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2024-07-03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精选11篇)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1篇

一、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理论探究

实践证明, 阅读并不自然产生写作的意识, 因此阅读教学的价值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说, 阅读属于信息输入的过程, 而写作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在信息的输入到信息的输出之间, 存在着丰富的信息加工过程, 而信息加工要想发生, 必须以动机与意识作为基础。因此, 我们说写作意识的培养, 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 以使写作能够变成他们的习惯。那么, 写作意识从哪里来呢?

研究表明, 意识属于一种心理活动, 而写作意识则是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思想的主动心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要让学生产生写作意识, 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必须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 必须能够让学生有所想有所思。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为了帮学生克服语文经验的落差, 为了帮学生建立与“这一篇” (即所阅读的这一篇) 课文的链接。透过这两个任务要求, 我们看到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提供的阅读文本与学生的语文经验之间落差不至于过大时, 只有学生读到“这一篇”能够感悟到其他文本中的相关表述时, 阅读教学才会有真正的作用, 写作意识也才会自然生成。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的另外两个任务也就明晰了, 一要研究文本, 如果其与学生的语文经验之间有落差, 那就必须通过情境创设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经验水平;二是要适时进行互文解读, 以使学生的语文经验构成不再单一, 而是因为有着多个文本的参与而变得丰富。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实践探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 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实践。譬如我们在四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中, 提出了让学生写了“我的中国梦”作文。基于以往的经验, 我们觉得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缺少必要的写作意识以及能力, 因此这次在确定了题目之后, 笔者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讨论时, 确定了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的思路, 并立即进行了实践。

首先, 我们跟学生聊梦, 学生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梦说得绘声绘色。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行适当的提升:梦常常是美好的, 在梦中往往能够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暂时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 梦就成了人们的一种期待、追求;也因此, 我们常常用梦来描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向往。这样, 梦就从写实走向写意, 学生也就明白了梦不只是指做过的梦, 也可以指我们追求的目标。

然后, 我们以《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的阅读为蓝本, 结合学生曾经学过的《普罗米修斯盗火》、《珍珠鸟》、《九色鹿》等课文。通过这系列课文的互文解读, 引导学生形成了较好的链接:原来梦不是孤立的, 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着一个不同的梦, 有时我们大家也会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想像, 我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梦, 想像我们的班集体, 我们的学校,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发展过程中, 要做一个什么样的梦。

事实证明, 在上面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此时已经有了一种描述自己梦的冲动, 而这种冲动正好可以转化成良好的写作意识, 一篇篇描述中国梦的作文也呼之欲出。

三、阅读与写作的共生关系

在语文教师的世界里, 阅读与写作是具有共生关系的。这种共生关系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呈现, 需要学生基于阅读, 并且要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的写作意识才有可能被有效激发。值得强调的是, 我们并不是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意识的唯一途径, 但在学校的班级授课制教学中, 这却是最有价值的选择。学校教育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 但却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读有所感, 并以笔直抒胸意,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

俄语写作中修辞意识的培养 第2篇

俄语写作中修辞意识的培养

修辞是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能很好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为基础,还要有必要的修辞能力.本文以写作能力与修辞能力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阐述了在俄语写作过程中培养修辞意识对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作 者:张艳 ZHANG Yan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 26(2) 分类号:H355 关键词:俄语写作   修辞意识   写作能力  

试论中学生写作意识培养 第3篇

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培养:

一、培养学生向自己的生活要写作素材的意识

自从1999年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现以来,话题作文好像一统江山。诚然,话题作文有它的优势,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学生投机取巧、架空文章,动辄就是李白、杜甫、屈原、庄子,或是四大名著、名人传记,使得高考作文出现了一些“新八股”“虚假文采”,表面上看好像文采飞扬,可实际上却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万能材料”。难道学生的作文只能写李白、写庄子、写中外名言警句,没有别的路可走?

很多时候,我们赞赏那些“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文章。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感受,如果把每个人的生活比作一块土地的话,那我们何不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土地上,向自己的生活寻求素材,用自己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呢?

记得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问刚从树林里回来的朋友看到了什么,结果那位朋友却说没什么,因为那位朋友根本没用心去看。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要素材,让学生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关注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留意一个陌生人。走过树林时,会注意到一阵风的刮过,一片树叶的飘落,甚至是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那样的话,作文即使没有文采飞扬,也将是一份真挚的感动。

而要培养学生向自己的生活要写作素材的意识,又可从两方面去强化:

首先,要强化新课程意识。

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表达与交流”中就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有专家在分析高考语文的形式时也提出:“文化题材,随笔式的议论文,是平时考试的重点,也是学校训练的重点,近年来吊书袋的现象越来越多,几成八股,对于学生的写作思路训练并无好处。写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事情(思想贯穿其中),才能打动读者和阅卷老师。”面对学生的作文现状这样的提法不在少数。

让我们追溯到2005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目:

文化生活三个镜头的影响。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这一首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结,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看武侠小说,唱流行歌曲,钟爱卡通、音像制品、韩剧……非常契合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显示了上海卷命题的生活化,零距离。引文中的几处着重号(笔者所加)则表现得更加鲜明。这也就是高考对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新课标要求的最好诠释。

再看2008年各地的作文题目,无论是全国卷I给出有关地震的材料,自选角度构思作文,还是上海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亦或是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等,无不跟生活贴得很近。

可见,“向自己的生活寻求素材”不仅是一种写作上的客观需要,也是教育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而提出的要求,即新课程对高考作文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种现实的要求,强化新课程意识,促发学生自觉地向自己的生活要素材。

其次,要强化“我也有米可炊”之意识。

高中生,经历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到现在的高中,他们的阅历其实已经很丰富。况且现在是信息社会,广告、电视、网络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其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叩击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可是他们偏偏又总认为自己天天“寝室——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得没东西写。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无话,而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总以为自己无素材,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在他们自己的手上其实正抓着一大把米,却没有“炊”的意识。

看2008年上海一考生《细微深处》的一段话:

“中午吃饺子,在奶奶家吃饭用的是小桌子和小凳子。爷爷下不了床,所以只能在小桌子上放一个奶箱,刚好够到床沿,爷爷就这样和我们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吃饺子时,爷爷夹的饺子破了,馅掉了一身。爸爸赶忙用手把饺子皮拿下来,轻轻地抖落爷爷衣服上的饺子馅,接着用纸巾沾了沾留下的汤,最后用毛巾擦干净。爸爸总在爷爷吃完饭后才安下心来吃饭。每每饭后,爸爸总会端来温热的水给爷爷漱口。”

