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提升范文

2024-05-22

景观文化提升范文(精选11篇)

景观文化提升 第1篇

一、观赏自然文化景观, 激发爱国情感

我国历史悠久, 自然文化景观、名胜古迹众多。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课文, 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记金华的双龙洞》《五彩池》《趵突泉》《拉萨古城》等, 这些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 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 犹如一幅幅画卷, 带领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面对这些, 怎能不使我们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呢?对于此类文章, 教师应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相关图文资料, 在教学中, 让学生交流心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的录像、声音资源, 借助精美的图片, 悠扬的音乐,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欣赏美景, 品读课文, 以达到体会画中之情, 文中之意, 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目的。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特别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 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 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 将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等活动中, 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 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而在《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篇课文中, 作者让我们领略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也让我们了解圆明园由于侵略者肆意践踏, 昔日美景早已不复存在, 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 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读激情, 以景激情, 以史实激情, 激发学生不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品读古诗文景象, 感悟人生哲理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它博大精深, 灿若繁星, 千百年来, 以其精湛的语言, 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 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 诗人透过描绘自然场景, 揭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如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昭示我们: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一定条件下, 事物可以转化, 甚至发生突变。还有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中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昭示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最后一首, 四年级上册第五课中的《游山西村》“山穷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昭示我们:陷入困境, 似已无望, 忽而绝处逢生, 出现新的契机, 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这方面的古诗, 首先要反复读, 读中感悟诗意。教师要适当进行范读, 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感染学生。理解诗意后还要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诗词内容, 还可以再现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象, 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另外要紧紧抓住古诗所要表现的意象,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产生移情和共鸣, 引起联想, 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再现作品中的形象, 让学生入境悟情, 做到感诗人所感, 想诗人所想, 悲诗人所悲。于是,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就在“形象”的召唤和引领下, 喷涌而出, 一泻千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享受到美感的熏陶和教育。

三、了解风景名胜, 胸怀大千世界

教学之余, 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 更多地了解各地风景名胜。如让学生阅读有关祖国风景名胜的书籍, 搜集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 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办一期祖国风景名胜图片展览等等。通过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让他们在饱览书中美景的同时, 心灵得到山水般清透的洗涤, 让神奇的大自然激荡他们美好的情感。

四、随父母外出旅游, 亲身感受

告诉学生有机会要随大人外出旅游, 旅游既可欣赏风景名胜、让身心愉悦, 又可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要告知学生外出旅游应关注的几方面, 以在游览风景名胜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首先, 要注意欣赏名胜风光的奇特。大凡风景名胜, 都有众多的人文古迹、奇特的自然景观, 而且每一处风景名胜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象。这些神奇灵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人文古迹, 有哪些与众不同?从不同角度观察时各是什么景象?你在细心欣赏的同时, 将它与其他地方的景观进行比较, 便能更深刻地体会它的独特之处。

其次, 要深入考究文化遗产的渊源。风景名胜, 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况且有的名胜古迹主要就是因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这些文化遗产出自哪个朝代?有什么价值?如果在游览中注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 不但会获得更多知识, 对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而且会进一步增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三, 要多方了解古今名人的传奇。我们的祖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从古至今, 杰出人物灿若星辰, 层出不穷。所游览的名胜曾是哪个名人的出生地?哪个名人曾在这里留下典故……我们了解了这些古今名人的传奇, 除了会增强对名胜的感知, 还能感悟前辈成功的真谛, 学习他们的过人之处, 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使我们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景观设计 工作效率提升 第2篇

那,为什么有些同志还要老加班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基本上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一、甲方给的时间紧,任务重。一般情况下,开发商讲究投资回报率,所以要快速地出图,快速地上马施工,快速地销售,回笼资金。所以,甲方经常逼设计师出图,并反复地修改。这对设计师这样的乙方来说,是一种无奈的状况,这是一定要加班的。比如万科、绿地、保利、上实等等大型而成熟的开发商时间控制得特别紧,层层领导意见又特别多,改动多,导致加班多。那么,面对这种状况,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宽松的时间,为设计师减轻一些压力。

二、追求完美主义的设计师。设计师我认为可以分成两类人,感性的和理性的。感性的设计师多追求完美,如同阿根廷的足球一样,痴迷于眼花缭乱的脚法,降低了进攻的效率。他们特别投入设计之中,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设计,这也导致了设计效率的降低,因而陷入加班的“陷阱”之中。理性的设计师多追求效率、时间节点和图纸质量的三者平衡,如同德国足球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定位,没什么好的脚法,但是追求攻守平衡,讲究铁一般的纪律。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地加班,同时图纸的质量等控制得很好,这是很成熟很职业的设计师。那么,面对追求完美的设计师,我们只有不断地监控他的设计流程,不断地设定deadline,完成这个就停止,不要再改了,进入下一步骤之中,果断地结束上一个设计阶段的推敲。

三、手足无措的设计师。这是不太成熟的设计师,当然也是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设计师。面对大量的工作,感到无从下手,手足无措,导致一直在加班,而效率极低,让领导怀疑其设计能力。那么,面对这样的设计师,我们要做到明确他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可参考什么。把每一步工作细化和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有些领导整天云里雾里地神侃设计理念,怎么画图?如何做形体?他不说,其实他也不知道,那手下设计师如何画图?画了再改,只有天天加班了。

对提升景观手绘表现能力的要点分析 第3篇

关键词:景观;手;表现能力

随着绘图软件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设计制图的质量日新月异。但环境设计手绘在各设计院校所开设的基础课程中仍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作为美术基础课向专业设计课过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存在着。手绘课程多为临摹和创作,以此培养学生构线、透视、形体、色调及概括提炼的造型能力。相对室内环境,景观专业学生在手绘表现上时常呈现出艰难的状态。因此对提升景观手绘能力的要点加以整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透视原理的再认识

对透视效果图而言,透视关系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图面的品质效果。然而学生势必出现最基本的透视错误,原理的复杂性使透视蒙上了繁琐的面纱,学生对透视的掌握更偏重理论的机械记忆,忽略了实际运用。对透视状态和特征的分析,可以归纳出一套易记易懂的透视概念,例如将一点透视理解成平行透视,将两点透视理解为成角透视。将平行透视的概念归纳为物体的一对平面与眼前形成的画面相平行时,这样的透视叫平行透视。还可总结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构图特征;给人的视觉感受;适用于怎样的场景等,再结合优秀图例进行分析,可从形象上加强对透视状态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可以从透视种类上加以细分。好多书都将透视分为平行(一点)和成角(两点)两种,在有关平行透视的范图里还出现了大量同时具有平行和成角双重特征的效果图,可结果这类图却一并被归到平行透视的类别中,使学生在概念上产生混淆。这种介于平行和成角间的透视被称为平角透视。是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表现两点透视效果的作图方法。对于平角透视的认识极为重要,可往往在透视书中却很少被提及,尤其在景观设计中,平角透视能够将大空间场景宽广且丰富地加以表现,因此平角透视是设计中应最为推广的一种方式。

二、景观空间表现方法的换向思考

室内与室外在空间表现上的区别体现在空间围合形态和构成要素两个方面。室内空间形态由于建筑墙体的围合较为固定,环境尺度适中,在空间把握上相对室外易于掌控。景观空间尺度大,围合形态多变,环境要素繁多,在效果图视角的把握上容易分散,不易掌控。

室内与室外虽存在一定区别,但作为环境艺术,两者是具有相同空间特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室内空间特征出发,结合景观空间加以分析,换向思考来分析两者的共通点和不同点。可将景观竖向设计要素,即建筑、植物、水体、景墙等理解成室内的墙体围合。有了这些立面在水平界面上的确立,空间便有了维度,形成了大空间到小空间的过渡。在绘制景观效果图时,学生可依据环境中的立面层次来进行场景视角的选择,其选择要点:(一),根据整体空间围合形态和个体空间围合形态的关系进行选择。如果整体空间尺度很大,个体空间较为独立和分散,就可单独来表现个体的小环境,一般用于成角透视既可。反之,整体空间不是很广,个体空间较为集中且与整体空间有所联系,便可采用广角的平角透视;(二),根据环境主体物,即主要表现对象来进行选择。无论大空间还是小空间,环境要素的运用都要有主次之分,景观主体物永远是设计者所应着力表现的重要对象,可据主体物的尺度大小来选择绘图视角。掌握了景观空间形成规律和环境要素配置规律,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景观效果图的表现。

