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2024-07-02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精选12篇)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第1篇

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课前准备习惯的养成。要上好聋生课程,除了良好的教室环境外,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至关重要,也是上好聋生课的前提条件。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聋生也不例外,大都存在下课好动、赶着写作业的不良习惯,上课时急着要上厕所,让老师很为难。教学中,老师可利用晨会提出要求,让学生准备些手纸,尤其是冬天,衣服穿得多,学生不方便,老师有必要多提醒几次,或是采用集体上厕所的方法。还有个别像藤铖祺那样的孩子常拿上厕所作为借口,出去走走玩玩。对此,我先对他进行单独教育,允许有一两次偶然的情况(身体不舒服),如还不改正,就记录他上厕所的次数,迫使他改变这种坏习惯。在聋生入学初的半个月常规训练中,要告知学生,上课前要准备些什么,还经常与学生一起看课程表,提醒学生今天是星期几,上、下午要上哪些课程。经过两个星期训练,学生就能知道今天应上哪些课程,并及时做好课前准备。

2.养成上课举手发言的习惯。课前,老师要向学生讲明为什么要举手发言,怎样举手发言。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就要进行举手发言示范训练。在进行训练时,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举手姿势,坐端正,举右手,动作要轻。如我班陈雪芹同学脑子灵活,思维敏捷,爱说好动,上课时只要老师一提问,她就在下面不停地喊着“我来,我会的”,甚至插嘴,讲小话。为了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我只是看她一眼,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起多大作用。对此我课后找她谈心,首先表扬她,肯定举手发言是良好的行为表现,但也要指出不好好举手发言是不礼貌行为,也不是好学生的表现。老师多次找她谈心后,她懂得了很多,懂得了高高举手和插嘴是不文明行为,即使偶尔有“老毛病”重犯,老师只要用眼神去提醒,她也就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3.养成作业和书写习惯。低年级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我虽然未教过语文,但在教学中经常注意纠正他们的书写姿势,严格要求学生端正书写姿势,做到“一拳、一尺、一寸”,如遇见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就耐心地指出,及时纠正,让学生明白,只有端正书写姿势,才能写出漂亮的好字。就拿我班成驾澜小朋友来说,她写字的习惯很差,对此,我先找来发夹,帮她把刘海夹起来,免得遮住视线,经过多次提醒后仍不见效果,于是就在巡视时拍下照片,观察她这段时间的变化,在班会课时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她改正。在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问题,有时还将正确或不正确的书写姿势拍下来,在班会课回放给学生,并加以分析,指出哪些姿势正确可取,哪些姿势不正确不可取,并结合平时作业,让学生懂得正确书写姿势的重要性,指出正确书写姿势也是保护眼睛的有效方法。

4.养成文具整理习惯。我利用班会,训练学生如何养成摆放和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将文具摆放的顺序和方法按步骤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以及如何整理好课桌和学习用品,老师还应不定期检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物品,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如何整理公共物品,如教室内图书角、卫生角、柜子抽屉里物品的摆放,先由老师做示范整理,再由卫生监督员轮流负责,并结合平时的思想品德和健康教育,从而养成学生爱整洁、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5.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每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擦玻璃或拖地时,都会感叹一句:在家从来不做这些事啊!如今的孩子个个是父母的宝贝,在家几乎是“小皇帝”。我首先安排好值日生,然后手把手地教他们方法,拿扫帚,洗拖把,擦讲桌等,再规定劳动顺序,结束后劳动工具的摆放也是任务之一,这些都一一示范,和学生一起大扫除,劳动中进行指导。劳动前,我一般都会帮他们挽起点衣袖,天冷了,帮他们端点温水。劳动结束把手洗干净,让他们涂点护手霜。此外,培养一位负责的卫生监督员也很重要,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差,劳动时会边做边玩,这就需要监督员及时提醒,认真地打扫,并关好门窗。工作中,我也做了统筹安排,选择寄宿生来监督并负责包干区的卫生,走读生负责教室的卫生,遇到学生迟到或生病,就要求他们相互帮助,我也会对此进行及时表扬。此外,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让他们学会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巩固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得到巩固。在课间静息训练中,先向学生讲明如何课间静息,再以图片和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课间静息的重要性,能让他们明白课间静息下节课才能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作业,既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检验老师课堂讲授知识对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老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也能心里愉悦。作为低年级班主任,课间要到教室多走一走,这样才能发现班上存在的问题。老师的脚步勤、嘴巴勤,才会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亲近。发现问题,老师应及时制止,加以引导,对特殊的学生,应个别特殊处理。就拿我班的藤铖棋来说吧,下课时就喜欢和同学你推我拉的,在地上滚来滚去,一开始我也和他讲了很多道理,但他总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于特殊学生要特殊对待,根据他听力比较好,接受知识比较缓慢,智商低的特点,我换了个方法,课间十分钟我带他到办公室,和他细心谈话,问问他上课听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不会,有时还关心一下他的生活起居,感情上跟他更近了一步。时间长了,再让他区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懂得合格的小学生应管好自己,不拖班级后腿,让老师开心,慢慢地再让他回到班集体中去控制自己的行为。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家长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平时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机会,与他们进行交谈,告知他们孩子的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例如,我班陈雪芹,晚上经常看电视,父母管教她,她就大喊“救命”,为了不影响邻居,父母只好放任自由,由她去看。放学时,她妈妈将孩子爱看电视的情况告诉了老师,老师就利用晨会和班会课时进行教育,并规定周末或星期天可以看些动画片,老师平时注重搜集一些动画资料,让学生看,调节学生学习紧张的情绪。同时,向学生讲明多看电视会影响学习和休息,对眼睛不利,而且告诉学生老师会天天与你们爸爸、妈妈电话联系,以督促他们在家中少看电视。由于加强了家校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能有良好学习、休息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注意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如何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低年级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学生对刚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会产生遗忘。因此,老师要反复讲,反复抓,允许学生对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巩固有一个过程,要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快,不能“一口吃个胖子”。老师与学生要密切配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平时可开展一些竞赛类活动,常以“比一比,赛一赛”、“你争我赶”、“小红花喜欢我”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2篇