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文采,有的只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一些细节,用的只是最朴实的文字,可父亲那种拳拳的孝子之情却在字里行间流淌。这种细微的情节就蕴含在平凡又枯燥的生活中,这种“米”大家都有,或许你的“米”比这更饱满,只是你没有用心去体会而已。结果,手中抓着一把“米”却没有“炊”的意识。因此,写作关键是要有“我也有米可炊”之意识,教师要强化这种意识。

二、培养学生向课文要写作素材的意识

纵观高中三年的语文课本、语文读本,有着那么多优秀精美的篇章。唐诗僧皎然谓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偷势即仿效语句,偷意即延续意旨,偷语即模仿结构布局。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向课文要写作素材的意识,“偷取”对我有用的素材,为我的作文服务。比如可以利用情节再现法,就是对已有故事中的某个情节进行深化,想象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等,使这个情节更加丰满,从而突出你的作文主题,像有考生在作文《霸王泪》中就想象了《鸿门宴》中的项羽在乌江自刎时的情景;也可概括抽取课文中的某个情节,达到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的效果,像一考生在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中就巧妙地使用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也可根据原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展开想象,续写故事,如2004年福建作文,一考生就选择了薛宝钗,续写了《红楼梦》,为我们重现了几十年后“大观园”的情景以及人物与故事等等。

笔者曾经要求学生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个片断,但要求利用教材中的某些素材。结果有一生这样写到:

“史铁生曾在他的地坛中安静地深思,并寻见了精神的支柱;徐志摩曾伫立于巍峨的泰山,对着东升的旭日呐喊而迎来了新的思想,愈合了他心灵的创痕;朱自清也曾安谧地散步在荷塘边欣赏优美的月色,颇不宁静的心得到了安抚;陶渊明更觅见了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林,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多少人拥有过安置心灵的岛屿,而何处才是我灵魂的居所呢?”

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本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们要培养学生向课文要写作素材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但看学生的作文,往往都是人云亦云,人家高考满分作文写苏轼、写庄子、写李白,然后就出现了一大批的苏轼、庄子、李白。一个苏轼,让改卷老师眼睛一亮,但无数个苏轼就出现审美疲劳了。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别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这样的思维创新,就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如果我们翻看近年来出现的满分作文,便可以看到大多数的“新”就新在思维的独创性。像2008年辽宁卷作文,有一考生写了一篇题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关于“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QQ留言》的作文,且不说文章内容如何,单看题目尤其是副题,就让人眼睛一亮。小作者选择QQ留言形式,实质上是书信体,新颖时尚,别出心裁。而内容无论是写寝室生活还是成绩舞弊现象,全来自中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一点又刚好说明了前面讲的“写作要向生活要素材”“我也有米可炊”的道理。只不过,如果作者没有采取新颖的形式,只是泛泛而谈,那么充其量也就是篇平庸的记叙文而已,不会给人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再如,有些同学经常感慨高三生活的枯燥、无聊,于是在作文中,有些学生就从自己的感受联想到了“自己成为一只堕落的老鼠”“高三的生活像夹在巨大汉堡中似的无聊”等等,独特新颖。这种创新无疑使文章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尤为读者喜爱。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任何的偷懒和投机取巧都是要不得的,没有深厚的生活和学习积累,没有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体验,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变被动写作为自主参与,创意写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写作技能。

中学生写作创新意识的启发与培养 第4篇

一、命题的新突破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 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 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命题应起到引发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地说, 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形成“奇妙”的想法, 并通过细密的构思, 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 因此, 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一) 注重命题的新颖性, 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公开教学的:上课铃响了, 学校领导及其他听课教师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 和学生一起等待着老师上课, 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 还是不见老师的身影, 于是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有的老师说:“这么重要的事, 他不会忘记吧?”有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有的学生甚至东张西望, 焦急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正在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进行猜想之时, 这位老师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走进教室, 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集中精力等着听老师解释, 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老师并未作任何解释, 而是突然宣布这节课是作文课, 作文的题目是《在老师迟到的六分钟里》, 内容就是写出今天老师迟到前自己的内心活动、班级的气氛、同学们的神态和语言……同学们此时才恍然大悟, 写作欲望非常强烈, 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便动笔写起来。上述这位老师创造的这一情境, 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指向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叙实事, 抒真情, 有感而发。

(二) 要克服公式化, 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 一定要克服公式化, 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 新、奇、活、趣;第二, 难易适中;第三, 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 具有导向性。

例如, 有位教师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并以它为题目写作文。学生的想象奇特, 文章令人惊讶。乐曲开始一段音乐活泼欢快, 旋律优美, 节奏性很强, 具有跳动性。有位学生这样描绘:“夏日周末的早上, 约好的十几位朋友驱车郊游。晴空万里, 柔风送爽。车轮飞转, 穿过高耸的楼群;车轮飞转, 远离了拥挤的人流和汽车的阻塞;车轮飞转, 暂离了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指责;车轮飞转, 车轮飞转……跨过崎岖的小径, 穿过碧绿的原野。寂静的树林里闯进了一群穿着衬衫的小伙子和穿着花裙的姑娘……”再比如, 《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 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 文题拟得好, 有新的突破, 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 在作文训练中, 命出一个好的题目, 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 兴趣顿生, 跃跃欲试, 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文贵立意”, “意”即文章的主题。古人云:“意在笔先, 辞乃达而已。”可见, 作文构思的第一步是考虑立意。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 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 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 就做到了“文道结合”, 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 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 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像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生活阅历丰富, 体验深刻, 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 作文时, 文思便如江水出闸, 一泻千里。

(二) 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 那么, 教师应告诉学生, 真实地再现生活, 而不要回避现实, 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 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写作文不要“假大空”, 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还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 相信学生, 大力推进“放胆文”,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 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 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 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 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思维是作文的血液。生活、思想、材料等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 其占有积累区别不是很大, 关键是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区别较大, 也就是构思能力区别较大。一个善思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其作文必然内容生动丰富, 运思巧妙奇特。如有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 一个学生命题为《临窗看柳》, 将教室窗外一棵柳树在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中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与自己评选三好生失败后的心情交替描写, 感悟到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挫折、打击甚至失败, 只有像柳树般坚忍不拔才能重新站起并且更加坚强, 给人较强的启发和教益。这篇作文不是直接而空洞地谈“挫折”, 而是荡开一笔, 转而去写“窗外柳树”, 但由于穿插叙写评选三好生遭受“挫折”, 因而构思奇妙, 组材精巧, 思路清晰, 成为一篇好作文。

