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动范文

2024-07-14

学校推动范文(精选12篇)

学校推动 第1篇

一、创新管理文化,期待无为而治

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关键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价值标准。它存在于管理者内心,决定了管理者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实施有效管理。

1. 信心激发,转变思想

学校有效管理的重心不在于对事的控制,而在于对人的激活。学校管理旨在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之前,我校的办学规模小,青年教师少,骨干教师不断流失。教师面对现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如何创特色,求发展?怎样通过管理使队伍不减士气,持续向前?我们努力激发信心,转变思想,管理从求无过到求有功。在老校舍里,成功承办全区戏曲比赛一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把“没有场地、没有人力、没有技术”承办大型比赛的“完全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没有场地,租借场地;没有人力,招聘志愿者;没有技术,诚聘专家。作为管理者,我们只想用行动告诉清水人:我们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学校发展关键在人,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不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2. 体制激变,打破定势

树立工作信心之后,我们努力引导干部寻求基于校情的管理变式,走有效管理之路。

从“摆方凳”到“放茶几”。我们以更换老校舍校长室沙发前的茶几——一张破旧的小方凳为例,分析干部的思维模式:小方凳换茶几是举手之劳,为何一摆就是几年?看似更换茶几,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更换的是思维方式。学校要发展,必须先打破干部的思维定势,从形式到内容,走一条管理创新之路。

从“设三处”到“立五部”。学校通过干部全员竞聘将原来的“三处”即“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改为“五部”即“课程教学部、学生活动部、调研交流部、教师发展部、校务保障部”,明确各部门职责。结构改革犹如给管理者架起了云梯,使其能打破管理定势,跳出不同的“井底”。

3. 品质激扬,追求永恒

当管理有了信心、智慧之后,必须追求品质至上。制度创新是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制度蕴涵柔性的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激励和刚性约束转化,学校文化才得以更深入地推进。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教育考核制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使办学有章可循。同时,我校降低管理重心,在考勤、考核制度上采取人文管理。教师每月有一天调休、骨干教师每月有一天学术假等相关制度的出台,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具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营造环境文化,相融教育理念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是展现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我校通过具体的特色符号和环境的视觉流线,营造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我校以竹子精神自励,以清水品质自省,希望自己大气谦和、百折不挠。

1. 有形环境透灵气

曲径通幽的紫藤廊、昂首翘盼的“立马”、喜迎晨曦的“金龟出水”、形似葫芦的清水潭、蓬勃生长的竹林,透射出清水文化的灵气,体现着我校“竹之韵、水之灵、石之秀、廊之声、墙之语、地之育”的育人主旨。

在绿色紫藤廊下,学生们在石桌、石凳上读书、下棋。行政楼旁昂首翘盼的“立马”昭示着教师努力追求“立马行事、智慧处事、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校门前形似中国版图的立石“清水竹韵”隐喻着师生的爱国情、报国心。教学楼边的横石“金龟出水”象征着清水学生能为时代所用,美好的明天如“金龟出水”。

2. 无形环境显温馨

如果说有形、有声、有色的视听环境充斥着文化内涵,那么无形、无声、无拘的人际环境则能凝聚人心。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构建科学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师生成长的“生命驿站”。我校开展教师团队建设,每年评选和谐班组,建设组室文化,使教师摆脱了“市井俗气”,学文化、勤工作、重品位。我校“呵护花朵,纯净每一滴雨露;超越自我,夯实每一个脚步;发展学校,关注每一个细节”。

三、共建研修文化,提升教学品质

学校的研修文化不是领导或某个部门强加给教师的,而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结合学校文化、时代要求共同构建的。本着“合作共融、分享共赢”的目标,我校利用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开展主题教育叙事论坛、教育行动研究等各项活动。

1. 从即兴采访到团队互动

“茶壶里的饺子也能倒”。此话源于一次教师经验交流会。当时,课程教学部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会上作交流发言,要求教师会前两天给分管领导审稿。这可难倒了这个只善于教书,不善于作文的教师。得知情况后,我们决定改变形式。为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我们要求教师不做任何准备,在会中开展即兴采访,教师平时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这种即兴而真实的采访,能给予教师最直接、最有益的帮助。

2. 从部门检查到全员展示

我校一改以往由教学部查教学常规的模式,组织开展“合作共赢、交流分享”活动。学期初,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将自己的手写备课本放在展示桌上交流。学期末,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成果展,教师将教育成果,如班级日志、反思、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展示在桌上。教研活动变“检查”为“比较”,变“闭门造车”为“展示共赢”,既提供了“如何成为优秀”的范例,又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3. 从人人争星到年年成长

为鼓励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我们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设置各级各类“清水之星”,并在每年教师节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借活动表彰之际,我们表明观点:不管你当下得奖与否,学校看重的是你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收获,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的智慧增长。

四、孕育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我校课程体系基于实际,整体规划,分类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接,不断引导学生成为会求知、会共处、会生活、会感恩、会创造的人。

1. 内蕴学校精神,丰盈课程内涵

我校校本课程分成“竹韵”和“清水”两大系列。“清水课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基础学科的延伸与加深板块;二是学生特长发展的体、艺、科板块;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板块。“竹韵课程”设置“雅、美、韧、活、勤”五个学习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在凸显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

2. 外显学校特色,体现课程张力

学校以招标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如《象棋文化》《体育小达人》等,丰实了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 实施评价创新,提升课程品质

我校从科目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发展三方面进行创新性评价,从科目的设计意图到目标达成度,以跟踪存档的形式进行整体流程评价,鼓励教师根据科目特点,设计个性化评价表。

发挥党建作用 推动学校发展 第2篇

射阳县实验小学党支部

今年,是我县冲刺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之年。射阳县实验小学党支部在县教育局党委的指导下,坚持用思想凝聚人心,用实践锻炼队伍,用机制提升形象,有效推动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促进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一、思想引领,推进教育观念现代化

我们首先为党员教师开列了读书清单,要求所有党员同志读好“一报两刊”,“一报”是指一份党报,“两刊”指一份党建刊物和一份教育刊物。其次要求所有教师读好“三书”,指一本热点理论著作,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和一本与自身岗位和专业方面相关的书籍。为了方便大家读书学习,学校投资3万多元,在校电子阅览室中添置50多种电子期刊和1万多册电子图书。我们坚持每周二政治学习制度和教研组学习制度,安排专题让大家谈读书心得。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大家能够自觉站在兴教为民的高度,主动支持、科学谋划教育现代化建设。同时,坚持典型引路,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先进典型陈瑶同志的事迹被省《关心下一代周报》宣传报道,还有4人分别被评为县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5人被表彰为市、县优秀工作者。

