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学中成长

2024-07-22

让学生在自学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自学中成长 第1篇

一、抓住知识差异,开始自主学习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想要收获理想的自学效果,顺利巧妙地开始自主学习是一个关键. 这个开端,不仅能够将学生们的思维快速导入到对于数学知识内容的关注之上,更可以开启大家对于目标内容准确分析的入口. 笔者认为,让学生们从自学一开始就牢牢抓住高中数学知识同初中阶段的差异所在,是十分重要的初始动作.

例如,在对二面角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我将对该内容进行感知的任务交给了学生自己.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如何求解二面角,而是借助两个纸板进行演示: 我先将两个纸板的长边相对,并让学生们从短边的侧面方向来竖直观看, 纸板变成了一条线,而这就是平面几何当中的角. 随着我将纸板倾斜过来,大家清晰地看到了两个面相交的形态,我告诉大家,这就是二面角. 关于角度的求解,学生们认为很容易,就是一开始的那个平面角,可随着我调整两个纸板的位置,当二者不再这样规则地相交时,大家陷入了思考. 原来, 立体几何中的角与从前所学的平面角相比,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

自学是学生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 因此,学生们的想法与设计在学习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如果学生们没有对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形成准确的认知,便无法选择正确的研究思路,自学效果也自然无法达到预期. 因此,引导学生们在一开始便抓住知识内容之间的差异,是一个激发自学的推动力量.

二、抓住思想方法,延伸自主学习

对于自学来讲,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 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敢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的原因所在. 面对数量繁多的知识内容,学生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更会在知识面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设计,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内容,自学陷入一片凌乱. 这就是没有抓住数学思想方法的表现.

例如,在对数列的知识进行自学时,我请学生们解答这样一道习题: { an} 是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Sn. 已知,a4是a3和a7的等比中项,且S8= 32,那么,S10的值是多少? 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a1和d对已知条件进行翻译的过程,解答难度并不大. 我却请大家将重点放在对方法的关注上. 学生们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方程思想,只不过将传统的x、y以a1、d替代了而已. 方程思想的形成,也为其他种类的问题提供了启示,成为了本次自学的精髓所在.

对于高中数学来讲,思想方法犹如一条无形的线,将知识内容串连起来,让学生们可以提纲挈领地将其掌握,省时省力,又能将零散的知识脉络清晰地予以掌握,可谓一举两得.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更加高效,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只有掌握思想方法,才能保证自主学习进行得科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才会更有生命力.

三、抓住问题分析,完善自主学习

一次完整的自学过程,并不是将知识内容分析过了就结束了. 一次性的学习,即使过程再精巧,也难以将知识掌握得全面、完善. 每一次自学当中,结尾的总结环节必不可少. 既然总结的目的在于巩固、完善知识体系,那么,其中的关键便在于抓住当前自学当中所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由此找到薄弱之处,并且重点进行改进.

例如,在对函数内容进行自学中,一道题让很多学生为难: 函数f( x) = ( 2x - 1)2,g( x) = ax2( a > 0) ,且满足f( x) < g( x) 的整数x有4个,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这也成为了我引导学生在总结环节中所关注的分析重点. 为什么没有思路? 为什么想不到方法? 学生们经过讨论发现,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没有将图形与函数问题结合起来. 当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两个函数的图像之后,解答思路会瞬间清晰起来,接下来的计算也就不是问题了. 以图形阐释函数, 成为了本次自学的一大收获.

对于自主学习来讲,总结环节是必需的,而抓住自学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总结的点睛之笔. 学生们的自学精力是有限的,总结时间更是宝贵,那么,这段时间便应当运用在最为必要的部分上. 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总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总结的内容. 所以,找准总结对象是关键.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第2篇

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

(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组织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

(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第3篇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进行鼓励:有时是棒棒糖、有时是巧克力、有时是一本书,有时是一句表扬的话语,不管怎样我要让学生从我的鼓励中不断进步,并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我知道,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老师需要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学生也同样需要。因为这是对他们工作的一种认可,他们会把从老师这里得到的认可转化成一种前进的动力,促使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其实,学生要的并不多。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提醒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备感亲切,从而获得一种前行的动力。因此,让我们用真诚的师爱去感化学生,用耐心的说服去征服学生,用热情的鼓励去激发学生,让眼睛闪烁光芒,让心灵绽放笑容!