三、布局的新构思

作文最忌平淡无奇。作文结构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切忌呆滞、死板, 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 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创造力的教条。结构是作文内容合理而巧妙的组织安排, 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结构形态也必然随之变化, 不可能老是一条路子, 不可能拘泥于几种简单的模式。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作文, 其结构也会因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 而发生许多变化, 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即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山峦起伏逶迤, 眼见得“山穷水尽”, 笔锋陡转, 却又是“柳暗花明”, 别有洞天, 要使得文势有抑扬, 情节有跌宕,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起承转合, 自然得体。布局创新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一) 抑扬顿挫

对于美好的事物, 本来要扬, 却不直接扬, 而是先抑, 一个劲地往下压, 然后转抑为扬, 突现它的美好。对于丑恶的事物, 本来要抑, 却不直接抑, 而是有意识抬举, 然后转而为抑, 突出它的丑恶。这种抑扬法, 给文章增添波澜曲折和顿挫跌宕, 会更加细腻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位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 开始写“妈妈”信神, 磕头祷告, 求财神赐福, 且还执意信“老天”, 这是“抑”。然后, 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 “妈妈”信了哥哥的话, 不信神, 去养鸡, 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 发了。“妈妈”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二) 巧设悬念

这种作文结构模式, 是特意设计将文章的重要内容放置在作文开头, 给读者造成悬念, 迅速地吸引读者, 激起阅读兴趣。如鲁迅的《祝福》, 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开头, 设置悬念, 使读者急切想了解祥林嫂的身世。

(三) 凤头豹尾

所谓“凤头”即开宗明义, “豹尾”指“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 如果在“凤头”和“豹尾”上特别着力, 那么文章就会吸引人而余味无穷。如下面的开头和结尾: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上) 第二页是这样开头的。

“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条是假的, 最多也就值五百法郎……”正当读者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 却看到了《项链》这样的结局。

这些好的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 或引我们回味。

(四) 旧曲新唱。

“旧曲新唱”也叫“旧瓶装新酒”, 把过去已有定势的结构形式装进富有时代信息的内容。选择一些结构形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作者要敢于创新, 巧于构思。

四、语言的新运用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文也是如此,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孔子语) 。语言创新, 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的前提下, “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做到语出于己心, 反映真情实感, 提炼个性化语言, 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 悉心选择新颖的语言。语言出新, 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一) 字斟句酌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古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锻炼的, 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经过多次更易, 最后才选定;宋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中的“闹”字, 也经过了反复推敲。语言要出新, 必须字斟句酌, 正如福楼拜所说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 善用修饰

中学生已掌握了十几种修辞手法, 如果善于在作文中运用, 则语言定会光彩动人。如一位学生在《寂寞如酒》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画画, 画成的是寂寞;我写作, 写下的是寂寞;我弹琴, 弹奏的是寂寞……, 当初我竟没想到寂寞如酒, 藏得愈久, 反而愈浓厚。”这些文字, 运用比喻、排比, 想象颇为独特, 也显示出文字的哲理性。

(三) 巧引名句

中学阶段学生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 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学生如能巧引名句, 定会使其作文“文味”盎然, 别具一格。

培养自主意识,让小学生爱上写作 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自主意识;教学;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然是源于生活,不是现实里的事即使硬塞进文章里来,肯定也是失败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切记胡编乱造,仅凭自己的想象空写,要写就要写自己切身体会过的,有感触有自己思考过的事。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写切身经历,讲内心所感。”并在教学中通过适当手法转变学生的写作动机,使其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能够将作文作为一种兴趣爱好。

一、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说过:“第一个把女生比喻为鲜花的是人才,之后的再如此说的便是庸才,再接着就是蠢材了。”每次学生学完一篇作文后,教师都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分析。这样的作文课往往比学生自己闷头写作文的收获要多得多,所以一定要确保学生有兴趣,能耐心地听下去,并且吸收消化,运用到下次的写作过程中。如此的话,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下功夫了。例如,在进行主题为《星星点灯》的写作练习时,可以让学生们同桌互改作文并打分,然后汇总一下,评出班级里的“作文之星”。接着让学生自己在班里朗读那篇文章,随机挑选几篇与之对比,然后提问学生这些作文里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还有哪些有待提高的地方,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也给其他同学提了个醒,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课堂完全是让学生自己做主,上起来会很有趣味性,学生既能学到写作的技巧,又会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快乐的写作。

二、合作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写作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文字将自己内心感到抑郁、愤懑等负能量发泄出来,从而缓解压力,调节心情,有利于身心良好发展。虽说学生年纪还小,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负能量,但总归有些不满、委屈,长期憋着总归是不好的,所以要鼓励学生互相倾诉、合作,通过写作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倾吐自己的心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属于儿童的奇思妙想也可以通过写作呈现出来。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这么做呢?教师可以通过平时布置作业来慢慢引导。例如,给学生布置个小任务:写一篇让你感到_____的事。在写作开始前先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大家通过合作来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以不限字数,这样学生写起来没有压力,不会为了字数的达标而胡编乱造,确保人人能吐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这样坚持下去,逐渐让学生养成通过写作来倾诉的习惯。最后,教师要认真地将学生们的烦恼、困扰进行汇总,并在作文课上有目的性的加以引导、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也能有所保证。

三、提高认识,培养学生仔细观察

有了对写作的兴趣,能够倾吐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能写好文章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写作,还需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达尔文说过:“我的天赋和头脑并不是特别的出众。只是在对待一些转瞬即逝的事物并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也许比一般人强一些。”而观察也是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由此,善于观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作为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随笔。例如,写一篇《我家宠物的一天》。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性,心智还不成熟,刚开始要求不能太高,所以从小动物入手会更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在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一些同学显然是平时生活中观察的不够仔细。文章中缺乏一些细节性的动作描写,比如猫是怎么用爪子洗脸的,狗是如何依靠鼻子来找东西的,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细节。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能够在平时就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例如从观察对象的外貌、表情、具体的肢体动作以及周遭的自然环境等方面入手。这样既能储备丰富的作文素材,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打破定式,培养作文创新意识

据一些阅卷老师所说:考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格式上极其相似,就像是事先选好一个模板,然后再将与题目相关的材料用语言润色后,硬生生塞进模板里去,没有丝毫的创新精神。可见,写作是相当需要创新意识的。然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学生从小所接受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日益衰退,思维模式僵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先破除“权威心理。”例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叮嘱学生们,如果觉得教师有什么地方讲错了,或者自己有什么不同的见解,都要大胆的讲出来,要鼓励学生这种行为。其次,要破除学生的“从众心理。”不一定哪个观点支持的人多就是对的,要知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不要随大流。最后,学生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做事,并不是曾经成功过的方法就会一直奏效下去,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任务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还要能够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主动的用写作来倾吐心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创新意识来为他们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从而创作出质量优秀的作文。

参考文献

[1]郭昌盛.小学作文教学中应采用的几种方法[J].作文教学研究,2014(5).

