出现。

在下图所示的路由回路中,一个数据包在时间t1到达路由器1。因为路由器1中的信息已经被更新,所以该路由器知道到达数据包目的地的最优路径应当通过路由器2。因此,路由器1把数据包转发到路由器2。但是路由器2中的信息没有被更新,所以仍然认为最优路径应当通过路由器1,并因此把数据包又转发回路由器1。这样,数据包只能在两台路由器之间来回传递,直到路由器2接收到了路由更新信息或者数据包超出了最大存活时间。

路由算法还应当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例如,假设某一个网段出现问题,许多路由协议都可以快速的选择新的最佳路径替代已经无法使用的原由路径。路由算法应当能够通过编程,适应网络带宽,网络时延等参数变量的变化。

算法类型

路由算法可以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静态vs动态

单路径vs多路径

单层结构vs分层结构

主机智能vs路由器智能

域间vs域内

链路状态vs距离向量

静态vs动态

静态路由算法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路由算法,而只是由网络管理员在启动网络路由功能之前预先建立起来的路由映射表。除非管理员人为修改,否则映射表的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使用静态路由的算法在设计上非常简单,主要适合在那些数据流量的可预测性强,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使用。

因为静态路由系统无法对网络变化作出响应,所以对今天的大型,动态网络来说并不适用。目前所使用的绝大多数的主流路由算法都是动态路由算法,可以通过分析接收到的路由更新信息针对变化的网络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网络发生变化,路由软件就会重新计算新路由,并将新的路由更新信息发送出去。更新信息可以传遍整个网络,所有接收到该信息的路由器都会重新执行各自的路由算法,对路由表作出相应的修改。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两者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例如,我们可以创建静态路由,指定一台专门的路由器作为最后诉求(last resort)路由器来接收所有无法被正确路由的数据包,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所有的信息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被处理。

网络互联技术 第6篇

1. 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1.1 网络的发源

网络技术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联合发展起来的, 合称为计算机网络技术, 是指计算机之间通过连接介质 (如网络线、光纤等) 互联起来, 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 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网络技术发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早期用军事通讯, 后逐渐进入民用。而网络技术在中国发展时期主要是90年代初, 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使用。

1.2 网络技术的发展

观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可以得出以下的特点:一、计算机网络从最初的“终端——通信线路——面向终端的计算机”模式的简单连接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的不同的网络连接。网络连接的材料也从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有线通信形式扩展到了可以使用微波、卫星等无线媒体进行连接的无线网络形式, 传输速率越来越高, 传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传播区域也越来越广。二、随着各种多媒体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传统的单一服务的互联网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媒体服务, 如网络电视, 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三、网络的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 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 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 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而且计算机的处理模式从最初的大型主机的集中运算处理发展到了以个人电脑为主的独立运算。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 性能越来越好。其应用类型已经从最初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了集科学研究、信息处理、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具。

2. 网络技术的应用

2.1 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

一般在网络设计中, 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的使用率较高, 其中70%的使用以太网, 令牌环网的使用率也在25%左右。以太网作为一种基带局域网规范因其自身独特的拓扑机构简单、各站点故障之间独立不相互影响、易于扩充等特点与其他的网络相比更有优势, 其在对传输材料的选择上, 也是选用线间辐射较小、便于扩充维护管理、输送速率较高、价格低廉的易于其他网络桥接和联通的双绞线。但是以太网对总线的带宽和传输速率有比较高的要求。令牌环网常由于IBM系统中。其协议设计的较为周密;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保密性较好;有很好的实时性, 能够实现高速传递和远距离传递;传送信息的方向单一, 路由唯一, 不会发生信息相撞的现象。但是这种网络成本较高, 协议比较复杂, 不易扩充, 若网络中任一站点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失去工作能力。

2.2 目前使用的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主要涉及的是通信领域, 现在以Internet TCP/IP协议为基础的网络模式日益成熟。在网络中对各种热点技术的使用、开发、研究, 使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使用的网络技术有:一、数字语音多媒体三网合一。目前, 随着科技的进步, 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发展中实现了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电信网有机的结合, 即为三网合一, 这样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 而且方便了网络用户的使用, 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三网合一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和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的出现不仅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 也促进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科学、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的发展。三网合一可以使人们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能够更好的享受网络的便利, 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二、IPv6协议。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IP协议, 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也不断的在完善, 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广泛使用的IPv4。但是随着人们对网络服务质量和速率需求的日益增长。IPv4因其显其地址资源不足、路由选择效率不高、路由表膨胀、移动特性支持缺乏, 缺少服务质量和安全的保障等不足, 逐渐被IPv6取代。IPv6是一个Internet协议的新版本, 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路由器探测, 参数探测, 地址自动配置, 重复地质探测, 地址解析等功能。并且该协议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分析, 主要有采用身份验证等方式阻止信息报探测、IP欺骗、连接截获等攻击方法对网络的入侵。

