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播卫星范文

2024-07-24

电视广播卫星范文(精选11篇)

电视广播卫星 第1篇

建立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监测系统的最重要目的是通过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价, 如实反映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效果和信号质量, 及时发现卫星广播电视节目受干扰的情况, 对系统故障和信号异常自动报警, 并实现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监测业务与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等。

2 系统构成

系统主要由信号接收解调子系统、信号监测子系统、音视频信号自动监测子系统、音视频信号采集编码子系统、数据集中存储子系统、信息集中显示子系统、数据信息查询子系统、控制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网络通信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故障诊断维护子系统等部分组成。

系统从传输流及QPSK信道两个层面对卫星信号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逻辑有以下几点:1) 信道指标判断:从卫星信号信道质量 (误码率) 及信道强度 (信道功率) 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判断结果。2) 传输流模板报警:主要有传输流基本信息模板 (包含速率、包长等信息) 、传输流PID模板 (包括PID具体内容) 。系统自动或手动生成模板, 使用模板对传输流实时进行监测, 发生异常时给出报警。3) 传输流三级报警:根据TR 101 290标准给出三级报警。4) 频谱监测:可接入频谱仪对卫星信号频谱进行分析。5) 音视频监测:监测电视广播画面静帧、黑屏、音频丢失等异态。

2.1 系统硬件结构

系统配件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通过QPSK信道监测仪对卫星信号进行信道指标监测, 同时输出TS流给数字电视监测仪。通过监测服务器对各节点设备进行控制采样, 实时数据直接传送到监测终端, 在监测终端将监测数据以图形化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时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服务器以备数据统计和历史查询。监测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及Web服务器为软件概念服务器, 硬件设备共用一台DL380G5服务器。

2.2 软件系统

1) 软件系统结构

软件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2) 传输流监测子系统

系统完成对卫星数字电视TS流的监测。传输流子系统各个功能的功能简要介绍略。

3) 触发式传输流记录

由报警信号自动触发码流记录仪记录异态信号码流, 后期可通过码流分析仪分析信号特征。

采用蓄水策略:系统采用环形缓冲区策略, 将通常的码流存储一定的时间, 正常的后一段码流覆盖前一段码流。有报警触发后, 将异常的码流机制前一段的正常码流及报警后的一段码流存储并导出, 以进行分析。可通过解码软件将报警TS流播放到屏幕上,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音视频信息, 可以人工辅助判断报警的现象和范围。

4) 卫星防干扰监测子系统

系统使用与国外知名厂家合作开发的QPSK监测卡监测数字卫星节目, 再使用信道监测设备分别完成多路卫星信道的监测, 实时监测每路载波的误码率、信道功率。所有监测数据记入数据库, 后期可查询回放。具体监测逻辑是发生误码率超门限时, 首先分析本载波功率是否有明显变化, 同时分析转发器是否明显变化, 根据两种功率的变化情况对干扰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见表1) 。

系统连通设备接口, 发送指令, 预置频谱监测任务表, 制定参数模式, 扫描所有接入的下行信号。将频谱数据采集, 通过程序处理, 存入数据库, 数据库中的数据记录包含卫星、转发器、频率、时间等信息。可按照上述信息对监测数据进行查询或者统计。

5) 音视频监测子系统

音视频监测子系统如图3所示。接收机输出的7路电视信号, 14路广播信号进入音视频分配放大器中, 分配后信号一路进入MVW160大屏画面分割器 (广播信号先进入AM16音频监测仪) , 另一路信号进入音视频监测记录仪BTVC-24。

该子系统主要完成对广播电视音视频内容监测及存储等功能。音视频采集监测主机采用高性能压缩板卡, 通过内置SDP完成图像压缩存储, 同时生成每一帧图像的内容特征数据, 由此特征数据系统可进行视频静帧、黑场等异态进行监测。

6) 监测数据处理及报警子系统

监测系统监测到信号异常, 超出报警门限时, 该路监测界面进行声光报警, 同时发送基本数据信息, 提醒用户注意信号状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系统采取智能报警机制, 根据报警内容分析判断、自动定位点, 用语音明确提示。从而能够大大减少值守人员的数量和工作量, 保证异常情况及时被发现。

系统提供一套通用的默认报警设置, 授权用户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信号参数变更, 天气、卫星接收机变化等因素) , 设置每路信号的报警门限、报警方式 (声音图像) 、报警声音等。

7) 监测设备控制管理子系统

监测设备控制管理子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该子系统基于J2EE的3层B/S结构, 底层屏蔽具体设备接口类型差异, 实现统一平台管理。可跨系统平台安装使用, 用户可定制显示风格, 通过IE浏览器远程控制设备。该子系统通过设备层服务器, 将设备各形式的物理接口转化为格式统一的命令字。中间层服务器作为用户界面层与设备层的桥梁, 将用户的请示转化为设备层能解析的命令字。设备层将命令字解析为具体的串口或网口通信指令, 完成与设备的交互, 并将结果通过中间层返回给用户层。该子系统使用的命令字可转化为标准SNMP协议规定的MIB节点, 保证系统的开放性, 保护用户投资, 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该子系统结构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任何设备的改变或增减都可通过设备层的变化来完成, 对用户来说基本透明。系统所有相关配置都可通过控制平台完成, 设备参数、轮询策略、报警门限都可通过IE浏览器远程配置及管理。

8) Web发布子系统

该子系统采用Tomcat Web服务器, Tomcat是在SUN的JSWDK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的JSP服务器, 它不但支持Serblet, 而且还提供了Web服务器的功能。作为一个开放源码的软件, Tomcat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可以和目前大部分的主流服务器一起工作, 而且有着相当运行效率。该子系统所有配置、监测都是通过IE浏览器利用Web页面实现的。

9) 用户管理子系统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宣传标语 第2篇

1、采用直播卫星技术扩大农村边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面!

2、让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先进科技成果惠及边远地区农村的千家万户!

3、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享受文化娱乐的重要渠道!

4、村村通广播电视是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5、让广播电视农业节目早日进入农村千家万户!

6、国务院已经批准继续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

7、运用新技术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质量和实效!

8、心系群众,服务大局,使村村通广播电视为广大农民群众造福!

9、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

10、“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

11、统筹协调有线、无线、卫星多种传输覆盖手段,解决农民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12、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平台节目2010年采用加密方式进行传输!

电视广播卫星 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 卫星传输 常见干扰因素 策略

一、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常见的干扰因素

随着卫星传输技术的发展,无线传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广播电视主要靠通信卫星和直播卫星传输。然而,卫星在传输信号的过程中,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干扰,经常会有信号变弱或中断的现象出现,进而影响传输的质量。要想找到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先去了解广播电视卫星在传输过程中常见的干扰因素。对传输信号影响的干扰因素有很多,比如,空间段干扰、自然因素干扰、转发器的恶意干扰。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

(一)云雨雪雾的干扰

在一定程度上,空间的自然环境会对卫星的传输造成影响。而对于空间自然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星蚀、电离层、太阳辐射等等[1]。其中,云雨雪雾对广播卫星传输的干扰是很严重的。最首要的是,云雾或雨雪等这些自然物质对电磁信号的能量有所吸收,因此,电磁信号经过电流层的时候,便有一部分能量被吸收。此外,对于电磁信号能量的衰耗,还可能是因为信号的频率过多而造成的。由于严重的云雨雪雾天气,会造成信号传输的路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差异。经专业人士研究证明,雨雾天气会使卫星传输的信号变弱。但是,在这样的状况下,也会发生变化,如随着雨水量的增加,信号也会相应提升。可见,广播卫星传输遇到的干扰因素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简单。

(二)接收站地面信号的设备干扰

在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的过程中,地面信号的设备干扰是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接收站的附近会存在很多干扰信号,比如,雷达信号、调频广播信号[2]。而对于广播电视卫星信号相同或频率相近的信号便会进入到下行链路中去,造成干扰。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信号和电磁设备被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了。在这情况下,便使电磁波出现了。它却成为了卫星传输中的破坏者,影响了信号的正常传递。比如,一些民用电器设备和公众通信站的电磁波对广播电视电视信号的正常运输的干扰。

