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构建范文

2024-08-04

动态生成构建范文(精选12篇)

动态生成构建 第1篇

一、以生为本, 着眼生成

许多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不敢提问、质疑, 他们担心:我的提问、质疑, 同学们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试想, 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予, 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 怎么会有生成?善于猜测, 勇于怀疑, 正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而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形式与途径就是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 在宽松的环境中, 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思考时间, 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鲜活的教学资源才会自然地呈现在教师面前, 甚至在不经意之间超出了教师的设计, 教师便可顺理成章地利用这个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去争鸣、去质疑、去探索, 在互动、生成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精心预设, 期待生成

有人认为, 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 那么就应该简化备课, 甚至不要备课。其实, 课前的精心设计就是为了课堂上的有效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生为本, 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课前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以环环相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自然地生成新知, 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虽然是预设之内的生成, 但同样精彩。

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的教学中, 最后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装过植物油的试管如何把它洗干净? (提供的仪器药品有试管、滴管、汽油、水、酒精等) 教师同时提出要求:看哪个小组洗得最干净。学生各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后提出新问题, 然后修正方案再实验, 最后得出了最佳洗干净的方法:沾有植物油的试管, 先加入适量的汽油振荡溶解, 倒掉汽油;再加入适量酒精振荡溶解管壁上的汽油小滴, 倒掉酒精;再用清水冲洗试管2-3次, 这样洗出的试管最干净。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物质的互溶关系,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提问、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合作与交流, 既动手又动脑, 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领域, 使学生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利用意外, 创造生成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是教师都能预料到的, 哪怕预设再充分, 也经常会发生一些“意外”。面对“节外生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 对于这些“意外”, 教师需要及时调整预设,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努力将之转化为教学中的亮点, 使这些“意外”成为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 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如在“水的组成”教学中, 演示水的电解实验时, 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管子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有学生猜测这些气体是水蒸气。当然, 这不是教师预设的答案。这时, 教师让一位学生讲讲为什么他认为这是水蒸气。学生回答:“因为这与水沸腾时的现象很相似。”教师随即问其他学生:“这位同学讲得有无道理?”同时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 然后再提问:“这些气体到底是不是水蒸气呢?我们用什么来验证?”学生回答:“通过实验来证明。”接着教师用带火星木条靠近一个管口, 学生看到带火星的木条会复燃, 学生自然得出这是氧气而不是水蒸气;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另一个管口, 看到出来的气体会燃烧, 学生得出这不是水蒸气, 教师指出这是氢气。这样使学生明白水电解和水的沸腾看起来相似, 但实质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化学变化, 后者是物理变化, 从而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修改重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达到知识的整合, 生成新的知识。

总之,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丰富的课堂资源的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有开放的心态, 有海纳百川的气量, 并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空间。我们初中科学教师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 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序, 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开放时空, 围绕教学内容积极地、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在学生的交流、辩论中, 面对课堂中临时产生的生成性资源, 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 树立生成意识, 将之转化为课堂有效的教学资源, 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高效。

课堂动态生成教学 第2篇

一、以大多数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为基点渐进式发展动态课堂

例1:《行道树》——百川汇海的教学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赋予行道树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而坦诚的心路历程。

教学预设:先整体感知行道树的形象,再理清结构,后赏析语言。

教学过程:

1.初读之后,谈整体感受时,学生大多从“行道树是一种______的树”来回答,这不算意外,但发言的同学十分踊跃,每一个同学都渴望自己的理解不被忽视。于是教者尽可能地记录并板书:

行道树是一种自由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快乐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勇于牺牲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乐于奉献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本应长在高出密林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忧愁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迎接朝阳的树

行道树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树

2.随后,教师请各位发言的同学记住自己所选用的词语,再读课文,来进行举证分析。

3.又经一番交流讨论后,有同学发现许多说法都可以合并,归类。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地进行了归类。

如何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第3篇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寻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成语)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构成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在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能探讨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文娟,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构建“动态生成”的音乐课堂 第4篇

一、创设和谐环境促生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的认同、主动的参与、自由的环境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师生互动是促进和谐生成的必要条件。因此,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互动的氛围,使学生获得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敢质疑、敢争辩、敢求异,并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生成,从而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另外,教师要积极倡导“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多种体验”,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即使学生回答有误时,还是给予激励,呵护学生生成的学习热情。

