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构建范文

2024-05-16

专题构建范文(精选12篇)

专题构建 第1篇

经过多年师范生培养的教学实践, 笔者形成并完善了“四年一体化”的师范技能训练体系, 即“分阶段、多形式、多层次”的训练体系。分阶段, 即师范生在各学年的训练内容及重点不同, 一年级重点训练“三笔字”;二年级重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尤其是数学语言的表达;三年级重点训练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四年级重点训练说课和解题。分阶段训练一方面结合了各年级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 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各年级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要求的层次性。多形式, 即指训练的形式多样化, 包括日常训练、模拟教学比赛、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等多种训练形式, 这四种训练形式各有优势, 互为补充。多层次, 即由学生自练、小组训练、专业教师指导及中学教师指导等多种层次, 层层推进, 形成了一个立体式的训练体系。

网站架构

根据网站的定位和功能需求, 笔者设置了多个模块, 网站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四年一体化

该模块用于介绍本院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师范技能培养体系——“四年一体化”师范技能培养体系。该体系表述了师范技能的内涵, 并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师范技能培养各个阶段开设的课程、培养的方式。学生通过了解师范技能培养体系, 检查个人技能的水平, 从而有的放矢, 各个击破。

2.技能课堂

“技能课堂”是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该模块结合本院在师范技能培养方面开设的课程设置了“基础技能、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学数学解题研究、中学数学教学技术”四大专题。每个专题中把综合的技能分解成技能群, 再把技能群分解成单项技能, 针对每种技能提供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资源供学生课外学习, 同时也给相关课程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堂讲授参考资料。

3.案例精选

根据师范技能培养过程中向学生布置的实践作品类型, 笔者提供了相应的精选案例供学生观摩, 帮助他们实现“模仿—内化—提升”的学习过程。案例包括了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方案、说课案例、课件案例以及如何培养师范技能的论文。

4.专题研讨

该模块结合“技能课堂”中的四大专题给每个专题提供了相应的研讨空间, 师生可以在相应的研讨专题中分享交流学习心得, 对疑难问题开展头脑风暴, 深入研讨。

5.电子学档

该模块用于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以及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可在该模块中布置学习任务、发布作品的评价标准;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可上传作品,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在线评价;学生结合完成任务的过程及评价撰写反思, 思考个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收获及不足, 以期促进技能提升。

6.获奖情况

该模块用于呈现学生在师范技能方面获得的奖励及团队教师获得的相关奖励。

网站技术

本网站使用Div+CSS+PHP+My SQL来实现网站界面制作及后台管理功能, 这是目前网站开放方面常用的技术。其中后台管理功能使用了开源系统dede CMS及Ucenter来进行二次开发, 这样的方式既获得了完善、成熟的后台管理功能, 也符合实用性、经济性的原则。

网站功能

本网站最主要的用户是学生, 下面以学生完成学习过程需要哪些功能支持为线索介绍本网站的主要功能。图2所示的是学生在“用户登录—在线学习—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学习功能及在这个过程中后台管理所具备的功能。

1.用户登录功能

目前网站的四年一体化、技能课堂、案例精选、获奖情况模块是开放浏览的, 专题研讨、电子学档模块需要登录后才能使用。网站在首页、专题研讨、电子学档模块均设置了登录入口方便学生随时登录。

2.在线学习功能

学生登录后可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 浏览相关的资源进行在线学习。为了配合学生在线学习, 后台管理中包含了资源浏览权限设置、模块更新、内容更新等功能。

3.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

电子学档模块包括“学习任务”“我的学档”“作品展区”“评价标准”四个子模块。

在“学习任务”子模块中教师通过网站后台发布学习任务的内容和目标, 并提供相关评价标准;“我的学档”子模块呈现了当前有哪些学习任务、我的作品、我的成绩及我的反思;在“作品展区”子模块中, 通过课程教师的在线评价、学生在线互评及校外中小学教师在线评价获得作品评价, 教师可以将作品根据所有得分的高低进行排序;“评价标准”模块汇集了作品的评价指标体系。

网站用户是数科院全体师范生, 除了用于发布师范技能课程相关通知、提供丰富资源供学生自学外, 教师还可以运用电子学档的评价功能进行师范生第一轮微格教学训练。

摘要: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师范技能培养就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训练。传统课堂无法给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学习支持, 为此笔者构建了数学师范技能专题学习网站, 这个自主学习平台可以促进师生交互,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第2篇

专题报告

采矿工程系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2009年3月15日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研讨专题报告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我们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然而,由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师资条件限制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直是我们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自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创办学院以来,我们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环节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现就采矿系测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做一探讨。

一、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践基地两大类,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场所。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近年来在经费投入、仪器设备、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了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特点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任务繁重,学生较多,加上测量专业实习的特点,必须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一些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可以在校内完成,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校内实践基地。目前,校内实践基地可以完成:导线测量、水准测量、道路断面测量、罗盘仪导线测量、曲线道路放样、数字化测图、地籍测量等实训任务。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实践基地不能完成工程测量专业各门测量功课的实训任务,需建立校外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主要有上百作工业区和焦煤集团下属煤矿,主要完成精密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和矿井认识实习。校外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为学校测量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力地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仪器设备配置

在仪器设备的添置方面坚持既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常规设备,又注重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的精、大、贵设备,注重设备技术含量两手抓的方针,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最大区别:就体现在高职实践教学的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比中职要高。

J2光学经纬仪4台、S05精密水准仪5台、全站仪15台、GPS两套6台、J6光学经纬仪20台、电子经纬仪17台、S3水准仪15台。

另外:激光指向议1台、激光扫平议1台、激光准直议1台、电子求积仪2台、矿山挂罗盘议10个、GPS数据处理软件、南方Cass6.0成图软件一套等等,总价值达66万余元。

测量仪器可以同时满足500余人进行实训,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年实训学时280余个。测量仪器开出率达100%、使用率达100%,能够完成所开课程实训任务。

三、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教师总数7人,其中专任教师5人,外聘教师2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0%,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总数2人,其中4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比例为57%。外聘教师均为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主要来自本地生产一线,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素质,先后承担了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本专业配备专业带头人1名,教研室负责人1名。本专业教学管理队伍4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有专门的教学督导机构和专职教学督导人员,实行教学、督导两条线管理。学生管理队伍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管理体系结构合理,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院制定了引进和培养的有关政策,并坚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保证本专业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近三年来,工程测量技术技术专业教师发表论文13篇,主编参编教材14部,完成各类研究课题5项。

四、实践教学成果

实践是本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教师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课程实验内容,实验开出率为100%;每的课程设计全部按要求完成,每门课程序设计都包括课程设计规范要求,学生的设计成果和课程设计报告,教师课程设计总结资料等。

在毕业实习方面,注意加强和相关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动员各方面力量,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毕业实习能按计划完成,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从10月下旬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资料准备阶段,本院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高度重视,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落到实处,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五、实践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虽然已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但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工程测量在校内基地实习时,一般在校内足球场地上进行,这样会与上体育科的学生运动产生矛盾与冲突,实习与体育相互影响,使各项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达不到运动和实习的目的。在校外实习时,有时在交通繁忙的公路上进行,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应建立一些较安全的地点作为实习基地。

另外,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测量坐标系统为假设独立坐标系统,仅能完成《测量学》、《数字化测图》教学实习,对于GPS控制测量实习无法进行,所以应加强校内、外控制网的建立。