三、从平面到立体的阶段性训练

从平面图进行训练,然后过渡到立面和透视图,这一过程对学生在空间构成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有极大帮助。从空间形成的过程分析,一个区域范围最初所持有的水平界面只具有长和宽两个维度,若要形成基本的空间体,就需设立一定高度,以此建立垂直界面。建筑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分割和围合空间的作用,但此时环境的空间维度仍是单一,还需安插其它不同高度和维度的空间体,以便进一步形成水平界面的平、立面层次,例如地貌地势的落差,地面铺装的对比,花树植物的变化等都能够形成不同的空间层次。此过程是空间由面、体、色转化形成的过程,先从平面图进行绘制可以很直观地从平面构成上来认识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环境要素的配置,然后再从立面图的训练中了解形成环境高度的竖向物体的尺度对比和变化的作用。在一个阶段的练习后,再开始进行透视图的绘制,此时便会有依据地、灵活地对应和处理透视效果图中所形成的复杂多变的空间场景,机动地运用透视、造型、光影、色彩的规律,达到立体效果图表现能力的提升。

除了上述要点,对光线、明暗、色彩和材料表现技巧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在当今的设计传达上,电脑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绘图质量。在更多的人开始过于关注和依赖电脑效果表现的同时,手绘表现力也在逐渐退化和丧失。手绘是锻炼自身观察、思考、表现、创新的手段,更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电脑只是手绘的延伸,拥有捕捉、探索、表现对象的灵活能力,设计灵感才会即时的突现。只有树立端正的态度,明确正确的训练目标,将手绘和电脑有机地加以运用,才会在设计表现能力和效果上取得质的提高。

五龙峰景区景观提升浅析 第4篇

五龙峰景区于20 世纪80 年代修建,以其一尊黄河母亲怀抱婴儿的哺育雕塑,成为当年该景区的核心景点,吸引了大量游人驻足观赏。近年来由于景观单一、设施陈旧且破损严重,植物配置形式简单,缺乏层次,部分植物老化,严重影响景区整体形象。为了给游客创造自然、舒适和美观的旅游环境,2013 年对五龙峰景区进行了景观提升和改造,景观提升分为3 个区域,分别是迎宾路滨水休闲区、博物馆文化休闲区和哺育广场休闲区,绿化总面积约31 930 m2,涉及园林小品、道路铺装、植物提升等方面。

1 景观提升原则

1.1 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景区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特征和基础条件,保护和利用并举,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布局,尽量减少土方石量;充分体现公共绿地景观的亲和性和适宜性;充分表现生态、自然的理念;充分考虑运行的资源消耗和后期管理成本等。

1.2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历史文化特色

人文景观为自然景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自然景观为人文景观的展现形成铺垫。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内涵,通过对丰富历史的深层挖掘,用一系列园林景观、小品展现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起到陶冶情操、启发思维、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的目的。

1.3 以人为本原则

考虑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充分肯定人们钟情自然,寄畅绿意的审美观需求,为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能够交流情感、游乐开怀、沉淀思绪、憩息游乐的好去处。无论是从绿化植物的选择,还是游客休息地的选择,甚至是游客休息地的材质、铺装形式等,都既强调游客的舒适性、娱乐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又营造兼顾开放性和私密性的空间。

2 景观提升方案

2.1 迎宾路滨水休闲区

迎宾路道路绿化。迎宾路是沿着沉沙池北岸通向办公区的一条景观道路。由原来的单一车辆通行,一排雪松行道树,改造为绿化景观带,增加2行五角枫行道树,保留原有的大雪松;东、西两侧增加自然块石铺设的人行汀步游道,沿路摆放自然景石、文化石和石质坐凳;沿水区域增设秋千椅和摇椅等休息娱乐设施,沿池边栽植水杉、柳树等耐水乔木和碧桃、迎春、连翘等观花植物;地被植物增加黄馨、桂花、南天竹、月季、洒金珊瑚、时令草花花镜等。把单一通道变成了景观层次、植物品种丰富,季相变化明显,色彩绚丽的景观道路。同时,给游人提供安全、舒适的游憩空间。

迎宾路引水渠两侧绿地。对沿渠两侧单调的草坪、柳树进行了彻底改造。将引水渠改为暗渠,在暗渠上面建设竹林广场,栽植成片竹林,在林下修建石材步道,步道两侧以自然石块做路边石,并布置时令草花、宿根花卉花带及南天竹、木瓜海棠、梅花等花灌木。

迎宾路旁桂园宾馆处游园补栽桂花、木槿、紫薇等花灌木,丰富植物季相色彩。

2.2 博物馆文化休闲区

博物馆东侧合欢、法桐、毛白杨等乔木林区改造。去除所有老化合欢,保留法桐、毛白杨等大规格乔木;规划自然块石汀步和条石园路,添设石质桌凳,栽植桂花、石榴、海棠、法靑、七叶树、广玉兰等植物。

博物馆西侧下沉广场,清理拆除下沉广场,回填客土,保留原来的桂花、银杏、华榛等,增加竹子、黄馨、洒金珊瑚、海棠、八角金盘等植物;增加雾化设施,布置石涌泉和姜山等亲水景观小品。

博物馆广场提升。由粗糙的水泥地面铺装更换为精细荔枝面青石铺装,广场前绿地上栽植枫香、银杏、广玉兰、铅笔柏、海棠等乔木和八角金盘、黄馨、南天竹、贴梗海棠等灌木;设置雾化系统;道路两侧分别设置人类进化雕塑和大象进化雕塑。

2.3 哺育广场休闲区

更换哺育雕塑,黄河母亲由原来的大理石材质更换为优质汉白玉,雕塑周围的梅花形水池由原来的水磨石更换为青石,新建一处仿古建筑风格的公共厕所。

哺育广场路面和园路铺装由原来的水泥路面变更为荔枝面青石和卵石路面。

保留现状大树雪松,补栽银杏、海棠、紫薇片林作为哺育雕塑背景林,增加八角金盘、木瓜海棠、洒金珊瑚等地被植物。

3 植物栽植技术

3.1 树木栽植前的土壤准备

3.1.1 土层厚度

五龙峰景区绿地景观提升区域严格按照园林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最低种植土层厚度要求进行土壤换填,保证植物健康生长需要。土层厚度要求:草本花卉和草坪地被30 cm,小灌木45 cm,大灌木60 cm,浅根乔木90 cm,深根乔木150 cm,特大型乔木种植土厚度应根据土球大小确定。

3.1.2 土壤处理

五龙峰景区处于黄河风积沉淀区和现代冲洪积平原交接地带,第四系松散沉积层较厚。土壤主要为粉质粘土、粉土和粉细沙3 个土类,属中性压缩性土,表层具有一定的湿陷性。施工前对土壤中垃圾、砖头、瓦块、石砾、灰渣等杂物及原有植物根系进行了彻底清理。同时,对土壤养分及酸碱度进行了测量,土壤p H值7.8,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18.82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值为84.5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为57.98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25.96 mg/kg。土壤偏碱性,养分偏低,需要改良土壤。

整地前为调节土壤酸碱度施入了硫酸亚铁1 000 kg。施足基肥,施入有机肥25 000 kg并拌入复合肥2 000 kg。同时,撒匀翻耕30 cm深,耧细耙平,去除杂物;按设计要求进行平整度和坡度的整理。

