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2024-08-02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精选8篇)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2年4月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56例, 男35例, 女21例;年龄46~75 (61.3±8.9) 岁;原发病:慢性梗阻性肾病23例, 慢性肾小球炎17例, 糖尿病肾病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的年龄、性别、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可用于临床对比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应用对症治疗。采用碳酸氢盐进行透析, 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 血流量约250ml/min, 每周透析2~3次, 透析温度为37℃。每次透析4h左右。对照组在血液透析之前通过静脉注射肝素钠注射液, 第一次的剂量为8mg左右, 并通过体外循环, 以9mg/h的速度持续泵入, 在透析结束前40min停止。观察组在血液透析之前通过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5000U,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不追加。

1.3 评价指标

根据文献[2]将凝血程度分级分为四级:0级:没有数条纤维凝或凝血;Ⅰ级:出现部分纤维凝或凝血;Ⅱ级:出现超过一半的纤维凝或严重凝血;Ⅲ级:透析过程静脉血压显著上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行t检验, 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程度比较

观察组凝血程度比对照组更佳,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其他项目比较

两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后停止及压迫穿刺点所需时间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潜血转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对于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 治疗的前提是建立有效的血液体外循环, 为保证离体血液不凝固, 需常规应用抗凝剂。对因高血容量需要进行超滤者, 抗凝剂的应用尤为重要, 否则可因体外循环导致凝血, 增加患者精神、经济负担。抗凝剂可干扰患者的凝血系统, 破坏血小板, 有出血倾向或已有出血患者中应用后有出血或加重出血的风险, 临床应用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透析, 效果较好。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分子量较低的肝素, 具有增强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和促进纤溶的作用[3]。同时低分子肝素钙还具有抑制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侧支进行循环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钙不会对肾造成损伤, 可控制血小板的数量, 防止出血症状等。而小剂量肝素对凝血因子活性的抑制作用比低分子肝素钙低, 对血小板数量控制效果比低分子肝素钙差, 且出血危险更大。本研究表明, 低分子肝素钙组凝血程度更好, 潜血转阴时间短。

综上所述, 与小剂量肝素对比, 低分子肝素钙对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效果更好,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探讨对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小剂量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选取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8例, 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应用小剂量肝素分别进行血液抗凝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凝血程度等临床效果。观察组凝血程度、潜血转阴时间比对照组更佳 (P<0.05) ;两组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后停止及压迫穿刺点所需时间相似 (P>0.05) 。与小剂量肝素相比, 低分子肝素钙对具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患者效果更好,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肝素,出血倾向,血液透析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 (1) :75.

[2]屈桂茹.单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高危出血倾向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2, 5 (12) :711-712.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2篇

1.1 病例选择

进展型脑梗死患者109例, 男性58例, 女性51例。年龄45~68岁, 符合中华医学会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 发病时间12~72h; (2) 发病6h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 (3) 颅脑CT检查除外脑出血; (4) 无溶栓禁忌证; (5) 家属同意并签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 对照组53例, 两组间性别、年龄、基础病因、既往史、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20mL+NS500mL, 1次/d, 14d为1个疗程, 予控制脑水肿、调整血压、钙离子拮抗剂.神经保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尿激酶20万U加入NS100mL静脉滴注, 30min内滴完, 1次/d, 7d为一个疗程。24h予低分子肝素肝素5000U皮下注射, 12h1次。

2 临床观察

参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1~3级;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6%~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5%。结果:治疗后24h,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4%, 对照组为96.6%, 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d, 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6%、89.6%, 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基本痊愈36例, 显著进步15例, 好转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8%;对照组基本痊愈18例, 显著进步15例, 好转10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81.3%。两组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3篇

[关键词] 脑梗死;低分子肝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Fifty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28 patients with the control group, 26 patients treat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aspirin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92.8%), the control group (88.4%),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treatment group, no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Conclusion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saf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 cerebral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我院2010—3~2011—6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38例,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年龄在75岁以下,血压不超过180/120mmHg;无血液病史,无出血性疾病史,无出血倾向,无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无应用抗凝药物史;起病在72h之内,经头CT或MR除外颅内出血者。入选患者74例,男42例,女32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4.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5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4~74岁。两组性别、年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5000IU腹壁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用7~10d;常规治疗组:用阿司匹林100mg,每天一次;两组均配合应用降压、调脂及舒血宁、胞二磷胆碱治疗。

1.3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五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分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 1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注:P>0.05,无统计意义。

