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感情论文范文

2024-07-09

师生感情论文范文(精选5篇)

师生感情论文 第1篇

一、要多接触学生

教师只有常与学生交谈, 沟通心灵,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 在课堂上, 还有自习、课间、中午休息、晚上放学等时间, 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多聊天、多交流, 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兴趣爱好等, 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 就会对班级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发现问题, 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只有经常与学生接触和交往, 多与学生交流思想, 互相了解和沟通,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要热情对待学生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一些学生形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难以沟通, 从而产生隔阂, 对人冷淡, 加上应试教育的推波助澜, 于是整天埋头学习, 不重视与集体、他人的交往, 久而久之, 就产生了对人对事的冷漠态度。这种冷漠的心态导致青年学生心灵的不健全, 因而他们不能深入到学校集体生活中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只有满怀着对学生的和善、友爱之情, 学生才能与教师接近, 才愿意把心底里的话与教师倾吐。如果教师对学生常板着一副冰冷的面孔, 学生就会与教师疏远。

三、要认真做事

孔子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 教师就是学生心目中的一面镜子。因此, 教师要对工作认真负责,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 严于律己, 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这样, 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成为学生的表率, 在学生心中树立一座永远的丰碑, 用自己榜样的力量进行一种无声的教育, 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

四、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一位学有专长、爱好广泛的教师, 能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作为教师, 我们若要在讲台上吸引学生, 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外, 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培养自己广泛的爱好, 才能从中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科学, 以利于辅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课堂上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广阔园地, 使学生想学、乐学。所以, 一个具有广泛爱好、又具有一份童心的教师, 是极易和学生成为亲密的朋友的。这样的教师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 都能对学生施以教育, 学生也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师的指点和帮助, 这样更容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要切忌偏爱

爱材之心, 人皆有之。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这种希望又大多寄托在优秀成绩学生身上。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评价教师的工作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如此一来, 教师自然就会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在教师心目中听话的学生。久而久之, 不被教师重视的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而被偏爱的学生会被其他学生孤立, 这样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这一现象势必会造成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 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 跟教师逐渐疏远。因此, 偏爱是和谐师生关系之大敌。

六、要善于将心比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独生子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由于在家娇生惯养, 有些学生个性强, 容易犯错, 且屡教不改。那么这时, 我们不妨采用“换位思考”的教育方式, 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通过仔细观察, 认真倾听, 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 善意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 宽容学生的冲撞和叛逆, 理解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如果善于将此教育方法理智而又恰当地用来教育学生, 就会使学生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 达到相互理解、增近师生感情的目的。

七、要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是一种高尚的美德, 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 要用健全的人格力量去以情育人。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人格, 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兴趣与爱好, 平等相待、心诚气和。唯有如此, 教师才能走近学生, 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们的思想, 最终引导、教育他们, 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才能产生动情效应, 达到心理相容的效果。

八、要能宽宏大量

现在教育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就是有的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 一看到学生犯错误心里就不能容忍, 或用刻薄的语言训斥, 或面孔冷冰冰地指责, 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结果时, 却忽视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逆反情绪, 影响师生关系。容错, 便是在这样长期的教育中磨炼出来的一种教育品质。它不是纵容, 也不是对犯错的宽容, 而是一种充满信任的空间和氛围里, 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关爱。教师如果容不得学生的过错和失误, 对学生事无巨细, 斤斤计较, 得理不让人, 其结果只能降低自己的威信, 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

九、要全面关心爱护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师长, 我们首先必须付出对学生的感情, 而情感的投入又必然体现在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生活等具体方面。教师如果对自己的学生关心、体贴不够, 不能了解学生的疾苦, 也就得不到学生的感情回报, 自然师生感情也就比较冷淡。

十、要为人师表

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 也是社会对教师人格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就在于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对学生的行动加以示范和引导, 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来调节师生关系, 以完善的人格培育人格, 以纯净的灵魂塑造灵魂, 只有这样, 才能浇灌出永不凋谢的师生感情之花。

表示师生感情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第2篇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解释】哪怕只教过自己一天的老师,也要一辈子当做父亲看待。比喻十分尊重老师。

【出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引自《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尊师重教

【解释】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人们接受教育就会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懂得更多的道理就会重视学习,尊敬老师。

