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2024-07-18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精选12篇)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1篇

溢油登岸后, 及时开展岸滩监测, 评估溢油对岸滩的损害程度是溢油应急处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监测评估结果可直接为事故的损害评估及后续的生态修复提供直接依据和技术支撑。但至今为止, 国内仍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监测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岸滩现场监测工作仅仅停留在溢油状态的简单直观描述上, 后期评价往往是将前期描述归类整理。为科学评价溢油对岸滩的影响及损害程度, 本文在分析大量国外溢油监测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我国岸滩特点, 建立了一套适用岸滩溢油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为了快速、准确进行岸滩溢油监测, 国外研究机构制定相关监测手册[5,6,7,8,9]以规范一线监测人员作业。美国大气与海洋局 (NOAA) 制定了岸滩评价手册, 规范岸滩溢油监测流程, 制定长岸滩带状、短岸滩带状、油球及湿地溢油监测调查表, 监测内容包括对溢油岸滩类型、溢油类型、岸滩表面溢油及下渗油层面积、厚度监测等[5,6]。该手册根据岸滩溢油覆盖率、厚度、类型对溢油类型进行分类, 规范专业术语;依据岸滩形态、水动力及沉积物类型等, 确定岸滩环境敏感指数 (ESI) , 根据ESI将岸滩分为10大类;规范带状溢油量计算方法, 对岸滩溢油量进行定量分析。与之类似, 法国水污染事故文献研究实验中心 (Cedre) 制定岸滩溢油监测手册, 详细介绍岸滩溢油监测目标、监测方案制订, 规范岸滩类型及溢油登陆状态描述, 计算岸滩溢油量, 为应急决策及之后的监测工作提供辅助[7]。基于NOAA、Cedre等研究成果, 地中海区域海洋污染应急响应中心 (REM-PEC) 制定了地中海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手册, 对前期准备、人员安排、安全作业和数据收集做了详细介绍, 规范岸滩类型区分、溢油状态描述及表格填制, 以快速、准确、系统地进行岸滩溢油监测[8]。国际邮轮船东防污染联合会 (ITOPF) 对岸滩溢油类型及状态进行分类描述, 结合溢油类型及岸滩类型, 规范溢油量计算方法。规范监测方案设计、站位布置和溢油样品 (水样、沉积物和生物样品) 的采集方法、监测要素及分析方法[9,10]。Gordon等编制溢油样品采集和储存操作手册, 规范了针对溢油岸滩中水体、生物和沉积物的监测方法[11]。

目前, 国内尚未有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论文报道。在大连7.16溢油和蓬莱19-3油田溢油岸滩影响监测评估报告中虽然也有关于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方面的描述, 但未形成监测指标体系, 方法的随意性较大, 难以满足今后大型溢油事故岸滩监测评价的要求。

2 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 整体性和代表性原则

岸滩溢油监测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溢油对岸滩的影响程度, 所选取的指标必须从溢油和岸滩两个方面综合考虑。要根据溢油和岸滩的特点, 进一步细化有代表性的二级监测指标。

2.2 可操作性原则

岸滩溢油的监测评价是溢油应急工作的一部分, 时效性要求高, 考虑到各业务化监测部门的技术能力, 各指标必须易测易得。

2.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考虑到岸滩溢油监测评价的特殊性, 对于溢油分布状况可采用定量的方式, 帮助我们建立一套监测数据重现性好、便于成果总结的指标, 而对于岸滩类型等其他指标应采用定性方式, 帮助监测人员快速、客观判断识别。只有将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才能做到岸滩溢油客观全面的评价。

3 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岸滩溢油监测评价的目的是评价溢油对岸滩的影响, 主要考虑岸滩对溢油的敏感程度和溢油状态两个方面, 从而构成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岸滩对溢油的敏感程度分为岸滩类型和岸滩服务功能两个二级指标, 溢油状态分为溢油分布状态和溢油性质两个二级指标。

岸滩类型指标主要体现岸滩的自然属性, 不同岸滩类型对溢油的敏感程度不同, 从而受到的影响程度和损害程度不同。本文在NOAA岸滩敏感指数分类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海岸线实际情况, 将岸滩类型分为了10种岸滩类型和25种岸滩形态, 结合我国岸滩溢油监测评价的实际情况, 归纳为6种评价类型, 详见表1。上述岸滩类型中, 对溢油的敏感程度由弱到强依次为基岩岸、沙滩、碎石滩、开阔潮间带、遮蔽岸滩、生态岸滩, 监测过程中主要对岸滩类型对比相应照片和岸滩形态特征进行定性选择。

岸滩服务功能指标主要体现岸滩的社会属性, 岸滩的社会服务功能越重要, 受溢油的影响程度越高。本文将岸滩服务功能依据《海洋功能区划》, 结合我国岸滩实际情况, 筛选了与岸滩有关的服务功能, 分为海洋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渔业区、盐田区、水源区、文化活动区、社会经济区等, 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文化活动区为较为重要的岸滩服务功能区。

溢油分布状态指标主要体现了溢油登陆量的多少及影响范围, 溢油登陆量越大, 分布越广对岸滩的影响程度越高。根据多年岸滩溢油监测经验, 本文将溢油登陆状态分为成片溢油、分散溢油和零星溢油三种定性状态。监测过程中对于成片溢油和分散溢油, 开展溢油厚度、总分布面积和覆盖率定量监测;对于零星溢油, 开展油块 (粒) 平均粒径、总分布面积、分布密度、覆盖率等定量监测。成片溢油一般呈连续或不连续 (厚度几毫米至几厘米) 状态, 长度大于50 m, 包括面状、带状和连片焦油球3种状态。面状溢油连续分布, 溢油覆盖率高于50%, 溢油厚度大于0.1 cm;带状溢油沿岸滩方向呈带状分布, 向岸方向凸出, 溢油覆盖率高于50%, 溢油厚度约为0.1 cm;连片焦油球沿岸滩方向连片分布, 溢油覆盖率高于1%。分散溢油呈不连续带状、焦油球或饼状分散分布, 长度小于50 m, 带状溢油覆盖率介于5%~50%之间, 厚度小于等于0.1cm, 焦油球和油饼覆盖度一般小于1%, 焦油球直径小于0.1 cm, 油饼呈扁平状, 直径介于0.1~1.0 m之间。零星溢油一般以少量油膜或零星焦油球、油饼分布。

溢油性质指标主要体现溢油本身在环境中的驻留时间, 重质油不易挥发, 环境中去除时间长, 对岸滩的影响较大, 而轻质的成品油等在环境中会在短时间内挥发, 对岸滩造成的影响较小。

4 结论和展望

在这套指标中, 大量采用定性指标, 符合岸滩溢油应急监测的工作实际情况, 对溢油分布状态中充分采用了定量监测指标, 可以对溢油实际污染情况进行掌握。同时每个指标给出了判定分级, 在制定评价方法时可对这些指标适当分配权重, 便于进行定量化评价。利用本文的岸滩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指导岸滩溢油监测评价工作, 完善溢油应急监测方法体系。

摘要:文章在分析国外溢油监测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 根据我国岸滩特点, 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岸滩溢油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 岸滩类型、岸滩服务功能和溢油性质采用简单的定性指标, 溢油分布状态采用准确的定量指标, 即符合我国岸滩溢油应急监测的工作实际情况, 又能准确掌握溢油污染实际情况。利用本文的岸滩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可以指导岸滩溢油监测评价工作。

关键词:漏油,海岸线,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渤海海洋环境公报[R].2008-2009.

[2]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R].2010-2011.

[3]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连7.16溢油事件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R].2010.

[4]国家海洋局.蓬莱19-3油田溢油联合调查组暗语事故调查处理报告[R].2012.

