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2024-06-02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精选6篇)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第1篇

1 汽车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汽车这一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为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汽车广告、购车指南、汽车法规、汽车俱乐部、汽车展览、汽车与电影等新生文化现象也应运而生,人们惊异地发现,所有这些文化现象预示着一种新型文化萌生了,这就是汽车文化。由于汽车文化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汽车是人的精神的一种物化,因此,汽车文化能形象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形态、审美倾向、人的竞争意识以及思想文化的潜意识。

2 公共选修课《汽车文化》的主要教学内容

(1)汽车发展史。历史是对文化的传承。了解一种文化,必须了解它的历史,因此,汽车发展史是对汽车前身今世的一种诠释。主要介绍人类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如何从发明轮子到最终成功的制造出靠自身动力前进的车——汽车;以及从汽车诞生后,历时100多年的发展史,包括当代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概况。使学生了解到在汽车的发明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先后经历了蒸汽机汽车、电动汽车、内燃机汽车三个时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从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虽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大国,但在当代,欧、美、日车系才是世界三大主流车系,中国自主品牌的车系与主流车系的差距依然较大,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大现状。

(2)汽车基本知识。针对公选课学生专业不一致,文理科学生兼有的特点,这一讲主要介绍汽车的总体构造、类型、型号编制规则等基本内容,使学生对汽车基本结构方面的专业性知识以及车辆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做一个概况性的了解或认识。一方面汽车的总体构造对于每个学习者来讲,在今后步入有车一族后的工作生活中都有较大的实用性,为引导他们正确消费、使用、维护汽车提供基础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作铺垫。

(3)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是一种复杂的机械产品,汽车设计除了造型和色彩搭配之外,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使一辆车在技术、经济、标准、艺术、性能等诸多方面达到最佳结合状态。因此,在这一讲主要是介绍针对不同车型种类、不同功能、不同级别车所采用的设计理念需要综合考虑汽车功能、使用环境、工艺方法、生产方式、用户心理等因素。如高级轿车的设计理念是重点考虑舒适性、动力性、安全性;微型车考虑经济性和机动性;而军用越野车则考虑的是机动性和可靠性。

(4)汽车品牌与汽车名人。不同国家不同汽车企业的汽车品牌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产品质量、科技和服务,有时一种汽车品牌甚至代表一种品味、一种风格;而汽车名人又于一个汽车品牌的创建与诞生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这一讲主要讲述的是全球知名汽车企业的品牌,这些汽车企业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如何引导消费者树立不同的消费理念,培养消费者对本企业汽车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5)汽车运动。汽车运动是指以内燃机或电动机为动力的机动车辆进行的国际和国内竞争、训练、培训、以及带有竞技性质的汽车旅游、探险、娱乐和表演活动。是一项非奥运会的竞技项目,但它有机把当前的汽车尖端科技揉进了竞技运动,使得这一运动项目展现出了迷人的魅力。这一讲主要介绍汽车比赛的目的、汽车比赛的种类、世界知名的汽车赛事。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这种惊险刺激的比赛场面实际是为了检验和改善车辆的性能,使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介绍现代汽车运动的发展动向,汽车俱乐部、汽车自驾游、汽车车展等内容。

(6)汽车的新技术与汽车未来。随着汽车步入家庭,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噪声污染、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汽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在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讲主要介绍现代汽车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汽车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不断进步后,未来汽车应该是向节能环保、智能轻便、水陆两用、甚至是会飞的汽车这一方向发展。

3《汽车文化》的授课方式

授课方法的选择得当与否,不仅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还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公选课《汽车文化》课程既要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文化内涵,具有知识性、历史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体现课程内容的技术内涵,要具有前瞻性、科技性、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外,还要选择采取小组讨论、问题引导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显得至关重要。

(1)小组讨论教学法。每次课以专题形式讲解,结合社会上有关汽车的热点问题和与汽车文化相关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议题,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每次的专题和议题提前通知学生,这样每次课都有问题需要学生思考,课后要求学生资料查新,为下次课讨论或辩论准备材料。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上课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锻炼学生资料检索能力并把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汽车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对本课程或专业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能力。