二、完善制度,推进教育管理现代化

制度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是校园生活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根本保证。学校党支部发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章程》的修订,参与各项计划、规则的制定。为了保障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学校班子成员牵头进行“推门听课”或者蹲点参与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等教研活动,督查教师的常态教学状况;强化年级管理职能,让年级组长承担起学校管理责任,促进年级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党支部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活动,开展了学生家长评教师、教师评校长、社会评学校的“三评”活动,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这些 制度的完善、活动的开展,保证了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学校被评为县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4月份,学校对全县开展了“四个八”工作现场观摩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市、县教育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获得县教育教学管理先进集体。

三、加大投入,推进教育环境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对学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党支部自始自终想方设法努力改造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为此,学校自加压力,控减招生规模,又租用了电大教学楼,东西校区共腾出12个教室用作各类专用教室;购买10多万元图书,还将花费100多万元购置各功能室设备。同时,学校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塑了校园精致的物态文化。匠心独运的园林布局,古色古香的诗画长廊,五彩斑斓的学生壁画,彰显个性的班级名片,走廊过道悬挂的名言警句、师生书画,橱窗展示的“八星”事迹,演绎出古朴人文而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学校先后获得省平安校园、市文明单位。

四、创新实践,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

学校党支部以“迎接十八大 保持纯洁性”为契机,扎实地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和部分学生瞻仰射阳烈士陵园,参观华中工委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海盐博物馆,了解历史,接受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教育;开展以“知党史、颂党恩”为主题的全校读书节主题活动,发动教师和家长都积极参与;组织开展“情暖鹤乡 幸福夕阳”和“彩云妈妈“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单亲学生家庭、特困学生,并形成制度和常态。学校获得市先进党支部。

学校推动 第3篇

【关键词】教务处 走班制教学 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65-01

1.教务处积极开展“走班制教学”,为学校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

教务处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根据我校生源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展了走班制教学探索,所谓的学科走班制是以固定的行政班为基础,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师生协作认同,重新组成有层次区分的教学班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为了尽可能减少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教学过程中学生间互相干扰以及时间分配上的问题,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潜力倾向,参照每位学生填写的自我评定和选择层次意向,把N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N+1个水平相近的群体,编成较强、中等、一般、较弱(俗称A、B、C、D)的学科教学班,这样就可以使任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有层次区别的教学活动,克服了因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施教过程给学生带来“学习机会不等”的现象,真正地贯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得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更有针对性。

1.1学生学得更有针对性,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上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吃不饱”,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有的学生“吃不了”,不能完全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吃不了”的同学可能在长期的落后状态下会产生自卑甚至厌学心理,“吃不饱”的同学很容易满足现状,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走班却让他们更能看清自己的学习实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习情况,让学生分班学习,在优势学科得到提升,较弱学科得到加强,一方面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强化了自信心,另一方面在弱势科目的不断进步中又看到了希望。从而使学习更易获得满足感和认同感,事实证明,一些成绩中等或一般的B、C班的同学通过一个学期扎实的基础学习,进入了A、B班,而且成绩也不是太差,甚至超过了原本A、B班的同学。

1.2教师教学也更有针对性,目的也更明确,备课也更有方向,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同时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矫正分层,A班以综合提高为主,除课本上的内容外,还要增加一些课外练习,突出能力的培养。B班以基本知识为主,突出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针对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这种教学方式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全年级学生“同读一本书,同做一样练习,同样一份试卷”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走班制教学也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考验和挑战。走班分班的依据是成绩,走班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同一成绩层面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素质是不一样的,他们坐在一个班里听一节40分钟的课不仅仅体现出来的是对知识的渴求,还体现了他们养成已久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每个走班的任课老师不仅仅是课堂的上课教师,还兼任了临时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的工作量也陡然加大,工作的要求也更加细致,不仅要抓好原行政班的管理,而且要把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分层教学班中,以保证不使学生失控。在跟踪学生每天的上课动态同时,还需要想方设法的提高行政班的班级凝聚力。

总之,我校教务处在实施学科走班制的同时,虽然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也存在很多需要不断摸索与改进的地方,如走班后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影响了学生对行政班班级观念和荣誉感的认同,但由于我校在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中制定了“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反馈、勤调整”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层次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帮助他们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方案,并对他们进行持续化的追踪管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苦心育人不放弃,实现了我校低起点,高产出的教育奇效。

2.教务处创建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群体性研修

群体性研修是指导教研组或备课组、听课教师合作进行的一种研修方式。群体性研修立足课堂,研究常态下的有效教学,通过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实现教师日常教育活动质的飞跃,实现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

2.1群体性研修模式

经过研究实践,将“群体性研修”模式总结为“集体备课——一人主教——集体听课——实录——集体研讨——个人叙事”,集体备课形成模式为“个人构思→组内研究→写出个案→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教案(学案)”。

具体操作是:

⑴相关学科或年级自行选择课题,集体备课,由科研处提前一周确定一名教师授课,即“集体智慧,一人体现”;

⑵授课面向全校教师开放,整节课全程录像;

⑶课后结合课堂录像集体研讨,研讨程序为:

①授课者的即时反思;

②备课组代表介绍课程准备过程;

③备课组成员的反思;

④其他学科听课教师评课;就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及该现象引起的思考向执教老师提问,展开互动研讨;

⑤教务处指定有名望的学术委员委员点评;

⑥学校领导评课。

⑷课组将课程准备过程、课堂实录与反思、课后评价整理成文。

2.2群体性研修目标——培育研究状态

要将校本科研成为现实,使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成功地转化为课题研究,归根结底在于培育教师的研究状态,需要把群体性研修从重在组织活动转到重在培育研究状态。提供教师的探索性实践是培育教师科研状态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提供给教师可以借助的脚手架,引导教师展开思考。经过实践,创建确立脚手架——群体性研修记录表、群体性研修课评课表、群体性研修反思表。填写群体性研修记录表,让教师用纪实的方式,进行深度对话。教研组、备课组梳理出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地问题,对结果进行提升和分享,形成较为成熟的课题并付诸实施研究。写教学反思,让老师交流上课后的体会和想法。

参考文献:

[1]郭继东,试论学校的组织变革,中小学校长, 2012(08)

[2]于会祥,学校组织变革——基于学校自身特点与发展需求,北京教育,2014(10)

作者简介:

推进学校改革推动特色发展 第4篇

一一、适应时代要求, 学校必须变革

探索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是实验人始终不变的最求。实验小学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双语学校, 在双语教学的道路上已经探索和发展了10年, 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学校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教师的整体素质急需提高、双语教学的“瓶颈”问题、学校的环境急需改造、学校的管理急需细化等。要让实验顺应时代的呼唤, 实现新的跨越, 动力在于解放思想, 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 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道路来。

首先, 改革要有独特性。要办成一所富有个性特征的学校, 要有独特的办学思想、办学内容、办学策略和发展道路。其次, 改革要有预见性。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 世界变成“地球村”, 国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包括法语、日语、汉语在内的小语种人才将会日益受到青睐。再次, 改革要有校本性。我校作为一所已经初具特色的小学, 已经显现了综合优势。只有继续打造特色品牌, 以特色求发展, 才能在学校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依靠特色品牌将使学校成为永远的赢家。

