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范文

2024-05-25

中西教育范文(精选12篇)

中西教育 第1篇

一、学校教育的差异

(一)教学方式上的差异

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皆为纯中式教育。学生进入课堂,老师站在教台上,学生在台下接受着老师的知识灌输,古时教其背唐诗诵古训,现在教其规律技巧。万变不离其宗,尽管他们不理解,但也要其先被动的吸收,然后再慢慢的消化,最后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传统教学方法恰恰被西方教育学者运用的很好,并被巧妙地运用到西方的教学方式中。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不是直截了当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相同的思维方式去独立完成,他们更注重的是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去探索世界去感官世界。从幼童时期就开始建立认知的基础,多让他们用五官感觉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真真正正的去知道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而并不像中国教育一样告诉你1+1就是等于2的定理。

中国多“天才”西方多“大师”。西方学校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老师能够作为学生们的“导师”而不是“教师”,仅有一字之差,却大有不同。但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这就是中国灌输式教育的好处,教育模式正规化易于操作,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严格且统一的训练。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一段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二)课堂教育的差异

相信很多人在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中,对一句话肯定烂熟于心,那就是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保持课堂秩序,不许讲话。在中国,中国教师认为良好的课堂纪律就是要学生井然有序,保持安静。中国学生认为坐的端端正正,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良好的课堂秩序的确是营造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但忽视了学生间的思考讨论,限制了学生天性的解放。然而西方的课堂上学生是主人,课堂氛围很轻松,但这并没有影响学生们听课,反而让他们交流心得,学起一个知识点来能更好的接受和吸收。学生们敢想敢做敢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并没有抑制天性的释放,从小个人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也恰恰是中国需要借鉴的地方,知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洽,都要知无不言,言地不尽。一校园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流,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一切以达到教育最优化为目标。如果中国在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身天性的发展,中国学生将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

(三)教育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每天都是固定的模式化,但都基于一个目的:考试。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展开的教育,小学生为了升初中考试发愁,初中生为了升高中考试发愁,而高中生则是为了上大学而发愁。中国重视“精”和“深”,重视基础课程的巩固,每天都是围绕固定的知识点不断地去联系去钻研,甚至一题多解,主打题海战术。而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重视“广”和“博”。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例如课程都有选修和主修制度,不是固定化的而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只要修的课程数量和难易指标相当就可以。这样即使偏科的学生也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同样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是西方教育的优点但同时也是其不公平之处。中国虽应试教育,但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中国考生参加考试时科目和试题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必须凭借自身的真才实学通过考试。只要自身刻苦努力,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就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所以中西教育应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以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二、家庭教育的差异

(一)中西的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其文化也大不相同,美国人类创始人博鄂斯认为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和民族间不同的的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主要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孩子是绝对的服从者。然而西方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以理性科学为核心,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父母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让他们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但在自由的大一统环境下同样具有弊端,有数据说美国平均每一个上课日就有7000个学生逃课,每年加起来总共有120万学生辍学,大约只有70%的高一学生最后能毕业,几百万十五六岁的辍学者在街头闲晃。这些也恰恰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国教育方式对家长和孩子的正能量影响。

(二)家长的管教方式差异

随着《虎妈猫爸》的热播,该剧热播风潮持续,在国外孩子只是孩子,在中国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在中国家庭中,孩子承载了整个家庭的希望,爱孩子固然是天性使然,但过度溺爱会产生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无限放大后,管教变成了牢笼,疼爱化成了枷锁。

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一句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中国家长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然而西方家长做到了兼顾孩子的心理需求。中国家长会尽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但无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玩消失,轻生厌世。这不仅助长了孩子的畸形心理,同时自己也会背上很沉重的包袱。

在中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而这个不科学的反自然的生长方式恰恰被中国的许多家长运用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他们对孩子们的高目标希冀,让孩子在家庭中无形中受到了莫大的压力,把一次的小失误放大化。当孩子犯错或失意的时候,我想他们更需要的是最亲近的人的鼓励和爱。中国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他们觉得学习好就是有出息的,而对孩子自身的人格培养处理身边琐事的能力,能否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等似乎关心甚少,有的几乎完全忽视掉了。但中国家长为孩子付出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孩子一臂之力,让他们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众多分岔路口直接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向。每当到了孩子盼望已久的寒暑假,家长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准备各式各样的补习班,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课内外知识,拓宽知识面。但我想如果中国家长让孩子做到劳逸结合或许将事半功倍。孩子按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个路线一步一步走着,家长们或许应该听听他们内心的诉求。社会缺少的是全方面的人才,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成绩以外的自身素质培养和人格建设,因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很注重和孩子们的沟通,关心孩子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在国外,家长和孩子是没有秘密的。每个月都有固定的family day,大人孩子们一起出去郊游,这不仅促进了家庭氛围,同时也加固了家庭亲情纽带。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西方的孩子不敢说比中国孩子聪明,但是可以说西方孩子都很自立。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富于探索等个性品格。比如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有一间房子。且父母在进入房间之前都会敲门,这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更体现出尊重孩子。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上,父母只帮孩子做一些以他们的能力还没法办到的事情,孩子自己可以的也不会向父母寻求帮助,因为他们早已养成了独立自主的好习惯。而且有很多青少年会在自己课余的时间帮邻居遛狗送牛奶等来赚取零花钱,买自己心仪的东西。从小就让他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获得收获,而不是像中国个别家庭的教育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想要的可以跟爸爸妈妈要,而不是自己思考该怎么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

西方的家庭道德教育中,一方面宗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做礼拜,用餐前进行祷告,这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在思想教育上,美国父母更注重的是行为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孩子在社会上做个文明人,比如走在大街上绝不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烟头儿,无论是乘坐地铁到商场购物,甚至上公共厕所都自觉排队。孩子跟大人一样前后都保持一定距离,没有拥挤现象,更没有出言不逊、恶语伤人的,到处都见到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呈现一派祥和亲切的气氛。这就体现了西方家庭教育的优越性,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活生生的榜样。陈鹤琴女士在《家庭教育》中说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其中的原则八:小孩子作伪是由父母养成的。因此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影响他们做人和行为习惯,不能否认中国的全部家长,但应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是否偶尔用错了方法。

三、社会环境的差异影响

中国讲究大同,但又讲求和而不同。陶行知先生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比粗鄙;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太平。这足以证明教育的重要性及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下,素质教育大力开展下,分数对于中国孩子来说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追求国家教育的升学率,为了迎合教学的目标,中国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杨江南在用10多年写成的新书《教学反思:高分与素质并重的学习方法》中指出:素质教育的真正障碍不再于考试的存在,而在于师资、文化与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能够应付好考试,而且会比单纯的应试教育做得更好,因为它能从长远的角度提高考试成绩。如今中国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道路还很长远,但中国已经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越走越远。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还是缺乏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制能力,而这样的意识缺乏终会导致孩子的教育问题。西方恰好相反,在求异的大一统环境下,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从小就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社会的主人。而且中西的社会关系也大不相同,在中国,血缘是家庭关系的纽带。而在西方即使关系再亲近,也是个体的结构。他们的结构很简单,父母只照顾孩子到成年,在那之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旦成年就代表着经济独立,不该继续依赖父母,这恰恰体现出西方父母给孩子的自由。而在中国家庭团圆和和美美是中国人心中那个最美好的希冀,所以长辈希望后辈们长大后还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身边,互帮互助相互的依赖。但这种方式却不利于中国少年的自理和自立。

总结

中西教育体制差异 第2篇

一、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是与对该知识的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人类是天然具有好奇心的。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诱导,刺激和引导这种好奇心。填鸭式和题海式教育是泯灭这种好奇心的天敌(必要的记忆背诵除外)。而且极易导致人对学习的反感心理以及对个人行为的其他负面影响。

二、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用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加上想象的翅膀,充分地感受生活,积累对自然的认识。

西方教育基本上照顾到了这些自然规律。在初中(15岁)以前基本上不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学生学得很放松。既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各种兴趣自由的生长,各种思想自由地发展。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十分健全的发育。但一过15岁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迅速变得严格起来,而且学习负担和压力都有显著的增加。这种状态将持续增强直到大学毕业。结果到大学毕业时学过的总内容比中国的大学生有多无少。换句话说,在校学习强度与人的理解能力及智力发育保持同步增长。这是值得中国教育界好好借鉴的。

遵从教育自然规律与否才是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差异,也是中国现行的教育方式中最深层次的,最实质性的,最难被人们注意到的要害问题。

在教育孩子上,西方的教育是:

第一:把孩子当人看,平等地看待他,给他选择的权利。

第二:从小让孩子独立,教会孩子如何在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技能。

第三: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一颗乐观的坚毅的心。

中国与美国在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教师给学生传授了许多人文的东西,提出了要守时、要注重仪表、人们都需要朋友、继母也是有爱心的、要爱自己、出错并不可怕等六个观点,将品德教育融入课堂,教人做一个懂得礼仪、诚实守时的人,体会父母的爱和朋友的帮助,更要学会爱自己,可谓润物细无声,比泛泛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效果更为明显。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侧重于分析字、词、句,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思想。教给学生的无非就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要遵守时间,学生除了学到这些,还有小女孩们幻想着穿上玻璃鞋找到自己的王子,嫁到金碧辉煌的宫殿中去。

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爱自己!近年来,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报道:为了一些小事、小小的挫折,许多孩子竟然自杀,告别人世,惋惜之余,不禁感叹,现在小孩子的心理也太脆弱了。美国教师关于“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的观点,正是需要我们来告诉中国的孩子的,要爱自己!不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当儿戏。

090114049

汉本一班

中西高校钢琴教育模式的思考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2-0200-01

长期以来,我国音乐类高校传统的钢琴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功利性,过分注重钢琴演奏的技法技巧,教学方式单一且内容封闭,忽略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互动性,忽视了传统的人文教育及人格教育,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的知识领域,导致学生的学术视野、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在拓展专业技能等方面受到局限,致使学生的基础训练和全面发展受到影响。音乐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及人文素养的人,而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盛行,部分人群正义感迷失、责任感弱化,荣辱是非观混淆,公德心缺乏,那么现在摆在我们高校教师的问题是: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道德情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德才兼备、情趣高尚、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最重要的人格教育是快乐学习,再优秀的学生,都必须懂得待人接物,让骄傲的学生谦虚;让缺乏信心的学生肯定自己、爱自己;让一上台就掉泪的学生拥有勇气。不以分数或演奏为唯一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激励学生热爱、享受学习,即使不成为音乐家,音乐仍会是一辈子的好友。这就是西方的钢琴教育。我们来看看各个西方国家的教学模式是一个什么现状吧!

一、德国的钢琴教育

19世纪以后,德国的钢琴教育混杂着各种流派和方法。德國的音乐水平是举世闻名的,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生长在那里,而且还具有非常好的学习音乐的环境。在德国的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通常必须先完成13年的普通教育,获得毕业证书,才能参加入学考试。入学之后的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将来想成为一般的中学教师的学生开设的。四、五年后,毕业考试合格的人,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独奏课程的教育,是为那些想成为钢琴演奏家的人而设的。

对于为想当钢琴教师的学生而开设的基础教程,一般除了主课和基本乐理与合奏课外,还要学习钢琴教学法,系统地学习钢琴教育史、演奏法的发展、钢琴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而且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习试教钢琴。

大多数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教钢琴了,对象大都是儿童。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每周大约有两天的时间,可以在校外教琴,挣得一些生活费。因此采用各式各样的教材,不受特定的教育课程所束缚成了德国高校钢琴教育的特定。

二、匈牙利的钢琴教育

自从匈牙利这块国土产生了李斯特这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大师以后,所有学习音乐的人、从事音乐工作的人,都把这个国家的音乐水平放到了同西方各国家等同的位置上了,尤其是在本世纪初,巴托克和科达伊的崛起,更加突出了匈牙利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在匈牙利,所有的器乐教育都是由国家组织的,这种学校,除了一部分有独立的建筑物外,大都附设在全国的各级学校或文化馆中。在入校之前,必须要有一年时间的准备时期,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他们只开发节奏感和听音的能力及学习音乐所必须的读与写的基础要素,而并不使用乐器,这就是科达伊开创的培养儿童如何将谱面所记的“创造并改变”成音乐的方法。在他们的钢琴教学中还特别注重使用本国的教材,弹奏本国的曲子,这一方面让学生亲近本国的音乐,熟悉本国的音乐,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三、俄罗斯的钢琴教育

俄罗斯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艺术和文化历史的民族,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出许多音乐家、文学家以及美术、戏剧和芭蕾等各方面的世界级大师。钢琴界也是如此,拥有鲁宾斯坦、涅高斯、霍洛维兹等等一大批世界著名的大钢琴家。

钢琴教育很容易过分地强调技巧训练,对于这种情况,俄罗斯的教师是非常注意的,尤其是在初级阶段,从一开始弹琴的时候,教师就要求学生能弹出富于表现的音色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必须要有某种感受,或是某种体会,以培养学生在音乐表现上产生出敏锐的感受。

四、美国的钢琴教育

美国的钢琴教育情况,与各国都不一样,它融会了世界各地的教育方法。这是因为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音乐家从世界各地逃亡到美国,这使美国的音乐事业像其它学科一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美国的音乐界,竞争是非常激烈,每年都举办数量非常多的比赛,为优秀的人材创造出很多成名的机会。年轻的钢琴家们,在地域性的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后,就可以向更大的音乐比赛挑战了。众多的比赛对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五、法国的钢琴教育

法国的音乐教育中心,是在巴黎国立音乐学院,许多扬名世界的音乐家都是出身于此(我国音乐家冼星海就求学该院)。在各地、市、区也有在国家和地方自治体保护下经营的国立音乐学院。此外,法国还有许多独立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学校。

钢琴系的学生除了要学习视奏、视唱练耳、伴奏和室内乐等课程外,大部分都要学习和声和对位法等课程,同作曲系的学生一样,学习有关作曲的知识和写作的技巧,这是法国钢琴教育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西方的钢琴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独立思考,对曲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演奏中进行表达。

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碰撞,迫切需要音乐类学生“通专结合”,这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中国高校钢琴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要借鉴西方优良的教学模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上不要被任何一种教学法所束缚住,教师让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才是最终的目的。

中西教育 第4篇

没有实践经历就没有发言权, 通过去美国做访问学者, 走进课堂, 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深刻理解。在国内大学也有7年的教学经验, 硕士以后一直在高校, 所以对国内的教学也有实战经验。那么中西方教育各有什么特点, 怎么将两者结合, 也就是取长补短。这就要求对两者有深刻认识, 而且进行深入研究。就从两者教育体制, 教育目的, 人才选拔, 教育方式, 以及对教师要求和教育结果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孔孟儒家文化以及现代可以得知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国家。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 从古代科举考试到现在的高考, 公务员等考试, 可以发现我们筛选人才的方式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通常就是感觉一考定终身, 导致现在学生为了应试教育非常辛苦的学习, 从而失去学习的真正兴趣。有时在学习过程中少了好奇心, 研究知识的欲望, 只是去把知识记熟。

那么西方教育, 就美国教育来说, 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 同时也是个包容性很强的移民国家。很多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国, 所以文化相对杂一些。也是很多国家的精英来到美国生活, 所以感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更加自主。整个文化环境比较放松, 但不意味着就是学生享乐, 学习不吃苦。可能更重视学生的钻研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 能够更好的发挥潜能。也就是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形成这样的环境, 在美国学生一年有两到三次高考, 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成绩选择学校, 同样学校上午学习, 下午查资料, 阅读, 以及培养自己兴趣。大学的入取, 成绩占一部分, 社会实践, 兴趣培养占一部分, 由此可见人才选拔是看综合素质。

教育目的来看, 国内授课可能需要学生掌握某个知识点, 而国外教学可能是看中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观性。这一点来讲, 我们用中国古话来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学习方法, 以不变应万变。由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的教育方式也会相对固化, 缺少一些创新, 教师将一些知识照着课本和书籍讲授给学生。那么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创新部分不是非常重视, 更注重基本功的学习。所以国内教育方式比较传统, 教师也就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点, 对课本掌握非常重视, 课外的内容比较少。这样的教学有利有弊,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基本功非常扎实, 知识学习也非常细致。作为一名中国教师教学7年的经验来看。国内的教育更要求教师去把书本或专业细节讲授给学生, 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要求来学习, 缺少自己思考的部分。那么美国教学, 老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或者说只是设计课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框架进行自己查资料进行学习, 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学生会印象深刻, 毕竟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那么我觉得可以两者结合, 教师把重点部分进行强调, 那么其他部分学生根据兴趣自己发挥, 这样可以把中西方教育的智慧进行扬长避短。

当然我们国内教育也有优势的地方, 比如说基本功扎实, 国内的基础教育还是很不错。学习的深度也是有的, 很多人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然后出国深造。这样对经济以及学生有比较成熟的思想和自控能力的时候进行留学学习。从人类成长的规律来看西方教育学生读大学之前还是很轻松, 基本上午文化课程, 下午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安排, 你可以学习乐器、绘画、体育项目等。这样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对自己有了解, 知道自己特长。进入大学学习以后美国学生还是学习非常辛苦, 这也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进入大学到工作是一个成年人即将承担社会压力的时候, 必须经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进入美国的大学你将会发现有很多人在图书馆熬夜查资料学习, 他们是非常勤奋, 一般学生大学毕业后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然而国内教育在学生读大学之前非常辛苦, 一但进入大学就放松下来, 以致于到工作的时候还不能胜任, 的再次学习就业。