为学生提供实训方便的并具有实力和特色的企业,成为我院校外实习基地。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我们与企业逐步开展各项合作,与企业建立感情,企业愿意长期接纳我们的学生实习的,经校企双方一致签定协议,就可以成为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挂牌以后,进一步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技术开发及推广、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

2、狠抓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高职的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 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必须具备“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再好的设备也只能是一堆死东西,实践教学 基地也就缺少灵魂和活力,实践教学的任务也不可能完成。因此,应采取外聘、从企业中选聘、派教师下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3、增加仪器设备配置

仪器设备的数量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上看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在实习过程,一些仪器难免会遭到损坏,又得不到即使的修理,致使仪器满足不了正常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应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仪器的损坏情况,合理的增加仪器的数量来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4、建立模块式、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 实践教学体系由硬件和软件组成,软件包括实践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高职院校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中去。因此,不建立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无法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更谈不上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如果 说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的话,那么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实践教学的软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建立起一套模块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的技能模块、实训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报告和实训项目卡等一系列实践教学文件。

⑴根据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并制定每一门实训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再根据课程或专业的要求,将每一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就对应为一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项目单、项目卡、项目报告等内容。 实训教学大纲:是实训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实训课程实训的性质、目的、内容、项目(纲要)、考核要求与标准等。 实训项目单:是指学生完成某一实训项目的任务单,内容包括实训的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 准以及所需的仪器、工具等,学生据此可进行独立的学习和训练。

 实训项目报告:是学生实训项目完成 后需交出的规范化报告,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力测评(如分析、思考)的依据,并最终给出学生完成该项目实训的考核成绩(评价)。

 实训项目卡:主要用于教学管理,实训教学安排和指导教师实训指南,内容包括实训目的、地点、条件(场地、仪器设备)、指导教师数等以及指导要求和安全方面的要求。

⑵在项目设计方面,应注重进阶式考核和模块化教学的要求,对于不同能力训练模块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项目,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基本技能训练 项目要求强调规范、注重动手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的培养。要求技术应 用与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至少要有一项成果输出,并强调要突破低层次的只限于感性认识 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求项目实训必须在接近或达到职业活动环境氛围中进行,既不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也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要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点,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训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训练 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讲究效益,勤俭节约,注意安全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⑷在实践教学的考核上,强调要严格按照实训教学大纲和项目单中规定的考核标准进行,要注重过程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评,以确保实训教学的质量。

总之,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实践教学基地的效率,仅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秀的指导教师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基地效益的有力保证。只有科学的管理,才有利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的机会,使教师更好地了解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自己的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能够使学生彻底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职业素质的训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乐意在生产、管理第一线工作。

专题构建 第3篇

关键词:文明史观;二轮复习;体系

从近几年的高考看,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历史复习应重视史学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本文借鉴文明史观的研究成果,结合我校高三历史教学及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尝试二轮专题复习体系的构建。

一、史论阐释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无论哪一个阶段都不能以某个国家的发展代表全球发展的整体趋势。今天形成的整体世界,即全球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不同社会之间的竞争、碰撞、交流、融汇以及力量对比关系变化造成的。

以文明史的角度,可把人类社会的历史按照纵向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阶段;横向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政治文明)等相关专题。

二、体系構建

三、专题整合

(一)从纵向看,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

1.农耕文明时代

政治上,中国建立和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雅典建立了公民民主政治;罗马建立了君主专制下的法制统治。

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日趋繁荣,一直到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处在世界前列;古希腊除了农耕经济外,工商业经济和殖民经济也迅速发展。

文化上,中国儒家学术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统科技处在世界前列。古代希腊具有人文精神的思想萌发。罗马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法制思想影响深远。

2.工业文明时代

(1)进入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即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欧美地区走在前列。

经济上,由于工业(手工业、机器工业)文明的发展,通过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商品倾销、资本输出,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财富无止境的追求是内在动力,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是其技术动力。

政治上,欧美国家通过革命和改革,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代议制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得以巩固和完善。

文化上,近代科技发展,各种流派的文学艺术形式发展起来。

(2)到19世纪中期,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直接在西方先进武器的进攻下,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地适应工业文明的成长。

政治上,经过近20年的痛苦挣扎,中国人民在反抗外国侵略的同时,不断进一步地借鉴西方政治文明成果改造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创造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

经济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文化上,形成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由理想变成现实,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方案仍有强劲的生命力。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即是证明。

新中国成立后,落后的中国开始追赶世界潮流,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虽然经历挫折,各方面成就依然巨大。

随着各地各类型文明的发展,世界逐渐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政治上多极化,文化上表现出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二)从横向看,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根据文明史的划分来确定二轮复习主干知识,培养整理、归纳史料的能力,提升史学意识和人文素养。

1.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涉及选修的内容,可根据考试说明删减,下同):

专题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专题2.世界近现代史上民主政治的创建和完善

专题3.世界进步潮流影响下的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进程

专题4.国际关系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专题5.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专题6.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2.物质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时代,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

专题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专题2.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及其影响

专题3.世界市场的发展及其影响

专题4.近代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及影响

专题5.建国后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及影响

专题6.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3.精神文明:从愚昧迷信到科学民主,从文化高压到思想自由 可以概括为以下专题:

专题1.中国古代思想及其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专题2.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影响

专题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或发现

专题5.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

专题6.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原因

总之,用文明史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整合,要关注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的联系、注重必修和选修的知识联系,突破重要的概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加强专题练习,以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玮.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04(01).

[3]冯一下.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

[4]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专题构建 第4篇

老师:

您好!在专题复习后, 我总感觉对诸多专题缺乏整体把握, 掌握的主干知识较零碎, 不能形成完整的主干知识体系。而高考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 一道题可能涉及很多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后如何整合专题?怎样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江苏南通学生季佳雨

季佳雨, 你好!

高考地理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这就需要学生在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专题进行整合,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以使学生对地理试题的解答更加全面、准确和高效。

一、以典型地理图像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1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 P陡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对河、湖水资源更新影响最大的水循环是由哪些环节构成的?

(3) 图示洋流的性质是什么?其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4) 图示植被的更替体现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该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典型的地区在哪里?

(5) 图示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成因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分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区域示意图为载体, 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水循环和洋流等, 综合性较强, 涉及的领域较广, 有机整合了生态系统中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大圈层。围绕此类典型例题, 学生可以将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 (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整合起来, 构建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框架, 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 提高学生对区域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二、以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问题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一个区域往往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组成的综合体, 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对该区域的位置、特征以及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措施等方面比较了解。

案例2议一议,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别是什么。

分析:解答区域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 这就需要学生对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比较了解。自然地理环境一般要从地理位置 (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地形 (包括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 、气候 (包括气温、降水, 以及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等) 、水文 (包括水量、汛期、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储藏量等) 、水系 (包括发源地、流向和注入海洋, 长度与流域面积, 支流及河网形状等) 、土壤 (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高低等) 、植被 (包括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等) 等方面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如西北地区为干旱) 展开;社会经济条件一般要从人口与城市的分布、工农业生产、交通线路的布局等方面进行分析。案例2突出考查了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如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一般包括工程措施 (如护坡工程、水利工程、设置沙障、新能源开发工程等) 与非工程措施 (如生物措施、法律措施、宣传措施、移民措施等) , 在具体区域要做到因地制宜。例如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根本措施是恢复当地植被, 所以应突出生物措施 (如建设“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治理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 学生不仅了解了不同区域的环境特征, 而且掌握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合, 强化了各专题主干知识的联系。