(2)问题引导教学法。为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授课时除了突出重点,讲解难点之外,课堂上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有所创新。这种启发式方法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 结束语

汽车诞生于德国、成长于法国、成熟于美国、兴旺于欧洲、挑战在日本。现在的欧美、日韩都已形成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汽车文化,而我国的汽车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汽车文化》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同学们学习有关汽车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而且对于建立一种优秀、健康的中国特色汽车文化,构建和谐的人与车、车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盛镭.汽车文化的力量[J].上海汽车,2006(10).

[2]江仲.我们需要怎样的汽车文化[J].汽车文化,2006(2).

[3]胡宁,范钦满编.汽车文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凌永成,李美华编.汽车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第2篇

【摘 要】我国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也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供给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协调发展。文章将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供给;问题;建议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由于长期的体制机制因素阻碍,城乡之间文化服务供给差距日趋扩大。因此,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协调发展,不仅是多样化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文化“软实力”增强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管理、服务支配理念和模式发生转变,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水到渠成。但就全国而言,城市社区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属于薄弱环节,文化发展现状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快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协调发展势在必行。

一、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现状

(二)全面启动全国性公共文化工程,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为了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财政部、发改委及文化部门等还专门设立专项资金,推动若干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例如“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建设项目”等,这些工程都有效地向偏远农村倾斜。另外,还大力推广送书下乡活动,着重解决农民看书难、借书难得问题,鼓励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各类图书的需求。

二、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城乡文化发展建设不平衡。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多了,但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有待提高,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大部分都是建在乡镇上,偏远山区的农村根本难以享受到这些基础设施;另外,大多数农村没有实现数字化电视、有线电视,能接收的频道很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二)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财政投入不平衡。在许多大城市,打着建设地标性建筑的名义,兴建豪华的大型场馆,资金消耗巨大,然而,普通市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无需豪华的外观及高档的设施。而在农村,文化投入经费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了,却不能与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相协调,难以满足农村人民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

(三)弱势群体文化权利得不到重视。不管是市民还是农民,都有获取知识的权利。在大城市有着一群为城市建设付出艰辛汗水,却一直被忽视的群体-农民工,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缺乏,他们没有其他的文化生活,所以应该关心重视农民工在文化方面的需求,组织建立农民工活动场所,丰富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还能推动建设和谐文明的城市。

(四)缺乏长效的文化下乡机制。在我国,虽然文化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增加了,文化基础设施却没有得到逐步完善。究其原因在于容易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性。文化基础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容易跟风建设,临近乡村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便也跟着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一旦资金跟不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会停滞,浪费资金的同时,文化建设也没有得到提高。

三、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差距。农村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力量,在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时,他们的利益应当受到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政府应当兴建活动中心、篮球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确保农民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城乡公共文化建设主要是一些免费或者低收费的实惠项目,没有财政支撑,这些项目、活动无法展开。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同时,要明确资金流向,确保建设资金是真正用到实处,并协调城乡建设资金的分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与城市公共文化供给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保证。

(三)重视社会各群体的需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却扎根在农村,他们不仅享受不到农村的基础设施,也无法使用城市公共设施,属于被遗忘的群体。在城市,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大多生活在建筑工地周围的棚户区内,政府应当重视这以群体,适时的建设农民工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设施,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帮助他们在陌生的城市寻求存在感、归属感。

(四)政府应当建立长效的文化下乡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持久关注。不仅要给予资金扶持,更需要政府监督作用,实时验收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严厉打击跟风建设。另外,应呼吁城市帮助农村逐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城市图书馆有大量书籍,可以适当借转一些到农村书屋,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协调发展。

四、结语

城乡公共文化供给虽然是城市和农村两个对象,但它其实是一个整体,都是国家的一部分,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在未来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 季根章.乡镇图书馆建设的实践和理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3.

