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型教学

2024-08-20

行动导向型教学(精选12篇)

行动导向型教学 第1篇

1.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基础

(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曾经得出过相关结论, 认为人类的生产劳动同体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并且两者的结合能够直接提升社会的生产力, 从而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发展。于此同时, 列宁也曾经在 《民粹主义空想计划的典型》中提出过一个观点, 没有人类的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 则无疑会丧失掉社会的理想, 且一旦教育活动脱离生产劳动, 也就不可能会达到应有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的进步。毛泽东也认为, 教育思想应当将体力与脑力劳动、工农与知识分子、生产劳动与教育之间充分结合。邓小平又进一步提出,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朝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培养合格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 因此有必要结合新社会形势全面贯彻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方针推动教育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的发展需要全面化, 教育和生产劳动的整合具有着积极的必要性, 现代化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学说体系也因此而趋于完善。

( 2)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知人们, 人类认识产生的途径依赖于不断的实践, 因此实践也成为了促进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直以来, 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转变着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并将对所有认识的证明藉由实践或从, 从而对已有观点进行不断地修正, 推动着认知的更新。因此, 就教学过程来看, 也同样属于一个认识的过程,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也是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生成, 高等职业教育亦是如此, 然而又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主要传承着人类文明史中间接经验的认知过程。因此, 当代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与时俱进, 通过各种条件的创造推动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保证为学生创设一个认知客观世界的良好环境。毕竟实践活动是所有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只有在客观环境的辅助作用下, 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与认识的发展。

( 3) 裴斯泰洛齐的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 ( 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1746 - 1827) 是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提出了 “教育心理学化”, 论述了智育、德育、体育及劳动教育中的要素问题的思想, 创立了要素教育理论和爱的教育理论, 觉得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 教育也应该始于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要素, 遵循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规律, 以适应儿童对事物的学习、接受能力, 使儿童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全面发展, 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 “用脑、用心和用手”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 既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又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和优秀的品德, 掌握一定的生产劳动技能, 能够独立生活。

( 4)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理念

捷克著名的泛智思想教育家夸美纽斯 ( 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 - 1670) 强调在泛智教育的同时要求注重教学内容选择的实用性, 基于人的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内容的无限性, 指出人们对学习的内容应该有所选择, 应当学习那些在生活中有所帮助的知识与内容, 为生活而学习, 并且在他的 《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等有关著作的论述中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使用了 “行动导向”概念。

( 5)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法国教育家、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 ( 1712 - 1778) 认为, 教育要顺应自然,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所以教育必须遵循自然,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 6)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 1966 年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970 年发表了 《发生认识论原理》, 指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 认为: 学习是在解决问题中进行, 教学应从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 提倡学中做与做中学, 而不是知识的套用, 教学内容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 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要求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 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合作者, 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创设者, 学习元认知工具的提供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好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的平衡, 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 7) 德国的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 “双元制”, 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 “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 “一元”。德国的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 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课程开发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标准。

( 8) 中国教育中的知行理论学说

我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 《论语·里仁》里提出,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近代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1913 年提出教育与学生生活、学院与社会相联系的教育思想。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建的 “生活教育论”, 强调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要求 “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教, 怎样学便怎样做,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2. 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及内涵

( 1) 行动、行动导向、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在新华字典有三种解释, 其中一种是 “指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

“行动导向”一词Meyer在1989 的解释是 “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强调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反思的重要性, 注重学习过程中交流形式的分析, 其核心是优化学习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 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 “通过行动来学习”。

“行动导向教学”兰雪霞同志在2015 年发表在 《人才资源开发》中的 《行动导向教学国内外研究综述》一文做了这样的解释:行动导向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 以职业情境为前提的学习情境行动过程 ( 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为途径,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 “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 通过 “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 习得职业专业知识、掌握职业岗位技能, 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它在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团队精神及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工作态度等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 2) 行动导向教学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要求 “教学目标以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本位、课程开发以职业岗位为核心、教学内容以岗位技能需要为基础、教学组织以小组形式为主强调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教学评价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强调全面性”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3.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及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经过国内外不断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一些可单项使用, 也可综合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 1) 谈话教学法

谈话教学法是师生之间通过谈话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及在一学习单元中的特定教学阶段, 用于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和交流学习工作经验等。

( 2) 四阶段教学法

四阶段教学法是由教学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总结四个阶段组成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第二、三阶段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和课题的难易程度反复进行多次, 该方法常用于如操作技能培训和商业销售实务教学等实践技能教学与培训。

( 3) 六阶段教学法

六阶段教学法是以 “示范———模仿”为核心的由激励 ( 学习积极性) 、提供信息 ( 讲解) 、示范 ( 演示) 、模仿 ( 包括学生解释) 、实验 ( 检验) 和练习 ( 独立操作) 六个部分组成的教学方法, 如果在前面加上教师的准备阶段, 就成为七阶段教学法, 适用于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的教学。

( 4)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学生对职业岗位角色的扮演或比较分析, 了解角色内涵、岗位职责、技能要求, 从速进入角色圆满完成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 习得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 适用于思想教育、商业销售实务、影视表演、心里健康教育、客服、管理等方面的教学。

( 5)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是一种依据教学内容创设 “仿真”学习设备、环境, 让学生在 “仿真”设备、环境中进行训练, 通过自身反馈理解岗位职责、职业环境、职业规范, 感悟岗位技能的操作要领, 及时改进、矫正、纠正操作技能, 形成正确、熟悉的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 可分为模拟设备教学与模拟情境教学两大类。模拟教学法适用于要进入即不安全又不利于学习训练的环境复杂生产现场及设备昂贵、操作不宜掌握、不适宜学生实际操作、操作过程难免失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或者为了使学生在接受技能训练、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 能够置身于未来从事职业的社会系统之中, 感悟未来职业岗位氛围、掌握职业素养的教学, 在实施过程若能配合角色扮演则效果更佳。

( 6)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与生产一样具体的、具有整体特性并有可见成果的 “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 如果结合引导课文教学法运用效果会更好。

( 7) 引导课文教学法

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一种专门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 ( 常常以引导问题的形式出现) , 通过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项目教学方法, 其任务是建立起项目工作和它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间的关系, 让学生理解、掌握完成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等, 可用于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或配合其它教学方法使用。

( 8) 张贴板教学法

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 钉上或粘贴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 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 主要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完成工作计划制定、收集解决问题的办法、讨论和做出决定、收集和界定问题及征询意见等方面教学目标的教学中。

( 9)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与俗语中的 “诸葛亮会”类似, 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 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在教育教学中, 可通过头脑风暴法, 集体讨论、集思广益, 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 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 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 经过组合和改进, 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 10) 思维导图教学法

思维导图, 又称概念图 ( Concept Map) 或脑图 ( Mind M) , 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思维导图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教学目标让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探索, 并将结构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表征并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适用于需要集思广益或复杂问题的分析、讨论方面的教学。

( 1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以及用清晰的思路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为目标,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教育情境或案例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情境或案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适用于法学、管理、营销、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

( 12) 项目与迁移教学法 ( PETRA)

项目与迁移教学法是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和导向, 以迁移和应用为目的, 通过项目方法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系统方案。项目与迁移教学法把关键能力分成组织与完成生产、练习任务, 信息交流与合作, 应用科学的学习与IT作方法, 独立性与责任心, 承受力五大类及再现、重组、迁移和应用四个等级, 再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 以小组作业或独立工作的方式有目的对学生进行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浩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德职教现状对比及其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8-10.

