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体验范文

2024-07-02

自主体验范文(精选12篇)

自主体验 第1篇

*我从《命运》这首曲子中体会到人生的坎坷和莫大的幸福。它让我想到贝多芬本人, 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在成为音乐家前所付出的艰辛。它告诉我:人生路上不可能永远头顶一片艳阳天或脚踩一条阳光道, 很多时候是充满艰辛的。所以我们要在遭遇困难时坚强起来, 这样才有希望。《命运》这首曲子就像人的这一生一样!我终于知道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曲子———那是因为贝多芬想写出人这一生的跌宕起伏。

*这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场内响起隆重而又盛大的音乐, 响起一片片呐喊助威声, 使整个氛围变得紧张, 连空气都仿佛凝聚在了一起。双方开始交战, 震耳欲聋的声响激发了双方的斗志, 他们打得难解难分。中途休息的时候, 双方队员已疲惫不堪, 场内变得那么平静舒缓。可是, 战斗的时间到了, 新一轮较量又开始了, 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他们好像正在进行生与死的考验, 只要出现一点差错, 就有可能被黑白无常带走。终于, 有一方队员倒下了。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放声痛哭。而赢的一方则刚好相反, 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鞭炮齐鸣, 锣鼓喧天。命运就是这样残酷, 有一点点差错就有可能跨越生的界线, 面临死亡的悬崖峭壁。

*明媚的阳光突然不见了, 乌云布满了天空, 海面上刮起了风, 风越刮越大, 海上的船只随着海水的高低起伏不停地摇晃着。船上的人魂飞魄散, 船颠一下, 心就狂跳一下。正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 风停了。人们以为天气转好了, 便在船上欢快地跳起舞来。然而,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 更大的暴风雨在后面等着他们。忽然, 风又舞动起来, 还下起了瓢泼大雨, 雨像一支支利箭射向船只。最终, 船经不住风吹雨打, 翻了个身, 沉入海底。

*我用心倾听着这跌宕起伏的交响曲, 感觉好像站在生死抉择的边缘, 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挣扎了一会儿, 终于, 周围静悄悄的, 一切都平静下来了。正当我觉得可以松一口气时, 突然, 雷鸣般的乐声再次响起, 我又一次感到走入了绝境。但是, 乐曲鼓舞着我向前, 努力向前, 奋勇向前。在音乐声中, 我想到: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 经常会遇到一些崎岖与坎坷, 面对它们, 你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就像贝多芬一样, 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去战胜。人的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坚强地去与命运斗争吧, 相信最后的成功者就是你!

*这首曲子一开始就非常激昂, 给人当头一棒的感觉, 我的心脏都快被这响亮的声音给吓出来了!这首曲子使我想到了大海。大海有时看上去非常平静, 使人感到舒坦, 但不一会儿, 它就会发起怒来, 海面上掀起的巨浪一浪比一浪高, 向我的心头猛扑过来, 就像一头发怒的老虎, 势不可当。而一瞬间, 海面又恢复了平静。这首曲子跌宕起伏, 就像人一生的命运一般, 充满欢乐, 也会充满坎坷。但是, 最终, 经过自身的努力, 我们一定会成功。

*《命运》中好像交织着悲伤和快乐, 时而轻柔, 时而高昂, 时而恐惧,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命运常常捉弄着你, 一会儿让你欣喜若狂, 一会儿又让你悲伤过度, 让你永远琢磨不透。

*我走在人生的路上, 突然感受到恶运向我袭来, 它阻碍了我前进, 我拼命地挣扎, 终于恶运被我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 它慢慢地离开了我, 我感觉浑身轻松, 继续向前走。正在这个时候, 战争爆发了, 一枚枚子弹向我们射来, 到处血流成河。我哭泣着, 伤心着, 我的心十分悲痛, 忽然觉得世界变得凄凉, 没有了欢笑, 只有悲伤。渐渐地, 战争结束了, 我们胜利了, 国家终于在万难中振作起来。我们不再哭泣, 不再悲伤, 不再流泪。我们为国家取得胜利而感到开心, 感到欢乐。

*听着《命运》我仿佛看到了人一生的命运:人在出生后, 一直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多少年过去了, 人长大了, 告别父母, 离开家, 独自到外面闯荡。忽然,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人的头上, 人想尽了办法,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从灾难中解脱出来, 但其他麻烦又接踵而至, 人又千方百计来处理。到了中年, 人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不久, 晚年到来了, 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有了小小的欢乐……人的一生在每个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 绝不可能永远是平静的。

