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2024-09-13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精选12篇)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1篇

当今人们对档案工作者的赞美也是从道德尺度出发的, “人梯”、“桥梁”、“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这些话, 集中描述了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勤恳、艰苦、牺牲、甘于奉献、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忽视了这一点, 就从根本上模糊了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特色。社会上很多人都说档案工作待遇、地位这样低, 但档案工作者对档案事业、对利用者服务却那么热情, 这种忠于档案事业的献身精神真是让人感动, 其实这就是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益的价值观的力量,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基本精神, 它从整体上塑造了档案工作者的风貌, 也是档案工作者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特征。

人事档案管理为单位建立了有效的人员档案, 并将这些资料有效地保存完整。是从整体, 各个角度明了一个人的状态的有效依据。也是提拔人才, 选择适合者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工作中难以忽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人事管理与人事档案管理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 应当充分利用人事档案的优点, 使其能够为人才的记录和选拔工作带来良好的依据, 并作为准确而真实的材料供给。

1 人事档案的发展

人事档案的发展来自于人事管理行为的扩展, 从古代对于官员的评选任用开始, 就产生了档案机制。并经过不断更新发展, 内容与材料手段的翻新实现了新的档案管理状态, 发展速度很快。

1.1 人事档案管理的内容多变而复杂

对于它的维护管理也因此增加了难度, 包括宏观上的掌握以及微观上的实行。在这些工作进行的同时, 人事档案管理作为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大方向, 必须要重视以人为本概念的注入, 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1.2 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增强

伴随着人事档案工作的深入, 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队伍也在日益壮大, 更多政治过硬、思想良好、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了人事档案管理行列, 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整体稳定性均较好。在新的形式下, 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档案工作者转变思想、适应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应积极寻求适应新形势的方法, 以提高适应改变, 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以及业务能力, 适应发展需要, 同时使职业生涯获得新的发展和突破。

1.3 管理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进程

我们说的现代化之路要求利用更先进的手段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投入使用。以提升现代化的步伐。现在, 信息时代来到, 开始了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为发展模式的人事管理方法, 这种技术的普及率极高, 已经遍及到了全球。在人事档案的管理中更是能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许多专业的软件被开发出来, 使档案的传播范围加大, 服务等级不断攀升。

2 人事档案的现代化发展方向

人事档案工作因为其内存巨大, 来源广泛, 流通快, 使用效率高等优点, 为提升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埋下伏笔。根据上级的新要求。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以此能够使得存储量巨大, 检索简明方便, 流通迅速等效果, 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是当前工作的必须取向。

2.1 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

现在, 由于计算机联网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其发展的快速性, 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依靠人力和纸质档案来完成管理工作。将电子技术和人事档案的管理相互结合充实已经变成了不可避免的潮流和趋势, 对于查找工作, 应当注意准确性和专业性, 这是信息查找的最重要部分, 应当充分重视。

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前提在于首先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 也就是将原有的纸质型档案进行电子型档案的转化, 就是把人事档案更多有关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当中, 依托电子手段构建个人信息体系。并以此为基础, 建立更加准确和完备的人事信息数据库, 依托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 快捷准确地为相关部门提供人员基本情况及综合信息服务, 实现无纸档案与原始档案的相互协同配合。能够进一步避免因纸质人事档案形式上的非公共性、内容上的信息不充分以及易作假性造成的人为破坏或者磨损破坏, 解决当前人事档案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人事档案电子化的意义关键在于数据采集真实、管理更加规范, 同时可以有效节约成本减少风险。

2.2 人事档案信息标准化

整合人才信息资源是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目标之一, 人事档案既有本地人才基本信息资源, 也有全国范围内的人才信息。此时信息化整合的手段在于依托系统软件支持, 快捷方便地实现查询和统计功能, 以达到共享整合信息资源的目的。此时除了需要必备的网络外, 还用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 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形成、交换、存储的标准化, 便于更广范围的统一调用。

2.3 人事档案信息网络化

人事档案网络化是指人事档案电子化的基础上, 在遵循档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 更好地利用网络的优势, 全面实施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异地共享。网络化应和人事档案的保密特性统筹考虑, 对具有档案保管权利的部门赋予权限, 使其能够通过网络调阅查相关人事档案, 没有相应权限的单位则无法自行调阅。此外, 在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的同时, 相应人事档案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也需要与时俱进。有侧重地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 使其成为既精通档案业务, 又能熟悉运用相应软件的优秀人才, 进一步树立创新观念, 不断开拓创新, 加速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的建立进程, 加强技术处理, 确保档案保密, 依托现代化手段为人事档案提供更加高效的管理。

综合上面所说, 档案管理工作应当注重创新, 深入了解, 拓展思路, 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水准。使得管理工作不断更新, 推进, 作为工作者应当以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为依据, 多角度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正常化, 并且向新的方面推进探索, 这需要各方面积极努力。

摘要:本文说明了人事档案的基本概念。并说明了人事档案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各个方面提升计算机网络手段,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向着更规范更便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事档案,含义,发展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省委组织部.全省干部档案工作会议资料汇编[M].2002年2月版.

物业管理发展方向的探寻 第2篇

一、物业管理企业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实质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过去,不管是直管公房还是单位自管房都存在着行业垄断、部门垄断和单位垄断的现象,权利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模糊不清,住房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地位,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管理水平低下,居民的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也非常淡薄。最近几年,随着物业管理在全国各地的迅猛发展,物业管理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但是,由于物业管理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居民对物业管理的投诉和纠纷也不断增多,特别是对服务质量差、服务水平低、乱收费等问题意见最大,一些牧业管理企业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各级政府为推行物业管理而做的大量宣传工作也因此而前功尽弃,并直接导致了物业管理企业整体形象受到损害,信誉下降。物业管理与传统房屋管理的重要区别就是服务,物业公司的主要工作也是服务。服务好了,业主认可,才能顺利收取费用,企业才能正常运转。服务要达到的标准一般有:热情、周到、及时、满意。但要真正做到这八个字并不容易。有的小区提出“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特别是一些小区为了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达到顾客满意率100,更是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因此说,服务质量是一个物业管理企业水平的最基本要素。

房地产行业有一句名言:“位置、位置,还是位置。”随着住宅建设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轨,人们对居住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开发商和消费者来说,环境比位置更重要,品质比价格更重要,因此应对传统名言改换一种说法,即“服务、服务,还是服务”,这是业主和开发商共同的追求。建设行业的劳模徐虎认为物业公司不出实物产品,其产品就是服务,服务的好坏决定着物业公司能否生存和发展。北京万科城市花园地处顺义县却能卖到令业内人士望而却步的高价位,并且现房销售率达到98,期房达到80以上,关键就是具有优质的物管服务。

