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应用范文

2024-07-07

儿童应用范文(精选12篇)

儿童应用 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行保健护理的120例6个月、1.5岁、2.5岁儿童予以研究, 按年龄根据抽签法平分为2组, 即参照组 (n=60) 、观察组 (n=60) 。参照组中, 女25例, 男35例;年龄为6个月、1.5岁、2.5岁各20例, 平均年龄为 (1.5±0.8) 岁。观察组中, 女22例, 男38例;年龄为6个月、1.5岁、2.5岁各20例, 平均年龄为 (1.5±0.8) 岁。对两组儿童上述资料予以统计分析可知, 对比差异不存在显著性 (P>0.05) , 具有对比价值。

1.2方法

1.2.1参照组保健方法:参照组儿童施行常规保健护理, 因为儿童每个成长发育阶段的心理、生理特点都不同, 所以, 应制定适合的保健护理对策, 让监护人可以依据相应的对策展开家庭培训, 以此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利用有助于开发儿童智力的书刊、连环画、玩具等,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鼓励家长定期到社区参与有关培训课程, 了解儿童发育规律, 从而对儿童进行有效的保健护理, 防范儿童疾病的发生[2]。

1.2.2观察组保健方法:观察组儿童在参照组的基础上施行儿童保健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营养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营养需求, 制定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因为婴儿成长快速, 但消化功能尚不完善, 易出现消化紊乱等情况, 所以, 应建议给予母乳喂养, 注意维生素A、维生素D的补充。幼儿期注意补铁, 摄入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学龄前儿童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注意营养元素的补充, 防范营养性疾病的发生[3]。此外, 坚持户外运动, 接受阳光照射, 从而促进钙吸收。 (2) 沟通护理: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与规律, 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 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指导监护人对儿童进行正确训练与合理沟通, 以此增强儿童的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4]。 (3) 健康宣教:组织监护人听取育儿知识讲座, 以此增加监护人对育儿知识的了解, 从而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进行正确指导与引导。与此同时, 说明各种疫苗接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从而使监护人自主带领儿童到院进行疫苗接种。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儿童的各项健康指标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 (1) 健康指标评估: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统计儿童神经发育状况, 主要包括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动作、社交行为, 分值越大, 成长发育越好[5]。 (2) 营养性疾病主要包括肥胖、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肥胖、营养不良评估采用WHO2006版标准。

1.4统计分析:在Excel2003中录入数据, 导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分析两组观察数据, 用 (±s) 的形式表示儿童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运动、社交行为, 且给予检验, 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患者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 且给予χ2检验, 如果P<0.05, 代表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对两组儿童的各项健康指标予以对比:参照组儿童的身高为 (79.3±10.6) cm, 体质量为 (10.6±2.6) kg, 语言为 (95.2±7.2) 分, 精细运动为 (102.8±8.5) 分, 社交行为为 (96.6±8.1) 分;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为 (84.1±11.1) cm, 体质量为 (12.4±3.1) kg, 语言为 (104.2±7.7) 分, 精细运动为 (109.7±8.8) 分, 社交行为为 (104.5±8.4) 分, 观察组明显优于参照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对两组儿童的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予以比较:参照组60例儿童中, 肥胖4例, 营养不良3例, 缺铁性贫血6例, 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21.7%;观察组60例儿童中, 肥胖2例, 营养不良0例, 缺铁性贫血2例, 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6.7%, 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P<0.05) 。

3讨论

在儿童时期, 机体骨骼发育尚不成熟, 倘若监护人与社会未能对儿童进行有效保护与科学养育, 不管是在身体还是心灵上, 都会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儿童心理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等, 所以, 必须加强儿童保健护理。

除此之外, 相较于成年人而言, 儿童的抵抗力较差, 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疾病, 导致儿童成长发育受到影响。所以, 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儿童保健护理工作的落实, 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在对儿童施行保健护理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与规律, 从而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方案, 保证儿童营养均衡, 且具有健康的心理、生理条件, 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营养性疾病[6]。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身高、体质量、语言、精细运动、社交行为方面, 观察组儿童明显优于参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观察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为6.7%, 明显低于参照组儿童的21.7%,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此研究结果与孙东钻[7,8,9,10,11,12,13]的研究报道非常相似, 即观察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是5.33%, 对照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是24.0%, 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以看出, 儿童保健对儿童成长发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可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普及。

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2篇

5 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

(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总之,选择抗生素时要全面考虑患儿的感染情况、生理状态、病理状态,合理选用药物的品种、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给药途径。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金有豫.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08~312.

儿童矫形鞋垫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矫形鞋垫;服务设计;3D打印;用户需求;生活形态

一、导入:儿童需要矫形鞋垫吗?

(一)、儿童群体的足部治疗需求多

据《医药经济报》2010年报道,依临床统计,为数不少的新生儿一出生即患有如脊柱侧凸、双足外翻、O型腿等先天性足科疾病。…同时还有很多先天发育正常的儿童,由于后天的不良因素而导致足部发育异常。据来自《卫生与生活报》、《医药世界》的相关研究表明,后天的不良因素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因缺钙、发育时间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下肢骨骼自身不够坚实。二、违背骨骼发育规律,对孩子进行的拔苗助长教育。如让8个月,仍处于爬行学习阶段的孩子使用学步车等。三、由于自身超重、书包过沉等重负荷造成的下肢骨骼变形弯曲。足部问题会进而导致人体受力结构变化,引发五脏六腑移位,供血与神经受损,最终表现为腰部、背部、膝部、踝部等的疾患。不但如此,由于足部问题而引发的体态问题如0型腿、脊柱侧弯等,还可能因妨碍患儿正常社交进而引发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综上,在自身遗传特性与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儿童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如扁平足、O型腿、X型腿、脊柱侧弯等足科问题(图1)。与此同时,对这些儿童时期足部问题的忽视将引发后期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二)、儿童足科病儿童期治疗最佳

儿童足科问题涉及骨骼的生长,变化,成熟与稳定。因而对于儿童相关的足科疾病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进行,有时间短、收效快的优势。同时,不同的足部问题,治疗的最佳时间段也不尽相同。例如,表象为O型腿的先天马蹄内翻足应在患儿5岁之前进行,可避免其足部骨与关节的畸形。而对于稿平足患儿来说,当其年龄大于10岁将不能通过牵引、矫形、按摩等保守方式治疗,而必须通过手术治疗。然而,儿童好动、顽皮的天性,使一般的治疗方法难以为儿童患者接受。具有便捷、舒适、好用等特点的矫形鞋垫成为儿童足科治疗的良方。