如果教师只关注回答的问题是否与自己预设的目标相符,就不利于师生平等地真诚交流和促成课堂动态的生成。有位教师执教欣赏钢琴曲《雨滴》(人音版第九册第七课),教学环节进行到了最后,该教师要求学生为乐曲取名,学生回答积极,答案纷呈:优美的琴声、春雨蒙蒙、夏雨……我们暂且不论是否有必要在这个环节这样设计安排,不过既然教师给学生留出思维生成的空间,那就应该从学生出发,对于学生经过思考后的回答给予接纳并赞赏、鼓励,把这些“火花”敏锐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在动态生成中逐渐形成。可这位教师仅以简单的“哦”“请坐”应付学生,还不断提示:“下雨的时候是怎样的?会发出什么声音?”很可惜,学生还是没能如愿猜出老师心中的答案:《雨滴》。可见,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仍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抓住思维灵感促生成

创造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音乐创造。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每一节课都为学生的展现创造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经历学习过程,并有意识地运用探索音响、即兴创造和创作的方法,在体验中培养自己的音乐创造才能。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对于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闪光点、灵感的迸发,都采取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让学生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及时见机引导,恰到好处地、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促使生成。例如笔者在教学歌曲《火车开啦》(人音版第一册第九课)时,小朋友们用轻快的歌声、灵巧的身体,和着伴奏音乐尽情地表现歌曲,有小朋友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小时候,玩开火车‘嘟—嘟—’是这样的。”接着有模有样地开起了小火车,刹那间,这个提议引起了共鸣,教室里一片“嘟—嘟”声。笔者及时点拨说:“这个小朋友的主意真好,他把老师设计的想法提前告诉大家了,只是表现方法上需要改进……”于是,师生共同讨论出几种合理的方法:用“嘟嘟”声为歌曲加上了前奏和尾奏,并以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现火车距离的远近、行驶速度的快慢,不同时刻的“嘟嘟”声为歌曲配上伴奏声部等,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活动中得到了进步,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此外,当教师自己的思维灵光闪现的时候,也应快手擒来,为教学所用。这类稍纵即逝的奇思妙想,涂抹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三、利用生活经验促生成

音乐如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音乐、掌握音乐,这是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在学生生活中,学习音乐的途径很多,如电视传媒、音乐广播、电脑录像等都是很先进的学习资源,学生喜欢演唱一些流行歌曲,喜欢模仿某歌星的演唱风格进行演唱,这些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的精彩生成资源。如:在合唱兴趣班学唱《瑶山夜歌》这首歌曲时,笔者提出让学生尝试一下怎样唱更好听的建议,其中一位男同学兴奋地运用了流行歌曲演唱风格,演唱得很精彩,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于是笔者因势利导:“是啊,一首曲子就可以用不同风格和形式去演绎它,例如乐器演奏、民族风格独唱、童声合唱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课堂上学生的意外表现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教师要依靠敏锐的观察力加以捕捉,对发自学生的信息进行仔细聆听、捕捉、判断、重组,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以促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四、捕捉意外资源促生成

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有时也会有意外的事件发生,打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教学环节,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学生的“意外”资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关键是既要把握好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学会随机应变、转弊为利。一次为萨克斯独奏曲《回家》(人音版第九册第四课)编配歌词的活动中,有位同学填唱了一段很肉麻的歌词,大概是从哪首流行歌曲挪来的,教室里顿时一阵骚动,有的议论,有的哄笑。笔者微笑着说:“你的乐感很好!不过老师想知道你唱的歌词是你真实的感情表达吗?”他脸红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于是笔者把他唱的一段歌词请一个同学朗诵,然后又拿课本歌曲的歌词进行朗诵比较,在比较中明辨什么是高雅什么是庸俗,高雅的旋律配上庸俗的歌词是多么的格格不入!接着,课堂上响起了更切实更美妙的歌声……在传播途径日新月异的年代,一些毫无意义的歌词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孩子天真的心灵,好奇、喜欢模仿的他们又缺乏分辨的能力,如果当时听之任之,部分学生就会引起认同的共鸣;简单训斥,不仅影响教学氛围,而且扼制了接下来创编的灵感。教师在捕捉到错误信息后,并不是回避,而是留足时空,抓住时机,变曲为直,课堂才有了精彩的生成,实现了超越预定目标的理想。

倡导动态生成促进有效教学 第5篇

──────“动态生成”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 余姣

【摘 要】“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合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动态生成”指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在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生成,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动态生成 有效课堂教学 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变化”的状态。在语文课堂中应看不到知识的填压,只有教师的引导,只有不断地生成,只有智慧的闪耀。而教师引导是教学走向生成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而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课堂上教师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按部就班讲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教师问出的问题,就希望学生答出所要的答案。学生稍越“案池”半步,便遭封杀,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异常沉闷,机械与僵化,学生主体创造精神的焕发几乎是丧失待尽。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之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