[2]周林.浅谈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4(6).

[3]张玉芬.浅谈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5(8).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6篇

笔者在批阅学生的英语习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中式英语泛滥, 很多句子可以“还原”成优美、地道的汉语, 但估计讲英语的人会不知所云。这个现象给我们的启示:其一, 学生在用英语写作时, 大脑中经历的是一个先用汉语谋篇, 再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一些学生在拿回改后的作文时, 指着标有问题的句子反问笔者, “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没有问题啊”?可见要铲除令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语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写作辅导培训能解决的问题, 是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的。其二, 大量存在的中式英语问题使我们认识到, 既然汉译英过程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必然的客观存在, 我们也就不要要求学生以现有的英语水平, 直接用英语去思维写出英语作文。其三, 教师的任务是如何使学生的这种不可避免的汉译英的过程更加自然、顺畅。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学习英语原文时练就的英译汉的基本功, 离不开大量的双向翻译实践中所培养出来的一种翻译意识。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翻译与写作的关系上进行了研究。秦文华认为“由于英语写作与翻译, 尤其是汉译英之间的密切关系, 翻译教学可以与英文写作相辅相成, 力图在提高学生英文思维能力与英文写作能力的同时, 提高学生英汉语之间的互译能力” (2006:62) 。庞常青和李莉提出有必要进行英汉翻译与写作捆绑式研究与教学, 认为“英语写作的过程同样是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 (2008:80) 。刘世荣认为“基于汉语思维上的翻译, 在中国学生的写作中, 或多或少是存在的”, “只有正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充分发挥翻译在写作特定阶段中的桥梁作用, 才能真正将英汉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且不断缩短翻译的过程, 减少翻译的时间, 逐步走向用英语思维, 写出高质量的英语文章” (2010:82-83) 。其实林克难教授早在2003年提出的应用英语翻译原则“看易写”中, 就强调了“看”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在应用英语翻译领域, 中国式英语触目惊心,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正是我们的译者恐怕从来没有看过一份类似情景下的英语原文材料” (2003:11) 。这一原则虽然针对应用英语翻译而言, 但其中所揭示的翻译与写作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三、翻译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以翻译促理解的习惯, 形成边翻译边反思的意识。系统长期的英译汉、汉译英训练是解决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这就给大英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一个新的重点。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单词学习, 课文理解, 话题讨论之后, 拿出一定量的时间, 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一些充分体现英语行文特点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英译汉练习, 引导学生翻译出准确自然的汉语, 并在这个语言转换过程中, 把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成果介绍给大家。

在翻译意识培养, 进而英语思维形成的过程中, 母语始终起着特殊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母语对外语学习既有消极作用, 也有积极作用, 两种影响交织在一起, 共同作用 (王立非、文秋芳, 2004:205) 。母语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的不同阶段会产生正迁移或是负迁移。负迁移体现为中式英语的形成, 其实这正是教师翻译教学的切入点。郭纯洁、刘芳在传统的迁移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用“母语参与”来涵盖母语在外语学习中的整体作用并进行了动态研究 (1997:37)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 应该说相对于英语母语的教师, 汉语母语的教师在讲授翻译技巧时, 在如何有针对性地避免中式英语方面是有优势的。

四、教学中的操作

在最近的授课中, 笔者将“以翻译促理解, 培养翻译意识”的理念付诸实践, 取得了一些成效。开始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带着教参, 英译汉练习时总是偷偷地读现成的译文。笔者于是鼓励大家把不同版本的教参引文摆到桌面上, 甚至把教师用书的译文也给学生。因为翻译成汉语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怎样翻, 翻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翻出什么样的译文才是合格的等等。这架势颇象一本英语原著的几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在这一过程中偶尔还会有一些吃惊的“发现”。诸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七单元课文中的一句话:“And to ensure the populations were ‘pure’, the study was confined to groups that were in their present locations as of 1492, before the first major movements from Europe began-in effect, a genetic photo of the world when Columbus sailed for America”。教师用书 (第一版) 的译文是:“为了确保种群的‘纯正’, 这项研究将对象限定于目前的生活区域仍与1492年, 即在来自欧洲最初的大规模迁移之前相同的那些群体。这实际上就是一幅真实的哥伦布驶向美洲时期的世界人口基因分布图”。学生们都感到译文中冗长的定语好像令人费解, 而“真实的”一词不知译自何处。对于这句话, 师生共同提出的译文是:“为了确保种群的‘纯正性’, 这项研究将对象限定在自1492年至今生活区域没有变动的那些群体, 因为自1492年起欧洲开始了大规模的向外迁移活动。这实际上就是一幅哥伦布驶向美洲时期的世界人口基因分布图。”这样翻译的训练使学生对原文加深了理解, 并感受到英语句子行文的特点。

五、建议的写作课教学模式

如果把英文写作课, 或者称之为翻译与写作捆绑课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的话, 笔者建议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前述教材写作指导部分的补充和扩展。

笔者建议的写作课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如下。一个学期教师可以确定几个方向的作文题目。每个题目找几篇长短适宜的英语文章, 几篇文章中相关的实用短语或搭配可以互相参照补充。这些文章供学生英译汉练习之用。在汉译英环节,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该话题的汉语段落, 力求汉语自然, 思路清晰。要求学生做指导下的“作文”。最后进入真正的命题写作阶段。学生们有了汉译英, 英译汉的练习基础之后, 应该说是训练有素, 提笔时会充满自信, 才思泉涌, 中式英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以避免。

笔者提出的写作训练的新模式, 简言之, 是让学习者首先接受某一话题的英译汉训练, 然后进行汉译英形式的限制性写作练习, 最后进入相关话题的自由写作阶段。应该说该模式的设计体现了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相结合的原则, 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学术性为一体。

六、结语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应仅停留在理解和欣赏的层面, 而应进一步在不断反复的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中揣摩翻译的方法、技巧, 同时不断反思“要是先给我中文, 我能写出这样的英语句子吗?”教师指导下的英译汉-汉译英-英语写作这一过程, 期待是能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写作的现状还不令人满意, 笔者基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课文进行英译汉练习的实践, 认为这种有指导的英译汉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培养一种翻译意识, 进而成为有效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翻译意识,英语写作,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郭纯洁, 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 1997 (4) :31-3.

[2]林克难, 籍明文.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3) :10-12.