[5]Shoreline assessment job aid[M].NOAA, 2007.

[6]Shoreline assessment manual[M].NOAA.2000.

[7]Surveying sites polluted by oil[M].Cedre, 2006.

[8]Sampling and monitoring of marine oil spills-technical information paper[M].ITOPF, 2012.

[9]Recognition of oil on shorelines[M].ITOPF, 2012.

[10]Mediterranean guidelines on oiled shoreline assessment[M].REPEC, 2009.

嘉兴市软环境建设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第2篇

嘉兴市软环境建设监测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软环境是近年来国际经济竞争与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嘉兴市软环境建设调查显示,嘉兴软环境发展指数达84分,企业评价高于居民;企业对政务环境评价最高,产业环境满意度低;居民指数提高8.2分.建议今后采取建立软环境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加大行政推动力;加大软环境建设动态管理力度,提升软环境的发展影响等,进一步提升嘉兴市软环境建设.作 者:嘉兴市统计局课题组  作者单位: 期 刊:统计科学与实践   Journal:STATISTICAL SCIENCE AND PRACTICE 年,卷(期):, “”(4) 分类号:X8 关键词:软环境    统计监测    方法研究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3篇

关键词: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指标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54(2010)12-058-03

世界城市评价指标是开展世界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学者和著名研究机构关于世界城市评价指标的研究与分析,目前有关世界城市研究的指标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反映世界城市一般性特征的识别导向类指标、突出竞争力思想的比较导向类指标、引导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规划导向类指标。

一、反映世界城市一般性特征的识别导向类指标

识别导向类指标是基于对已有世界城市共性特征归纳形成的,具有识别特质的指标。世界城市通常具备如下七项特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大、构成多元化;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高端服务业较为发达;具备较高的国际化水平和开放度,并具有较强的世界影响力;具有独特的城市特色与魅力、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城市群的带动效应、核心辐射能力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

通过梳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和机构提及的识别导向类指标,我们看到,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视角在不断转变,识别的内容在不断延伸和扩展,但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以经济规模为代表的“发展实力”;二是以人口规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为代表的“集聚能力”;三是以国际组织所在地、国际交通枢纽为代表的“交往能力”。

经济实力在世界城市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政治、社会、人文等领域发展是附着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作为世界城市的伦敦、纽约、东京在崛起历程中均表现出经济体量扩张的先行趋势。

世界城市的“集聚能力”表现在以金融、现代服务业、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较强的集聚能力。金融业为跨国界资本的快速流动创造了条件,是世界城市全球经济控制能力和实现国际经济功能的基石。而会计、法律、咨询、国际贸易等各类现代服务业所体现的支配力、控制力也是世界城市竞争力强弱的具体表现。

早期以工业经济、贸易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世界城市对交通顺畅、承载能力强的港口、机场、铁路有着普遍性的要求,是国际交往能力的具体表现。现代的“交往能力”标准不应局限于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更应强调人文社会领域的国际化发展方向,包括:拥有一定数量的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以提升地缘影响力;承接承办具有一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展览;发挥悠久历史文化的魅力,提升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强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加交流规模和频次;加强国际尖端学术研究,在学术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优化工作和居住条件吸引国际人才等方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实力”、“集聚能力”和“交往能力”是世界城市识别导向研究中具有核心价值的领域,对于开展世界城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突出竞争力思想的比较导向类指标

比较导向类指标是用于衡量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单一或多个领域竞争能力的指标。

1.单一竞争力特征比较的世界城市指标

2009年,美世公司根据城市生活条件开展了“全球城市生活质量”调查。调查涉及影响生活质量的10大类、39个因素,包括政治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医疗和卫生条件、学校和教育条件、公共服务和交通运输、休闲娱乐、消费品、住房、自然环境。

2009年,《财富》杂志按照各城市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500强企业收入总和”两项指标对全球城市进行比较,并列出排名结果。

美国《幸福》杂志曾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评出世界十大贸易城市,主要从人口、生活消费指数、飞往其他城市的直达航线、办公用房每平米年租金、对其它文化开放程度5个指标开展比较研究。

2.多竞争力特征比较的世界城市指标

2008年,由中国社科院倪鹏飞博士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的彼得·卡尔·克雷索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展了全球城市竞争力研究。研究小组将城市竞争力定义为城市以更快和更好的方式创造更多财富的能力,并认为竞争力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就是领先的世界城市。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使用了9项指标对全球500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测度,即GDP、人均GDP、每平方公里GDP、劳动生产率、城市拥有的跨国公司数量、专利申请量、价格优势、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

2008年10月,美国《对外政策》杂志按照5个领域设置全球城市比较指标,即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积累及政治参与,用于对全球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并排序。

2009年,专门研究城市问题的日本“森纪念财团”对地球上更具魅力、更具吸引力、更能吸引企业或个人到这个城市来的“城市综合力”开展了城市间的比较研究。该财团运用了经济、研究与开发、文化与交流、宜居与环境、空间与交通便利等6个方面的69项比较指标开展研究。

2010年,纽约合作组织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了研究报告《机遇之都》,研究涉及10项总体指标,包括智力资本、技术智商和创新、经济影响力、交通和基础设施、宜商环境、成本、可持续性、健康安全和治安、人口结构和宜居性、生活方式资产,并设置了58个具体变量。

3.比较导向类指标的借鉴意义

在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导向类指标所代表的世界城市的特征各有不同,既有着眼于商业活动、信息交流、政治参与、文化交流等反映城市综合发展的多特征,也有科技、生活质量、贸易、城市财富等单一特征。无论哪一类指标,都是在具有共性特征的世界城市核心功能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的世界城市竞争力要素。它关注世界城市的竞争实力、竞争能力和竞争潜力,强调智力资本、科技研发水平、宜居环境、生活质量、可持续性等领域是未来世界城市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强调了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提升自身地位需要具备的竞争能力和比较优势。因此,比较导向类指标体现了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引导世界城市发展方向的规划导向类指标

1.规划导向类指标的基本情况

规划导向类指标是用于指导如何建设世界城市的指标。由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具有公共政策指导下的规划发展痕迹,城市规划对于未来世界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建立和研究规划导向类指标在世界城市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东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到2015年,东京城市的发展目标为:打造一个舒适的东京,实现人员、物品、信息的顺畅流动,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吸引富有个性和能力的人才,社会要充满机遇……围绕规划目标东京还制定了城市发展步骤和具体措施。这些构成了东京保持世界城市地位的规划导向性指标的具体设定。

1995年,伦敦公布“伦敦荣耀计划”,设定了城市重点战略发展框架,以确保伦敦作为欧洲唯一的世界城市地位。它提出了具体任务,包括实现世界级生产力、更强的社会凝聚力、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生活设施,并细化为经济增长、技术发展、适用性住房建设、提高空气质量、节约能源和污水管理等具体内容。

纽约在《纽约2030》规划中提出,未来25年纽约将要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加绿色的纽约,要实现包括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气候变化等6个方面和10项内容的具有纽约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目标。

悉尼在《可持续发展的悉尼2030远景规划》征求意见稿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指导悉尼未来20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这种可持续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良好发展,还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在内的全部内容。规划确定了悉尼未来发展方向的三大主题:绿色、全球化、相连。在每一主题中,都设定了具体内容,如:新绿色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形成减少能源使用量的绿色产业结构等内容。规划还对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动植物及生态系统的保护、社会文化娱乐设施、创新和新技术、全球知识交换等内容做出了具体规定。

