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目标论文范文

2024-06-10

领域目标论文范文(精选8篇)

领域目标论文 第1篇

自1949年建国以来, 历经了以系统知识、能力与智力、非智力等为教育目标的阶段, 经过不断的科研总结与实践, 我国终于于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000年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 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2002年9月, 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体育教育也迎来了崭新的一页。此次体育课程改革, 从指导思想到目标设置等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此, 本人将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近年来提出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对于课程目标的问题, 尤其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问题,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而每种观点都是优势和问题并存。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 时刻保持自觉与自省, 才能使所编制的课程目标不至于出现重大的缺失。因而每次课程改革对于课程目标的取向进行重新审视也就成为必然。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 课程目标的确定始终在不同的取向中游荡, 人们无法断定究竟哪种取向是终极的、完美的, 如果试图做出这样的判断, 不仅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也有可能会把课程的探索推向悬崖的边缘。因为任何取向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适应一定的教育环境发展而来的, 没有最理想的教育理论、没有恒定的教育环境也就没有终极的课程目标取向。不同的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优点, 如学科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儿童中心论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曾发挥过不同的作用, 直到今天也有其深刻的影响。而不同的课程目标取向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 也相互碰撞与对话, 始终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 不同的教育现实 (教育环境) 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课程目标取向, 教育现实不同决定着课程目标取向的差异。当前我国在充分考虑体育学科体系, 社会发展需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具我国特色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即素质教育理念, 进而在此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的体育五个课程目标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为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中观点是“以人为核心”, 强调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发展的无限性。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创设有利条件, 使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主张, 心理学应从人的主观意识本身出发, 从整体上理解并充分重视人的意识、动机、人格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研究人的创造性, 发挥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它基础上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致力于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对现代中国的体育教学起可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同时就如前文所言:世上没有最终极、完美的教育理论。故人本主义理论又存在不足, 从哲学思想上来看, 其主要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它脱离了社会和社会关系来强调所谓人的本性, 背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对人本性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过分强调人的学习本能, 忽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强调学习的绝对自由等等, 这些观点都存在一定的错误。对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该批判地吸收, 既要看到和强调它积极、合理的一面, 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和片面。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

(1) 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

(2) 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 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促使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上, 还应使学生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2. 运动技能目标

(1)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 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 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 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 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 绝大多数学生将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有所专长, 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方法, 并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活动技能。

3. 身体健康目标

(1) 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 发展体能。

(3)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 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因此, 本学习领域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4. 心理健康目标

(1) 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 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 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 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 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 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5. 社会适应目标

(1)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2) 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而且,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目标可分为两条主线, 其一是健康主线, 它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 这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人本主义理论, 反映了我国现今体育课程目标的本质, 因此由上述三个方面构成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的实质结构;其二是运动主线, 包括运动参与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 这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 虽然, 单凭运动技术的特点来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容易陷入手段论体育观, 而导致目标的误导, 但是我们不能不要载体, 也不能不要手段, 这是必要的。故综上所述, 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来看中学体育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应以健康主线为主, 以运动主线为辅。

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 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我们从分解的五个领域目标出发研究,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体育课程。但当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之时, 我们就不能采用分解的办法, 也不宜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 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 把课程目标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 根据教学的经验, 包括教师教的经验和学生学的经验, 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 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 这也是课程实施中必要的整合。

摘要:本研究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对中学近年来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进行解析。

关键词:人本主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6月

[3]杜存锋孙莉主编《体育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 2003年11月

[4]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5]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河北远程教育网, 2004年8月24日

[6]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郑国民编:《制约课程目标取向选择的因素》.《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12期

中班科学领域目标 第2篇

2、学习按物体的粗细、高矮等差异和一定规律对5个物体进行正排序和逆排序。

3、能目测出5以内物体的多少。

4、能不受物体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

5、学习按物体的粗细、高矮等差异和一定规律对7个物体进行正排序和逆排序。

6、认识数字6、7、8、9、10,会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体验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7、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数字排序。

8、能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9、理解数字代表的序数意义,会用序数表示生活中物体排列的位置。

10、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相邻两数的多1和少1关系。

11、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梯形、椭圆形。

领域目标论文 第3篇

一、在漫画教学中促进美术学科各门类和学习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解读》“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依据”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 “美术的观念和方法趋于多元, 一方面美术的种类继续分化;另一方面美术各种类之间综合化的倾向也在逐渐加强。”尽管时代的发展促使美术种类的丰富多样, 但细分出的每个独特的种类之间实际上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如漫画与其他美术种类之间就存在着叠合现象——一幅运用国画形式创作的漫画, 我们既可以看成漫画作品, 也可以看成国画作品。不过, 作品间客观存在的叠合现象也有利于美术学科各门类、各学习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根据这个特点, 在漫画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主题性的创作课程将漫画与美术其他门类综合起来进行实践探索, 由此提高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及综合探究能力。