陶行知先生说的:“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俗话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成个好习惯。”在多年的低段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充分认识和体会到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教师及家长要针对孩子学习的特点,重点加强仔细听讲、勤于思考、善于表达、定心作业及正确书写习惯的养成,积极培养孩子动手操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习惯培养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技能的不断提高。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说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从小抓起,早期训练

从孩子一入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应当注意培养学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专心听讲,用心写字,注意用眼卫生、读写姿势要端正等等。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地“聚沙成塔,积腋成裘”。

二、榜样示范,耐心指导

针对低年级学生向师性强、好模仿的特点,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课堂上的范读课文、范写生字,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一个语调、一个笔画都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有时甚至连老师一个习惯性的动作都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用自己良好的示范作用去影响带动学生。另外,由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教师可以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以帮助其他同学尽快养成好习惯。对于少部分发展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多一份关心,多一些手把手地教写、面对面地教读,从而使他们尽快地提高。

三、科学安排,由易到难,逐步积累

我们不能因为习惯的重要,而一下子对学生提出一大堆养成习惯的要求。起先让孩子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如果用大量的规则去要求孩子,那你就是迫使他去违反它们中间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规则,因而你想使他养成的习惯也不可能在他身上扎下根来。在一个时期内(如一个学期),只能重点培养一两个习惯。

例如,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中高段重点培养。

四、采用多种激励的方法,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我们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那么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正强化”。如培养学生认真听讲,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颗星,没做到就不奖,积累了五颗星换一个月亮,积累了五个月亮换一个太阳,积累了一个太阳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学生有吸引力,这个方法对低年级的学生挺有效。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第3篇

摘 要:阅读习惯评价是阅读评价的首要任务,培养阅读习惯是终身教育的需要,是促进人格发展的需要,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中高年级正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是,传统语文教学轻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缺乏情感,教学脱离生活。破解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层面构建群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教师层面:探索阅读方法;学生层面:掌握阅读技能;学校层面:形成办学特色;课程层面:引入阅读资源。

关键词:语文教学;群文阅读;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97-01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群文阅读正是新型学习方式的一种实践形式。[1]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教学思想的突破。

一、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对“养成良好习惯”作过精辟的论述:“‘教育这个词儿……‘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语文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把“阅读习惯”列为阅读评价的首要任务,足见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阅读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终身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民学习已成为一种风尚,建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2、培养阅读习惯是促进人格发展的需要。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3、培养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如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学生能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切实加强思维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强化“数学阅读”,培养阅读习惯。[2]

二、当前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应重视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但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字、词、句、课文的背诵及写作技能训练,轻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致使阅读习惯培养存在如下问题。[3]

1、教学观念陈旧。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通过感觉、知觉获得的,是从直观感知开始,在感知基础上形成整体知觉。而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从“应试”教育观出发,偏重于在字词句训练上下功夫,忽视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训练不足。小学生不能流利的阅读,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理解难以形成。

2、教学方法单一。语文阅读方法本来丰富多样,但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改革目标、内容、方法理解的错位,造成语文阅读教学尽管活动时间多,但不注重阅读方法的选择,没有发挥出各种阅读方法的优势效用,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好,达不到预期目标。

3、教学情感缺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理解的片面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阅读情感教育,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

4、教学内容脱离生活。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仍局限于课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自读,然后教师讲解,完成课后习题,一节语文阅读课就结束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节,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形成“阅读无用”的错误印象。

