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人文精神

2024-05-06

图书馆人文精神(精选12篇)

图书馆人文精神 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形象工程的主要载体, 在图书馆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它体现了图书馆的水平程度, 体现了图书馆的发展理念和图书馆事业对整个社会的感染力。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精神, 无非是对思维、意志和情感等意识领域的探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同一范畴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 是人类社会的两种精神指向, 它们始终贯穿于图书馆工作的过程之中, 并以相互作用的结果来推动社会的文明、健康与和谐发展。作为图书馆工作的两个主体, 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涵盖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揽问题, 它为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图书馆人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而言, 合理的分析图书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会贯通, 也许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互补性的内联关系, 从而使图书馆事业不断推上新台阶。

一、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图书馆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变自然的理想追求, 也是人们在科学实践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一种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图书馆是一个服务于读者和社会的学术性机构, 是人类知识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地。从知识获取、传递、开发、使用、存储与共享等一系列过程中, 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形象归属的根本, 也是一种隐性知识 (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判断能力) 的显性体现, 以达到图书馆科学精神的升华和再现。科学精神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主观世界的反映, 而图书馆科学精神是通过图书馆管理和图书馆建设体现的, 从而以其强大的影响力, 推动图书馆服务等各项工作。图书馆科学精神在图书馆管理和建设中, 包含三方面的内涵:

1. 图书馆科技创新意识。

崇尚科学、重视技术, 以先进的技术手段, 改善图书馆服务层次, 是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进步, 也是图书馆综合效能提高的依靠。科技创新, 给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我们在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中, 运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网络技术, 在情报咨询、文献检索、信息传递等服务中, 提高了图书馆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度。在探索读者需求的规律中, 努力以科学、便捷的科学手段, 适应馆藏资源的有序变化。以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科学态度, 更好地满足远程传递、异地借阅的非实地借阅手段, 使图书馆在知识信息需求与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让读者能更充分地体会到图书馆的科学价值、文化魅力与信息引领。

2. 图书馆业务工作规律的探索与创新。

图书馆工作具有其教育性、学术性、服务性和社会性。因其特点, 图书馆的业务管理必须规范和稳定, 必须具有长效性的管理模式。先进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手段, 可以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思想行为, 不断探索和求知, 可以增强人的创新意识。我们在探索图书馆业务工作基本特性中, 结合文献与读者的变化规律, 以服务为出发点, 探索一个主体性的图书馆事业。而这个主体性的图书馆事业既符合当前高校的辅助教育, 又符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持久性发展。

3. 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图书馆本身的内在关联。

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相结合, 是提高图书馆自身服务能力的最佳途径。而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与图书馆本身有着无法分离的内在关联。图书馆社会效益的体现, 再现了图书馆文化的创新和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提升, 同时也促进了图书馆内部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

图书馆服务中的文化特色, 是图书馆管理条件 (内部环境) 和管理环境 (外部环境) 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图书馆本身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 创建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图书馆服务的宗旨。从贴近读者的人文管理, 到提高信息的利用和文献传递的满足程度, 都证实了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和其本身的存在价值。

二、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去理解图书馆人文精神

在知识的层面上, 我们可以实现对图书馆本质、规律和逻辑的再认识。图书馆的本质与存在的价值, 就是最优化地促进以文献、信息为载体的客观知识的主体回归和价值再现。如何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为读者提供一个舒心的阅读氛围, 是图书馆满足社会需求、服务教学、传授科学、再现文明的价值体现。而良好的服务手段和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也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管理与导航的追加性劳动, 是图书馆事业给图书馆本身自加的砝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作为经济的主体, 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作用。众多企业将“以人为本”纳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之中。作为高等教育的辅助机构———高校图书馆, 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引入到图书馆的服务中去, 把读者的基本需求与知识管理的传播方式相结合, 注重将知识管理融合到信息管理之中, 从知识共享中, 逐步改善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图书馆将知识的研究性和再创造性的途径提供给读者, 因为知识的意识属性是一个认识过程。知识是人们意识的创造物, 也是指导人类进步的动力。合理的宣传和延伸知识, 使其最大限度地被读者利用和享用, 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走向社会的关键所在。

三、在技术主导的环境中努力弘扬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

图书馆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 与其他任何专业相同, 存在着科学、技术和人文三大层面。在彼此差异和区别中, 精神与文化现象贯穿于整体业务工作的主体。图书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 在于它不是技术决定的部门, 它强调的是服务, 所有业务工作能够容纳并体现人文关怀, 把技术提升与人文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如今数字资源起主导作用的技术环境中, 应力求将技术设备的更新与现实服务手段同读者需求紧密结合, 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服务的一种手段。不断提倡科学精神, 积极培育图书馆人文关怀。以探索与弘扬的工作作风, 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以职业的服务理念, 创新图书馆服务, 满足读者需求。以图书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渗透于读者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在行为、举止、服务之中, 使人文关怀成为全体图书馆员工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 以建设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为动力, 促进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娟.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 2006 (12) .

[2]汤亚非.图书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5 (12) .

图书馆读者服务呼唤人文精神 第2篇

文章以阐述图书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为基点,探讨了读者服务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加以阐释,论述了在读者服务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与人文精神在当代图书馆发展中的意义.

作 者:李金莲  作者单位:绍兴县图书馆,浙江・绍兴,31203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251 关键词:图书馆   读者服务   人文精神  

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第3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技术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14-02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为人们营造了物质与信息交流空前繁荣的环境,使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生活理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人们不再禁锢于旧思想、旧体制的夹缝中,不再用短浅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是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理念审视着社会的科学发展。当然,在各类信息资源充斥蔓延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发展问题,即信息技术淡化了人文精神,使人们的高质量服务意识、团结奋进意识没有得到巩固与强化。在这一时期,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深刻影响,虽然在深化信息化改革的浪潮中,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文献形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但同时图书馆又切实的面临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在信息化技术的强劲发展之下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而是形成了一种人文色彩严重缺失的不良发展现状,长此以往必将阻碍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与全面提升。

2 图书馆信息技术概述

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利用科学的技术原理、计算机设备、网络资源、软硬件工具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服务系统。一般意义上讲图书馆的信息技术包括传统的服务技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及人性化的管理技术三类,构成了图书馆服务事业全面开展的技术整体。其中以圖书馆管理技术为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涵盖了科学的目标管理、分工管理、流程管理、决策管理、信息管理及社会系统管理等。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为其众多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两者融会贯通的良好调节剂。目前基于现代管理思想的人性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图书馆全面发展的主流,包括自动化技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及WEB管理技术等。在图书馆管理实践中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支柱,他们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发展中协同构建了图书馆全面现代化的完备体系。图书馆自动化技术从集成概念的角度出发,用高级的语言编程实现了图书馆集采编、检索、流通、预约等特色服务于一体的管理。网络技术则是为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提供高度共享平台的联通媒介,使各大图书馆的异构数据库实现了立体统一,并用垮库检索、全文检索、导航索引的科学方式再一次证明了信息共享化的巨大力量。图书馆WEB2.0技术实现了图书馆深刻核心内容到实践应用的合理转变。WEB2.0以其特有的互联、共享与共建理念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并充分体现了特色图书馆服务的决定性优势。

