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反应范文

2024-08-03

重度反应范文(精选6篇)

重度反应 第1篇

关键词:献血不良反应,涌泉穴,晕厥,抽搐

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在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1]。针灸治疗现代急症有确切的疗效, 为世界卫生组织所确认。而重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病急, 多以晕厥或伴有抽搐为主证。针灸则对治疗晕厥、抽搐等急症方面有独特和即刻的疗效。由于献血场所医疗急救设施较为简单, 加之重度献血不良反应往往在献血中或献血后几min内发生, 因此采用针灸治疗重度献血不良反应不失是一种简便、易行、见效快、效果好、无毒副作用的好方法。而涌泉穴具有很强的开窍苏厥、熄风止搐的作用。2005年至2010年, 我们选择针刺涌泉穴的方法治疗29例重度献血不良反应,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发生重度不良反应献血者共计29例:男性10例, 女性19例, 年龄最小的18岁, 最大的45岁, 献血200mL者5例, 献血400mL者24例。症状均表现为献血中或献血后突发性的晕厥, 部分伴有四肢抽搐或全身抽搐, 其中20例发生单纯晕厥, 9例发生晕厥并伴有抽搐。以上发生重度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献血前体检结果全部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GB18467-2001) 。

1.2 治疗方法

取单侧涌泉穴, 左右均可。消毒皮肤后, 用1寸毫针, 直刺0.8寸左右, 提插捻转, 予以强刺激, 行针1~3min, 留针在5min以内, 以病人意识恢复、抽搐停止为原则。

1.3 治疗结果

经治疗的29例献血者, 一次行针后全部意识恢复, 抽搐停止, 出针后未再发作, 见效最快者20秒, 最慢者4min, 平均1分40秒。

2 典型案例

献血者王女士, 28岁。2006年8月在献血400mL拔针后3min, 突然晕厥倒地, 呼之不应, 四肢抽搐。我们即取其左侧涌泉穴, 用1寸不锈钢毫针在消毒皮肤后直刺、提插捻转, 约20秒后献血者苏醒, 继续行针至1min时其抽搐停止。

3 体会

在处理重度献血不良反应中, 常规处理方法一般使用安定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副作用明显且有禁忌证, 对献血者大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会延长不良反应持续时间, 献血者恢复后易产生头部困重、疲乏、大脑灵敏度下降等副作用。而中医认为,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 为肾经经气所出。其既为补肾穴, 又为开窍穴。针刺该穴具有益肾开窍苏晕厥, 平肝熄风止抽搐的功能[2]。采用针刺涌泉穴的方法, 操作简便, 且无毒副作用, 可以起到苏厥止痉的速效, 献血者在恢复后也无任何不适反应。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仁.实用急症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17.

常规剂量阿托品致重度反应3例 第2篇

患者1,女,26岁。因腹痛在当地肌内注射用药后昏迷来院。查:36.8℃,脉搏扪不清,R 26次/分,BP 0/0mm Hg,昏迷状;面部、胸部潮红;瞳孔0.5cm,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迟钝;心率:116次/分、律齐、心音低远、各瓣膜区末闻杂音;腹平软、耻骨联合上压之有疼痛反应,肠鸣活跃。立即静脉输液。因月经情况不明,请妇科医师排除了异位妊娠。0.5h后清醒,血压升高,3h后一切正常。追问病史,系在当地注射阿托品0.5mg,注射后5min昏迷。

患者2,女,36岁。因急性胃肠炎已住内科,查房见患者腹痛难忍,肌内注射阿托品1mg,数分钟后处于昏迷状。脉搏扪不清,R 28次/分,BP 50/20mm Hg。面部、胸部潮红;瞳孔0.5cm,对光发射、角膜反射迟钝;心率110次/分,律齐、心音低远、各瓣膜区末闻杂音;双肺(-),腹软肠鸣活跃,立即静脉输生理盐水500ml,0.5h后患者清醒、瞳孔恢复正常,血压上升,面部、胸部潮红消失,1h后一切正常。