[2]汪静.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7:4-46.

[3]壮国祯.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18.

[4]陈腾波.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004:24-30.

[5]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刘松林, 谢利民.行动导向理论的教学论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11 (9) :83-88.

行动导向教学法 第2篇

仲文祥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自动化工程系

江苏

无锡

214028)摘 要:本文介绍了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结合职业教育改革阐述了行为导向教学的必要性。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进步 ,加快了职业的分化与综合 ,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学习者为中心 ,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笔者认为德国的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2tierung)教学能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有益的启迪。

二、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

德国的行为导向又称为实践导向或行动导向 ,行为导向教学主要有以下八种。

1、大脑风暴教学法(Gehirnssturmmethode)大脑风暴教学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 ,教师不对其正确与否进行任何评价 ,同时也阻止该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意见立刻发表评论 ,使每位学生的独特思考不受压抑 ,充分激发同学们自己的想象和灵感 ,产生更多更新更深层的想法。最后通过归类、总结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大脑风暴法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智商、情商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2、卡片展示教学法(Kartensmethode)卡片展示法就是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 ,通过张贴卡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移动、取消、分组和归类等方法 ,将卡片整理和合并 ,最后整理出代表大多数学生意见结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卡片展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对比分析教学法(Vergleichmethode)对比分析教学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 ,进行对比分析比较 ,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自己作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思维、启发创意 ,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smethode)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在模拟情景或模拟设备中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

5、角色扮演法(Rolenspielmethode)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在模仿现实情景中 ,由学生扮演特定类型人物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验角色的情感、洞察角色的心理活动、领悟角色的内涵等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为学生进入未来的职业岗位 ,与人交往、沟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6、案例教学法(Fallstudiensmethode)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选定一个适当的案例 ,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分析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培养成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及今后在职业活动中的应变能力。

7、引导课文教学法(Leittextmethode)引导课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 ,通过制订工作计划和自行控制工作过程等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工作的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完整行为模式”、计划能力和学习能力。

8、项目教学法(Projektmethode)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三、行为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从上面行为导向教学的类型可以看出 ,行为导向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先听 ,老师做学生看 ,老师主动 ,学生被动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 ,其意义体现在下面三点。

1、学习内容

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 ,采用的是以职业行为活动分析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 ,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 ,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 ,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结构。

2、教学过程

⑴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行为导向型教学中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说教者变成了引导者、协调者、组织者。⑵学生地位的改变在行为导向型教学中 ,学生由传统的听众变成了项目的策划者、计划的制订者、问题的讨论者、角色的扮演者 ,成果的拥有者。突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

⑶掌握知识能力过程的改变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 ,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 ,学生与老师一起参与所有问题的全部过程。这样 ,学生对结论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⑷师生关系的改变

行为导向这种以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生在课堂内外时刻被教师唤起其潜能、释放其才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有了极大地提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教师得到学生的支持、配合和尊重 ,师生完全是一种平等合作的新型关系。

3、评价标准

行为导向教学 ,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性”的考核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终结性”的考核标准 ,这种考核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 ,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行为导向教学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行为导向教学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职业教学过程的运用。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能力分析

对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的分析是制订学科、专业大纲标准的前提和基础。对职业能力的分析 ,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社会与企业的实际用人要求 ,预测本地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所需岗位群;另一方面要参照国家有关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结果将具有综合能力的典型职业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同时 ,作为构建学习单元的依据。

2、课程开发

行为引导型教学的课程概念不同于传统教学课程开发 ,一方面要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 ,分析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又要考虑整个知识的衔接性和技能单元的独立性 ,这样既决定教学顺序 ,又实施动态的过程考核;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实验设备状况以及学生开始接受学习任务时所需的知识技能 ,实施有效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教学。

3、教材编写

“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 ,以开发综合实践课程为重点 ,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见:“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行为导向教学实行的是模块化、综合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现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 ,为了方便而选择现成的材料 ,实际上是在改变教学要求以适应可以利用的材料。因此编写校本教材 ,是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所必需的。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包括专业知识要求、技能目标;学习单元(模块)、教学实施步骤;能力考核标准 ,教学效果评价等等要素。

五、结论

行动导向型教学 第3篇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二、为什么要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1、 传统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方面的纲领性规定,已经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显然相当陈旧。许多学课的教学内容已經很不适用。需要抛弃,因此必须寻以革新。

2、 按旧教学计划的进行教学导致许多教学内容的重复学习,浪费了许多宝贵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只给学生灌注各种现成的的知识,但这些早已老化的知识不仅会随时间推移而作废,而且因长期不用而过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爆炸的现代社会,传统教学无法适应。(职业学校传授的知识比科学领域的发展要迟20年) ---滞后性。

3、“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还包括了老师定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被动地适应教师背后指挥教师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者。

4、 传统教育的弊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要。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统一化的学校教育通过压抑个性而扼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迫切需要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改革教学内容及至教学管理制度。传统的职业教育,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激发学生拥有学习兴趣的关键。

5、应试教育是一种缺陷教育,使青少年的生活除了学习以外就没有别的内容,因而无法经历完善的社会化。造成学生缺乏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6、传统教育使用了统一化的尺度去考核学生,因而使学生失去了合理的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好奇心,新奇感和自发学习的动力。这种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三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一)内涵

对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紧密结合。而且,这个“做”是学生“自己做”,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施,而不是由老师“教你做”。在做的过程中,除非出现安全隐患或长时间无法进行,否则,老师并不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在旁边观察、记录,以便在总结点评时更有针对性。这样一来,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基本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行动导向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前我们的做法主要是在课堂上讲,告诉学生怎样互相配合、相互支持,到头来,学生还是不知道,还是没有团队协作精神。而现在通过教师引导,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使用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即了解总体,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终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四、如何学习和应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一种完整的创新的职业培训教学体系。是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这六个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因此我们要学习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也就存在着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要应用和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首先要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逐步深化。在这种创新教学理念指导下老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用轻松愉快的、充满民主的教学风格进行教学。老师要对学生倾注感情,也一定要把自己的脑、心、手展示给学生。老师要运用好主持人的工作原则,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注重小组合作训练,加强学生合作、沟通、组织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时,老师要为学生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交往、交流和协作等社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和信息,独立进行工作,自主进行学习,自己动手来掌握知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学会使用展示技术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掌握展示技巧,在展示中要使用好展示原则,还要对展示技术和展示成果进行评价。