3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建设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人性本质的完善与精神建设的自由发展。图书馆作为以人为本的社会化服务机构,能够源远流长、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内在机理即是人文精神建设。从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来讲,其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员工自身的敬业奉献精神与图书馆建设中充分体现的人文关爱。在图书馆漫长的发展建设中,人文因素尤为突出,近代图书馆的建立,公共图书馆的完善、高度共享、共建的现代化图书馆发展,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均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细致渗透与辉煌发展。在不断的强化创新中,图书馆形成了一门独立的体系,并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人文精神与人文理论知识是始终贯穿于图书馆的发展与提升过程中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图书馆价值发展的核心,更是渗透于图书馆管理与建设的支柱模式。因此,对图书馆未来的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内涵体现在理想奋斗、人格完善,高尚价值观的形成,高水平目标的强化、平等的发展观,尊重他人的人权观念及理性的目标追求。而图书馆的人文本质内涵则是基于图书馆传播知识、教育、信息文化功能之上的精神建设。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持续发展,图书馆的人文本质内涵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以物为中心的理念逐步晋升为以精神建设、以人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建设与需求发展。由此不难看出,图书馆只有以人本化的价值理论为动力源泉,以提升全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为核心任务,才能最终实现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使深化人文价值建设、人文需求建设充分体现图书馆的核心服务价值。

4 图书馆信息技术的正负面效应

4.1 图书馆信息技术的正面效应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主要以收藏纸质印刷式文献为主、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内容狭窄、服务水平也很难有所提升,而现代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出现则充分改变了图书馆陈旧发展的面貌,给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改变。传统馆藏内容不但得到了丰富、更引入了多种形式的馆藏内容、特色服务咨询方式,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网上预约系统、跨库检索、远程借阅、馆际互借、文献共享、跨时空传递等特色化服务丰富了图书馆的内涵建设,使人们充分感受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水平的提高。以上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服务方式展示了图书馆管理日渐自动化、规范化的决心,同时也简化了以往图书馆多重服务的复杂工作流程,使机械化的手工填卡式借阅、卡片式目录查询方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则是条形码扫描流通方式、网上自助书数目查询方式等便捷高效的服务与管理。同时,网络式的借阅环境、共享式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使图书馆成为信息交流的一个统一节点,各个图书馆均可通过网络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络,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化、多样化、统一式、完备化的资源体系,该体系甚至可扩展到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使人们的各类信息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4.2 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由于地域发展水平差异、各地投入资源建设参差不齐,造成了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不均衡的现象,往往发达国家图书馆信息化水平建设发展较快、而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造成了短期内无法逾越的数字化鸿沟。同时,数字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当今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出现了严重不适应的局面,很多图书馆管理者只注重数字化馆藏的数量,认为只要馆藏指标合格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就完成了,这种不良的管理导致了现代图书馆重馆藏轻应用的不良现状,往往设备投入建设水平上去了、硬件设施完备了,而服务水平、建设环境却始终原地踏步,无法满足读者对阅读空间、查阅环境高水平的需求。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在低能效的服务管理中完全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另外,图书馆服务水平的相对有限、服务层次的较为单一也成为阻碍其信息资源高效利用、读者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因素。图书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技术至上的错误倾向,形成了忽略人文精神的建设、忽略现代化管理思想的不平衡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图书馆发展实践中的片面性误区。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与创新的最终目标都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服务的,因此,无论信息发展的多么先进、技术发展的多么万能,都离不开为人利用的根本目标,只有不忽视人本化的因素、不扭曲人性化的发展观念、以人文精神建设为根本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有效融合,才能使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为人们的现代化生活带来真真切切的优势。

5 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依据

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发展建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促进与协同进步的关系,信息技术通过先进手段的运用使图书馆传统工作方式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同时人文化的支撑发展得到强化,而人文精神的广泛建立又规范了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终极建设目标,并进一步拉动了技术发展的再创新,因此两者只有互相尊重、互相遵循、互相包容才能实现对图书馆全面发展的良性作用。可以说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正确人文精神的规范指引、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化支持,只有两者高效的融合才是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图书馆保持常胜、常新的现实依据及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

6 客服信息技术负效应,促进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全面融合

6.1 加强政策引导、重视图书馆人文精神贯穿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的始终

加强政策引导是有效解决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失衡的必要保证,只有强化激励、用规范的制度建设引导人、感化人、教育人,才能使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从基层馆员做起、从服务意识强化做起、从服务态度上完善、从服务水平上提升,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文关怀、信息技术应用对读者的感化影响作用。另外权责分明的制定图书馆管理机制、科学引入公平、透明的奖惩机制也是激励图书馆馆员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用职业精神施展人文关怀、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手段。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借阅方式,但这并不代表信息技术就是万能的,自动化的技术操作并不能完全代替图书馆基础工作的开展,如信息录入、纸質书籍归档、借阅,人文关怀咨询、服务等。因此越是服务种类的多样化、越是没有固定的服务模式代替一切,只有站在战略化的高度使信息技术实现为人的服务,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建设,才能使创新的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便捷的获取方式、高效的利用价值。

6.2 重视信息资源平衡建设,逾越数字化鸿沟

数字化鸿沟的出现是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再公平、再高度共享的网络平台也会因为经济财力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信息化发展意识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因此为了营造人们公平的汲取资源、自由的获取知识方式,只有重视信息资源的平衡建设,才能使逾越数字鸿沟的愿望变为现实。首先可通过与大型图书馆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使信息资源的丰富内涵尽可能的全面辐射到中小型图书馆中,成为一种人人可触及的优势资源。同时还可通过强化教育的手段普及用户信息知识,使他们充分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形成高尚的信息素养,从而能自主的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全新模式,形成知识结构完备的提升。另外,现代化的图书馆应充分转变信息技术复杂化的不合理发展观念,应用平衡建设的发展观念使智能化的操作界面更便捷、更友好,并基于自然的语言编程使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人机交互能力,在读者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6.3 以人文本,构建图书馆人性化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以人性化的原则为理念,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多样化的资源,实现多机互联的检索共享、权限下载的管理、自动化的流通借阅、人文关怀的咨询服务等特色发展目标。同时,馆员还应通过积极、人性化的导读服务增进与读者的人文交流与情感沟通,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普及数据库检索技能、信息技术知识的专题培训、用户定期交流、研讨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增进图书馆与读者的全面沟通,使读者充分体会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建设,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认同感与再创造的能力。再者,现代图书馆还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依据读者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对图书数据资料的信息化加工从中提炼出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通过网络、数据库、咨询服务等方式提供给读者,使他们感受到利用人文精神构建信息化服务的高效融合优势。

6.4 转变技术至上错误观念,构筑图书馆的人文关怀建设

一味的宣传技术创新、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指标提升的技术至上观念显然不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和谐发展,只有在信息技术建设的全过程中延伸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职能,重视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渠道拓宽,体现人文精神的备至关怀才能使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更持续、强劲。人文关怀来源于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广泛诉求,是以人们的自身发展、价值发展为核心的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关怀,是提升人们幸福指数、促进人们健康永恒发展的必要保证。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传播者,读者汲取知识的辅助者,更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发挥人文属性特点,促进读者在高尚人文精神关怀建设中的核心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完善建立需要广阔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的全面交流空间,永久优良文化的传承需要创新文化的支持,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为了使图书馆充分运用信息资源优势,满足读者丰富的信息需求,就必须树立人文关怀的科学理念,尊重读者的自由选择,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体现人们的价值需求,以爱读者、理解读者、关注读者的提升发展为己任,才能充分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从而使关怀人性化、服务高效便捷化、发展高度立体化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价值深刻体现。

7 结语

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图书馆人性化管理发生了根本转变,各类信息技术的大肆开发运用使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建设水平、工作效率、经营领域、发展内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实现了飞速的与提升。面对信息技术功能不断强化的信息时代,我们只有牢固树立人文精神建设才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根本核心,通过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全面融合巩固优势信息功能的强大,完善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建设,提升优质全面的服务水平,才能最终使现代化的图书馆发展在注重信息利用而非信息达标的人文精神建设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丽萍.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技术化与人文化的融合[J].情报杂志,2006(6).