因此, 我们确立“传承母语、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 努力打造本溪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战略。学校变革是不断推进的过程, 要以战略的眼光, 敏锐的洞察力, 分析国内外的办学环境, 挖掘学校的办学资源, 预测和把握学校变革的趋势, 抓住不同时期学校变革的特点、关键、重点和发展项目, 以坚定的执行力予以推进, 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二、深化学校改革, 定位特色发展

1. 特色发展是“英语见长”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

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可能是外界赋予的, 只能是由它的历史发展的积淀和自身资源优势等内在条件决定的。我们学校有10年英语办学历史, 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育经验, 且具有了雄厚的英语教师资源以及法、日、韩语种的师资条件。

2. 特色发展是避免学校间同质竞争的唯一选择。

“传承母语、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 努力打造本溪市第一外国语学校”特色学校建设的定位, 既顺应学校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又满足了学生及其家长对多语学习的愿望。本溪市小学中打造外语学校的只有我校, 可以说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在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今天, 走出一条错位发展之路, 无疑是一种战略选择。

3.特色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特色”是“出色”的最大本钱, 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色意味着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精, 胜人一筹, 只有特色学校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英语, 发展多语, 办好本溪市第一外国语学校, 这有利于扬我所长, 展我所优。我们追求的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难以模仿且能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

4.特色发展是学校树立良好、独特公众形象的最好方式。

良好而独特的公众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特色学校比一般学校更容易为社会所识别, 能使学校拥有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能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 为学校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三三、学校持续改革, 保障特色发展

1.开发课程建设。

特色系于课程, 战略愿景的实现, 离不开治校方略的支撑, 离不开项目载体的设计和落实。特色定位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来承载和表现。我们采取“充实——改造——渗透——统整”的方法, 对基础型课程进行优化;建设“传承母语、强化英语、实验双语、探索多语”的外语品牌课程;发展具有“立足校本特色课程研发, 打造优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型课程。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形成外语 (听力、口语) 、双语、艺体、民族文化、科技、双语阅读、大阅读与大写作、作文教学序列训练等课程系列。

2.建设教师队伍。

特色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科学实施特色发展的关键。给教师广博的天空, 他们就能飞翔;给他们浩瀚的大海, 他们就能遨游;给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 他们就能演绎出自己精彩的人生。为此我们采取多种渠道对教师进行培养, 制定并组织实施“125工程”, 即培养1名领军人才, 20名骨干教师, 50名教有特长的教师, 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每年选拔1名教师出国专业进修、交流与学习, 承办市区英语、双语教学现场会, 扩大教师视野, 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文化;加强外语的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多语种外教, 现在学校的外教数量已经增加到3名。

3. 开展学生活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学生活动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命和活力, 并最终将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上。为了使外语教学在校园中蔚然成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学校想方设法积极创设条件开展一系列活动。

(1) 组织收看双语影视节目, 开办双语广播站。选出双语“小达人”, 并颁发给获奖者“意想不到的大奖”。

(2) 开展“双语名人名言”活动。每天在教室黑板旁边出示一句“双语名人名言”, 要求学生每天读一句, 每周背诵双语名人名言。

(3) 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的双语活动。开展歌曲、双语书法、双语贺卡、双语短剧表演等竞赛活动。

(4) 创办双语校园网站。由双语实验老师创办的双语网站在学生中间很受欢迎, 该网站内容丰富, 页面清新靓丽, 为学生学习双语提供了方便,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5) 双语猜谜活动。由双语教师每周在学校双语宣传板上出一条谜语, 请同学们猜, 学生将谜底用纸条写好投进谜底箱, 周一课间操抽取幸运奖, 由校长亲自发奖品, 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双语的兴趣。

(6) 双语作文比赛。每学期不定期组织高年级学生双语作文比赛。比赛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双语的兴趣, 我们选出优秀作品塑封, 挂在学校走廊, 向学生们展示, 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双语的信心。

(7) 创办双语校报《双语双馨》。在由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创办的每月一期的校报《双语双馨》中, 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优秀双语作文、教师的教学心得、家长的教子经验以及英语故事, 《双语双馨》已经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

4. 创新制度平台。

在一片“强化管理”声中, 制度似乎变成了一种强制、外控的手段, 不利于创设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制度创新要体现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和谐统一上, 我们的探索在于: (1) 以教师为本, 激活内力;以规范、激励的制度, 激活内力;以抓严细节、抓实过程, 激活内力, 构建“规范+情感+权变”的管理模式, 设计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高效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流程”。 (2) 采用人文精神促进科学精神, 淡化垂直领导, 强化横向沟通的管理策略, 以感化促转化。 (3) 改革管理机构设置, 将现有中层机构整合。 (4) 建设学习研究型团队, 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管理文化。

5. 学校文化积淀。

学校改革是一种学校文化重建, 绝对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局部的改革, 而是整体的学校文化的改革, 不断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才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灵魂。为此, 我校确立和谐发展的办学价值观, 重点是营造奋发有为、舒心愉快、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校文化氛围,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让和谐发展积淀为学校的价值追求, 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构建“发现人的价值, 开发人的潜能, 提升人的素质, 张扬人的个性”的学校观念文化;在制度建设上维护人的尊严, 体现生命的价值, 以生命生成的观念重建学校制度文化, 使学校成为生命的寓所、工作学习的乐园和放飞理想的天地;重建富有多元文化交融特色的环境文化, 使环境凸现民族文化, 彰显学校个性, 体现多元特色, 赋予学校环境生命性和育人功能;建设学习型团队, 力求通过“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推进, 使学校成为开发群体智力、激发集体智慧、彼此理解支持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开展体育活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 第5篇

摘要:体育也是素质教育,要齐抓智育、德育、体育,使各方面都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

关键词:体育;活动;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65-01

学校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情况下,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田径兴趣小组、篮球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武术兴趣小组等,根据现有的师资情况、教学场地器材情况,开设活动项目,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自愿报名参加到所喜欢的兴趣小组,自觉地锻炼,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增强身体素质。

1.领导必须重视和认识学校的体育活动

1.1 开展体育教学的利害关系。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好与否,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直接关系,如领导稍有疏忽,误认为体育活动开展得多了会影响文化课的质量。为所谓的抓智育成绩,占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甚至占用体育课,看着学生们不情愿地进教室,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使学生振作不起精神,这样的现象无不存在。或不解决必需的体育器材,使体育教师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技能的发展,导致体质下降,学习精力不充沛,使体育、智育均受影响。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体育教学和考试的意义。国家教委文件规定,体育考试将作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并在全国各省、区、市阶段实施。考试科目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主要依据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反映体育学科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当地教学条件,选择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每次考试不得超过3项。评分标准参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有关评分标准。每项10分,成绩计入各类升学的录取总分。一般地,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项目常规的有:50米跑、800米跑(女子)、1000米跑(男子)、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几项。