五、实施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意义

1、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体现了当今世界上的先进的职业培训教学理念。

传统的职业教学沿用了普通教育的学课型教学体系,它是以学习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轻车熟路,根深蒂固。行为引导教学法是以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为目标、以活动为导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培养能力型人材的教学观念是目前世界上先进职业培训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

2、行动导向型教学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平台上的,在这里没有“好生”、“差生”之别。老师将视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来学习。在这个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是小老师,通过团队的交往和对学习成果的展示,使每个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都得到培养。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关键能力的人才。

3、培养学生职业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大力采用“工学结合”、“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团队工作”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能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掌握符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服务。

六、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之反思

1、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2、让学生主动的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实现教学到导学的转变;

行动导向型教学 第4篇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的概述与特点

(一)概述

行动导向型教学是德国提出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它代表了世界职业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由于这种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逐渐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认可。这种教学是对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它是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

(二)特点

1. 在学习内容上

传统教学主要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而行到导向型教学则以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能更多地获得直接经验。行到导向型教学主要以行为活动为载体,将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技能综合起来,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

2.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1)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合作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学习中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参与,共同讨论,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相互合作中最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他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

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成果的评价六个阶段,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他们会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每一个具体细节,有利于促进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源于自身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激发,满足了学生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

(4)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由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诱导、点拨思路、介绍方法、补充知识等,学生之间应团结协助,师生之间要交流意见,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在教学方法上

行动导向型教学是教与学双向改革的成果,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多实用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头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分组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畅想落实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学用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原则上项目活动结束后应有一个完整的“成果”。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往往是指学生实践中完成的工作任务,在很多情况下,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开展,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以及答疑解惑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际运行,使学生能够了解完成项目活动的基本要求,把握整个实施过程的重点和难点。

下面我结合《ERP模拟沙盘》的课程,介绍一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准备工作。教师将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个小组,每组5-6人,同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各小组学生桌对桌,面对面,以便于学生分组、交流、合作。分好的每个小组,假设是制造型生产企业,各小组即为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然后,教师进行角色分配,一般设计CEO、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财务总监等主要角色,同时,教师给各角色职能定位,明确每个角色的岗位责任。当各组人数较多时,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财务助理、商业间谍等辅助角色。我们准备6张模拟沙盘盘面,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如战略规划、市场营销、资金筹集、产品研制和开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和保管、设备更新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

2.确定项目任务。教师讲解模拟企业的基本情况,各模拟企业应明确公司运营所处的内外环境,熟悉市场的运营规则,并确定“连续六年的经营业绩”作为项目任务。

3.制定计划。各模拟企业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在CEO的领导下制定经营规划和营销方案,确定详细的经营计划和程序。

4.实施计划。各模拟企业按照自己确定的经营方案,在不同角色成员的配合下,进行企业模拟经营,经营的结果会从财务成果(净利润)中直接体现。

5.检查控制。根据企业每年的财务数据,即财务总监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资料,由CEO控制企业每年的实施方案,并及时调整有关的内容。

6.评价与反馈。根据各模拟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排名,由各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的经营成果,自我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总结经营的成功之处,教师给予点评。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ERP模拟沙盘》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创新,是一次体验式教学。它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掌握了管理知识,训练了管理技能,培养了团队精神,提高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照枫, 赵尔丹.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高职专业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青年文学家, 2011年 (8) .

[2]段怡萍.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J].科技风, 2008 (9) .

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总结 第5篇

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思考

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甚至让学生背着手坐着听不能讲话,老师经常一讲一节课;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彻底颠覆这种做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去学习。

以前的培训很多时候都是专家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记,而这次培训的过程也让我们充份体验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乐趣,张教授用行动导向法言传身教的让我们感受并参与了三天的行动导向,我们是学生,我们参与了“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卡片展示”等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小组每个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了思维导图的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的设计,每人都作为主角,主讲了某一个环节。活动一环扣一环,有引入、有任务布置、有讨论完成、有演讲展示、教师最后做总结。相信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学习之后,大家也都深切的了解了什么样的课才能叫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把行动导向教学法落实到专业教学上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环节,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没有变,但是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做为高职教育,学生学会的应该是技能,是动手能力,是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应该最适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应该这样去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慢慢的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首先是学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法,突然贯穿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很多学生不习惯,不适应,不知道自己主动做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因此在教师让学生动脑动手之前,应该给予充分的引导和明确的指令,比如布置清晰明确的任务书,将学习流程,组织方法等明确的示意给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或者采用示例的方法,教师先引导示例,学生先照葫芦画瓢,然后再慢慢的学会主动的去做。

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很容易,上课很累,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责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堂课,设计行动导向行的教学方案,搜集大量的案例以组织教学项目,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则轻松很多,主要起到引导,总结,把控进程的作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 第6篇

行动导向一词源自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它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行动导向教学一般采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不强调知识的学科系统性,重视“案例”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

一、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意义

1授课方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是教学的主要形式。通常在50分钟时间里,教师讲课仅占30%左右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站在学生中间,学生通过自身独立的活动,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2教学内容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教师也讲授前人的间接经验,但并不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直接经验。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而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为由学校通向社会架起了一道必经桥梁。学生通过记忆方式把握直接经验,又通过手和脑的结合把握直接经验,两者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教师当然也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学生中间,当学生任务完成得很好时,他可以点点头,或者表示一下微笑;当学生完成任务中碰到困难或者出现问题时,教师就给予具体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多的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碰到问题时候的咨询者。

4激励手段内在化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激励的手段完全是内在的,是学生在完成一项工作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他们对成功心理感受的充分体现。这种成功后的喜悦将激励他们去探究下一项工作。

5质量控制手段多样化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质量控制是多方面的,如笔记、口试等。口试对于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乃至学生的整个综合能力有着其独特的作用。

6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

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学生必须独立地完成一项又一项的工作任务,其参与程度明显提高。

二、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条件

1硬件环境的建设

建立一体化教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多功能的一体化专业教室。教室中除了有传统的教室装备的理论学习区,又有动手操作的实操学习区,同时还备有相应的资料柜和物品柜。即由原来具有单一功能向多功能一体化转化;由原来的验证性向构建性发展;由原来的学科体系向行动体系发展:由刚性设施向动态设施发展。

2软件环境的建设

要使得行动导向教学能有效地进行,光有良好的硬件设备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相应的软件环境配套。这里所说的软件环境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实在可见的各类应用软件,又包括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执行教学工作的一线实践指导教师,同时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3教材的编制和选择

教材问题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一个“瓶颈”。现有的教材偏重学科知识体系,因而它适合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而不适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教材的编写,一要体现以知识和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要体现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载体,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以最终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三要体现可及时增减、调整内容,有利于弹性选课的推行。

4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倡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往往以小组的形式组织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信息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都由学生独立来完成,而如何获取有用的资料和信息,教师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项目,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实施与评价。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1准备阶段