[3]刘世荣.英文写作与翻译[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 :81-83.

[4]庞常青, 李莉.试论英汉翻译与写作捆绑式研究与教学[J].职业, 2008 (9) :80.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7篇

一、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写作都是被动的, 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目前英语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1. 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 写作课程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环节, “写作的重要性是被低估了的, ‘写’是学生英语技能中最薄弱的环节”[3]。目前, 大学英语教学没有设置专门的写作课程, 而是把写作作为综合英语的一部分, 从时间的分配和量的要求上都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 同时也没有系统的配套的教材。

2. 写作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无论是采取过程教学法或结果教学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一般为教师讲解基本的写作技巧, 提供学生相应的范文, 布置作文, 题目由老师决定并由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与评价。以教师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中, 学生缺乏应有的自主学习环境。由于整个的写作过程由教师决定, 学生缺乏应有的写作兴趣和动机, 缺乏自己纠错的机会和能力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更没有学生的交互评价和合作学习, 因此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教学模式只涉及教师与单个学生的交流, 而且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对学生作文的单词、语法、结构的纠正, 而对于教师的评价或评语, 学生却不予重视。因此学生写作文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缺少应有的主动性和兴趣, 因此作文内容空洞, 缺乏情感。

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写作兴趣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因此写作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创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自主学习环境。

二、学生写作主体意识的培养

1. 注重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目前的写作教学中, 大多情况下, 学生缺乏选择权。要改变现状,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 要让学生参与写作的整个过程, 在整个的写作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 教师要了解学生, 启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 进行有意义的写作。只有联系自己的生活和亲身感受, 才能有感而发。因此, 作文的内容和题目都应该多样化, 个性化,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能力, 增强主体意识

写作能力微观上包括如选词、造句、篇章结构等, 宏观上包括写作的整个过程的把握。对于前者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关注, 而后者往往是学生与教师都忽略的方面。因此, 本文主要探讨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收集资料的能力, 提炼、确定题目的能力, 合作写作的能力, 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它们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发挥。

(1) 收集资料的能力。写作之前, 学生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 然后收集大量的与这一主题相关的英文资料, 再根据资料确定题目。刚开始可以是每个学生根据兴趣确定自己的主题, 一个阶段后, 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写作。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启发学生, 对教材中涉及的主题进行思考并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收集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

(2) 提炼、确定题目的能力。提炼、确定题目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讨论有关的资料, 在阅读的过程中, 每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和阅读的主要观点或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写下来。然后每位同学将写下来的东西读给其他组员听, 进一步将资料进行分类, 最后确定题目。可以根据资料确定一到两个题目。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监控和帮助学生的作用, 通过跟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确定题目。从而培养学生选择资料, 运用资料的能力, 使文章论点明确, 有论据有力, 内容充实, 避免了作文内容匮乏的问题。接着, 引导学生提炼作文的提纲。

(3) 合作写作的能力。合作性英语写作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策略[4]。合作写作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确定题目之后, 按小组进行合作写作, 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参与写作。可以两个同学合作写一段, 第一稿写完之后, 由小组所有成员进行修改。在学生自己修改作文之前, 教师应该提供一定的指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监控并给以反馈。

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是多向的。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一个从学生到教师, 再由教师到学生, 再到学生与学生交流的互动教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被调动起来, 在整个的写作过程中, 学生体验着收集资料的乐趣, 合作学习的快乐, 以及成功后的自信。在这一过程中, 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 学生自己发现了一些写作技巧, 找到了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因此是一种发现式学习。同时, 这也是一种创作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 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对作文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培养和提高自主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5]。自我评价的过程是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和学习策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的过程, 并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近期或远期学习计划。自我评价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每一组的同学在自我评价时都要回答相关的问题。还可采取小组互评的方式, 将每组选出的文章在课堂上让同学朗读评论, 并由老师总结, 反馈。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 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增强了写作兴趣, 增强了学习责任心, 开始意识到写作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批改作业不只是老师的任务, 更应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设立了公共邮箱, 便于同学们课后的互动和交流。

(5) 自我反思的能力。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同学们通过思考了解自己作文方面的进步与不足, 是否使用了有效的写作策略, 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同学们开始学会如何对自己的写作进行计划, 对写作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并学会了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负责。渐渐地同学们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出来进行交流。在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中, 同学们逐渐地培养了自主写作意识。

3. 建立激励评价方式, 发展主体意识

当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意识到自己应该在写作过程中发挥主体意识, 对自己的写作负责时, 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学生的积极性, 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长效发展。写作是一种创作, 不仅能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还能将自己的理解以简明而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别人[6], 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 需要建立鼓励性的评价方式,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 在看到每一篇作文时, 首先有意识地发现好的地方, 不仅仅是词句上, 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情感和思想上,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当然,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Macaro[7]认为语言学习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主动性, 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时, 教师应该在重要的阶段与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与帮助, 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要引导、启发、鼓励学生, 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共同成长。

总之, 写作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自主的、发展性的学习环境,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出发, 使学生对写作产生较浓的兴趣, 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进行有意义的写作,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亚芬.我国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外语界, 2003 (1) .

[2]王初明.外语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现代外语, 2005 (28) .

[3]黄源深.好的作文是写出来的.外语界, 2006 (5) .

[4]黄莹, 陈建平.大学生英语课外写作策略研究.外语界, 2006 (2) .

[5]CotterallS.Promotlng learner autonomy the ough the curriculum:principles for designing language courses.ELT Journal2002, 54 (2) :109-117.

[6]莫亚平, 许凌渝.美国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外语界, 2007 (3) .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8篇

(一) “读者意识”的第一次提出

不难发现, 相比较于2000年《中学语文教育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而言,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 7--9年级 (初中) “写作课程标准” 有明显而巨大的变化。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的第一条就是 “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所谓的“目的”就是写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的“对象”就是文章作品的“读者对象”, 也就是阅读你的文章的人。这样, 中国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对象意识纳入了写作教学训练视野。”

(二) 新课标的一脉相承

2011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新课标) , 其中的写作教学要求与2001语文课标的是一脉相承。除了2001语文课标写作教学要求提到的“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和“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外, 还增加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以及“写作要有真情实感”等意在强化树立读者意识的写作要求。

二、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 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

追溯本源, 应该从我国语文“工具”学说发展史究其原因。语文是“工具”见于叶圣陶先生20年代的论著, 以后的几十年, 叶老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 反复阐述, 不断丰富了关于语文是工具的思想。

