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旅游范文

2024-06-05

宗教文化旅游范文(精选12篇)

宗教文化旅游 第1篇

虽然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成为昆明旅游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昆明宗教旅游资源尚未能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 也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发层次比较低, 开发中仍然存在些问题, 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昆明市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 地方政府对宗教旅游的开发重视不够

目前地方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信教群众在政府宗教部门批准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定, 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对党的“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依法加强管理宗教事务,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缺乏了解和研究, 落实不力;对“宗教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继续继承和发扬光大”, 形成良好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打开发、大收益, 缺乏正确理解和认识, 导致“不敢管也怕管, 又不会管, 甚至不去管, 谈宗教色变”的不良现象。

(二) 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单一, 文化含量不高

昆明宗教文化游览项目单一, 许多宗教文化旅游景区仍停留在对宗教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 更高层次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较少。游客在宗教景点的旅游活动基本上是以观光或求神拜佛为主, 而对参观宗教仪式, 参加宗教活动和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开发不够。游客在宗教旅游景点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景观, 形式单调, 大同小异, 基本没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项目。

一些重要景点, 说明文字过于简单, 没有揭示其深刻的宗教和历史文化内涵, 使游客在游览时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 降低了宗教景点对不同层次游客的吸引力。在大多数宗教景点, 宗教人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经义小册子、维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 很少为游客进行讲解。而导游人员虽然有旅游知识, 但普遍不了解宗教, 也无法为游客提供很好的介绍, 两者之间脱节严重。

(三) 宗教管理者没有较好地实施综合管理, 缺乏整体规划

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 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 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 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 大大损害了昆明旅游地的形象。

(四) 封建迷信活动到处泛滥

在宗教文化旅游中, 由于局部地区对宗教文化中积极因素挖掘整理不够, 再加上一些宗教人士和部分导游人员宗教理论知识较差, 向游客讲述不出宗教之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人类的大智慧, 而只能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 导致宗教文化旅游成了向人们传播封建迷信的一种渠道。

(五) 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在政治上很强的敏感性, 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在各地发展很快, 但宣传很少。目前, 虽然在新闻媒体上和统计资料中很少提及宗教文化旅游, 但实际上, 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文化旅游在迅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昆明诸多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 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 造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想

(一) 对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加大重视

首先, 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瞻仰宗教文化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 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颇有裨益;其次, 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 我们应该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 为旅游业服务。

(二) 建立健全宗教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强化政策法规、规划等宏观管理职能, 明确宗教文化旅游的管理主体,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完善行政许可制度, 提升旅游部门的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完善旅游行政管理的公共职能, 加强对资源保护利用的管理, 增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消费者的服务功能, 提高旅游质量的监管能力。建立配套的产业政策, 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可以从华东6市宗教文化旅游成功的经验得到启发, 实行和坚持“两条腿”走路, 即一是宗教教职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分开, 使其更加规范, 各行其是, 共同求生存、图发展。二是宗教与园林、文管、旅游、开发商等部门要认真学习政策和法规, 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 增强贯彻执行宗教政策、法规的自觉性, 切实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宗教场所不能过分强调自身的特殊性, 不接受风景区管理部门对其合理化的建议和知道, 而造成宗教场所与景区在统一规划建设上的不协调, 妨碍风景区的整体开发。旅游风景区管理部门、宗教部门以及文物保护、园林管理等部门要形成一个“大拳头”,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 互相支持, 通力协作, 不能只考虑单方面利益, 而要考虑全局利益, 为昆明的旅游业大发展作贡献。

(三) 利用与继承、开发与保护相统一,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宗教文化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许多宗教建筑、宗教艺术都是国家珍贵的文物, 保存到今天, 凝聚了开创者和历史保护者的功绩。开发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首先要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 遵循文物保护法规, 以开发促保护、以保护促开发, 实现开发和保护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要保护宗教文化的物化部分, 还要保护好宗教文化场所特有的文化环境。

(四) 充分认识、评价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体现昆明宗教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民族性、地域性都很鲜明的人文旅游资源, 其宗教氛围的神秘特性、宗教建筑、教义等的历史文化价值, 都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特征。在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上, 要紧紧围绕宗教文化中一些正面主题, 根据昆明各个宗教景区的不同特点, 开发一些有别于其他旅游活动的特色项目。在开发方式上, 要从观赏性开发向体验性开发转变, 采取动态参与方式,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宗教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引导, 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 对已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 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丰富旅游商品, 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 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 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 还可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等。

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 宗教派别的差异, 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 需要服务的内容不同, 因此, 应有针对性的提供各种服务, 如对佛教信徒就应供斋饭;逢佛成道节应供腊八粥;基督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 举办圣诞晚会, 分送圣诞卡等小礼物等。

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 一些宗教节日, 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 不仅是信徒的节日, 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 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例如南岳的庙会、正月初一头柱香, 通过宗教节日的各种活动, 吸引宗教信徒和旅游者,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 也要重视旅游者从静态参观式向动态参与式方向发展这一趋势。除开展一般游览活动外, 还要开发井形成多种与宗教规仪活动有关的动态参与项目。如组织有兴趣的游人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 尤其是对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庆日等特定的佛事法会的参与活动。

(五) 拓宽宗教旅游项目资金来源渠道, 走宗教旅游产业化道路

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 宗教项目多由宗教团体或者个人通过投资、募捐等形式开发;西部地区大多为欠发达地区, 宗教团体实力不强, 因此仅仅依靠宗教团体或者个人不现实。因此, 宗教旅游必须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例如可以由旅游开发公司组织开发投资宗教旅游项目, 项目建成后, 宗教产业归宗教团体, 旅游经营产业则归投资商, 宗教部门可以保留与宗教直接相关的项目。这里, 开发公司可以是内资企业, 也可以是中外合资企业, 甚至可以是外资企业;资金来源可以是开发方的自由资金, 也可以是银行贷款, 也可以是境外融资。

(六) 加大宗教文化旅游宣传力度

旅游景区景点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宣传促销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在宗教旅游宣传中, 必须重视宗教活动的作用。宗教活动不仅是宗教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宗教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促销活动。因此, 通过举办大型的宗教活动, 不仅可以向信徒和游客展示西部地区厚重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氛围;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知名度, 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摘要: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一种文化, 亦成为旅游资源。文章在找出昆明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拟提出开发昆明宗教文化旅游的新构想。

关键词: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韩学军.昆明基督教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鼎寅, 韩学军.云南天主教史[M].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丽.论云南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 .

[4]、向忠俊.昆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亟待开发[J].云光发展论坛, 2005 (3) .

[5]、王丹, 万俏宇.浅议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J].科技广场, 2007 (10) .

宗教文化与旅游1 第2篇

关键词: 宗教

文化

宗教文化 旅游业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

参考文献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宗 教 文 化 学院: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学号:姓名:杜婷婷与 旅 游 作 业

09级

《文化》:没有宗教的“新人” 第3篇

宗教是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托克维尔在其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中曾经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宗教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前总统小布什在中国访问时,曾放言“美国95%以上的人口都信仰宗教”,似乎美国政治的成功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宗教的公民塑造能力之上的。宗教信仰自1980年代以来,成为美国“文化战”的重要内容,宗教提供的价值理念成为凝聚选民意志的重要工具,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基本立国原则,但是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越来越“政治化”。

当文化战趋向谢幕的时候,美国人的宗教观念又有怎样的变化呢?皮尤、盖洛普等重要调查机构都发现,美国人参加有组织的宗教活动的比率正在大大降低,多数美国人所谓的宗教信仰事实上是世俗宗教关怀而已。弗吉尼亚大学进步文化研究所出版的半年刊《文化》发表了“没有宗教的新一代”,讨论美国无宗教信仰的人群。文章是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文化史家克里斯托弗·麦克奈特·尼科尔斯撰写的。他指出,宣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已经达到了人口的15%,相对于1990年的调查已经翻了一番,达到了一个空前高的比例。在美国,“没有宗教”泛指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以及人道主义者,为什么文化战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不信神的人越来越多呢?尼科尔斯指出,美国学者研究表明,在美国一直有着一种文化压力要求人们明确自己的宗教信仰,因而直到1960年代,美国的历史统计之中一直刻意低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口。1957年首次专项调查表明,2.7%的美国人不信仰宗教,到了2008年不信教的人口已经超过了3000万。