根据行动导向的教学目标,由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教学项目,师生面对共同的教学项目,要完成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与论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师作为行动导向教学的设计者,为学生开发、设计教学项目;第二,教师提出一些完成教学项目的建议,供学生讨论研究,在学生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给予具体的指导。第三,在整个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施阶段

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1)教师的组织作用。“小组工作”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与情景,往往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对学生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工作小组”,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要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2)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担任着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心理、方法和价值的引导上,心理引导即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培育学生勇于创新和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方法引导主要是指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价值引导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成功”与“成果”。

3评价阶段

行动导向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学生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无论是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指导性评价,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帮助学生对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总结自己的体验;评价学生在行为导向教学中独立探究的能力与小组合作的精神。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和职业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在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学生方面,倡导学生间开展互帮、互带活动,让学习成绩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与相对落后的学生结对子,并定时反馈后进生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帮教。召开学生会议,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有关知识,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增强学生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学习的能力。在教师方面,首先要充分熟悉学生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第二,教师除了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应该注意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在学校方面,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制定出一套新的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标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第三,要完善实践性教学的条件,保证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合理匹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联合办学的道路。第四,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进修制度,经常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知识的培训,增加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行为”、“活动”与“行动”辨——“行动导向”教学管见,职教通讯,2003(1):5~7

[2]刘丹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论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5(1):74~75,

[3]陈士亮,王晓望,行为导向教学论综述,教育与职业,2005(12):50-52

[4]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职业技术教育,2005(31):35

[5]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1

[6]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10

[7]陈旭平,熊德敏,胡联红,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应用可行性分析,今日科技,2007(9):29

[8]仲文祥,由德国“行为导向教学”引起的思考,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4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 第7篇

一、“行动导向”思想的历史沿革

行动导向的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法”。它继承了17世纪初瑞士德语区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的“头心手并用”的教育理念。据我国学者刘良华的研究, 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正式的科学研究范式, 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其原创代表人物为德裔美籍学者勒温, 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研究高潮。第一代研究领袖为科里和弗谢, 强调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来参加教学研究并改进教学实践, 后续研究从美国转向英国。第二代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腾豪斯, 主张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 他提出了“课程行动研究”五项“过程原则”, 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活动。20世纪80年代, 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成为第三代领军人物, 他们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从事研究。埃利奥特的“师生互动与学习效能研究”强调实践是课程的语言, 强调“隐性学习”在具有相对明确目标的教学行动中的作用, 强调教学是“反思性实践”与“反思性教学”的作用[2]。20世纪70年代, 德国当时职业教育领域采用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 难以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材, 因此教育界对学科系统性教学进行了批评性认识, 强烈呼吁加强学生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 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界逐渐传播开来, 并对整个德国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

1. 行动理论

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的基本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行动理论, 目前普遍认为有三类行动理论[3]:动作行动理论、语言行动理论、行动调节理论, 其中动作行动理论对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而言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语言行动理论认为在知识与行动的交叉处, 即在一个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世界里, 行动以知识为基础, 知识以行动为目标, 而要获取行动赖以产生的知识基础就离不开社会交往和理解。对于设计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特别注重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方位交流。行动调节理论探究可见的工作行动与不可见的思维活动之间的关系, 认为行动的本质特征是调节性, 就是当事人根据行动过程中的具体需要进行行动调节, 而行动调节就是实现某个行动的目标和亚目标的思维过程, 正是这些目标, 又称为“心理结构”控制和调节着外在的行动过程。心理结构优化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对于设计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强调教学中要包括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行和自行检查三类循环性活动, 要创造出能够让学生自主决定和自我负责的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行动调节水平,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学习能力。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就是在社会性的交往中, 由于内在知识结构和外来知识结构之间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认知结构不断增加或改变的过程。该理论提出了三个关键论断:其一, 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的意志自觉和行为自由是接近、选择和解释外来客观结构的前提条件。其二, 学习是学习者对新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学习过程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外来客观结构的有机整合的过程。其三, 学习是学习者在社会性活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是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生论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学习观[4]。认知发生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只有在不断交替进行“同化”和”顺化“的过程中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同化”指借助现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外来的客观结构并把它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体系。“顺化”指现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来解释外来的客观结构, 需要改变自身才能理解和接纳客观结构。文化历史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指出在学生的个人努力所能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在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 显然存在着差距。对于设计和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教学中要正视这个差距, 要针对学生设计教学目标, 教师的辅助、学生协作式学习或有指导的学习的作用能缩小差距。

3. 行动—经验学习理论

经验教育学发源于德国, 它认为在教学实践层面上, 经验、行动和思维是学习的三要素。经验是对社会现实的个人化解释。连接个人经验和社会现实的是行动, 行动是指“有目标指向的, 其内部结构可以理解的并能够制造出具体结果的操作过程”[5]。学习者通过思维将新旧经验结合起来, 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潘普斯指出:“行动不仅是人们学习过程的起始点和组成部分, 从成功的学习将导致新的行动这个意义上来讲, 行动也是人们学习过程的终结点”。它对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强调教师要明白学生的行动与思维是不可分开的,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行动和思维的根本性结合[6]。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内容

1. 基本内涵

从外延特征来看, “行动”表示服务于特定目标的系列化的动作, 包括物质的、实践性的行动, 也包括非物质的、智力性的活动。从限定属性来讲, 行动导向的学习重在突出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政治和教育意义, 并非强调让学生忙碌地进行学习活动, 而是要强调教学所产生的有意义的、理性化的结果[7]。它的基本涵义是:对于教学过程来说,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动,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 掌握相关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8]。

2. 典型特征

杨克和迈尔从七个方面概括了学校教育中行动导向学习的典型特征。

第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全面的。该全面性体现在教学要借助并促进学生包括大脑、四肢及其他感官的全面发展;要选择整体性的教学方法, 包括:小组和结对作业、项目教学、讲述、舞台表演、造型、角色扮演、演练、试验、社会调查等。第二, 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第三, 行动导向的学习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第四, 应尽可能以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起始点, 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 以不断发展其学习的兴趣。第五, 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行和评价中。第六, 行动导向的教与学有助于促进学校的开放。第七, 试图保持学生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3. 组织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常见的组织方式有:交际教学、建构主义的学习、问题导向的学习以及项目教学。

(1) 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 但交际教学思想可追溯到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它阐述了教学过程的交际属性, 为设计、考察和评价教学活动和过程提供了新的系统指导。交际教学中老师教与学生学本身就是一个交流或交际的过程, 但这种教与学的交流并非是随意性的人际交流行为, 而应该处理为系统性、规范化的交流, 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如缺乏动机、纪律问题等) 所包含的潜在信息进行分析、解码并将其纳入到教学准备之中[9], 来减少交际的干扰性。交际教学意在通过促进师生互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来突显以学生为导向、合作性、公开性等。