艺术源于生活, 而漫画创作素材源于作者在生活中的细致观察。在执教《漫画造型》课时, 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深刻感受各式各样的人的特点, 如健康长寿的老人、挥汗如雨的工人、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并将其写生或拍摄下来, 接着让学生欣赏一些漫画家的肖像漫画及漫画造型作品, 引导学生将欣赏的漫画作品与在生活中拍摄或写生的人物进行对比, 从中去发现漫画造型的主要特点——夸张变形。那么, 应如何对人物进行恰到好处的夸张变形呢?这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观察、感悟人物的特点、表情及动态, 让学生在找出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的前提下, 进行准确的夸张变形。具体可让学生用线描的方法漫画人物肖像或动态。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漫画造型基础后, 可让他们了解漫画泥塑的表现特点与制作方法, 进而塑造出表情丰富、动态夸张的人物形象。此外, 有些剪纸和水墨画中的人物造型也有漫画夸张变形、简洁明快的表现特征, 因此,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剪纸和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塑造出富有漫画特征的人物形象。显然, 在《漫画造型》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能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型中轻松愉快地学会漫画人物造型, 而最主要的是能改变传统漫画造型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的缺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综合运用美术知识、技能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 在漫画造型课中, 教师不仅需要注重美术学科各门类的交叉互动, 同时也应重视美术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探索。《漫画造型》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欣赏名家创作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漫画作品的环节, 如漫塑、剪纸漫画、水墨漫画等, 同时, 让学生通过收集、欣赏、评析漫画作品, 从中充分感受艺术家的表现个性与情感, 体会作品中独特的漫画造型特点, 从而在深受启发的情境下设计、制作出形式多样、富有个性的漫画造型。从这点看, 这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漫画造型课, 显然已不是单纯的“造型·表现”课, 而是融“欣赏·评述”“设计·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探索”课。

二、在漫画教学中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教学

学科间的优化整合是美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新课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指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在新情境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 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 自觉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使各种知识与技能互相融通, 彼此联系, 逐步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发展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的能力以及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充分说明, 在教学中不同学科内容相互融合、互为渗透的重要性——应对不同学科内容进行高度的整合, 同时也强调教师应积极探索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

儿童漫画创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它在创作中常与其他学科内容渗透、融合,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让漫画创作与其他学科内容“共舞”。基于此, 我们把儿童漫画与语文、品德与社会、英语、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适当、合理的整合, 这样做不仅能利用这些学科的丰富内容进行儿童漫画创作与教学, 而且也能使儿童漫画成为这些学科教学的辅助资源, 以此设计出诸多课例。如《漫画成语》就是漫画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课例。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 它具有形象鲜明、生动凝练的特点, 不仅是小学语文重要的学习内容, 也为漫画创作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进行《漫画成语》教学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所要创作的成语的内涵, 从中提炼出表现主题后, 再进行创意表现;而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图解成语。如创作一幅《一飞冲天》的成语漫画, 不能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描画出成语中原来所指形象的层面上, 即画一只鸟儿展翅一飞, 直冲云霄, 这样的画面表现只是图解而已, 无创造性可言。因此, 教师首先应提炼出“一飞冲天”的表现核心——一下子做出了惊人的成绩, 紧接着让学生以当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作为创作素材, 充分发挥想象力, 从而创作出生动有趣、与众不同的作品。如一学生描绘出我国“神舟九号”从地球上成功发射升空的画面就很特别, 这样的作品就具有创造性。除了《漫画成语》课外, 我们还设计了《漫画寓言故事》《漫画歇后语》《漫画插图》等课型。另外, 我们还与语文课老师长期合作, 让学生“记 (画) 漫画日记”和“看漫画写作文”。对于“记 (画) 漫画日记”, 学生的兴致很高, 他们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 不仅能养成记 (画) 漫画日记的习惯, 而且能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而在“看漫画写作文”课中, 我们采用“欣赏漫画→评述漫画→理解画意→抓住主题→发挥想象→展开描写”的步骤,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观察赏析和创编写作能力。

儿童漫画教学 (创作) 与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英语等学科内容均有联系, 且漫画是这些学科教学很好的辅助资源。在进行儿童漫画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时, 不能盲目和随意, 只有根据儿童漫画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在准确寻找出其与所结合学科的切合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融合, 才能真正做到学科间的优化整合。

三、在漫画教学中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还指出:“从美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用美术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相交叉的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的机会将越来越多, 而这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需要通过中小学美术课程来获得。”根据新课标的精神, 我们以学生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性的儿童漫画教学活动, 如《趣画闽南俗语》《创作时事漫画》《道德行为规范漫画》等, 具体通过活动策划、美术创作、创意设计和综合展示等内容与形式展开, 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趣画闽南俗语》主题单元为例, 我们利用本地文化资源, 针对闽南语 (特别是闽南俗语) 随着社会发展的潮流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和失去的危险的现状, 开展了“收集闽南俗语”“讲述、表演闽南俗语”“趣画闽南俗语”“设计装帧闽南俗语画集”“综合展示闽南俗语”等活动, 其中的“综合展示闽南俗语”活动包括“展示《趣画闽南俗语集》”“小品表演—闽南俗语”“趣画闽南俗语作品展”等内容。这些活动内容都围绕“闽南俗语”来设计, 但各有侧重, 既包含了活动策划、访谈调查、创意设计、平面设计、表演展示等实践活动形式, 又从“思考”“体验”“实践”“表达”等角度提出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建议。通过参与一系列项目内容的学习, 不仅使学生发现和感悟闽南俗语之美及主动地会说、爱说闽南俗语, 而且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而达到了传承闽南文化的目的。

新课标强调, 要“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改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漫画创作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拓展知识面, 增加生活积累, 获得创作素材, 从而提高创作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班第二学期各领域目标目标 第4篇

健康领域:

1、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

2、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学习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洁的手绢。

3、随时关注幼儿的情绪状态,鼓励教育幼儿知道身体不舒服时告诉成人,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4、教育幼儿不做危险的事情,知道不攀爬阳台、不玩火、不动电源、开水壶、煤气罩等。

5、引导幼儿有秩序的上下楼梯以及玩大型运动器械。

6、引导幼儿做器械操,武术操,培养幼儿做操的兴趣。

7、鼓励幼儿玩球、包、小车等多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8、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在跳、投、爬、攀登的游戏中,动作平稳、协调、灵活。

语言领域:

1、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尝试用简单语言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

2、在各种活动中,丰富幼儿的词汇,并为幼儿创设运用词汇的情景。

3、通过观察活动,鼓励幼儿尝试讲述简单的事物。

4、用适当的方式吸引幼儿喜欢听故事、儿歌,理解其大意,引导幼儿愿意跟读儿歌、复述简短的故事。

5、引导幼儿一页一页的翻看图书,鼓励幼儿发现、指认、讲述画面中感兴趣的人或物。

社会领域:

1、鼓励幼儿选择活动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从而感受独立做事的快乐和满足,对自己有信心。

2、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遵守生活、游戏、学习等方面的行为规则。

3、引导幼儿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责任感,鼓励幼儿遇到困难时不害怕,能与成人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4、引导幼儿认识经常接触的成人,感知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初步懂得尊重为自己服务的人。

5、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认识并喜爱家庭和幼儿园周围的环境。

6、在节日期间,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节日的快乐。

科学领域:

1、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运用感官感知周围事物,使幼儿对常见事物、现象及其变化产生兴趣与探究的欲望。

2、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引导幼儿对事物简单的数、量、行、空等特征感兴趣和有好奇心。

3、引导幼儿感知水的特性,体验事物的特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人的感觉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4、引导幼儿参与饲养和种植一些常见动植物的活动。

5、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人们的推拉动作对物体的作用。

6、引导幼儿关注自己身边环境,从把废弃物放进指定地点,便后冲水等生活小事入手,对幼儿进行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7、支持鼓励幼儿点数5以内的物体,初步感知理解5以内物体的量。

8、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地让幼儿感知,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9、引导幼儿认识并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感知其形状特征。

10、引导幼儿比较两三个物体间量的显著差异,并按某个特征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

艺术领域:

1、支持鼓励幼儿对生活中各种声音感兴趣,尝试探索身体和自然界,乐器等发出的声响,初步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高低和缓慢,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

2、创设轻松的气氛,鼓励幼儿通过学唱六度范围内五声音调歌曲,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3、鼓励引导幼儿对自己熟悉喜爱的歌曲和乐曲进行即兴表演,自由创编歌词和动作,初步学会使用表演道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4、提供优美动听和形象鲜明的歌曲,乐曲与舞蹈等音乐作品,引导幼儿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初步理解其内容和情感,尝试以自由律动参与欣赏或用语言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5、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和生活里的美好事物中获得初步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

6、通过命名,讲述等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表现,运用简单的图形和自己喜欢的颜色,大胆表现熟悉的事物。

7、鼓励幼儿尝试使用几种手工工具和材料,体验手工活动的乐趣。

8、引导幼儿体验折纸的乐趣,用撕、贴、折、印、剪等方法塑造简单的平面和立体形象。

9、引导幼儿体验泥土的可塑性,学习用搓、揉、压、粘等方法塑造简单的平面物及立体物。

10、引导幼儿画画时,在画面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并把它画大些,鼓励幼儿丰富画面内容。

小班下学期 教养学期目标

1、知道五官的功能,学习避开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因素。

2、愿意尝试使用筷子用餐,在教师的提醒下,逐步养成爱喝水的好习惯。

3、愿意学说普通话,乐意与熟悉的人交谈。

4、愿意学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需要。

5、喜欢听故事看表演,翻阅图书,并初步理解其涵义。

6、在成人启发下,乐意关心,帮助他人。

7、在游戏中愿意用语言,动作,声音等表达表现自己的经验。

8、激发幼儿愿意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进行观察与表达。

9、能尝试比较物品的大小,多少,形状,颜色,发现其明显的差异。

10、在生活与游戏中能初步区别上面、下面、前面、后面等不同的方位。

11、学习将物体按颜色或形状特征进行简单有规律的排列。

12、手口一致地点数,识别五以内的数字,三十以内的唱数。

13、喜欢做音乐游戏,能感受音乐节奏,旋律的显著变化,并会跟着教师变换动作。

14、尝试用多种颜色,材料和工具,运用剪、折、搭等方法自由地表现物体的粗略特征,并做简单想象,体验乐趣。

15、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喜欢学习一些基本运动技能。

小班下学期教育目标

1、健康教育领域:

(1)练习双脚连续向前跳和肩上投掷动作。(2)能够低头弯腰正面钻。(3)练习双手抛接球。

(4)学习模仿操,培养幼儿对体操的兴趣。(5)了解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好处。(6)培养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

(7)认识不同的清洁用品,注意个人卫生。

2、语言教育领域:

(1)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喜欢听故事。

(2)能听懂普通话,听懂简单指令,并能按简单的语言指令行动。

(3)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能初步表达自己的简单想法和感受。(4)能转述简单的句子,喜欢朗诵儿歌,复述简单的故事。(5)能理解生活中的常用词,喜欢用简单的词汇描述自己熟悉的人和物。

(6)体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尝试仿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3、社会教育领域:

(1)愿意同老师和小朋友交往,乐意参加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

(2)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3)愿意与他人分享游戏材料,能按要求摆放和收拾玩具,懂得爱护玩具的方法。

(4)了解幼儿园、家庭、社区周围的环境,喜欢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5)能了解为自己服务和帮助自己的人,学会关心他人,萌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6)知道不独占玩具,能与别人一起玩玩具;愿意与同伴一起分享食物,体验与别人分享的快乐。

(7)能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体验节日的快乐。

4、科学教育领域: 第一部分(科学)

(1)喜欢参加探究活动,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2)愿意亲近大自然,对动、植物感兴趣。

(3)学习运用感官感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变化。(4)了解自己的身体,尝试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发出声音。(5)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6)学习用语言、动作表达探究过程。第二部分(数学)