据北京万科物业公司经理黄会青说:现在小区间物业管理的竞争,在保洁、治安、维修上都差不多,关键是比服务,比对业主要的理与尊重。业主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服务项目先由物业公司列出来,并标明价格,业主委员会讨论,明确该保留的和应该去掉的,然后确定收费标准,不搞服务不足,也不搞服务过剩。万科提倡的是现代无人管理,即让业主看不见你在为他做事,但却又无处不感到你在为其服务,创造了一种舒适、理想的服务模式。

加强服务意识,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以用户满意为标准,以规范服务为核心,坚持奉行“业主至上,服务第一”的管理宗旨,在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推动物业管理的发展。

二、以招投标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是建立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关键

当前,许多开发商建成小区后,都是交由属下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管理,特别是一些依托大公司的物业管理企业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可以直接从开发商手中接管物业,尽管这类物业管理企业服务质量不高且大部分亏损,但是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方式下,开发商建成小区后,只把本单位的物业管理企业作为选聘的唯一对象,社会上的专业化物业管理企业很难公平地获得物业管理权。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双方责任不明,开发商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隐蔽地转移到物业管理阶段。一旦发生矛盾,业主就会同物业管理企业发生纠纷,并以拒交物业管理费相威胁,物业管理企业过多地承担了开发商本应担负的责任。相反,如果在市场上以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开发商与物业管理企业是平等的合同主体,双方的责任可以在委托合同中明确划清,杜绝了开发商遗留问题造成的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的纠纷。

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更有利于保护业主的利益。这是因为开发企业指定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只能被动接受,客户在购房时不了解物业管理企业管理水平、服务质量以及能否胜任管理工作,也不知道是不是市场上服务价格比最合算的,可以说这种盲目性使购房者承担了很大的风险。现在许多地区已要求开发商在售房时,要把《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附在售房合同后,使购房人对日后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服务质量、费用标准等情况一目了然,如对物业管理企业不满意,可重新选择其它物业管理企业。对于入住后的物业,成立业主委员会,可以自行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真正体现权利主客体的法律关系,业主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保护自身的利益。

市场竞争既给物业管理单位带来了压力,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动力。各地在推行物业管理工作中,更加注重培育市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开展招投标工作,加强了行业内部的竞争,为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加速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促进物业

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选择物业管理企业是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关键。开展物业管理招投标工作对物业管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项目要在保本微利甚至亏本的情况下才能中标。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必须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建立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物业管理工

作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三、物业管理企业要朝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物业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物业管理走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对现代大规模的居住区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是未来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物业管理的发展进程中,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为了与传统房屋管理体制相区别,又走进了另一个极端,不论是新组建的还是原房管部门转制的物业管理企业,在成立时都选择了一条大而全、小而齐的模式,即每一个公司都组建财务、维修、环卫、绿化、保安等各个部门并聘请专业人士加盟,有的公司甚至对管理的几个相邻小区也都各成立一套配备齐全的部门,致使物业管理企业本已捉襟见肘的有限经费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人浮于事、人才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实行集团化管理,一是有利于节约成本,集团化的管理对公司管辖下所有物业,除各自物业必不可少的人员配置,其他的事务均统一调配实施,各物业项目的人力成本大为降低,能产生规模效益,虽然每个项目利润有限,但积腋成裘,从集团来看就会有良好的利润水平;二是有利于实施品牌管理,集团化管理将所管辖的所有物业统一在一个品牌的旗帜之下,即每个物业项目在管理理念、服务宗旨、机构设置、运作模式、工作机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人事政策甚至是徽标、制服等方面都要体现品牌的要求。

四、物业管理企业须塑形象、创品牌

据统计,在大部分同类产品中,前10种优质品牌市场占有率高达70~80。企业形象、信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市场准入的一个重要条件。纵观当今著名的企业,无不注重企业的形象建设,把企业信誉作为企业生存的根本。其它行业,如有形的产品可以通过包装、展示、商标等形式来建立品牌形象,而物业管理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必须通过提供高质量和有特色的服务让用户从心里感到满意,才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产生品牌效应。当前在许多房地产销售策划中,把信誉良好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物业管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促销手段,就充分说明了物业管理企业信誉的重要性。

徐虎所在的西部集团为创物业管理的品牌,推出了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目的是要通过劳模的作用和效应,将徐虎这个发光的名字在企业中更好地闪光。上海三湘房地产开发公司聘请徐虎物业经营有限公司管理“芙蓉花苑”,目的就是想通过徐虎扩大公司的知名度,树立品牌效应。

品牌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企业要成为社会信赖的、承认的企业;二是要勇于创“名牌工程”,塑造公司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名牌工程不能仅仅靠满腔热情,还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物业管理公司信誉,强化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全面实施IS09002质量体系,使物业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内在动力,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使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步入规范化轨道,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3篇

【关键词】档案;社会记忆;法律制度;管理体制

谈到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问题,我们首先得了解社会记忆的由来,提到社会记忆,则不得不提两个人,即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和美国的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哈布瓦赫是“社会记忆理论”的开创者,他在其著作《论集体记忆》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提出了精辟的论断,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恢复的过程,在群体提供的统一框架(记忆的框架)下,个人的记忆都要以此为前提。”同时他提出: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描述,而是对过去的重构。他在这里强调要立足于当下来进行集体记忆的建构,并且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这种建构。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在接受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记忆”的概念。保罗·康纳顿从新的视角谈论他对社会记忆的理解,“社会记忆不是集体记忆的一个完善缺陷的补充,社会记忆是一种由其自身的独有特征来定义的、本质上可行的、能够实际地自我维持和逻辑的自我包容的理论框架。”康纳顿把社会记忆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他认为:“社会记忆只有保证记忆能够传递才有意义,人是一种社会记忆的存在。”同时,他也创造性地提出“社会忘却”的概念,并指出我们学会了用“社会忘却”来解释社会记忆的选择。

20世纪90年代国内档案界对“记忆”的研究萌发了兴趣,随着“世界记忆工程”和“城市记忆工程”的进展,“档案记忆”在学术界也掀起热潮。档案是记忆的传承者,作为保存社会记忆的场所之一的档案馆,更是在构建社会记忆工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档案在社会记忆构建过程中,也暴露出其局限性,档案部门如何有效地开展档案工作,对构建完整的社会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

