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性范文

2024-05-18

整合性范文(精选11篇)

整合性 第1篇

●目标定位

东师理想初中理化生虚拟实验教学平台以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支撑手段为目标, 以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导向, 以支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为中心, 全方位支撑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活动, 根据学科共性整合点设计支撑工具, 实现理化生实验软件的工具化和虚拟化。

◇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 备课、互动教研, 组织学生课堂学习、课后辅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测试与评价等提供有效支撑。

◇为学生在课上及课后开展自主与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训练与测试、问题求教等提供有效支撑。

●内容结构

东师理想实验教学平台在充分了解教师教学过程的基础上, 精心为教师的备课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功能模块,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用编辑工具:主要包括文件操作工具、编辑工具、通用教学工具等。

学科构建工具:利用虚拟软件构建教师教学实验环境, 通过修改属性, 方便教师制作出生动、形象、交互效果强的教学软件, 还能够用于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小组探究学习。

同步教学素材:包括演示与分组虚拟实验软件、探究虚拟实验软件以及学科教材同步动画、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

辅助工具:是指辅助课件编辑的小工具软件, 包括通用辅助工具和学科辅助工具。能够用于多媒体环境, 也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中, 还可用于网络环境, 提供了抢答器、视频交流、虚拟实验等工具。

(1) 通用辅助工具:支持注释、计算器、时区转换、计量换算等多种备课用的课件编辑辅助工具。互动实验可多人联网同时操作, 进行实验探究。

(2) 学科辅助工具:提供了实验仪器介绍、互动实验、元素周期表、计算器、刻度尺、量角器、人体模型等, 部分工具支持多媒体环境下多鼠标操作或网络环境下多人互动操作。

●平台特色

虚拟实验平台为中学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支撑, 建立了一个能够有效支撑教师开展教学的数字化支撑平台, 主要有以下特色。

1.针对性、有效性、全面性、方便性

针对教材上所规定的每一个演示与分组实验、探究实验, 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 能够支撑各种可能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 能够全方位支撑教与学活动的专用的成品软件。

在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简化了实验的操作流程, 使教师集中精力于实验教学本身满足需要用多种仪器、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才能验证猜想的某些现象、规律或结论的需求;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撑环境。

满足教师利用教材中每个实验所对应的成品软件便可以解决该实验所有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而不用在软件的选择上花费时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虚拟实验平台的多种仪器、器材进行探究性实验来验证猜想的某些现象、规律或结论。

2.系统性、集成性、虚拟性、开放性

针对在教材所规定的实验基础上, 进一步开展的探究性、协作性、综合性等实验活动, 尽可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专门的虚拟仿真与构建等工具, 以及帮助教师将各整合点所需要的软件与资源有机集成实验教学平台软件。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教学中整合点的需要, 很容易构建、集成出虚拟实验教学软件。有效解决了教师开发实验教学软件的困难。

利用此虚拟实验平台能够有效的将实验探究转变为学生学习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整合性 第2篇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于是学校德育过程尤显重要。学校德育过程就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从广义上说,德育过程是不同学段德育过程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德育过程是单个德育任务从开始到完成的历程。

每一个教育家关于德育过程特点的认识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德育过程仍然有一些共识性的特点。在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中,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德育过程的特点,即德育过程的计划性与表面性、德育过程的复杂性与多端性和德育过程的引导性与整合性。这三个特点,分别反映了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德育过程与其他教育过程和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下面我从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的角度,谈谈我对“德育过程具有引导性与整合性”的理解:

道德教育是一种非注重发挥德育对象主体性而不能具有实质性效果的教育形态。德育过程应当充分注意实现道德学习主体的道德建构与道德教育主体之价值引导的统一。但是,假如我们将道德教育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本身相比较,则我们不能不认为“(道德)价值引导”存在与否乃是德育过程与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区别所在。这就是所谓的德育过程的“引导性”特征。

由于引导性特征的存在,我们再谈道德教育和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时就不能仅仅是德育对象个体的主体性,而是教与学双方的“双主体性”与“交互主体性”。所谓“双主体性”是说在德育过程中存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必须发挥两个活动主体的主体性。虽然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永远都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学生的道德建构所需要的最佳价值环境却需要教师去精心组织和安排,舍此就不能称之为道德“教育”。所谓“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之间的关系。它既包括师生之间,也包括道德学习个体与其他人例如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关系不是物理性质的关系,而是一种渗透灵魂的深层次的精神交往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说,德育过程中的双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关系特性也就是“整合性”的特征。就是说,道德教育过程实际上应当是师生双方或多方精神交往关系的整合,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过程的统一。

《唐诗宋词选读》整合性教学策略 第3篇

一、比较鉴赏

学习唐诗宋词过程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鉴赏诗词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题材、手法和语言以及风格方面对诗词有进一步的了解。一方面对同一风格的诗人进行比较,也可以比较出些微的差别。比如“苏轼和诗词往往是豪迈奔放和坦率开朗的,为此形成了豪放开朗的风格;而辛弃疾的诗词中既蕴含着豪迈奔放的情感,又体现出郁郁寡欢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两个人虽然属于同一风格的诗人,但是通过比较能够对二者的诗词风格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不同风格的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通过比较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诗词,二者一个属于豪放派,一个属于婉约派。即使是采用同一种抒情手法,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一方面除了可以对诗人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对抒写同样内容的诗词进行比较。比如同样写元夕,辛弃疾表达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欧阳修则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诗人不同的心境面临同一种景物会产生不同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诗句中的一个词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比如古诗词中描写“影”的句子有很多,“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对比这些诗词中描写的“影”可以得出:描写具体景物时,运用“影”能够很好的化实为虚,从而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

二、归类与延引

按照归类的方法可以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诗词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诗歌内容中所蕴含的的情感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送别类、怀古类、思乡怀人类以及借景抒情类等,将诗歌按照这样分类之后,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只要对号入座即可,可以很清楚的弄明白诗歌的主旨了。

