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现状范文

2024-06-05

发行现状范文(精选12篇)

发行现状 第1篇

一、全球速卖通假发行业的发展机会

假发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对外贸易的中坚力量, 其生产时间较世界其他国家更加久远, 技术更加纯熟, 工艺更加完善。高超的染色技术使无论定制生产还是批量生产均能使顾客放心和满意。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其真人发的原材料更易获得, 同时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制作使真人发的成本远低于欧美等需求大国。借用全球速卖通的B to C和C to C模式, 使假发直接送达客户手中, 成本大大降低。质量保障的同时, 成本却降低, 这是使卖方获利而买方满意的最优结合。

据调查, 截止到2007年6月, 世界上有黑人女性约3亿人。假设每人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假发, 一年假发的消耗量达12亿次。假发作为黑人女性以及少数白人女性的必备用品, 其需求量的巨大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它是一种永不褪色和永不落幕的产业。假发行业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不能再用传统的分割方式进行划分, 而应以新的切割工具和方式进行分配。

B to C以及C to C的模式的网络营运中诞生的国际快递不容我们小觑。UPS和DHL以安全、快速、准时到达客户为宗旨。利用UPS装运假发产品, 运送到美国纽约仅需要三天时间, 而利用DHL运送假发产品, 到达英国仅需五天。当客户急需产品时, 加急运输的方式使时间更为缩短。世界各地的客户拿到在全球速卖通上所采购的产品时所需的时间和在其本土内网购所等待的时间几近相同, 但采购的却是质量更上乘、价格更低廉的假发产品。

二、全球速卖通假发行业的问题

就全球速卖通的卖方而言, 其商家产权意识薄弱, 导致大型批发商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 减少了卖家做强做大的机会。同时也损害了在规则下合法营运的卖家的利益, 对其信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同时卖方的进货渠道鱼龙混杂, 质量层次不一。河南许昌, 山东胶州, 广东广州等假发行业生产出口集散地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距离形成产业规模和完整的生产链条还有一段路程需要行进。进货渠道的零散, 一方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从一而终, 出现问题追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 零散的进货与批量进货之间的价格优势也大打折扣。这两方面让卖方在平台上成功持续经营的机会变得微乎其微。

而就买方而言, 由于交易是在第三方担保的情况下进行, 以顾客为上的宗旨, 使顾客处于有利的地位。权利的广泛不免滋生邪恶, 因而出现假借采购产品进行行骗的顾客。顾客首先按流程采购头发, 当收到质量合格的产品时, 假借对产品质量不满意或者假称产品数量短缺, 以此为由提出纠纷或给予差评。当店铺出现纠纷或者差评不能及时联系客户进行修改时, 其整个店铺在全球速卖通平台上排名表现将下滑, 产品曝光率进而下降, 最终影响整个店铺的运营。恶意的顾客就是抓住这点, 与卖家主动进行谈判, 要求索赔。卖家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积极进行谈判、索赔。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助长了恶意顾客在全球速卖通平台进行欺诈的行为。而卖家为了避免再次上当只能拉黑恶意顾客以防二次上当, 但对于第一次上当却防不胜防。

就第三方而言, 则是全球速卖通平台本身。其一, 速卖通平台规则的明晰程度有待于提高, 产品自然曝光率每天受到产品综合因素决定, 而综合因素包括发布产品本身的完整性、产品最近几天的成交量、自然曝光率、店铺的整体表现等, 但具体因素所占的权重无从知晓, 卖家只能被动地接受游戏规则。而平台相对公开的影响因素, 例如店铺的流量、各个产品的流量、店铺的搜索率等的更新也具有时间的滞后性, 卖家只能关注几个小时前发生什么, 而并不知道此刻在发生什么。其二, 顾客在全球速卖通平台采购假发时, 只能使用信用卡支付, 但平台审核时间一般为24小时, 由于审核时间较长, 大大减慢了卖家发货的速度。有时已经过24小时审核, 卖家成功发货, 顾客也确实签收成功, 当卖家需要收取货款时, 顾客的信用卡出现冻结, 卖家费力地联系到客户时,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信用卡被盗刷。这种现象的出现充分表明了全球速卖通平台对于信用卡审核机制效率低下, 准确率偏低的弊端。

三、对速卖通假发行业的建议及对策

(一) 培育自主品牌, 形成产业集聚链条

卖家必须树立培育产品, 培育店铺等同于培育百年企业的理念。以特有的商标权与其他产品和店铺区分开来。注册商标, 拥有自主品牌, 商标的差异化的视觉效果领跑速卖通平台的假发行业。当自我清澈后, 就需要保证其上流水质的无污染, 即进行前向一体化的整合, 合并其供应商。做到产销一体化, 形成产业集聚链条。既保证产品的质量, 追责有出处, 也保证了低廉的价格, 使获利最大化, 最优化。

(二) 达成信任机制, 客户信用举报机制

卖家应树立防患于未然的理念, 当进行商品销售时, 尤其是产品数量多、货物价值大时, 对产品和货运单进行拍照, 以防顾客收到货物时假称出现货物短缺的问题。当平台介入时, 卖家不至于缺少证据而败诉。卖家与顾客出现纠纷时或者店铺出现差评时, 应及时联系客户, 利用一切留言、站内信、邮件、电话等形式, 解决顾客的困难。处在顾客的立场上尽其所能的使客户满意。这就需要卖家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谈判能力, 但切记:平息纠纷和修改差评是目的, 一味的妥协于顾客的恶意条件只会让店铺处于被动的局面。尽快地平息纠纷和修改差评, 不仅能避免纠纷、差评给整个店铺带来的排名下降、流量下降、成交量下降等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事件, 而且能了解客户的需求, 防微杜渐。同时全球速卖通平台对客户应建立客户信用平台机制, 卖家可以举报不信用的顾客, 对其不信用的顾客进行全面封锁其账户, 以防止进行二次购买, 二次行骗的可能。杜绝破坏全球速卖通平台上公正、公平的销售原则。

(三) 全球速卖通平台运作的阳光化, 审核机制的完善化

全球速卖通作为第三方的担保者, 应履行服务卖家和顾客的义务。全球速卖通对顾客的担保义务不言而喻, 而对于卖家应履行的义务和保护力度明显不足。首先全球速卖通平台的运作机制对假发卖家应更加透明化、阳光化。让卖家更了解和熟悉平台的运作, 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以便假发卖家更加规范自己的销售行为, 使自己的假发产品更具竞争力。运作的透明化也防止全球速卖通平台的腐败化, 建立其公正、公平、公开的销售环境。与此同时平台应对顾客所使用的信用卡审核力度加强与顾客所在国银行建立顾客信用透明化机制, 对顾客的信用做到充分了解。此举将会使对信用卡的审核时间大大缩短, 减少审核时间的同时提高信用卡审核的准确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新的发展点, 而作为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跨境零售业务的发展也是极其迅猛的。文章以传统的对外贸易产品——假发, 搭载全球速卖通平台为切入点, 分析了全球速卖通假发行业的发展机会和问题, 并提出培育自主品牌, 形成产业集聚链条;达成信任机制, 客户信用举报机制;速卖通平台运作的阳光化, 审核机制的完善化等策略。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全球速卖通,假发行业

参考文献

[1]孟祥铭.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

[2]全球速卖通平台介绍.http://seller.aliexpress.com.

[3]杨得芊.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水[J].中国海关, 2013, (02) .