……

自主体验地理教学论文 第2篇

一、创设地理情境,主动参与真切体验

“地理情境”是认知、逻辑、行为、情感、经验、社会状态和历史积淀等要素协同作用,形成的复合型教学环境,是教学行为产生的具体场景和行为展开的背景氛围。情境可以分为两类:真实情境,指能够亲临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的客观存在的地理教学环境;虚拟情境,指借助主观意识或其它技术手段进行重新建构的、对真实情境进行模拟的地理教学环境。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自主体验比较容易操作,也能较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比如,针对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等活动,实现学生视野的有效拓展。“虚拟情境”的创设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有一定的难度,但内容更为丰富,应用范围更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调动更充分,自主体验的参与度和深厚度都能够得到强化。例如,我在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借助自我投射的情感参与,在虚拟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某自然要素的变化,探究这一变化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生动而真切;必修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简述设计理由;选修三“旅游地理”,由学生自己担任“导游”,开展一次体验性的导游活动等。这些都是通过地理虚拟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原理、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着意渗透自主体验

凸现主体,自主体验 第3篇

一、贴近生活,自我体验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这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宗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课堂上,学生如何意识和自我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如何对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等等,是近十几年来被人们称为“元认知”的儿童认识规律的新理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努力挖掘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部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学习《我们的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这首诗歌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然后在小组中观察别人的手,再在小组中讨论手能干些什么。由于这些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触及学生思维活动的“元认知”,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畅所欲言,激发了学生想象探究的欲望,有效地促进每一个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内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3-4年级阅读要求)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想象——体验——想象,教学中应通过这个思维过程,使学生感悟诗歌(或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文的思想内涵,以达到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意境深远的《我们的手》这首诗歌,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读通、读顺句子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默读和思考,让他们静下心来细细地阅读、静静地思考,沉浸于文本之中,并时而记下自己的疑问或感想,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以调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真正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我们的手》的第一节:“我们的手,是电线,在爸爸和妈妈之间传递着光,让他们的幸福像灯一样明亮。”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老师,我们的手,怎么会是‘电线’,并且能在爸妈之间传递光呢?”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孩子都疼爱有加,假如孩子一手拉着爸爸的手,另一手牵着妈妈的手在散步,爸爸妈妈就会觉得生活美满幸福,充满阳光,这时的“手”不就是“电线”了吗?孩子们(学生)豁然开朗,哈哈大笑,感悟溢于言表。又如学习《一双手》时,文中写张迎善的手像“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等比喻,老师就要从这些喻体中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或联想,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受张迎善的这双变形、粗糙的手的由来,并产生对主人公的敬慕之情。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落实主体,体验成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更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然而,只有一次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少数人,更是有悖于“面向全体”、“落实主体地位”之宗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时时牢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无数的机会,让学生表现自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老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要善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常选择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例如学习《手上的皮肤》一文,我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每个人把知道的内容(或知识)在小组中交流,即说说手的用途和特点,感受手的奇妙,获得学习上成功的体验。又如学习《画风》这一课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问:“你们想不想画风呢?”同学们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很是热闹。这时,老师给大家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们也十分珍惜,只见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一会儿工夫,一张张富有感情色彩的画出现在学生的笔下:栩栩如生的风筝、漫天飞舞的雪花、随风遥曳的枊条……孩子们仿佛置身于五彩缤纷的“风”的世界之中。是啊,体验成功,是学生感受心灵的愉悦,是促进学生激情迸发的动力,是落实主体地位的途径,老师们何乐不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面向全體,凸现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功体验,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才能更好地促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科书及《教师教学用书》

充分操作体验,有效自主建构 第4篇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其中的一个片段如下:

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学生提出了多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然后首先要求学生计算24 + 6的结果.

师:谁来说说怎么计算的? 生1:等于30.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1:4 + 6 = 10 20 + 10 = 30.

生2:那个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我们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然后,师在课件上演示)

师:4和6可以怎么样? 生:捆成一捆.

师:4和6捆成一捆就是10,然后20 + 10 = 30.

师:那24 + 9怎么算呢? 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小棒摆一摆.(师见大部分学生不知所措 ,所以讲解 )

师:先摆24根,再摆9根,几根和几根可以先捆起来?

教者费了好大的劲,生拉硬拽,才终于把24 + 9的两种方法灌下去. 然后让他们练习想想做做第一题, 要求学生先圈一圈,然后再计算,大部分学生仍是不知怎么圈,更不谈两种计算方法.

二、我的思考

问题出在哪儿呢? 课堂教学为何如此低效? 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我的头脑中猛然想起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大门口的几句话:你听见了就忘记了,你看到了就记住了;你做过了就理解了. 用这几句话来形容这样的课堂和学生再准确不过了.

1. 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儿童思维的基础上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思维的操作直接制约着儿童思维的发展. 教师应为学生构建动手操作的活动情景,把学生操作获得的正确结论作为展开教学的有力材料,而不是只是看老师操作,要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操作”,为学生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提供足够的表象支撑.

可是,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并没有能够自己思考和操作, 也就不理解为什么要将6根和4根捆成一捆,所以“练一练” 时学生们也不知道该将谁和谁圈起来,只是在教师的命令下亦步亦趋. 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被动应付,必然导致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滞;这样的课堂氛围,必然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育情操和态度的目标难以实现.

2. 有效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因此, 学生的现实经验能够为数学学习提供依托,并帮助数学学习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构, 这一过程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又不断改组与完善数学活动经验.