2.规划导向类指标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公认的顶级世界城市,还是新兴世界城市,都将打造城市战略规划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目标设定。尽管每个城市的规划框架各不相同,具体内容各有特色,但强化城市竞争力、构建宜居城市、提升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共性趋势和目标选择,对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依据于合理的规划设计,北京作为后发城市,在建设世界城市进程中,需要通过规划引导方式,合理有序地达到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需要遵循世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以提升城市文明、塑造城市形象、推动人文领域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根本,以提高信息化和科技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竞争力、打造综合经济实力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引擎,以实现绿色、宜居、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从构建世界城市的指标体系以及城市远景规划来看,规划导向类指标主要用于指导如何建设世界城市。指标涵盖的领域更宽、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不仅在城市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远景发展目标的指标设定,而且更加关注时代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控制因素。因此,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规划导向类指标为不同城市提出了方向性的发展目标要求。这种要求既符合城市发展的自身规律特点,又立足于世界城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律和变化趋势,代表了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对世界城市指标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识别导向类指标、比较导向类指标倾向于对现有世界城市的研究分析,为我们开展世界城市和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提供公认的核心功能性指标和具有特色的竞争力指标选取的参考价值;而规划导向类指标则更倾向于对未来世界城市的规划和构建,为北京这样的后发世界城市提供可以遵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因此,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既要包含体现世界城市核心功能的共性指标,也要包含充分体现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设置,更要包含引导北京如何建设世界城市方向的、具有北京城市特色的规划导向内容,这是我们开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应该遵循的总体思路。

■ 参考文献

[1] Friedmann.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AGE, London, Beverly Hills and New Delhi), Vol.17 1986.

[2] Castells. M.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Oxford Blackwell, 1996.

[3]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 New York, London, Tokyo.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倪鹏飞,彼得·卡尔·克拉索: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8.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4篇

从目前全球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地球的资源已经无法支撑消费型工业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源短缺已成为一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全球性危机。

我国总体上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较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这是我国社会外延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所决定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率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呼之欲出。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两份重要文件。

节约型社会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2 节约型城市的研究现状

2.1 节约型城市的涵义

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紧紧围绕现实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为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城市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 构建节约型城市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总结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建设节约型城市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具体该如何建设,建设的具体战略和工作框架是什么。学术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认为,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薄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等客观事实,必须从国情、省情、市情来考虑和确定城市发展建设问题,施行节约型城市发展战略,建设节地型、节水型、节能型、节材型和生态型以及高效益的城市,从而保证城市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为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城市规划来说,应当承担重要的角色。因为城市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蓝图和总纲领,是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龙头”,是坚持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手段。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曹康博士后认为,节约型城市是国家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这一战略在中观层面的体现,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包含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思想的城市发展理念。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节约型城市的可行性,必须发挥城市规划的统筹与宏观调控功能,从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原材料的节约与高效利用4个核心环节入手,并深入到更为具体的层面上,节约型城市的实现需要新技术的革新、健全体制的保障与公众的参与、支持。

合肥学院管理系的俞军、李道芳通过对国内外节约型城市建设经验的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以支撑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节约型城市建设基本模式。其中支撑体系包括:节约型产业体系、节约型产品体系、节约型生产体系、节约型消费体系;保障体系包括:节约型城市规划体系、节约型政策法规体系、节约型科技创新体系、节约型宣传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节约型评价指标体系、节约型方法体系、节约型信息反馈体系。

在实践探索上,北京、上海、深圳、青岛、武汉、西安、大连、贵阳等城市都制订了节约型城市的建设规划。各城市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的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多样化的实践探索道路。北京市提出政府节能示范、大型公建节能推广、绿色照明等八大工程、三项基础、六项保障体系;上海提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制度保障、组织协调等7个方面35项具体工作;深圳市规划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到2010年建成节约型城市;西安市提出要节约用地、禁止建设“花园式工厂”。贵阳市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核心系统和八大循环体系”战略框架,建立和采取了“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制度建设、立足生产、转变观念”的节约型社会建设和推进体系。

从不同领域专家对建设节约型城市所提出的见解看,鉴于城市的复杂性,建设节约型城市要从一定的角度出发,构建节约的系统,同时抓准节约的重点,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3 我国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又称城市持续发展,其核心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社会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使其与外部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3.2 构建本指标体系的目的及意义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研究中国各城市的各基础设施分系统(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电系统、城市垃圾处置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所对应的水、电、材料几大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它们建设、规划及管理的各个环节,收集浪费资源的相关环节,分析浪费资源的原因,运用系统分析、文献阅读、比较研究等方法探讨在技术、管理、制度方面的解决办法,同时结合浪费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构建节约型城市建设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对有相关现象的城市的改造,同时对将有可能有相关现象的城市起正确的避免性的引导,即起到监督促进(重视过程引导)节约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作用。

3.3 本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基本框架

根据以上相关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摘要:介绍了节约型城市的研究背景,探讨了节约型城市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节约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基本框架,以促进我国节约型城市的建设,从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城市,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李相然.城市化环境效应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何玉长,贾维宁.上海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思考[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45-46.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李念之.节约型城市: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J].理论前沿,2006(2):90-91.

[5]奚建武,徐丙奎.节约型城市[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6]赵宝江.节约型城市建设从规划做起[J].建设科技,2005(3):20.

[7]曹康.节约型城市——从理念到实践[J].规划师,2006,22(5):58-59.

在线监测指标定义 第5篇

指标解释及考核要求

(初 稿)

1.指标定义..................................................1 2.拟定依据..................................................1 3.计算公式..................................................2 3.1 数据传输有效率......................................2 3.2 数据传输率..........................................2 3.3 数据有效率..........................................3 4.指标解释..................................................3 4.1 考核时段............................................3 4.2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3 4.3 直出数据............................................4 4.4 有效数据............................................4 4.5 无效数据............................................4 4.6 数据缺失............................................5 5.规则设定..................................................5 5.1 数据标识规则........................................5 5.2 数据修约补遗规则....................................6 5.3 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7 5.4 系统自动修补排放量规则..............................7 6.考核要求..................................................7 6.1 数据传输有效率核算源唯一性..........................7 6.2 现场端、信息及时性和完整性..........................8 6.3 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规范性、完整性....................8 6.4 数据人工修补的合法性................................8 6.5 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8 7.考核方法..................................................9

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4号)中“依据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核实主要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建设和联网情况,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数据核实各地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和主要污染物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的规定,按照环境保护部有关污染源自动监控(测)工作的部门规章、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指标。各级环保部门须使用环境保护部统一发放的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核心应用软件(以下简称“国发软件”)向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传送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并如实记录相关信息,环境保护部以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接收的数据核实各地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和主要污染物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示。1.指标定义

数据传输有效率:对考核时段内可实施自动监控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为可控国控企业),其有效自动监控数据上报至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的数据完整性和数据有效性两方面进行考核的指标,定义为数据传输率和数据有效率的乘积。

数据传输率为考核时段内实收数据个数与应收数据个数的比值。考核数据为可控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直出数据中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流量和排放量数据,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和日数据。

数据有效率为考核时段内实收有效数据组数量与应收数据组数量的比值。考核的数据组为可监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直出数据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废气污染物包含折算浓度)、流量、排放量等数据组成的数据组,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数据组中任一数据无效则该数据组无效。2.拟定依据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4号)《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环境保护部部令第19号)《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污染源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环发„2008‟25号)

《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环发„2009‟88号)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与交换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年第55号)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技术指南》(环办„2012‟57号)《关于应用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核定征收排污费有关工作的通知》(环办„2011‟53号)

《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76-2007)《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HJ/T352-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HJ/T353-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HJ/T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技术判别规范》(HJ/T356-2007)3.计算公式 3.1 数据传输有效率

Z= C * P *100% 其中:Z — 被考核地区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

C — 考核时段内全部监控点的数据传输率 P — 考核时段内全部监控点的数据有效率 3.2 数据传输率

C = D/E *100%=(E-F)/E *100% 其中:D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实收数据个数之和