一、抓“精彩”促生成

当学生对话精彩时,鼓励、赞赏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只停留在赏识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把这种“精彩”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资源,那么,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资源,通过即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课堂上,当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表扬是对学生回答的充分肯定。接受学生的观点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回答继续下一步的教学,具体表现为:认可学生的观点,或者对它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比较或者概括,这会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课堂上,我们还经常碰到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情况,有时甚至出现“冷场”,这对每个教师都是一种挑战。此时如果教师消极地应对,批评斥责往往会使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是如此。这种应对往往会适得其反,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那遇到这类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探问和转问,教学的再组织无疑是理答的有效方式。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语文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成长的场所,它应当焕发出无穷的生命的活力。而生成性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具有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获得生机和独特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才能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这“精彩”的世界。

二、抓“肤浅”促生成

由于受年龄和学历的影响,学生在理解、感悟上,难免会有所肤浅。如果我们把这种状况视为一种教学资源。那么,我们可以以学生的“肤浅”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深入浅出。

比如五年级在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鲁迅以他的笔作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老师问:“什么把笔比作武器?”一名学生回答:“因为笔是尖的,可以戳伤敌人。”惹来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没有取笑,而是追问:“笔可以戳伤人倒是一种方法。可是笔有更重要的用途呢,是什么?”学生们恍然大悟,最终理解了鲁迅“用笔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阴谋”的主旨。老师及时而智慧的引导会使学生思而有得,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抓“争论”促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们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例如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进法”,他认为: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几口井?点应该定在哪儿?此时,学生情绪亢奋,正是探索的契机。教师牢固把握,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示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

可见,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纷纷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四、抓“错误”促生成

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我们既不能奉送“真理”,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错误中可利用的因素,或追问暗示,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或反诘归谬,以学生错误为答案为前提,推衍出荒谬的结论,让学生在前因后果的矛盾中顿悟。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的“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

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来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

“走”和“飞”在课文中是极平常的两个字,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受,为学生的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悟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丰富而独特的信息,与作者产生了默契。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情感,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统一点,理解易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可抓住教材中貌似矛盾的地方,设置话题引发矛盾,引导争辩,求得理解,解决矛盾,与作者产生共鸣──抓“错误”促生成。

五、抓“意外”促生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提出一些出乎意外的问题。教师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最有效的办法是先了解“意外”背后的真相,而后因势利导,巧引妙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教学《猫》时,一位教师拿出的小猫脚印,有位学生突然叫起来:“哇,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一超越预设与教学冲突的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也让教师措手不及──原本教师是想借图来感受猫的可爱。于是教师稳了稳心神,反问学生:“你们觉得白纸上的脚印像梅花吗?”学生都说没梅花好看。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借势引导:“既然猫脚印不好看,有时还让人感到脏,为什么老舍爷爷说它像几朵小梅花?”就这样将一个与文本冲突的问题,缩小成为一个与文本密切关联的生成点,引导学生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镇定自若,遵循导引的规律,将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把这些稍纵即逝的“意外”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回避“啊,这么难看,还像梅花?”这个已经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又让学生对猫的可爱有了充分感受,由衷地喜爱它,并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种平衡后的突破,更是一种突破后的生成。

抓“意外”促生成的策略,是指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生成,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学习任务上来。这时需要老师发挥教育机制予以应对,巧妙地将学生从“歧路”上拉回来。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而概略地安排教学程序,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作好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契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认识的深化,强调了学生的素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体现这种理念的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烁着创造的光辉。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个性飞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初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动态生成》作者:何颖

2.《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方案》作者:沈海波 3.《试论语文课堂导引的动态生成》作者:蒋兰 4.小学语文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叶澜: 6.《新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

余姣,女,随州市曾都区淅河镇小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学会会员。1979年出生,1997年毕业于随州师范学校,2004年自修本科毕业。从教以来,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2003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2005,2008,2009年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教育方法,讲究授课艺术,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时刻注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情感教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撰写的语文课题论文、语文教学案例,活动课题论文,劳动论文多次获区、市一、二等奖。

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第6篇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动态”的意思是“(事情)变化发展的情况”,就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状态,“生成”即“形成、产生、制造”,就是产生新的东西,“动态生成”就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产生新的东西。生成性教学则可以理解为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虽然可预设,但并不是绝对地由预设来决定的,教学是生命的创造活动,需要智慧的生成。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于灵动中彰显睿智。那么智慧课堂构建中的动态生成,教师该如何作为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以人为本,宽容赏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许多教师曾经习惯于做权威的灌输者,而忽略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显然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宗旨。因此,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以尊重人的未完成性发展、追求人的完满自由的生命价值为旨趣。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出发,特级教师徐斌说:“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面对生成,我们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转变观念,泰然迎接,以人为本,宽容赏识,张扬个性,开拓生命力,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生命的关爱。来自课堂的情感泉源,是对知识本身的体验、融入与感动,情感的课堂泛起的涟漪、收获的浪花是学生心有灵犀的融通、轻舞飞扬的创造。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平等互动的对话情境。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课堂,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处理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时,人格上尊重,地位上平等,态度上真诚,语言上亲切,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学生与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舒展的生命、表达自己的空间,把最佳自我呈现出来。师生双方进行平等的对话、互动既能让师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又可以张扬个性、生发灵性。“以人为本,宽容赏识”是生成性教学的基本态度。

