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2024-07-24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精选12篇)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

【摘要】散文通常也是美文的代名词, 在众多文学体裁的文章中, 以情感丰富而文字优美的散文更为夺人眼球。本文内容针对于初中课文中的散文教学继进行研究, 以期望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较好的改善。

关键词

文任何一位于灵魂的殿堂。散文在写作上有着狭义和广读者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属现式出现义的分别, 与, 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狭义散文常以独立文学体裁;而广的形代/技论文文义散文则、应用文案亦可采用散文的是拥有十分宽广的覆盖面, 写作手即使科散张法海能够, 以散文的方式书写可以说除了诗歌之外。, 任何文学体裁都文散平一、教师要熟练掌握散文的常识文教学并不是单纯以教案作为唯一教的讲述方式文, 才能达到, 理想中的授课效果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散学上文所述 (一) 散文的, 概念广义上的散文具有极强的覆探盖面以及诗, 歌之外的文学体裁之中甚至以文体的形式依附于, 小说故而会、呈现戏剧析多目种作家前的以来日类看益似, 增于由多散于文, 各一风类些格文体的学裁文体以学裁独形的立式发性, 扬为但光标是大志从,

将散文形式剔除, 而目前的散文所能覆盖的范围则越来越小。狭义散文相比于广义更具

硬性要求, 常以短篇文章出现, 其情感抒发占据大多篇幅。

(二) 散文的特点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第一课中常提及“形散神聚”的写作要义, 这也是散文写作者必须深刻理解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提到, 散文对“形散”的定义在于文字的表达, 以具象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规划, 主要包括:结构、表达方式、技巧等因素。而散文的“神聚”则是其精髓之所在, 也是文章带动情感的要素。散文虽然可以依附于多种文学载体, 无论以何种的写作形式存在, 文章均必须以高度集中的思想为核心。即使在写作过程中将“意”深埋于文字之下, 读者能够从段落中读出文章思想, 依然“神聚”。散文虽然涉及体裁广泛, 但其自由性却不是任何问题能够媲美的。

(三) 散文的分类

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散文通常以记叙、抒情及议论三个方向为主, 由于从业教师对该分类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笔者也无需再多赘述。

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建议

(一) 重视朗读, 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一般语文教学课堂常以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狼多等形式用于帮助学生熟悉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反复的熟读文章, 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优美段落的朗读和背诵, 对读者的写作提升有也有极好的帮助, 散文是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 读者也能够借助散文的平台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 另外, 散文的文字书写也有着行云流水之感, 如果仅依靠默默的阅读去体会其中情怀, 对读者而言必然是一大憾事。这需要学生更好的利用朗读带给文学的优势, 在这一过程中, 逐渐找到文字的精髓, 以其美好带给心灵洗涤。笔者认为, 只有发自身心的投入到文章中, 以朗读净化灵魂, 才能够得到散文真实的情怀。因此, 了解一篇散文不只是估计它的背景、修辞形式, 要从真实情感入手, 将自我融入其中, 才能达到理想中的阅读境界。

散文是适合于朗读文章, 也是极为需要朗读文字形式, 但是由于不同文章之间所描述景观、情感或是事件的差异, 在指导学生朗读之时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例如散文《春》, 作者朱自清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基础之上惊醒勾画这一美景, 其情感富于轻松、惬意。所以

教师要在学生朗读之前将这种情绪引读出来, 进而创造出和谐朗读氛围。结合朗读将文字与读者之间的棱角磨平, 使之彼此融合。这样的朗读结果或许便是教师从业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二) 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任何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的, 而文字也同样如此。语文教学便是将生活中艺术书写在课本之上, 使学生在学习之中逐渐感悟生活的真谛, 所以, 语文是与生活不可分割的。散文是美好的文字题材, 它代表着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过往经历的记忆。因此, 教师在传递散文知识之时,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思想投入到真实生活之中, 有心灵去体会周边的事物, 这样投入写作的学生便不会在如无源之水。可是很多学生总以过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为借口, 放弃对周边事物的感受,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精彩, 但是却有很多双眼睛无法注视到那一幕。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点点滴滴, 扩宽他们的事业。

很多学生会对散文《背影》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一篇叙事类的文章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轻易催人泪下, 对于不得不远行的人而言, 与亲人道别时总会充满了悲伤, 寒冬腊月之下的父子离别, 看着父亲步履蹒跚的“背影”总能让人湿润着眼眶将文章慢慢读完。这篇文正写作风格较为偏向于写实, 对其细节的着重性远高于文字的优美, 对于中学生而言很难体会到“最是离别伤情时”的感觉, 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引, 寻找学生在生活中同类的感性因素, 以使文章与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教师可在讲解这一课之前, 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去寻找生活中的父爱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自身对父爱的感悟, 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父亲“背影”的感人深意。而以课前形式引导学生将语文融于生活, 不仅帮助他们深刻的理解课文, 亦能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 起到催化的作用, 使之学生的思想中, 文章将更为贴近生活。

结语

散文是书写美好的文章, 不仅要求文字华丽, 其句段意思也需耐人深思。所以散文的教学不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 亦需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字中的美好, 只有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提升到一定的层次, 才能具备书写散文的能力。其实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 任何方式之下都能够收获到合格的人才, 上文仅是笔者近些年来身处教育环境之中的些许感悟, 或许会存有一些细小的瑕疵, 但是无论如何, 笔者在今后仍然会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依然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10) .

[2]张敬萍.略议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 2011 (09) .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 第2篇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散文以其“形神兼备”的特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关键词] 形神兼备;散文阅读内涵;阅读教学策略;审美。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尤其是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高度成熟的情感智慧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散文教学却受到冷落、变形和失真。当然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有时一些课内自读散文,尽管是美文,但因与中考关系不大,就在教学中草草了之。而课外现代散文教学更是套着中考考题要求进行死板的模式化教学。学生对现代散文的学习热情不高,可以说常常只停留在功利性的赏析中。

因此,本课题尝试通过研究,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解决现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现代散文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一期刊载了李海林教授题为《“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一文,对当今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理论上的任意性”进行了深刻批判。浙江海洋学院的宋秋前教授曾在《教学与管理》中发表文章《阅读问题原因的调查分析》,以定海几所初中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分析了当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我们提出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希望能发挥现代散文的优势,使现代散文教学既成为学生熟悉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方式,又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拓宽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散文的兴趣和效率,使现代散文教学真正走入一个新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基本内涵的研究。2.对现代散文课内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3.对现代散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研究。4.散文阅读理解题的运用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把握散文文体特点,了解散文阅读内涵。1.取材广泛,情真意挚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能够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散文是“美文”,拥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几乎每一位阅读者都可从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渴求和灵魂慰藉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它必然在思想、情思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2.手法灵活,不拘一格