(三)、矫形鞋垫适于儿童足部疾病治疗

矫形鞋垫属于下肢矫形器,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89年,它基于生物力学原理,综合现代生物力学、康复学及高分子材料学、机械工艺等学科知识,是通过对前足、中足、后足的整体控制研发出的一种柔和的足部矫形器械。通过矫形鞋垫,可以重新分布足底压力,改善下肢力线,调整足弓位置和角度,以预防、治疗疾病,使身体舒适(图2、图3)。并且矫形鞋垫在功能上为连续矫正方式,患儿通过穿戴矫形器,能够保持长时间在承重状态下改变原来非正常的承重部位和承重力线。这种方式有助于刺激足部肌肉发育,改善步态和步行功能。同时,在使用矫形鞋垫后,足部也不易恢复到原来的畸形状态。更重要的是,矫形鞋垫的使用方式适应了儿童活泼好动的生活样式。矫形鞋垫具有隐形、便捷、长效等特点,不会影响儿童的日常跑跳、社交。综上,无论是出于对儿童生理还是心理健康角度的考虑,矫形鞋垫都非常适用于儿童足科疾病的治疗。

二、简介:应用中的矫形鞋垫设计解决方案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基于生物力学研究的结果,矫形鞋垫已然发展出了诸多的品种。文章将从矫形鞋垫的形式、硬度与制作方式三个角度对现有矫形鞋垫的设计进行简单介绍。

(一)、不同形式的矫形鞋垫

根据足部不同位置的支撑与使用需求,目前主要研发设计了多种鞋垫形状如前脚掌垫、足弓垫、横弓垫、足趾垫等(图4)。

(二)、不同硬度的矫形鞋垫

在治疗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足部问题,需要不同程度的矫正强度。因而,在习惯上也可以将矫形鞋垫根据硬度分为硬式、半硬式与软式三类(图5)。硬式鞋垫主要用于控制踝、跗骨小关节的运动功能,改善下肢生物力线;硬式鞋垫通常采用聚丙乙烯塑料与碳化纤维制成;硬式鞋垫在使用时需要适当增加使用者的鞋号,并需要放置在两厘米跟高的鞋子中。半硬式鞋垫,多用于支撑足弓,能更好地适应足部形状,使肌肉和肌腱更好地发挥运动作用,又不会给脚造成任何压力;半硬鞋垫通常内置硬性材料如软木和塑料,并加入数层软材料如皮革等制成;这一类别鞋垫适合于运动员使用,但不同运动需要不同的矫形垫。软式鞋垫用于减少足部某一点集中受力,为缺少脂肪组织的足外侧边缘部位提供保护i软式鞋垫采用硅胶、EVA等柔软可被压缩的材料;软式鞋垫适合各类鞋型,但易压缩、磨损。

(三)、不同制作方式的矫形鞋垫

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使用目的,矫形鞋垫的生产方式也发展出了预制、半定制和定制三种。预制鞋垫多用于运动鞋,以预防足部疾病或矫正轻度的足部问题,但效果有限;其优势在于,通过定制、量产从而大幅降低鞋垫价格至几十到几百人民币,可以为一般人群所使用。半定制鞋垫形式则是目前医疗机构中普遍使用的矫形鞋垫类型(图6);半定制鞋垫是通过在主体鞋垫上粘附纵弓、横弓、后跟补正垫、补高垫、外侧楔形垫等,并对需要的部分进行调整的方法而最终制作出针对病患自身病症的定制鞋垫;这种半定制鞋垫制作简单,便于医生调整使用,价位适中,约在一千到三千人民币,因而目前被医疗行业广泛使用。

下文重点谈谈定制鞋垫。定制鞋垫制作费时、费工,因而价格昂贵,其多应用于特殊病例治疗或研究机构的科研项目(图7),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私人定制”鞋垫也会逐渐发展与普及。定制鞋垫的制作过程主要有取型、修型、成型、适配等过程。其中取型、修型与成型步骤因数字技术的出现在近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取型、修型、成型技术是通过石膏绷带与泡沫定性的方式获得足部轮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手工翻模,修正获得矫形鞋垫的基本形状(图8)。这种定制过程精准度较为粗糙,制作与修改过程复杂,不可大量复制,但数字技术的进步为高速、全方位、私人定制鞋垫的推广提供了可能。目前业界开始采用足底压力扫描仪、三维扫描仪等对患者的足部结构进行取样图9)。

nlc202309040710

取样后,再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M)对矫形鞋垫进行修型、成型与适配。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主要采用的有以Delcam PowerSHAPE为代表的数字建模技术与以ANSYS为代表的有限元力学分析技术(图10)。在数字成型与修型方面用到的技术有采用减材方式的数字加工中心与采用增材方式的三维快速打印技术(图11)。

数字技术使矫形鞋垫的制作更加精准、科学。同时数字技术也使矫形鞋垫高速、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成为可能。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SOLS,一家3D打印鞋垫制造商在美国吸引了近千万美金风投基金(图12)。综上,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定制矫形鞋垫终将走下医学治疗的神坛,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下一个医疗与设计领域的发展热点。

三、儿童用矫形鞋垫的设计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的矫形鞋垫发展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并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矫形鞋垫的基本功能与生产工艺展开,缺乏对用户需求的调研与探讨。因而,在矫形鞋垫的使用过程中与营销模式上,因忽视用户生活方式引发了很多问题。设计的介入对于矫形鞋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设计可以从舒适性、清洁度、美学等角度出发,对矫形鞋垫产业的服务模式进行设计。

在舒适方面,人体对足部的舒适性要求主要包括对温湿度、压力两方面的需求。以女童为例,夏季女童需要干爽透气、冬季需要足底保温,而现有的矫形鞋垫对产品的触感、温湿度调控等考虑较少;同时,女童的鞋子空间较小,普通矫形鞋垫普遍比较臃肿,难以长期穿着矫形鞋垫,矫形鞋垫的薄化设计有助于改善用户在以上两方面的需求。在清洁方面,鞋内高温高湿环境致使鞋垫容易滋生霉菌、真菌,因而鞋垫材质与结构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美学方面,儿童往往需要频繁更换鞋子以与不同的服饰搭配,适应上课、运动、社交等不同场合的需要。因而不论是从清洁或是美学的角度,用户需要同时配备多双矫形鞋垫,但由于现有价格与制作效率的限制,患儿往往选择购买一双鞋垫;这往往导致儿童疏于使用,使治疗结果大打折扣。此外,矫形鞋垫过于专业与严肃的设计风格也很难引发儿童使用的意愿,儿童甚至会抗拒治疗过程。为此,通过3D打印技术、个性图案定制设计与定价策略,将有效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矫形鞋垫行业发展渐趋成熟,应更多地引入设计调研,加深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了解。进而针对用户需求,对矫形鞋垫服务系统中的外观、服务流程、定价方式、宣传材料等用户接触点进行突破性的创新设计,加强矫形鞋垫的市场欢迎度,激发儿童使用热情,从而提升对儿童足病患者的疗效与家长满意度。