三、以分析与评价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案例3试评价我国洞庭湖平原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分析:该试题以洞庭湖平原为背景, 要求学生对该区域的农业区位进行分析与评价。此类问题一般应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明确区域的位置; (2) 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 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 (3) 要多角度综合分析利弊。区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气温、光照、降水、温差) 、水源、土地 (数量、质量) 等,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 (数量、素质和价格) 、技术、政策、国防、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环境等。各类区位因素如下表所示。

只有在了解了影响某类活动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区位条件进行重点分析与评价。通过多层面的区位分析与评价, 学生可将人文地理部分的主干知识 (如农业区位理论、工业区位理论、城市区位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等) 有机整合起来, 有效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和区位分析、评价能力。

四、以典型高考试题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因为高考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新性和选拔性, 所以往往成为典型例题, 借此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高考、巩固已有知识和技能。利用图表、文字资料综合考查地理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之一。

案例4 (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2012年7月27日~8月12日, 第30届夏季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读下图, 回答 (1) ~ (3) 题。

(1) 在7、8月份, 伦敦比北京

A.气温高, 日较差大

B.风小雾大, 降水多

C.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D.日出晚, 昼短夜长

(2) 英国

A.地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

B.西部海岸线曲折, 珊瑚礁发育好

C.地形以高原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

D.多数河流短, 含沙少, 无结冰期

(3) 途经该区域的洋流

A.能使北美洲至欧洲的海轮航行速度加快

B.造成欧洲西部地区气温升高、湿度降低

C.进入到北冰洋海域, 使当地能见度变好

D.在与其他洋流交汇的海域不易形成渔场

分析:案例4以一题多问的方式考查了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专题中的主干知识, 这种一题多问的高考试题能帮助学生整合专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典型高考试题体验地理知识间的巧妙联系, 并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 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以热点事件为例整合专题,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热点事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素材, 高考试题往往以热点事件为背景, 考查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和对地理相关主干知识的应用能力。针对热点问题, 学生应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评价这些事件的原因, 演变过程和对策, 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案例5 2011年3月11日, 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9.0级地震, 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 大量放射性污染物通过大气与水体向外扩散, 对周边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此次地震对日本带来的危害有哪些?该国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2) 此次泄漏的放射性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随洋流会向什么方向扩散?

(3) 此时日本上空以偏西风为主, 当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会向什么方向扩散?如果此次污染事件出现在北半球的夏季, 则对日本周边哪些国家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大?

(4) 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对环境造成了哪些不良影响?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应采取哪些防治措施?

分析:该案例以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福岛核污染事件为背景, 涉及的主干知识有陆地环境中的板块构造学说、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水环境中的洋流, 大气环境中的气压带与风带、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围绕热点事件整合专题知识, 对热点事件进行“问题化”处理, 且设计的问题紧扣课本的主干知识, 使热点问题地理化。该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专题主干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解答有关热点试题时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地理主干知识。

热点事件的类型主要有: (1) 全球性环境问题, 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等; (2) 重大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台风、寒潮、旱涝、海啸、森林火灾、蝗灾等; (3) 地区冲突, 如叙利亚内乱、伊朗的核事件、中国的南海问题等; (4) 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如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

以上五个案例只是整合专题时利用的一小部分案例, 学生可以通过更多案例从更多角度对专题知识进行整合,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以具备良好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提升对地理基本知识、原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基本观念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从而克服二轮复习后容易产生的所谓的“高原反应”, 使高考复习能够回归教材、贴近生活、紧扣主干、更加高效。

构建新发展格局专题讲课发言稿 第5篇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高质量发展的新实现路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构建基于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这重点包括:

第一,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积极发挥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引擎的作用,开发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挖掘中国经济发展的潜能。发挥中国国内大市场对全球优势资源的吸引力,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际竞争力。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的战略抉择。

第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的发展格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顺畅地流动,提升我国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应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供求平衡的更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正确处理好传统消费升级与新兴消费培育、内需结构升级与空间优化的关系,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潜力,形成内需主导型增长体系。

第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是形成国内大循环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快原始创新能力,提出原创理论的产生和原创发现的形成。另一方面加强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的有机衔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同时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第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提高生产和需求的适应性,适应国内需求的升级,促进供给体系升级,实现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在总量和结构上保持均衡,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产权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内需和国内市场的潜力,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原动力,畅通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循环。

第五,以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为支撑。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市场经济运行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支撑条件。一方面要推进商品市场的数字化进程,完善数字化交易配套设施,采用新型营销手段,刺激商品消费。另一方面建立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的高标准要素市场体系,畅通要素流

动。同时建立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要素流动规则和要素配置机制,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首先,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动力特征上要体现创新性,在效能特征上体现开放性,在结构特征上体现融合性,在空间特征上体现集聚性。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世界产业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新产业发展的契机:第一,强化自主创新。在新发展格局中,要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型。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第二,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实体经济发展必须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的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

其次,构建新型消费体系。新型消费体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积极推进新型消费体系的建立:第一,加快拓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增加健康、养老、医疗、文化、教育以及安全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第二,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成长。发展以网络购物和电商直播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实现转型升级,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第三,坚持消费引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稳定基本消费,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兴消费,持续激发潜在消费。尊重消费者自由选择权,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满足感。第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流通体系支持。

最后,大力发展新经济体系。新经济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为前提,将知识、信息、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催生出的新产业,在新经济的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融合而形成了新的经济业态。新经济是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力发展新经济:第一,利用信息化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等信息化手段,积极发展和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形成产业和技术协同发展的新业态。第二,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新模式,以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

级和跨越发展;加快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走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产品和装备制造的智能化。第三,以智能生产来推动生产部门在组织结构、运营模式、投融资途径等方面变革。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打造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作为支撑。新型消费发展能否持续、能否发展壮大主要有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产业基础能力主要是指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从实际出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质量、可持续性以及国际竞争力,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

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取向在于:

一、将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结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加强我国原创技术的研发,培育基础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构建起新发展格局的产业链支撑。

二、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实现产业发展的体系化,重视产业链的完整性。加强我国核心技术和重要短板攻关,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新发展格局提供产业配套支持。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创新创业环境等措施,在构建基于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中,为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专题构建 第6篇

关键词:专题复习指导

全国高考历史备考一般都习惯于三轮复习:第一轮是基础能力过关训练,第二轮是热点专题和知识体系构建,第三轮是强化综合训练。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历史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知识范围、考查功能、命题思路、题型结构、评分操作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已基本成型。因此,高三历史复习方法和策略,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历史专题复习在文科综合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提高考生分析、综合、生成的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洞察高考趋势,把握备考重点

近几年,高考历史在命题上坚持贯彻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体现以考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努力使一些试题具有开放性、生成性,考查考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高考题的知识跨度在增大,考点跨学科的试题也在增多。同时,高考将具有探究性的设问方式引入历史试题,充分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的提取概括归纳、调动所学知识、描述阐释问题和论证探讨问题等能力,科学地渗透了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的双重功能。

在近几年高考中,考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易错易混知识掌握不好。②知识梳理不到位,网络结构不牢固,材料题丢知识点。③材料题获取、分析、概括、归纳有效信息的能力较差。④文言文阅读能力差,影响了获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制约对问题的作答。⑤作答缺乏层次性,要点不明确,书写不规范。⑥准确使用学科术语的能力不强。