E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应收数据个数之和

F — 考核时段内各数据类型缺失数据个数之和

数据传输率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日数据,按考核时段对各类型数据个数求和后计算传输率。3.3 数据有效率

P = S/M *100% 其中:S — 考核时段内实收有效数据组数量 M — 考核时段内应收数据组数量

数据有效率考核数据类型为小时数据。

4.指标解释 4.1 考核时段

根据工作需要可选择考核地域及指定时段。4.2 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

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为国控企业)名单为基础,结合排污申报汇审国控企业校验结果,责任环保部门在名单下发60日内,以正式上报且在国发软件中编辑的方式,剔除不满足安装条件的企业,确定可控国控企业名单、实施自动监控的排放口、监控点及监控指标类型,作为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基数。不适宜纳入自动监控管理的,须正式上报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并及时在国发软件中上传相关文件凭证。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名单以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汇总的责任环保部门编辑修订的名单为准,每年更新一次。

企业生产停产、污染治理设施停运、检修、调试期间,责任环保部门须在国发软件中录入停产、停运信息并在下月10日内上传正式文件凭证,以标记该时段数据不计入数据传输有效率统计核算。

“上传正式文件凭证”指可以证明相关情况的纸质文件、材料通过扫描、拍摄等方式以电子件形式存入国发软件相应的位置。下同

4.3 直出数据

国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企业现场端设备按照《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输出的原始数据称为直出数据。直出数据分别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类污染物的浓度、流量/流速、排放量数据,分为十分钟数据、小时数据、日数据三种数据类型。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的直出数据为小时数据和日数据。4.4 有效数据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验收合格后,其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在一定时段内认定为有效数据。

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至下次运行监督考核,该时段内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认定为有效数据。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是指环保部门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督考核,确定其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的规定,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提供的监测数据,即为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有效性审核的起始时间以相关负责人签发监督考核判定结果的时间为准。4.5 无效数据

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向国发软件提供的具有具体数值的数据为无效数据;数值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外数据,数值出现极大值,极小值,负值,零值和不合理值,亦为无效数据。无效数据参与数据传输率计算,不参与数据有效率计算,不参与最终排放量的计算。

4.6 数据缺失

在一定时段内自动监控设备未向国发软件提供数据或无数值的视为数据缺失。在自动监控设备故障期间、维修期间、失控时段,以及质量保证或质量控制维护保养、校准校验等时间段的数据缺失,责任环保部门可按照技术规范进行补遗,其数据为人工修补数据。5.规则设定 5.1 数据标识规则

按照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产生、传输过程,分为直出数据上传、验收和有效性审核、人工修补和系统自动补遗四个阶段,在国发软件中分别记录和标识。国发软件在收到直出数据后,根据地方录入的自动监控设备运行情况、验收情况、有效性审核情况及人工修补操作等信息,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自动标记为缺失、未验收、审核未通过、审核过期和停运数据标识;并依据责任环保部门录入的污染因子排放标准、自动监控设备量程,结合数据数值特征,自动将数据标记为正常、超标和异常数据标识。数据标识为未验收、审核过期、审核未通过、缺失和异常的,即为无效数据。

超标:标记自动监控设备监测数值大于排放标准且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内的数据。

异常:标记自动监控设备监测数值在自动监控设备设置的合理量程外的数据,包含个别极大值、极小值、负值和不合理数据。

缺失:标记自动监测数值中存在的小时数据或日数据无数据传输或传输无数值信号。

未验收: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未通过验收或验收信息录入不完整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审核过期: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通过验收但未开展有效性审核或超过数据有效性审核有效期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审核未通过: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数据比对监测不完整、有效性审核不合格或不正常运行的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

手工监测: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录入的手工监测数据。

技术规则修补: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选择按技术规则修约并确认后的数据。

人工修补: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数据修补操作中录入并确认的数据。

停运:标记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录入信息显示的可控国控企业自动监控设备合法停运时段内,其自动监控设备提供的数据。5.2 数据修约补遗规则

责任环保部门可在自动监控数据生成10日内,在国发软件中人工修约补遗页面按照相关文件规范进行人工审核数据修补操作;10日内不进行人工修补的,国发软件将认为责任环保部门已默认自动监控数据标识参与数据传输率统计核算。国发软件支持对主要污染物浓度、流量的小时数据进行人工修补,并生成修补后的排放量。修补操作实行实名责任制,须在国发软件中填写修约人及审核人,并在限期内上传正式文件凭证。

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等情况下,责任环保部门须按照《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责令可控国控企业限期整改并将企业上报的手工监测数据(每天不少于4次,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通过人工修补操作录入国发软件。

自动监控设备未向国发软件提供数据或无数值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依据《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和有关技术规范通过人工修补操作对缺失数据进行补充;对无效

数据,责任环保部门应予剔除、录入手工监测数据及整改情况,依据技术规范进行修补。对2小时内(含2小时)的数据异常、缺失及不合理数据可直接按技术规范修约;对连续2小时以上数据异常或缺失情况修补时,须实名填写修约人及审核人,并上传正式文件凭证。同一事件造成的数据连续时段异常、缺失等情况,可合并修补处理。5.3 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

责任环保部门在国发软件中对国控企业设置停产、自动监控设备停运或进行人工修补数据操作的,须在下月10日内在国发软件中上传正式文件凭证。未按时上传文件凭证的,国发软件将自动恢复原数据标识,重新计算数据传输有效率。

人工修补时,自动监控设备在未验收、验收后未开展日常运行监督考核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限期整改期间、日常运行监督考核过期或设备不正常运行期间数据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上传限期整改相关文件、手工监测报告等数据来源的正式凭证文件。

人工修补连续2小时数据异常或不合理超标的,责任环保部门须上传企业异常申报材料、现场监察笔录或人工数据修正说明。5.4 系统自动修补排放量规则

国发软件每月10日将自动对上月实际收到的未进行人工修补的数据或限期未上传凭证的数据按技术规范修约补遗,系统自动修补后的数据作为计算排放量的数据依据,系统自动修补的数据需要责任环保部门人工确定后生效。

系统自动修补、但未经责任环保部门人工确定的数据不参与数据传输有效率计算。6.考核要求

6.1 数据传输有效率核算源唯一性

数据传输有效率统计核算以环境保护部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每日实际汇总收到的数据和相关信息为依据。

6.2 现场端、信息及时性和完整性

责任环保部门须督促应安装自动监控设备的国控企业按要求完成自动监控设备的安装、联网、验收等工作,并在国发软件中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登记备案表》。对未完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验收及国发软件中企业相关信息录入不完整影响到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6.3 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规范性、完整性

新安装的自动监控设备验收合格运行满一个季度后,须进行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责任环保部门须严格按照规范文件要求开展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包括比对监测、企业自检、现场监察、监督考核结论、监督考核合格标志核发等,并在数据有效性审核有效期内,在国发软件中及时填报上传有效性审核相关信息和文件,以确定通过数据有效性审核的自动监控设备。对因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录入不完整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6.4 数据人工修补的合法性

人工修补数据工作由省级环保部门结合实际分配下级责任环保部门相应修补权限,实名责任制管理。人工修补须严格按照《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技术判别规范》(HJ/T 356)等有关技术规范进行,修补后的数据须按照“限期上传文件凭证规则”在期限内上传正式凭证文件备查,限期不上传凭证的,在数据传输有效率考核中将按直出数据系统标识重新统计核算。对因自动监控系统人工修补责任性、合法性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及数据修补人员自行负责。6.5 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对国发软件中系统标识的超标、异常、缺失等数据,责任环保部门应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查明数据异常原因并及时整改,在下月10日内上