(2) 建构主义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并不是掌握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或信息, 而是主体在一个重复发生的过程中对来自被感知物体和真相经验的建构。它影响着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也影响着学习内容的确定。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 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可以表述为建构—重构—解构过程。建构阶段教师的任务在于通过与学生共同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重构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便于学生建构的可能形式。解构阶段, 学生需要在和他人的交流过程中, 从另外的视角对所获得的认知结构进行新的建构和重构。整个过程中, 行动自由和自我决定是学生建构性学习的前提条件, 当教师能够并善于自主行动和自行决定时,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同样的自主性, 师生关系也将由教师主导——学生依从转变为师生共同协商与研讨[10]。

(3) 问题导向的学习

问题导向的学习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从而获得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知识,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它包括下列步骤:遭遇困难情境;分析困难所在;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着手解决问题;发现该解决方案中有待改进之处并表述出来;总结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因为受时间和条件限制, 在教学中无需完成上述所有步骤。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类似节目主持人, 他让学生自行探索, 只在学生难以进行, 出现危机时才给以指导和鼓励, 因此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处于教学的核心地位。

4. 项目教学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围绕一个实践性的和接近生活实际的工作活动来设计教学过程, 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它一般被分为五个教学阶段:第一, 确定项目任务。项目立足于有利于学生获取经验的、包含问题在内的事实。第二, 制定计划。师生共同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第三, 实行计划。学生自行负责并逐步加强自我组织、自我负责意识, 教师主要发挥咨询和协调人的作用。第四, 检查和评估。第五, 归纳或成果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的很多要求都能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满足。

四、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践

在德国教学研究领域, 反对“把科学系统性思想等同于教材的系统性”, 提出了依据具有“基本性” (学科的基本内容与规律) 和“基础性” (形成学生的基本经验) 特征来组织教学活动。基于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典型的教学方法有: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 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11]。

1. 七阶段协作—反思教学法

该方法在德国文献中是由七个阶段组成的且协作与反思突出了小组活动中的“行动—经验”学习的本质特征。它主要针对职业性继续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需求设计的, 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法由七个顺序进行的阶段组成:热身准备;现状分析;目标表述;寻找解决方法;选定解决方法;表述学习结果;回归现实[12]。在上述的每个阶段都包含着阿尔诺德所分析的四种情境:确定任务要求;实行小组工作;展示学习成果;反思学习过程。小组工作和学习者的反思是教学组织的两个关键环节[13]。其中, 小组工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成员是否积极投入;成员的贡献是否具有互补性;活动规则是否有效;对待不同意见是否换位思考。反思行为体现在对行动成果和学习过程的检查中。

2. 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是指借助引导文 (提示性文字或声像材料) , 通过学习者对学习性工作过程的自行控制, 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性工作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是项目教学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引导文教学法的实施包括六个步骤。第一, 获取信息。学生通过项目任务工作书了解任务要求, 借助基于工作过程而设计的提示性问题与解答提要, 理解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要求。第二, 制定计划。学生根据提示性问题形成工作计划, 拟定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第三, 做出决定。学生上交工作计划和成果评价标准, 师生共同找出设计方案的缺陷以明确其知识的欠缺, 并通过教学进行补充。第四, 实行计划。由学生独立进行, 教师只在发现错误时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五, 检查计划。任务完成后, 根据先前制定的评价标准, 学生自行检查工作成果是否合格。第六, 评价成果。学生将工作成果交给教师进行评估, 师生共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总体而言, 学生独立的学习与工作是引导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大亮点[14]。

3.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 是指按照顾客定单组织学生经历完整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 又可被称为“订单式培养”。从完整行动角度出发, 完成顾客订单的过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资讯;设计;决策;执行;控制;评价。另外, 还需要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结构及所具备的教学条件出发,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 对完成顾客订单的过程进行适当的处理, 以便在工作活动的基础上从具体目标、内容构成、工作方法和使用的工具、材料这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活动。

行动导向教学探索与实践 第8篇

《金属加工》课程是我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为满足企业装配线操作工技能培训, 由北京戴姆勒克莱斯勒提供支持的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教学项目———Unimog车模。授课模式完全采取德国双元制教学, 并由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全程跟踪教学。此项目的培训时间为一年半, 培训目标为受训者能够掌握基本的金属加工的操作技能, 为将来上岗培训奠定基础, 能够胜任汽车生产装配线的工作。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与应用

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最高目标是养成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活动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行动导向的教学, 其根本意义在于更加明确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主持人, 整个教学循环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

2. 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

(1) 资讯。资讯也称为收集信息。是指在学生明确教师要求他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后, 处理由教师或即将完成的任务中提炼的核心问题。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海报, 将其作一个学习成果展示。

(2) 计划。工件加工的工作计划即工艺规程表。工作计划在拟定阶段没有绝对的错与对,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前对每个加工工序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排序。

(3) 决策。这一环节主要依据学生所拟定的计划进行计划的可行性讨论。这一过程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交换意见, 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建议。尽管学生的工作计划千差万别大相径庭, 但工作计划的选用主要以学生的分析讨论来决策。尤其是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 给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度, 我们不回避让学生在错误中学习。

(4) 实施。该环节中包括工作与检验互相交替,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 控制进度和调整方案。

(5) 检验。检验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在整个实施计划的过程中不断检验零件技术参数, 以便调整工作方案;二是学生在计划实施终结时, 检验已完成零件参数与要求参数的符合程度。

(6) 评价。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主要针对加工工件是否符合要求, 主要是以实际生产为蓝本定项考核的形式。主观的评价包括学生行为的评价、工作态度、责任心及时反馈。这种评价既有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的互评, 是一种直接交往的方式。

三、行动导向教学效果分析

行动导向引导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由于使用的学习实训项目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 完成项目的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 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 同时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 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 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能力, 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四、行动导向教学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通过一年多的行动导向的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与课程相匹配的教材

我们的教学项目来自企业, 但是没有配套的教材, 因此, 在授课时不但要找大量的学习资料, 而且与授课内容切近的较少。

2.“双师”型的教师

传统的教学当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分别由理论老师和实习老师教授, 但在行动导向教学当中老师不但要讲授理论课同时要讲授实训课, 因此, 要求我们老师既是理论老师又是实训老师。

3. 各学科老师间配合教学

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个老师讲授一门或两门专业课, 但在行动导向教学当中老师要求掌握多门专业课, 甚至跨学科的课程有可能出现, 因此, 需要多学科老师配合完成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苟维杰.项目教学法在《数控机床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 2007 (7) :49-52.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行动导向型教学 第9篇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行动导向,可行性,实施

1. 行动导向教学的解析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 (Handlungsorientierung) 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的行动或劳动, 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 (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 替代 (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 的“部分行动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在理论上, 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 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 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实验导向性教学, 主要过程为制定试验计划, 进行试验和检验评价结果, 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二是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结果, 目的是培养技术思维能力;三是项目导向性教学, 即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 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典型的如项目教学和引导课文教学法, 其中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