中国农村报刊发行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报纸发行曾取得了辉煌业绩,上世纪80年代,全国各省(市)委机关报纷纷创办农村类报,大多数报纸发行量达到50万份,不少农村报纸发行量超过百万份,并成立了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报纸发行量快速滑坡,近半数农民报停办或改办其他报纸,与城市都市报一派繁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目前农村报刊的发行量超过10万份已属“奇迹”了,发行量最大的仅30万份左右。农村报刊发行究竟有没有市场?农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报刊?围绕这些问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中国农村报刊发行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今年2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选取了遍布中国东南西北中部的黑龙江、吉林、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湖北、四川、广西、内蒙古等省区的27个村庄,每个村庄选取30位村民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619份,回收率为76.4%(由于部分村民识字水平较低,从未读报的村民较多,不少问卷填写不够规范,很多题目未作答)。本次调查统计的结果对改进农村报刊发行具有参考价值。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首先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从年龄上看,本次问卷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为20岁以下的占5.65%,20岁-30岁的占20.52%,30岁-40岁的占36.35%,40岁-50岁的占25.53%,50岁以上的占10.50%,中青年农民占主体。性别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以男性居多,男性调查对象占62%,女性调查对象占38%。在文化程度上,23.59%的调查对象具备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5.23%具备初中学历,也有23.59%只具备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方面,调查对象家庭年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15.51%,2000元-5000元的占21.32%,5000元-10000元的占30.37%,10000元-20000元的占19.71%,20000元以上的占10.34%。

二、调查数据及主要结论

1、村民获取信息的基本方式分析

村民的信息获取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信息传播特点,从而为报刊发行提供一定借鉴。调查发现村民的信息获取途径主要是看电视、看报刊和听广播,分别占85.78%、24.39%、21.32%,只有极少数还选择上网或其他方式获取信息。可见看电视仍是目前农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但报刊已占据农村信息传播的“第二把交椅”。在村民平均每天用于获取信息的时间方面,图1显示:从“30分钟以下”到“30分钟~1小时”再到“1小时~2小时”,选择比例分别为11.95%、22.29%、27.6%,村民的选择与时长呈正态分布;而从“1小时~2小时”到“2小时~3小时”再到“3小时以上”,选择比例分别为27.63%、20.19%、17.93%,村民的选择呈递减趋势。可见,绝大多数村民每天愿意花费一定时间获取信息,但不可能花费太多时间,平均每天用于获取信息的最佳时长为1小时~2小时。

2、村民对农村报刊的基本评价与需求偏好

虽然报刊是农村信息传播的第二大媒介,但其魅力远远低于电视,这与报刊的内容、形式、价格等方面是否符合村民的偏好有着重要联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1)发行农村报刊的必要性

对“您认为有必要发行专门为农村服务的报刊吗”这一问题,56.67%的村民认为有必要,可以学习知识技术、增长见闻,25.33%的村民认为有必要,可以打发时间、丰富精神生活、促进致富;只有少数村民认为没必要,原因主要是:认为看电视、听收音机等可以代替报刊占11.73%,认为报刊对农民用处不大的占4%,认为买报刊太花钱的占2.27%。

(2)对当前农村报刊的基本评价

从村民对目前在农村报刊的评价来看,有29.73%的村民认为目前的农村报刊便宜实惠,符合农民群众需要,22.29%的村民认为有些有用,应该加大发行数量,20.84%的村民认为通俗易懂,农民群众很感兴趣;同时也有19.22%的村民认为目前的农村报刊太深奥,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17.29%的村民认为大多没用,应该减少发行数量,13.89%的村民认为又多又贵,增加了农民负担。从村民对报刊的喜爱程度看,选择“很喜欢看(几乎每天)”和“偶尔看(每周一次)”的分别为17.29%和31.18%,合计为48.47%;选择“很少看(每月一次)”和“不喜欢看”的分别有26.17%和23.10%,合计为49.27%。可见,喜欢看报刊和不喜欢看报刊的村民基本持平,各占将近半数。这两项调查均表明,农民对当前农村报刊的评价意见较为分散,当前在农村发行的报刊离农民的需求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原因追踪

农民为何读报刊,又为何不读报刊呢?调查显示,村民喜欢看报刊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按选择频数高低依次为了解国家大事、学习知识技术、打发时间和教育孩子,选择比例为别为31.02%、28.59%、24.23%、14.86%;村民不喜欢看报刊的原因按选择频数高低依次为更喜欢看电视或听广播、没时间看、看不懂、报刊太贵,浪费钱、对我没用,选择比例为别为18.74%、18.71%、10.82%、9.89%、9.69%。

3、村民对农村报刊的内容偏好

从村民对农村报刊的内容偏好情况看,村民喜欢看或经常看的报刊种类按偏好程度高低排列依次为农业科技报刊、都市报或晚报类报刊、娱乐故事类报刊、党政报刊、其他报刊,选择比例分别为36.19%、23.10%、20.19%、5.17%和7.27%(还有8.08%的村民因未看过报刊而未选)。

农村报刊还应该增加什么内容呢?调查结果显示,43.06%的村民认为应增加农民致富信息,25%的村民认为应该增加农民维护权益信息,19.38%的村民认为应该增加农村政策相关信息,还有12.56%的村民认为应该增加反映农村生活的娱乐、文学故事。

农村报刊能不能加入反映城市生活的内容呢?43.78%的村民认为农村报刊应主要报道反映农村生活的内容, 37.48%的村民认为农村报刊可适当加入一些城市生活内容,11.31%的村民认为农村报刊不需要反映城市生活的内容。可见,随着当前农村城镇化的加快,村民也需要了解城市信息内容,但农村报刊应主要以农村题材为主。

4、村民对农村报刊的价格接受程度

目前农村经济总体水平以及农民的消费观念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农村报刊的价格水平是报刊在农村发行成败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仅有13.57%的村民认为农村报纸只要内容好,价格可以贵点,而45.07%的村民认为农村报纸的合理价格应为每份3毛或3毛以下,29.56%的村民认为合理价格为每份5毛,只有5.82%的村民可以接受价格在每份5毛以上。在期刊方面:仅有16.32%的村民认为农村期刊只要内容好,价格可以贵点,而41.52%的村民认为农村期刊的合理价格应为每份1.5元,23.26%的村民认为合理价格为每份2元,只有3.72%和3.88%的的村民可以接受价格为每份2.5元和每份3元。

5、村民对农村报刊或刊期的版数与周期的偏好

受农民总体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特点的制约,农村报刊的周期和版数也是影响农村报刊发行实效的重要因素。要弄清农村报刊的合理周期和版数,首先要了解农民的阅读方式和愿意花费的时间。调查发现,37.64%的村民只看重点文章,19.55%的村民只是偶尔翻翻,12.12%的村民只看少数栏目,只有10.82%的村民是全部内容都看,3.07%的村民只看标题(还有15.67%的村民因未读过报刊没选)。

从村民看一份报纸所需时间来看,除17.12%的村民选择没看过以外,从“5分钟以下”到“5分钟-15分钟”再到“15分钟-30分钟”,村民的选择比例与看一份报刊所花时间呈正态分布,而从“30分钟-60分钟”到“1小时-2小时”再到“2小时以上”,村民的选择比例呈递减趋势(见图4)。可见,大部分村民平时乐意看报刊,但又不愿意或不可能花太多时间看报刊,村民看一份报刊的最佳时长为30分钟左右。

那么,村民认为农村报刊合理的出版周期和版面到底是多少呢?46.53%的村

民认为农村报刊的合理刊期为每周一期,23.10%的村民认为合理刊期为每周两期,14.05%的村民认为合理刊期为每周三期,10.18%的村民认为合理刊期为每天一期。14.54%的村民认为农村报刊的合理版面应为每份4版,37.64%的村民认为合理版面应为每份8版,21.81%的村民认为合理版面应为每份16版,10.50%的村民认为合理版面应为每份24版,只有5.33%的村民可以接受版面在每份32版以上。可见,取其众数,村民认为农村报刊最佳的刊期应为每周一期,最佳的版面应为每份8版。

6、村民对农村报刊广告的偏好情况

广告是报社的重要收入来源,但广告的内容是否为读者接受也直接影响报刊的发行,因而农村报刊的发行必须关注农民的广告偏好。调查发现,村民对农村报刊刊登的广告的态度是:35.70%的村民认为有些广告有用,可以接受,32.31%的村民希望减少广告,还有22.46%的村民对广告很讨厌,一般不看。而将村民需要的广告按村民认为的作用大小排列依次为:化肥、种子、农药、农产品、教育、医疗、农机、药品、家电、招商、服装、企业、建材、图书、钢材、其他等。

7、农村报刊发行环节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是农村报刊发行面临的一大挑战,只有深入了解农村报刊发行状况及发行环节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改进农村报刊发行效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报刊发行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绝大部分村没有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在调查的27个村庄中,有17个村没有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比例高达62.96%,有7个村只有1个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比例为25.93%,只有3个村有2个或更多的报刊零售点或订阅点,仅占11.11%。

(2)农村报刊发行速度滞后。只有11.63%的村民在报刊出版当天能够收到,有14.22%的村民在报刊出版1天后才收到,13.89%的村民在报刊出版2天后才收到,12.76%的村民在报刊出版1周后才收到,有15.35%经常收不到订阅的报刊(还有32.15%的村民因未读过报刊没选)。