另外还应该适当的拓展和延引,新旧知识互相延引,更加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比如在鉴赏苏轼的《似花还是非花》的同时应该结合鉴赏章式原词《水龙吟》,通过以诗带诗,对相关的诗词进行组合鉴赏,既能够促进对原诗词的理解,又能够丰富和拓展自己的学习内容。另外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延伸牵引也是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的重压手段,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应该立即联想到梁启超的一句话“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不仅拓展了自己的学习视野,而且对于抒发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单总结合

单总结合就是能够在把握诗人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之上对其某一个单篇进行赏析的一种方法。总体上把握诗人的不同风格,比如杜甫是沉郁顿挫的,李白是清新飘逸的,白居易是通俗易懂的等等。先从整体上把握某一个作家的思想和作品的风格,然后掌握某一种题材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技巧等对于鉴赏某一个诗人的某个单篇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是豪放飘逸的,在掌握李白诗词的整体风格之后,在赏析李白的某个单篇作品时就会很容易了,出现的偏差不会很大。单总结合的学习方法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不同诗人的诗歌风格,但是却不易形成系统化和能力化。要想真正的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还需要教师的广泛的收集不同类型的诗歌,然后进行指导学习。单总结合的这种方法实际上反过来也是可以的,可以先掌握诗人的某个单篇的诗词风格,然后慢慢总结就会整体上掌握诗人的风格。

单总结合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然后对某一单篇进行赏析和鉴赏。文章以唐诗为例,“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走向衰败的一个转折点,为此处于转折时期的唐诗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唐时期的诗人不仅仅是诗人,他们也充当着政治家,对中唐的走下坡路进行打击,痛击之处社会应该在创新中求变,才不至于在转变时期脆弱不堪。比如《西塞山怀古》是一首寓意深刻的怀古诗,学生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很难对这首诗进行鉴赏成功。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学习诗歌就会很容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

诗人的总体风格或者是某时期的诗歌的特点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诗人的某一单篇的诗词,所以无论是“由总到单”,还是“由单到总”,看到诗歌时都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倍增。

四、总结

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文章从比较鉴赏、归纳和延引、单总结合三种方法整合《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高诗词的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另外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状态,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到我国千百年来古诗词中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师整合性激励初探 第4篇

职业风险小, 工作自由度高。与其他职业相比, 教师工作相当稳定, 只要不出大的过失, 教师一般不会失业。其原因, 一是目前用人体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色彩;二是这个职业对从业者有较高的要求, 进入门槛高, 教师是智力高度密集行业, 其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之高、学识之深, 是很少有行业能与之匹敌的, 在学历、知识水平等方面一般都有一定的要求, 从业者需付出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三是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讲, 教师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技能具有非常强的专用性, 离开学校这个舞台, 将很难有用武之地。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学校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保障, 否则将很少有人会安心在教师这个行当发展。

劳动成果难以衡量。在教学方面, 教师的最终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质量的改进或提高”上。由于以下原因, 决定了要准确衡量教师在教学上的成果几乎不可能:学生质量本身很难衡量;学生质量高低, 除了受学校教师的影响外, 还受制于其他很多因素如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校风等;学生质量的提高或改进是许多教师“合作”的结果, 要界定某一位教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是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与“学生质量的改进或提高”相比, 科研成果虽然相对具体, 但也不好衡量, 因为科研过程难以控制, 科研成果很少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软性成果尤为如此。

社会地位比较高, 工作动机非货币化。学校教师工作动机非货币化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决定:由于不能对绩效进行有效衡量, 所以学校很难基于绩效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这就决定了货币化的工作动机在学校里不会有太多的市场。学校教师属于知识工作者, 而知识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点, 就是工作本身能对其提供很好的激励。具体对学校教师而言, 得意门生的成长, 科研成果得到承认, 以及在科研过程中克服困难所拥有的成就感等等都能对其产生很大的激励。

二、基于波特——劳勒模型的教师整合性激励系统

美国的波特 (L.W.Porter) 和劳勒 (E.E.Lawler) 提出了新的综合激励模式, 将激励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两种, 激励过程被看成为外部刺激、个体内部条件、行为表现、行为结果的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激励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因素, 并注意个人满意程度在努力中的反馈。在此基础上, 针对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本文构建了教师整合性激励系统 (见下图) 。

首先设定了一个教师被激励的状态, 这个状态取决于预期奖励的价值和预期受到奖励的概率。预期奖励的价值越大, 预期受到奖励的概率越高, 那么教师被激励的状态就越好, 就会乐意付出相当程度的努力, 并将这种努力付诸于行动, 得到一个工作的绩效结果。

在教师努力工作和得出工作成果这两个过程中, 学校的各种环境和考评体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的各种环境, 例如组织文化氛围、学术环境、行政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环境、学校规章制度以及自然环境等, 都对教师的工作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考评体系也是如此, 如果考评体系公正合理准确, 教师会以此为导向努力工作, 并且通过考评得出的绩效结果更能说明教师的工作努力程度, 从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反之, 考评体系一方面可能会误导教师的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 不公正的考评结果也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工作的最终结果是在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达到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努力工作, 教师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 产生实现自己理想或抱负的自豪感, 并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学校的目标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实现这个目标的主体力量是教师, 所以学校必须给予教师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激励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学校给予教师的物质奖励应当充分考虑教师在工作之初所预期的奖励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来发放物质奖励, 过低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过高会加大组织的激励成本。教师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 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满意会导致进一步的努力, 而不满意会导致努力程度降低甚至离开工作岗位。

三、实现教师整合性激励的对策

(一) 构建合理的津贴分配制度

1.针对不同人员采取不同的薪酬体系。

对一般的教师实施真正的岗位津贴制。摒弃以职称为标准来发放津贴的“职称津贴制”, 要做到强化岗位, 淡化身份, 岗定薪酬, 薪随岗变, 为避免激励成本过高, 不能盲目照搬, 过分加大薪酬激励的投入成本。各个学校的财力状况是不同的, 一定要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 根据本校财力的承受能力, 本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在教师收入总体受益的基础上, 合理设计岗位津贴的档级及每类岗位津贴的增幅。重视和发挥绩效奖酬的激励作用, 加大对那些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的一次性奖励力度。这样就可以集中现有财力, 突出重点, 减少分配制度改革的总投入, 降低激励成本, 提高激励效果。