因此,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总体思路与要求是:以高考考纲为纲,以教材为本,包括教材中的阅读课、小字部分和注释也都要看,不能放过;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知识,以长效热点、社会热点为素材,根据高考的特点与要求进行复习,切实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能力,从“单一知识型”备考向“科学全面素质型”备考转变。考生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都要做到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要目标体现一个“综”字,考生要培养自己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能做到从线延伸到面;主要特点要抓住一个“热”字,考生要关注热点,尤其是长效热点,必须牢固掌握;主要方法要围绕一个“专”字,对于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和各个热点专题进行专题训练;主要任务研究一个“真”字,多研究高考真题,分析命题的方式、特点及其规律,确定每个专题的复习重点。

二、研究《考试大纲》,明确高考要求

《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是对当年高考知识内容和要求的准确界定,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基本“法规”。考生要准确把握《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所列考点及其指标体系,并把对高考考点把握的系统性、认识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应用的完整性,贯穿于专题复习的全过程。以教材基本内容的不变性,应对高考试题的可变性,才是最佳的选择。

因此,在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中,考生首先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考点,明确各考点的范围和能力层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从而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或复杂问题简单化。考生学习和领会《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时要做到:①注意《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关于考试内容的规定,清楚哪些考点,与上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②认真学习《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例证性试题,认真领会这些试题的命题考点,思考其解答的思路与方法。③重视使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中的样卷,研究样卷可以缓解考生的压力,消除高考试题给人的神秘感。

同时,考生要进行解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宽度,提升实战能力,从示范题中、老师的讲解中培养分析、综合概括、比较思考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专题复习中,考生要系统把握《考试大纲》的理念,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应试技巧。

三、确立专题的复习目标

历史专题目标的确立,主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和知识范围要求,在分析往年考题的特点和内容以及历史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参阅《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的。目标中,要提示专题所包含的小的历史专题的线索及其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和要求,明确复习的方向。

四、梳理专题知识线索

以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为依据,根据各专题的特点,梳理出相对独立的几条线索,并就有关知识内容进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学科联系,建立知识迁移的网络,以加深认识。在知识梳理中,考生还应注意发现第一轮复习中的“知识盲点”,以便及时查漏补缺,在反复梳理中不断强化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强化多种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近年来,高考历史不断强化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考生只有通过强化训练,才能对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才能逐步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才能明确高考的命题思路和方式,才能提高应试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考生必须选做适当训练题,培养和训练对各种类型试题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和技能;认真把握不同类型试题的特点、基本解题思路和技巧,提升审题、解题能力。

六、关注社会热点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主题时代性越发突出,所以复习过程中要把握时代脉搏,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结合起来,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的复习结合起来。

专题构建 第7篇

2013年,教育部将建设专题教育社区纳入当年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之一。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教育专题社区旨在实现大规模网络合作学习。自2014年7月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以来,共组织建设了9个专题教育社区、256个课程社区。其中9个专题教育社区已经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活动,对参与成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纵观9个专题教育社区,不难发现,一些社区的参与人数还无法达到一定规模;还有一些社区虽有一定人数,但成员并没有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导致社区成员活跃度并不理想。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发现“用户体验和用户活跃度显著相关[1]”,故以促进用户良好体验为视角,给出教育专题社区的构建策略,旨在提升社区成员的活跃度与参与度。

二、基本理论依据

1. 体验

教育学领域对“体验”的理解大多借助心理学、哲学中的“体验”思想,如裴提娜借助心理学情感理论将体验视为“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等[2]。本文将体验界定为主体对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看法和感受。体验的范畴很广,按照结果可分为成功体验和失败体验;按照情感态度可分为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按照活动理论来划分可分为主动体验和被动体验……从时间历程来看,体验随着时光的流转、事物的发展在不停地变化着,且并未停止过。

2.用户体验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且其注重实际应用时产生的效果[3]。

3.良好体验

从体验的本质来看,良好体验可以理解为情感态度上的积极体验。良好用户体验的产生是有条件的。用户体验推广大师唐纳德·诺曼将人的情感体验分为三种不同水平: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反思水平。笔者硕士论文曾研究过学习体验:即学习体验同体验不同,学习体验的发生需要有条件。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包含三个层次:历构层、预构层和临构层。历构层是过去历次经验与生命感受的汇集,正是基于已有经验与生命感受的活化,学习体验才有可能生成;预构层是对学习活动的未来期望,它的形成推动着学习体验的运行;临构层是自我与环境双向建构的产物,临构活动的开展直接促成了学习体验的发生。因此,学习体验的产生依承于历构层、预构层和临构层,其关键在于三者的相互作用与有机统一[4]。

综述上述理论,本文给出用户良好体验发生的条件:通过激发预构层来满足期望本能水平;通过活化历构层来指导用户行为水平;通过产生临构层实现体验的真正发生进而实现反思。

三、社区构建的影响因素

根据《专题教育社区建设指南》中提到的专题教育社区自身的属性与建设方案可知,完整的专题教育社区首先要明确社区的性质、对社区成员角色进行定位;其次对社区活动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最后对社区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设计。

通过分析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9个已有案例发现,对于社区性质而言,9个社区除1个测试社区外都有明确的定位,有自己的核心目标。但社区成员参与人数却不尽如人意:“精品课件培训教育社区”是参加人数最多的社区,达到1833人;宁江进修教研社区的人数为319人;其余社区参加者均不足百人。

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因于设计开发人员对于社区建设环节的忽视,活动设计、资源设计乃至社区发展需要更加完善。本文认为对这些环节的合理把握正是影响社区活跃度的关键,因此将活动设计、资源设计、社区未来发展视为社区构建的影响因素。以良好体验发生作为视角,给出促进用户良好体验的专题教育社区构建策略,以此来提高用户的活跃度。

四、促进用户良好体验的专题教育社区构建策略

1. 社区活动任务化

社区活动作为体现社区性质、链接社区成员之间的重要环节,活动设计与社区活跃度密切相关。目前的九个专题教育社区,大部分社区活动数量有限,活动内容方面也过于单一,导致与教师实际教学需要有一定偏差,用户参与积极性有待加强。社区活动任务化,就是在明确社区定位的前提下,以各个社区成员过往的经历为前提设置社区活动,并将社区活动作为各个成员都需要参与的任务。积极有效的任务可以调动社区成员彼此协作的热情,活化历构层更使成员在完成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在充分尊重参与者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社区活动会和参与者产生强大的共鸣,满足其在任务中的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历构层的活化是良好体验产生的前提,用于指导用户行为水平,是活跃度提升的关键因素。

2.社区资源建设期望化

目前,已有的社区资源是按活动任务分类进行上传管理,分为软件资源、视频教程资源、练习素材、源文件、图像、音像等。可以说一些优秀的社区资源题材与样式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资源种类繁多,样式新颖。但就资源利用率而言却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源建设过程中缺少系统性地认知与设计。资源的使用离不开参与者对它的需求。因此,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是资源被社区更好利用的前提。促进用户良好体验中激发预构层的理论为资源设计提供了依据。期望来源于参与者对于社区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期待,资源设计过程中要预先根据目标与对象了解期望所在。预构层的激发是良好体验产生的必要环节,满足成员的本能水平,是社区活跃度提升的必要环节。

3.社区发展个性化

《辞海》对个性一词的基本定义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教育社区中发展参与者的个性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理念层面,指关注、重视和关照个性,强调以对个性的关照来主导和驱动设计;行为层面,指构建过程和设计行动不只是强调功能,更强调适应个性、匹配个性、服务个性和满足个性的环境品质。良好体验以参与者为中心,强调参与者的感受和需求,因而促进良好体验有利于参与者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社区的终极目标即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临构层作为良好体验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者与教育社区双向促进发展的产物,它直接影响社区成员的参与情况并被反馈到社区发展中。

策略生成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研究教育社区构建策略的目的在于促进教育专题社区更好更有效地建设与发展,以促进用户良好体验的视角去分析教育社区建设,旨在切实有效地提升社区的用户活跃度,使更多的社区成员真正参与到教育社区中来。这不仅利于参与者个人的成长,也有助于教育社区日后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勇.基于用户体验的豆瓣网用户活跃驱动因素[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2]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03):202.