三、用群文阅读习惯养成破解问题的对策

群文阅读教学能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能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能强化阅读的主体,让学生读得更乐;能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因此,对破解小学中高年级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的存在的问题有独特价值。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构建群文阅读习惯养成策略。

1、教师层面:探索阅读方法。通过课题组培训及阅读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各类文体其自身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教会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而为学校打造一支优良的教研队伍。

2、学生层面:掌握阅读技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阅读”教育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端正其阅读态度。通过让学生阅读群文,摸索出不同文体其各自的一种或一些阅读方法,让他们在拓展眼界的同时,掌握不同文体阅读的方法策略, 并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到阅读中,进而提高其阅读力,对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学校层面:形成办学特色。在完成教育实验的同时,借助实验打造“书香校园”,形成以“阅读”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与办学品质。

4、课程层面:引入阅读资源。将优质多元的阅读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积累群文素材,研发“群文阅读”教师读本和学生读本等资料库。

总之,阅读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群文阅读习惯养成教育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方式的革新[J].小学语文教学,2015,(7-8):4.

[2] 陈玉梅.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措施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1-16).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第4篇

普遍认为小学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 同时也是重要阶段。小学生习惯的培养, 往往影响整个求学时代, 乃至一生。而小学低年级更是养成教育的黄金阶段。低年级的养成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习惯要从细入手, 落实要具体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影响, 低年级学生习惯的培养切忌粗略化。习惯的培养必须精细化, 真正规范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使学生真正明白应该怎样做。

例如,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规范书写的习惯, 如果我们只是一再地强调学生认真、规范, 而没有具体地告诉学生到底如何做, 往往是收效甚微。但是明确细化作业的要求;如字的大小、行距、空格间距、对齐方法、篇章格式等。一旦学生明白了到底应该怎样做, 并逐渐能做到时, 作业就会有明显的好转。

再如, 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一开始学生的劳动总是一窝蜂, 连喊带叫, 有打有闹, 不少费时, 也不少费力, 最终的劳动结果却一塌糊涂。但是要做到四个明确:分工明确:细致地安排每一个学生的劳动任务;标准明确:细致地规定各项劳动的最终标准;程序明确:细致地说明劳动最为科学的过程安排;方法明确:细致地对各项劳动的技巧做出要求。这样的劳动才最省时、最省力。在培养学生个人认真劳动习惯的同时, 体现了团队的合作。

二、培养学生习惯形式要多样有趣

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强化过程, 教师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可以将单一、乏味、枯燥的养成训练变得丰富多彩而趣味横生。因此, 采用多种方式, 增加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便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在低年级培养学生上课学会倾听, 积极参与的习惯。根据学生上课的状态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演员”, 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说, 积极地参加到师生活动, 生生活动这中。第二类是“观众”, 只是在听, 而没有参加课堂活动的欲望、冲动。第三类, “局外人”, 干脆注意力就不在课堂之上。

如果想让第三类、第二类学生都变成“演员”恐怕只凭说教和训斥是不行的。只能用多样, 有趣的方式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 逐渐形成学会倾听, 积极参与的习惯。具体做法。例如, 注意力接力认读、注意力接力朗读把课的控制权交给学生, 每个学生随时都可能被同学点名参与。再如趣听游戏、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参与的冲动;竞赛评比以各种形式的分组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等。总之, 使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注意力, 随时都有参与的可能, 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

三、培养学生习惯要做到整体有计划, 时段有主题, 落实有措施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 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 守纪习惯, 合作习惯, 互助习惯, 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而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 在同一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 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在实际操作中, 最好以月或学期为单位有重点、有侧重、有主题的系统开展工作。

例如, 开学初发现学生家庭作业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业脏、乱、差、错、丢、忘、破等情况大量出现。为此将开学的第一个月定为作业习惯月。首先, 教师在主题班会上点明主题, 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并采主要手段———作业跟踪制度。首先, 设计作业跟踪表, 学生人手一本。作业跟踪表可以记下语文, 数学, 以及其他科目的所有家庭作业, 以防止学生遗忘作业, 也便于家长检查。作业跟踪表设有家长签字栏, 引起学生和家长的足够重视。作业跟踪表设有学习小组组长的作业检查评定栏, 由组长做初步检查。作业跟踪表设有跟踪栏将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一追到底。同时为了更细致规范地落实作业更跟踪制度, 多次组织学习小组组长开会, 强调正确, 认真, 负责地对待作业的检查和跟踪。再者加强联系作业经常出问题的学生家长, 形成合力。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学生的作业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作业脏、乱、差、错、丢、忘、破等情况逐渐减少, 乃至基本消失。

四、培养学生习惯要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即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 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 如果没有家长的指导配合,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会很困难。教师应加强与家庭联系, 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 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 使家长有针对性地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与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