(1)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会用划竖线等方式记录物品的数量。

(2)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的数目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学习常用的量词。

(3)学习图形的守恒,能用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进行组合和拼搭,能在生活中感知几何图形的应用。

(4)认识大小、颜色、形状等分类标记,能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分类。(5)会区分同类物品,比较2~3个物品的显著差异,能将物体按大小、形状、数量等规律排序。(7)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8)能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5、艺术教育领域:

第一部分(音乐)

(1)能听辨感知音乐中节拍、节奏、速度等音乐表现手段。能初步感知音乐表达的情绪、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

(2)能理解歌曲的内容,并有表情地演唱出来。在教师的帮助下能仿编和创编新的歌词。能认识几种常见的打击乐器,并感知、记忆它们的音乐特点。初步学会看着指挥演奏。

(3)初步了解一些音乐形象和内容特点。能集中注意力安静地倾听,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第二部分(美术)

(1)喜欢欣赏色彩鲜明的美术作品,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产生一定的想象力。

(2)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表现美术作品,能主动选择和调换颜色作画。

(3)会用简单的形状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初步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4)会用自然材料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能用团、压、印等方法制作泥工作品;掌握剪、折、贴的玩纸技能;会用食物制作简单的美食。(5)主动参加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

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

小班第二学期

语言领域目标及内容:

数学领域目标及内容:

科学领域目标及内容:

美术领域目标及内容:

二月

1.学习用吸管对着颜料汁吹出长长短短的线条。

2.尝试用蘸有颜料的珠子在纸上作画,体验玩色的快乐。

三月

1.学习用撕纸的方法表现简单物体。

2.欣赏美丽的色彩,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3.学习用橡皮泥表现物体的简单特征。

4.学画螺旋线。

四月

1.学习线绳压印的基本方法。

2.尝试用剪或者撕的方法表现风筝。

3.尝试用图形和线条组合画物体。

4.能沿直线剪纸。

五月

1.学习有顺序不出轮廓的涂色。

2.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大胆涂色,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知道把主要部分画在纸的中心位置,要画大些。

4.尝试手指点画,喜欢参加美术活动。

六月

1.学习对角折。

2.学习用圆形和线条组合画物体。

3.初步感知色彩的深浅。

4.大胆使用棉签作画,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健康领域目标及内容

二月

1.知道用自己的杯子喝水,并能将其放回原处。

2.懂得玩累了要休息,渴了要主动喝水。

三月

1.了解耳鼻的功能,有关心自己身体的初步意识。

2.练习滚接大球,锻炼手臂力量。

3.知道眯眼之后不能用手去揉眼睛。

4.学习提裤子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

四月

1.能用简单的动作、言语和表情表达自己高兴或生气等情绪。

2.学习穿脱衣服,能在成人提醒下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3.学习单足自由跳,能单足站立3——5秒。

4.学习原地拍球。

5.知道生病、预防接种时要配合医生的治疗。

五月

1.知道小伙伴之间要和睦相处。

2.培养幼儿勇敢和克服困难的品质。

3.知道听信号变速走,锻炼幼儿的听觉能力,提高反应的灵敏性。

4.学习单手投掷的方法。

六月

1.练习双脚向前行进跳,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

2.知道不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跟陌生人走,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学习绕过障碍物快跑,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精神。

领域目标论文 第5篇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对“三维目标”中的基础目标、关键目标、终极目标并不是很清楚, 过去教学的“惯性”造成大多数教师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而不重视其他两个目标的实现, 甚至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一笔带过, 显得空泛而不可操作。在新课程理念下, 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情感领域目标呢?本文从地理教师自身、地理课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简单的探析, 以期对实际地理教学中怎样更好地实现情感领域目标有所帮助。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布鲁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指出, 情感领域就是指认知领域和动作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 如兴趣、动机、态度等。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刚好与此情感领域相对应: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 个体对人、物或事件, 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 与各种人和事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持的判断标准, 对价值的取向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 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所以,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 我们要从总体上去理解三者的关系及含义。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地理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在地理教学中,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提高地理审美情趣。要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 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逐步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

1. 教师引领, 渗透情感。

“育德之人, 必先做有德之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道德个性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教师人格是全部教育的基础。”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其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能引领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 应当努力做到以下方面:首先, 教师需要改变观念,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主动接近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做学生的人生伴旅。古语说:“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当学生相信教师时, 教师的一言一行才能更好、更大地影响学生, 以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其次, 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榜样。教师的仪表、风度、教态、言语都应当注意, 要严于律己, 以对学生起到正面的感染作用。教师要热爱地理教学, 真正把地理教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此外, 对治学要一丝不苟, 对学生要满腔热情, 以此感染与引导学生。

2. 深挖教材, 呈现情感。

由于教材中的地理学科知识是显性的, 而情感领域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科书中却往往是隐性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后可能对地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很好, 但是相关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却并不一定理解得很透, 这就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好引导和总结, 使知识、品德得到升华, 以起到画龙点眼睛的作用。例如,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是渗透在自然地理教学的许多内容中, 但地理教科书中几乎没有显性的教学素材。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情感领域目标, 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精心设计好教学, 在最适宜的时候自然地进行思想道德的引导。

例如, 在“地理环境整体性”一节教学最后, 可以这样总结:“我们的班级也像地理环境一样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假设来了一个新同学不遵守纪律, 那么将有两种可能的结果:第一, 大家对他漠不关心, 他继续我行我素, 时间久了, 必然有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受其影响最后也变坏了, 最终导致班风变差了;第二, 我们班同学都热情帮助他克服缺点, 慢慢地, 他变成好学生了, 好的班风继续保持, 这就是整体性的含义。班集体的变化是由每一个同学的行为共同决定的, 你们会选择哪种做法?”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理解, 又增强了他们的纪律意识, 这样的情感教育言简意赅, 而且抛弃了传统的说教式, 学生很容易接受。