二、扬沙拣金,筛选信息,提炼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教育学家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的过程中生成出新思想、新创意。”但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从生成的角度来看,虽然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却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因此教师在真情呵护学生纯真、稚嫩的童心,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慧眼识金、果断取舍,巧用有效资源。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从而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因势利导,灵活调控,构建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作出调控,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正如专家所言:“真正的教育技能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如果死抱住一个准备应付一切情况的唯一途径不变,那么他得到的将是学生的无知。”

因此,教师要灵活机智地处理生成性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调控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应学生而变,应临场实际情况而变,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方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因势利导,灵活调控,是生成性教学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通过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惠共享,共同成长。

运用生成资源构建动态课堂 第7篇

一、精心策划教学设计, 为生成资源创造空间

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具有预设和生成的双重属性,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生成是对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为了更好地生成, 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 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依据。不断地钻研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 让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引导要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 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运用生成性资源, 构建了高效课堂。

二、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重多元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简单化的倾向, 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和纯知识性, 评价手段与方法单一, 也显得苍白无力, 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 当然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动态的教学过程评价则强调评价的丰富性, 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从而促进课堂资源的生成, 多元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评价的主体和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论是何种评价, 目的都是一样的, 就是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参与交流, 参与汇报。评价不是教师的特权, 对象也不仅仅是少数学生。不能只评价部分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而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 而且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这种评价方式, 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其次, 评价的内容全面。评价的内容不能仅仅集中在所谓的知识上, 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 而要以学生的各方面作为评价对象, 尤其是思考过程、思考品质等等。虽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正确性, 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推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学生的回答富有个性色彩且能够自圆其说, 那么, 不管他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由多大距离, 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对于其精华部分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对其不足之处也要指出;反之, 如果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 而其思考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也不能作简单的肯定, 而是要提出意见, 让其继续思考。

三、发现和利用生成性教育资源,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 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首先, 要对生成资源进行选择。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 往往是零碎的、片面的、模糊的, 这就需要教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 “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 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生活实际进行优选。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 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 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作为一种悬念, 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

其次, 要对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教师要从众多发言中优选部分发言内容进行简要归纳, 以形成共识, 对一些极有价值的创新信息, 师生应该再度归纳, 形成深层次、高质量的资源, 使学生的健康人格、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 也可以及时地把它转化成全体学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关注动态生成,构建活力音乐课堂 第8篇

一、善待意外, 把握生成

小学音乐课堂不同于美术、绘画等直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学科, 更侧重用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 从而开拓学生宽泛、自由的想象空间。而其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其在音乐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 随时有意想不到生成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善待这些意外情况, 并加以把握与引导, 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构建更精彩、生动、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过新年》的课堂教学中, 为了活跃气氛,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教师可以加入锣鼓的介绍与学习, 再顺势组织过年时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活动。在一切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时,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呢? ”

对于这样的意外提问, 不管教师是否提前考虑过这个问题, 面对几十双小眼睛, 都应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顺势加以引导和拓展。比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那么大家有谁知道么? ”这样学生会踊跃发言, 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最后, 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 或者由提问的学生公布答案, 最后学生会知道:“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兽’, 每逢新年, 它就出来吃人,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声音和红颜色, 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贴红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吓走它。”这是过年的习俗来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答案, 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自身也要补充知识, 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

面对孩子善意的“刁难”和“挑衅”, 教师更应敞开心扉, 与其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 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 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真正实现课堂从“执行教案”向“互动生成”的改变。

二、捕捉意外, 促进生成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燃点, 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变动的有价值信息, 并将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努力扶植、栽培, 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互相交流, 促进音乐教学动态资源的生成, 进而调整教学节奏, 拓展教学思路,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 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七子之歌》的音乐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聆听《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 让其了解澳门及其回归祖国的大概情况, 同时鼓励其从不同旋律、音色、节奏与速度等音乐要素中深入感受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与愿望, 然后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集体创作一个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的音乐小故事。有的小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演唱, 有的小组创作并演奏音乐, 还有的小组集体创作音乐配画等, 达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效果, 促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赋予动态的生成过程以生命的气息。

依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变化, 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充分调动一切“可变”与“可动”因素, 生成超出原计划的崭新教学流程, 赋予音乐课堂以别样的精彩。

三、巧用意外, 拓展生成

音乐课堂作为一个小型集体, 由不同个性的人组成, 必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与分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动态过程因此, 教师必须充分挖掘与利用这些“分歧”, 创造出更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 关注学生交流互动中的某些奇思妙想, 从而促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

