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农业保险

2024-07-02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精选6篇)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 第1篇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农业是气象灾害防御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农业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暴雨(雪)、干旱、大风(沙尘暴)、低温、寒潮、高温、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对农业所造成的灾害,以及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森林草原火灾等对农业造成的衍生、次生灾害。气象灾害给我国农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气象灾害对农业这个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形气候等条件复杂,又是农业大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1)灾害种类多。几乎所有的农业气象灾害都在中国出现。(2)分布地域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均不同程度受到气象灾害影响。2/3以上的国土面积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水威胁;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干旱也时有发生;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年均7-8个,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侵袭。(3)发生频率高。东亚地区独特的季风气候,造成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发。仅以有记载的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例,公元前1766年到公元1936年,中国发生水灾1058次,旱灾1074次,年均1.42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强降水和干旱发生概率均呈增大趋势,流域洪涝灾害重现期缩短,流域性特大洪涝、区域性严重干旱、高温热浪、极端低温、特大雪灾和冰冻等灾害出现的可能性增大,严重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4)灾害损失大。根据民政部数据,1978-2009年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6×107hm2,其中绝收5.3×106hm2。气象巨灾如1998年,长江流域水灾受灾面积超过2.2×105km2,死亡1562人,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受灾面积约为1.0×106km2,死亡129人,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承受和防御灾害的能力较差,农业最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一旦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损失十分惨重,是部分农村人口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2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及其内涵

2.1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早在18世纪德国就出现了冰雹险,仅保障单一的气象灾害———冰雹导致的损失,该险种发展最为出色,在今天的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用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的纯商业险种。随后,出现了多种气象灾害风险农作物保险,承保两种或多种气象灾害风险,如希腊的雹灾、霜冻作物保险等。再后还出现了以气象灾害风险为主的一切险作物保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产品以气象灾害为主。例如,中央支持的种植业保险,主险涉及的全部是气象灾害,即暴雨、洪水(行政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和冻灾。在实践中,尽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很大的自主权,但主险至少包括两种或者以上的气象灾害,由于政府主导性为主、商业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和农民知之甚少等原因,使得费率偏高、保额偏少,农民灾后仅能获得基本的物化成本补偿[2]。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推广有利于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农户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农业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结合,极易受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加之农业生产对象具有生命,易遭受与气象因素相关的次生、衍生灾害的影响,灾害频繁,易于成灾。农业是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某些轻工业原料也源于农业,发展现代多功能现代农业可满足日益变化的人民生产与生活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合理性调整[3]。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以气象灾害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保险,以此来保障农民收入稳定,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一环。因此,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进行研究和促进其制度化是不可或缺的。

2.2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内涵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按农业种类不同分为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畜牧业保险、林业保险和渔业保险;按气象灾害种类分为洪水险、冰雹险、霜冻险和干旱险等;按保险责任范围不同,可分为基本责任险、综合责任险和一切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一定的保费支出可能在支出当年减少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但其对于受灾后的经济补偿机制可以确保农村家庭收入在不同年份不至于发生较大波动,从而有效保障了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

3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存在的问题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在补偿受灾农民经济损失、帮助恢复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生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总体来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对农业生产的保障能力仍相对有限,农民对气象灾害保险的巨大潜在需求因保险供给不足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未转化为现实需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业保险发展战略定位不清晰,农业保险制度社会化远未形成。

3.1 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资源为生,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有资料表明,在发达国家,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补偿的比例达到40%,是灾害损失补偿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但是,我国气象灾害保险补偿的比例还很低,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保险业补赔付的55亿元仅占直接经济损失的3.6%,远低于发达国家保险补偿的平均水平。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到2010年尚未覆盖陕西、重庆、贵州、广西等省市区,覆盖省份也只是试点。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不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

3.2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滞后

虽然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200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2004-2010年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保险列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但是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未涉及气象灾害保险,2010年4月1日施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70号)对气象灾害防御的诸多方面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但未设计保险方面,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保险作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和救助措施的作用尚未被充分认识。迄今,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政府职责、经办主体、推广方式、经费筹措渠道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模糊,缺乏战略指导。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规范化发展。

3.3 农业灾害保险尚未规范化

目前,农业保险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即商业性保险公司经办业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且这种模式还处于试点阶段,试点范围覆盖面相对狭窄,影响农业保险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况且,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地域差异很大,需要多样化且相对稳定的农业经营模式与之相适应。农业气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直接经营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投保农户的合法权益在大灾面前无法得到全面切实保障。

3.4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我国农业生产依然保持着靠天吃饭的局面,各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巨大,加上农业生产以家庭小规模经营为主体的格局,使得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基础数据统计困难。二是如何确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在相应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以及适宜推广的气象灾害险种或其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三是研究不同等级气象灾害侵袭下各类农林牧副渔各类受灾体损失程度,结合气象风险灾害程度研究,对受保地区进行损失预评估,同时制定受灾体损毁标准,进行损失科学评估与理赔,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四是农民的保险意识有待提高,农民对保险分担风险的作用不了解,依赖政府救济的惯性较强,提高其主动分散风险的意识亦不是一蹴而就的。

4 衡量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成败的四个关键因素

4.1 农民自愿参保率的高低

农民自愿参保率的高低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推广成败的关键性指标之一,也是农民对气象灾害保险业务满意程度的度量指标之一,更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健全的重要标志性指标。政府保费补贴、降低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进入门槛、便于理赔等都会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率,而农民收入多元化、对气象灾害保险的不了解、小规模经营等则可能成为不愿参保的因素。在农民参与性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评价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保险机构和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推广机构进行绩效评估,逐渐提高农民自愿参保率,是以人为本开展保险的基本要求。