(3)农村报刊发行的服务水平落后。

首先,农村报刊发行途径落后。50.40%的村民订购的报刊是由乡镇邮递员(代办员)送到本村村委会,16.16%的村民订购的报刊送不到本村,由本村派人去乡镇邮政所领取,5.98%的村民订购的报刊是由学校教师学生从乡镇邮政所带回本村,还有5.65%的村民订购报刊采取其他途径。

其次,乡镇邮递员送报刊不及时。有1.29%的乡镇邮递员每半月送报刊一次,12.76%的乡镇邮递员每周送报刊一次,21.49%的乡镇邮递员每三天送报刊一次,13.25%的乡镇邮递员送报刊不定期,只有14.70%的乡镇邮递员每天都送报刊。再次,乡镇邮递员(代办员)的报刊投递服务水平差。只有22.78%的乡镇邮递员(代办员)送报刊准时和一般无差错,有22.29%的乡镇邮递员(代办员)送报刊不太准时且出现少数差错,有20.36%的乡镇邮递员(代办员)送报刊很不准时和经常出差错。调查还发现,由于农村报刊发行员(代办员)的报酬很低,工作量又比较大,发行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4)农村报刊的订购率低。对村民看报刊的途径的调查显示,只有33.44%的村民看报刊通过自己购买或邮订报刊,而18.58%的村民看的报刊是村里统一订的,40.39%的村民看的报刊是借阅或别人免费赠送的。对“你自己购买或邮订过报刊吗”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10.77%的村民经常购买或邮订,23.91%的村民偶尔购买或邮订,24.75%的村民反映附近不方便购买或邮订,12.96%的村民认为太贵了,从不购买或邮订,19.53%的村民认为没什么用,从不购买或订购,还有8.08%的村民不知道到哪里购买或邮订。

三、对策与建议

据本次抽样调查样本的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农村报刊千人占有率仅为7‰。因为农村报刊普及率非常低,区域报纸分布的密度低,单位报纸发行的成本高,导致发行商不愿意经营农村报刊发行,使得农村报刊发行普及率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报纸发行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创新。第一,观念创新:农村报纸发行不一定是“无效发行”,用单一的经济效益标准来衡量农村报纸发行问题

农发行门柜业务风险现状与对策 第3篇

一、门柜业务风险的现状

我行始终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执行、防控操作风险、增强效益观念作为贯穿全行财会工作的主线,纵横联动,重抓落实,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较好地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和经营效益持续增长。特别是在门柜业务操作风险控制方面强化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强化领导责任、完善岗位职责。定期召开财会工作分析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措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二是坚持强化制度执行是提升门柜业务风险防范水平的保障,针对操作薄弱环节,不断建章立制,使我行的财会制度和管理办法已经基本覆盖了门柜业务管理中的难点和盲点。三是坚持突出有效监督是加强门柜业务操作风险的关键。在常规监督基础上突出了操作风险监督内容,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彻底纠正门柜业务操作中的违规行为和不良习惯。通过努力,会计工作基础增强,柜员风险意识增强,制度观念增强,门柜业务操作进一步规范。没有发生严重违规和操作执行不到位,门柜操作风险的防控总体趋好。

二、门柜业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难点

(一)业务发展与制度执行的矛盾凸现。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客户增加,由此与制度执行的矛盾也更加突出。特别是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因我行制度要求与客户需求存在差距,导致制度执行难度加大。

(二)个别制度规定欠完善,导致基层门柜操作执行难。目前为了防控风险,上级行不断出台制度规定,但是新出台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门柜实际,导致执行难。

(三)系统功能缺陷,风险控制有影响。综合业务系统不断改造完善,基本满足了目前农发行会计业务核算的需求,实现了会计业务的快捷化、集中化,但在运行中也反映出系统功能的一些缺陷。

(四)门柜人员不稳定,执行制度难。近几年新进了大学生,各部门人员都偏紧,新进人员均衡分配,一定时期缓解了门柜人员不足的压力。但由于我行以前新进人员来自异地,调动工作较多,门柜人员不稳定。新人员对规章制度学习、理解、掌握有一个过程,门柜业务操作风险不容忽视。

(五)监督力量有限,制约了门柜业务的风险控制水平。会计监督员由财会主管兼职,加之财会部门人手少,事务性工作多,难以保证其监督时间和监督质量。多数是在疲于应付,不能达到上级行规定的监督要求,对门柜业务风险控制水平有一定影响。

三、加强门柜业务操作风险控制的建议

(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门柜业务风险防范齐抓共管的局面。门柜业务操作风险的防控是全行各项业务操作风险防控的基础和关键,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立足抓重点、抓关键、抓主要矛盾的理念,树立风险防范的全局观,克服风险防范工作仅仅局限于财会部门单兵作战的局面,解决缺乏部门联动,协调不力,效率不高的问题。一把手要挂帅组织成立由前后台相关部门组成的内控与发展协调小组,定期或及时召开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内控与发展的矛盾问题,正确对待客户的营销和维护问题,以确保真正落实稳健发展的目标。

(二)制定门柜业务操作规范。上级行应进一步清理、整合门柜业务操作管理规章制度,编制《门柜人员操作规范》,作为柜员的学习教材和操作指南。每项新制度实施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多方选点试行,试点成功后再全面组织实施。相关条线的规章制度要相互协调统一,不能政出多门。新制定的规章制度要逐级组织培训,相关管理人员要正确理解,统一标准,避免指导、检查不一致导致基层执行难的问题。

(三)完善系统功能,协调运行管理。信息部门是业务管理部门的技术支撑,相关业务系统功能设置与开通运行必须与业务部门管理需求衔接一致,每项业务开发和功能完善必须先规范业务管理制度,再推广业务产品运用。

(四)充实人员,优化结构。上级行应每年有计划地适当给基层行引进一些毕业生,充实一线临柜人员,逐步改善门柜柜员结构问题,并保持相对稳定。一是应为基层行每年引进不同层次的人才资源,不断输入新鲜血液,避免高级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住,门市坐不久的问题,提高柜面服务水平和有效防止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二是要加快对新型基础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刚入行的年轻同志,更要着重培养,通过岗位轮换、岗位交流等方式促使其尽快成才,以保证各项业务的正常发展。

(五)关心财会人员,稳定人心。金融业是个特殊行业,门柜业务更是高风险业务,门柜人员的收入,要确保不低于同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以稳定员工的思想,让其有安全感,优越感。同时要统筹考虑柜员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增加激励考核,作为专业部门应以业务指导和加强管理为主,为各项业务经营的有序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

(六)统筹监管力量,加强监督管理。将财会监管员管理上收到二级分行财会部门,统一按标准配备专职监管人员,履行监管职责。同时要将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分线运作。非现场监管人员负责预警信息分析,现场监管人员负责现场检查辅导。

股票发行定价与发行制度研究 第4篇

(一)股票发行方法的历史沿革及问题探讨

自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几乎像股市的顽疾,久治不愈,似乎也无药可救,并对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因此,发行定价方法几经修改,但目前随着“中国太保”的“破发”,“中煤能源”、“中海集运”紧随其后跌破了发行价,被称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的股票价格也跌到了发行价的边缘,股票发行定价不合理又被投资者旧话重提,并且成为市场区分“牛”、“熊”的标志,究竟是定价不合理?还是中国股市已步入熊市?或者是由于和合理的发行价格引发的上市后不理智的炒作,使“大蓝筹”上市后一路走低,最终拖累大盘,致使投资者信心丧失,指数“跌跌不休”?