1.2 体育教学及其目标和作用。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包括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一个区位问题。所以,学校体育目标的选择和设计在不同的教学背景具有其历史性、特种性、阶段性、任务性、需要性、目的性、必然性、自发性、应对性等。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从国情、社会发展和需要、个体发展,并在适当兼顾升学考试项目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体育目标和思想宗旨,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应该为“体育教学以人为本,体质第一”,目标应该为“体育要强身健体,培养心理健康的个体,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强盛,锻造体质基础。”“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目标,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要适应“学生活动”,体育项目可教师设定,学生自主选择或设想,或者师生两者定期、不定期交叉进行的体育教学方法等。因而,整个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是有其共性教学项目的,即根据师生的兴趣、爱好、习惯、传承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学会体育知识,同步地发展学生的体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教师认识到只有当整个体育教学都贯穿着对学生的健康关怀时,体育运动才能在学生身心发展中起到作用,同时应该尽可能把体育变为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在从事体育运动中不单单地只是夺取竞赛的成绩,争个名次,而是为了锻造自己完美的体魄。

1.3 体育也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学校教育不能只仅仅抓好智育,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教育,使各方面都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平衡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健康。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为人民建设和服务的首要前提。学校要认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行好体育教学,使学生自我造就锻炼身心的习惯。学校不得不确保体育课程和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

1.4 创造条件,开展体育活动。领导重视学校体育,把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抓,并且平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升学考试的体育项目,将会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学校的篮球兴趣小组活动而言,由于篮球是该校的传统项目,每学期此项活动踊跃参加者达百余人,接近全校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样多人开展活动需要场地、器材、教练等,学校领导在现有的条件下,从市场购买廉价篮球,一百元能买好几个,制作简易篮球架,发动全校师生平整扩建篮球活动场地,而体育教师看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信心倍增,不怕疲劳地活跃在运动场地上,轮流进行着各组的辅导训练。各组有传接球的、运球的、基本技能训练的、投篮以及教学比赛和对抗赛的,各种活动有条不紊。在因地制宜地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器材、活动场地外,还要有体育教师的指导,以完善以“动”为主的体育课程,如对部分体育特长的学生组成校级运动队,进行严格训练,向体育品牌学校进军,同时也使学生能有机会进一步到高一级的体育运动院校深造。

2.激励学生的自发性

篮球兴趣小组活动及教职工体育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自发性。课外活动在没有教师组织的情况下,他们自发组织练习,有秩序地进行活动,复习所学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班级对抗赛、男女混合比赛等,既活跃了学校的课外活动,更加提高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的还主动地拿出个人的零花钱凑着买了好多篮球,学生减少了买不卫生的食品小吃,增进了卫生健康,又有了自己喜欢的篮球。他们活动起来更加自由,同时也减少学校篮球丢失的情况。

3.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体育兴趣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对提高学校体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鉴校本研究 推动学校课改 第6篇

关键词:校本研究;学校;课改

2013年10月,继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将英语考试作为高考改革的重点之后,“积怨已久”的民众又纷纷将枪口指向数学。新浪微博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5%的民众支持“数学滚出高考”,理由是:“工作这么多年了,除了数钱用到过数学,别的基本用不到。”仅仅因为“日常生活中用不着”,就给数学“定罪”,那么是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等学科也都可以相继“滚”出高考呢?

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发展理论,考试是高度理性化和科层化的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基本方式,尽管有着种种弊端,其效率却是毋容置疑,其功能也是无法替代的。央视“名嘴”白岩松在郑州大学演讲时称:“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无论家庭贫富贵贱,在高考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只要自己努力,高考时就能得到回报。所以,至少在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取消高考,但是我们可以改革高考,尤其是改革与考试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2004年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在我国正式启动,目的是想解决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然而,这场号称“建国以来变革最巨大,影响最深远”的课程改革一路走来,却从未缺少过质疑和批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把课改推到了风口浪尖。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数学滚出高考”或是“高考滚出数学”,而在于新课改缺乏先进的理论支撑,使得我们迄今仍然固守着“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理念,没有从本质上真正领会课改精神、认识到课改的必要性,未能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去。

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人类知识以几何级数的激增,人类知识的形态从“客观性”“普遍性”“價值中立性”的科学知识型转变为“文化性”“境域性”“价值偏好性”的后现代知识型。知识的转型要求变革与科学知识型相一致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建立起与后现代文化知识型相一致的基础教育新体系。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会不断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得到更新、升华乃至被改写或扬弃。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但并不是准确、唯一的解释,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对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等吸收了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成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的实质。生成学习理论认为,人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环境信息,而是学习者将已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结合,主动地选择注意信息并主动地构建信息意义的过程。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强调人人都有学习的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助产士”或“催化剂”。他主张有意义的学习,即学习不仅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是完善内心精神世界的过程。学生在一定情境中主动地去学习,使人格、情感、经验、创造力等得到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两种基本智慧能外,至少还存在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多种智能。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因此,应当从每个学生不同的智能结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出发因材施教,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张:“必须超出和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框架,从高一个层次——生命的层次,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怀学生的生命,尊重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点和必然趋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掌握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知识并加以创新以解决未知的问题。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摒弃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目前我国的课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关头,我们更要坚定信念,以更大的智慧与勇气,迎接新一轮挑战。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学校推动 第7篇

面对这三个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我们梳理历史、反思现状、筹划发展, 总结归纳出解答问题的一把关键钥匙, 即建立“日新文化”管理体系, 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构建“日新文化”管理体系, 做永远的新校长

“日新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新”。做永远的“新”校长, 是我的座右铭, 是我对教育追求的文化自信。构建“新”文化, 受启发于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关于“‘新’学校”的研究成果。李希贵先生在研究中提出了“理想学校”:第一, 就是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他对这样的学校心驰神往, 希望到这样的学校去学习和生活;第二, 教师在这样的学校里工作是幸福的, 心情是愉悦的, 心灵是舒展的;第三, 它必然带来和一般优质学校不一样的结果, 家长和社会能够从心里真正感到满意。这个理想学校与我们的“附小”教育梦是一致的, 即“快乐学习、幸福工作, 构建示范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二是“日新”, “日积跬步、新益求新”是教师的奋斗目标, 是“附小人”对自身发展的文化自强。“日新”出自《大学》: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作为校长, 应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首要工作, 强调教师的发展要“日新”, 就是说每天都要不断进步。实际上是强调一种从思想文化到教育教学实践都不断求新和勇于探索变革的精神。

三是“日新文化”, 体现了我们对学校管理的文化自觉。文化管理是超越经验管理、制度管理的更高管理境界。“附小人”对教育始终保持着脚踏实地、不断求索的工作热情;“附小”办学始终以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为目标。我们把精神与气质凝炼出来, 就是“日新文化”。

