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经费支出范文

2024-07-29

D经费支出范文(精选10篇)

D经费支出 第1篇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是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研发经费是保障研发活动的先决条件, 研发活动又是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基础, 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 R&D活动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是至关重要的, 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Solow最先发现R&D经费投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贡献。Grossman and Helpman (199l) 基于R&D的内生式增长模型, 提出“R&D投入水平的提高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Utterback (1996) 的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和Metcalfe (1997)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 R&D经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影响。K.Wakelin研究了英国170个公司的研发投入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发现是显著正相关的。吴延兵 (2006) 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 提出了R&D能显著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刘运国 (2010) 通过对R&D支出主要文献的回顾, 得到研发投入对企业的绩效提高和持续价值的增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结论。Chih-Hai Yang分析得出R&D能显著增强电子工业的生产率。陶建宏, 师萍 (2011) 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R&D活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增加对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都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观点:R&D活动及经费支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那么,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否跟当地的R&D经费支出不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国家内部又是否实现了R&D经费支出的合理配置。

二、我国R&D经费支出结构比较

其一, R&D经费支出强度分地区的比较。我国大陆地区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目前统计上东中西部的划分是: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琼共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省;西部地区包括渝、川、贵、云、藏、陕、甘、青、宁、新、蒙、桂12个省市。相关地区的R&D经费支出情况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网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资料整理计算获得 (下同)

在2001年~2010年的10年中, 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区的R&D经费支出呈显著上升趋势, 其中东部地区的增幅较大, 基本和全国的增长幅度同水平递增, 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增幅却相对很小, 2006年以前, 三大经济地区的增长幅度几乎相同, 都处于微微增阶段, 而2006年之后, 中部地区的增长幅度相比较西部地区而言, 略微变大 (见图1) 。由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历史背景的不同、地理条件的不同、产业结构的不同和政策的不同, 导致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相差很大。因此, 仅仅用R&D经费支出数额及其绝对值的增加额作比较分析是不能够可靠衡量它们的R&D活动规模的。

R&D经费投入强度=R&D/GDP, 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R&D投入强度来看, 全国和东部地区都在逐年递增, 且东部地区的一直略高于全国地区, 在2010年已达到2%。而西部地区的投入强度却几乎持平, 差不多维持在0.9%的水平, 没有较大的增加。特别注意到中部地区的投入强度, 2008年前相对比较平稳, 大概处于0.7%的水平, 也一直低于西部地区, 可在2008年后却有了较大的起色, 超过了西部地区, 甚至在2009年达到了1.2%的水平 (见图2) 。据相关研究表明, 若R&D经费投入强度小于1%, 则经济处于发展初期, 缺乏创新能力;大于1%而小于2%, 经济处于发展快速阶段,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大于2%, 经济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创新能力较强。从表1和图2中可以清楚的看到, 我国的R&D经费投入强度早在2001年就已经接近于1%, 2002年突破了1%, 并一直呈上升趋势, 相信很快就会达到2%, 表明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东部地区则已经处在迈入经济水平稳定发展阶段的门口,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R&D经费投入强度在近2年才刚刚有较大的起色, 超过1%, 但是与全国, 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距还较大。

其二, R&D经费支出数额分活动类型的比较。R&D按活动类型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按照国家统计局在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中的解释,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理论性研究, 其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其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而试验发展是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 (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 的过程。我国的R&D经费按活动类型的支出数额见表2。

从图3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试验发展在我国的三大R&D活动类型中占有绝对优势, 其经费支出几乎占到了总经费的80%, 而应用和基础研究却不值一提, 尤其是基础研究, 其经费投入才仅仅占到了5%左右。然而, 我们却忽视了基础研究才是新知识和新成果产生的源泉, 且有证据表明企业创新越来越多地来源于此。因此, 基础研究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 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我们应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我国R&D活动效益分析

表3列示了我国在R&D经费支出方面的实际数据。由于2005年以前三大研发活动各自的R&D人员全时当量无法可靠获取, 所以在对我国的R&D经费支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时, 本文只截取了2005年之后的相关数据。

注:人均成本是按R&D人员 (全时工作量) 计算的, 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R&D全时人员 (全年从事R&D活动累积工作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90%及以上人员) 工作量与非全时人员按实际工作时间折算的工作量之和。此处由于空间限制, 省去了对R&D人员全时当量的列表, 直接列示出了由计算得到的人均成本。

表3的数据很直观地显示, 虽然X1、X2和X3的绝对数额都在逐年增大, 但是其所占当年全国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却是相对稳定的。在2005~2010年的6年中, 我国的R&D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方面的平均分配比例是4.9%:14.2%:80.9.%, 即X3=5.70X2=16.52X1, X3=4.24 (X2+X1) , 而发达国家的X3: (X2+X1) 一般维持在1∶1的水平, 这说明了我国实际投入于试验发展活动的经费较多。

由于我国的R&D经费支出在三大活动类型的分配比例都相对稳定, 且相加之和为1, 故可以分别对其建立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

根据表3中的相关数据, 建立的效用函数如下所示:

其中, X1、X2、X3分别代表基础研究变量、应用研究变量和试验发展变量。

而我国又将如何在资源有限 (R&D经费总量一定) 的条件下将R&D经费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三类活动中进行合理分配, 使其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呢。效用函数的理论表明, 通过建立相应的预算约束方程即可实现。由于X1、X2和X3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商品, 它们也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价格, 所以可以采用替代方法, 即将投入于X1、X2和X3的人均成本分别作为其影子价格。根据表3中的数据, 可以得到我国在2005年~2010年间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首先对 (1) 式取对数, 得:

根据 (2) 、 (3) 式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然后对 (4) 式进行微分, 得:

(5) 、 (6) 式说明:根据效用函数和三大活动类型的人均“价格”, 当试验发展经费是应用研究经费的4.65倍、是基础研究经费的9.72倍时, 也就是当试验发展经费是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经费的3.14倍时, 我国的R&D经费支出结构才是最合理的, 在此分配结构下, 我国的R&D活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用。

四、结论

第一, 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 西部和中部地区的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投入力度亟待增大。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的地区, 相应的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也都占到相当大的规模, 使得R&D经费与其GDP的比例较高。较高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能推动对研发活动的积极性与可实践性, 相应地影响着当地的技术创新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的经济实力又能带来相对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 继而推动着地区经济快而好的发展。由此可见, 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R&D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关系。

第二, 相对于试验发展而言, 我国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强度不大, 经费投入十分紧缺。由文章中的相关分析可知, 在2005-2010年的6年中, 我国的R&D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方面的平均分配比例是4.9%:14.2%:80.9.%, 即X3=5.70X2=16.52X1, X3=4.24 (X2+X1) 。但我们根据效用函数和三大活动类型的人均实际“价格”来分析, 得到的结果却是:X3=4.65X2=9.72X1, X3=3.14 (X2+X1) 时, 我国的R&D活动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用。相比较不难得出:我国应加大对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视和支持, 对其投入更多的经费和精力, 使得我国的R&D经费支出能够在三大活动类型中得到最合理的分配, 实现最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2]刘运国:《R&D支出研究文献回顾与展望》,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陶建宏、师萍:《西部地区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改革与实践》2011年第4期。

[4]宋吟秋、吕萍, 、黄文:《中美两国R&D经费支出结构的比较》, 《科研管理》2012年第4期。

[5]陈英葵、张弥:《中美工业企业R&D投入差异化原因比较与启示》, 《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2期。

[6]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金镭:《国内外石油公司的R&D投入对比研究》, 《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1期。

[8]田先钰、张洁:《R&D与生产率变动研究综述》,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3期。

[9]Grossman, Gene M., and Helpman, Elhan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Cambridge:Mass:MIT Press, 1991 (a) .

