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2024-06-25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精选12篇)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内容

2011、2012、2013年全院护理不良事件统计资料和护理质量指标完成统计资料, 研究指标包括:不良事件上报率, 分级护理质量指标, 护理文件书写指标, 抢救车物品、药品完好率, 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基础护理、医疗技术检查、职业暴露、药品不良反应、药物调剂分发、设备器械使用、输血、诊疗记录、知情同意、治安、公共设施及意外伤害、导管操作、营养与饮食、物品运送、治疗错误、信息传递错误、方法技术错误等。

1.2 观察方法

1.2.1报告时限及方式:

各类事项规定报告时限, 方式 (电话、书面、面谈等) 、接报部门及人员 (护士长、护理部、相关职能部门等) 。

1.2.2 报告部门简要描述事项内容:

发生时间、可能原因、导致后果、工作难点及重点、主要措施及关键环节、请求支援或配合方式。由事件责任人填写, 护士长审核后签名, 上报科护士长, 然后上报护理部或其他职能部门, 由当事人也可直接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1.2.3 调查原因:

科护士长到现场调查事件原因, 指导帮助科室具体处理, 在大科范围内协调人力物力, 提出本部门及院内协调的建议和意见, 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质控管理组, 检查护理安全指标落实情况, 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追溯性督导检查, 护理部到现场调查, 检查评价护理措施到位情况, 补充完善处理方案, 及时协助院内协调, 必要时联系专科小组进行现场指导, 专科小组按报告部门要求及时给予技术指导。护理部负责追踪事项进展及结果, 对报告的及时性、事件处理的方法及结果进行评价。

[例 (%) ]

注:与2013年比较, *P<0.05

1.2.4 季度总结:

每季度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发生的护理安全事项中的不良事件按回顾性管理模式RCA (Root Cause Analysis) 进行分析讨论, 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 并制定预防措施,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全院护理人员, 召开护理安全事项质量分析报告会, 对本季度质量进行点评, 最终达到全院资源共同分享, 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2 结果

2.1 安全事项及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

2013年的安全事件报告率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率较2011、2012年均有显著升高,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012年与2013年护理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2013年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护理安全合格率均较2012年上升, 护士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由2012年的89.0%上升至2013年的96.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例 (%) ]

注:与2012年比较, *P<0.05

2.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应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后, 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增强, Ⅲ类不良事件明显下降, Ⅳ类不良事件明显上升。见表3。

[例 (%) ]

3 讨论

3.1 护士报告意识增强

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正逐渐为护理人员接受, 表面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逐年增多了, 分析主要原因, 一方面每年住院患者总数相对增加, 另一方面护理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使用、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对于不良事件报告的鼓励措施使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识提高。不良事件报告率的增加起到了资源共享的作用, 其他科室和部门可以借鉴, 及时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防范, 是护理工作应用安全护理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不良事件上报率与国外相比仍偏低。Baker等[3]曾进行调查发现, 加拿大医院的不良事件报告率为7.5%。Donna等[4]对美国科罗拉多州和犹他州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发现, 儿童不良事件的报告率为1%, 但存在担心报告不良事项影响年终考核、影响自身形象等诸多心里因素[5], 因此不良事件报告要深入人心还需要一段时间。

3.2 临床护理质量明显上升

护理管理者转变观念, 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临床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不是惩罚犯错者, 首先是系统分析原因, 找出管理体系的缺陷, 如科室环境、设备配置、人员配置、药品管理、后勤支持等, 及时评估护理体系存在的危险因素, 实行人性化管理,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偏差的机制, 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进相应的流程, 达到持续护理质量提高的良性循环[6]。

3.3 患者满意度提高

按美国研究调查, 住院患者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达到了2.9%, 其中半数以上是可以预防的[7]。2013年护理工作Ⅲ类不良事件明显下降, Ⅳ类不良事件明显上升。分析其原因为:护理部制定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 明确科室报告的事项范围, 层级报告, 规范了科室的报告方式, 使科室能与最佳渠道、最快方式报告, 杜绝了信息中断, 让整个报告系统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全院护理动态信息, 提高了信息沟通能力;护理部成立护理安全小组, 由专人负责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督导、检查和落实情况, 样护理部接到报告后, 首先识别不良事件风险级别, 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处置, 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 有利于促进护理不良事件的良性转归[8], 对全院护理工作起到了风险预防的作用, 同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4 护士满意率增高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不良事件分析讨论会, 按回顾性管理模式对于上报的安全隐患, 进行系统化、逻辑化客观化和规范化的RCA根本分析方法, 找出安全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 制定预防措施, 总结经验教训, 同时护理人员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每个不良事件的看法、意见和建议, 提出解决方法, 改变了以往那种服从命令的工作模式, 拉近了护士与管理者的距离, 激发了护士的自主参与性[9], 护士通过不断地观察, 不断地分析、总结经验, 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漓, 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1) :54-55.

[2] 李裕明, 史瑞芬.护理一般差错瞒报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5) :13-14.

[3] Baker GR, Norton PG, Flintoft V, et al.The Canadian Adverse Events Study: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mong hospital in Canada[J].JAMC, 2004, 170 (11) :1678-1686.

[4] Donna W, Erie T, Jane H, et al.Adverse events and 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 in children[J].Pediatrics, 2005, 115 (1) :155-160.

[5] 陈林, 祝志梅, 王瑞云.影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因素的调查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4) :628-629.

[6] 陈海燕, 刘绍芳.实施无惩罚措施对护理人员呈报不良事件态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 2010, 17 (9B) :25-26.

[7] Kohn LT, Donaldson MS, Covrigan JM.孰能无错——创建更加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

[8] 汪晓攀, 韩琴, 张敏, 等.护理不良事件无惩罚原则管理效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1) :42-44.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2篇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护理管理中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护理管理中采用常规方法,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回顾分析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方面,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随着临床护理服务观念的更新,患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护理服务有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对于医院护理管理有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在护理安全方面,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会进一步造成护患关系的紧张。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管理水平,降低临床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服务质量,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就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室内部共有护理人员24名,均为女性,年龄在21—45岁、平均年龄(31.6±5.1)岁;在工作年限方面,1-5年7人,5-10年9人,10-20年6人,20年以上2人;其中大专学历2名、本科学历22名;在职称方面,副主任1人,主管4人,护师12人,护士7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的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数量没有发生变化。1.2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护理管理中采用的是常规方法,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护理管理中于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应用了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文献检索方式从国内大型网站、报刊等方面收集典型的护理不良事件案例,通过对不良事件典型案例的分类整理,每周在固定时间为所有护理人员就选择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具体分析可通过PPT文档、观看视频、护理管理知识宣传册等完成不良事件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进一步加大对护理管理制度的完善,比如: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护理交接班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制度等。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观察指标有:(1)护理人员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2)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3)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1.4评价指标