在表达方式上,散文多种多样,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可以自由灵活地运用,可以突出其一,作为重点方式选用,有时几种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而优秀的散文,往往是四种表达方式的完美结合。

3.语言朴素,优美自然

散文中的所写、所抒,都是作家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一般地说,散文越是写得朴素亲切,没有人工雕刻斧凿的痕迹,也越能显示出精湛的艺术造诣,(二)掌握课内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散文阅读实效。

1.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可以较好的在情感上获取对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知,甚至达到共鸣,这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理解作品内容。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

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2.引导入境,走进文本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而它往往渗透于意境之中。因此,引导学生入境是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这样深情导入:“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无私的爱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舒适。可是,等到他们变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生活的重负,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今天学习了《散步》后,我们将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并同时获得一些启示。”这样在教学中教师自身入境,以自身的情感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走进文本,深入意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期待。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形象意境,让学生体悟文本意蕴,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

3.抓住文眼,关注文脉。

教学中教师要能依据文本,及时引导学生认识文眼并扣住文眼,耐心引领学生反复研读,仔细揣摩,领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韵。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独到的、敏锐的、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感悟。作者在人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习以为常、一个聪明、活泼、顽皮但真实可信的“我”的视角,“回忆”了“百草园”及“三味书屋”的生活,揭示了亲和美好自然与封建教育制度之间的格格不入。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纲,纲举目张。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

4.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在引导学生学习行文时,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明了本文新颖、精巧、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还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线索。

《藤野先生》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记叙性散文重在情节的组织和铺展,可以从情节方面寻找线索。至于游记之类文章的线索则有可能是:空间的推移,时间的转变,移步换景等。而抒情性散文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物的方面去寻找。

5.品味语言,感悟细节

学习散文要通过品味其独特的语言,抓住语言中具有美感的因素进行开掘,透析其深藏于文字之中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独特的表达和抒发。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这样写道:“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帆”,人们自然会想到“海洋”,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篇散文中俯拾皆是,比喻、拟人,象征、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生动的细节是散文富有感染力的一个重要特点,一个细节的刻画,往往凝聚着丰富的情感,把握细节的内涵,往往能很快地走进那一片情感世界。在《背影》中,四次流泪着墨不多,情意深长,儿子的一种无可排解的自责、负疚感受,一种不能去怀的惆怅、失落与感激思念之情,更衬托了父爱的恳挚无私!品评这一细节,谁能不为这一片深情所打动呢。6.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

以《背影》来说,在写法上就十分独特。可在教后要求学生以空间为序,写出模仿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们仿造散文优美的语言书写自己对于这种情感的理解。如在学习《谈生命》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们运用本课出现过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仿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也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鲁迅在的《风筝》结尾处 “„„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

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三)运用课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拓宽散文阅读思维。1.把“粗读”和“快读”有机结合。

粗读,指粗略地浏览一下文章的大致内容,看看一些感兴趣的章节。通过浏览,学生能决定手头文章是否值得仔细读下去。

2.朗读和默读有机结合。

朗读的优点较多,如能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色彩,能感受韵律节奏的美,便于记忆。但默读优点也多,如节约时间和精力,节省思维的能量。

3.灵活多样、认真扎实地搞好“品读”。(1)让学生凭借联想,去感悟散文中的意象。

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的手法都是以联想为媒介的。散文阅读只要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的意象的“钥匙”。例如,阅读《永恒的绿》,感悟“马兰草”这一意象,我这样设计:a、找出描写“马兰草”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了“马兰草”的什么特征?b、讨论:作者由眼前的“马兰草”联想到了什么人?结合历史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通过思考,“马兰草”的象征意义也就清晰了起来。

(2)让学生耐心品味细节描写,从而感悟主题。

细节描写,不仅仅只用在小说中。散文中的细节描写,更能表情达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耐心品味,来领悟蕴含的丰富感情。

(3)指导学生细心揣摩富含哲理的散文语言。

散文当中,感情最浓处,就是哲理的最深处。阅读过程中,只有反复品味,细心揣摩重点语句,才能悟到其中美的滋味。

教给学生品读散文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注意品读散文的几个步骤:

第一,了解全文的内容。先依照文章的性质和主题对其进行分类,如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再用简明的语言勾出内容提要,以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技巧。先找出文中关键字和词,弄清它们在文中的特定含义。第三步,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或评判。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赞成或反对的理由说出来,从思想、结构、技巧、风格等方面,全面批评或拣突出之点进行批评。

4.让“比读”弥补范文量少的缺陷。

为了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更广、更宽的空间,我用同类文章进行比读。“比读”,就是比较阅读,找出几篇文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读《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就让学生与《我的地坛》进行比读,可以比语言——看风格,比结构——看技巧,比选材——看主旨,比表达——看体裁。这样,善于读的技能自然而然就形成和提高了。

(四)掌握散文阅读理解题的应对策略,提升散文理解认识能力。1.精读详解,分项训练,授之以“渔”

(1)教给学生解词方法:依据平时积累,判断词语的字面义;联系上下文,找出与该词汇有关的信息;判断词性及词语的感情色彩而解释词语;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汇在文中的隐含义。

(2)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的方法:① 分清含义的类别,是弦外之音还是言简意丰,是寄深于浅还是托物寓情。依此类别展开联想,找出实际义。②分析句子构成深刻含义的原因,是语言的凝炼还是采用了象征、对比、比喻、双关等写作手法。③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3)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①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等。②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③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4)品味语言题的应对方法:①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可以从它的表达效果来品味。②用词准确生动的可以用换词比较法来考虑它的表达效果。③含蓄隽永的语句品味方法:抓住关键词、结合语境、分清含义类型、结合文章的主旨等方面来考虑。④引起共鸣的语句: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品味。

2.略读细品,积累语段,触发感悟。

要用略读的方式,大量地涉猎优秀的散文作品,对关键信息语段,要在速读时驻足细品。结合体验去联想、去想像、去感悟并及时地摘录和记录下来。3.综合训练,错中找因,强化巩固

学生要独立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题,老师会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试卷讲评,通过与辅导对象的交流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适时安排模拟测试和综合考试,增强学生在心理上和考试能力上对中考的适应性。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紧紧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阅读散文名作的氛围十分浓厚。运用合理的策略优化散文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从广度和深度去领悟文章,获得审美体验,陶冶心灵,提升品位,健全人格,享受诗意的的人生。同时,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水平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这是贝尔纳说过的话。