(作者单位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鱼化中学)

让学生在赏识中成长 第4篇

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 每个人都能成材, 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多角度地、“另起一行”地去看待学生。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时, 会看到许多的优点;同样, 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待时, 会发现无数的缺点。人总有长处, 即便是学困生也有其闪光点, 只不过有的明显, 有的不明显而已, 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发现与捕捉。将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用爱加以“筛选”, 肯定并“发扬光大”。

对优等生———挖掘不明显的优点加以赏识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别人赞美我思维能力强, 有创新精神, 我一点也不激动, 作为大科学家这类话已听腻了, 但如果谁赞扬我小提琴拉得棒, 我一定会兴高采烈的。”优等生身上的优点相对比较多, 受人赞扬的机会也多, 一般而言, 他们的自信心较强, 往往能将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型的人, 是生活中的成功者, 并且可以从生活中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自圆其说“我是一个成功者”。因此, 赏识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寻常的优点上, 而是要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 表现出教师独特的眼光, 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的肯定, 效果会更好。

对“特殊生”———寻找点滴的进步加以呵护

与优等生相比, 特殊生是令人头疼的一族, 也是自信心最不强的一族。由于经受一次次批评与指责, 体验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 他们的自信心当然也没有了。因此, 尽管有良好的愿望、顽强的意志力, 甚至于机遇也完全有益, 他们还是会不断地寻找各种环境, 各种理由来证实自己的失败。特殊生典型的特征便是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与赏识。

记得, 在上思品课《小学生要学法守法》这一课时, 我让一后进生说说有关的法律知识时。这位学生站起来“啊”了半天说不知道, 同学们都在窃窃私语。我没有生气, 而是真诚地表扬了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你敢于说真话, 很好!你真了不起, 以前老师碰到这种情况, 曾因为要面子, 不懂装懂, 乱答一气, 真是笑话百出。不懂就学嘛?”就这样, 该生的灵魂被震撼了, 就像赛场上拉拉队的呼喊激发了他们拼搏的勇气。从此以后, 教室里出现了竞相抢答的生动场面, 学生的自信心都很好的增强了。真的, 对于后进生来说, 赞赏和鼓励不亚于雪中送炭, 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并从他们的内心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积极动力。对“特殊”学生, 教师更要睁大眼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不放弃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赏识, 积极的期待, 努力激发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为他们创设发挥潜能、表现自我的机会, 让他们锻炼胆识, 帮他们培养能力, 使他们体验到“我能行”的愉悦, 这样才能为形成健康的集体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自我意象奠定扎实的基础。

对中等生———给予及时的更多的肯定

中等生占班级成员的绝大多数, 但因为他们既无明显的优点也无明显的缺点, 而被我们忽视, 由于缺乏及时的肯定与赏识, 他们的自我意象也极不稳定, 有时为成功型, 有时为失败型, 更多时候则是平庸型的。及时发现, 及时肯定这些中等生, 多一些激励和期待, 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少一些失败的沮丧, 逐渐形成“其实我也很棒”的良好自我意象。其实, 发现中等生身上的优点需要我们更为细心和周到。严某是班内的中等生, 平时较害羞也很少有话, 很少惹事, 以至于班内有他无他似乎也不是大伙关心的话题。一次家访, 当我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来到她家楼下时, 竟发现她早已在等候了。看见了我, 平时不多话的她竟飞快地奔跑下来, 从我手中拉过自行车, 好让我轻松散步。到了她家, 又是让座又是泡茶, 与在校的表现判若两人。从奶奶处得知, 父母长年在外打工, 和奶奶共同生活的她, 在节假日承担了大量的家务, 生怕奶奶累着。我被深深震撼了。回校后, 我及时表扬了她, 鼓励她在学习上也要精益求精, 并希望同学们向她学习。此后, 我发现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理想, 人开朗了, 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

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

多元智力理论已证实:每个人都有七种潜能, 只要进行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都能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但是由于教育环境和条件制约, 人在智力、能力、人格诸方面, 几乎都是这种类型或那种类型的“半醒”者, 即人类自身的资源, 只不过被开垦和利用了小小的一部分。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因此, 鼓励并帮助学生唤醒内在的潜力, 挖掘并发展其潜力, 去点燃学生奋斗的激情, 让每个人都说“我能行”。

唤醒学生生命的灵智和欲求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 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 这表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 并外在地表现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 不相信唯一答案, 不迷信权威的仲裁, 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表现为他对当下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与否定, 对更高水平、更完善发展状况的企望, 以及实现这种企望的“自我筹划”。教育应该呵护、关怀并张扬人的这种生命冲动意识, 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现实规定性中奋然而起去追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要对学生进行更多有效的刺激

这种刺激, 可能是“当头棒喝”, 可能是“温婉的批评”, 但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激励和引导。一句体己的话,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次信任的微笑, 一个尊重的态势, 都能唤醒学生沉默已久的意识和潜能, 都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要帮助改变故有的不良观念

曾看到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某学生学习某一科目有困难, 可能是因为 (从学生的眼光看) 他不适合学习这门学科。然而可以相信, 如果让学生发现这种自我观念是错的, 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改变学生的这种自我观念,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那么他对这门学科的态度也就相应改变。如果引导学生改变他的自我定义, 他的学习能力也会改变。因为他们唤醒并发展了自己的潜力, 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念, 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信心, 从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 人人都企望被欣赏而不愿意被雕塑、被拿捏, 成为自信人。