[2] 王列生.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第3篇

摘要: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中医文化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中医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设置现状,探讨将中医文化作为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以期为中医文化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文化;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

一、中医文化的内涵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积累,其包括中医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中医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我国的中医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以中医阴阳学说、五行相克等理论为中医文化的哲学基础,从而衍生出中医所具有的独特的疾病观和治疗观,并创造出来了独特的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其中中医阴阳学说和五行相克原理与现代的哲学思想相近,是我国哲学思想的精华,通过将人体和外部环境进行辩证分析,用五行相克将人体的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并对治疗进行辩证的分析,从而构成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治疗体系。此外,中医文化还包含了“仁爱”“仁”等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其要求严谨,对于医生职业道德、价值观念都有严格的要求,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二、综合性大学公共选修课设置现状

公共选修课是我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设置的由学生自行选择的课程。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在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课程内容过于单一,课程缺乏相应的体系,课程内容并没有从非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够使学生对课程有深入的理解,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中医文化作为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可行性

1.运用中医“仁术”思想,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医乃仁术”是我国中医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伦理特征和道德追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突出了我国中医学的伦理价值,强调良医应该具有仁爱之心和高尚的道德,这也是我国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医者的要求。将良好的医德医风作为中医文化的一本分,对综合性大学非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的职业道德,并促使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技能,以满足岗位的需求,促使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2.汲取中医文化的和谐思想,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中医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通过选修课程对中医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可以培养现代大学生新型的人际观念,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促进学生之间和谐相处,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构建和谐、团结的团队,形成宽厚友爱的人际氛围,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谐,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3.借助中医文化独特思维方式,树立大学生稳固的专业思想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与中医相比较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教育有所不同,通过中医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加深对社会和学习的认识。同时中医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中医文化教育通过思维的转变,使大学生充分地认识自身,培养大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的转变,构建和谐的校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综合性大学应该加快对非医学专业设置中医文化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肖肖,夏国园,潘传德.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通识课程公共选修课反馈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57—59.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第4篇

一、公共选修课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高等院校是和谐社会的组成内容,是向和谐社会提供高素质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所以, 和谐社会主义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高校的校园文化发展要与高校教学理念相对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要体现出校园发展、课程建设的文化,还要体现出校园管理方面的文化,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推动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公共选修课的开展既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可以说公共选修课的开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二、公共选修课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 一) 构建公共选修课程规范化体系 ,建设校园文化

为了促进课程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相一致,就必须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内容和结构,构建统一的教学体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规范课程教学、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高校校园文化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目标,表现出文化知识和教学理念的相结合、科学文化与人文知识的向统一。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牢牢把握住公共选修课这一有效路径,促进公共选修课的规范化发展,坚持学生兴趣爱好与学校知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推动学生积极向上发展。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高等院校要进行分层教学, 将文化教育合理的分为基础知识教学、文化素养培养和职业素养教育这三个部分,分别占公共选修课程的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四十。同时,公共选修课程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结合文化素养培养为主,二年级及其以上则以职业素养教育为主,以此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发展校园文化

将网络资源看作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此来拓宽公共选修课的实施路径。网络资源库的建立不仅表现出新阶段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能够将公共选修课从教学资源不足的困扰中摆脱出来,方便学生学习。与此同时,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资源库与公共选修课的体系要保持一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场所,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合理性与有效性的相结合,网络资源库包含的教学内容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它所提供的内容要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一致;其次,要注重优质性和丰富性的相结合。网络教学资源不仅仅包含了基本的知识理论( 诸如网络教学视频、网络教材、网络教案等) ,还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资源库,不断的吸收新的知识内容,保证教学资源库的优质性。最后,是统一性和创新性的相结合。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初步建立公共选修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还要注意公共选修课与教学资源的衔接,避免网络资源成为一个形式。

(三)重视校园文化,加强选课指导

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加强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指导,针对学生选课的不足,结合校园文化的发展,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的选择公共选修课。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学生逃课的盲目性,教师可以给与学生选修方面的指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公共选修课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相应的选修课,以此来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公文写作(公共选修)试题 第5篇

“公文写作(公共选修)”课程重考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请在以下三题中任选一题:

1、请以下面提供的材料为依据,撰写一份简报。【要求】

(1)撰写简报主体内容,包括按语、标题和正文三个部分;(2)按语准确精要,标题简明新颖,正文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材料:

愿为更多的人服务

新闻人物:志愿者李德书

事迹回放:他是南京城众多农民工兄弟中的一员,因为劳务纠纷而获得南京协作者的帮助。他坚信“受到帮助的人就要想到去帮助别人”,因此成为南京协作者的一名志愿者,多年来义务为打工者和农民工子女提供服务。

2010年,李德书被评为南京协作者的十佳志愿者。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

某中学新生头顶烈日军训引质疑

37℃!连续数日的晴热高温天气,上班族办公室的空调不停歇,工地也暂时停工避暑。而对于某中学的816名新生来说,已被“秋老虎”盯了整整六天。

昨天,家住××区的翁女士致电本报说,16岁的外孙磊磊(化名)马上就读高一了,因学校历年有入学前军训的安排,新生们被通知于8月14日提前到校军训。抱着对新生活的期待,孩子带着生活用品前去报到军训。没过几天,孩子就打电话回家诉苦。军训时间从早上10时开始,正中午结束;下午3时又开始训练。许多同学被晒伤了,有的女孩偷偷哭,12人一间的宿舍连电扇都没有,磊磊也感至头晕、呕吐。可当他向老师请假时,却被说成“怕吃苦”,劝其坚持下去。

军训,作为锻炼学生素质的综合训练,实属好事,可有没有必要一定在高温下进行?

经记者查,该中学军训情况属实。校方原计划躲过三伏天,没想到今年的“秋老虎”盛气凌人,目前已有3人中暑,1人出现低血糖,已由家长领回家。军训还有七天。

3、以下面提供的材料为依托,以云南省怒江州人民政府的名义撰制一份“请示”。【要求】

(1)遵循“请示”的写作格式(只要求写明标题、受文单位、正文、行文单位、成文时间);

(2)遵循“请示”的写作要求,用语适当,内容先后有序、结构合理。

2004年8月,云南省怒江州规划报告提出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与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等梯级组成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总装机容量可达2132万千瓦,超出三峡工程装机容量300多万千瓦。报告指出,13个梯级电站的开发,总投资896.5亿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亿元,国税年收入51.99亿元,地税年收入增加27.18亿元。896.5亿元的总投资,可带来40多万个长期就业机会,同时带动地方建材、交通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财政增收。实施这一方案将使电力成为地方新兴的支柱产业,由此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将远远超过电力行业本身。

位于滇西横断山脉纵谷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条大江,在东西150公里内紧密地排列依偎着,群山高耸,峡谷深切,构成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地理奇观。

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能够用于发电的水能几乎都没有被开发,而且我国平均水能开发利用水平仅有百分之二十五,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现在用电负荷较重

的地区多是煤炭发电,给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4月29日

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我国公共选修茶文化 第6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探析

一、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教学现状与分析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的培养目标不是音乐专业人才, 而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 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年) 》中提出“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努力创造条件, 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音乐选修课, 但没有将音乐学院修课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音乐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堪忧, 音乐选修课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尽人意, 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和规范的教学体系。据调查, 许多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音乐选修课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择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 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 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还比较少。此外, 我国民族的多样性以及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内容和理念。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来自姊妹艺术、理科、文科不同学科学生, 由于非艺术类高职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较低, 使得传统音乐选修课重乐理知识、和声、调式调性技术等讲授方式无法深入学生内心, 使得非音乐专业学生无法接受, 教学效果差。此外, 传统音乐选修课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唯一化、标准化的方式阐释音乐作品的内涵, 不利于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发挥。大多数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作为任意选修课, 而且只开设一个学期, 加上大学音乐公修课的课时多为30-50学时, 课时偏少, 在这个学时内是无法让学生鉴赏完所有经典音乐, 很难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要求。通过网上选课的形式自主选择, 学生数量较多, 采用集体教学方式, 教师的授课对象要面对上百甚至更多的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对部分高职院校选课目的调查中显示, 部分学生选修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并不是热爱音乐, 而是因为学分比较容易获得。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师资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多数院校的音乐鉴赏教师是兼职, 师资配备不足, 这也是影响高职院校音乐审美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所在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 从事音乐选修课教学的老师都是从事学生工作岗的老师, 这些兼职教师没有充足的精力为教学进行提升。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音乐作品演奏技巧、调式调性、作品曲式结构的阐释, 会增加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恐惧感, 传统单一的鉴赏音乐教学模式无法提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差。