[2]范并思,兰小媛.信息技术冲击下的图书馆人文思潮[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 (5).

解析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 第4篇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一些专家学者非常重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积极提倡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图书馆学。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在《图书馆学引论》中说:“尽管图书馆学在逐渐地利用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 同社会科学有密切联系, 但实质仍然是人文主义的, 图书馆事业主要还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本为中心, 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 以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为导向, 它提倡尊崇自然, 推崇人性, 从而形成和谐平等、奋发向上的人际环境。所谓图书馆人文精神, 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满足人的需要、关心人的命运、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 其核心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和用户, 是对读者或用户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和关怀, 是为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提供保障, 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双重载体, 即读者与馆员。以读者为本, 以馆员为本, 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馆员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和桥梁, 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体现者和实施者。他们既是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内在体现, 也是给予读者人文关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力军。他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 对图书馆整个馆藏情况了如指掌, 同时更要具有高尚的人品。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和智力资源的宝库, 是读者与信息进行直接交流的平台。图书馆的人文氛围、人性化服务, 会使读者在遨游知识的海洋、获取灵感、汲取动力的同时, 身心得到自由和充分的解放, 灵魂得到升华。

珍视人的自身价值、关照读者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际体现, 是及时为读者提供群体信息, 以及信息检索与服务的平台。在整个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要认真关照读者, 处处渗透人文关怀, 传播人文精神, 使读者受到人情和友善的熏陶, 增强学习进取的信心, 把图书馆建设成读者理想的高品位的求知、解惑的场所。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二、高校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 保障着教学科研工作的进行, 不仅要努力做好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 还应该重视发扬图书馆的人文主义精神, 促进高等教育理念的实现。

1.适应高教改革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 高等教育改革也初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一方面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 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 通过各种考核取得相应的学历证明, 为以后的谋职和深造创造条件。为使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高校图书馆要在馆舍建筑和馆藏布局及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他们提供和谐、有序的学习环境和及时到位的跟踪服务, 这也是高校图书馆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辅助教学科研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机构, 是为广大师生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和服务的部门。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时需要从图书馆获取大量的参考文献、提供信息检索等, 学生们则利用馆藏文献学习并开拓知识视野。高校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 是更好地履行其对教学科研辅助职能的必然要求, 也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3.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不再是孤立的、传统的, 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全社会建立学习型社会, 要求高校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 和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联合起来为社会进步提供知识传递和信息服务, 提高每个公民的知识水平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 发扬人文精神是高校图书馆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要求。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弘扬人文精神

1.以人为本

实现以人为本,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未来图书馆需要的应是具有较深的人文修养、科学修养及敏锐的信息意识的新一代图书馆员, 学历的高低、知识的多寡、言谈举止的雅俗、气质性格的优劣、服务态度的好坏都会对读者产生或好或坏的直接影响。馆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是联系馆藏与读者的媒介。图书馆的馆藏要发挥最佳效益, 读者要得到最佳的服务, 都是靠馆员来实现的。因此, 用开设专题讲座, 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制定一整套注重人文关怀的文明服务措施;建立监督、奖惩机制, 奖金与服务质量挂钩, 来培养馆员的公众意识等, 这样才能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2.读者至上

21世纪的读者服务将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图书馆员要完成从“文献资料的传播者”向“信息资源的导航者”的角色转变。高校图书馆在重视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 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读者至上, 无私奉献, 这本身就是人文素质的体现, 也是对读者的一种人文教育,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忽视。

3.人性化环境

创建良好的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学习环境, 可以增强师生们的求知欲, 提高读书学习的效率。如在建筑形式、内部布局、标识、装饰等诸多方面, 采用现代化建筑理念,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为读者提供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馆员工作态度热情、服务耐心细致、言谈举止亲切, 师生们就会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 无形中提高馆员工作的效率和读者的满意度。

4.开展个性化服务

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背景、性格和文化层次各不相同, 使其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产生了不同, 图书馆员提供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就应该有所不同。高校图书馆应针对每一位读者的不同需要, 为他们提供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理念, 体现了人文主义中对人的平等权的尊重。

总之,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生存之基。大力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 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是高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保证, 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解析图书馆人文精神出发,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在努力做好各类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时, 重视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并借此就如何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的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张峰.数字图书馆发展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图书情报工作, 2004, (10) .

[2]李锐.也给人文精神定位[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 .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第5篇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彰显学科人文精神 构建人文课堂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标;音乐教學;人文精神

一、教材钻研,深入挖掘人文因素

构建人文课堂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音乐作为核心人文课程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在于把“美”传递给学生,更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感悟人类的生活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并在思考中逐渐提高自我,在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中完善自我。

第一,要关注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学习音乐首先应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为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与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要充分挖掘作品的文化内蕴。音乐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充分展现作品的深刻文化蕴含不仅可以使学习内容呈现得更丰满而富有吸引力,升华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与把握,还能够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二、目标指向,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人文课堂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对于音乐教育,我们关注的应该不仅是音乐,更多应是精神上的探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作为依据,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关注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等,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并将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体现人本位的音乐教育观。

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到的不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音乐学习懂得了感受美、鉴赏美,并在这种过程中学会思考,懂得透过音乐作品去理解人生、品味人生。

三、教学过程,自然渗透人文精神

蕴含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的组织是其根本保障。

首先,要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享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而且,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培养了他们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了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其次,要尊重学生,善于鼓励学生。音乐作为一种听的艺术,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和不确定性,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首作品,有多少听众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感受与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作品相联系,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

再次,教师上课要“进入状态”。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不仅是指学生,更应该包括教师。所谓“进入状态”,即教师上课一定要感情投入、进入角色。因为,教师感情投入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熏陶。我们都知道情绪具有一定的感染性,很难想象一个自己都没被作品感动的教师会使学生对作品有多深的感受。

四、课堂管理,自觉浸润人文情怀

实际上,课堂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再美的音乐、再好的教学设计,也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表现得令人满意,课堂上总不免会发生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怕得罪学生视而不见,或是严格管理、批评学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绪对立,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我认为正确的处理办法应该是以人文理念进行课堂管理,要从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要用过激的行为和语言去要求学生。

构建图书馆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第7篇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构建,人文精神

图书馆是人文精华汇聚之地, 自诞生以来, 就以人文传统为基本特征, 承载着数千年积累的人类智慧, 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精神。图书馆事业与人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延续, 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这其中所贯穿的就是图书馆所固有的人文精神。时下, 图书馆事业处于空前发展的时期, 能否适应新世纪对图书馆事业的各种要求, 能否在日常工作中创造和保持某种独特的服务风格, 打出服务品牌, 抵消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带来不利因素, 构建新时期的图书馆文化则是关键之一。因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同时, 种种文化现象都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经营者根据需要创造、贯彻或引导的一种举措。一种文化现象一经产生, 必会从深层次支配着整个事业的运作方式和其间人们的行为方式。先进的图书馆文化会给图书馆人带来奋进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增强图书馆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1 图书馆文化的构成

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各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由精神到物质, 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它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经营者根据需要创造、贯彻或引导的一种举措。它的构成不是单一的, 它的形成不是简单的, 它的表现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有其客观必然性、历史继承性及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图书馆文化也不例外。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分为几个层面, 那么各层之间的关系可表现为一个同心圆, 其核心是观念层, 即图书馆事业的服务理念、行业精神、共同愿景。中间层是制度层, 包括各种制度、机制、行为规范。外部层是物质层, 包括阅读环境、读者服务、信息知识产品等。3个层面共同构成客观存在的图书馆文化现象, 它是图书馆事业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价值观念、群众意识和行为规范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 其精髓是服务理念, 其灵魂是行业精神, 其品牌是服务形象, 其基石是良好的人文环境。3个层面之间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2 构建新时期的图书馆文化