对重点教师实施延期分配制度。目前许多学校的收入分配制度只体现了短期激励作用, 而对如何进行长期激励仍然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制度和办法, 这显然不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对那些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专家、学者, 一些短期激励的措施已经不适合他们。薪酬包括当期分配和延期分配, 当期分配即年内支付的工资、奖金和红利, 旨在补偿已经付出的劳动。延期分配则通过社会保险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和股权期权计划进行支付, 旨在补偿风险损失。将延期分配引进学校教师薪酬计划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也是由教师劳动特点所决定的。

2.辅之以多元化的福利制度。

福利是为了吸引组织成员到组织工作或维持组织骨干人员的稳定而支付的作为基本薪资的补充项目, 如各类保险金、退休金、午餐费等。从本质上讲福利是组织给予成员的一项保障性质的薪资, 而且它更强调组织成员的未来保障。传统的福利制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教师不得不接受学校提供的福利形式, 即使有些福利是根本不需要的。在整体薪酬体系中, 福利是一种自助式的福利计划, 组织的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 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组合自己的一揽子福利计划, 他们享受的福利待遇将随其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除了在基本薪资中已包含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外, 学校还提供额外的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汽车保险等等。根据弹性福利方案, 有的教师可以选择放弃医疗保险而取汽车保险, 因为他的配偶的医疗保险已将他包括在内, 他可以用这部分福利薪资去抵消购买汽车保险的开支。自助式的福利计划因它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将会获得教师的认同, 同时也会在总支出不变的情况下, 提高福利薪资的效益, 是一个双赢的方案。

(二) 完善教师激励周边环境

1.建立与岗位津贴制度配套的考核机制。

以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为基本, 以周边绩效要素的考察为参考。岗位职责要素 (或工作任务) 一直是绩效考核研究的核心内容, 而且这也与一个组织的各部门分工的层级结构相适应。因此, 在对教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设计上, 岗位职责要素的考评始终是基本的部分。如果仅仅把岗位职责要素作为唯一的考评内容, 而忽略教职工的周边绩效要素, 往往会使我们对教职工的业绩评价有失偏颇。因为很多时候, 一个教职工在有效地完成或者超过完成岗位角色所要求的业绩标准后, 还会独创性地或自发地做一些在组织角色要求以外的“分外事”, 并且这些分外行为可能是对组织有益的。当然也可能存在一些与之相反的行为表现, 损害学校或组织声誉和形象。有研究表明, 这种周边绩效的行为对于每一个组织, 无论企业、学校, 还是非赢利性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业绩考评体系中应考虑增加“周边绩效”内容。

2.改善工作环境, 营造留人氛围。

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对人们的工作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教师相信自己工作单位是平等、自由并且机会均等, 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达到自己的利益目标, 那么个人就会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引起工作态度的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学校教师所在学校的工作环境以及制度结构则是主要的原因。优秀教师希望在他的位置上有创新的机会, 要的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环境。建设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校园文化, 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的工作环境, 已成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 特别是专家、学者们的关键。工作环境吸引人, 不是指装修是否考究, 而是一个学校的文化、价值观、领导风格是否得到教师们的认同, 真正优秀的教师是奔着良好的组织环境去的。因此, 建造尊重个性的组织环境、创建合理的学术梯队、形成竞争合作的群体环境、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探索创新的实践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等等都成为留住优秀教师、激励教师的重要措施。在制度环境建设方面, 特别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消除现在学校的科层制度, 消除使教师远离权力资源和财富资源的流弊。尤其是要改变当前令人痛恨的非业务性的行政人员与教师争夺学术资源的局面, 使教师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

3.要加快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的配套改革。

教学科研是学校的主体, 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首先从教学科研着手这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党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及时跟上, 就会引起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内心的不平和极大的不满, 使教学科研改革流产。当前,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非专业化的倾向。现代高等教育的庞大规模和复杂过程, 决定了学校管理是一个特殊的专业领域, 它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 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熟悉学校的业务范畴和原则要求, 这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正确有效行使职能的基础。学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积极性的发挥, 影响到学校整体队伍的水平。因此, 学校在推进教学科研队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 要加快行政管理队伍的配套改革,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

(三) 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 鼓励教师的自我发展

学校领导在教师管理中, 要从学校工作的全局出发, 为学校的发展着想, 积极鼓励教师进修提高。目前有些学校领导往往以学校工作任务为转移, 认为进修提高是教师自己的事, 与完成任务无关, 因此不愿意花钱让教师进修。而不少教师想进修、想培训, 却苦于得不到学校的支持, 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应该相信, 教师个人的提高会在其承担教师角色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的成长多多少少地体现出来。而领导的短视一则耽误了学生, 二则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 最终受损失的还是学校。因此, 学校领导不要拘泥于眼前的一些经济消耗, 而要舍得花钱并且要积极寻找途径, 通过各种方式让教师进修提高。同时, 通过向教师提供一些符合教师需要的不同的个性化培训教育计划、多种培训、进修的机会来达到对学校教师的激励。为避免教师的懈怠情绪, 则要积极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 把教师的进修提高跟教师的提薪、晋级和评定职称挂起钩来, 借以激励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田宝军.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 .

[2]王先保.教师激励的人性假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5) .