上述片段,教者没有引领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领悟和获得直接的具体经验,也没有引领学生对所经历的活动进行回顾反思等内在的思考,学生没有形成能够理解的合乎逻辑的、抽象的经验,由于缺少外显操作活动中来自感觉、知觉的经验,缺少通过内化反思形成的抽象经验,教者却要求学生运用经验解决新问题:计算24 + 9,这显然是教者的一厢情愿,是对学生学习经验缺少深入细致的考察所导致的.

三、重新设计

师:24 + 6怎么算呢? 小朋友拿出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 (有些学生不会摆 ,师引导 :先摆多少根 ? 再摆多少根 ? 合起来一共是多少根? )

师:你们摆出来是多少根了吗? 生1:3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把6根接在24根后面数是30根.

生2: 我是先把单根的4根和6根合起来数一共是10根,再加上前面2捆也就是20根,一共是30根.

师:30根是几捆呢? 生2:是3捆.

师:原来不只有2捆吗,怎么变成了3捆呢? 难道小棒会变魔术吗? 你知道是从哪儿变出来的?

生3:我知道,4根和6根合起来数一共是10根,可以捆成1捆,和原来的2捆合起来是3捆.

师:4根和6根合起来为什么可以捆成1捆呢?

生4:因为4根和6根合起来数一共是10根,10根可以捆成1捆.

师:那也就是说只要合起来是几根就可以捆成1捆?

生5:10根就可以捆成1捆.

师:那小朋友能说说还有几和几合起来可以捆成1捆呢?

生 6:2 和 8.

生 7:3 和 7……

师:现在小朋友们看你的哪些小棒可以捆成1捆,把它们捆起来,好吗?

师:(板书)4 + 6 = 10,20 + 10 = 30.

师: 那24 + 9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先用小棒摆一摆,看看等于多少.

生1:4根和6根捆成一捆,还有3根就是33根.

生2: 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20加13等于33.

生3: 9根和1根捆成一捆,一共是3捆,还有3根,就是33根.

……

自主体验教学法:张文仲 第5篇

濮阳县二实小 张文仲

我们濮阳县第二实验小学研究开发的“自主体验教学法”自2008年至今以已有几年时间,在自主体验模式的引领下,二实小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2009年《花开的声音》出版、2010年《春天的脚步》出版、2009年获得濮阳市第三届学术成果奖一等奖。

那么什么是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呢?

一、自主体验教学法的理论

1、自主的含义

自主:自主学习体现的是谁在学习?以什么形式学习?要求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质疑、讨论、研究等形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出结论。

2、“体验”的含义:

指学生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感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教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是指学生在自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自参与而获得的认知与感受。,它是建构学生新的知识体系及各种能力的生成过程,它也是探究过程的反思与成功体验。它应具有如下特点:

(1)实践性:学生通过实验、调查、搜集资料等形式,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培养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生成性:将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加以总结、反思、评价。激活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激励性: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积极的体验,体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合作与探究的愉悦感受。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负责、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体现的既是教学方法,又是学习方法。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在自主中生成体验,在体验中促进自己的综合发展。在“自主体验”教学模式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渗透民主的教学精神。它所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且还关注学生在获得新知的的情感体验、态度生成乃至整个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二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流程

(一)、情景设置,激情导入。这是开篇词,如果能激起智慧的火花,点燃导航的明灯,那么,一节课就有了方向,探索的船就可以起航了。

(二)、阅读质疑,自主体验。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并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有自己各个感受或独特体验。

(三)、合作质疑,互动体验。师生提出问题后,共同寻求答案,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共同交流,说出各自的感受。

(四)、变式质疑,深入体验。就是把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完以后,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五)、应用质疑,矫正体验。此环节就是围绕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做一些练习,看看完成得怎么样,起一个巩固的作用。

自主体验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了“自”字,即自学、自主、自思、自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的快乐。也让老师受益匪浅。

让孩子自主体验 第6篇

* 我从《命运》这首曲子中体会到人生的坎坷和莫大的幸福。它让我想到贝多芬本人,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在成为音乐家前所付出的艰辛。它告诉我:人生路上不可能永远头顶一片艳阳天或脚踩一条阳光道,很多时候是充满艰辛的。所以我们要在遭遇困难时坚强起来,这样才有希望。《命运》这首曲子就像人的这一生一样!我终于知道了贝多芬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曲子——那是因为贝多芬想写出人这一生的跌宕起伏。

* 这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场内响起隆重而又盛大的音乐,响起一片片呐喊助威声,使整个氛围变得紧张,连空气都仿佛凝聚在了一起。双方开始交战,震耳欲聋的声响激发了双方的斗志,他们打得难解难分。中途休息的时候,双方队员已疲惫不堪,场内变得那么平静舒缓。可是,战斗的时间到了,新一轮较量又开始了,气氛又变得凝重起来。他们好像正在进行生与死的考验,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有可能被黑白无常带走。终于,有一方队员倒下了。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放声痛哭。而赢的一方则刚好相反,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命运就是这样残酷,有一点点差错就有可能跨越生的界线,面临死亡的悬崖峭壁。