由于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经营者根据需要创造、贯彻或引导的一种举措, 那么建设先进的图书馆文化就必须以先进的观念为基础, 以具有可执行性的目标为前提, 以激活机制为动力, 以良好的人文环境为保证。

2.1 更新观念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基础

观念通常指思想,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形成与每个人的年龄、知识、文化程度、所处环境等有关。换言之, 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而由来已久的观念又会形成一定的模式, 亦称“心智模式”。哲学家谈论心智模式起码已经有两千多年, 它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 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为方式。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及其对行为的影响。隐藏的心智模式影响既深且广, 尤其是当它成为共有的心智模式时。心智模式影响我们所“看见”的事物。两个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观察相同的事件, 会有不同的描述, 因为他们看到的重点不同。心智模式影响我们认知的方式, 所有新的管理理念或方法都会踢到“心智模式”这块隐在暗处的顽石。其实这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想法决定做法”、“思路决定出路”。所以, 改变心智模式、加强心智模式的修炼, 建立共同的、积极健康的心智模式是构建新时期图书馆文化的基础。目前, 图书馆的设置、运行、目标要求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而图书馆人的思维方式也大多是“宁静勿动”、“宁贫勿争”、“宁守勿变”, 换言之, 是一种较为被动和惰性的心态。图书馆人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实现从管理知识载体到管理知识的转变, 缓解网络环境对传统图书馆的冲击, 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 在价值观念中导入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自主意识, 激发创造性、积极性, 睁开眼睛看世界并重新设置自己在新时期的位置、价值, 不动、不争、不变是不行的。更新观念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基石, 是推动图书事业发展的基础。

2.2 紧贴目标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前提

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通常具有预测性、可计量性、有形性和激励性等特点。按层次分可分为组织目标 (团体) 和个人目标;按时期可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前, 在企业文化中有一个提法叫“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愿景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共同愿景也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 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 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 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 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会将工作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含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之中, 但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标, 这种更高的目标, 亦能深植于组织的文化或行事作风之中。一个积极健康而又具体可行的愿景不仅只是加强产品生产, 还包括提升它的人员和企业文化的层次, 以及追求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气息的工作环境。同样, 紧贴目标, 建立共同愿景, 在构建图书馆文化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工作与企业生产有所不同, 整项工作被分成不同的块, 相互关联又无法比照, 亦很难进行量化考核。用一句俗语来说, 图书馆工作是“良心工作”, 要通过新时期图书文化的构建来推动图书馆人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让全体人员认同的目标及共同愿景则是必须的, 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 使职工处于奉献和投入的精神状态中, 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衷心向往, 愿意在“精神的法则”内做任何事情。

2.3 激活机制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动力

构建新时期的图书馆文化, 应当以激活机制为动力, 没有一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 没有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就不能激活现有人力资本, 就不能创造人才平等竞争的环境。只有激活机制,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人的创造力, 才能合理配置各类人才, 才能达到最佳的组合效益。激活机制不是走过场式的改变, 而是要从岗位设置、人力资源规划、薪资福利、绩效考核、职业生涯等多方面进行开发和管理。当前图书馆的岗位设置、绩效考核等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一套方法, 做和不做、做多做少、做好做坏没有很大的差别, 不能从根本上做到“奖勤罚懒”, 不能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也就不能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同时, 在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上, 图书馆系列也没有一套科学而可行的方案, 图书馆工作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 是杂家。既需要进馆时有一定的专业水平, 更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磨炼。没有相关的机制来促动、来制约, 人才的培养就很难见效,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将不能实现。这个层面其实就是图书馆文化的中间层, 是保证核心价值观化为具体行为的桥梁与纽带。

2.4 强调以人为本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保证

在新时期图书馆文化的构建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关键理念。人类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包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科学文明”和“文学文明”, 相应的人类精神也包含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指人性中的美好成分, 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 换句话说, “人文”是对人生的思索, 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 而“人文精神”就是对“人文”的向往与追求, 就是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尺度, 或以人为本的精神, 其核心和实质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 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就是说, 把人看作是一切价值的中心和创造者。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1) 理念层内涵, 包含公益性质理念, 服务功能理念, 读者目标理念; (2) 行为层内涵, 包含开放原则, 自由平等原则, 助人原则; (3) 视觉层内涵, 包含建筑:便利与意蕴, 设施:秩序与整洁, 色彩:典雅与柔和, 人气:微笑与礼节。处于最高层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是尊重与信仰信息公平的基本理念, 致力于保障公民自由获取信息权利的精神。它构建了图书馆与社会的桥梁, 是图书馆事业得以存在的基础。虽然现代图书馆并不排斥产业化的信息服务, 但现代图书馆的核心服务无疑是公益性的一旦脱离了信息公平的理念, 所从事的信息服务就变成了图书馆以外的另一种信息服务。所以, 这种精神处于图书馆人文精神的最高层, 中间层次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是对图书馆人的职业行为的规范。为保证图书馆能够在保障公民信息自由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须按照图书馆科学的原理管理图书馆, 即坚持开放原则、自由平等原则和助人原则。最基层的图书馆人文精神, 是对图书馆整个环境的规范。

2.5 坚持领导垂范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的关键

如前文所言, 种种文化现象都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经营者根据需要创造、贯彻或引导的一种举措, 那么在文化的构建中, 领导垂范尤为重要。从显性的角度讲, 领导垂范可以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共同愿景的建立、可行性目标的实施、人文环境的构建;从隐性角度来讲, 领导垂范也可对属下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 带动群众进入“奉献”与“投入”的精神层面。新时期的图书馆文化对领导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敬业、奉献、正直、诚信、进取等基本素质, 具备进行系统思考、形成团队精神、建立共同愿景的诸项能力, 更要学会“聆听”来自下属、来自读者的声音。唯此, 才能推动图书馆文化在具有共性的同时, 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并推动图书馆工作健康持续稳步向前发展。要使现代图书馆能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的因素要充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建立。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精神是文化的提纯。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总结概括, 是图书馆人思想意识的提炼升华。图书馆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 都充满着人文因素。特别是在人文精神理论影响下的近代图书馆的形成、公共图书馆运动、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开放形象等理论和实践的成果中, 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愫, 闪耀着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灿烂光辉。倡导人文理论, 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 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确理解和处理图书馆人文精神与图书馆科学精神、图书馆权利、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关系, 是继承和发扬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关键。在实践中, 应立足人文精神, 同时高扬科学精神、保障图书馆权利、树立正确的图书馆职业价值观, 最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国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2) .

[2]吴娱.关于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3 (2) .

[3]周红炜.图书馆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导入生涯管理[J].图书馆论坛, 2003 (1) .