患者3,女,32岁。因胆囊炎、胆结石输液。因上腹痛疼难忍,立即静脉推注阿托品1mg。5min后患者自述视物不见。入院查T 38℃,P 112次/分,BP 90/60mm Hg。面部、胸部潮红;瞳孔完全散大,心率11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末闻杂音,双肺(-),腹软、右肋下明显压痛,莫非征阳性,肠鸣活跃。立即静脉快速输生理盐水500ml,1h后瞳孔逐渐缩小,4h后瞳孔大小恢复正常,视物清楚。

2 讨论

3 例患者使用常规剂量(0.5~1mg)阿托品后均出现瞳孔散大,面部、胸部潮红,心率加快,疑是否对阿托品过敏。药物过敏有以下症状体征:(1)呼吸系统: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发绀。(2)循环系统:心悸、面色苍白、脉速而弱、四肢发冷、血压下降与休克等。(3)神经系统:头晕、乏力、神志淡漠或烦躁[1]。(4)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5)皮肤:皮肤潮红、发痒、出现皮疹、口舌及四肢末梢麻木[2]。3例皆无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症状。循环系统仅有脉速而弱、血压下降、休克;皮肤仅有潮红。药物过敏常见的发痒、皮疹及缺如。患者血压下降、休克,阿托品本身也会导致[3]。关键是未对患者进行任何特殊治疗,仅作一般输液处理,均在0.5h后逐渐恢复正常。药物过敏从未出现过瞳孔散大。故阿托品过敏基本可排除。

患者出现瞳孔散大、面部潮红、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为阿托品的副作用。阿托品属胆碱受体阻断药,阻断M胆碱受体,使瞳孔括约肌和瞳状肌松弛,出现扩瞳。大剂量阿托品可引起皮肤血管及其他血管舒张、造成回心血流减少,可出现皮肤潮红、血压下降。阿托品扩血管作用机制未明,可能是阿托品直接舒张血管所致。较大剂量阿托品使窦房结M2受体阻断,解除了迷走神经对心脏抑制作用,可引起心率加快。阿托品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一般应用其中一种作用,其他的作用成为副作用。3例皆因腹痛使用阿托品止痛,可以肯定3例患者注射阿托品后均出现了重度副作用。

阿托品的作用广泛,各器官对其的敏感性也不同,随着剂量增大,可依次出现腺体分泌减少、瞳孔扩大和调节麻痹、胃肠道及膀胱平滑肌抑制。大剂量可出现中毒症状。3例患者仅注射了0.5~1mg,为常规小剂量,对药物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敏感性。3例皆为女性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更大,常规剂量可能会低于0.5mg,0.5mg阿托品对其可能是大剂量,故产生如此重度反应。第3例患者的瞳孔括约肌对阿托品最敏感,注射后很快瞳孔散大、暂时失明。阿托品在血液中可维持3~4h,由于用量很小,阿托品逐渐从血液中排除、血中浓度逐渐降低,故未作特殊处理,0.5h后逐渐恢复正常。故3例患者系注射常规剂量阿托品致重度反应成立。

关键词:阿托品,常规剂量,重度反应

参考文献

[1] 王哲人,段蓓,王湘,等.阿托品试验引起精神神经异常一例[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10):956-956.

[2] 吴桂生.阿托品不良反应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1):118-119.

重度反应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老年肿瘤患者128例, 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3例和45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88岁, 平均年龄74.7岁;肿瘤类别有乳腺癌、肺癌、直肠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 分别为37例, 23例, 16例, 12例, 12例, 10例, 9例, 9例;合并的疾病有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皮肤感染, 分别为17例、4例、5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或B超、CT、MRI检查证实。疼痛与肿瘤相关, 患者意识清楚, 能对疼痛作出评价。

1.2 疼痛程度评定

采用中国人癌痛评估工具 (CCPAT) 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综合进行评定。128例患者中度疼痛75例, 重度疼痛53例。