学界对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的看法有很多,其代表学者有著名的上海大学丁华东教授,他在《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他认为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表现为载体、客化、建构和控制关系。在《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一文中,薛真真也论述了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认为档案是在社会记忆建构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载体形式和中介方式,是人类社会在时间维度上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建构社会记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不同的学者所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有点差别,笔者想在此着重论述档案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正是因为它是社会记忆的工具,从而具有对社会记忆的建构功能。

档案具有知识属性、信息属性,进而延伸到社会记忆属性,这些都是档案的一般属性,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那么,作为具有社会记忆属性的档案,它本身就是社会记忆吗?笔者不太认同,档案的确具有传承、建构社会记忆的作用,但他本身和社会记忆不是一物,更确切的表达来说,它可以说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物。档案作为记忆载体在维系历史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中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实现了记忆功能,又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积累。人类之所以能在传承中发展、进步和不断延续,就是因为通过对档案的收藏和保护,使社会成为一个统一连续的时空整体。这一切体现了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它是社会记忆的载体和工具。

二、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的局限性

1.档案法律内容不够完善造成的局限性

这主要体现在档案公布权设定不合理以及缺乏保护档案机构的免责条款。《档案法》在肯定档案利用权的同时还设置了档案公布权的规定,在第二十二条规定了:“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这样是为了限制档案开放的范围,把档案开放的权利控制在档案机构手里,对档案开放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不利于公民对档案利用权的实现。档案公布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将档案馆置于了不利的位置,即档案馆有可能会因为利用者对已开放档案的不当利用而承担连带责任,然而目前的档案法规中缺乏为档案馆设置的免责条款,档案工作人员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为了规避风险,免受到责任牵连, 自然他们对于档案开放的工作也不会积极落实开展,延长档案开放时间的情况普遍存在也具有合理性了。这样一来,不利于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2.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局限性

档案鉴定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决定哪些社会记忆将被留存下来,哪些将被销毁。加拿大档案学者T·库克也说过“鉴定是档案事业的中心,是一项没有终点、永无止境的工作”。“我国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30年,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30年”,然而在实际鉴定过程中,档案鉴定标准和保管期限的划分标准都比较笼统、模糊。鉴定工作一旦做的不好,会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相当一部分有价值的档案会被忽视,会因为没有被接收进馆而不能永久保存,破坏了社会记忆载体的完整性,使社会记忆构建受到损失。这是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的局限性。

3.官方档案多,民间档案少,内容片面造成的局限性

我国档案馆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馆藏内容单一,数量不够充分。据调查所知,我国档案馆所保管的档案中,绝大部分为机关文书档案,显得馆藏内容十分单一,相比而言,科技檔案、基建档案、房地产档案、设备档案、科研档案极少。历代的档案成为权力象征的一部分,都只是那些与国家机器相关的记录,然而贴近老百姓实际的档案却十分少,一些珍贵的民间档案遭到忽视。近几年档案部门虽加大了民生档案的进馆比例,但由于数量总体还比较少,因此这部分的档案始终处于缺失和片面的状态。在社会记忆的过程中被遗忘总是不可避免的。

三、建构社会记忆中档案部门的发展方向

档案部门是保存社会记忆载体的重要场所,正如一句话所说,档案馆是记忆的殿堂。档案部门也正是通过对各种载体档案收集、整理、修复和编研等工作来保护这些历史记忆载体,实现社会记忆的传承和重构。档案工作要切实在社会记忆建构中不断自我完善,体现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部门在这些方面所要做的工作很多。

1.完善檔案法律制度

对一些档案法律法规进行慎重、必要的修改,解决档案公布权不合理和档案免责声明的问题,调整档案公布权的设置。关于调整档案公布权的设置问题要慎重的对待,并不是说这样一来所以的档案都能被随意的公布。允许利用者通过各种方式公布那些已经经过鉴定可以开放利用的档案,建议档案部门取消对档案公布权的控制。对于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处在不开放范围的档案,应防止利用者因缺乏档案意识,随意在利用的过程中公布不应该公开的内容,档案部门仍然保留对档案的公布权。

2.健全档案鉴定管理体制

可以适当考虑调整档案馆的鉴定职责,档案馆只起审查和监督的作用,由档案生成单位承担主要的档案鉴定工作,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协助,配合档案生成单位更好地完成档案鉴定工作。档案工作人员根据进馆鉴定时设置的保密期限按时开放,同时已进馆鉴定的档案,不再单独承担档案鉴定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档案馆承担的开放责任,改变工作人员普遍因规避开放风险而延期开放的现状。从而使得档案开放更加便利,有利于档案在社会记忆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3.提倡馆藏档案的多元化,注重保管平民档案

馆藏档案不能只是收集党政机关的档案,要更多地贴近民众,对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档案接收进馆保存,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民营企业、家庭档案等纳入档案馆收藏范围。同时档案馆要不断拓展档案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让档案更充分地反映社会活动,让档案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利用者,充分发挥档案在宣传教育人民、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帮助民众维护自身权利、帮助百姓排忧解难、提供市民休闲娱乐中独特的作用。

4.加大宣传力度

面向社会全面进行宣传,走全面特色宣传之路。例如:为更好地宣传档案文化、让档案走进百姓生活,提升黄山市档案文化影响力,助力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黄山市档案馆与黄山日报·黄山晨刊签署协议,定于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合作开办《档案时空》专栏。此次双方合作开办专栏,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实现了新的跨越,对档案部门的宣传形式和新闻媒体自身的栏目建设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一次双赢的合作。

四、小结

档案与社会记忆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且十分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一样的答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新阶段,档案在人类文明的记忆建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档案部门需要做的是完善体制,提供良好的环境,解决不利因素,便于档案在社会记忆建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法).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保罗·康纳顿(美).纳日毕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丁华东.档案记忆观的兴起及其理论影响[J].档案管理,2009.01

[4]薛真真.档案与社会记忆构建[J].档案管理,2006.02

[5]李锦华.从档案馆的角度论述档案开放的困境[J].档案学通讯,2013.06

[6]T·库克(加拿大).铭记未来——档案在构建社会记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2.02

[7]王向明.档案管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06.