2.3 网络技术的使用领域

在当今社会中, 网络渗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无处不在。本文简单的举例阐述了网络的几个常用的方面:一、) 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在线服务系统, 其本质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系统。主要的功能包括:金融交易卡服务、自动存取款作业、电子汇款与清算等。借助于网络技术, 电子银行摆脱了传统银行的时间空间的制约, 带来了货币交换与信息交换相结合的改革。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现代的办公系统, 每个办公室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工作站, 该办公系统是网络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例如人工智能、声音、图象、文字处理技术等。这种办公室系统的使用, 更好的实行了资源共享, 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高科技的通讯手段, 主要有数据/声音综合服务、可视会议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 加快了办公效率, 提高了工作的正确度, 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三、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现在成人比较热衷的教育方式, 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一种在线服务的系统, 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校院式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远程教育日益成熟, 几乎可以提供传统学习中的所有的课程, 学员可以凭借远程教育, 得到正规大学从学士到博士的所有学位。而且还突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这种教育方式, 吸引了广大虽参加工作却还想继续深造的人。

3. 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及网络的安全管理

3.1 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越来越快的深入人们的生活, 人们对网络科技也随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是集成化、智能化、开放化。分别对各种服务和多种媒体应用的集成, 网络信息传输路径和处理手段的自动化及用户应用接口开放化和计算机网络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速化、移动化。对上网的速度和空间的制约提出了要求, 现在对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和逐步的完善就是为了用户上网更为便捷, 打破传统网络对使用环境的限制。三是网络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日渐以应用服务为主。用户对网络的应用的需求, 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研究与应用相互促进, 互惠互利, 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2 兴起的网络及前景

除了对传统的以太网和令牌网的使用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 目前兴起了许多网络, 例如光纤数据网、高速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等。本文简单的介绍以下两种网络。一是光纤数据线主要运用于高速、近距离的网络中, 其独特的双环设计可以确保在信息的运输过程中, 一环的损伤不会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由于光纤在数据的传输上损耗较低、抗干扰性好, 该网络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而且管理由于令牌网和以太网。但是该类网络成本较高, 而且光纤也还未普及, 一般适用于政府、军事和大型企业。二是无线局域网。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网络技术, 有无线信道组成。最早的运用于军事当中, 现在已经逐渐的商业化。该网络可以让通讯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 用户之间可以获得极好的连通性和可扩充性。但是该类网络易于受环境影响。

3.3 网络的安全管理

当网络日益发展的同时, 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 如何对网络的安全进行管理。当前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一方面是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众多的攻击手段的出现, 诸如病毒、陷门、隐通道等。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在网络技术的研究中, 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网络的安全需要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 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总而言之, 在网络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共同推动下, 计算机网络成为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流, 其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对通信技术的进一步研究, 和计算机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宽, 以及与其他高新技术的融合, 网络必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便利和多彩的生活, 实现社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J].信息科学, 2009 (10) :42.

[2]王敬茹;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02期

[3]李青;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走向[J].产业经济, 2009 (7) :77.

[4]张帆;朱国仲;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综述[J].光盘技术, 2007, 4.

计算机网络互联线路及其技术探讨 第7篇

1.1 传统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的缺点

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指整个网络接入程序的最后一道工序,通常都是针对于用户而言,网络接入技术的水平决定着网络性能的好坏。传统的网络接入技术,通常都是管理中心的控制系统,采用扫描、发现、阻断的模式对计算机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合法的终端,就会及时阻断该终端接入网络。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首先,这种非法的终端虽然能够扫描并阻断,但是攻击者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扫描的这段时间已经完成了攻击,尤其是在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扫描时间会延长,这就导致被攻击的危险性增大。此外,如果非法终端所使用的地址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扫描范围,那么系统就无法对这种非法身份进行识别,这些非法终端就会接入网络系统内[1]。

1.2 新型网络接入技术的特点

针对传统网络接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人们研制出了最新的网络接入技术。这些技术将重点放在了计算机的终端,对接入的主机进行合法性检测,对于不安全的终端,计算机会自动拒绝,只有符合计算机自身安全策略的终端才能接入。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网络接入控制技术,简称NAC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使接入的端点遵循本地网络所需要的安全方式运行,阻止那些不符合安全策略的终端接入,或者对其访问的范围进行限制。