叶老曾说过:“语文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发表能力”, 这其中的发表能力定是涵盖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意味着写作者要具有明确表达自己为何而写和写给谁看的写作能力, 那么叶老所说的“发表能力”是不是正验证了作文要有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呢? 教育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标和高中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的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描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也间接证明了叶老对语文“工具”说的论证是合理的。

(二) 亟待解决当代中小学生写作难的途径之一

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假话空话套话连篇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写作教学。不得不提出的是, 在一些相关性的社会教育调查中, 不难发现关于中学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学生感叹写作课无趣烦累, 学校写作教学封闭僵化, 社会批判写作教育只为应试而备, 等等。而我们也不难从阅读学生的习作中发现, 他们不知为何而写, 也不知写给谁看, 只知道词藻的堆砌, 空洞的抒情, 麻木地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写作模板生搬硬套, 导致考场上的文章千篇一律。

余军民曾表示:“文风反映人格, 假大空的文风势必危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可见, 新课标提出的写作读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应该被引起重视的。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

(一) 注重对写作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一次对中学生作文中的困难的原因分析中, 我们发现, 主要表现在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积极性方面的畏难情绪上。而提到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不得不提到于漪女士, 她曾说过:“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 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如何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兴趣呢?

首先, 习作的主题应该有新鲜感。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 不同于以往形式的写作课必定带来协作创新的冲击。培养写作兴趣是树立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第一步, 兴趣有了, 学生就有了习作的欲望, 便有了“想写什么”和“写给谁看”的欲望。其次, 教学趣味性。教师如果能在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中增加趣味性, 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快。最后, 注重情感因素。感人者, 莫先乎情。创设情感情景的途径有:观看电影、现场读故事、听演讲等以深入亲情、 友情、爱情真实生活话题。

(二) 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

我们这里所讲的“发表”, 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 叫发表;在电台。电视台播发, 叫发表;在学校文学社刊物上刊登, 叫发表;在墙上张贴, 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 叫发表;作为范文由老师朗读出来, 也叫发表。 可以这样说, 学生作文一旦完成, 也就意味着发表, 便拥有了读者。写作者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 这样一来, 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 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

许多学校创造了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广义的作文发表, 也有的创造了手抄书的形式进行作文的广义发表。这种广义的发表的作文教学法, 很具有时代气息, 符合时代精神。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成就意识, 激发了学生对作文的热爱和兴趣, 对写作的长期积极性;另一方面,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传播意识。

四、总结

我们在弄清楚了什么是读者意识, 将读者意识引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原因、意义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了如何培养当代学生的写作读者意识。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以大胆创新, 树立独创教学的基础上积极解决我们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顽疾。单是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写作读者意识这一点, 更是需要我们从实践中汲取和总结经验, 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努力推进语文教育道路前进, 这定不是一条平坦好走的路, 任重而道远。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引进了当代写作学中关于“读者意识”的写作理论, 而且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与2001年的语文课标在关于写作教学要求上是一脉相承。究其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提出的原因, 一是对“语文”定义的不断深化的结果, 二是有利于解决当今中小学写作假大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 浅谈写作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培养的途径, 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写作教学,读者意识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2期

浅谈写作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9篇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新型人才。因此, 作文教学必须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也要有创新精神。

一、教师的宽容与尊重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土壤

有人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调查, 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一个圆形开展想象, 结果发现, 年龄越小的学生想象内容越丰富而形象、大胆而奇特, 年龄越大的学生则相反。这个结果表明, 想象力虽非与生俱来, 却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但是, 由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地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 致使学生本应随后天培养而丰富起来的想象力反而日趋萎缩匮乏, 结果作文异口同声, 雷同乏味, 缺乏想象力, 缺乏新鲜感, 更缺乏创新精神。究其原因, 我们语文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扪心自问, 我们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给学生留下多少可以自由发挥的机会和驰骋想象的余地呢?对那些不合常理、不中规矩的学生作文, 又给了几分宽容, 体现出几分大度呢?有人说, 孩子犯错误, 上帝都可以原谅。我们虽不是上帝, 可作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理所当然也应该对学生习作中产生的奇特想象, 迸发出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 尽管它可能还很幼稚, 或者不可思议。否则, 学生在写作时刚刚展开的想象翅膀将会被折断, 所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将被无情地浇灭, 少年儿童那晶莹剔透、天真无邪的童心将会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

二、教师的支持与鼓励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动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创造力倾向, 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形成较强的内部创造动机。其次, 从情感上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从而帮助学生走向辉煌。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 认同和赞美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淘气、个性和独立性较强、比较古怪和特殊的孩子, 教师更要善于看到他们的长处、优点, 加以引导, 以爱动其心, 点燃他们希望的火炬, 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再次, 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创造离不开想象。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从现在开始, 积极地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风, 尊重学生的个性, 由关注学生的群体转向关注学生的个性, 由整体划一的教学转向个别化的独特性的引导, 扶持并激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不仅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自由的张扬,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得到发挥, 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得到发展。

三、教师的学识与素养是学生作文创新的阶梯

谈到教师自身的学识、素养与教授学生的关系,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得有一桶水。”当然,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作为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师, 这“一桶水”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 内容也不断丰富, 不仅有量的变化, 而且还有质的要求。仅就写作教学这一具体方面来说, 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系统的文体写作知识, 还要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和世界的潮流, 不断学习, 不断汲取, 在传授写作知识与技巧的同时, 也把知识迁移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及途径传授给学生。

唐代文学家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 教师一直被学生当作活的教科书, 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学习往往被动地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当信息时代到来时, 学生可以借助诸如因特网之类的多种形式的信息媒体, 了解到大量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直接获得最好的老师的指导。因此,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 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学会生存》) 作为语文老师理所当然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及时做出调整, 转变自己的职能, 在指导学生的写作,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 我们语文教师自己的这“一桶水”就必须准备充分, 既要有分量, 更要有质量。概括地讲, 就是不仅要拥有较为丰富的写作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学素养, 更要能够以创新的思维促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指导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条件。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 英语段落 段落意识 英语写作

基于多年来对英语“句子意识”的研究,笔者发现针对在校学生“句子意识”的写作训练之后,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基本正确的英语句子表达,但与“利用连接手段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做到形式呼应和语义连贯”的高层次要求相差甚远。要想摆脱以上现状,英语写作教学就要在词汇和句子的基础上,开展以段落为目标的写作活动。对此,可以尝试从段落写作入手,在其过程中,从写作的角度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的词汇与句子,例如讨论形容词短语、动词短语的习惯用语,帮助学生辨析句子结构,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细节把握,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一、段落与段落意识