指导中学学生阅读现代散文,让学生在阅读训练中把握各类文体的不同要求。同时,根据

题型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突破现代文阅读答题这一难点是非常见效的。在中考复习中,初三教师运用理想的答题应对策略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解答散文阅读理解题时得心应手,得分率较高。

通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业务修养,科研能力比以前提高了一个档次。本课题组教师围绕着这一课题积极撰写论文,并以论文的内容指导平时的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与探索

从一切为了学生出发考虑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就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去发掘美、领悟美,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2.散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体感知、语言的赏析和理解、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启示评价等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只有把这些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去实现,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3.教学课堂上追求高效,并不是内容完成的多就是高效,学生有收获才是真正的高效。使散文教学更有效更高效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和研讨不尽的话题。

本课题研究为散文阅读策略的把握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动力,也为今后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方向,但是我们觉得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时,忽略了阅读分层教学,或许是因为操作难度大,或许是因为疲于构思。但是分层教学带给学生的效益是肯定的,这点我们必须明确。散文阅读分层教学也将是今后我们在教学时要努力去实践的内容。

2.在中考散文复习时,我们老师总在勤奋地寻找着最佳的资料,但我们的勤奋有时带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萎缩,毕竟中考复习时的各类学科的作业令学生过于疲惫。我们需要不断改变策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读文章,无疑会为他们枯燥的复习生活带来一抹亮色!

3.我们追求跨出文本、实现超越。但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面的局限,跨越的难度比较大。怎样向学生推荐课外散文作品?怎样通过阅读沙龙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这些也将是我们语文老师有待斟酌的话题。

参考文献:

①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第1版

②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③黄蔼北:《优美的意境

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探析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

任何一位读者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属于灵魂的殿堂。散文在写作上有着狭义和广义的分别,狭义散文常以独立文学体裁的形式出现,与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而广义散文则是拥有十分宽广的覆盖面,即使科技论文、应用文案亦可采用散文的写作手法,可以说除了诗歌之外,任何文学体裁都能够以散文的方式书写。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散文的常识

散文教学并不是单纯以教案作为唯一的讲述方式,只有教师更为全面的了解散文,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授课效果。

(一)散文的概念

上文所述,广义上的散文具有极强的覆盖面,甚至以文体的形式依附于小说、戏剧以及诗歌之外的文学体裁之中,故而会呈现多种以类似于散文风格的文学形式,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各类文学体裁的发扬光大,作家的日益增多,一些体裁以独立性为标志将散文形式剔除,而目前的散文所能覆盖的范围则越来越小。狭义散文相比于广义更具硬性要求,常以短篇文章出现,其情感抒发占据大多篇幅。

(二)散文的特点

教师在散文教学的第一课中常提及“形散神聚”的写作要义,这也是散文写作者必须深刻理解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提到,散文对“形散”的定义在于文字的表达,以具象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规划,主要包括:结构、表达方式、技巧等因素。而散文的“神聚”则是其精髓之所在,也是文章带动情感的要素。散文虽然可以依附于多种文学载体,无论以何种的写作形式存在,文章均必须以高度集中的思想为核心。即使在写作过程中将“意”深埋于文字之下,读者能够从段落中读出文章思想,依然“神聚”。散文虽然涉及体裁广泛,但其自由性却不是任何问题能够媲美的。

(三)散文的分类

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散文通常以记叙、抒情及议论三个方向为主,由于从业教师对该分类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笔者也无需再多赘述。

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建议

(一)重视朗读,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一般语文教学课堂常以教师讲解以及学生狼多等形式用于帮助学生熟悉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的熟读文章,能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优美段落的朗读和背诵,对读者的写作提升有也有极好的帮助,散文是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读者也能够借助散文的平台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另外,散文的文字书写也有着行云流水之感,如果仅依靠默默的阅读去体会其中情怀,对读者而言必然是一大憾事。这需要学生更好的利用朗读带给文学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找到文字的精髓,以其美好带给心灵洗涤。笔者认为,只有发自身心的投入到文章中,以朗读净化灵魂,才能够得到散文真实的情怀。因此,了解一篇散文不只是估计它的背景、修辞形式,要从真实情感入手,将自我融入其中,才能达到理想中的阅读境界。

散文是适合于朗读文章,也是极为需要朗读文字形式,但是由于不同文章之间所描述景观、情感或是事件的差异,在指导学生朗读之时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例如散文《春》,作者朱自清以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基础之上惊醒勾画这一美景,其情感富于轻松、惬意。所以教师要在学生朗读之前将这种情绪引读出来,进而创造出和谐朗读氛围。结合朗读将文字与读者之间的棱角磨平,使之彼此融合。这样的朗读结果或许便是教师从业者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二)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任何的艺术都是来自于生活的,而文字也同样如此。语文教学便是将生活中艺术书写在课本之上,使学生在学习之中逐渐感悟生活的真谛,所以,语文是与生活不可分割的。散文是美好的文字题材,它代表着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过往经历的记忆。因此,教师在传递散文知识之时,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思想投入到真实生活之中,有心灵去体会周边的事物,这样投入写作的学生便不会在如无源之水。可是很多学生总以过于枯燥乏味的生活为借口,放弃对周边事物的感受,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精彩,但是却有很多双眼睛无法注视到那一幕。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值得记录的点点滴滴,扩宽他们的事业。

很多学生会对散文《背影》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一篇叙事类的文章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风格轻易催人泪下,对于不得不远行的人而言,与亲人道别时总会充满了悲伤,寒冬腊月之下的父子离别,看着父亲步履蹒跚的“背影”总能让人湿润着眼眶将文章慢慢读完。这篇文正写作风格较为偏向于写实,对其细节的着重性远高于文字的优美,对于中学生而言很难体会到“最是离别伤情时”的感觉,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引,寻找学生在生活中同类的感性因素,以使文章与学生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教师可在讲解这一课之前,以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们去寻找生活中的父爱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自身对父爱的感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到父亲“背影”的感人深意。而以课前形式引导学生将语文融于生活,不仅帮助他们深刻的理解课文,亦能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起到催化的作用,使之学生的思想中,文章将更为贴近生活。

结语

散文是书写美好的文章,不仅要求文字华丽,其句段意思也需耐人深思。所以散文的教学不仅是技巧和知识的传递,亦需要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文字中的美好,只有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提升到一定的层次,才能具备书写散文的能力。其实教育并没有特定的形式,任何方式之下都能够收获到合格的人才,上文仅是笔者近些年来身处教育环境之中的些许感悟,或许会存有一些细小的瑕疵,但是无论如何,笔者在今后仍然会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依然努力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新平.让情思在课堂中流淌——谈初中散文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

[2]张敬萍.略议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9).