去了美国两所学校进行学习比较, 首先是华盛顿大学, 是华盛顿洲立大学, 下面简单介绍下这个大学。位于华盛顿州西部沿海名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 简称UW, 是一所公立大学, 创建于1861年, 也是世界一流大学, 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52位, 世界大学排名第16位。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的医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公共关系、社会工作和海洋科学领先世界。拥有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教育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信息学院和海洋科学学院等。华盛顿大学培养了大批世界顶级的医学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巨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卫星、军用飞机、民航客机设计制造科学家和众多杰出的太空人。

在这个大学里最好的专业是计算机专业, 这个学校有着一个优势就是位于西雅图微软公司附近, 由于这个优势学校学生增加了实习和就业几率。基本毕业出的学生都可以顺利就业, 这是地势的优势。那么就专业本身来说, 美国的教育很注重实用, 基本学生阶段都可以编出程序, 也就是毕业后就能熟练的进入工作岗位。另外波音公司总部也在西雅图, 那么很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进波音公司进行网络程序设计。这所学校医学院也是全美第一, 尤其是生命科学, 攻克癌症方面也是全球杰出的贡献。

对教师的要求中西方也有很多区别, 从教师教学方法和对学生要求来说美国老师还是很鼓励学生自主的, 更多是让学生自己看书, 整理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表达, 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使学生活跃, 思维丰富, 也有自学能力。我想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可以有这样的方式。但这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 提高学生素质, 以及他们自主能力。这也是中美教育的特点。很多人觉得学习不好的人可以选择出国, 其实不然。在美国更加需要能力, 语言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虽然他们教学深度不比国内深, 但是对学生总结概括能力要求很高。强迫自己去做, 是一种挑战。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潜能。每个人的作业要求都不一样的, 也没法抄袭。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完成。

UD教学模式这是在美国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自主性, 老师组织课程的能力。主要有face To face教学, 就是面授课程。On line教学, 网上授课。还有就是office time教学, 少部分学生去办公室教学。美国教学非常强调学生自主性, 表现形式也多样, 尤其是group小组学习特别多, 团队精神。

这里授课方法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授课, 针对一些专业内容, 教师会请相关已经在这行工作人员走进课堂, 给学生讲更专业和实践内容。课堂很放松, 感觉师生之间关系也不严肃, 更像一些讨论会的感觉。

中国教师授课过程中同样科目有固定的教学大纲, 计划, 教案。同样课程不同老师教基本都一个模式, 还有学校的抽查。这样会束缚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想法, 会使得课题气氛会僵硬。所以教师教学会缺少创新, 一层不变。比如国内大学在室内设计专业没有单独列出, 只是环境艺术专业里面开设室内设计课程, 因此国内教学注重了学习的专业多样性。美国学校把这个专业单独出来, 里面具体课程划分很细, 包含厨房设计、餐厅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这些课程。所以从宏观上来看, 中国教育注重广度, 美国教育注重细节和深度。从一个教师角度考虑, 我觉得我们可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有比较广的知识面, 同样也在具体专业上有深刻了解, 然后根据自己兴趣做一个一专多能的学生。这样可以将中西方教育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

就教育结果来看, 也会有所不同。学生考核, 美国教育宣扬的是鼓励教育, 这样的环境是很好, 老师总是很鼓励学生。可能这也是文化背景不同, 这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更爱学习和专研。国内学生大学之前很辛苦, 进入大学就散架了。但在这里从幼儿园到大学, 学生一直是一个状态, 学习和生活结合, 这里也很强调学生交际能力, 并不是单一成绩好久可以。学生毕业后方向, 一部分可以直接就业, 学校也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一部分学生继续进入university学习, 尤其是国际生。美国很欢迎各种学生来学习, 有高中毕业, 有高中读了一半, 还有一些国际生, 他们就更复杂一些。美国是个鼓励终身学习的地方, 所以一个班级里年龄层次从17岁到60岁。很多学生交流说来学习不仅和老师学, 同学之间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就教育结果来说, 国内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需要进行二次学习, 不能立刻胜任工作, 而美国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的进行工作, 能从基层做起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 我在以后教学中会更注重实践部分环节。

以上是对教育体制, 教育目的, 人才选拔, 教育方式, 以及对教师要求和教育结果的一些看法。西方教育的智慧在于发挥人的潜力, 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也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非常希望学生爱自己的专业。当然中国的教育也有优点, 继续发展基础教育。最希望培养出一个既踏实又有思想的学生,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完善教育体系。

摘要:现今中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同样文化和教育也是在一个变革的时期, 是一个转型期, 也是和国际接轨的阶段。我们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观能动性, 实际就是综合西方教育的理论和特点, 进行改良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特殊转型期, 我们有必要好好研究教育, 使得教育能够走向国际化。

关键词:中国教育,西方教育,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4.

[2]刘铁芳.守望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0.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4.

[4]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 2010.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第5篇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

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警惕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第一,唠叨式。

很多孩子说,一听爸爸妈妈唠叨就烦。请你们想一想,夫妻之间老唠叨你还烦呢。作丈夫的唠叨妻子烦,作妻子的唠叨丈夫烦。唠叨式是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第二,数落式。

唠叨的同时就是数落。孩子在家里总是不停地被数落: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做作业啊?你怎么只知道玩啊?数落比唠叨更恶性了一点,因为数落常常带有谴责性质。将数落式彻底取消。就是这些错误方式在毒害孩子,破坏孩子的学习状态,把孩子积极性的火苗扑灭了。

第三,训斥式

动不动就训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

第四,打骂式。

打骂式的父母数量不多,但对孩子的影响更不好,一定得取消。

第五,达标式。

规定孩子考试的平均成绩必须达到多少分,名次要进入前几名,上哪个重点中学,考哪所名牌大学。这叫达标式。

达标式也是伤害孩子五种积极性的家教方式。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会为自己制定目标的,父母将脱离孩子实际的高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很累,加重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第六,疲劳式。

学校搞题海战术,父母再额外增加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七,包办式、陪读式。

浅谈中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第6篇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已有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资历尚浅,仍需要向西方借鉴学习。本文介绍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进方面,即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系统等,同时分析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此为抓手深化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

关键词:

艺术设计教育 英国 中国 比较 反思

中国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143-02

一 以英国为主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设计专业的国家,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全面提倡创新,鼓励创新,是一个凭借工业革命的后续成果而立足于世界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世界上三分之一誉满全球的设计师大都接受过英国的设计教育。英国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产业化毋庸置疑的标志性国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历经百年积累沉淀的英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铜墙铁壁般坚固的体系和基点。这个体系和基点无不传承着西方世界的文明起源和思想宝藏。西方高等教育体系的默契源自人类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的历史共识。被列为首等重要的是人类的道德教育即德育;其次是人类能在人群中凸显自我的综合能力;最后才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视野、专业理论、方法途径以及技能实操等的教育。…

(1)德育为首位

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其教育理念、思想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例如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为准则,在英国的艺术设计高校中,将学术道德筑成了法律般不可逾越、非黑即白的严格界限。每当新生入校时,学校就向每位学生颁发一本厚厚的学生手册,内容包括: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诸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学生在校外公共生活中要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学生在解答试卷考题、撰写论文时,如果照搬原著的原文没有加上双引号即视为抄袭,此行为已违反了学生手册中有关学术道德的惩罚规定,将受到警告和重修处分;如果照搬原文超过一个自然段即为剽窃,学校对剽窃、复制他人作品、重复使用个人作品等学术道德败坏行为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惩罚;由此而被开除学籍者将被所有的英国高校拒之门外。以此警示学生注重学术品格、严守道德规范,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综合能力的训练

英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首位是德育,其次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批判反省能力、案例分析能力、自学研究和调查求证能力、创新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合作协同能力、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肢体表现演讲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训练培养均通过不同阶段的项目课程来实施。在开设“设计事项( designitem)”项目课程时,学生首先根据教师提供的书目清单(book Iist),去图书馆进行课前预习,这属于课程初期的调查( research),其训练了学生基本的逻辑推导和归纳课程重点的能力;课程进行中,教师会就设计范例或观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discussion),有时自由讨论会演变为学生之间的专业理念辩论(debate),该过程训练了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反省能力、总结归纳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当项目课程进行到中期时,采取小组学习方式(group work),教师将3-5名学生分为一组,由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分工协作完成课程设计项目;项目结束时,由小组的代表做本组作品展示并讲解( presentation)。小组项目教学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深入研究和调查求证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合作协同能力,还为学生求职做了模拟职场环境的铺垫,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推荐和职业发展。