[10]James M.Utterback.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How Companies can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6.

[11]J.S.Metcalfe.Science Policy and echnology Policy in a Competitive Ec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Economics, 1997.

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研究 第2篇

关键词: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

一、行政单位会计的特点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机关及其所属行政机构。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行政单位会计具有非营利性;

第二,行政单位的收入源于国家财政的无偿性拨款,故其会计处理无须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

第三,行政单位的会计本质上是预算会计体系的一个分支,所以行政单位会计的收支核算需要服务于预算管理的要求;

第四,行政单位的运作依靠于财政部门的经费拨款,会计处理因此而变得相对简单。

行政单位会计以上几个特性决定了其对我国会计核算体制的落实与执行也存在一定的特殊之处。

二、行政单位会计经费支出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建设的滞后性

相对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建设明显落后。行政单位的会计工作薄弱,大部分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制度不科学也不严谨。在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上存在着很多的盲点,使得财务人员在会计核算上存在投机取巧的行为,影响会计核算制度的执行。

(二)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失控

近几年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很乱,会计违规现象颇为普遍,挥霍公款、挪用公款、截留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管理费超预算支出、私设小金库等不良现象大量存在,致使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

(三)会计核算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我国行政单位经济效益观念差,工作上也没有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国家政府机关中公款消费无所不及,经济腐败久治不止,这与我国轻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方法和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不无关系。

(四)机构设置及人员构成不够专业

一是机构设置不专业。行政单位因为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内部财务管理松弛,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事项授权审批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资产物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不健全,导致内部管理制度缺失。

二是人员构成不专业。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往往是在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熏陶的情况下接受本单位的财会核算工作,因此,对于一些会计制度的执行也显得不够重视,会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三、完善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的相关措施

(一)构建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

從我国行政单位特点看,经费支出是其最核心的经济业务,我们需要将重点管理的一些支出项目单独设置总账科目,将“经费支出”科目分解为“人员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会议费支出”、“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招待费支出”、“通讯与邮寄费支出”、“公车支出”、“其他公务费支出”、“业务费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10个会计科目,使经费支出核算具体化,经费支出的分类更为科学,更便于对支出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

(二)制定较为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部门经费支出中一般都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三个部分。人员经费这部分通常是相对固定的,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属于可控成本。对于这些支出,可以从不同部门运行的差别成本中找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本项目,进而据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

(三)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

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少基层部门“定额”制定得不合理,或者经费定额不能完成相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于是在预算执行中,为了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必然会拆东墙补西墙,或挤占挪用那些有明确用途的项目经费,使得项目支出预算改弦易辙,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扰乱经济秩序,有损政府形象。因此,在经费使用上必须贯彻“专款专用”,不得相互挪用。

(四)改进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

由于重新构建了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必然要对行政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变革。首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三大报表都需做出补充和改进。资产负债表左侧资产部类中的支出类,原只有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三个总账科目,重新构建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类中至少存在12个个总账科目。收入支出总表理所当然地要做出新的调整,使支出的信息更具体、更详实,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鉴于经费支出业务的核心地位,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新的会计报表,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作详尽披露。

参考文献:

[1]董秀玉.试论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J].经济师,2013.

[2]孙秀君.新时期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

[3]于红军.济南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曹方林、丁增稳.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与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

[5]李建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2006.

[6]王广辉、张小雪.如何完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J].财会月刊,2006.

D经费支出 第3篇

关键词:财政科技经费,长期均衡,协整

引言

在公共产品理论中, 由于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 私人市场不能够提供足够的产品供应, 而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应充分发挥其弥补市场失灵, 改进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全社会的科技经费投入, 由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支出、非政府自筹资金、金融融资等构成, 其中,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是R&D经费筹集额的来源之一[1]。为研究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与R&D活动之间的关系, 国内许多学者进行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曹燕萍采用协整检验和模型估计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1995~2005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和企业的R&D投入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果表明财政科技支出对R&D投入具有较为显著的激励效应, 并且这种效果在中长期更为明显[2]。朱平芳、徐伟民利用上海市大中型企业的数据对政府科技资助与企业R&D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发现政府科技拨款资助对企业专利产出有缓慢而间接的作用[3]。石忆邵对上海市1995~2004年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科技投入和产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要继续加大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等进一步提高上海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的建议[4]。

目前, 上海经济发展正处于由资本驱动向科技驱动、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关键时期, 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加, 地方政府科技经费投入从1990年的2.4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5.31亿元, 20年间增加了近100倍;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从1990年的19.3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34.56万人;R&D支出从1990年的10.1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1.98亿元 (如表1所示) 。为了考察上海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与研究开发活动中投入的各种资源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利用1990~2009年上海市的实际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今后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计量模型

1、数据来源

由于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是R&D经费筹集额的来源之一, 而科技活动人员和R&D支出是科技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为了集中反映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与R&D活动之间的关系, 考虑到统计指标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上海市历年财政科技支出规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三个统计指标。其中, 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规模、R&D支出是经过以1978年为基期GDP平减指数调整后得到的实际数据, 分别记为Y和X2。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选取的样本区间是1990~2009年。由于以上时间序列数据波动范围很大, 因此对各序列分别取对数来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对拟合效果的影响, 取对数之后的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支出和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分别标记为LX1、LX2和LY。

2、计量模型的选择

为了考察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支出和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基于由Sims于1980年提出的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ve, VAR) 模型进行建模, 这种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 每个变量都对预测其余变量起作用。VAR模型的优点在于不仅可以不以严格的经济理论为依据, 还可以避免变量缺省的问题, 有效地解决了现实中难以找到合适的理论基础来构造包含所有因素的模型的问题, 在分析宏观经济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被广泛应用。本文首先采用Eviews6.0依次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若3个变量属于同阶单整, 则进行协整检验, 看是否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若存在协整关系, 则建立标准化的协整方程;最后基于VAR模型进行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考察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二、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检验

1、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分析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序列数据的平稳性问题。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有图示法、DF检验和ADF检验。在实际中, 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ADF检验 (augment Dickey-Fuller test) 是统计检验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检验方法, ADF检验不仅克服了图示法的不准确性, 还克服了DF检验中可能存在的随机干扰项出现自相关 (autocorrelation) 的问题[5]。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取对数的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 各变量的原始序列ADF值分别大于不同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 都是非平稳的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 即LX1序列、LX2序列和LY序列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 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以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主要有EG两步法和JJ检验两种方法, EG两步法是基于回归残差的检验;JJ检验是基于回归系数的检验[6]。本文采取JJ协整检验法。

2、协整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前, 要判断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根据无约束 (unrestricted) 水平VAR模型, 确定最佳滞后阶数的方法是从较大的滞后阶数开始, 通过对应的LR值、EPE值、AIC值、SC值、HQ值等确定。考虑到样本区间的限制, 从最大滞后阶数2开始, 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到, 在5个评价指标中有3个认为应该选择最佳滞后阶数为2, 故本文将采用VAR (2) 模型。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的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 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期为1。在进行协整检验时, 本文采用Johansen-Juselius (JJ) 检验法。在检验中, 选择含有截距项的模型为最合适的协整检验模型。协整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变量的协整检验中, 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全部拒绝协整向量秩为零的假设, 说明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 这表明在1990~2009年样本区间, 无论如何组合LX1、LX2、LY这三个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标准化协整向量为 (1.0000, -2.4577, -2.4093, 12.2043) , 协整方程为 (括号内为标准差) :

从上式可以看出根据协整方程, 取对数的上海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支出呈正相关关系, 且系数非常显著。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弹性分别是2.4577和2.4093。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上述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说明必然存在某一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 选取的滞后阶数为2对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 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至少在95%的置信水平下, 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是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加的Granger原因,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表现出并没有使得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增加, 反而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促进了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长;R&D支出是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Granger原因, 但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不是R&D支出增长的原因, 说明R&D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R&D支出是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Granger原因, 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是R&D支出的Granger原因。

三、结论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考察1990~2009年上海市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数量、R&D支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协整检验, 在样本区间内, 尽管上海市的财政科

技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变量都不具备平稳性, 但上海市的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之间具备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就长期而言, 它们之间具有统计上的高度相关性, 上海市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R&D支出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弹性分别是2.4577和2.4093。

2、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和

R&D支出是增加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Granger原因, 说明了上海市对科技活动人员的重视, 科技性财政资金和R&D支出在吸引和培养科技人员数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R&D支出是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的Granger原因, 但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不是R&D支出增长的原因, 这意味着, R&D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 而不是财政科技经费支出, 上海市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在增加科技活动经费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尽管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但是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并不是R&D支出的Granger原因,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显著引起R&D支出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厚德.科技资源配置的新问题和对策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5, 23, (04) :474-480.