(三)地球站的电磁环境干扰

地球站的电磁环境也是它的干扰因素之一。如果地球站电磁环境没有达到标准,将会造成电磁信号的干扰。对于地球站的电磁环境要求是很严格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球周围的电磁环境也随之变得复杂。进而,有很多不好的因素出现,比如,工业噪音、调频广播。并对广播电视卫星的传输造成影响。比如,在地球站周围的电磁环境比较差,而电缆自身的屏蔽性也不太好的时候,相关设备的接地就会相应不符合要求。

(四)不规范操作引发的干扰

虽然人为因素很容易被忽略,但是,一定不能轻视。在地球站,值班人员对于播出设备、网管操作不当,所导致的错发载波信号,将会造成相应的干扰。也有设备参数设置错误的原因所造成的。这些设备参数有很多,比如,调制器、符号率、节目上行频率。

二、应对策略

(一)关于地球站的电磁环境干扰的应对策略

针对地球站的电磁环境干扰,可以通过这些措施来解决。第一、可以根据地球站的电磁环境出现的现象,对系统的各个节点进行依次排查,来寻找干扰源,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更换更换干扰源设备。还需要按时进行相应的检查,比如,天线是否有偏差,板化器有没有偏离的情况出现[3]。第二、对于地球站的选址也很重要的。選址的时候,一定要对电磁环境进行检测。从而,做好传输线路的电磁屏蔽工作。也可以在地球站建立相应的电磁屏蔽系统设备和系统,避免干扰现象的出现。

(二)关于接收站地面信号设备干扰的策略

广播电视卫星在传输过程中,到达地面之前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达到地面以后,同样会受到很多的干扰源。因此,最首要的就是要把接受天线架设在远离电磁场,而且要是空旷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在遇到干扰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干扰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采取灵敏度高的高频头,对干扰进行处理[4]。比如,当受到全波段干扰很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多种办法尽可能地减少干扰,如利用建筑物、人工屏蔽来减少干扰。

(三)关于云雨雪雾对电磁信号干扰的策略

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是千变万化的,那么云雨雪雾对电磁信号的影响也是无法提前预知的。而它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很要严重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自然现象的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最大可能去避免这种现象对电磁信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关于不规范操作引发干扰的策略

对于人为因素,加强安全播出管理是首要的。当然,也需要加强对值班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强化他们安全播出的意识,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操作制度;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同时,也需要他们不断学习,去提升自己。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很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希望本文可以给看到它的读者们带去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杨猛.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常见的干扰因素及解决方式[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6:63-64.

[2]蒋东华.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J]. 科技传播,2014,07:13-14.

[3]赵阳.广播电视信号传播抗干扰技术探讨[J]. 电子世界,2014,12:441.

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的探究 第4篇

广播电视的卫星信号在传输中主要有上行发射站、星载转发器、地面接收器三大模块来进行信号的传递。首先上行发射站是将经视频处理后的相关视频信号和伴音处理电路处理后的视频伴音信号混合处理在一起, 形成最终基带信号, 该部分完后, 要对中频载波的波段进行调制, 将基带信号调节为70 MHz的中频调谐波。然后将中频信号变成规定的发射频率。最后是将最终调成的频率由发射站的发射天线传输给卫星。

其次就是星载转发器在接收到地面发射站发射来的信号以后进行信号中转转发至地面接收器。目前的电视广播卫星上都有C、Ku等不同波段类型的转发系统, 在星载转发器工作时, 就是由它来接收上行发射站发射的信号, 随后向卫星电视广播的地面接收站进行下行信号的转发, 其中工作实质就是转换机。

最后就是地面接收站来进行信号的接收, 转播成电视有上行发射站最初发射的视频信号。地面的卫星电视接收站主要是由天线、卫星接收机以及高频头这三部分组成。天线负责接收卫星信号, 通过天线上的高频头把电磁波信号处理放大, 将其频率转换为950~1450 MHz的第一中频信号。随后, 转换后的中频信号通过电缆输送到卫星接收机来调节至广播电视适合的波段。最后将其转化成最初原始的复合基带信号进行加重处理。

2 我国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对策

(1) 首先是人为操作不当引发的问题。这主要是该设备的安装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由于自身素质和责任心问题导致操作失误以及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挽救措施。此外, 还由于维修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 在维修中检修不到位而造成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所以, 为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就首先需要制定出比较完备的维修管理和施工管理制度, 确保在全面细致的制度监督下最大程度的规避施工维修失误现象。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设备建设人员和维修人员的素质培训, 提高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意识。另外, 为确保施工、维修工作的有效落实, 还要制定出比较科学规范的施工、维修工作指导办法, 确保设备建设的合理以及维修中遇到问题时能做到及时解决。

(2) 电磁干扰, 电视广播节目信号在传输中很容易受到各种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干扰, 这样就会导致传输中的电视信号波中的不同波段都受到影响。最终会导致节目信号的质量下降或者有的地区根本接收不到卫星信号。其中最为常见的电磁干扰主要是中、短波干扰、手机信号塔干扰以及各种设备上的雷达干扰。其中中波主要是干扰基带处理系统以及电源系统;短波主要是干扰高速数字基带系统以及L波段窄带传输系统;雷达主要是对卫星C波段中的下行信号 (4 GHz) 进行干扰。

所以, 要中波的影响, 需要确保整个传输系统的工作状态良好以及设置机房屏蔽或者屏蔽接地系统;对于来自短波的影响, 比较有效地措施是设置机房屏蔽和馈线屏蔽系统, 此外还可以采用半钢 (铜皮屏蔽) 输送电缆, 这都能很好做到对短波干扰的规避;对于雷达的干扰, 由于雷达的干扰信号是直接由接收天线传输到卫星传输系统, 所以, 地球站或者卫星单向收站对此根本无法克服。这种问题的出现只能和国家无线电输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频率协调解决, 此外, 如果地球站以及卫星单向收站距离强干扰信号源较远并且这两种装置都有一定夹角, 可以适当加大接收天线的口径来进行解决。

(3) 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受到的外部因素影响, 由于卫星通信是一个几乎完全开放的传输系统, 所以, 卫星信号在输送中很容易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干扰。其中影响其传输的主要因素有通信信号之间的干扰以及太空天气对传输空间信号传输链路的影响等。其中太空的天气因素对卫星传输的影响主要是对卫星自身运转的影响、信号传播途中环境的影响以及地面站发射端和接收装置的影响, 具体表现是太阳活动中放射大量的高能粒子会致使装置中的存储器运行程序混乱、以及导致绝缘材料被电击穿而造成的装置元件损坏;信号在输送中穿过电离层或者对流层时, 会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法拉第极化旋转装置降级, 造成地面接收站接收到的信号不好。

所以, 要想规避来自电磁波对传输信号的干扰, 除了要进一步加快对卫星信号输送设备的抗电磁波干扰技术以外, 还要注重对太空天气以及太阳活动等对卫星信号传输中干扰较大的外在天气因素的监测, 来及时做出应急规避方案, 减少对卫星信号的干扰。此外对于那些早就投入使用的卫星来说, 不仅仅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更应该考虑的是自身会不会因为年久而失去自身轨道参考, 所以还要做好对卫星以及信号传输装置的定期检修。

3 结语

目前在我国, 卫星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技术主要是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节目技术并存、Ku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和c波段卫星电视信号传输并存以及数字加密电视和数字非加密电视传输技术并存这三大主要现状。但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其发射容量小、广播节目类型传输较少、覆盖率低等, 所以需要在科学进步的步伐中加快对新的卫星传输技术进行研究。除此之外, 还需要注重对广播电视卫星传输中遇到的问题做总结以及及时提出解决对策, 来保护卫星信号在输送中不受到外界干扰, 保证信号输送质量, 提高电视节目可观性。

参考文献

[1]奚向涛, 范建明.卫星接收信号的干扰和抗干扰[J].有线电视技术, 2007 (2) :51-53.