学会保护学生情感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是克服现实困难的钥匙。纵观现实, 一些孩子依赖性强, 碰到困难手足无措, 胸无良策, 丧失克服困难和问题的勇气,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 学生对面对的事就会畏首畏尾, 极大地影响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由此可见, 开展对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切不可忽视。学生的自信心犹如刚破土的嫩苗般坚强而又脆弱, 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慎言慎行, 于点滴之间保护孩子的自信心。有时一句“试试, 你能行的。”“你好出色!”“再加把油, 你就成功了。”“真不错!”等等的话语就会使学生信心百倍, 并给以胆识、激情, 凡事就能迎刃而解了。

学生需要更多的信任, 被赋予了信任的学生总是会散发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对学生我们在宽容的同时, 给以鼓励, 给以信任, 给以赞许, 给以微笑, 往往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虚伪的表扬, 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 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 讥讽。因此, 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 讲求表扬的艺术, 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识的, 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

教师的表扬是一种兴奋剂, 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 使自卑者鼓起勇气, 使盲目者找到目标, 使优秀者强化自身。及时、实事求是地对学生的成功给予肯定、表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我们的学生年龄上的特点, 他们也十分注重同龄人之间的相互评价, 而且这种评价更容易满足尊重需要, 更容易感受到温暖。在学生群体中, 普遍存在着竞争心理, 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潜能,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有的, 容易产生影响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消极因素。教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 引导学生多赏识伙伴的行为, 多赏识伙伴的进步, 无疑对消除竞争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同时也可在相互赏识中进一步体验成功, 认识自我, 帮助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一次班会课上, 笔者组织学生搞了“夸夸我的好同学”的主题说话活动, 同学们非常踊跃, 纷纷挖掘和夸了自己了解的同学的优点, 其中包括那些“特殊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意外与不好意思的同时, 笔者发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现出更多的是欣喜。通过此次活动, 班内的集体氛围更浓, 同学间关系更融洽, 个人的自信心也更高涨了。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第5篇

摘要:努力改变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的现状,首先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急功近利的观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保障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成长。

关键词: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加强指导快乐阅读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等现状,思考其成因,并寻找对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经成了当务之急了。为此,我校语文组成立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课题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本人是该课题组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感慨良多,同时收获不小,在此,将本人的一些感想写出,企盼各位行家多加指点。

就我校学生的情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阅读面狭窄,主要原因是: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同学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教师和家长指导不当(甚至起负作用)、方法不当(如读物选择、时间安排、阅读方式等),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部分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方面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

不少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把学生的阅读与考试成绩联系太紧了,他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为了提高中考成绩,因而采取了一系列“高压”措施,强迫孩子们去阅读,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

毕业于名牌大学的某先生有一子,现读八年级,学习成绩颇佳。谈起儿子的课外阅读状况,许先生蹙眉不乐,坦言自己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有分寸的限制”态度,即除了与学习有关的一些教辅书和极少的几部名著以外,一般的课外书都被列入禁读“黑名单”。原因非常简单,怕过多过滥的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学业。他戏称此举为“壮士断腕”,主要是担心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不能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时间。他认为,在升学和就业压力都如此巨大的今天,家长有责任监督他们在最重要的阶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对此,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陈伟新总编表示了忧虑。他认为当下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功利阅读”的现象仍占主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相对较短,品种也不够丰富。有的家长一看孩子读《三国》之类的书,就怕影响学业,其实应该鼓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课外阅读能力。

我校九年级学生张同学,父母都在外做生意,在家靠他的叔叔监护(其叔叔为小学语文教师),一日看到张同学在看《水浒传》,不禁大惊失色,强令其收其该书,并严加训斥,不爱说话的张同学一言不发,默默地将书收起。随后在家长会上,张同学的叔叔还将此事提起,言谈之中似有责怪学校教学焕散之意,令参加家长会的科任教师们面面相觑,苦笑不已!身为教师的长辈,对孩子课外阅读尚且是这样的态度,其他家长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课改之后,中考试卷中都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试内容,这样,又造成一些教师和家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只准孩子看名著,其余跟考试内容无关的书刊一律不准接触,一旦发现孩子看一些自己喜欢的畅销书、报,便如临大敌,一律“封杀”。在一个理想状态中,阅读与应试不应该是矛盾的。升学考试是阶段性的人生体验,而阅读活动则要伴随人的一生,能否处理好考试与阅读的关系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验。对中学生阅读而言,是经典著作还是畅销书本身并非那么重要,关键是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使之对阅读产生热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首先强调的不是这本书在历史上有多么重要,而是开启学生的心门,让他自己感受到这本书在他个人阅读经历中的重要性。

对孩子实行“功利阅读”的许先生说他是现实主义者,控制孩子的课外阅读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从内心来说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一些自身感兴趣的东西,因为童年转瞬即逝,而这短暂的时光却深刻影响人的一生,应该在童年就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培养起对一些美好事物的兴趣。教师和家长都应该是热爱阅读的人,特别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他们对阅读发生兴趣,多读,多体会,多思考,逐渐培养起终生受益的阅读习惯。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2、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

一、信马由缰法。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只在书上款款飞,一

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据说郭沫若、老舍和杨绛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1、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说实话,由于条件限制,这一点在农村初中很难做到。

2、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4、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了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尽情地读书,平和的心境,互相感染,融入书海而不亦乐乎!