3.2苗木要求

3.2.1确定苗源

优先选择景区周边的苗圃地苗木,主要从郑州市第三苗圃和黄河滩的苗圃采购所用苗木。按照设计要求,选择生长健壮,树冠丰满、枝叶茂盛、树形美观,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根系发达完整,便于挖掘、包装、吊运的苗木。

3.2.2 栽植时间

秋季在苗木落叶后,栽植大规格苗木和春季发芽、开花早的落叶树木,春季栽植发芽迟的落叶树木和常绿的树木,竹子栽植要避开竹鞭发笋期。

3.2.3 苗木挖掘

常绿树木如广玉兰、桂花,稀有珍贵树木七叶树、银杏,引种驯化树木枫香等树木,挖掘时要带土球;处于休眠期的一般落叶树木如柳树、黄山栾等,挖掘时裸根,但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多保留主、须根。根盘或土球的直径大小,乔木类应按其胸径的8~10 倍,灌木类不小于其冠径(蓬径)的1/3,难以成活的树种要适当加大土球直径;根盘或土球的深度视其树种根系深浅而定。

苗木挖掘时直根或较粗的侧根用锯锯断,切口整齐,不可撕裂,尤不可用锨乱截损伤根系,或使土球散裂,并用伤口涂抹剂均匀涂抹。

3.2.4 苗木吊装、运输

做到随挖、随运、随栽。装、卸车时轻吊、轻放,用麻袋等材料对树木吊挂处进行包裹保护,避免损伤树干、枝条或造成散球;装车后,用支架、麻袋等材料对树干进行保护,以免散球或磨损树干。

3.3栽植技术

3.3.1定点放线

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定点放线,位置准确,标记明显。

3.3.2 树穴挖掘

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确定栽植穴的大小,树穴必须垂直下挖,上下直径相等,杜绝锅底式树穴。

3.3.3 种植

按设计图纸要求先核对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按下列标准栽植苗木:

行道树五角枫应在一条线上,相邻植株规格合理搭配,高度、干径、树形相近;成片栽植的树木如广玉兰中间栽植高的,外沿栽较矮的、树形好的,做到疏密有致、美观自然。种植的树木保持树头直立,并注意观赏面和向阳面的合理朝向。

种植带土球苗木时,必须拆除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大规格树木、稀有珍贵树木等不易成活的树木采取根部喷洒生根剂、树冠喷雾、树干保湿、输营养液等技术措施,以提高种植成活率。

种植时根系必须舒展,回填土分层踏实,种植深度与原种植深浅一致。

树木栽植后及时打支撑、围堰、浇水。栽植后在当日浇透第1 次水,2~3 d浇第2 次水,5~7 d浇第3 次水,浇水时做到细水慢流以免浇不透,以后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适时补水。绿篱、模纹植物、片状栽植的花灌木第1 次浇水要大水漫灌。

3.3.4 修剪

地上部分修剪既要保证成活又要考虑景观。针叶树一般不修剪。阔叶树结合整形适当进行疏枝疏叶,其疏除强度根据树种特性、树形而定,一般不能超过树冠总量的1/3~1/2,同时保证树形不变、树冠美观;对于超出树冠的过长枝条在不影响树形美观的前提下适当进行短截。剪口要平滑不劈裂,并及时涂抹防腐剂。

4 效果与思考

本提升项目实施完成运行近两年来,景区的功能明显改善,景观效果显著提升,发挥了项目预期效果。

4.1 功能改善

通过对陈旧的广场路面、水池、公厕等设施的更新改造,不仅使景区环境更加优美,而且使游客使用起来更加舒适、实用。

增添的景观小品、水系和休闲场地,既丰富了景区的黄河文化内涵,又增加了游客的可参与性,提高游憩兴趣。

4.2 景观效果

由于严格要求苗木栽植的各个环节,工程中苗木成活率达到98%,植物生长茂盛。同时,通过这次景观提升改造,增加了海棠、桂花、月季、紫薇为主的花灌木,枫香、南天竹、银杏等色叶植物和高大的乔木,使景区真正达到了“春天繁花似锦,夏天浓荫蔽日,秋天色彩斑斓,冬天阳光灿烂”的效果。同时,注重乔、灌、草、地被和宿根花卉的合理搭配,不仅使景观更富有层次感,而且使景区园林绿化达到更好的生态效果。

摘要:五龙峰景区是郑州市黄河生态旅游风景区的核心景区,通过对其制定景观提升原则及方案,同时利用科学的植物栽植措施,保证方案的实施效果。提升项目实施完成运行近两年来,景区的功能明显改善,景观效果显著提升,发挥了项目预期效果。

景观文化提升 第5篇

一、高起点规划,着力提高乡村品位

为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建设品位,该县不断加大投入,以科学的态度、超前的思维,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进行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按每个自然村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落实专项规划经费;聘请深圳大学、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国内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和专家作指导;制定《行政村总体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使新农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注重与古村落保护相结合,注重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注重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规范农民建房,在统一徽派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规划部门还设计出五种不同的式样供农民自主选用,既统一了风格又避免了单调。

二、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景区精品

按照打造景区精品、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要求,该县以项目为抓手,高标准推进试点村和旅游景区项目建设,在全面实施“三清六改四普及”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四大建设”。一是加快景区新农村建设点的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包括改造路基、改善路面、硬化公路、路旁绿化、改造村内主次干道等。二是加速景区周边环境的美化。对主要公路沿线地区和景区景点周边地区进行洁化,如迁移坟墓、搬迁粪坑、拆除烟囱等;对主要公路沿线建筑和景区景点建筑进行徽派改造;关闭迈尔泰木业公司等100多家木材加工企业和46家高耗能高污染工矿企业;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大面积进行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目前,共封山育林180万亩,新造林3万亩,高速公路绿化35公里。三是对景区景点村环境实行集中整治。在景区景点村中开展以“清扫垃圾、抑制扬尘、清理河道、降低噪音”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村村建设垃圾池、设置垃圾桶、配备保洁员。另外,县财政每年还向各行政村划拨5000元卫生费,建立起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由县联合执法总队牵头,各部门联手加大执法力度,对景区景点乱摆摊、乱设点、乱设广告招牌及乱停乱放等违章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四是实施“花开百村”工程。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景观打造花海的思路,在试点村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景观村庄周边、农民房前屋后,广泛种植梨树、桃树、李树等经济和观赏植物,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栽种油菜,目前,“油菜花”已成为婺源重要的旅游景观。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该县乡村文明建设欣欣向荣,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正以一副蓬勃奋进的姿态走向未来。

青木川古镇旅游景观特色及提升 第6篇

1 青木川古镇景观的主要特征分析

青木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处于秦巴腹地, 三省交界, 嘉陵江上游, 又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保护地, 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 古镇、古街、古建筑保存完好, 围绕传奇人物魏辅唐所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富有特色。 其旅游形象定位为“传奇古镇、羌人故里、休闲天堂”。

1.1 依山傍水的理想景观之地

青木川古镇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地形, 起源于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的金溪河流经全镇, 古镇背依龙池山 (南面) , 面向凤凰山 (北面) , 沿金溪河流势蜿蜒而建, 河的对面为仿古民居一条街, 新旧两街由风雨桥 (改建后称“飞凤桥”) 相连, 自然形成一个具有典型山地民居特征的理想居住空间, 堪称风水宝地, 犹如世外桃源。

理想景观的形成是当地人认识自然、 感知环境和处理现实的一种表达方式, 其间蕴含着现实的生物需求与内心深处的文化精神意义。 青木川古镇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都符合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景观模式, 一是选择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植被茂密之地;二是环山、枕山、面屏, 即选取依山傍水之势, 山脉止落之处。 古镇的整体风貌就是“负阴抱阳, 背山面水”, 这里巴山余脉回环兜收, 山体水系资源生态极佳, 一派天人合一的和谐画卷, 老街回龙场沿金溪河流势自然画出一道弧线, 从高处俯瞰犹如一条卧龙, 屋脊龙脉气势蜿蜒, 中国人对理想景观的审美理念和利用自然空间的居住观念在此得以完美体现。