[3]李硕古.初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1(04).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感知形象

散文, 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 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 弄清文章的脉络,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 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朱自清的写景类散文《春》, 当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时, 我们的感官首先反应出来的是春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质地“嫩嫩的”, 色彩“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欣赏“春雨图”时, 我们的感官对春雨首先反应的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但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整体内容的感知。

二、把握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接着要深入解剖, 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动情点就包含在具体的场景中, 就在一个个的细节里。如,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动情点, 就应该选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 “探、攀、缩”等动词, 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 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 突出爬的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三、赏析语言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 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 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练生动。散文的教学难以面面俱到, 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 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 说出文章的一两点精妙之处, 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揣摩咀嚼的过程有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梳理 第5篇

一、散文特点:

1、文学性(形象性):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借助人物、景物(意象、意境)表达思想情感。

2、选材的多元性:散文选材非常广泛,可以多角度,多侧面选材,也可以跨时空选材,信马由缰,但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统一的。所谓“形散神聚”。

二、散文分类:

1、咏物散文:通过对景或物的环境和外表特征的记叙和描写,反映景或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揭示主题。咏物散文通常采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及托物言志、象征等表现手法,托物喻人。

2、抒情散文: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或直抒胸意,抒发对人或事物的情感。多采用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

3、哲理散文:通过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寓喻道理

三、散文阅读考点:

1)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呼应句、过渡句、仿写句子、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句子的修辞手法等等;

3)概括文段内容;

4)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5)写自己的设想,谈自己的感悟;

6)品味语言;

7)文章的写法(表现手法)。

四、常见的三种写法:

1、对比;

2、衬托;

写景衬托: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

主次衬托:突出主角。

3、象征(托物言志)。。五、十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结合修辞本身及句子本身作用作答)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排比:增强语势,写出了……

3、对比、夸张:鲜明地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加强语气

6、对偶、互文:句式整齐,音节和谐。

7、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说服力)

六、结构上的作用:

1、点题

2、总起下文(或引出下文)

3、设悬

4、呼应(前后呼应、首尾呼应)

5、铺垫

6、过渡(承上启下)

7、对比

8、总结上文

优化初中语文散文的阅读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阅读 多媒体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40

一、引言

学习散文,不光能提高学生写作散文的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及感悟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体裁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材选用的散文都为一些文质兼美的佳作,通过这些散文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并掌握各类型散文不同的特点,而且能感受到散文的文情并茂,得到情感熏陶和艺术的感染。

二、阅读教学体会

(一)重视朗读,设身处地,领会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那真是一大缺憾。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敦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即“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要达到这样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优美的散文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所描写的人和事物中,使内容更有深度,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所体现的意境,欣赏文章中所展现的美,让散文自身的美去打动他们,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及想象去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注重标题,紧扣文眼,分析体会

散文的标题是作者反复斟酌而敲定的,寄予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同时也是文章最集中的信息。因此,初中生从一篇散文的标题入手,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与体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到文章的写作对象、脉络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也能够使初中生直达作者的心灵,更好地理解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创作意图。但凡优秀的散文都设有文眼,两晋文学批评家陆机说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代之而效绩。”此文中所提到的“立片言而居要”的语句,“一篇之警策”即指散文的“文眼”。它一般是文章的主旨和灵魂所在,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句子。散文的文眼有些在文题上,更多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准确的捕捉与把握文眼,能够使初中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散文所体现的诗情画意,感受散文独特的意境美。捕捉一篇散文的文眼,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不同的作家安排文眼的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开门见山,置于篇首。有些散文在文章的开始就已经亮出主题,初中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的文眼所在。第二、卒章显志,置于篇中。有些散文,不急于将文章的主题和盘托出,而是娓娓道來,使初中生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第三、前后呼应,置于首尾。有许多散文在文章的开首与文尾都设有文眼,以使文章结构紧凑,前后呼应。第四、贯穿通篇,置于文中。此类散文,主要依靠关键句引领全文脉络,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本质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情感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八年级上册中,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设置了在家庭灾祸后父亲送儿子远行的背景,描述了父亲送子的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以及“我”几次流泪的场景。对于这些,如果我们只是冷眼旁观、漠然处之,就很难唤起我们的情感。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切体会一个父亲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牵挂和不忍,和那种满怀希望但前景暗淡的复杂的心理感受,那么文章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

具有了审美意境后,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通读文章。学生自己感受语言材料,随着学生心理活动和情感的投入,学生就会被文章所感染。在朗读中,教师可以选择符合文章的、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文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我在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中,在前半部分的“忆花”中,作者回忆起以前和现在不愉快的事,我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朗读时应该用低沉且略带悲伤地语调朗读;在后半部分,作者看到生机勃勃的紫藤萝,心灵受到触动,我又引导学生应该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朗读;在文章的最后“悟花”部分,我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地品味,体会课文的主旨。

(四)指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哲思美

在散文的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散文的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人、物的特征及其生活、场景等表层结构的分析上,要探索隐藏在作者背后的心理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主观感受。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鲁迅的《风筝》中,进入中年的“我”,在回忆并自责青年时代曾奉行“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而虐杀儿童天性的错误,当“我”向当年的小兄弟认错并期待原谅时,对方却早已忘却并诧异地笑着,使“我”陷入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而这种可贵的自责和宽容别人过错的品质,是建立在“我”自我解剖的基础之上的。我在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抓住亲情和自省精神来突破,通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揭示出了作品艺术构造的真谛。

所以我认为,散文文学作品的焦点,并不是为叙事而叙事、为写人而写人,它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社会、人生的独特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隐藏在作品中的信息,从而体会作品的哲思之美。

三、总结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牛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牛风岭.初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l(12).