试论少儿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第8篇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张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 提倡人的思想自由、学术研究和个性解放, 表达人们的一种积极奋进的创新行为。简言之, 就是以人为本。美国图书馆科学家巴特勒指出:“图书馆作为一个专业和其它任何一个专业一样有技术、科学、人文学三个层面的内容。以往的图书馆学过分强调了技术层面, 而忽视了科学和人文学的层面, 今后应强调科学和人文学层面。”说到底, 图书馆事业也是一项人文主义事业, 而“图书馆文化”中贯穿的核心要素就是人文精神。那么, 人文精神在图书馆文化中有哪些表现特征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书本位与人本位, 尽管一字之差, 却反映出传统图书馆和现代图书馆之间“质”的差别。由于起步晚, 发展慢, 当前很多图书馆还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习惯做法, 重视指标完成, 固守封闭、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不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凝聚力与积极性不强;追大求全, 盲目的照搬照抄, 狭隘的排他性意识还比较普遍。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为读者服务展开。长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遵循“一切为了孩子”的办馆宗旨, 每周开馆48小时。借书、阅览实行全开架服务, 采编、外借、流通、办公等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对外设有报刊阅览大厅、参考咨询室、康复阅览室、低幼儿童玩具室、音乐欣赏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报告厅、卓爱国际儿童早期教育培训学校。建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少年儿童长春分馆;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之一;是吉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开通了长春市少年儿童信息港。全年平均接待读者12万多人次, 图书流通册次近25万册次。举办近100场读者活动, 参加活动的读者达到3万人次。在努力抓好本馆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 坚持开门办馆, 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社区和各个小学以及农村边远地区, 现以开办了14个分馆和流通站。

二、提高图书馆人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其综合素质不外乎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概括统一, 而文化素质是最关键的一条。因为如果要想在知识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 重视继续教育, 使自己不仅掌握图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还要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 诸如外语、计算机、哲学等学科, 以及有关心理咨询与人际交流的研究、读者服务的技术理念与对策、各种媒体的操作与掌握等等。使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提高专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成为受读者欢迎的引导员、辅导员和导读员, 从而使大家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知识潜能, 胜任图书馆工作, 为社会各界读者递上一份满意答卷。

三、维护读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获取信息权。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信息中心, 其存储的各类文献信息资讯是为当地广大读者服务的。因此他们向图书馆查询或索取文献资料是基本权利。作为图书馆有责任予以维护, 凡所有对外流通开放的图书均对外借阅, 不应有任何限制。在咨询服务中, 工作人员要一视同仁对待来馆的每一位读者。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利用图书馆 (室) , 扎扎实实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我们在九台市工农小学、绿园区铁西街道龙泉社区建起5个分馆和流通站。各分馆读者到馆人次8.5万人次;图书流通册次20.1万册次。全年我馆图书流动服务车为各分馆总计送书20次, 共4.3万册。同时主动帮助他们改善办馆条件, 到目前为止, 共为各分馆和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点捐赠图书7千册、电子图书100件、电脑10台、书架28套、阅览桌椅100套。

二是参与信息权。参与信息权一般是指读者在参与图书馆这一信息中心的工作中, 有建议权、监督权、评议权、推荐权等。图书馆应采取措施保护读者有效行使参与信息权, 并认真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改进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示精神, 按照“五个一百”工程 (即一百首诗歌、一百本图书、一百首歌曲、一百个名人、一百个成语) 的要求, 认真抓好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 我馆充分利用现有阵地和场所, 确立了以“成长快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方案, 坚持弘扬主旋律,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联合有关部门与单位, 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了“国学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 “读书365天”专题节目, “雷锋永远在我心中”系列活动, 由学生组成的巡回演讲团《少年儿童讲谭奶奶的故事》及《我心中的谭奶奶》的征文活动, “唱童谣、知荣辱、促成长”童谣作品征集活动, “元宵佳节猜灯谜”,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读后感征文比赛,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朗诵比赛、“成语一百我最强”比赛, “做文明小公民交通知识讲座”等, 参加活动人数达3万人次, 有500多名学生获奖。发放“五个一百”工程宣传单1万份。多媒体电子阅览室免费向小读者开放, 在寒暑假期间举办了8期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 教会孩子们怎样正确使用计算机和上网进行学习。长春市少年儿童信息港建立起汽车、电影、少儿法律、中小学生优秀作文、精品图片、知识宝库、学生数码作品等7个数据库。全年共接待上网读者3万人次。音乐欣赏室在寒暑假期间免费放映爱国主义和革命题材影片及动画片100部, 共接待小读者5000多人次。

三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人权的一部分, 受法律的保护。图书馆在与读者交往中必然要涉及隐私权, 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查询资料, 请求咨询协助, 这一切纯属个人私事, 图书馆无权干涉。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有责任保护他们的隐私权, 以读者来馆查询、检索、利用的各种资讯信息都应该加以保密。此外, 读者来馆查阅图书, 工作人员不准检查读者个人物品, 不得对读者搜身, 如果读者涉嫌违法活动时, 也应通过法律程序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建立良好舒适的亲情化的服务环境

明亮温馨、良好舒适的读者环境, 是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学习、开展活动的重要条件。所以图书馆的环境布局至关重要, 因为它不单纯是一个仅仅满足读者借阅的场所, 也应成为一个面向社会开放式的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在服务措施上要表现出亲情化、人性化的服务特点, 如设立休息室、咖啡厅、便民服务箱, 提供开水、毛巾、雨具、卫生纸等用品。使每一个到馆的读者有宾至如家的感觉。同时要打破千馆一面, 千室一样的旧建筑模式或格局, 着重在个性化, 特色化方面搞好规划与设计, 要体现出舒适性、可变性、安全性、色彩性等几个特点, 从而满足到馆读者不同爱好与需求, 使图书馆成为都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最具吸引力的文化环境之一。

参考文献

[1]罗春华.图书馆文化是绿色文化[J].图书馆论坛, 2012 (4) .

浅谈图书馆服务与图书馆人文精神 第9篇

1 充分利用馆藏文献, 体现人文精神

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就是用人类创造的知识去武装人们的头脑, 把知识形态的科学转化为社会的物质, 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首先, 要研究和开放馆藏, 馆员必须熟悉本馆文献收藏情况, 针对不同读者对文献的需求, 帮助他们迅速获得最新的信息, 这不仅有助于馆藏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充分实现, 还能提高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其次,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读者, 读者服务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时代呼唤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提倡人文管理, 营造人文环境, 体现人文关怀。作为读者服务具体执行者的馆员, 要以出色的人格魅力、优质的服务态度和对口的文献信息开启读者的智慧, 努力创造一个亲切、平等、自由、便利的阅读空间, 营造一个弥漫着浓厚人情的人文环境, 这不仅能使读者获得知识和技能, 还能使读者愉悦性情, 感受到一种人文关怀。

2 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 体现人文精神

(1) 个性化服务。所谓个性化, 即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性服务。要主动收集、整理读者的需求信息, 依据不同的读者及读者不同时期的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产品。

(2) 重点服务。对确定的重点科研项目、学科建设、重点服务对象等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例如对高校的学科带头人, 应有专人为其服务, 根据本人的要求定期为其提供信息资源。对重点科研项目, 应采取课题跟踪服务。

(3) 提供创新服务。创新服务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 并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其次创新服务要有可行性, 创新要产生理想效果, 就必须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既不要头脑发热, 简单从事, 脱离本馆实际, 又不要满足于一时之动, 浅尝辄止。

(4) 与读者的双向交流服务。高校图书馆每天接待成百上千的读者, 是十分开放的场所, 但在获得广大师生意见、建议和需求方面, 其渠道并不太畅通和快速, 这是一种尴尬的状况。实际上, 图书馆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读者的关心、支持和参与, 在今天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 图书馆员应该以积极进取、锐意改革的姿态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随时获悉读者的需求和意见, 倾听读者对我们工作的评价, 使我们的服务得以调整、改进。

3 以“敞开大门”式的微笑服务, 体现人文精神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的外借、阅览、报刊等部室都是“敞开大门”迎接读者。首先, 从读者的角度来分析, 当读者高高兴兴地走进图书馆, “长驱直入, 来去自如”, 无疑会减轻思想负担, 提高阅读兴趣;其次, 工作中馆员们各司其职, 笑脸相迎,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 送上一句“你好!”, “需要看什么书?”消除了陌生感, 缩短了距离感, 营造了融洽的读书氛围。据外国一位心理学家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增进人际吸引有一种临近因素, 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这种临近因素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自然也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 同时也密切了二者的关系。我们的这种“敞开大门”式的微笑服务, 使读者真正视“馆”如“家”。