* 明媚的阳光突然不见了,乌云布满了天空,海面上刮起了风,风越刮越大,海上的船只随着海水的高低起伏不停地摇晃着。船上的人魂飞魄散,船颠一下,心就狂跳一下。正当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时,风停了。人们以为天气转好了,便在船上欢快地跳起舞来。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更大的暴风雨在后面等着他们。忽然,风又舞动起来,还下起了瓢泼大雨,雨像一支支利箭射向船只。最终,船经不住风吹雨打,翻了个身,沉入海底。

* 我用心倾听着这跌宕起伏的交响曲,感觉好像站在生死抉择的边缘,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挣扎了一会儿,终于,周围静悄悄的,一切都平静下来了。正当我觉得可以松一口气时,突然,雷鸣般的乐声再次响起,我又一次感到走入了绝境。但是,乐曲鼓舞着我向前,努力向前,奋勇向前。在音乐声中,我想到: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经常会遇到一些崎岖与坎坷,面对它们,你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就像贝多芬一样,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去战胜。人的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里,坚强地去与命运斗争吧,相信最后的成功者就是你!

* 这首曲子一开始就非常激昂,给人当头一棒的感觉,我的心脏都快被这响亮的声音给吓出来了!这首曲子使我想到了大海。大海有时看上去非常平静,使人感到舒坦,但不一会儿,它就会发起怒来,海面上掀起的巨浪一浪比一浪高,向我的心头猛扑过来,就像一头发怒的老虎,势不可当。而一瞬间,海面又恢复了平静。这首曲子跌宕起伏,就像人一生的命运一般,充满欢乐,也会充满坎坷。但是,最终,经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

* 《命运》中好像交织着悲伤和快乐,时而轻柔,时而高昂,时而恐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命运常常捉弄着你,一会儿让你欣喜若狂,一会儿又让你悲伤过度,让你永远琢磨不透。

* 我走在人生的路上,突然感受到恶运向我袭来,它阻碍了我前进,我拼命地挣扎,终于恶运被我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了,它慢慢地离开了我,我感觉浑身轻松,继续向前走。正在这个时候,战争爆发了,一枚枚子弹向我们射来,到处血流成河。我哭泣着,伤心着,我的心十分悲痛,忽然觉得世界变得凄凉,没有了欢笑,只有悲伤。渐渐地,战争结束了,我们胜利了,国家终于在万难中振作起来。我们不再哭泣,不再悲伤,不再流泪。我们为国家取得胜利而感到开心,感到欢乐。

* 听着《命运》我仿佛看到了人一生的命运:人在出生后,一直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多少年过去了,人长大了,告别父母,离开家,独自到外面闯荡。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人的头上,人想尽了办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从灾难中解脱出来,但其他麻烦又接踵而至,人又千方百计来处理。到了中年,人的生活渐渐稳定下来。不久,晚年到来了,生活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有了小小的欢乐……人的一生在每个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绝不可能永远是平静的。

……

看着学生的习作,我在惊讶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对音乐、对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不一样的。这些山村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许很幼稚、很离谱,但这绝对是他们自己真实的体验。

体验自主探究的魅力之旅 第7篇

一、 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在实践中,教师要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培养科学素养,为幼儿营造安全的学习和探究心理环境,了解并鼓励幼儿的行动、意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创造性。

在一次科艺活动《吹泡泡》中,当我提问:“你觉得泡泡水是怎么做出来的? ”有的幼儿说:“是自来水,然后用手在里面搅拌就可以变成泡泡水了。”我并没有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转念一想,这不正是孩子探究的好机会吗? 何不让孩子按自己的意图试试呢?我问:“这样行吗? ”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要在里面放洗洁精的”。我问:“到底行不行? 那我们一起做实验,好吗? ”通过实验,大家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用自来水吹不出泡泡,要在水里放些洗洁精、肥皂等才能吹出泡泡。我继续提问:“你想用什么工具吹泡泡? ”有的孩子说用圈圈,有的孩子说用空心的玩具,有的孩子说可以用拼接玩具搭一个造型……这些都是孩子们的想法, 我请他们一一尝试。

孩子哪怕一个很小的猜测,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认为教师应为孩子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 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而不是怕孩子提出的问题与课程相背离,在孩子提出问题后,鼓励他们亲自尝试探索,这些亲自动手、动脑的经验将比我们直接灌输给幼儿的经验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

《指南》指出 :“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2]在科学教育中,材料既是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刺激物, 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介和桥梁。