例如, 培养学生认真习作的习惯, 多读书的习惯, 做家务的习惯, 习作前准备, 习作后收拾的习惯等等, 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是习惯培养的主要阵地。所以, 联系家长, 重视家庭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五、培养学生习惯要注意习惯的回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直线上升的过程。而是一个反复加强的过程。习惯的回归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习惯的弱化或丧失。因此,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出现的情况给予对已有习惯的加强和巩固。这个工作可以是有计划地加强, 也可以是随机巩固。

例如, 在守律习惯的培养中, 虽然通过主题教育, 多种形式的活动, 乃至批评、惩罚、量化考核等手段已成习惯, 但总是有个别的学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违反纪律。甚至在某段时间, 某一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这时, 教师就得根据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习惯进行加强或重塑。

2年级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第5篇

主题班会: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时间:2018.3.7 地点:二年级教室

内容:让孩子们谈谈生活中关于文明礼仪的事。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的文明习惯可以体现在文明的交往中,小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在校做个好学生,就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这些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又是一个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应当从小节做起,从很具体的见到老师、父母主动打招呼,帮助父母和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逐渐养成讲文

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6篇

国民素质要与国际接轨

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认为,与国际接轨,接轨的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同样要与国际接轨。

英国人威廉·林赛和北京市怀柔村民,自发在长城上捡垃圾,已有12载,与国人乱扔垃圾现象形成鲜明对比。让一个外国人来替我们中国人去清理“世界七大奇迹”的垃圾,民族的尊严何在?国人的颜面何存?因此,面对英国人在长城上捡垃圾12载,除了表示感谢和尊敬之外,更应该感到自责与羞愧。此事反映出我国人口众多,国人文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不妨把英国人的善举,当作一种含蓄的鞭策,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高国民整体文明素质,已是刻不容缓。

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设计

教育内容:每人丢下一片和每人捡起一片纸屑的区别。实践活动:“闪乱”与“闪净”。首先在班会课提出一个问题:“丢下一张纸和捡起一张纸的差别真有这么大吗?”接下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最后组织学生在班里一起来玩一个游戏,“通过游戏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闪乱”“闪净”。游戏的第一个环节“闪乱”:“请每个人准备小小一张纸,撕碎准备,丢的时间只有一秒钟!预备,开始!停!教师把教室地面撒满纸屑的情况拍照上传到电脑。”第二个环节“闪净”:“每人准备捡起小小一张纸,预备,开始!停!同样,老师把教室地面的情况拍照上传到电脑。把刚才拍的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请孩子们对比这个游戏中不同的两个环节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想吗?谈谈你的想法。”结合学生所谈的想法,教师适当渗透:“在‘闪乱’环节,虽然只是丢下不起眼的小小一张纸,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教室的环境将造成极大的破坏;而‘闪净’则说明,哪怕只是捡起一张小小的纸,只要每个人都这么去做,卫生会保持得非常好!‘闪乱’‘闪净’告诉我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教育内容:捡起进入你视线的“宝贝”,而不仅限于你的“特区”。实践活动:“全班分成两个大组进行,首先,教室‘闪乱’,接下来进行比赛。第一大组的游戏规则是捡起进入你视线的所有垃圾,第二大组的游戏规则是捡起进入你视线范围的所有垃圾。游戏结束,拍照上传电脑对比结果。用对比鲜明的结果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让学生领悟不能总局限于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防止了学生互相指责、画界、摊派任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批评任何人或事之前,先说:这是我的错!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内容:49双眼睛(全班49人)与老师的一双眼睛比赛,让“宝贝”无所藏身。实践活动:“每天和学生比赛,让老师的一双眼睛在教室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垃圾。如果教师找到了垃圾,则算教师的一双眼睛占胜了全班学生的49双眼睛。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善于去发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不会再去乱丢垃圾,对学生有很强的触动和影响。”

教育方法

一是加强家校联系,巧妙沟通。比如,评比“卫生之家”:给自己家的卫生及家人素质打分,并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付诸行动一段时间再做调查研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与同学分享。再如借鉴“破窗理论”: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二是“闪乱”“闪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闪乱”,即每人在教室丢下一片纸屑,观察,师拍照。“闪净”,即每人捡起教室的一片纸屑,观察,师拍照。马上对比照片,引导学生谈感受。在亲身的感受中得到教育。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训练,需要长抓不懈,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诸毕生的努力。注重早期教育,先入为主,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以文明行为准则为主题的素质教育,让孩子们的心中从小就播下文明的种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好比中国足球,不能单看一个卡马乔就能改变的。但,至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一条上升的路,一条进步的路。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第7篇