儿童应用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特殊儿童,教育价值,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一种自愿进行的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传统儿童游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 经过实践检验并世代相传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传统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 玩法各式各样, 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 其组织和取材比较随意, 最重要的是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发展特殊儿童的器官功能, 促进身心健康, 丰富特殊儿童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魏轶兵等人认为, 游戏不仅是促进正常儿童的重要活动, 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1]但由于现代社会电子娱乐盛行、特殊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过度保护等原因, 使传统儿童游戏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使用较少, 甚至濒临失传。本文通过探讨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以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同时传承和延续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

二、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来源于生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的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艺术生活的魅力等融入到传统儿童游戏中, 不仅使游戏更容易贴近儿童的生活, 而且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魅力。传统儿童游戏不仅对普通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而且在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1. 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功能的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 其身体功能的发展比较缓慢。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特殊儿童的基本动作, 为提高特殊儿童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儿童游戏中, 既有促进特殊儿童小肌肉发展的游戏, 比如“弹蚕豆”“买买肉”等;也有发展特殊儿童大肌肉动作的游戏, 如“跳格格”“新娘坐轿”等;还有促进特殊儿童感觉系统发展的游戏, 如“跳房子”“滚铁环”等, 以及很多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以及平衡能力的游戏, 例如手指游戏可以训练特殊儿童的小肌肉群, 补偿弱智儿童的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2]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 针对特殊儿童的活动设施及玩具比较缺乏, 但传统儿童游戏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可以使特殊儿童灵活利用空余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开展游戏活动, 保证特殊儿童的活动总量, 促进其身体功能的发展。

2. 促进特殊儿童智力的开发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 其感知、语言、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困难或迟缓, 而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对这些缺陷起到补偿作用。例如有的传统儿童游戏可以让盲童通过触摸来认识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玩具, 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发展其以手代眼的能力。传统儿童游戏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特殊儿童在自由玩耍时, 其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他们不仅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 而且还会自主生成新的玩法和规则, 这些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游戏的认知和技能, 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主感。

很多传统儿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还伴随着唱儿歌、童谣等形式, 如木头人、点数歌、网小鱼、拔萝卜等, 这些游戏为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使特殊儿童把视、听、想、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知识经验集于一身, 这些都有助于特殊儿童观察力、判断力的锻炼和提高, 使他们的各种感官会更加敏锐发达, 使其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3]因为传统儿童游戏的玩具大部分来自生活和大自然, 是自然的材料和半成品, 没有固定的形式, 特殊儿童可以随意将这些材料加以组合和创造, 这为特殊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传统儿童游戏情节有趣, 形式多样, 易于保持特殊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的愿望,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提高。[4]

3. 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特殊儿童最终要融入社会, 那就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生活。然而,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障碍大大减少了这种社会交往的经历, 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木讷, 不懂交往技巧。传统儿童游戏大多具有重情感交流、重群体合作、易学、易会、易传的特征, 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 在传统儿童游戏中, 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 可以模仿成人活动, 了解和学会社会生活, 通过游戏获得他人的表扬或惩罚, 逐步体会到社会规范的存在, 学会遵守社会准则, 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初步认知, 使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逐步形成。通过传统的儿童游戏, 他们逐渐学会了解认识同伴、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学会遵守自己所在集体的规则, 学会履行集体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职责, 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与人分享等。特殊儿童通过这些游戏的方式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 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 最后融入正常社会。[5]

4. 促进特殊儿童的情感发展

特殊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或失败容易感到自卑, 但游戏本身是一种令人愉悦和令人满足的活动。许多传统儿童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就是因为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内容生动具体, 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 特殊儿童可以边游戏边吟唱, 兴趣盎然, 始终沉于欢乐之中。游戏中的特殊儿童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相互选择玩伴、游戏内容, 准备游戏材料, 制定游戏规则, 任意摆弄物体, 表演人物形象, 充分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 如果成功了他们会感到自豪, 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和压力, 可以重来。因此, 传统儿童游戏是特殊儿童快乐的源泉。此外, 由于很多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喜怒哀乐宣泄出来, 既体验到快乐成功的情感, 又可以宣泄压抑悲伤的情感, 还可以学会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传统儿童游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自身缺陷, 残疾儿童的游戏需要成人额外关注。成人首先要遵循游戏的自由、平等、合作、创造等规则, 还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儿童因残疾带来的障碍, 帮助特殊儿童克服种种障碍。根据特殊儿童进行传统儿童游戏时的需要进行示范或指导, 但是必须确保他们拥有自发游戏的机会。

1. 加强对特殊儿童在传统儿童游戏中的指导

成人要加强对特殊儿童在传统儿童游戏中的指导,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突出特殊儿童的主体精神, 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游戏的主动权。特殊儿童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他们完全有能力行使自己的主体权利, 成人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特征选择有效策略, 合理地指导游戏过程, 例如传授游戏技能, 提供游戏玩具, 与儿童互动等。其次, 要加强特殊儿童的合作精神, 培养特殊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例如, 教师与教师之间就应该合作, 由于每个特殊儿童的缺陷不同, 这就需要不同的教师共同考量、指导游戏。学生之间的合作, 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和其他伙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应和学生诚恳对话, 情感交流, 缩短相互间的距离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再次, 要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能力进行教育。例如, 对视力残疾的儿童, 成人需要教授其游戏技能, 帮助他们了解游戏材料和玩具, 熟悉游戏环境;对听力残疾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其参与各种游戏, 但无需教会他们使用玩具或指导他们使用游戏材料、装备, 而是加强听力残疾儿童之间或与正常儿童的交流;对肢体残疾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游戏尤其是体育游戏, 应当找到适应这些肢体残疾儿童的训练方法并传授游戏活动技能;对患自闭症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自发的游戏,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 提供团体中与同伴游戏的机会。

2.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利用各种传统儿童游戏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传统儿童游戏, 教育者应该为之创设更合适的游戏环境, 以环境适宜性来弥补生理上的缺陷。一方面教师应注意传统儿童游戏物质环境的创设, 如户外游戏场的创设, 户外游戏场环境应该安全、舒适, 尽可能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需要, 要考虑到特殊儿童对各种辅助性设施的使用, 并为具有各种能力的特殊儿童提供使用机会以及社会交往的机会。比如盲童需要先探索周边环境, 所以为他们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柔软且是可以预测的;为方便肢体残疾儿童, 应考虑到地面要平坦, 地形差别小, 可以建立相应专用通道以供轮椅、拐杖或其他运动辅助工具进入游戏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使特殊儿童能够大胆自如地游戏, 也就是营造满足特殊儿童活动需要的心理环境。

3. 加工传统儿童游戏的材料, 改编游戏内容

由于传统儿童游戏使用的玩具大都来源于生活, 来自于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 如水、石、沙、废旧物等, 成人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材料加工, 对内容加以改编, 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 弥补他们材料使用上的局限, 那么他们游戏参与的兴趣及游戏技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 此时一定要利用传统儿童游戏材料的这一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 利用辅助性技术

在传统儿童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一些辅助性技术。通过种种辅助性技术的采用, 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游戏玩具和环境, 可以提高他们游戏中的归属感, 进而提高游戏兴趣, 促进游戏技能的发展, 以游戏为载体促进残疾儿童社会技能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魏轶兵, 卢珺, 谢明, 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7) .