[2]曹燕萍, 胡宁, 马腾飞.财政科技支出和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相关度的实证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2, (05) :51-54.

[3]程华, 赵祥.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R&D产出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 2008, 26, (03) :519-525.

[4]石忆邵, 汪伟.上海市科技投入和产出绩效分析与对策建议[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7, (02) :105-111.

[5]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D经费支出 第4篇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和使用情况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2938.0亿元,比上年增加348.6亿元,增长13.5% 。

2002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2671.5亿元,比上年增加359.0亿元,增长15.5% 。按科技活动人员计算的人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8.3万元,比上年增加近1万元。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国有独 立核算的科研院所支出620.2亿元,增长14.4%;高等学校支出204.2亿元,增长23.1%。企 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9 %、23.2%和7.6%。

分支出用途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支出为6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占科技活 动经费总支出的24.5%;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为7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总支出的27 %。

分地区看,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山东、 辽宁、浙江和四川,共支出1818.7亿元,占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的66.7%。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

2002年国内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1287.6亿元,比上年增加245.2 亿元,增长23.5%,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23%。按科学研究与试验发 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2.4万元,比上年增 加1.5万元。

分研究类型看,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73.8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应用研究经费支出 为246.7亿元,增长33.4%;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967.2亿元,增长20.6%。基础研究、应用 研究、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5.7%、19.2%和75.1%。

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支出为7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 院所支出351.3亿元,增长21.8%;高等学校支出130.5亿元,增长27.5%。企业、国有独立 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 为61.2%、27.3%和10.1%,企业的R&D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分产业部门看,八大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 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达到1.8%,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达到 1.7%,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达到1.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 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达到1.2%,医药制造业达到1.1%。

分地区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50亿元以上的有北京、广东、江 苏、上海、山东、辽宁、四川、陕西和浙江,共支出940亿元,占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总支出的72.5%。

附表32002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财政科技拨款情况

2002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额达816.2亿元,比上年增加112.9亿元,增长16.1%,占国家 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7%。在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为511.2亿元,比上年 增长15.0%,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为7.5%;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 .8%,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

主要指标解释

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指统计年度内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 校 、各类企业及事业单位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计划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包括政府资金、企业 资金、事业单位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统计年度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研究与试验 发展(R&D)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活动的实际经费支出。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 科研用固定资产购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 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

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 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 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 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 。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 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 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D经费支出 第5篇

关于R&D经费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进行大量的研究。国外在科学技术投入对经济影响方面大部分都是立足于R&D投入,多以某个国家(如Jin WoongKim,2011;Zuzana Kristkova,2012等)或某些国家(如DorothéeBrécard,2006;Argentino Pessoa,2010等)的整体经济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但很少有针对国内进行区域研究。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是针对我国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是针对我国各省市区间的面板数据分析(如姚凤民,2009;卢方元等,2011等),另一方面是针对我国总体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朱春奎,2006;张佑泽,2012等)。在面板数据分析方面,多数学者未将其他与GDP密切关联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可能高估了科学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或者导致其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面,多数学者从生产函数出发考虑了资金和劳动力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而来探究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其最终结果仅能对国家整体情况做出解释,对落实到资金分配未能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即R&D投入在经济基础好的地区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影响,选取全国各省GDP排名前三名中的广东省和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依此分析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在引入相关控制变量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两省各市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促进我国R&D经费支出合理分配落实到各省市区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R&D 经费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

R&D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推动力。R&D投入通过促进知识积累和推动技术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它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实现经济增长质的提高的关键因素,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的最根本动力。在本文的研究中,R&D经费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GDP来体现,其影响途径可分为两类:第一,直接影响。从商品性R&D投入来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明显要高于第二产业,R&D投入在带动第三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该产业产品的大量产出,与之相应的研发产品将直接贡献于地区生产总值。在研发过程中所生产出的新型药物、高新电子设备等一系列产品的价值远超过其投入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GDP的增长。第二,间接影响。在R&D投入的过程中,其带来的成果不仅仅只是新产品的产生,更多的是得到各类专利与研究理论,而这一类研发产物的价值远高于研发过程中所直接生产出的产品。在充分利用各个传统产业原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增加R&D经费支出所带来各类专利的增加将作用于国家整个生产过程中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艺的改革,而各类研究理论的发展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这两方面的作用可以明显看出,增加R&D经费支出将会从生产体系的整体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各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增加R&D经费支出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利用专利和研究理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

二、R&D 经费支出影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R&D经费支出是我国经济支出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探讨R&D经费支出对广东省和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采用地区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代理变量,并采用就业人口代替劳动力(LF)1和固定资产代替资本投入(CI)作为控制变量。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8—2014年的《广东统计年鉴》及《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样本为2007—2013年两省各市的面板数据。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所有计算都运用Eviews7.2。在对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需要检验模型中变量的平稳性。本文分别选择相同根检验方法LLC(Levin-Lin-Chu)检验和不同根检验方法Fish-ADF检验,在模型中使用变量的对数差分序列,其结果(如表1、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模型中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即为I(1)。这也说明两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R&D经费支出可能分别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理论上,固定资产投资越多、就业人口越多、R&D经费支出越多,越能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所以,从现实经济意义考虑,模型中所选取的各个解释变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本文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因此主要参照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表可以判断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和R&D经费支出在两模型中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建立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先根据柯布—道不同根:Fish-ADF检验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索罗余值法建立对数函数模型的基本形式,把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口和R&D经费支出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公式计算(见下页表4),无论是广东省,还是山东省,模型中的统计量F2、F1均大于临界值,即分别拒绝建立混合回归模型和变截距模型的假设。又由于两模型最终仅适用于两省各市数据的分析,故不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对两省各市建立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模型形式均为:

其中,i代表市,t代表年份;αi为影响各市生产总值的地区性差异,随地区的不同而改变;β3i为i市R&D经费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弹性;uit为随机误差项,表示模型中被忽略的随时间变化因素的影响,满足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假设。由于模型仅研究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故模型设定中不考虑两省各市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地区差异性。

(五)模型估计结果

两省各市的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5~ 下页表7)。因两省不同市间的各项指标数值存在较大波动,为了避免模型出现截面异方差,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从表5可知,两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DW值接近于2,表明方程无序列相关。从拟合优度R2和F值可以看出所建立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R&D经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两省各市总体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均明显高于就业人口的,说明资本投入在很大范围内仍是影响各市生产总值的主要因素,增加资本投入能较快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这与事实相符,广东省和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很大,在过去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两省的劳动力资源都处于过剩的状态,因此提高就业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不及增加资本投入。