1.2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1.2.1 从教学方式看, 人类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一般有两种, 即演绎式和归纳式。传统教学一般采用演绎式学习方式, 先讲授理论知识, 然后进行实践, 如传统的四阶段教学法:准备—示范—模仿—练习;行动导向教学则先提出引导问题, 借此学习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 实践与理论是一体化的, 是归纳式和发展式的学习。

1.2.2 在教学内容上, 传统教学一般要给出所有的信息, 内容是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 在教学中要讲授 (或学习) 较多必要的知识;行动导向教学一般不给出信息或只给出信息的框架, 教学内容是较少的必要的基础知识或很多可利用的基础知识。

1.2.3从教学过程和教师地位看, 传统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教学阶段, 学习过程是教师控制的学习过程, 一般要求学生独立学习;行动导向教学则对复杂的课题进行全面理解, 部分过程是学生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 学生分组学习, 互相交流信息, 采用合作式的学习。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伴随者。教师的教案即是学生的学案。

1.2.4 从学习的成果上看, 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成果是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 获得的能力是对知识加工的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中的学习则会有多种答案, 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是对知识和能力不断的自我构建, 以及其他方面, 诸如团队意识、合作学习的发展, 从而实现职业综合能力的发展。

2. 行动导向策略引入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 应用文教学是高校基础课教学中令人困扰的难题, 一方面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 许多学校都开设应用文写作课, 就连重视专业技能的高职院校在基础课大幅度缩减甚至取消的情况下, 仍然保留应用文写作课, 更不用说管理类等文科专业中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应用文写作教学一直不甚乐观,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置于边缘地位, 许多教师对该课的教学较为头痛。虽然近几年在教法上不断有新的探索和尝试,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应用文教学, 但仍然未摆脱“讲授+练习”的模式, 使得应用文写作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却没能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课程。分析应用文教学现状, 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对应用文写作本身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许多教师往往是临时“受命”, 匆匆授课, 很多是为了填补工作量的不足, 对应用文本身的魅力和特质认识不足, 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题二:教学方法保守。常见的做法“格式+例文”虽然有许多可取之处, 但是有致命的弱点, 即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仅注重从格式层面的训练。有的学者提出进行专项 (单项) 训练之后, 再进行综合性训练, 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学科教学训练特征, 仍有一定的弊端, 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题三:教学观念陈旧。以“教师为主体”或“口号中以学生为主体、实际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仍然存在, 教师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无论是“精讲多练”还是“专项训练”都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也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导致学生理智上注重应用写作, 实际写作却感到枯燥无味, 心生厌倦。近些年来,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探索此起彼伏, 甚至还借用它山之石, 如在写作课上采用多媒体、引文学因素进应用文写作课堂等, 这些做法没有太大效果, 反而使教学有失偏颇。我认为, 因为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享受应用写作过程的乐趣和创作的愉悦感, 体验到写作成果的功效性, 所以其他任何寻求提高其写作兴趣的做法都显得苍白无力。

对于以上问题, 引入行动导向教学就可得到解决。首先, 行动导向教学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 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强调学生是主动、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 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 学习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其次, 行动导向教学可有效解决上面问题二中“单从格式层面训练”的问题和“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 (如在大部分专业较难实施) , 让学生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 达到手、脑劳动的统一, 更符合应用写作的需要。在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事实性知识的积累和心智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将写作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这一整合过程只能在学习者个体内部以隐形的方式进行, 而不可能用语言或示范的方式传授。最后, 问题一属于教师的主观原因, 不是教学策略所能解决的, 但行动导向教学至少要求教师对教学做充足而深入的准备, 否则可能无法实施教学, 无法解决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行动导向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实施

应用文写作教学适合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项目教学法。

3.1 应用文教学项目的开发和设计

应用文教学项目的开发应围绕教学目标尽量选取真实情境中的工作任务。经过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发现, 许多应用文体本身即可以构成一个教学项目, 如计划、总结、调查报告、演讲稿、条据、启事、请柬、聘书、商品广告、商务信函、电子邮件等。有的可由两种或几种应用文体写作构成一个教学项目, 如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可放在一个教学项目中, 谈判方案、会议纪要、合同可放在一个项目中, 欢迎词、答谢词可视情况放在同一个项目中, 请示、批复放在一个项目中, 等等。教学项目明晰的学习任务是一种或几种应用文体的写作, 学习任务的背景是情景的设计和提供。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 有别于文学写作, 不是主观的、自说自话式的写作, 而是客观的、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写, 写给谁、写什么内容、写成什么样式、什么时候写都由客观存在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决定。有时, 同一种文体因应用的情境不同, 写作上就有较大的不同, 因此恰如其分地设计情境就显得十分重要。

教学项目的设计应有完整的学习过程, 可采用六步法, 即明确任务 (并获取与任务有直接联系的信息) —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

3.2 应用文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从教师角度看, 项目教学要以任务为驱动, 首先布置学习任务, 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给学生, 同时告知学生任务完成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以求职信、个人简历项目教学为例, 教师设计如下的学习任务, 以任务书的形式下发。

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针对某一职位, 分别写作 (制作) 一份求职信和一份简历。

参考职位:公司前台接待、培训学校英语教师、计算机网络维护员、销售顾问 (药品、汽车、房地产等) 、公司文员等。

任务要求:1.文面清晰, 格式规范正确。 (包括标题、段落、称谓、祝颂语、署名、日期等的文面和格式。)

2.内容完整, 诉求重点符合选定职位的需求。

3.语言表达准确, 表述明确、恰当、得体。

4.求职信和简历有特点, 能吸引人或打动人。

然后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求职信和简历写作中, 可根据选取职位的不同分组, 每组4—6人。根据学生需要, 指导学生获取如何写作求职信和简历的信息, 因为项目教学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法, 故在必要时可作统一讲解, 教师深入到学生中, 随时解答学生的咨询或作指导。最后组织学生检查控制, 组织学生评定并反馈。

从学生角度看,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 在教师的伴随下寻找或接受合作伙伴, 获取信息, 共同制定初步计划, 阐述计划, 然后作出决策。如在求职信和个人简历的项目教学中, 从制定计划到作出决策应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某一职位, 分析该职位的要求 (该项分析越细致越好) , 确定求职信和简历的诉求重点;分析个人优势, 并筹划如何与职位需求相契合, 如何表述;按照求职信和简历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内容取舍、填写和主次顺序安排;对求职信和简历进行润色和校对;然后实施计划。在文章初步完成后, 实施检查控制, 这一环节可由组内同学互相检查, 并进行修改完善。最后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文章, 并把评价结果反馈回去。互评环节, 可采用组与组之间互评并反馈的方式。

3.3 把握几个环节

需要指出的是, 在行动导向的应用文教学实施过程中, 有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注意。