1. 从小事做起

由于农村生活环境以及不少家庭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 校园里小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中午期间, 校门前后纸屑乱飞、垃圾遍地, 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整洁, 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 让教师们很头痛。怎样纠正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 彻底改变校园脏乱差的状况呢?我仔细分析其中原因, 决定从小学生自身行为规范的塑造入手。学校德育处向全校学生发出了第一份“学校是我家, 爱护靠大家”的倡议书,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以校为家, 共同签名郑重承诺:不在校内乱丢纸屑和垃圾。小小的要求, 简单的签名, 却许下了一个重重的诺言。同时我们注重每天卫生打扫, 加强平时检查和监督, 两周之后校园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

2. 从实事入手

道德品质是人生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有时候很难把握, 我们教师常有这样的感受:多少次苦口婆心的教诲, 对学生来说收获甚微。像爱祖国、爱人民、爱党之类的大道理, 对于生活在殷实家庭的小学生来说, 教师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诸如此类的疑惑和难以把握让我们感到尴尬。我认为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小学德育要走出这种“唱高调, 不实际”的误区, 一定要从实际生活人手, 讲究教育实效。比如, 怎样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讲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 看相关的战争影片与书籍, 这似乎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组织孩子们收看中国运动员们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 告诉孩子们一次次升起的国旗、一遍遍奏响的国歌、一声声为中国人加油的呼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就是对他们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还告诉小学生, 他们能做到的不是马上为国家争光, 而是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爱家也是爱国。为此学校还专项开展了“好孩子, 做家务”活动, 并安排组长每天检查同学的家庭作业情况, 若发现有不按时完成或乱写乱画、应付了事等现象, 就一定及时与此学生沟通、督促改正;如果屡教不改, 还会通知家长共同监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 要随时发现“闪光点”, 加以表扬。每周三下午队会课, 总结本周班上学生一周来的表现, 树立榜样。经过长期的努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端正自己的行为, 并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3. 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小学生眼里的老师往往是神圣的, 他们的举止常影响孩子的言行。因此, 教师不但要用爱来教育学生, 还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 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学校又开展了“弯弯腰”活动, 要求学生看见纸屑、垃圾捡起它, 放入校园近处的垃圾桶。学校领导、教师做好表率作用, 学生看见领导、老师都亲自弯腰捡起垃圾, 学生也就能跟着做, 每次大扫除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不乱丢乱扔的行为习惯, 为净化校园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以活动为载体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贴近未成年人”是我们的小学生思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喜爱活动。学校经常组织多项集体活动, 调动学生的参与,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品质和集体荣誉感, 有利于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如每学期或年度的文明标兵、美德少年、四好少年、优秀队干、优秀队员等的评优活动。多年来, 结合工作实际, 我组织学生开展过“红岩精神你代代传”“爱祖国爱家乡”“我有一双小小手”“奥运来了”“感恩老师”等主题队会;“感恩祖国·快乐童年”“同铸中国梦——幸福娃娃”“学习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等活动。

5. 从细微处评价

小学习惯养成教育 第8篇

一、探讨学生最佳学习心态

人各有天性, 儿童的诸如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广泛、无所不爱等天性更是尤为突出。所以想让学习比战斗士星矢、神箭左罗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兴趣更为浓厚, 是难得的事情。毕竟, 同是一个事物, 卡通动画有形有声、有色, 自然占有很大的优势, 而且现在的儿童是卡通时代, 他们不知道卡通就如同我们不知道的“英雄儿女”一样, 所以这种状况也在无形中给“教学走在儿童前面”增加了障碍。除非, 教学也走在卡通前面, 或者卡通融在教学里面。这样化反为正, 或者二者互利互益、相得益彰。这样就可迎合儿童的心理。不用硬把孩子从电视机旁拉开, 把他们的卡通片扔掉, 造成孩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顺则益”, 让教学与娱乐在一起的教学, 经笔者多年实践, 是一种成功教学方法, 这只是其一。

其二, 对于儿童来讲, 涉世不深, 人生观、价值观这些概念还模糊不清, 所以他们的生活、兴趣等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即我们教师大可发挥其主导作用来引导学生, 向学生靠拢。比如设立周制“小红花评选”“谁比谁强”“优最多”等让学生参与并评选的活动, 在学生心中形成一种无形的荣誉感和竞争心理。这样, 即可由学生主动地、自发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去争优、争强, 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氛围。这样对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其三, 把握好教学时间。学生最讨厌什么教师, 拖堂、霸课的教师。关于拖堂等这些现象, 学生反感强烈, 教师本身也是牢骚满腹。学生对于课间十分钟的渴望是浓烈的, 对于你的姗姗来迟或迟也不来总产生一种失落心理。在这种心理状况下, 听课自然不会专心, 同时环境的影响更使学生难于集中注意力。这是学生一方面。从教师方面讲, 他们本身牺牲休息时间上课, 这种无私的奉献不仅得不到学生的感激, 反而遭到学生反感, 这种心理落差导致教师本身在拖堂这段时间中授课效果一般是不尽人意的。有关霸课现象, 我们撇开主课重要副课次要的偏激片面观点的错误不谈, 只就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心理就足以导致这种不明智的奉献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学应注意适应儿童的心理, 去选择最佳教学时间, 把握儿童最佳学习心理, 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其四,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 是指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教材单元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在单元教学目标的带领下, 以整体观念进行教学, 从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提高的一种有步骤的系统训练过程。单元教学课型,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不可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情操、智能的培养应融于具体的内容、方法、环节中。那么, 就单元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可大体归为四个步骤:整体略读——范文教读——精读细练—归总运用。