1.3 治疗方法

入院时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既往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情况来确定阿片类药物的基础量。在治疗过程中每日出现爆发疼痛次数超过3次或疼痛没有缓解或缓解不理想的, 药物剂量在原由剂量的基础上增加25%。每天记录患者疼痛部位、强度和毒副反应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患者总用药时间为26~160d, 平均用药时间 (41.3±17.5) d, 中位值43d。经治疗后疼痛评分中位数为3。阿片类药物剂量 (以吗啡剂量计算) 35~500mg, 中位值70mg。128例患者有118例 (92.2%) 达到中度以上缓解。

2.2 不良反应观察

本组不良反应有76例, 发生率为59.4% (76/128) , 出现的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谵妄、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 发生率分别为46.9% (60/128) 、22.7% (29/128) 、10.9% (14/128) 、3.9% (5/128) 、3.1% (4/128) 、3.1% (4/128) 、2.3% (3/128) 、1.6% (2/128)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症状 (便秘和恶心呕吐) , 发生率为69.5%。

3 讨论

阿片类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1], 即便秘和恶心呕吐。便秘可出现于阿片类药物的初期, 并持续存在于镇痛治疗的全过程。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机理主要是阿片类药物抑制肠壁平滑肌协调性蠕动, 降低肠肌层丛中兴奋性;肠液吸收增多, 分泌减少, 肠蠕动缓慢[2]。因此为了防止和缓解便秘患者应该增加液体摄入、增加活动量;预防性地使用缓泻剂、润滑剂;食用含纤维素的饮食;建立和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 配合安静的排便环境和充足时间;改变阿片药物的给药途径。本组研究中有2例严重便秘的, 通过应用缓泻剂和该口服剂为贴剂后便秘缓解。恶心、呕吐随着用药时间延长, 患者能够逐渐耐受。一般既往应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 较少出现恶心呕吐。阿片药物头晕、尿潴留、谵妄、嗜睡、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相对比较低, 但要注意谵妄的发生, 因为谵妄在临床上常被漏诊, 易于痴呆混淆。谵妄多见于首次大剂量使用或快速增加剂量的患者, 终末期肿瘤患者谵妄的发生率高达20%~90%, 越接近死亡发生率越高。当患者出现谵妄时可通过更换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其他镇静剂来处理。本组中4例出现谵妄患者给予口服氟哌啶醇后缓解。

综上, 阿片类药物能比较有效地缓解老年肿瘤患者中重度疼痛, 消化道症状为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依从性, 应该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阿片类镇痛药;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小剂量用起, 规范剂量滴定;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晓泉, 陈倩超.癌症患者使用阿片类止痛药致不良反应98例统计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 29 (24) :2143-2144.

重度反应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26例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3例。研究组13例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9例、女性患者为4例,年龄在32~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23±0.97)岁,患者发生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为71%~90%,平均狭窄程度为(79.32±10.35)%;对照组13例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0例、女性患者为3例,年龄在31~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9±0.94)岁,患者发生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为70%~89%,平均狭窄程度为(80.01±9.98)%。研究组与对照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在性别、年龄、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程度、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证实发生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病情;(2)患者年龄>18周岁;(3)患者临床疾病为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4)患者可出现多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但仅有一侧狭窄程度>70%,其他狭窄程度<50%;(5)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具有知情权,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1)患者出现侧颈动脉或同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患者病情严重,无意识或意识状态较差,或具有精神类疾病;(3)患者具有甲亢、颅内动静脉畸形,或其他心脏及呼吸系统疾病(此类患者可对其体内血流速度造成影响);(4)患者使用丁苯酞药物易导致严重并发症;(5)患者临床诊断结果为血管炎性缺血性卒中或心源性卒中。

(1a图表示患者治疗前,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情况;1b图表示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残余率为10%左右,由此可知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1.2.3 分析方法

对照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仅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如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以及适当剂量的调节血脂药物;研究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在进行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给药方法为口服剂量为0.2g丁苯酞药物(学名:正丁基苯酞,商品名:恩必普,石家庄制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规格:每盒0.1g×24粒,批号:09090411),每日给药3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多普勒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治疗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研究组与对照组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经上述不同给药方法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脑血管反应性无明显差异,且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脑血管改善程度为(0.24±0.1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脑血管改善程度为(0.05±0.03),且P<0.05,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分析