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管理知识评分采用我院自拟的护理管理知识评分,包含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法律保护意识查对制度的执行、安全用药、与患者的有效沟通、护理文书规范书写、不良事件报告情况、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护理操作技能等,综合上述不同项目后换算为百分制,分值越高,对应的护理管理水平越高;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获得,发放问卷100分,回收率为100.0%,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1.5统计学分析

整理本次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率(%)表示,护理管理评分使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前者使用卡方检验,后者使用t检验,比较后以P<0.05表示存在较大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1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

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比较见表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采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后,护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相对于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时间段护理管理评分比较(x±s,n=24,分)

时间段

2014年6月—2015年6月 2015年7月—2016年7月

t P 2.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014年6月—2015年6月共接收患者980例,其中有19例出现了护理不良事件,所占比例为1.94%;2015年7月—2016年7月共接收患者995例,没有出现护理不良事件,在不同时间段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护理满意度比较

2014年6月—2015年6月表示满意40例(80.0%)、一般8例(16.0%)、不满意2例(4.0%);2015年7月—2016年7月表示满意的有49例(98.0%)、一般1例(2.0%)、不满意为0,在护理满意度方面,两个不同时间段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管理是保证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护理管理中护理安全管理属于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点,根据我国不同学者对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报道,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在2.9%—16.6%。其中用药错误为14.9%—28.2%,跌倒坠床为20.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临床

护理管理得分 60.7±10.5 85.9±7.3 37.216 >0.05 护理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护理风险较大。

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就是结合医院的护理实际,从国内搜集整理相关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并通过向护理人员的讲解以及深入剖析,让护理人员看到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护理人员以及医院等造成的影响,让每一位护理人员切实认识到护理管理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护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中通过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结果显示,护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同时护理服务质量也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在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案例分析法,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知识掌握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防范 第3篇

随着人们对法律意识普遍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就医过程中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护理安全就成为当务之急,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医疗护理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护理部积极查找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加强管理及防范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明显降低。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共发生65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隐患类20例,差错类44例,事故类1例。2010年1~12月共发生32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安全隐患类12例,差错类20例,事故类0例。

常见原因

工作责任心不强:责任心不强是历年来差错发生率最高一类,工作态度不严谨不认真,上班时松松垮垮,不负责任,观察巡视不到位,汇报不及时,查对不严密,是护理缺陷发生的主要原因。

工作经验不足: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年资低的护士、护生及新上岗人员。

工作安排不合理: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在工作忙、人员少;交接班时、节假日、夜班时。

操作规程不规范:护理缺陷往往发生在简化操作流程,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操作原则及常规。

管理及防范措施

严格护理质量管理:护理部成立护理缺陷鉴定小组,护理部主任为组长,负责全院护理不良事件定性及处理,各病区护士长为成员,参加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分析,提出防范措施,鉴定小组制定出严密地制度,每护理单元都有护理不良事件登记簿,对护理不良事件做到及时登记,一式二份,一份报护理部,一份科室存留,每月统计一次,每季度进行分析、鉴定;并决定处理意见。两年来未有漏报现象。

加强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护理管理者除对日常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把好质量关外,更重要制定出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对一切可能引起差错的病房布局、护理用具、工作流程都要警觉性加以改革。如病室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床头牌要放在醒目地方,对特殊检查、治疗、护理要有特殊标志,对药物过敏者床头牌、病历都要有醒目标记;对使用约束带、热水袋、冰袋防护档,长期卧床者要在记事板上记录清楚,并使用巡视记录;对分级护理、饮食标志要明显可辨;对出入院流程、操作流程、各项护理常规、制度要制作卡片熟记、随身携带。

提高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意识:搞好医疗安全,归根到底是解决好对人的管理问题,是做好人的工作,提高人的医疗安全意识,我院护理部每季度进行安全教育一次,请外院专家来我院讲座,请法院专家来院进行案例分析,本院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并进行考试。应用实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让当事人讲缺陷经过,讲险些发生的事例,做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让护理人员人人知道缺陷的内容,不仅是打错针发错药,凡是涉及患者检查、治疗护理等全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不到位都视为不良事件。将不良事件进行分为安全隐患类、差错类、事故类。如医嘱处理未签字,观察记录不及时,治疗不及时,巡视不到位,空腹抽血未禁食等。通过反复学习,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

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护理部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制度及各科操作规程,若護理中有章不循、玩忽职守、粗心大意是护理缺陷发生的隐患。对此我院护理部制定了护理安全“五不可”,不可随意简化操作规程;不可忽视查对制度,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病情变化;不可放手对护生的无监督的独自操作。强化护理安全意识,狠抓易发生差错的几个环节:①危险时刻人员少,节假日、交接班、夜班;②危险人员,新上岗、情绪不稳定的护士;③危险操作,对特殊检查、治疗、护理患者。针对缺陷发生的时间、环节、科室、个人进行分析,对护士进行安排、调配,对新上岗护士要做到多示范、多讲解、多指导,对各项操作,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到多检查、多核对、多观察。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倡“慎独”精神:我院不断对护理人员进行道德教育和有关法律法规学习,培养护士的道德信念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在工作中主动克服侥幸心理增加责任感,自觉地将各项护理工作标准及要求化为自身的护理行为。护理工作往往是一个人独立进行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有时他们不能提出自己意见和要求,全靠护理人员自己观察和护理,而正确与否,好与差是医护单方认可。如对患者翻身、吸痰、口腔护理是否遵守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这些工作往往不易被人觉察到,这就要求有高度道德观念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理不良事件得到有效防范。

加强对护士业务素质培训: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为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我院护理部制定三基三严训练计划,组建教学小组,每月进行全院护理人员业务讲课一次,安排专科护理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安排护理股干参加管理培训,每季度理论考试一次,每月操作抽查一次,每年进行一次技术比赛,使护理人员业务能力逐步提高。过硬的业务能力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的保证。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不良事件上报情况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数为84例, 其中用药有关的差错41例 (占49%) , 对用药错误进行原因分析, 找出防范管理对策, 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护理不良事件52例, 其中用药差错7例, 占 (13%) 。效果明显。

1.2 方法

对用药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归类分析, 根据护理事件是否造成伤害对不良事件分级。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损伤结局分级根据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以执行, 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 生命体征无改变, 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 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 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 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Ⅴ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1,2,3,4]。结合麻城市人民医院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无伤害:事件对患者没有造成任何伤害。轻度伤害:事件虽然造成伤害, 但不需或仅需稍微的处理或观察。中度伤害:需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 但仅需要简单的处理。重度伤害:除需要额外的探视、评估或观察外, 还需住院、延长住院时问或会诊等特别处理。极重度伤害:造成患者永久残障或永久功能障碍。