高中英语整合适切性理论与实践 第5篇

关键字:高中英语 适切性 整合

1.引言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促使现代传播媒体无商量的进入学校课堂,悄悄改变着现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现代传播媒体也已成为很多英语教师组织英语教学的有力工具,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思想上的偏差。开展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从学习理论出发研究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数字化媒体有用来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的,有用来提供数据或增进了解的,有适合团队教学的,也有适合个别教学的,有以画面为主的,也有以声音为主的,均有其用途,选择时要考虑其适切性。为了进一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我们应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适时、适量、适度、有效的运用传播媒体,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优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传播媒体的选择、运用等方面,体现“适切性”。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是一种学习认知的过程,教学活动应符合人的心理认识发展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选择编制教学媒体,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习认知规律。无论是媒体的选择、屏幕的界面设计、过程设计、反馈设计等,我们都应遵循人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使授课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从而达成英语教学目标。

3.有效提高整合适切性策略

提高传播媒体的应用效率,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与传播媒体整合的适切性,全面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推动学生英语知识、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全面发展,有以下几条基本途径:

3.1.树立科学的媒体教育观,提高现代传播媒体的运用技能

英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思考探索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合理适当运用传播媒体方式方法。提高现代传播媒体的运用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现代优秀高中英语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在目前,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高中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常用Office软件的应用,幻灯、投影仪的基本应用技能等。教师在媒体的选择应用上,最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造性,能够未雨绸缪,预见媒体发展应用的趋势,富有个性、富有创意的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传播媒体。

3.2.研究学生心理,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设计媒体

根据学生接受信息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接受英语信息,使英语的词汇、句型、语法、英语思维模式等能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系统,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传播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利用注意的这些特征引导学生把注意投注在主要的学习目标上;在编制教学传播媒体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抽象理论的知识信息交替进行,引导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3.3.明确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的媒体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必须有目标意识,在众揽全局的基础上,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行为究竟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合的媒体。

虽然时代发生了变化,媒体也愈加发达,但是凯·劳耐哥提出的媒体选择的模型依旧值得我们借鉴。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意识,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最恰当的媒体。如译林?鄄牛津版模块6:Unit 4中Word Power部分的主要教学目标为:了解主要的国际组织,学会正确拼读国际组织的名称,分别知道它们的主要功能,以及知道简称所对应的国际组织的名字。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可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Step 1:List the names of some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ith a chart.

Step 2:Ask students to try guessing the function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Step 3:Show some short movies related to the functions of respective organizations.

Step 4:Group these organizations by showing a flowing chart.

Step 5:Complete an article by filling in the nam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Step 6:Learn acronyms and hold a competition by listing certain acronyms on the screen.

Step 7:Ask students to surf the Internet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 and share ideas with each other.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通过电影短片、流程图等方式使学生对于国际组织的名称、功能等了解得一清二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成功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付黎旭 心理学原理对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的启示.科技创业月刊[J].2005,6

[2]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J].2005,1

[3]黄树生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汇编[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结构与空间的建构性整合 第6篇

然而在某些建筑中,建筑师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构思理念,在设计中将单独的结构体与功能空间进行建构意义上的整合,就会出现非常规的结构体——空间化的结构。下面列举的三个著名的建筑实例中,皆出现了“空间化的结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建筑中,这种“空间化的结构”并不一定是建筑师构思的出发点,这些特殊的结构有时只是完成设计构思的一种技术层面的手段。

1 案例分析

1.1 萨克生物研究所

在自己的建筑创作生涯中,路易斯·康(以下简称康)一直比较抵制经典的现代主义理论所倡导的标准化设计,这种抵制尤其体现在对建筑结构类型的选用上。康认为标准化的结构“限制了艺术表现的可能性,扼杀了受力体系可能产生的优雅结构形式”。正是这种对标准化、批量化结构类型的抵制,使得康的每次建筑创作都伴随着对结构类型的创造性探索,弗兰姆普敦称其结构为“建构性结构(tectonic structure)”。

康一直拒绝将吊顶作为解决大空间设备管道的常规方法,因为在他看来,吊顶不可避免会掩盖楼层的基本结构关系,这是康不能容忍的。所以当清晰地认识到机电设施应该具有与结构形式同等重要的建构地位时,康开始逐渐形成了“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servant and served)”的二元理论。

萨克生物研究所便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实践。作为医学研究类建筑,不仅要有足够的实验空间和研究室,同时需要充分考虑繁杂的设备和管道所需要的空间。

在最终完成的方案中,康在跨度达100英尺(约30.48 m)的结构体系中运用了反曲后张式的钢筋混凝土空腹桁架。在垂直方向上用扁柱和支撑其上的桁架梁的结构制造了两种高度的空间:11英尺(约3.35 m)高的大空间和9英尺(约2.74 m)高的格构梁空间(见图1)。这种竖向上交替出现的空间形式提供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1.2 瓦尔斯温泉浴场

位于瑞士山区的瓦尔斯温泉浴场是卒姆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按照卒姆托的设想,浴场应该像一块具有很多孔穴的巨石,自然地生长在大山之中,于是形成“山中有石,石中有孔,孔中有水”的设计意象。石材应该覆盖浴场所有空间的各个界面,整个浴场犹如在巨石内部开凿出来的一连串山洞。同时,对浴场屋顶和地面的处理也尽量与“山中巨石”的意向达成一致:石头之间是有缝隙的,石头本身也是有裂缝的。于是,在屋顶和天花上,卒姆托将石材的节缝转化成室内光线的来源;在铺地上,卒姆托将石材的节缝转化成流水的渠道。

显然,为了实现这些构思,必须有不同于常规的结构体系与之相配合。我们可以从卒姆托在方案初期手绘的剖面结构单元体中看到结构的解决方案(见图2):由巨大的混凝土墩柱组成了建筑的主要支撑体,而屋顶则由从墩柱上悬挑出的混凝土板构成。每个墩柱和由其悬挑的楼板构成了一个单元体,单元体的楼板之间留有6 cm的缝隙,用透明玻璃密封,成为采光用的天窗。

在这个设计中,卒姆托显然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梁柱结构体系:作为承重体的墩柱,既不同于框架体系的柱子,又非承重墙;相互独立的楼板也是悬挑的无梁楼板。这里我们要关注一下作为承重体的墩柱,这种由片岩围合而成的现浇混凝土的承重体尺寸巨大,大多达到了4 m×8 m。它们不均匀地散布在基地上,通过占据空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在每个墩柱的内部,均被“凿出”了大小功能各异的使用空间,使得墩柱成为了“空间化的承重体”。这些封闭的空间相对于位于中部的公共空间更为私密,在尺度上也与公共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空间感受。