传处理结果文件凭证至国发软件。对因自动监控系统工作程序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影响数据传输率考核的,由责任环保部门自行负责。7.考核方法

创新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 第6篇

实现监测数据的科学应用。行政部门利用学业质量监测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与数据支撑。教科研机构基于大数据开展有针对性地研究、指导和服务,避免盲目性。学校对照监测报告,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诊断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反思和改进工作。新闻媒体利用监测报告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施背景

武汉市充分发挥质量监测的导向作用,创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深化素质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

创新内容

创建监测体系。学业质量监测体系是建立在大样本测试与调查分析基础上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由监测系统、报告系统、干预系统、支持系统等四大系统组成。

构建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武汉市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学科认知水平、身心发展水平、个性特长培养、学习素养、学业负担以及学习环境6个层面,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首创学科质量标准。在全国率先研制并出版27个学科的《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评价标准》,具体规定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学生应学习的知识、技能和培养的素质、能力,让教师清楚“教什么、怎样教”,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开发工具积累经验。一是学科测试卷,按照各学科质量标准,建构了内容目标和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编制了27套学科测试卷。二是调查问卷,基于对学习影响因子的综合分析,针对学生、教师、校长和家长开发了四种问卷。三是学科调查,针对各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教学、设备及课程开设等因素开发了学科背景问卷和座谈提纲。四是个别访谈,编制了学生、教师、校长、家长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式、校长的教学管理等。此外,还开发了现场测试手册,根据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科学测量学生的学科素养、技能和能力。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第7篇

对于水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现对水环境的监测, 首先需要对自然环境的运动以及变化进行充分了解, 找到不利于水环境发展的人类活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干旱、洪水以及水污染等带来的生命财产危害频有发生, 对于水环境的监测, 能够对自然灾害进行及时预防, 并且能够为人民的生活带来安全保障。

1 水环境监测概述

水环境监测实际上是面向水环境生态安全问题的管理, 其中所涉及的水环境生态安全问题内涵分为两方面:第一, 水安全的自然性。第二, 水安全社会属性。在水安全的自然性方面, 由于自然的因素, 自然环境中容易出现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水体本身的因素以及水环境中水安全系数较低造成。并且, 水环境还与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森林、城市用水以及土壤等生态系统息息相关。而从水安全的社会性上进行分析, 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等因素, 使得大自然中的水质被严重污染,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等, 都能够引起水资源的功能丧失等。由此可见, 基于生态因素的水环境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影响水环境安全的因素, 并制定合理的水环境保护方案[1]。

2 水环境评价体系建立以及水环境监测对策

2.1 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水环境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水环境的安全评价指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且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实际评价指标的建立中, 主要包含了水资源管理、饮水安全、用水安全、水污染事故处理等问题。水环境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1) 供需矛盾。第一, 水资源条件。对当地水资源量以及过境的水分配量等进行分析。对人均水资源量以及每亩水资源量进行分析;第二, 可供水量。主要包含的方面为:地下水利用程度、引水功能供水比例、污水排放量、污处理率以及单方污水处理投资等;第三, 需水量。主要涉及的方面为:工业节水水平、农业灌溉面积、农业节水水平、田间水利用率、人均用水量以及河道外生态需水等[2]。

(2) 生态环境。第一, 水环境安全。其中主要涉及农村水体内亩均氨氮含量, 河流水质级别;第二, 生态安全。包含内容有:草场的退化面积率、水土流失率等。

(3) 饮用水安全。第一, 水量安全。包含内容为:饮用水短缺风险、得不到安全饮用水的人数。第二, 水质安全。包含内容为:水质污染程度、污水灌溉面积。

(4) 水资源管理。第一, 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包含内容为: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水资源利用规划。第二, 水资源法制建设。包含内容为:水资源法律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水权分配等[3]。

2.2 建立水环境敏感监测区

水环境生态敏感监测区的建立, 能够便于对水环境生态敏感区指标变化进行监测。生态敏感区的建设, 一方面能够将水环境的水质监测范围进行限定, 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对敏感区中的不同等级, 对当地水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学特征进行合理分析。生态敏感区的划分与建立, 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环境生态安全基础建设, 以及促使相关保护部门因地制宜地制定保护措施。水环境的生态敏感区等级的划分与建设, 其实际的目的在于, 专业人员能够通过水环境变化, 来制定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的措施, 进而实现不同阶段的水资源情况变化监测与方案制定。水环境的等级评价与监测, 不仅能够实现水土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还能够将水环境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细分, 进而使得水环境指标的评价与监测, 能够满足不同层面的用水需求[4]。

2.3 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对于水环境监测的网络系统建立, 在水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建立功能比较完善的监控网络系统, 且系统中的信息量能够满足实际环境工作中的诸多信息需求。在实际的监测环节中, 信息类型不同, 其实际的监测时间段也有所差别。例如, 不同季节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为了保证不同时段的信息都能够被采集到, 因此监测网络建立需要具有信息完备性的特点。此外, 监测网络建设还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并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和维护。对于水环境监测的信息采集, 也是为水环境评价体系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因此, 在实际的水环境信息采集中, 需要注意信息采集内容与实际监测内容相符, 换言之, 水环境信息采集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与针对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文章中对水环境监测的概念进行论述, 水环境监测主要涉及两方面, 第一, 水安全的自然性。第二, 水安全的社会性。然后建立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供需矛盾、生态环境以及饮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的指标, 最终提出促进水环境监测的对策, 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 2005.

[2]何焰.上海市水环境生态安全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高方述.典型湖区水环境承载力与调控方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8篇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标体系,评价与监测

近年来, 由于“供求”关系原因, 就业竞争激烈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且还将日趋严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关系到民生、社会和学校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 成为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大众化教育阶段应反思毕业生就业差异, 探索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 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中各指标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其特征, 涉及面广, 因此, 体系要以监测和反映就业能力为重点。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的原则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原则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则:第一, 系统性原则。体系应以毕业生就业能力为核心, 要能全面地反映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能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过程和主要层面的实际情况, 以便开展全面的分析和综合评价。同时, 必须协调指标间的各种联系, 尽可能减少指标间信息的交叉重迭, 才能保证指标体系的有效、稳定和功能的发挥。第二, 易获取原则。所谓易获取, 就是可操作性强, 否则指标设计思路再佳, 若无法获得, 仍是纸上谈兵。由于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十分繁杂, 一些指标可以量化, 而另一些不能量化, 为了准确构建评价监测体系, 应该以定量指标体系为主体。第三, 适当超前原则。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特定背景下的就业, 受宏观环境的制约, 就业政策和学生就业观念不断变化, 社会对就业的认识监测就是一个变量。因此, 评价监测体系应该吸纳市场经济时代多元就业观念和就业模式, 体系指标内涵应该坚持绝对的开放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构建方法

一般来说, 指标体系建立和量化标准确定后, 综合评价监测的实施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监测指标数据获得、监测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各指标权数确定、计算指标指数综合合成方法。

(一) 监测指标数据获得

1.从有关部门收集

针对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各部门纷纷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出目标和标准。如教育部每年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各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披露的就业率情况;有关就业网站也提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当然, 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标准可能不很完美、规范和系统, 对此可根据实际情况与有关方面共同收集资料研究确定。

2.进行调查

对于一些没有部门归属的指标, 可通过选取部分典型对象进行实地调查的方法获得资料。如采用问卷调查的组织形式,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3.预测和估算

这一方法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类推原理, 根据已知社会特征和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估计推算, 确定指标标准和数据。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制约, 有些指标可根据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招生规模等推算今后的就业市场发展速度, 估算指标值。