从下页表6、表7可以看出,两省各市的R&D经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均为正数,说明增加R&D经费支出在两省各市间均对生产总值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R&D投入虽然在第二产业上占有较大比例,但更多的是在第三产业上发挥作用,两省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同成为影响其R&D经费支出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两省三次产业结构均以“三二一”作为最终目标,但目前广东省率先完成目标,而山东省仍处于“二三一”的阶段。两省在第三产业上的差异影响了国家政府对两省在科技上的重视程度,广东省每年的科学技术财政支出都比山东省高出1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生产企业R&D投入造成较大影响。R&D经费支出更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更快,最终由于马太效应,造成目前广东省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逐渐趋于饱和,而山东省则由于过去R&D经费支出相对较少而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注:括号的数值为对应参数的概率 P 值,***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 1%下显著,**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 5%下显著,*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 10%下显著。

注:括号的数值为对应参数的概率 P 值,*** 表示在显著性水平 1%下显著。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在两省间的具体差异,以下将在对两表数值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省的总体情况进一步分析其差异。首先,从两省各市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上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东省有五个城市的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山东省各市的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总体上明显高于广东省各市。其次,结合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产出弹性进一步分析,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而山东省正好与其相反。作为总体经济水平在全国位列前三的两个省份,之所以在这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是因为两省的整体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两省的土地面积基本相同,而山东省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就业人口,在数值上均明显高于广东省,但其GDP却低于广东省,主要是由于广东省的R&D经费支出高于山东省,R&D投入的差异带来生产力的提升作用高于物力人力。对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各市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低说明目前R&D对生产力的潜在作用已经被充分挖掘,当下想再维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应将部分R&D经费支出转移到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上来,为日后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累积物力人力。对于物力人力雄厚的山东省,总体上较低的物力人力产出弹性说明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投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大了,而R&D经费支出对生产力的潜在作用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未被挖掘,因此想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部分投入转移到R&D经费支出上。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7—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考虑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前提下,分析了广东省和山东省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省各市的固定资产投入、就业人口、R&D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均存在协整关系。目前,资本投入对生产总值的影响比劳动力大;R&D经费支出对两省各市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山东省各市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总体上明显高于广东省。此外,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而山东省正好与其相反。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一是国家应将R&D投入的重心从R&D产出弹性较低的发达省市区转移到R&D产出弹性较高的发达省市区上,才能实现R&D投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山东省应加快产业结构的改造,以吸引更多的R&D投入;三是广东省大部分科技产出弹性较低的城市应该将部分R&D经费支出转移到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上来,为日后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累积物力人力;四是山东省各市应该将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的部分投入转移到R&D经费支出上来,才能有效利用其自身雄厚的经济基础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五是其他省各市不能因增加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盲目加大对R&D的经费支出,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济结构合理分配物力人力与R&D的投入比例,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挥R&D经费支出的作用,提高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摘要:R&D投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利用专利和研究理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促进经济增长。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作为控制变量的前提下,采用2007—2013年广东省和山东省各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具体分析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R&D经费支出对两省各市经济增长均存在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山东省各市R&D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总体上明显高于广东省。此外,广东省大部分城市的R&D经费支出的产出弹性明显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人口,而山东省则与其相反。

D经费支出 第6篇

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其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对于“三公”经费,主要是指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接待费用。近年来,医院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违规套取科研经费等问题较为突出,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存在腐败风险,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审计财政部门监督管理的重点。

二、研究意义

科研经费中的“三公”经费必须与课题研究和医疗研究有关,其具有“公”的属性,比如学术交流科研会议费用的支出,不能用于个人私自消费支出。“三公”经费属于财政支出,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范围内的经费。“三公”经费是为了促进公共事业的发展而发生的支出,基于科研成果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来确定的,“三公”经费的支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其他支出具有加大的弹性空间,所以,加大“三公”经费支出监督对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医院经费支出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三公”经费的界定不明确

根据现有医院的会计核算体系和预算管理系统,对于科研经费中的“三公”经费界定不明确,存在一些违规变相套取科研经费、隐瞒减少“三公”经费支出的问题。医院本身就有“三公”经费的开支和支出,在实务操作中,医院往往将财政补助中的经费不用或少用,将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用于日常的开支,也就是说,当前科研经费中的“三公”经费未纳入医院“三公”经费公开管理的范畴,导致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开支较大,管理不规范。

(二)报销不规范、“账外账”问题突出

当前,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的核算尚无审核项目,“三公”经费支出与其他经费支出核算在一起,并没有单独核算,难以区分。有些科室将“三公”经费变相列支,变相压缩。有的将出国出境支出转化为固定资产支出或者国内考察支出的票据,票据与科研行为不一致问题较为突出。部分招待费用则列为车辆的维修费用或加油费。部分医院科研经费中的“三公”经费隐藏名目,有的虚开发票,违规报销。有的是“三公”经费支出,故意隐藏,将经费转化为办公费用支出、基建支出或者材料费用、固定资产费用。往往设置账外账,将违规套取的科研经费设置小金库,坐收坐支问题较为突出。

(三)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部分医院尚未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对于科研经费没有纳入预算,导致科研经费支出随意、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于“三公”经费更是缺少全面预算管理,支出不限额。部分大型医院虽然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是预算缺乏执行,导致预算是一回事、支出是一回事,“三公”经费支出不受预算控制。部分医院利用二级科室将本该院本部产生的“三公”经费支出转移到了二级科室,利用二级科室里的科研经费进行报销处理。有的通过预算支付到二级科室,通过二级科室来报销,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财经会计法规。

(四)信息不公开,社会监督缺失

“三公”经费是医院财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公众关注的主要信息点。科研经费的加大以及“三公”经费的支出势必增加医院的医疗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医疗成本要增加,社会各界对医院科研经费及“三公”经费的开支额度及使用方向最为关注。当前部分医院科研经费来源复杂,财务信息不公开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监督缺位。

四、“三公”经费监管问题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医院对于院本部的“三公”经费支出管理、监督较为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的弊端,对于科研经费中的“三公”经费支出监督管理可以说基本尚未触及,国家在重视科研经费管理之后,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实践和过程。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缺少对于科研经费中“三公”经费核算的相关科目和项目,“三公”经费的预算体系尚未建立,缺乏预算管理和控制,预算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科研经费设置的“三公”经费支出比例较低。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科研项目必须深入实际,进行深入调研,这就要求住宿费、调研费用的增加,“三公”经费支出比例也应该相应调整。医院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三公”经费支出不受限制,会计部门对于“三公”经费的审核不严格,从制度、管理、机制上为“三公”经费虚支乱支提供了便利的土壤,各部门必须明确职责,从自身职能出发,加强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管理,才能从根本上加强“三公”经费支出管理。

五、相关意见建议

(一)明确“三公”经费范围,设置相应科目

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会计核算法规以及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制定医院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三公”经费开支范围、金额、使用比例及报销方式,使得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和“三公”经费支出有章可循。明确“三公”经费来源,加强项目核算,做到专款专用。明确隶属关系,严禁将“三公”经费以各种名义转移。

(二)加强会计核算,规范会计行为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医疗资源的新要求,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大医疗科研支出,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更加严格,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方向和使用结构进行了规范和闲置,规范医院科研经费向人才培养、重难点学科、社会服务倾斜。财务人员要严把审核关口,对于无科研成果或者违规骗取科研经费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制止,不准报销相关费用。要加强财务发票真实性的审核,完善审签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

加强预算管理,将科研经费纳入预算控制,严格编制预算,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明确“三公”经费使用范围,对违规报销、变相报销行为严格处理。要立足于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的协调衔接,区分调度款、业务运行经费、科研经费、业务基金等项目,分别设置“三公”经费列支比例,细化预算,分析各科室业务性质和各科研经费属性,设置科学的分配支出比例,从源头上控制支出比例。加强业务核算,建立相应科目,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

(四)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加强社会监督

发挥医院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将医院内部审计定位为科研机构、医院科室和财务部门的监督机构,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将内部审计贯穿于科研经费使用全过程,从项目立项、实施、结项三个重要时间点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对于违规问题及时整改。要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开,公开要详细,不可公开一个总数了之。要将设备购置、人员经费、“三公”经费支出详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要统一披露内容、方式方法、数据口径和公开内容的格式,建立信息公开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增加科研经费信息透明度。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岗位分工设置,形成互相牵制的内部管理制约机制。

参考文献

[1]钱毅.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7(08).

