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壁垒范文

2024-07-06

竞争壁垒范文(精选4篇)

竞争壁垒 第1篇

1 我国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 cal Bar r i er s t o Tr ade,TBT)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协议)中,是指商品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商品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形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以关税为主的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日益削弱的情况下,以推动公平和绿色贸易形式出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受到了新贸易保护主义者的青睐。

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贸易壁垒。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个国出口额的1%左右,而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出口额已经超过25%,约为400-500亿美元,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不高。近年来,尽管我国外贸出口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总体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相对于国外同类产品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标准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弱质性就会明显表现出来。据材料显示,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约62.9%,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仍低于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因此即使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不复杂、不苛刻,也足以将我们的许多出口品被拒之门外。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技术水平落后,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企业却缺乏解决方案。在商务部2003年的调查中发现有38%的企业认为应对TBT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可以达到对方指标要求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些较大的企业或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才有能力应付TBT的一些标准,而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技术实力、环保水平等原因在应对时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需要国家、科技机构在技术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支持。

2 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措施

2.1 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产品低技术、低价值的多,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有限,内需疲软,生产相对过剩,商品涌向外贸,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在外贸上充分反映出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迅速,对有的国家顺差很多,如对美国2005年外贸2116亿美元,顺差达1142亿美元。实际上出口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低,定价很低,中美价格形成倒剪刀差。目前我国仍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含量低。所以我们要加大高科技产品的研发力度,这就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真正掌握理论并具有高水平运作能力的科技服务人才还极其缺乏,国内受教的人均年数不但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甚至还不如一些发展中国家。

资料来源: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所以目前我们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抓紧培养人才,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既要重视在实践中锻炼专业人才,也要注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体制和管理各方面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放在突出位置。

2.2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国际技术壁垒问题的摩擦与纠纷实证表明,技术壁垒应对能力取决于国家整体技术竞争能力,技术壁垒的设置、破除与跨越实质上是各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较量。全球除了少数石油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外国进口技术发展起来。如果只是引进、依赖、享用外国技术产品,而不自主创新,国家永远会落后甚至成为外国的附庸。所以能否自主创新,是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强大的关键。一国初级产品越多,越要消耗更多资源、成本和劳动,并不会致富。目前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当前,党和国家强调要大力造就自主创新人才和精英拔尖人才,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2.3 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

科技机构在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实践中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化人才具有以下特点: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能够对国外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和服务实践能够敏感地把握到整个国际技术和经济状况的动向;熟悉所关注的领域内的企业、产业竞争能力、发展战略、国家政策等;并具有技术标准与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国际经贸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专业人才的专项培训使得科技机构能够提供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技术支撑。而且科技机构通过一系列的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可以引导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争创名牌,为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跨越技术壁垒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

2.4 制定措施吸引我国外流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回国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数量的增加和流动速度的增快,人才竞争更加激烈。人才外流已成为世界性的社会现象,而且是从欠发达国家流到发达国家。我国大量高素质人才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科技竞争力连年下降,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措施吸引我国外流人才回国服务。

2.5 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海外高级人才己经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套成熟的方案、技术和经验,聘请海外高级人才来参加我国的重点建设和各方面的建设可以少走弯路,加快我国科学技术进步。

制定和实施国家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给予优厚的薪酬、提供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措施,吸引海外高级人才。建立海外高级人才信息网络,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具体办法。发展和规范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中介组织。对引进的外国高级专门人才实行在华长期居留或永久居留制度。加强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家的联系,研究制定鼓励和吸引他们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的政策。对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工作,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修改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法,为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提供法律保证。

参考文献

[1]岳帅伯,甄天元.浅议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2]王磊.科技机构在应对技术性贸易[J].广东经济,2006,(3).

[3]叶尚志.我国现代化面临的三大人才问题[J].人才开发,2006,(4).