【出处】出自《礼记·学记》

师恩难忘

【解释】老师的恩情难以忘记。

【例句】教师节就要到了,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名话就是师恩难忘。

感恩图报

【解释】图:设法。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感情共鸣师生双赢 第3篇

一、亲近与尊重

“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有些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关爱他,用师爱温暖他,用真情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们班有个叫郝洋的学生,开始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上课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回家不做作业或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做一个“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觉幸福”的好学生。他开始爱理不理的,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还一如既往,我行我素。此时我有点心灰意冷,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前任班主任,我觉得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于是就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位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批评你?”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学生,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我今后一定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又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数学课代表赵乐同学与他同位,耐心地帮助他,促其进步。在同学们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让我欣喜万分,也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

二、接纳与宽容

一个热爱学生和受学生爱戴的教师,首先应当全方位接纳学生,甚至包括他的缺点与错误。接纳不是放纵,而是理解与宽容。宽容与等待是深层次的信任和理解,尤其对后进生更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个调皮学生,老师不在时,他常搞恶作剧,有时用虫子吓女同学,有时藏其他同学的东西。有次课堂上他的同桌回答问题时,他将凳子搬开,结果同桌摔伤被送往医院治疗。而他还说感觉很好玩,没有一点愧疚。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平时父亲的教育方式就只有打骂。我把他的父亲请到了办公室,还没等我把事情的经过说完,他挥手就要打孩子。我立即劝阻了他,并让孩子保证今后改正错误,他乖乖地答应了。家长走后,他悄悄的告诉我“老师,我想改可改不了。”学生有改正缺点的良好愿望,作为老师应耐心教育和等待,更重要的是宽容。于是放学后我叫他来办公室共同制订了改正错误的计划和评价表格。评价表格包括家长、同学和老师的评价,每周收取一次。就这样,我记录着他改正错误的方方面面,他逐渐走上了进步的路。我兴奋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得益于老师的宽容和理解。

三、关注与培养

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靠爱和习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然,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我们班有个男生上课时常一边听讲,一边毫不掩饰地啃着手指甲。课后我找到他,还没等我问他,他就笑着对我说:“老师,这是我的老毛病了。”我拉过他的手一看,每个手指甲都啃的光光的。我与家长联系知道他这习惯从小就有。家长也苦于没有办法,而带着这种习惯踏入社会,必然会影响他的发展。我想我一定得想办法帮他纠正。开始我常提醒他,甚至想让他戴上手套,一周下来效果不明显,又加上他的自尊心很强,我担心伤了他。我最终放弃了提醒的方法而采用鼓励去打动他,再与家长密切配合从最低要求做起。我提出若一天不啃指甲,我就奖励他一个本。他极力克制一天没有啃,当拿到本时非常激动。可我深知,这一天对他来说多么的难熬。这是意志的考验,毅力的培养。一连几天他都得了本。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我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一周不啃指甲,老师送你最喜欢的礼物,而且由你自己选。他告诉我他喜欢钢笔,结果他坚持了一周,我给他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半个月过去了,我又提出新的要求,如果坚持一个月不啃指甲,老师奖励一个文具袋。一个月真不容易,又熬过来了。经过半学期的努力,他终于改掉了啃指甲的习惯。他高兴的对我说:“老师,改掉一个坏习惯真不容易啊!”的确,帮助学生改掉一个坏习惯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低要求,小步走,多鼓励,持之以恒才能奏效。

四、耐心与激励

居里夫人曾说:“我们要有恒心,更要有自信心。”自信心是所有伟人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有了自信,才会勇敢、坚强、敢于创新,没有自信,就没有独创。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心,完善学生人格,促其体验成功尤为重要。对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学生来说,在他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失败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一度沮丧,缺乏自信,形成自卑的心理。而自信对后进生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工作中我感到后进生意志力差,只有成功,才能增强其自信,巩固其内在动机,促其不断上进。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因为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冷遇,就产生了自卑心理。一次数学课上,我出一道思考题“一条铁路上有三个站点,一列火车往返于这条铁路上,共有几种不同价格的车票?有几种不同的车票?”几乎所有学生计算出都是10种,而当我走到她身旁时,发现她却写着“10种,20种”,我心中暗喜,这是增强她自信心的契机。我先是请了几名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他们的回答都是10种。接着我请她来大胆说出她自己的看法,结果是全班同学恍然大悟,她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从此,她做事情多了几分自信,也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她相信只要努力,成功是可能的,每次做完作业后就主动给我看,在家也能认真复习功课,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这学期她还当选了小组长,她的进步真让我惊叹。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教育大潮中,放飞孩子,让自信成为他们有力的翅膀,他们定会体验到更多成功的喜悦。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感情投入与管理 第4篇