2 结果

41例用药护理不良事件中, 化疗药物外渗4例,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6例, 输入电脑药名, 剂量错误12例, 口服药发错、或者服法交代错误7例, 静脉加药配伍错误4例, 接错输液瓶4例, 医嘱执行不及时2例, 应作皮试的药物未做皮试的2例, 其中无伤害25例, 轻度伤害8例, 中度伤害5例, 重度伤害3例。重度伤害1例是化疗药物外渗导致组织坏死疤痕形成, 1例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 医师开错化疗药物的剂量, 导致患者胸闭呼吸困难抢救和严重的骨髓抑制, 另1例是用药过程中药物发生过敏性休克抢救。中度伤害中静脉输液药物的剂量不准确3例, 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1例, 药物的输液反应1例。轻度伤害, 1例为口服药发药不及时, 3例发药护士服药时间及剂量有误, 2例药物外渗面积>33cm, 2例输液换吊瓶时接错液体。

3 讨论

3.1 发生用药错误的原因

3.1.1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消极倦怠心理, 上班思想不集中, 工作缺乏热情, 对待患者冷漠, 与医师和患者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3.1.2 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 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 只喊床号, 不喊姓名, 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 不看药名, 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 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 对用法查对不严, 对浓度查对不严, 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3.1.3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 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 错抄漏抄医嘱, 有时凭借主观印象, 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 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h, 错服、漏服、多服药, 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 未及时观察结果, 又重做者, 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3.1.4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 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 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 药品过期, 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3.2 管理对策

3.2.1 树立安全用药的意识,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护士是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 哪怕一点点差错, 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造成患者的伤害, 对护士的身心也是很大的打击, 进行法制教育, 对不良事件的重视, 经常了解及分析院内外发生的不良事件原因, 防范措施, 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严格自律, 在执行医嘱时全神贯注、一心一意, 给患者进行操作时不接打电话, 小心谨慎, 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进行学习与培训, 增强护理人员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风险抵御能力

3.2.2 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严格遵守医嘱执行制度和查对制度, 我们知道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是血与泪的教训写成的, 不凭印象执行医嘱, 心中有标准, 安全才有保证。医嘱一般情况下要求双人核对, 高危药物一定要双人核对后才能执行, 危重患者、新患者的医嘱优先录入,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通知医师改、停医嘱, 防止医嘱与患者的实际情况不符而引起的差错。

3.2.3 明确各班工作职责, 责任到岗, 做到疏而不漏, 并根据工作中的实际不断改进各班职责。固定排有专科工作经验的护士上交班, 这是发现医师开医嘱的错误最有效的方法, 科室建立备忘录, 将科室需要注意的事项、写在备忘录里, 让每个护士看后签字, 保留已使用的药物说明书,

3.2.4 对有特殊的要求的药物, 科室进行汇总, 张贴在护士工作站, 让每个护士输入电脑及使用时都能引起注意, 对自己从未使用过的药物, 要求护士要认真查看说明书, 并将说明书交护士长存档保管。

3.2.5 严格观察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规范过敏反应、危及生命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程序, 对护士的应急预案进行训练和考核。

3.2.6 护士长做好药品的管理治疗室的药品和急救车里的药品及时清点, 将有效期和批号都做好标记, 本年度要过期的药品做好重点标记, 根据科室专科特点做好药品的储备, 需要冷藏药品按要求冷藏, 保证药品的质量及药品在有效期内。

4 总结

给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是护士工作的主要内容, 而药物治疗过程中, 有很多的环节, 任何一个环节疏忽, 都会发生用药错误, 结合麻城市人民医院2009年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发生率较高, 通过树立安全用药的意识;保证用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明确各班工作职责, 责任到岗, 做到疏而不漏;对有特殊的要求的药物, 进行汇总引起注意;严密观察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护士长做好药品的管理;2010年用药错误明显下降, 本文就用药差错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 供护理同行参考, 达到防止用药错误不良事件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护理的目的。

摘要:护理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 由于它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护士这一职业充满了特殊性与重要性。护理学专家指出:凡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时, 均属于护理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常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也将使医院在人、财、物、声誉、形象方面受到损失, 甚至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 积极主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关键。

关键词:用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水清, 张小庄, 聂川.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08, 26 (5) :53-56.

[2]米新翠, 刘英, 宋玉萍.严格不良事件风险防范提升护理服务品质[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6) :1-3.

[3]韦武燕, 邓春华.管道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8) :20-21.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简报 第5篇

青海省****医院

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

为进一步防范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确保病人安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8月20日我院召开了2015年第二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讨论、总结会,会议由护理部**主任主持,全院护士长均参加了会议。

会上,****主任详细通报了九起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护士长们针对发生的导管滑脱、不认真查对、不认真交接班等九起不良事件积极发言,讨论非常认真。最后****主任进行了全面总结、点评,并就如何保障患者安全、全面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第6篇

【关键词】 外科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8-01

所谓护理不良事件主要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内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这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如何更好地提高外科临床护理质量,减少临床护理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医院开展护理工作中所讨论的重点问题[1]。现在选取我院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对其发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在2010年7月——2012年5月间发生的30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中,管路滑脱14例,用药错误7例,坠床3例,护理投诉2例,药液外渗5例。对护理不良时间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 方法

121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 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外科发生风险事件的机率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外科工作性质及特点决定的,虽然护理不良事件不能够完全避免,但通过强化风险管理,可以促使护理人员意识到护理中存在的风险,但就当前来说,很多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不高,在护理过程中意识不到护理风险,产生了疏忽,从而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外科患者的病情都具有急、快的特点,尤其是复合性损伤,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密切观察,但很多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护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而且患者与护理人员的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难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评估,而当患者出现急性病症时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护理[2]。护理人员素质限制:外科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复,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很多医院护理人员的年纪较轻,专业经验不足,在护理过程中无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由此导致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增加。管路滑脱:大部分的外科患者都需要在手术后留置管道,根据本组统计显示,发生管路滑脱的有14例,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个是患者家属,一个是医院方面,对于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护理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病情改善。

122 加强外科临床护理的对策 强化护理人员防范意识:对于外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强化自身的防范意识,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于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应当及时报告临床医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护理风险[3]。加强患者评估:对于患者的病情,护理人员要加强评估,医院尽量配备齐全的护理人员,确保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配比充足,每一个患者都能够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对于医护人员评估患者,可以对其进行情景模拟或案例交流的方法进行强化,以免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给予其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有目的的逐步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综合护理服务水平,以避免由于护理水平不高而引起不良事件。加强管路护理:对于患者的管路护理,医护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鼓励其积极参与到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当中,不断改进管路的固定方法,同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当管路滑脱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强化患者的病情改善。

2 讨 论

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自身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对外科疾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护理风险,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医院应当强化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并尽量保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配比合适,从而确保为每一个患者都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要求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以减少管道滑脱情况的发生,确保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4]。

参考文献

[1] 宋晓燕护理不良事件77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2,74(01):87-88

[2] 甄锡云,张丽敏,郭毓萍心内科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51(03):65-68