(3)专业素养的培养

设计专业的素养,包括视觉思维、灵感创新、设计作品传达出的设计者具备的审美欣赏水平和文化艺术的沉淀,以及用于呈现设计灵感的绘画功底、软件技术和动手制作能力等的综合水平。英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较为重视用视觉研究(visual study)的方式启发学生的灵感思维。比如教师讲完情感设计(emotion design)的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情绪板(mood board)展示与情感设计相关的调查资料;每块情绪板反映每个学生在面对同一课程项目时对于相同设计概念的不同思索和观察。因学生的个人喜好和专业方向的不同,情绪板呈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关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异国元素,如西方学生经常使用中国文化符号一阴阳图形等。专业为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其情绪板展示的多为世界新产品、新发明的外观和结构图,如飞行汽车、3D打印作品和零件设计等;而视觉设计方向的学生,其情绪板展示的多为风格各异的插画和摄影照片等;动画设计方向的学生,其情绪板展示的多为动画和广告视频的截屏等。通过视觉研究的学习方式开启了学生广阔的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了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设计能力。

(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英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为:第一,以学生个性为本位,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因,注重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同时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道德素养。第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即形象思维能力,形态简化和抽取能力,发散思维和逆向思考能力,以及绘画功底、设计软件技术、模型制作和动手操作能力,文字语言的阐述和表达能力等。第三,在专业素质方面,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和设计专业素养的培养。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英国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采用分阶段大班一小班一小组单元式模块教学模式。其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即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分析式以及小组讨论式等。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启发和培养。

(2)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让学生体验项目的整个设计流程,感受抽象的设计概念变为现实的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概念实物化的能力。

(3)采用跨界培养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学生不应该过早精通某一门学科,而涉猎多学科的“通才”将来会有更广阔的择业空间…。因此,英国高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多专业、多学科的交叉。鼓励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按照个人喜好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由选择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学到交叉学科、多种学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跨界培养教学模式,有利于设计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更有利于多专业、多学科复合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

(三)考核评价体系

英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是以德育为教学基调,以学生和老师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为评判界限,已建立完善的评判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评判标准。具体来说,英国利兹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课程成绩以百分制计算,由3部分组成:一是平时成绩占30%—40%,以考核学生出勤率为主;二是最终作品及答辩成绩占20%;三是完成设计作品过程及工作量的成绩占50%~ 60%。这种考核评价标准强调的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重视过程考核的优势体现在:学生通过设计准备、灵感构思、调查、筛选、表现、制作、再修改、再构思的反复过程,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原创动力,避免了抄袭剽窃他人或者现有设计作品的学术不端情况的出现;其次,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调查方法,研究手段,翻阅大量的资料书刊,对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设计管理能力提供了有效支持;再次,过程考核提高了学生观察、发现、解决设计过程中对不断涌现的问题的设计执行能力,为学生的设计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 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反思

(一)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的不符

在教育全球化的世界环境背景下,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方法,均围绕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艺术设计行业,根据行业相关岗位需求而设置,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适用社会岗位的动手技能,能进行创意、设计、制作多层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更迭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一直落后于同时期设计行业的领域扩展和技术革新速度,与企事业的人才需求错位,不符合社会与时俱进的创新要求,出现了人才培养与教学目标不符的现状。

(二)教学模式单一且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从创始之日迄今,在迷茫中摸索了三十载却仍然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既没有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也没有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一面铺天盖地空喊高歌产学研和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一面跟随西方世界的教育强国将高等教育迅速产业化,主次颠倒地将经济价值列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过度细分设计学科内专业,设置局限的专业课程框死了学科发展的可能性,忽视设计学科各专业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的交叉性和综合性。

除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与现实社会的行业发展和就业需要脱节外,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完善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由此导致学生甚至教师的抄袭、剽窃、作弊等学术道德败坏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已经形成设计专业默许的潜规则。

(三)长期忽视师资建设

扩招犹如一夜之间拔苗助长,各艺术设计高校为解决迫在眉睫的师资匮乏问题,不惜“乱投医、广纳员”,以至于相当一部分毫无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师从绘画、工艺美术、工程、机械、材料等专业改行成为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师。如此以来,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就逐渐演变成就了由各学科散沙课拼凑出的缺乏课程特色,与设计行业脱节的泛滥专业。

简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 第7篇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也是所有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中西方由于在文化、经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很多不同点, 因此造就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之间的差异, 对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命令与服从, 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公平和自由。一些中国的家长处于统治者的地位, 孩子只能顺从地接受一切。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决定孩子的自然发展, 因此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而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给孩子自主权, 让孩子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 自己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的教育方式

中国的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 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做下来读书、学艺, 却忽视了孩子的天分, 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 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天才”而扼杀了真正的天才。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主体, 进行集体活动、集体教育, 学生在校的时间多以教导性强的课程为主, 学生的自由选择相对较少。首先中国教育具有不实际性, 所学的东西, 费最大的力量才学到的知识, 或者说是能力、本领, 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其次是不人性化, 人们常说中国的学生像书呆子, 这是在一种环境下、一种状态下被熏陶所造成的结果。在正当青春年少时, 他们拥有的是被学习占领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由于中国的经济条件比较差, 社会养老保险不健全和一些旧有的观念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看待, 容易死套定义, 得出错误结论。例如, 一物体沿斜面滑下, 问在滑下过程中受哪几个力的作用?如果对力的概念不清或死套定义就容易多出下滑力。原因是没有理解力的产生条件必须是两物体相互作用, 受力者必须有施力者施力, 而且要作用在该物体上。

三、物理概念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基于以上分析, 物理概念教学应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不能仅偏重于知识的传授, 而应偏重于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不能仅偏重于思维所得到的结果———概念, 而忽视形成概念过程中认识活动的方法和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如下环节。

(一) 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这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 教师要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 引入有什么作用, 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找一个适当的“生长点”, 以便建立概念, 使学生明确概念在认知结构中的地位。

要孩子知恩图报。这往往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因此,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 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就算是大学, 他们也不是自由独立的, 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因为从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 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温室”中长大根本就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正因为这样, 现在的大学生依赖性强, 人际交往能力差, 缺乏自立能力, 独立生活能力差。

三、西方教育的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里, 家长更注重自由与平等相处, 从小就尊重孩子, 重视给孩子的个人自主权。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 因此他们从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父母注重孩子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们要学习的是生存的办法, 是一种谋生的道路, 是对人生有用的本领。父母至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为主体。美国的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西方国家经济条件好, 社会养老保险健全, 父母不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 他们无后顾之忧。只要孩子年满18周岁, 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性和同情心的人, 父母就算尽到了义务, 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到了大学, 孩子就勤工俭学, 换取生活费, 实践使他们知道钱来之不易。他们的大学生活非常精彩, 他们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 自己选择朋友, 自己选择职业, 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 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 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 给孩子信心, 鼓励孩子。

四、中西教育差异

1. 文化经济的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 同时所受的旧的约束也比较多, 特别是封建意识的影响较深。文化价值观上多是内敛、保守, 不敢冒险。顺从与听话是好的教育的象征, 这导致了部分孩子的思想扭

(二) 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 在概念教学中, 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 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 尽管教师在作出概念的文字或数学表达时讲得很清楚, 但对学生来说, 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

(三) 深化概念, 发展运用概念的技能。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 教师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 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

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上海

摘要:移动学习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 其因使用环境无处不在和多样化等诸多优势,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国内外当今移动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建议, 最后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学习研究现状问题展望

一、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 (M-Learning) 是一个新兴的概念, 国内外对移动学习有诸多定义, 笔者比较赞同这一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 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 其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 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Aleksander Dye, 2003) 。这种定义更符合移动学习的特点———使用环境无处不在。

移动学习的优势:拥有很强的可移动性, 手机、PDA、智能手机是移动学习的终端, 便于携带;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学习者可利用空闲时间自由地学习;实现了个性化教育, 学习者完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安排学习进度;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学习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下载想要的资料, 拓宽教育的范围。

二、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目前, 移动学习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的部分经济发达国家。

曲。而且, 中国经济落后, 生存压力大, 是一个“学历社会”, 行业流动性差, 所以中国人往往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工作上。中国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好, 工作好, 就是好出路, 也给他们脸上添彩。所以中国父母注重在教育孩子成“才” (就是学习成绩优秀, 能考上好的学校, 能获得高学历) 。