一、感情与感情投入

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情的解释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在理论层面上学者们大都认为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合称。感情投入迄今为止尚没有成为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当我们提及对某人或某事的“感情投入”时, 往往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关注、关心、兴趣, 意味着情绪和情感被某人或某事牵挂, 同时也意味着对该对象某种程度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投入。如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投入。

本文将感情投入界定为, 在价值评估的基础上, 以特定的言语、表情等为表现形式, 伴有时间、精力、资源投入, 对特定对象的情绪和情感的指向和表达。感情投入包括三个要素:首先, 价值评估, 这是感情投入的前提。只有那些被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对象, 我们才会给予感情投入, 价值越大, 投入也就越多。这里的价值既包括功利价值, 也包括心理价值。功利价值指的是对象能够带来的物质、金钱等工具性利益, 心理价值可以理解为对象对于主体的情感需要的满足, 如爱、归属、自尊等。其次, 外部表现。感情投入总是以特定的外部线索表现出来, 包括言语、表情、姿态、空间距离等。第三, 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投入。包括为了特定对象所花费的时间、提供的各种帮助等等。

就师生关系而言, 教师的感情投入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的价值具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以特定的言语、表情、姿态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喜爱、关切、欣赏、激励等积极情绪和情感, 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投入。对感情投入的这种理解类似于关怀伦理学的核心概念“关怀”。诺丁斯 (Nel Noddings) 认为, “关怀有两种基本含义:首先, 关怀与承担是等同的, 如果一个人承担或者操心某种事态, 并为之烦恼, 他就是在关怀这些事情。其次, 如果一个人对某人有一种欲望或者关注, 他也是关怀这个人。换句话说, 如果他注意到某人的想法和利益, 他就是在关怀这个人。”二者的区别在于, 感情投入更多的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积极的情绪、情感的付出, 强调教师无条件的道德承担和责任。而关怀伦理学的关怀虽然也重视关爱, 但同时也强调被关怀者的适当反馈, 并把这种适当的反馈看作是关怀得以成立和持续的前提性条件之一。

二、教师感情投入的意义

“教育感情是师生生命不可缺少的内涵及外在显现。换言之, 缺乏教育感情便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与学生的存在。”教师恰当的感情投入对教育而言具有诸多重要价值。

1. 教师德性的自我证明

“人类无论是类还是个体, 总是要不断地确证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动物, 是一种不同于别的动物的动物。”恰当的感情投入彰显了教师的道德尊严。教育的任务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目的本身已经蕴含了教育伦理在内。以道德的方式存在, 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学生, 关注、关心、关怀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关爱, 从学生那里获得尊重、崇敬, 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是教师自尊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也是教师德性自我证明的重要途径。

2.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得教育过于重视教育的工具价值, 学生甚至教育本身越来越多地被当作达成特定功利目的的工具。学生的尊严被践踏、情感被漠视, 难以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的感受。教师恰当的感情投入体现了对学生尊严的尊重,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而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瑞安斯 (D.G.Ryans) 的研究表明, 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 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激励下, 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西尔斯 (D.sears) 也得出了相似的看法:当教师热情鼓励的时候, 学生更富有创造性。

3. 教师恰当的感情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

人是一种对象性存在, 人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或沟通过程中认识自我的, 他人的反馈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库利 (C.H.Colley) 的“镜像自我”以及米德 (G.H.Mead) 的符号互动论都强调人的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 教师恰当的感情投入, 意味着对学生的认可、接受、赞扬、肯定, 有助于学生认可、悦纳自我, 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 养成自信、自强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教师感情投入存在的问题

师生间真挚感情的存在是教育事业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而这种真挚感情的获得需要教师的恰当的感情投入。从目前教育实践的现实来看, 师生关系并不令人乐观, 师生关系冷漠化、简单化、功利化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文化多元、社会变迁等都对师生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就教师而言, 感情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方面。