古镇最重要的一处单体景观—魏辅唐宅院, 被认为是一处绝佳的山地风水, 享有“凤凰遥对鱼龙池, 神仙居所度晚年”之美誉。 宅院背依凤凰山, 面向龙池山, 俯临整个古镇, 金溪河蜿蜒于前, 两侧丘陵护山拱卫, 形成理想的居住环境, 显示出屋主人的显赫地位与雄才霸气。

1.2 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

建筑艺术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习惯, 建筑艺术之美的产生来自于人类的审美感受。 古镇建筑景观顺应了天然地形就势而建, 体现出山地民居追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价值观。 古镇排水体系很完善, 屋外雨水依天然地势形成的坡度通过明沟或房屋底部的暗渠汇流到金溪河里, 建筑内部的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则利用天井和院子的渗水口汇入暗渠, 进而排入金溪河中。 每栋建筑都在天井的一角放置“太平池”, 既能装饰景观, 又能灭火消防, 体现出中国建筑追求格物致知的特点。

荣盛昌 (百货公司) 、荣盛魁 (娱乐场所) 属于古街上具有代表性的两处商业性建筑, 完全遵循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的格局, 利用木框架体系灵活的优点, 底层采用抬梁式, 上层采用穿斗式, 灵活组织空间并保证建筑的稳定性。 前者属于前店后院的合院式建筑, 功能简洁实用, 魏氏后代至今依然居住于此。 后者是纯商业性建筑, 屋顶采用乌篷船式样遮盖, 所以当地人称作“旱船房”, 建造式样罕见奇特。

唐世盛和魏氏宅院是当年宁强一代最早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形式, 属于典型的中西合壁式建筑。 前者曾是魏辅唐接待客商等的办公场所, 其建筑内部窗户、门楣、天井、屋顶等结构沿用传统的木结构建造技术, 外观采用石拱圆门和圆顶窗, 故称“洋房子”。 后者由紧挨着的新老两处宅院组成, 老院子是典型的中式古典建筑, 整个建造和装饰风格古朴典雅, 等级秩序观念很明显, 新院子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还有烟馆、辅仁中学、连接新老古街的飞凤桥等中式或中西合璧式建筑, 无一不代表了这个地方所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气质。

1.3 传奇人物魏辅唐影响下的独特文化气息

青木川有“因木得名, 因辅而盛”的赞誉, 这个“木”指的是进出此地川道两旁青青的高大树木;而这个“辅”则指传奇人物魏辅唐。 由于此地处于三省交界, 人员往来繁杂, 又因山高路远, 历来远离官府治辖, 时势造就了英雄人物的出现, 民国时期魏辅唐实际掌控着青木川的经济命脉, 并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此地的建筑、教育、人文风俗等。 受他影响所形成的当地独具特色的“匪帮文化”气息很浓厚, 一是从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关于他的传说所体现出来的;二是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 是那个时代最有说服力的见证者, 建筑是一种“叙事”和“阅读”, 建筑用无声的语言在传递着他英雄传奇的一生。

魏辅唐在他的一生中, 虽有着英雄、正义的表现, 但最后却难逃被时代所毁灭的悲剧命运, 他的人生轨迹可谓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具有传奇色彩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 对他功过是非的评价引人深思。 他统治青木川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务实、英雄的正面形象, 足以使人产生悲剧性的美感。 他的美学价值在于使人认识到, 在历史洪流中, 人既是伟大的, 又是渺小的;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历史之间存在着矛盾; 使人清晰的感知死亡与存在的距离, 以及对人的生存之本真意义的崇高认识。

2 青木川古镇主要旅游景观内涵的提升

青木川古镇有理想的居住环境、完整的古街古建筑、羌族地域人文风俗、传奇人物等旅游资源和景观, 那么该如何展示并且让游人能够自然的体会到它的景观美, 进而使人在欣赏美的事物中感到愉悦、幸福, 最终达到心灵的清澈和精神的升华。而这些都离不开景观空间的协调性以及景观内涵的丰盈度, 更离不开人们的经验感知以及正确引领人们去感受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

2.1 保护好古镇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相协调

青木川古镇应重视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气氛。 首先是对天然动植物资源及水系生态资源的保护。 使游人一进入古镇就能嗅到清新的空气, 看到青翠的山岚, 听到溪水的潺潺、感受到素朴的民风。 当地主管部门应采取一定措施来保证河内水源充足, 水质清澈, 这样才能不断滋润地气, 聚集灵气。 其次是对当地羌族文化内涵的挖掘。 要不是几个导游姑娘和售票处服务人员穿着羌族传统服饰, 走遍古镇很难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处羌汉杂居之地。 当地应从羌族服饰、羌绣、羌族饮食 (已开发出来的“辅唐宴”) 、羌族传统活动等方面挖掘整理并提炼精神文化和传统风俗等无形资源, 并通过有形的载体而展示出来, 具体可通过展现制作场景、实物展示和举办羌族特有的节日活动等方式增加游客的审美和体验价值, 真正体现“羌人故里”的旅游形象定位。

2.2 协调好古建筑的利用与保护之传承关系

建筑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对其空间的合理利用。 现在青木川对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比如, 荣盛魁建筑二层以上的很多小房间门口挂一蓝印花布门帘, 游客好奇走进去却是空荡荡的, 墙上地上没有任何展示内容, 临街二楼的会客厅只摆了几张大方桌和凳子。 魏氏宅院里面很多房间限制游客进去参观, 只能透过门窗去观赏, 里面也是乏善可陈, 硕大的天井空荡荡的, 给人几多落寞。 建议布置一些当时的实物或在墙上展示当时的旧照片, 可突出展示古镇的历史、建筑的演变、魏氏家族的兴衰史、重要人物或重要事情的图片文字介绍, 这些资料可通过查阅当地史志或历史文献不难搜集到。 让建筑灵动起来, 游客也不会出现审美疲劳, 只有拉近客人跟建筑的距离, 才能在慢欣赏过程中深刻理解建筑的时代风貌及其精神内涵。 甚至魏氏宅院还可以部分恢复其居住功能, 活化场景空间, 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融合统一起来, 真正体现建筑的审美与实用价值。

2.3 客观立体全景式展示传奇人物的一生

青木川古镇及其古建筑只因有一位传奇人物魏辅唐而被誉为“传奇古镇”, 那么就应该让这个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起来, 尤其应突出魏辅唐在其统治青木川时期对当地农业、经济、建筑、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影响, 尤其突出展示其最辉煌时期的家世、择居、治世以及他的价值观等精神遗存。 可配以图片、照片、实物、文献记载、小说影视资料、甚至再现历史的、真实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等活动内容, 全方位展示其传奇的一生。 最后当然也离不开导游能说会道的一张嘴, 在这些“形象大使”的带领下, 使得游人走在古镇的每一个角落, 都能感受到传奇人物的印记和深刻影响, 这才符合青木川“因木得名, 因辅而盛”的赞誉。

3 结语

青木川有着如此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 又处于西安-汉中-成都-九寨沟自驾游精品线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高速以及国道的全线贯通提高了其可进入性, 再者,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 并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 加大此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在这天时地利的情形下, 当地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抓住这一契机, 重视区域旅游、生态、经济三者协调发展, 通过延展旅游景观内涵,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关注游客体验价值, 真正使青木川成为中国西部的“休闲天堂”。

摘要:青木川古镇有丰富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建筑等旅游资源, 其景观特征主要体现在理想的居住环境, 独特的建筑文化和传奇人物魏辅唐影响下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应保护好古镇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 协调好古建筑的利用与保护, 全景式展示传奇人物的一生。通过丰富景观内涵, 提升游客体验价值, 使青木川古镇旅游、生态、经济三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景观特征,古镇建筑,青木川

参考文献

[1]王浩.陕西青木川镇传奇古镇羌人故里休闲天堂—访青木川镇镇长李清龙[J].小城镇建设, 2012 (1) :100-102.