这些不信教的美国人,主要居住在西海岸,大部分是年轻人。事实上西海岸地区的美国人,年龄段在18岁~34岁之间的,约有四分之一是不信教的,这个群体的人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几大基督教会组织的人数。但是这一群体的多数人群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这个比例达到了67%。这个群体的扩大,尼科尔斯认为有三个意义,第一,新一代美国人已经不再以一种极端的观念来看宗教;第二,美国人已经不再把宗教差异当作严重的政治问题来对待了,寻找上帝的敌人不再是美国人的使命;第三,有组织的宗教异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有组织的宗教不再被人信任。总之,美国不信教的人口将继续扩大。

澳门:宗教旅游胜地 第4篇

澳门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 位于珠江三角洲南部, 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澳门虽属我国南海一隅, 但正所谓:“一花一世界, 一月映万川”,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使这里成了著名的宗教圣地。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 是澳门主要的几种宗教。

佛教在澳门历史悠久, 已有500余年历史。澳门比较有影响的佛教团体有“澳门佛学社”、“澳门佛教联合会”等。

道教在澳门曾有过一定规模, 现在比较活跃的与道教有关的信仰有妈祖 (即天后) 。

天主教传入澳门已有400多年历史。1576年1月23日, 天主教澳门教区成立, 是远东地区最早的传教中心。较大规模的教堂有20多座, 其中望德堂、风顺堂和花王堂历史均在300年以上。教会在社会援助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澳门天主教会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 拥有各类学校几十所, 师资近千人。教会还开办了托儿所、诊所、及老弱伤残院。在天主教活动中, 除了经常性的弥撒外, 还有传统宗教游行 (圣像出游) , 特别在复活节期间游行蔚为壮观。

基督教于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马礼逊教士传入澳门。澳门现有基督教教会30多所, 信奉基督教的主要是中国人。基督教会对教育和福利事业十分热心, 开设多所福利机构, 小学, 中学。基督教在澳门的教派很多, 各自独树一帜, 如“新使徒教会”、“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

巴哈伊教于1953年传入澳门, 因其创始人侯赛因.阿里自称巴哈安拉而得名。该教的基层单位是灵体会。

除前面提到的宗教外, 澳门还存在其他宗教。如伊斯兰教 (国教) 在澳门也有400多年的历史。16世纪澳门开埠时, 亚非地区的阿拉伯人将回教引进澳门, 并盛极一时。后来随着澳门贸易地位的衰落, 阿拉伯商人渐渐离去, 信仰回教的人开始大为减少。但每星期都有数十名伊斯兰教徒在市区北面水塘侧的清真寺做弥撒, 这里也是伊斯兰墓地。

印度教徒主要从事贸易活动, 而在宗教事务上比重很小。

宗教景观比比皆是

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在澳门这个多宗教的区域里, 有许多宗教活动场所因其历史的积淀已成为宗教名胜古迹, 这些宗教古迹也无一例外成为了保存文化的重要载体。

澳门的宗教景观可大致分为佛教、“洋教” (主要指从西方传入天主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 、和妈祖信仰与民间宗教等人文景观。

佛教人文景观

澳门的佛教人文景观有40余处, 具有代表性的有普济禅院、竹林寺、莲峰庙、乐山寺、菩提园等。

其中普济禅院 (观音堂) 是澳门三大古庙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建筑最为雄伟的一家, 也是保存南方庙宇特色较好的寺院之一, 建于明朝末年, 距今约360多年。

普济禅院为中国古飞式的佛教建筑, 颇具中国名山古刹特色, 是一座规模宏伟, 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 次殿是长寿佛殿, 后座正殿是观音殿, 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

“洋教”人文景观

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象征之一, 也是游客澳门之行的必到之处。大三巴牌坊原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迹, 位于澳门大三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圣保罗教堂建成于1637年, 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东方建筑的风格, 中西合璧、雕刻精细, 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 “三”是Sao的译音, 而“巴”是“Paulo (保罗) 的译音, 因为它的形状又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 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牌坊”。

除了巍峨壮观的前壁, 精美绝伦的艺术雕刻更将“大三巴牌坊”装饰得古朴典雅。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 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 向下再分三层, 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 由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铸造。十字架下是一尊鸽形铜像, 据说是代表圣神, 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 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的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雕像, 像的旁边刻有钉死耶稣的工具。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 旁边以两种花朵围绕分别是牡丹和菊花, 前者代表中国, 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 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 象征正义战胜死亡。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 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 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样, 意即“天主圣母”, 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IHS”。

近年, 澳门政府在昔日圣堂的地点多次进行了维修工程, 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澳门各教堂和修道院具有代表性的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

妈祖信仰与民间宗教人文景观

妈阁庙是到访澳门的游客所熟知的名胜古迹。在澳门三大古刹中历史最悠久。妈阁庙原称妈祖阁, 在澳门东南, 俗称天后庙, 建于一四八八年, 正值明朝。

相传妈祖乃福建莆田人, 又名娘妈, 能预言吉凶, 死后常显灵海上, 帮助商人及渔民消灾解难, 化险为夷, 福建人遂与当地居民商议, 在现址立庙奉祀。而庭院内有中国帆船石刻浮雕, 传说娘妈曾乘此船自家乡出海, 经历台风巨浪, 平安抵澳。

当时妈阁庙门前即为澳门海岸线, 成为当地及附近居住的渔民作业时上岸补给、歇息和祈福之处。庙宇背山面海, 沿崖建筑, 古木参天, 风光秀美。整座庙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四座主要建筑。

此外, 澳门的民间宗教人文景观也比比皆是。如被旅游者所熟知的莲溪庙、北帝古庙、谭公庙等。而在许多民间宗教的庙宇中, 土地庙则最具文化韵味, 如果论建筑的雄伟、历史的悠久当首推“永福古社”的沙梨头土地庙, 相传建于宋末年, 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泰山宗教文化 第5篇

泰山传说1*泰山传说2*泰山传说3*泰山神*泰山宗教

在泰山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如略加留意,你就会发同,它的宗教文化是那样的绚丽多姿。泰山以其高耸雄伟的自然特征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构筑起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础。从史前的巡狩柴望,到封建帝国的封禅告祭;从朦胧的信仰,到各种宗教的形成与融合,无不是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特征的体现。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为泰山宗教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有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泰山封禅作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山岳崇拜现象,对泰山宗教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泰山宗教的内容琳琅满目:中华传统文化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教,都在起源阶段就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泰山经历了三教的兴起、繁盛、衰落的全过程。颇具地方色彩的民间宗教也在泰山广泛传播,经久不息。凡此种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泰山宗教文化。可以说,泰山宗教文化在泰山文化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在中国的名山中,几乎没有某一家宗教是单独存在的。三教相融合,在中国宗教史上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泰山宗教的基本信仰是“敬天法古”、“君权神授”。泰山崇拜作为泰山宗教的起源比儒、道、释的出现要早得多,神权与政治合一,最高统治集团成为它的组织系统,使之具有了国家宗教的性质。漫漫几千年,王朝易姓,朝纲更迭,随着时代起伏变幻,泰山宗教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存在着,始终没有中断它的发展。传统的宗法性宗教,是泰山宗教的本质之所在。君权神授、行政布教、以德配天,祭天行孝,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礼制模式。原始的自然崇拜,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泰山宗教以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宗教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晨钟暮鼓知沧桑,让我们对泰山宗教文化来一次巡礼

道教

道教渊源于古代巫术,是中原汉族人民固有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泰山的扬名与原始道教理论“五行学说”和“五德终始论”一脉相承,故道教在泰山发祥较早。战国时,方士黄伯阳就修隐于岱阴鹿町山岩洞,后人称“黄伯阳洞”。东汉蔡邕在所撰<<琴操>>中曾载“泰山方土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据晋葛撰道书<<神仙传>>载,西汉武帝东封泰山时,有泰山道士稷邱君抱琴迎拜,并劝阻天子不可登山,若登必伤其足,天子怒而不信,登道数里后,果然跌了一跤,右足指折断,遂扫兴而雪,为嘉赏其道术,便在山麓立“稷邱祠”以纪。泰山道教在宋代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宋真宗封泰山时,晋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大帝”,封主管东方和泰山的天神青帝为“广生帝君”,封泰山老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接着拓建岱庙,创建碧霞祠,大兴土木,宫观林立,同时命大臣王钦若,张君房等编辑道藏。微宗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诏天下访求道教仙经,校定镂版,刊行全藏;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一时道教大盛。这时有山东诸诚人张景岩隐居岱阴明月嶂,结茅为庵,常采紫芝制“仙药”故至今有“采芝庵”遗址。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把“善服食,得延年”的泰山隐士秦辨召至京城,亲自接见,并赐号“贞素先生”。