电视广播卫星 第5篇

关键词: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调试;安装

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基本可以实现无缝接传播,具有网络无法比拟的优点。卫星传播的优越性再加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得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占用空间小,租用的卫星转发器也相应减少,传输保真度高、衰减小,因此,广播电视始终把卫星信号作为节目信号源。由于普遍采用卫星信号,卫星接收系统的选材、安装调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广播电视卫星接收系统的原理、安装调试进行分析探讨。

1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与接收原理

1.1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组成卫星广播电视接收系统由抛物面天线、高频头和卫星接收机组成。抛物面天线分正馈和偏馈两种,分别接收C波段和Ku波段。天线口径越大接收能力越强。抛物面天线由反射器和馈源两部分组成。正馈抛物面天线原理图如图1所示。高频头也称LNB,由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第一本振和第一中频前置放大器组成,分C波段用的C头和Ku使用的Ku头。卫星接收机用于接收高频头送来的第一中频信号。早期的卫星接收机为模拟接收机,现在通用的接收机为数字接收机,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接收机,如果单纯的接收电视线号,就选用卫星电视接收机;如果只需要音频节目,就选择专业的广播音频接收机。

1.2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工作原理

抛物面天线(卫星接收天线)将卫星信号反射到抛物面焦点处的馈源上,然后再经过波导管传给高频头(LNB),LNB上探针能感应到卫星高频信号,LNB电路对这个探针检测到的卫星下行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和下变频处理,产生950—2150MHz带宽的第一中频信号,此信号经馈线输送给卫星接收机,卫星接收机对LNB放大并变频的中频信号(C频段或ku频段)进行处理。首先进行调谐选频,然后进行混频,产生第二中频信号,再经过放大后,进行QPSK解调,输出数字码流,而后进入信道解码,输出音频视频信号和下行数据。

2接收系统的安装

室外单元包括天线和高频头,室内单元包括卫星接收机和附属设施。安装一套完整的卫星接收系统,首先制作室外部分的天线底座,条件允许的话,选择空旷地带,基座最好高于地面,避免其他建筑设施影响。依次安装好抛物面天线、高频头,连接好卫星接收机和音视频设备。按照厂方提供的下行频率、符码率、极化方式等参数,调整所需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卫星接收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2.1室外部件的安装

为了保证室外部分的安装质量,按照上述提到过的方式选择安装位置,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气象条件、视野及电磁干扰等诸多因素,抛物面天线座架方向最好面向南方,天线基座做好后,需进行水平矫正,底座与基座用螺丝固定紧,按要求调整天线的方位角及俯仰角。参照生产厂家的说明拼装天线板,反射板相拼接时暂不要紧固螺丝,等调整板面平整之后再紧固螺丝,避免不合适造成的返工。特别注意,安装时不可碰伤反射板,否则会影响抛物面天线的接收效率,安装馈源支杆的三瓣反射板时也应该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天线反射面安装到天线座架上,让天线面大致对准所接收的卫星方向。按要求安装高频头的矩形波导,馈源与波导口对齐,馈源与波导口之间垫衬防水橡皮圈,之后用螺钉固定紧。高频头属于易损部件,系统连接时,把高频头和馈源装到固定盘中,高频头位置应处于抛物面天线中心的焦点位置。

2.2室内部件的安装

常规的接收方法是使用一个抛物面天线接收多套节目,从高频头接收下来的信号通过功分器分给多个接收机,接收示意图如图3所示。此外,也能使用一个双极化与两只高频头来进行接收,只用一套卫星广播电视接收天线,此种方式相对更为节约成本,如图4所示。

2.3室内设备的布置

安装室内系统时,一定要规划好安装位置,有助于防尘、维修、散热,同时又方便安装调试和管理。如果设备比较多,要对整体布局进行细致的规划。特别是各种信号线的处置,一定要美观又不至于相互干扰,电源线和饮水管道以及防雷抗干扰设施应有序设置,避免相互影响。选择各种信号线时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的线材,特别是屏蔽线,屏蔽层一定要厚,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抗干扰。信号线、电源线、防雷引线一定要分开布设。

3接收系统的调试

3.1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调试

按照卫星天线的调试方法调试抛物面天线,特别是在搜索对焦卫星时,一定要细心,耐着性子进行调整,连接好卫星接收机,调整到厂家预设好的频道,通过观察卫星接收机信号强度大小的变化,逐步调整,直到接收机上显示的强度最大为止。调试卫星接收系统时,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调试天线时,最好选用带卫星信号强度的卫星接收机,现在的数字卫星接收机都具有强度显示功能。再者,一定不要弄错卫星接收机输入的数据参数。

2)卫星系统调整时,最好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避免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影响。特别注意的是,卫星接收系统连线之前不要给设备通电,所有连接线连接好以后再通电,避免馈线短路损坏设备或器件。

3)按照卫星接收系统的调试原则调整,抛物面天线大致位置、俯仰角、对焦方向、极化方向、卫星接收机的频率设置等都应该有所参考,不能盲目进行,否则费时又费力,这就靠技术人员经验的积累。另外,初次调整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最好还要就进行一次复调,使天线始终保持一个最佳的接收状态。

3.2接收机的调试

天线调试完成后,连接好功分器和高频头,按照预接收的卫星广播电视节目,调试接收机频道。大部分接收机出厂时已将节目频道相关参数调试好,只需根据说明书操作就能使用。需注意的是,由于不确定接收的极化性质,调试时要正确选择极性开关,使图像和伴音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4结论

作为一个从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工作人员,掌握卫星接收系统的安装调整技巧,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无论是卫星接收系统的调试也罢,技术维护工作也罢,按章程办事,胆大心细,是做好技术工作的根本。

参考文献

电视广播卫星 第6篇

(一)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运行的基本特征

卫星数字广播系统说的就是使用数字压缩编码以及数字调制技术利用卫星进行电视广播节目播放的一种形式。在制作相关电视节目的时候,一定要事先进行数字处理然后经过调制之后变为微波信号将其发射到地面,由卫星信号系统接受,将其送到电视机中再现相关电视节目。中國广播电视节目使用的鑫诺1号卫星Ku频段发射器覆盖我国以及周边国家的,并且该信号在接受节目信号的时候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适合大山区以及偏远地区使用,用户只要使用专用天线以及专用的接收系统就能够接收到我国的中央1,2,3,4等平频道以及各个省市的卫视节目以及各个台的广播节目。

(二)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整个工作过程

广播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是由系统组成的,并且这也能够有效转接其他卫星有线电视,是地面信号的主要处理系统,能够将多套节目传送至卫星上并转发,多套结局的数据信号经过处理之后,就能够合成一体,然后将其进行数字调制。该节目系统主要包含:节目播出的控制部分;节目播出子系统;EPG子系统;用户授权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压缩,冉寿使用多重画以及数字调制方式进行工作,之后将其运送到相关微波信号智商,然后经由微波信号将其放大,之后再由卫星处理之后发回地面。

在系统管理过程中,应该使用微计算机,可以对该项设备有效进行监控。编码器还有复接器以及调制器都有一个异步接口,然后经由这一接口将其与计算机相连,经由微机处理之后,就能够显示相关图形化的界面,通过键盘对其操作控制,有效监察设备的工作状态,假设其在工作过程中显示明显故障,就应该将其设置为工作状态之后,备份倒换。

二、卫星广播的数字处理系统

(一)有关节目素材收集

收集有关节目素材主要是为了用于节目播放。例如,使用摄像机在各个位置录制节目,然后通过有线电视接收相关网络信息节目,并通过地面有效传输相关电视节目,并使用广播卫星以及通讯卫星接收相关节目信息,然后经由各种信息网络收集节目,这些都能够成为节目制作的相关素材。

(二)有关节目制作、制作

节目制作又能够将其分为新闻节目制作以及演播室节目制作。新闻节目制作主要是将各个地区新闻节目进行加工编辑,然后将其制成相关播出节目。演播室的节目制作以及演出进行摄像、录制、后期处理等等,就能够有效完成相应的电视节目制作。节目播出系统是数字广播系统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并且多路复用装置能够将多个节目有效合成一个节目,并且能够从中引进相关电子节目的信息,这就是数字广播辅助系统,经由各种各样的节目信息,然后由数字调制以及上行系统就能够将其发射出去。