从结构空间化的角度来看,康的萨克生物研究所与卒姆托的瓦尔斯温泉浴场确实有着相似之处,只不过空间化的结构由萨克生物研究所的水平构件变成了瓦尔斯温泉浴场的垂直构件。在这里,卒姆托通过对结构体系革命性的创新,完成了垂直承重体———传统概念中实体的“柱”和功能空间的整合。

1.3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在分析这座建筑的结构系统时,提到从结构原型上分析,仙台媒体中心是由合成板(钢夹板+轻质混凝土板)和13个“管”柱组成的钢结构框架的“多米诺体系”。然而产生于柯布西耶时代的“多米诺体系”毕竟只是抽象的“原型”,仙台媒体中心的结构与之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也发展出了一种空间化的结构。

在这座建筑中,垂直的承重结构由13根“管”柱组成。而每根“管”柱又是由若干束状钢杆件组成的整体承重单元,这样的“管”柱具备了两个层次:个体的钢杆件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结构柱单元。这样的结构彻底消解了敦实的实体结构柱的概念,同时也使得空间在视觉上更为匀质,最为重要的是,在承重体内部产生了可以被利用的空间。垂直结构体的组合产生了空间———结构和空间在结构体系分化为承重系统与非承重系统之后,重新在承重系统范畴里获得了整合。

从伊东自己对这栋建筑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承重体系,他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含义———伊东将这13根“管”柱称为13棵树干,树干支撑了整个媒体中心。在这里,支撑包含了双重的含义:承受重力以及成为能量和物质传递的载体。其中后者的实现完全依托于空间化之后的结构体。

所以说,在媒体中心这座建筑中,伊东不但为我们展现出了信息化时代的空间特征,在建构层面,也为我们呈现了空间与结构体之间诗意的整合。

2结语

通过对以上建筑的创作构思及结构体系的分析,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富有创意的原创性建筑,其诞生过程往往伴随着一次结构体系的创新。这要求建筑师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不但要从建筑空间、环境、场所等方面构思方案,也要看到结构的创新在建筑创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创新往往需要我们从建筑设计的初期就要对结构类型进行对位思考,这除了需要建筑师对建筑结构类型的熟练把握与运用,也需要结构工程师更早的介入、参与到建筑设计过程中来,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保持一种创作性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M].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张永和.平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张军英,关力.形式.空间.材料的统一——彼得.卒姆托温泉改造[J].世界建筑,2005(10):102-105.

[4]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J].建筑与设计,2001(2):21-22.

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研究 第7篇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 普遍采用传承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 使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割裂的现象普遍存在, 它们分别被归入实践课和理论课, 这种现象已为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所普遍认识, 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 课程内容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往往是理论课教师给学生讲述各种理论, 而实践课教师训练学生非常初级和简单的技能, 这些技能与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理论没有任何逻辑联系。

2. 课程计划时间表

课程计划时间表中,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课程中, 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课程的这种安排方式, 必然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彼此割裂, 当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时, 这种割裂会更明显。

3. 教师的分类

职业学校的教师也被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他们具有不同的任职资格, 来源也不同。理论课教师通常来自大学, 他们理论知识较丰富, 但缺乏对实践知识的必要了解; 实践课教师通常来自企业, 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知识, 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这两类教师的教育理念往往存在很大差异。

4. 空间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纳入不同的课程, 这些知识必然要在不同的地点分别教授, 即教室和实习车间。教室用于教授理论知识, 而实习车间用于教授实践知识。案例、模拟、实训过程通常只是局部与间断性的且操作难 ( 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 。

5. 教学与手段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体现出较明显的区别。理论课主要采用讲授法, 以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学习为主; 而实践课主要采用演示法, 以师傅演示和学生模仿练习为主。

6. 作业与考试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的考试方式分别为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理论知识主要采用纸笔方式进行考试。作业形式: 局部理论题 ( 用钢笔 + 纸张: 练习本表达即可) 。作业答案: 标准、统一, 千人一面。答案来源: 教材、书本。教学考核体系: 单一性 ( 笔试: 一张试卷) 。试题答案: 标准、统一, 千人一面。答案来源: 教材、书本。实践知识主要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进行考试。

只有根据技术实践的需要来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内容, 并将其整合成一个整体, 才能形成个体具有完整性、内在一致性的实践能力, 真正发挥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实践功能, 达到二者彼此促进的目的并有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要设计一种教学, 促进整合性学习, 这一任务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显得尤为迫切。

课程整合不是指学生分别学好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 事实上在割裂状态下, 不可能真正学好这两类知识, 而是指二者的有机结合, 因为整合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需要有专门的课程设计, 并施与相应的教学, 才能促使学生发展到这一水平。因此, 课程整合主要是指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逻辑上讲, 课程整合不仅应该包括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还应该包括建立实践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以及建立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 普遍采用的传承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 使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割裂并被分别被归入实践课和理论课的这种现象与不足。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 能够科学、合理、自然、巧妙、全面地弥合实践知识与技术理论知识体现在课程内容、课程计划时间表、教师的分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教学方法及考试等六个方面相互割裂的不足。

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立足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其职业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作业形式、教学考核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育功能、教育成效等方面都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一种特定的教学理论的应用形态, 一种应用化的具有特定程序、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教学理论。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内容

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内容存在密切联系。教师给学生讲述完理论课中的各种理论后, 就训练学生与理论课相对应的技能, 这些技能就是学生在理论课上所学的理论。

2. 课程计划时间表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安排在同一的课程中, 在同一时间由同一的教师授课。

3. 职业学校的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必被人为地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教师们具有不同的任职资格, 均是双师型教师, 既讲授理论知识, 又训练实践知识。

4. 空间的设计与使用

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被纳入同一的课程, 这些知识大多安排在同一地点教授与训练即可 ( 如: 教室) 。少数安排在生产现场实习实践知识即可。案例、模拟、实训过程: 全面性、联系性、操作易 ( 经费、时间、场地、交通、设施、安全等) 。