二、提炼“日新文化”核心价值, 创永恒的新学校

文化管理, 就是以文化人, 以文化管。我们围绕着文化管理的六个要素, 通过管理者文化的作用, 实现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载体的共生, 构建了高品位文化价值载体, 把教师与学生培养成为高层次的文化群体, 从而形成了六个要素构成的“日新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日新文化”的框架已经形成, 各个文化的核心观点如下:

管理者文化——以人为本、强化服务;精神文化———铸就梦想、凝聚人心;制度文化———科学设计、纳新提质;物质文化———寓意无限、浸润心灵;教师文化———目标引领、专业成长;学生文化———励志敦品、激情启智。

我们以管理者文化为引领, 精神文化凝心聚智, 制度文化纳新提质, 物质文化创设温馨氛围,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学生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师文化建设, 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校长应始终秉承着“教师第一”的思想,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通过各个文化的相互作用, 实现“日新”的目标。

第一, 一师一策建梯队, 用管理者文化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理想。首先, 我们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 根据教师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协助教师分别加入到相应梯队之中, 然后, 实施不同的培养策略:为处于适应期的教师建立了青年研修班, 实行班级授课制, 着力职业初期训练;为处于突破发展期的教师申报了国家级课题, 以赛事激发教师原动力, 着力调动积极性;为处于成熟期的教师申报了24 项课题, 以研究为载体, 着力形成个人风格;为专家型教师搭设舞台, 注重示范引领, 着力扩大影响。把教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 把教师单一的个体优势进行了联合, 形成互补型整体实力强的教育团队。

第二, 一言一行皆有情, 用精神文化引领教师共筑教育梦想。我们以“附小”教育梦为目标, 以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对内强化师德修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对外建立了“爱心联盟”小分队, 系列活动有声有色, 彰显“附小”教师的美丽风范!

第三, 一规一矩合人性, 用制度文化保障教师实现专业成长。我们已经建立了“每一”制度。每天, 四条微信文章让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微阅读”;每周, 一篇千字文供教师学习;每个月, 一份万字的校刊供教师阅读赏析;每个假期, 一本万字的专业材料供教师摘记;每个学期, 一本崭新的研修手册满满记录教师的成长轨迹。

第四, 一步一景内涵多, 用物质文化浸润教师提升专业素养。首先, 润物无声, 引领教师走近经典, 提升素养。弟子规彩虹楼梯自下而上, 100 首小学必备古诗文诗画相间, 名师墙等主题文化展示专栏, 使教师在行走中、驻足时, 不知不觉受到了文化的陶冶。其次, 与时俱进, 展现教师风采。楼道内, “日积跬步、羊年纳新”的展牌, 不断更新内容, 实现了教师之间的文化交流。灯箱里, 爱心联盟的活动照片作品随时丰富着内容, 使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落实掷地有声。

第五, 一生一样促发展, 用学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生一样促发展”指的是“为每个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 励志, 以责任教育为中心, 以理想教育为引领, 把学生培养落到实处;其次, 敦品, 把学生的品行教育放在首位, 立德树人;再次, 激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丰富深厚的情感;最后, 启智, 以高效轻负为重点, 361 度模块化教学模式, 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智力。

以不息为法, 以日新为道。全体“附小人”正以自强不息、日新月异的“日新文化”为引领, 用辛勤的劳动创造, 实现着学校的持续发展, 奉献给人民群众满意的优质教育!

如何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 第8篇

一、校长的办学理念与领导风范

有人曾说过:学校文化即“校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校长本人特有的价值观和领导风范。校长对于学校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校长是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可以说,校长是建设学校文化的灵魂。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应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倾注了真情,表达真我。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站在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点上,站在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引领学校快速而又持续地发展。要对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激情投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丰富“学会参与,主动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学校文化的内涵。

校长在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真情,既是个人的,更是学校这一群体的,从而展示出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学校文化的形象。

1. 把心用在“人本”上

把心用在“人本”上,就是从人的本义出发,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事人的工作。校长和学校班子成员不是官员,而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从事教育的学者。我们面对的是人,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办学行为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人们常说: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三句话之所以能流行起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这是学校管理以及学校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评估学校的最终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2. 把手抓在关键上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怎样才能牵住学校工作中的“牛鼻子”,怎样才能牵一发动全身?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必有关键所在。我们力求同时做到:在学校宏观管理上,抓好办学主题的确立、办学品牌的打造、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学校中观管理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研活动开展;在学校微观管理上,抓好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流程优化、教育活动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

校长的脚要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正如南方的柑橘不能生长在北方的土壤里一样,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传统特点、文化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将根深深扎在一方水土中。学校不仅要能培育出适合这方水土生长的良种、硕果,而且能以更多的良种、硕果来不断优化这方水土。学校的特色、优势好比办学的良种、硕果,而学校的文化、环境好比办学的本水本土。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就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只有深爱自己学校,才会扎根于自己学校;要客观而又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学校,只有理智地认识自己学校,才会正确地发展学校;要经常地分析学校,只有经常地分析学校,才会始终不脱离学校。因为文化不仅要有魂,还要有根。文化应该向下生根,向上成林。

4. 把眼睛盯在持续发展的规律上

先进的文化一定是科学的文化。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着力于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龙头课题引领,学校三个龙头课题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中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我们学校发展的轨迹,更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全员参与的研究和渗透于曰常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学校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先进文化。

5. 把功夫花在自身的提高上

个体是学校团队最基本的组成,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学校就是要为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因此,只有当每个个体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学会参与,主动发展的思想,审视自己,规划自己,发展自己的时候,学校发展才有了坚实的依托,学校文化才有了勃勃生机。

实践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会更自觉地注重自身的提高。校长以及教师都应该有一种超我的境界,都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把心用在“人本”上,把手抓在关键上,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把眼睛盯在持续发展的规律上,把功夫花在自身的提高上。

二、共同的奋斗愿景和团队精神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好比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产生一种聚沙成塔、万众一心的力量。因此,我们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特征的价值观念,即“参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必须更好的参与”。

学校愿景服从于价值观的支配,是学校文化实现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并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共同愿景是:要让学校发展的理想目标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要让主动发展的思想理念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认识;要让奋发向上的求索精神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行为。我们力求把“参与———发展”的思想转化成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使学校呈现出“人人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个个都是学校的主人”的态势。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着力增强全校上下对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树立管理即服务,教育即服务的观念,使整个班子以及全校上下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任劳任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使学校领导班子能够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教职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1. 个体成长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

学校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的发展都是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实现的,从他们走过的成长道路,从他们自身的特长发展来看,都能说明每个个体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在学校的发展中,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导者、建设者,又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影响者。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一致起来;将自身的发展与做好管理工作一致起来。力求将自身的发展寓于学校发展之中,寓于日常工作之中。

2. 工作的行为要求与团队提高紧密相连

我们学校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为组织的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的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文化塑造能力,要具备塑造执行力强的一支团队所需要的策略和方法。在班子建设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提升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具有学校文化的内涵,让自己的行为与团队的提高紧密相连。