竞争壁垒 第2篇

其实早在5月25日,云南白药召开其2003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公告简单称:“大会审议通过了修改《公司章程》第十三条在营业范围内增加'食品、日化用品'内容的议案”。在业界看来,这一修改实际上为云南白药将来更深的介入食品行业悄悄埋下了伏笔。云南白药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做过田七鸡精、田七花精、田七片和田七粉等产品,80年代初,云南白药就委托安宁一家汽水生产商为其试生产可乐,尝试生产“三七可乐”,但均以项目流产而告终。

牙膏作为云南白药进军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头阵,云南白药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早在20底,云南白药就已经研发出了牙膏,对于新品上市,公司前期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广泛招募日化领域人才;在各大平面、户外、电视媒体投播广告。

云南白药为了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建立与其他牙膏品牌之间的竞争壁垒,将云南白药牙膏定位为保健品牙膏,主要诉求防止牙龈出血、溃疡等口腔疾病;主要走连锁药房渠道;定价上也与其他牙膏品牌有所区隔,20元左右一支定位于高端市场。

云南白药涉足日化领域的确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牙膏定位于保健品,突破牙膏市场低价迷局,与高露洁、佳洁士等外资强势牙膏品牌建立竞争壁垒的确值得很多国产牙膏品牌学习。据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牙膏市场业内以年产量大小划分为三大阵营,以高露洁、佳洁士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牢牢把持第一阵营,市场份额超过2/3,且增长势头强劲,已大举进攻农村市场;第二阵营是年产量1亿支以上的几大国产品牌,黑人、中华、两面针、冷酸灵、六必治、立白等,但市场份额在萎缩,由最初的90%滑到不足30%;第三阵营是杂牌军,主要是一些地方品牌,如何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争得一席之地,云南白药发挥自身品牌优势,利用药企熟悉的保健品市场施展手脚,通过牙膏与保健品的关联嫁接,推广云南白药牙膏品牌;而这一领域是高露洁、佳洁士们所不熟悉的,可以有效的进行竞争阻击,

在成熟市场扮演跟随者还是培育非成熟市场扮演领跑者?显然,云南白药选择了后者;但领跑保健品牙膏市场显然需要付出更多代价。

其一:消费者只将牙膏的当作一种日常的牙齿护理产品,牙龈出血、溃疡等口腔疾病还是习惯使用药品,并不能把牙膏与保健品、药品概念相提并论。消费者接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其二:商超是牙膏市场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销售渠道,连锁药店只能树立保健品牙膏品牌形象,短时间很难改变消费者行为,所以并不能成为主流销售渠道。

其三:云南白药牙膏定位于高端,每支零售价在20元左右。这的确能树立高端品牌形象,但由于是新产品,能否让消费者进行尝试性购买,难度的确较大。

其四:云南白药牙膏品种单一,目前市场上只有一种品种,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

其五:在云南白药培育的保健品牙膏市场中,跟随者寥寥。通常情况下,单打独斗不能培育出较大的成熟市场,红花还要绿叶的衬托。

云南白药牙膏通过自身的定位及相应的推广策略不难发现,这一中国著名中药品牌想通过建立竞争壁垒实现该品牌跨行业的发展,但是,在实施这一战略的同时,自身也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牺牲。同样在该领域,同样是跨行业发展,LG日用化学所采取的战略确是在开放竞争的同时设置竞争壁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公司生产的Perioe Children(倍瑞傲儿童)牙膏、Xibitai(洗必太)牙膏、Perioe-Cool(倍瑞傲 酷)牙膏、Bamboo Salt(竹盐)牙膏、倍瑞傲佳爽牙膏在市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随身的护齿专家”品牌诉求,高端市场定位,通过其在日用化学领域的研发,从防止牙龈出血功效诉求,与高露洁、佳洁士们进行开放性竞争。但由于其独特的品牌定位与诉求和高露洁、佳洁士进行有效的区隔,从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同和一定的市场份额。

如何有效的进行竞争阻击,建立竞争壁垒,是值得国内品牌开拓市场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

壁垒攻防的实质是产品竞争 第3篇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全面控制的渠道霸王,都是些各占山头的“大王,小王”。但这些经销商依靠多样的交易方式和多年的生意关系,也能对新进入者形成障碍。