在活动《大大小小的蛋宝宝》中,我对材料进行了三次调整、增设。第一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透明的玻璃碗。第二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第三次材料投放: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三只透明的玻璃碗,鸡、鸭、鹅、鹌鹑图片。在孩子忙着探索时,我善于观察和倾听,注意每一个幼儿有意义的行动,如在第一次投放材料后,发现幼儿因只有鸡蛋、鸭蛋这两种蛋的形状、大小作对比而失去兴趣时,第二次增设了鹅蛋、鹌鹑蛋,比较这几种蛋的形状、大小,并对其进行大小排序,通过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这些蛋宝宝的共同之处和不用之处。当我再次洞察到幼儿对探究活动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倾向时,第三次材料提供了这些动物的图片,让幼儿给蛋宝宝找妈妈,从而再一次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教师既要了解幼儿,了解教育目标和内容,又要了解每一种材料的结构反映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当孩子关注点的行为发生变化时,教师应选择并及时调整适宜的探究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幼儿长时间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推进探究不断深入。

三、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发现式学习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和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在幼儿期,这是比“接受学习”更适合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把教育的出发点从教材转向幼儿, 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更值得重新发现”,“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幼儿更感兴趣”,扩展为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教育内容。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 涵涵小朋友大声喊:“老师, 你过来看! ”那是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些砖头、石子,不知道是谁的提议,孩子们纷纷用这些大自然的材料进行建构,最后边拍手边开心地叫起来:“我的公园建好啦,我的公园建好啦! ”这比起我们刻意布置的游戏区域时,幼儿发展的内容要丰富得多。在没有成人的设计下,在没有道具的供应,没有情境的安排下,他们竟然能玩得这么丰富,真令人惊讶。游戏材料是随处都有的小石子、小砖头,孩子们却能玩得不亦乐乎。从这次活动中看出孩子们对建构这个游戏的热爱。在空余时间我们开展讨论: 建筑师在建构的时候会做些什么事? 建构的流程是怎样的?会用到什么材料?请幼儿一起搜集,从而丰富游戏材料。这次如“蓝天般的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个个投身其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教师作为“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霍钦斯语 ),首先要真正走进童心世界 ,细心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其次要为幼儿提供引发探究的材料,让幼儿大胆探索、不断深入;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不断积累经验,主动建构认知。从而感受自主探究带来的精彩纷呈,体验认知主动建构的魅力之旅。

摘要:幼儿是小小探索家,引导、激发幼儿进行自主探究,对培养多方面素质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案例进行剖析,文章认为应把握好三个要点:营造安全探究的心理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供引发探究的主题材料、推进探究的不断深入;支持幼儿的发现式学习、促进认知的主动建构。

自主体验尝试 凸显课堂活力 第8篇

关键词:体验尝试,美术教学,主体尝试

自主体验尝试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核心, 它作为一种能力,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美术课堂中的自主体验学习, 改变了以前教师讲、学生听, 满堂灌的模式, 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学生带着求知的兴趣, 自主探究,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 大胆地进行美术的创新, 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美术教学中, 自主体验尝试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验教学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与, 自由探究, 主张先试后导, 先练后讲, 先学后教, 具体操作是“从自主体验尝试入手, 从练习开始”, 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尝试策略。它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方面有显著成效, 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拓型人才。我认为美术课以练为主的学科特点非常适合运用“体验教学法”, 有利于推动美术教学改革,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促进全体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均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让学生体验尝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先试后导, 以试为主, 促进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先试后导是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 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 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 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 而教师则退居“幕后”, 对课堂实行监控, 及时指导, 及时矫正, 发挥主导作用。

二、先练后讲, 以练为主, 提高了学生美术自学能力

先练后讲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 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当前, 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后才进行练习, 根本谈不上动脑筋自学。而尝试教学法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现象。尝试教学法从问题开始, 经自学自我解决问题, 再经讨论才去听教师讲解, 是有主体意识的学习。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其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宝贵, 它不仅使学生学会一些绘画技巧, 更重要的是在学会绘画技巧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 掌握思考方法, 发展智力, 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在“神奇的大海怪”的教学中, 先鼓励学生一边看海怪图, 一边想海怪的合成原理, 老师再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 发给每个小组动物各部分器官拼图, 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练习拼摆, 合成许多海怪新形象, 再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合成海怪有什么特点, 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 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 这样学生在体验学习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如在“彩墨游戏”的教学中, 我先设计了学生尝试的兴趣小实验, 并鼓励学生尝试实验, 激励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受到适当的挑战之后, 展现出潜在创造能力。我先在水里滴一些颜料和墨,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变化, 随即采用吸附法用生宣纸把图案印下来, 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又有什么变化呢?同学们带着问题根据学习卡的要求分小组尝试探究, 初步感受了笔墨在生宣纸上的丰富变化, 大家再把尝试的结果进行交流, 学生分析自己作品的特点, 提出问题, 其他同学帮助解决问题, 解决不了的, 老师再引导, 学生发现了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变化等。可见简单的临摹让学生印象浅薄, 自主体验式的尝试记忆深刻。满足了学生尝试的愿望与发现的兴奋, 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 他们在体验尝试中充满了自信和乐趣, 变机械模仿为自由探究发现, 变程式化的训练过程为自主体验、创造的游戏过程, 自学能力也增强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获得美术技能技巧需要花时间练习和探索,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尝试实验。