五、积极评价,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古诗朗诵会”、“课本外的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 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切忌三天

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总之在提高课外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六、指导学生学会安排阅读时间。

教师应指导学生要学会长与短的统筹,假期的时间长,可以多读些长篇名著,平时阅读还是以短篇为好;做到内与外的链接,课本上学到一个章节,如果能在课外对其补充,阅读相关背景文章,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到文与理的调节,对于喜欢科技、环保类读物的学生,也要阅读文学著作,以提高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都动起来,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有序、科学、舒适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吧!

参考文献:

1、培根等著:《读书的情趣与艺术》,中国友谊出版社1988年版。

2、王会久《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让学生在爱心中成长 第6篇

一、感受“爱心”

什么是“爱心”?学生最初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我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它的美好。

1.来自同龄人的体验

美好的情操能激励鼓舞人,同时能净化人的心灵。在一个班里,总有乐于为集体作奉献的,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热情有礼的,诚实勇敢的,拾金不昧的等等有爱心的行为。对于这些美好的情感我不但在班中大力的表扬还通过广播向全校宣传。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强化学生自身的优点,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还可以让其他的学生感受到爱心行为对他人帮助,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渐把爱心“移植”到自己身上。

2.体验来自家庭的关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但是,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并不知道父母的付出和辛劳,还总是嫌父母罗嗦。为了让学生感受父母无私的爱,我设计了“我当家”主题中队活动:先让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详细记录父母和自己的工作休息时间,了解家庭经济开支情况;再利用休息日和父母交换角色,尝试“我当家”,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工作感受父母的劳累;最后利用班队活动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畅所欲言,说说“当家”的快乐和劳累,对比自己和父母的工作休息时间。事后,学生们都说:这个家可不好当,父母真是太操劳啦!我们还嫌父母罗嗦,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3.让学生沐浴在老师的爱中

学生从生活中来,受到家庭环境、亲人、同学、社会各种事情的影响。从生活上去了解学生,能更清楚学生的性情;从生活上关心,能令学生感到教师的爱,使教师更容易开展工作。所以,我在日常学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生嘘寒问暖,对生病的学生多关心,多作家访,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如:钟××从小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管教,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还有玩游戏机的坏习惯。针对钟××的特殊情况我多次和他谈心。让他知道家人、教师对他的关心和期望,让他明白沉迷于打游戏机只能荒废学业,辜负父母的期望与辛劳。还请他的父亲配合教育,监督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回家不去游戏机室。为了使钟××能尽快回到正轨,我和家长每天都互通信息。也正是这样做令钟××感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和决心,促使他逐步地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现在他各方面表现良好,上课也比以往专心多了。另外,我还对中队里的单亲、离异、特困、长期病患进行特殊的照顾,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麦××同学(心脏病患者)曾在学生报告册中这样写:“我上学期没请一次病假,是因为吕老师你对我的鼓励呀!”

二、付出“爱心”

确实,学生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无尽关怀。我教育学生不能只索取,我要求学生从小要有感恩的心,懂得回报关心,要付出“爱心”。

1.从小做起,回报关心

学生还小,怎样做才适合他们呢?结合学校大队部开展的争创“五小标兵”活动,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争取做到: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小标兵”;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在学校做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的“小帮手”;独处时争当胸怀开阔,勤奋自主,勇于创新的“小主人”。如这学期大队部开展的“我让父母感动”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和5月14日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懂得关心体贴父母,能够分担家务,父母亲生病时尽力照顾,做到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并讲述名人孝敬母亲的事例。同时举行“我爱您,妈妈”的演讲班主题会。此外还举行"自制"一份小礼物的活动,并在小礼物上写上一句祝颂语,送给亲爱的妈妈。通过这次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母亲的爱,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母亲之间的感情。这一次活动深受家长们的称赞。

2.努力学习,报答父母最好的礼物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也是家长最关注的。学生把学习搞好,报答父母辛劳最好的礼物之一。组织了“我当家”主题中队活动,学生了解父母之后,我和学生们进行了恳切的交谈—怎样报答父母呢?大家都从心底有了努力学习的愿望。我及时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采用不同学习方法。还激励学生向成绩好的同学看齐,互相竞争。由于把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一时间,学习的热情高涨,科任老师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效果比以往好。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结合学校开展“绿叶读书俱乐部”活动,我在班上搞一个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阅读。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看谁读得多,评选为“读书之星”。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让“书香”进入家庭。每个学生都爱上了阅读,每个学期我中队的杂志订阅量都是全级第一。平时同学们还交换各种有益的图书和学习资料,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大家交了书籍这个良师益友,学习气氛更浓,家长也表示孩子更爱读书了,学习也自觉了。