[2]王德刚.传统民间游戏的源流、价值和保护[J].齐鲁学刊, 2005 (3) .

[3]孙洪磊.多玩传统游戏可防“多动症”[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4 (1) .

[4]李芳.游戏与特殊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王顺妹.游戏在弱智儿童心理康复与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27) .

如何对弱智儿童教学乘法应用题 第5篇

宁化特殊教育学校

伍兰花

弱智儿童的身心发育不健全、思维直观、迟钝、刻板、理解能力差,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过程缓慢,缺少概括力,理解概念和形成概念都比较困难,使用概念时也比较紊乱。乘法意义是小学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理解应用乘法口诀的关键,又是正确分析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乘法较少,加之它又比加、减法更抽象,固而难于理解。因此,乘法意义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针对弱智儿童学习上的困难,在教学乘法意义时,就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用形象生动的图画、准确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我在教学全日制培智学校第五册数学课本中的乘法初步认识部分时,为使学生易于理解乘法的基本含义及相关概念,我以“我的文具”为主题对现行的教材加以改进,用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学习文具用品作为例题,贴近他们的实际,并以鲜明易懂的直观图和准确规范的语言分四个层次揭示了乘法意义的内涵。

第一层次中,需要教学的是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并首次出现了“几个几”的乘法语言。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上新课时,我首先设疑激趣,利用“小朋友买铅笔,每支2角钱,买3支一共多少钱?”的问题使学生列出加法算式:2 + 2 + 2。然后让学生知道除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别的更简便的方法计算,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在讲解中为了学生便于理解,我采用了作业本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向他们讲解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两个概念,并让他们用“几个几”表述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题后我又加入了计算“橡皮”为巩固题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爱护文具。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求他们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并加入大量自编的练习以巩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在这节课中,我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与掌握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还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对自己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节课我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一节数学课变成了“主题综合课”,使弱智儿童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第二层次的教学是要让学生真正的接触到乘法,使学生在了解乘法作用后懂得将一道乘法算式改写为一道乘法算式,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首先我让学生明确乘法用来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比加法计算较简便。然后在教学改写乘法算式时,我自编了一个顺口溜:“一看(相同加数)、二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三写(乘号),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最后让学生比较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在理解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第三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及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着重强调了被乘数、乘数与乘号的位置关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便于理解与记忆。第四层次的教学中,我用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除此之外我以规范的语言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同加数”与被乘数、乘数相互沟通,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整体认识。

有趣的儿童教育类APP应用 第6篇

不过,4~6岁孩子的行为是以游戏为主导的,家长可结合这一阶段孩子的特点,在游戏中给予孩子有针对性的训练或引导,进而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欢乐对对碰HD(ios系统)

App应用类型:益智、动手

收费情况:收费

地址链接:http://www.7kiwi.com/app-5824.html

说明:这款应用的操作很简单,孩子只需要互换相邻两个动物头像图案,让相邻的同样的动物图案达到至少三个并排成垂直线或水平线以让其互相抵消即可。每消除一个动物头像图案就会听到对应动物的真实声音,可在游戏中让孩子不知不觉就认识各种动物。

提高记忆力攻略

4~6岁孩子的记忆精确性比较差,简单熟悉的内容记起来还可以,但一旦面对复杂的内容就会遗漏或歪曲,有时会被家长误解为故意说谎。家长可利用考察孩子记忆力的图文内容或走迷宫、找不同、翻翻看等游戏,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Fruits Memory记忆水果(android系统)

App应用类型:益智、动手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链接:http://www.7kiwi.com/app-2312.html

说明:这款游戏的主题是水果图案的翻看配对。通过这个游戏,可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同时还可加深孩子对各种水果的认知学习,比较适用于孩子在水果认知学习后的知识巩固训练。与同类相比,它的基本功能较为齐全,界面设计友好,水果图片也很可爱,有轻松的背景音乐,可让孩子拥有愉快地玩游戏的心情。

培养想象力攻略

想象能活跃孩子的思维,诱发创造的情趣,有利于智力发展。由于4~6岁孩子的社会经验还很少,可想象的空间也比较贫乏和简单。家长可通过讲故事、画画、听音乐或提出问题让孩子回答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儿童着色(android系统)

App应用类型:启蒙、益智、动手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链接:http://www.7kiwi.com/app-464.html

说明:这是一款很不错的儿童涂鸦应用,它里面提供了很多很漂亮的图片让孩子填色和模仿,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自由涂鸦。孩子不仅可以在这里画出美丽的图画,提升绘画的信心,增加成就感,同时利用它的自动填色功能,孩子还能观赏和学习配色,初步培养色彩搭配能力。在绘画之后孩子的作品也可以保存下来跟亲友分享。

提高意志力攻略

4~6岁的孩子通常会用使小性子、哭泣、摔东西等方式来表达“不愿意”的想法。自制力对孩子很重要,如果缺乏意志力,等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在决定性的关键时刻出现较大的失误,给自己或他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伤害。面对孩子的冲动反应,除了要有耐心,家长可以为孩子推荐一些规则性比较强的游戏。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宝宝拼图:植物(ios系统)

App应用类型:启蒙、益智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链接:http://www.7kiwi.com/app-6057.html

说明:这是一款拼图类游戏,主要是对各种植物图片的拼凑,既让孩子动动手快乐玩拼图,还可以训练眼力,认识各种植物。针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它设置有4张、8张两种拼图难度模式,使拼图游戏更加合理化,也让孩子拥有多种选择。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攻略

由于4~6岁孩子与人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说话也逐渐有了连贯性,但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只是初步掌握了一些最简单的书面语言。家长除了平时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还可以多让孩子听儿歌、讲故事,鼓励孩子看完故事后复述。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宝宝必读的52个童话故事(ios系统)

App应用类型:启蒙、益智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链接:http://www.7kiwi.com/app-6012.html

说明:这款应用收录了许多童话故事,内容丰富,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并能在潜移默化中教孩子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它采用真人朗读方式,声音甜美且富有感情,能吸引孩子认真倾听。

此外,家长还可利用儿童移动管理系统应用来为孩子设定一个受保护的应用环境。

应用推荐示例

App应用名称:奇奇儿童桌面(android系统)