对任何老经销商来说,新进入者就是在抢他们的生意,而新进入者面对的则是多个敌手。但实际上,这些对手背后的厂家产品,才是实际的对抗者,因为经销商操作自有品牌鲜有成为主流的,很少有人能在当地既站住宅流价格带,又霸占主流的消费场所。所以,不管渠道壁垒看起来多么坚固,实际上还是产品的竞争,而不是其他。

产品竞争有两个焦点:一个是消费趋势,一个是消费场所。垄断型经销商对终端的深入控制,首先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因此,进攻一地的渠道壁垒,关键是要找到当地的主流产品结构与主流消费渠道。

经销商在一地形成壁垒的产品一般在中档层面,而不是在两头。因为目前的经销商大多不具有在高档产品上形成壁垒的实力,即使有这种实力,其所控制的终端也几乎不会成为当地的主流消费渠道,而不在当地形成主流,就不能说建立了渠道壁垒。

而低档产品也不容易形成渠道壁垒。从国外的行业经验来看,经销商除了做好一般的流通功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当的增值服务能力,才可能在低档产品层面建立起壁垒。因为低档产品没有一定的经营质量做后盾,是无法做到规模盈利的,只能是越卖越亏,这一点与大卖场不同。

所以无论是高档还是低档产品,部不容易建立起坚固的壁垒。这就是进攻者的机会。

进攻关键点

防守方与进攻方的持续能力与其核心市场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关系。有些经销商可能同时经营着六七个市场,产品结构比较复杂,但都是走量的产品,形成“小老鼠”市场的局面。而有的经销商则依托一地,长久经营,不但有走量的“小老鼠”市场,还有“大象”市场——产品结构以中档为核心。这种“大象”和“小老鼠”共生的市场是不容易攻取的。

对于“小老鼠”市场,就针对其主打产品,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而对“大象”+“小老鼠”市场,则要同时切人。

对低档的走量区域,以相同产品主打其主要的市场空间。有品牌实力的产品则可以从上往下打,瞄准其侧上的价格空间,营造样板市场撕开缺口。前期靠费用与服务直插进去,逐渐扩大成果,等到有一定量之后就降价,直接拉到对手的价格水平,他是招架不住的。在这种战术中,产品的选择(消费趋势与产品设计)和市场缺口(终端和价格)是关键。

没有品牌能力的产品,则应临时找一个具备一定消费力量的战术性产品,去冲击对手。

竞争壁垒 第4篇

关键词:非关税壁垒; 寡头竞争; 国有企业; 民营化; 古诺竞争模型

中图分类号:F7525;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4-0010-05

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问改革的30年中,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巨大的成就,或者说这30年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源于改革开放。改革和开放,我们将其并称为基本国策的两个“基本点”。改革与开放在经济层面上就是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当然,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各自又包含很多内容,比如,经济改革就包括经济自由化、市场化改革和原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三个方面;而对外开放,包括国际贸易的扩大、FDI的进入等具体内容。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经济改革与经济开放具有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进而推动了中国的持续经济增长(蔡昉和林毅夫,2003;程伟,2005)。

如果不考虑对外开放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仅考虑对外开放对经济改革推动作用的单向关系,那么,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是否会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呢?或者说,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原因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理论机制是什么?这需要用一个标准的经济学框架来证明。

我们知道,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而Davis和North[1]就认为,竞争是导致制度变迁的关键。所以,从直觉上看,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这可能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其基本逻辑是,一旦一个国家由封闭经济改变为开放经济,国内的市场结构将由国内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改变为国内企业、国外进口企业相互竞争的寡头市场结构,这决定了国内企业与国外进口企业之间的行为必然是相互影响的。这样,当政府通过降低非关税壁垒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时,必然会导致国外进口企业的成本下降,这必将促使进口企业提供更多的产量,而进一步会影响到国内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依照这个思路,本文利用Fraja 和 Delbono[2]提出的混合寡头竞争分析框架,以国外进口企业的非关税壁垒降低作为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指标,来探讨非关税壁垒降低对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影响。