图书馆人性化服务, 还体现在图书馆的外观建筑、服务设施、馆员的语言、着装等方面。馆内的装饰应以宽敞、明亮、安静、温馨为基调, 选用健康环保型材料, 灯光以柔和、亮度适中为佳, 为了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墙柱可张贴一些名人名言、伟人画像等。总之, 合理的布局营造出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 让读者置身其中可以享受到宾至如归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读者至上, 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虽然早已深入人心, 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赋予读者服务新的内涵。为此, 我们喊出了响亮的口号“有限的空间, 无限的服务。”

摘要:读者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 图书馆应将以读者服务为本的精神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环节中, 赋予读者服务新的内涵。

关键词:读者服务,图书馆,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韩继章.图书馆人文精神:从理论走向实践[J].新世纪图书馆, 2006 (5) :6-10

[2]孟敏.信息时代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体现[J].图书馆工作, 2006 (3) :7-9

[3]朱春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9) :184-185

人文精神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体现 第10篇

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是服务的一种文化现象, 是连接图书馆与用户的一种无形的纽带, 是维护图书馆服务的一种持久的力量。它通过服务的过程而体现出来, 更需要在服务环境、服务行为、服务形象和服务个性化等方面不断地加以强化。无论是传统与数字并存的今天, 还是数字化、网络化更加发达的明天, 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并且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图书馆环境方面。

图书馆着力体现服务环境中的人文精神, 是为了从心理上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使图书馆服务更加顺应人性, 读者一进入图书馆的大门便能找到亲近感和归属感。图书馆环境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实际上就是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性化服务环境。图书馆所能提供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 包括灯光、温度、色彩、声音、空气流通等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从人的审美感出发, 运用色彩的搭配、形式的对比、层次的安排、风格的呼应及装饰的嵌入等方式营造一个宁静、典雅、宽松的图书馆学习环境, 才能使读者全方位地感受到环境与人的亲和力。图书馆环境中所增添的那些艺术品和绿色植物, 如字画、雕塑、陶艺、壁挂、盆栽等, 所表现出来的格调高雅、雅中求静的书卷气, 都会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感染。图书馆在过道的地方安排的座椅, 开辟的休闲小憩的空间, 营造出的轻松交流的学术氛围, 不仅为读者提供休息交流的便利, 也会使表面看来刻板与机械的图书馆环境显得与人更亲近, 同时还能解除读者的阅读疲倦。当读者一走进开放舒适、通透宽敞的阅览环境里, 自然而然地会领略到一种脱离尘嚣、修身养性、投身书海的强烈感召力, 激起读者美好的阅读欲望。

2. 服务行为方面。

服务是一种关系, 是馆员与读者之间形成的期望值。图书馆所有的业务部门都是围绕读者服务进行的, 各个岗位都是为服务而设立、为服务做准备、为服务创造条件。服务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动力。图书馆以尊重读者、关怀读者为服务宗旨, 其实就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是读者, 而“读者”则是一个有求知欲望、有理性、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就是不仅要有读者是“主人”的思想, 还要有读者是“亲人”的观念。以服务为荣、服务为乐, 并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中去, 设身处地关心读者, 始终把维护和关爱读者利益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服务和工作的细微之处, 使读者真切感受到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 体会到在图书馆是一种满足、快乐、便利。图书馆员的服务态度、行为、语言等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图书馆员彬彬有礼、服务耐心、举止亲切, 读者很自然地会被这种良好的人际氛围所感染, 不仅心情舒畅, 馆员自身的价值也会得到体现。图书馆通过优质的服务影响读者、方便读者、满足读者、培育读者, 在与读者建立一种亲切的、平等的、相容的服务关系同时, 让读者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找到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3. 服务形象方面。

图书馆形象来自于读者对于服务的感受, 是在与图书馆接触的瞬间所形成的。在读者的心理上, 常常习惯于将某一标示与其所象征和代表事物的信用、声誉、性质、规模等信息内容联系起来。这种心理联系的定式, 使标示具有了其所象征和代表的事物荣辱与共的特点。形象标示作用如果发挥得好, 就会迸发出吸引力, 将其良好的形象扩散到整个社会, 传播到广大读者心目中, 从而提升图书馆的美誉度。因此, 图书馆形象, 实质就是指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 即馆容馆貌、服务质量等留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与获得的评价, 它反映了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可程度, 体现了图书馆的声誉和知名度。读者在图书馆所能看到、感受到的所有事件、景象及实物都涵盖在形象之中, 环境的布置与整洁、服务台的排列与标示、人员的服饰标牌、馆旗徽标、办公用品的标示、服务流程提供的时间标示等外在有形要素都包含在内。塑造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的功能是促成图书馆的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的一种无形资源, 对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地位、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使馆员对图书馆产生依赖感、归宿感、自豪感。图书馆的整体形象留给读者的往往是第一印象, 影响着读者以后对图书馆的认识过程和交往程度。因此, 图书馆只有适应新形势, 努力树立良好的形象, 实施品牌服务, 让服务中的人文精神在形象中体现出来, 才能促进图书馆的自身发展。

4. 个性化服务方面。

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是在特定环境背景下, 将图书馆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目标、服务的方式方法、图书馆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而体现的独有形态。图书馆服务类型和强度不同、读者群也不同, 对环境作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图书馆服务模式可以是标准化的, 但其侧重点各不相同, 其表现出的价值内涵也各不相同, 所以各个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都具有适合自己规律的个性化形态。一个图书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由于每个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以及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同, 都会影响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倡导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 要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图书馆文化理论的指导下, 从本馆的实际出发, 建设富有鲜明个性的表现形式, 体现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精神需要图书馆从上到下, 从管理者到员工身体力行、自觉实践, 真正把图书馆人文精神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 使之深入人心, 从而使馆员在图书馆服务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关爱读者的这种人文精神来。

参考文献

[1].周彤.论图书馆人文精神[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2

科学精神 人文情怀 第11篇

工具论和做人论:功利价值、发展价值的实现

把语文与“工具”联在一起,叶老并非始作俑者,但他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命题却影响最大。这个命题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内涵,总起来说包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从思维科学角度来说,它是思维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教学论的角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151页)“工具论”来自叶老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深入探讨,他是从教学目的来界定学科性质的。他不仅一贯坚持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而且一贯坚持从人的生存这个根本去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从40年代初说的:“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到80年代初说的:“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学“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要的本领”,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人要生存,首先必须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手段,而语文这个工具所培养的听、说、读、写能力就是现代社会人人不可缺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本领,与人的生存目的紧紧相连。所以叶老不主张以文学代语文,认为“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只有“立定”语文这个“基本”,“绝不容许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撇开语文和文学分合的争论,立足于每一个人的生存来要求语文的功能,是符合“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的理念的。“工具论”正是突出了包括认知价值在内的语文的功利价值、生存价值。突出了语文教育的外显功能,是从功利、现实层次对语文学科的一种价值定位。只要人还有一天需要听、说、读、写,语文的工具价值就一天不会消失,工具性也就成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属性。语文教育如果不能让学生认识、追求、实现工具价值,语文的本性必然丧失,语文课的目的就会离我们愈来愈远。可以说,“工具论”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突破语文教学的底线,否定“工具论”,离开人的生存去谈人文精神,会不会和马克思主义的ABC拉开了距离呢?在我看来,叶老根据知识本性和社会需求提出的语文工具论,既有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理性精神,又包孕着对人的生存的人文关怀,闪现出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光彩。明乎此,我们就能更清晰地听到、更深入地理解叶老晚年蕴含在“工具论”中的心声:“语文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