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股票定价方法有现金流贴现法、市盈率法和市净率法。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方法一直以来均采用市盈率法。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使市场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盈利能力的判断和预测难度加大,特别是较为科学合理地预期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水平,可信度较低,也不被市场认可;另外,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时间较短、且运作不够规范,如果采用现金流贴现,贴现率的合理确定也有很大难度。所以,我国股票发行定价采用市盈率法有较强的市场基础及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发行价=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

所以,确定合理的市盈率以及每股收益的计算标准成为决定定价合理与否的标准,并且一直以来困扰着市场,也是我国证券市场久攻不破的“堡垒”,影响着市场的正常发展。

发行价格的高低和合理与否与发行时市盈率的规定有关,我国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规定主要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以前,第二阶段是1998—2001年,第三阶段是2002—2004年,第四阶段是2005年至今。

1998年以前,每股收益采用股票发行前发起人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市盈率不允许超过15倍。

存在和引发的问题:

第一,如果新股发行时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市场整体市盈率较低,当平均市盈率不足15倍时,新股上市后向平均市盈率回归,上市后势必下跌。但2006年初,随着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上升至40倍,15倍的市盈率导致新股上市后股价大幅上升,炒新股赚钱且没有风险的神话自此开始实现。投资者纷纷加入了炒新大军,不看公司基本面,不考虑公司盈利前景,甚至不用知道公司的经营业务,凡新股必买,中签后上市即抛,且一定会赚钱。致使新股的发行中签率一直处于千分之几的水平,不合理的发行定价方法催生和培育了不理性的投资理念。

第二,因为发起人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不能代表新的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所以,用发起人前三年的平均每股收益来决定新公司股票定价的依据是不合适的。

鉴于上述问题,《证券法》中规定了新的新股发行市盈率标准和每股收益的确定标准,股票的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并报中国证监会核准。每股收益采用发行当年预测加权每股收益,市盈率由发起人与承销商确定。

存在及引发的问题:

第一,市盈率确定随意,不科学也不合理。当新股发行市盈率放开后,发行市盈率不断创出新高,2000年7月闽东电力发行,发行市盈率高达88.69倍,远远高于当时市场50倍平均市盈率和电力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水平,而该股票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在电力行业中并不具优势,该股的发行价格显然定得过高,但市场仍然抢购,并且受上市当日上涨的惯性,该股上市首日上涨34.61%,市场的炒新行为和不理性行为由此可见一斑。但该股上市后便长期在上市首日16.60元的最高价下方运行,即便是在2001年6月股票市场创出历史新高时,该股的市场价格也没有超高上市首日最高价,此后更是随着股指的下跌一路下滑,中间股市的几次上涨该股都没有追随。2005年4月复权后的价格也仅为2.75元,较发行价下跌了76.09%。并且自2001年9月跌破发行价后,除2007年9月有几天的价格略高于发行价外,至目前也一直在发行价下方运行,该公司再融资的前景也被断送。新股发行价格定价不合理、市场的不理性、加上该公司经营不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购买者均品尝了长期套牢的苦果。

第二,每股收益采用发行当年预测加权每股收益,结果有80%的公司发行当年的实际每股收益较公司发行时所预期的每股收益低10%以上,50%的公司低幅超过20%。即为了多融资和收取较高的发行费用,发行公司和承销商虚增了预期的每股收益。

为了抑制发行市场的混乱,2002年后开始实施新的股票发行办法。每股收益采用股票发行前发起人前一年平均每股收益,市盈率不允许超过20倍。经过4年的发展,发行定价的标准又回到了1998年前。在市场平均市盈率较高的情况下,20倍的新股定价市盈率普遍较市场和行业平均值低,2002年市场平均市盈率34倍。所以大多数股票上市当日大幅上涨。而当时二级市场延续了2001年的跌势,股市还在持续不断地下跌。一二级市场风险和收益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但是,随着市场的下跌,20倍的市盈率已高于如钢铁等行业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新股发行后上市首日股价仍然不理性地上涨,但随后便持续下跌,新股跌破发行价的情况屡屡发生。

为了规范股票发行定价机制,也为拯救持续低迷的股票市场,证监会在2004年8月31日公布了《关于IPO试行询价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并且规定在征求意见期间不再发行新股。2004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若干问题的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定价进入询价制阶段,将新股定价权交给了参与询价的机构,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希望通过一级市场获得更高的收益,所以大多数股票经询价确定的发行价格不高,开始时发行市盈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值,这就是新股上市必涨的内在原因。受新股赚钱效应的影响,已没有人分析新股的投资价值,发行市盈率的确定又变得随意,如2007年发行的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市盈率大大高于行业平均值,而上市当日仍有不俗的表现,新股市场已没有价值可言。

以上情况看出,发行市盈率如何调整,发行方式的改变都不能够改变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和上市首日表现不正常的现象,不能够扭转投资者扭曲的投资理念。所以,必须制定合理的新股发行定价方法,纠正新股不赔、不该跌破上市首日价,更不该跌破发行价的不正确理念。即便是在成熟市场,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但绝不像我们的市场,新股遭暴炒后不再有人问津,公司经营和决策都与二级市场的表现无关。

(二)确定合理的股票发行价格

第一,股票发行定价的依据仍适用市盈率法,如何确定合理市盈率是定价的关键。笔者认为,市盈率应与市场市盈率保持一致,根据发行公司的发行规模、行业地位、盈利水平、成长性等指标,在行业平均市盈率的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折溢价处理。这样,在市场低迷,市盈率普遍较低时,不至于由于新股发行市盈率较高上市后便跌破发行价;也避免像目前这样,由于新股市盈率普遍较低,而出现暴炒新股的不正常现象。

当然,这样确定的发行价格,如果新股是在市场处于较高水平时发行的,则随着市场的持续走低,新股跌破发行价便是很正常的现象。试想,二级市场投资者由于入市时机选择不当、对市场判断失误或对公司经营前景判断失误而出现亏损,一级市场投资者也同样应该承受上述风险。这就要求投资者认真分析公司的管理水平、经营战略、经营获利能力、经营前景和成长性,同时也要分析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和投资时机,投资者要认识到如果分析失误而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是:在市场指数点位较高水平时发行,股票发行价格就会定得较高,公司可获得较高的融资额度,如果市场出现调整或持续下跌,而公司不能够以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给投资者信心,则其股票可能会随着指数的调整而一路下跌。但是,要制定相应制度对持续下跌的股票发行人进行处罚,促使发行人必须考虑投资者的利益,而不能一味地只想着圈钱。

第二,定价权的确定。2005年后采用的询价制不仅没有解决定价不合理的问题,还可能出现由于参与询价的机构和公司商量利益,或满足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利益而使发行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而且,如果发行价格确定不合理,或随意定价,则无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所以,笔者认为应取消询价制,同时取消一级市场网下配售的不公平的发行方式。采用全部向一级市场网上定价发行,或以一定发行区间网上发行,发行价格由发行公司和主承销商协商决定。发行市盈率采用与二级市场比较,考虑在同行业市盈率的基础上折溢价比例,但对折溢价依据要有充分的分析和说明;每股收益仍采用发行当年预测的加权每股收益。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过低和过高的发行价格都对一级市场的规范性不利,从而会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发行公司和主承销商要对预测公司成长性、预测公司每股收益等指标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发行人和承销商除要对公开资料的真实、准确性、有效性承担责任,还要承担定价太离谱的责任;监管审批机构和个人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包括审批环节中对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严格核实,同时要承担审核不严谨的责任。一定要制定相应制度,加强违规和失职的处罚力度,使违规者和失职者付出沉重代价。

二、股票发行制度探析

股票发行制度的制定,必须要切实履行公平、公正原则,取消目前不公平的发行方式,对发行人和承销商的行为进行约束,监管部门也必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能。

(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方式的选择

我们目前所采用的网上竞价与网下向机构投资者配售相结合的发行方式,对社会公众是不公平的。应统一采用网上竞价、比例配售方式,使申购新股的投资者均可按申购比例获得新发行的股票。

(二)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的选择

上市公司再融资应将增发和配股结合起来,考虑采用原有股东优先认购方式,原有股东可按照一定的价格和一定的比例优先认购新发行的股票,认购不足部分再向社会公众发行,再融资的数量应该沿用配股的相关规定,即不超过上次募足股份后股本总额的30%,这样有利于保护现有股东的权益。一是向社会公众增发,股票价格一定会低于增发时的市场价格,使新入市的投资者持股成本低于原股东,从而侵害原股东的利益;二是限制公司再融资数量,防止公司随意或恶意圈钱,也避免公司大规模扩容后盈利能力的急剧下降及增加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

(三)取消定向增发

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可以购买比市场价格低的股票?锁定期与折价之间比例间是如何权衡的?笔者认为,定向增发极大地践踏了公平、公正原则;而且,定向增发的股票一旦解禁,会使股票价格产生大幅度波动。

(四)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

上市公司再融资应有计划性和透明度,对公司的再融资时间、再融资规模等制定标准。如中国平安自2007年2月12日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A股市场上募集资金382亿元。从招股说明书中看出,所募集的382亿元资金对公司产生的效益要在一个较长时间内才能体现,募集资金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公司的资本金,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但发行募集资金不足1年,又公布了比原募集资金高出4倍的1600亿元的巨大的再融资计划,还是为充实公司的资本金,如果公司资本金不足,为什么不一次募集充足,或在第一次募集时有一定的说明?步中国平安的后尘,浦发银行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不顾公众的反映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忽然宣布400亿元的巨额融资计划,使每股50元的市场价格直泻至30元,即便这样也没有动摇公司的融资决心。上述情况看出,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时非常随意,公司在做出决策时丝毫不考虑投资者的意愿和承受能力,不考虑对投资者、对中国的资本市场的责任。