如在《敲起我的小木鼓》教学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两个乐段的节奏, 并鼓励其各抒己见, 说一说有怎样不同的感受。这时学生会对这首热情、活泼的佤族儿童歌曲产生兴趣, 并体会到歌曲的前半段比较欢快, 后半段则比较优美。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速度可以说快慢, 那么节奏是否可以用快慢来表示? 如果把密集的节奏放慢速度来唱, 那么会给人以抒情优美的感觉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引导学生再一次边打拍子边唱一唱, 让学生发现:歌曲前一乐段采取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后一段采用一字多音和长音符的节奏, 因此前面部分的节奏比较密集, 给人欢快、跳跃的感觉, 后面给人以宽松的感觉。通过自身体验, 引导学生发现速度、节奏和情绪之间的练习。

合理引领生成构建有效动态课堂 第9篇

课堂生成是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下, 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情感、习惯等在一定条件、因素的作用下 (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学生投入状态等) 的动态形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新课堂的明显特征.强调课堂生成的意义在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得到保证, 课堂的原汁原味、真实性才能真正的体现出来;也因为有生成, 课堂才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同时生成性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 课堂开放了, 生成了, 就会出现无序状态.如何正确引领课堂生成?这是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1 避虚就实, 截取有用生成

课堂上出现的生成资源, 有些是没有利用价值的, 我们教师不能在此大绕圈子, 但有些是有利用价值的, 虽然, 表面上看去, 它和你所预设的答案不一致, 是无效的, 可它们却有相通之处.此时教师要做高明的花匠, 砍枝丫, 留主干, 截取有用生成, 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容量,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情景1

在《高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学习中, 当笔者出示旗杆图片后让学生自己寻找旗杆高度的测量方法, 几分钟后学生的成果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有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原理,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利用镜子的反射, 利用照片中旗杆与人的比例, 有利用氢气球或用一根绳子随国旗上升, 再降下来量出绳子的, 有利用小孔成像原理的, 有利用标杆测量的…….当学生出示了这么多方法后, 笔者并不是对所有的方法加以讲解, 而是对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几种方法作出评论, 并且把他们的方法归纳成两类:利用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2 善于抓错, 争鸣疑难生成

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错误是正确的先导, 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学生犯错的过程教师应予以宽容, 并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 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 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若处理方法得当, 会成为一堂课的“亮点”.

情景2

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上, 笔者出示几个图形 (如图1所示) 让学生回答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并说出对称轴的条数.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一个图形的对称轴是12条, 并且几个平时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差不多说是12条, 我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图形的对称轴是12条, 随即转入下一个图形的讨论.

这时, 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 不对, 应该是6条.”

“不, 是12条!”

“6条!”

……

霎时, 课堂里响起了一片争论声.

好吧, 既然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 何不让出现的问题转化为一种教学资源, 由学生主动探究呢?

师:“请大家安静, 刚才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究竟是6条还是12条, 你们能想办法说明一下吗?”

生:“能.” (几乎是异口同声)

师:“那就请大家以4人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吧.”

过了2分多钟, 有学生叫起来:“老师, 真的只有6条.”

“是6条!”

师:“怎么知道它的对称轴是6条呢?谁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1:“老师, 我们小组是将图形剪下来, 对折发现的.”

说完, 她当场演示了一番.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解释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那么对称轴两侧的图形应能完全重合, 因此, 对称轴或过顶点平分这个角, 或者过边的中点, 与这条边互相垂直, 虽然6条边有6条对称轴, 但其中一组对边的对称轴重合, 这样过边的对称轴实际上只有3条了;同样, 虽然有6个顶点, 但每一对顶点上实际上只有1条对称轴, 所以过顶点的对称轴也只有3条, 于是, 一共有6条对称轴.”

学生的确是会明白的, 只要仔细思考.

3 对话交流, 接纳正确生成

新课程在教学关系上特别强调师生对话, 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 要求师生的人格平等, 更强调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平等, 学生的正确观点也是重要的课堂生成内容, 教师此时要做学生, 要有虚心学习的胸怀和勇气, 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情景3

在《从自然数到分数》一堂课中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在3, 6, 8, 9, 18这5个数中, 哪个数与其他4个数不同?写完题目, 笔者想:这个题目太容易了, 答案是8, 马上会有学生答出来, 不必在此多花时间, 得把精力花在后面几个题目上.当我在写其他题目时, 已有很多人举起了手, 不少学生的表情显得轻松自如, 于是我叫了最早举手的学生回答.

“这道题的答案是8.”

“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吗?”

“因为3, 6, 9, 18都是3的倍数, 而8不是, 所以当然选8了. ”

“说得对.”

就像自己刚才预料的一样, 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 笔者打算讲解第2道题目, 这时平时学习不太好的一位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

“×××, 你有什么事吗?”