2.1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的显效率为71.1%,总有效率为89.5%;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86.1%。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注射低分子肝素局部青紫7例,未见明显皮肤粘膜出血及颅内出血;对照组有上消化道出血1例,腹部不适2例。查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期间出凝血时间、凝血酵原时间末见明显改变。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恢复缺血区脑组织的血供,从而改善脑梗死引起的症状。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办法为溶栓治疗,但由于溶栓治疗时间长短、易出血、适应症局限等原因,使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非常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迄今,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已经被全球超过200个临床实验所证实,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丰富、适应症最广、经济效益最佳的抗血小板药物,成为急性脑梗死最常规的治疗药物。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聚解获得,具有明显抗FXa和FⅡ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抗栓作用强,增强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3],能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形成。急性脑梗死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扩大及血管进一步阻死,改善侧支循环,缩小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4]。低分子肝素只有微弱的增加血管通透性及抑制血小板功能,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出血的机会明显小于普通肝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抗凝剂。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与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是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有许多患者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及吞咽进食困难,由于其不经过消化道,在给药方法上起到很好的补充,也是很好的适应症。

本治疗组患者中,有多例出现注射部位瘀斑,但停药后均自然消失,未见明显皮肤粘膜出血及颅内出血,提示低分子肝素治疗有良好的安全性。

因此,我们认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特别是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及吞咽进食困难的患者,是个很好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清堂.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吴振东,陈汉波等.低分子肝素钙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50—151.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4篇

1.1 病例入选标准

(1) 符合第四版神经病学教材脑血管疾病制定的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 (2) 头颅CT未见脑出血和明确脑梗死病灶者; (3) 发病时间在48h以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4) 无出血性疾病, 无溃疡病, 无心房纤颤, 24h以内未用抗凝药物; (5) 发病年龄在18岁以上, 75岁以下; (6) 治疗前血红细胞、血小板、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化验均正常, 血糖正常; (7) 频繁发作的TIA; (8) 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1) 昏迷患者或大范围脑梗死者; (2) 近期有消化道出血, 近2个月内有大手术病史者; (3) 血小板<80万/mm3; (4) 全身严重的肝肾疾病; (5) 严重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180mm Hg, 舒张压>110mm Hg。

1.3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46~75岁, 平均58.5岁。发病时间≤6h 25例, 发病时间6~12h 18例, 发病时间12~24h 7例。临床表现:意识清, 肌力2级以上共15例;意识清, 肌力1~3级, 有轻度语言障碍25例, 频繁发作的TIA10例。入院后均立即进行头部CT扫描, 其中30例未见梗死灶, 基底节区及其部位腔隙性脑梗死20例。50例中有高血压病史42例, 有糖尿病史10例, 冠心病史20例, 高脂血症20例, 吸烟饮酒者28例。

1.4 治疗方法

确诊后立即给尿激酶30万U加0.9%生理盐水100m L静脉半小时内快速滴注, 每日1次, 连用5~7天, 低分子肝素钙5 000U, 每日2次, 皮下注射, 连用7天。治疗中常规使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药物配合应用。治疗中若显效或出现并发症可中止或减少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钙停用后3d加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 每晚1次口服。

1.5 疗效判定

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评分1次: (1) 基本痊愈:恢复正常者,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为0级; (2) 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 (3)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 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总有效包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治疗过程中用于对照血凝正常值为TT16~18s、PT12~15s、APTT30~44s、纤维蛋白原2~4 g/L。血凝四项治疗过程中检测值维持在正常对照TT 1~2倍、PT 1~2倍、APTT 1.5~2.5倍、纤维蛋白原不低于0.5~1g/L, 并进行血小板计数。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用药10天后疗效参照以上评定标准, 其中基本痊愈24例, 显著进步12例, 进步10例, 无变化4例, 治愈显效率 (治愈+显效) 72%, 总有效率92%。

2.2 CT表现

全部病例溶栓抗凝后均再行头颅CT扫描, 原30例无脑内梗死灶者, 其中26例仍无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均为治愈者, 6例低密度脑梗死病灶;原13例用药前即有低密度脑梗死病灶者, 其中5例无变化, 另8例出现1~2个新的低密度脑梗死病灶。新出现低密度脑梗死病灶一般直径0.5~2.0㎝大小, 仅3例低密度脑梗死病灶面积直径>4㎝, 10例频繁发作的TIA, 无一例出现新的脑内低密度脑梗死病灶, 其中3例为治疗无效者且为距发病时间>12h者, 未见颅内出血灶。