5. 教学方法

在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角色: 教练。学生的角色: 运动员。教学手段: 黑板 + 多媒体。教学方式: 讲授 + 训练。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6. 作业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这两部分知识的考试被整合在一起。作业与考试: 强调个性、差异、创新及艺术再现力, 没有统一模式、没有统一答案。答案来源: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结合实际通过转化作出。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研究, 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意识的观点, 得出不同的答案。教学

7. 考试

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进行测试。通过笔试、口试、实作测试, 考核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考核学生的理论思维、口头表达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在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下, 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 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优化了教学过程, 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取得了实效。

摘要:在目前的职业教育课程中, 普遍采用传承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 使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割裂的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已为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所普遍认识, 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 能够科学、合理、自然、巧妙、全面地弥合传承教育模式的不足, 是一种应用化的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操作的教学理论。

关键词:整合性学习,职业教学模式,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葛楚华.“整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J].武汉:高校发展与评估, 2006, 22, (84) .

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性教学与研究 第8篇

教学手段的整合性强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基于学校班级授课的主要教学形式, 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 将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 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还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学习“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产生”时,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制作成课件或网页, 呈现给学生。上课时, 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以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 (或自己查找信息) 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教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 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 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育质量。

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与复习这一课时, 教师利用网络教室, 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 比较哪个小组整理得清楚、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手段中, 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 教师很难了解其整理数据的全过程, 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弊病。网络环境的互动性, 以及其大量信息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使教师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还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有机整合与研究

1. 三角形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整合实例研究

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 首先, 笔者出示情境图, 进而提出问题:“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由于学生还未正式学习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知识, 因此在交流时, 要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看法,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教师不要作过多的评论, 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 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探究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讨论“纸条为什么摆不成三角形”上。然后, 请学生交流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形成结论。最后, 用自己的发现解释课堂上导入的问题, 即“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样的交流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 对于小学生来说, 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中的抽象性与小学生形象性思维之间的矛盾, 就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三角形所具有的鲜明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教学时笔者本着切合实际, 易操作而有实效的原则, 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 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 方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整合实例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方程章节的教学中, 笔者首先提供了四幅天平图, 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 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着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 引导他们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 两个式子是等式, 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 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 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 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 即“像x+15=150, 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 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 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整合实例研究

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教学中, 新教材除了在编排上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内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外, 还加强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注意从现实生活素材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 在练习中适当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些新的变化,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 也为教学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空间。小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并开始对身边的数学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 极富探索精神。此时, 如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并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 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学习新知识, 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太乐意复习、整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这里, 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基础练习。分为判断、选择和计算三个小题, 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二是实践练习。例如:“要计算一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 需要获取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根据这些数据,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 并提出问题, 然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设计的练习,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三小结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强调教学手段的整合性以及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有机结合, 高效、实用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 针对重点章节的教学, 只要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就会寓教于快乐、寓教于思考、寓教于高效。

摘要:整合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以及不同方法有创造性地进行整合、融合并有机组合在一起, 达到基于基础教学之上的聚焦作用。本文笔者力求从整合性教学的角度来寻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突破, 从数学与技术的整合和几个重要章节的整合教学实例等方面作一详细论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整合

参考文献

[1]李小金.小议数学教学质量管理[J].西北数学, 2007 (1)

[2]张清.对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人民教学, 2006 (3)

阅读教学中如何整合生成性教学资源 第9篇

一、建立和保持和谐的师生情感联系

教学过程主要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 双方的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师生情感联系, 既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又是教学资源优化组合的必要条件。尊重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也是健康、和谐关系的首要前提,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发展需要, 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学生定位为活生生的人, 一个个有情感和生命活力的人, 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学习感受、行为变化等,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自主性与创造性,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习需要出发开展教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 自然容易和教师交流、共同探究。

二、妥善处理教学事件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序性和无序性、预成性与生成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教师意料不到的随机事件。所谓教学事件, 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性事件。这种事件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按规律出现, 但它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 是一种客观存在现实。偶发事件是必然的, 没有偶发事件的教学才是偶然的。偶发事件不是教学的意外, 而是教学的常态和必然, 不过它的规律不容易把握, 并且又没有固定的处理模式。生成性教学中, 教师应正视教学事件, 不能视而不见, 应将之视为生成资源, 并加以开发和利用。某些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 但只要妥当处理, 突发事件大多数时候具有教育意义。即使是破坏性的, 也应设法跨过而不是逃避。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 一学生读到“有一天, 乌鸦飞出去给他的孩子找吃的, 她找到一片肉, 叼了回来, 站在窝边的树枝上, 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走过来, 问到:既然乌鸦已经飞到了窝边的树枝上了, 干吗不叼到窝里去喂小乌鸦, 偏要等狐狸来骗她?”这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的, 也是以前教学中没有遇到的, 面对学生的质问, 周老师没有回避, 没有批评学生“怪异”, 而是因势利导, 说, “人家说得有点道理, 课文是人写的, 如果不妥当, 当然可以修改的。你们觉得怎样改才合理呢?”这时, 孩子们来劲了, 纷纷发表意见, 多数认为应改为“乌鸦飞累了, 停歇在路旁的一棵树上, 心里很高兴。一只狐狸走过来了”。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创造性火花, 并积极、机智地开发与利用, 就能促进教学生成。

三、以接纳的心态对待生成性教学资源

趣味性 开放性 整合性 实践性 第10篇

【摘 要】当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练习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简单、重复、机械,只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数学产生排斥和厌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设计趣味性、开放性、整合性、实践性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得以真正提高。

【关键词】数学练习;趣味性;开放性;整合性;实践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数学课程标准》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过去数学练习设计存在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练习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过于简单、重复、机械地模仿教科书上的例题,过度实施“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学生在教师的严厉督促下长期苦练,心理上无形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厌恶,抑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合理地设计数学练习,有效提高数学练习的质量。

一、注重趣味性,练习的设计要形式多样

皮亚杰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练习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练习,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练习设计正应还其本来面目。