而西方国家, 譬如美国, 它只是一个历史比较短的移民国家, 旧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 在多元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影响, 人们能够较快地接受新事物, 加上发展的约束较少, 因此他们有冒险和创新精神。在经济方面, 美国生产力先进, 商品经济发达, 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一个“能力社会”, 用人机制健全, 劳动力流通自由, 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 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就是不错的, 职业不分贵贱 (在合法范围内) 。

2. 教育方式和教育观的差异

中国家长尤其是独身子女的家长, 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到底, 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不少家长怕孩子学坏或吃亏, 限制孩子的自由, 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这是导致孩子变得自私的原因之一。与生活能力相比, 在学习上家长反而对孩子要求很高, 甚至可以说是到了苛刻的程度, 应试教育一直影响着家长们的思想, 孩子的成绩好和考上好的学校是孩子成材的标准。

在西方家庭中, 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 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手但不放纵的手段。父母的责任是照顾好孩子的安全和一些生活上的事情, 而学习跟游戏的选择权都在于孩子自己。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孩子一旦出现错误或是养成不好的习惯从不袒护, 而是教育他们知错能改。

(一) 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1.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试图将WAP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中, 希望为学习者和教师创建一个可操作的移动学习环境, 从而使学习者和教师能够通过WAP手机或smart phone随时随地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

2.短信息服务。由于短信息服务在使用上的广泛性, 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将其应用于教学和学习中。英国Kingston大学进行了评价短信息服务应用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实验。根据实验需求他们开发了一套短信息服务系统, 可用于向学习者发送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和考试成绩等信息。

3. WAP教育站点的建设。

英国Ultra lab根据M-Learning计划的研究目标, 通过分析16—24岁的欧洲青年人的学习特征, 开发和建立了支持移动学习的WAP教育站点。由于WAP教育站点对移动学习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大学陆续建立了自己的WAP教育站点, 这其中有一些典型例子, 如:美国的Griffith大学和Minnesota州立大学, 加拿大的NAIT等。

4. 与终身学习、PBL和协作学习等的结合。

芬兰的Tampere大学针对协作学习开发出了被称为X Task的移动学习系统, 它能够支持台式电脑和PDA设备的访问, 包含多项支持协作学习的功能, 如电子邮件、聊天、讨论区和概念地图等。

(二) 国内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和成果

1.移动教育解决方案征文和立项项目。教育部于2002年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着手进行了一些移他们在孩子的学习上从不施加压力, 他们认为孩子若有兴趣学就肯定会努力学好, 而不用父母去逼迫。

五、结语

由于教育方式、家庭环境、文化、经济的差异,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反差很大。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 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 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好好沟通、交流, 认为孩子做得好的要肯定, 要加以鼓励;认为不好的要好好指导, 而不是打骂, 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出现了误区, 对这一现状, 家庭内外需要共同努力, 将“成人”作为家庭教育的目的。确定了“成人”教育的目的之后, 父母应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自然就要让原先的片面教育变成全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 中国父母对子女往往权威大于民主, 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应该要平等对待, 让孩子自由发挥, 这能提高他们自身的大脑开发能力, 分辨是非的能力。“宽松”教育和“开放”教育也许才是改进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亚, 周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科教文汇, 2007, 3, (2) :51-53.

[2]唐梅.不同文化传统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评价比较[J].世界教育信息, 2007, 4, (5) :15-18.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异 第8篇

1.1 中西方教育观念及思维模式的不同。

东方教育的目的以增加知识为主, 视知识比创造力重要。在中国, 老师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它依赖于坚固的基础知识。而西方教育的目的是寻求高层认知能力的学习, 老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提问, 批判性的思考, 建构、挑战知识。

在西方发达国家, 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被看成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 因为作为学生享有与公民同样平等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 公布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方面可激励学习差的学生向优秀的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种批评, 或者说是让学习差的学生有挫折感, 让其知耻而奋起。

再者, 西方的教育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独立生活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从而为进入社会作准备。而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 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国外学生多, 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 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 这种教育理念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1.2 教学方式的差异。

在西方, 课堂大多为小班, 一般不超过30人。课堂氛围比较随意自由, 有什么问题不需举手当堂可以提问。英国学校大都是九点上课, 所以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很少出现恹恹欲睡的双眼。老师讲课的时间不多, 课堂以学生的分组活动为主, 包括讨论、辩论、实践活动等等形式。英语课的授课方式多种多样, 老师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外的商店、广场等公共地方, 进行实践, 把所学的东西活学活用, 这点和中国的学校形成很大的对比。在班上, 你会发现经常会有学生缺勤, 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因为这在英国的学校是很普遍的, 他们大都是随家人去旅游了。这种情况, 在中国简直是想都不敢想。还有一点很大的差异就是英国的学校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山野教育”, 其意义就是让学生经受磨练, 训练学生的体能、冒险精神和生存能力, 然而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都是整个学期只有难得的一两次社会实践机会。

袁振国先生在其《反思科学教育》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论述, 我觉得很有道理:“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 ‘全都懂了’, 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 年级越高, 问题越少;而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 那算是非常得成功, 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 越富有创意, 越会突发奇想。”

1.3 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不同。

在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上, 中西方也有所不同。在西方, 班主任通常每学年为每个学生写一份“学年汇报” (school report) , 交给家长, 并正式约见学生家长一次, 约见采取与家长个别谈话的方式, 而不是以全体家长会的形式。事先由学生带回通知单, 向家长征求约见的时间。一般每位家长安排10~15分钟, 会见时, 只有班主任和家长面谈, 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

我觉得这种形式与国内开家长会的形式相比有两个好处:首先是私密性好, 尊重孩子和家长的个人隐私权。其次, 是效率高, 时间短。

1.4 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的差异。

西方发达国家的办学思路倾向于宽进严出, 即入门相对宽松, 但出门的要求很严格, 特别是对硕士、博士的要求非常严格。在终身教育看来, 宽进严出无论是对社会的回归教育, 还是对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都是可取的合适路径, 因为它既善意地向有志者敞开大门, 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更重要的是注重教育学生学会学习, 这是一种更高远的追求, 它可以影响其一生。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则是严进宽出和尚未完全到位的学分制。我国的高等教育历来严进宽出, 即入门要求很高, 但进门后不管学生是否最有效地利用在校期间的优越条件用功努力, 到该毕业时绝大多数都能获得一纸合格证书顺利毕业。

最后, 是学期安排上的不同了。西方的学校一年有三个学期, 每个学期之间的假期分别为“暑假” (Summer Holiday) 、“圣诞节假” (Christmas Holiday) 和“复活节假” (Easter Holiday) 。在三个学期中间各有一周“半期假 (或期中假) ” (Halfterm Holiday) 。而在我国, 一学年共分为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之间的假期分别为“暑假”和“寒假”。

除上述所列的几种差异之外, 中西方在教育上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他许多方面。如: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限不同。在我国, 是至小学, 而在西方国家, 是到中学为止。评价标准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课程的成绩通常是分等级的, 而中国大多数情况是按百分制计算的等等。

2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及展望

2.1 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反思。纵观中西方教育的种种差异, 我们应该对我国传统教育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

现阶段, 我国的教育政策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 提高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从表面上看, 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是一个较大的飞跃。但是, 据调查问卷显示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目前自己学校实行的素质教育表示并不怎么满意。他们普遍认为, 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中。经深入分析,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在实行的教育机制问题。在部分家长和学生眼里, 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考上一个好高中或者大学, 升学率几乎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目标。正如我们经常说的:“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有些学校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成绩, 在平时的课堂中, 考试中不会考的东西就不教。这种做法无非会令同学们的知识量减少, 在课堂上锻炼能力的机会减少。

中国现在的教育在另一个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缺陷,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原因在于使用了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创造性思维如试探猜想、大胆假设及直觉、灵感等思维方式是突破性发现的重要条件, 科技的发展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博的知识, 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把知识变为创造的基础。所以说创新能力对于最终要踏入社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 反观中国的教育现状, 中国的高考制度及高校学生选拨标准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教育发展水平等因素的相对制约, 专家们也由此颇有微词。他们认为: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普通国民的生活技能, 更应该是国家的民族精神。如今我们这套教育, 只适应一般人的技术培训, 而非创造性人才的摇篮。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 这是中国的福音, 也是中国的危机。因为我们只是制造业大国, 而非科技大国, 制造业只需要规范的技术, 而科学发明却需要创造性思维与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当前, 我们的教育, 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 但不足以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 培养创造未来的天才。