为防止募集资金的随意性,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制度对此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如应强制规定招股说明书中包含近年(如5年)的公司发展规模、市场前景、发展规划等经营发展战略以及筹资计划和筹资方式,使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计划并行使监督权利。

(五)对资本确定原则进行改革

我国现在采用的是大陆法系的法定资本制,即注册资本必须全部募集完毕公司方可设立,这样如果公司一次发行规模过大,当资金不能一次投入使用时,造成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如果为满足本次资金使用而发行规模较小,则需要扩大融资规模时可能存在融资障碍,也给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规模和前景的判断造成困难。所以,采用欧美法系的授权资本制,即第一次募集基金可以是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以后视公司发展的需要,授权董事会决定是否继续发行,这样做有利于公司制定长远的经营战略,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近几年可能的经营发展规模,但董事会权力过大,公司真实资本与注册资本的差异可能使公众对公司的判断出现偏差。建议我国推行更具优势的折衷资本制。折衷资本制规定首次发行规模可以是注册资本的一定比例,但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进行说明,以后董事会可根据公司的发行计划决定是否再融资,如果在规定的年限内注册资本没有全部发行完毕,则应按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数额改变公司章程。这样既有利于公司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的综合考虑,也有利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模有充分的了解。

(六)推行超额配售选择权的发行方式

2001年5月22日证监会就批准了新股发行或增发过程中可以引入超额配售选择权的试点方案,超额配售选择权(又称绿鞋期权)。美国绿鞋公司首创了此发行方式,目的是稳定公司股票价格,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此试点方案已推出多年,但公司采用的并不多,特别是绿鞋公司对投资者负责的意识和理念值得我们上市公司借鉴。

发行现状 第5篇

济南租车公司 http://

关键词:大数据 统计 现状 对策

一、大数据时代银行统计工作基本情况

(一;统计相关概念介绍

金融业统计是指金融机构统计部门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

银行统计是指反映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现金收支分配及其平衡和变动情况的统计。银行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组织和加强银行信贷和现金计划管理,进行信贷监督,组织市场货币流通以及开展银行日常业务工作的重要依据。

农发行统计是指为满足本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以及人民银行金融统计、银监会监管统计的需要,组织各级农发行对本行业务活动和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管理和监督活动的总称。农发行统计工作以数据为核心,开展

多方位服务,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

(二;大数据在银行业的应用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兴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标志着大数据时代已悄然来临。大数据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的特征,大数据意味着对海量交易数据、海量交互数据的海量处理。

大数据对个体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都产生了颠覆性地影响。国内外在医疗、卫生、保险、航空、金融、电商等行业、领域引入大数据思维,采用大数据技术,使用大数据管理模式。金融业大数据应用主要体现在研判宏观经济趋势及微观政策走向、分析客户动机和行为、判断交易对手风险特征、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

近十年来,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率先通过IT架构再造,整合内、外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渠道的数据资源。以防范风险为动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导向、以服务客户为遵旨、以提升效率为目的,推进系统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或者数据仓库;,优化运营流程,提升服务水平,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在客户分析、风险管理方面对大数据运用已初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未来过渡到全面大数据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大数据思维开始渗透在经营策略选择、经营手段设定的各环节、全流程。

二、农发行统计工作现状

(一;农发行统计工作管理情况

农发行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总行资金计划部是农发行统计工作的主管部门,具体由统计处负责。总行各业务部门由指定处室负责本部门统计报表的管理,各省级分行在资金计划处设统计岗,各市分行在客户部设统计岗,县支行在客户部或2/6页

济南租车公司

http://

发行现状 第6篇

【关键词】借记卡 大学校园 现状 收益

一、引言

借记卡(Debit Card),是指先存款后消费(或取现)没有透支功能的银行卡。2012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银行卡发卡量持续增长,截至三季度末,我国借记卡发卡量突破30亿张。

数据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发行银行卡34亿张,其中,借记卡发卡量为30.82亿张,同比增长21.4%,同比增速加快3.8个百分点;信用卡发卡量为3.18亿张,同比增长18.8%,同比增速放缓1.5个百分点。

显然,借记卡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高如星《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城商行借记卡业务存在问题:1、单笔取现额度小;2、服务效率有待提高;3、ATM跨行转账业务少;4、“柜面通”业务受地域限制;5、预授权业务不通畅;6、磁性卡防伪性能差;7、缺乏通用的网上银行支付系统”{1}。韩卫华也在《大型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展策略探究》中指出,“国内商业银行借记卡产品具有优势的同时,劣势也很不足”{2}。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方面,并没有就借记卡的消费,对不同群体而言呈现的不同效果进行研究。而学生这块,更是研究甚少。各大银行在大学校园广发借记卡的现象屡见不鲜,但从银行方面来看,通过借记卡获得的收益有待商榷。以下是我们从不同角度的研究,采用麦肯锡7S模型的分析视角。

二、校内借记卡使用现状

以18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受访者(2014年),进行问卷调查。(该校以农业银行发行的金穗个人普卡为主)

图1

图2

从问卷结果的分析可看,在大学生群体中,借记卡的消费途径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以学校统一收费这一硬性需要的消费方式为主,其他诸如理财等消费行为比较罕见;再者,就存入借记卡中的金额来看,1000~2000是比较常见的数额,高及万元的存储额也比较少。针对各大银行借记卡,学生群体的不满意见也比较多,可见,当前的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借记卡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其中跨行支付费以及异地收费是大多学生抱怨的源头。特别是各行年费的不等,致使学生的选择比较多元化和忠实度的缺失。

三、银行收益现状

图3 2014年前两个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统计组。

由图可以看出,2014年上半年我国各大银行总资产逐季增加,同时,总负债也逐季增加。但是,总负债的增长率高于总资产的增长率。可见,各大金融机构存在坏账率。

图4 2014年前两季度中国农业银行银行卡业务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半年度报告{3}。

图5 2014年前两季度中国农业银行吸收存款情况表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半年度报告{3}。

银行发行借记卡的主要收益来自活期存款,由图可看出,农行的收益是逐年增加的。因此,银行发行借记卡整体上还是有利可图的。

四、从麦肯锡7S模型视角提高校园借记卡服务质量

麦肯锡7S模型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考察维度,包括结构、制度、风格、员工、技能、战略、共同价值观。之所以我在此提出,当下我国各大中小银行要从7S模型的维度去全面审视发展困境,全面解决遗留问题,实现升级,获得更高收益。

1.战略。即银行各营销部门推出针对大学生群体适用的借记卡套餐服务。

2.结构。即目标、协作、人员、岗位、相互关系、信息等组织要素的有效排列组合方式。如何加强银行、工作人员和学生间的后续服务、沟通,对于促进这些借记卡的高效使用很有必要。

通常情况下,银行在推出借记卡时开通的短信服务也是学生群体头疼的部分,收费颇高,内容空洞。相关数据显示,各行的通信商收费:对于借记卡短信通知,目前大多银行都已经开始收费。

随着借记卡的兴盛,各大行无非遵循着“发行——推销——登记”的做法。一般都是一家发行某类卡,其他行竞相模仿。纷纷派遣人员到各大高校设点招揽生意,大部分只要登记手机号码即可领取一张借记卡,无需手续费。至于这些卡到底有没有用到实处,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是这些卡的回收也是问题。由此可见,银行的营销人员和学生以及所属银行之间管理松散,结构不严谨。

3.制度。银行为了解决员工管理松散,可采取激励、奖惩等规章制度;在和学校合作时,也可以制定一些制度,比如,使用数量越多,平均年费越低等,促进该校借记卡高效使用。③

4.技能。好的产品不仅需要有好的员工来设计和生产,而且必须有好的员工来策划、包装和销售,从而使这些好的产品迅速地走向市场。

因此,要顺利实施适用于大学生群体的借记卡套餐服务战略,其执行战略的员工—各行的营销部门人员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营销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和运用都有赖于严格、系统的培训,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员工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

借记卡营销部分最重要的是售出并获得收益,而不是库存和积压。不过,借记卡和普通产品也存在一些区别,最大之处在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往往推销的是“死”产品,而银行推销的是“活”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给银行带来以后一段时间持续的收益。因此银行营销员需要拥有更多的技能,他们除了要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口语表达,还需要来了解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心理。

5.风格。如何在众多银行里突出重围是解决坏账率和维护成本的有效措施。怎样设计借记卡套餐显然是首要任务。针对电子银行的迅猛发展,提高手机支付的适用性和便捷性。银行甚至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各城市的公交系统或者是一些公共场合可通过该卡全城通用。银行在设计套餐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风险小的理财方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6.人员。最好能够经常和学校合作,举行相关的理财投资比赛,既能树立银行品牌,又能为银行选拔优秀金融人才。

7.共同价值观。树立品牌特色,融入学生群体,不断赋予银行卡更多便捷的、实用的服务。

五、结论

可以看出中国借记卡发展迅速,品种日益繁多,收益可观。就学生群体而言,借记卡在大学生中影响还是欠缺的,消费方式也较单一,各行未能设计出适合大学生使用的便利借记卡。我想,这方面会是各大银行今后要创新的方向,也是银行增加收益的一大捷径,毕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高如星.《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信用卡.2008/07,第7期.