二、激发最浓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在人心目中可为一颗炸弹, 它一旦被激发, 潜力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如何激发最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我们想也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教师本身来讲, 应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形式, 改活教学内容, 最后改变教学效果, 教学地点的改变, 可不拘泥于教室单一的教学地点, 如组织学习小组、兴趣小组到家中或游乐场等不同地点进行不同形式的探讨学习。教学时间的改变, 可结合上述形式, 使学生在除四十五分钟以外, 抽、找、挤时间来学习, 这样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总有学习。

其次, 从学生方面来讲。作为学生, 他们对事几乎一无所知, 所以上课对他们来讲, 不光是学习文化课程。他们需要通过课本, 通过教师学习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多种社会生活的必备的能力, 这就要求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 综学习、娱乐在一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这方面我们体会颇深。在去年秋季的时候, 我们班委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特在墙角开辟了“百草园”作文展览, 每周换一次, 学生中好的习作可被展出供大家学习、借鉴。结果“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学生中间自发地开始了收集小报, 做手抄本、优美诗句集等, 而且大大增加了练笔次数, 以期自己的习作榜上有名。可见, 正确的手段, 正确的引导,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一、行为习惯的含义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 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后, 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他同时指出, 习惯形成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也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

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幼儿教育的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很高兴地看到, 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而不只是单纯地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这说明,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为人所知。

首先,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该时期, 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 如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习惯是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

其次, 幼儿阶段是好习惯养成与坏习惯改掉的关键时期。习惯具有持久性, 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好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坏习惯若养成, 很难改掉。幸运的是, 幼儿时期若形成了坏习惯, 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 改掉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很多。有研究表明, 若孩子超过12岁, 所养成的坏习惯改掉的可能性就很小。所以, 幼儿时期是养成好习惯和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时期。

再次, 习惯养成教育利于幼儿适宜社会生存和发展。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 纵观国际国内各个历史时期, 凡是有重大社会贡献的人, 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园的良好生活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三、 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

关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不同时期的相关的工作者都进行过较多的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一些教育方法也随之进步, 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 探讨目前应用较多的培养幼儿园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 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幼师或者幼儿

以往, 教师对班级幼儿统一的要求较多, 个体服从于集体。现在则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 这样, 幼儿遵守规则有了更多的主动性。

比如, 上厕所后, 教师要求幼儿洗手, 然后教师检查督促。但是有些幼儿会忽视或应付。如班里的刘磊小朋友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 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那么被动的服从不能帮助幼儿解决讲卫生的好习惯。于是, 教师换了一种方式, 老师故意把手弄得脏兮兮的, 然后去洗手池洗手, 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的前后变化。如果不洗手, 脏兮兮的黑乎乎的细菌, 跑哪里去了, 是不是都吃到嘴巴里去了?这个问题要特意问不认真洗手的小朋友, 让幼儿意识到没有认真洗手会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然后教师再强化认真洗手的习惯。

这个小小的教育过程, 使幼儿们养成了认真洗手的好习惯。可见, 幼儿对于日常习惯养成有自己的想法, 个别幼儿不了解好习惯养成的原因, 或是不清楚好习惯养成的好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将自己置于规则之中, 成为评价的主体, 幼儿更容易产生同感, 形成好习惯。

(二) 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

一些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简单的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举个例子, 对于乱扔垃圾的问题, 不管教师怎么强调, 可仍有些幼儿还是我行我素, 不是把垃圾扔在座位下, 就是把垃圾扔到桶外。考虑到孩子愿意听故事, 于是教师将不乱丢垃圾的习惯编进故事《垃圾回家》里。在教师极丰富的表情配合夸张动作的表演讲述下, 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 听完后全都低下头看自己的位置, 随后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变得干干净净。将行为习惯融于生活, 用幼儿易于接受的语言讲述生动的故事, 在愉快的心境下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三) 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 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

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幼儿教育不是单一在幼儿园完成的, 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 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 实质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 教师发现幼儿的坏习惯, 在家长的配合下, 就会把这个坏习惯改掉, 以好习惯替代坏习惯。当然, 这个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提高个人素质。这方面建议成立家长学校。基本上每个行业入职前, 都有职业培训, 而家长这个职业却没有。但是家长这个职业非常重要, 培养的是一个合格优秀的人才。所以, 帮助家长建立教育理念, 提升家长的育儿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 幼儿阶段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会使幼儿终身受益。在了解行为习惯的含义及重要性之后, 教师可采取良好的方法,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俊丽, 刘鹏飞.浅析幼儿行为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6) .