2.2 对我国教育的展望。

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创新原则:改别人要我学为我要学习。弱化被动学习, 泛化主动学习, 强化研究型学习, 应用型学习, 将学生降压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给学生腾出更多自由想象, 尽兴创作空间, 将教育重心转移至专业学习、科学创意、市场调查、研究项目上来, 同时, 破除平等, 引进竞争, 想必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 高扬理性。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倡导, 创新成果的迭出都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这一切都需要人来实现, 要靠人才去完成。所以, 以人为本, 以师为本, 理应成为国风民俗, 国策良规, 这样才能够迎接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的严峻挑战。

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权、自主权、参与权与知情权。做知识的主人, 而不是做学问的奴隶。精心呵护学子的创造才华与探索精神, 及时表扬与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成果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 保护青年学生勇往直前的科学探索精神, 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人才工程建设的参与者、合作者, 而不是单纯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或机械、刻板、毫无创新意识与探险冲动的人。

3 结论

中西方钢琴教育的差异 第9篇

现在中国的琴童不计其数, 许多家长都抱着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愿。一些琴童的家长要求孩子三岁、四岁就开始学习钢琴。然而三岁儿童手指的发育程度是无法承受钢琴键盘的重量的 (五岁以前的儿童如果接触钢琴, 可选择键盘重量较轻的特制钢琴) , 而且注意力无法集中到一节课的时间当中, 理解能力还不够。而在西方, 学习钢琴的琴童年龄通常在五岁左右。对于三岁的儿童可以先教他们学习些音乐知识, 例如认识五线谱, 多听些优秀的轻快的古典音乐作品以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等到五岁左右, 儿童的手指已经有了一定的发育;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时间更长;理解能力更强, 又有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 对音乐的兴趣又有了一定的启发, 这样钢琴课程的教学就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进步也会更加迅速, 这样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当中就会有更高的兴趣, 更加有成就感, 也增加了自信, 这样既可以开发智力又可以辅助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何为适龄儿童选购钢琴对于绝大部分的家长来说是个难题。人们经常忽视在这样一架钢琴练习的必要性:它能够对触键的细微差别有足够的反应。波兰钢琴家肖邦 (Chopin) 说过:在大师家中, 学生总是在音乐会三角钢琴上演奏, 而且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仅在优质的乐器上练琴。正如俄罗斯钢琴家格里高利-柯冈 (Grigory Kogan) 所言:钢琴家必须能够在任何钢琴上演奏, 但必须只在优质钢琴上练习。一台好的钢琴一定要满足两点:质量稳定、音色良好。钢琴是机械结构, 它的机械包含很多的木质结构。木质品是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生命物质, 会产生一定形变而造成差异, 所以钢琴本身的结构就要求很高的制作工艺。摆在商店展厅里的钢琴可以说是钢琴的”半成品”, 钢琴在使用一到两年后为”成品”, 半成品和成品之间的差异越小说明钢琴的质量越稳定。很多家长有这样的误区:在品质较差的琴上都能弹得好, 那么将来在好的钢琴上演奏会弹得更好;孩子现在还小, 听不出来钢琴音色的好坏, 等将来长大了如果还能坚持学习, 再换更加好的钢琴也来得及。这种误区十分可怕。儿童的听力要比成人灵敏的多, 对音色的辨识度也更高, 儿童时期又恰恰是固定音高, 音质感觉的形成期, 这个时期拥有一台音色良好的乐器至关重要。儿童被灌输进什么样的音色概念在他的一生中是很难被改变的, 如果我们这个时候给他一个良好的钢琴音质环境, 儿童会自然而然地去习惯好的音色。相反一个品质差的音质环境对儿童的听力是有坏作用的, 这种破坏是不可逆的。万一这个时期没有教授学生怎么辨别音色, 那么他将来将无法辨别自己演奏的音质。当然一切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在为儿童选择钢琴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有独立生产线的, 信誉较好, 建厂时间较长的正规厂家生产的钢琴。

钢琴的弹奏其实是一项手指的机能与技巧, 这种机能与技巧需要每一天不停的锻炼。一旦停止练习, 演奏能力就会每况愈下, 即使曾经再优秀的演奏家也无法演奏。遗憾的是我们国内很多钢琴老师在学校毕业投身工作以后便停止了练习。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处理技术难度的方法就会慢慢忘记;演奏的能力逐渐丧失;对音乐的辨识度会不停退化。试问我们怎么相信一个不能演奏钢琴的人所教授技艺, 怎么能接受一个对音乐失去辨识能力的人的建议?西方的钢琴教师, 一生都在练习, 保证自己的技艺不会退化。在钢琴课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具体的技术指导, 学生可以看到最直观的演奏示范, 而不只是陈词滥调, 收获几句泛泛而谈的语言而已。

有一点一定要得到家长的重视:坚定不移的给孩子正规的启蒙教育。从一开始就要打下正规、坚实的基础。一旦建立了不正确的基础, 就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去改掉错误, 而后再重新建立正确的系统, 这样就需要付出三倍以上时间去会回到正轨。不良的启蒙教育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重要的是错过了最适合学习的时间。关于钢琴的摆放, 很多家长习惯把钢琴摆在家里的客厅, 认为这样不仅美观, 还可以提升房间的层次。但客厅是家庭的公共区域, 是家庭茶余饭后休息, 放松的地方。这样的环境氛围并不利于注意力的集中。钢琴练习需要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 所以应该把钢琴放在儿童房, 有了安静的环境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可以提高练琴的效率, 也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有个独立的房间做琴房。

在西方, 钢琴老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从小就举办音乐会。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体会, 自己练琴的时候可以弹奏的很好, 可是每到上课的时候, 在老师的课堂上却发挥不理想, 考试的时候会因为过度紧张而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 举办个人音乐会更是不敢想象, 认为音乐会只有钢琴家才能做到。在欧洲的钢琴教学体系中琴童从很小就开始举办音乐会, 作品的难度并不大。如果我们也可以为琴童多提供些公开演奏的机会, 例如从五岁开始学习钢琴, 琴童在七岁左右, 教师和家长就可以为他筹办个人的钢琴演奏会了。把两年左右的学习做个阶段性的总结, 选取一些完成较好的和琴童有表演兴趣、演奏欲望的作品, 曲目的时长在二十至三十分钟 (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 演出时间逐渐增加) 。当然一开始我们可以举办小型的、家庭型的, 或可以在小型的礼堂, 邀请些家里的亲人和朋友、琴童的同学、伙伴一起欣赏他的学习成果。这样既可以从小锻炼公开演奏的能力, 又可以有效的提高演奏水准、得到更多的肯定与赞赏, 收获更多的成就感。这样, 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有信心, 更加积极的要求进步。这样的演奏会可以每年一次或者更多。

在中国学生练琴要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勤奋, 这也许是由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特别是在美国,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相对自由, 从不会强迫孩子练琴。

关于考试:在国内, 钢琴考级、升学考试以及在我们的音乐学院及大学的艺术学院里, 钢琴系学期末的专业考试的时候, 每个学生的演奏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学生准备的曲目无法演奏完整。这样会伤害学生对钢琴演奏的积极性, 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演奏不被欣赏;事实上也降低了考试的难度, 甚至滋生了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 会认为考官不会听完所以干脆在练习的时候不完全完成作品。而在欧洲的考试, 无论曲目有多长, 评为或考官都会把作品听完。这不单单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音乐学院里跟随依娜教授学习七年, 有幸身在国内就接受到西方的钢琴教育。她有很多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方法。我将恪守她的勤奋严谨, 把这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今后的教学中。

摘要:钢琴作起源于欧洲, 近些年钢琴学习在中国如火如荼。作为一种舶来品, 在钢琴的教学上, 中西方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本文收启发于西安音乐学院特聘俄罗斯钢琴博士依娜亚达娃-古丽契合尔教授来我校的学术讲座。中西方的教育各有千秋, 我们不究孰优孰劣, 只谈谈其中的差异。

关键词:学琴的年龄,乐器的选择,启蒙,教师,钢琴的摆放,音乐考试

参考文献

中西方双语教育的异同 第10篇

1. 国外双语教育概念的界定

“双语教育”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由于双语教育的概念产生在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也在国外发展并日趋成熟,至今,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已经是众说纷纭。在此,仅就比较有代表性、得到普遍认同的几个定义作简单总结对比。