选取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治疗前后多普勒医学影像检查结果,对两组图片进行对比分析(图1、2)。

3 讨论

(2a图表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治疗前PSV为每秒245cm,且同时伴有涡流频谱;2b图表示患者经丁苯酞治疗后,PSV为每秒52cm,且频谱形态恢复正常)

脑血管反应性,即Cerbrovascular Reactivity,简称CVR,具体是指由于人体受疾病或生理因素刺激,扩张或收缩脑部小动脉,从而使脑部血流量进行调控,脑血流维持稳定状态,以便于适应其脑部功能所需的能力[1]。研究可知[2],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亦随之降低,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如何恢复或提高患者脑血管反应性是影响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丁苯酞能够对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进行抑制,从而对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凋亡现象进行有效减少,较好的保护了线粒体功能,可增加患者脑部小血管再生能力[3],是临床上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本文研究可知,对于重度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脑血管反应性,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最终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Eskey CJ,Sanelli PC.Perfusion imaging of cerebrovascular reserve[J].Neuroimaging Clin N Am,2012,15(6):367-381.

[2]Vernieri F,Pasqualetti P,M atteis M,et al.Effect of collateral bloodflow and cerebral vasomotor reactivity on the outcome of carotidartery occlusion[J].Stroke,2011,32(4):1552-1558.

重度反应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2 月~2015 年8 月在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行全身麻醉剖宫产手术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100 例,重度子痫前期的诊断依据《妇产科学》(第7 版)中关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标准[6]。 纳入标准:ASA Ⅱ~Ⅲ级;年龄20~35岁;体重指数≤35 kg/m2;孕龄≥32 周;血红蛋白≥90 g/L。排除标准:肝肾功能明显异常;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术前有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 根据不同的右美托咪定的使用剂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5 组:D0组(0 μg/kg)、D1组(0.4 μg/kg)、D2组(0.6 μg/kg)、D3组(0.8 μg/kg)和D4组(1.0 μg/kg),每组20 例,D0组为对照组,输注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本研究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于术前与患者或患者授权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和心电图(ECG);麻醉前连接TD-3200 麻醉深度检测仪(深圳市太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监测镇静深度[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直接监测动脉血压。 麻醉前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 氯化钠注射液(北京费森尤斯卡比医药公司, 批号:81ID113)5 m L/kg扩容, 术中以10 m L/(kg·h)维持输液。 先对患者进行导尿和消毒铺手术巾,准备开始手术前,依次静脉注射丙泊酚(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 H;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10277; 批号:10H19565)2 mg/kg、 顺苯磺酸阿曲库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40303)0.15 mg/kg和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6140501)1 μg/kg进行快速麻醉诱导,3 min后进行气管插管,同时开始手术。 麻醉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5 μg/(kg·min)和丙泊酚4~10 mg/(kg·h)。根据BIS监测结果调整异丙酚的输注速度,使手术期间患者的BIS值维持在40~50。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1140310)0.1 μg/kg和盐酸托烷司琼(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号:514102053)2 mg,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术后带管回麻醉恢复室(PACU)。 改良Aldrete评分≥9 分送回病房[7]。

1.3 右美托咪定的应用

在胎儿娩出并断脐后分别单次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011432)0.4 μg/kg(D1组)、0.6 μg/kg(D2组)、0.8 μg/kg(D3组)和1.0 μg/kg (D4组),D0组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泵注时间均为15 min。 研究所用药液由不参与给药的医务人员根据随机号和患者体重抽取相应的药物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 m L交予研究者使用。

1.4 拔管标准

呼吸空气时Sp O2≥92%;呼吸方式正常,呼吸频率<30 次/min,潮气量>300 m L;意识恢复;保护性咳嗽、吞咽反射恢复;肌力恢复,持续握拳有力,无支撑下抬头坚持10 s以上[8]。