[2]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10-12.

[3]张强.陕南青木川古镇传统建筑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景观文化提升 第7篇

关键词:山体公园,绿地景观,建设,提升措施

1 乌鲁木齐红山公园的概念及特点

红山公园位于乌鲁木齐市中心, 属于一座综合性的自然山体公园, 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体育健身、人文内涵于一身, 在我国属于4A级旅游景点。红山公园由于地处红山之处所以得名为红山公园, 建立于1985年中旬时期, 而红山的海拔高910.6m, 山岩呈红褐色, 顾名思义起名为红山。站在红山的顶端顺着山势一直向东眺望, 能观察到有一座石头山从博格达山峰蜿蜒西下, 一直延伸到乌鲁木齐河边, 山脉突断, 山头矗起, 恰似巨龙昂首。正因为红山峥嵘险峻, 又是博格达山的一部分, 再加上传说神奇, 所以红山一直被人们视为圣地, 当地人们把它作为遥祭博格达山的地点。山体公园和城市传统公园以及近郊山地风景名胜区都有一定的区别, 山体公园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讲, 它存在于城市之中, 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和环境的特殊性, 既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变化有一定影响, 同时还在城市的绿地景观建设中占据关键性的位置。

2 山体公园绿地景观的建设原则

2.1 低成本的建设原则

随着我国提出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概念, 以前高消耗的绿地景观建设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之而来的是低成本绿地景观建设, 通过此项建设原则可以有效推进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满足了我国景观建设行业社会经济要求。此外, 低成本绿地景观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能够合理减少山体公园建成之后的后期维护费用。

2.2 充分符合生态化的建设原则

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当前城市居民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理念就是生态城市, 只有按照生态发展的规律进行绿地景观建设, 才能够维护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之间和谐的关系, 在对山体公园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依照生态化的原则, 结合山体实际的情况,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 使山体公园绿地景观成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2.3 充分遵循人性化原则建设

在建设山体公园绿地景观时, 应充分展现出人性化的原则, 将人文关怀体现在山体景观建设中, 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理念。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全面考虑到交通的问题, 还要充分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所以, 在山体公园景观建设时考虑到空间问题, 准确掌握具体的部位和面积大小, 避免建设完成后绿地景观会带给人们一种心理压迫的感觉。

3 提升乌鲁木齐山体公园景观的有效措施

3.1 重视公园内各种植物树种的保护

公园内的植物多数都是天然生长的, 要注意对他们的保护力度, 此外还可以对其进行定期的修剪或增添各种各样的植物为景观增添效果。

3.2 加强公园景观改造

对公园中现有的景观进行适当的改造, 对山体公园中所种植的植物和植被形式不断优化, 根据山体公园中道路景观的特点增加多样化的植物, 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3.3 重新构建园内绿地景观

重新建设具有特色且细致经典的景观提升公园整体的景点观赏性, 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宽广绿地空间。

3.4 加强景观优化, 提升景观品质

对公园的整体水平和功能进行全面有效的优化, 更好地提升公园景观的品质。此外还要重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采用合理创新的设计既能够保护环境节省资源, 又能够提升公园整体的品质, 彻底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

3.5 不断创新和改变公园景观设置

在设置公园景观时, 应确保能够在进入公园的第一时间便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让人们体会到绝无仅有的美景。此外增加公园内游赏的项目, 比如: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等项目, 以此提高公园的重游率, 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6 以人性化原则开展绿地景观管理

人们之所以喜欢公园是因为其环境优美, 是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而公园最关键的管理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以要采取人性化的理念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园林绿地景观的管理中, 这样能够有效保证公园环境不受到损坏, 通过社会监督共同建设和谐公园。

4 总结

乌鲁木齐市的红山公园拥有悠久的历史, 地处优良的环境中, 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由于公园内景观多以自然形成的居多, 为红山公园增添了更多的独特色彩。所以, 应在保证红山公园收获最大化效益的同时, 加大对公园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创新, 从而形成一个集休闲娱乐、自然风光、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山体综合性公园。

参考文献

[1]束晨阳, 张清华.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蓬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国园林, 2006 (2)

莲柄港河道景观整治提升设计探讨 第8篇

莲柄港景观整治提升工程, 位于长乐北部, 呈Y字型, 西至主城区海峡路, 北至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南至文武砂两港桥。作为长乐的母亲河, 迄今已为长乐各乡镇服务了近百年, 然而,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工业、生活污水不断影响河流, 生态连续性不断受到破坏, 原本直立僵硬的河道护岸, 也造成河岸生态失衡和滨水景观效果不佳等负面影响。近年来, 许多城市开始对区内河流进行大规模整治工作, 河道整治, 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突破点。

2 河道景观整治提升优化设计

时至今日, “河道笔笔直、堤岸崭崭齐、河水低低流、行人远远离”的河道形象愈来愈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生活需要, 在改变观念的前提下, 如何营造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针对莲柄港的已施工和未施工驳岸等关键问题提出以下生态改造方案和几点思路。

2.1 驳岸优化设计

目前驳岸设计分别采用1∶2.5斜坡式预制混凝土连锁块护岸;1∶0.15直立式浆砌条石护岸;复式斜坡预制混凝土连锁块护岸;复式直立浆砌护岸。

(1) 驳岸A.1∶2.5斜坡式预制混凝土连锁块护岸。

驳岸优化思路:

方案一:在原有驳岸的基础上, 将栏杆往外移2米, 留出完整的河岸绿化带, 同时种植垂悬植物延伸至水面, 弱化生硬岸线。改变道路平行于河道的做法, 设计成蜿蜒小道, 增添自然气息。

有利因素:基本不改变护岸工程量, 不影响工程进度, 只适当增加植物覆盖量。

不利因素:不能消除河道水体与河岸土体之间的阻断, 常水位以上驳岸生硬感亦无法改变。

方案二:保留原有水利驳岸设计断面, 将驳岸线适当后退, 在常水位以下, 以抛石、石笼网围合成蜿蜒丰富的水岸种植区, 将生硬的驳岸改造成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 为水净化和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有利因素:在不改变驳岸结构的前提下, 通过改良的方式软化生硬护岸, 增添自然美感, 改善生境的多样性。

不利因素:增加工程预算, 影响原有工程进度计划。

方案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着重考虑生态护岸的设计, 改变硬质护岸材料, 采用活性植被材料和石笼网工程相结合的技术, 确保整治后的河道排水能力不被削弱, 同时又具备护岸结构强度, 通过填料之间的空隙为水气、养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 最终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

有利因素:石笼网工程技术造价较, 低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 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岸的要求, 此种材料可以保证河流水体与边坡土体中地下水之间正常交换, 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促进在河道流域范围内逐渐恢复或形成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为长乐建立一条真正意义的滨水休闲生态廊道。

不利因素:需要重新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生态河道的建立是动态的, 易受植物群落演替特征过程的影响, 因此要经历较长时间, 需要工程实施后投入后续绿化养护和监测, 否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

(2) 驳岸B.1∶0.15直立式浆砌条石护岸。

驳岸优化思路:

由于原有设计断面常水位距离洪水位有2m高差, 河岸带离河道水面垂直距离过大, 缺乏亲水性和生态适宜性, 景观效果较为生硬。方案在保留原有直立式浆砌条石结构设计的基础上, 采用复式断面形式, 将临水驳岸降至常水位以上0.5m, 退让2M宽绿化带软化生硬护岸, 增强生态适宜性。

有利因素:增添自然美感, 改善生境的多样性, 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

不利因素:需要重新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 需要工程实施后投入后续绿化养护。

(3) 驳岸C.复式斜坡预制混凝土连锁块护岸。

驳岸优化思路:

方案一:保留原有水利驳岸设计的复式断面, 在洪水位线下增设一道毛石挡墙, 将第二级连锁块护岸结构改为绿化护坡, 增加植物覆盖量。

有利因素:在不改变驳岸结构的前提下, 通过改良的方式软化生硬护岸, 增添自然美感, 改善生境的多样性。

不利因素:不能消除河道水体与河岸土体之间的阻断, 常水位以上驳岸生硬感亦无法改变。

方案二:保留原有水利驳岸设计的复式断面, 在洪水位线下增设一道毛石挡墙, 将第二级连锁块护岸结构改为绿化护坡, 将第一级连锁块护岸结构改为活性植被材料和石笼网工程相结合的技术, 通过填料之间的空隙为水气、养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 最终形成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

有利因素:石笼网工程技术抗冲刷能力强、整体性好、适应地基变形能力强, 又能满足生态型护岸的要求, 此种材料可以保证河流水体与边坡土体中地下水之间正常交换, 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 促进在河道流域范围内逐渐恢复或形成健康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不利因素:需要重新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生态河道的建立是动态的, 易受植物群落演替特征过程的影响, 因此要经历较长时间, 需要工程实施后投入后续绿化养护和监测。

2.2 护栏设计

(1) 原设计栏杆。原设计栏杆材料采用664花岗岩, 单跨长度1820mm, 栏杆竖条石间隔253mm, 该栏杆造型较为简陋, 且竖条石间隔过宽, 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 重新设计的护栏。A:原木或仿原木栏杆适用范围:斜坡式驳岸。本类型护栏, 适用于调整后的斜坡式驳岸, 人行道与河岸预留有2米以上绿化空间。由于处于非市区段, 周边现状人流量较小, 因此, 可将护栏原设计位置内移, 提高安全性, 同时在护栏材料上, 可选择生态原木或仿原木混凝土为主要材料, 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融合, 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B:花岗岩条石栏杆适用范围:直立式/复式驳岸。本段防护栏, 适用于人行道与河道间无绿化缓冲空间或高差较大的驳岸, 以安全耐用为主要考虑, 重新设计后的护栏保持小单元跨度不变:1820mm, 缩小了原有条石间距至210mm, 提高安全性, 并使用圆润现代的造型代替原有方正的护栏。

(3) 金属石笼网护岸技术。施工顺序为:基础面处理—土工布铺设—碎石沙铺设--石笼网施工。石笼网箱具有极佳的稳定性和整体性, 它是由热轧钢丝拉伸后形成的网线, 经热镀锌或复合防锈处理, 再经聚氯乙稀覆塑处理后织成, 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可正常使用30-50年而不改变性状。出厂后的石笼网经折叠加工成箱体网笼, 相邻网笼采用绑扎连接, 绑扎间隔不超过200mm一道, 组装完成后填充块石 (粒径100~250mm) , 空隙用小碎石填塞, 用木棍捣实, 并最后完成封盖, 格宾网箱护岸结构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 填料之间的空隙为水气、养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为水生生物提供了生长空间。这种结构抗冲刷能力非常强, 并且具有很高的抗洪强度, 适用于水量较大且流速较快的河道, 而且造价低廉。

2.3 慢行系统设计

(1) 总体布局。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连续空间, 将河流整治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与城市慢行系统相结合, 倡导低碳、生态、环保、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 使之成为一条人河共生、水岸联动的滨水休闲廊道。

本次莲柄港河道慢行系统的设计, 衔接了《长乐市绿道网总体规划》中, 长乐4号“烟波溪趣”沿江向海绿道, 以及长乐市域“文岭支线”绿道的走向;遵循了最低生态影响原则,

线路依托莲柄港水利枢纽工程及两岸良好的自然风光, 结合在建的防洪堤岸进行建设, 东以鹤上镇朝阳洞东出口为起点, 北至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南至文武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以及标识系统、交通衔接设施和服务设施等。

北线串联节点: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姚广孝纪念堂

东线串联节点:长乐城市森林公园———莲花山

南线串联节点:壶井山公园———文武湖

(2) 慢行道设计。莲柄港景观提升方案应突出绿道线路特色, 建议将水利院设计的3m宽泥结石路面改为具有绿道线路特色的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 同时增加自行车停靠点、绿道标识系统等绿道设施, 避免将来建设绿道时造成二次返工。

慢行道在设计布置上, 改变了原有与驳岸平行的布置方式, 将其蜿蜒于绿地空间内, 使驳岸与慢行道之间, 形成不等宽的曲线, 增加行驶与漫步的乐趣。

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做法:1、50厚彩色透水混凝土面层2、50厚本色透水混凝土垫层3.200厚级配砂石及找平层4.素土夯实层。

(3) 驿站设计。一级驿站设施:咨询中心、休闲中心、售卖点、餐馆、医疗站、治安点、消防点、自行车租赁/修理点、停车场以及办公管理房等 (应结合驿站所在景区服务点设置或改造) 。

二级驿站设施:咨询中心、休息亭、售卖点、医疗点、治安点、消防点、自行车租赁点等 (可单独设置) .

(4) 标识系统导则。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中规定, 绿道标识系统, 按照功能的不同绿道标识系统分为:解说标识、指示标识、引导标识、命名标识、警示标识五大类。

设置位置为: (1) 绿道出入口或附近。 (2) 绿道驿站。 (3) 绿道交叉路口。 (4) 绿道主线与支线的接驳处。 (5) 在绿道沿线路段上建议以3~5公里为间距设置, 具体设置与否视需要而定。

3 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 应该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 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绿色休闲场所。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及滨水景观, 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 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摘要:本次设计从延续莲柄港自然生态脉络入手, 充分挖掘莲柄港与长乐“山、海、城、田”之间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设计愿景。充分发挥城市河道景观各方面价值的角度出发, 提出要改变传统观念, 多部门通力合作, 并针对河道景观整治中步及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

如何提升园林工程的绿化景观效果 第9篇

好的园林绿化景观项目效果最主要体现在绿化的景观效果上面, 如何能将最具生命力特征的绿化景观效果完美表现出来,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园林绿化景观效果:

1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建筑设计是严格的按图施工, 但园林绿化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一种意念和愿景的表达,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而且真实的景观实景已远远超过了图纸二维或三维的表达范围。在施工过程中, 结合周边环境, 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景观美的创造, 园林绿化景观施工实际是一项设计再创作的过程。

提高园林绿化项目规划及施工的合理性, 在园林绿化工程进行施工之前, 除了保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 还必须做好园林绿化施工组织的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工作, 对于施工中需要体现的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 植物的设计格局等问题, 设计单位必须与施工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作业可以在相对科学的前提下进行。

施工单位要根据当前施工人员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注重对施工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强化施工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确保施工人员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从而为项目施工管理质量提供保障。

2 严格控制园林绿化材料的质量

从订货到采购等环节就应控制苗木的品质, 首先从树形、生长状态, 有无病虫害等方面严格把关, 其次必须注重苗木运输过程的装车运输问题, 不得随意装车运输, 必须在运输过程精心保护苗木, 将损坏降到最低, 最好能实现无损坏。苗木到达施工现场后必须进行遮荫、假植等保护措施, 确保苗木种植的成活率。

3 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景观施工单位应具有强劲的二次创作设计力量, 能对景观主题有深刻的理解, 有助于主题景观的创造, 现场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景观施工员应具有艺术的再创造能力。专业素质高的施工单位是项目成功的保证。高素质施工队只需开工技术交底, 自己能调整苗木最佳观赏面, 做排水透气措施, 换填利于植物生长的种植土等技术措施, 能有效增加景观绿化效果。

4 培养优秀的绿化养护技工

俗话说绿化苗木“三分靠种七分靠养”, 园林绿化工程绿化景观效果的呈现绝大部分取决于后期的养护工作, 所以要求绿化养护工人具备基础的苗木培育和施工管理等知识, 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园林植物的利用率和观赏价值。

5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把控

5.1 塑造完美地形

尽管地形设计图上有清楚的标高点和等高线来描绘设计意图, 但现场技术人员应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来对比观察, 如立体雕塑般的微调, 使地形呈现完美状态。园林地形不是一次性就能做到位的, 它有3个阶段性的指标可供参考。