3.团结互助,同学情重

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等,学生为班出谋献策,积极参与。直接参与活动的尽全力,观看的打气加油,形成一股人人为班出力,个个为中队争荣誉的气氛。我还开展“手拉手,结对子”的活动,让学生们关心身边的同学,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结成一对,在学习上帮助他,无论做作业,还是他碰到什么难题,成绩好的学生,只要会的就教他,帮助他共同学好。同学之间的相处还学会了关心。去军训坐汽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晕车,大家主动让她坐前面,还有几个女同学在她身边照顾她,为她擦油,拿塑料袋装呕吐物,此情此景令人感动。麦××同学的心脏病犯了,同学们不但能主动通知老师,还能学着去照顾他。让这个曾经休学一年才来到六2中队的同学感到了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三、收获更多

辛勤的耕耘结出了硕果,学生们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少先队系列活动促使了良好班风的形成,这有赖于全体学生的努力,学生的付出有了可喜的收获:我班的队员们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讲卫生有礼貌,学习自觉上进,得到了任课老师和家长的好评,一直每个月都被评为“文明班”,学期末有50人获学校“小标兵”的称号(中队共56人)。

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第7篇

(一) 善待错误, 保护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既要体现在教材、教学的各个层面, 又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 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 巧妙地加以利用, 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去修正错误, 以此点燃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 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 错误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错误, 更要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 把“错误”变成“新发现”, 变成“新习题”, 更变成“闪光点”。用爱心呵护出错学生脆弱的情感, 使出错的学生不灰心、不难堪, 并使他们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从而找回自我, 树立信心, 进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 巧用错误, 激活思维引导创新

叶澜教授强调:“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都必须遵循的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将错就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对错误的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笔者先让学生计算15∶5的比值, 紧接着又出示150∶50让学生说出它的比值, 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出比值是30。“请同学们计算后再回答好吗?”片刻, 答案求出来了, 紧接着又出示1500∶500、15000∶5000。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倍、100倍, 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10倍、100倍, 比值会变吗?”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地、积极地思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这里利用将错就错的方法, 既不会使学生由于思维偏差而产生自卑感, 又可以使学生从简便方法中看到自己思维的价值,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 让全体学生感悟“出错”是很正常的, 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标。

2. 顺错更错, 激活思维引导创新。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 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付”的新理念, 才会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的错误, 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 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激起创新求异的新境界, 享受思维创新的快乐。

例如, 计划做360套衣服, 已经做了2天, 每天60套。照这样计算, 再做几天完成任务?学生一般都习惯于这种方法: (360-60×2) ÷60。有的学生却出现360÷60这样的错误。笔者引导学生:你觉得只要把问题怎样改一下, 你的解答就是对的?通过引导,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完成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继续深入引导:你觉得在你所列算式的基础上, 只要怎样处理, 就能够解答原先的问题了?启发学生得出另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360÷60-2。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方便程度后问全体学生:这样简便的方法是谁帮我们发现的?同学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出错”的同学。

可爱的错误是创造的开始, 教师应该相机诱导,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找错、议错、辩错的过程中, 让思维的火花碰撞、绽放进而解决问题, 成为发现者和探究者。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又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 剖析错误,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正如费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过程也同样如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 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 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 一项工程, 甲队单独做要10天完成, 乙队单独做要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 需要几天完成?学生很流利地列式为。而将此题变为“一份稿件, 甲单独打要1/3小时完成, 乙单独打要1/4小时完成。如果甲乙合打, 需要几小时完成?”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会做出 (小时) 的错误答案。这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从结果分析得出, 怎么合打时间比单独打的时间还长呢?这显然不合理, 那么错在什么地方。通过学生的讨论, 发现的和不是工作效率的和, 而是工作时间的和, 工作效率的和应该是, 所以正确的列式为。通过剖析, 打破了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 不仅使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实现了纠错的目的, 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学习验证能力的培养。

对于思考层面较深的错误,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地比较辨析。有这样一个判断题:在一个三角形中, 有两个角是锐角, 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有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清, 将其判为正确, 笔者将此题出示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符合条件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学生通过观察立刻找到了结论, 此题是不正确的。其中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至少有两个锐角, 也就是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但说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是错误的。”受他启发, 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还可以根据已知的两个锐角和来判断, 如果它们的和等于90, 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和大于90, 就是锐角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和小于90, 就是钝角三角形。”他的发言引来了阵阵掌声, 一道错例, 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智慧水平, 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四) 制造错误,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 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 挖掘出“闪光点”, 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在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加深印象, 减少错误的发生。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并深刻理解“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在分发学具时, 有意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三组不同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分发给各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 得出的结论有三分之一的, 有四分之一的, 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分歧, 出现激烈的认知冲突。此时再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发现各自小组的圆锥和圆柱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最终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故意制造“错误”。错误不仅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有意制造“错误”,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验证、归纳、分析、整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不断成长。

(五) 反思错误, 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 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 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 教师可列举错例, 及时地放大错例, 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 才能对症下药, 杜绝旧病复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 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 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 推动思维层次的不断深入,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 顺应学生的思维, 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 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 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 使其茁壮成长, 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揭晓正确答案, 而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进而引发探究, 直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错误的行列里“叛变”, 加入到正确的一方。其实,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地反思错误, 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漪, 而这正好是学生改正和主动探究的重要动力。

常言道:“吃一堑, 长一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正因为有了一些精彩的错误, 才显出正确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些美丽的错误, 才显出课堂是那么的真实而迷人!教师在与学生共同遨游数学海洋时,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积极地体验, 自己找到出错的原因, 进而诱发奇思妙想, 挖掘出创新的种子,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这既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又符合新课程注重过程教学的理念,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4) .