[2]韩卫华.《大型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展策略探究》.中国信用卡.2006/09,第9期.

[3] 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14-08-27/1200172859. PDF.

发行现状 第7篇

本文考察了2005年发行制度改革之后的新股发行, 所以我们的研究样本是2005~2009年A股市场IPO公司, 数据来源为同花顺数据库。这一期间共有389家公司首次公开发行, 从中剔除发行前数据不全的公司6家, 金融行业的公司14家, 家具与木材3家, 得到研究样本366家。PCFO、PEAC以及PDAC分别为用修正的琼斯模型估计的经营现金流、预期应计利润, 以及可操纵应计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BPS为每股净资产, EPS为每股盈余, DDAC为会计激进组哑变量, 如果可操纵应计利润占盈余的比例处于激进组, 则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LDAC为会计稳健组哑变量, 如果可操纵应计利润占盈余的比例处于稳健组, 则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MKT为发行首日到上市首日的沪深两市市场回报 (以样本IPO所在的交易所为准) ;LNISS为发行股份数的自然对数;GOV为股权性质哑变量, 若最终控制人为政府, 则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TIMELAG为从发行开始日到上市日间隔天数;下标为-1表示为发行前一年。

注:2005~2009年IPO样本中剔除按PDAC-1排序首尾1%的极端值, 有效样本N=359。

一、盈余质量对发行折价的影响

我们的被解释变量上市首日发行折价是上市首日收盘价与发行价格之比减1, 以发行前一年的会计盈余和盈余质量对发行折价回归。表1-A的回归中还控制了影响发行折价的其他因素, 如MKT、LNISS、GOV、TIMELAG等。回归 (1) 结果显示, 每股盈余的回归系数为-0.417, 在1%的水平下显著, DDAC与EPS的交互变量系数为0.024, 但是, 结果并不显著。可见, 从发行折价角度看, IPO公司借助盈余管理提高发行价格的动机并没有实现。作为对照, 我们还用回归 (2) 检验了较高的盈余质量对发行折价的影响, 结果显示, LDAC与EPS的交互变量系数为0.294, 在10%的水平下显著, 表明在相同的盈余水平下, 较高的盈余质量可以提高发行折价。

二、对发行价格的影响

我们用发行前盈余组成比例对发行价格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B。在单变量回归 (1) ~ (3) 中, PDAC-1对经发行价格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回归系数为1.847, 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较高的盈余管理确实能提高发行价格。PEAC-1与PCFO-1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264和-2.341, 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 证明预期应计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占净利润比例越高, 发行价格越低。根据Feltham和Ohlson在1995年提出的剩余收益模型中指出股权价值是权益账面价值和预期盈余的函数, 于是我们在多元回归中使用发行前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盈余作为控制变量。回归 (4) ~ (6) 结果显示, EPS-1对发行价格有很强的解释力。PDAC-1系数为1.352, 在1%水平下显著, 再次证明较高的盈余管理可以推高发行价格。PEAC-1和PCOF-1的回归系数同样都为负, 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在表1-B的回归 (7) 中引入会计激进组哑变量DDAC与EPS-1的交互变量, 其回归系数为3.24, 并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 说明在其他因素相同时, 发行前每股盈余每提高1元, 盈余质量较高的样本的发行价格平均会提高14.811元, 但盈余质量较差的发行价格平均可提高18.051元, 即较低盈余质量的公司将按照较高的市盈率发行, 从而显示人为提高盈余可以对发行价格产生正向作用。回归 (8) 检验了较高的盈余质量对发行价格的影响, 结果显示较高盈余质量的公司将按照较低的价格发行。

三、对上市首日收盘价的影响

发行现状 第8篇

一、样本数据构建

样本包括1994年至2010年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 545只A股。所有样本都是通过细致的筛选选出的。

之所以样本选取是从1994年开始,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在1994年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新股发行和股票交易上采用的规则不同。其次, 在1994年之前, 新股发行方式主要是采取私募和认购证发行方式。最后, 1994年之前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 一些IPO的发行方式不能确定。

数据指标主要包括IPO首日抑价率、总市值、发行日到上市日时间、发行场所、IPO发行方式、上市前市场收益率、上市前市场波动率。为了便于研究, 本文将IPO固定价格发行方式分为五类: (1) 上网定价发行方式 (OL) ; (2) 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 (SL) ; (3) 上网固定价格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 (OLSM) ; (4) 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发行方式 (SM) ; (5) 认购证发行方式。上市前市场收益率为IPO上市前三个月的每个月的月市场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数之比, 为3:2:1。权数之所以为3、2、1是基于市场参与者更关注于市场近期的表现的假设。上市前市场波动率为IPO前一天至前两个月 (60天) 的每日市场收益率的标准差。本文分别用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来计算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市场收益率和市场波动率。

二、实证分析

经过计算得知, 全部样本的IPO上市前市场收益率均值为0.02, 相应的上市前市场波动率均值为0.02。而1994年至2010年的市场收益率是0.0005, 明显低于上市前或是发行前的市场收益率的均值。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选择上市日期或是发行日期一般是市场比较繁荣的时期。并且经过计算得知, 1994年至2010年市场波动率均值为0.022, 明显高于上市前或是发行前的市场波动率的均值。因此可以推测, 上市公司在有意规避IPO上市或是发行时的市场风险。为了验证市场环境是否能够影响IPO首日抑价率, 以及对不同发行方式的效率做一定的评估, 本文以1 545只新股的首日抑价率作为因变量做了三个回归模型。

(一) 市场环境和IPO抑价

为了验证市场环境是否能够影响IPO首日抑价率, 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FR=α0+α1DSHANG+α2LNMCAP+α3LNGAP+α4DOL+α5DSL+α6DOLSM+α7DSM+α8DBB+α9MR+α10MV+μi

FR为IPO首日抑价率;DSHANG代表发行场所, 当发行场所为上海证券交易所时DSHANG取值为1, 当发行场所为深圳证券交易所时DSHANG取值为0;LNMCAP为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取对数;LNGAP为IPO发行日期至上市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取对数;MR为上市前市场收益率;MV为上市前市场波动率。此外还包括代表发行方式的四个虚拟变量: (1) 上网固定价格发行方式 (DOL) ; (2) 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 (DSL) ; (3) 上网固定价格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 (DOLSM) ; (4) 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 (DSM) ; (5) 询价发行方式 (DBB) 。为了避免虚拟变量陷阱, 删除了代表认购证方式的虚拟变量。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发现:首先, 发行到上市的时间间隔对IPO首日抑价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而市场收益率和市场波动率的影响是显著的。市场收益率的系数为2.97, t值为11.07, 在1%的水平下显著。市场波动率的系数为-5.52, t值为-2.3, 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 市场环境对IPO发行时间的选择是有显著影响的, 并且对首日收益率的影响很大。其次, 上网固定价格发行方式和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产生的首日抑价率是最高的, 且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的影响是显著的, 系数为0.46, t值为2.26, 在5%的水平下显著。其他发行方式所产生的首日抑价率相对较低。

(二) IPO发行过程的效率

由Derrien与Womack (2003) 提出的用来衡量IPO发行效率的标准是应对市场环境的能力。根据此研究本文设计第二个回归模型:

FR=α0+α1DSHANG+α2LNMCAP+α3LNGAP+α4MR×DOL+α5MR×DSL+α6MR×DOLSM+α7MR×DSM+α8MR×DBB+α9MV×DOL+α10MV×DSL+α11MV×DOLSM+α12MV×DSM+α13MV×DBB+μi