3.3.1 教师要创设贴近工作实践的教学情境, 精心选择并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 并通过任务这一载体完成学生个体知识体系的不断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有的情境可设计多种, 让学生任选其一, 如方案的写作比较复杂, 可安排几次课、设计不同情境下的任务, 如销售方案、活动方案、接待方案、培训方案、谈判方案、招商方案、产品策划方案、广告方案等;再如调查报告, 教师可提供不同的调查项目供学生选择, 也可让学生自拟题目调查并写作。有的情境需要交代得细致一些, 有的情境就可粗略交代, 如欢迎词、答谢词的写作情境设计和交代要细致, 对求职信、简历的情境不必规定是毕业求职或是假期实践, 从而给学生更多创造发挥的空间。

3.3.2 教师应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做好准备, 并随时准备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可根据学生手中的教材, 也可准备学习活页供学生使用。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例文是不可缺少的, 要精选相关的不同情境下的经典例文, 供学生选择和使用。目前, 应用文写作教材大多按文体归类编写, 例文较为陈旧, 所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要求编著教材, 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3.3.3 在学习中, 部分过程是学生自我控制的过程, 但在制定计划后、作出决策前, 可由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 阐述本组计划,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其可行性, 使其作出正确的决策, 从而保证学习结果不会有偏离或偏离太远。

3.3.4在实施计划这一环节, 应用文写作有本身特点, 即完成任务的成果形式是文本形式的文章, 因写作人不同而有不同的创造性, 故要求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要按决策计划写作, 都要有个人的可展示结果。

3.3.5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 “修改”对于提升应用文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重要意义, 因此检查控制和评定反馈环节十分重要。文本式的文章便于修改, 修改后可再现其完美性, 所以对于学生的文章要重视给出具体意见。可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互评, 以书面形式提出具体意见, 并将其评价别人作品的过程纳入对本人的考评中。意见反馈到本人后由本人进行修改, 然后再进行评价, 根据需要可再提出建议, 再次反馈, 再次修改, 直到作者本人满意为止。

行动导向应用文教学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细节, 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促使应用文教学课程更加专业化, 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教论坛, 2008, (10) .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王正.从“去文学化”走向“专业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4]孟建伟.从“现用现查”看大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的调整[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

行动导向型教学 第10篇

一、将学生分组, 使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汉语口语

项目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以小组的形式, 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促进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生成, 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 养成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在给学生上课时, 首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将之分成不同的组。笔者在教学时是按照均衡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 每个组选出一个组长。汉语教学可以设计的项目很多, 每次上课我会给学生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分小组去完成。比如课前演讲、成语比赛、模拟会议主持和介绍嘉宾, 还可让他们搜集武汉的名胜古迹知识, 选择自己游历过的地点给大家做介绍等等。运用项目教学法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让他们在互动中更好地学习汉语, 效果非常显著。

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 将角色扮演法引入教学中

少数民族学员很多都有很好的表演天分, 所以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让汉语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有些篇目改编成可供表演的剧本, 并辅以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比如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一段相声剧本, 针对这篇文章, 笔者先给学生介绍了许多相声的相关知识, 在学生熟悉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相声表演。表演者通过自己亲身的演出, 也会更深入的了解文本的内涵以及相声这一伟大的表演艺术。而其他作为观众的学生们也在自己同学的表演中更好的理解了文本里的相关知识。大家在欢笑声中将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三、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素养

笔者认为一个对我们古文化中的精华都知之甚少的人就算学的汉字再多, 说的汉语再标准, 也不能说他真正学好了汉语。在汉语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精深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引入课堂, 引入他们平时的生活和谈论的话题中, 构建学生丰富而又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层面,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修养。案例教学是在针对某个特殊问题或情境的分析研究过程中形成关键能力的方法。在汉语教学中可运用这种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让学生看完电影《孔子》之后, 我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式讨论、辩论或作文, 以加强学生对这一伟大的教育家有更深刻的认识, 促进其良好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不仅了解到了很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也更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四、确定新型的考核方法, 将平时成绩放在首位

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绝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 而且发挥着导向作用, 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考核模式都是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为主的。而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法有它的弊端。所谓的高分低能现象就是最好的例子。更何况, 卷面成绩也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果他会作弊或者监考不严的话, 那么这种重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就极大地打击了一部分真正肯学会学的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笔者认为建立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改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 改重写轻说为说写并重。能力考核可包括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课堂内与课堂外、论文与答辩等多种形式, 由学生自主选择;说写并重是指在汉语考核中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 对讲演、讨论课、分角色口语表演等都当堂评分, 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积极性。这样, 考核重点转移到能力上, 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也逐步迁移到注重能力的提高并使之成为学生追求的学习目标, 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新疆赴内地培养学习班是落实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的重要举措, 是惠及万千学子和家庭的民生工程, 如何在对内地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探索出更有效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策略, 如何将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引入到汉语的教学中并很好的实施是本文打算探讨的一个问题。

基于行动导向的中职建筑教学探索 第11篇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利用实际行动引导教育学生,鼓励并支持学生通过投身工作实践、积极行动等来实践理论知识,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中职教育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广泛运用于中职教育,是由中职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通过行动导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革新传统的中职教学风貌,为中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职建筑专业行动导向教学的有效途径

1.任务驱动,积极引导

行动导向教学法离不开教学任务的驱动、引导与调动。学生只有在有具体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才能真正展开行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主动完成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开展的第一步,教师必须善于把任务驱动法引入建筑专业教学课堂,结合课堂内容、学生知识,设置具有探究、实践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如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来说,在教学完《基本造价计算方法与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现实的建筑工程实例,并对应提出造价计算任务:“一个现浇框架建筑,二楼高4米,各方向柱距均为7米,不同跨柱梁断面统一,柱为450毫米×450毫米,梁为400毫米×600毫米,混凝土采用C25型号,实行现场搅拌方法,框架中使用空心砌块墙。”教师可以提供基本的测试数据信息,如混凝土搅拌方式、搅拌设备系数,以及空心砌块墙的各项数据信息等,并提出造价任务:二层一跨框架的工程量、所需混凝土数量、混凝土搅拌设备数等。

2.实践引导,目标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任务驱动引导,更要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把实践与理念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设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行动有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高效地实现行动导向教学目标。如笔者曾为学生设置任务:某市园林改造工程引测水准点工作,参照给出的水准点a,高程达到11.03米,确定“1、2、3”待定点的高程,a、123所构成的四边形内有各种园林景观,形成了通行障碍,请各学习小组学编制科学完善合理的测量方案,然后把测量结果做成文件文档,形成成果计算,最后给出待定点高程。

在实践任务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亲临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主动探讨任务完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仪器设备等,科学地规划了任务操作执行的流程和步骤,得出小组内部实践计划,列出清单,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待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各学习小组开始投身实践,配合操作完成任务。

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能够看到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也能看到学生相互协作、鼎力配合、互助交流的身影。组员们都主动承担工作任务,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相互配合与交流中完成了实践任务,掌握了学习内容。