App应用类型:智能、管理

收费情况:免费

地址链接:http://7kiwi.com/android/app-5882.html

说明:这款是聚合了家长管理、时间提醒、页面锁定等特色功能的实用移动软件。它强大的个性定制功能与完善的提示机制,能让家长通过控制使用权限,避免孩子因过度接触手机而引发的各种不良影响。

小贴士

要提醒家长的是,在使用时,家长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并要通过姿势引导和时间控制,来降低对孩子的视力和手指的不利影响。

儿童版画的应用与意义 第7篇

版画是充分利用媒材的性质, 通过雕刻、腐蚀、照相感光等化学或物理性质的处理制作出印版, 然后借助印刷的方式, 将图像转印到纸张、玻璃、合成材料等承印物上。简而言之, 版画也就是“印”出来的绘画。

儿童与版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当他们还不懂什么事版画的时候, 就已经会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拓印了, 他们有着自己的方法, 弄潮得分小手小脚会在地面、墙上拍打出许多的印记, 也不会想到累不累或疼不疼。许多教育专家指出, 版画的概括洗练、单纯明快的效果最能表现出儿童的诚实、坦率和天真的特点。儿童绘画有着充满童趣的天性和强烈的表现冲动, 随意性也很强, 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因此, 儿童与版画有着天然的联系。

儿童版画教学符合新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 是一门图画与手工的综合课程。版画属于民间艺术, 是中华民族的原创, 使学生认知民族文化,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人文素质。儿童版画教学在教学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 从玉带山、东海等儿童版画基地可以看出版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下。

儿童时期, 臂力较弱, 手指和手腕的配合不够精确, 感觉差一点, 一些概念还很模糊, 往往会形成画、刻、印全过程中很多的偶然效果, 正是这些偶然使得儿童版画产生了一种纯朴自然、天真稚拙、生动有趣的效果正如一句话所说的“成人的画的美在于‘求’, 儿童画的美在于‘碰’”, 这也是成人版画和其他画种都难以得到的。由于儿童年龄小, 所以可以分阶段来学习制作版画。

低幼儿年级阶段——感受“版”

该阶段的幼儿在生理上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手的肌肉对笔的控制力不强, 在造型上不受生活真实的束缚, 处于意象阶段。喜欢到处涂抹, 在纸上、墙上等画点、画线。这时幼儿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所做出的一种新探索, 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的练习。所以, 在版画表现中较大程度上带有最原始的、游戏式的活动, 可以说是一种对“版”的初步感受。对感受“版”的具体表现如:幼儿将手指涂上颜色印在纸上, 雨天时, 在地上踩脚印, 把树叶、草叶等“拼贴”在一起, 为玩具等实物盖印等。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是一种对版的初步感受。在这个阶段, 版画教学老是的侧重点是关注孩子的版画表现过程, 不必强求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中年级阶段———认识“版”

随着生理的发展, 此阶段的孩子动作已较能受到视觉的控制, 即手眼之间逐渐协调, 从收的动作来看, 这时的孩子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对形的多样性有较大的认识, 但是对结构、形体及透视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 在版画活动中教师影音计划地引导儿童认识版画的基本工具材料、基本的版画语言和一般的版画表现方式。因此, 教师在引起儿童刻划的兴趣后, 就要将他们引导进入版画的制作快乐之中, 这就从最简单的粉印版画开始。让儿童逐渐发现认识版画材质的肌理之美, 版画的印迹之美, 形于色的排列与组合之美。

高年级阶段——创造“版”

该阶段的少儿生理发展逐渐成熟, 对一般版画表现的工具材料的运用已不是问题, 对刻制木版画, 也是相当容易而愉快。当油墨滚子滚在木板画面上, 会出现特别的肌理花纹及那特殊的刀味, 以及在边滚动墨边清晰展现出来的时候, 少儿的那种感觉是自豪, 是自信, 是将要成功的喜悦, 而制作的快乐, 又会反过来形成创作动机, 使之成为追求快乐而快乐的制作。

儿童版画是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绘画和手工的综合体, 对儿童动手动脑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他课业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一、创新意识的形成

艺术教育与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同, 不是一步懂了才可以学习下一步, 它更注重少儿的个性表达, 提高少儿的创造精神。随着现代化科技的日益发展, 版画表现的材质不断增加, 因而版画表现的形式也在不断地拓展。教师要引导少儿结合生活实际时, 在发现和探索新的版画表现内容和形式中, 少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心理定式得到了突破, 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二、眼手脑协调能力的增强

人的眼、手是感觉器官, 由于它的不断感觉才引起了形象思维活动, 从而带动逻辑思维的发展。刻制版画的过程就是大脑的指挥、手的操作、眼的监视共同协调运动的过程, 表现的精确性越高, 那么协调性就越好。版画的制作必须通过自画、自刻、自印三个过程来完成, 所以少儿容易产生兴趣, 在制作的过程中, 能够培养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在长期的训练中, 可使少儿的手更灵巧, 眼的视点更准确, 大脑的反应更敏捷;启迪少儿的思维, 眼、手、脑的协调性更强。

儿童感冒治疗药物应用概述 第8篇

1 儿童感冒药现状

儿童感冒药有纯中药制剂、化学复方制剂以及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 口服剂型较多的是口服液、糖浆、颗粒、散剂, 也有片剂和胶囊, 但对于儿童来说片剂和胶囊服用不方便。

临床治疗成人感冒的药物很多, 但儿童专用感冒药品种匮乏, 我国目前儿童用药研发困难重重, 缺乏临床试验基础, 导致我国九成以上药物没有儿童剂型和儿童用量, 很多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都缺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一些药品说明书中仅有“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描述[1], 并未标注明确的儿童适应证和用法用量, 简单地将成人用量折半后用于儿童会对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危害, 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儿童感冒药主要有:小儿泰诺、优卡丹、护彤、好娃娃、小快克等。小儿泰诺 (酚麻美敏口服溶液) 的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优卡丹、好娃娃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的主要成分为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小快克、护彤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的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以上产品都是对症治疗, 并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退热、抗过敏成分。据调查, 多数医生、家长仅记住药品的商品名, 不熟知配方组成, 常给孩子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感冒药, 易造成某些成分过量重复。FDA警告, 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将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特别是儿童特殊人群, 器官功能发育不全, 药物代谢较慢, 过量服用危害最大。。

为了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应优先选取“儿童专用”药物, 并认真阅读说明书, 尤其是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 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 合理安全应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 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儿童用药方面。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主要有两大类:风热感冒药和风寒感冒药, 用药时, 要根据感冒的病情和类型, 正确辨证选用。

2.1 儿童风热感冒药

2.1.1 儿童风热感冒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 风热感冒是身体受风热之邪侵袭肺卫, 导致卫表不和, 肺失清肃而发病, 也有患儿感冒初起是感受风寒, 没有及时治疗, 邪气入里化热, 随后呈现风热之证。症状体征表现为发热、稍怕冷, 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 流黄浊涕, 咳嗽, 痰黄质稠, 咽红干痛,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等。其治法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2.1.2 风热感冒药应用