[3]百度百科“用户体验”词条[DB/OL].

专题构建 第8篇

作为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与所有的高校一样, 担负着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职责。面对当前所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结合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习惯和思想都较为随性和活跃的特点, 我们认为, 独立学院的思政课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融入适应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专题化教学新模式。

1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专题化教学模式, 就是针对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 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 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 从中选取若干问题形成专题进行深人分析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模式是以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将其所有章节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编排, 进而形成教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专题这一形式重新组合所有的知识内容。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1.1 专题教学法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现实性的特征

采用传统的章节讲授法, 学生一般比较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如果老师的讲课方式不能吸引到学生, 那么学生听课学习的兴趣必然提不起来, 自然也会影响到思政课的实际教学效果了。思政课如果不能完全吸引到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 老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会永远达不到。

相比而言, 专题化教学模式与章节式教学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章节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按课本顺序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讲课时基本需要做到面面俱到, 因此所讲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每一章的结构顺序进行的。而专题化教学模式则是要在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的讲解, 用相关专题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注重的是每个专题内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实施专题化教学模式, 设置每个专题时都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 选取大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 进而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不仅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满足, 同时也唤起学生的学习思政课兴趣。教师在设置每一个专题时, 可以首先找出专题的理论重点、难点以及闪光点, 围绕着这个理论核心广泛收集专题相关的信息, 全方位掌握丰富的材料, 这样才会培养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去理解社会现实问题, 同时借助现实问题去更好的思考理论问题。教师也可以在专题中提前设置一些讨论或辩论的环节, 让学生分组收集材料, 在课堂上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素质, 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通过专题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思, 思有所感, 感有所悟, 悟有所发, 进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使其入耳、入脑、入心, 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由吸引力向感染力的转变,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也能更好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1.2 专题教学法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特征。

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但由于近年一直提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要想一一讲完课本所有的内容的确很难, 同时教师也不可能对教材的所有内容均进行深入研究, 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并且传授给学生。专题化教学法可以将全书的内容分成若干专题, 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学科结构以及研究所长, 选择几个相近的专题并尽量固定化, 这样教师的科研领域也会清晰明确, 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更有启发性, 真正做到教研互长, 同时减轻了教师备课和科研的压力。

在今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下, 独立学院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开放意识和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讲授方式, 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真正吸引他们的只会是具备现实性、时代性和探究性的知识, 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 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由认知到理解, 转而相信。授课方式改为专题式教学, 学生们每学期都可以都接触到不同风格的授课教师, 领略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风格, 不仅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更提高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2 专题化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评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 评价体系的构建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质量, 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专题化教学法的评价体系主要从理论依据、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三方面进行构建。

2.1 评价的理论依据

专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是根据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进行评价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 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是在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国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有诸多理论的提出, 如“结构说”、“程序说”、“设计说”等, 尽管这些教学模式在观点层面上有所不同, 但这些观点基本涵盖了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如目的性、实践性和动态性。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倡导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

2.2 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主要遵循“专题授课、小班讨论、大班点评、课程论文”的新模式, 其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 学生的评价

学生评价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最直接的反映, 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最权威的发言人。目前独立学院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效果进行打分, 学生也可以直接向系部教学领导或教学督导直接反映相关信息。不过面对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也不可以一概而论。毕竟当今时代的大学生, 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的成熟度不够, 在一些时候的评价并不那么客观, 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还应该综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2) 教师之间互评

同一部门、同一教研室的教师, 由于相互之间较为了解, 熟知彼此之间的教学特点, 对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相互相通, 彼此之间还是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与评价, 此种方法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 对于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甚至整个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都有明显的效果。但由于教研室教师之间教师有些关系甚密, 有些关系疏远, 更些相互竞争甚至敌对, 因此在此评价中也不可以只听一面之词, 以免有失偏颇。

(3) 专家的评价

专家的评价, 主要就是借助专业学者的力量来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或亮点, 帮助教师的成长。目前, 独立院校的专家主要包括专业方面的教学督导、教研室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学校专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专业导师组成, 其评价主要包括:通过随堂听课对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进行评价, 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进行评价等, 但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更多注重于指导与建议, 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教学效果的评价

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可行性与可延续性, 都应该通过效果来反映。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过程中, 应该让师生双方均感受到其中的收益。

首先, 学生自身的综合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专题式教学模式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 自主学习自身感兴趣的内容, 摆脱传统的讲授模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全方位的查找专题资料,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 与人交往与团队交往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树立与培养。其次, 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专题式教学模式要求“专题授课、小班讨论、大班点评、课程论文”新模式, 一直以来, 独立学院思政教师队伍松散, 教师创新能力不强, 思政课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重视, 新模式的实施,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从而也提升了整个思政队伍总体水平。

专题化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是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发, 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对教师教学的要求。该评价体系的构建较为科学, 标准也明确易懂方便可行, 可以直接用于指导政治理论课专题法教学, 能够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增强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保证。

摘要: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应结合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习惯和思想都较为随性和活跃的特点, 建立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专题化教学新模式。文章在介绍专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 进一步从从理论依据、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构建了专题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政课专题化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万英.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化教学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 2012, (11) :25-26.

[2]齐慧敏, 许晓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法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3) :69-70.

专题构建 第9篇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1.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优化筛选等方面,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并指导田野调查和数字采集工作。有利于丰富拓展新疆历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与完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利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产业管理学及信息技术学等交叉学科的建设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在虚拟空间呈现文化,与传统的文化表现在形态上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一个物理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跨地区、跨国家的信息空间和信息系统,它汇集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带有明显的跨多学科性质[1]。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而言,可以得到信息最为全面、资料多元化程度高、同时具备学术科研和商业价值的数据库。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而言,数据库以及各种创新的数字化展示、交互技术,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得到展示、传播和继承。就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而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与深度阐释,会让目前所做的保护、传承与运用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在社会价值方面,有力地协助、促进和完善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并由此对国家和世界范围的非遗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助益。通过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广泛深入调查,并通过技术信息手段将之数字化进行保存乃至复原,有利于传承保护珍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

3.在技术和应用意义方面,提出并实施若干先进的非遗数字化技术和方案,建立并优化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将新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开发,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向国内其他地区与新疆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输出优秀文化产品,为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奠定基础。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建设的难点分析

1.目前,对于现有的非遗数据库而言,其数据内容碎片化程度较高。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大量包括电子文本、数字图片、影像视频等跨内容的数字化资源,但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很好地关联。为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把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起来,综合展现文化遗产。

2.在非遗数字化采集方面,存在采集标准不统一、数字化资源格式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工作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其电子文本、数字图片、影像视频等各类表现形式都未建立资源的采集标准体系,采集标准的建立是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关键。跨内容的数字资源缺少统一的元数据描述标准,这为数字资源的存储、管理、检索等应用带来了困难。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迫切需要把资源数字化的前沿技术充分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手段较为单一,需要我们对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立起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方法。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建设方法探析