首先是按照不同的学习目的对双语教育进行定义,如Vivian Cook(Cook,1994)将双语教育分为三类:第一种情况称为选择性双语教育也叫做精英双语,指的是学习者自己选择或者父母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学习者接受的除母语外另一种语言的教育。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异国成长生活的小孩身上,而他们的父母往往是新移民或者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异国工作的人[1]。比如在英国生活的华裔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纯英文的教育,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用英文,而他们放学回到家就开始与家人用中文聊天,接触到中文书籍,甚至有的学生周末还会上中文的补习学校来学习中文。他们是典型的天然双语学习者,当然也并不排除他们中有一些学生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为了满足父母长辈的愿望同时学习两门语言的。第二种情况是在一些国家官方语言本身就是两种,世界上有32个国家有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如瑞士的官方语言就达到四种: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马语,并且在邮票上使用拉丁语。第三种情况就是跟我国情况很接近的用第二语言教学从而促进二语学习的双语教育,也被一些学者归类于狭义上的双语教育,也有人称其为双语教学,即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实际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Vivian Cook指出在特定的国家或者某个人为了某种目的,如与他国进行贸易合作,学习了解某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或者是在说某种语言的国家工作。另一位双语教育学者Cummins(Cummins,1994)将双语教育分为添加型和缩减型,即如果继续使用一语教育并且一语所承载的文化也继续得到传承只是添加上二语进行教育,这种形式就是添加型双语教育。而如果二语的使用是为了减少一语在教育中的使用,就是缩减型双语教育[2]。我国的双语教育基本上属于添加型,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接受中英双语的教育,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培养语言学习能力,而并不是为了取代中文的地位。Cummins(Cummins,1994)研究发现添加型双语教育的效果要比缩减型双语教育的效果好得多。

2. 我国双语教学的界定

我国教育界对于双语教育不同的界定,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王斌华,2003):广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教育;狭义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学校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比较而言,国内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基本符合狭义的双语教育的界定。因此,双语教学主要指的是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

二、目的的比较

1. 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

国外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让少数学生或者弱势种族的孩子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能获得种族同化、文化认同,从而使社会稳定,民族和谐共处。在西方,大多数国家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有机会通过学习统一的语言,形成共同的态度、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加速形成一个健康的、稳定的、统一的、和谐的国家。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双语学校的设立只是为了让多民族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熟练掌握英语和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并逐渐习惯用英文取代他们的母语,从而尽快变成“真正的美国人”。双语教育在其中起到一个过渡桥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特别是在“911”事件后,出于国家安全考虑,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学习外语,政府也鼓励人们学习外语(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of Language,2004)[3]。

即使在像英国这样的非移民国家,政府为了让更多的新移民和他们的家人能更快地有归属感,设立了专门的双语学校,这些学校将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学生集中起来,除了用英文讲授主要的课程比如数学、物理等,另外再为他们特设专门的英文补习课程。这些学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他们不早日突破语言的障碍,就无法进入到社会中,甚至无法取得合法的公民身份,生存都可能成为问题,所以比普通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目的明确,学习动力也更大,双语教育成为他们改变弱势地位及展开他们事业和生活的敲门砖。

2. 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中西方在经济文化等国际事务方方面面的联系不断加强,英语成为全球化的语言。特别是在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大背景下,中国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新纪元,机遇和挑战让中国人意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才是阻碍有效交流的两大障碍。在沿海和经济繁荣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双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人认为英语是他们通往更大成功的阶梯,也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我国学者(王斌华2003)认为我们国家双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是能满足国家集体个人进步发展的需要。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双语中学比比皆是,这些学校聘请来自英语国家的英语老师,收费也是普通学校的好几倍,但还是门庭若市,因为双语教育下的学生在视野上较一般学生更开阔,语言能力更强,家长们觉得这样的学生会更有国际竞争力。

现在中国高校也兴起了一股双语教育的热潮,很多课程比如金融、工程、工商管理、政治等都用双语教授,通常是中文和英文。高等教育如此重视双语教育主要是出于让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全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前沿的技术信息往往是用外语最先表达的,同时也能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尽早与国际接轨,学生和教师能适应国际的学术环境。

教育部也在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鼓励高校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开设双语课程,培训双语教师。在国内一些大学,双语教师必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讲流利的外语,通常需要通过一定级别的外语考试。教师的课件板书都要求用英文,课堂全程提问和回答使用英文,学生也要求用英文书写作业,甚至是论文答辩。

显而易见,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逐渐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服务于国内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从个人角度来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促进他们个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更好更快地实现他们的个人理想和人生目标。

三、教学形式的比较

双语教育通常包括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讲授部分或者全部课程,例如在美国通常根据课程要求不同程度地使用英文、西班牙语或者中文讲解课程内容。双语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Feng,2005):二语教学、淹没式教学、浸入式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TBE)。在二语教学中,学生在全英文的课堂里接受的知识大部分用英文传授,再加上特别设计的专门英文语言课程,这种教育方式仍然是主要的双语教育的入门方式之一。在淹没式教学中,学生被插入到普通的全英文班级,就像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孩扔到水里,让他自己在浮浮沉沉里学会游泳,通常老师不懂学生的母语,也不会在课堂上使用这种语言。浸入式教学的教师通常通晓两种语言,但是他们绝大部分时间说英语,要求学生也用英文与他们交流。在过渡性双语教学中,阅读是用学生的母语和二语同时讲授的[4],最初母语比二语用的多,但是随着学生二语学习的深入,慢慢地母语的使用渐渐减少并最终退出课堂,过渡性双语教育的教师也必须是通晓两种语言。英国的双语学校特别是为新移民设立的学校大部分就是通过逐步让英语进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教材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最终实现用英语来学习其他主要课程,与正常的英国本土学生的课程接轨。

在我国的一些私立双语幼儿园、双语小学及双语中学,基本包括浸入式教学、二语教学和淹没式教学,他们聘请的老师通常是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大部分时间用英文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听说读写进行语言的积累。其中有些大城市的双语学校更是直接请母语是英语的外籍教师任教,让学生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学习,这种形式更接近淹没式教学。而不同的是在我国高校双语教育中普遍采取的是二语教学与浸没式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有些大学更倾向于浸没式教学,采用原版教材或者经国内学者改编的教材,教师都是经过培训的双语教师,而课程从教授、作业批改到考试、评价都用英文进行[5]。也有一些学校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程度、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在课堂上使用中英双语教授,解释某些重点难点时,允许教师用中文进行一定程度地细致分析。这种方式适合于语言水平相对不高的学生,也有利于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我国的双语教育一定要符合国情。众多的双语教育方式产生于不同的国家,植根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语言环境,应该根据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来实施双语教学,一些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等学科可以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育,并在外语课堂上提供有针对性地语言帮助,甚至重新编排外语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发挥外语的工具作用。当然,双语教学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来实施,既要有教师、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源的支持,也要有政策资金等宏观方面的援助。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双语教育一方面存在相似的地方,如在定义上都根据教学方式、目的有所区分,选择性双语教育、二语教育、添加型双语教育和缩减型双语教育在教学形式上都是在几种主流方式(二语教学、淹没式教学、浸入式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中选择。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在教学目的上,我国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二语学习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水平为主,而西方国家的双语教育则主要以同化少数不以本国语为母语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目的为主。此外在教学形式上,因为教学资源环境的不同,中西方双语教育也采取了不同的方式[6]。当然,本文只是对双语教育中的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简略的分析比较,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论证,比如不同的教育目的是如何使教育效果产生差异的,还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不是适应于所有双语教育的科目。另外,双语教育领域中还有更多的方面值得分析探讨,如双语教学的环境、双语教学教材的本土化、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等。

摘要:分析比较中西方双语教育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和差异。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源于西方教育界,在如何界定什么是双语教育上,我国和西方教育界采用了不同的定义。在为什么要实行双语教育的问题上,中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而在西方则大多数情况是为了使母语不是本国语的移民融入主流社会,获得认同。教学资源和目的等一系列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双语教学上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双语教育,二语教师,双语学校

参考文献

[1]Cook,V.(1994)Multilingual Societies and the Goals of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London:Arnold.

[2]Cummins,J.(1994)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in Spangenberg-Urbschat,K.and Pritchard,R.(eds)Reading Instruction for ESL Students Del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3]Center f or Advanced Study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s Language Needs and Resources.USA: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2004.

[4]Feng,Y.(2005)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oal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US-China Foreign Language.USA:USA-China Entrepreneur Associates,Inc.

[5]海南大学教务处.海南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规定[Z].海南大学,2005.