道教在金代之前统称为“天师道”。金大定七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立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全真道。此后,道家正式分为正

一、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教派道士须出家。泰山主要是全真派。明代有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在岱阴明月嶂北岩洞修真,后称“懒张石屋”。到清代至民国间,道有仍是深居泰山洞穴或危崖茅蓬,处处留其踪迹。所以道教在泰山历代不息,神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道教祠庙尚有20余处。佛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中,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创立,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基本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 “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既不在于超现实的梵天,也不在于社会环境,而是由每人自身的“惑”、“业”所致。“惑”指指贪真、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所以摆脱痛苦之路,唯有依经、律、论三藏和修持戒、定、慧三学,才能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的范围,达到这种转变的最高目标,就叫做“涅磐”或“解脱”。公元前三世纪,由于阿育王的信奉,佛教在印度国内外得到广泛流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接着,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东封泰山继而汉章帝刘旦于元和二年、汉安帝刘祜于延光三年均二月东巡至岱宗,烧柴望祭山川。于是泰山开始有了佛教。佛教在泰山历经魏晋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渐多,古迹遍布,先后创建了灵岩寺、神通寺、光华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等。泰山经石峪和徂徕山映佛岩刻岩刻上了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大般若经>>、<<般若波罗密经>>等经典梵文。泰山北麓佛慧山黄石崖上,分布着石窟摩崖造像85尊,大小各异,神采飘逸。

宗教旅游,不仅仅是朝圣 第6篇

作为中东地区主体的阿拉伯国家,宗教旅游文化历史悠久,宗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宗教旅游是它们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旅游的开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受到各种制约。有关阿拉伯国家越来越重视借助宗教旅游以提高国家的宗教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改善政府的国际形象。

宗教朝圣是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被称为“亚伯拉罕系三大宗教”,属于闪米特—先知型宗教,其特点是三者都将亚伯拉罕(伊斯兰教称之为易卜拉欣)奉为闪米特人的祖先和先知、一神崇拜、信仰虔诚。自古以来,这三个宗教的信徒们就遵照教义,保持着朝圣参拜的历史传统。

《旧约全书》中提到上帝要求亚伯拉罕离开两河流域的家园去寻找“上帝应许之地”,于是,亚伯拉罕应上帝的召唤进行了艰苦的长途旅行,迁徙到耶路撒冷,此举被犹太教会和基督教会树立为典型,亚伯拉罕追随上帝的苦旅也成为信徒们朝圣的榜样。根据《古兰经》规定,朝觐是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五个基本功课之一,每一位有经济能力、身体健康的成年穆斯林都有在规定的时间前往圣城麦加进行朝觐的宗教义务。曾有学者认为,宗教朝圣是人类早期旅游的主要动机。而在现代的宗教旅游是指旅游者以宗教圣地、宗教名胜、宗教景观、宗教节事等为旅游对象物的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的评估指出,每年全世界有3亿多人前往主要宗教地点进行宗教旅游,它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举步维艰时期,保持旅游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形式。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因其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而成为宗教旅游发展中获益最大的地区。

中东得天独厚的宗教旅游资源

由于阿拉伯国家在历史、地理、民族、信仰上的独特性,其宗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丰富多彩,具有以下特点:

宗教圣地具有世界影响性。沙特阿拉伯拥有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地麦加和第二大圣地麦地那,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争执不断的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第一大圣地,又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根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人数达16亿,约占世界人口的23%;而各地信仰基督教的人约有21.84亿人,占世界人口的31%;此外全球约有1342.8万名犹太教徒。可以说,中东的这些圣地牵动着占全球人口一半以上的宗教信徒的心。

宗教名胜具有多教合一性。除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共同圣地外,约旦古城佩特拉集犹太教圣山哈伦山、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基督教堂、阿拉伯帝国时期清真寺于一身;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以圣保罗大教堂和倭马亚清真寺为代表而成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名城;埃及开罗老城则聚集了埃及最古老的基督教堂之一——悬空教堂,以及非洲和埃及最古老的阿穆鲁·本·阿斯清真寺和犹太教的本·阿兹拉教堂。

宗教文化具有世俗生活性。阿拉伯国家的主体宗教文化突出地体现在著名的清真寺和教堂等宗教建筑及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艺术价值上,还有反映和渗透在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宗教艺术、习俗和仪式等,比如在清真寺和教堂中所体现的宗教建筑和装饰艺术;在伊斯兰教的斋月和开斋节、宰牲节,以及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中所反映的宗教文化和传统民俗;具有宗教色彩的婚礼、葬礼等礼仪;以及阿拉伯各国在宗教节日中的传统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这些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旅游文化。

多个世界遗产具有宗教文化背景。从目前17个阿拉伯国家所拥有的73个世界遗产来看,有多个世界遗产属于宗教名胜,无论对于信众还是普通大众都增添了吸引力。其中有属于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的名胜,如埃及西奈半岛上的“圣卡特林地区”等;属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名胜,如叙利亚的“骑士城堡和萨拉丁城堡”等;属于基督教的宗教名胜,如埃及的“阿布·米纳”、约旦的“乌姆·拉萨斯”等。此外,世界文化遗产中还有多个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阿拉伯古城,如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城”、也门的“萨那古城”、突尼斯的“突尼斯古城”等。

伊斯兰教宗教旅游

阿拉伯国家传统上依靠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宗教旅游,并不仅限于发展伊斯兰教宗教旅游,还积极发展基督教,甚至犹太教宗教旅游。在此过程中,不仅客观上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基础建设的发展,增进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而且提高了国家的宗教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其中,拥有麦加和麦地那的沙特显然是获益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其宗教旅游发展不仅突显了沙特在伊斯兰世界中的盟主地位,还对以石油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沙特的入境游客逐年增长:2010年为1090万人,2011年为1750万人,2012年达到1840万人,主要是宗教旅游的游客在增加。根据沙特公布的数据,前往麦加朝觐的人数,2010年约为279万人,2011年升至292万人,2012年达到316万人。2012年进行朝觐和副朝的总人数达到1200万,总收入达到165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0%,约占沙特国内生产总值的3%。

沙特的宗教旅游发展促进了相关的基础建设,比如,斥资60亿美元修建总长为276英里的铁路,连接麦加和麦地那;投入24亿美元将麦地那机场的旅客接待能力从每年300万人提高到1200万人;还计划将承担朝觐季空运任务的吉达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国际机场的旅客接待能力,从2012年的3000万人提高到每年8000万人。

在伊拉克,由于拥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两大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因此吸引着伊朗、阿拉伯国家和中亚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什叶派穆斯林前往朝圣。目前,宗教旅游已是伊拉克仅次于石油出口的第二大经济来源。据纳杰夫工商会称,纳杰夫的城市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宗教旅游。2012年平均每天到纳杰夫朝圣的外国游客达3250人,每年前来瞻仰阿里陵墓并朝圣的穆斯林多达800万人,预计纳杰夫新建的机场投入使用后,朝圣人数每年将超过2000万人。而在古城卡尔巴拉,2007年就有超过1000万人朝拜了城中的侯赛因陵墓。什叶派穆斯林每年都会到侯赛因陵墓举行隆重的“阿尔巴因”祭拜活动,2009年有来自25个国家的17.4万人,2010年增至26.1万人,2012年更是达到50万人。

nlc202309040157

由于宗教旅游的重要性,伊拉克不惜斥重金提高本国的接待能力。伊拉克建设和住房部所属的法乌工程总公司在卡尔巴拉省的建设项目总造价超过420亿第纳尔(约合3590万美元),其中为接待前往侯赛因陵墓朝圣的游客而建的“游客城”项目就达到220亿第纳尔(约合1880万美元)。去年7月,伊拉克总理马利基邀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访问巴格达,商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梵蒂冈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建设先知易卜拉欣出生地——乌尔的宗教旅游项目。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伊拉克欲借宗教旅游来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

基督教宗教旅游

西亚的阿拉伯国家拥有大量的基督教名胜,特别是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在历史上曾是基督教诞生和早期传播的地方,这些名胜是上述阿拉伯国家发展宗教旅游、吸引欧美游客的重要资源。

在黎巴嫩,信仰基督教的人口总数为16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9%,是阿拉伯国家中基督教徒人数仅次于埃及的国家。黎巴嫩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卡迪沙圣谷和雪松林”为核心发展基督教宗教旅游。卡迪沙山谷自然风光美丽,在《圣经》中共有103次提到这里的雪松。在罗马时期这里就是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聚居地,在现存的115个修道院和隐士居所中,有最古老的马龙派修道院,吸引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纷至沓来。