此模型包含两组新变量:第一组变量是用上市前的收益率分别乘以各发行方式虚拟变量 (MR×DOL、MR×DSL、MR×DOLSM、MR×DSM、MR×DBB) , 用来衡量市场表现。第二组变量用上市前的市场波动率乘以各发行方式虚拟变量 (MV×DOL、MV×DSL、MV×DOLSM、MV×DSM、MV×DBB) , 用来衡量市场风险。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发现:首先, 在上网发行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和询价发行方式下, 市场收益率对IPO首日抑价率有显著影响, 显著性水平为0.01。市场收益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相应的发行方式下的IPO首日抑价率将分别增加2.68%、2.39%、3.76%和4.07%。而在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下市场收益率对IPO首日收益率的影响也较显著, 显著性水平为0.05。市场收益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时, IPO首日抑价率将增加9.47%。其次, 上网发行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和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下, 系数分别为-3.43、-2.26和-8.43, 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1、0.1和0.01。因此, 在上网发行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和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下, IPO首日抑价率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而询价发行方式与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下, 市场波动率的影响不显著, 即询价发行方式与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不易受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因此, 询价发行方式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小, 即询价发行方式相对于其他发行方式的效率较高。

(三) 不同发行方式受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影响

尽管由模型一知发行日期至上市日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对首日抑价率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研究不同IPO发行方式下, 的时间间隔对首日抑价率的影响是有必要的。因此, 下面构建一组时间间隔敏感性的变量, 用取对数后的时间间隔乘以不同发行方式的虚拟变量 (LNGAP×DOL、

LNGAP×DSL、LNGAP×DOSL、LNGAP×DSM、LNGAP×DBB) 。

模型如下:

FR=α0+α1DSHANG+α2LNMCAP+α3MR+α4MV+α5LNGA-P×DOL+α6LNGAP×DSL+α7LNGAP×DOLSM+α8LNGAP×DSM+α9LNGAP×DBB+μi

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发现:首先, 控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与前两个模型基本一致。其次, LNGAP×DOL的系数和LNGAP×DSM的系数在0.1的水平显著, 而LNGAP×DOLSM的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因此, 上网固定价格发行、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和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对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比较敏感, 即此三种发行方式易受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再次, LNGAP×DSL的系数和LNGAP×DBB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和询价发行方式可以承受较多的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的不确定性。

三、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首先, 市场环境对IPO的发行是有显著影响的, 即发行者更愿意在市场收益率高和市场波动较小的情况下发行股票。其次, 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和询价发行方式的首日抑价率较低。第三, 上网发行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对市场收益和市场波动比较敏感, 相反, 询价发行方式受市场收益和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小, 即询价发行方式能够承受更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第四, 上网定价发行方式、上网发行加二级市场比例配售发行方式和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的首日抑价率受发行时间到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较大, 而询价发行方式、与储蓄存款挂钩发行方式的首日抑价率受发行时间到上市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影响较小, 即询价发行方式能够承受较多的发行时间至上市时间之间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 通过询价发行方式与固定价格发行方式的比较可知, 询价发行方式的优势较明显。

《政工联络》出版发行 第9篇

近日由全国23城市思想政治工作联络会编辑的《政工联络》 (珍藏版)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立足于政工, 着力于联络。力求从多方位、多层次解难释疑, 从理论深度、案例明度、观点力度等方面, 阐述和论证了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如何加强党建工作等内容。该书设“探讨之篇”、“调研之篇”、“文化之篇”、“经验之篇”, 用心声、言声筑起了政工之路, 编织了联络之窗。该书选入的文章, 文风清正、文采明晰、言简意赅、颇有见解, 文章坚持“讲自己的话、讲自己的观点、讲自己的案例、讲自己的做法”。此书凝聚了全国23城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耕耘政工园地的力作, 汇聚全国23城市思想政治工作联络会38个正式会员城市大力支持的结晶, 是一本“阅之有益、读之有思、看之有味”之书。 (姜广跃)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浅析 第10篇

2009年6月18日晚, 桂林三金药业拿到发行批文, 这意味着A股IPO在暂停了9个月之后重新开闸。该公司拟公开发行4600万股, 其中网上发行3680万股, 网下配售920万股, 发行价定为19.8元/股, 发行市盈率为33倍。网上申购当天, 冻结资金达4254亿元, 网上申购中签率仅为0.17%。本次发行和以往又有了些不同, 如主承销商控制询价和申购报价并设置每笔申购最低申购量, 规范询价机构报价行为;网上网下申购对象分开, 机构投资者只能选择其一进行参与;单个账户网上申购数不得超过此次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这些举措旨在提高中小投资者新股申购的中签率, 增进市场公平, 改变原来一级市场上“资金为王”、机构投资者一家独大的局面。

二、我国新股发行制度介绍

新股发行的核心问题是定价机制,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二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新股出售给投资者。我国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是在2006年“新老划断”后开始实施的, 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 实行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的发行方式, 同时在部分大盘股中引进战略投资者配售。该询价机制的定价方式如下:首先是通过初步询价确定发行价格区间, 主承销商向不少于20家 (如发行达到或超过4亿股, 则应不少于50家) 基金、券商等询价对象提供投资价值报告, 进行初步询价;接着是累计投标询价确定发行价格, 主承销商应向参与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对象配售不超过发行总量的20%, 如发行达到或超过4亿股, 配售比例上限为本次发行总量的50%;最后是累计投标询价完成后, 其余股票以相同价格按照发行公告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公开网上发行。这一制度的实施, 改变了原来行政定价的局面, 充分发挥了市场化的作用, 增加了发行人、承销商、购买股票机构、个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因此能够更合理地确定股票发行价格, 同时借助这一询价过程, 股票能够更广泛地发掘市场需求, 实现合理定价, 缩小一二级市场间的价差, 避免上市之后股价的剧烈波动。自实施以来, 该制度对承接大盘股的发行, 扩大直接融资的比例起了非常重要作用, 这也是新股发行向市场化的定价方式迈出了积极的一步。但这一制度在具体实施中, 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 询价机构定价能力不足

我国机构投资者经过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 针对同一只股票, 不同机构投资者给出的报价千差万别, 甚至还会存在高报不买和低报高买的失真现象。据统计显示, 2008年以来两百多家已确定增发价的待增发公司大多跌破了拟定增发价, 另外, 将近九成的新股跌破了发行价。虽然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时的市况, 但仍然可以看出, 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非常有限。

(2) A股不败神话

一级市场认购股票应该是有风险的, 在香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 许多股票上市当天就可能会跌穿发行价, 即存在破发的可能性, 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据统计显示, 1996年以来的新股上市首日几乎全部上涨, 平均涨幅超过180%, 最高甚至高达38倍以上。掌握着大量资金的机构投资者们利用手上的资金优势垄断着一级发行市场, 控制着大量的新股资源, 上市首日, 这些大户们联手炒高股价, 而那些与申购新股无缘的中小投资者们只能在高位接盘。新股的发行不仅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还不断地为市场输入泡沫, 成为了市场新的不安定因素。以中石油为例, 2007年, 中石油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发行价定为16.7元/股, 在上市当天, 该股股价曾一度达到48.62元, 之后一路走低, 最低至08年底的9.71元。又由于中石油公司总市值占沪市A股市值的比重很大, 其巨幅下跌直接导致了上证指数的一路走低。

(3) 一级市场囤积了大量的打新资金

由于新股申购具有可观收益以及新股发行以资金量作为配售依据, 使得数百倍、数千倍于新股发行市值的资金囤积在一级市场追逐无风险收益。这些闲置资金长时间停留在一级市场而不进入正常的生产和流通领域, 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另外, 新股一发行就获得几百甚至上千倍的超额认购, 这也给股票发行者以抬高股票发行价格来圈钱的充足理由, 也就催生了像三金药业发行市盈率就达33倍的怪现象。以三金药业的发展现状来看, 其股价已严重透支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且这还不是个别现象, 新股的推出正不断地向二级市场输送泡沫。只要A股不败神话一天不破, 这种病态的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三、对策及建议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核心是怎样更好地兼顾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以及如何能够更加合理地为上市公司股票定价。这次推出的新股改革措施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一二级市场价差过大、申购资金过多、中小投资者中签率过低等问题, 笔者认为,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改变目前新股发行中以资金量作为申购依据的方式, 建议可以试行按账户配号的方式, 每个股民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申购, 从而能更加有效地遏制新股炒作, 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市场利益, 缩窄一二级市场价差, 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摘要:我国A股IPO在暂停了九个月后又重新开启, 证监会推出了一些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措施, 旨在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 但其真实效果不甚理想。本文通过对我国新股发行特点的介绍, 指出其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股发行,中签率,公平

参考文献

[1]、孔宁宁.由“中石油之殇”透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J].财会研究, 2009, (6) .