段落是所谓缩小了的文章,它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符合一篇文章的一切要求。为了形成一个标准的英语段落,我们需要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连接手段,将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段落的形成,从表面上看,通常是由相关的句子,围绕着一定的话题或中心,组成言语片段,进而表达思想;从深层上看,段落的形成通常具有段落上的整体性、结构上的粘着性和意义上的连贯性[1]。学生只有在词汇和句子写作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段落写作,才能顺利过渡到篇章写作。

段落意识是语言运用者在句子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衔接与连贯的各种手段,形成对段落运用的自觉把握,使段落内的若干句子有机地连接在一起的语言运用思维[1]。也就是说,通过训练学生们的段落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对段落写作形成一种定势和语感,能够在写出正确句子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连接手段使句子与句子之间在形式上呼应,在语义上连贯。

二、英语段落的建构

1.英语段落的结构

英语段落通常可分为主题句、阐述句和概括句三个部分。

主题句是概括段落中心思想、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子。主题句是整个段落的纲,所有扩展句都要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扩展句即阐述句,是对主题句作进一步论述的一组句子,也就是用具体的事实或实例对主题句加以说明或论证的句子。在段落中,各个扩展句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围绕主题句,阐明主题思想。

结论句一般是段落的最后一句,通常与主题句一样包含着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内容必须与主题句一致,从而实现首尾呼应。

2.段落内部句子关系

段落内部各个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依靠段落内容的整体性、意义的连贯性和衔接的粘着性而逐渐形成的。

(1)段落内容的整体性

段落内容的整体性指的是在一个段落中,主题句、扩展句与结论句三者的相互关联与相互照应,所有的句子围绕一个主题思想,构成一个内容上的整体。主题句是段落的核心,段落内容围绕主题句展开;扩展句是详细阐述论证主题句,与主题句构成内容统一的一系列句子;结论句是与主题句内容相呼应,对段落内容进行总结的句子。总之,一个段落就是讨论一个单一的主题思想,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从而达到内容上的整体性。

(2)段落意义的连贯性

段落的连贯性指的是意连和形连两个方面。意连即在意义上或内容上的连贯性,其表现为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空间、演绎、归纳等;形连则指用连接词或过渡词,将一系列相关的句子有机连接起来。这体现在英语是典型的“形合”语言上。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段落意义上的连贯性,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些显性连接手段,比如逻辑关系词,将内容统一的句子连接起来。

(3)段落结构的粘着性

段落结构的粘着性指的是利用某些语法手段,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表达出来,以达到上下文连接的目的。比如在文章中,上文用一般过去时,下文用过去完成时,通过这种方式自然形成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帮助读者理解段落内容。另外,段落的照应手段还表现在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上。例如,上文提到一个名词,下文可用恰当的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来代替它,使段落层次分明,意义连贯,从而达到段落内容与结构的粘着性。

三、写作训练方法及步骤

1.归纳法与演绎法

英语段落的写作方法,最基本、最常用的要数归纳法与演绎法。所谓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和细节归纳出段落的中心思想,即“先分后总”;而演绎法则正好相反,即先给出主题句或先表明中心思想,然后用一系列的事实和细节来说明或证明主题句,即“先总后分”。这种演绎法更适合英语初学者学习和应用,因为此法有利于作者按照主题展开思路,避免离题。

2.“1331”式段落写作

“1331”式段落写作是英语段落写作训练较常用的一种,也是更进一步的归纳演绎法,其结构清晰明了,表达有理有据。具体结构见下图:

这种典型的段落一般由8句话组成。第一句为主题句,也就是本结构中的第一个“1”;第二个层次扩展句由2、4、6组成,是本结构中的第一个“3”;第三个层次由3、5、7三句话组成,从属于第二个层次,这构成了本结构中的第二个“3”;“1331”结构中的最后一个“1”是第8句,即结论句。这种段落结构是扩展了的“总分总”结构。

从上图可见,这种段落写作方法,在结构上,主体明确,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在内容上,表达有理有据,有概括,有细节,有例证。段落的形式结构与内容相对应,符合归纳的原则和人们的普遍思维模式,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掌握理解。

3.三段论写作

三段论(syllogism)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是传统逻辑中主要的推理方式。三段论就是一个包括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部分的论证,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成为Barbara的那一种,即凡人都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后继者们认为:如果加以严格地论证,一切演绎的推论都是三段论式的。这一体系是形式逻辑的开端,是不同于归纳逻辑的,是西方人常用的推理方法[2]。

同理,我们在写英语段落时,也可以沿用这种西方程式化的说理方法,用大前提阐述主题,用小前提围绕主题推展出细节,最后得出结论。

4.写作步骤

第一步,写好主题句。在这一步骤中,注意句子要合乎语法,注意主题的可写性。第二步,根据主题句,确定推展方法;比如比较对比法、分类法、举例法等。第三步,选择推展细节。第四步,对细节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排列,例如重要性顺序。第五步,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写出扩展句,并用恰当的连接词语连接各个句子。第六,写出结论句,结论句须与主题句呼应,是推展句的总结[3]。

英语段落写作的方法和步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学生在理解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段落意识。

四、段落意识的培养路径

1.加强思维转换的训练

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别决定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段落写作中,要加强思维转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段落意识。中国人在写作中,经常以“归纳型”逻辑、“螺旋型”的思维方式为主,强调辨证,坚持普遍联系,常常引经据典,以“权威”之论为依据,先做说明后下结论,中心点往往到结尾处才会点名;而西方人以“直线型”思维方式为主,强调一致性,因此在阐述观点时喜欢直抒胸臆,直接在主题句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理由或论据,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4]。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应该有意识地将英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加以讲解,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英语的表达习惯,以英语思维来写作。

2.培养组织思路的习惯

所谓组织思路就是要求学生在动笔写一个英语段落之前,首先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层次以及如何表达,做到心中有数。针对表达的内容,不仅要看其内容是否切题,还要看自己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是否能表达出这些内容。如果构思的内容围绕主题,但以自己现有的英语表达能力无法实现,那就最好放弃,然后另辟他法,积极寻找其他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然后,将最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简要地列成提纲,这样既可以在写作中对自己进行必要的提醒,也便于理清段落与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5]。

3.注重段落写作过程中的写前阶段

大多数学生在写作初期,通常要经历一个所谓的写作障碍,即当我们面对一个题目,经常会感到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笔。这种局面要求我们“把题材从潜意识中提取出来,让头脑能够审视它们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将大脑意识中的所有东西写出,不必在意拼写、语法、逻辑等技术性错误,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充分挖掘题材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与题目相关的潜伏于意识中的信息[6]。最后,在这些信息中,提炼并选择最适合的内容。因此,在英语写作训练中,应针对一个主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写出相关内容,再从中进行筛选,选择出那些在内容和意义上最接近、最能论证主题内容的句子,作为英语段落写作的素材。