从以往的文献看,在解释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民营化问题上,更多的文献将注意力集中在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国有企业低效率上,比如强调委托人目标的多元性[3-4],委托—代理链相对较长[5],代理人的激励问题[6],代理人的才能问题[7]。这些文献实质上都在强调企业的内部治理问题,其结论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缺陷导致了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因而政府将其民营化了。但这个结论与中国的改革经验不相符。因为,我们观察到,在中国30年改革过程中,一些效率明显低下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被民营化。因而,内部治理文献并不能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提供完全的合理解释。

鉴于此,本文在不考虑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前提下,将从外在竞争的角度来探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推动力。为此,本文首先在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个只有国有企业的封闭经济模型以作为基准;在此基础上,在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个开放经济模型,来讨论非关税壁垒下降时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最后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含义。

二、封闭条件下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在建立基本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是由谁发动的,因为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而制度的变迁总是由一定的行为主体来发动和实施的[1],这些推动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就是那些能够从制度变迁中获得一定利益的组织或个人。那么,国有企业民营化这个制度变迁的推动者是谁?本文假定是政府,这个假定具有内在的合理性:一是转轨国家在计划体制下形成了国家对经济的深度干预,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的管理和直接运行经济的权力和能力;二是与其他社会主体相比,转轨国家的政府拥有较多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系统能够减少社会的震荡,降低变迁的成本。因此,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进程是受政府主导和推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作为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的推动者,政府的目标函数是什么?或者,民营化前的国有企业和民营化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部分,目标函数是什么?这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关于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企业的目标,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社会福利最大化[8],有的学者认为是销售收入最大化[9-10]。本文认为,作为经济转轨的中国,政府的目标应该是社会福利,因为社会福利这个目标与传统上所说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致的。

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后,我们设想,最初,在某一行业存在一个垄断的国有企业,其完全由政府拥有。现在,政府在社会福利最大化动机的支配下,将对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民营化的比例为θ。这样,这个企业的θ部分将由私人拥有,剩余的1-θ比例仍然被政府拥有,我们称这个企业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在这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中,θ部分被民营化了的企业将不再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剩余的1-θ比例由于仍为国有企业,由政府控制,所以其目标函数仍为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而,一旦一个国有企业被部分民营化,这个由政府与私人拥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以利润、社会福利的加权平均数作为目标。

决策的时间顺序如下:

图1 决策的顺序

第一阶段,政府根据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确定最优的民营化的比例θ;第二阶段,国有与民营合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自身的成本与外在市场需求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模型的基本假定由以下来描述。

(一)模型的基本假定

1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p=a-x(1

其中,a代表市场容量,x为产量。

2无论是民营化前的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化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都是一个垄断企业,其定产、定价都按照一个垄断者行事。

3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前,还是部分民营化后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其成本函数不变,为TC=12kx2(k>0),k为成本系数,其越大(越小),意味着成本越大(越小),并且没有固定成本。

4政府确定最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为θ(0≤θ≤1)。当θ=0时,意味着政府仍然会保持企业的完全国有化;而θ=1时,意味着政府将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

5企业的国有部分由政府所拥有,其目标函数是政府的目标函数,即社会福利。这里,社会福利被定义为消费者剩余与企业利润的和,即:

w=πs+cs(2

其中,πs代表利润,为:

πs=px-12kx2 (3

cs代表消费者剩余,为:

cs=∫x0(a-q)dq-px(4

6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目标为:

us=θπs+(1-θ)w (5

7决策分为两个阶段,顺序如下:

第一阶段,在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政府确定最优的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θ;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根据这个最优的民营化比例确定最优的产量。

(二)模型的解:政府选择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

采用逆向推导法,先求解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最优产量,然后再求解第一阶段政府确定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

求解过程如下:

首先,求第二阶段混合所有制企业选择的最优产量x:

maxx:us=θπs+(1-θ)w(6

将(3)式、(4)式代入(2)式,然后再代入(5)式,解(6)式的优化问题得:

x=a1+k+θ(7

其次,求第一阶段政府选择的最优θ:

将(7)式代入(1)式,然后分别代入(3)式、(4)式,最后代回(2)式得:

w=a2(1+k+2θ)2(1+k+θ)2

所以,政府的优化问题是:

maxθ:w=a2(1+k+2θ)2(1+k+θ)2

解得:

θ*=0(8

进一步判断二阶条件:

d2wdθ2θ=θ*=-a2(1+k)3<0(9

由(8)式、(9)式,可以判断θ*=0时,社会福利是最大值,由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命题1 在封闭经济中,当一个行业中只有国内企业垄断该市场时,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选择民营化的比例为0,即政府会选择企业的全部国有化。

命题1的经济学直觉是,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与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相比,企业的产量一定会下降。因而一旦进行民营化,将会使企业的产量下降,在市场需求函数即定的条件下,这必然导致价格提高,虽然价格的提高可以增加政府收益函数中的企业利润部分,可以证明dπsdθ>0但却会减少政府收益函数中消费者剩余,二者的净结果是减少的。因而即使政府最初选择了一个正的民营化比例,但其有降低这个比例的动机,因为通过降低民营化比例可以使其收益进一步增加。因而,最终结果必然是政府一直调整这个比例到0为止,即选择企业的全部国有化。

三、开放条件下非关税壁垒降低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影响

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不与其他国家发生经济联系条件下成功地发展本国经济。因而,当中国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以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特区作为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以1986年7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要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地位为一个新的起点,标志着中国更愿意提高开放水平和融入世界经济之中。经过长达16年多的谈判,中国在2001年11月11日终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际上,无论是在要求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员国地位以及加入WTO的过程中,还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指示器就是中国不断履行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承诺,使中国不断地、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中。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开放水平的提高一定会降低其关税率,因为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其它国家观察到的指标。但是,非关税壁垒却是一个相对隐蔽的指标,因为很多非关税壁垒是不容易被观察到的,比如复杂的海关手续、繁琐的卫生安全质量标准以及包装标准等。因而,在判断一个国家开放水平是否提高,考察一个国家的非关税壁垒的变动更重要、更有实质性意义。所以,本文选择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作为开放水平提高的一个代表,来考察非关税壁垒下降时对一个国家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

与封闭经济相比,当一国开放本国经济,允许国外进口企业向本国销售产品时,市场结构将发生变化,将由国内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改变为国内企业、国外企业相互竞争的寡头市场结构。国外进口企业的竞争将会改变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

进一步说,当本国对国外进口企业所施加的非关税壁垒下降时,这一定会影响进口企业的成本,进而会影响其最优的市场供给决策,在外在的市场需求既定情况下,这将进一步影响本国国内企业的定产行为,从而影响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下面我们将描述开放条件下的模型结构与模型的均衡解。

(一)开放条件下模型的基本假定

模型的假定除以下不同外,其余的都与第二部分所描述的模型基本假设相同:

1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p=a-(x+z

其中,x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提供的产量,z为进口企业提供的产量。

2进口企业提供的产品与国内企业产品同质,进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为12z2,其将产品出口到本国时,会发生单位非关税成本tn,并且没有固定成本。

3进口企业的目标函数为:

πs=pz-12z2-tnz

4消费者剩余为:

cs=∫x+z0(a-q)dq-p(x+z)

(二)开放条件下模型的解:最优的民营化比例

求解方法与第二部分相同,最后求解的最优国有企业民营化比例为:

θ*=ak-(1+k)tna(8+3k)-(2+3k)tn (10

并且二阶条件:

d2wdθ2θ=θ*=-[a(8+3k)-(2+3k)tn]4(8+9k)3[a(3+k)-(1-k)tn]2<0 (11

所以(10)式中的最优民营化比例是政府收益最大的民营化比例。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到均衡的国外进口企业市场供给量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市场供给量分别为:

z*=3ak-3(1+k)tn8+9k(12

x*=8a+tn8+9k(13

(三)对开放条件下模型结果的讨论

由(12)式可知,如果国际贸易真的存在,国外进口企业向本国市场提供的产量z*一定是大于0的,所以,3ak-3(1+k)tn一定大于0,这要求:

ak>3(1+k)tn(14

当(14)式成立时,由(10)式所确定的最优民营化比例θ*一定大于0,我们总结为以下命题:

命题2 在进口贸易存在的条件下,政府一定会对原存量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改革,或者说,政府一定会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