(二) 监测指标值标准化处理方法

对于确定的监测指标体系, 由于指标不同的计量单位和数量级, 一般不能直接进行评价, 必须先将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实践中常用的无量纲化处理主要有:

1.标准化变换方法

记xi是监测指标xij的观测平均值, Si是标准差。经过标准化变换后的指标为Zij, , j=1, 2, …, n。其全部n个个体上的均值为0, 方差为1。由于标准差的计量单位与观测值变量本身的计量单位相同, 所以变换后的指标不再具有计量单位。

2.功效系数法

根据所研究对象的特点给出监测指标的不允许值记x (s) , 满意值xh, 变换后Zij的是功效系数。;j=1, 2, …, n。

3.指数化变换法

记xio是监测指标标准值, ;j=1, 2, …, n。经过这种变换, 既可以消除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 又可统一其数量级, 但各个指标内部取值之间差异程度的不同并不能消除。

监测指标值标准化处理方法还有规格化变换方法、秩次变换法等非参数方法。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监测就业水平程度。因此, 只需要将一系列指标值与监测标准值进行对比即可。在这里, 指数化变换法更为适合。其做法是:

(1) 单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编制。必须确定某一年为基期, 这一年的指标值为标准值, 以此计算报告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指数。通常确定基期综合指数为1, 而报告期的结果大于1, 则反映出该高校就业水平提高, 反之, 则就业水平降低。

(2) 两个或两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编制。取高校就业水平较高 (每项指标排在前50位高校的平均值) 为上限值 (U) , 平均水平为中线值 (M) , 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 (CPI) 。并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的大小, 将高校划分为不同档次标准, 以此来确定就业水平的高低。如可设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较强的标准:CPI>=80;水平次强:80>CPI>=70;水平中等:70>CPI>=60;较差CPI<60。

(三) 指标权数的确定方法

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 在进行综合时有必要对各监测指标进行加权处理。权数值的确定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 目前权数的确定有Delphi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法) 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其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判断矩阵

由若干专家来判定, 利用1-9比率标度法对指标之间重要程度两两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 如表1。取判断的平均值构造判断矩阵B, 其中xi对xj的相对重要性记为b (ij) , 如表2所示。

2.计算各指标权重

先计算判断矩阵B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Mi=∏bij, 再分别计算各行乘积的n次方根值, 最后对向量作归一化处理, 则求出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值wi, 。

3.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的目的是保持思维逻辑的一致性, 即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不能出现矛盾的结果。一致性的条件是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值λ与阶数n相等。具体步骤是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用判断矩阵乘以列向量wi, 得到各行值Bwi,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 查表得到给定的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当CI/RI的值小于0.1时, 可以认为满足一致性要求。否则将结果反馈专家, 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 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为止。

(四) 计算指标指数综合合成方法

指标值的综合合成方法中常用的是线性加权和法。就是将经过无量纲化的各指标标准化值乘以经过一致性检验的权数, 然后再加总, 得到综合指数, 即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高低。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保证单项指标的独立性, 又可以避免个别指标异常波动而造成的判断失误。

总的来说, 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指数是很有用且行之有效的。它既可以对单一高校不同年份, 也可以对同一年份不同高校的就业情况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和排序, 从不同角度连续监测毕业生就业水平的变化, 从而在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比较, 让高校认识本校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 也为其进行改革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李蕙羽.大学生“软实力”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9, (3) :29-32.

[2]张向阳, 柯羽.从评价指标反观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J].嘉应学院学报, 2006, (18) :112-116.

[3]孔丽娜, 韩兆洲.高校竞争力综合指数的编制[J].统计与决策, 2005, (6) :6-7.

[4]楼锡锦, 周树红, 吴丽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7) :49-52.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9篇

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布设是水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合理的采样位置是获得空间大形数据的根本保证[1]。在水质监测工作中,水质自动监测因具有能连续、实时地对水质进行监测,监测数据的偶然误差小,节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污染时能及时预警、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等优点,已逐步成为水质监测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但是,水质自动监测站(以下简称“水站”)点位筛选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且缺乏统一布设评价体系。本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借助德尔菲法(Delphi法),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建立了水站布点综合评价体系。

德尔菲法是一种综合多名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的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匿名方式进行几轮函询,征求专家们的意见,经过反复多次的信息交流,使意见逐步趋于一致,最终得到一个比较统一的结论或方案[2]。该法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兰德公司提出以来,被广泛应用到城市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医疗卫生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评价设计中[3]。

2 研究步骤和方法

2.1 研究步骤

2.1.1 成立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由6人组成,其中高级职称2名,研究生2名。其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专家咨询组成员,编制专家咨询表,组织咨询并及时回收处理分析。

2.1.2 确定专家咨询人员组成

依照课题组涉及知识范围和深度,确定专家组成员,专家人选尽可能覆盖直接关联学科,拥有综合学科知识,具有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职业道德[4]。其选择条件为:从事环境监测、水利市政建设教学与科研等领域工作10年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熟悉水质监测断面建设和考核过程,实践经验丰富。

2.1.3 编制、发放第一轮专家咨询表

采取查阅文献、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等方法[5],同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水污染源在线监测规范》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标准的内容,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将水站布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站点属性分指数、建站技术分指数、安全保障指数3个一级指标单元。每个单元内按照评价内容的要求再分别筛选出若干具体的评价指标,以此拟定“《水站布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表”。表中除列出备选指标体系外,还介绍了德尔菲法的一般原理,本研究的目的以及相关背景资料,供专家参考[6]。

2.1.4 分析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

对回收的“第1轮专家咨询表”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将评价结果排序并整合反馈以供专家参考。且提供上一轮专家评判的均值(Mean)和标准差(SD),便于专家重新评估自己最初的判断,从而在两轮咨询后能达成一致[7]。根据第一轮结果和专家汇总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后拟定“第二轮专家咨询表”,再次发放评价。

2.1.5 分析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回收第二轮专家咨询表,根据咨询结果筛选并构建水站布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2 统计处理方法

2.2.1 量值评分表的建立

两轮专家咨询中均要求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评价等级3个方面分别进行选择。根据协调小组的综合评议,其量化值见表1。

2.2.2 有关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

(1)加权平均值(Mj′)。

某指标加权平均值Mj′以Cr为权数,对每一指标的算术平均值进行加权处理。体现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其值越大,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越大。指标算术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Μj=1mji=1nCijCr

式中:Mj′为j指标的加权平均值;mj为参加j指标评价的专家数;Cij为i专家对j指标的评价值。

(2)专家权威程度Cr。

专家判断依据指专家在对指标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主要因素的综合衡量,熟悉程度是专家对一级指标熟悉程度的衡量,两者取算术平均值所得权威程度,体现了专家对被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和评分依据的综合考虑。计算公式如下:

Cr=Ca+Cs2

式中:Cr为专家权威程度;Ca为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Cs为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Cr越大,专家权威程度越高。

(3)满分频率Kj。

Kj取值在0~1之间Kj越大,说明对这一指标给满分的专家比例大,说明指标的重要性越高。其公式如下:

Κj=mjmj

式中:Kjj指标的满分频率;mj′为给满分的专家数。

(4)变异系数(Vj)。

变异系数反映专家对j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公式如下:

Vj=δjΜj

式中:Vj为j指标评价的变异系数;δj为j指标的标准差;Vj越小,专家协调程度越高。

(5)Kendall协调系数(W)。

协调系数反映专家对所有指标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W越大,意味着专家协调程度高。公式如下:

W=12m2(n3-n)-mj=1ndj2(j=1ndj2)

式中:n为指标数;m为专家总数;dj为指标等级和与全部指标等级和的算术平均值之差;Ti为修正系数。

Τi=i=1L(ti3-ti)