不过叶老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索并未到此止步。他不仅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需要的语文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而且还从人的发展——人的更高的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这集中表现在“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理念上。早在30年代,他就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国文教学要“为儿童开发心灵”;40年代,他主张让受教育者“学会做人”是教育的宗旨,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80年代,他认为不学好语文“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做精神世界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发展的新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劳动者。这些并非空洞的大道理,而是来自实践的实实在在的体验之升华。

说话如此,听、读、写不也同样如此?因此,要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学做人,要在学做人的过程中学语文。“做人论”突出了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突出了语文教育的内在功能,是从发展、理想层次对语文学科的另一价值定位。学语文和学做人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为实现语文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提供了理论的与实践的依据。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做人”,实现语文的发展价值,彰显其内在功能呢?叶老认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要让学生从学习中“吸取精神上的营养料”。他批评了教学中专重技术训练,忽视“磨练思想、培养情感”的不良倾向,强调“磨练情思”,使受教育者“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是“泉源”、“根本”,“是探源的办法”。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精神上的成长作为一种价值理想来认识和追求,这是叶老思想的深刻之处。这种在学生的精神上发生营养作用,引导他们“学做人”的“养料”,当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说在发挥语文教育的生存价值的过程中,也会朦胧地或多或少地体现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话,那么在实现语文教育的发展价值的时候,二者的体现就会显得集中、鲜明而自觉。关于科学精神,叶老说过,要“给予国文科以科学性”。这首先是指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应讲究科学的序列,“合乎循序渐进的道理”,“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在这个问题上,叶老指出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些矫枉过正,那就是具体要求失之于过严,不完全切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实践上难以达到。科学性还包括语文教学也要担负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任务。学习语文“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备求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所以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即听说读写要符合思维规律和语言规律。这就是要讲究科学性,“讲求方法”,并使之“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就是要指导学生“循着思想自然的径路,事理发见的径路”,“在体会、揣摩、辨认、推求方面下工夫”,培养以理解、抽象、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等为内容的理性精神。关于人文精神,叶老的论述颇富于批判性。他说,语文教学必须“抛弃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因为古典主义所提倡的“死记硬塞”,隔断了语文教学和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们“非但了解不了什么文化,并且在思想行动上筑了一道障壁,读比不读更坏”;利禄主义专在“摹仿迎合”上下工夫,“非但说不上终身受用,并且把心术弄坏了,所得是虚而所失是实。”他一贯反对教学被“应试”牵着鼻子走,对“应试作文”中的利禄主义和八股精神深恶痛绝,无情鞭挞:作文“只为迎合人家思想”,“极容易把学生引到揣摩风气的路子上去”,这“是操行上的极大缺点”(1935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1978年)“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如果说虚假的话,写违心论,那是不道德。”(1982年)这一切,就是要拆掉旧教育那个“狭的笼”,把学生从旧思想旧传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想现代人的思想”,“过现代人的生活”。在叶老看来,新的语文教育应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他主持制订的语文课程纲要和标准中,就鲜明地提出语文教学要“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情意”,“增强民族意识”,使学生“胸襟扩大,眼光深远”,“有一种新精神”,“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而这些又须以“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为前提,否则那些陈旧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会在“弘扬人文”的口号下渗入学生的心灵。离开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现代人这个前提,抱着“人心不古”的心态去倡导人文,只能是南其辕而北其辙。难怪叶老要斩钉截铁地宣布:“切近不切近现代青年的现实生活,才是国文教学成功跟失败的分界标。”语文课围绕“学做人”对学生进行的科学精神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学精神崇尚真理,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前者应兼容后者,二者侧重面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人的“文化一心理”的建构,既要人文精神的哺育,也要科学精神滋养,二者的融合构成了语文教育的精神底蕴,是当代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近些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但人文精神失落,属“稀缺资源”的科学精神也亟待加强。当然,相对而言,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的精神教育中占有主要的地位。不过,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内容的精神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能膨胀。

综上所述,叶老是从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价值层次去探索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语文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对我们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方法、工具意义,“工具论”揭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基础层面,工具性成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属性;语文教育的发展价值、理想价值对学生整个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做人论”揭示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更高层面,科学性和人文性成了语文学科的高层次属性,二者的辩证统一完整地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一不可。这种统一不是一半对一半,不是庸俗的辩证论,而是动态的平衡,统一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发展状况下,语文教育有时把功利价值放在第一位,有时把理想价值放在第一位,有时二者并重。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叶老所处的时代,人们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生存问题,对个人来说,掌握谋生的本领、学会一技之长,做一个好公民、合格的劳动者,较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自我发展的完善程度就更直接、更现实、更基本。就语文教育而言,“四会”应成为主要的价值追求,“工具论”应成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但这种追求和取向不是僵死的,语文作为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工具,和“教育首先是满足人自身发展需要的工具”是有内在联系的,语文教育在实现功利价值的同时,往往要超越现实的目标,而不断倾向追求更高的价值。从“工具论”到“做人论”到二者的统一,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非坚持“工具论”之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从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工具异化成了应试的工具,语文的应试价值既有别于一般的功利价值,更与发展价值背道而驰,体现的是“功利主义”或“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应试工具论”才是异化语文教学的真正罪魁。但我们毕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教育的发展价值被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和接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必要再固守原有的价值观,而应与时俱进,主动调整价值追求和取向,那就是立足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教育本体价值,在坚持“工具论”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积极提倡“做人论”的高层次的价值取向,把语文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实价值与发展价值、理想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工具论”和“做人论”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在完成语文教学“特殊的使命”的基础上,在“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加强精神教育特别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以造就出全面发展的新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教和不需要教: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性

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语文学科的价值,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那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这一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完全符合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性,完全符合语文教育的根本规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原则,包孕着丰富而深刻的科学、人文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底蕴,是实现(语文)教育价值的最佳途径。

首先,从提出的目的看,它是为了学生的需要,为了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了落实“以学生为本位”的现代教育观,从而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叶老在大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活动中,一贯认为,“学校究竟是教育机关而不是机器,学生究竟是人而不是原料”,学生不能永远依靠教师,他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事情,终究都要靠自己去解决。因此,教师不能总是对学生不放心,不放手。从这个基本出发点,他向来主张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一辈子受用不尽。他说:语文教学当然也如此:“我以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应该把教育仅仅看做是积累知识,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教育首先是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善于学习,能够自己掌握知识,跟上时代变化的能力。

其次,从核心的内容看,它解决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价值关系,使教学活动趋向于价值追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最优化,闪现出科学理性精神的光芒。一方面,学生要“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这就促使他们不断发现自身,不断改变自身,使自己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确证,确立以掌握生活、工作必需的工具和自身的完善、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定向,从而以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去追求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及其方法不断地积淀为自身的精神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价值,为日后进行一切实践活动、创造一切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另方面,教师也获得了解放,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这也要求他们不断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方法等等,不断发现自身的潜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善于指点和引导,“把学生看作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并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使之“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从而实现并提升教师自身的价值。上述两个方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需要和满足的对象,自觉地不断调整教学双方各自的心态、习惯、行为、方法,以便逐渐互相适应,达到默契——比较一致的价值认同。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又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各自的发展目标当作价值客体加以评价、选择,使自己不断接近、趋向理想的发展目标,使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互动互变互升中实现。

最后,从达到的结果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交融,创造了一个“老师从容不迫,学生身心健康的境界”,回复了教育的本性。在这个境界里,改变了“古老的传统”,把被旧教育颠倒的秩序再颠倒了过来,教学过程完全“顺着自然的途径”,就是顺着人的自我发展的途径进行,学生的生活浸润在自生需求、努力学习的境遇里,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与教师生存、发展价值和创造、享受价值的充分体现,使教学达到了教育价值的高层次目标。这是一个具有高层次价值的境界。正如叶老赞叹和希望的: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一境界,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境界努力吗?