由(14)式和命题2说明,国际贸易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一般而言,国内市场容量a越大、进口企业所负担的初始单位非关税成本tn越小,国际贸易越容易发生。而在国际贸易存在的条件下,政府一定会对原国有企业进行部分民营化。

(四)非关税壁垒下降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

由(10)式,我们可以得到:

dθ*dtn=-a(8+9k)[a(8+3k)-(2+3k)tn]2<0(15

(15)式说明,非关税壁垒的下降将会使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提高,我们总结为以下命题:

命题3 当一个国家通过降低非关税壁垒来提高开放水平时,其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程度将提高,即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会促进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进程。

命题3的经济学直觉是,降低非关税壁垒将使进口企业的市场供给量提高,在市场需求曲线既定的前提下,虽然国内企业的均衡市场供给量会下降,但国内企业供给量的下降小于进口企业供给量的提高,可以证明dz*dtn>dx*dtn同时混合企业的利润会随着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提高而提高,因而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府在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必将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比例。

中国的实际经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根据1985—2007年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如果以国有经济就业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作为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指标,以进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作为对外经济开放的指标,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经济开放之间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如图2所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相关关系越明显。

图2 国有经济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与

进口总额占GDP比重的关系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是原中央集权计划经济国家经济转轨的一个中心问题,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更是受到了政府与众多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本文与从国有企业内部治理角度探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文献不同,而是从外部竞争的角度,在混合寡头古诺数量竞争框架下,探讨了开放程度提高时,对政府的国有企业民营化决策的影响,从而证明了外在竞争实际上也是国有企业民营化一个推动力。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即开放程度的提高一定会促进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化进程。

从可操作的政策层面上说,在国外进口企业竞争的前提下,即使国有企业是高效率的,为了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也应该在提高开放水平时,对原国有企业进行民营化。因而,在一个竞争的环境下,本文说明了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并不是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一个充分条件。那些不考虑前提条件而笼统地认为高效率的国有企业不应该被民营化的政策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将降低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当然,本文也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如本文没有考虑当国外企业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时对本国企业成本的影响。从经济现实看,国外企业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国内企业(特别是原国有企业)提高效率从而降低成本,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今后的扩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Davis,Lance,North, DouglasInstitutional Chang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 Fraja,DelbonoGame Theoretic Models of Mixed Olig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 Surveys, 1990, (4):1-17

[3] Qian YingyiEnterprise Reform in China: Agency Problems and Political Control[J]Economics of Transition,1996,(4):427-447

[4] Bai Chong-En,David Li,Tao Zhi-gang,WangYijiangA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716-738

[5] 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4,(4):24-27

[6] Vickers,John,George YarrowEconomic Perspectives on Privat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1,5(2):111-132

[7] Ross,JEconomic Reform :Success in China and Failure in Eastern Europe[J]Monthly Review 46, 1994,(1): 19-28

[8] Bos,DRecent Theories of Public Enterprise Economic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88,(32):409-414

[9] BaumolBusiness Behavior:Value and Growth[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59

[10] 刘小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J]经济研究,2003,(9):21-32

[11]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2] 程伟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3] 李稻葵改革开放三十年领导非常关键[OL]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http://wwwcenetorgcn/articleasp?articleid=33762

The Reducing of Non-tariff barrier, Market Competition

and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ATwo-stage Cournot Competition Model

YeMancheng

(Liaoning University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tariff barrier and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 a two-stage Cournot Competition framework by using the non-tariff barrier as the variable of the openness and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as the variable of transition of economy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gree of openness can promote the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which also prov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pening to economic reform

Keywords:Non-tariff barrier, Oligopoly Competi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 , Privatization , Cournot Competition Model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竞争壁垒】相关文章:

出口壁垒07-12

文化壁垒07-24

社会壁垒09-06

贸易壁垒09-09

进入壁垒论文07-10

贸易壁垒论文提纲08-05

绿色壁垒 新闻案例07-16

5技术、绿色壁垒08-30

欧盟贸易壁垒论文05-06

贸易壁垒论文范文05-11

上一篇:建筑施工阶段下一篇:多边贸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