以身作则———这一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需要的,更是学校组织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自我要求。

协助他人——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权、责,我们不仅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还要有能力协助他人。管理者的协助,其实是对组织成员提升执行力最好的教育和训练。

鼓励他人———要关注他人,用自身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影响他人,观察他人工作的过程,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在组织中实现人生追求。

规划方案———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认真策划,每一次策划都是一次创造,我们力求让学校的规划、计划更贴近学校实际,用智慧去工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去工作,更好更快地促进学校发展。

评鉴改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内容、标准都尽可能制定清楚,关注过程,追求卓越,养成自我反思、警醒的思维习惯。

以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特点:不论是哪一层级的领导,都把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中,在学校的发展目标中融合自身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

大家通过目标的达成,共同参与讨论并提炼学校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学校的价值观的确定必须真实反映学校的长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指引和激励每一个人。共享的价值观一旦建立,其被接受和认同就会变得容易而且顺畅,这样就能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反映学校的长远目标。也正因为价值观的真实性以及学校行为的连续一贯性,这个行为的符合程度要比价值观的内容更重要。通过班子成员的个体行为与班子团队提高的有机融合,形成对班子建设、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们是一家”,只有在这种“家”意识的推动下,学校的文化才会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皈依。

三、强而有力的中层执行力

现在都在说领导力,校长要有领导力,中层要有领导力,甚至教师要有领导力。我们认为,领导力包含着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也就没有领导力。中层执行力是提高管理效能和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目标的达成。强而有力的中层执行力,可以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并完善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奖惩规范、制度严明的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学会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走得出自身管理的局限,站得高一些,望得远一些,审时度势,不迷失方向。二是要走得进管理,重心下移,了解第一线情况,把握工作的主动。三是要钻得进管理,研究学校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掌握管理艺术。管理者不沉下去不行,但一直沉在下面浮不上来也不行;不钻进去不行,但钻进去了钻不出来也不行。我们要避免出现“方向不明,干劲足;思路不清,点子多”的现象。

学校推动 第9篇

1993 年,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教育发展指导方针中, 首次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自此, 我市教育工作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 开始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探讨。

2008 年, 我市制定并实施了《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 (2008—2012 年) 》, 在“十二五”期间, 又启动了“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计划”“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千名农村校级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中小学教学校长培训工程”“骨干和领军人才聚集培养工程”“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改革”等一系列计划、工程和项目, 使天津市中小学校办学面貌和办学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办学条件标准化上赢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在办学行为规范化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 在办学风格个性化上获得了显著性进展。标准化的办学条件, 促使天津市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均衡发展;规范化的办学行为, 促成天津市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实现了优质发展;个性化的办学风格, 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向着以多样化、特色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历时长达八年,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学校现代化建设和评估验收, 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长都认识到, 学校单凭区县教育局下达的学期工作计划安排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已经落伍了。办好一所现代化学校, 必须根据本校教育资源配置特点和本校学生成长与发展特点, 研制出能够概括本校育人文化质的规定性的办学理念, 并按照办学理念系统设计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用具有浓郁个性特征的学校文化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能力, 才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育人文化的个性风格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学校特色。

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过程中, 天津基础教育在建设学校特色上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并在思想认识上形成了一些共识。

1.对学校特色意义的认识:它是现代学校本质属性之一, 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2.对学校特色属性的认识:它隶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 是学校育人文化的个性风格;

3.对学校特色类型的认识:育人风格是校内主流性教育艺术, 其类型是多样化的, 体现的是不拘一格育人才的规律;

4.对学校特色表征的认识:它融于学校各种育人活动之中, 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反映学校特色的主要领域;

5.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认识:这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建设的过程, 还需要经历时间的“淘沙”, 不会一蹴而就。

二、新时期建设学校特色的创新

“十三五”时期, 是我市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期, 学校特色是培养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标识。梳理我市前一段研究和建设学校特色的成果, 在创新学校特色建设上, 有以下经验可资借鉴。

1.全面比较、谨慎选择建设学校特色的思路。

学校特色建设, 是一种非零起点的学校文化建设。它强调建设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 创新自己的育人之路;强调建设的着眼点是内涵式发展, 即通过优化学校诸教育要素及其结构关系, 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全面育人的功能。归纳建设学校特色的实践经验, 其建设的基本思路可分为三类:

一是发挥学校教育优势的思路。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质优化”的过程。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由于干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都会在教育教学的某些领域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 在追求学校教育“质优化”的过程中, 可以立足于原有的比较优势, 按照学校选定的特色主题思想与发展目标, 优化相关教育要素的结构, 促使学校整体功能进一步优化, 突显学校教育的独特风貌。这种建设思路一般适用于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 发挥原有教育优势就是以典型开路, 营造出“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改革局面。实施这种建设思路的关键是, 所选择的这一点或一面之优, 必须能够较快地迁移或辐射到其他点或面。否则, 就会造成单枪匹马的冒进, 难以造就学校整体育人功能的优化, 甚至还会影响学校整体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是革除学校教育弊端的思路。不平衡性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每一所学校都是优质性因素与非优质性因素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依据“木桶理论”, 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木桶上的短板。要发挥木桶整体的盛水功能, 只要修补好木桶的短板即可。这种现象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要发挥好学校教育整体的育人功能, 就要查出并修补好学校教育的短板。补齐短板就是革除弊端, 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改革学校落后的观念、制度、机制、行为。在“互联网+”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是一种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教育新常态。这种建设思路适用于办学水平一般或较差的学校, 这类学校的广大教师期望打破沉寂的平庸, 工作在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实现个性价值的环境中。实施这种思路的关键是, 所查找出来的“短木板”必须是木桶帮上的短板, 而不是木桶之外的“短木板”。即, 在诸多影响学校教育功能发挥的要素中, 筛选出负面影响大的关键性要素, 并将其革除。

三是遵循理论构思设计的思路。教育理论、思想、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的校长在理论学习或改革中, 接受了某种理论观念, 结合本校办学实际状况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形成了新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在这种新的思想认识指导下, 对学校各教育要素的结构关系进行了新的设计和调整, 以期产生新的教育效果和效益。这样的学校, 在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建设出与众不同的育人风格。改革开放以来, 有相当多的综合整体改革学校, 正是沿着这样的思路在完善、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完善、发展和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践行这种思路的关键是, 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领导班子必须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的学习共同体。

2.突显自身特色、修订完善学校章程。

学校制定章程,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是《教育法》的明确要求。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的根本, 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 是改变学校“千校一面”、形成办学特色的前提。《规划纲要》强调“学校要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学校章程是学校内部治理的“宪法”, 完善规范的学校章程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前提条件, 是进行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依据。