式中:L为i专家在评价中相同的评价组数;ti为L组中的相同等级数。

协调系数反映专家彼此之间对每项指标给出的评价意见是否存在较大分歧。W愈大,专家协调度愈高。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

x2=1mn(m+n)-1n-1i=1nΤii=1ndj2

自由度:

(df)df=n-1

P<0.01或P<0.05,说明专家评估或预测协调性好,结果可取;若P>0.05,说明结果不可取。

2.2.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第1轮有效反馈问卷的专家共15位,其中拥有环境监测背景的专家有8位,拥有水文地质学背景的专家有4位,拥有勘察水利背景的专家有3位。15位专家的平均年龄是47.6岁,其中30~40岁的专家占12%,41~50岁的专家占63%,51~60岁的专家占25%。副高及以上技术职称的有9人,占60%。硕士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有10人,占67%。

3.2 专家咨询可靠性

3.2.1 专家积极系数

积极系数实质上是问卷的回收率[8]。本次德尔菲法两次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5%和100%,具体见表2。

3.2.2 专家权威程度

两轮专家的权威程度都在0.5以上,权威程度较高,可保证指标的可靠性。

3.2.3 专家协调系数

经统计,两轮专家协调系数见表3。

3.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水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3个。被排除指标原因如下:(1)评价指数赋值均数小于5.00者;(2)专家对该指标争议过大者。

以百分权重法确定入选指标权重,兼顾各层指标的数量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的意见,并在充分考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部分指标权重进行了调整,入选指标及相关统计见表4。

4 结语

Delphi法是系统分析方法在意见和价值判断方面的一种有益延伸,所选专家范围的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效果的方法[9]。应用Delphi法时,专家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专家咨询质量。本次研究在选择专家时综合考量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特点,从职位分布角度看涵盖了高校、科研院所、环保、水利系统监测管理人员;从专家分布看包括了环境监测、水文地质、勘察水利等方向。专家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学者,并具有一定地域代表性。为消除专家个人偏好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中指标重要程度的评分采用加权平均值,即用专家权威系数对算术平均值进行校正,以提高筛选精度。两轮Delphi咨询中,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5%和100%,专家积极度较高,结果真实可信。

本次研究经过两轮咨询后,专家的意见已趋于一致。其中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不甚理想,专家意见协调性差,专家意见分歧较大,需要进行下一轮咨询。而在第二轮咨询中,专家的肯德尔协调系数提高到高于某些文献记载,专家意见趋于一致[10,11]。

本课题从站点属性、建站技术、安全保障三方面建立水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实践因素和建站可行性,克服了以往单纯重视水质站点布设理论环节、忽略实施因素的缺陷,可以更加全面、科学地指导水站点位综合布置工作。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水站点位的调整实施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此外,由于国家尚未建立统一的水站布点综合评价体系,虽然本研究中专家的积极性、协调性和权威程度三项合理性指标均满足要求,但是筛选出的指标仍有可能受专家自身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指标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摘要: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指导安徽省水质自动站布点工作。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经过两轮函询,建立水站布点综合评价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75%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为0.72,最终确定的肯德尔(Kendall)协调系数为0.7521,x2为63.60,P<0.01。咨询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和权威程度较高,对指标评估意见一致性良好,用Delphi法构建水站布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信。

关键词:德尔菲法,水质自动监测,综合指标

参考文献

[1]肖中新.安徽省辖淮河流域省控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优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2~7.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3]罗旭武,琚志华,楼志军,等.德尔菲法在归纳主要环境问题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9(9):33~35.

[4]周明浩,李延平,史祖民,等.德尔菲法在卫生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1,17(4):260~263.

[5]张霞,吴世达,陈健.德尔菲法在地铁运行环境卫生学评价指标筛选中的应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28(4):229~234.

[6]Pastor AC,Osman F,Teitelbaum DH,et al.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definition for Hirschsprung's-associated enterocoli-tis:a Delphi analysis[J].J Pediatr Surg,2009,44(1):251~256.

[7]胡利丰,董文骏,王群利.549例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1):60~61.

[8]张士成,田光,刘林修,等.小剂量X射线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2):163~165.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10篇

德尔菲互联网舆情信息评价指标体系

1. 德尔菲法的由来

德尔菲法是在1964年, 由美国兰德公司的赫尔默和戈登发表的“长远预测研究报告”中提出的, 并首次将德尔菲法用于技术预测中, 近年来德尔菲法也逐步应用到互联网舆情信息的预测与评价技术中。

2. 德尔菲法在我国网络舆情监测预测中应用

我国人民网互联网舆情监测室采用此种方法对我国各地的互联网舆情应对能力进行评价监测。

天津市信息中心互联网舆情信息评价监测指标体系

天津市信息中心互联网舆情信息评价监测指标体系是在总结德尔菲舆情监测法, 并结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建立的。要确定互联网舆情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分析影响互联网舆情的因素。对于互联网舆情信息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有影响的因素数量众多, 但是, 我们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个影响因素, 也不可能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都加以反应。能够作为评价指标的, 必须是对互联网舆情影响较大、便于测度的要素。因此, 本方法对互联网舆情信息预警等级设定为4个级别, 预警指标设置为9个指标。

1. 预警等级的设定

在综合考虑通行做法、互联网舆情信息的工作情况及互联网舆情的发展趋势的前提下, 我们将互联网舆情的预警等级划由低到高分为如下4个级别。轻级 (蓝色预警) , 国内小型网络媒体、论坛、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 传播速度慢, 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 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中级 (黄色预警) , 国内中小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 传播速度中等, 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 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重级 (橙色预警) , 国内主流大型网络媒体网站、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 境外媒体开始关注, 传播速度快, 舆情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 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特级 (红色预警) , 国内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 境外媒体高度关注, 传播速度非常快, 影响扩散到整个社会, 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 有发生群体性事件的可能。

2. 预警指标的设置

在互联网舆情预警指标的设置上, 我们从互联网舆情信息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这一生命周期做为设置指标的依据。因为影响的因素众多, 我们不可能将每一个影响因素反映到评价指标体系中, 我们选择的指标, 必须是对互联网舆情影响较大、便于测度的指标。经过一段时间舆情工作的总结, 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比对分析, 最终选择了9项指标, 并根据指标间的作用关系, 形成了互联网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媒体传播分析表, 加权平均得分由进行报道的市场化网络媒体数量、地方党政网络媒体数量、中央级网络媒体数量、国外网络媒体数量四项指标构成, 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不同 (市场化网络媒体数量20%、地方党政网络媒体数量20%、中央级网络媒体数量30%、国外网络媒体数量30%) , 加权处理后得出网络媒体传播加权平均值。如图2所示:

显而易见, 受众的数量越多, 舆情的影响力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点击数和在论坛中网友的发帖数、跟贴数来对网民关注某条信息的关注度进行量化。信息关注度指标分值 (1到10分) , 有舆情信息分析员根据网站转载数、网民发帖数、信息点击数以及网络媒体传播分析表中最后一项网络媒体传播加权平均值综合分析给出的。由低到高分为4档, 3分以下、4分至6分、7分或8分、9分或10分。

在舆情工作中, 通过观察对于某个舆情主题的回帖就可以发现每一个回帖者 (网民) 的倾向性, 我们可以从高到底分为是强烈支持或强烈反对、支持或反对、中立、无所谓4个级别, 据此可以判断网民对舆情的态度。这样便有了观点倾向性指标。观点倾向性指标评价标准:无所谓 (3分以下) , 网友评论的言语比较淡漠, 对事件的态度比较漠然;中立 (4分至6分) , 网民评论的言语一般, 略带情绪化;支持或反对 (7分或8 分) , 网民评论的言语比较激动, 带有一般情绪或态度, 言辞激烈;强烈支持或强烈反对 (9分或10分) , 表现为网民评论的言语非常激动, 并带有情绪化, 言辞非常激烈。