[8]安徽档案信息网

作者简介:

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4篇

一、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内涵

(一) 人事档案管理的知识密集性内涵。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必须反映新的时代特色,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的普及是为社会知识经济体系服务, 当今人事档案管理较之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具有鲜明的知识密集性内涵, 即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材料收录整理工作, 专业知识文化素养与业务能力, 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成为人事档案管理的必备条件。

(二)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性内涵。信息时代信息载体的管理与利用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形式, 传统被动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随着信息载体与信息渠道的变化而改变。当前信息载体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献型载体, 信息渠道也更为多元化, 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必将强调对档案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突出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服务性内涵。

二、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一)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型档案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首要要求是促使原有的纸质型档案向数字型档案转变, 即依托电子手段构建人事档案的数字信息体系, 建设人事档案的信息数据库。

(二) 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网络化要求。人事档案的保密原则是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原则, 人事档案涉及个人隐私信息, 档案保卫保密制度是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 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传统人事档案利用价值的弱化与利用形式的单一。

(三) 基于人才信息整合的统一标准要求。信息时代具有鲜明的信息资源共享性, 而信息共享的前提是信息的标准化。传统人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缺失, 使社会人才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条件薄弱。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化整合手段, 力求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完成人事档案信息形成、转化与存储的统一运行标准, 实现网络化查询与统计, 便于整体调用。

三、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一)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型档案要求, 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发展。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数字化发展有赖于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一是在拟定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之上, 选定人事档案系统的应用软件, 制定档案数据录入规范;二是保障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的相互协作配合, 避免档案数字化过程中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的现象出现;三是注重后期制作的质量控制, 应充分考虑满足应用软件的实时升级需要。

(二)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网络化要求, 信息时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向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化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统筹档案保密特性, 只对拥有档案保管权力的部门赋予调阅权限, 保障互联网环境下的异地共享具备安全性。另一方面,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网络化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因此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确保档案管理者精通相关业务, 具备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 是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必须。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5篇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低山丘陵区,干旱、少雨、多风,灾害频发,林业现状与建设投入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对充分发挥林地潜力,保障如期实现-规划林地保有量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林地利用区域布局的划分

林地利用区域布局是在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地域上连片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生产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性、林地经营历史、发展方向和经营措施相对一致性的原则进行分区,目的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安排各区域林地的利用方向。

以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林地利用现状及利用方向这三个因素作为区域布局的主导因子,根据主导因子区域分布的特点、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市林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林地利用方向按林种类型进行分类。

1. 1中南部干鲜果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58429.3 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6. 39%。其中公益林面积45840.1hm,占该区林地面积78. 45%;商品林面积12 589. 2 hm,占21. 55%。包括城关街道办事处、瓦房店、北炉林场等9个乡(镇、街、林场)。该区海拔相对较低,省道“老宽”线、“京四”高速公路贯穿南北,国道“101”线贯穿东西,交通便利,是凌源市经济林资源集中及今后经济林建设开发的主要区域。省道“老宽”线为轴线,沿线两侧牛营子、大王杖子、三十家子、刘杖子等4个乡镇,形成棚果栽植小区,棚果发展初具规模。这里有“七十里杏花香”的大王杖子乡,还有被评为辽宁省特产大扁杏之乡的松岭子镇,特别是刘杖子乡葡萄经济林基地,葡萄产品质优味美,己得到市场的青睐,远近闻名。李子、梨、苹果、食用杏、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也初具规模。

1.2东南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用材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63197.2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28.55%。其中公益林面积42169.2hm,占该区林地面积66. 73%;商品林面积21028hm,占33.27%。包括东城街道办事处、乌兰白、金花山林场、四官营子林场、三家子林场等9个乡(镇、街、场)。该区以东城街道办事处、乌兰白、四官营子、四合当、三家子内大凌河、渗金河、青龙河流经的乡镇形成杨树商品用材林基地。

1. 3北部防风固沙、用材林、名胜古迹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27550.6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12. 45%。其中公益林面积18548. 2hm,占该区林地面积67. 32%;商品林面积9002.4hm,占33.68%。包括北街、欺天林场等10个乡(镇、街、场)。该区是凌源市沙化、荒漠化重点地区,荒山面积大,风沙危害较重,现有林地(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突出,是今后加强生态林建设,搞好封山育林,有效控制沙化、荒漠化的重点区域。

1. 4西南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林区

该区规划林地面积72190.2hm,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2.61%。其中公益林65975.8hm,占该区林地91. 39%;商品林面积6214.4hm,占8.61%。包括大河北、前进、三道河子等7个乡镇和2个部队。该地区以大河北为中心,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境内有青龙河发源地,两侧是大面积柞树天然次生林形成了较大面积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

2分区管理的主要措施

根据不同区域的森林资源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按照分区施策、差别管理、统筹调控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与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市域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相适应的差别化林地管理措施,实现林地和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 1优化开发区

将兴源街道办事处、小城子镇、欺天林场、金花山林场定为优化开发区。此区限制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开发区使用林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节约集约使用林地;通过造林绿化、生态治理等措施,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2.1.1发展方向以该区突出的地类特点和多元化品种资源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对现有山杏林中生长年限过长的老化树木进行平茬改造,对中幼龄林加强抚育管理,对适宜地块进行嫁接改造,通过上述措施使林分形成合理的林龄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继续巩固和扩大棚果栽植小区和大枣产业的成果,引领该小区扩大发展规模,同时辐射周边乡镇,促进棚果及大枣产业的发展。

2. 1. 2管理措施加强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重点改善林分质量,突出新兴产业的发展后劲。

2.2重点开发区

将三十家子镇、四合当镇、三家子乡、沟门子镇、松岭子镇、北炉乡、牛营子乡及北炉、三家子林场定为重点开发区。积极支持城镇化、工业化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用地,尽力保障中心城市建设对林地的需求;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用林地。鼓励建设高标准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建设宜居环境;加强生态林、农田林网和城市森林建设,构筑生态屏障。

2. 2. 1发展方向该区位于大、小凌河流经地带,地势相对平缓,土壤立地条件优越,尤其水源条件良好。在发展重点上,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依托,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有计划地开展杨树低产林改造,通过改造与新植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利用现有重点工程实施的契机,加快以人工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步伐,同时发挥其更大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用材林基地的功效。

2. 2. 2管理措施加强资源管护,抓好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

2. 3限制性开发区

将四官营子镇、乌兰白镇、大王杖子乡、宋杖子镇、瓦房店乡、四官营子林场定为限制开发区。此区适度支持环境友好型的特色产业、服务产业、公益性建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城镇建设使用林地;禁止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类林地利用方式和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控制林地转为建设用地,逐步减少城市建设、工矿建设和农村建设占用林地数量;通过生态脆弱区和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积极扩大和保护林地,逐步增加森林比重。