4.2 政府参与气象巨灾风险分担

我国政府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是发展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及稳定农村经济,提高国民整体福利。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史上,商业保险公司曾多次尝试开展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主要原因在于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或单独承担农业保险的巨大风险。一方面,农业气象灾害损失往往具有大面积、巨额性的特点,如干旱、洪涝等,其所造成的损失单靠商业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是无法承担的,需要政府参与。另一方面,我国政府有义务参与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以帮助农民化解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通过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确保农户经营的连续性,进而达到稳定整个农村经济和确保国家食物供应安全的目的。农业生产受灾,尤其是连年发生大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会造成农民购买力下降、农业生产供给不足、物价上涨、涉农产业萎缩等,从而造成整个农村经济增长乏力、社会不稳定。所以,政府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4.3 促进农民保收增收

频繁的气象灾害会造成农民收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保障农民收入不受气象灾害影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对农民保收增收具有重要意义[4]。政府投资和支持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属于提供没有或仅有最微小的贸易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的“绿箱政策”之列,根据世贸组织农业协议的规定,我国对农资价格补贴、对农业市场的支持水平需控制在农业生产总值的1%以内。但世界贸易组织不限制“绿箱政策”。健全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机制,建立稳定的气象灾害风险分担制度,对我国农业实施合理有效的保护,将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和趋势。一次大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不仅给当地农户带来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痛,也严重影响受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担机制是不可或缺的,补偿毕竟有限,金钱无法代替遭损毁的财富,况且遭受灾害的直接损失后还不免受到生产中断、机遇丧失等次生影响。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做到家了,势必取得比灾害补偿更佳的效果,投保农户财产安全程度提高了,保险费率随之调低,可谓利益共享,良性循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又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稳定器,帮助政府做好灾害的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4.4 适度的商业化运作

过去,我国的灾害补偿是用国家财政储备来进行的,它是国家的巨大负担。建国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和商业保险公司进行了灾害保险的试验,说明通过保险这一经济手段建立灾害保险基金,是灾害风险分担的可靠方法。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商业化是指灾害保险采取市场运作为主,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为辅助手段的灾害保险模式[5]。面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现阶段的损失补偿方式主要包括政府补偿、自我补偿、互助补偿和保险补偿等四种,其中保险补偿是最重要和有效的方式。农户交付保险费并形成气象灾害保险基金作为经费来源,由保险公司具体组织实施损失补偿,同时保险公司通过再保险等手段进一步分散风险,从而形成高效的市场化灾害损失补偿机制。可以说,适度的商业化运作是我国提高基础抗灾能力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选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作为一种风险转移分担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气象灾害风险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冲击。当前政府承担着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救助份额,但是补助标准只能够维持灾民基本生活需求,且中央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压力越来越大,适时加快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以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实现更高效的灾害补偿,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5 推进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规和标准体系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农业保险开展好的,都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或法规做保障,使其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反观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农业保险经营要么举步维艰,要么保险覆盖率和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推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颁布实施《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法》,明确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在农业灾害风险分散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经营主体、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开展方法、经办机构等做出具体规定,可为有关金融保险机构保险业务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发展提供系统稳定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根据气象灾害种类及风险区划,提供完整、准确的气象数据,为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提供依据,增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科学性、规范化、标准化。

5.2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要立足国情,宜采用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的模式全面推进,要创新保险险种,涵盖所有气象灾害种类。中国幅员辽阔,农作物种类繁多、林业和养殖业等区域差异明显,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选择农民最需要的一种、或二、三种气象灾害进行承保,而非以全险方式承保,不仅可以考虑到保险公司的灾害赔偿承受能力,也可使投保农民的经济损失能及时得到赔付。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重点应体现在保障民生上,要优先对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进行保险保障。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有利于增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抗巨灾打击能力,保持持续赔付能力,增强投保人的投保信心,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对于健全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意义重大。巨灾保险基金可分为保费余额、财政拨款和慈善捐助等,同时建立有效的资本投资盈利机制,持续滚动的增加巨灾保险基金。

5.3 大力推进天气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和补贴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是不够的,有限的国内农业预算使政府无法消化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以推动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持续发展。天气衍生品主要包括期货、期权、互换以及套保期权(Collar)等,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创新的产物,它将金融工具的理念用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为农业生产者的风险转移、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和社会上的投资者运用天气衍生金融工具降低经营风险提供了新途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规模还比较狭小,保险市场还不发达,尤其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十分落后,期权市场还未推出。因此,充分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契机,将天气衍生品市场开发作为突破点,进行试验和推广。

5.4 引入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竞争及灾害救济向参加灾害保险的客户倾斜的机制

农业气象灾害的年际波动引起理赔的年际波动,是构成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经营风险的根本原因。作为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保险是一种追求一定利润率的的有偿服务。对农业气象灾害实施商业化运作、调动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是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关键环节。为此,以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基金,以及发行农业气象灾害债券、建立一套农业气象灾害巨灾再保险体系等,可以形成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适度利润保障机制。很难想象保险公司愿意长期无偿的在全国积极实施和推广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适度利润应低于一般险种,把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作为一定公益性质的保险对于保险公司、国家和人民可以说都是有益的[6]。同时,坚持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市场对国内外开放,以竞争提高效率,政府亦可通过竞争来确定优秀的保险公司作为扶持对象。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有偿性补偿制度逐渐取代无偿性补偿制度,只有在能有效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时才能最终完成。笔者认为,我国不可能对没参加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农户坐视不管,但可以通过对参加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客户实行一定政策倾斜,不但可以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而且不违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原则。