(2)网络访问保护技术,简称NAP技术,这项技术的NAP平台能够提供校验方法,在对网络进行访问时,它能够对被访问网络的健康状况进行判断,从而判断终端的健康情况,如果终端的健康状况不符合平台上的健康策略,它就会对这种访问权限进行限制。

(3)可信网络连接技术,简称TNC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对终端的完整性进行校验,如果终端比较完整,就证明其比较健康[2]。

2 计算机网络互联线路的类型及其应用

2.1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2.1.1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原理

传统的PSTN接线技术将电话用户与网络之间进行连接时,需要超过30 min的通话时间,这个时间远远大于打电话的时间,经常造成线路拥堵,效率非常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简称ADSL,这种数字技术不用先对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模拟,而是直接将这些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减少了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程序,电话公司能够为数据的传输提供更大的宽带。同时,这种技术使话音设备与数据传输之间能够兼容,用户可以将2种信号进行分离,一边打电话,一边使用计算机,两不耽误。这种用户线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线路中通常不被利用的高频音段,将铜缆作为载体,利用特殊的调制手段对数据进行高速传输,其中上行频带与下行频带的速度并不相等。

2.1.2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优点

ADSL在传递的过程中有较好的适应性,抗干扰能力也很强,能够自动调节噪声、距离这类影响。距离越远,ADSL传递的速率就越高,反之则低。这种用户线能够有效地利用通信资源,对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距离进行有效控制,不对称的传输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同时,数据的传输是通过虚拟的IP地址进行的,因此用户在使用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时候,只需要缴纳网费,不需要额外付电话费,比较节省费用。此外,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骨干网络的传输过程使用光纤进行,也就是说,每个用户都能够享用自己的宽带,传输数据的速率比较稳定,安全性较高。同时,这种接线方式的能耗相对降低,收发器的功率能够根据线路的连接速率进行自动调整。如果将连接断开,系统就会进入休眠的模式,收发器的功率就会自动转入低能耗的状态。这种方式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此外,这种方式能够在运行的过程中对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为系统的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3]。

2.2 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

2.2.1 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的原理

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简称RADSL,这种用户线是非对称用户线的延伸与发展,运行的原理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大致相同。这种技术除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传递效率高的特点之外,还能够对速度与距离进行合理调整,当距离增大的时候,传输速率变小,距离减小时,传输速率增大。这种方式允许用户使用不同的铜线,对线路的长度和质量进行调整,为远程使用的网络用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种线路传输的特点是整个线路利用双绞线进行传输,同时支持同步数据传输和非同步数据传输2种方式,对于传输过程中的速率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同样支持数据和语音的同时传递。这种用户线路大多数都能够接在电话线上,不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对网络系统进行升级[4]。

2.2.2 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的优点

这里,我们将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路与网络接入方式进行对比,当上行线的传输速率达到每秒128~1 000 kbit,下行速率达到每秒600~7 000 kbit,速率远远超过了其他接入方式。下载一份900 KB的图像或者文件只需要1 s,速度是其他接入方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这种接线方式在数据传输速率上有了新的突破,满足了用户的要求。除了具有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所有优点以外,速率自适应数字用户线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还格外强,在雨天或者高温一类的反常天气里依旧能够正常运行,数据的传输质量不受影响,也就是说,用户在上网时不受天气的限制。

2.3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

2.3.1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的原理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简称VSDL,从理论上来说,VSDL也是ASDL的延伸与发展。这种传输方式所使用的线路仍旧是一对铜质的双绞线,应用原有的资源对网络进行改造。对于用户这一端的设备安装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将话音信号和VSDL信号用分离器进行隔断,或者直接在电话上添加滤波器。VSDL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还是采用上行频率和下行频率不同的模式,将话音信号和数据传输分开进行,互不干扰。一般传输图片或者高数据时使用高频段,传输上行数字的控制信息时使用中频段,传输窄带业务或者普通电话时使用低频段。将不同的数据信号调制到不同的频段进行传输,到接收端以后,这些信号再进行重生,既简单速度又快[5]。

2.3.2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的优点

ASDL相比传统接线技术虽然具有传输效率高的优点,但是这种技术对大容量图像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成本比较高。而VSDL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满足了广大用户对高速度的要求,对图像业务的处理能力也大大提升,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接收大容量的图片。将信号分为低频段、中间频段、高频段进行分频段传输,实现了对原有电话线资源的高效利用。这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实现非对称传输与对称传输,传输速率与线路的长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传输线越长,传输的速率就越高[6]。