[2]李兴灵.公立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提升研究[J].现代医院管理,2015(06).

陕西公立综合医院人员经费支出研究 第7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劳动价值补偿,物耗性支出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成了中省医改政策制定中必定提及的改革事项。2014年6月陕西省印发《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同样提到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再次提到要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那么,陕西省公立医院的人员经费支出是高还是低呢,具体是多少以及影响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提高的因素有哪些呢?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建立在对陕西省公立医院运营状况收集、调研、分析及讨论的基础上。

一、公立综合医院人员经费支出总体状况

强化支出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支出结构中,药品占业务支出42.43%,管理费用占医疗支出12.25%,人员经费支出的比例始终较低,目前为29.38%。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医疗卫生行业的薪酬应该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是衡量公立医院医护人员薪酬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全省综合医院人员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总体水平研究,从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市级样本医院,分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进行样本实证研究,尝试为下一步省内公立医院改革中,关于人员经费支出占比量化实施及省内同类其他市级医院薪酬待遇逐年增长目标,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实践指导意见。

2014年度,陕西省全省综合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例平均为30.55%,其中城市医院为29.03%。总体上来看,全省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略高于全国水平,但具体是那些公立医院较高、那些区域较高,还需要深入分区域研究。为此,我们在收集的20家公立医院中,重点筛选了关中、陕北、陕南三个区域,共计9家有代表性的市级综合公立医院,作为人员经费支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对比剖析。表1反映了2014年度省内部分市级医院的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情况:

(一)公立综合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情况

陕西省9家样本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均处于22%~33%的区间范围,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陕北地区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为31%,关中地区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为27.92%,陕南地区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为25.39%,表明陕西三个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陕北最高、陕南最低。

(二)陕西省公立综合医院医护劳动价值补偿情况

从医疗机构收入上来分析研究,我们遵循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去分析样本医院医疗收入特别是医护技术劳动性收入价值补偿现状,去研究其占比结构是否与人员经费支出占比相配比。

从表2可以看出,不论是整体上还是区域分布上,陕西省公立综合医院医护劳动价值补偿,都处于劳动价值补偿亏损的局面。也就是说,医护技术劳动性医疗收入占比小于人员经费支出占比。从医护技术劳动性医疗收入占比的比例来看,陕北地区占比为17.68,关中地区占比为18.81%,陕南地区占比为18.95%,均低于表1中各区域相对应的人员经费支出占比。这表明医护技术劳动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均明显低于其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重,医疗机构均处于医护技术劳动价值补偿不足、医院劳动价值补偿亏损的状态。

注:1、医护技术劳动医疗收入占比指医疗机构医护劳动价值所体现的挂号、诊察、治疗、手术及护理收入小计数占其医疗收入总额的比重。

2、劳动价值补偿盈亏,是指医护技术劳动性收入减去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后的金额。正数代表盈余,负数代表亏损。

二、公立综合医院产生经费收支差异原因分析

(一)医疗服务收费基本上执行政府定价,部分医护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定价偏低

目前,国家对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陕西省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执行2011版《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项目标准中对公立医院的医护劳动价值收费项目定价普遍偏低,如:目前陕西三级医院挂号费1元、急诊挂号费2元;一般护理费每日3-10元不等、特级护理费(即24小时专人护理)每日才24元。由于护理、诊疗、手术等医护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收费定价偏低,导致公立医院医护技术劳动收入一直偏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价值补偿的亏损,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指标提高自然受限。

(二)公立医院成本支出结构中,物耗性支出占比偏高

在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核算方式下,医院成本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财政项目补助支出、科教项目支出、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医疗支出包括人员经费、耗用的药品及卫生材料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7类。而在这7类支出结构中,药品和医用耗材支出占比达到50%-60%,除折旧摊销及其他费用外,留给人员经费的占比也就只有25%-35%的空间。这样一来,要想提高目前偏低的医护人员薪酬待遇,除医改要求政府给予价格补偿、经费投入等政策支持外,更多的则要求公立医院自身要通过支出结构优化、挖掘成本潜力等途径实现。

三、结论与建议

(一)医护技术劳动价值定价较低,导致其收入占比过低、价值补偿持续亏损是影响医护薪酬待遇提高的政策性障碍

通过研究发现,样本医院医护技术劳动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基本上都集中在15%~23%的范围内,明显低于全省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平均值30.55%,也低于全国29.38%的水平,且所研究的医疗机构均处于医护技术劳动价值补偿不足、医院劳动价值补偿亏损的状态。陕北地区榆林市第一医院亏损额最大,其次为西安市中心医院,这样的情况与其人员经费支出比率相对较高也是一致的、相符的。因此,从收入上来看,现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系未完全反映医疗机构医护技术劳动价值,导致其收入占比过低、价值补偿亏损是目前人员经费支出提升的政策性障碍。

(二)物耗性支出占比过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提高空间受限,是影响医院薪酬待遇逐年提高的另一因素

从医疗机构支出上来看,就是要研究医院业务支出中人员经费支出与药品、卫材等物耗性支出之间的关系。物耗占比较高,是目前公立医院经济运行中的一大特征。物耗持续较快增长,也是助推医药费用增长的重要成因。2014年度陕西省9家样本公立医院物耗占比均值为5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左右)。要优化医疗机构支出结构比例,就要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挖掘内在潜力,控制降低物耗支出占比,促使医院管理升级转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医院运行效率、真正为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的设定指标(高于现状水平,如40%)增长腾出上幅空间,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医疗卫生行业的薪酬才能逐步与国际趋同,才可能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3~5倍。

由图不难看出,10家样本医院中已有7家医院超过全国53%的物耗支出占比平均线。物耗占比的过高,直接会影响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影响医院薪酬待遇逐年提高的既定目标。人员经费支出与物耗支出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决定了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重点,向经济精细化管理迈进,促使医院管理升级转型。因此,物耗性支出占比过高是影响医院人员经费支出提高的内部结构影响因素。

(三)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需建立充分体现医疗技术服务价值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公立医院良性发展

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仍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从国家医改层面来说,要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就要革新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体系,充分体系医护技术劳动价值。而目前的诊疗、手术、护理、床位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大多偏离其内在价值,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提高劳动技术服务项目价格,拉开不同等级医院、不同技术水平医疗服务差价,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6-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2015-5-6.

[3]连海安,郭亚妮,甄文选.新医改形势下医生劳动价值的体现[J].中国医院管理,2011(6).

[4]刘杉,关兵.医院绩效管理与运营成本控制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1).