在约旦,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约旦河东岸的“千禧年朝圣之路”,包括圣伊利亚山、安加拉、伯大尼、尼伯山和穆卡维尔,大批欧美基督教徒慕名而来。2009年5月,罗马天主教皇本笃十六世到访约旦,对约旦政府宣传宗教旅游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1年,《圣经》中提到的位于伯大尼的“耶稣洗礼地”接待游客超过16万人次,其中85%属于宗教旅游。约旦旅游局表示,将投入巨资以“耶稣洗礼地”为中心发展基督教宗教旅游,并计划为其“申遗”。

巴勒斯坦尽管受到以色列的军事占领和经济控制,但是近年来其旅游业逐步发展,并且利用宗教圣地的“申遗”赢得了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巴勒斯坦的宗教旅游名胜大部分集中在以色列实际控制的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巴解组织实际控制的伯利恒。根据巴勒斯坦2009年的统计,有61.8%的国外游客前往这两个地方的宗教名胜。2011年10月,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而于2012年6月提交了“伯利恒——耶稣诞生之地:圣诞教堂和朝圣之路”的申请,并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力地提高了巴勒斯坦的国际影响力,对其争取主权国家的合法地位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此举也有利于保护日益受到以色列封锁的宗教旅游资源,进一步扩大巴勒斯坦宗教旅游的开发。

犹太教宗教旅游

据《旧约全书》记载,埃及西奈半岛上的摩西山是犹太人先知摩西接受上帝颁布的十条戒律(摩西十诫)的地方,而约旦境内死海岸边的尼伯山是摩西最后升天的地方。犹太人历史上长期在阿拉伯国家生活,留下了不少犹太人社区、教堂、陵墓,以及节庆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突尼斯和摩洛哥,每年5月在犹太教传统的逾越节后,都有移民他国的犹太人及其后裔回来朝圣,并举行北非马格里布国家的犹太人所特有的“梅穆纳”庆祝仪式。突尼斯东南部杰尔巴岛上的犹太人社区中,有非洲最古老的犹太教堂——格里巴教堂,犹太人来这里朝圣已有200年的历史。2012年5月,来自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列的5000余名犹太人,前往摩洛哥的1200个犹太圣贤陵墓朝圣,并向维护这些陵墓的基金捐助了数百万欧元。突尼斯和摩洛哥也通过对犹太教宗教旅游的支持和宽容,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宽容的温和形象。

阿拉伯国家的宗教旅游历史悠久,一方面它传播和弘扬了宗教信仰和文化,另一方面也给阿拉伯国家的遗产保护、文化宣传、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带来很大裨益。近几年来,世界金融危机和政局动荡给阿拉伯国家的旅游业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突尼斯、埃及、叙利亚、约旦、摩洛哥等以旅游为支柱和主要创汇渠道的国家。因此宗教文化旅游成为了它们恢复和振兴旅游业的有力手段,对于发展经济、提高就业、促进时局平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得到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2012年度项目资助)

江西宗教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第7篇

一、宗教文化旅游的特点

(一)客源市场稳定。

对于宗教信徒而言,宗教胜地,作为一种信仰的寄托处,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不会出现信仰上的暴涨暴落。对于那些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非宗教信仰者而言,宗教文化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他们不会出现兴趣上的巨大变化。因此,宗教文化客源市场虽然受节假日、宗教活动日等季节影响,但不会出现与其他景点相类似的季节上的淡旺季反差巨大,因此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得多。

(二)吸引范围等级分明。

宗教自产生后便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随着宗教教派的细分,宗教及其文化的吸引范围有明显的不同。比如:麦加、麦地那等是世界级的伊斯兰教朝觐地,每年有千万计的教徒从世界各地到此朝觐、求法,这属于世界级的吸引。江西龙虎山作为中国四大道教胜地之一,吸引范围主要集中于国内,只有少数部分的东南亚旅游者,这属于全国性的吸引。修水黄龙山寺是南禅分支临济宗祖庭,其吸引范围只是地区性的。因此,宗教旅游只是地区性的。宗教旅游具有严格的等级吸引,一般而言等级越高,朝觐规模越大,吸引游客数量就越多。如每年到麦加的朝觐都以千万计,而到修水黄龙寺的不过几万人。

(三)重游率高。

同一般的观光旅游不一样,宗都文化旅游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即专项旅游。宗教文化旅游者不会因为多次去某一地方,而对其失去兴趣,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信仰,一种神圣和威严,而不是纯粹的游山玩水。他们因为宗教活动的定期举行而多次前往,因为神圣的宗教文化而多次前往,所以重游率很高。

(四)不可代替性。

按照旅游者的行为层次分,旅游活动有三大类:第一大类为观光型,其特点是游客重游率低,可代替;第二类为娱乐休闲型,有一定的代替性;第三类为专门类型,特点是不可代替,宗教旅游属于此类。

二、江西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

江西是宗教文化发达的专区,既是道教正一道的发祥地,又是其他一些教派的衍生地;既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基地,又是禅宗诸多宗系的发源地,佛道文化源远流长,不但如此,江西还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这为江西积累了许多著名的宗教文化资源。

江西是佛教位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众多的佛教胜地林立与此。据史料记载,东汉末年到晚清时期,江西先后兴建佛教寺院达1100多所,几乎在每一县市都能见到佛教景点的踪迹,在当时形成的庐山、南昌、宜丰、宜黄、吉安、修水等几个中心区域,现在这些地方佛教资源保护得相对较好。这里有净土宗祖庭———东林寺,有众多的祥宗支派祖庭,如宜丰洞山和宜黄的曹山为禅宗分支曹洞宗的祖庭,宜黄仰山为沩仰宗发祥地之一,修水县黄龙山寺为黄龙宗祖庭,等等。在这里也有从多的佛教石窟艺术宝库,如通天岩石窟为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寺,弋阳南岩寺为我国最大的自然洞石窟,等等。江西还有众多的佛教寺庙,如青原山净居寺、九江能仁寺、三爪仑宝峰寺、南昌佑民寺等。

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与江西的关系十分密切,阁皂山、玉笥山、庐山、龙虎山都是著名的道都圣地。在道教信徒公认的天下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中,江西有5小洞天、12福地,列全国第二位。江西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宫观,如龙虎山上清宫天师府、三清山三清宫、南昌的西山万寿宫、庐山的筒寂观等。

另外,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相关的宗教胜地在江西也均有分布。

可见,江西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品位高等特点。

三、江西宗教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路

(一)积极筹划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宗教活动。

一些宗教胜地可每年定期举行一些宗教庙会,在宗教庙会期间举行诵经、讲法活动,让游客亲身体验寺庙、宫观生活,增强游客对宗教气氛的感受,制造一些正常的宗教反应气氛,增强其吸引力。比如南昌西山万寿宫每年都有一次道教盛会,像这类活动可以在其他道观和寺庙推动,并且每隔一段时间举行。江西龙虎山每年在10月份举办道教文化节,像这种盛会,江西也可以在其他宗教胜地,如三清山、庐山等地举办。另外在宗教活动过程中,应尽量让普通游客参与其中,提高宗教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二)加强对外宣传,主要集中于对地区性的宣传。

江西的宗教文化底蕴相当深,近年来,由于旅游经济相对滞后,宗教文化宣传工作没有做好,我省宗教资源优势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当前江西发展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定条件下,搞好宣传至关重要。针对我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等级的地区性,宣传必须集中于国内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

(三)利用江西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优势,互补性地接待宗教旅游者,将观光理与专业型结合起来。

目前,江西的旅游产品绝大部分属于观光型产品,游客的重游率低,客源市场不稳定,但数量较多。而江西的专业型旅游产品也以宗教旅游为主,重游率高,客源市场稳定,但数量相对较少。两者结合,互补性强,合作前景良好。以庐山东林寺为例,要发展组合旅游。一方面要将庐山的观光资源与宗教相结合,另一方面将宗教信徒与普通游客相结合。

(四)展示有关文物,搞好环境卫生及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江西有大量的宗教文物尚未向游人展示,并且各种宗教文字注解、说明较少,加之很多游客宗教知识缺乏,因此,游客往往不知其来龙去脉,以及珍贵所在,在游完之后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如能将文物适当展出,多一些解释说明,再配一些电子语音系统辅助说明,既可以增加游览项目,又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趣,提升该宗教胜地的形象。