儿童风热感冒药有多种, 组方中多含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成分, 临床常用的儿童风热感冒药有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是金银花、黄芩、连翘经提取配制而成, 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能,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 儿童专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双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能中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有抗病毒作用,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流感病毒、非典病毒、H1N1病毒、禽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及麻疹病毒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显著增强作用[3]。通过国家规范基地的临床验证, 证明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治疗儿童风热感冒安全有效, 尤其适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病毒性肺炎等。用法用量:口服, 1~3岁每次10mL, 4~7岁每次20mL, 每日3次。另外, 其药味较小, 口感好, 良药不苦口, 对于惧怕中药苦味的孩子尤其适用。

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为板蓝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 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 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其具有抑制病菌及病毒的作用, 对风热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副作用不明显, 家庭常备。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1次3~6g, 1日3~4次。但要提醒家长注意, 板蓝根苦寒, 儿童脾胃相对稚嫩, 用法中没有明确的儿童用量, 若过多服用, 会致胃气受损, 更不要长期大剂量服用。

抗病毒口服液主要成分由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组成, 具有清热祛湿, 凉血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 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0mL, 每日2~3次。特别提醒:小儿用量酌减或遵医嘱, 不可盲目服用。

2.2 儿童风寒感冒药

2.1.1儿童风寒感冒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 风寒感冒是感受风寒之邪侵袭肺卫, 导致卫表不和, 肺失清肃而发病。症状体征表现为怕冷重, 发热轻, 头痛、无汗、鼻塞, 流清涕, 咳嗽, 痰稀白, 咽痒, 苔薄白, 脉浮紧等。其治法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主。

2.1.2风寒感冒药应用

用于儿童风寒感冒的中成药品种较少, 部分成人用的颗粒剂、口服液可选用。此类药中多含麻黄、桂枝、荆芥、柴胡等辛温解表药, 临床常用有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杏苏感冒颗粒等。

风寒感冒颗粒主要成分为麻黄、紫苏叶、桂枝、桔梗、白芷、陈皮、防风、干姜、甘草等, 本品解表发汗, 疏风散寒,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其具有抑菌、镇痛、镇咳作用[4]。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袋, 每日3次, 小儿酌减。该药解表发汗力量较强, 用药期间要多喝水, 以防出汗过多。

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分为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等, 是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 不要因药名中有“清热”就用于风热感冒, 将会加重病情。其功能为疏风散寒, 解表清热,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所致头痛发热, 恶寒身痛, 鼻流清涕。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袋, 每日2次。小儿遵医嘱。

杏苏感冒颗粒主要成分为杏仁、紫苏叶、陈皮、前胡、桔梗、茯苓、半夏等, 有疏风散寒、化痰止咳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 鼻塞头痛, 咳嗽多痰, 胸闷。本品适应证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冷、头痛、咽干、咳嗽, 更适应风寒感冒的轻症。

3 结语

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还有多种, 中成药的使用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辨证选药, 如果使用不当, 可能延误病情, 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另外, 儿童感冒应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是药三分毒, 剂量不得过大, 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发热时最好选用物理降温, 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 以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摘要:儿童专用感冒药品种匮乏, 成人量酌减用于儿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应优先选取“儿童专用”药物, 中成药应用要分清儿童感冒类型。对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进行分类分析, 总结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儿童专用

参考文献

[1]王品芝.我国九成药品无儿童剂型, 儿童用药存重大隐患[N].中国青年报, 2015-01-19 (7) .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116-117.

[3]孙效珍, 解建设, 解鲁豫.双黄连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06, 19 (1) :54-55.

赏识教育在儿童齿科门诊的应用 第9篇

1 临床资料

172例牙体牙髓疾病就诊儿童,年龄4-12岁,无其他全身疾病或行为问题,智力正常,男89例,女83例,龋病71例,牙髓炎37例,急性根尖周尖23例,慢性根尖周炎41例。

1.1 赏识教育法

1.1.1 术前发现优点,适时表扬,诱发患儿的好胜心。

可从患儿的衣着整洁,语言文明,有礼貌着手,首次见面就夸孩子,孩子受到夸奖,自信心会增强。

1.1.2 术中激发患儿的好奇心。

口腔治疗中使用的器械较多,器械的形状及发出的声音,易引起恐惧,用形象贴切的语言介绍常用器械的用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减轻牙科恐惧感。如涡轮机,象电动牙刷把病牙刷干净;两用枪喷水时象小喷泉,喷气时象小电吹风,是用来检查牙齿的,边介绍,边在医生手背上试一试用法,患儿出于好奇,常愿意配合治疗。

1.1.3 术中尊重理解患儿的感受,强化赏识,增强患儿的抗痛信心。

牙科治疗疼痛已被确认为牙科畏惧的最主要因素。医生经常保持微笑,理解患儿的感受,重视他们的话,操作时尽可能采用无痛技术,使患儿信赖医生,在治疗开始前就告诉患儿:你是最好的。在治疗过程中,只要配合,不管程度如何,都应及时夸奖,给予肯定,反复告诉患儿:你真棒。患儿受到鼓励轻微疼痛也能坚持治疗。有的患儿可承诺物质奖励如一本书,一个玩具,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鼓励能增强患儿的抗痛信心。减轻患儿的牙科恐惧。

1.1.4 术后不忘奖励孩子。

患儿完成治疗,不忘对患儿说:"你最棒"。承诺的奖品应兑现。

1.2 患儿合作分型:

合作型:患儿接受治疗,与医务人员配合。

诱导合作型,该型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表现,开始时不愿治疗,经赏识教育法能配合完成治疗。

强制型:患儿拒绝治疗,强制用开口器完成。

2 结果

172例,合作型24例占13.95%。

诱导合作型:141例占81.98%。

强制型:7例占4.07%。

3 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入现代诊疗过程,要求医师既要关心病人的生理,又要关心病人的心理。