略议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方法 第7篇

一、教师要熟练掌握散文的常识

教好散文, 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 只有我们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教好学生。

1. 散文的概念

广义的散文, 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 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 许多文体自立门户, 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 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 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 散文的特点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说, 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因素, 是比较具体的。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 也就是蕴含于“形”中的思想、感情, 它是内在的, 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散文无论内容多么广泛, 形式多么自由,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明确的, 集中的。即使“意在不言之中”, 仍可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 所以“神”不会“散”, 而散文的内容广泛、形式自由的特点是其他文体无法与之相比的。“神”蕴含于“形”, “形”表现了“神”。

3. 散文的分类

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这些散文文体的常识教师大都知道, 在此笔者不多赘述。

二、重视朗读, 让学生体味散文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 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 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 只有多读, 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 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优美的篇章与文段若能熟读成诵, 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也将大有裨益。

散文是情的文学, 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 如果只做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 那真是一大缺撼。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自读自悟, 感受美带给自己的冲击和对心灵涤荡般的快乐。周颐认为真正的解读是这样的一种状态, 即“澄思渺虑, 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浃而俱化, 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也就是说, 真正理解了一篇散文应该是文我相融、情我相同的境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读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散文本是一种适宜朗读的文章, 文章的情感抒发不同, 指导的方法也就不同。比如朱自清的《春》, 恬美而有生气, 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以轻松、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 以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通过朗读消除了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对立, 从而使彼此界限消融, 也许这就是我们教学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让生活与语文共融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时时现生活。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因此, 学习散文要鼓励学生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用心感受生活, 接受多元的刺激。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很多学生总是抱怨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 哪来生活的感悟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吧。作为语文教师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 把更多的生活资讯融入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叙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实而情感丰厚的文章——惨淡家景之下, 冬天父子相别, 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 意蕴深远而令人回味无穷。文本中的细节很生活化, 初读时或许会觉得很平淡, 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寻找同样感人的生活细节来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我在课前布置了一道作业——积累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细节, 以便在课堂上交流。结果发现, 学生的课前积累很感人。有同学这样深情地回忆道:“晚上伴着爸爸此起彼伏的鼾声的响起, 我渐渐进入了梦乡。迷迷糊湖中总听见一声声柔柔的脚步声, 似悦耳的歌声渐渐朝我袭来, 接着便有一双温暖的手为我轻轻地盖上被子。我察觉了, 小眯着眼, 不愿惊扰这夜里静谧的幸福。妈妈的目光里流露着浓浓的爱意, 嘴角一抹浅浅的笑意, 让我仿佛沉浸在爱河里。妈妈又静悄悄地走了, 这下我发现了, 妈妈踮起脚走路。”这样做, 既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又拓宽了文本, 让文本与生活共融, 领会了文本的内容意蕴又引领学生走进了生活, 可谓一举多得。

散文是美文, 形神兼备, 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因此, 如何真正牵引学生心灵, 领会文本意蕴, 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 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教无定法, 学也如此, 笔者以上的对散文教学方法的论述只是对自己几年来教学尝试的一个小结, 瑕疵是难免的, 怎样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呢?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如继往地探索。

摘要:近年来, 随着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全球化的发展, 以及为顺应这一潮流的中国全方位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中学语文散文教学中的弊端越来越凸显出来。散文是美文, 形神兼备, 而且字字珠玑、意蕴深厚。因此, 如何真正牵引学生心灵, 领会文本意蕴, 达到对散文内涵的审美感受与认知, 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一、当前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些教师由于缺乏散文相关的文体知识, 造成不明确散文教什么, 怎么教。这样使得教师教一篇散文时, 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进行字词教学和内容分析上, 不重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也没有从散文的角度来审视文本关注散文中的人事景情。郁达夫说过:“现代的散文, 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散文无论用哪一人称写作, 其中的情感必定是作者自己情感的表达, 表“我”之情, 抒“我”之意。散文贵在“有我”。因此, 散文教学应关注“我”之情如何使人、事、景、理变形, 纯化, 美化。而当下的散文教学, 缺乏文体意识, 无视文体差异。

如一位教师教《散步》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我”“母亲”“儿 子”“妻子”是 一个怎样的人, 显然抛弃了散文作为自我情感表达这一特征。这是教师缺乏散文文体意识的典型表现。

又如, 一位教师教学《老王》时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关于老王的职业”“关于亲属”“关于身体”“关于住所”几个教学板块, 仿佛对老王的认识、分析很到位。其实不然, 它重在对老王信息的筛选与梳理上, 缺乏这些内容所展示出“我”对老王这个人的情感。这个案例表现了执教者对散文的体式把握不准。

再如, 一位教师教学《背影》时用很多时间去分析父亲去买橘子的几个动词, 进行类似应考的语言赏析的答题训练, 指导了答题的方法, 甚至是答题的格式。学生听完后抄写教师课件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探、攀、缩、爬等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 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父爱的深深的理解和无限的感动之情, 而没有把父亲买橘放在一个情境来体验, 即祖母去世、差使交卸这样的惨淡光景之中, 也没有展现父亲面对年已二十岁的儿子, 不辞辛苦, 亲自爬过月台买橘的这种特别深沉的情感。当然, 儿子在文中对于父亲的情感已是非常复杂的, 感恩、愧疚、释然兼而有之。这么深沉的情感像这样教学就显得单调而肤浅。这个案例表现了教师对文本细读不够, 也不到位。

二、对策

(一) 明确散文分类 , 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现代散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答“散文教什么”的问题, 首先必须明确初中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是什么, 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和单元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再确定教学方式, 这是散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下面, 我说说初中散文的分类和切入点。

一是记叙性散文。记叙性的散文对人与事的描写都是真实的。正如作家吴伯箫所说:“说真话, 叙事实, 写实物、实情, 这仿佛是散文传统。古代散文是这样, 现代散文也是这样。”[1]这类散文最显著的特征来抒发作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写人与叙事都是为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服务的。所以, 叙事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及其生活场景, 挖掘作者寄托在文本中的主观感情。如教学《散步》时, 我们可以抓“我们”“田野”“散步”这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 通过简要的分析人物来更好地体会“我”要表现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二是抒情性散文。抒情性散文主要以抒发作者主观的真实情感态度、生活激情等为主。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所以, 抒情性散文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抒情方式;追寻作者的情绪变化与情感线索;品味关键语句深入体会抒发的感情。

三是议论性散文。初中教材里的这类散文所占比重较小。这里不阐述。

(二) 体悟作者情感 , 突出散文的核心点

许多学者在谈到散文的时候, 都说过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抒发作者的真实感受。散文的本质特征就是贵在有“我”。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抒发“我”的真情实感服务的。作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眼光, 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 让客观的生活和世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美化和同化。如果忽视了散文背后作者的存在, 就会造成教学偏差。所以, 我们散文教学的核心点是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 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理。

1.抓 住 “意脉 ”, 感受情感

文学作品都是特定社会的具体反映。很多作家在进行散文创作时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现代散文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是通向现代散文阅读和鉴赏方向的一把钥匙。