4.注意汉英段落结构差异

学生在写英语段落时,一个明显的问题就在于学生在行文中容易忽略连接词,整篇文章全凭意念交流,与英语行文规范相去甚远。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不了解汉英段落的结构差异。作为“意合”语言的代表,汉语注重语义,即内容的表达,重内容而不重形式,分段的标准历来是因作者或作品而异,有较大的随意性,无论词、句还是段、篇,都无明显的形态标志,而是一个自上而下、形散意合的语言系统。在段落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形式上的主题句与结尾句,很少依靠关联词,而是用内在的逻辑顺序使其相连,达到神韵意合的状态,只要语意表达清楚即可。与之相比,英语段落结构比汉语段落结构要简单并有规律可循。作为“形合”语言的代表,在语句衔接手法上,英语注重结构,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依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和丰富的连接手段,把句子成分展开,来体现语篇中语意的关联,以求达到深层语义上的连贯,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呈现出“树式”结构[7]。因此,在今后的英语写作训练中,应该利用英语“形合”的特点,如借助大量有形的语法和词汇、逻辑关系词等手段将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地表达出来,注意英语的显性连贯和逻辑顺序,重视英语段落结构以及段落内部句子的结构。

大量的写作教学实践表明,要写好一个英语段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写好一篇符合英语思维、英语文化、英语表达的文章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注重让学生理解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们真正掌握英语段落写作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写作实践中,学生们通过不断地练习,吸收英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文化,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词语选择、句子结构、段落构建以及行文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段落写作形成一种意识,内化成语言运用的思维定势,然后按照这种段落意识去组织思路,构建段落,定能写出好的英语篇章。

参考文献

[1] 高芳.段落意识与写作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9).

[2] 李建明.如何运用逻辑性思维构建段落——大学生英语写作教学的思辨[J].科教导刊,2012(4).

[3] 庞彤心,陈桂斌.从主题句到段落的写作训练——大学英语写作教法初探[J].海南师院学报,1998(3).

[4] 范晓迪.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教学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4(3).

[5] 徐义云,柯艳.试论以段落为中心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0).

[6] 吴锦,张在新.英语写作教学新探——论写前阶段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5).

[7] 刘昕子.基于“对比分析”的英语句子意识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2).

[作者:刘昕子(1978-),女,河南开封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硕士。]

公务员写作意识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词块学习,词块运用,写作水平

一、问题的提出

书面表达是衡量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 它要求学生使用正确的语法、恰当的词汇、合理的结构, 清楚、连贯地表达意思。高中生写作时常犯的错误主要有:语病较多, 语言不得体;连贯性差, 结构松散;表达单一, 形式不丰富等。因此, 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是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出和运用能力。

二、词块的定义和特点

词块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频繁使用的, 具有特定语义和结构, 并以固定或者半固定形式存在, 有利于提高语言生成能力的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或句式 ( 王佩娜 , 2008) 。如 :It’s clear that/the airport/will also havebad effect on/our health.这个句子就是由四个词块组成。英语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词块的学习和运用意识, 因为词块具有以下特点:

1.词块具有 稳定性。 据统计 , 英语中有90%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词块, 一般具有稳定性, 学生用其进行表达, 所付出的努力比自己根据句法结构、词汇用法而生成的句子要小得多, 犯错误的可 能性也要 小得多。 如 :what impressed/moved/interested/me most is that等。

2.词块具有互选性。在写作时, 学生常常存在搜索不到所需词汇、词汇贫乏、选词困难等问题。英语语言是非常丰富的, 英语中存在大量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块, 这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灵活选词、恰当表达、合理创造的空间。如:“喜欢”可以用be keeon/be interested in/be fond of/be crazy about等词块进行表达。

三、词块意识和词块运用对写作的影响

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和意义。下面是两个学生以“新闻报道3月5日当天, 不少志愿者‘扎堆’到养老院献爱心, 以至于老人们被迫过度‘享受’而倍感疲惫 , 令人尴尬不已”为话题写的两篇文章。作文一是一名基础较差的学生所写, 他的文章表明他的英语词块学习意识和运用能力较弱, 体现在作文中的问题主要有:语病较多、词组搭配混乱、选用句型少、语篇特征不明显、文章结构不清晰。

作文一: (选择其中一段)

1.As far as I’m concerned, Lei Feng spirit is a vital virtue forour society, we should take actions to help others and contributedourselves for society.Not only do something in March 5, but fromthe heart.

作文二是一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所写, 他的作文表明他具有较强的词块学习意识和运用能力, 作文几乎不存在语病, 词汇选用合适、得体, 高级词汇运用较多, 词组搭配正确, 选用合适句型, 语篇特征明显, 文章结构清晰, 语言较地道、流畅。

作文二: (选择其中一段)

2.As for me, I’m convinced that we can’t emphasize the important of helping others too much.But we should learn the truemeaning of Lei Feng spirit and it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help those in need in our daily life.As the saying goes: “If you lighta lamp for someone, it will also brighten your path.”So let’s takeresponsibility to help others correctly from now on.

从上述两篇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对高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用词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得体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语句的连贯性,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谋篇布局的驾驭能力, 从而促进对整个语篇的理解与产出, 使文章语句连贯, 结构清晰, 衔接自然, 一气呵成。

四、如何培养学生的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 提高写作水平

词块在语言输入和输出方面具有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优势, 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是笔者平时培养学生的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的一些具体做法。

首先, 教师应利用文章话题, 帮助学生学习和归纳词块, 并创造性地编写小短文。如:以“光盘行动”为话题的词块有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op wasting food/pay no attention to等。

其次, 教师应利用词块的互选性, 帮助学生学习和选择表达地道的好词块, 同时把这些词块加以归纳、总结, 以便学生在写作时灵活、恰当地表达并合理创造, 扎实地提高写作水平。如:表达“很明显”的词块有:It is clear/obvious/apparenthat等。

最后,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平时养成随时发现词块、记录词块及学习和运用词块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在一篇阅读材料中有这么一个句子:“In our life, we have rarely expressed our gratitude to the one who’d lived those years with us.”学习该篇材料时,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express one’s gratitude to sb”是一个值得学习和记忆的词块。

当然, 教师还应扩宽教学渠道, 鼓励学生利用报纸杂志上的阅读材料, 主动提高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 对所学词块灵活地加以运用, 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 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 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awley A, Syder F.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J Richards, R Schmidt.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 1983.

上一篇:黄体功能下一篇:功能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