(三)有关系统控制管理

控制管理系统是为了使上诉素材收集系统以及节目录制系统、播出系统之间相关系统继续协调。对整个系统中软件以及硬件进行管理。例如:素材以及节目的管理,客户以及收费管理,有效设置各种工作状态等等。

三、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接收系统的一些特点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以及卫星模拟电视广播接收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数字处理技术的不同。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主要是经由数字化压缩编码,使用数字传输的方式进行信号接收,电视节目中视频以及音频信号经过压缩之后,去掉大量冗杂信息,就能够有效提升器传输速率。传输的模拟很高,有时候能够增加到十几套,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并且,数字传输方式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并且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使用的信道编码技术具有较强的纠错能力,其稳定性、可靠性、保真度远远高于模拟传输方式。

四、卫星数字广播电视接收机的基本结构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接收机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集成接受设备(简称IRD),下图二为IDR信号处理流程。

地面卫星接受天线接受的卫星信号,经由低噪声放大以及下变频变为L频段的射频信号,之后进入调谐电路,然后将其变频、放大之后,就能够变为70MHz中频射频信号,将其送至IRD中转换装置与解调装置之后,就能够解调出数字信号流,经过维特比解码之后,对其传输过程中引进错误码之后纠错,就能够将其恢复为MPEG-2传送数字流,之后经过多重分离电路的解码治好后再送到MPGE-2视频以及音频以及数据解码器上,重新进行编码,经解码、视频之后再进行编码,输出之后,模拟相关分量视频信号或者是复合视频之后,就能够出现多种制式。该谐波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在SCPC或者是MCPC接收形式,因为C频段以及Ku频段接受频段在信号接受的时候,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项调谐电路还具有频谱倒置的功能。

图一 卫星数字电视广播信号接收端信号处理流程图

五、卫星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

利用卫星数字广播系统宽频的一些特色,就能够有效传播相关数字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建立相应的数字传播接受平台,并积极面向社会各界传输相关电视教育节目以及IP数据广播服务,并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建立相关卫星宽带服务系统。宽带信息网络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先进数字传输手段以及各种先进网络技术,并且卫星电视覆盖面积较广,能够很容易接收到相关信息,并且系统运行的费用较为低廉,并且非常容易接受相关信息,有助于各类人员有效的接受并浏览相关数据信息,现阶段卫星网络以及地面信息网络能够有效实现高速连接,并且能够形成相关专业网络,这一开放式网络信息的形成能够有效满足网络系统在教育系统中应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网络在我国建设过程中就是使用这种系统进行的,这种应用模式将会大大丰富相关远程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世成.谈谈数字电视发展的创新途径[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4,(7):60-61.

[2]韦斌.将DVD技术移植到DVB数字电视广播的实验[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4,(1):56-64.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走过30年 第7篇

1985年8月1日, 是我国广播电视部门值得记住的日子。这一天, 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 开始了卫星广播电视的新纪元。通信卫星在电视中的应用, 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电视节目, 过去完全依赖传统的地面无线传输方式 (微波、差转、录像转播等) 的困惑。30年来,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领域愈来愈广, 技术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纪念我国卫星广播电视播出30周年之际, 我们欣喜地看到:卫星在我国广播电视传送中广泛应用, 大大提高了各地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的质量;极大地提高了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为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 以及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传送到世界各地, 作出了突出贡献。

1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事业概况

截至2014年底, 我国为解决国内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和覆盖, 使用了多颗广播通信卫星。其中, 所使用的广播电视专用卫星有3颗, 即“中星6A”, “中星6B”, “中星9号”。“中星6B”、“中星6A”卫星作为广播电视专用传输卫星, 工作在C频段, 可覆盖我国以及亚太地区, 主要为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无线发射转播台站等播出机构提供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源;“中星9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工作在广播卫星业务 (BSS) 的Ku频段, 主要为我国边远地区、农村地区的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的个体接收。到2015年6月初, “中星9号”直播卫星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4629万。

目前, 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声音广播节目,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 以及部分国家计划单列市的广播电视节目都已通过了广播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教育部门举办的多套教育电视节目, 也通过广播通信卫星传送。

截至2014年底, 我国正运行的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共36座, 其中中央4座 (总局北京沙河站、总局北京572台站、总局呼和浩特站和航天北京云岗站) 和地方32座 (除北京市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电, 及山东教育和新疆建设兵团广电) ;2座卫星广播电视监测站, 即总局573台和553台。通过卫星转发器传输近400套电视节目 (包括高清同播频道及付费频道) 和400多套广播节目。与1985年上卫星时相比, 我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由68.3%和68.4%, 分别上升为2014年底的97.99%和98.60%。

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部分省 (市, 区) 的广播电视节目还通过多颗国际通信卫星传向世界五大洲。

2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发展历程

30年来, 我国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发展。

2.1 传送电视节目

1984年4月8日, 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 广播电视部组织进行了1路彩色电视和15路广播节目的传输试验。1985年8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5号” (57°E) 的一个转发器, 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6年7月, 新疆电视台利用每晚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结束后的时间, 播出新疆维、汉语电视新闻节目、重要专题节目和每周一次的哈萨克语电视节目, 成为我国第一个使用卫星传送电视节目的省 (区) 级电视台。1986年10月1日, 中国教育电视节目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5号” (66°E) 的一颗转发器传送。1987年2月, 中央电视台第2套节目通过“国际通信卫星” (66°E) 另一颗转发器传送。1988年3月7日, 我国“东方红2号甲”卫星发射成功, 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结束租星, 改用此国产卫星传送。

为解决我国边远地区的电视节目的传送, 经中央批准, 1989年2月新疆电视台节目通过“东方红2号甲”卫星传送。之后, 云南、贵州电视节目和新疆合用“东方红2号甲”卫星转发器时分传送。1989年11月西藏电视节目上星。1990年年初, 四川电视节目与西藏电视节目合上一个卫星转发器, 时分传送。

1993年7月, 我国购进美国“中星5号”在轨卫星后, 在“东方红2号甲”卫星上播出的电视节目转到“中星5号”卫星传送。之后, 1994年1月1日又有浙江、山东的电视节目被批准上星。1996年8月“亚太1A”卫星发射成功。由于“中星5号”卫星的寿命快到, 而我国的“东方红3号”卫星的第一次发射未获成功, 我国将原在“中星5号”卫星上的业务转到了“亚太1A”卫星传送。

1995年11月“亚洲2号”卫星发射, 原广电部买断了其3个Ku频段转发器, 租用了其4个C频段转发器。1997年元旦, 辽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青海、江西、福建、内蒙古十省区上星传送, 之后, 安徽、江苏、陕西、黑龙江、北京和山西的电视节目被批准陆续上星传送。

1997年8月, 国务院批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节目均可上行传送。

1998年10月起, 宁夏、重庆、上海、甘肃、河北、天津、吉林的电视节目相继上“亚太1A”、“亚洲2号”和“鑫诺1号” (1998年7月发射) 卫星传送。1999年10月海南的电视节目上星传送, 标志着全国所有省级电视台全部通过通信卫星传送。

2004年, 国家批准国家级计划单列市广播电视节目上星。年底, 深圳和厦门的广播电视节目上星传送。最后两个上卫星传送的, 是延边卫视节目 (2006年8月) 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广播电视节目 (2007年10月) 。

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通信卫星资源的丰富, 中央电视台和省区电视台所制作的付费电视节目大量上星 (加密) 传送, 供各有线电视网站收转。

2006年1月1日, 中央电视台通过卫星正式传送综合高清电视频道。不久, 中央电视台相继开办卫星电影、综艺高清电视、体育高清电视、电视剧高清电视等频道, 上海、北京、湖南、浙江、江苏、广东、深圳、天津、山东、湖北等省级电视台也相继开办了卫星高清电视频道。