2.3.3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与光纤的混合接入法

为了克服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的传输距离受到传输线长度的影响的问题,通常将光纤与其进行混合接入。由于光纤的价格比较贵,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光纤到户,但是基本能够实现光纤到路边或者到大楼。将ASDL与光纤进行混合接入,能够大大缩短传输的距离,减小传输码元之间的相互干扰,将数字信号处理的过程简化,收发机的成本也降低了很多。也就是说,如果用户选择了较好的引入线,通过光纤技术与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的结合,就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宽带等各方面的性能。

2.3.4 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与以太网的混合接入

以太网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以太网本身的价格非常低廉;其次,以太网扩展性较好,最远能够支持120 km的距离,这是其他线路都做不到的;第三,以太网的融合性比较好,它能够兼容目前绝大部分的操作系统,安装过程及维护过程都比较容易。但是,以太网也有自身的弱点:首先,以太网缺乏内置的保护功能,主要依靠路由器对其进行保护;其次,以太网分离信息的能力较差,IP地址也容易被盗用,因此安全性不高;第三,以太网在对用户服务的过程中不分等级,因此容易出现网络拥堵的情况。将ADSL与以太网进行结合,使二者之间优势互补,就能够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

3 结语

各个企业与外部之间越来越频繁的交流对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接入技术检查范围有限,安全性较低,已经满足不了广大用户对于接线技术的高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人们研制出了各种新的网络互联线路,在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效性方面都有了新突破。首先普及的就是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这种方式首次将话音信号与数据信号进行分离,实现电话和计算机的同时使用,但是这种方式对图片业务的处理能力不强,成本也比较高。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对非对称数字用户线的功能进行了延伸,提升了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速率的自适应能力,即使在阴雨或者高温一类的反常天气,也能够实现数据的传输。而超高速数据速率数字用户线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再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对数据进行分频率传输,再次提高了传输速率。

参考文献

[1]李进.计算机网络互联线路及其技术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0):22.

[2]叶春晗.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

移动互联网络的匿名技术研究 第8篇

1 概述

1.1 匿名技术

由于目前的各种隐藏的技术仅仅局限于对数据信息的保护之上,对于网络黑客等数据的监听以及流量的分析是无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阻止的,仍然存在着安全的隐患,因此就需要通过匿名通信对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安全传输进行保护。

1.1.1 相关概念

匿名主要是指一种在一组对象中不被识别的状态,也就是说不确定在一组对象之中来够找到某个对象与某事件的联系,假如要将某个对象被匿名,就需要将其封闭在一个对象集合之中,这样就可以无法判断信息的发送者是这个对象集合中的某个对象,因此,此对象发送者就可以称为匿名。

匿名集则是指匿名实体所在的实体集合。匿名集当中的实体是应该具有相同属性的,并且匿名集中的匿名是与行为相关联的,行为的接收者就是攻击者所有认为可能接收该行为的对象集合,而行为的发起者则是所有可能会发起该行为的所有对象集合,但是当对象脱离了匿名的集合之后,也就不再具备匿名性。

匿名通信是一种将通信双方的关系加以隐藏的通信方式。通过匿名的通信可以使网络攻击者对于监听及流量分析时无法进行,从而无法获取通信双方的身份,因而可知匿名通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网络中用户的个人隐私。

1.1.2 匿名类型

发送者匿名(sender anonymity)是指攻击者无法判断在匿名通信系统中原始信息的发送者。也就是发送者通过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发出信息,真正的发送者的身份被隐藏,到达目的节点。这种方式应用很多,比如匿名投票、匿名举报等,是严格对发送者的身份进行保密的。

接收者匿名(Receiver anonymity)是指攻击者在匿名通信系统中对真正的信息接收者无法判断。网络的攻击者获取了接收者的信息,但是接收者的身份往往可能不是真正的接收者,这样就将真实的身份得以隐藏。比如对于涉及隐私问题的时候,接收者在通信系统中就要求是匿名的。

通信关系匿名(unlinkabilityofsenderandReceiver)是指通信的双方都不知道互相在进行通信,在这种匿名方式之下,对于发送者和接收者来说都是匿名的。

1.2 匿名技术应用

1.2.1 隐蔽网络连接

移动通信与计算可以让用户感受到携带和使用的便捷性,但是在享受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匿名技术来实现隐蔽的网络连接是非常可行的。移动通信与计算在进行隐蔽连接包含两个方面:(1)位置隐蔽性,可以使得用户的位置与行踪保密;(2)数据来源或目的的隐蔽,主要是用来实现用户身份的匿名性。