1. 感情匮乏——感情投入不足

感情匮乏指的是, 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不愿或没有付出足够的感情, 以冷漠、疏远、轻视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是目前教师感情投入方面最大的问题。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得教育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训练, 教师过度重视教育之外的目的或结果, 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教师改造学生的技术过程, 学校成了工厂, 课堂成了车间。为了提高所谓的效率, 教师多运用控制性和支配性的手段, 包括各种管理、惩罚、监督、考试和评价制度等, 一切都照章办事, 教师不需要也懒得进行感情投入。受此影响, 师生关系仅限于工作关系、教学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基本局限于课堂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作为人的完整性、丰富性消失了, 师生间的伦理关系、情感关系等非教学关系被忽略了, 教师更多地把教学当作一种职业、把工作当作一种“契约”, 师生关系被当作单纯教学的手段而丢失了其本身丰富的意义。许多研究表明, 我国中学教师已经表现出职业倦怠,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感衰竭。情感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 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工作对象。

2. 方向偏差———感情投入缺乏公正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教师的感情投入面对全体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对有些学生和颜悦色、嘘寒问暖, 而对有些学生则冷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教师在学生进入特定的班级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 就会给学生贴上各种标签, 如聪明的或愚笨的、勤奋的或懒惰的、好孩子或坏孩子等等。而后会根据这些标签施以不同的对待方式, 包括感情投入的不同性质和强度。国外研究发现, 教师会较长时间地等待他们认为有较高成就的学生回答问题, 而对那些他们认为成就低的学生则不然。教师更愿意给那些被认为有较高成就的学生第二次纠正原来错误答案的机会。而且, 有较高成就的学生的成功会获得更多的表扬, 而失败却较少受到批评。这些情况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3. 感情投入过度

教师的感情投入的问题除了上述两大类之外, 还有一类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问题, 那就是感情投入过度。感情投入过度指的是教师出于各种原因对特定的学生给予较多的感情投入, 过度关注、过度关心、过度热情。教师工作积极, 对学生热情洋溢、细心呵护, 这本是值得称道的事情。但凡事都有限度, 教师的过度关注、热情、体贴, 除了让学生感到温暖、安全、自信之外, 可能还会感到某种压力甚至负担, 教师过度的关怀、体贴可能会压缩学生的自由空间, 有一种让人透不过气的感受。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发现, 过度控制会削弱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过高的动机水平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阻碍作用。感情投入过度的另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 一旦这种过度投入的感情没有得到相应的回馈, 如学生的喜爱、尊重等积极情绪、情感或者学业成就的提高等, 教师相应的动机水平会受到严重削弱, 不排除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情感衰竭的可能。

四、教师的感情管理

鉴于教育中感情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 教师应当对自己的感情予以全面的管理。教师的感情管理包括当下的情绪管理和长远的情感管理两个方面。当下的情绪管理主要指教师在一定的目的和规范的约束下对自己情绪的识别、反省和调整;长远的情感管理主要指教师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引导下, 对特定情感的激发、培育和表达。

1. 认识并重视感情投入的教育价值, 激发和培养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包括对职业、对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如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 对学生的关怀、责任等等。激发和维持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是教师感情管理最主要的内容。

2. 提高对自身和学生情绪、情感的敏感意识和敏

感度, 及时甄别和反省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及时准确地识别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大约有8-10种, 称为基本情绪, 如快乐、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这些情绪都是不学而能的。情绪是个体内在心理过程和倾向性的外在表现, 个体长期的、稳定的情绪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个体内在的价值观、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状态或特征, 教师的情绪、情感在学生看来是教师是否友善、是否真诚、是否热情的指示器。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不敏感, 意味着自己的情绪、情感可能完全是自然的、自发的, 而这种完全自然、自发的情绪和情感未必就是恰当的, 不恰当的情绪、情感可能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误解、疏离甚至拒斥。因此,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状态保有一份敏感的自我意识。学生的情绪、情感也是其内在知识、能力以及态度、价值观等的外部表现, 对学生情绪以及情感的敏感就是对学生内部心理过程及倾向性的敏感, 也就是对学生发展和变化的敏感。教师要善于根据言语内容、面部表情、姿态以及空间距离等方面的线索, 敏锐、准确地判断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 从而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表达提供基础。

3. 根据特定的目的和情境, 恰当地表达或调节自

己的情绪。教师的感情具有职业性、教育性、表演性等特点, 教师的感情投入最终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应以是否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作为衡量其恰当与否的基本标准。对于特定的情境和对象而言, 究竟何种感情有助于教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有赖于教师的实践经验、理论积累和教育智慧。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注意恰当地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对象管理———关注与忽略。教师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对学生所有的表现作出情绪反应, 毕竟有些表现无伤大雅、无关乎教育或教学工作。教师应对那些涉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原则性、方向性的表现予以关注, 而对细枝末节、无关大局的表现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予以忽略,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 防止学生产生被过度控制的感觉。