[2]张琪.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4 (01) .

让低年级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第10篇

一、从日常的生活经验入手, 关注学生反思起点

我们在教学中常试图以形式化、严谨性来规范学生的思维, 这样只会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 实际效果并不佳, 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 以自己的方法为最佳。最近看到这样一篇案例:在教学《可能性》时, 老师先让学生感受了事物的可能性。随后, 体验“一定”的概念时, 麻烦产生了。老师说:“花一定是香的”这种说法对吗?有生说:是错的, 因为花有的是臭的。老师就说:花有各种香味, 只是有人不喜欢某种花的香味, 所以会觉得那种花是臭的,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对的。那个学生不买帐地说:有的花本来就是臭的!老师最后让学生以作业的方式“花是不是一定是香的”回家去调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是学生在学段末最终应达到的目标。而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 不可能一步到位, 应当逐级递进、螺旋上升, 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中, 培养反思的习惯

数学教学走到今天, 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 而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 教师应在课堂上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 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 学习新知前反思。

在学习新知前, 引导学生回顾旧知, 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 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如我在教学了“1~4的乘法口诀”后, 学生掌握了怎样编乘法口诀, 体验了“转化”的思想, 在后面学习“5的乘法口诀”中, 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 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 在反思中猜想, 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2. 学习新知中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即概念课、计算课、解应用题课 (解决问题) 。由于类型的不同, 教师让学生选择的学习方法和反思方法也就不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课教学, 已不再把计算法则提炼成要点形成书面的文字了, 但在实际的计算中还是得遵循法则。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反思: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 而且还要说出他们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应用题教学中, 我常引导学生反思: (1) 知道了哪些条件?问题是什么? (2) 哪些条件间有联系, 可以求出什么? (3)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4)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3. 学习新知后反思。

在学习新知后, 我总是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经验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 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方法、学习收获进行评估, 对学习的成功与不足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我提问: (1)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2) 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 这节课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那些知识有联系吗?当然, 我们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把本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使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在形式各异的反思中, 巩固学生反思习惯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建构活动, 但这种建构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的行为, 而必然是一个在不同个体之间进行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 以及不断改进的过程。个人的创造建构只有得到数学共同体接受, 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组成部分。

1. 教师引导促反思。

例如, 最近唐明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错。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却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 应该说你今年9大”, 我故意说。他立即给我纠正:“不, 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 又说:“你有多高?”“大约是130厘米。”“不, 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 吐了一下舌头, 立即转身订正去了。唐明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我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 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2. 集体讨论促反思。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 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 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比较方便实用的方法就是集体讨论和交流。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各种因素而存在着差异, 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各自的策略。这时, 教师不能急于评判,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 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 验证自己的想法, 并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反思:“这些解法跟我的解法比较怎样?”“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些解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在与他人对比中向他人学习, 在学习中批判地进行反思,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锤炼了思维, 也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 更加系统化。

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11篇

一、通过观察,了解成人的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缺乏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气,到了幼儿园生活仍不能自理,不仅自己不适应新环境,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我们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在与家长取得联系后,我们安排幼儿观察家长们一天的劳动情况,了解爸爸妈妈各自的工作性质及对社会的贡献,然后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里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小班幼儿以看和说为主,大班幼儿以动手为主,通过“爸爸妈妈的一天”“我的小手真能干”“我帮爸妈做件事”等活动引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同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庆祝活动,让幼儿自己制作礼物送给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教育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我们还经常带幼儿在小区里观看园林工人剪枝、浇花、除草,看环卫工人清理环境卫生,看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为居民们修理水、电、暖气设施,从而让幼儿直观地观察、了解不同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利用各种环境、各种活动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并带领大班幼儿组成劳动小组,专门负责小区内体育活动场所的卫生清理工作,让幼儿在亲自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快乐,从而引发幼儿对劳动产生兴趣。

二、创设适合幼儿的劳动环境,培养幼儿对劳动的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必须先引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为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我们有意创设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劳动环境,开展了“我能行”系列活动。通过“娃娃家”“小巧手”“我会做”等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让每位幼儿都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从而使劳动能力得到了锻炼。我们还为每个班配置了一块小种植园,作为幼儿的劳动基地,孩子们在种植园内种了韭菜、葫芦、丝瓜、花生、萝卜等,他们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浇水、拔草、施肥、除虫、采摘,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激发了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在体育活动中幼儿与教师一起动手布置游戏环境,摆放收取各种体育器材,如平衡木、拱形门、垫子等,幼儿参与到劳动中,不仅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还掌握了许多知识。