3. 交流合作, 体悟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甘肃省中学地理教师“国家培训”期间的地理观摩课中, 教师们都能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课堂中创设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探索的空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M老师在“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这节课中组织了两次很成功的课堂学生活动, 每次学生活动时间都在八分钟左右, 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活动是“思考石油潜在危机发生的原因”, 通过三个材料:材料一, 漫画“油荒”和漫画“兄弟连”;材料二,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材料三, 中国近20年来石油生产、消费、出口量示意图, 请学生对石油潜在危机进行原因分析, 并把分析结果通过投影仪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同时也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愉悦氛围中, 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压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地理学习的乐趣。

4. 民主和谐, 引领情感。

英国教育家凯洛夫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 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振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文字一样。”这说明教学氛围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感到安宁和自由时,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学生对地理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一个好的班级教学环境是全体成员应该有共同的追求, 共同的荣辱, 成员之间应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创设民主和谐的地理教学情境, 可以把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转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者, 从而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情感。

5. 媒体时事, 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制成交互性、实用性很强的课件, 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 “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采用多媒体可以显示多样的地理景观, 有效地解决学生无法感知地理事象的问题。同时, 还可以创设多样的具有真实性的地理教学情境, 极大地刺激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中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涵, 为情感领域的教育创造广阔的空间。地理教师可以联系国内外发生的重大地理时事, 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合作与全球观念的教育;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联系地理科学的新成果、新问题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6. 引入乡土, 增强情感。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入乡土地理, 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有地理问题, 学生虽生活在本乡本土, 但对周围地理环境并没有全面了解, 更不要说科学的认识了。在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了解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工农业发展状况, 等等, 由近及远, 由具体到抽象, 教师适当点拨和引导, 这样, 学生对家乡倍感亲切, 既激发了他们的爱乡之情, 又掌握了建设家乡的科学知识, 还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 激发了爱国之情。

总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其深远的社会意义, 不能因为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太完善而忽视了情感领域。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很多该领域方面的教育素材, 如果教师能恰当、合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就会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奋斗目标等多个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终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金晓佩.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化学课堂中的培养[D].2009.

[2]李虹, 朱光良.地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观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有感[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8, (24) :33—34.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葛为劳.高中地理教学情感领域目标的实施策略初探[J].教学研究, 2006 (4) :72—73.

[5]张光军.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实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1) :38—39.

[6]吴晓琴.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J].甘肃教育, 2002, (11) :27.

[7]高志峰.构建民主和谐的班集体[J].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2006, (9) :28.

[8]李秉德, 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63-66.

[9]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53-155.

领域目标论文 第6篇

体育教学领域中,目标设置理论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逐渐为广大体育教师学习和应用。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2],相关的影响因素对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具体应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中学体育教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出发,阐述影响目标设置理论应用的可能因素,并探讨相关的应对策略。

1 目标设置的内容与对象

目标有其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对象。在中学体育教学领域,目标设置的内容源于相应的教学内容,应用的对象为课堂教学的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样和不断提升的,在年级上具有水平差异,在地理上具有区域差异,甚至同一地区的学校也具备校本差异。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相应的目标设置富有针对性,并能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的对象,也存在着差异,尤以年龄、性别、地理、兴趣、能力等最为突出。教学对象差异的存在,客观上对目标的有效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可能存在的差异设置合理有效的目标,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学对象的组合、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定位等诸多因素值得深入思考。基于此,针对教学的对象,按照学生具体的兴趣或能力,进行教学对象的组合和教学内容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教学模式,可以进行普修模式,辅以选修或分层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对象本身的差异影响,便于知识技能的普及与兴趣爱好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有效实施。

2 目标设置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具有时间属性的特征。特定的目标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的特定阶段。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初始阶段往往注重运球的练习,而随着教学的深入开展,传球、投篮与整体技战术的配合则逐渐会成为新的目标。因此,同一群体在不同教学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群体在同一个教学阶段也可能有相同的目标。随着教学的开展,学生的技能水平会不断地发展,相应的目标也应该不断地调整变化。然而,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同一起点的学生,对于相同目标的掌握情况可能存在差别。这种目标掌握的差别可能会影响后续目标的学习与掌握,并使后续的目标存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的问题。同时,单个目标设置的学习时间长短,对于目标的达成也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学习时间过短,则可能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掌握相关的技能;学习时间过长,则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松懈,缺乏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关注主体面的同时,需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安排目标学习的时间,因人而异、因人而宜地开展教学。

3 目标设置的明确度与难度

研究显示,目标具有两个基本维度:明确度与难度[3]。

明确的目标是可测量、数量化的目标[4]。它可以让我们清楚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个人需要的努力程度。而不明确或模糊的目标则让人难以界定任务的达成,进而可能对目标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5]。例如在单手肩上投篮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目标定为依据动作要领,体会动作,进行投篮练习。这种目标相对宏观,不够明确,具有模糊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并不能明确需要练习的时间与投篮的距离,也难以自我界定练习的效果。因此,会影响学生练习的坚持性与成就感以及自我效能的发展。如果把目标定为依据动作要领,体会动作,3s区外进行投篮练习,命中10次,目标则变得相对清晰,学生知道任务需要如何达成,如何界定,练习的持久性会得以增强,达成任务的成就感也会得以增加。