5.5 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

开展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全面掌握各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并形成定期调查更新机制。首先,建立以乡村社区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根据遭受农业气象灾害危险程度,通常进行几个不同风险程度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区,如危险区、重灾区、中灾区和轻微影响区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图要根据历史农业气象灾害调查和实测资料,在地图上绘出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相对应的频率和可能造成的风险和危害,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依据。其次,农业气象灾害危险区图是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分区费率的依据,差别农业气象灾害保险费率有利于科学划分不同等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保障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相对较小的投保人的利益,限制投保人的逆向选择。同时,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度公之于众,有助于保险公司在灾前督促投保单位采取适宜的自救措施,增强全社会的气象灾害意识减轻灾害损失,在灾后可以作为理赔的重要依据,为农业发展布局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提供依据。

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加强政府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依然是发展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必备条件。政府必须与保险业保持建设性伙伴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保证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供给至关重要[7],因为保险业愿意提供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前提是政府能够对灾害进行防治,并达到一定标准,使灾害风险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可保性。虽然近年我国农业保险有了长足发展,但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的比重、承包农户占可保农户的比重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目标相去甚远,尽快形成政府出政策、商业公司经营和代理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局面,不断扩大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业务范围,不断提高农民参保率,减轻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比如,流域的综合治理、农田水利设施标准的高要求、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和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等。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可将耕地退耕还林(草)和建立湿地的农户进行年度生态补偿[8],使农户避免使用处于生产边际的耕地所带来的风险,亦可避免农户参保的逆向选择和保险公司不愿保的局面,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5.6 培养农业气象灾害专业人员和加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组织体系建设

我国各级政府农业推广部门可作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协作单位,农业气象灾害保险的推广、普及工作可主要由农业推广部门来承担,农业推广部门在各县设有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可由当地政府协助招聘、保险公司培训,持证上岗,行政费用由政府拨款。保险公司亦可以通过培训和设置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销售人员与推广部门保险推广普及人员分工协作,通过工作绩效评估提高工作效率。农业气象灾害查勘理赔人员须经保险公司或政府机构授权的教育部门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其可以是某一商业保险公司的职员,也可以是独立的查勘理赔人。

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保险风险的研究,整合我国的气象、水文、农业生产数据,为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产品定价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在基层,建立以政府牵头,农技部门、保险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户、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推广机制,将风险补偿机制与科技服务机制、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建立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可持续发展机制。最终,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从政策研究、立法、组织结构设置、产品设计开发,到产品销售、定损、统计、精算、资料搜集加工,以及保险的宣传、推广和教育等,形成在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公司、政府机构及行业协会参与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鲍文.气象灾害对西南地区农业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1):59-63.

[2]魏华林,姚庆海,田玲等.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转移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4.

[3]伍国勇.基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385-389.

[4]邹铭,袁艺,廖永丰,等.综合风险防范:中国综合自然灾害救助保障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201-202.

[5]鲍文,崔鹏.灾害保险商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未来与发展,2007,28(3):51-54.

[6]鲍文,陈国阶.黄河洪水灾害防治中的洪水保险措施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8(.2):61-63.

[7]鲍文.灾害保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理论月刊,2010.(6):114-117.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第2篇

龙州县气象局 签发人:吕锡仑

强寒潮天气过程对甘蔗影响的预估

一、天气回顾

1月22日以来,我县出现今年入冬最寒冷的天气,过程最低气温0.5~4℃。1月24日各乡镇日平均气温仅为3.4~6.1℃;有3个乡镇最低气温降至2℃以下,最低气温(0.5℃)出现在八角乡;全县出现雨夹雪,是30年来第一次雨夹雪。

二、天气预报

预计未来一周我县多阴天雨天,气温小幅回升,2月1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具体预报如下:

今晚到明天,分散小雨,最低气温6~8℃,最高气温15~17℃; 29~30日,局部小雨,最低气温9~12℃,最高气温16~19℃; 1月31日~2月3日,小雨,气温下降。

三、强寒潮天气过程以及未来天气对甘蔗的影响预评估 本次寒潮过程日最低气温24~25日0.5~3.6℃,其中0.5℃有1个乡镇,1~2℃有2个乡镇。日平均气温24~25日全县大部在4.2~6.6℃之间,且整个降温过程均伴随雨雪天气,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预评估如下:

大部地区甘蔗可能遭受轻度影响。

四、生产对策和建议

1、各蔗区应根据寒冻害情况重新调整甘蔗砍运榨计划,加大榨蔗量,优先抢砍抢运抢榨受冻严重的甘蔗。

2、抓好甘蔗良种的选留工作,对未受霜害的良种蔗,留全茎种,留足种苗。

联系电话:8824068

2016年1月27日

报: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送:县防汛办、农业局

探究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应用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信息服务远远不能达到农业管理、经营者和农民的要求,本文阐述了气象服务的概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改善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加快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扩展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的气象信息产品,以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健康、顺利地发展。

1 当前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为: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指导不够有效,进展不够平衡,特色不够鲜明,功能不够系统,机制不够顺畅,科技支撑不够硬朗,业务与服务不够衔接,指标体系不够完善。

1.1 气象信息不够准确

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性不高。所谓气象信息准确性,具体是指对未来气象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或预报的能力,利用气象专用软件模拟大气运动数值的相似性程度,以及气象预报员人为更正,是影响气象信息准确性程度的两大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水平条件下,借助计算机进行大气运动数值模拟无法将大气真实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并且人为更正也存在很强的主观性,这就决定了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无法达到很高的准确性程度。