三、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学会自我服务是幼儿所有劳动中最首要、最重要的劳动。在中小班,我们主要训练幼儿以自我服务为中心,如学会自己进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手,自己学习整理床铺;在大班,幼儿作为大哥哥、大姐姐,要给中小班幼儿树立榜样,为此他们劳动习惯的养成更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自我服务,还要为弟弟、妹妹和班集体服务,在劳动中培养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品质。因此,大班幼儿每天要和教师一起打扫卫生、擦桌椅,午睡后帮弟弟、妹妹穿衣叠被;吃饭前分发餐具,收倒垃圾;帮教师整理教室,还要定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清整责任区的卫生。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较差,主要是家长过分溺爱造成的,所以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如果不能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共育,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加强与幼儿家庭的联系,请家长配合幼儿园共同实施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教师应帮助家长认识劳动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家中尽可能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而不是什么都包办,要相信孩子,多给孩子点时间,多一些耐心,让孩子在家庭中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在与家长们取得联系后,我们便指导每个家长为幼儿订一份家庭劳动计划表,详细记录幼儿在家的劳动表现,每周一次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的劳动情况,家园合作督促幼儿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可见,从某种角度上说,习惯就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劳动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那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劳动习惯。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的情操,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而且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一定要从小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注重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低年级习惯养成教育 第12篇

一、赏识激励,感染良好习惯

教学实践证明:在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是一剂有效的良药。所谓赏识,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积极因素的一种肯定和赞美,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善于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其放大,就能为学生创造积极地条件,使其闪光点得到充分燃烧。反之,如果教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挑三捡四,一味的批评,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消极心态。这样的局面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还记得去年时的某一天,负责擦黑板和窗台的同学正好生病请假了,带着一种担心,我在课间休息时间走到教室,结果发现窗台、黑板都显得干干净净的。欣慰之余就问了班长:“今天是谁帮助值日生打扫卫生的?”当班长告诉我是请假的那位同学的同桌XXX同学帮忙擦的时候,我有点诧异,因为XXX同学是属于平时沉默寡言,表现也不够积极,很少引起教师注意的那一类学生。随即我找了XXX同学进行了一次单独的面对面谈话,表扬了他的这次“仗义之举”,并肯定其在平时的一些好习惯,如:字迹工整,上课认真,不随便讲话,衣服整洁等。虽然面谈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我能明显的感觉到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惊喜。后来在班会课上,我又公开表扬了XXX同学,将他的种种好习惯一一展示在大家面前。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不仅有效激励了XXX同学,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的有所超越和表现。同时也为其它同学树立了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促使学生朝着榜样的行为方向去不断端正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以身作则,引领良好习惯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在学生心中,班主任往往是至高无上、最具号召力的,都很喜爱去模仿自己喜欢的老师。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为学生表率。尤其是在细节方面不能轻视,教师的不良行为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反之,教师以身作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往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在一次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小组合作,我按例课堂巡视。走到教室中间时发现地面上有垃圾,就不假思索地弯腰捡起垃圾,并教育学生道:“要讲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这时我发现,同学们都纷纷低头开始检查自己的周围是否有垃圾,使我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是多么具有力量。自那以后,我都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时刻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榜样:升国旗时,我庄严肃立;地上有纸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拾起;面对洗手间淌水的水龙头,我会随手关上;见到同事,我会主动问好……这些细节,我从不轻视,处处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形象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思想教育渗透在各个方面,自己的一言一行实则处处在给学生树立榜样,只有事事率先垂范,才能引领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共建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三、丰富活动,展示良好习惯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刺激。班主任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抓住契机,将知、情、意、行有机地统一,以活动为载体,体现鲜明的养成教育内容。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也要抓住学生中的个别优秀的典型,立标杆、树榜样,不仅能号召学生学习身边榜样,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争先意识,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例如我在班上开展了“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系列德育活动。号召全班同学在平时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从点滴做起,明理懂礼,争做文明小学生。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良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的主题班会,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通过听伟人成就大业的故事,诵读有关习惯养成的名人名言,再列举身边的好习惯,搜索身边的文明行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习惯有待改进等形式,查找自己存在的不良习惯。德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并立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说,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重塑了学生正确的品行道德观念。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诚然,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也非朝夕间完成。但只要我们班主任能够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抱着对学生负责、对整个社会负责的心态,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切实行起来,就一定能担当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1]胡良秀,左洪光.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4.44:110-111

上一篇:超浅埋立交下一篇:砼防渗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