[5]吕兰婷,王虎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难点及推进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5(7).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优化性研究 第8篇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内控制度不健全,经费监督机制不完善

由于高校财务管理是按照教育事业费用的核算模式进行的,方法比较简单;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范围广,包括国家级、省厅级及其他课题等,管理难度加大;加上学校内部配套的控制制度更新相对缓慢,采取的管理模式仍是过去传统的模式,支出事先预借现金,取得凭证随后报销,造成财务单据审核控制的滞后性和庞杂性。项目经费支出名目繁多,涉及到操作执行上的标准范围、规范程序不明确、不细化,产生了重项目申报,轻支出管理的现象,存在把关不严、流于形式,忽视科研经费支出的使用效果。项目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及落实不到位,缺乏对经费支出的实时监控。

2.预算编制不科学,经费开支与预算偏差较大

科研经费预算多由项目人员在申请项目时编制,往往没有财务人员参与。由于对财务预算依据、方法了解不全面,科研预算常常成了单纯要钱的预算,结果预算精确性不高,使支出、列支很难对应操作,预算决算结果相差较大。加之有的项目审批实施的时间长,项目预算时的条件与执行时的条件变化较大,造成了项目实际费用的支出和预算的偏差很大。

3.项目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核算不准确

科研经费中非直接用于研究需要开支的比例普遍较大,劳务费、招待费、差旅费和办公用品等费用占据科研经费很高比例,在规定之外另行发放福利支出费用,很大一部分费用以调研和考察补贴名义报销。另外,一些科研项目大量购买实验器材,而买回的实验器材又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反而对科研经费进行了不当占有。还有的将国有资产化整为零,把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了科研经费和固定资产严重流失。由于采用“统一核算”的财务核算方式核算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不能准确反映出科研项目真正的间接费用,造成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

4.缺少统一规划,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

多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分属于科研和财务不同部门,客观上存在着“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加之部门间缺少沟通,管理上就难协调统一。财务部门负责入账、日常开支的报销等核算工作,侧重于报销手续是否完善,原始凭证是否合法,并不熟悉科研项目的专业及进度情况,信息不对称,经费开支的实际情况难以掌握。部分科研人员对财务人员有偏见,对财务报销实施严格审核不理解,认为财务人员为难自己,部门之间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效率。

5.经费支出使用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

当前科研经费基本上实行的是课题负责人管理制度,负责人掌握着支出使用权。部分人员认为不论是纵向科研经费还是横向科研经费,都是凭着自己的实力争取来的,只是由学校财务部门帮助代管自己的经费。有了项目,就等于有了存折,无论什么开支,都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科研经费使用的随意性较大,如个人开支的通讯费、出租车费、礼品费用等通过变通方法报销。设法套取科研经费,从经费中提取比例不小的现金作为开题费,事后又没用实际支出的凭证履行报销手续。有些项目在外挂靠公司,将科研经费直接转入公司账户,逃避校内监督。生活用品巧立名目在经费中报销,外聘人员劳务费控制不严,补贴咨询费用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不好确认。专款未能专用,科研经费转为个人消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另外,存在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对结余资金缺少有效管理,出现经费使用互相占用挪用,报销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等,甚至出现结余资金长期挂账,随意支出的现象。

对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进行优化的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必须从完善制度,强化预算,加强监督和管理创新入手,健全和完善各项有效的制度与机制,才能实现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以此促进高校科技事业整体持续、快速发展。下面针对上述高校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中的现状问题,提出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建议。

1.强化科研经费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尽快建立健全科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当结合本校实际,根据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的不同特点,及时完善和细化各项目的支出范围和相应比例,明确各部门人员费用支出管理的职责和权限,使制度规范化、系统化、明确化,方便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实际中具体操作运用。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督作用,探索把监督贯彻于科研经费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方法,完善项目公示制和问责制,确保监督管理制度科学化和多样化。

2.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约束力

科研人员应与财务人员、审计人员通力协作,科学编制项目预算,评估科研经费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建立科学预算体系和预算标准。首先,应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有计划地开展跟踪分析和评价工作,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应加大预算执行管理力度,规范日常支出活动,拒绝审批超预算、无预算的支出,突出预算执行的“刚”字;再次,应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适时监控,强化预算的“硬约束”。加大预算监督力度,制止虚假支出和“小金库”等违规行为。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积极推行绩效预算,建立定期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的制度。结题阶段,项目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财务审计和资产管理等部门对经费的执行情况进行核算,将项目预算决算结果作为能验收结题的重要依据。

3.加强成本核算,确保准确反映实际支出

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能仅仅局限于经费是否花完,而具体怎样花的,支出是否合理,应加强日常支出的核算。一要优化科研经费的支出结构,规范项目经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公开经费审批的部门职责和程序流程,防止虚列支出,以领代报,以购代支现象;二要坚决执行国家明文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与项目无关的支出不予报销的规定;三要树立成本核算观念,从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水电费和管理费,从而杜绝成本核算不完整造成科研项目挤占高校事业经费的现象发生,保障科研和教学的有序正常进行。

4.提升统筹管理水平,增大经费支出监管力度

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等部门应该加强统筹,互通信息,采用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例会等形式,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共同起好协调监督作用;通过对科研活动的规划指导,在项目不同阶段实时监控,保证如期优质地完成项目计划;建立适应市场环境和本校实际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采取既灵活又符合规定的会计核算形式,保证在经费使用上有活力但不放任自流,使经费支出合情合理;项目负责人作为“审批一支笔”,应该对经费使用情况负经济和法律责任,让科研人员了解相关规定,从而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的行为;做到专款专用和经费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确保科研经费的支出真实、合法;规范结余资金的支出管理,对合理、节约使用科研经费的项目应予表彰奖励,制止将剩余资金长期挂账并用于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支出。

5.注重经费管理控制新方法的研究实践

一是在科研经费管理领域逐步推动公务卡或科研经费卡结算制度。这种卡只能用于科研经费的正常支出,严禁提取酬金、劳务费用,严防科研经费成为无辜的“提款机”,防止经费不合理的支出。划款信息和付款的明细信息,通过银联系统,实时向财务部门反馈,便于及时动态监管。二是财务信息化是加强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利用信息系统,查询项目进度和经费收支情况,可以实现科研经费由结算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由被动转为主动,达到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科研经费申报使用的诚信档案系统,一项目一档案,开展科研经费管理的信誉度评价工作,实行项目管理的红黑名单定期公布制度,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把诚信和绩效评价结果和个人考核挂钩,奖优罚劣,其结果将成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

6.探索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管理会计的应用有助于高校提升竞争实力。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把握各种潜在机会,回避可能出现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加科研能力和创造知识价值的能力。一要积极将管理会计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中,逐渐摸索形成一套适用于高校的会计管理新体系。结合《会计法》及配套法规的修订完善,高校管理应当反映管理会计的发展要求,更多体现管理会计的内容,发挥管理会计在科研和财务管理过程的预测、控制、决策和评价作用,为高校内部管理上档次服务好。二要落实好会计的管理职能,明确总会计师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等职责,促进会计职能、职责的细化升级,使高层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能发挥出应有的职责作用,提高监管效率。三要适应会计信息化的现实需要,积极开发适合本校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科研等纳入信息化的全程管理,利用项目电子档案、网络财务监督等方式,保障信息化环境下各项管理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以确保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科研应用能力提升和财务管理规范运行目标地顺利实现。

结语

新形势下,应当用发展的、市场的眼光及科学的理念进行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方法和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在实践中转变理念,优化管理,创新方法,要变“堵”为疏,给予科研智力付出合理的报酬;变“要我管”为“我要管”,使有关部门、人员成为利益关联方;变“重结题轻决算”为“先审计再结题”,把好预算决算和绩效评价关。积极探索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逐步建立符合实际、富有活力的奖励约束机制,促进高校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及财务管理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版).