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恐惧心强,耐受力差,但可塑性也大。据调查,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为86.82%[3]本实验结果也显示,能积极配合治疗的合作型患儿仅占13.95%,而81.98%诱导合作型的患儿在治疗中有恐惧表现,开始时不愿接受治疗,与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率接近。在诊疗过程中如何让患儿克服恐惧心理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是口腔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口腔科医生应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对患儿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拒绝张口、哭闹等反抗行为给予理解。在术前发现患儿有畏惧行为,如面部表情紧张、双拳紧握、肢体扭动等,就用赏识的语言(如夸奖孩子衣着整洁,语言文明等)从心理上给患儿充分的肯定,告诉患儿你是最好的,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患儿还未治疗就出现哭闹。对有不良牙科经历的患儿因其牙科畏惧症发生率高于有良好牙科经历者[3],在问病史时,可让患儿或家长先谈谈患儿的爱好、特长、优点,适时表扬,告诉患儿在其它方面很优秀,治疗牙病一定行,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牙科经历。术中医师态度温和,操作轻巧,迅速,尽量采用无痛技术,使患儿信赖医师,边操作边夸奖孩子:"你真棒",强化赏识,让患儿在表扬和赞赏的气氛中完成治疗,满足患儿的好胜心。术后再次夸奖患儿:"你最棒"。并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患儿充满荣誉感,愿意再次复诊或治疗其它牙病。大部分患儿通过赏识教育法能顺利完成治疗,仍有4.07%的患儿拒绝治疗,强制用开口器完成治疗不被提倡。随着牙科设备和材料的不断改进,微创或无痛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儿童牙科,术中出现的疼痛生理上完全可以承受,患儿出现牙科畏惧是因为各种原因如牙病本身的疼痛,以前不良的牙科经历等使其在心理上夸大了疼痛,或是对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器械发出的声音、药物产生的气味等的恐惧而不愿配合治疗,赏识教育法就是从心理上诱导患儿战胜恐惧,完成治疗。

一个合格的儿童牙科医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诊疗技术,而且要学习儿童心理学,帮助患儿从心理上肯定自己,战胜恐惧,顺利完成治疗。赏识教育法就是充分尊重患儿的心理,在术前、术中、术后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好胜心,爱表扬易鼓励的特点,对患儿多表扬、多赞美、多肯定,从心理上减轻患儿的恐惧,节省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质量,增进了医患理解,使治疗顺利进行。赏识教育法能帮助患儿克服牙科畏惧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简便易行,值得在儿童齿科中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减轻牙科患儿就诊恐惧的方法。方法对172例牙科患儿在术前、术中、术后采用表扬、夸奖赞赏的方法,肯定患儿的行为。从心理上诱导患儿消除恐惧,完成诊疗。结果合作型:13.95%;诱导合作型:81.98%;强制型:4.07%。结论赏识教育能帮助患儿克服牙科畏惧,与医生配合完成治疗。

关键词:牙科畏惧症,儿童,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Mark Slovin.Managing the anxious and phobic dental patient[J].NYSDJ,1997,63(7):36-40

[2]刘文莉,蔡绍富.儿童牙科畏惧症对充填术疗效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9):506.

儿童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10篇

1 儿童抗病毒药物分析

1.1 抗病毒药的儿童药动学特征

目前临床上针对婴幼儿这个相对特殊的群体, 在药物的合理选择和使用上, 还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纵观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现状, 投入生产和使用的大约有50多种, 而仅有20多种有相关资料记载, 基本上都有如下记录:一是和成人相比, 儿童一般都有相对较短的药物持续时间。二是口服吸收疗效相对较快, 一般都是1~3h达到了血药浓度高峰。三是多数由肾脏进行排泄。

1.2 抗病毒药在儿童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目前病毒性疾病非常流行, 病毒在儿童疾病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如果医院不能恰当的处理病毒感染的患者, 那么就易导致院内感染, 尤其是小儿患者[2]。近些年来, 病毒是诱发人类疾病的最常见的病原体, 因此, 在临床上无论是抗病毒药物的种类还是数量, 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2 抗病毒药在儿童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2.1 抗流感病毒药物

在呼吸道疾病中, 神经氨酸酶对病毒起到了复制的作用。而扎那米韦对流感病毒, 可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但这种药物采用口服的方式, 疗效往往不太显著。奥塞米韦采用口服的方式, 可达到80%的吸收率。

2.2 水痘也称带状疱疹

这种疾病有着极强的传染性, 是儿童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病毒性感染。目前针对原发性水痘和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抗病毒药物, 有溴呋啶和伐昔洛韦等。阿昔洛韦的作用机制是, 能够对疱疹病毒DNA聚合酶的合成起到了干扰作用。

2.3 HBV和HCV型肝炎

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是HBV和HCV型肝炎, 可通过母婴进行传播, 并且儿童患病多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病毒。最近几年, 对HBV和HCV的治疗有很大的进步, α-干扰素多两者都有效, 其他主要抗HBV药物有PEG干扰素、拉米夫定等, 抗HCV药物有利巴韦林等, 文献中对上述药物在成人患者中有较多记录, 而且得到了很好的疗效[4]。可是和成人相比能够用于儿童的药物还很少。

3 如何合理合理应用抗病毒药

合理用药是以疾病系统知识和当代药物为理论基础, 保证使用药物的适当、经济、有效、安全, 对此, 对合理用药应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最大限度的提升临床治理效果, 并使治疗效果最优。二是使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三保证药物利用的经济性。

3.1 对药物合理选择, 熟知药物的适应证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 与病情相结合, 对药物的适应证合理掌控。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不需要选择过多的种类。如使用抗生素方面, 需对药物的抗菌作用、致病菌、临床诊断以及病儿的身体状况综合进行考虑。不应随便使用抗病毒药物。为了使机体的耐药性降低, 能采用一种的, 就不要采用多种。在实际工作中, 儿科医生必须严格遵循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并争取患儿家长的配合。大家一起努力, 将儿童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降到最低。

3.2 给药间隔时间和药剂合理选择

合理选择给药间隔时间和药剂, 可是患儿的服药依从性进一步提高, 达到最优的一种治疗效果, 为了使患儿的依从性提高, 可选择性地添加果味颗粒剂。或者使用栓剂, 使给药时间尽量延长, 给药次数尽量减少。

3.3 选择合适的剂量

儿科用药中, 应合理选择药物剂量。应视儿童的病情程度和成熟度而定, 小儿用药剂量的因素有体质状况、体质量、年龄等, 不应单纯的按照成人剂量进行缩减。

3.4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正常情况下, 消化道用药较为可靠和安全, 所以为了使患儿因为注射对身体的刺激进行缓解, 应尽量采用口服用药的方式。针对昏迷患儿, 可采用胃管鼻饲法。而对于一些无法口服的, 如急救类药物, 应采纳注射方式给药。由于局部肌注可能会造成局部坏死, 需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应掌握一定的速度进行给药。避免药物渗出造成组织坏死。对于那些能够积极合作的大孩子, 可采用吸入给药、含涑的方式。针对安定等镇静催眠药, 可采用灌肠法进行给药。由于婴幼儿有较薄的皮肤角质层, 皮肤非常容易吸收药物, 会引起中毒, 所以应慎用。

目前在治疗儿童病毒感染药物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临床资料的记载还很少, 作为临床的医生, 尤其是儿科的医生要注意对资料积累, 完善这方面的不足, 为婴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就医前提。