另外,应该保持寺庙、宫观的清静、雅致,适当减少或取消爆竹燃放区,集中一些地方燃放炮竹,这样可以保持宗教胜地本身神圣和威严感,保护该地的环境。同时也应该对目前江西省的一些宗教胜地的卫生设施加以改善。还有我省的许多宗教旅游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地处偏僻,进不去,出不来,散不开,对此必须加以改进,因为旅游是一关联度十分高的行业,只有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都搞好,才能健康发展。

(五)培训高水平导游。

宗教文化旅游属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形式,对导游的要求特别严格,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素质和技能之外,导游人员还应该有较深厚的宗教知识修养。因此,负责宗教资源讲解的导游人员必须进行宗教知识培训。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吸引一些宗教信徒加入到宗教文化资源讲解者的行列。湖南省许多佛教高僧自愿做导游为客人讲解,这也为江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目前江西的导游人员宗教知识总体非常缺乏,发展江西宗教文化旅游,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导游队伍,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六)积极策划一些有意义的宗教旅游线路。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如此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特点设计出许多旅游线路来吸引八方宾朋。如赣西宗寻根访祖游,赣东北名山道教文化观光游,赣北道教洞天、福地游,江西五大重点寺观游,等等。

参考文献

[1]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保继刚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晋南北朝体育与宗教文化 第8篇

一、体育与宗教

中国体育哲学思想强调的首要价值取向是“养身”而非强体, 体育运动本质上是和自然的交流, 即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换, 排出体内的污浊之气, 进而实现五脏通达、六腑协调。因而, 中国最具特色的气功、太极拳等运动, 肌肉活动量比起西方现代体育运动都较小, 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放松的状态, 在运动中摄取外部自然精气, 保持体内力量充沛,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内力”这一说法。另外, 中国体育哲学思想中的养生,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指的人体, 而是体内的“精”、“气”、“神”, 这些都与人的内在精神意志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此, 传统中国体育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与宗教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及联系, 尤其是佛家和道家思想, 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二、体育与祭祀

祭祀是古代社会十分重要的宗教类活动, 尤其在晋南北朝鬼神、祭祀是其主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祭祀是民俗学宗教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人们以获得神圣力量为目的的一种祭拜活动。因为人们总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诸神, 所以祭祀作为维持祭祀者所依赖的与超现实力量之间特殊关系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手段, 被认为能达到与鬼神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祭祀中, 鬼神被当做理想的超人间力量的存在, 他们是幸福权能的拥有者。鬼神作为人的化身, 人反而成为鬼神的祭祀者, 成为权能的主宰对象。人的祭献和祈祷行为体现出来的都是为了讨得诸神的欢心, 而最终达到恳请神圣赐福禳灾, 祛病降吉的目的。在祭祀活动的同时, 会有一系列活动相应展开, 包括摔跤、狩猎和模拟各种动物的仪式等, 这些和现代体育的表演竞技类体育运动比较接近, 在晋南北朝后期, 祭祀活动逐渐演化为一项重大且涵盖面极广的社会群体活动, 带有体育运动会的雏形。

三、体育与佛教

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与体育的主要关系是禅学与武术和敦煌壁画中大量的体育绘画。此外, 晋南北朝佛教与养身术也有密切关系。在秦汉时期, 禅学的本意是思维修养, 精虑安心, 原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进入两晋时期之后, 在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 逐渐成为佛教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来到中国, 在嵩山少林寺修行, 后将衣钵传于慧可, 为二祖, 今天少林的初祖庵、二祖庵, 就是菩提达摩和慧可的坐禅之处。少林为佛学圣地, 佛学“内学”, 佛教经典称“内典”。佛家称佛教以外的学教为“外道”。事实上, 儒学对少林武术的影响很大, 少林武功多为讲究内功修炼, 少林拳实为一门内外兼修的功夫。“苦行”和实行自制都是这一时期体育修炼的代表, 参与者千方百计进行自我折磨, 或者把习武和锻炼作为解脱的方法, 以至于南北朝时期的武术锻炼在方法和仪式上都有佛教的宗教色彩。这些足见少林武术及其练功方法与佛教关系密切。

以禅学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同印度佛教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体育意识, 把对佛的信仰移植到人们的心性之中, 特别强调的是“身外无佛, 我就是佛”。这种人本思想, 恰恰反映了儒家学说突出的人本思想精髓。正是这样一种人本思想, 使少林寺武僧敢于违背佛经, 针对社会和生活实际, 在念佛经的同时, 勤练武术, 并冲破佛教“戒杀”的束缚, 明辨是非、善恶, 终于走上了卫国杀敌的疆场。而南北朝时期武术的盛行, 也掀开了中国古代体育的新篇章。

印度佛教约在东汉孝明帝时期 (57—75) 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佛教经文和佛像的传入, 佛教道场、寺院、石窟、禅洞的兴建和开凿, 以及大量僧人与居士常年修炼所积淀的经验为佛教禅学的发展和气功诸因素的进一步孕育、创造、提炼、聚合提供了物质条件。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气功学术思想的宝库, 它所存的气功遗迹主要有禅定窟、石碑、壁画彩塑和第17窟藏经洞中的经卷文献等。这些载体留下了数十代敦煌僧人生命和精神创造的修炼体系和东方文明的风范。另外在莫高窟还有百戏、杂技图、竞走跑步图、戏水跳水图、尚武与健美图、武术图、棋类图, 十分丰富。这不仅仅是反映了佛教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的贡献, 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贡献。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 有大量反映南北朝时期体育运用与佛教相结合的文物, 诸如甘肃高台县骆驼城古墓出土的彩绘砖画中, 发现有魏晋时期的狩猎图、射马图。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更有不少南北朝时期的射猎、角抵图, 诸如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61窟壁画, 西壁龛楣绘有北周时的射猎图;莫高窟第249窟壁画窟顶北坡有西魏射猎图;莫高窟第285窟壁画, 窟顶东坡有西魏狩猎图, 第285窟南壁上层和第290窟窟顶东坡有北周的射猎图, 其中290窟有射鼓图一幅。在第299、301窟壁画有射鹿图两幅, 第301窟有北周的围猎图, 第428、419、321、130窟有射箭图, 第355窟有猎兔图, 第85窟有狩猎出行图, 其中还有一幅射狮图, 其次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88窟、第290窟有西魏、北周时期的摔跤图, 第428窟有一幅相扑图, 这些都表明了南北朝时期体育运动的兴盛与丰富多彩。

四、体育与道教

晋南北朝是我国导引行气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与神仙道教徒的提倡和实践有直接关系。道教教义主张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两者长生永存, 成为神仙。修炼的方法是炼丹。炼丹分为外丹和内丹。内丹学说就是精、气、神。它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 以修身养性为现实利益。

晋南北朝的葛洪创建了以追求长生为宗旨的神仙道教, 神仙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两晋之间的葛洪和齐梁之间的陶弘景, 在继承和发展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神仙术方面都不遗余力, 成为中国道教理论的奠基者以及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养生领域最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神仙术, 除了提倡服食金丹以外, 也致力于导引行术的研究和整理, 使两晋南北朝成为我国古代导引行气发展的重要时期, 并对隋唐引行气术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晋南北朝著名养生家葛洪的养生, 一是主张内功养生, 即养气、行气, 他提出“胎息”法, 实为一种闭气的练功方法。他说:“行气有数法焉……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其具体方法是:“鼻中行而闭之, 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 乃以口微吐之, 吸引之, 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人之声, 常令人多出少, 以鸿毛著鼻口之上, 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增其心致, 久久可以数千, 至千则老者更少, 日还一日矣。”为什么要闻气, 并让气缓慢呢?闭气的目的, 是让气在身体中运行, 以打通气血, 达到“内以养身”的目的。

道教对体育的影响还十分明显地体现在导引术在晋南北朝的兴盛与发展。导引术相传为上古时期的一种养生术, 在西周时期便在贵族之间得到广泛的推行, 后来演化为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 主要强调对人体内的“真气”进行导引, 使其更加有规律和有秩序。在晋南北朝时期, 导引术的体系已十分完备, 和现代体操及健美操有很多类似之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便十分详尽地展示了南北朝时期的导引术体系, 帛画分四层, 每层设11幅画, 都为单人修炼动作, 某些动作比较机械, 其余基本均为人的徒手操练。当中目前分析出的已有鸟、猴、龙、熊等八套模拟动物的动作, 和现代养身操十分类似。

晋南北朝时期的导引术在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基础之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由“五禽”发散为“八式”, 对导引锻炼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对后世的体育运动和医疗保健都有重大推动作用, 从体育角度来看, 导引术可以活血散瘀, 加强肢体活动, 强身健体, 增强抵抗力, 有很强的健身保健作用。“导引”养生是葛洪养生术的又一方法。导引是指“动功”养生, 就是有明显的肢体动作。目的是加快血液循环, 通利关节、营卫气血。葛洪说:“养生之尽理者……朝夕导引以宣荣卫, 使无阂。”上述足见, 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对体育养生的影响是至深的。

体育文化与宗教文化在我国古代联系十分紧密, 尤其是主张“清静无为, 修身养性”的魏晋时期, 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文化高度整合, 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 都以自身的宗教形式与文化作为了体育运动的载体, 晋南北朝体育与宗教文化的研究, 对于体育和宗教文化二者的交互式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支持与研究意义, 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 在这一方面可以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管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

[2]伍源德.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3]涂裕春.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7.