2. 3. 1发展方向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风沙危害严重。因此,应以防风固沙为重点,在宜林荒山大力营造山杏、油松、沙棘防护林,在河滩宜林地大力营造以杨树为主的用材林,做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构成实用高效的防护林体系。

2. 3. 2管理措施加强森林经营抚育、护林防火工作,加大封山禁牧力度,巩固现有资源,做好植被的恢复和培育工作。

2. 4禁止开发区

将青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定位为禁止开发区。此区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禁止开发区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任何有悖于保护目的的各项林地利用活动,禁止开发区内各类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林地的,要组织论证评估,尽量缩小使用林地规模。禁止各类项目占用1级保护林地。

2. 4.1发展方向按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树种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对现有的山杏;林龄较长的进行平茬改造,对中幼林进行抚育管理,对河流两侧杨树“小老树”进行皆伐改造。通过以上措施加大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功能和作用。

2.4.2管理措施对现有林进行保护,改善林分结构,加强封山育林管理工作。

3结语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6篇

关键词:浅谈;森林资源;管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 S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74-2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从科学管理需要出发,融合了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森林资源及其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者的不同素质和价值观、众多的组织机构和它们的不同功能、千变万化的时空环境等,传统的管理方式和建立在它们基础上的方法、技术,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未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方式,是在系统集成思想指导下的集成系统。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而是包括人的思想、管理理念、组织结构、功能过程、方法技术等全面的变革,是今后一个时期内,解决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较好的抉择。

1 森林资源管理现状

森林资源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自然、科技等环境下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差异决定了森林资源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差异,不仅形成了森林资源的多样性,而且还具有随机变化的特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往往用线性思维方式进行,即从问题本身出发,以一个方法去解决,脱离了环境和森林资源发展规律,解决不了森林资源与环境的整体问题。长期以来以木材而木材,为经济而经济,或者现在的为环境而环境,只能取得暂时的单个效益或目标,不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是简单的管理模式违背了它们的运动规律,因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都是复杂系统,对于复杂系统必须实施复杂管理。

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具有多样化、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森林资源管理的多样化不仅仅表现在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多样化,更主要的是森林资源管理的实质是一些人协调另一些人的活动,一切管理是直接规范和控制人的行为,间接作用于森林资源的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过程。而作为管理的主体:人和他们的组成——组织,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素质和文化、不同的道德背景,在管理中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方法、不同的抉择,复杂而且多样。空间上,人和人之间、组织和组织之间,时间上,人或者组织之间不同时间,客观存在着不一致性,常常产生冲突,目前缺少有效的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众多冲突的有效方法和原则。

2信息时代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

森林资源管理是依靠信息完成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不仅需要技术,更含有管理艺术的成分,它提供森林资源管理一体化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是针对森林资源复杂性管理提出的全面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是考虑森林资源管理活动中的人、组织、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系统平台等多方面的因素,为建立一个基于统一的、标准的、开放的、综合运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有先进管理规范的技术系统而提出的新理念。只有在系统集成思想下,建立相应的集成系统,能够比较好的满足复杂性管理。

信息时代的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者已经不满足于过去的一些数字、词语、声音、图象等数据,不仅需要有意义的形式排列和处理的数据信息,还要排除管理者不确定的东西,更需要用于生产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因此,今后的信息管理,第一将以知识的获取、生产、分配、使用为主要内容,重要的是解决对事实或者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经验性的结果,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第二通过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技术——生产力,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给管理者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第三信息管理实际上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逐步扩大,使森林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更新的阶段。

3森林资源的发展方向

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将向着管理集成系统方向发展,是在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和数字地球等背景下,利用系統集成思想,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整体出发,考虑森林资源信息管理问题,需要用系统的思维方式考虑管理问题,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社会、经济、自然等环境之中,考虑多种解决方案,分析、模拟,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决策,并且不断随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决策。未来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确的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技术支持,在精确的时间和范围内,根据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与运动方式,开展精细的活动。因此,由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和基本硬软件规范化、标准化的森林资源基本基础平台,服务于管理,可以适时的应用物理设备资源,随时提供管理所需要的森林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基础数据;以森林资源发生发展工艺过程建立起来的数据处理平台,可以适时地提供森林资源的调整过程,提供从造林地的选择、到造林、林分生长、发育直到成熟的全过程的状态,制定方案,进行决策和控制;以林业网络化管理为核心网络集成平台建设,一方面以电子政务推动,另一方面以森林资源网络化管理为主体,实施管理网络化工程。

二是网络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可以使森林资源管理内外部实现直接、零距离、互动。利用各种通信网络技术支持的系统,为用户建造了一个数据、硬软件共享的平台,创造了一个实现快速度、广信息、多媒体、高效益的管理环境。

三是多媒体管理。未来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要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多媒体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到建设,将成为重要的基础实施建设。并按数据的逻辑关系,通过多媒体数据超连接,将可靠地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状态。同时按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运动规律,通过时空数据的耦合,如实反映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的运动方式,以多媒体的形式辅助决策和控制。

四是智能化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将利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技术,建立相关系统模块或者局部运用相应思想与技术,尽可能满足管理者的需要,提高决策与控制水平,让管理者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达到或接近达到专家水平。把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以及它们管理系统的建设作为系统处理的重要组成模块,作为数据处理的基础。所有模型与知识汇集了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管理研究成果,经实践验证,并且在使用中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可以支持多数用户的需要。统将支持对问题的及时诊断、方案的形成和辅助决策与控制时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对方案将给予模拟和评价。

五是动态与互动的管理。在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森林资源及其管理内外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越来越大,林业参与社会,社会参与林业进一步发展的形势下,森林资源管理必然进入一个开放式、动态且交互式的阶段。首先是根据现代森林资源管理规律与需要建立的系统,可以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社会各界在授权的范围内获得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和知识,自行加工处理。其次是未来信息管理比较充分的将森林资源的时间与空间状态有机的耦合,适时地提供森林资源状态与运动方式,提出发展趋势,控制方法和调整意见,实现动态管理。第三是有完整的网络平台,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者、社会人士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相互及时地反映、交换信息,进行讨论,指导或者接受一切管理活动,实现适时互动式管理。

浅析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7篇

一、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含义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是指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中档案实体的保管作为工作重点, 转向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作为重心的过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大体包括:建设基础设施,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创建应用系统, 完善标准规范和培养相应人才等五个具体的方面。

在这五个方面中,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的基础和核心。其内容包括:a.馆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b.实现现有电子文件归档。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电子文档的归档要求必须其齐全完整, 真实有效。