摘要:目前在治疗儿童病毒感染药物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 临床资料的记载还很少, 作为医生, 尤其是儿科的医生要注意对资料积累, 完善这方面的不足, 为婴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有效的就医前提。

关键词:儿童,抗病毒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浅谈儿童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11篇

【关键词】儿童抗生素;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367-02

1 临床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

(1)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2)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3)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4)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5)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6)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滥用的不良后果

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儿童体内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导致病菌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据报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西力欣等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达100%,肺炎克雷伯氏菌对西力欣、复达欣等16种高档抗生素的耐药性高达52%-100%。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除万古霉素外已经无药可治。

3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原则。

(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的不宜用,如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3)對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适用药途径和合理的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①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②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

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③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用药72h(重症48h)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④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 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4)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用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局部使用。

(5)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①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60-120万u,每月1次;②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异唑co3日;③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儿童用异烟肼3个月;④烧伤患者手术前后用药2-3d;⑤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⑥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4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bsp; 儿童腹泻和感冒是目前最常见的滥用抗生素疾病。儿童腹泻病因较多,尽管感染是主要原因,但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抗生素只对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其实,婴儿腹泻的病因除喂养不当外,主要是通过粪便传播使其感染了一种特殊的病毒-轮状病毒。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无济于事。因此,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不必使用抗生素,只需注意对症处理。该病病程短,可以自愈。抗生素仅适合于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如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对于大便中混有黏液血便,大便镜检白细胞明显增多,伴有腹疼里急后重者需要用抗生素。轻型患儿可选用黄连素、庆大霉素口服,重症者选用氨苄青霉素静滴。一旦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或继发真菌性肠炎时,应停用抗生素,给以微生态制剂。儿童病毒性感冒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自限性,通常病程3~7d,病毒性感冒的治疗没有特效药可缩短病程。

5儿童不宜使用的抗生素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都有轻重不等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尤其是耳毒性,可引起永久性耳聋。

(2)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生长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黄色结合物沉着,俗称“四环素牙”。此类药物还能与骨中的钙结合抑制婴儿的骨骼生长。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

(3)氯霉素早产儿和新生儿应禁用,儿童慎用。

(4)磺胺类药物早产儿和新生儿应慎用。因此类药物能引起早产儿和新生儿黄疸、粒细胞减少等。

(5)喹诺酮类,12岁以下的儿童禁用,18岁以前慎用。

(6)第一代头孢菌素儿童不可大剂量使用。因为此类药物肾毒性较大,可引起小儿血尿、肾组织坏死。

脉冲震荡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12月我院就诊哮喘患儿,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2003年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确诊为哮喘者共160例,其中哮喘发作就诊时有典型哮鸣音的为典型哮喘发作期83例;经规范化治疗无症状及体征者为哮喘缓解期77例。各组年龄均为4~6岁,身高、体重均为同龄正常范围,能平静呼吸完成测试过程。

1.2 仪器

德国JAEGER公司生产的Master Screen IOS肺功能仪,测试指标有5Hz、20Hz时总呼吸阻抗 (Z5) 及气道阻力 (R5、R20) 、和肺弹性阻力 (X5) 。正常的预计值采用本仪器提供的标准值。

1.3 方法

用德国耶格公司生产的脉冲震荡仪进行测试,有专门操作人员。测试前记录身高、体重、年龄,向受试者说明测试的要求与方法,患者放松取坐直位,头稍向上仰,颈伸直,牙齿咬紧口器,舌不能堵塞口器,不能漏气,手压两腮部,夹鼻,放松,平静呼吸。先适应性练习,呼吸曲线平稳后正式记录45~60 s,重复3~4次 (相隔1~2 min) ,取其中最佳1次为测量值,记录Z5, R5, R20, X5。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上结果表明哮喘急性发作组Z5, R5, R20, X5均高于缓解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5) ,说明哮喘缓解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哮喘急性发作组。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 (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患儿存在气道炎性反应,发作时气道充血、水肿、炎性分泌物阻塞、小气道痉挛导致气道阻力增加,而且存在气道黏性阻力及弹性阻力的增高。

肺功能检测是儿童哮喘诊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FEV1及PEF更是哮喘诊断标准及分型判定的必备条件之一。PEF在反映气道不稳定性、判定病情轻重及监测其长期变化、衡量临床治疗反应方面有重要价值。MMEF或FEF25-75与FEV1相比,更能反映小气道的阻力,在评估小儿哮喘的气道阻塞方面比FEV1敏感[3],FEV25-75是随访病情变化较好的参数之一[2]。

本组可见发作期Z5, R5, R20, X5均明显高于缓解期 (P<0.05) 。结果表明脉冲震荡法肺功能检测不论在哮喘缓解组和哮喘急性发作组均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报道相符[3]。

近年来脉冲振荡法肺功能测定在国际上受到医学界及生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它是一种新型的肺功能测定方法[4]。

强迫振荡技术是由Dubios于1956年提出的[5],IOS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原理是由外部发生器产生矩形电磁脉冲,通过扬声器转换成包含各种频率的机械波,然后施加在受试者的静息呼吸上,连续记录自主呼吸时通过气道的压力与流速,经过计算即可得到各种振荡频率下的测定值。这项技术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国外儿科已有报道[6,7]。

IOS是诊断哮喘及判断哮喘病情程度和指导治疗的客观指标,哮喘患儿病情变化时IOS可以较为敏感地反映病情,可依据其肺功能的改变调整用药,以取得治疗效果,为哮喘的炎症控制提供临床依据[8]。

IOS肺功能测定操作简便、无创、仅需简单配合,尤其适合于3~6岁的小儿,与传统的肺功能相关性很好[9],受试者不必做特殊的呼吸动作,尤其更适合儿童及老年人,拓宽了肺功能检查的应用范围。能够获得更客观的数据来指导临床用药和评估发病的严重程度。因此,通过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7.

[2]刘建梅.肺功能检查在小儿哮喘中的应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 (10) :823-824.

[3]李长健, 赵连云.脉冲振荡法的临床应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9, 22 (5) :296-298.

[4]宋涛, 李黎.脉冲震荡法与肺通气功能测定法在支气管激发试验中的应用比较.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5, 14 (6) :413-414.

[5]Dubios AB, Brody AW, Lewis DH, et al.Oscillation mechanics oflung and chest in man.J Appl Physiol, 1956, 8:587-594.

[6]Sly PD.The measurement of low-frequency respiratory impedancein infants.Am J Respir Crit Caremed, 1996, 154:161-162.

[7]Morgan W.The measurement of total respiratory resistance in smallchildren.J of Asthma, 1982, 19:233-235.

[8]李素芬, 刘传合, 李硕, 等.脉冲震荡系统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测试及其意义初探.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5, 7 (6) :556-557.

上一篇:课程改革船舶电气专业下一篇:粉喷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