贵州苗族原始宗教文化研究 第9篇

一、苗族原始宗教

苗族总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迟缓, 各区域呈现不平衡态势, 反响在宗教信仰文化上存在差异, 黔东北苗族在信奉原始宗教的同时, 也信奉由汉人带去的宗教称为“客教”, 黔东南苗族信奉古老的原始宗教, 黔西北苗族, 大部分信奉原始宗教, 极少部分信奉西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 可见, 原始宗教信仰是贵州苗族的主流宗教文化。

1.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 它是建立在“万物有灵论”观念基础之上。原始人类相信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有灵魂, 而这些“精灵影响并控制着物质世界中的事件和人的现实生活和来世生活, 而且精灵控制着与人的接触, 并且对人的行动感到高兴和不高兴”[2]。从而对人实施奖惩, 在这种意识影响下, 人们把生存世界中所有的不幸和灾祸、所有的平安和幸福归结于自然神灵的发怒和恩赐, 所以必须对自然神灵进行祈祷和祭祀, 以求庇佑。久而久之, 便形成自然崇拜。

在《苗族史诗》[3]五大篇章, 《金银歌》、《古枫歌》、《蝴蝶歌》、《洪水涛天》、《溯河西迁》中均有段落反映原始的神灵观念, 到了近现代遗风散播, 黔东南一带的苗族所崇信的鬼约有六、七十种之多, 地鬼 (苗语“西打”) 、树鬼 (西斗) 、火鬼 (西兜) 、路鬼 (西给) 、石头鬼 (西耶) 、水鬼 (西奥) 等等, 数不尽数。

树崇拜, 尤其敬奉枫树和大树。苗族认为枫木树是祖先的痕迹, 房屋中拄是祖先安身之处, 必须选枫木作中拄, 以保佑子孙兴旺发达;迁新居, 屋前屋后先载枫数, 枫树活了, 此是吉祥之地, 就定居, 倘若死了, 就举家迁移。“吃鼓藏”祭祀祖先, 最早用枫木做成, 以示敲击枫木鼓, 唤醒祖宗魂;家人生病, 要给枫木树烧香、叩头、挂红;田间坎边, 载满枫木, 以求五谷丰登;村寨四周种植枫木树, 以求寨子安宁。枫木树成苗族图腾崇拜之一。

蝴蝶崇拜, 《苗族史诗》中叙述了“蝴蝶妈妈”生苗族祖先姜央的传说, 在黔东南苗族中广为流传, 苗族地区有“扫寨”的风俗, 即每年村寨里杀猪一头, 由理老念巫词, 大家分得一份猪肉, 拿到村寨外吃, 家家户户熄火一天, 象征这年无灾祸, 扫寨祭祀的就是“蝴蝶妈妈”, 与流传下来苗族《焚巾曲》中唱到“杀猪扫村寨, 祭祖祭先老人, 祭祖祭蝶妈”相契合, 蝴蝶也成为苗族图腾崇拜之一。

2. 鬼神崇拜:

“万物有灵”观念确立后, 在苗族思想上就导出“灵魂不灭”的观念, 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可以相分离的, 灵魂有它自己生活独立于人世的世界, 但又可以与人世发生关系, 要联系鬼魂必须通过一定的中介或仪式。相信自己的始祖和列祖列宗灵魂都是不灭的, 它们生存在另一个世界, 只要虔诚的崇拜和殷勤的祭祀, 就会庇佑子孙后代, 祛邪避灾, 使他们幸福美满, 再加上亲情血缘纽带, 使后人把他们的神灵尊崇。黔东南地区的苗族祭祖, 最初祭蝴蝶妈妈, 然后祭姜央, 再到列祖列宗。“吃鼓藏”是最盛大的祭典仪, 其基本程序是公推鼓头、准备祭祖水牛、醒鼓、接鼓、制鼓、杀牛杀猪祭祀祖宗。黔东北表现祭祖是对“傩公”和“傩母”的崇拜, 又称“腊祭”, 一般在秋后举行, 清陆次云《洞溪纤志》载:“苗人腊祭曰报草, 祭用巫, 设伏羲女娲像。”祭祀时, 唱傩歌、跳傩舞、演傩戏, 表示对始祖虔诚的崇拜和敬仰。

3.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苗族们在鬼魂崇拜中别出了亲疏, 而把更崇拜赋予自己的灵魂—灵魂入体便有了生命—便使自己的灵魂终有归属, 从而灵魂不死, 可在肉身之后长存, 而且是长存在其族人、亲属、祖先等熟灵魂都在一起这种灵魂之源, 就是图腾崇拜的来源。苗族始祖的图腾就是“盘瓠”, 是原生图腾, 其后派生出衍生图腾及再衍生图腾。如“龙图腾”、“枫树图腾”、“蝴蝶图腾”、“牛图腾”、“鸟图腾”等等, 图腾作为物的标志, 既是区别他族人以定亲疏, 团结族中成员的旗号, 也是其氏族传统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象征。

4. 英雄崇拜:

英雄偶像崇拜, 此时期的英雄, 已经不再是完全的神, 而成了神味更少一些的半人半神;而伴之以英雄崇拜的是多神崇拜, 实质上是各种各样的英雄神话化, 是半人半神英雄诸功能的分化。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的民族, 澳大利亚著名学者格迪斯在《山地移民》中载:“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 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苦难的历史造就了苗族层出不穷的英雄, 也使苗族的英雄崇拜成了有源之水。在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神话传说中得以集中、广泛的体现, 苗族文学中塑造了四类英雄, 第一类是以自然作拼搏, 帮助族人从艰难困境中摆脱出来的英雄人物偶像, 代表作有《开天辟地歌》、《跋山涉水》、《杨亚射日》、《铸日造月》、《谷佛补天》、《古老话》、《顶洛》、《打杀蜈蚣》等, 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充满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创世英雄人物形象。第二类是不畏艰辛, 敢于奉献自我, 为本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 代表作有《药王大仙采药记》、《谷佛尝百草》、《建造房屋》、《起房造屋》等, 充分展现了苗族英雄大无畏精神。第三类是捍卫本民族利益的抗争悲壮英雄, 代表作有《告纲》、《吴八月》、《格洛格桑》、《张秀眉之歌》、《石柳邓》、《造反歌》、《议榔起义》、《起义者的歌》, 充分表现了苗族为了自我生存而愤起拼搏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第四类是为了自由爱情, 而突破氏族陈旧观念和邪恶势力的阻饶, 进行抗争的爱情英雄, 代表作有《娘阿莎》、《阿荣与略刚》等。苗族的英雄崇拜反映了人已经完成对自然力量的乞福到冀望自身力量的转变, 体现了苗族历经艰辛, 但坚忍不拔、求生存的大无畏英雄精神境界, 同时也说明了氏族意识不断增强、人的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5. 原始宗教轨迹:

整个原始宗教的发展轨迹, 一般是由自然魔力、鬼神崇拜到图腾崇拜, 再到英雄与多神崇拜, 是一个逻辑依次递进的关系, 但在贵州苗族地区这四个阶段同时并存, 或者是其中几个同时阶段并存。从哲学层面而论, 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滋生了人类最早知行观的萌芽, 是对人和自然的矛盾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 图腾崇拜萌生了人与自然界关系理性思考的萌芽, 在这种好奇与寻根、恐惧与敬畏、迷惑与探索中产生了宗教和唯心主义萌芽, 同时也孕育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萌芽。