二、多元文化渗透到音乐公共选修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非艺术类高职学生虽然在音乐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比较差, 但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去体验和理解音乐的美, 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这种局限性会变成优越性。《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 又要努力创造条件, 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心理学中联觉理论, 音乐与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文学艺术、美术具有审美共通性。音乐音响的音高、强弱、长短、音长变化可以引起重量、视觉、色彩、距离等方面的变化。此外, 音乐同自然科学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 和声学、对位法、律学与物理、数学有密切关系。多元化教学强调将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融合起来, 将听觉感知与社会、文学、生活等视觉感知、逻辑知识融合起来, 激发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音乐审美感知。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接受活动, 欣赏者是音乐艺术“第三创作者”, 是音乐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体现。突破传统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 以鉴赏者为主体, 鉴赏者将音乐融化为主体感性体验之中,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将音乐欣赏中听到的乐声化作自己内在的“心声”, 达到无物我统一的境界。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 每部音乐作品的产生都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脉络相联系, 带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印记, 将它放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才能领悟到音乐的美。因此, 实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 要以音乐为主线, 融入其它文化, 教学生演唱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的旋律, 加深对世界民族文化的理解, 丰富和细化课程内容。黄汉华教授在其《音乐互文性问题之探讨》一文中提出音响文本不但与文学、绘画等非音响文本互阐互释, 音响文本的建构与其它音响文本在历时性和共时行维度的语境中发生互文性关联。“音响文本的建构不是孤立的, 它处在与其他音响文本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联中。” (1) 比如, 管弦乐《春节序曲》在历时维度中的互文性建构体现在, 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 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使得该音乐作品与陕北地区传统音乐文化保持着紧密联系, 并彰显出新的音响文本价值。由此可见, 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处在多元文化的语境当中, 这也决定了音乐选修课要将传统单一的音乐欣赏模式转变为多样华、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 扩展到世界各地优秀音乐文化。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树立大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还能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 增强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多元文话语境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多元文化音乐选修课课程知识体系建设

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 音乐选修课的教学要采用不同于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 将其他学科的和世界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注重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的整合, 体现音乐表现意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班克斯提出一种多元文化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的概念, 其重要意义是对有色民族的各种价值和各种经验反映在他们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与作品等多角度的文化整体意义的理解。 (2) 目前, 从多元文化语境角度研究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作是管建华的《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 该著作从人类文化的总体视角和比较美学的角度, 通过音乐与音乐与语言之比较、音乐与书法之比较、音乐与舞蹈之关系、音乐与绘画之关系、音乐与建筑的联姻、音乐与哲学之关系、音乐与文学等多维度阐述多元文化语境下中国音乐文化的美学精神。该著作为多元文化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遵循音乐作品基本审美情态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 并从多元文化角度对音乐作品的意义进行不同的诠释,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主动性, 拓出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程建设新的领域。

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来看, 音乐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音乐音响无法表现非音乐以外的内容, 音乐内容的“不确定性”、“多解性”、“多义性”需要鉴赏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进行填充。文化性包含艺术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综合性。多元文化视角的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审美性原则。审美功能是音乐的本质功能, 音乐作品中的其他功能要在感性、直观的聆听过程中得以最终实现, 在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获得理性认识, 实现个体与整个人类文化的认同。根据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者的需求, 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侧重于听觉直观的欣赏方式、侧重形象化欣赏方式、侧重情感化体验、观念性把握的欣赏方式。后两种欣赏方式下的审美感知对象是建立在理性思维方式条件下的综合性认知对象。从音乐符号学视角来说“音乐欣赏行为的过程可描述为‘物’ (音响符号的音乐作品) ——身体行为——心灵活动——‘物’ (音响符号与其所象征和意指的现实事物关联) 的转化过程”。 (3) 因此, 一部音乐有多少听众就会产生多少种理解, 鉴赏者在聆听过程中将音乐客体转化为主体感受的一部分, 作品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这也是鉴赏者主体创造性的体现。