[3] 梁梅菊,張兰兰327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24(03):77-78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急诊科不良事件管理情况进行研究, 此期间急诊科为了加强对急诊不良事件的管理力度, 增加质控小组, 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 分管护士长担任副组长, 小组成员一共有8名, 其工作年限为2~10年, 平均年限为 (7.8±0.1) 年。纳入标准: (1) 所有护士具有极强表达能力, 且护理技术知识非常全面; (2) 所有护士工作年限>1年, 且平时工作表现优异; (3) 未曾参与不良事件整改培训。排除标准: (1) 实习生排除调查范围; (2) 未满足护士职称者排除; (3) 曾经接受专门整改培训人员排除。

1.2 方法

首先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数据统计, 计算不良事件发生概率, 然后再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进行数据统计。在进行护理整改过程中主要建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一共8名组员, 建立根因分析机制, 所有组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 护士长和分管护士长进行监督以及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根因分析法的具体操作, 对于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总结分析结果, 然后在护理中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从而提升护理质量。 (1) 原因确定。首先列出事件的相关组织以及系统分类, 从系统中找出根本原因, 并且确认根本原因在直接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调查当事人原因的时候, 重点对其护理的流程和人为因素进行评断。 (2) 引入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组长要对组员进行以人为本思想培养, 使得组员在护理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 积极解决患者的苦难所需, 彰显医院以人为本护理特色。 (3) 安全走访, 排查护理风险。护理风险随时存在, 既可能存在于护理人员中, 又可能存在于患者中, 还可能存在着第三方风险, 总之开展安全走访达到对护理风险及时控制的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使用 (%) 表示, 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本院的数据统计调查,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160起急诊事件, 对其进行统计, 有34起不良事件出现, 其中管道脱出、操作不当、意外伤害、药物相关分别占10例 (6.25%) 、8例 (5.00%) 、6例 (3.75%) 、10例 (6.25%) , 则不良事件出现概率为21.25%;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160起急诊事件,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 有10起护理不良事件, 其中管道脱出、操作不当、意外伤害、药物相关分别占3例 (1.88%) 、2例 (1.25%) 、2例 (1.25%) 、3例 (1.88%) , 则不良事件出现概率为6.26%。则护理整改之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为6.26%明显低于整改之前的21.25%, 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根因分析法的应用提高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在以往的急诊科室中, 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首先护士长查找的是护理当事人, 再询问护理当事人的护理情况, 最后再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并将该事件和当事人的奖金、素质分值挂钩。而采用根因分析法, 一旦出现护理不良事件, 并不是直接对护理当事人进行问责, 而是从整体系统上进行分析, 查找出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而在体系上进行改进, 再者, 由于科室的不同, 护理人员的素质有所差异, 她们在分析和讨论时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观点对事件进行分析, 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所以对体系的改善有很重要的作用, 护理人员也更容易从护理不良事件中学习到更多的注意事项, 积极改善自身的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之间也愿意和他人进行分享, 从而使她们注重护理操作, 注重上报, 这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有很大的改善作用[2]。

3.2 根因分析法的应用改善了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护理不良事件的产生不是孤立的原因造成的, 是众多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连锁引起的, 不仅有护理人员个人的原因, 也有整个护理体系的原因。根因分析法就是从体系上进行整体分析, 再分析个人的原因, 出现不良事件问责和处罚也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通过不良事件让全体护理人员吸取经验和教训, 以防止今后出现同类型的事件。该方法转变了曾经追究当事人责任为重点的管理理念, 对以后的护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3.3 根因分析法的应用提高了护理人员规避风险的能力

根因分析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体系原因和个人原因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 让全体护理人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为以后的护理奠定良好的基础[4,5]。

经本院的数据统计调查, 护理整改之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为6.26%明显低于整改之前的21.25%, 说明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护理整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采用根因分析法来对本院的不良事件管理进行原因分析, 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总体来说, 在急诊科中防范护理不良事件是管理的核心和目标, 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根因分析法对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有积极的作用, 是提高急诊科护理安全的有效办法。

参考文献

[1]吕小英, 徐玲芬, 李敏.根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4, 13 (1) :28-30.

[2]罗珊.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3 (6) :50-51.

[3]雷金娟.鱼骨图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303-304.

[4]徐春, 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 2009, 8 (6) :523-524.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8篇

关键词:根因分析,正反馈闭环管理,门诊,护理风险

护理风险被定义为可能发生于护理全过程中的所有不安全事件, 任何护理行为均与一定的护理风险相伴[1,2], 而门诊由于是医院各部门中就诊者流动量最大、病种类型及用药类型最为繁多且护理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力度相对较弱的地方, 故而存在着较高的护理风险[3], 极有必要采取科学先进而适宜的护理风险管理方式, 加强就诊者就诊范围内的护理安全保障, 保证就诊者获得安全而优质的护理服务[4]。科学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应当具备2个主要特征, 一是对风险事件高危因素的准确认定, 一是对风险管理效能的有效提高。根因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化的回顾性不良事件分析方法, 在对系统及流程中高危风险因素的确定方面十分有效[5,6], 而正反馈闭环管理则是一种新型的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能的管理方式, 其核心方法在于导入并应用新型激励机制, 完成管理系统自开放性向正反馈闭环管理方向的转变, 通过系统自身强大自激力的形成来促进系统整体性良性发展[7]。基于根因分析法及正反馈闭环管理在准确认定风险事件高危因素和有效提高管理效能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尝试将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我院门诊护理风险管理实践之中, 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门诊部现有护理人员55名, 中专、大专、本科、本科以上学历者分别为21 人、19 人、12人、3人,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分别为23人、17人、13人、2人。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前后的门诊护理人员变化情况经过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人员变化对本研究结果不产生影响。随机选择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前 (2014年6月—2014年12月) 与应用后 (2015 年1 月—2015 年6 月) 门诊病人各500例, 应用前后两组门诊病例在病种类型、年龄、性别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运用根因分析法确定门诊护理风险事件高危因素 ①组建门诊护理风险根因分析小组。由门诊护士长任根因分析小组组长, 两名资深门诊护士任副组长, 门诊全体护理工作者为小组成员。组长及副组长参加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的根因分析法专项培训, 培训合格后负责对全体小组成员实施相关培训。②查找近端原因并确定根本原因。门诊护理风险根因分析小组成员对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前发生的38例门诊护理风险事件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结合门诊护理实际工作, 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采用“头脑风暴法”, 逐一实施原因分析, 确定我院门诊护理风险事件根本原因为: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因素 (工作态度不认真、不遵循规章制度、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护理能力欠缺等) 、护理管理因素 (安全管理制度欠完善、护理流程欠优化合理、安全护理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

1.2.2 运用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 针对运用根因分析法确定的门诊护理风险事件高危因素提出整改策略, 加以落实并实施有效性跟踪评价