1.5 观察指标

监测并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 拔管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和15 min(T4)时的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HR、 和Sp O2;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清醒时间(停用麻醉药物到呼唤患者能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停用麻醉药物到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转出PACU时间;观察泵注右美托咪定后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高血压(SBP≥180 mm Hg或DBP≥110 mm Hg)(1 mm Hg=0.133 k Pa)、低血压(SBP<90 mm Hg)、 心动过速(HR ≥110 次/min)、 心动过缓(HR<50 次/min)。 开始输注药物至输注结束后15 min内出现的不良事件才视为是由药物所引起的不良事件。

1.6 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处理

患者出现SBP≥180 mm Hg或DBP≥110 mm Hg时静脉注射乌拉地尔20 mg;SBP<90 mm Hg时静脉注射甲氧明2 mg;出现HR≥110 次/min时静脉注射艾司洛尔20 mg; 出现HR<50 次/min时静脉注射阿托品0.3 mg;用药2 min后若情况未改善则重复给药。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孕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各组间T0时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D0组比较,D1组T1、T2、T3、T4时的SBP、DBP和HR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2、D3、D4组T1、T2、T3、T4时的SBP、DBP和HR明显降低(P < 0.05)。与T0时比较,D0和D1组T1、T2、T3、T4时的SBP、DBP和HR均明显升高(P < 0.05);D2~D4组T1~T4时的SBP、DBP和HR均明显降低(P < 0.05)。 见表2。

2.3 苏醒时间的变化

与D0组比较,D1、D2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转出PACU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3、D4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转出PACU时间均明显延长(P < 0.05)。 见表3。

2.4 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所有患者在输注右美托咪定后均未出现需要处理的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

3 讨论

重度子痫前期是最严重的妊娠期合并症之一,通过剖宫产手术适时终止妊娠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研究表明,只要术前给予合理的液体治疗,术中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硬膜外麻醉、腰麻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均可以安全地用于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9,10,11,12]。但对于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椎管内麻醉失败、无法有效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椎管内麻醉或需要紧急手术等特殊情况时则必须采用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恢复期随着麻醉药物的停用,麻醉深度逐渐变浅,生理反射逐渐恢复,在各种不良刺激的作用下,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被激活, 使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患者出现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气管导管和吸痰操作等对咽喉及气管的刺激会引起呛咳、躁动,进一步加剧血流动力学波动。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交感神经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声、光等轻微的刺激甚至精神情绪波动都会引起剧烈的血流动力学波动甚至诱发子痫和心脑血管意外。 研究表明,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收缩压≥160 mm Hg且持续时间超过1 min,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率将明显增加[13]。 因此对于行全身麻醉的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 麻醉恢复期应采取各种措施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

注:与D0组同期比较,*P < 0.05;与本组T0时比较,#P < 0.05;1 mm Hg=0.133 k Pa;HR:心率;SBP:收缩压;DBP:舒张压

注:与D0组比较,*P < 0.05;PACU: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右美托咪定是高选择性的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脑干蓝斑核的 α2受体,产生镇静、催眠作用; 作用于脊髓后角突触前和中间神经元突触后膜的 α2受体,使细胞膜超极化,抑制疼痛信号向脑的传导,产生镇痛作用;右美托咪定还能通过抑制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冲动的发放, 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降低交感神系统的兴奋性。 用于复合全身麻醉除了具有降低其他麻醉药物使用量、稳定血流动力学和降低局部心肌缺血发生率的作用, 还能明显抑制气管插管和气管拔管期间的应激反应[14,15,16]。 以往的研究表明, 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4~0.8 μg/kg能有效抑制高血压患者全身麻醉恢复期气管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血流动力学波动,且不延长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17,18,19,20,21,22]。 本研究结果表明,术中单次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6~1.0 μg/kg能有效抑制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患者全身麻醉恢复期的气管拔管反应, 具有降低应激反应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作用,但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右美托咪定的剂量达到0.8 μg/kg会导致患者苏醒时间、 拔管时间和转出PACU时间明显延长,说明随着右美托咪定使用剂量的增加,其镇静作用逐渐加强,对患者苏醒质量和苏醒时间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需要处理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可能主要与右美托咪定输注速度较慢,且术中根据麻醉深度检测仪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其他麻醉药物的使用量有关。 Turan等[23]的研究表明,手术结束前使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低50%后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未见高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 说明输注右美托咪定后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不完全是由右美托咪定所引起的, 还与其他麻醉药物有关。