1.2 气象信息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及时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所获取的气象信息传达给信息的需求者,即使准确性程度再高也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诸如雷电、冰雹以及龙卷风等强对流气象灾害,通常情况下的预警时间都十分有限,此时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出去就显得极为重要,可为气象信息需求者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争取时间。

1.3 气象信息缺乏针对性

在现实生活当中,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针对性的要求比较高,主要涉及气象信息的时间、地域以及种类等方面的内容。气象信息要想将自身的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一个重要的前提性条件就是确保气象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针对农村农业生产领域所发布的气象信息大致上就是常规性气象信息的拷贝版本,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发专门针对农业生产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十分缺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气象信息服务本应具有的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指导性价值。

2 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议

2.1 树立服务观念,提高责任意识

气象信息服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尽可能地促进气象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各级气象信息服务部门在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服务方面要端正态度,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农业生产的服务观念,将向农业生产领域提供尽可能及时、准确且多样化的气象信息视为己任,以公共气象为整体发展方向,对强化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充分认识。

2.2 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促进气象信息准确性的不断提升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在提高气象信息准确性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气象信息部门要在工作实践中永葆创新意识,大胆实践,构建起科研业务化与研究业务化的工作机制,集中主要精力开展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的研发工作,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的气象信息服务,最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以全国气象历史资料和PCVSATTM卫星气象数据接收系统传输的实时气象资料为研究素材,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ArcGIS和现代气象信息综合处理技术MICAPS为基本研究手段,应用现代数据库技术和多种高级编程语言,构建了全国农业气象基础信息库、农业气象历史信息再分析库、农业气象实时资料显示库和农业天气与农业气候应用信息库,并最终集成、优化成现代中国农业气象基础信息系统。

2.3 集中精力,促进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在气象服务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支撑性的重要作用,所以,要对农业气象观测、气象实验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做好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顶级设计和规划工作,为农业气象信息观测、实验以及业务水平的稳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还要促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及预警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投入精力,切实抓好农业气象专业监测系统、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系统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及评估体制的健全。

2.4 建立服务信息直通快车道

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较为广泛,但受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制约,电视仍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农民主动从媒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仍然是少数,所以建立服务信息直通快车道是必要的,农民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和农事活动预报信息。目前,乡镇、村屯兼职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这就需要气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加大力度、联合组织气象相关信息的培训。

3 结语

天气及气候状况是影响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气候灾害频发、天气状况恶劣将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农民收入降低,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信息,发挥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气象及政府相关部门要对气象信息服务予以高度的关注,客观而全面的总结当前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气象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及其技术问题探讨 第4篇

1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和定义

农业保险中的指数型保险产品有作物产量指数和气象指数2种[5,6,7,8]。作物产量指数保险[7,8], 美国在1993年开始使用, 此后, 加拿大、瑞士、印度、巴西农业保险中都使用了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合约。这种指数保险, 是在约定区域内的特定季节中, 如果农作物的区域平均产量降低到一个预设的长周期平均产量 (保险产量) 以下时, 生产者将会得到保险赔付, 指数值就是长周期的农作物区域平均产量。在国外, 这是一种主要面向农场、农业公司的团体保险。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 是将特定时段内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害程度, 以客观监测的并且与被保险农作物产量或收入高度相关的, 由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构成的气象指数表示出来, 作为保险理赔依据的农业保险模式或产品。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一些由卫星遥感监测获得的参数, 如植被指数等也被用来做为天然牧草气象灾害的农业保险指数;在国外的洪涝灾害保险中, 还有将河流水位作为指数的, 这些都可以视为一种间接的气象指数。与传统的农业保险相比较,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9,10,11,12,13,14,15,16,17,18,19], 主要体现在降低道德风险和避免逆向选择, 简化保险程序, 降低交易成本, 尤其是降低查勘定损的巨大成本这几个方面, 并且还有利于开展农业再保险。为尽可能降低道德风险, 充分体现优势,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更适宜于人为影响程度较小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

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表明, 气象资料相对于农作物产量资料易于收集, 并且比农作物产量资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从成本上讲, 建立一个有效的地面气象监测网要比建立一个可信的农业产量估算体系成本低。并且在目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下, 气象灾害仍然是造成农业损失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理由, 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易于成功。在我国, 如果直接以县域的多年平均作物产量作为指数, 对于地形、气候的空间差异较大的县域, 无疑会增大保险的空间基本风险。因此, 在推广指数型农业保险时,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2 气象指数的确定方法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关键是准确了解和掌握气象灾害与被保险农作物损失之间定量的相关关系。综合国内外的实践, 气象指数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对于启动保险理赔的不同等级的气象灾害具有明确的定义。二是需要精确估算气象灾害风险的出现概率。三是充分考虑到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气象灾害的敏感程度, 即农作物对气象要素的敏感期和关键期。四是由于气象灾害风险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气象指数的设计以及保险赔付标准应当存在相应的空间差异。五是每种指数只针对一种特定的农作物品种, 还要注意到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六是指数可以是单一的气象要素, 但也可以由几种气象要素组合而成。例如农作物病虫害一般都是在几种气象要素同时形成的不利条件下才出现, 因此需要设计组合式的保险气象指数, 例如印度设计的由湿度和气温2种气象要素组合而成的马铃薯晚疫病保险气象指数[5]。七是考虑到土壤质地的影响, 例如砂壤土与黏土在土壤水分有效性上的差别导致的对降水有效性的影响。八是指数设计尽可能直观并且简单明了, 便于在推广应用前对农民进行培训, 增强参保意愿。