“我……我……老师, 我想对刚才的题目谈一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行吗?”

“当然可以.”

“我选了3作答案.”这位学生怯怯地说.

顿时, 下面有了一些讥笑声.

“你能说说自己选3作答案的理由吗?”

“我觉得其他4个数, 它们都是合数, 而3是质数, 所以选3.”

讥笑声没有了, 只有一些惊讶和疑惑, 这种说法对不对?对呀, 这不也是一种规律!笔者忍不住对他说:“你其实脑子挺灵的.你说得很有道理连我都没有想到呢!同学们, 大家要学习他这种敢想敢说的精神!”

“×××, 你有什么要说?”

老师, 我认为答案应选18, 因为3, 6, 8, 9都是一位数, 只有18是一个两位数.

……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 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信息重组者”、“学习指导者”等作用, 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 进行合理、有效的引领, 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一切皆有可能”,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这是课堂的理想, 也是理想的课堂, 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 更是新的追求!

动态生成构建 第10篇

一、关注和谐情智共长

传统课堂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等方面的品质。一个不会尊重他人, 不善于合作的人是很难在未来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因此让语文课堂中流淌和谐的音符, 让学生情智共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课堂度过的每一点时间, 都应该是快乐的, 他们会不断为自己学习的丝丝进步而高兴, 为能时不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美而欣喜。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 用微笑润化学生, 用温和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营造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教学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

2. 打造自主对话的课堂模式。

语文课堂是教师, 学生, 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课堂。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对话平台上只有自主, 才能展现出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我们只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 及时捕捉精彩的语言点, 激活学生的语言细胞, 学生的对话就会充满着生命活力。

二、把握自然自主建构

自然是指顺乎规律, 自由发展, 没有过多的人为强制力量。自然的生态课堂就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然的生态课堂是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

1. 引导学生在自然中成长。

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 把握儿童的特点, 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地发展。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规律, 也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思想。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 让智慧在自然中生成。不过, 自然的生物要在自然界中生长, 而自然界并非温房。“不经风雨, 何见彩虹?”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顺畅环境中毫无障碍地学习, 这种毫无挑战性的学习是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尝试中, 经历挫折, 反思过程, 然后进行实践, 从而实现成功。

2. 让知识在自主中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 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会思考、感悟, 学会解决问题, 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代为思考;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翅膀, 自由地遨游语文知识的宇宙, 充分享受“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主探求的乐趣。

三、促进生成超越自我

追求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他们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这些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1. 创设情境, 营造动态生成氛围。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 只有在动态生成的的情境之下, 学生才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创设动态生成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角色;然后到课文中去体会、去领悟文本的情, 引领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入文本情境, 使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 最终使教师、学生、文本能有效地对话, 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2. 巧设问题, 设置动态生成支点。

师生在进入生成的情境之后, 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交流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 更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 师生、生生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和共进。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可见, 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 而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 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促进动态生成 构建活力课堂 第11篇

一、意料生成——没有高质量“预设”,就没有精彩“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准备,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预设和生成又是辨证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这显然有悖于使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所以,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例如:教学“小数除法运用整数除法一些简便算法”,按什么顺序呈现学生尝试题,我做出三种预设:①按教材顺序:先4.5÷1.8,再9÷0.25÷4 ②先9÷0.25÷4,再4.5÷1.8 ③同时出现。结果表明,选择②的学生知识迁移快,学习效果好,教学得心应手。

二、互动生成——学生的“动态生成”,教师的“跟进策略”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的,只能是生成性的。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调整预案。只有教师的不断生成,才能促进学生的生成与发展,从而营造一种生成性教学的态势,这就需要教师的“跟进策略例如:教学分数1/2和1/3的大小比较时,教师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三种(1/2大,1/3大,一样大)结果,但课堂上学生都说1/2大,没有异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灵机一动,改变原定方案,追问,那么1/2、1/3、1/4比较,谁大,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及时生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求知欲。正是有了教师机智的动态生成,教学才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创新生成——“问题”变成了资源,“病点”转化成亮点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动态生成、创新生成需要教师给予的空间和时间。

动态生成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忠实地传递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应是师生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定的轨道行进,把握适当机会动态生成,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奇特的、富有个性的鲜活内容。国标(江苏版)三年级数学教材认识分数一课中,两只猴平均分一盘四只桃,每只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有部分学生始终回答是四分之二,这可超出教师的课前的预设。一位教师是这样操作的,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让持两种意见的同学开展辩论,同学们在辩论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讨论交流,在不断的矛盾冲撞中统一认识,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正是有了教师足够有效的教学机制和策略,将本是“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转化为教学的亮点。

四、选择生成——过程“形散而神聚”,内容“凸显整体目标”

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教学,需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不能拘泥于过程中的具体教学目标,要做到“形散而神聚”。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求,适时做出富有创意的重组、整合、删减。不追求“滴水不漏”,允许偏差的存在,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也属正常,而这一切,有都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学资源。动态生成下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教师既要因材施教,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生成的空间要照顾不同发展水平、心理特征的学生,做到“机会均等,水平不等”。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方法多样化,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追求开放,想法无可非议。但个别学生的方法比较特殊;有的还不正確或不科学、不简便;也有的学生故意寻求与众不同解法,经常出现一人唱独角戏,把许多学生带进云里雾里,这时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就会偏离整体教学目标和忽视大多数学生,这样的动态生成就变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焕发无限活力!