5.2 创造优美且富于变化的植物“天际线”

天际线亦被作为绿化整体结构的人为天际。每个项目的天际线都是独特的, 是每个项目独一无二的风景, 现今世上还没有2条天际线是一模一样的。在景观中, 天际线展开一个广阔的天际景观 (多数为全景) , 因此景观中都被叫作“景观光影画片”。可选择高度大小不一的植物搭配, 使整个树群的天际线具有富于变化的动态感。

5.3 设计合理的林缘线

林缘线是指树林或树丛, 花木边缘上树冠垂直投影于地面的连接线 (即太阳垂直照射时, 地上影子的边缘线) , 是植物配置在平面构图上的反映, 是植物空间划分的重要手段。空间的大小, 景深, 透视线的开辟, 气氛的形成等大都依靠林缘线设计。要从整体着眼, 平面上要注意植物的疏密和外轮廓线, 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 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 起到划分空间又有透视引导的作用。

5.4 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和远近观赏效果

远观常看整体, 注重的是整体的大片效果, 如大片金黄夺目的秋叶等, 近看欣赏的是单株树形, 花, 果, 叶等形态以及色彩, 呈现的是个体姿态美。利用不同高度的植物可以组成高低错落的层次, 疏透有致, 层次分明。

5.5 注重植物的种植形式

园林植物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的各具特色的观赏性植物, 它们优美的形态, 绚丽的色彩, 自然的声响, 沁人的芳香在园林中可以独立构成丰富多彩的景观, 主要有6种形式: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花坛。

5.6 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

植物的色彩搭配是植物造景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植物色彩的配置创作主要根据色彩的美学原则, 利用色彩的对比加强景观的视觉效果, 例如深色的树叶可以给鲜艳的花朵和枝叶作背景, 强化鲜艳颜色的效果。在植物色彩的搭配中红色、桔红色、黄色、粉红色都可以给整个景观增添活力和兴奋点。植物色彩的表现形式大至有4类:叶色、枝干色、花色和果色。

5.7 注重空间尺度的把握

由植物材料形成的空间一般指由地面, 立面和顶面单独或者共同组成的具体有实在性或暗示性的范围组合。比如由植物立面加小品创造的空间、纯植物创造的空间、树荫夹道的空间等。

5.8 注重植物的功能作用

园林植物绿化的配置对园林建筑的景观有着明显的衬托作用。首先是色彩的衬托, 有植物的绿色中性色调衬托出以红、白、黄为主的建筑色调, 可突出建筑色彩:其次是以植物的自然形态和质感衬托用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建筑形体:另外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 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

园林植物造景对园林建筑有着自然的藏露作用。“露则浅, 隐则沈”, 园林建筑在园林植物的遮掩下若隐若现, 可以形成“竹里登楼人不见, 花间问路鸟先知”的绿色景深和层次, 使人产生“览而愈新”欲观全貌而后快心理追求:同时从建筑内向外观景时, 窗前檐下的树干、树叶又可以成为“前景”和“添景”。

植物造景能改善园林建筑的环境质量。以建筑围合的庭院式空间中, 建筑与铺砖面积较大, 游人停留时间较长, 由硬质材料产生的日照热辐射和人流集中造成的高温与空气污染均可被园林植物调节。

5.9 注重植物意境创作的表现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给人以环境舒适, 心旷神怡的物镜感觉, 还可使不同审美经验的人产生不同审美心理, 即意境。以荷比喻人“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同时, 园林植物季相变化的表现也会使人触景生情, 产生意境的联想, 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 水体, 建筑景观的构筑, 其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 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5.1 0 重视对原有植物的保护

本土植物适应性强, 可以达到快速成景的效果, 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植物的保留, 既可以节约成本也可以实现原有资源的高效利用。

基于城市主题文化分析文化景观建设 第10篇

关键字:主题文化;城市文化景观;城市特色

1.城市主题文化

纵观当今的国内城市,我们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景观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千城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或者景观风格各异,杂乱无章。这样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毫无魅力可言。但凡有特色的城市,其城市文化景观都有着自己的主题文化方向。城市的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精神、特色建筑的总和,它决定着城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本文就是要基于城市主题文化来分析城市的文化景观建设。

很多城市在构建自己的文化景观时,迷失了方向,要么建的千篇一律,要么建的千奇百怪,都建造不出自己的特色。构建城市主题文化景观可遵循两大原则:其一,把握城市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拥有引以为傲的历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古以来养育民众千年的文化可以说就是城市的主流文化,不需要借鉴外来的欧美文化坐阵。城市应把握住这样的文化方向,并以此为文化景观建设的指导方针。其二,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和谐统一是审美原则的第一要义,无论景观建设的多有文化内涵,一旦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破坏了环境的和谐统一,就不能称此景观为美观。好比一个人的长相,即使把鼻子整得再高再美,若不能与整个五官气质相衬和谐,就会显得突兀、丑陋;即使五官普通平凡,若搭配地和谐统一,自然就有了自己的气质、美感。 比如重庆著名的吊脚楼建筑。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简陋的吊脚楼已不再适合现代人居住,但是其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但是,也有些景观为了刻意展现出吊脚楼的文化,将吊脚楼化为雕塑,其与周围的现代化楼房建筑格格不入,造成了不美反丑的局面。吊脚楼雕塑虽然旨在展示吊脚楼文化,但是不能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而且吊脚楼的魅力不是在其外观的形象,而是去展现建筑与大自然和谐相融的精神。若将吊脚楼的精神价值去掉,一味去展现吊脚楼的外在形象并不是真正的展现吊脚楼文化、巴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城市文化景观的建设中,找准自己的主题文化并做到和谐统一,自然就会凸显出自身的特色。本文就以以上两个原则来分析国内城市文化景观建设的情况。

2. 哈尔滨的主题文化景观建设

哈尔滨是我国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文化在近代才逐渐发展成熟。1898年中东铁路在此修建,大批外国殖民者,尤其是俄罗斯殖民者涌入并在此定居,带来了各种欧洲文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闯关东”移民潮而来的关内文化也融入进来。一时间中西方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中西合璧文化。俄罗斯式、古典主义、新艺术等各种欧洲近代建筑风格,日伪时期日本近代建筑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的建筑格局共同形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使之获得“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称号。

在哈尔滨的城市建筑中,俄罗斯传统式的大教堂和西方折中主义建筑是西方文化景观的代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圣索菲亚教堂集中反映出了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又体现出沙俄入侵哈尔滨的近代历史,这些欧式建筑都是城市近代西方文化入侵的印记。哈尔滨文庙则是近代关内移民文化的代表。建于1926年的哈尔滨文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孔庙,也是黑龙江省现存最完整的仿古建筑。这是近代“闯关东”带来的移民文化杰作。哈尔滨文庙整个结构为南北向三进院落,属于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哈尔滨街头别具风格的各类欧式建筑与我国传统建筑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无不体现着哈尔滨的主题文化—中西合璧文化,正是构建具有这样文化氛围的城市景观使得这座城市成为闻名于世的“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

2.2哈尔滨冰雪文化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文化的源头,也是国内冰雪文化的集中地,创造出了很多在中国乃雕游园会、兆麟公园的冰灯游园会等。建于1999年的冰雪大世界是哈尔滨市政至世界冰雪文化之最。哈尔滨的冰灯就是世界冰雪文化的创新,并由此衍生出来一系列的冰雪文化,包括由冰灯发展起来的冰雪节,大世界和故事园等。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并体现出了中外并蓄、南北兼收的鲜明特点。在古代,女真人在哈尔滨发明了一种滑冰的竹马,这是中国最早的滑冰方式之一。近代,俄罗斯移民把大量欧洲文化带到哈尔滨,包括当时风靡欧洲的冰帆、冰橇等冰雪运动。

目前,哈尔滨比较著名的冰雪文化景观主要有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的大型冰雕、太阳岛上的雪府为了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而建造的大型冰雪文化艺术精品。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大的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室外大型娱乐工程,充分展示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一年一度的太阳岛雪雕游园会也是哈尔滨冰雪文化的杰出代表。太阳岛上空气清新,污染少、雪质好,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雪雕塑品充分体现了哈尔滨人民的智慧。

冰雪文化是独属于哈尔滨的地域文化,这个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所以,哈尔滨应将其冰雪文化作为城市的主题文化并将城市打造成独具特色、如同“水上城市—威尼斯”般的冰雪城市—哈尔滨。

参考文献:

[1]石方.中东铁路的修筑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学习与探索,1995.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05).