为防止外来非法信号攻击, 保证传送的安全, 从2007年8月到9月, 我中央和省级电视台节目以及教育电视台对国内广播的全部节目转到当时新发射的“鑫诺3号” (现已用“中星6A”接替) 和“中星6B”广播通信卫星上。在这两颗专用C频段卫星上, 总共使用了31个转发器, 传送165套电视节目。

2012年元旦, 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深圳等6家电视台联合开办了立体电视 (3D电视) 卫星试验频道, 通过“中星6 A”卫星传送, 供各地有线电视网站收转。

2.2 传送声音广播节目

1986年2月1日, 我国发射的“东方红2号”实用通信卫星, 成功定点在103°E。

中央台和国际台的15路广播节目通过该星传送, 供无线局各中央直属发射台收转, 开始了我国声音广播节目的卫星传送。

新疆和西藏的电视节目上卫星传送后, 为解决本自治区的声音广播节目的传送, 当时就采用了模拟电视的副载频传送方式, 将声音广播节目随电视节目同时传送。

1995年3月, 我国正式将NICAM-728技术 (准瞬时压扩音频复用数字调制系统) 引入到卫星电视传输中。即在传送中央电视台第1、2套模拟电视节目的同时, 分别将中央台第1、2套单声道节目和第3套立体声节目送上卫星传送。之后, 各省、区电视节目上星时, 也采用这一技术来传送各自的广播节目。

1997年以来, 随着数字卫星电视技术的应用, 十几个省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一起, 采用DVB-S数字标准传送。

2001年, 为提高中央台和国际台声音广播节目传送的可靠性, 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C频段转发器上, 增加了用DVB-S技术传送40路声音广播节目。

2011年开始的“中星9号”直播卫星的“户户通”工程, 给用户直接接收卫星的广播节目信号提供了条件。直播卫星用户可免费接收加密传输的13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3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节目和本省 (或自治区、直辖市) 的广播节目。为方便用户收听广播直播卫星机顶盒内置一个小喇叭, 不用打开电视机, 用户直接用机顶盒就可收听广播节目。

2.3 从C频段发展到C和Ku频段并存

从1985年到1995年,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均使用通信卫星的C频段转发器传送。随着Ku频段卫星技术日臻成熟, 工作在Ku频段的通信卫星转发器不断增加。

从1995年11月“亚洲2号”卫星发射后,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Ku频段传送。最早, 是中央电视台, 以后几个省 (直辖市) 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Ku频段转发器。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 中央和部分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也使用“鑫诺1号”的Ku频段播出。

目前, 我国使用的在轨运行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6B”、“中星6A”卫星, 工作在C频段;“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 工作在广播卫星业务 (BSS) 的Ku频段。

2.4 电视传送技术从模拟发展到数字

1995年以前我国用模拟技术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国际上数字压缩技术日益成熟, 并走向实用。我国从1995年11月开始进行卫星电视节目传送从模拟向数字技术过渡的实践。

中央电视台于1995年11月将几套影视节目数字压缩 (用Digicipher-1制) 后, 经“中星5号”卫星传送。1996年4月又用Digicipher-2设备替代了Digicipher-1设备。

1997年元旦开始, 中央电视台和一批省级电视台节目陆续采用MPEG-2/DVB-S技术, 通过通信卫星的C和Ku频段转发器进行传送。到2000年, 除浙江、山东、云南、贵州和四川, 以及中央电视台第1、2、7套节目实行模拟和数字同播外, 中央电视台其它各套节目和26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卫星电视节目实现了数字化传输。

2005年我国结束卫星电视的模拟传输。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和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

2.5 卫星电视直播的应用

为了尽快解决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盲区的收听收看问题, 实现行政村的“村村通”, 国家广电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卫星广播电视直播的试验。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 使用“鑫诺1号”卫星 (DTH) 的Ku通信频段播出。

2008年6月9日, 我国第一颗直播卫星“中星9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定位于92.2°E轨位) 。该卫星上搭载22个Ku频段大功率转发器 (其中18个36兆赫、4个54兆赫) , 采用圆极化天线。其EIRP在我国境内约为49~57分贝瓦, 覆盖我国除南海海域的全部国土。7月, 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先进卫星广播系统-帧结构、信道编码与调制》传输体系 (简称ABS-S) , 使用4个36兆赫转发器服务于我国广播电视直播星“村村通”工程, 传送48套电视和48套广播节目。

该卫星主要用于直播卫星“村村通”和农村公共服务“户户通”。用户通过口径为45~60cm天线的卫星电视接收设备, 就可直接收听收看到直播卫星播出的几十套优质的广播和电视节目。

首批369.8万套“村村通”直播卫星接收设备, 按计划于2009年6月30日完成安装调试, 2009年10月, 第二期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 共完成870多万套村村通的接收设施的安装调试。以上的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村村通”工程, 完成了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盲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

2010年11月, 广电总局宣布:中央已批准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 开展直播卫星服务。2011年4月起, 广电总局在宁夏、内蒙古、河北部分乡村和牧区进行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9月4日, 中宣部、广电总局在宁夏银川召开《全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推动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

2012年以来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 以以奖代补的方式来支持21个省区开展户户通工程。

第一期有宁夏、内蒙古、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海南等省区, 发展了1426万户;第二批有新疆、内蒙古、青海、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和四川等省区, 发展1185万户。“户户通”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与“户户通”工程发展的同时, 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和广东等省结合本省的实际, 开展了“广播电视渔船通”工程。他们在本省出海渔船上各安装了上万套带有动中通的直播卫星接收设备, 供在出海捕鱼时船民及时收听收看国内广播电视节目。

到2015年6月初, 户户通的用户超过了2600万, 村村通的用户超过2029万, 我国广电直播卫星总的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了4629万 (不计接收“中星9号”卫星“清流”节目 (未加密) 的“山寨机”) , 日增长约4~5万户。

3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通过卫星向境外传送

我国于1990年开始向境外传送中央广播电视节目。

3.1 向境外传送中央电视节目

1990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 (NTSC制) 首先通过“亚州1号”卫星向亚洲地区播出。

1991年7月我国租用了俄罗斯的“静止14号” (ST-14) 卫星C频段转发器, 向东南亚、中东、东欧地区传送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 (PAL制) , 用户需用自动跟踪天线接收, 多用于我驻外使馆等团体单位。

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 (NTSC制) 通过租用美国的“泛美2号”卫星向北美西部、澳洲、东亚, 用数字压缩的方式播出。1997年9月, 中央电视台英语电视频道 (第9套节目) 开播。以后, 中央电视台通过“亚洲2号”、“亚洲3S”、“泛美8号”、“泛美9号”、“银河3R”、和“热乌3号”卫星等, 将CCTV-法语、CCTV-西语、CCTV-阿拉伯语、CCTV-俄语、CCTV-9 (纪录国际版) 等多套国际频道传送到世界各地。

2004年10月到2012年, 中央电视台分别建成并开播了了中国卫星电视长城 (美洲) 平台、 (亚洲) 平台、 (欧洲) 平台、 (拉美) 平台、 (澳大利亚) 平台和 (非洲) 平台。中国卫星电视长城平台的建立, 扩大了中央电视台的外宣, 也使很多地方电视台的节目走向世界。

2009年, 中央电视台全面调整了全球覆盖卫星信号传输方案, 其要点是:

1.改变单一卫星C波段作为传输层的做法, 调整为光缆传输至欧洲、北美洲和香港, 在当地分发和上行卫星覆盖, 通过光缆的双向传输替代卫星的单向传输;

2.把外宣频道、长城平台和海外中心记者站的传输需求整合到一起, 共享光缆传输的双向资源。构建以洛杉矶、伦敦和香港作为信号分发中转的干线光缆网络, 将其作为我台外宣频道信号分发的集散地;

3.国际频道全球覆盖和落地统筹兼顾;

4.因地制宜选择资源, 为今后发展留出空间。

实现外宣电视节目的卫星全球覆盖, 为推进外宣电视频道在全球的落地提供了信号源。多年来中央电视台陆续与多家海外电视传媒机构合作, 使外宣国际频道以进入当地有线电视或卫星直播电视网等多种方式, 在遍布于亚州、非州、拉丁美州、北美州、欧洲和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频道或部分节目的落地播出。