1.2.2.1 针对运用根因分析法确定的门诊护理风险事件高危因素召开反馈及整改专项会议, 提出整改具体策略 ①对门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安全教育, 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如典型护理风险事件案例的图片展示、影像资料播放等, 帮助门诊护理人员通过对生动翔实的护理风险事件案例的学习, 对护理风险事件所导致的护患双方严重伤害性产生深刻认识, 提高护理风险安全意识, 自觉以认真严肃细致的工作态度实施护理活动, 主动遵循规章制度;②强化门诊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将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化教育方式进行适宜化组合, 采用基础理论知识集中性课堂讲授、典型护理风险事件预防及紧急处置微剧本展演、疑难护理风险事件讨论、护理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角色扮演与模拟演练等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 将门诊护理风险事件的类型、特征、危险因素以及门诊护理风险优化管理与处置程序 (识别、分析、处理、控制) 等知识与技能传播给门诊全体护理工作人员。③由门诊护士长为主导, 全体护理人员共同参与, 经过初稿形成-实施-评价-修订等科学程序形成科学、严谨、全面、优化的门诊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护理流程, 并加以落实。④强化门诊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工作, 形成门诊护理安全考评体系, 实施全员质量控制, 让门诊护理系统的每一个成员均熟知护理安全质控标准, 并主动地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地实施护理安全质控。⑤建立每月门诊护理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反馈上月门诊护理安全质控整改结果, 点名表扬获得积极整改效果的护理人员, 并请其现场传授护理安全风险管理经验, 形成激励机制;反馈当月护理安全问题并提出后续整改策略, 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处理门诊护理安全中所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共性护理安全问题可于例会上进行重点强调和整改讨论, 涉及个别部门与人员的个性问题则避免传统的点名式批评方法, 而是于例会后与个性问题部门负责人或当事人实施面对面单独沟通, 真诚地向沟通对象指出问题所在, 了解沟通对象存在的导致问题出现的现实困难, 共同分析和讨论问题根源与改进策略。

1.2.2.2 持续性递进式跟踪评价门诊护理安全问题整改结果, 构建起具备强大内在自激性的门诊护理安全闭环管理系统运用鱼骨图、甘特图等科学的护理安全管理工具, 对每月门诊护理安全例会信息进行生动直观的再现与表达, 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护理整体月度间、季度间) 和横向比较分析 (各护理人员之间) , 对于符合常规反馈的项目 (已实现预期整改目标) 转入常规反馈轨道, 对于不符合常规反馈要求的项目 (未实现预期整改目标) , 继续查找和分析未达标的具体原因, 并根据分析结果及时修订整改策略, 加以重点持续落实, 直至预期整改目标的实现。通过持续性递进式跟踪评价门诊护理安全问题整改结果, 形成门诊护理安全管理长效反馈机制, 进而构建起具备强大内在自激性的门诊护理安全闭环管理系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门诊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参考国内研究者的相关研究结果, 自行设计门诊护理人员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表[8]。该评价表包括护理风险管理态度 (41分) 、护理风险管理技能 (39分) 以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20分) 三维度合计10个条目。评价分值与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能力呈正比。

1.3.2 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评价指标采用门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门诊护理相关投诉率做为门诊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分别统计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前后发生于两门诊病例组中的护理风险事件例次和护理相关投诉例次,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次/总入选门诊病例数, 护理相关投诉率=护理相关投诉例次/总入选门诊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模式应用前后门诊护士风险管理能力的比较采用t检验, 应用前后门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门诊护理相关投诉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与医院其他部门及科室相比, 门诊部的主要特点是就诊者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大, 疾病种类及用药种类数量庞大, 而护理供给量与护理人员应急处置能力却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 导致门诊护理在分诊挂号、导医服务、用药治疗、检查配合、应急抢救等各护理环节中均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护理风险[9]。成功识别门诊护理风险高危因素并通过持续改进来规避护理风险, 是保障门诊就诊者护理安全与质量的基础。本研究在门诊护理中实施基于根因分析的正反馈闭环管理, 研究结果显示, 门诊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应用前, 门诊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门诊护理相关投诉率则显著低于应用前, 提示有效应用根因分析法在护理风险因素确定方面的优势及正反馈闭环管理在风险管理效能方面的优势, 有利于改变传统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治标不治本、风险管理效能缺乏持续性的缺点[10]。

运用根因分析法有利于对门诊护理风险因素的准确认定, 以便为进一步的持续改进提供有的放矢的策略制定依据。根因分析法是一种经过实践证实的行之有效的原因分析和认定方式, 本研究将根因分析法应用于门诊护理风险事件高危因素的认定过程, 可借助于该方法在原因分析方面的科学分析工具和深入的原因分析步骤, 使导致门诊护理风险事件出现的原因得以全面充分的暴露和剖析, 有效避免了传统护理风险管理整改方向的偏移, 落实了“做对的事比做对事更重要”的管理理念, 使后续护理风险管理整改策略能够紧密围绕门诊护理风险高危因素展开, 保证了整改策略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运用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对门诊护理风险的高效能管理。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做为一种科学而先进的管理模式, 为门诊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性与实践性兼备的管理指导原则与方法, 实现了门诊护理风险管理由传统开放式向闭环式这一科学系统管理方向的成功转变[11]。本研究在运用根因分析法对门诊护理风险因素实施准确认定的基础上, 对护理人员自身风险管理缺陷及护理风险管理缺陷等实施了多种形式的针对性整改, 并通过对反馈结果的定期总结和有效性跟踪评价, 以及激励机制所形成的系统内部强大自激性, 促使门诊护理风险管理在循环积累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前期整改工作的不断超越, 进而获得了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的阶梯式上升。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防范对策 第9篇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 (二级甲等医院) 21个病区2010年—2011年2年内护理不良事件共167例, 汇总分析其中0级82例, Ⅰ级50例, Ⅱ级25例, Ⅲ级8例, Ⅳ级2例, Ⅴ级0例。事件责任人年龄:20岁~25岁占66.5%, 26岁~30岁占27.4%, 大于30岁占5.9%;综合分析, 护士自身因素约占95%, 管理者因素约占61%, 医生及其他原因占12%。

2 原因分析

2.1 护士自身因素

2.1.1 缺乏责任心

有些年轻护士由于工作经历短、医德教育不够深入等原因导致工作责任心差, 不能从病人角度出发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工作中粗心大意, 在治疗护理中不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他其护理核心制度和护理操作规程, 所以导致处理错医嘱、发错药、打错针等情况发生。护士责任心不强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2.1.2 职业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年轻护士尤其是新分配的护士工作热情高, 胆大活泼, 积极性高。但是法制观念差, 自我防护意识差, 工作往往不能顾全大局、不计后果, 如漏签名、漏执行护理文书、涂改等, 工作留有缺陷或漏洞, 个别人性格冲动, 语言欠文明, 动作粗暴不细致;不以为然, 隐瞒不报或者不及时汇报, 造成严重后果。