二、怎样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1. 树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是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前提。要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就必须实现管理思想的现代化。档案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意识对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如果缺乏这种意识, 即便配备了一流的档案保护管理硬件系统, 也无法达到信息化管理档案的目的。所以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让档案的工作人员牢固地建立起凭借先进科技进行科学管理的思想, 真正改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树立起的重管理轻利用以及封闭保守等陈旧的管理思想, 实现档案管理中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 封闭式服务到开放式服务的转变, 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新时代的需要。

2. 建设相关硬件设施并提高相关技术。

企业应尽快为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信息化管理所需的计算机, 扫描仪以及各种互联网设备等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 加速开发相关应用软件, 加快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处理进度。企业的档案部门也应尽快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充分发挥各种先进设备的效用;同时还要尽量利用本身的大量档案资源的优势, 挖掘企业的各方面潜力, 及时开发有用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其他相关部门加以利用研究, 把各种档案的潜在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另一方面, 现代化技术在档案部门得到广泛运用的同时, 也必将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 大大提高对档案进行管理利用的水平, 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步伐。

3. 建立并完善信息化管理机制。

在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为使相关的责任更加明确, 网络运行和数据传输的安全得到保障, 企业还必须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相应管理规范机制。

首先应当改进原有档案管理制度, 即档案管理部门需制定一套新的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管理制度。新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一是要完善对档案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和技术的规范要求, 使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环节和步骤得到细化;要求之二是要制定相关安全措施, 尤其是要实现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管理, 保证企业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完整性。

接下来需要统一档案管理的要求标准。标准规范化建设也是档案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对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档案整理标准化、统计标准化以及服务和各项技术的标准化等, 这些标准化的要求将成为以后衡量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高低的标尺。如果缺乏这些标准, 企业的档案数据库就无法合理录入有效的信息资源, 同时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也将由于没有必要的标准尺度而变得冗杂混乱, 降低工作效率。

4. 打造一支优秀的档案管理队伍。

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就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是成功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根本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的质量对于档案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子啊信息时代, 文件的自动登记, 辅助立卷, 归档, 著录检索以及信息网络的传递和安全利用基本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由此可见, 必须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在熟悉电子文件的特征和电子档案的全程规范管理的同时, 要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网络安全防护知识, 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安全性。档案管理人员还应立足本职工作, 强化自我学习意识, 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培训,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另外还应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工作的技能水平。为尽快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 档案管理部门应有计划地对本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

三、小结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更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并为其发展方向提供有益的指导信息。为达到这一目的, 企业必须积极配合, 为档案部门提供必要的管理设备和人才的培养环境。同时档案管理部门本身也要努力在工作中有所革新, 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素养和水平, 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加丰富有效的信息, 最终共同实现企业档案的信息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高东红, 田薇.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J].神州 (下旬刊) .2012年08期

[2]王冬艳.提升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研究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第8篇

从广义上看, 此种新型管理模式主要新在能够紧密依附市场体制改革和社会信息化环境, 为适应这一环境, 便于同市场化接轨, 人事档案管理更应该谋求社会化、信息化。具体分析, 其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面向社会, 应该向着更加透明化的趋势发展。人才的流动同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 仅仅对于本单位的小范围内进行管理, 这样一来, 给区域人才交流造成极大的阻碍。新的管理模式, 其服务对象推广到面向全社会进行人事档案管理, 这样利于吸引外来优秀人才, 服务更具社会性。2.由于流动人员增加, 档案管理更具多样性。在以往的档案管理中, 仅仅对于自己单位的人员进行人事归档, 归档内容相对简单, 而在新的档案管理系统中, 伴随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性, 服务对象各具特点, 导致管理内容也相对复杂起来。

二、管理模式的具体特点

对于新型管理模式而言, 并非将之前的传统模式完全摒弃, 而是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后者是对前者时代性的补充, 旨在使人事管理档案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在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中, 管理较封闭, 管理方式落后;但是, 这一管理性质很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 而且, 这一特点即便是在当前, 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比如说, 其封闭性特点, 可以使每个人的档案更好地被保存、归档, 不容易被泄露;但在目前看来, 它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当代的要求, 比如说, 新型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服务面广泛、人事管理新颖, 使得新型管理模式可以进行更大规模的网络化管理, 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系统则无法满足这一点, 这就需要开展新型网络化、开放式的人事管理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两种管理模式的优势, 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 合理创新, 才能更好地为人事管理服务。

开放式人事管理体系主要针对于流动务工人员。为了适应流动人员的管理, 充分考虑流动务工人员的特点, 比如说, 务工人员辞职、工作更替以及尚无稳定工作的流动人员, 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档案流失, 在开放式新型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中, 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根据具体情况, 针对性建立这一特殊情况的管理模式。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将这类人员的档案调入县级以上的人才市场, 让流动务工人员的信息透明化, 这样一来, 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供需模式。但是, 目前国内很多人才市场才刚刚发展起来, 可以说良莠不齐, 在人事档案管理中还需要做进一步改进。

三、实施新型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意义

人事档案管理对于我国而言, 由来已久, 但是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在很大程度上, 对人才流动造成的误导。比如说:员工在更换工作以后, 其人事档案也随之转走, 但在传统人事管理系统下, 其个人档案和户口却不能被很快调走。这就对流动务工人员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在新型人事档案管理下, 上述状况就得到极大的改善, 员工档案, 均由当地人才机构统一管理, 户籍和档案联系紧密。因此, 推广社会化、开放型的人事档案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有必要大力推广。对于新型人事档案管理的实施而言, 我们不仅要关注到其必要性, 更要重视其可行性。有一个典型案例:中国南方人才市场, 它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较国内相比而言, 具有极大的先进性,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利用网络化进行人事管理, 到目前为止, 已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人事管理系统, 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员工本身, 均可以在网上直接查到所有人的人事档案信息, 为流动务工人员在线评估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国著名IT公司——联想, 就将其公司一部分员工的档案信息上传到中国南方人才网上, 以便于员工及时了解当前就业情况, 强化与外界沟通。除此之外, 国内部分省市对于人才档案管理也采取了相应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 我国实行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公开化、信息化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是充分可行的, 即便目前还仅仅局限于流动务工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中, 相信以后在更大类别的、更大范围的人事管理中也将同样得到推广, 希望新型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尽快深入到其他领域, 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泓, 郑凤君, 赵玉珍.试论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05) .