中央电视台的外宣节目全球覆盖经历了21年的历程:外宣国际频道从1个发展到7个;编码和调制方式的改进, 使一个转发器传输的节目从一套到现在的十几套;租用的全球覆盖卫星从开始一颗到现在租用若干颗;播出的卫星信号从模拟到数字, 从数字标清到高清;外宣节目的落地方式从开路发射、有线电视、直播星到IPTV等多媒体方式。

截至2014年底, 中央电视台对外共传输和覆盖7套电视节目;很多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也同中央电视台节目一起传向到世界各国。

3.2 传送中央广播节目

在中央电视节目向境外传送同时, 中央台和国际台的声音广播节目也通过卫星走向世界。

1991年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采用MUSICAM技术通过“亚洲1号”卫星传送。1997年“亚洲2号”卫星投入运行后, 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改用Ku频段播出。

1997年以来, 中央电视台通过诸多国际通信卫星向全球播出电视节目, 国际台对外广播节目也伴随电视节目一同传送。

2004年10月, 国际台建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广播卫星传输覆盖系统》。该系统租用泛美-8、9、10号卫星的三个C频段转发器, 可传输16路立体声和40路单声道节目。

2005年初, 国际台与泛美卫星公司签协议, 通过“泛美8号”、“泛美9号”、“泛美10号”3颗卫星, 将国际台不同语种广播节目传送到全世界。

2011年, 国际台又对环球广播卫星传输覆盖系统进行了扩容, 并于2012年8月对新老系统进行了切换。扩容后的卫星传输系统, 其3颗国际通信卫星分别为IS19、IS20、IS21 (替换到期的原有卫星) , 可分别传输40路立体声;48路单声道和8路立体声, 20路单声道音频节目。

4 结束语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线发展到有线、从广播发展到电视、从地面传输发射发展到天上卫星广播, 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星网结合、天地交融的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网。而卫星电视以其独特优势在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卫星电视的贡献是重大的, 其主要作用为: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收视质量;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推动了有线电视、高清电视和电影业的发展;在救灾应急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带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为其提供巨大的市场;扩大和增强了我国广播电视外宣效果;争取与维护了我国宝贵的空间资源权益。

随着社会的进步, 卫星电视广播的用户已不满足原有收看模式。他们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高速移动状态下听好、看好自己想听、想看的节目和信息;他们需要:在保留广播方式的同时, 要有点播回传交互功能;他们需要:观看更加清晰的图像, 有临场的视觉体验;他们需要:在收看全球或全国电视广播节目的同时, 能接收到本地区的电视节目, 等等。未来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 必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上述需求。展望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发展的未来, 必将更加美好!

我们深信: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 在全国卫星广播影视上上下下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航天、卫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 未来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的应用会发展得更快、更好!让广大的受众从我国卫星广播影视中获得更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江澄, 高风吉, 朱云怡等.我国卫星广播影视的应用与发展历程回顾[M].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卫星直播管理中心, 2014.12.

探讨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应用技术 第8篇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卫星直播应用技术影响下, 我国广播电视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 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信息传播实时性目标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形式

卫星电视直播技术在使用过程中, 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电视节目数据信号的传输, 其一, 分配式。主要是将C波段卫星作为基础, 将节目信号传输到地方电视台、有线电视网的前后两端, 为观众呈现电视节目, 其信号质量、电视效果相对较差。其二, 直播形式, 简而言之, 用户利用碟型天线, 直接接受卫星节目。直播电视将数字解压压缩技术作为核心, 将节目转化为数字信号等形式输送到卫星上, 地面接收端再将数字信号还原传输到电视接收机中。例如, KU频段电视直播卫星, 将信号压缩进行传输, 能够上传140/280套电视节目, 在保证数量的同时, 也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 从而促进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1]

三、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应用技术发展情况

直播卫星以其自身频率高、覆盖功率大等优势, 在提高广播电视传输速度、增加覆盖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广播电视“村村通”影响下, 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数量及质量, 方便农民群众观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 加强对卫星直播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卫星电视直播在实现“村村通”目标过程中,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Ku频段在受到自然灾害影响下, 如雨、雪天气等, 存在节目模糊等现象, 另外,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高层建筑数量日益增多, 直接影响电视直播节目质量, 且难以实现节目本地化以及交互式业务发展。诚然, 卫星直播技术存在一些不足, 但是, 其在收视效果、直播到户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另外, 通过卫星直播技术还能够增加用户收视数量, 成本消耗少, 信号质量强, 尤其是其安装简便, 适合大范围推广和普及, 是我国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的重要途径。[2]因此, 不断改进和完善卫星直播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卫星直播技术在“村村通”中的应用

目前, 我国明确规定“村村通”节目数量及具体要求, 为卫星直播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指明了方向。

(1) 节目建立的平台。节目平台作为节目集成与播出的前端, 涉及节目源采集、编码复用等多个系统, 节目采集主要将节目源信号进行一定处理, 并利用编码复用技术进行解码。例如, 视频动态编码为500kbps~10Mbps之间, 进而为观众提供广播电视节目, 另外, 我国相关部门对直播卫星做出了明确指导, 要积极发展机顶盒业务, 让观众能够通过广播电视指南, 实现跨越式检索和收看电视节目, 实现个性化广播电视发展目标。直播卫星“村村通”视频编码要符合通用编码中的主级编码, 音频则使用第II层编码。

(2) 卫星传输工作。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核心, 促进民族产业进一步发展, 直播卫星传输信号编码要利用效率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水平ABS-S标准, 采用上、中、下三级信号传输, 确保信号传输快速、稳定到达电视接收端。通过将电视节目压缩成信道编码, 结合卫星传输参数, 将数据信息传输到终端, 不仅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电视节目, 而且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支持。[3]

(3) 实现卫星接收。为了确保卫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在卫星直播发展过程中, “村村通”机顶盒要具备拒绝标准方式以外的解调功能, 避免影响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安全性, 提高卫星直播信号质量的同时, 还能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目标, 从而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4]

视频与音频在接收方面与节目平台建立使用标准一致, 同样是主级与第II层编码, 为了同时兼顾快速接收与控制成本两个方面的工作, 前期卫星节目在机顶盒中可以采用透明式传输方式进行传送, 并采用一体化变频器调整和优化设备功能, 避免其他信号的干扰, 确保信号质量及节目的安全播出。除此之外, 针对直播卫星接收天线的技术要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 天气等, 调整接收天线口径, 将可用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保障直播节目质量, 提高广播电视服务质量, 从而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5]

五、结论

广播电视卫星直播技术作为一项创新技术, 不仅在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 应用和普及卫星直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 采用合理方式和方法, 在确保我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同时, 有效提高服务质量, 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宝君.直播卫星在吉林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广播电视信息, 2010, 18 (03) :259-261.

[2]马清水.正面直播卫星挑战, 加快市县广电事业发展[J].广播电视信息, 2012, 20 (05) :12-14.

[3]尚金伟.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电波传输特性及自适应TDMA抗雨衰对策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11:158-159.

[4]邱洪云, 江兵.C、Ku频段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参数程序设计[J].广播电视信息, 2013, 14 (01) :265-267.

[5]俞德育.中国的直播卫星——SINOSAT2[J].有线电视技术, 2009, 12 (05) :123-125.