重度反应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共64例, 均经病理和影像学检查确诊, 且伴有重度以上疼痛 (NRS评分>6分) ,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伴有缺氧性呼吸抑制或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具有药物禁忌证者等。其中男性41例, 女性23例, 年龄均在22~78岁, 平均为 (43.22±3.01) 岁。包括胃癌17例, 肺癌14例, 乳腺癌11例, 肝癌8例, 结直肠癌7例, 宫颈癌4例和食管癌3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知情并签署治疗协议书, 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2例, 且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 起始剂量为10 mg/12 h, 观察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起始剂量为20 mg/12 h,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调整用药剂量至疼痛控制满意。采用NR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10分为剧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

镇痛效果判定标准为[4]:完全缓解:疼痛消失;明显缓解:疼痛较治疗前减轻3/4以上;中度缓解:疼痛较治疗前减轻1/2;轻度缓解:疼痛较治疗前减轻1/4;未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未减轻。有效率= (完全缓解+明显缓解+中度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处理临床数据, 计量指标均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镇痛有效率为93.75%, 而对照组镇痛有效率为90.6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2例, 头晕2例, 便秘3例及失眠或嗜睡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25%;而对照组出现头晕4例, 便秘4例、恶心、呕吐4例及嗜睡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88%,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癌性疼痛 (癌痛) 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 其发生率可高达75%~90%,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会导致其病情进一步恶化, 而有效控制恶性肿瘤晚期疼痛是患者及家属的迫切愿望, 也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5]。控制癌性疼痛是可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药物治疗是目前临床控制癌症疼痛的主要方法, 阿片类制剂具有较好的癌痛控制效果, 其中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是目前治疗癌性疼痛的首选药物之一[3]。

吗啡作为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痛的首选药物, 认可度较高, 而硫酸吗啡缓释片为强效的中枢性镇痛药药物, 可制止各种疼痛, 主要用于晚期癌症患者的第3阶梯止痛。盐酸羟考酮为阿片受体激动药, 对脑和脊髓的阿片受体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 其镇痛效果与吗啡相似。其缓释制剂双向释放, 可延长镇痛控制时间, 并迅速控制疼痛, 减少患者服用次数, 且不良反应少, 患者耐受性好,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而有望成为吗啡的替代品[6,7]。本研究通过比较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的临床疗效得出, 两种药物具有相当的镇痛效果, 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4例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2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 观察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疗效相当, 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恶性肿瘤,重度疼痛,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孙媛媛, 陈小燕, 王克松.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重度癌痛的疗效分析[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3, 25 (1) :36-40.

[2]李琳.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70岁以上老年癌痛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7) :937-938.

[3]陆伟萍, 谢文娟.奥施康定与美施康定控制中重度癌痛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 (34) :93-94.

[4]陈胜佳, 徐振武, 朱凯, 等.美沙酮与盐酸羟考酮在治疗晚期重度癌痛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 2013, 25 (8) :139-140.

[5]叶燕明, 肖醒香.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83例重度癌痛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前沿, 2012, 2 (8) :29-70.

[6]简晓顺.硫酸吗啡缓释片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的药物经济学分析[J].现代医院, 2012, 12 (12) :53-5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度反应】相关文章:

重度痔疮07-21

慢性重度便秘07-17

重度腰椎滑脱09-08

重度酒精中毒05-12

颈内动脉重度狭窄07-15

重度颅脑损伤护理07-29

重度癌性疼痛07-23

中重度智障儿童08-03

脑外伤/中、重度08-03

重度慢性牙周炎08-05

上一篇:全人教育理念论文下一篇:反腐败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