三、先学后教, 以学为主, 培养了学生美术创新能力

先学后教是指让学生先自学,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系统地教授。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对于没有教过的绘画技法, 看不懂的画面效果或脑中还未成形的制作方法, 学生能够凭借已有旧知识大胆地尝试, 通过自学和互相讨论, 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获得新知和能力, 长此以往, 便逐步形成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不断提高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尝试的欲望,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以问题为导向, 积极投入到丰富的学习活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提出问题, 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 有了这种反射, 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感受成功的乐趣。

1. 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注重鼓励学生质疑, 对于要解决的问题, 让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构思, 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讨论与交流的兴趣, 谈论如何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美丽的染纸”的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自我体验, 激发其参与意识。我先让学生欣赏染纸花手帕, 再说一说有何感想,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么美丽的图案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制作步骤是什么?我们也想试一试……这时再让学生通过讨论与交流, 思维方式更加活跃, 参与探究的欲望增强了, 这对于他们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让“疑”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

有了一定的问题情境, 学生在认知上感到了困惑, 并产生了认知冲突, 引起了定向探究性反射, 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中间碰撞着。我在一年级“神奇的大海怪”教学中, 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带来的一位“朋友”, 这时教室里热闹起来——“这是什么动物啊?”“什么都不像。”……学生产生好奇心, 激起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他们通过讨论交流, 了解了海怪原来是合成的新的动物形象, 并完善了他们的想象力。

体验尝试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等, 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 视学习为乐趣, 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 学生创新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

重体验, 促进学生品德的自主建构 第9篇

一、化“静”为“动”

教师要善于将课本中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将静态的教材内容“激活”, 引导学生在亲历中得到体验。

案例一: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 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 爱喜欢表演的特点, 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这一活动, 在小组里戴上头饰分角色扮演花、草、树、木, 介绍花草树木的作用。 (学生争先恐后表演)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 总有一些同学不保护花草树木。

继而出示视频。

师:花草树木们, 你们此时什么感受?看到这些小朋友如此不爱惜花草树木, 你有什么想给他们说的吗?

……

通过角色扮演体验, 感同身受。这一活动中, 学生会融入真实的情感, 建立生态意识, 学会保护花草树木的技能, 使他们从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人与植物的关系是互惠的, 是相互依存的。

二、“活动”促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小学生的道德体验主要源于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 源于自身生活体验。为此, 我们品德教师要有创意, 巧妙地将课本里的生活模拟出来,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案例二:

《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一课《祝你生日快乐》, 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妈妈怀宝宝的艰难, 教师设计“演一演”这个活动。

让学生亲身体验怀孕的感觉, 通过弯腰、穿鞋、系鞋带、走路等动作体验怀孕。伴随舒缓的音乐, 学生把书包背在胸前, 感觉就像是怀着宝宝, 然后慢慢弯腰, 穿左脚鞋, 系鞋带, 再穿右脚鞋, 系鞋带, 慢慢站起来, 向前走, 走得慢一点, 因为我们怀着小宝宝, 好, 慢慢走, 继续向前走, 慢慢走到自己座位上。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太难受了。

生:不舒服, 别扭死了。

……

师:这才几分钟, 同学们就感觉难受, 不舒服, 可是妈妈怀着我们要10个月, 你们说妈妈辛苦吗? (很辛苦) 但是妈妈不感觉很辛苦, 是因为妈妈爱我们!

此时的学生通过体验已经真切感受到妈妈怀宝宝的辛苦, 从而由内心地发出对妈妈的爱!

三、幸福体验活动造就优良品德

教育人类学家波尔丹诺夫认为, 人在幸福气氛中所体验的时间性, 在某种意义上说, 优于人在不安气氛中所体验的时间性, 这是因为人的信念更多的是在幸福瞬间树立起来的, 只有在幸福瞬间, 人们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完善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完善性和稳定性。

案例三:

在执教《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自画像》时, 我设计一个“风采展示”, 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特长, 对表演好的学生给予“星星”贴画的奖励。

活动开始了, 第一组上台的是李子桥、张瑞、程冉 (均为化名) 。李子桥平时作业老是拖拉, 成绩很差;张瑞虽然很认真听讲, 也能按时完成作业, 可是成绩始终不是很好。

展示开始了, 李子桥用二胡为大家拉了一曲《赛马》, 琴艺娴熟;张瑞则拿出了自己印染的一幅画, 画中的鱼虾就像活的一样, 栩栩如生;程冉捧出了这次语文测验全班唯一的100分的试卷。

“谁的表现最出色?”大多数学生都喊着“程冉———” (学生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同学,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 “还有谁表现出色?”下面鸦雀无声, 过了一会儿学生发言了:

生1:李子桥虽然成绩不好, 可是他的二胡曲很好听, 他还参加区里比赛获得一等奖呢!我觉得他应该得到奖励。

师:真是太棒了, 我们为你骄傲! (向李子桥竖起了大拇指) 这说明李子桥很有音乐天赋, 长大一定能成为音乐家!