3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基本风险及其降低途径

气象指数保险仍然没有能克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相关性问题, 并且一种指数只承保一种单一的气象灾害风险, 这些都是指数保险存在的不足之处, 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气象指数保险面临的最大挑战, 是气象指数如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出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程度, 就会产生气象指数保险的基本风险 (也称为基差风险) 。就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来说, 基本风险有3个来源:时间、空间和农作物种类。

3.1 时间基本风险

在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中, 同样一种不利的气象条件对作物的影响程度是随着时间 (生长阶段) 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例如, 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缺少有效降水, 将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但在作物播种后的一段时间降水如有部分匮缺则影响较小。设计农业保险气象指数时, 如果不注意到这一问题, 将会出现和增大保险的时间基本风险。以干旱保险为例, 简单并且常用的解决办法, 是设计能够表征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农作物对降水具有不同敏感程度的气象指数。时间段一般划分为苗期、主要生长期 (开花期) 、收获期3个时段, 也可以划分为更多的时段。在马拉维开展的试验中, 把“三时段”的干旱保险模式改进为“滑动平均的多时段”模式, 虽然加大了指数设计的难度, 但可以使理赔更加准确地接近农作物实际的受灾损失[6]。在印度的气象指数农业保险产品中, 除了有农作物生长季节内总降雨量指数保险 (低于生长需要的正常雨量指数短缺性偏差20%起赔, 赔偿额递增, 指数短缺达80%时可赔合约保额100%) , 另外还专门设计了降雨分布指数保险 (作物生长季节内降雨总量在不同生长阶段实际分布低于合约分布短缺20%起赔, 短缺90%时保单全额赔偿[12]) 。如果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有可能遇到影响严重的不同气象灾害, 可以设计相对应的不同气象指数[20]。

有一些农业气象灾害在气象要素观测值出现异常后, 要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才会影响到农作物生长。例如在旱作区, 气象干旱的出现到农作物实际受旱存在一个“时间差”, 其长短取决于前期的土壤蓄水状况, 若土壤墒情好, 有可能出现“天旱地不旱”的情况。旱作区域土壤水分变化与作物产量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21], 因此设计土壤湿度指数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农作物实际的受旱情况[22]。从现有技术条件看, 土壤湿度自动监测设备的应用, 增加了在旱作农业区使用定点监测的土壤湿度替代降雨量作为农业保险气象指数的可行性, 有助于降低旱灾农业保险的时间基本风险。

3.2 空间基本风险

由于气象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和不连续, 在使用气象指数开展农业保险时, 有可能造成气象观测站点观测到的气象要素值与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不一致, 影响准确理赔, 出现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空间基本风险。例如在使用降水指数开展旱灾农业保险时就容易出现这种风险。这是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这一风险, 则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将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实际的广泛应用。以下将探讨几种降低这类风险的有效途径。

(1) 加大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 尤其是对于地形复杂的区域。对于一些利用局地小气候开展农业种植的区域, 要布设定点的自动气象站。在一些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试点中, 例如由世界银行支持的在马拉维进行的花生和玉米天气指数农作物保险[15], 对于一个标准的气象观测站能够覆盖的风险区域, 设定为20 km2。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已有30年以上的长年代观测资料的国家气象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的站网密度, 远远达不到20 km2就有1个观测站的要求。近些年陆续布设的区域自动气象站, 增大了气象站网的密度, 并且对自动气象站仪器设备的标定、校准和维护, 以及所观测采集的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等, 可以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无误, 逐步应用于指数农业保险, 有利于降低空间基本风险和推广指数保险。

(2) 结合地面气象观测, 用卫星遥感获取部分参数, 并应用到气象指数农业保险中, 是目前正在进行的也是很有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的技术方法, 可以实现空间上的“无缝隙”监测, 最大程度地降低空间基本风险。比较简单和直接的方法, 是将卫星遥感获得的植被指数, 例如“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 直接用作农牧业保险的指数值。在加拿大就发展了这样一种根据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值估计当地天然草场生长状况的牧业保险方法, 当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低于一个预设值时, 被保险人将获得保险赔偿[4]。随着技术的发展, 还出现一些更加精确的方法。荷兰的EARS地球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EARS Earth Environment Monitoring Ltd) 在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非洲食物初步解决方案 (FESA) ”项目, 通过由卫星遥感获得的气温、辐射和蒸散资料, 不仅开展作物估产, 还产生了能够应用于农作物保险的指数, 作为启动保险理赔的依据。该项目的特别之处在于使用相对蒸散量 (relative evapo-transpiration) 和相对产量 (relative yield) 作为干旱和作物减产的主要指标。第一阶段的试验表明, 通过卫星遥感获得的相对蒸散量是旱灾保险最适合的指数, 这是由于农田蒸散代表了作物的水分利用状况, 并且与作物生长状况紧密相关[23]。在这一项目中, 通过卫星遥感能够获得3 km×3 km网格点上旱灾的出现概率, 因此所提供的旱灾指数保险从空间精确度上讲, 空间基本风险是最低的。