电视广播卫星 第9篇

1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

1.1 定义

数字调制技术指的就是对信号源编码信息予以处理,将基带信号转变为一个相对基带而言频率非常高的带通信号,使其适合传输的过程。带通信号也称为已调信号,而基带信号也可称之为调制信号。调制可以通过使高频载波随信号幅度的变化而改变载波的幅度、相位或者频率来实现。数字解调技术指的就是将基带信号从载波中提取出来以便预定的接收端处理和理解的过程。总的来说,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就是对离散变化数字信号的调制,基本数字调制技术主要包括三种:幅度键控、相移键控、频移键控。主要就是利用信号的调制对载波的幅度、相位参数、频率进行控制,进而完成调制工作。

1.2 数字调制功能与要求

一是频谱搬移。指的就是将传送信息基带信号搬移到相应频段信道上,展开相应的传输,进而达成信源信号和客观信道特性的匹配。频谱搬移是数字调制解调的基本功能。二是抗干扰。在数字调制过程中,要求已调波功率谱的主瓣占有尽量多的信号能量,并且波瓣较窄,具有快速滚降的特点;除此之外,要求带有外衰减大、旁瓣小的功能,这样才可以降低对其它通路的干扰。三是提高系统有效性,指的就是频谱有效性。在数字调制解调过程中,尽量提高频带利用效率,也就是单位频带内具有的信息率。

2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原理

在广播电视卫星系统中,因为收发两端中频滤波器信道的限制,加之发射机的高功率放大器、转发器的行波管放大器均是非线性部件,导致信道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所以,要求所用调制方式具备包络恒定及最小功率谱占有率。因为数字相位调制(PSK)具备包络恒定与较高的功率效率,可以在广播电视卫星系统中应用数字相位调制技术。

通常而言,数字相位调制技术包括绝对移相、相对移相。绝对移相指的就是借助不同相位表达数字信息,相对移相指的就是借助载波相对相位表达数字信息。数字相位调制技术原理就是借助载波相位变化传输数字信息,也就是利用二进制数字信号改变载波相位,进而完成频谱搬移。相同频率的两个载波,同时振荡,其可以同时达到零值,也可以同时达到正向最大值或者负向最大值,一直处在“同相”状态;假如其中一个载波出现延迟,那么就可能不会再出现“同相”状态;假如两个载波中,一个载波达到正向最大值,另一个载波达到负向最大值,就可以称之为“反相”状态。通常情况下,将信号振荡一次看成是360度。如果一个载波和另一个载波的距离为半个周期,可以说两个载波的相位相差180度,也就是“反相”状态。

3 广播电视卫星数字调制解调方式

3.1 二进制相移键控

二进制相移键控指的就是借助两种不同相位的载波表达数字信息的输入。将“0”“1”表示的二进制调制信号在电平转换后,形成由“1”“1”表示的双极性不归零信号,之后和载波相乘,形成二进制相移键控信号。二进制相移键控的最简单形式就是数字相位调制形式,其相移大小是180度,也可以称之为2-PSK。在2-PSK中,数字信息主要就是用前后码元已调信号相位变化进行表达,所以,用具有相位的模糊载波予以相干解调的时候,不会对其相位产生影响。

3.2 四进制相移键控

四进制相移键控指的就是借助四种不同相位载波表达数字信息的输入。输入调制器中的数据为二进制数字序列,为了可以与四进制载波相位相符合,需要将二进制数据转变成四进制数据,进而要求将二进制数据序列中每两个比特分为一组,一共包括四种组合形式,分别为00、01、10、11。

3.3 八进制相移键控

八进制相移键控指的就是借助八种不同相位载波表达数字信息的输入。其主要就是将输入的二进制信号序列进行变换,转变成八进制信号序列,进而展开传递。输入二进制序列之后,将其串行转变为并行,从三信道中输出。三信道分别为:同相信道、控制信道、正交信道。

4 结束语

在无线电频率资源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技术、四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技术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八进制相移键控调制技术成为了一种新型调制方式,在现代卫星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广播电视卫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通信业务信息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过去的通信速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通信需求,所以,多进制数字调制技术应运而生,在信道频带受限的情况下,增加信息传输率,进而提高频带的利用效率。本文在分析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基础上,阐述广播电视卫星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及调制方式。

关键词:广播电视,卫星信号,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机故障的维修 第10篇

在广播电视卫星接收机使用的过程中, 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故障, 这需要引起维修人员的重视。直播卫星接收机的故障多数是由市电、静电或雷电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 故障的主要表现为卫星接收机的电源、高频头、主板等部件损坏。随着直播卫星接收机的使用逐渐普及, 接收机的维修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 需要直播卫星接收机维修人员有效掌握接收机的常见故障, 并在维修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维修经验, 及时排除接收机的基本故障。在直播卫星接收机的维修中, 维修思路是故障维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维修人员认真进行分析, 然后对故障做出适当维修。通常的维修思路是维修人员对接收机故障进行相应了解, 遵循“一询问、二目视、三测量的基本维修思路, 对接收机进行维修。首先, 直播卫星接收机维修人员, 可以对用户进行简单的询问, 了解故障出现的原因、过程, 并对故障的大概位置作出基本判断, 提高维修的有效性。其次, 接收机维修人员可以通过目视的方式, 对接收机进行基本检查, 通过观察接收器原件外观的损坏程度, 如虚焊、短路、断线等, 对接收机进行故障判断, 这样的维修思维也是一种效率较高的检测方式。

另外, 测量检测法是接收机故障检测中较为复杂, 也是较为重要的检测部分, 包括电阻检测法、电压检测法。其中, 电阻检测法是维修人员通过三用表对电阻进行检测, 主要针对电路中的众多元器件进行检测, 判断接收机的基本故障;电压检测法是利用三用表, 对接收机的可疑点进行电压测量, 通过电压的测量可以逐渐缩小故障范围, 确定故障位置, 对提高接收机的维修效率有重要作用。直播卫星接收机的维修思路, 是提高维修系统工作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维修人员认真掌握。

2 直播卫星接收机故障检修实例

首先,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机不开机, 是较为常见的故障之一, 而造成不开机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需要直播卫星接收机维修人员准确地检测, 认真地维修。导致直播卫星接收机不开机的基本原因包括开关电源、软件程序出错等。在维修过程中, 维修人员应先对接收机的开机指示灯进行检测, 进一步判断开关电源是否正常运作;再对开关电源进行检查, 如果没有故障存在, 就要对接收机的主板进行检测, 检测主板是否有进水、腐蚀, 并查看时钟脉冲和复位信号。如果有主板电容变黑的现象, 应对整流管进行更换, 并更换新的保险管, 更换后通电开机, 直播卫星接收机的不开机故障排除。

其次, 直播卫星接收机无信号和信号质量差, 就成为了直播卫星接收机用户所要面对的又一种问题, 需要接收机维修人员不断积累维修经验, 及时排除故障。卫星接收机无信号强度或者信号质量差, 多是有高频头、电缆、主板等原因造成。在维修操作中, 维修人员应打开接收机后盖, 对电源板的电压输出进行测量, 因为接收机的信号强度主要原因是电源板和高频头, 所以, 在对电源板检测后, 要对高频头的输入电压进行检查。这样的检测方式能够准确地找出接收机无信号强度的基本原因, 能帮助维修人员尽快排除直播卫星接收机故障。

3 结语

在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不断普及的当前, 直播卫星接收机的故障, 就成了直播卫星维修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 已经逐渐引起了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事业的高度重视。只有直播卫星接收机维修人员, 对收机所容易出现的基本故障进行充分了解,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维修经验, 才能更好地对接收机进行高效维修, 为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使用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由此可见, 直播卫星接收机的故障维修, 与“户户通”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只有有效排除接收机的故障, 才能保障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用户的权益。

参考文献

[1]何广茹.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机故障的维修[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5, 32 (4) .

[2]魏亚峰.直播卫星接收机电源常见故障检修思路[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210.