1.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新疆地域广阔,自然环境艰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巨大。目前已经发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已达3700余项,而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非遗名录的也已达3000余项,传承人达到了407名。已拥有“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玛纳斯”和“麦西来甫”三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7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37项。同时,地、县两级也已公布非遗名录3000余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7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60名。所有这些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文献梳理,尤其是艰苦卓绝的田野调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资源库。通过现场走访当地民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面交流、查阅文献等形式,获取第一手信息。通过专家咨询会形式,邀请对新疆非物质文化资源有过调查研究的专家协助充实内容。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资源调查成果进行总结和分类,按类别和关系建立新疆非物质文化资源信息数据库,为后续工作明确任务,确立目标。田野调查借鉴国际非遗保护的先进理念和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合新疆非遗保护特点的一套总体策略、具体步骤和行动方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勘查等多种形式,确定适量、可行、必要的田野工作对象和内容,为数据库建设提供素材资源和内容指导;关注世界非遗保护中的理论问题并根据新疆非遗资源的特点,凝练并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研究主题。

2.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存储、展示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对于现有的非遗数据库而言,其数据内容碎片化程度较高。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主要通过田野采集、文献研究等形式把围绕主题的相关资源如电子文本、数字图片、影像视频等资源收集起来,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因为格式的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的存储和检索,而且没有建立跨内容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是某一载体基于某个侧面的信息描述,为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把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组织起来,综合展现文化遗产。在非遗数字化采集方面,存在采集标准不统一、数字化资源格式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在视频采集这种协议标准众多的领域,情形就更为混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已逐渐融入采集、存储、展现等各个环节,但其标准体系还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基础工作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其电子文本、数字图片、影像视频等各类表现形式都未建立资源的采集标准体系。采集标准的建立是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关键,跨内容的数字资源缺少统一的元数据描述标准,这为数字资源的存储、管理、检索等应用带来了困难。应对上述问题,应更好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标准体系:数字资源的采集标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采集标准研究中,突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过程中,坚持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宗旨,坚持“需求导向、技术牵引”的原则,把握如下要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紧密合作,充分保证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权威性、高效率,充分保障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其保真性。注重实际调研和资料分析,实地收集、采集资料,访谈传承人、充分保障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性。遵循整体规划,实现顶层设计: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业务关系,制定相应的基础标准和业务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架构。数字资源的组织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获取数据的能力也不断地提高,在非物质文化数字化领域,如何管理这些不断增长的数据,是目前非遗保护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数据集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可以快速查找、定位所需要的数据集,实现采集信息的共享。研究非物质文化资源存储标准,完成采集数据按标准分类转换,建立资源标准库是实现资源信息开放、共享的基础。研究非物质文化资源展示标准,根据不同用户环境和需求对元数据文件进行转换和编辑制作,建立资源展示库可使研究成果在各种平台上广泛应用,满足大众查询浏览到专家研究不同领域大跨度的不同需求。

4.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库建设。数据库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呈现,通过统一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采集、存储、展示的标准体系,建立一个具有多种主题检索功能并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基础档案数据库。鉴于目前呈现在数字传媒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碎片化、单一化的倾向,建立一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基于非遗资源所处的特定文化空间及反映其各种文化要素按照特定逻辑线索组织起来的专题逻辑数据库。通过深入研究数字视频小样压缩与网络传输、实时合成与渲染、动态跟踪与配准、资源管理与检索、格式转换、图像信噪质量与传输带宽值点等核心关键技术,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从而有效支撑网络化实时虚拟交互协同制作平台的有效开发与示范性构建。技术上采取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具有良好的资源共享、协同工作性能。平台由存储系统、基础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组成,数据管理平台构建在数据库系统之上。平台的连接应用层的具体业务模块与底层的存储、备份平台,负责对应用层的各种业务数据进行创建、加工、流程管理、协同与数据版本管理等,具体协调整个应用层的业务管理。系统采用标准化文件格式,来保证实施后各子系统之间数据交换的方便性和一致性,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兼容性和数据可交换性。数据库建设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系统的核心,也是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加强对新疆非遗的保护、挖掘、整理、利用,首先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信息化存储,建立科学、实用、完备的资源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4]。

专题构建 第10篇

1简述元算法相关概念及特征

元算法是指从数学模型中抽象而来最具体的算法单元体, 其可以标识算法模型的一般特征,通过聚合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共享性、重用性的特点。同时,具体使用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领域数学模型的特殊性,必须建立针对具体领域所使用的元算法模型。元算法主要特征如下:1)元算法应概括所有专题数据处理算法的特征,换句话来说,任何一个算法均由多个元算法组成,上述元算法过于细化。2)创建的元算法专题数据处理模型采用程序的表示方法,这要求每个算法必须来自客观实际,确保能够被程序应用,并非空穴来风设计。3)专题数据处理模型可在通常情况下,元算法作为算法中的最小单元,不可再分,单元算法也不能过于具体化,太具体会加大重复工作量。建立的数据库系统在确保概况性的基础上,保证元算法具有不可分性。

2设计在元算法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库

模型库系统平台主要功能是管理或维护模型资源,具有模型分析、模拟功能。基于元算法设计数学模型库系统,该系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底层模型库组织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由于元算法模型具有普遍性、概况性的特点,采用元算法模型粒度控制尺度设置数学模型库,实现对数学模型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为各个领域的专家、用户提供管理控制工具。这种设计形式与已有的模型库系统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具有简捷性的特点:本系统与原有模型库系统本质的区别在于,该系统是从最基本的模型表示方法入手,把GIS中的算法分解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元算法段元。合理控制模型六度确保用户能够自由构建所需的算法模型,在一定程度提升算法模型设计的弹性。2)通用性和合理性的特点:本系统针对GIS中反复出现的数据处理算法,把算法管理逐渐从GIS中进行分离,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分离的操作,借助模型库系统便于处理数据。

3建立元算法专题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库

1)元算法模型主要分类

为便于管理,不得将元算法当做一类进行处理,专题数据处理中把元算法细化为基本元算法子集和扩展元算法子集。 专题数据处理模型库系统中,为便于管理,根据元算法模型的参与运算目数划分,主要包括单目和双目元算法模型。参与运算的预案算法有的是单目的,例如:正弦、绝对值等;有的是双目运算,例如:加法、指数运算等等,具体情况如图1。

2)扩展元算法子集内容

扩展元算法是指由基本元算法组合而成的形式,在实际使用中常见的特殊元算法。对专题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所用的扩展元算法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1包括矩阵、方程等这类相对复杂的运算法,这种复杂的算法主要由基本元算法组合而成,建立数学模型系统也比较复杂,例如:矩阵乘法运算等。2在模型库中重复出现的特殊算法,这些算法在专题数据处理中频繁出现,例如:数据数字特征算法,为防止重复繁琐的算法,必须将这类特殊算法进行提取当做扩展元算法处理,内容如图2。

3)专题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库内部组织

专题数据处理模型库系统采用向对象法描述模型库的组织体系结构,实现合理管理模型库内部各种算法的目的。以UML部分算法为例进行设计,如图3。

图3中Math Model设置一个公共结构,上述算法模型以直接或间接实现该公共接口,确保每种算法模型采用恰当的变量对象参与运算中。中间第一层接口依据模型变量角度进行划分,依据每个算法参与变量的角度选定相应的实现接口,该接口实现处理输出结果的功能。最下层表示单目元算法和双目元算法,每种算法依据运算目数选定继承基类。每一个算法类实现并继承设定的基类和接口,完成所继承接口与基类的各种算法,设计变量数值和类型后参与运算中。上述设计不单保障算法模型每个变量数值,也确保其实施统一的文件格式输出, 达到各算法模型之间相互连通的目的。