[3]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第8篇

一、要学会尊重学生

学生最不愿意与看不起他的人打交道, 尤其是像我教的一些艺术生, 他们有的不仅学习成绩不好, 而且素质也不高, 经常旷课、打架﹑上网等。因此, 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融洽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彼此尊重才容易沟通。

在我的班中有一个学生, 学习基础差, 还经常翻墙外出上网。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 学校决定让我出面请他的家长。打电话之前, 我还是把他叫到办公室。记得当时办公室有一大群人, 看到这个学生进来, 一科任教师就问我:“他是不是又犯错误了?”我想了想说:“没有, 我只是想让他帮我干点活。”听了我的话之后, 这个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后来没用我打电话, 这个学生自己请来了家长, 并且给我写了一份足足2000字的检查。在他的检查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感动:“老师, 在别人眼里我是个差得不能再差的学生, 而你还时时维护着我的自尊心, 不仅没在班中当众宣布要叫我的家长, 而且当着别的老师的面还给我留着面子。你都这样尊重我了, 我再不改好, 就真的对不起你了。”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 这个学生改掉了身上的许多毛病, 尤其是再也没有出现外出上网的现象, 成绩也在慢慢地提高。所以, 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学生非常重要。

二、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动态

班主任是学生思想上的知心朋友。学生进入青春期, 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学生不再乐意和父母长辈沟通, 嫌大人烦。如果教师能时时关注学生, 及时发现他们思想上的问题, 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刚接二 (1) 班没多长时间, 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班中有一个女孩子挺聪明的, 就是考试的成绩不好, 后来又仔细观察了一阵, 才注意到她原来上课思想总跑神。等中午没人时叫到办公室一番谈话之后, 这个女孩脸色羞红地对我说:“老师, 我给你讲了你一定不要对别人说啊!”我点了点头, “我喜欢上咱们班上的班长了, 可我知道他文化课、专业课都很棒, 而且人缘也好, 有好多女孩子都喜欢他, 比起别人我一点也不出色, 我很烦。”一口气说完这些, 这个女孩好像轻松了许多, 并要我给她支个招。好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我当然是要求她要用自己的聪明先搞好学习, 无论是文化还是专业都要比别人好, 这样事情自然就好办了。之后, 这个女孩再也没有私心杂念, 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学习上, 去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个自己满意的大学。

所以, 对于学生, 我们做班主任的一定要时时关注他们, 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要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

记得班主任的一次例会上, 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学生是大错误常犯, 小错误不断。”当时我不是十分理解这句话, 心想:高中的学生了哪会像小学生一样的调皮, 常犯错误?可之后出现的现象却让我哭笑不得, 使我不得不信。

那天我刚到教室, 就有学生到我那哭鼻子:“老师, 我想换同桌, 上课时他老和别人讲话, 让我听不成课……”劝住了这个委屈的学生, 再一看那男孩现在仍然唾沫乱飞地和另一个同学说话, 我的气不打一处来, 一顿臭骂让他闭上了嘴。预备铃响了, 我正准备拿书去上课, 管卫生的王主任来了, 对我说:“卢老师, 你班的卫生区还没打扫好, 你去看看吧!”我没敢多想, 用最快的速度跑到东院。到那儿一看, 我鼻子都快气歪了:几个学生正拿着扫把当“武器”在对打, 每个人都是灰头灰脸儿的。于是, 我又来了一阵“暴风雨”, 直到他们服服帖帖地把地扫干净。这些事还不算啥儿, 第二天发生的事让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早上七点多, 班车刚到校, 值班的教师就拦住我说:“你班俩男生昨晚十点多跑到别的宿舍吸烟, 说他们不听还顶撞人。”天哪, 咋就不能消停会, 我昨晚可是值班到10点才回的家!我终于忍不下去了, 直接跑到领导那很坚决地要辞职。

后来当然没辞掉班主任, 但领导的一番话却让我受益匪浅:“每个学生都不是完人, 在他们犯了错误之后, 我们要耐心地说教, 让他们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不只是训斥和批评。所以,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 而且我们一定要容忍学生犯错误, 因为只有犯了错误之后他们才能学着改进, 逐渐完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如此, 作为班主任更应该这样。”

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第9篇

关键词:有错,找错,分析,解决,进步

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 有它消极的一面, 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如何看待它的积极面, 合理利用错误资源, 使其对教学产生效益, 是一个很好的课题。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学生学习中出错的过程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尝试和探索的过程, 这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宝贵时机, 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利资源。