[2]张秀英.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事档案管理新模式[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07 (01) .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9篇

新世纪里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将是以下技术开发利用的综合环境: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和虚拟技术, 其中计算机技术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的技术基础, 其他技术都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1. 计算机技术与档案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几乎覆盖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和大部分工作环节, 而且多数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 档案计算机管理应用于档案管理,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等等。这些方面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 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 更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全面实现的基础。

2. 多媒体技术与档案信息表现多元化。

传统的档案材料, 其记录信息都是平面的, 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运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 所有的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 能做到图、文、声并茂, 极大地强化了多元化信息的记录功能与显示功能, 而且更有前景的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因而, 档案部门可以借助于这种功能, 既可以使档案信息数据形式多元化, 也可以使得所有上网用户对信息的查询不仅灵活, 更显得多样化。

3. 网络技术与档案信息传递。

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 档案信息也可以因此而得到远距离的无障碍传递和交流。在档案部门可以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网络, 如单位内部局域网、广域网, 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 都能让各级各类档案馆, 达到档案信息内部通联、地区通联、档案系统行业通联、国内通联, 进而进入国际通联。

4. 数据库技术与档案信息组织有序化、标准化。

档案信息组织形式从纸张上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为电子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等使得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 这为方便用户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奠定了基础。因而, 档案部门的信息组织必须遵照标准格式, 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才能有序, 以防止杂乱无章带来的资源查询和利用上的不方便。另外, 档案馆引进大量的数据处理技术, 都需要以信息组织标准化为基础, 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5. 海量存储技术与档案信息存储。

随着档案文件数量的飞速增长, 档案馆面临着沉重的库房压力问题, 迫切需要用新的信息存储形式来缓解这一压力;另外, 档案的自然老化与人为损害, 也需要利用档案的另类记录形式来代替原件进行流通和提供利用;而更为重要的一点, 档案信息只有数字化生存, 形成各种各样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才能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存。目前, 解决档案的海量存储问题主要借助于计算机存储、缩微存储两大技术。计算机存储系统分为磁盘存储与光盘存储两种形式。存储介质由软盘、硬盘、磁带、光盘等组成。尤其是光盘存储系统应用, 彻底地解决了档案信息的存储难题。档案部门使用缩微存储可以达到既提高档案信息存储力度的目的, 又可以保护档案原件。缩微存储具有复制性能好、成本低廉、保管寿命长的优点。另外, 超缩微技术的发明, 使得缩微介质的存储能力几乎类同于光盘存储。因而, 缩微存储技术也是一种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海量存储技术。

6. 虚拟技术与档案馆生存空间虚拟化。

虚拟技术, 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某种时空环境, 使人们在这一环境中的感受等同于真实环境, 在21世纪, 我们建立的数字档案馆技术基础之一就是虚拟技术。由于数字档案馆是分布式的, 是一个档案馆群体的概念, 由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传统档案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未来的档案办公人员的办公地点 (办公室或家里) 不是非在档案馆不可。因而, 由于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运用, 传统档案馆改变了性质与存在方式, 缩小了档案存储空间, 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数字档案馆的产生, 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档案管理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 本文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虚拟技术等多个技术层面论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喜萍.档案管理自动化现状与发展.档案学通讯, 2000.5

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10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发展

人事档案是干部人生经历、德才能绩, 技术专长、作风品行的真实记录, 为科研院所组织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为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提供有效信息。然而,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新的发展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 与时俱进的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现代化。

一、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人事档案在科研院所各项工作中地位低、投入少、管理松散

社会档案意识的淡薄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在各项工作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地位, 大部分单位的各级领导对档案管理关心少、投入低, 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给予重视。因此, 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素质偏低, 管理手段落后, 硬件设施老旧, 档案检索基本处于手工或者半手工状态, 软硬件的落后直接导致人事档案工作的各项问题, 亟待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 人事档案功能弱化, 利用程度较低

人事档案历来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保密性极强, 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只有在领导和有关人员来查阅或调整工资、落实材料等方面使用, 真正用于人才选拔和培养方面的较少,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 查找方式落后, 档案质量不高, 严重降低了其信息作用的利用率, 使得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无法体现, 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三) 人事档案的真实性降低, 缺乏监督, 制约了人事工作的公平发展

人事档案的主要功能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人们的不重视, 在人员流动的过程中, 经常出现丢档、齐档、死档现象。造假普遍存在于各级事业单位、科研院所, 严重降低了人事档案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失去了人事档案应有的价值, 不能为组织工作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依据。

因此,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十分有必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实现人事档案统一性、科技性、秩序性、保障性和高效利用。笔者认为,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创新和改进。

二、科研院所人事档案管理发展方向的几点建议

(一) 提高社会的档案利用意识, 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软硬件的投入水平

一直以来, 人们对档案管理的意识淡薄, 直接制约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 建议加大宣传, 引起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足够重视。其次, 要改革人事档案管理, 就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保密意识和政治觉悟, 提高业务素质, 为人事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打好人员基础。再次, 要加大档案管理的软硬件投入水平。由于人事档案的不可复制性, 妥善保管人事档案需要较好的硬件支持, 以充分实现档案的高效利用。

(二) 改革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实现现代化、信息化管理

任何社会活动都脱离不开人的参与。人员是基础, 制度就是保障。改革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首先要从档案的源头做起, 提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 严把入档材料审核关, 进行“三龄两历”的审核工作。其次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由原先各单位自行保管转变为统一保管。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经验。例如某些发达国家实行“人档分离”的管理体制, 建立人事档案管理中心, 改变过去“档随人走”的体制, 由管理中心建立一套统一的身份追踪系统, 定期对现有档案进行核对并补增材料。实现档案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无论人才流动到哪里都可以通过申请在统一平台调取个人档案。这一系统在加拿大、美国的人事中心多年来都在良好的运转, 我们构建新的管理制度时可以进行借鉴。

(三) 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的人事档案管理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科技化、统一化的时代。1.美国“个人安全号”的管理受到了很多发达国家的借鉴和采用。即每人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账号。通过这个账号, 任何银行、公司或信贷机构都可以付费查询这个号码的信用记录, 因此, 美国公民都很重视自己的信用档案, 这一举措为维护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定期核销不良征信记录。美国信用记录实施达到一定年限定期核销不良记录的措施, 保留正面记录, 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 避免“破罐破摔”, 恶性循环, 从而达到了建立信用档案的最终目的。3.人事档案信息向部分社会或个人开放。与我国不同的是, 很多发达国家的人事档案可以向本人开放, 供本人查阅。如果本人对档案有所质疑, 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审核剔除错误信息, 或本人提交澄清事实的备忘录, 存入档案之中, 使得档案更加完善。4.充分保护档案主人的隐私权。在部分开放人事档案的同时, 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机构或个人需要查询他人人事档案时, 需向法院提交申请, 未经授权查阅是违法的, 充分保护了个人的隐私权利。