2.1.3 缺乏工作经验

年轻护士基础知识不牢固, 操作流程不熟练, 技术不过硬, 均增大护理缺陷发生的风险;工作时间短, 经验少, 应急应变能力差, 护患沟通不到位, 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正确处理, 容易导致缺陷差错及纠纷的发生, 这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第二大原因。

2.1.4 情绪原因

家庭问题、身体患病、情感受挫等各种原因使护士情绪波动或者失控, 工作态度消极被动, 不但影响病人的情绪, 更易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2 管理者因素

2.2.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1) 护理人员缺乏, 特别是急诊室、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等科室, 护士工作量大, 过度疲劳, 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 (2) 各班次人力搭配不合理, 不能做到各班老中青搭配, 职责分工不明确。

2.2.2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

(1) 制度不健全, 管理力度不严, 对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使个别护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 (2) 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实施三级防控, 不能及时地预见或者发现问题, 及早采取预防或补救措施。 (3) 管理者不能有效地与护士沟通, 及时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排解她们的各种精神、经济负担等。 (4) 管理者个人因素。因性格、情绪等原因, 导致工作中消极怠慢, 不能以身作则, 从而影响科内护士情绪的工作积极性。

2.3 其他原因

(1) 下达医嘱不交代, 特殊医嘱不特殊交代;非抢救时下达口头遗嘱;医护关系不协调, 医生不能与护士进行有效沟通, 导致治疗出现偏差。 (2) 有些年轻医生临床经验不足, 业务不熟练, 却心高气傲, 瞧不起护士, 不懂装懂, 出现情况不肯承认错误, 推卸责任。

3 防范对策

首先对新入护士加强岗前培训, 强化安全教育和风险防范意识, 学习各项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履行岗位职责, 让护士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自觉养成审慎负责, 周密谨慎的工作作风。工作中认真学习并严格落实护理核心制度, 尤其是年轻护士;加强护理服务观念, 让护士学会换位思考, 一切为病人着想, 加强责任心与“慎独”精神的培养, 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控制, 实行三级防控, “早预防、早发现、早杜绝”, 管理者要有预见性, 加大措施的实施力度, 防患于未然, 发现隐患, 不隐不瞒, 及时排查原因, 定期对护理缺陷总结上报, 分析讨论。对不良事件及时上报, 院内组织讨论总结经验教训, 制定出整改措施及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不良事件的责任人做到教育与适当惩罚相结合, 使其真正认识其严重性, 达到自觉避免再次出现类似事件的目的。加强护士“三基”理论及专科护理知识的学习, 院、科两级领导也要不断组织学习讨论, 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等继续教育, 总结经验,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重点防控, 如年轻护士、平时工作中粗心大意的护士, 发现有情绪低落的护士;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科室;急危重病人、老人、婴幼儿等。制定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 奖惩分明, 发扬护士的团队协作精神, 互相监督帮助, 查缺补漏, 共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人力资源配置到位、人性化、班次搭配合理, 职责明确, 责任到人。管理者善解人意, 善于与护士沟通, 发现每个人的发光点, 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 及时排解她们的困难, 使护士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力, 处于最佳工作状态。管理者还要善于协调医护之间的关系, 使医护和谐、及时沟通, 增强医护合作, 减少缺陷和漏洞。

4 讨论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在本次群体伤突发意外事件中, 本院急诊科共收治伤员24例, 其中儿童4例, 成人20例;男9例, 女15例;年龄10岁~61岁。除1例儿童因颅脑挫裂伤、锁骨开放性骨折等伤势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外, 另外3例儿童经伤口初步处置后迅速转儿童医院治疗;成人中3例收入创伤病房治疗, 1例留在急诊治疗观察, 其余病人经检查及伤口处理后均出院回家观察。

2 救治前积极应对事件

2.1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院前急救系统充分运用通信指挥手段达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使整个诊疗过程具有了连续性。此次事件中, “120”急救通过急救专线直拨电话到本院, 将伤者的信息如受伤人数和初步的检伤等情况迅速传达。本院立即启动群体伤应急预案, 在病人到达之前, 医院就已做好充分的人员和物资准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有效的链接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2.2 快速启动院内应急体系是救治病人的根本保证

“120”急救专线直拨电话设置在本院急诊科分诊台。在接到“120”急救的伤情报告后分诊护士首先立即启动了急诊科群体伤应急预案, 电话通知医务处、保卫处、总值班, 同时向急诊科科主任和护士长报告, 并做好病人伤情分级检伤的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医院所有相关领导立即赶赴急诊科, 组成临时指挥部, 各司其职, 负责现场指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组织全院力量参与实施抢救, 使以急诊科为主的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3 救治中认真落实预案

3.1 有效调配使用支援的医护资源

应急预案启动后大批非急诊医护人员参与到急诊急救工作中。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的不熟悉, 往往会造成急救工作的忙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 对他们的合理分工与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效率。实施中将支援人员与急诊人员搭配编组, 在急诊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伤员检伤、登记、包扎、开放静脉、止血等急救工作。同时分配前来支援的导医护士负责伤员的陪检、取药、取报告、送住院等全程陪护一站式服务, 实现了安全、高效、优质的救护, 避免了工作混乱、效率低下的场面出现。

3.2 后勤部门通力合作保障医疗到位

医院的应急体系一旦启动, 保卫处、总务处、设备处、运送大队、保洁部等后勤相关人员均悉数到达现场。在护士长和各部门领导的协调指挥下有序地工作:保卫处协助维持急诊急救现场秩序, 设立警戒线, 防止无关人员的围观, 维护转运伤员的通道通畅;总务处负责物资供应, 运送人员将调集各个病房的平车、轮椅、输液架等物资快速送到现场;保洁人员随时保持环境的整洁与消毒。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是保障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也是衡量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高度的重要标志。

3.3 开通先救治后付费的“急诊绿色通道”

医院设有急诊绿色通道流程, 遇有特殊病人时可以实施先行抢救、检查、治疗, 然后再挂号、交费等一系列政策。无论是放射科、CT室、B超室以及核磁室、急诊药房、急诊化验室、住院部等, 凡是见到带有绿色通道颜色标识的病人一律给予优先待遇, 及时检查、报告, 使伤者避免了长时间等候, 同时也为临床医生及时有效地提供了诊断依据和对症治疗的信息。

3.4 重视数据收集, 及时准确报告

在现代信息化的今天, 任何事件都讲究在第一时间报道。因此, 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应对突发事件伤员救治的同时, 急诊科护士长除了协助现场指挥和协调外, 还要随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准确接诊受伤的人数以及伤员的伤情和救治经过等, 以便上级领导统筹安排, 做出正确决策。在此次事件中, 由于数据收集及时、准确、到位, 使得儿童和重伤员得到及时转院和救治。