1.书面练习要创新,呈现方式要多样化,要讲究图文并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情境图等形式,做到“寓练习于兴趣中”。例如:教学“加和减”后,设计的练习有:

(1)填表

(2)

2.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数学练习还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练习于游戏中”。比如像《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等报刊书籍中有很多数学童话故事(如“丁呱呱和他的伙伴们”、“八戒分桃”等)、数学游戏(如数学跳棋、抢“30”游戏、模拟购物等)、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如高斯求和、毕达哥拉斯定律等)。

3.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练习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之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民小区(或村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修理学校、敬老院、邻居家的桌椅,保护被大风刮倒的小树苗等)。

二、注重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的练习一般是指没有特定的解法套路与固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使思维聚焦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上。开放性练习情节更具有挑战性,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有鉴于此,它的设计一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二要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得到各自应有的发展。

如五年级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借助多媒体展示商店的货架,摆出各种用小数标价的文具供学生选购,假设每生准备10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且不超出所带的钱。这一过程中,一要计算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选好品种,对于初学小数的五年级学生而言,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购物场境中,他们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要小组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每一小组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三、注重整合性,沟通不同学科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强调学科间的关联,因此练习设计要顾及整合性,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同构。如一位教师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出示这样几道填空题:

(1)我国著名园林北京圆明园的占地面积为350公顷,合( )平方千米。

(2)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合( )公顷。

(3)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72公顷,合( )平方米。

这几道题对于刚刚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学生来讲并不难,但这几道填空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和历史文化常识,既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又渗透了热爱祖国的教育,使学生为祖国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注重数学练习设计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性,不能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多重角度和多个层次把握数学内容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练习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活动。

四、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因此,学生的数学练习设计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

如学习《认识吨》后可以布置让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多少袋大米、多少袋化肥、多少袋水泥……学了《组合图形的表面积》让学生探究商场里的火柴、肥皂、面纸为什么叠在一起包装;学了《二十四时记时法》后可以让学生在星期日记录一天中各个整点时的活动……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概念整合视域中的英语笑话性 第11篇

中西方学者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美学、社会学及文学批评等方面对幽默进行过多学科的研究和论说。语言学家们对于幽默理论、言语表达的幽默、语言笑话 (linguistic jokes) 与命题笑话 (propositional jokes) 、笑话性与趣味性 (jokehood and funniness) 等方面存有诸多疑问和假定, 但是对言语中“何为幽默, 为何幽默、怎样幽默”等问题尚无系统的合适理论解释。Rithcie (2004) 在《笑话的语言学分析》一书及他的其它著作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答和修正。

分析英语笑话妙语结构 (Punchline) 中的乖讹消解, 包含笑话性, 与分析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中空间投射整合而成的合成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空间投射和整合网络可用以解释在线幽默机制中起核心作用的以语音、书法或句法形式表示的笑话性。我们能更深入的认识英语言语笑话为何幽默, 怎样幽默, 何时幽默。

二、笑话性

幽默是一种具有制笑功能的交际方式, 源于言者与听者各自的认知语境所存在的矛盾。康德、贝蒂、叔本华等都从乖讹的角度阐释了幽默, 其中贝蒂对乖讹的定义后来被广泛地引用, 他认为“两个或多个不一致、不合适、不协调的部分或情况, 在一个复杂的对象或集合中统一起来, 或以一种大脑能注意到的方式获得某种相互关系, 笑便源出于此。” (Ritchie, 2004:46) 。

笑话指的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本, 其内容包含乖讹和突发性两部分, 是以语音、书写或句法形式表现言语幽默的形式之一, 以字谜游戏, 双关语等为例。笑话也有多种不同题材, 如冷笑话, 黄色笑话, 纯情笑话, 军营笑话等。笑话受听者的情绪、讲笑话的时机以及文化阻隔等影响因而能趣味横生, 制人发笑。因而笑话性可以被定义为笑话中使人发笑的根本属性, 即使笑话为之笑话 (a joke be a joke) 。针对笑话性, Ritchie (2004) 提出了一条必要充分条件。

T is a joke if holding J1 (T) or J2 (T) …or Ji (T) .

T是则笑话当且仅当T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笑话性。

(1) A lady went into a clothing store and asked‘May I try on the dress in the window?’

‘Well, ’replied the sales clerk doubtfully, ‘don’t you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use the dressing room?’

对此例笑话, 读者能判断出“try on the dress in the window”有歧义从而发笑, 这就是笑话性所在之处。从句法学角度分析, 这句妙语可以分隔为两种不同的结构。

(i) [VP try on the dress[PP in the window]]

(ii) [VP try on[NP the dress in the window]]

这位夫人的话如果被理解为在橱窗里试穿裙子那将使人哭笑不得, 售货员不得不用委婉的说法向她暗示在更衣间换。这则笑话为之笑话就在于它至少含有一个异常的句法结构作为笑话性。

三、笑话性的构成

幽默的乖讹¬¬—消解理论 (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 的代表人物Heller (1974) 等人提出“强制性再解释”模式 (forced reinterpretation, 简称FR模式) 和Suls (1972) 的“二阶段”模式。两种模式都认为笑话应分为两大部分——铺垫和妙语, 但对妙语部分幽默的消解有不同的看法。FR模式在“二阶段”模式关于妙语和主体部分之间存在认知规则和关联的基础上, 将笑话进一步分为铺垫一 (Setup Unit1, 简称SU1) 、铺垫二 (SU2) 、妙语 (PL) 、解释 (Interpretation, 简称I) 四个部分。笑话中总有妙语出现引来读者或听者的笑声, 主要是通过英语语言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显现异常或乖讹, 在消解过程结束后生成了笑话性。

1. 内在异常

内在异常 (inherent deviance) 主要体现为语音、书法、词汇、结构异常、语义歧义、模糊修辞等。内在异常的笑话性主要是从语音、句法和语义角度的进行乖讹消解得来的。如,

(2) What is black and white and red all over?

A newspaper.