[2]王萍.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措施的探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D经费支出 第9篇

【关键词】 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成本效益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政府部门经费支出失控

政府部门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资料表明,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06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二)现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具有较深的计划经济色彩,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支出类科目更为单一,一个“经费支出”科目成了包罗万象的反映行政成本费用的科目,根据“经费支出”科目的核算资料,无法对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实施有效的会计监控。

(三)预算管理制度之间关系尚未理顺

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全国正在推进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四项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应该说这“四项改革”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部门预算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经费支出的分类关系尚未理顺。财政部预算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中把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公共部门为保障其机构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编制的年度基本支出,按其性质分为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是公共部门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有关事业发展专项计划、专项业务费、大型修缮、大型购置、大型会议等项目支出。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 因为“日常工作任务”与“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这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所以“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者之间也没有严格的分界线。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方案中,对支出按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12类。两种分类存在什么关系,理解不一。

(四)政府部门“成本—效益”意识淡薄

在我国,政府部门会计目标、会计原则及会计任务等过于强调为国家预算服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重宏观,轻微观,只强调社会效益,忽视了政府部门作为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财政资金支配和消耗的主要承担者的特点。由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其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不生产产品、更不产生利润,因此行政单位不存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考核,进而表现为没有“成本—效益”观念,节约资金的意识很差。众所周知,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政府部门的业务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无人问津。不讲经济效益、不考核经济效益,是我国政府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二、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

在规范部门预算的实践过程中,无论是组织并指导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财政部门,还是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其他政府部门,在对经费支出的认识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将财力相对不足与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对立起来

不少人认为,雄厚的财力保障才是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的基础和前提——这种认识,特别是在基层政府部门更为突出。他们认为,由于本级财力不足,经费支出定额标准就必然不高也不准,进而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现象,挪用项目经费或乱收费、设置小金库等违法行为。

(二)将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对立起来

在编制部门预算过程中,财政部门往往从财力方面考虑问题较多,而从保障其他公共部门的支出需要方面考虑问题较少,强调财力困难,只能是量入为出,保证财政平衡。而其他公共部门,往往是考虑自身的工作需要较多,强调日常经费的定额标准不能定得太低,否则,就不能保障工作需要,进而会影响工作。两者之间各持己见,相互对立。

(三)支出分类存在一一对应

一种观点认为,公共部门的资本性支出(包括现行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与“其他资本性支出”两类)一定属于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属于基本支出。另一种观点认为,项目支出就是专项支出,资金来源专款专用,其他支出都属于基本支出。而在“商品和服务支出”这一类的支出款项中, 概念模糊,没有严格规定哪些支出一定属于“日常公用经费”或哪些支出一定属于“项目经费”。

三、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核算和控制的措施

(一)构建政府部门经费支出账户体系

从我国政府部门的特点看,经费支出是其最核心的经济业务,也是影响多方利益的要害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反映政府部门为完成公务活动所耗费资金的账户只有“经费支出”一个总账账户,按部门预算的要求“经费支出”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二级科目。在二级科目下按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支出按经济分类的要求设置类、款和目级科目。会计科目冗长,层次关系复杂,且没有突出反映各项支出的性质特点,许多需重点管理的支出项目被“商品和服务支出”所掩盖。对会议费、招待费、考察费、差旅费、公车费等容易形成消费黑洞且金额较大的支出项目并没有设单独的账户核算,使经费支出的核算信息缺乏实用价值,不便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不便于对政府进行绩效考评。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将需要重点管理的一些支出项目单独设置总账科目,将“经费支出”科目分解为“人员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会议费支出”、“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招待费支出”、“通讯与邮寄费支出”、“公车支出”、“其他公务费支出”、“业务费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10个会计科目,使经费支出核算具体化,经费支出的分类更为科学,更便于对支出实施有效管理和监控。

(二)制定较为合理的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大的方面看,部门经费支出中一般都包括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三个部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人员经费(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这部分通常是相对固定的,基本上属于是不可控的固定成本,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属于可控成本。对于这些支出,可以从不同部门运行的差别成本中找出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成本项目,进而据此制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合理制定经费支出定额的关键,并不在于定额的高低,而在于与日常业务活动相对应的工作任务的确定,进而为确定“特定任务”、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打下基础。制定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方法通常包括“有差别定额制定方法”、“无差别定额制定方法”和“有差别与无差别相结合的定额制定方法”等,应针对不同支出项目采用恰当的方法。

(三)严格划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界限

由于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少基层部门“定额”制定得不合理,或者经费定额不能完成相对应的日常工作任务,于是在预算执行中,为了保证部门的正常运转,必然会拆东墙补西墙,或挤占挪用那些有明确用途的项目经费,使得项目支出预算改弦易辙,影响经济社会环境,扰乱经济秩序,有损政府形象。因此,在经费使用上必须贯彻“专款专用”,不得相互挪用。

(四)尽快建立政府会计体系,适应公共部门管理的需要

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即将以现金收付制为核算基础的、以核算预算资金为核心内容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为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以核算政府部门全部政治活动情况、经济业务活动情况为核心内容的政府会计。由此建立的政府会计体系,能够更完整地核算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有效地促进财务管理和控制,并为部门预算改革和未来的绩效预算改革奠定基础。

(五)加强公共部门人工成本的内部控制

公共部门的人工成本,涉及政府部门人员经费的各项支出,国家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任何公共部门和个人都不能违背统一的政策规定。所以,人工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机构与编制控制。对于某一个部门来说, 尽管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各个部门都有提高级别、扩大编制、实现职能扩张的欲望,但必须从严控制机构与编制,提高机构与编制管理的法制水平。通过必要的法律或法规,从制度层面规范各类公共部门,从总量与结构层面上加强机构与编制管理。

(六)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法》,实现政府部门绩效评价的制度化

开展政府绩效评价涉及到政府、政府部门和所有政府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法》,通过立法确立政府绩效评价的法律地位和工作机制并规范评价工作的程序、方法、法律效力,以及相关责任等,使评价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减少评价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推动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七)改进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

由于重新构建了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必然要对行政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变革。首先,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三大报表都需作出补充和改进。资产负债表左侧资产部类中的支出类,原只有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三个总账科目,重新构建经费支出账户体系后,编制结账前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类至少存在12个总账科目。收入支出总表理所当然地要作出新的调整,使支出的信息更具体、更详实,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鉴于经费支出业务的核心地位,在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的基础上增设一些新的会计报表,对政府部门经费支出作详尽披露。比如,对一些重点支出项目单独编制会计报表,像公车支出报表、人员经费支出明细表、会议费支出明细表等。

(八)补充与改进政府部门会计报表分析指标

清光绪年间宫廷戏演经费支出考 第10篇

关键词:光绪,演戏,费用,考察

宫廷戏演是清朝内宫的惯例,作为帝皇帝后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以及宴请群臣、朝贺等活动的娱乐节目,受到众多妃嫔与宗亲的喜爱。然宫廷内所选乐师、戏子、伶人、班底莫不是技艺高超,所提供的俸禄、打赏的银钱必定不少,而为后宫妃嫔建造观戏的戏台建筑又是大笔的开销,这些演出经费都需要从国库之中被挪用出来,形成了一笔巨大的金额。

一、光绪年间的戏演经历

自顺治帝定都北平开始,清王朝的戏演活动就从未停过。光绪皇帝为彰显国威,曾经修建了众多的戏台,并在许多的皇家园林、皇家行宫内都修建了戏台。这些戏台都曾为皇帝皇后提供了娱乐的地点,众多的妃嫔都曾在这些地方听过戏曲。许多清朝的皇帝在朝贺之时邀请了众臣、邀请了外来使臣观看戏演,这些戏演的费用、朝贺的费用、宫宴的费用之大,都是使国家的国库空虚的原因之一。包括光绪在内许多的皇帝,都没有进行过戏演的费用的记录,以至于现在的典籍之中都没有戏演的具体经费。

光绪年间,因慈禧热衷于看戏,戏演的活动非常频繁。因国丧而停止的戏演娱乐活动,在国丧过后又再一次兴盛起来。“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汉官袍帽。”[1]251慈禧在世之时,光绪帝在位期间,许多的戏演活动成为宫廷内最为常见的娱乐活动,当时的戏演之频繁、戏子名伶出入之频繁,都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在慈安去世之后,光绪再次进行看戏听戏之时,竟排演了数十场的戏在同一天之内进行表演。戏子名伶与戏班的置装费都曾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打赏伶人打赏大臣的费用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费用都被计算在戏演的经费之中。