4)基于元算法数学模型生成

数学模型可视化生成借助多个元算法模型进行组合或嵌套,是指在原有的模型库系统正确引导下下,挑选创建数学模型库系统所需的元算法部件,无需再次实施编程即可创建所需的数学模型库。

基于元算法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设计数学模型库,一种在元算法模型基础上创造新的数学模型库,如:计算一条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学表示公式为:y =|x1- x2|,该公式所用的数学模型有:减法元算法((x1- x2))和绝对值元算法(|x1- x2|), 采用上述两组元算法模型组建所需的数学模型。另一种方法是借助原有的数学模型和元算法建立新的模型。如:专题数据处理过程中常用的界限等差分级模型,,该数学公式中的Ai表示第i个分级的界限值,M代表该式子的分级数,采用H、L分别表示最大值和最小值,间隔递增模型,其中D表示公差值,通过分析可知,前面的数学公式是后者一部分,建立后面公式的数学模型时,可将前者的模型当做子模型直接参与建立数学模型库中。例如:在建立等比分级数学模型和间隔等比数学模型(,q表示公比值)过程中,其可视化生成步骤如下:

首先,创建模型所需的变量因素,设定其所需的参数。其次,依据系统中通用的元算法模型创建有关的子数学模型,主要由单目、双两类数学模型组成,上述数学公式的L、H均为单目模型,其余因子为双目数学模型。最后,把建立的新模型导入专题数据处理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生成步骤,创建专题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库系统。

4结束语

总之,根据元算法数据模型库设计思路,深入研究专题数据处理常用的数学模型库,设置相对应的扩展元算法模型,建立在元算法基础上的专题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库。这种数学模型库系统具有较好的共享性、可重用性,能有效提升数学模型库开发效率和利用率,值得在各个领域推广使用。

摘要:专题数据处理是数学模型数据处理的核心工作,数学处理相关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题数据处理的质量。针对目前制图系统与数学模型重用性、扩展性较差的问题,从元算法入手,深入分析专题数据处理数学模型,创建基于元算法的专题数据处理模型库,促使其使用更加灵活、高效,表明在元算法基础上设计数学模型库系统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元算法,数学模型库,扩展元算法,专题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1]叶文婷.数学算法对计算机编程的优化[J].通讯世界,2015,15(9):234-235.

[2]李国庆.基于GEP函数发现的决策模型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4,33(5):53-56.

[3]聂良涛,易思蓉,李阳,等.数字化工务工程基元模型库建模方法研究[J].铁道建筑,2014,9(2):90-94.

[4]徐涛,黄子辉.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三维网格模型库版权保护系统[J].惠州学院学报,2012,32(6):59-62.

[5]李欣凯.基于分布参数微元算法的35 k V线路舞动数学模型的应用[J].煤矿机电,2014(4):46-48,52.

[6]邱爱兵,史军杰,冯肖亮,等.基于模型库的船舰组合导航信息融合算法[J].中国航海,2013,36(3):5-9.

[7]杜洪涛,李战怀.基于数据价值的云存储动态备份一致性机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6):979-984.

专题构建 第11篇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政策法规司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主办、重庆市外国专家局承办的“引进国外智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讨会”于2008年4月8日在重庆市创世纪宾馆举行。来自国家外专局、中共中央党校、新疆外专局、贵州外专局、重庆外专局、开滦集团、武汉凯迪公司、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万州等区县的代表约50余人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外专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夏兵主持。重庆市人事局纪涛常务副局长代表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外国专家局致辞。国家外专局政策法规司司长、中國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副会长崔长征发表了讲话。

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官、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互动,探讨引进国外智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思路与途径,为我国引智政策、引智战略的制定提供系统性、前瞻性参考。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引进国外智力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安全生产与人性化管理、居民社区和谐共建等视角展开了深入研讨,并参观考察了引智服务和谐社会案例——重庆市南湖社区和谐共建活动。此外,代表们还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就今后我国引智事业的发展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和建议。

(李国馥供稿)

专题构建 第12篇

然而, 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展现的是事实, 因此纪录片可能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对事实的曲解和对观众的错误引导, 纪录片也因此常被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纪录片中, 创作者倚重解说词的作用, 而解说词中必定包含表达评价和态度的语言资源, 才能达到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宣传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 深入细致分析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Ⅱ》中有关南美洲部分的文本中运用的评价资源, 以期发现该纪录片的评价资源的比例分布及其语法实现形式, 从而总结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隐含的主要态度, 评估BBC该专题纪录片的客观程度。

一、评价理论及其应用

(一) 评价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上的评价意义在1985年M.A.K.Halliday的《功能语法导论》中已有研究, 包括对情感、态度和判断等的研究。但是Halliday的研究是语法层面的, 没有形成评价理论体系。Martin继承并发展了Halliday的研究, 将人际研究提升到语篇语义层面。1991年至1994年间他主持一项叫“写得得体” (Write It Right) 的科研资助项目, 展开了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学和其他场所的语文水平研究。后来他与Peter White, Rick Iedema和Joan Rothery一起集中精力研究语言的表态功能, 概括为“评价系统”。评价理论体系真正形成的标志是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收入Hunston和Thompson主编的论文集 (Hunston & Thompson2000:142-175) 中。

评价系统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 包括三大主系统:态度 (attitude) 、介入 (engagement) 和级差 (graduation) 。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 主要涉及自言 (proclamation) 和借言 (attribution) 等。级差指态度的增衰, 程度可分级, 包含语势 (force) 和聚焦 (focus) 两个子系统。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 (affect) 。裁决系统 (judgment) 和鉴赏系统 (appreciation) 都以情感系统为基础。

情感系统涵盖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三个方面, 主要涉及情感反应和情感倾向, 因此其语法实现形式常常为情感处理词, 如“please”“hate”“adore”, 和情感性形容词如“sad”“happy”“afraid”“thankful”等。另外, 也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化了的名词表示, 如“His fear was obvious to all”。

判断系统是以约定俗成的规范为参照, 对人和人的行为做出的评价。这些规范包括规则、条例、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判断系统可再分为社会许可 (social sanction) 和社会尊严 (social esteem) , 社会许可用以裁决行为的真实可靠性和正当性, 属于“法律范畴”;社会尊严用于评价人的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 属于“道德范畴”。所以, 一种行为可以被判定为是否合乎道德、是否合法、能否被社会大众接受、是否受欢迎和是否合乎常规, 等等。例如“she’s very brave; that was illegal.”