(3) 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采取不同的灾害监测方法及指数产品设计。最小空间尺度 (微观尺度) 是针对单个农户的, 应充分了解承保区域内气象要素的空间变异性, 定点定区域进行气象要素观测, 以定点合同的方式降低风险;中尺度的气象指数设计是针对县、乡镇区域范围或者中小型的农场、农业公司、种植大户等, 在保险区域中, 需要几个分布合理的气象观测站点同时开展监测, 或者是用统计的方法延长自动气象站资料[24]。基于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组织情况, 应优先选择这样的中尺度区域进行试点;宏观尺度的气象指数保险是针对省、市范围的, 购买者主要是政府或者银行, 优点是允许灾害所产生的风险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转移, 可以为那些由于基本风险的存在, 使得微观尺度指数保险难以进行的地方提供参保机会。在宏观尺度上, 按照气象灾害在不同地域对农业生产影响情况的不同, 需要分别设计适用于不同区域的气象指数[25]。

3.3 作物种类及农业技术措施基本风险

农作物是否受灾及受灾程度大小, 与不同农作物品种及农业技术措施所产生的抗逆性有关。例如同样程度的降水缺少, 可能导致抗旱性弱的作物死亡, 但抗旱性强的作物可能在比较长时间的受旱后仍有可能恢复正常生长。这就要求设计农业气象指数时, 每一种指数只针对一种特定的农作物品种,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相关风险。不仅是作物种类, 包括农业技术措施的改进, 也会对指数设计产生影响。例如在我国应用广泛的地膜覆盖以及设施农业等, 也需要在观测试验的基础上根据其抗灾能力, 设计专用指数。

4 气象要素模拟模型应用

基于对现有资料的分析, 建立气象要素的模拟模型, 模拟产生长序列的气象要素值, 能够弥补气象观测站点稀疏而导致的气象资料不足。这样的模拟还有助于了解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点气象要素的相关性, 具有帮助保险人分散风险的作用。降雨量的模拟模型在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中应用较广泛, 可将气候预测值作为自变量, 然后在不同的预测情景下模拟降雨, 再以此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并确定保险价格等。降雨量模拟模型分为不同类型, 有的模型结构相对较复杂。线性模型虽然是其中最简单的一种, 但是可以反映出长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趋势;非齐次隐马尔可夫模型能够反映实际的区域大气状况, 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非参数模型则可更加灵活地描述出降雨和其他变量间的关系, 因为这一类模型并不要求要素值具有标准的概率分布[26]。也有使用“天气发生器 (Weather generator) ”模拟生成气象数据的实例[6]。与其他任何一种模拟方法一样, 降雨的模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主要是因为有一些模拟方法并不是专为气象指数保险研究出来的, 它们通常是低估降雨量的变化程度, 导致设计指数产品和确定保险价格时低估风险;它们在模拟季节性变化特征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雨季的开始期和结束期, 干旱持续期以及其他的对作物灾损及指数型保险赔付比较重要的特征量。由于降雨量模拟模型在气象指数保险的定价和产品设计上的实用价值, 进一步改进这些模型, 增强在模拟与降雨量有关的特征量方面的性能, 是很有必要的[26]。鉴于我国的气象基础建设及气象历史资料情况, 气象要素模拟模型可以做为气象指数农业保险产品设计时对实际气象资料的一种补充, 特别是可以帮助了解气象要素的统计规律和气象灾害在地域上的相关性。

5 保险理赔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费率厘定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实行同一费率, 易导致交易不公, 且影响农业保险的稳定经营。为避免此类现象, 首先要对农业保险的危险单位进行区域划分, 在危险单位内再进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等级的划分, 并做出精细化风险区划, 最后以风险区划为基础分区厘定保险费率, 这样就可使风险责任与保费负担相一致[27,28,29,30,31,32]。GIS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还可应用于气象指数的设计, 有效降低空间基本风险[33]。

6 气候事件的影响及气候预测

农业气象灾害出现的统计规律, 是农业保险精算的基础, 但是有可能受到一些时间周期较长的气候事件影响而有所改变, 比较典型的如ENSO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 事件的出现[17]。ENSO等重大气候事件与一些地方大范围的作物产量变化有着明显的关联[34,35]。例如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秘鲁北部地区经常面临极端强降雨和洪水, 从而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以及基础设施和农村经济损失, 最终可能引发农民无力还贷现象的增加。美国国际开发总署 (USAID) 开发设计了以秘鲁海岸海面温度为指数的针对ENSO的保险试点方案, 为秘鲁当地的金融中介组织 (包括小额贷款机构和其他农村信贷机构) 提供风险保障[36], 得到了当地银行和保险监管部门的许可。

ENSO事件作为全球尺度气候振荡的强信号, 它的发生发展使全球大气环流发生异常, 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但由于区域地貌和地带性的差异, 对不同地区造成影响的方式、强度以及稳定性是不同的, 因此, ENSO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37], 这又增加了判断ENSO事件与当地气象灾害关联程度的难度, 进而影响农业保险费率的测算。由于ENSO事件影响在空间上的广泛性, 在时间上的延续性, 使这一问题相似于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的高相关风险引发的巨灾损失问题, 需要有新的应对和分散这样的巨灾风险的对策。ENSO事件对我国气候及农业产量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35,36,37], 了解和掌握ENSO等重大气候事件与当地农业气象灾害的关系, 指导农业保险产品的设计, 能够有效降低农业保险自身的风险。

随着短期气候预测技术的发展, 预测质量逐步提高。若要将季节的气候预测信息应用到指数农业保险产品设计上, 需充分了解对于气象指数农业保险而言气候预测的参考价值, 特别是按照预测结果判断农民的行为方式。一方面, 气候预测信息有可能影响原有的保险方案, 因为农民有可能只在预测灾害严重的季节前才购买保险, 产生逆向选择;但是另一方面, 若能够充分考虑具有参考价值的短期气候预测信息, 产生不同的保险产品设计方案, 则保险合同的设计就会更加合理。可以假设, 在有利条件的预期下, 农民将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和规模等, 而在预测是不利条件的情况下, 农民将会采取更加保守的选择。从气候预测服务产品自身而言, 当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发展到一定规模时, 就会产生按照保险周期制作专用气候预测服务产品的需求。