动态生成构建 第12篇

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可能发生在师生对话、实践需求、适度拓展、学生讨论等活动中, 也有可能是学生的一个举动, 一次错误, 一个闪念等。这些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期因素, 如果教师能处理好这些即兴事件, 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 使它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笔者从几个亲身经历的事件出发, 谈谈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好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问题。

1 开发与利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资源

1.1 动态的教学在对话活动中生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 促进教学资源动态生成需先重视师生的发展状态, 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 这样学生马上会变得积极、活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以及合作和共同体验, 会使新思想得以碰撞。这样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过程, 也是放松心情, 感悟生命的过程, 更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 思想的碰撞, 情感的交融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里, 学生会体验做人的尊严, 享受被尊重的快乐, 从而会更加自信, 更有欲望对话, 从而生成新的思想和语言。这样, 师生关系, 学生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开放。

例如, 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5 Going shopping这单元中的购物对话后让学生模拟情景对话, 他们的对话模拟得很好。当笔者正想表扬他们表演得好时, 一位学生说:“这么贵, 怎么不还价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购物, 没有涉及到讨价还价的问题。此时, 笔者想, 既然学生有欲望想知道如何用英语讲价格, 何不借此机会教给他们怎样讲价格, 因为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 于是笔者就说:“好的, 那我们怎样跟售货员说呢?”此刻, 学生因为有自己的生活经验, 兴趣高涨, 积极地参与讨价还价的情景和过程中, 然后学生用上Can it be cheaper?Can I have a discount?How about...yuan?等等句子又一次进行了更为真实的对话表演。而且此次的表演学生更加投入, 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这样的随机事件, 学生的跑题, 虽出于预设思路, 但合乎情理, 合乎教学流程, 学生既然吹来了“东风”, 教师就应“迎”风而上。在学会购物的同时, 也学会了运用讨价还价的礼貌用语, 使对话更符合实际,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到的东西有用, 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1.2 动态的教学在教师的诱发中生成

新课程倡导生成新理念, 呼唤生成的课堂, 尽显语言学习的真实性。生成离不开合理的预设, 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文本, 引领学生发掘文本, 促进拓展延伸, 提升文本价值, 让学生在上课结束时再次形成一次思维高潮, 体现出“课已终, 情尤存, 意更深”的课堂教学意境。

例如:在教授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中的语法if从句时, 笔者巧用What will you do if...?与学生进行对话:

T:Today we have talked about possible situations with condi-tional sentences, please try to use it to talk about“What will youdo if you...”If you have a million dollars, what will you do?

S1:I will give it to the charity.

T:What a kindhearted boy!

S2:I will set up a school for poor children.T:That’s a good idea!

T:That’s a good idea!S3:I will buy a big house f

S3:I will buy a big house for my parents.T:Oh, you’re so devoted!

T:Oh, you’re so devoted!

S4:I will give some to medical research.

T:Great idea!S5:I will keep i

S5:I will keep it for myself.学生马上大声喊出“你这么自私”。

T:I think you can do something good or meaningful to othersbecause helping others can make you happy.

听着学生们精彩的发言, 教师没有袖手旁观, 而是对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时的发言是文本价值提升的体现, 此时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而是达到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 在语言学习中学会做人, 激发学生乐于用英语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 课堂因此而体现其应有的魅力。

1.3 动态的教学在学生的语言错误中生成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出错——不意识错误——出错——意识错误——出错——自我纠正错误, 是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流利的程度。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怕出错, 耐心倾听并理解他们所表达的语言。对于学习中的错误应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及时纠正。若以交流为目的, 可采取宽式处理;若以语法学习为目的, 则采取严式处理。但是无论是哪种错, 教师都不应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之处, 更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 而是应该正确看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看他们为什么出错, 不要错过良好的纠错时机, 并且应采取正确的纠错方式,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始终保持学英语的兴趣。因此, 当学生出错时,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暗示性的追问, 让学生很快明白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T:Wangming, what do you like doing on weekends?