(二) 课堂鉴赏教学与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目前,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多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 缺少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课堂鉴赏教学方面, 根据集体教学的现状, 设置课堂教学方法, 采用相互配合互动表演, 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 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任何版本教材都无法将经典音乐涵盖全, 加上大学音乐公修课的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多为30-50学时, 课时偏少, 在这个学时内是无法让学生鉴赏完所有经典音乐。据调查, 许多高校都成立了校艺术团, 艺术团由合唱团、舞蹈团组成。高职院院校要充分利用校艺术团和艺术社团的资源, 将课堂理论鉴赏教学与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 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合唱团、舞蹈团、街舞协会、吉他协会等艺术社团活动, 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在课外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排练或者表演世界各民族音乐舞蹈节目,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和领悟多元音乐文化的内涵。通过开展迎新晚会、毕业晚会、十佳歌手大赛,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专业水平。组织学生们到音乐厅聆听音乐会, 到博物馆参观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乐器,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多元化。

(三) 多元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育和教学的工具, 教学目标影响教材内容的选择。多元文化语境下, 合适的教材是目前多音乐选修课程建设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加强多元文化音乐教材建设,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条理性和规范性。目前,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普通高校音乐鉴赏教材, 高校音乐公修课的教材版本多。即便是同类教材, 因指导思想侧重点不同, 所涵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从各高校出版和使用的教材来看, 教材编写的思路多以体裁或音乐理论知识、西方音乐审美文化 (如有各时期音乐思潮、音乐美学思想、代表性音乐家及作品分析) 为线索。在众多版本教材当中, 只有王耀华、伍湘涛主编《音乐鉴赏》教材呈现多元文化特征, 该教材以音乐审美为主线, 注重音乐审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但是缺少通俗音乐、音乐剧、影视音乐、戏曲内容。音乐鉴赏可以参照多部教材取长补短, 按照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取舍。根据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视觉性特点, 决定了音乐无法表达声音以外的内容。但是, 许多音乐鉴赏教材对音乐作品加入了非常详细的文字解释, 从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因此, 教师对课程的设置要根据该学校开设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 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 综合不同的教材, 发现教材中的不足,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架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挑选优秀的作品, 因材施教,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 针对高职不同层次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特点, 由浅入深合理编排教材内容, 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 强调内容的多元化和时代性。

(四) 多元文化音乐师资的培养

师资是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 教师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多元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都直接影响着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的效果。对于非艺术专业的高职院校的音乐选修课老师应当一专多能, 除了掌握乐理、民族音乐学、音乐史、曲式分析等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对绘画、建筑、书法、文学等其他相关学科有所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转化教育思想, 摒弃“一元化”的教育观念, 以满足多元文化教学的要求。

(五) 多元文化语境下教学设施的改善

许多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的教室缺乏足够的钢琴、电钢琴等必备的乐器, 图书馆里音乐资料欠缺。为确保普通高职多元文化音乐选修课的顺利实施, 学校有必要进行教学设施的多样性建设。如, 建立音乐活动中, 以方便学生排练节目。建立多媒体音乐视听教室、采购音乐资料等, 以弥补课时不足的缺陷。丰富和扩展音乐选修课教学的内容, 为具体实施多元文化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模式。

四、结语

多元文化语境下音乐选修课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多样化的特点, 促进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碰撞和渗透,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世界优秀音乐文化, 以及不同民族音乐审美意识形态、文化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音乐审美的多样性, 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提升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摩天轮工程下一篇:年级学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