7 发展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建议

(1) 加强针对气象指数农业保险需求的农业气象基础研究。以试验研究为基础, 开展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定量分析, 确定农业气象灾害指标, 据此进行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并设计能够准确反映农作物受损程度的气象指数。除了传统的粮食作物, 还应特别关注对保险有较高需求的特种作物、经济林果等价值较高的特色农产品。

(2) 旱灾是我国影响最大的农业气象灾害, 相对于突发的天气灾害, 指数保险更适合应用于旱灾这样缓慢发生的气候灾害的农业保险。应当以降雨量、湿度为指数, 以旱灾为重点在我国开展气象指数农业保险试点。由于旱灾保险的高风险性, 一般的商业保险很难维持, 因此旱灾气象指数保险适宜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形式开展。鉴于冻害对经济作物和林果产量的影响比较大, 尤其是近几年中国北方4—5月的晚霜冻, 对处在花期和幼果期的苹果、杏、桃、樱桃等经济林果造成较大损失, 因此以极端最低气温为冻害保险指数, 试验性的开展经济林果冻害农业保险试点, 也具有实际的需求和可行性。

(3) 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开发, 消除局限性。由于方法自身的限制, 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农业气象灾害, 只限于可以指数化为降雨量、气温、湿度 (包括土壤湿度) 、风速、农田蒸散等的农业气象灾害, 如干旱、低温冻害、洪涝、风灾、热害等。有一些符合可保风险条件, 局地性比较强的农业气象灾害如冰雹等, 则无法直接使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指数化, 如何使用其他资料设计间接的指数, 还有待利用新设备、新技术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4) 加强气象指数保险的宣传、推广和培训工作力度。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是一种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 尚在试点和逐步推广阶段, 需要做好宣传普及工作, 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保意愿[38]。在试点地区开展培训时, 详细讲解当地农业气象灾害情况和农业保险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 以及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实施中的气象技术支撑能力, 以增强培训效果。

摘要:依据国内外的实例, 明确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定义、设计方法和要求。从技术方法的角度, 探讨时间、空间和作物种类及农业技术措施基本风险的主要特征及其降低途径, 以及长周期气候事件对气象指数农业保险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为国内进一步开展政策性或商业性气象指数农业保险提供借鉴和参考。

气象信息农业保险 第5篇

1 农业气象信息传播过程中伴随的诸多问题

1.1 提供的农业气象信息不能及时满足于当前的农业需求

伴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也逐渐应用了很多新型农业技术, 如此, 再给农村提供常规的农业气象信息可能难以满足实际的农业需求。就目前而言, 农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开始向机械化以及分工精细化过渡, 因而对农业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日趋提高, 再如以往提供笼统模糊的气象数据将难以满足农业需求, 提供具体农业气象信息的时候, 应该逐渐向着清晰化的方向发展。

1.2 不能及时的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发布以及更新

就农业气象信息而言, 其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如果信息的传递速度没有得到保证, 即使预报的信息十分准确, 结果也可想而知[2]。若农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将预报的信息得知, 就可以有着更为足够的时间对天气变化做好及时的预防措施。但当前很多基层的气象站却仅仅定期进行天气预报的发放, 并且将自身监测到的强烈天气变化诸如暴风雨、冰雹等仅仅向上级政府进行上报, 却缺少了及时向农村农民进行通报的平台。

1.3 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因为地理位置等问题, 很多农村的居民采取分散居住的方式, 还有不少山区有着十分落后的交通环境和较为落后的通讯方式, 如此就使得农业气象信息难以及时进入到这些地方, 因而当地居民就有着相对狭窄的农业气象信息获得面, 特别是那些具有较强时效性的农业气象预警信息, 更是难以及时传达。

1.4 农村有着相对薄弱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在农村, 因为教育以及经济原因, 诸多农民不能充分的认识气象灾害, 采取的防御措施也十分贫乏, 因而, 迫切需要在农村区域进行农业气象信息以及相应防御自然灾害知识的普及。

2 用新媒体做好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的措施

2.1 发展思路

第一, 将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诸如人工智能、3S合集成技术充分引入, 从而使得地面以及遥感信息处理能力得以及时的提高。第二, 将健全而完善的农业气象信息分析管理系统及时建立起来, 从而共享信息的开发以及信息资源。第三, 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 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不断调整的农业结构和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 将服务项目以及服务方式不断进行改进。就21 世纪的农业气象信息而言, 其将会采用信息网络技术作为基础, 将集成和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作为重点力量, 采用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的目的, 不断进行服务内容的充实, 以及服务对象的拓展, 从而使得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2.2 相应措施

2.2.1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气象信息

第一, 要第一时间在网站上进行更新农业气象信息, 从而使得农业种植作物的产业结构得以及时的调整。第二, 要结合各类新媒体的宣传, 定期的通过当地的兴农网、手机短信天气预报、电视天气预报、微信天气预报等方式将农业气象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 比如当地墒情实际、雨情实际、病虫害实际以及将会伴随怎样的气候发展方向等等, 如此也就能够提高当地农业气象的知名度, 进而使得服务的范围得以扩宽, 也吸引更多的服务对象关注农业气象信息。