大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使叶老深切感受和认识到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强大。语文教学的面貌几十年无大改观,使他心急如焚。1983年,他说:“现在是什么时代呢?八十年代!现在需要什么呢?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语文课再这样教下去行不行,不行!要改,非改革不可!”又说:“年纪越大的人,心越急……能不能快一点儿?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要研究。”使命感、责任感、急迫之情溢于言表。也正是这前后的时期,“教只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达到成熟和完善,它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语文教学第一线的一批有识之士拿起了这个理论武器,选择“教师讲,学生听”——旧教育思想和习惯的顽固堡垒作为“突破口”,掀起了语文教改的热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叶老的这个思想不但改变了我们的观念,引起了学习方式、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本变革,“连实践也革新了”。它是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是极富原创性和个性的教育哲学思想,堪称中国教育哲学和语文教育理论的经典。从这里,我们不难把握到叶老语文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与当前正在开展的课程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

重读叶老的语文教育论著,强烈感受到字里行间涌动着生命的活水,吹拂着生命的气息,从而激发自己“从源头上着力”,从生命的源头——生活开始真理的探求。随着生活的大踏步前进,我们应当有比圣陶先生更开放的胸襟,更丰富的实践,更科学的理性,更人文的情怀,去开拓中国语文教育的未来。

人文精神在图书馆期刊服务中的体现 第12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人文精神与图书馆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需求进步和人的自我意识的明显提高, 人们对于社会的意识已经从集中于对物的发展、以物为中心逐渐向以人为中心慢慢过渡, 更加强调人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以及动力, 当今社会的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社会进步应致力于提高人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上的能力, 以人获得自由为基本体现。人文思想的蔓延刺激了近代公共图书馆的产生, 图书馆逐渐成为人们发展以及完善自我、发掘自身潜在价值、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本文着重从期刊采购、读者服务、加强馆风建设及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 着重阐述了在期刊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人文精神。

一、图书馆人文精神

图书馆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即以人为本, 把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以及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首要宗旨。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实质主要是人文关怀, 而人文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用户和读者。图书馆人文精神不只是来自于人文主义, 而且在人文主义基础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黄菊香女士在《图书馆文化刍论》一文中, 提出“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风尚, 它包括馆员的政治态度、精神风貌、思想情操和职业道德等各种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所谓“图书馆精神”即“图书馆人文精神”, 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在其组织、设施、功能这几个方面上。让用户享受最满意的服务, 才是图书馆存在以及发展的首要目标, 忽视了“人”的存在, 即忽视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这样的话, 再好的技术也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现代的图书馆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 传统的人文精神非但不能摒弃, 反而比其他任何时候更需要强调和发扬。

二、图书馆期刊服务中存在的人文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对读者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 有些图书馆缺乏“以人为本”的环境, 并未真正树立起以“读者为中心, 服务第一”的理想理念, 这些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的首要目标是加强对软和硬环境及文献的管理, 甚至以传统的“藏书”为目的, 从而限制了期刊的流通, 甚至有的高校图书馆甚至还存在选择读者类别的服务现象。其中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缺乏工作责任心、主动性, 业务不熟悉, 很少与读者交流, 对读者缺乏应有的耐心与热情, 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检索水平、专业特长乃至阅读规律知之甚少。有的高校图书馆员对读者的信息需求了解不详细, 认为如果读者一次得不到所需的信息, 可以通过下一次信息需求得到弥补, 不是急读者所急, 帮读者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大大影响了服务质量。

2. 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差

由于在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领导和教师家属, 没有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 因此导致对图书馆业务不熟。在期刊管理中, 对期刊不能更好地分类, 不能很好地做到按类排架, 从而造成期刊乱架现象严重, 给期刊上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期刊不能及时上架给读者随时浏览期刊设置了人为方面的障碍, 影响了对文献的快速开发及利用。

3. 重“藏”轻“用”和服务形式的局限

由于经费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的过刊资源大部分都没有复本, 再加上害怕丢失和损坏, 长期以来过刊往往采取的是藏阅一体、不外借的方式, 只允许阅览和复印, 对期刊资源过于“珍惜”造成“重藏轻用”。最后, 过刊库对资源以保存为主, 查阅为辅, 造成一种神秘的同时, 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 导致大量期刊无人问津, 大量读者被拒之门外, 许多读者甚至不了解过刊里有丰富的资源信息。

期刊方面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及被动, 仅仅对期刊进行整理、分编、排序、上架、借阅及复印等, 对有价值而且零散的资源信息并没有进行整理加工, 不方便查阅;检索工具不全或者不能够正常进行使用, 这些都给查阅带来了困难。

三、以人文精神创新大学图书馆期刊服务模式的对策

1.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

期刊工作人员需要与读者加强沟通, 在服务方式上需要积极开展主动性的服务, 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对读者的服务工作。期刊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熟悉本馆各种专业期刊的性质、类型以及内容等, 对新入学的大学生更应做好阅览室期刊导读、电子期刊信息检索入门教育, 从而配合图书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和举办相关知识的主题讲座。管理人员还应当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种读者活动, 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网等对阅览室的各种专业期刊进行大力宣传, 保证好刊、新刊按时与读者见面。同时阅览室管理员要多写导读, 引导读者选读好刊。

2. 保证期刊采购质量

采购期刊要能从大学图书馆的任务和服务对象出发, 保证各学科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和科研需求以及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有选择地订购。我馆在采购期刊时, 都必须通过咨询、问卷、座谈以及复印统计等方式, 调查读者对期刊文献的需求, 从而建立各个学科及重点专业的专家选书委员会, 通过学科馆员对学科专家、骨干教师对专业期刊的订购意见购书。在图书馆网页上开设“读者荐书荐刊专栏”, 统计发布订、增、删期刊等方面的信息, 进而统计分析期刊的流通率、滞架率以及引文等方面的情况, 并且把它当作评价期刊质量和读者阅读需求的依据, 再进行期刊的采购, 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期刊更加专业化以及符合大学教学和科研机构方面的要求, 人文精神也才能在图书馆期刊服务上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3. 提高馆员的人文素质

期刊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读者对于信息需求的服务。在当今日趋社会化的图书馆活动中, 期刊工作人员需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心理压力。这就使得期刊工作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 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客观并且理性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性质, 有开拓进取的信心以及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 有愿意为人们奉献的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良好工作作风, 以及良好的协调工作的能力;馆员素质的提高必须融合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期刊馆员在崇尚科学精神以及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同时, 不放弃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只有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融合, 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好。

4. 创造温馨友好的物理环境

图书馆的物理环境对读者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物理环境包括空间布局、装饰装修及设备条件等。物理环境的营造, 既要求和谐舒适, 灵活方便, 更要求能够体现出一种亲和力, 从而拉近员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我们应该看到, 员工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间隙。从理论上讲, 馆员与读者应该是良好的互助关系, 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有的馆员对读者有着敷衍的态度, 宁愿读者越少越好, 从而减轻工作量。所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不仅仅意味着物理位置上的拉近, 更意味着要在情感上缩短与读者的距离。应该将读者看成是自己的“至亲”, 从而将读者的需要同等地视为是自己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骋云, 董津菁.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3) :90-91.

[2]罗岚.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J].图书馆论坛, 2005, (6) :77-78.

[3]周久凤.科学发展观与图书馆[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5, (3) :88-89.

上一篇:水建筑设计下一篇:《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