彻底改变中小学学校同质化发展的现象, 首先要改变学校章程“模板化”。在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时, 一要坚持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原则。研制学校章程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不能违反上位法的相关规定内容。二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校章程才能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地域文化特征与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 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培育学校文化的土壤, 也是修订学校章程的基础。三是学校章程要明确具有个性特征的办学思想, 阐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淀中, 逐步形成有个性特征的育人风格———学校特色。唯有如此, 才可使学校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因此, 建设和发展学校特色要从源头做起, 以“一校一章程”促进“一校一特色”的建设。

3.系统思考、顶层设计学校特色的建设。

建设学校特色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班子, 对学校文化进行系统思考、主动选择、顶层设计、精心培育、持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校长发挥着主导引领作用, 其首要任务是要依据学校章程精心策划好育人文化的整体结构。

一是设计好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个性鲜明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结构的灵魂, 它是以校长为代表的领导班子的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核心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市中小学校普遍地、系统地建设学校特色, 大都始于现代化学校建设。当前, 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是“魂不附体”, 即办学理念游离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相当多的学校的办学理念不能指导课堂教学, 不能引领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致使办学理念成了“魂不守舍”的幽灵。在深化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 要下气力解决办学理念“魂不附体”“魂不守舍”问题。关键是调整过于宏观的理念, 例如“,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使办学理念更贴近自己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 更易于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

二是设计好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严格地说, 学校特色建设的目标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最基本的部分, 是由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构成。设计目标时, 不但要描述出工作后预期的结果, 而且还要描述出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设计学校特色的目标要把握好以下三点:第一点是目标的层次性。既包括学校的总体目标, 也包括学校各个子系统的目标, 还包括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第二点是目标的指向性。各层次目标及其标准、规格或状态, 都要围绕学校特色进行规划和设计, 低层次目标要直接指向上一层。第三点是目标的可操作性。目标内容的设计要可操作、可测量, 越是较低层次的目标, 其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要越强。

三是设计好学校特色的基本框架。如果说办学理念是学校特色的灵魂, 那么, 框架结构就是学校特色文化的躯干。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属于意识、思想、信念范畴, 要使它真正发挥引领人们行为的作用, 必须构建起以教育教学管理为核心的实践文化。诸如: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德育文化、学习文化、环境文化、制度和机制文化……以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组合质变、改革创新建设学校特色的策略。

学校特色是校长带领全校师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建设的结晶, 决不会自发形成。建设学校特色不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简单否定, 它是依据未来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 对学校以往办学思想、办学传统、办学经验的扬弃, 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办学新路子。

创新学校特色, 不是片面地追求“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而是运用系统理论中的“组合质变”原理, 优化学校内部各教育要素及其结构关系, 使其产生出的教育者所期待的教育功能, 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建设学校特色策略的真谛, 是使学校所倡导的育人新模式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接受, 并给教师们提供可以实践操作实施方略。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还要引导老师们结合本岗、本专业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特征, 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个性风格的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这样才会在校内形成既有大体相同的基本育人模式, 又有个人教育风格纷呈的学校主导性办学特色。

5.审慎选择、精心设计建设学校特色突破口。

建设学校特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 这是一个有起点、有阶段、无终点的建设过程。学校特色的多样性, 决定了建设学校特色的多开端性。从现有的实践经验看, 建设学校特色既有从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入手的, 也有从校风建设开始的;既有以学校课程结构改革为开端的, 也有以校内外教育结合切入的,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把建设学校特色的突破口选在何处?这是一个需要审慎对待的问题。突破口选择对了, 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学校特色建设突破口, 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突破口虽然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点或一个方面, 但是它必须是学校特色建设整个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第二, 这个环节的任务应该是相对的易于突破、并在短期内易于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第三, 这个环节所取得的成果, 应该具有较强的“迁移性”, 即此环节工作的突破, 能够顺利过渡到第二阶段的工作, 并为下一阶段问题的解决做好必要的铺垫。

通过听评课推动学校发展 第10篇

一、通过听评课完善学校管理

校长的听评课的着眼点应该是学校的发展,这也是校长听评课区别于教研员、学科教师听评课的地方。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如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当、生源质量较差、教学手段滞后、教学设施设备短缺等原因。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要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一味的从教师身上挖掘根源,不能一味的把教师作为批判对象,要从学校管理中寻找原因,并对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引导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改进学校管理提供依据。

着眼于学校管理的听评课,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校长的办学理念,同时促使校长的办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落实。如果我们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机制和策略,就一定能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同。

二、通过听评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个体问题中寻找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共性问题,实施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课题科研化、科研常态化。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不要过多的关注教学中的细节问题,要做好四个主体角色,一是“调研者”,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了解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找出课堂教学中教师专业发展因素。二是“促进者”,校长在听评课中要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和潜质,欣赏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帮助教师提炼经验、总结问题,并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三是“学习者”,在课程改革这个大背景下,校长和教师都站在同一起点,听评课是校长和教师对未知领域不断研究、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四是“领导者”,校长要率先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研究课堂。

通过角色的合理定位,与教师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把听评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除了让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之外,还可以让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情感,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都得以提升,引领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通过听评课营造教学文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主阵地是课堂,抓住课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策略。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校长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将直接影响课堂文化的构建,所以校长听评课的关注点很重要:一要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发挥课堂教学育人的功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关注教和学的方式,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三要关注教学策略,信息技术是否引进课堂,是否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四要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用教材去教,并依据课程标准,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于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五是要关注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校长听评课的关注点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会起到导向作用,长此以往的坚持,并不断强化,就逐渐形成了学校教学文化。

美国推动学校科技资源“齐步猛进” 第11篇

科技正进入美国的学校。許多中小学生将数字课本、平板电脑等带进教室,并可享受类似视频会议软件的影像教学,课后或周末也能得到高科技的益处。

然而偏远学区的家庭想要获得普通科技的教育都仍艰难,更何况是这些高科技的教育方式。

因此,美国开启了科技资源分享互助的教育计划。如德州教育厅现正起步的“教育分享计划项目”,远期目标是要在2020年,在全州所有学区实现相关科技、工具、资源、服务的教育共享,为所有学生在网络上,提供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个性化教学辅导。

目前在德州正进行项目实验的,是欧文、路易维尔两个学区。欧文学区科技主管介绍,德州“分享计划”是为了建立全州的线上学习入口,联结所有教师与学生,并以附加课程资源与全州包括偏远学区,所有有需要的学生在线交流互动,从而极大地扩展教室。

并且欧文、路易维尔这两个德州学区,以及全美其他几个进行实验的学区,已加入以华盛顿特区为基地的学校联合共享网络。他们当前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几个学区的教育科技单位深度结合,共同开发和丰富数字学习资源。

而2012年8月一项调查发现,美国教师和家长都渴望更多科技应用于教育领域。他们表示,美国公立中小学正在科技应用上迎头赶上,但与一些国家相比较,仍有落差。

参与调查的74%教师、82%家长表示,善用科技对学校教育来说已十分关键。“特别是宽频网络科技,已对学生学习与未来成就,扮演着重要角色。无法获得宽频服务的学生,已在学习方面处于劣势。”