字谜是笑话题材之一, 它所体现的幽默效果有很多种, 例 (2) 利用了red和read (过去分词形式) 作为一组同音异义词, 体现了报纸上字体颜色和阅读之间的关联。消解了语音异常的乖讹, 这则同音异义造成的笑话性才会使读者觉得很生动好笑。

(3) Bassompierre was a prisoner at the Bastille.While reading, he flipped the pages of his book hastily, the warden asked him what he was looking for, and Bassompierre replied:“I am looking for a passage, but I can not find it.”

这则笑话之所以好笑, 在于作者利用了词汇异常现象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来表示双关语。“Passage”在语境中可以理解为两重含义, 即“通道”或“文章”。监狱中通过阅读书籍来改造囚犯是常有的, 主人公寻找书中某篇文稿的举动和其企图越狱的言外之意之间有明显的不协调, 读者在认知语境内语用推理后得知其越狱无门, 消解了一词多义体现的双关意义后, 会愈发觉得这则笑话有趣。

(4) A husband and wife are at wedding reception.The husband says he needs to absent himself‘to perform a certain natural function’.The wife scolds him, You don’t talk about that sort of function as this sort of function.’

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这则笑话中的应用恰到好处。婚礼场合上丈夫为避免尴尬用了“perform a certain natural function”来代替“去解手”, 妻子也用委婉语“this sort of function”代替“结婚”的诙谐反应恰好是笑话性所在, 读者消解了修辞手段体现的模糊意义之后, 会觉得二人的婚礼非常独特有趣。

2. 外在异常

外在异常 (presentational deviance) 则主要体现为语用歧义、异常言语行为、非合作原则、预设冲突以及层创结构异常等。外在异常的笑话性主要是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进行乖讹消解得来的。如,

(5) On a long bus journey, an old man was greatly irritated by a litter girl sitting next to him, who kept sniffing.

‘Have you got a hanky?’

‘Yes, ’she replied, ‘but my mum wouldn’t like me to lend it to a stranger.’

笑话中的男子询问女孩是否有手绢的行为, 实际上是一种抱怨并间接地暗示女孩停止打喷嚏。女孩误解以为他要借手绢并表示拒绝是乖讹之处, 消解了间接言语行为带来的异常后, 笑话性才奏效。

(6) A country man was visiting the big city for the first time.Entering an office building, he saw a pudgy older woman step into a small room.The door closed, lights flashed, and after a while the door opened and a beautiful model stepped off the room.Blinking in amazement, the country man said slowly, “I should have brought my wife here!”

这则笑话有两个铺垫信息, 分别是“一农民逛大城市时看见一位肥胖的老太太走进一间小房间”, “房门关闭, 灯光闪烁, 过会儿走出来了一位美丽的模特”;妙语信息是“这个农民傻了眼, 慢慢的顿了了神, 说‘我要把我的老婆带到这里来’”。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分析, 两个输入空间的铺垫信息映射后投射到合成空间上, 层创结构即妙语信息和读者假定推测的类属空间信息之间产生了乖讹。此例中, 农民原以为进去的老太太出来还应该是老太太, 没想到妙龄少女的出现与他的假设相反。因而他带妻子换身的结论可以消解铺垫和妙语信息的不一致, 笑话性的生成毫无疑问是在空间整合内由乖讹消解得来的。

四、整合网络中的笑话性

Ritchie结合早期乖讹—消解论常用的Suls (1972:82) “二阶段”模式, 对乖讹-消解论作了简要的说明, 将乖讹 (I) 与消解 (R) 两个步骤应用到笑话文本的解读过程中, 指出在R阶段可以找到一条认知规则, 使得妙语紧跟笑话的主体部分, 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关联, 这使不和谐的部分显得和谐一致, 从而对乖讹加以消解。这点为在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中解释笑话文本中的笑话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承宇, 2006)

Fauconnier (1997) 把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发展成为一个对话语理解和管理具综合性的认知理论。大脑会激活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的知识框架。他提出概念合成理论及其概念整合网络模式, 该网络中的四大空间 (输入空间1, 输入空间2, 类属空间, 合成空间) 相互联系、作用, 输入空间的对应联系由跨空间映射完成, 其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到合成空间, 并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形成层创结构, 即意义的运演与产生的过程结构。 (王文斌, 2004)

(8) Lawyer:When I was a boy my highest ambition was to be a pirate.

Client:You are in luck, it is not every man who can realize the dreams of his youth.

这则笑话的妙语信息中的笑话性可以用四空间投射图示来解释, 那么输入空间信息, 类属空间源信息和合成空间层创结构之间的关联就会一目了然。 (Zhang Changjie, 2002)

笑话 (8) 包含两句话, 分别作为笑话的铺垫信息。“海盗”和“律师”在不同的空间内互相映射;为帮助读者理解微妙的乖讹, 其相关信息“财宝”“船只”和“律师费”“当事人”的映射是隐性的。在类属空间二者的对应是施动和受动的关系。经过铺垫信息的空间连接, 在认知语境和认知隐喻的语用推理过程后, 投射到合成空间上并整合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 与读者的假定“律师实现梦想”不一致的层创结构是指“如同海盗盗取不义之财, 律师同样也收取高额律师费”。消解了当事人的讽刺意味后, 就会发现 (8) 趣味横生, 惹人发笑。

五、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中对笑话性的构成以及在线认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使得幽默理论研究更加趋于体系。利用整合网络和四空间投射, 从认知语用的跨学科角度深入细致地分析其认知机制。但是对笑话性尚未出现系统的认知研究, 因而笑话性的认知构建过程尚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 有待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Heller, L.G.1974.Toward a general typology of the pun[J].Language and Style7:271-82.

[2]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Ritchie, G.. (2004)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joke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4]Suls, J.A. (1972) .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appreciation for jokes and cartoons:An information-processing analysis.In J.H.Goldstein&P.E.McGhee (Eds.) , The Psychology of Humor.New York:Academic Press.

[5]Zhang, C.J. (2002)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language of humor.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China.

[6]刘承宇, 李迎迎, 2006, 《笑话的语言学分析》述评。《当代语言学》第3期, 278-283页。

上一篇:林业营林造林技术下一篇:急性子和慢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