1.2.2 Internet网络

在Internet的网络中,匿名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E-mail、隐蔽浏览和消息发布以及匿名网络的通信系统之中。匿名网络通信这样一种综合性的隐蔽网络连接系统,主要是通过匿名链迭代的协议,这样可以实现双向数据流的隐蔽、远程登录、HTTP和SMTP、电子支付以及匿名拍卖等多种功能。

1.2.3 匿名移动代理

某一匿名的用户沿着某一特定的路径来对某个特定的信息处理的软件模块就可以使用匿名移动代理,这种方式的组成包括了软件的代码和信息库,进行一些信息采集、商务协商等各种处理,这样能够保证代理的匿名性和可识别性。

2 移动互联网匿名技术

2.1 移动匿名通信系统

近些年互联网飞速发展,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安全问题,在移动互联网中,无线网络被划分为许多的小单元,然后每个小单元都有一个或多个的主代理和外地代理,当移动节点离开所在单元通信之时,移动节点也就相应地进入新的单元内,在认证的身份过程中就容易被泄漏,移动节点是需要对自己的活动范围和具体位置进行保密,所以就要求移动互联网提供匿名性的服务,同时,移动互联网具有自由和开放的特点,因此对匿名性的要求就会更高。

移动互联网主要采用的拓扑结构,一般包含:移动节点(Mobile Node,MN)、本地代理(HomeAgent,HA)和外地代理(ForeignAgent,FA)3个方面。因此可以将移动节点的匿名性分为:(1)对窃听者隐藏用户身份,这就是整个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本地代理和外地代理是清楚移动节点的个人身份信息及所在位置;(2)对外地代理管理机构隐藏用户身份,是对窃听者隐藏身份基础之上,来增加对外地代理管理结构隐藏用户的机制;(3)对非法授权用户隐藏本地代理身份,是移动节点对于窃听者的信息隐藏还有他本地代理的关系,来对窃听者监听后获取用户身份信息进行阻止;(4)对外地代理管理机构隐藏本地代理身份,是当移动节点移动到外地代理的时候,外地代理理需要和移动节点所属的本地代理取得联系来认证移动节点身份的真实性;(5)对本地代理管理机构隐藏移动节点行为是在前几类的基础上增加移动节点,来确定本身所处位置,在本地代理中将自己的移动路线进行隐藏。

2.2 可控匿名技术

可控匿名技术就是当网络的某一用户滥用匿名之时,在进行通信连接时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或策略对匿名链接找到源地址,来撤销链接的匿名性。目前,无线通信系统的极大普及,匿名通信系统越来越多的要求可控。可控的匿名技术主要是挖掘出通信双方的关联性,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机制主要有加密机制、数据完整性及认证签名机制3种。

可控匿名技术主要包含:基于群签名的可撤销匿名技术;基于盲签名的可撤销匿名技术;基于可信第三方的可撤销匿名技术。

3 动态隐藏匿名源地址匿名技术

3.1 技术思想

动态隐藏匿名源地址的这种匿名技术,其主要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首先,利用移动互联网中已存在的多种路径由将IP数据包从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源地址会在每个中间节点修改成为本节点的地址然后再进行转发,这样,源地址就会在每经过的中间节点发生动态的变化,IP报文的源地址也就成为了目标节点收到的某个中间节点的地址。然后,要确保源地址信息不丢失,保证IP报文的应答消息可以回复给源节点,就要通过各节点的公钥加密形成地址洋葱数据块将源地址及途中经过的地址携带到IP报文当中。接下来,IP报文如若要发送给源发送方,就需要应答报文携带洋葱地址数据块原路返回,并且在每个中间节点将洋葱地址数据块进行解密,得到下一跳节点地址,直到返回源发送方为止。

图1列举了有4个节点的发送与回送过程的IP报文信息的变化过程。在图1中,IPA表示源发送端A的IP地址,EB(IPA)表示用非对称加密,对A点的IP地址用B点的公钥加密,cl表示第一个IP报文在洋葱地址数据块中存储的内容。

3.2 节点匿名处理

3.2.1 洋葱地址数据块的形成

只要收到的报文中携带真实信息的源地址,才能保证支持IP报文的匿名应答,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源到目的中间节点的存储,将这些存储进行封装成一个在最内层的源地址,此内层是第一跳地址,最外层是最后一跳地址。这种地址的记录格式就好比洋葱的路由技术中的洋葱路由数据包,故被成为洋葱地址数据块。