二、苗族巫教

贵州苗族巫教源远流长, 它承接了古三苗巫文化和荆楚巫文化, 其演变种类繁多, 支流错综盘结, 在苗族心里根深叶茂, 是整个苗族文化中的准宗教现象, 巫术的法力, 来自于心理信念, “所谓心诚自然法灵”。巫师通过巫技进行巫术行为, 从不需要验证, 而只需要信念, 当现实中人力所不及时候, 运用虚幻的想象, 配合一定程式化的行为方式, 企图达到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巫术是直接向自然界或人施放控制力, 不需要神灵作中介, 有时还能调动派遣神灵, 而宗教是是通过对神灵的祈祷, 以达到某种目的。首先认识作为巫教文化主体的“巫觋”, 苗族巫觋主要类别有:通神巫师 (故相商) ———鬼神附体巫师;祭司 (故相牢) ———是比较高级巫师, 文化水平较高者, 懂经书, 掌握苗族历史文化;专业巫师———指阴阳先生、风水先生、巫医、相面师、占卜师等;通师———巫师的助手, 苗族的巫觋有多种社会功能, 其中类别不同, 社会分工也就不同。主要社会功能有;进行消灾避祸, 预测未来, 祈求神灵保佑, 从事医疗治病, 解释世界和解决纠纷, 死人安葬, 传承文化, 协助治理, 维护统治等等。在行使职能 (做法事) 时, 要用各种工具叫法器, 主要法器有:面饰 (蒙面的流苏或假面具) 、木鼓、笆茅杆、竹片、摇铃、神剑、神杖、弓箭、刀等等, 巫觋通过歌舞讨鬼神欢心, 通过歌舞表达神的旨意, 形成歌舞通鬼神, 通过祭祀牺牲通鬼神, 利用工具役使鬼神, 以达到所愿目的。

贵州苗族的巫教是氏族制度的伴生物, 它是一种巫觋通鬼事神的巫术活动来满足人禳灾祈福生存需要为核心的宗教文化表现形式。其观念支撑是“多魂说”与“多神崇拜”, 苗族的巫教经历原生巫教、次生巫教和再生巫教三阶段, 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黑巫术, 有白巫术, 有巫有傩, 是巫术和祭祀的混融, 是一种假造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体系。但在近现代也有其积极意义, 它强化凝固了苗族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它通过歌舞陶冶了族民们的艺术性情, 丰富了苗族群众生活内容, 它是我们今天学术研究苗族文化最好的素材之一, 苗医的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给我们更多的医学启示, 它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与桥梁, 在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巫术与科学并行, 但这里确认我们并不是提倡巫术, 只是辨证科学的认识巫教文化, 摒弃其落后性、盲目性伪科学观, 为弘扬社会主义科学观做一反面教材。

参考文献

[1]许慎, 撰, 段玉裁, 注.说文解字注[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7:2003-2004.

[2][英]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01.

浅谈宗教文化与翻译 第10篇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其传统文化主要来源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而佛教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 道教同样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 儒家思想则形成于春秋时期。由此可见佛教, 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于犹太教和希腊文化, 他们的世界观, 伦理道德, 信仰以及民族主义受希腊文化和犹太教影响颇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中国人都信奉“人之初, 性本善。”然而西方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受其宗教信仰的巨大影响, 他们则信奉“原罪说”, 他们认为“人之初, 性本恶。”

二、西方与宗教文化有关的典故

基督教是西方所信奉的最为广泛的宗教, 而《圣经》则是每一位基督教徒所信奉的教义。无论是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 还是他们所遵从的法律道德都和《圣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 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宗教所带来的对文化的影响, 那么就很难将原文作者的意思清晰, 明确的表达出来。

英语中有很多短语, 词汇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 都表达了特殊的含义, 如果不了解这一背景, 只是简单的按照字面翻译, 那便是大错特错了。例如:Adam's apple在不知道其文化背景的条件下, 我们很容易将它翻译成“亚当的苹果”。然而, 他真正的意思确是“喉结”。圣经中提到, 苹果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男人的喉结是因吃apple而引起的。《旧约》的第三章提到到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 (即苹果) 的时候, 上帝突然走了进来, 当时的亚当感到十分的恐惧, 吞咽苹果的时候过于着急, 有一片果肉正好卡在喉咙处, 就是变留下了这个喉结, 后人便把它叫做“亚当的苹果”。自此以后, “喉结”变成为亚当偷吃禁果的铁证。而男人的喉结就变成了Adam's apple。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再如:The Apple of Ones'Eye的字面意思是“某人眼里的苹果”。这几短语来自《申命记》 (Deuteronomy) 第三十二章“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 就环绕他, 看顾他, 保护他如同保护眼里的瞳孔。”这段文字中的apple指的是“the eyeball” (瞳孔, 眼珠)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珍视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 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

“The Salt of the Earth”字面意思“世上的盐”。The Salt of the Earth一词出自《马太福音》 (Matthew) 第五长记载:耶稣对他的门徒说:“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but if the salt have lost his savor, wherewith shall it be salted?”在这里表达的是the most excellent people in the society的意思。还有成语“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的字面意思是“把珍珠投掷到猪猡的前面”。这个成语截取自自《马太福音》的第七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常用来表示give the valuable things to the people who can not understand its real meaning, 在此暗含讽刺、轻蔑和嘲笑的意思。相当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或者“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只有充分了解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同, 真正理解语言内部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才能真正的避免漏译, 错译以及误译。这样才能使中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三、小结

总而言之, 作为一名合格的译者, 无论在英译汉, 还是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 都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充分了解各个不同民族的宗教文化和特点, 以及其中的差异。将文化内部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旦我们没有遵循这个原则, 那么便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 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 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E.A奈达, 1969)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本文通过列举多个与基督教和佛教有关的翻译实例, 从中论证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宗教文化在翻译工作共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文化背景,特点,影响,翻译

参考文献

[1]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费小平.翻译的政治——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3) .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1) .

[4]王天枝.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池州师专学报, 2006 (6) .

美国宗教文化的内容及影响 第11篇

美国学者总结出美国宗教文化的六个内容,第一,神秘;第二,教义,即相信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按上帝旨意建立的国家;第三,礼仪,即圣诞节、感恩节等;第四,道德;第五,个人信仰经历;第六,社会机构。

美国的宗教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宗教效用已经从政治性向家庭、道德性转变,这也是宗教的主要特点之一。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他深入考察了美国社会之后指出,法律、志愿组织和宗教是防止美国社会变成自私与物质主义社会的三种主要力量。他说:“法律容许美国人做他们所愿作的,宗教则阻止他们进行欺骗,禁示他们做那些鲁莽的或不公正的事情。”在当代美国社会,宗教依然是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发挥着抵制邪恶、维护伦理、呼吁良知、凝聚社会的作用。美国人相信,祈祷可以感受到超验的力量给予他们的引导,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勇气和力量,可以使他们得到平安和好运。在说到祈祷的作用时,2001年2月1日乔治W.布什在他就任总统之后10天举行的全国祈祷早餐会上说,“我相信祈祷的力量。我们欢迎所有的祈祷,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

宗教对美国青年高等教育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政教分离的政策的实施,当今的教会已经失去了对高等教育的控制权,但它并没有从大学校园里退出,也从未放弃过在大学校园中扩大影响的任何机会,它仍然主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等教育的部分内容,只是影响高等教育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首先,宗教组织在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从对高等教育领导权的争夺变为对学生个人信仰的转变上。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大量的学生宗教组织,方兴未艾的学生宗教祈祷小组和圣经学习小组,在私立学校和某些公立学校中显示出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其次,宗教组织在高等院校中保持存在和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式,是在经济上对大学教育、科研经费的巨额资助和对学生提供的奖学金。这种对学校和学生的资助是宗教机构开展社会服务与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会的传统,也是宗教从根本上维护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社会规范,保持对社会的影响和自身价值的长期战略投资。

此外,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宗教机构与大学之间呈现出微妙的关系。每当高等教育因为落伍于时代需要进行改革时,宗教便作为影响进步的消极因素之一,被激进的自由派拉出来批判;而当高校学生因酗酒、打架、吸毒、性丑闻和暴力事件等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增多时,宗教传统与道德规范又往往成为校方维护纪律的工具被加以倡导。

满族神话的宗教文化特征辨析 第12篇

一、满族神话的萨满教特征

首先,神话是萨满教的“教义”。满族神话中蕴含了丰富的原始思维,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萨满崇拜、原始灵魂观、自然观等,而这些又都是萨满教的核心教义。除体现萨满教信仰观念外,满族神话还赞颂真、善、美等优秀道德品质,这些也正是萨满教教义的核心主旨。其实,萨满教对道德取向、价值观等社会精神层面的干预几乎都是通过萨满神话来实现的。萨满教也正是在这些神话的辅助下达到自己的宗教目的,实现宗教思想的不断强化,从而使其更加牢固地植根于民族思想体系中。