如《背影》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 有感动、愧疚、释然、怀念等。教师可以引入相关背景, 如当时他们父子感情不好, 有矛盾, 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文章前半部分“我”厌烦父亲的关爱, 甚至公然拒绝。后来, 父亲为“我”艰难地去买橘时, 我流下感动的眼泪。抓住这个变化, 这个转折, 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意脉”, 即“厌烦—拒绝—感动”, 就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更好地体会感情。正如孙绍振所说:“对文本分析不得其门而入, 原因之一就是对自发主体的迷信, 具体表现就是无视文本深层‘意脉’和文体的审美规范和风格创新, 阅读在感知显性层次滑行的顽症, 其根源盖出于此。”[2]

2.品 味语言 , 领悟情感

在整体把握文章后, 我们应该注重对关键的重点的语句进行品味。这是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的常用策略。学生只有通过品味语言才能感悟到文本语言的魅力所在, 感悟到文本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敏感,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散文中哪些句子值得品味呢? 从内容上看, 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从结构上看, 处在文章开头、结尾或全段开头、结尾起引领后文或总结前文, 起到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的句子。从表达方式上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从修辞上看, 运用了比喻、象征、排比、反问等手法的语句或者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为关键语句。从炼字上看, 关注运用准确、生动和富有情韵的字词, 变异语言和模糊语言等。

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 我抓住“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中的“挡”字进行品味: (1) 你能把“挡”字换成哪个字? (2) 引导比较“挡”和换后的字比较, 哪个字更好, 好在哪里? (3) 一个“挡”字, 你能想象到母亲当时怎样的情形和心理? (4) 一个“挡”字, 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挡”是母亲主动、急切而为之, 仿佛看到了母亲紧张惶恐的情形, 体会到母亲担心儿子看到衰败景象而担忧的心理, 体会到母亲对儿子的精心呵护与关照。这样, 学生就深刻体会到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这样的教学不是粗而化之、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粗放式的低效教学, 而是教给方法, 培养能力, 情感受到熏陶的集约化精细化深度化的教学。

3.挖 掘矛盾 , 体会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不符合逻辑、违反语言规范的用词现象。这些语言看似矛盾, 却是作者的有意为之, 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隐藏着作者和人物的心灵密码, 显示着语言的精妙。将其原来的、未经作者加工的状态想象出来, 与文本中的形象加以比对便很容易看出其中的矛盾了。

例如,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只不过是个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废的园子, 但是作者却说它是“我的乐园”。这就是矛盾处, 抓住这一点分析, 我们便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唤醒自己童年时期的感觉和体验, 重拾当年自己创造欢乐的回忆, 便会很容易地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充满童趣的精神乐园中, 体悟到文本中所描述的童心和童趣。

4.填补空白 , 丰富情感

文学创作之中的“留白”是指有意不写或者简写某些内容, 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从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倒筐倒筐地说的, 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 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没有说出来, 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才能够领会它。”[3]

“空白”只有在读者的能动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生命。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本来难以言说的内容引导学生解释和填补, 成为一个丰满的审美对象。

例如, 《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道:“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教学时, 执教教师创设了让学生说说阿长去给“我”买《山海经》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还原作者省略和淡化的这部分内容, 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走进作者要表现的内心世界, 真正感悟到作者了当时巨大的震撼, 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

散文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难点所在, 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所在。我们的研究只是解决了散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部分问题。要真正提高散文阅读教学效率, 根本途径是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杰.2009年《普州文学》作品盘点.

[2]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3) .

[3]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4]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感.语文出版社.

[5]杨朝静, 陈家尧.语文文本解读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2 (6) :128-141.

浅议初中语文中的散文教学方法 第9篇

1 掌握散文写法, 提高读写能力

散文是一种具有极强艺术感, 而且用词极其精炼的写作形式。因此, 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载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散文的过程中, 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散文独具特色的语言形式。同时, 老师还要向学生讲解一些学生应该掌握的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例如, 设置悬念、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和抑扬结合等。以《山中访友》为例, 该文中作者将没有生命的景物以“人”的形式体现出来, 并且通过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的对大自然的景象进行了描绘, 散文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尤其是散文中的关键语句, 通常在散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后, 才能提高学生对散文学习和写作的热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质和量的适度结合。在学生阅读适量散文的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只有在对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积累, 才能逐渐对散文的基本写法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而且, 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逐渐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观察身边的事物。在观察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使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感而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可以充实学生的语感和情感, 写作也变得容易了。

2 适当使用导入,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优秀的散文课堂导入, 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 重视所有的环节。下面, 主要介绍两种散文课堂导入法:一是问题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 提问的主要内容是和散文相关, 而且又不会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使用该种方式进行课堂引导,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以《雪》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 在散文教学开始前, 教师可以提问, 如南北方的雪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你心中最美的雪景是什么样的等问题, 在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后, 在进行教学。二是影片导入法;在散文教学开始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 播放和散文相关的视频, 首先让学生观看, 然后在引入散文教学。在学生学习《雪》之前, 可以用短片播放的形式播放几段有关雪景的视频, 让美丽的雪景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散文的美, 并可以让这种美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散文是枯燥的。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在课堂散文教学的导入方面, 教师一定要认真设计, 尽量让学生在散文教学开始前就能够认真学习散文, 这样才能极大提高散文教学效率。

3 理解作者思路, 总结散文主旨

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 若是不能理解作者的思路, 就会极大的降低阅读质量和效果。当读完一篇散文后, 若仅是记住了几个精彩的句子, 没有对散文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甚至没能领会到散文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这样的阅读是失败的。理清文章思路的关键是要能够抓住散文中的行文顺序、线索、显示行文思路的标志性词语等。并能够将文章中的部分加以归纳、整合, 最为关键的是, 要能够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这是文章思路的出发点。虽然, 散文思路具有不稳定性, 但是, 只要读者能够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就可以很快的理清散文的写作思路。