发行现状 第11篇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重启IPO至今的三年时间里,共有868家公司登陆A股市场,而与发行价相比,截至9月3日收盘价计算,跌破发行价的公司545只,占比达到62.79%;亏损幅度最为严重的华锐风电(601558)跌幅竟然达到73.15%!事实上,作为国内最大风电企业,华锐风电2011年以90元高价上市发行时曾吸引了市场的注目,然而很多人也未曾料想到公司上市之后业绩会出现巨幅下滑,股价也因此出现崩盘式暴跌,让投资者损失惨重,华锐风电也理所当然成为A股绞肉机最“杰出”的代表。此外,海普瑞、庞大集团等这些上市之初极具争议的公司也都是“绞肉机”的重要组成成员。

超62%的公司跌破发行价

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9月3日收盘,868家IPO重启后登陆A股市场的公司中,跌破发行价的公司有545只。其中,跌幅超过50%的公司共79只。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上市的公司共138只,其中跌破发行价的公司就达到63只,占比45.65%。2012年1月上市的利君股份(002651)跌幅最大,达到43.01%。隆基股份(601012)紧随其后,跌幅为42.92%,隆基股份是今年4月才上市的,不到半年时间跌幅如此之大,着实罕见。

为何股价暴跌?

常言道:“股价是上市公司价值的体现”。中长期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归根结底是由其基本面所决定的。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价表现不理想,虽然与当时整个市场走势有一定关系,但最终还是由公司本身的盈利水平等内在因素起关键作用。

我们对跌破发行价的公司进行剖析不难发现,其沦为散户绞肉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业绩变脸。以跌破发行价最多的前30家公司为例,依照今年中期报告披露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除宁波GQY和齐峰股份两家公司外,其他28家公司净利润均出现下滑。其中,中国中冶、爱施德、天龙光电、向日葵、大智慧、人人乐、国联水产、联信永益、天业通联中期业绩甚至出现亏损,中国中冶亏损金额达到46150万元。此外,东方日升营业利润为负数;新大新材和蒙发利曾在一季度出现过亏损。由此不难看出,业绩的不佳是造成这些公司股价出现大跌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发行市盈率过高。仍以上述30家公司为例,没有一家公司发行市盈率低于30倍,最低的双星新材市盈率也达到30.56倍;而最高的大智慧发行市盈率高达89倍;海普瑞、科泰电源、向日葵、天瑞仪器和宁波GQY五家公司的发行市盈率都达70倍以上,分别为73.27倍、72.73倍、74.67倍、72.63倍和73.86倍。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市盈率并不能真正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也严重透支了股票在二级市场的投资价值,极大地增加了投资风险。造成这一现象与保荐机构和发行人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不无关系——发得越高,上市公司募得越多,保荐机构的佣金也会越多,正是这种畸形的利益链条造成了破发公司大比例出现。

第三,股东疯狂减持。上述公司中半年报业绩并未出现下滑的齐峰股份为何跌幅如此之大?探其原因不难发现,其股东的疯狂减持对股价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齐峰股份股东淄博巴森经贸有限公司于4月27日、5月4日分别减持1000万股和1030万股,套现金额高达2.85亿元。这一消息也使得原本走势较为平稳的齐峰股份股价立马被砸了下来。随此之外,公司第二大流通股股东淄博留余经贸有限公司也在5月22日减持460万股。股东的疯狂出逃,使得齐峰股份股价不堪重负,成为名副其实的散户“绞肉机”。这一现象,在爱仕达、乾照光电等多家公司上都有较为突出的体现。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探讨 第12篇

关键词:新股发行制度,审核制度,询价制度,监管措施

一、新股发行制度的内涵及现行特点

1、新股发行制度的内涵

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 又称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 是指具备发行条件的公司或者企业通过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的行为。新股发行制度则是指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审核、定价、承销和发售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及相关安排, 它是规范证券市场的重要制度之一。新股发行制度在为一级市场的各类公司提供良好融资渠道的同时, 也促进了二级市场的平稳发展。

2、新股发行制度的现行特点

(1) 我国新股发行审核制度采用核准制。核准制又称作特许制是指发行者在公开发行股票之前, 不仅必须公开有关真实情况, 而且必须符合《公司法》中规定的若干实质条件。核准制加强了信息披露, 也进一步加强了监管力度, 因此市场仍旧处于政府的掌控下。

(2) 询价对象范围太小。我国从2005年1月1日至今实行的新股发行机制是询价制, 即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 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根据现行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只有符合该办法规定条件的机构投资者能够作为询价对象, 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询价权利很小。

二、新股发行制度缺陷

2012年4月28日,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从《指导意见》中可以看出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存在三大缺陷。一个是审核制度问题, 即我国实行的保荐制度;一个是定价机制问题, 即询价制的缺陷;最后一个是监管措施问题, 即对不当行为的处罚措施。

1、审核制度缺陷

股票首次发行涉及到多方的利益, 如承销商、公司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等。我国实行的是保荐人制度, 因此一个公司的成功上市离不开上述专业人员出具的结论性审查意见。照理来说, 股票市场出现垃圾股的概率是极低的, 但是事实却截然相反, 在股票市场上垃圾股盛行。为什么垃圾股会这么多呢?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一个公司成功上市后, 主承销商能够获得可观的承销费, 会计师和律师也能获得不小的收入, 该公司也能成功地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一个业绩平庸甚至存在发展隐忧的公司, 只有与上述利益相关者串谋, 过度地“包装”该公司, 才有可能上市。这种公司上市后就形成了所谓的高风险高收益股票——垃圾股。虽然保荐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约束机制,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质量, 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即上述专业人员都有职业道德。一旦越过道德底线, 再严格的审批也会形同虚设。

2、定价机制缺陷

根据《指导意见》的第二条措施:除了目前有关办法规定的七类机构外, 主承销商可以自主推荐5至10名投资经验比较丰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配售。将个人投资者纳入询价对象较以往来说是一个进步, 但这项措施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首先, 参与询价的个人投资者数目太少, 并不能与机构投资者抗衡;其次, 个人投资者只是由主承销商推荐的, 而其他承销商没有推荐资格;最后, 个人投资者虽然投资经验比较丰富, 但是在股票定价方面并没有经验, 因此有可能会盲目跟从机构投资者的报价。而机构投资者又缺乏自律, 他们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刻意报高或者报低价格, 从而使市场化定价机制扭曲。

3、监管措施缺陷

根据2012年出台的《指导意见》第三、五、六条措施:证监会以后会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完善对炒新行为的监管措施;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这是较2009年5月22日和2010年8月20日出台的新股发行改革措施中新增加的部分。尽管该措施出台, 爆炒新股的现象仍然存在。根据深圳交易所的统计数据显示, “亿利达”上市首日个人投资者买入股数占比99.18%, 上市次日的投资者交易结构与首日类似, 依然是个人投资者占主导地位, 买入股数占比99%。广大中小投资者所占比重很高, 因此更加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 不然吃亏的还是中小投资者。加大对财务虚假披露行为的打击力度则显得尤为重要了。证券市场一定要做到“三公”原则和“三禁止”原则, 禁止欺诈、禁止操纵、禁止内幕交易, 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一定要严惩,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三、预测未来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方向

1、审核制度的改革

目前所实施的核准制是介于注册制和审批制的中间形式, 是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审制度。中国的证券市场历史不长, 各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投资者普遍的经验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证监会人为地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低质量的证券拒之于证券市场门外。但是, 这种制度也不是长久之计。核准制有它固有的一些缺陷, 如利益相关者串谋, 增加上市公司的发行成本等等。从长期来看, 新股发行的审核制度必然会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市场化的价格。

2、定价机制方面的改革

目前只有机构投资者和少数个人投资者参与询价, 这样做并不能反映全体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价格。若未来能够采取网上全面询价的方式, 让所有有认购意愿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报价, 这样会极大减少串谋的可能性, 也使询价更加趋于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张东祥, 投资银行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张东祥, 投资银行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2]《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2年4月28日[2]《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2012年4月28日

[3]《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2012年5月18日[3]《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 2012年5月18日

上一篇:等离子装置下一篇:设计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