[4]付宝华.城市主题文化与世界名城崛起[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7:30-113.

作者简介:王贝贝(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景观文化提升 第11篇

1 项目概况

1.1 公园概况

双凤公园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两路双凤支路,地块西接双凤大道,东临210国道(机场高速),北接渝北区实验中学,南临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总用地26922 m2,交通便利,区位优越;用地最高点海拔448.30 m,最低点海拔426.47 m,最大高差达12 m。西北侧的晚晴园现在是该片区主要市民活动场所,由于受用地影响目前已不能完全满足市民活动需求。目前用地范围内建筑已拆迁,场地基本平整。

1.2 现状分析

1.2.1 水系

公园中的主景为景观水系,但由于水面空间、驳岸缺少设计,以及缺乏体现水景的组景小品,没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使得整个公园趋于贫庸,没有突出文化特色和地域地理特征。

1.2.2 植物

目前双凤公园植被落叶太多,导致骨架不明显。二级乔木长势不佳,使得空间通透景观效果不明显。植物景观较为单一,植物景观层次不丰富,植物群体效果不佳,没有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让人体会不到植物的绿色生机;水生植物配置空间层次感不强,从陆地到湿生再到水生的渐变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与周边的环境不协调。总的说来,在植物配置方面缺乏美感,景观效益不明显。

1.2.3 道路系统

公园内的道路系统比较完善,在尺度和规划方面都比较合理。但有部分道路转折太多,不方便游人进入园区游览、观赏。有少数道路还是沙石,尚未进行铺装,因此需要调整和改善。

1.2.4 园林小品设施

公园原有的园林小品中,有一定的休息设施、卫生设施和娱乐设施,但这些设施陈旧老化,不够完善,色调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观赏性不高,从整个公园使用情况来考虑,存在一定问题。而公园里的建筑小品虽在建筑风格、功能布局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其标准不高,致使某些小品的功能单一。在公园内有一定的亮化设施,但设施不完善。在绿地上现有的石头草坪灯,其设置得比较突兀,无任何遮挡,且不具有地域特色。因灯具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形成不了亮点,不能让游人很好地分清地势和看清周围环境。并且从还原树本身的形态和色彩方面来看,现有灯具不能很好地突出植物配置的层次感和局部环境的清雅美。

2 改造总体构思

2.1 公园总体构思

(1)设计综合考虑人文因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各种亭、台、阁等景观小品的设置,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设置,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体系,在地势较低的东北侧设置地下停车场,既减小土方开挖,又充分考虑实际使用功效。

2.2 设计原则

(1)以游客的需求为基础,满足该地区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根据该地域城市性质、社会经济、气候等地方特点和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供一处温馨宜人的城市空间节点。

(2)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设计思想,处理好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交通、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体布局上统筹考虑建筑、道路和环境景观空间之间的和谐。

(3)综合分析场地现状,充分利用地形高差,合理进行道路及竖向布置,做到土石方场内挖填平衡。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多利用地下空间,增加停车位。总体布置综合考虑绿地、消防扑救和管网布置,满足规划、消防、节能、环保等要求。

(4)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执行“节能、省地、环保”的国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要求。

3 景观要素改造方案

3.1 水系调整

水体是园林亮化中最好的设计载体,双凤公园原有水面空间缺少变化,并且景观层次差(见图1a),设计改造通过在湖中设置多种类型的生态浮岛,净化水质和增加景观观赏性(见图1b)。同时在湖边转角处增加木平台,眺望全园具有良好的视野,增强视觉感受。原有驳岸凌乱,生态性较差,此次改造用湿生植物代替硬质驳岸,取得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在湖面四周设置LED水下灯,灯光透过水面对湖沿景观树及建筑体进行灯光渲染,也可以作为夜晚水面边界的安全提示。

3.2 植被梳理

生态,是营造景观的灵魂。在植物配置过程中,主要以观花、观叶、观姿植物营造园区。在大量保留现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天竺桂、小叶榕等常绿树种,提高冬季的绿色面积。在水系附近把生长状况不良的植被全部换掉,增加种植云南黄素馨、栀子花、黄杨球等常绿地被植物,在增加常绿植物的同时可以制造花径和增加芳香气味。公园北入口不明显,植被被铁栏杆围合起来,与外界隔离开来,达不到统一的效果(见图2a)。通过在入口处增加景观置石,增强入口标志,并拆除铁栏杆,替换为低矮的木栅栏,种植一些灌木和花草,增强与外部环境的连接,达到拆墙透绿的效果;同时在树木种植过密区移除一些小树,降低树木郁闭度,增加空间通透性(见图2b)。

3.3 道路铺装改造

由于公园中原有铺装和场地不协调,脏乱(见图3a),在保留原有道路系统结构的设计下,对其面材进行了整体规划调整,将原有铺装换成青石板铺装、虎皮石冰裂纹或透水砖,更加突出生态环保和绿色更换的设计理念(见图3b)。整个双凤公园的道路铺装改造后,主要采用青石板、透水砖、鹅卵石三者相互搭配。在健身长廊区增加健身步道,健身步道采用卵石;人们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达到健身的效果;在人为践踏出来的小道上直接用铺砖铺成道路,方便游人行走。通过园路铺装的完善,可以提高路面的视觉效果,增强引导性。同时道路铺装做为公园成景的一部分,不仅可以美化公园环境,还可以增加公园特色。

3.4 景观小品设施更新

在公园内设置导向标识系统,标识牌采用淡白加深蓝色的亚克力材料。这种材料有利于加工制作,给人以沉重的体量感,颜色自然清新,能够让游客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同时字体标识在浅白色平板上,有利于人们读取信息,方便识别。原有的景观雕塑小品较陈旧,色调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将雕塑小品更新,提高场地协调性;在原有草坪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LED照树灯,不仅起到还原树木本身形态和色彩的作用,其产生的剪影效果和溢光效果也是庭院灯所不可替代的。同时在树丛中添加图案造型灯,使得晚上也能看到植物的层次感和突显局部环境的美。

4 结语

公园景观改造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设计师运用准确的景观设计要素去营造一个既满足城市公园的特质,同时又对公园内已经形成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植物层次、合理的景观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保护与传承。重庆市渝北区双凤公园景观的改造设计就是在充分调查项目现状和城市居民对环境需求的基础上,营造一个舒适人性化的现代公共空间。

双凤公园景观改造项目对一些老公园的景观更新改造有如下启示。

(1)尊重历史,创新精神。尊重公园的原有历史背景和场地原貌,因为公园的改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更新,改造应尽量保留场地的完整形态,除了在经济上能节约昂贵的拆除和重建的费用,还能保存场地的原有记忆,使场地的开发深度能兼顾到使用居民的接受程度。同时,避免景观出现“均质化”“趋同化”现象也显得重要,应把人文精神孕育在地域性的创新和创意的特质之中,与其他景观元素形成共栖、融合、相互衍生的关系,追加新的附属功能,也使原有公园的历史背景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完善景观序列,相互协调统一。建立完整的公园景观空间序列,提升公园的景观品质,因为场地本身需要景观序列,通过地形的起伏变化,植物群落的层次以及建筑的空间转换,从而达到部分与整体在内部时空与功能上的统一性;场地的建设与改造还要考虑公园的周边环境,便于更加明确核心场地与周围形成有机的整体。

上一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下一篇:进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