二、光绪年间的戏演费用

1.戏子的俸禄。戏子的俸禄是这些戏演班底的稳定收入。许多的戏子伶人是宫廷内御用的班底,作为皇家的内部人员。这些戏子都是从外头的优秀戏班之中精挑细选出来,赢得了帝后与妃嫔的喜欢,因此得以留在宫内专门侍奉帝皇帝后。这些固定留侍在宫廷内的戏子们,每月都有固定的俸禄,而俸禄的多少则由这些戏子的官阶来确定。戏子班底主要是习艺太监和外籍伶人,习艺太监的俸禄按照官阶来定,当时宫内的习艺太监并不多,统共的俸禄大约为130两左右。而外籍伶人大约有60人,俸禄总数在120两左右。除了这些太监与伶人之外,另有其他一些外来人员也在宫廷的戏演费用之中出现[2]58。这些所得到的数据,全都来自于光绪年间遗留下来的内务府档案,根据这份档案来看,另有一些地方仍记载不清楚。可见当时的俸禄数也许并不止这些,但就是这些能够看得见的数目就已经很是庞大[3]15791。光绪帝期间虽未有明确数据,但是乾隆皇帝用于戏曲之上的数据却有记载“:所承应彩戏大班十一班,每班雇价二百两,计银二千二百两;中班五班,每班雇价一百五十两,计银七百五十两;小班四班,每班雇价一百两,计银四百两。”[4]280从这些数据能够看出,乾隆帝的戏曲花销都如此之大,更遑论喜爱听戏的光绪帝。从这份档案来看,戏子的固定收入并不多,大多数的戏子仅仅靠这些俸禄养活自己,稍留些作为家用。而且外来戏子的俸禄更是少,外籍伶人的俸禄还要受到宫廷内分管俸禄的太监的克扣,剩余的更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多数伶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打赏。伶人的俸禄少,宫廷内对于戏演的伶人的俸禄分配较少,节省了宫内的月例银子的发放。虽然节省了许多的月例银子的开销,但是伶人的打赏银钱却远远超过了这些月例银子的数量,成为戏演活动开销之中占比例最大的份额。

2.伶人的赏钱。伶人的俸禄并不多,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上位者的赏钱。在许多的民间传说之中,常将慈禧刻画为喜爱听戏、常常打赏大批的银钱予伶人的太后。历史上的慈禧确实喜爱听戏、喜爱看戏,当然其打赏的银钱数也不少,但由于其额庞大,又缺少典籍考据,今已无从查证。从一些内务府的档案之中,曾有《恩赏档》一册,记录了当时打赏的数量。据册内记载,有几次大规模的打赏银钱的出入,有时是将大批人的打赏银钱记录在一起,伶人们分享这笔赏银,有时是单独打赏伶人,一次几两或是几十两。单考察此本《恩赏档》,难以查证当时的打赏银钱具体为多少,只知晓大约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数目。在王芷章的《清升平署志略》之中,能够窥得光绪年间每次戏演完成之后,常对伶人进行打赏,每次打赏的银钱不在少数,或是赏一些布匹丝绸甚至是一些珠宝绫罗。后光绪不再常打赏物品,只以银钱来打赏伶人。打赏伶人的银钱,多寡主要依据戏演的精彩程度或是当日上位者的心情来定,因此赏钱数目不稳定。据记载,仅仅是光绪九年这一年内,光绪皇帝打赏的银钱数就有上万两之多,而在其他的一些朝贺场合的打赏银钱还不算在这个账目之内。另有打赏给伶人的绸缎、珠宝、绫罗、布匹更是不在少数,将这些物品换算成银钱,总有数千两以上。光绪十年,打赏伶人的赏钱竟有一万七千多两,远远超过了光绪九年的赏钱。这一年内,还有打赏给习艺太监的赏钱,赏给戏子伶人的珠宝绸缎,赏给乐师伎女的荷包银锞更是数不胜数,其银钱又岂止一万七千两。综合这两年内光绪皇帝打赏伶人的银钱竟有三万余两,还有不胜枚数的物品,珠宝绸缎等,光是这些打赏的银钱就已远远超过了伶人的俸禄月例。有些得宠的戏子或是伶人,月例银子加上赏钱竟能够超过宫内一位妃嫔的月俸,由此可见戏子的生活[2]59。然对比《恩赏日记档》和《恩赏档》两本记录宫内打赏伶人银钱的册子,也有相当大的出入。《恩赏日记档》记录赏钱主要记录了个人分配的银钱,而《恩赏档》则记录了赏额的总数,因此有出入也难免。另两本册子对于是否是打赏伶人的赏钱的记录方法也有所不同。有些打赏的赏钱并不在戏演之时,因此并不算在打赏之内,有些打赏的赏钱是用来购买物品置装费的也不算在内,除此以外,另有许多打赏银钱没有计算在这些册子内,所以真正打赏的钱数并不能具体被计算出来。从上文的三万余两可以看出宫廷内戏子的赏银之多,数量之大,然对于当时的清王朝来说,其实并不是多数。

3.戏班的置装费。戏班进行表演,首先是戏班的伶人需要化妆,需要服饰,戏班的锣鼓、琴瑟需要购置,这些统称为置装费。在戏班中,衣箱靠箱盔箱所存者,统曰行头,杂箱什件,统曰切末。行头切末是戏班行走江湖的家底,而伶人的说唱坐打是跑江湖的本事。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宫廷。宫廷内的戏班子当然也需要置装费,而这笔置装费就来自朝廷。置装费相比较于其他,较为简单,因为置装费用通常是一次付清,后长时期不再需要购置。据记载,慈禧两次生日之时,曾请大量的伶人进宫表演,当时的置装费用就达到数千两甚至上万两之多,曾被众多的史学家们批评。后发生战乱,许多戏班的行头切末都遗失了,而慈禧仍热爱戏演,因此吩咐内务府又再次花费银两重置行头。再次装置的行头虽不再似从前一样奢华,但依然是琳琅满目行头俱全[2]62。

4.戏台的搭建与戏班的住所。戏台的搭建与戏班的住所都是在皇宫大内建造起来的。戏台的搭建在光绪年间兴盛,在皇宫内各个地方都有戏台,戏台的各种功能都很齐全。在颐和园、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等地都能够看得见戏台的影子,光绪皇帝在建造戏台之上花费了巨额的银子。很多的戏台在动工之后发现银两不够因此不得不荒废在原地。戏班的住所主要是在宫廷内的侍馆之中,但由于当时慈禧很喜欢看戏听戏,因此很多的伶人都住在宫内,随时听候皇帝太后的宣召。因此很多的戏班住所都是临时搭建的侍馆,这些搭建的侍馆都需要内务府出银子进行修建。从戏台搭建与戏班住所搭建来看,当时的光绪皇帝对于戏演的重视程度与慈禧对于戏演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

5.其余费用。除了对伶人戏子的打赏之外,慈禧也常常对前来看戏的王公大臣打赏。慈禧因自身喜爱看戏,常常在宫宴之上邀请很多的王公大臣来看戏。在听戏的间隙之中,慈禧常常对这些近亲宠臣打赏银钱,或是讨论国事或是讨论戏演内容。很多的清朝大臣都曾经被慈禧在戏演之时打赏过。据很多大臣回忆,慈禧进行打赏之时,赏赐的珍宝多是名贵罕见的奇珍,打赏的银钱也往往都是很大的数目。就光绪帝在位之时,慈禧打赏的银钱就有十数万两之多,更别提在宫宴之上所消耗的食材等。这些费用在当时都可看做是戏演的其他费用,虽未真正用到戏演之上,但是实实在在是在戏演的过程之中所派发的银两。

上一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下一篇:电视频道的包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