性质管理———选择与转换。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情绪的表达规则和模式的基础上, 在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准确判断的前提下, 合理地选择或转换自己情绪的性质, 使其符合特定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和教育目的。所谓情绪表达规则和模式指的是情绪表达的文化要求和道德要求, 即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条件下, 何种性质的情绪被认为是恰当的、合理的。孟子曾经说过, “见孺子将入於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符合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的恰当的情绪。除了文化要求与道德要求, 教师的情绪还应该符合教育目的, 即教师表达出的情绪在特定的情境中应该有助于教育或教学任务的完成,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对那些可能无助于、甚至有害于此的情绪, 教师应予以压制和转换。

强度管理———放大与压抑。子云“过犹不及”。情绪的强度也是如此。过度强烈的情绪容易失控, 而情绪失控乃是教育的大忌, 尤其是消极情绪如厌恶、愤怒等的失控, 可能会对教育工作带来消极影响。因此, 教师应对自己的情绪表达的强度予以调控。对于合乎教育目的、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情绪, 适当夸张地加以表现无可厚非, 但过度表现就有虚假的嫌疑。对于那些不符合教育目的、不符合特定教育情境需要、不符合教师与特定学生的关系的情绪, 教师应当予以压制、约束, 使其不能得到充分外显。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的感情投入不能仅限于情绪、情感的指向和表达, 与此相伴随的时间、精力、资源的投入也很关键。如果仅限于情绪和情感的外显而缺乏实质性的关心、帮助, 就会给学生留下言不由衷甚至虚伪的印象, 这种消极的印象可能会给师生关系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肖巍.女性主义伦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2]熊川武.教育感情论.教育研究, 2009 (12) .

[3]张传有.伦理学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5]宫贤平等.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江西教育科研, 2007 (6) .

师生感情论文 第5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学 研究

为了在新课标下更好的推进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样性,其中就包括了师生互动教学,该方法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推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为教学目标,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学习方法、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法

(一)情境互動

教学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元素,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以情激趣,促进教学成效的提成。

(二)语言互动

知识主要是老师通过语言传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创建良好的语言表达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想要表达,促进教学的事半功倍。

(三)角色扮演

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进行分角色扮演的互动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文中人物特征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实现寓教于乐。

(四)合作互动

我们所指的师生互动并非是单一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指生生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针对于师生互动的模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了合作互动以及小组合作这两种互动学习模式,其中前者适用于解决问题难度系数不高的习题,同时在操作上具有便捷性,并且所需的时间不长,适用于低年级小学生;而后者开展的规模较大,多由4名以上学生组成,在开展小组学习模式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思路,该模式适用于高年级小学生的学习。

(五)竞争互动

学生在良性竞争状态下,能够很好的提升学习成效,将竞争互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与良好的教学情境相融合,开展学习竞赛活动,而小组竞争则是互动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的培养。

例如老师在讲授《群鸟学艺》的时候,让学生现进行自我学习,找出文章中的形容词及其鸟窝的搭建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鸟叫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并且促进自身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在教学情境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并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增加学习氛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使学生与老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师生关系逐渐的融洽和谐,形成情感的交流、沟通、互动与共鸣,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摇篮。再者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合作中,促进自身探讨能力、辩论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再者就是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地创新,基于当下的新课标是转变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转向开放性教学,而互动教学就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一点,学生在互动形式、内容选材等方面均具有多样性,使学生通过互动学习,知识、口语表达等得到提升,人生观得到明确,能够准确的判别是非,并且不断地开拓新的互动方法和教学方法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师生互动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是实现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这就要求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准确详细的把握,并将其渗透于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动力的增强,并对小学语文科目的学习充满热爱之情。同时老师还必须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使学生找到自信,进而更加积极自主的学习小学语文,尽可能避免斥责和批评等现象的发生。

(二)在小学语文互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学习的主动性在互动教学中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老师必须让学生自主自由的发挥自己,这就要求了老师在进行题目设计的时候,必须保证内容和活动方式具有开放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创新、探索和求知,集互动教学、探究性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为一体,促进师生互动教学成效的显著提升,并且达到最佳的教书育人成效。

四、结语

语文教学贯穿于整个素质教学阶段,是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关键性学科,而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互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老师将人生哲理、正确的认知、信息的理解、高尚的人格及其思维等通过互动灌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思想品质的并进,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可见,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金枝.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3,03(09):66-67.

上一篇:思路与出路下一篇:物流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