3.5 早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

灾害事故的突发性使相关人员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 短时间内完全打破了个人常规反应模式, 常常出现强烈的失控感。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应激的评估和干预, 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绝望和无助等症状和心态, 使他们尽早认识并接受现实[3]。尤其要帮助失去孩子的家长最大限度利用积极应对的技能。为此, 一方面急救人员以娴熟的技术、认真的态度治疗他们身体的创伤, 帮助他们擦去身上的血迹, 耐心解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 本院的志愿者们一直陪伴在无家属和失去孩子的家长身边, 听他们倾诉, 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

3.6 满足伤员的生理需求

伤员大都是在外出办事或旅游途中遭遇不幸的。由于事发突然, 他们除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外别无他物, 有的甚至身无分文。因此, 除要注意关心体贴、安慰伤者之外, 更要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 体现人性化服务。时值盛夏, 天气炎热, 医院及时为伤者及家属提供矿泉水;就餐时间为他们送来了热腾腾的可口饭菜;后勤工作人员还为赤脚的病人买来了拖鞋。凡此种种, 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让身心备受伤害的伤员们在心灵上得到极大的慰藉, 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4 救治后及时总结改进

4.1 及时清理现场, 恢复急诊正常就诊秩序

在全院上下和社会力量的大力帮助下, 本院紧急救治的24例伤员除1例儿童因伤重不治外, 其余伤员均很快得到妥善处置。当现场紧急救治分检分流结束后, 在护士长的协调指挥下, 急诊各单元的护士及时清点补充所使用的抢救物品, 并做好借用物资的清点工作, 整合资源的统一管理, 做到心中有数;负责后勤保障的同志及时清理现场警戒线、打扫卫生、返还所借用物, 从而保证急诊正常的诊疗秩序, 方便急诊病人的就诊。

4.2 认真总结经验, 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通过本次群体伤应急预案的实际运用, 充分证明事前做好预案并做到常备不懈, 可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同时也发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 如流程不够细化, 没有落实到具体班次、具体人员、具体事情上等;其次, 伤员安置在不同区域内, 各区域内救治工作相对独立, 因此, 给来诊伤员的数据统计造成一定困难。再则外来支援人员较多, 环境不熟悉, 彼此沟通不太顺畅等。好在这些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很快得到解决, 为今后应急预案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5 小结

综上所述, 群体伤的救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院前院内的无缝链接、完善的医院应急预案和医院应急体系是群体伤获得良好救治的关键。经常演练, 做到常备不懈, 是有效应对群体伤并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的根本保证。同时在救治过程中还应重视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报告, 加强伤者的早期心理健康干预, 满足其生理需要, 在心理和生理上给予支持, 使他们能够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黄瀛.群体损伤院前急救检伤分诊的方法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10) :1736.

[2]廖全全, 叶良玉, 张支惠, 等.群体救护的组织管理探计[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40) :297.

突发事件护理管理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 住院 意外事件 分析 护理

神经内科收治病种以老年、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认知障碍为特点,病情变化快,易发生意外,現就神经内科2006年1月~2009年1月住院病人常见意外事件分析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32岁,临床诊断癫痫大发作,入院第2天上午,医生查房时患者突发精神障碍,扭断撑杆输液架,幸亏保安人员及时赶到,避免了一场伤人毁物的意外事件发生。

例2:患者,男,59岁,临床诊断癫痫持续状态,入院第11天清晨,患者因惧怕同病房危重患者而走失,4小时后找回。

例3:患者,男,29岁,临床诊断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入院第2天早晨,患者趁医务人员及家属不注意,跳楼身亡。

讨 论

常见意外事件分析:①跌倒: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视力减退,并伴有运动障碍,极易发生跌倒。②坠床:对躁动病人予以床栏防护和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高龄或肥胖患者对病床的宽度和高度不适应,翻身时发生坠床。③舌咬伤:患者突发抽搐而致舌咬伤,或抽搐间隙期患者忘了带牙套或牙垫防护。④烫伤:感觉障碍患者进行频谱照射等理疗时,未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操作,未严密观察病人卧位及皮肤温度而导致皮肤灼伤;家属擅自使用热水袋、电暖器取暖引起皮肤烫伤;电暖器充电爆炸引发大面积烫伤。⑤伤人毁物:精神异常,情绪极度激动患者,看护不到位,未及时加以约束、制动、镇静而伤及其他患者或医务人员,甚至毁物。⑥自杀或走失:精神异常及痴呆或合并抑郁症的患者未及时签署家属看护协议书,未做到24小时连续看护,看护措施不到位,未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稍有疏忽极易走失甚至自杀。⑦窒息: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可以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严重而未及时调整进食方式引起食物误吸;鼻饲时未遵守操作规程,如未充分证实胃管在胃内、鼻饲速度太快、床头未摇高等,而引起食物反流,呕吐物误吸;意识障碍患者未及时取下假牙,或高龄患者牙齿松动,使用开口器不当致牙齿掉入气道;咳嗽反射减弱患者雾化吸入时雾量太大,短时间大量痰液积聚而致窒息。⑧管道脱落或引发组织损伤:对安置有胃管、尿管、气管插管、鞘管、静脉留置针等患者,护士未认真细致地履行告知义务,意识障碍病员未予以约束或约束不当,导致病员自行拔出管道,或翻身、搬运时管道被强行牵扯而脱出,或引发组织损伤。⑨食管异物:带有假牙的患者,未及时指导进食时的注意事项,以致假牙脱落吞入食管。

64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普外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64例。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患者损伤结局分级标准,采用香港医管局关于《不良事件管理办法》中不良事件分级标准,内容如下。0级:事件在执行前被制止。I级:事件发生并已执行,但未造成伤害。Ⅱ级:轻微伤害,生命体征无改变,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Ⅲ级:中度伤害,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及简单处理。Ⅳ级:重度伤害,生命体征明显改变,需提升护理级别及紧急处理。V级:永久性功能丧失。Ⅵ级:死亡[3]。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笔者所在科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见表1。

2.2 不同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

1周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见表2,1 d内各班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见表3。

2.3 护理不良事件与不同工作年限护士的关系见表4。

2.4 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分级见表5。

3 讨论

3.1 管道护理不到位

表1显示,管道滑脱发生率最高。25例管道脱落中胃管脱落13例,导尿管脱落4例,腹引管脱落4例,镇痛泵管脱落4例。普外科术后患者管道多,护理人员在接手术患者时未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宣教不到位,虽在床头挂上防脱管警示卡,但未交代患者及家属在患者活动及翻身时要防止管道脱落;巡视不到位,胃管、镇痛泵管胶布因出汗松动时未及时重新固定;保留导尿前未检查导尿管气囊质量。