一、适当安排“错误”教学

教师在正常授课的时候, 可以适当进行“错误”教学, 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错误, 留给学生一点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一个问题, 教师总是讲得至善至美, 一一给学生讲解分析, 学生听得头头是道, 短时间学生也能明白, 但这种学习没有经过学生的思维、探索, 是一种模仿和识记过程, 窒息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自创性, 使学生对问题停留在表象认识, 无法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二、利用错点资源, 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 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不完善的想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去分析、解剖错误的根源, 引导学生向纵深思维发展。一个问题往往是经过几次错误和对错误的反思和分析后, 才在头脑中留下痕迹, 使其在以后解决同类问题时产生敏感和注意。我们正是在纠正错误的同时, 深化了思维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 我们在求证:sin2X+≥5时, 有学生直接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而细心分析一下, 发现是错误的。错误是因为中, 等号只有在sin2X=2时才能取到, 而这是不可能的, 学生的解法中优先考虑了均值不等式法, 这非常正常, 但此题不能用。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如何解题, 经分析发现, 可构造一个函数, 利用函数的最值证明不等式。

证明:显然0

下面证明:在 (0, 1) 上的减函数, 任取t1、t2∈ (0, 1) 则0

∴f (1) 是函数在 (0, 1]上的最小值

回味一下, 给题是十分精彩的, 用到了构造法, 由, 构造出函数 (t∈ (0, 1) ];用到了最值法, 由f (t) 在 (0, 1]上的单调递减性, 得出f (t) ≥5的结论;还用到了转化法, 把不等式的证明问题, 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题目还设置了一个的暗礁, 间接地告诉我们使用均值不等式必须注意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三、错误是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成长、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告诉我们, 你不应该这样做, 你不可以这样做, 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指引了方向, 正是有了这种正确方向的指导, 成功向我们走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和颜悦色地对待错误。

第一, 允许犯错是一种激励。解题出错暴露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或失误, 及时地提供了反馈信息, 教师要抓住挈机, 适时指点、引导和鼓励, 因为他们已经努力去尝试了, 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处理。此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兴趣, 调动其思维, 去深入进去。只有这样, 才利于让学生不怕出错,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主动参与进来。

第二, 允许犯错是一种宽容。不可否认, 学生接受同一问题时存在许多差异, 若教师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学生, 是不明智的。所以要摸清学生的心理, 尤其是对出错同学, 教师要多一些机智, 给予学生自信, 给予学生鼓励, 拒绝伤害学生心理的语言。承认人的差异, 充分尊重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因为他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并且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理解他们, 给他们信心, 下一次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四、错误的价值分析

善用学习错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学生所出现的学习错误中, 通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的答案整体上是错的, 但是其中又有正确的部分;或者, 学生回答的内容本身并没有错误, 只是因为它并不符合问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引导得当, 可以将这些错误回答中的正确部分进一步拓展, 成为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善用学习错误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出现学习错误, 有些时候是因为知识的缺乏, 而有时候是与能力有关。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学生在能力上的欠缺, 有意识地利用由此造成的错误来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 也是学习错误的一个重要价值。

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去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出现学习错误之后, 往往都会出现负面的情绪, 产生挫败感;只要老师引导得好, 学习错误能够反过来成为培养学生正面情感和态度的契机。

善用学习错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错误往往发生在事物的转折之处, 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 就增添了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 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 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 从而实现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自主管理中成长 第10篇

一、组建一支团结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建设需要班主任发现、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的班级工作管理者。为此, 必须十分重视班干部的选举工作, 可采用“自我推荐”和“民主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选出一批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 然后根据个人特点和特长确定他们的工作职责, 指导他们进行班级管理。班干部是班集体建设的支柱, 是班级工作管理和班级目标实现的实践者, 是班主任的必要助手。有了团结合作的班干部队伍, 就能更好地开展班级活动, 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格。

动态调整班干部, 是使用、培养班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班干部的调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能力, 一方面不断地激励班干部努力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锻炼班干部, 提高他们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学校初三86班的刘洋同学, 从初一起一直担任班上学习委员, 工作认真踏实, 各项任务都能出色地完成。但从他平时的工作中, 老师发现他胆子较小, 组织能力不强。为了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进入初二的第一学期, 我把学习委员与班长的岗位进行了互换, 经过一年的培养与锻炼, 他的胆量增大了、组织能力增强了;能离开老师召开班级会议和组织班级活动, 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一个良好的班级, 应逐步建立班主任—核心班干部—班干部—大批积极分子—普通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

二、民主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良好班级的形成离不开班级制度的建立。班级制度是班级工作开展的准绳, 是学生行动的指南。有了班级制度, 学生才能不至于迷失前进的方向。班级制度的建立要由学生民主讨论制定, 因为制度涉及到每一个学生, 制度能否顺利执行要看它是否切合本班学生实际, 学生是否承受得了, “过严”则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过松”则无法起到约束作用, 而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的制度一般比较切合学生实际, 实施起来就比较顺利;此外, 由于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制定班级制度的讨论, 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此, 在制定班级制度时,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把制度确定权交给他们。具体做法是:开学初, 先由班主任拟定出班级制度若干细则, 再拿到班上给学生讨论修改和补充, 然后印发成文付诸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补充, 不断完善。由于班级制度由学生讨论制定, 因此, 起到了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实行班干部负责制