3.2.2 中间节点匿名处理程序

为能实现匿名技术,就要求网络内的不论端节点还是中间路由节点的各个节点都要是可变的,这样首先获取IP报文,如为发送报文,则进入到发送进程send(),此处主要处理由station到server的发送报文,如为应答报文,则进入到回送进程back(),此处主要负责处理从server到station的应答报文。

3.2.3 匿名度

目前来说,大部分的移动互联网都是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连接的,这种无线的接入技术会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移动用户终端的自由性、信号的强度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制约。进行无线通信可以将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一个节点可以与若干个节点进行无缝隙的连接,并且大部分的节点都符合钟形曲线保持一定的数目,所以网络连接的拓扑结构近似于随机的网络。IP报文过程中,攻击者不能知道真正的发送者是谁,如果想得到源地址的真实信息,就必须要将报文回送到源地址,就会得到许多可能会是发送者的节点地址,再将这些节点地址集合到一起,成为一个匿名的有向网络的拓扑图,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重复或者遗漏的节点。

3.2.4 性能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较成熟的匿名技术,只有存在的即:Crowds和Onion Routing ll第二代洋葱路由。Crowds系统和Onion Routing ll第二代洋葱路由的策略主要是从系统中的多个成员中来随机地选取一个节点,由此作为重路由路径上的中继节点,将从发送者和代理节点的个数作为重路由的路径长度,来服从分布的离散的随机变量。

4 结语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数据通信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存储等功能,应运而生的移动互联网络则更是很好地体现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融合的优势,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价值。但同时,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安全的隐患也凸显出来,给用户的隐私带来威胁。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显示出了逐步向移动互联网络演化的趋势,并且在政、军、商业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出诸如用户隐私等的安全问题,用户们不仅要对数据的内容进行保护,同时要对通信的数据流进行保护,匿名通信则可以有效地对发送者及接受者的身份等进行隐藏和保护。在介绍匿名技术的定义及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移动互联网匿名技术及动态隐藏匿名源地址等的匿名技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匿名认证,信息安全,协议

参考文献

[1]邱桂华.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匿名技术研究及应用[D].南昌大学,2010.

网络攻击技术与网络安全探析 第9篇

1 常见网络攻击技术

1.1 未授权访问攻击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中,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增强, 这虽然方便人们对计算机的操作, 但也给网络攻击埋下了隐患。在系统本身隐藏漏洞和系统管理策略的疏忽下, 攻击者以此为导线对系统进行攻击, 进而获得计算机的最高权限。就未授权访问攻击技术而言, 它通常在人们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就已发生, 而此时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了黑客的傀儡机。

1.2 解码类攻击

所谓解码类攻击, 其实就是通过木马病毒获得用户密码文件后, 再使用口令猜测程序, 破解用户的账号和密码的一个攻击过程。通常, 解码类攻击的技术要求都比较低, 也是网络攻击中的一种常见手段。

1.3 电子邮件类攻击

网络的普及让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信件, 并成为人们日常通讯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就电子邮件类攻击而言, 主要的攻击方式为电子邮件炸弹, 它通过垃圾邮件的大量发送, 导致目标邮箱空间撑爆。在电子邮件攻击目标较多, 垃圾邮件的发送量巨大的情况下, 电子邮件的系统运行会出现迟缓和瘫痪现象, 进而导致用户邮件的收发无法有效开展。

1.4 无线互联网功能计算机和外围设备窃密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扩大着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 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但是, 其本身所具有的开发性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即使采取了加密技术, 信息也会被破解, 用户信息也会遭到泄露。目前, 依靠移动计算机技术而生产的标准配置主流高端笔记本的应用非常普遍, 它能够有效实现无线网络的自动寻址和连接, 相同工具的计算机也能网络互连, 实现着网络信息处理的便捷性。但是, 搭配这种技术的笔记本电脑, 在网络无线连接中容易造成泄密, 且隐蔽性高, 而系统本身的漏洞, 也导致计算机权限易被黑客窃取, 造成信息的泄密。

1.5 依靠网络监听进行攻击

人们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的过程中, 主机会通过网络监听本机的网络状态、信息传输和数据流情况。网络监听作为主机服务用户的一种主要模式, 能够有效的服务于用户网络冲浪, 但是, 网络攻击者依旧能够通过相应的工具, 将目标主机的接口设置为监听模式, 这就导致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被捕获, 用户权限的获得促使着攻击的开始。