其次,满族神话是萨满教仪式的“说明书”。萨满仪式所祭祀的神灵在满族神话中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神话故事。如至今在很多满族家祭中仍保留的祭佛多妈妈,仪式中萨满身着柳叶神服,唱诵佛多妈妈的伟大功绩,祈求神灵保佑家族人丁兴旺。满族神话中,关于佛多妈妈的神话很多,但多数认为佛多妈妈是位柳神,她掌管着世间的所有灵魂,胸前长有很多巨大的乳房,可滋养无数灵魂,并曾协助天神创造世界万物。因此,民间一些仪式中称佛多妈妈为母亲神,当妇女不能如愿怀孕时,也可以应请这位神灵,祈求其赐予婴儿。满族神话对萨满祭祀仪式的各项规程也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神话在讲述神祇经历、展开精彩故事情节的同时,也交代了神祇的脾气秉性及生活习性等与其密切相关的信息,这样,在祭祀此神时,萨满如何取悦神灵、注意哪些禁忌等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使新萨满也更易掌握仪式的各项规程。

综观以上满族神话与萨满教间的关系,虽然萨满教日渐呈现式微状态,但与神话的关系始终藕断丝连,特别是满族神话对宗教神祇及宗教仪式等的阐释、说明作用越发凸显,这不仅与宗教思想对人类思维的禁锢逐渐消失有关,而且也与神话强大的适应性密不可分。在原始宗教思想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笃信神灵能够给他们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宗教仪式则是人们祭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的“万能钥匙”,只要按照规程举办仪式,就一定能达到预期的功利目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当理性思维逐渐取代原始感性思维统治地位时,宗教思想开始削弱,宗教仪式的说服力与功效也不断减退,人们对宗教的原始状态开始忘却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失忆,神话正弥补了这种“选择性失忆”所造成的宗教文化缺失。今天,即使在那些仍坚守着宗教信仰的地方,对诸多神灵、祭祀仪式等最基本的宗教文化内容,人们已无从探究它们最原初的情貌特征,只能通过那些具有强大生命力、广泛流传在民间的神话来加以强化,即通过神话所讲述的内容来恢复神祇的神圣性以及宗教仪式的基本状态。所以,当萨满教自身力量不足以感染世人时,满族神话对萨满教的宗教文化阐释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满族神话的佛教文化特征

佛教文化对满族神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排斥与接收。首先,萨满神话对佛教文化的排斥主要体现在萨满与喇嘛斗法故事中。虽然,萨满教为满族人世代信仰,但在有清一代,统治者为实现北方政权的统一,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喇嘛教),对萨满教产生了极大冲击。清统治者在利用武力入主中原后,为巩固政权、加强对北方诸民族的统治,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而这些政策多以文化制约为主,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对宗教文化的利用。由于清代北方少数民族除满族外以蒙古族、藏族为主,这两个民族在明末清初又都以藏传佛教为其主要信仰宗教,所以清政府大力推崇藏传佛教,力图用宗教激发他们共同的思想情感,借此加强对北方满、蒙、藏等民族的思想控制。同时,通过喇嘛上层控制边疆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的政权体制。虽然康熙曾说“:蒙古惑于喇嘛,罄其家资,不知顾惜,此皆愚人偏信祸福之说,而不知其终无益也。”[1]127但却仍对藏传佛教采取扶持的政策,其目的昭然若揭。这种政治倾向对萨满教造成了空前浩劫,不仅萨满的政治地位逐渐在清朝政教分离的统治制度中消失,而且其信仰观念在民间也日趋被藏传佛教思想所取代。这就使信守萨满教的萨满与信徒们奋起反抗,与喇嘛教在精神文化领域产生了激烈的争斗,力图改变萨满教日趋式微的状态。故而,满族神话中产生了大量萨满与喇嘛斗法的故事情节。如满族神话《西林大萨满》中讲述了西林色夫靠魂游术战胜元朝三十位喇嘛的故事;满族三家子屯计德焕老人曾讲过《萨满与喇嘛斗法的故事》;《女丹萨满的故事》中也有女丹萨满与喇嘛斗法的故事情节,等等。

其次,佛教文化在满族神话中也得到了广泛接受。佛教早在西汉哀帝之时就已传入中国内地,隋唐时达到鼎盛。而满族早在其先祖肃慎时就已与中原地区建立了联系,此后的挹娄、毋吉、靺鞨等满族先人都始终与汉族保持着频繁的交往,在此过程中,早已被汉族广泛接受的佛教也影响了满族文化。这就使满族神话出现了大量具有佛教文化元素、表现佛教思想的神话传说。其中以《尼山萨满传》最为典型,故事讲述了尼山萨满赴阴追魂的艰险经历。其中关于阴间场景以及因果循环观念的描写,是故事较重要的一部分,讲述了阴间是鬼魂的归宿,这里有森严的等级制度,阎王是最高统治者,生前的恶行在这里会遭到报应。这种灵魂观念及对阴间的认识与传统萨满教观点不同。萨满教认为亡魂的去向并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有的附着在植物上,有的居住在神山中,有的在天上的星界……所谓的“阴间”即地下,是恶魔耶鲁里等恶灵生活的地方。可见萨满教与佛教对“阴间”的认识存在本质差别“。冥王和地狱——魔鬼的王国和魔王,学术界一些学者有把两者等同的倾向,虽然有一定根据,但它们在发源上并不属于同一观念领域,其中一个属于佛教的地狱惩罚意识和地狱统治者观念,一个属于萨满教的善恶二元论中的魔国和恶魔观念。”[2]97所以《尼山萨满传》表现的是佛教思想,而并非萨满教信仰观念。此外,佛教的“观音”“、菩萨”“、佛”等也时常出现在满族神话中,成为满族人的信仰、祭祀对象。

三、满族神话的道教文化特征

虽然道教对满族神话的影响不如佛教,但由于长期与汉族的接触、融合,使道教这一在中原土生土长的宗教也逐渐融入满族文化中,出现大量蕴含道教文化的满族神话。

道教源于古代的神仙信仰和方仙之术,是由原始巫信仰发展而来的民间宗教,与满族的萨满信仰存在诸多共同性质,如二者都是多神崇拜,都具有占卜、预测等宗教特征。所以满族人在与汉族交往中接受了道教,并在自己的神话中表现了这种态度。如《尼山萨满传》中出现了“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等道教神祇。“东岳大帝”为道教信奉的泰山神,以阴阳五行论说,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是万物发祥之地,因此东岳大帝具有主生、主死的职能。“玉皇大帝”为道教总执天道最崇高之神,这位统管天庭的大神甚至还出现在极富原始性的满族说部《女真谱评》诸神话中,故事里萨满神要服从玉皇大帝的指令,如萨满神在除霍硌女妖时,首先征得玉帝的应允,才能得到开阳星神的协助除掉女妖。此外,满族神话还体现了道教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宗教思想。如满族始祖神话《三仙女》中,佛库伦吞食朱果后十分担忧,二姐正古伦劝其说“:吾等曾服丹药,谅无死理,此乃天意,俟尔身轻上升未晚。”又如满族很多家族神话都称已故先人曾在长白山“修炼”,最终成为家族祖先神。可见,满族神话已经具有明显的仙话特征。

此外,在满族民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满族神话还受到很多民间宗教的影响与渗入,产生了大量相关神话传说。清中晚期,各种宗教文化涌入国门,国内一些民间宗教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白莲教就是当时发展最快的宗教之一。虽然北方的白莲教并未发展成象四川那样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但其势力也足以与日渐式微的萨满教相抗衡,因此,萨满们奋起抵抗白莲教。满族石姓家族就流传着“五辈太爷斗法白莲教”的神话故事:相传,石姓五辈太爷与当地的白莲教徒斗法,利用各种神授法术取得了胜利。此后的石姓萨满就一直抵抗当地危害百姓的白莲教徒。(石文尧讲述,谷颖记录)石姓家族中还流传着五辈太爷与狐狸精斗法的神话传说,这些故事与前文萨满和喇嘛斗法神话相似,都是宗教核心人物间的斗法故事,它直接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宗教间的矛盾、统治集团的政治倾向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所以,这类斗法神话具有明显的宗教史诗性特征。

上一篇:人本教学下一篇:女性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