班级工作千头万绪, 班主任无法事必躬亲。班主任如果把班级的管理权交给学生, 把班级工作化整为零, 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又能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班干部是学生, 他们对全班情况以及同学的表现的了解较为全面, 管理起来有针对性。无疑会对班级工作的良好开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 在班级管理上, 把权力下放给班干部, 实行宿舍长、组长、班干部工作责任制, 不同的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工作要求。每一个工作岗位责任制的条款, 先由班主任起草, 然后由班干部讨论修订再定型执行。这些条款明确具体, 张贴在教室或宿舍内, 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干部的职责和对自己的要求, 按照标准去学习与生活。班干部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轮流值周, 值周班干部每天负责汇总宿舍长和组长汇报上来的情况, 同时检查本周全班同学的思想、学习、纪律、劳动、体育、卫生等情况, 并做好记录, 然后对照班级制度对每一个同学进行量化评分, 周末开班会时在班上进行全面总结, 评出优秀者。因为班级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班干部, 班干部就能放手工作, 即使班主任不在时, 学生都能听从班干部的指挥, 学习生活有条不紊。

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积极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班级建设能否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就成为班级管理中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教育对象绝不是被动的客体, 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教育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各个学生投身到班级建设的群众性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群体的配合, 仅靠班干部的努力是不可能建设好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第11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常常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创设良好情境、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苏珊的帽子》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本第一、二段,并问学生:“这么可爱的小女孩,要是让她光着头去上学,该是一件多么不愉快的事情啊,你们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吗?苏珊小朋友会很感激你的。”这样,就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好奇、激动、兴奋中进入了阅读情境。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其实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阅读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阅读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一个逐步领会与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习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总是根据教材的特点给学生渗透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领悟作者内心情感。(1)略读法。这种方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略”就是简略、省略,略读是读个文章大概,在教学中那些较长的文章最适合用这种方法,略读只要求略观文本大意,知道文本梗概。比如,在阅读中,可能会遇上一些生僻的字,这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猜”,只要不影响文本主旨,可以不求甚解。(2)精读法。精读是在广泛阅读基础上,选择文章的重点段落进行反复研读,精读要求逐字逐句地阅读,要根据注释,要查找资料、字典等,如果文章中出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句子,不能省略过去,要想法弄明白。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精读要和思考结合起来,要边读边思考,要带着疑问去读。在学习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时,对于那些语言优美的文章,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列提纲、做摘录、编卡片、写心得等,这些让学生的知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了,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3)跳讀法。跳读一般适合寻找资料时运用,例如,我常常这样引导学生:当需要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时,可以“跳读”,面对厚厚的一本书,要从绪言、后记、大小标题等方面入手,跳读的时候要眼、脑并用,迅速扫描有价值的东西。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探究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阅读方式,让学生在这个无限广阔的阅读天地里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颜萌.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七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2]郑秋影.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并不难:浅谈低年段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5).

让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第1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语言, 进而开拓思维、陶冶情感;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善读书, 在阅读中体会乐趣, 快乐成长。

一、活动引导, 让学生爱读书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后又熟读诗经汉赋, 读书破万卷, 一生写了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被后人誉为“诗圣”。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 把学校奖励的金质奖章卖掉买书读, 终成一代文豪。由此可见, 学校要注重营造读书氛围,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书, 用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书读, 愿意读, 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要时常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班级可以举行读书会、故事会、作文竞赛、朗诵比赛, 还可创设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交流、分享。

二、方法训练, 让学生善读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具体规定, 指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就把阅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善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范读时,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通过情感的投入、表情的变换、动作的挥洒, 语调的把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在范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是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把情读准, 把文读美, 这既是阅读的基础, 又是阅读的捷径。朗读课文首先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江之歌》, 老师在指导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高低的变化, 在读中体会赞美、依恋母亲河长江, 进而由衷地发出赞叹, 情感得以升华。

默读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三、四年级的学生初步练习默读, 指导学生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五、六年级要求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默读, 比如利用练习题中的“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进行训练, 注意对学生提出要求, 把握默读时间, 检验效果。

三、能力培养, 让学生会读书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的“读”, 应该给足时间, 突出过程,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 在阅读中学阅读。要让学生明白, 知识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应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读的活动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语言的魅力, 增强语文的素养。

在现实中,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使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积累;而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应指导学生读书要像《孔子学琴》中的孔子那样, 每篇文章做到读通、读熟、读懂、读美, 循序渐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收获阅读的成功。

四、发展个性, 让学生去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 学习活动越是自主, 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 也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 在教学《我想我能行》时, 我抓住课文“假如你是文中的小贝贝, 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 并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补充说出, 再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教学, 就没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 也没有只是教师说了算的弊端, 而是尊重学生自我体验, 张扬他们的个性, 发展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由的遨翔、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国父母观下一篇:道路交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