2 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安全关系分析

2.1 网络攻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不论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 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和互联性都是不能推翻的, 而这个特征也决定了网络技术的跨国攻击, 在网络间谍技术中既可以用于防御, 也可以用于攻击, 攻防兼备。不能否认的是, 网络攻击技术的出现对相关的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商而言是一个不幸的消息, 但从长远角度分析, 它对网络的安全却是有利的。站在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考虑, 网络攻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国家安全大局是有利的, 它的存在决定人们只有了解和研究它, 才不会受制于它。而信息战成败是由一个国家的整体网络水平来决定的, 信息技术越发达, 越需要加强对它的研究。

2.2 网络攻击技术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直以来, 计算机和网络产品供应商对他们产品的改善都是针对弊端而言, 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如同计算机病毒成就了杀毒产业一样, 网络攻击技术也促进着计算机网络产业的诞生, 推动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随着网络攻击者对网络攻击步伐的加大, 互联网的创新力度也在随之加强, 此时系统管理员就能通过这些技术找出系统漏洞,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网络安全, 促使网络攻击技术服务网络安全这一想法变成现实。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工作的开展中, 网络攻击技术的贡献非常明显。

2.3 网络战需要网络攻击技术

如今,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 使计算机、网络和人们生活关系更加紧密。所谓现代化, 其实就是社会的网络化, 就一个国家目前的发展而言, 若社会的信息网络遭到破坏, 那么, 人们的生活将会倒退几十年。就全世界的网络安全而言, 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一些被人忽视的管理漏洞, 一些信息机密和控制指令也总是会有渠道泄露出去。当前真正的信息站还没有到来, 在它到来的时候, 任何人都无法估计破坏的程度, 而这个攻守准备却是不能缺少的, 要想打赢这场无法预计的信息战, 不仅要准备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 还需要充足的人力和物质准备。从这些角度考虑, 网络战的输赢, 需要本国不断的发现网络安全的薄弱点, 提高全民、全社会的信息防卫能力, 强化国家在未来信息站中的预警、防卫、反击和恢复能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攻击技术的存在是多形式的, 可对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从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分析, 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而面对网络安全的需要, 网络漏洞的存在, 需加强网络安全, 了解网络攻击技术, 并做好有效的防御和应对, 这样才能在网络安全战中取得胜利。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 网络攻击技术层出不穷, 严重威胁网络的安全。为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信息安全, 有效防止网络失泄密事件, 从互联网运行中的常见网络攻击技术展开分析, 对网络攻击技术和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网络攻击,网络安全,网络战

参考文献

[1]温伟强.网络攻击技术与网络安全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5, 16 (1) :79-81.

[2]张东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策略探析[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1, 16 (2) :103-105.

畅想未来互联技术 第10篇

创新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签和代名词。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创新产品和技术正在一步步推动时代的变革。主管大中华区销售与运营的谷歌副总裁刘允表示:“作为一家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谷歌一直站在互联网创新的最前沿。谷歌期待与业界同仁分享创新心得,并共同努力缔造一个完整而健康的互联网产业链,用创新来改变未来!”

搜索的未来

面对用户与日俱增和日新月异的搜索需求,谷歌工程与研发高级副总裁Alan Eustace表示:“谷歌已经作好准备迎接搜索的未来”。

Alan认为,搜索还有三大领域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让更多内容上网,谷歌正在致力于让更多语言和更多形式的内容上网,无论它们是来自某个地区的方言、书本或多媒体的内容,还是地图等基本的生活信息;谷歌也在致力于解决网络的可访问性问题,让语言、设备等等外在因素都不再成为人们上网的障碍;第三个问题就是满足用户对搜索体验日益提高的需求,谷歌正在为用户提供更加整合、更加智能的搜索结果。

仕Alall看来,谷歌搜索的未来在于“云”!依赖储存于云端的海量数据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谷歌将可瞬间处理更复杂的用户搜索请求,从而进一步改善用户的搜索体验。

同时,谷歌正投入大量研发力量于计算机视觉、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领域,并在语音搜索、视觉搜索(例如谷歌Goggles)、以及图像搜索等领域取得了突破。YouTube自动添加字幕、世界地图音译等创新功能,让用户无论以何种方式搜索(文字、地图、视频、音频),都能找到答案。

人人享有互联网

谷歌研究科学家T.V Raman则结合自己的传奇经历展现了一个“属于每个人的互联网”。

为了帮助在视力听力方面存在障碍的人们同样能够享受互联网上的丰富内容,谷歌已经研发了数十款具有开创性的可访问(flccessIbility)技术。对于全世界被隔离于网络之外的3,14亿视力和2,78亿听力障碍人士来说,这些基于Web或手机的可访问技术和创新意义重大。

同时,除了提高互联网的可访问性,这些创新技术还可用于提升每个人的互联网体验。比如,谷歌前沿的翻译技术就可以自动梳理字幕,为你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扫除语言障碍。

技术成就梦想

谷歌的资深工程师们还在会上演示了最新的创新产品和技术,展示了谷歌如何通过技术来实现并“超越”用户的梦想!