T:Zhangli, what does Wangm

T:Zhangli, what does Wangming like doing on weekends?S2: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S2: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T:oh, he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故意把like说得响亮点)

S2:Oh,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T:What about your parents? (目的是看他是否还会出错) 。

S2:My father likes fishing and my mother likes watching TV.

T:Very good.

因为这位学生在回答出错时, 笔者采用加重语气暗示的形式引起该学生注意到自己的错误表达, 让他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在后来的表达中, 他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这样的纠错不仅使师生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而且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4 动态的教学在教师的宽容中生成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有少数同学做小动作或因各种原因不能集中于课堂学习, 有些教师将这些事件视为课堂的“障碍性干扰”, 对这类学生大发脾气, 其实这样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也影响了教师自己上课的情绪, 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会变得更为紧张, 更可怕的是,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从此发生改变, 学生会不喜欢这位教师并导致不喜欢听他的课。但是, 如果教师能换一种角度, 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 就能让课堂教学化险为夷, 绝处逢生。

有一次, 我正在教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4 Grammar关于了解并运用定语从句时, 发现有位学生在做纸飞机, 我并没有马上批评那位学生, 而是和学生做了一个猜谜语游戏。学生一听说要猜谜马上兴奋起来, 竖起耳朵听。

T:Now listen carefully.Let’s guess who the person is.He isa boy who is making a paper plane.He is wearing a red coat.Liuwei Liuwei

当同学叫出Liuwei的名字时Liuwei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他低下了头, 感到很惭愧。下面是当时的对话:

T:Hi, Liuwei, do you like making things?S:Yes.

S:Yes.

T:Could you show me your paper plane?S:OK.Here you are.

S:OK.Here you are.

T:Oh.Your plane is so nice.Could you teach me how to makea paper plane after class?

S:Sure.

T:Now, the whole class, look here.The paper plane that Liu-wei made just now is very nice.Liuwei is a boy who is good at mak-ing things.I’m sure Liuwei is a boy who will be a good maker inthe future.然后笔者就用这只纸飞机当教具继续进行定语从句的教学。

T:The paper plane that Liuwei made is now on the Teacher’sdesk.The paper plane that is on the floor is made by Liuwei.Theboy who likes making paper planes is Liuwei.I like the paper planethat Liuwei made just now.等等。

看似一段简单的对话, 其实是巧妙地将这一偶发事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同时维护了学生Liuwei的自尊, 而且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了定语从句, 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因此, 作为教师, 应学会用理智驾驭感情, 切忌意气用事, 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 让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这样没有强制性的教育有效而且恰如其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 理解, 鼓励和积极引导,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5 动态的教学在课内外学习和探究中生成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它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发展智力和个性, 展现才能。因此, 教师多布置实践性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 自主学习, 真正形成课内外学习一体化的动态生成教学。坚持利用动态生成资源,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尽可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在教了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4 Wild animals这一单元后, 笔者让学生到报纸或网上查找动物及环境保护情况的资料, 然后用英语进行交流, 每组推选一组长向全班口头汇报, 最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英语书面表达。这样既复习了课文内容, 又拓宽了视野, 同时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这种作业让我们教师深刻体会到:只有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生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仅表现在参与课本学习中, 也表现在参与课后的实践活动中,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2 利用生成资源对教师的要求

2.1 教师需要更新理念, 学会倾听学生的发言

怎样的课是好课, 怎样的课是有效的, 这些是关系到教师的教学理念问题。因为只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才会产生丰富的课堂生成资源, 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的感受, 平等对待学生, 宽容学生的不足, 耐心地点拨学生的错误, 才会使课堂教学有效。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还需要教师学会蹲下来倾听, 倾听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猜测, 倾听学生回答中的新发现, 在倾听中捕捉鲜活的有益于教学目标实现的信息, 并把它补充到教学中, 使课堂充满生机。

2.2 为生成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时空, 学会设计灵活的教案

正如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这条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备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预测并准备应对策略, 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也就是说教师课前预设的充分, 即时生成的课堂才会焕发出不同寻常的活力。

2.3 需要善用教学机智, 学会珍惜课堂中鲜活的资源

捕捉生成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学智慧, 许多教师能珍惜课堂中鲜活的资源, 并善用自己的智慧将它转换成有益于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不过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 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训练思维反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们在教学中碰到意外时不会手忙脚乱, 变意外为精彩。

3 结束语

在有生成的课堂上, 学生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如今的课堂正呈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 更关注过程和体验, 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 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产生新思想, 新创意。”在课程改革深入的今天, 在积极倡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以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 积极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细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合理处理各种意外事件, 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 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 让我们牢记新课程理念, 不断关注英语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摘要:该文结合教学体验, 阐述了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合理地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更加真实、有效和精彩, 以及利用生成资源对教师素质要求。

关键词:生成资源,英语课堂,利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情感新闻下一篇:层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