(四) 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率, 深入开发信息资源

传统的人事档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要想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作用, 就要改革现有人事档案收集资料的内容和方式。增加个人的业绩才能比重, 通过了解一个人的专长、优势和劣势做到知人善任, 为组织机构选拔人才打好基础。其次, 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的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网络, 利用计算机技术, 全方位扩充档案内容, 与互联网结合, 实现区域化人事中心统一管理, 更加直观、深入的利用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探索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11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发展方向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内容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企业的作用彰显地淋漓尽致。在影响企业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管理因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首先,工商管理是一门结合了管理学思想和工程技术及综合性分析研究的企业必修课,需要的是掌握一定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同时又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的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来实现其管理思想和精神。其次,企业的各项管理包含企业的运作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项目管理等,同时还包含着软性建设如企业的文化、非盈利性的社会活动。而工商管理正是通过对这些日常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保证企业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实现目标。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1)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一些企业往往闭门造车,并没有真正地深入市场,更没有发掘用户需求。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协调,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各个运行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造成企业管理机制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很难实现企业经济规模化的向前发展。比如说,企业生产部门只是盲目地进行生产,不顾及市场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或者说市场部门根本不能够提出合理正确的市场方向,这就会造成企业产品销售困难,不仅对企业经济效益无益,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企业存在观念上的错误,不重视管理的重要性。质量来源于管理,效益来源于管理,必须重视管理的重要性,运用管理实现经济利益的实现。(2)企业不能对自身价值明确定位。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工商管理理念的普及给现代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使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企业的追求不再单单是经济效益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社会责任的承担和践行。例如,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应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合理配置资源,发展绿色节约型经济,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让企业价值体现在更人文化的领域。

三、企业工商管理应如何在未来发展中健康有效地进行

(1)培养合格的工商管理人才,为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人力保障。参加工商管理课程培训是企业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工商管理的兴起,使得工商管理培训也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行业,选择好的培训机构,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基本步骤。首先,要注重工商管理培训机构的业务素质,选择高质量的培训机构。第一,培训机构要有坚硬、成熟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员学习的效果;第二,培训机构的培训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入浅出,能够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三,要避免“纸上谈兵”现象的产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地引导学员学以致用。其次,注重并提高工商管理学员的学习质量。企业派送的工商管理培训学员往往是企业中的翘楚,他们在单位中的领导地位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懈怠,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很好地做好管理工作,对于培训的进行也是敷衍了事,更别说将管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浪费企业的财力,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选择管理培训人员时,要帮其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使培训效果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2)制定并执行严谨的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章可循。企业有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还不够, 还必须有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因为管理制度是包含着责、权、利的综合体,其次它又是激励和惩处的依据。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要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要有让人信服的组织机构,这是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能够依章办事、恩威并施的基本条件。(3)企业要注重制度的人性化建设。“以人为本”是社会的主旋律,在企业的管理中亦然如是。因此,企业在进行制度建设时,一定要渗透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作为管理者需要适度的修改制度,增加制度的人性化层面,以制度的刚性管理为必须,以制度的人性化变通为补充。所以既要把制度制定的好,又要不失制度的人性化关怀, 这才是中国企业在未来管理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四、结语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 考 文 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

档案管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第12篇

一、档案信息数字化

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不同, 信息数字化的档案管理首先依托于档案信息的数字化。通过PC终端, 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输入, 即信息的采集过程, 采集信息包括多个可查询信息点, 如档案时间、分类、级别、关键事件等, 以方便后续查询。通过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辅助, 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 规范整个电子文件管理, 构建完整的电子档案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档案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 包括:采集、移交接收、归档、存储管理、借阅利用和编研发布等等, 进而逐步实现将业务管理模式转换为服务化管理模式, 以服务模型为业务管理基础, 业务流和数据流建立在以服务为模型的系统平台之上。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为大规模的档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有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信息共享、传输、查询、更新都将变得便利。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档案信息载体, 它不会必然地、自动地、无条件地成为资源, 档案信息成为资源的必要条件就是要对它进行管理、开发。档案部门应根据社会需要, 利用专业方法和信息材料, 充分开发档案的价值作用。在档案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 档案的开发管理都具备了更大的可能。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

高速信息网络以其快捷的信息传递速度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档案管理也应紧跟时代步伐, 避免成为“档案信息孤岛”。在此时代大背景下, 档案管理信息化成为档案管理方式的必由之路。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将加快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全与完善, 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检索查询更为方便

授权的工作人员, 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 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2、提高工作效率与技术水平

实施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后, 管理员工可以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 不再是目录的打字员和档案的保管员, 可以更好的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档案的编研工作, 极大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 每个部门都在这方面投入很多的精力。只有实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 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3、有效进行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工作

档案的收集需要管理人员付出辛苦的劳动, 档案的分类、整编同样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平台 (管理工具) , 档案的收集和整编只能是零星的和不完整的。档案是一个立档单位为适应职能活动需要而直接产生的依法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与材料。档案是一种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 大型企、事业单位每年都要产生很多档案资料, 内容涉及文档、科技、合同等各种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忠实的记录了立档单位的发展历史, 对立档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实行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后, 必将能够更好的收集和管理这种信息资源。

4、可以解决档案损坏、丢失的问题

完全依靠手工方式来收集档案、借阅实体档案不可避免的会造成许多重要档案的丢失和损坏。计算机的管理可以避免重要档案在这个过程中的损坏及丢失。

三、档案管理一体化

在档案信息数字化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 档案管理一体化成为可能。早在1985年吴宝康先生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档案学会组织的关于档案工作的改革问题座谈会上说“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和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是信息时代中, 我国档案工作的两个可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随着电子科技、信息终端与网络环境的发展, 很多档案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体化主要是从信息开发和管理的角度出发, 要求档案、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一体化,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为知识经济服务。换句话说档案与图书都属于文献, 都是知识的载体, 是信息的资源, 因此档案管理一体化一方面方便信息资源的管理,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息资源极大程度的利用。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机构、用户的档案需求和期望以及档案信息本身的性质都在发生着变化, 档案管理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之中。档案管理人员需要研究新情况, 以应对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适应当前和今后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艳凤:《浅谈档案管理信息网络化》, 《赤子》2009年第10期。

上一篇:视觉识读能力下一篇:铅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