从目标的难度上看,目标可能是简单容易的,如10 s完成10 m加速跑;也可能是难度中等的,如10 s完成50 m加速跑;困难的,如十秒完成80 m加速跑;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如10 s完成150 m加速跑。可以看出,目标在难度上是有变化的。而同一个目标对于不同的应用对象而言,其难度也可能是不同的。如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10 s完成80 m加速跑是困难的任务,而对于训练有素,能力突出的学生来说,其难度则可能是中等的。目标难度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界定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对于相关任务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激励或者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显示,难度过低或者过高的目标都不利于学生的接纳与内化,也不利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6]。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合理地设置目标,避免目标过于简单或困难,引发没有挑战性的无趣感或畏难情绪及逃避心理。

目标的维度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某一阶段的目标。单一地考察比较目标的某一维度,而忽略整体的联系,往往容易造成结果的单一片面。研究表明,明确、中等难度的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的接纳与内化,也更有利于技能的发展[7]。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设置要兼顾明确度与难度,努力设置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具体目标,并根据教学开展的进度,适时地调整。

4 目标设置的区分与控制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本身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指向、努力程度以及持久性[8]。关于目标设置理论的教学实验研究,通常把研究对象的目标设置为短期目标组、长期目标组、长短期目标组和对照组几个部分,而后按照相关的研究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整理,并在实验研究结束后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推导相关结论,验证相关假设[9]。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常认为设置的目标是依据实际,富有成效,并可以作为研究结果的依据。而事实上,由于教学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及个体心理特征的复杂性,研究对象有可能依据实验研究设置的目标内化而形成个体新的自我目标,从而导致研究的结果背离研究的设计。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各个目标组虽然有着具体的目标区分,也可能进行了相关的控制,但依然存在实验对象混淆组别目标的可能。因此,在实验期间目标的区分及其控制应成为实验操作关注的重点。在目标设置理论的具体教学实践应用过程中,尽管可能无需进行不同目标组别的设置,但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区分与控制同样应成为关注的重点。

5 目标学习的评价反馈

目标是学习的指针。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目标用于指引学习方向,并检验学习的效果。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目标学习的评价反馈则影响着目标的具体达成。目标学习评价反馈的途径一般分为教师评价反馈、学生评价反馈和自我评价反馈等几种方式。每一种评价反馈都会体现学习者对于目标的具体掌握情况,而学习者对于评价反馈的归因,会对其目标学习的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对后续的目标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此,无论是表扬亦或是纠正鼓励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都有可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亦或是正视存在的问题,甚至是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在目标学习的评价反馈中,需要积极引导,尽可能多地发现其优点,进行正面评价,减少负面评价,保持或者激发学习者对于目标学习的积极性。

6 结语

领域目标论文 第7篇

1.1 支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学说

早在20世纪50年代, 著名的经营战略学家安所夫在《产品——市场战略组合》一书中提出多元化战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多元化战略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发展趋势。多元化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或“多元化溢价”。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理论主要是:

(1) 分散风险说。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句西方谚语经常用来说明为什么公司要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从理论上来说, 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是资产组合理论。马克维茨 (H.M.Markowitz) 1952年创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常常用来寻求风险收益的最佳组合。由于不同产业的产品特点不同, 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及市场需求弹性不同, 这样不同产业特有的风险也不同, 投资者可以通过不同产业的组合投资将这一部分特有风险分散。

(2) 微观市场结构理论。

威廉姆森作为交易成本的集大成者, 对公司多元化的动机从微观市场结构方面做了一定的论述。由于公司内部所包含的信息与投资者从市场所获得信息不对称, 公司经营者通过多元化传递低成本的信号, 从而能吸引投资者, 这就是多元化的信号传递模型。

(3) 资源过剩假说。

根据Penrose的理论, 在任何时点上, 企业都拥有某些生产资源, 并用这些资源提供的服务来面对企业的生产机会。增长机会之所以存在, 是因为总是存在某些闲置的生产性服务, 它们可以被利用起来既可能用于新的业务领域, 也可能用于既有的业务领域之中。随着各个项目的建成, 它们的经营管理变得常规化, 对管理资源的需求日益减少。追求经营规模的扩张是企业经营者的天性, 他们总是强烈地倾向于将其所拥有的内部资源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和更好的机会领域中。

1.2 关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

Gort和Klepper (1982) 提出行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指某个产业在市场上从产生到衰退的周期, 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特点:形成期, 产品销量低, 成本居高不下, 基本无直接竞争者的挑战;成长期内, 企业分销网络基本建成,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销售迅速增长, 利润快速增长引致竞争者纷纷介人;在成熟期, 企业产品市场基本饱和, 销售量基本稳定, 市场竞争尤其价格竞争日趋激烈, 为维持市场占有率, 企业销售费用急剧上升, 导致利润下降;衰退期内, 企业面临销量减少, 生产成本回升, 销售费用居高不下, 从而利润急剧下降, 甚至可能出现亏损而被迫退出竞争的结局。作为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外在影响因素, 行业选择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企业在实行多元化战略中不得不考虑行业的影响, 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考察行业的生命周期行对多元化行业选择的影响。行业生命周期指行业从产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 (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 的改变过程。