但如何让学生使用新科技,遵循正确的观念,不致“未受其利,先蒙其害”?专家列出了学校应当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五项科技能力素质:

1 网络在线素养:今天的网络资讯世界,不能盲从,学生要学会多方反复查证,核对资讯来源可靠性、了解信息网址及机构的性质,并有耐心用时间来验证所学。

2 批判性思考能力:能够反思网络世界与实际世界的差别,能够用科技知识来质疑假设或事实,特别是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即如何寻找资源、方法等帮助自己获取更多的知识。

3 具备“科技背后的科学常识”:不只停留于软件、硬件的使用等表面技术,具备软件、硬件形成的基本知识,相关的数学、通讯、历史等基础知识等,学校的科技教育也应重视。

4 具备适应能力:科技日新月异,谁都无法预料今后发展,因此也应培养学生的机智、创新、冒险精神,不畏惧挑战和变化,具备跟上时代的信心。

5 有勇于尝试的勇气:有大胆尝试新科技、新软件应用的勇气,有不担心最初使用不正确的勇气。教师与家长不应轻易抹杀他们对新科技好奇的天性与乐趣。

塑造幸福教师推动学校内涵新发展 第12篇

一、创设人本环境——感受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让各种风格相互交融, 取长补短,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新的提升和发展。如果相互排斥, 故步自封, 那我们每个人都会走入死胡同, 都不可能走得远, 长得高。因此, 我校强调“和而不同”, 积极营造师生之间和谐互动, 干群之间和谐互敬, 教师之间和谐互学的氛围, 如教师过生日学校送上一份精美的礼物;教师生病, 学校领导亲自拜访慰问;教师家里有大事小情, 学校组织教师第一时间赶到, 为教师排忧解难……我们允许教师拥有自己的天地, 用更具人性化的标准去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实绩, 让教师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修身养性、研究学问, 从而得到长足的专业发展。

在这样的学校里, 老师们感觉心情是舒畅的, 人际关系是和谐的, 管理是人性的, 人格是被尊重的, 关爱是发自内心的, 幸福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 这一切也真正能够让老师们潜下心来教书, 静下心来育人。

二、描绘发展规划——设计幸福

1. 描绘共同愿景

一名成功的校长, 就是一个善于建立共同愿景的倡导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要有教育理想、教育目标、教育实践, 坚持教育创新, 要站在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去设计适合校情的共同愿景, 并率领全体教职工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中, 不断提升和完善共同愿景, 让共同愿景之花在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2. 追求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一种人之自我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天地之间的普遍和谐。因此, 我们以造就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目标和使命, 激活教师团队, 打造和谐的教师团队。多年来我们致力打造团队的核心层教师, 这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骨干群体, 站出来就是一面面旗帜, 他们分散在各年级部、各教研组发挥着学科引领作用, 不仅仅是他们过硬的专业素质, 还有他们搏击奋发的品质, 带动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 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攀升;团队铸就了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不断渲染到每一个教师的心灵, 使整个校园都阳光而和谐起来。

3. 制定个人规划

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 学校必须使每个教师都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专业信念, 要规划好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寻找体现自己专业发展价值的幸福点。只有使每个教师都有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 才能产生驱动力。同时, 个体愿景与团队愿景要保持一致性, 团队愿景与学校发展愿景要保持相对一致性。

学校制定了“青蓝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工程”的培养目标, 帮助新教师逐步走向合格期;帮助合格期教师稳步进入示范期;帮助示范期教师顺利突破高原期。马斯洛理论认为, 人最高层次的需求, 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教师没有把教育学生当成是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 那么, 待遇再好、荣誉再多, 教师也不会感到幸福。我们尊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着力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意愿, 恰当地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 学校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充当“顾问”的角色。引导教师找准自己每一年的定位, 确立近五年的工作目标, 树立自己未来的理想。既有长远规划, 又有短期目标, 清晰的愿景使教师能振奋精神不断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超越, 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搭建发展平台——品味幸福

1.学习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有这样一句广告词:“高度决定视野, 角度改变观念, 尺度把握人生。”高度的提升, 角度的改变, 尺度的把握, 都离不开学习交流, 要做幸福教师, 就该懂得让热爱学习成为一种追求。我校在关注教师学习上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每年免费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报纸和一份教育杂志;改造阅览室, 购置了大量经典书籍;撰写读书心得, 编印学习专刊, 鼓励教师多看书、多学习、多反思、多交流, 在读书中启迪教师的心智, 净化教师的心灵, 在交流中不断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

2.牵手

一是引领教师牵手名师。近年来学校积极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如杨一青、张天孝、唐懋龙、周彬等来校“设坛讲经”, 让教师面对面地感受名师名家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 汲取人生智慧。二是牵手教研机构。坚持邀请省、宁波、余姚三级教研员亲临我校, 现场把脉课堂教学, 临场指导教育科研。三是牵手兄弟学校。积极开展与兄弟学校校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每学期一次与四明山镇校的结对帮扶送教活动、城乡结对四校的教学联谊活动等。四是同伴牵手, 形成学习共同体。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等。这样大大激活了团队教师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情, 促进了团队教师专业整体发展, 催化了教育科研成果。

3.借力

即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专业引领。学校开设“达善讲坛”, 定期与不定期地邀请各级各类省、市级专家、大师来校讲座、作专题报告、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诊断等, 让教师直接倾听教育高见, 使一线教师也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 从而明确肩负的使命, 既提升了教师的理论素质, 又加快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4. 充电

即派骨干教师、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培训, 接受新观念、新方法。我校先后有三位校级领导到英国、德国、美国等考察学习, 参加教育管理培训。有一名英语青年教师前往澳大利亚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选派了7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宁波领雁工程培训学习;16名教师参加了余姚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我们把学习与任务结合起来, 通过建立学习汇报制度, 让参加学习和培训人员回校后再进行二级培训。使一人的外出学习惠及更多的人, 提高培训效益。让教师在把握教育发展的动态中吸取最新养料, 为我所用。多角度、多层次、高质量的培训, 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 磨炼

为加强教师的前沿意识, 增强教师实力, 我们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教育沙龙活动, 如“师德演讲”“反思故事”“班主任论坛”等, 在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中, 教师们用热情体验着生命旋律的精彩律动, 感受群体共同参与带来的充实与幸福。

6. 展示

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机会, 让教师有施展才能、发展自身的机会和广阔舞台。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 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透过课堂, 我们能看到教师的理念、方法、创新……为此, 我们坚持“教研活动周”制度、教研组常态课制度、骨干教师展示课制度等, 把这作为教师才艺练兵的检阅舞台。

有人说, 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 艰辛是定语, 耐心是状语, 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 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 一叠叠作业本为他们的青春无数次开方。其实这些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 教育不是牺牲, 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 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 而是生活的本身!

上一篇:子宫体切除术下一篇:感受2008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