鉴赏系统细分成反应鉴赏 (reaction) 、构成鉴赏 (composition) 和价值鉴赏 (valuation) 。鉴赏系统与判断系统的差别有两点。首先, 评价的对象不同。判断系统评价的是人和人的行为;鉴赏系统评价的是自然物体、人工制品、语篇甚至是计划和政策。其次, 二者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判断系统依据的是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鉴赏系统参照的则是美学体系, 即鉴赏关注的是物体的构成品质所引起的有关美学的反应, 如“a beautiful vase”。

简而言之, 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 其中, 情感系统和裁决系统是评价人品的资源, 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是评价物值的资源。而且情感表达、人品裁决和物值鉴赏三者都有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之分。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在此理论基础上, 分析纪录片中的态度语言资源的分布特点、语法实现形式和制作方的态度及其客观程度。

(二) 评价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继提出以来, 评价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类语篇的评价性意义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翻译和语篇分析等领域。在语篇分析方面, 评价理论的应用大致可分为普通语篇分析和具体语篇分析。普通语篇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语篇领域, 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方面的作用, 总结语篇的评价特征或规律;而具体语篇的内容涉及的是某个具体专业领域, 旨在通过评价理论分析探讨某个专业领域语篇在评价方面的特征或规律。王振华 (2012) 其中具体语篇分析多是针对演讲文本、书评、影评、论文摘要和法律文本等语篇的分析;评价理论的具体语篇分析成果众多。在此仅列举以下两例。

蓝小燕 (2011) 研究英语学术书评总体评价部分的评价策略, 发现书评作者用于构建作者立场的态度策略主要体现为对各种态度资源的类型及子类型出现频率的控制, 以及对明确/隐含态度和正面/负面态度关联性的控制。司显柱 (2011) 研究了《纽约时报》对刘晓波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社论, 揭示报纸社论评价的主观性及其映射的意识形态, 从而证明态度子系统在分析英语社论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研究认为, 纪录片不同于其他传播媒介, 它所依靠的是声音解说, 特点是速度快, 观众通常不能做短暂思考;而解说词文本中必定包含表达评价和态度的语言资源, 才能达到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宣传目的。但是至今没有学者研究纪录片文本中的评价性意义表达的特点。因此, 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对纪录片文本进行分析, 以求进一步扩展和完善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的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纪录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规律;态度子系统的语法实现形式的特点。文本选取的是2012年BBC专题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中的前半部分, 共43分钟的文本。所选取的是在南美洲巴西拍摄的部分, 选取该部分的主要因为是与非洲和北美洲相比, 南美洲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中间水平, 因此, 研究假设在此部分中纪录片制作方应该能更加客观和真实地构建中国形象。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用于分析态度资源出现的频数、比重和各种语法实现形式的比例;定性研究用于分析数据表现出的态度资源分布特点、反映出的纪录片制作方对中国崛起态度和该纪录片的客观程度等。

研究步骤, 第一步, 对纪录片文本进行转写收集;第二步, 基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框架对转写文本进行标注;第三步, 统计数据。第四步,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三、《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一) 态度资源的分布

在转写、标注文本的基础上, 统计各类态度资源使用的频数, 得出的数据如表一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文本中共运用了179处态度语言资源:其中鉴赏资源比重最大, 达48.05%;其次是判断资源, 比例为36.87%;情感资源最少, 占总量的15.08%。这种比重分布, 可以从该片的拍摄目的中得到解释。英国广播公司从西方媒体的视角描述和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 并讨论一个热门话题, 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因此, 纪录片会用大量的语言资源对南美洲的自然、人文和对中国的贸易行为、政策进行评价。而且, 涉及很多从社会伦理、价值等角度对烧制木炭、砍伐热带雨林的评价, 是否合法、是否被社会大众接受等。

(二) 与中国相关的态度资源

由于表1仍不能清晰、真实地表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因此, 本研究单独分析出与中国发展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相关的态度资源, 并且细分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类。在此基础上, 得出与中国相关的态度语言资源的数量及其占态度语言资源总数的百分比, 如表2所示。

不难看出, 情感态度资源中, 对中国发展引起的人们的正面情感反应为0个, 全部的正面情感反应都是对接受采访的人物的感谢和对巴西的赞美。如: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doing the interview.

Eike, as everyone knows in Brazil, is very proud of his super port.

中国发展在南美州引起的全部是负面的情感体验, 占92.31%, 如“frightened”“jealous”“worry”等, 只有一处负面情感词是用来表达当地土著居民的不幸。

China’s incredible hunger for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world’s largest rain forest…

So how does the rise of China upset the balance of the world power and …

而在判断和鉴赏系统下, 负面评价词汇的比重都高于85%, 正面评价词汇在50%左右。“largest”“biggest”“most”“huge”“major”等词汇的高频出现, 说明西方媒体承认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崛起。但是, “explosive”“dangerous”“not”“driven”“crisis”等高频词汇使报道的负面倾向溢于言表。当提到中国的积极作用时, 便会话锋急转进入负面报道。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 西方媒体以“客观报道”为名, 利用语言资源构建“中国威胁论”, 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政治立场。比如:

She’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on the planet and …

… millions of barrels of oil will be loaded and shipped here, heading east, meeting China’s seemingly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resources.

China is the world’s leading destination for illegal timber.

(三) 态度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

在词汇分类的基础上, 该纪录片中的态度语言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比例分别是8.72%、20.51%、66.67%、4.10%。因此, 该纪录片多用动词和形容词表达态度。

该纪录片在情感性态度方面多用动词, 因为情感性评价可通过“一系列的语法结构”表现。根据不同的语法结构, 情感性评价又可以分为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判情感。品质情感主要靠形容词和名词实现, 过程情感靠动词实现, 评判情感靠副词实现。该纪录片中的情感主要是对中国贸易行为的直接的感受, 即过程情感, 因此情感性态度主要通过动词得以实现。

而鉴赏性评价主要采用形容词和名词。在所选文本中, 鉴赏主要是用来评价巴西热带雨林的重要、土著居民的好客、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地位等等, 如“incredible”“insat iable”“crisis”。最后, 判断性评价较多运用形容词和动词。该纪录片主要讲述木炭交易的非法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性, 高频词汇“illegal”“destroy”“leading”等。

把该纪录片中态度语言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和其他语篇中的实现形式相比较后, 发现纪录片文本和演讲文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各自的态度。在纪录片中, 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最倚重的语法形式是形容词和动词, 比重分别是66.67%和20.51%;而在奥巴马演讲文本中, 其主要依靠的态度资源的语法形式是形容词和名词, 比重分别为41.35%和31.73%。原因可能是在纪录片中, 制作方希望更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显示其客观程度, 所以倾向于用形容词和动词评价被报道事件的影响。

四、结语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的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评价理论的框架,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文本中态度资源的比例、分布特点和语法实现形式。研究发现, 该纪录片中评价意义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评价理论体系中的态度资源, 而且与中国崛起或中国对外贸易有关的态度资源绝大部分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 其语法实现形式侧重于名词和形容词。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 同时总结和归纳出该纪录片反映出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和中国负面形象的构建, 并且用真实数据评价了该纪录片的客观程度, 呼吁观众以客观和批判的态度解读纪录片的内容。鉴于多种原因, 本研究只分析了BBC该专题纪录片中的一个片段;另外, 对文本的标注可能存在些许主观判断。因此, 其他学者们可以多角度完善有关纪录片中评价性意义表达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从词汇入手对BBC专题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Ⅱ》中有关南美洲部分的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整理收集文本中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的基础上, 根据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 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语言资源的所占比重及各自的语法实现形式来分析和归纳所选文本中的评价资源 (态度语言、介入语言及级差语言) , 进而发现该纪录片所隐含的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及对中国形象构建的客观程度。

关键词:评价理论,纪录片,态度,The Chinese are Coming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Arnold, 199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 .[M].London:Arnold, 1994.

[6]蒋颖.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新闻界, 2011 (02) .

[7]蓝小燕.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分析——评价理论之态度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 2011 (02) .

[8]王振华.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种视角[J].中国外语, 2009 (06) .

[9]司显柱, 徐婷婷, 从评价理论看报纸社论的意识形态[J].当代外语研究, 2011 (11) .

[10]谭晓丽, 演说词语篇的评价意义与翻译——以奥巴马竞选演说词及其中译文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06) .

上一篇:中老年人的养生与保健下一篇:主要含水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