2 双良化工领域失败的关键——多元化经营的目标产业选择不当

2.1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分析

企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并不是每个阶段都适合多元化的发展, 在行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企业所采取策略也要有所区别。应致力于开拓新领域, 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 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业或产品中, 这是由于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行业的生命周期曲线是一条近似的假设曲线。行业的成熟期, 可以划为成熟前期和成熟后期。成熟前期几乎所有行业都具有类似S形的生长曲线, 而在成熟后期则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行业长期处于成熟期, 从而形成稳定型的行业。第二种类型是行业较快的进入衰退期, 从而形成迅速衰退的行业。行业生命周期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从时机选择可以发现, 江苏双良大举进入苯乙烯和氨纶时产能大规模扩张的时期, 该行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逐步进入了成熟期。在买方市场中, 产品越来越趋向标准化, 且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变得易于调整, 在技术、营销、品牌等综合竞争手段外, 价格竞争成为最有力也是最经常使用的竞争手段, 跨国公司受产业转移技术的高额利润所吸引, 向国内市场转移, 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企业只能有很小的利润空间。双良没有遵循企业多元化的生命周期理论, 选择进入步入成熟期的行业, 从而很难在此行业获得新的市场份额, 利润增长幅度也较小, 原有同行业者由于专业技术或对资源的优先权而获得了绝对的成本优势, 导致双良在进入氨纶和苯乙烯后, 毛利率低下甚至亏损的局面。

2.2 基于新旧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目标产业与现经营产业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就越高。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 多元化经营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 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1987年, 波特在一项对1950年至1986年间美国33家大企业多元化历程的统计分析结果中指出, 那些收购非本行业企业的活动有74%以亏本再出售而告终, 并强调选企业多元化发展时, 新选业务通过互益性测验——新业务与老业务之间是否能为对方带来竞争优势。当企业在产业聚群内进行多元化或通过多元化延展产业聚群, 都有助于增强其优势。同样, 企业内部多元化是技术和资源的转换应用, 若并购外部不同背景的企业就不会有这样效果。当多元化延展到相关行业时会自动增加本行业的竞争力, 而无关多元化通常会耗损核心行业的目标、忠诚度和持续投资能力。

然而, 多元化的产品不相关或相关度很低, 企业就难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在多元化的领域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企业的成功模式的可复制性就越低, 对于新进入的领域还需更多的探索, 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江苏双良在原有机械领域的生产营销售后服务以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领先优势根本无法在化工新材料领域复制。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本活动不足以支持公司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在双良多元化经营选择的化工领域没有发挥其原有空调行业的有利优势和形成共享资源, 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和取得范围经济, 因此在多元化经营中难以获得成功。

3 多元化经营中目标产业的选择策略

企业要进行多元化经营, 跨领域生产, 必须选择好多元化经营的产业。在产业的选择上要有明确的定位, 这种定位应从深人进行产业前景调查、市场环境、客户偏好以及自身相应的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的角度来选择。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条件和机遇, 为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增加砝码。具体地说, 应做好以下工作:

3.1 对涉入产业当前利润率水平及增长前景行分析

多元化发展成功的企业多数都既注意了当前利润, 又注重了增长前景, 在当前利润与未来增长的前景中找到了“结合点”。要搞好企业多元化经营, 必须注重当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结合。双良在选择多元化经营目标行业时, 一定要将目光放远, 从未来增长的预期来选择行业, 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 高度认识该行业是否具有增长前景, 是否长期具有较高利润增长, 从而选择具有生命力的目标行业。

3.2 对涉入产业的竞争态势分析

对于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 全面、详尽地分析产业竞争的态势, 确保企业进人该产业是否能发挥其竞争优势并尽快获得相应的竞争地位是必要的前提。双良在多元化经营的目标行业的选择时, 应充分认识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行业内的竞争态势, 在明确在目标行业中企业自身拥有相比同行业者独特的竞争优势时, 定位其目标行业。只有做足了行业的竞争态势的分析, 以及发掘自身在行业中的显著优势后, 企业才能有把握的进入该目标行业, 才能建立其在目标行业中的竞争地位。

3.3 对产业关联度分析

主要分析内容有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力系数、影响力系数、最终依赖度系数等。产业关联度意味着实施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更易达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目的。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步骤一般应从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开始, 逐渐延伸到关联度低、差异性大的产业。江苏双良选择了进军化工新材料及上游化工产业, 涉及从未接触过的新产业。产品的营销渠道与原有产业互不相同, 对习惯以产品销售为导向的江苏双良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 在选择多元化经营的产业时, 要重视新进入产业与企业原产业之间的相关性, 发挥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资源共享性, 努力实现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

4 结论

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时, 对目标产业的选择显得盲目、随意。公司由于对所进入的新行业的信息和经营特点缺乏充分的掌握, 陷入非相关多元化的“陷阱”。企业往往在缺乏对自的资源和能力的准确评估、定位之下, 根据盈利状况选择所进入的行业。结果进入新行业后对原有的资源和能力体系产生干扰, 由于资源被转移而无法支撑高速成长, 而新领域的运作也因无法实现与主业的资源整合而发挥协同效应, 使得企业在原行业的地位和优势迅速下降, 而在新进入的行业却没有找到立足之地。因此, 在企业选择多元化经营时, 要重点把握对目标产业的选择, 要充分考虑目标产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以及与目标产业原有产业业的相关性, 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并且具有生命力的新行业。

摘要:双良集团1982年创业起步, 经20余年的专注与创新, 从单一的中央空调制造业发展成为集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务产业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按照“多元化发展, 专业化经营”的经营战略不断拓展核心业务, 选择进军全新的领域——化工行业, 从而希望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 然而该战略选择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试图从多元化经营的目标产业选择的问题上探讨双良没有达到其战略目标的原因。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目标产业选择,产业生命周期,相关性

参考文献

[1][中]李敬.多元化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11.

[2]郑贤铭.基于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战略选择[J].商业现代化 (中旬刊) , 2009, (5) .

[3]吴晓立.多元化经营的目标行业选择策略[J].企业天地, 2005, (5) .

[4]葛干忠, 郑升.企业非相关多元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西科技, 2009, (2) .