超越语言:谷歌翻译、跨语言搜索等多种产品已经实现了对多语言的支持,为人们跨越语言的障碍进行自如交流提供了更大便利。

搜索预知我的需求:即使几分之一秒对搜索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谷歌Instant等产品,谷歌可以预测用户的搜索请求,并可在你完成输入前即呈现相关结果,从而为每一个搜索节约平均2~5s。

超越文本:除了输入一个个关键字,谷歌已经用图片、语音等全新的搜索方式实现了超越文本的搜索。

网络互联技术 第11篇

一、安全传输

(一) 采用技术。

VPN主要采用了两种技术:隧道技术和安全技术。隧道技术现在主要有三种协议支持:PPTP、L2TP和IPSec。隧道技术是完成IP数据包的二次封装, 以实现内部网络信息在公网上的传输。为了确保传输的安全, 需要进行一定的安全加密, 以确保数据的私密性和完整性。安全技术主要有MPPE、IPSec等加密算法。对于PPTP服务器MPPE可以支持40位密钥的标准加密方案和128位密钥的增强加密方案。IPSec对使用L2TP协议的VPN连接提供机器级身份验证和数据加密。

(二) 优势所在。

VPN技术在解决网络运营维护成本、档案信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等方面提供了较好地支持。通过VPN在公用网上建立可靠的网络安全连接, 可对部署的档案馆际专用网络起到加密的作用, 保证档案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真实可靠和安全完整。这一优势对于实现档案馆际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电子档案与通讯网络的融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身份认证

(一) 认证方法。

第一, 基于信息秘密的身份认证, 根据你所知道的信息来证明你的身份;第二, 基于信任物体的身份认证, 根据你所拥有的东西来证明你的身份;第三, 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 直接根据独一无二的身体特征来证明你的身份, 比如指纹、面貌等。为了达到更高的身份认证安全性, 某些环境会将上面3种挑选2中混合使用, 即所谓的双因素认证。

(二) 档案馆际互联应用。

档案馆馆际互联互通过程中, 电子档案信息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技术进行安全防护。要真正保护信息不被泄漏, 就要对每一用户的身份进行认证, 但传统的“用户名+密码”的认证方式很不安全, 密码很容易破译, 如果不进行防范, 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输入别人的用户名和口令进入系统。因此, 可以采用基于CA中心的身份认证服务器进数字证书以及存储证书的USB-Key, 在登录系统时使用USB-Key以验证身份。

三、电子签章

(一) 概念及原理。

电子签章, 与我们所使用的数字证书一样, 是用来作为身份验证的一种手段, 泛指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 依附在电子文件并与其逻辑关联, 可用以辨识电子文件签署者身份, 保证文件的完整性, 并表示签署者同意电子文件所陈述事实的内容。一般来说, 对电子签章的认定, 都是从技术角度而言的。主要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方案来鉴别当事人的身份及确保交易资料内容不被篡改的安全保障措施。从广义上讲, 电子签章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非对称性密钥加密”, 也包括计算机口令、生物笔迹辨别、指纹识别, 以及新近出现的眼虹膜透视辨别法、面纹识别等。而电子签章技术作为目前最成熟的“数字签章”, 是以公钥及密钥的“非对称型密码”技术制作的。电子签章是电子签名的一种表现形式, 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 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能够保障在档案利用服务过程中电子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二) 认证过程。

电子签章技术的颁发过程如下:用户首先产生自己的密钥对, 并将公共密钥及部分个人身份信息传送给认证中心。认证中心在核实身份后, 将执行一些必要的步骤, 以确信请求确实由用户发送而来, 然后, 认证中心将发给用户一个数字证书, 该证书内包含用户的个人信息和他的公钥信息, 同时还附有认证中心的签名信息。用户就可以使用自己的数字证书进行相关的各种活动。数字证书由独立的证书发行机构发布。数字证书各不相同, 每种证书可提供不同级别的可信度。可以从证书发行机构获得自己的数字证书。

(三) 档案馆际互联应用。

上一篇:高校公关礼仪教育下一篇:急性毒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