激发舆情的是一个事件还是一系列事件, 在舆情出现之后, 是否还有相关的后续事件出现, 后续事件的出现对舆情的影响, 是加强还是减弱?激发舆情的事件已经发生完了, 还是继续发生?舆情是否有处理结果, 处理结果的效果如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舆情事件的网上关注度和在观点倾向性、发展及处理结果来对政府的行为进行总体评价。这样便得出了舆情的发展及处理结果指标。发展及处理结果指标:3分以下, 政府对此事件的处理很好, 事态没有新的情况出现;4分到6分, 政府对此事件的处理较好, 事态基本没有新的情况出现;7分或8分, 政府对此事件的处理一般, 事态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 有新的情况出现, 但在可控范围内;9分或10分, 政府对此事件的处理不利, 事态的发展超出预想, 且有可能出现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

信息关注度指标:3分以下, 国内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4分到6分, 国内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7分或8分, 国内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 境外媒体开始关注;9分或10分, 国内网络媒体、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 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信息关注度×40%+观点倾向性×30%+发展及处理结果×30%=信息总体评价得分。3分以下, 轻级 (蓝色预警) ;4分到6分, 中级 (黄色预警) ;7分或8分, 重级 (橙色预警) ;9分或10分, 特级 (红色预警) 。信息总体评价表, 如下图所示:

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第11篇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第12篇

一、卫生监督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校于2005年开设国内首个专科层次的卫生监督专业, 其目标是为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疾病医疗机构培养具有卫生监督专业基本知识, 同时具备一定医学和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 熟练掌握岗位操作技能, 能应用所学知识在一线岗位从事卫生监督执法、卫生管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更好地完善基层卫生监督队伍的人才构成。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 专科层次的卫生监督专业学生很难正式进入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尽管连续几年我校卫生监督专业的就业率 (2007级为91.74%, 2008级为100%, 2009级为98.33%) 和招生情况 (报到率均超过95%) 均较理想, 也有一定比例学生进入基层卫生监督所及其派出机构, 但均属编外人员, 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事卫生监督工作岗位的稳定性。同时根据卫生部调整《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 (2014版) 》有关规定, 大专层次卫生监督专业学生, 无论你是否从事基层公共卫生工作, 都将无法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已经通过各地卫生局公开招考进入卫生院从事防保工作的学生, 今后的发展将面临巨大困难。

二、卫生监督专业建设方向和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 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卫生监督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 2010年卫生监督专业暂停招生一年, 集中精力进行卫生监督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 进一步明确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建立和完善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11年恢复招生。为了明确市场需求, 我们调研了浙江省内36家卫生监督所, 3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家具有甲、乙资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卫生检测公司, 共计92家企事业单位对其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根据调研结果, 结合前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 经系部反复研究决定, 将卫生监督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为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卫生技术服务人才。为适应卫生检测机构对卫生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 必需调整卫生监督专业培养方案, 重构课程体系与专业实验 (实训) 教学体系, 加强校内外师资队伍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三、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

在调研卫生监督专业就业岗位需要的基础上, 按照卫生检测机构行业岗位标准, 调整与改进校内专业实验 (实训) 的项目及其考核方式和测评体系, 编写以岗位任务需求为特色的综合实训教材《环境检测与评价》, 构筑完善的卫生监测实训体系和多站式考核评价体系。同时依托浙江省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基层公共卫生实训基地建设, 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 改革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 建立特定环境条件模拟实训室, 开设特定环境检测评价管理实训项目。例如开发了一套真实模拟职业卫生环境和公共场所卫生环境的实验教学软件, 同时任课教师按照岗位需求开发了实用新型专利———粉尘发生装置, 虚拟与现实结合, 充分模拟职业场所采样环境, 让学生在校内多层次地感受不同职业场所环境中的粉尘浓度, 调整采样方法。增强实验 (实训) 室开放力度, 强化学生执业技能训练, 让学生通过校内的实验教学能够熟练掌握职业环境、公共场所环境等各种环境的监测和评价,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企业调研, 毕业生追踪调研和专家咨询, 建立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与企业调研合作, 结合多站式考核评价体系, 实现校企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辅线。见图1。

四、课程教学的实施

1. 根据岗位任务需求, 设计实验 (实训) 项目, 自编实验 (实训) 教材。

根据岗位知识能力与岗位主要课程调研结果, 结合前三年专业建设中积累的工作经验, 按照卫生检测评价服务机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调整课程设置, 设计与卫生检测评价服务机构工作相关的实验 (实训) 项目, 自编实验 (实训) 教材。由来自卫生监督所、浙江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和卫生检测企业一线的专家和校内的专业课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共同对卫生监督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 将专业实验项目定位为:以分析判断、现场采样送检、检测分析、结果分析和撰写评估报告为主线, 构建项目课程, 设计实验教学, 实现卫生检测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近三年, 自编教材从《公共卫生综合实践技能》到《环境检测与评价》, 每年都在改进当中, 侧重点也在逐步完善中。

2. 重视实验教学,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环境检测与评价》是纯实验 (实训) 课程, 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实验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打破传统, 实行《环境检测与评价》实验课程单列, 即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 独立设置《环境检测与评价》实验课程, 实行自主评分, 改变以往实验课只是某个课程的附属地位。同时开展现场教学, 将部分实验项目的授课地从实验室内转移到真实职业卫生环境或公共场所环境 (污水治理厂、传化生产车间、娃哈哈食品厂、水厂、宾馆等) , 由学生根据职业现场的环境情况设计和提出现场监测采样方案, 找出工厂职业卫生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评价意见。同时增强实验 (实训) 室开放力度, 强化学生执业技能训练。

3. 以多站式的实验技能考核为基础, 建立实验考核综合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 考核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 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改变以往实验考核主要根据学生书写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的方法, 建立了多站式的实验技能综合考核和评价体系。主要如下: (1) 实验考核成绩单列, 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 (2) 实验考核总评分为课堂实验操作成绩 (占20%) 、实验报告成绩 (占20%) 和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成绩 (占60%) 构成; (3) 多站式的实验技能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职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环境检测常用仪器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考核过程是学生与教师“一对一”、“面对面”进行考试, 每站由一名老师当场打分, 至少有三站构成总分, 考核内容分为必考实验仪器和选考实验仪器, 总分即为学生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成绩; (4) 多站式实验技能考核安排在学生下实习点之前, 学期末的实训周内, 强化动手能力。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能下实习点, 执业技能的掌握为更好适应实习奠定基础。

4. 完善培养方案, 推进校企合作。

通过到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实习机会检查, 与卫生检测公司经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卫生监督专业对应岗位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 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进一步拓展卫生监督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在与浙江省内13家卫生检测公司开展订单式实习基础上, 每年安排实习前, 浙江省建安检测研究院和浙江省多谱卫生检测有限公司对订单式培养的学生进行面试, 面试合格者才能进入该单位实习, 从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探索与企业人员培训、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真正实现校企合作, 共建专业和培养人才。

5. 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的成效及体会。

2011年, 卫生监督专业恢复招生之后, 我们在2011级至2013级卫生监督专业学生中应用了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 学生在实习和工作中表现出了适应能力强、上手快等特点, 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我们认为:通过基于岗位需求的卫生监测评价实训体系的学习和实践, 体现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综合, 突出公共卫生基本理论和技能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具备适应企事业卫生管理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能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卫生检测机构从事环境与职业危害因素采样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钟要红, 赵海军, 等.基于市场需求调整卫生监督专业发展方向[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0) :5-6.

上一篇:电视法制新闻采访技巧下一篇:分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