[5]潘慧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

[6]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J].财贸研究, 2004, (6) .

[7]汪华斌.论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选择问题[J].商业时代, 2007, 11.

[8]吴世珍.浅议我国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的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 2008, (2) .

领域目标论文 第8篇

一、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目标

Stern的跨文化沟通理论提出了三个目标:精通目标 (proficiency) 、认知目标 (cognitive) 和情感目标 (affective) 。精通是指正确理解知识文化、恰当使用交际文化。认知目标包括目的语文化知识、目的语文化特征的意识、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 能够发现分析、综合和概括, 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的社会意义。情感目标是指学习兴趣、理性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他认为, 学习一种新文化意味着情感学习, 学生应会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如果有可能的话, 还可以融入异族文化的社会, 与当地人民沟通交流, 建立个人关系。

在我国, 鲁子问教授认为:跨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 (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 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 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 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和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他的这一定义明确地概括了跨文化教学的三个范畴:文化的交际知识、交际态度和交际能力。

综观上述, 我们可以把跨文化教学的总体目标分解为三个具体目标, 即知识目标, 态度目标, 能力目标。其知识目标是指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对异民族文化的知识;其态度目标是:引导学生养成开放、平等、宽容、客观的跨文化交往的态度;尽可能消解故步自封、歧视、盲动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其能力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异民族文化, 进行跨文化对话交流的能力, 合理地比较本族文化与异民族文化的能力, 适当地对异民族文化进行取舍的能力, 合理地参照异民族文化, 促进本族文化发展的能力, 有效地向异民族传播本族文化的能力, 以及在跨文化交往中必要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二、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内容

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关于跨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并提出文化教学内容应包括六个方面:地理知识 (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等;) 个人生活方式 (异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价值观等) ;目的语国家的人民与社会 (政治、宗教信仰、种族偏见、竞争、斗争等) ;历史知识 (英美历史, 包括语言史) ;各种制度 (政府体制、教育体制、社会福利、经济制度) ;艺术、音乐文学与其它成就文化。

魏春木等人将专业外语阶段文化教学内容划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两大类, 并在这两大类下逐层细分出不同的文化项目。文化行为作为动作系统, 是外显的, 受文化心理支配的, 处于文化的表层;文化心理是文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 是内隐的、支配文化行为的, 处于文化的深层。其它学者将文化教学内容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组织结构的影响。陈俊森等人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角度出发, 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包括三项:第一, 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第二,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教学;第三, 非语言交际方面的教学。三者中, 他强调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因为通过他的实验结果估计, 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 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 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

三、跨文化教学的原则

英语专业阶段的文化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就是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 与学生的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联系。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 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文化知识的实用性原则, 从教学实际出发,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 语言知识讲到哪里, 文化知识也随之落到哪里, 而不是把教语言与教文化割裂开来.

2、循序渐进原则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有年龄、个性、情感和语言水平等, 他们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 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 文化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语言水平, 所以, 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 由简到繁,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让学生逐渐理解、使用跨文化知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可以将文化教学分成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对文化理解感兴趣;中级阶段要求学生理解跨文化的差异性和学习跨文化规约;高级阶段是培养对外国文化的综合观、评价观和研究文化的能力。因此, 在入门阶段, 应着重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 日常用语的语用功能等, 而在语篇阶段则应着重知识文化。教材的编排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让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

3、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的精选、文化教学量的和教学方法的适度。选材时应注意那些代主流文化的内容, 有选择地组织、编排所教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兼顾趣味性。教师应精心准备一些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功能项目及一般话题密切相关的化内容。这些都是在基础阶段应掌握的。此外, 教学方法是指正确协调好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的关系, 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组织针对性的文化教学。文化教学量的适度则意味着早期阶段不宜一节课灌输过多, 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应先由感性认识着手, 教导学生认识现象, 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再专门讲解, 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认识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反馈给教师后再进行矫正和提高。所以, 专业教育阶段的文化教学应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实践、研究性学习,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论:

根据的预测, 21世纪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是: (1) 利用信息的能力; (2) 清晰的思维能力; (3) 有效的交际活动能力; (4) 理解老师向学生大声朗读故事和诗歌开始, 鼓励学生们重读自己喜爱的故事。阅读技巧起辅助作用。总的来说, 全语言老师更加关心学生如何学习, 而不是老师如何教。

学生是全语言课堂里的中心, 这个原则可以在全语言的课堂中得到体现。在写作活动中, 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题目而不是教师设定的。阅读课里, 学生读基本的教材, 还使用参考书来收集信息来写作, 互相帮助来阅读写作。另外, 学生经常花大量时间进行持续的默读和写作。

2、围绕主题, 使用文学作品

“好的文学作品很明显是一个有效的语言教学计划的基础, 在全语言的课堂里是阅读、写作的中心”。由于文学作品是交流的一个创造性的形式, 它处于全语言的中心, 教师需要喜爱、了解学生所读的文学作品。

Kenneth.Goodman建议教师们组织以文学作品为基础的主题单元, 给学生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而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人类环境的能力; (5) 理解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6) 个人生活能力; (7) 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在实施外语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所必须的各个基本方面, 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最佳个性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后, 我国确立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指导思想, 现今时代把英语推到重要的地位, 因此高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应树立知识目标, 态度目标, 能力目标, 贯彻语言实用性、循序渐进性和适度性原则, 应把地理知识、个人生活方式、目的语国家的人民与社会历史知识、各种制度及艺术、音乐、文学与其它成就文化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变成语言交际过程, 培养学生能按语言功能自主地展开思维和行动, 具有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俊森、樊威藏《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

上一篇: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下一篇:有机建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