还中西部农村孩子教育公平 第11篇

关键词:中西部农村教育;乡镇中学民办化;教师等级竞争;教师梯度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from today's market economy relations between equity and efficiency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current central and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investigation, found there some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serious problem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roblem to the think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Midwest Rural Education;Private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township;

Teacher Grade mpetition;Teachers gradient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学中展开了一次大的教学调整,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整后的农村办学形式主要有以乡镇中心学校、完全小学、初小和教学点为主,教学点从属于乡镇中心学校或者完全小学[1]。农村教学点主要是为方便山区学生就近入学,为接受义务教育的很好发挥做了很大贡献。但是,中西部乡镇中学、小学的教育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整体教师水平受限。当今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性、差异性,直接给农村孩子造成受教育不公平问题。如何解決这问题,正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一、当今中西部乡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一些镇中心学校很少为人所知,更不必提及偏僻遥远的农村小学。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从而这些地方的教育事业的投入也令人赞叹。同时我们这几年也明显地看到国家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所取得的成绩,但是与中国中西部地区教育相比明显地凸显出一下问题。

1、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这是本人在2010年冬深入国家级贫困县,桑植竹叶坪中学亲眼所见,现将事实描绘如下。

裂缝的教室、破烂的窗户、坑洼的地面、半朽的课桌、还有水淋过后的半截粉笔。这是事实,相信还有更多类似的场面。这样的学校一般修建在人口较集中的中心地带,以往绝大数孩子得翻山越岭来学校。学生寄宿条件更是恶劣,很多学生宿舍内没有任何防火设施,卫生隐患、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孩子们。现在镇中学的教学设施条件较以往有大大提高,基本上都添加了多媒体教室,但是每个学生接触了解互联网的时间较少。举个列子:当你问及到有关百度知道是什么时,几乎每个孩子一脸彷徨。在本人当地(张家界)的一些偏僻的镇上中学看了下,这里的条件相对西部应该要好的多,可是在这些镇中学像样的篮球场没几个。何况更偏僻的西部地区。孩子闲暇时间只能爬爬山、捉捉鱼,真正的体育活动可能要上高中才有机会。可是一年一个镇又有几个能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没几个。

2、为人师表的教师风气所剩无几

教师的职责就是奉献自己的教育事业,真正地为学生着想。越是教育落后的地方教师的奉献精神应更加突出,可是有相当多的镇中学的教师本着不负责任的态度忽悠孩子。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受自己有限的知识约束,同时低工资的待遇激起不了他们的激情。

3、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教育地大力投入,“三支一扶”在农村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在相对偏远的西部,教师人员相当缺乏。教育工资待遇问题得不到落实和工资低是造成缺乏老师的直接原因。从一项西部教育调查选项“如果工资待遇有一定的保障,是否愿意支持西部教育?”得知,有相当大一部大学生还是愿意为教育事业奉献。但是前提是,工资不求多高但不能太低。他们说“奉献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当问到工资期望值时,他们回答“能养活自己和需要自己照顾的父母。”

二、对中西部教育问题解决方法地思考

当代中国的教育事业正迅速推进,于此同时出现的教育问题主要是东西教育差距,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教育不平等问题。“教育平等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正义和公正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乃至于国家的安全!”[2]要解决当前中西部的教育平等问题,现在国家制定计划,当地政府务必落实。从根本上解决中西部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

1、乡镇中学民办化是解决中西部教育设施落后的有效手段

所谓乡镇中学民办化是指由个人投资建设,政府参与管理的一种办学现象。

中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是一种现实存在。紧靠当地政府全面解决基础设施问题,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当地政府目前都是急于想提高当地的经济,因为当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及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等因素制约。[3] ”当地政府认为只有先解决经济才能解决一切问题。

本人提出“乡镇中学民办化是解决中西部教育设施落后的有效手段”这一建议是基于事实的调查。本调查是基于教字垭镇中学和竹叶坪中学的对比调查。教字垭中学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距离市中心三十分钟路程,交通便利。而竹叶坪中学位于桑植县(国家贫困县),距离县城和市城都得一个半小时路程。由于教字垭中学是私人投资建设,所以就学校规模和环境都要优于竹叶坪中学。教字垭中学的建设以来,为方圆20多公里的区域的农村孩子一个教学基点公平,大大提高了本校的高中升学率。而竹叶坪中学却相反。

如果政府允许私人投资建校在中西部农村乡镇,教学收入支出费用由个人支配,当地政府只参与教学管理,那么这样的结果所产生的效益对农村孩子可想而知。同时当地政府也可减少教育开支。

2、教师等级竞争是恢复教师风气的途径之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有一支思想健全、师风正气的师资队伍最为重要。“针对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造成的不平等,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的素质,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的校长和教师,是普及义务教育,实现基础教育机会平等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提好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4]”为人师表,首先要做好老师应尽的责任。而在当今的一些乡镇中学中存在的“忽悠”教师为之不少,为恢复教师正气之风,本人提出了个人的建议——教师等级竞争。

教师等级竞争是指在教师队伍里形成教师等级,主要是教师工资等级,以工资奖励引诱教师的责任心、爱抚心,这种等级结果由学生民主投票产生。由于是私人投资建设的学校,所以在等级竞争方面可以避免“暗箱操作”。

3、抬高中学教师资格水准要求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是提高师资力量的直接有效手段

现在中西部教师整体教师资格水平较低,且正在趋向老龄化。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地域性问题造成的。在我国, 中央政府的政策倾向对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起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使该地区在市场机遇、东西部地区产品交换的条件以及投资分配等方面占据有利的地位, 使得东部地区经济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 逐步拉开了东西部的差距。[5]1西部经济差距直接导致东西部教育差异,解决这一差异,国家现在应加大对中西的教育倾斜,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为主题,从而抬高教师教学资格水准。中西部乡镇中学教师现主要以师专师资力量为基础,本科师范生甚少,研究生学历罕见。本人认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应压缩中国高铁建设,加大中西部教育投入。让一般的中西部中学形成一定的教师梯度: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具体比列按实际控制。

同时,更进一步的加大“支教”力度,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抬高中学教师资格水准要求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是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共同的责任,政府不能完全依赖私人投资商。

三、如何吸引私人投资商建民办乡镇中学

如何吸引私人投资商建民办乡镇中学,是本人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有关乡镇民办中学建设的落实。长期以来, 东部地区都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 而西部作为外围地带为东部的发展提供了低价的能源、原材料和产品销售的市场, 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布局中起着“配角”的作用。如果说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而经济资源有限, 有必要在一段时期内采取倾斜性政策使东部地区先富起来, 那么, 当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特区经济已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和发展, 人均收入已接近于中等发展程度国家的水平, 而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人口仍然处于温饱状况的时候,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就应处于优先考慮之列了。[5]4 从东西部差距的事实出发,为解决中西部农村教育问题,本人大胆的做了一下思考。

1、加快部分产业链的转移

我们都知道,地方经济的落后的根本是缺少带动经济的产业链。如今的东、南部及沿海的发展以基本带到饱和状态,恰恰相反,中西部有着一定的资源和待发展空间。产业结构不合理, 基础产业落后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从空间分布来看, 薄弱环节集中的地区是西部, 但西部又正是资源最丰富、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所以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对改善产业结构, 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5]4

只有当西部的产业形成一定的链状,中学民办化也可以作为产业中的一部分,随着产业链一起运作,相信定会让私人投资者有甜头可尝,从而大大吸引投资商办学。我们首先可以尝试将部分的机械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然后逐步转移电子、服装业等等。

2、国家给予资金补贴

任何的投资都具有风险,没有利润的投资从何而谈。教育是一项低利润的投资,特别是在中西部,所以国家必须大力扶持来自沿海地区的投资商。同时国家要确定相关的政府干预教学管理制度。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是经济发展结果的教育。作为农村出来的学子,甚是关心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学的发展,在此论文中只做一些肤浅的视察和见解。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此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的贫困地区做自己一点微薄之力。中西部农村教育问题迫在眉睫,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本世纪中叶初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必须投入教育事业特别是中西部农村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1] www.jyb.cn.中国教师报. 2009年09月02日.

[2] 李江源.论教育机会平等.中国知网.第2页.

[3] 李清秀.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问题探析.职业时空. 中国知网.007年第一期,第一页.

[4] 翔云.教育机会平等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知网.19页.

中西方科技教育的差异 第12篇

武夷山:我不是中小学教师,但是我一直在关注科学教育的问题, 因为没有很好的科学教育就没有下一代的创新人才。另外, 现在谈的差异而不是“差距”, 这个提法是正确的。中西方在科技教育方面确实是各有特点的。

动手能力差异

在英美国家搞科学教育有一个说法,就是“你只是听到的就会忘掉,看到的就会理解,亲手做过的就能记住”,动手做一做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就做不到,习惯于老师做,学生看,这样做容易使所做的东西和所想的东西割裂开,影响动手能力,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创新能力。

差异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国家的学校习惯于灌输,只要是正确的就不能怀疑,从来不考虑这种灌输学生是否就一定能接受。其实很多老师和家长也感觉到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会把该尊重的和该保持的东西也扔了。在美国,学生们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会用批判性的思维考察,认为这个地方可能有问题,这个地方可能证据不够坚实,而这种怀疑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科学时所急需的。

查找文献的习惯

上一篇:幸福公开课下一篇:现代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