李子桥听了后竟趴在桌子上哭了, 也许他从不知道自身的价值, 从不知道自己还能得到老师、同学这么高的赞誉, 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生2:李子桥能得到奖励, 张瑞也可以, 你们看张瑞的画还在我们学校宣传栏展览呢。

师:是呀, 你们看, 张瑞的画画得多好呀, 为咱班赢得了荣誉! (教师带头鼓掌, 学生也都鼓掌) 这个“星星”贴画也该属于你!

张瑞吃惊地张大嘴, 兴奋地接过“星星”贴画, 不敢相信是真的, 满脸通红, 高兴坏了, 在他看来这个奖赏本不可能属于自己, 怎么能不激动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欣慰, 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望。案例中的李子桥、张瑞因老师、同学的欣赏, 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 看到自己的价值, 树立了信心, 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这将激励孩子不断地争取进步!

实践证明, 在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品德认识、转化行为道德能力的原动力。教学中,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去感受、去发现、去评价, 从而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自主体验 第10篇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读, 使学生对新课的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从学生认知规律看, 每一课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的预读基础之上, 如果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情感体验的话就更需要学生课前预读, 以对新课字词、脉络有一个初步的感受。为了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尤其是使中、后等生预读有方, 我多引导学生按这四步去初步体验新课: (1) 借助工具书, 自学生字新词, 读通课文, 并联系上下文体会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或含义; (2) 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 理清课文脉络; (4) 结合课文内容尝试回答课后思考题, 并在预读本上记下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课中“四读”, 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其特色有一个个性化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 学生的阅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过程, 应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 我多在课堂中通过以下四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多层次、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及其特色。如在教学《社戏》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 引导学生细读。

让学生在圈划批注之中对课文概要内容有一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在学生汇报交流《社戏》预读情况后, 我再让学生细读课文, 并要求在细读过程中圈划批注。“圈划”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佳词妙句等;“批注”出自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事情的归纳、产生的问题及评价等, 以便学习交流。如在这课“圈划”情况交流中, 有学生认为:写平桥村的语言十分精炼, 虽然只有一句话, 但表达内容很丰富。第一, 写清了它的位置:离海边不远, 临河;第二, 交代了环境:极偏僻;第三, 指出人口:住户不满三十家;第四, 点明了平桥村人民的生活情况:都种田, 打鱼, 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说明多是劳动人民。在“批注”中, 有学生概括出了作者写的七件事: (1)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 看社戏前的波折; (4) 夜航看社戏途中; (5) 赵庄看社戏; (6) 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7) 六一公公送豆。还有学生认为课文详略得当:详写第3—5自然段, 略写第1、2、4、7自然段,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二) 引导学生“角色”阅读。

让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情境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受。为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如临其境的感受, 我便让学生扮演课文里的角色, 使学生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 进行理解与体验。我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体验后即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同学们兴趣盎然, 个个争着“角色”朗读。为使每位学生都有“角色”阅读的体验, 我顺势提出“角色”竞选条件, 谁能最准确地表达出人物情感特点谁就可以入选。为能入围, 学生又是读, 又是写, 又是捉摸角色的语气, 有的还让同桌听、评。最后在竞选获胜的同学的朗读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双喜胆大心细、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应机敏的特点;感受到阿发纯洁、无私、憨厚之性格;感受到“六一公公”的为人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三) 引导学生“换位”阅读。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赏析课文, 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换位”阅读其实就是进一步的“角色”阅读, 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和要求, 让学生模仿教师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或向同学提出问题, 这样不但能多角度体验课文内容,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能力。如在本课的“换位”阅读中, 一位同学模仿老师“分析”课文层次后, 直接提问同学:《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 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 是不是离题了呢?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讨论后各组发言也相当踊跃, 同学们多认为课文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 (以为是“乐土”) 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 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 非但没有离题, 反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 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 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才干。

(四) 引导学生品读。

让学生在课文的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写作的艺术魅力。对于课文的写作特色的体会, 不能只满足于公式化的概括, 而要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品味写作的艺术之美感, 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本课写作特色的品读中, 有学生认为这课自然景物描写得好, 让人感受到乡村景象的自然美, 我就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远山、“白色”的航船等写景句;还有同学认为在事情的叙述中让人感受到了情感美, 我又让学生归纳出了平桥村乡亲特许小朋友来伴“我”钓虾、游戏, 大家想法找船让我去看社戏, 去时又是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 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 “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等洋溢着爱的温情的场景, 从而使学生在写作特色品味之中感受到文中无处不蕴含着对平桥村的热爱和对平桥村的乡亲们的赞美与感激之情。

三、引导学生课后写作, 让学生在多角度的描写中能对课文主题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优化自主体验 第11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72-1

在我校推进的“优化自主体验”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地理组紧密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依据地理学科特点,在“自主环节”的设计上,通过集体备课展开激烈地讨论,一致认为这一环节应该降低难度,把本节的重点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日本》第一课: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题目:

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自主学习”环节并没有达到我们之前预期的效果。在“自主学习”之后的教师提问环节,仅有少数的同学参与互动,其余大部分的学生只是旁观者,还有几个学生在打瞌睡。课后我及时地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师:“‘自主学习时,你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呢?”生1:“太简单了,没兴趣回答。”生2:“我还没有把书上的内容看完,你就找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了,我跟不上你的步伐,我掉队了。”学生的回答促使我反思,这样的“自主学习”设计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②通过填空题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③时间上很难控制,无法保证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既然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的问题太简单了,那么我们何不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呢?这样的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验设计问题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改进后的“自主学习”效果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全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主动提问和回答同学的提问,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率很高,但是我仔细观察后,发现班上有几个内向的后进生却一直没有举手提问,也不回答同学所提的问题,似乎眼前的一切和他无关。课后我又一次及时地和这些学生进行了谈心,师:“同学们都在争先恐后地举手要求提问和回答,为什么你不举手呢?”生1:“我没有信心,怕回答错误,不敢举手。”生2:“我不知道怎么提问。”

“自主学习”环节经过改进设计后,的确调动了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班上的一些内向的后进生还是不能积极地参与活动。经过探讨,我们决定尝试将“自主学习”和“同伴学习”、“小组学习”结合在一起,给足学生优化自主体验的空间,这一环节重新命名为“自主活动”。

添加“步骤”后的“自主活动”,使得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特别是一些后进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越来越棒,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地理的自信心,争先恐后地参与讨论和发言,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修改后的“自主活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优化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发现主要归功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主学习

在实践中发现: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相互启发、达到优势互补。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过于强调合作讨论,而忽视了讨论前的独立自主学习思考的过程。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必须建立在独立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个人的独立自主学习思考是无法由别人代替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学生的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再展开合作讨论,才可能出现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局面。

二、自主提问

1.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通过成功的提问和顺利回答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这对激发学生自我发展和自主学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学生由于自我获得了成功,就得到了积极向上的成功的情感体验,那么随之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而个人内驱力产生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外部条件都无法比拟的。

2.鼓励学生多创造。

创造是在提问中产生的,又是在不断地提问中才得以实现和完善的,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创造。这种创造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用橡皮泥制作等高线图等等。

三、合作学习

1.分层次灵活地进行分组,确保组内人人参与。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尝试进行了分层次分组:首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不同,按层次分为“专家组”、“基本组”和“潜力组”。我班共42名学生,每组六人,共分为7组,2组“专家组”,3组“基本组”和2组“潜力组”。如果老师没有进行分层次教学,同样难度的探究题,“专家组”肯定最先回答出来,组间差距过大,不利于组间的竞争。所以我又进行了尝试:让2组“专家组”和2组“潜力组”结为师徒组,2组专家组里的6个成员和2组潜力组的6个成员一一进行师徒结对,如果遇到老师分层次进行教学时,按照原先的7个小组进行学习;遇到合作难度稍大,出现“潜力组”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灵活地进行师徒结对,形成新的4组师徒结对组和3组中等组,这样就可以缩小组间的差距。

2.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方式,确保人人有兴趣。

适当的方式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尝试了:课堂讨论、学习竞赛、角色扮演、动手实践和共学式等各种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建立即时评价,确保组内人人成长。

自主体验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

自学, 不是漫无目的的学习, 而是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自学空间。首先, 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 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其次, 自学时可以讨论, 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最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 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提纲过渡到不依赖自学提纲,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个途径,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教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自学要求和思考问题:1、自学课本第100页例1 (从顺数第三行到倒数第五行) , 边看边思考;2、例1中的两个图形各是什么形?它们各有几条边, 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用三角板比比看;3、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 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充分参与中体验数学的奥秘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 因此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比较强, 他们都如未雕琢的璞玉, 心清如水, 潜在的智力如同深藏地底的宝库有待开发。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这种心理特征, 掌握住了他们的认知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 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往往会出现令教师都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 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首先, 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 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 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2. 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3.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4. 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 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 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 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 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 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 摆一个大长方形, 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 层层深入, 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三、联系生活,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

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 产生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教学《小数四则运算》后组织学生开展下列活动:1.调查学校附近几个商店的练习本和钢笔的单价;2.用100元钱配套买练习本和钢笔做奖品;3.如果使购买的套数最多并且质量尽可能好, 你打算购买哪个商店的本子和钢笔?

学生通过调查, 搜集到的数据资料有:甲商店练习本每本1.5元, 钢笔每支3.2元;乙商店练习本每本1.6元, 钢笔每支2.9元;丙商店练习本每本2.1元, 钢笔每支2.8元。根据以上数据, 学生以不同的思路构建了不同的数学模型:1、把甲商店的练习本和丙商店的钢笔配套买, 可以买的套数最多, 即100÷ (1.5+2.8) =23套……1.1元;2、先把丙商店的练习本和甲商店的钢笔配套买1套, 再用剩下的钱配套买甲商店的练习本和丙商店的钢笔, 不仅可以使买的套数最多, 而且其中一套的质量最好……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 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 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 学了即可用得上, 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上一篇:景观色彩设计下一篇:创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