在初中语文的散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在学生能够基本上可以独立理清散文思路的基础上,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标题;通常标题是一个散文的眼睛, 通过研究和分析标题, 可以读出文章的主旨或是可以为进一步的研读文章提供线索或是揭示内容。 (2) 分析散文中出现的议论抒情句;散文中出现的抒情句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3) 从散文的开头和结尾入手;虽然有的文章在一开始阅读时显得没有头绪, 但是在文章的结尾通常会有点明主旨的语句。 (4) 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过渡句以及学会分析文章的背景。 (5) 注意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语句;也就是在文章中出现的可以表现文章主题并在文章结构组成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4 尝试情景教学,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散文的意境可以使阅读者产生共鸣, 并将其引入到丰富的联想中。因此, 在初中语文散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当利用情景进行教学, 尽可能让学生在散文的意境美中学习。在意境中学习散文, 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让学生在散文的意境美中进行联想, 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云南的歌会》为例, 在教师进行情景教学时, 可以通过播放短片将学生引入到散文的意境中, 在播放的同时,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云南当地的风俗文化, 这样学生对于云南会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云南的歌会》时就不会感到吃力。

5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散文, 感悟散文的语言魅力

散文语言具有朴素美、瑰丽美、蕴蓄美和飘逸美的特点。因此, 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并且带有感情地去阅读散文。下面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讲解如何让学生感悟散文语言的魅力:

首先, 学生仔细默读散文, 找出自己认为的“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

其次, 让学生大声朗读, 并提出问题“散文中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再次, 教师大声朗读一遍, 并试着让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体现济南冬天的美?”

最后, 教师放录音, 让学生们跟着录音朗读散文,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应该带着情感。并进一步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只有学生不断的阅读和思考, 才能感受到散文的语言魅力, 只有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培养语感, 逐渐掌握作者的感情, 才能理解散文的主旨思想。

参考文献

[1]赵睿.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学周刊 (A) , 2013.

[2]罗肖.农村初中现代散文教学方法初探[J].当代教学论坛, 2011.

[3]隋成莲.散文教学方法微探[J].东京文学, 2011.

[4]王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2011.

结合语文教材看初中散文写作 第10篇

中学教材出现的以及中学生写作的散文都是广义上的散文, 它是指除了诗歌、小说、剧本等之外的一种文学性的文体。本文将结合语文教材从散文写作的类型、结构、语言三方面对散文写作进行探讨。

首先, 要确定散文的类型, 散文的类型主要分为写人记事、叙事说理、写景状物等三大类。

其一, 写人记事的散文大多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的人和事, 作者描写他们的言谈举止, 叙述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 并且在娓娓道来的叙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叙述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 通过记叙这一件小事, 而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 深沉而浓烈。分析这篇文章可知, 散文写作不是必须写宏达的、感天动地的事件, 一件小事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多都是普通的事件, 这就需要学生有善于观察世界的眼睛;其次, 也不是必须写英雄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 普通人物身上一样可以发生感动人心灵的事件。因此, 散文写作要从生活入手, 从身边小事入手, 切不可以忽略小事, 而一味追求宏大叙事。

其二, 叙事说理的散文大多通过描写一件事情, 而说明某种道理, 或阐明某种哲学思想, 进而引发人的思考。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写的就是小亨特通过父亲的鼓励进而成功攀登悬崖的故事, 这篇文章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 不管多大的困难, 都要学会分解它, 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 最终就可以个个击破, 进而走向成功。通过这篇文章, 可以学到:叙事说理的散文的写作需要由事件引出道理, 它相比于单纯写人记事的散文又有一定的难度性, 需要经过学生的思考, 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生的这种思维能力往往是不全面的, 因此在写作之前需要有缜密的思考和逻辑分析, 由事件本身而探索其背后深刻的道理。

其三, 写景状物的散文大多描写生活中或者出门在外所见到的景色, 通过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喜悦或者忧伤的情绪。有时作者的情绪是外露的, 有时是融入散文中, 需要读者去仔细揣摩的。如朱自清的《春》, 通过描写春日盎然的景色, 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 表达了对一切新生事物的真切希望。因此, 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散文就是作者与大自然、世界进行的一次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而要写好写景状物的散文, 作者需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 感受外物与世界。只有用心去体会, 才有可能写出真正的深入人心的、打动人感动人的散文。

其次, 分析散文的结构, 精密布局。散文看似是散乱的, 但是它的结构布局却是严谨的。结构是读者对于一篇文章的第一印象, 所以作者需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整体的把握, 而且文章的主旨与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读者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出主旨。

散文的线索使读者对散文有宏观把握, 能紧跟作者思路, 进入广阔的天地。段落之间也要过渡自然, 前后承接紧密。学生在写作散文时, 也要注意上下文的承接, 在“形散而神不散”中去营造紧密的段落之间的关系, 使文章脉络清晰, 布局巧妙。文章的前后文之间需要有紧密联系, 前后段落之间也是一样, 不能只求新奇, 而忽略文章的完整性。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前后文衔接就很紧密, 首先叙述事件的经过, 然后表达了对刘和珍君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逝世的深深惋惜。

散文的语言也是形成一篇优秀散文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散文语言大多都是精炼简洁, 轻松明快的。当然, 对于不同的作家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的, 有的粗犷, 有的细腻, 有的柔和等等。语言可以反映出作家的性格和气质, 所以学生在进行散文写作时, 需要在语言上不断努力探索, 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于初写散文的学生需要广读散文, 尤其是名家的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 寻找适合自己的语言风格, 进行模仿, 最终创造。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散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74-01

散文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因其独抒性灵的情感,摇曳多姿的文笔以及灵活的文体形式。散文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散文阅读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巨大影响,不少教师课上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散文的主要思想、结构等问题进行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散文的阅读和鉴赏。许多教师在分析文章时更注重对文章中的字、词等进行讲解,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参与程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对散文产生抵触的心理,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自然效率也就不高。

(二)学生对散文阅读缺乏兴趣

初中生的智力水平还没有发育成熟,接触社会、感知社会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不少初中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他们其中不少人不但不更加努力,反而会恶性循环,因听不懂、读不懂就直接放弃,长此以往对散文的兴趣也就消失殆尽。除此之外,学生不会学习,不主动思考,对问题缺乏质疑,只是坐等教师的分析与解释,听完讲解后不及时做好记录,很快就会忘记教师对文章的鉴赏,一旦做起题来,就会出现文不对题、乱答一通的情况,时间久了,学生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也就妄论对散文阅读提起兴趣了。

(三)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不到位

学生在对散文的理解上不到位,只是从表面上对散文进行分析,缺乏深入的研究,例如在分析文章的主旨问题时,找不到文章的关键字句,抓不住文章的主要脉络,自然也就抓不准文章的主要问题。再例如在分析散文中作者的写作手法时,学生常常理解不清,比如象征、衬托、伏笔、欲扬先抑、对偶、借代等等,学生在鉴赏文章时也就不能对文章的语言、观点予以准确的分析。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对文章进行讲解,更多的是要学生单纯的对文章中出现的场景和所描述的事物进行想象,这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长时间让学生想象,学生会产生疲倦感,而且对散文最重要的文本本身也会逐渐忽视或者失去兴趣,甚至放弃学习。所以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与文章相关的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内容与情感的表达。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西双版纳的美,然后教师播放课件,并进行讲解,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散文是一种极具美感的文章,它的语言、结构形式和情感表达都会给人们以一种美的享受。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散文中的各种美进行分析,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学会欣赏散文中的语言美