2.2.2 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时发布

福建省南平市在电视台和兴农网合办的天气预报栏目中也合理的设置了相应的农业气象信息, 每周都有确定的时间进行播放, 并且采用滚动的方式不断重播, 从而及时向当地农民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 并且将相应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知识也及时进行发布。同时, 该市的信息中心还创办了针对农村大众的专业气象节目——金色田园, 这样一来, 各县级市就可以通过自身的电视台以及相关报社将固定的季节合作关系建立起来, 从而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服务。比如, 每年的三夏以及三秋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就会充分利用微信视频的方式、电视气象节目播放的方式、互联网的方式向当地群众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发布, 从而合理的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并且为调整当地的种植结构也做出了贡献。另外, 针对一些具有相对较差交通情况以及通讯信号不好的山区, 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还选择在庙会、大集等地进行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大篷车视频播放的方式将农业气象信息及时带给广大农民, 深受他们的欢迎。

2.2.3 通过新媒体, 利用自办刊物的方式服务于农业气象信息

可以通过手机报以及农业平台网抑或微信关注的新媒体方式创办自身的刊物[3], 比如福建省南平市气象局农气中心就结合相关专家创办了相应的农业气象信息周报, 每隔七天进行一期的编发, 不仅对上周的天气进行总结和发布, 也对本周的天气情况进行相应的展望, 并且结合当前的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指导信息[4], 而通过对未来的天气情况预测还可以更好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方向, 这也及时的为当地的涉农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及方向信息依据。

总之, 新媒体在农业气象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而相关气象部门应该合理利用它们从而帮助农民更好的掌握天气情况, 进而合理的安排农业科技和发展农业。

摘要:笔者结合个人心得, 首先分析了农业气象信息传播过程中伴随的诸多问题:提供的农业气象信息不能及时满足于当前的农业需求;不能及时的进行农业气象信息的发布以及更新;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有着相对薄弱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接着作者提出了未来用新媒体做好农业气象信息传播的发展思路以及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更好利用新媒体做好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农业气象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李知福, 李刘.浅谈发展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对策及思考[J].农业与技术, 2012, 32 (8) :180.

[2]姜会敏.新媒体时代的农业信息传播[J].中外企业家, 2014 (26) :256.

[3]娄程程.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5 (24) :236.

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分析 第6篇

虽然经过不断发展与创新, 我国的气象服务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农业生产中的气象信息服务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所谓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即对未来气象发展、变化进行的预测及报告的准确性, 导致气象信息不准确的主要原因主要是计算机系统所模拟的大气运动结果不够准确, 在反映真实的天气天变时不够客观, 其中带有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气象信息的发布不够及时。气象信息必须及时发布至广大受众, 才能体现出预防参考的意义, 为广大农民群众防灾预留充足的时间, 但是实际工作中针对一些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报却相对滞后, 留给农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的时间十分有限, 农民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受损严重;气象信息针对性不足。现阶段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多是针对常规性天气报告, 很少有专门针对农业需求进行的专项气象信息服务, 而农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针对性要求又相对较高, 不仅要准确预报气象信息的时间, 还要包括种类及地域等, 而缺乏针对性的农业气象信息则会大大降低其指导性作用。

2 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效果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效果及效率。

2.1 完善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气象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将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深化气象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与沟通, 最大程度上实现气象灾害监测及预警信息发布的资源共享, 从气象部门、农业网络、气象信息服务站及气象信息中等各个环节着手, 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省级气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区域主导作用, 联合各市级、县级、乡级等气象部门建立统一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从根本上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率。不断研发出新的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除了传统的气候监测与天气预报外, 还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服务中, 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准确性, 突出气象信息的趋向性与导向性;针对农业生产开发专门的气象服务信息, 提高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精确性, 以提高农业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

2.2 完善各级有效联动业务服务机制

气象部门要建立有效的联动业务服务机制, 将省、地、县3级联合起来, 针对不同地区的灾害特点及农业特点进行监测、预警, 以提高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指导作用。各级气象服务人员要统一起来, 针对涉农政府部门的气象需求、农民群众的实际生产需求、结合自知的服务经验, 不断创新服务产品的种类及内容, 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扩大气象信息的覆盖率, 实现气象业务由传统的“金字塔”式传播模式向着“扁平化”传播模式的转变。加强农民气象信息服务需求的整合, 坚持对常态化问题的调研, 全面提高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及准确性。

2.3 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生产力, 在广大农村基层, 由于工作环境差, 工作待遇低, 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深入农村一线进行工作, 导致农村基层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专业能力较差, 无法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及效率, 因此要加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应用高福利吸引外来人才, 政府要加大对基层人才的政策性倾斜, 为其提供更高的薪资待遇, 做好其职业规划, 留住一些技术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优秀人才, 并将其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使其带动其它工作人员, 提高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要不断加强基层气象信息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培训工作可以由上述引的先进人员进行培训, 基于实际工作的角度, 从细节上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性;也可以聘请相关的气象专业进行专业授课。人才培训要以配套的考核机制为辅, 将其培训成绩与其工作绩效相结合, 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学习, 借鉴其它地区先进的工作经验等。

3 结语

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因此气象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对农业生产而言有着重大意义。气象灾害频发、天气状况恶劣会降低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从而影响我国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气象信息服务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以为农民群众采取防护措施预留更多时间。因此要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促进气象信息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摘要:自然灾害会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均比较低, 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相对较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及效率, 提高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可以向农民群众普及更多的气象知识, 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文章主要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信息服务的应用展开讨论。

上一篇:大通牦牛论文下一篇:语文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