经过实践行动引导教育,学生发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学生感到自己对水准仪的熟练操作与使用程度不够,有的学生意识到自身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技能有待训练、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等。这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实践操作,就能切身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提升了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也要适当地组织课堂活动,为学生增加操作性强、实践意义大的教学项目,使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获得全新的学习体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感,使实践训练更有目标性与方向性,凸显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

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 第12篇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含义在于,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 让学生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 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 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不定型的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与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创新观念, 转变角色, 要以主持人或引导人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控制教学的过程, 而不要控制教学内容, 要当好助手, 鼓励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还要把与活动有关的会计知识、技能组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学习, 教学要按学习领域的要求编制好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要求、安排好教学程序。上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事先确定通过哪些项目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尽量多地使用卡片、张贴板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易懂, 轻松高效。

2 行动导向在会计专业财会教学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科教育中, 以案例教学为核心, 进行财务问题分析, 提高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通过给予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情境、一个仿真的经验, 让学生有机会设身处地地面对情境中所引发出来的问题进行思考与学习。通过案例呈现出问题的情境, 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 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学习。案例教学以案论理, 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以主动实践活动问题解决能力, 是一种深受应用性的学科欢迎的实践教学方式。

2.1 教师示范教学

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实务上, 核算理论和核算实务之间需要教师“示范”这一连接符, 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操作业务的一种演示, 通过这种演示让学生模仿学习, 并最终学会操作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示范配合理论讲解, 能更形象、更清晰地展示会计核算的结构、要领和方法, 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概念框架, 起到动作定位的作用。

(1) “人—机”结合示范教学。

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引入, 丰富了会计教学的手段。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会计工作的一些具体任务告诉学生, 组织学生讨论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进行哪些操作, 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像的方式示范正确的会计核算过程, 由学生自行比较学习。如存货盘点清查, 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存货清查盘点的目的和要求, 要求学生在企业现实情境中设计盘点过程, 提出心得, 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出企业会计人员清查盘点存货的过程和碰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 为学生展示一个形象的处理过程, 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视听上的享受, 更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比较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感觉,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总—分”结合示范教学。

人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从外部到内部, 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会计教学过程中, 首要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业务, 给学生以宏观印象;其次, 按照内在步骤分步操作, 并要把握住主次, 对于重要的或者容易出错的环节, 要重点理解, 重复训练, 直至熟练掌握, 在分步完成以后, 再进行整体的练习, 以融会贯通操作技能。如会计凭证装订示范中, 引导学生独立地从打孔—穿线—打结—包装—签字盖章一步一步操作完成, 这个过程中随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对于其中的打结等关键步骤应该重点提醒, 分步动作完成后, 再进行整体操作。

(3) “正—误”结合示范教学。

动作技能正确, 操作规范科学是示范教学的基本要求, 但不排除示范教学错误的操作, 错误操作的示范教学如能适当应用, 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来强化相关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收集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范例, 并集中进行错误示范, 让学生自行讨论错误在哪里, 为什么是错误的, 教师再进行小结, 共同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让学生感觉这些错误原来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从而不仅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认同感, 更能让学生提高警惕, 引以为戒。如在示范会计记账凭证的填写过程中, 教师收集学生填写的存在问题的错误凭证加以展示, 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 加以修改, 以巩固记账凭证的正确填写要求。

2.2 学生模拟教学

教学活动是双向的, 教师在示范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能只是一个参观者, 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因此, 在示范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参与进来, 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拟, 以掌握技能。

(1) 参与性模拟实践。

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示范的许多时候都会采用分步骤来开展示范教学工作, 对于重点步骤必须采取重点讲解,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的示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 所以教师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拟实践同步进行, 教师示范一步学生模拟实践一步, 随着教师示范教学工作的完成, 学生模拟示范实践学习也完成了。

(2) 自主性模拟实践。

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教师示范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的参与实践, 逐步掌握教师所演示的动作要领。但是学生模仿实践的是分解步骤, 要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 还必须把这些分解动作贯穿起来, 融会贯通。因此, 学生在参与实践以后自己进行自主实践可以称得上“强化剂”, 使学生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3 岗位轮换教学, 加强合作意识

会计要和数字打交道, 更要和人打交道。会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岗位群, 由会计主管、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等若干个岗位组成, 这些岗位之间相互牵制又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财务核算系统。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突破“一人财务部”的模式, 采用岗位轮换的实践教学策略,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摆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 既是制单员又是会计主管的尴尬处境, 也能够让其能明白凭证和账簿的传递过程、岗位之间的配合以及工作岗位间的相容性 (如会计和出纳不相容问题) 。岗位轮换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形式, 通过岗位之间的轮换共同合作, 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 (1) 角色扮演教学。会计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构成一个财务部, 分别扮演会计主管、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等不同会计角色, 开展审核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工作, 使学生通过岗位角色的扮演, 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 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 培养协同合作能力,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型财务部, 开展分组实践学习, 每个小组由五位同学组成, 分别扮演会计主管、制单员、出纳员、记账员甲和记账员乙等五个角色, 按照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要求学习审核原始凭证, 编制记账凭证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操作流程。具体操作如图1:①会计主管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 确认无误后传递给制单员;②制单员根据经济业务性质, 编制相应的记账凭证 (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③出纳员根据制单员传递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④记账员甲根据出纳员传递的收、付款凭证以及制单员传递的转账凭证登记相关的明细分类账;⑤记账员乙根据记账员甲传递的各种记账凭证登记总分类账;⑥会计主管将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明细分类账分别与总分类账核对, 并根据核对无误的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学生通过扮演财务部的相关角色, 共同合作完成会计的整个核算程序, 领会岗位之间的合作性和牵制性。 (2) 岗位轮换。为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 需要进行岗位轮换, 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依次扮演5个角色, 通过5轮轮换, 使得每一个同学都能将所有实践内容尝试一次, 从而完整地体会到会计工作中的岗位职责和内容, 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3 行动导向教学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 始终是积极、主动的活动者, 教师处于咨询、辅助的地位, 在学生请求帮助时, 提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是, 由于教师要随时准备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随时准备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所以教师绝不比传统教学中的角色轻松, 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行动导向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行动的教学设计上, 这包括教学内容的准备, 学习材料的准备, 动手训练所需设备、材料和场所的准备, 学习小组的划分等。组织这样的教学, 教师要注重吸取传统教学的长处, 既不能忽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又要与学生平等交往, 还要在教师之间开展跨学科的协作, 与社会人士进行合作, 才能防止由于单一学科或职业背景而造成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片面影响, 从而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全面的知识框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摘要:讨论了会计专业中的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 强调在行动中学习。它符合中职教育规律,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会计学科,行动导向,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赖平生.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各界 (科技与教育) , 2008, (5) :86.

[2]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1) :26-31.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31-160.

上一篇:结构要求下一篇:颈部淋巴结转移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