有一些散文的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用词十分精妙,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重点对其中的字词等进行分析,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准确,分析其用意并且做好记录,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更好地借鉴和引用,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文章借助“亭亭”“舞女的裙”两个词生动的展现了荷叶的娇柔美丽,而且这段话中的“明珠”、“美人”突出了荷花的纯洁、淡雅,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分析其语言美,能激发出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兴趣。

2.领悟散文中的情感美

在大多数散文中,情感的表达是文章的重点。教师对文章进行分析时要重点把握文章中的情感与内在的精神内涵,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刻地领会其中的精神所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提升,养成对自然、社会和人身的热爱与敬仰,引领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出本文通过描写白杨树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茁壮地生长,不怕风吹日晒,平凡中的这种不平凡的品质,讴歌了中华儿女正直、朴素、不怕牺牲、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通过学习《白杨礼赞》,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培养自己艰苦朴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3.体会散文中的哲思美

有些散文不仅是让人们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的美,更主要的是为了给读者一定的生活启示,激励人们积极向上,感受生活的真谛。所以教师也要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思想内涵,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一定的启示和激励。

在学习冰心的《谈生命》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到:本文借助对“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生命历程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的生命的成长历程,说明生命都是要经历微弱、强壮,最后到消亡的过程的,不论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而且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痛苦和坎坷是经常会出现的,正因为如此,生命才会更加绚丽多彩,所以我们要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三)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精细化品读

每一篇散文都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在进行散文阅读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的阅读进而鉴赏中去,而不是作为一个游离于文章之外的阅读者,深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仔细研读,细细品味,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要用心研究文章中的字、词和句,深刻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散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三、结束语

散文在初中语文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和技巧的提高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提高阅读和鉴赏的能力,使之不仅知识丰富,能力卓越,更要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和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晓柳.批文入情——浅谈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J].成才之路,2010(19).

[2]牛风岭.初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1(12).

[3]何洋.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12(8).

作者简介:

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第12篇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由此看来, 散文阅读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 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意境”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这种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的感受, 在美学概念中称作“意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是鉴赏散文的一条重要标准。所谓“意”, 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 就是指表现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当“意”和“境”相融合, 就会形成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意境”。

比如丰子恺的《竹影》, 写的是几个小伙伴, “谈天”, “望月”, “描人影”, “描竹影”, 你一笔, 我一笔, 参参差差, 明明暗暗, 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后来, 父亲登场, 向孩子们讲述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 营造了一种温馨、恬淡的意境。

再如冰心的《谈生命》, 作者在文中通过描绘“一江春水”奔流不息、百折不挠, “一棵小树”充满希望、宁静怡悦, 营造了一种“情思邈远、意味深长”的意境, 不由得让人折服。文章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冰心对于生命的热爱, 和她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与豁达乐观的精神。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那么“文眼”便是文章的窗户, 通过“文眼”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在散文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散文中有时会借助安设“文眼”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创造意境, 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眼”阅读散文, 从而把握住散文的中心。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总领全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章开头便说“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这其中的“爱”字, 便是“文眼”, 即全文总帽, 统领下文。作者不仅写了陶渊明及世人对花的“爱”, 更写了“予独爱”, 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文眼”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卒章显志。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篇末点题。在儿时的鲁迅眼中, 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摆“大”字睡相、在元旦的清晨往鲁迅口中塞冰冷的福橘。就是这样一位不识字的长妈妈, 却买来了“三哼经” (阿长对《山海经》的叫法) , 给鲁迅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作者通过对这些往事的回忆, 表达了对长妈妈这位朴实、平凡的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三、引导学生抓住“线索”阅读散文

著名作家秦牧曾经这样形容散文的线索:“用一根思想的红线穿起生活的珍珠, 珍珠才不会遍地乱滚, 这才成为整齐的珠串。”如果说结构是文章的骨架, 那么线索便是文章的脉络, 二者是紧密联系的。阅读散文时, 如果抓住了线索, 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思路, 自然就会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散文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王鼎钧的《那树》。文章以“那树”生长的不同时期为线索, 描写一棵长年造福人类的大树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 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 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与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二是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个标题“从……到……”就已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作为散文线索的。

三是以作者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春》, 全文以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喜爱之情为线索, 写了“盼春、绘春、赞春”。

四是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 文章以紫藤萝花为线索, 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

四、引导学生品析散文语言

散文之被称为“美文”,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优美的散文, 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不同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

比如教学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让学生感受他语言的奔放: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 成了茫茫一片;声, 成了茫茫一片……

再如冰心的散文《谈生命》, 让学生感受她语言的委婉明丽:

我不知道生命是什么, 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所选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中, 学生可以充分领略鲁迅语言的精炼深邃、朱自清语言的清新隽永、王鼎钧语言的质朴、莫怀戚语言的精巧……体味不同散文的语言风格, 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散文阅读教学, 要引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五、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 是散文的特点。所谓“形散”, 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应用灵活多样, 不拘一格;所谓“神聚”, 是指无论形式表达多么自由, 最终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因此, 在散文阅读教学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散文特点来阅读散文。

学生初读鲁迅的《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散文, 很容易读不懂。似乎觉得这是一篇很“散”的散文。《藤野先生》开篇就开始讽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 接着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 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有关:清国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 而藤野先生虽然是日本人, 却没有丝毫狭隘的民族偏见, 反而对“我”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藤野先生给予“我”不倦的教诲。这篇文章中的记叙和抒情, 其实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进行构思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文章中涉及哪些题材?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联?通过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从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的角度来解读文章, 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进而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老舍《济南的冬天》, 也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冬天的特有美景, 文章谋篇布局层次分明。第一段, 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 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对比写济南的冬天, 突出它的“温晴”, 赞美济南是个“宝地”。这成为贯穿全文的主线, 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 都是与这个“温晴”相联系的。第二段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 作者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 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接着, 文章用两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五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的绿, 用来衬托水的澄澈。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 描绘泉城济南温暖的色彩,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全文脉络清楚, 衔接紧密, 推进自然。

上一篇:结构衔接下一篇:寻找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