3.2 查对制度执行不严

表1显示,给药错误及漏执行医嘱居第二位及第三位。给药错误中输错液1例,给药途径错误4例,1例思他宁液微泵输入4 ml/h调为9 ml/h,4例配错药(3例在用于患者前已发现)。9例漏执行医嘱中术前准备欠缺6例,漏记尿量、漏测血糖、漏提交自领药各1例。护理人员给药核对流程没有执行好,环节核对出现偏差;转抄医嘱时不仔细,没有在环节上堵漏;医嘱查对不严,核对医嘱有效性低,核对医嘱时环境干扰较大,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从源头上保障医嘱的正确性。本组有1例新入院45床患者的奥美拉唑液,因查对不严,输错于准备出院的45床患者。虽然经解释患者不追究,但也足以说明护士没有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3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时间段有关

表2显示,1周内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间与以往研究医院1周护理工作量趋势基本一致[4],即周三、周四护理工作量大时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表3显示,1 d内护理不良事件大多发生在A班及N班。A班发生意外事件占45.31%。A班1名护士分管多位患者,人员不足。2003年,Hickam等研究表明,注册护士数量与患者不安全事件相关[5]。A班各种治疗集中,如各种注射、输液、处理医嘱、各种化验、检查、患者出入院、手术患者护理等,同时,普外科患者多、手术多、移床多,护士工作量过大致差错事故发生。其次是N班(占32.81%)。N班护士人数少,往往l~2名护士要管理整个病区患者,且夜间急诊、重患者多,护士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接受并处理大量的信息,完成较多的工作。另外跌倒、管道滑脱也大多发生在N班。本组有1例跌倒、11例管道滑脱发生在N班。

3.4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工作年限有关

表4显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护士最多(68.75%)。低年资护理人员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6],这与护士的业务知识水平、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临床经验有很大关系。一是知识缺乏,技术不精,无临床经验;二是工作时间短,服务意识差;三是对患者的评估不足和沟通不良。

3.5 临床带教工作不严谨

表4显示,有6例护理不良事件由实习学生引起。学生理论知识缺乏,临床实践过少,加之操作不熟练,责任心差,对于不懂的问题未能及时请教老师,错误判断,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带教老师对学生工作能力未能正确评估,对学生盲目信任,对不良事件认识不足,把学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让学生单独去执行医嘱、护理操作,未做到“放手不放眼”。本组有1例学生把洗手液当成肥皂液配成灌肠液,学生配液前曾拿起洗手液问老师,但老师对学生盲目信任,未认真核对。

3.6 患者安全管理不到位

本组管道滑脱25例、药物外渗4例、烫伤3例、压疮3例、跌倒2例、误吸窒息1例,共38例,均属安全管理不到位。其发生原因为护士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准确评估可能出现的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风险存在,但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当或不到位,造成护理不良事件仍然发生。本组1例左斜疝术后患者出现误吸窒息,患者术后已出现呕吐胃内容物2次,护士未能准确评估可能出现的高危因素,提醒医生留置胃管并加强巡视,以致患者误吸窒息。

3.7 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

表5显示,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损伤结局在0级及1级最多,但一些用药错误,收集标本错误,管道滑脱需进行临床观察及轻微处理。1例跌倒致患者大拇指损伤,1例烫伤造成皮肤起水泡,1例压疮致皮肤破损,均需进一步处理。最严重的是1例左斜疝术后患者出现误吸窒息,后经抢救成功,患者痊愈出院。

3.8 对策

3.8.1 严格管道护理

所有引流管必须贴上标志,且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牵拉;加强巡视,发现胃管、镇痛泵管胶布因出汗松动时,及时重新固定;有引流管的患者,床头挂上防脱管警示卡,并做好宣教,保证有效沟通,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的重要性;在保留导尿时一定要检查气囊的质量。

3.8.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中国医院协会“2008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明确规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所执行的诊疗活动过程准确无误,保证每例患者的安全[7]。核对医嘱时尽量排除环境干扰,如在工作台摆上“核对医嘱、请勿干扰”牌子,使注意力集中,从源头上保障医嘱的正确性。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严格“三查七对”,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的方法。非急救患者,不执行口头医嘱,进行各项操作,应带齐可核对的治疗单或输液卡。

3.8.3 缓解人员缺乏的矛盾

护理管理者从组织上应重视人员配置的改善,医院行政部门加大对护理人力支持,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患者,这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而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下改变现状,则是对护理管理者的一项挑战。改革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制度,真正按照患者的需求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8]。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时段安排人力。A班增加至5名护士,N班增加至2名护士;1周护理工作量较大的时段也适当增加人力。

3.8.4 强化护士在职教育,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重视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及专科知识的掌握,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严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针对低年资护士加强“三基”及外科护理常规的学习,并进行专科技能的培训,如抢救仪器、设备使用,提高应急能力的培训和考核;采用结构化的培训方法,即根据护士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的设计培训内容,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督察与引导。通过采取措施,进一步强化护理人员的意识,加强护理人员对患者评估、患者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患者评估与沟通技巧,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减少因评估不足或沟通不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排班时根据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学历层次、工作年限等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护理人员互相学习,互相补位,高效合作,共同提高。合理的排班,新老搭配、优化组合、弹性排班、指定带班组长,有效地保证了护理人力,从而能提高工作效率,规避风险。

3.8.5 严格带教管理

选取责任心强,具有护师资格的护理人员任科室教学干事,以保证带教质量,降低带教风险。对学生实行“一带一”带教方式,即一名老师带教一名学生,做到专人管,专人带教,责任明确,防止出现全科老师对学生都管而又都不管的局面,保证带教质量。强调带教老师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工作能力,对学生不要盲目信任,更不能把学生当成减轻工作的帮手,让学生执行医嘱、护理操作时,应做到“放手不放眼”。

3.8.6 加强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保证[9]。普外科收治的病种多,病情复杂,大手术多,急腹症多,治疗护理量多,移床多,年轻护士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质控手段,就会因为忙乱而出现各种不良事件,从而影响整个病区的护理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并细化各班次工作流程,让护士在做每件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护士安全风险意识,注重观察患者动态情况。护士长每日深入病房,加强危重患者、手术患者、老年患者、新患者等特殊患者的管理,每日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每日有重点的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充分发挥护理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每一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原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错误所导致的连锁反应[10]。护理不良事件往往潜伏于缺陷易发环节、易发因素、易发时间和易发人员身上。即使制定了严谨的防范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错误。不良事件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护理人员应对发生的事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防止再发生,而护理管理者应该从系统中找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惩罚与责备。

参考文献

[1]刘玮琳,叶文琴.加拿大Mcgill大学对护理差错的认识和处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3,4(10):94.

[2]李漓,刘暑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4]杨莘,邵文利,张海洋,等.运用TISS-28评分系统评价外科ICU护理工作量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09,9(2):6-7.

[5]杨菊英.118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0-21.

[6]朱凤溪.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4):85-87.

[7]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81.

[8]汪丽进,黄营梅,力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9]朴桂顺,董秀英.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08,7(7):50-52.

上一篇:压电智能复合材料下一篇: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