电视广播卫星 第11篇

1 雷电的产生

雷电是由天空中云层间的相互高速运动、剧烈磨擦,使高端云层和低端云层带上极性相反电荷。此时,低端云层在其下面的大地上也感应出大量的异种电荷,形成一个极大的电容,当其场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产生对地放电,这就是雷电现象。

雷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冲击电流大

雷电发生时冲击电流特别大,其电流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安培。

(2)时间短

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即先导放电、主放电、余光放电。整个过程不会超过60微秒,时间非常短。

(3)雷电流变化梯度大

雷电发生时,雷电流变化梯度大,有的甚至可达10千安/微秒。

(4)冲击电压高

雷电发生时,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可高达上亿伏。

2 雷电的影响

雷电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它的破坏主要是由于云层间或云和大地之间以及云和空气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25—30kV/cm)时,所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通常雷击有三种形式: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直击雷是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上某一点之间发生迅猛的放电现象。感应雷是当直击雷发生以后,云层带电迅速消失,地面某些范围由于散流电阻大,出现局部高电压,或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或金属物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进而发生闪击现象的二次雷。球形雷是球状闪电的现象。

3 雷电的防护

由于雷电的破坏性极强,雷电发生时经常会出现人身伤亡和设备损坏的事故,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做好雷电防护工作极端重要。对于卫星地球站而言防护雷电的对象除了人之外主要还可分为建筑物、机房和电力设施等。不同的对象,雷电的防护措施也有不同。

常规防雷电可分为防直击雷电、防感应雷电和综合性防雷电。防直击雷电的避雷装置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接闪器又分为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防感应雷电的避雷装置主要是避雷器。对同一保护对象同时采用多种避雷装置,称为综合性防雷电。避雷装置要定期进行检测,防止因导线的导电性差或接地不良起不到保护作用。

(1)避雷针防雷电

避雷针是以引雷针作为接闪器的避雷装置,可将周围的雷电引来并提前放电,将雷电电流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避免保护对象直接遭雷击。

(2)避雷带防雷电

避雷带是指在建筑物顶层四周的女儿墙上或屋脊、屋檐上安装金属带做接闪器的防雷电装置。避雷带的防护原理与避雷线一样,由于它的接闪面积大,接闪设备附近空间电场强度相对比较强,更容易吸引雷电先导,使附近尤其比它低的物体受雷击的几率大大减少。

(3)避雷器防雷电

避雷器,又称作浪涌保护器。避雷器防雷电是把因雷电感应而窜入电力线、信号传输线的高电压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用电设备不被击穿。常用的避雷器种类繁多,可分为三大类,有放电间歇型、阀型和传输线分流型。

设备遭雷击受损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直接遭受雷击而损坏;二是雷电脉冲沿着与设备相连的信号线、电源线或其他金属管线侵入使设备受损;三是设备接地体在雷击时产生瞬间高电位形成地电位“反击”而损坏;四是设备安装的方法或安装位置不当,受雷电在空间分布的电场、磁场影响而损坏。加装避雷器可把电器设备两端实际承受的电压限制在安全电压内,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4)综合性防雷电

综合性防雷电是相对于局部防雷电和单一措施防雷电的一种综合性防雷电。设计时除针对被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外,还要了解其周围的天气环境条件和防护区域的雷电活动规律,确定直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等级和主要技术参数,采取综合性防雷电措施。它由直击雷防护措施、等电位连接措施、屏蔽措施、规范的综合布线、设计安装SPD、完善合理的接地系统。

4 卫星地球站防雷接地系统

卫星地球站的防雷接地系统是一个综合工程,要在地球站建设时就进行实施,在防雷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时,应根据当地的地质、土壤、气象、环境、被保护物的特点,雷电活动规律等因素综合考虑,采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在使用的防雷产品上应采用技术和质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防雷设备、器件、器材、避免使用非标准防雷产品和器件。新增加系统建设和新增加安装设备应同时对防雷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以保证系统的防雷作用。

4.1 主要考虑的以下原则及注意事项

(1)防雷接地系统必须满足国家及行业标准: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GB50343《建筑物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2004)、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实施细则。

(2)设计和施工必须要选择有资质的企业,以保证的有效性。

(3)机房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应采用同一接地系统。

(4)施工中要把好质量关,保证工程的质量。

(5)定期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防雷接地系统的完好性。建议最少两年做一次全面检测,有条件的每年雨季来临前测试一次。

(6)各接地母线及连接点应做镀锌防腐处理,保护年限不小于二十年。

4.2 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制作统一的接地系统

由于接地的良好状态对防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制作接地体时一般采用40mm×40mm的角铁,每根长2.5m,间距约5米垂直打入地下顶端距地面约0.5~1.0m,顶端再用40mm×40mm左右的扁铁全部焊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接地系统。

(2)建筑物防雷

建筑物的防雷主要是在卫星地球站内设置合适的避雷塔,使之形成覆盖卫星地球站保护区域,同时在高的建筑物安装避雷带,并将其与接地系统焊接,同时将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的钢筋也与接地系统进行连接。

(3)微波塔及天馈线防雷

微波塔和天馈线为了避免遮挡一般都会建在地球站较高的位置上,是直击雷破坏的重点对象。微波塔会安装避雷装置和接地网,而天馈线就要求我们合理的设置避雷针并且保证其与建筑物顶部的避雷带或者微波塔地网的可靠连接。与此同时,馈线的引雷也不容小觑。一般馈线都较长,很容易受到感应雷的影响,从而破坏地球站的设备甚至系统瘫痪不能正常运行。一般对于馈线防雷,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地处理,用来释放感应电荷。普通的馈线需要三点接地,首先是天线下方拐弯处需要进行一次接地,再一个就是馈线中间需要接地,馈线进入机房前需要进行第三点接地,如果馈线长度大于60米,还需要在中间加设一点接地。现在的卫星上行天线都安装了避雷针进行防雷。

(4)光缆进线的防雷

卫星地球站节目源传输主要靠光缆,对于进入机房内的光缆来说,因为光缆大部分含有金属加强筋和金属护套,因此可采用直埋光缆或普通光缆穿钢管埋地进入机房,埋地长度宜不小于50m,一般可从线路终端杆开始埋设,直埋光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钢管两端应就近可靠接地。光缆安装时,应将光缆金属体和光缆终端盒内专用接地母排妥善连接,同时将该接地母排直接与室外馈线接地排相连。与此同时,在光缆与机房内设备相连之前应安装SPD。

(5)上行系统设备的防雷

现在的卫星地球站多数采用播出机房和中央控制机房分开,也就是上行设备和其他系统分离。对于上行设备的防雷应主要是防止雷电感应所形成的感应过电压、过电流对设备的损坏。对上行系统内的各种电子、电器设备的防雷措施主要采用限压、分流的方法,即在电子、电器设备的电源线路上、馈线线路上及信号线路上分别安装电源避雷器。特别应强调电源线路上的防雷,统计表明,电子、电器设备遭受雷击有70~80%以上是沿电源线路入侵感应雷电波所造成的,因此电源线路的电源避雷器防雷应是电器设备防雷的重点。一般要采用三级保护,即在设备所在的建筑物的总配电柜处安装一级电源避雷器保护,在设备所在的楼层或房间的分电源处安装二级电源避雷器保护,在设备的用电前端安装三级保护电源避雷器。通过层层设防,逐步限压分流和放电,逐步消除雷电能量,才能确保电子、电器设备的安全。

(6)机房防雷

房内设备的防雷是地球站防雷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地球站防雷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万一雷电进入机房,而机房内部设备防雷工作没有做好,整个防雷工程将会功亏一篑。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做好机房内设备的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保护接地是指为了防止在设备绝缘损坏或意外情况下金属外壳带电时强电流通过人体,将正常情况下不带电,而在绝缘材料损坏后或其他情况下可能带电的电器金属部分(即与带电部分相绝缘的金属结构部分)用导线与接地体可靠连接起来的一种保护接线方式以保证人身安全。工作接地是保持系统电位的稳定性,即减轻低压系统由高压窜入低压的原因所产生过电压的危险性,将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在交直流电力系统的适当地方进行接地,交流一般为中与此同时,应在用电设备的前端安装电源避雷器。对于卫星地球站机房防雷接地,为了防止地电位反击,根据机房的地网铺设情况,可以采用等电位连接的方案。即在交流配电箱和机房的电源SPD附近可以安装室内接地汇流排,为防止地电位反击,所有室内设备的接地都要接到室内接地汇流排。如果不方便,可以安装室内接地分汇流排,最后接至室内汇流排,再把室内接地总汇流排和室外接地排运用接地线和地网相连。

5 结语

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的防雷接地系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球站播出系统工作的安全性,是地球站技术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防雷接地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摘要:本文对雷电的产生、影响、分类和雷电防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卫星地球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做好几项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卫星地球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应注意的事项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跨国财务下一篇:软实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