2.3 并发症

50例中3例出现牙龈出血, 2例出现皮肤瘀斑, 主要在抽血或输液部位, 均未经特殊处理, 经停用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后数日内好转。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由于传供应脑的动脉血管, 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 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 缺血缺氧, 脑组织中心软化坏死, 周围出现缺血半暗, 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故而现代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则是, 打通闭塞血管, 恢复重建血流, 挽救缺血半暗带, 代谢恢复正常, 使得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溶栓药尿激酶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 降低组织纤溶酶抑制活性, 增高纤溶酶性, 因而可溶解血栓。低分子肝素钙具有抗Xa因子,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t-PA, 促进纤溶, 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可抑制血小板—胶原纤维相互作用, 抑制血小板在损伤血管壁上的黏附, 抑制凝血酶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微血栓, 降低血黏度, 从而改善血流黏滞性。两药相互协同达到抗凝、溶栓的目的, 从而改善微循环, 恢复缺血区及半暗带的血流灌注, 恢复梗死区神经元功能。此两药联用具有协同的作用, 可作用不同环节, 从多环节作用血栓, 可能部分或全部溶解血栓, 阻止血栓进展及降低再梗死发生率。且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联用, 降低了出血的风险, 放宽了溶栓的时间窗, 小剂量尿激酶静脉应用操做简单、迅捷, 疗效显著, 且应用范围广,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分次静脉滴注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用尿激酶30万U加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半小时内快速滴注, 每日1次, 连用5~7d, 低分子肝素钙5000U, 每日2次, 皮下注射, 连用7d。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体征评定及观察头部CT变化。结果:治愈显效率达72%, 总有效率达92%;3例病人出现皮肤瘀斑及牙龈出血, 未见颅内出血。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能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改善病残程度。静脉用药安全性大, 溶栓治疗后继续抗凝治疗可预防溶栓后脑梗死的发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尿激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参考文献

[1]陈清棠, 贺茂林.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进展[C].脑血管疾病国内临床研究新进展论文集, 1998:13-14.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毕晓莹, 丁素菊, 郑惠民.不同时间窗低分子肝素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循环, 2001, 5 (3) :228-229.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5篇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4例, 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7例, 对照组男女比例21∶16, 年龄47~73岁, 平均 (63.59±1.25) 岁, 病程5~27年, 平均 (9.26±3.25) 年;研究组男女比例19∶18, 年龄52~77岁, 平均 (67.89±3.69) 岁, 病程5~30年, 平均 (10.36±4.1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低流量吸氧、抗感染、扩充血管、强心利尿剂等[2]。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 4 000 U/次, 2次/d, 两组患者均于治疗10 d后观察并比较其治疗结果。

观察指标:动脉血气指标:血液中的酸碱度 (p H) 、血氧分压 (Pa O2)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肝功能指标:1秒量 (FEV1) 、1秒率 (FEV1%) ;用药不良反应情况[3]。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Pa O2、Pa CO2较治疗前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Pa O2、Pa CO2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肺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其中研究组发生皮肤局部瘀血5例 (13.51%) 。经调查分析得知, 是由于患者机体对注射治疗产生的应激反应, 属正常现象, 对治疗结果未产生严重影响。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即Pa O2、Pa 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说明及时、恰当的治疗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稳定血流的有效措施, 分析原因与低流量吸氧有关, 利于维持患者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并给予特殊患者适量的强心利尿剂, 从而为患者治疗过程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研究组Pa O2、Pa CO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且显示差异明显, 说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分析原因与低剂量分子肝素钙作为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性抗血栓药物有关。

本研究进一步对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且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表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可有效帮助患者肺功能快速恢复正常。分析原因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能够增加患者肺泡间质的毛细血管血液流量, 改善肺部微循环, 从而使肺泡通气和血流比趋向正常有关。另外,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还具有控制炎症, 患者服用耐受性高的特点,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案例, 则有效地验证了临床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其中研究组出现皮肤局部瘀血现象5例 (13.51%) , 经调查得知, 与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和患者机体耐受性有关, 但不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因此患者可放心使用。关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远期疗效, 还有待时间的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且安全性较高, 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74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7例给予常规治疗, 研究组3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比较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a O2、Pa CO2、FEV1、FEV1%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治疗后Pa O2、Pa CO2、FEV1、FEV1%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炎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疗效

参考文献

[1]李慧.低分子肝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7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9) :40.

[2]刘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药物治疗热点[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1) :20-22.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4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00 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57 例, 女43 例;年龄45~75 岁, 平均 (56.67±4.68) 岁;其中广泛前壁梗死40 例, 前间壁梗死20 例, 前壁梗死13 例, 下壁梗死7 例, 前壁和下壁梗死7 例及下壁和正后壁梗死13 例。对照组患者男55 例, 女45 例;年龄44~75 岁, 平均 (55.89±4.47) 岁;其中广泛前壁梗死43 例, 前间壁梗死17 例, 前壁梗死10 例, 下壁梗死10 例, 前壁和下壁梗死6 例及下壁和正后壁梗死14 例。两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配, 其性别、年龄、部位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 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 起病急骤, 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可向左颈及左臂放射, 疼痛呈压榨性, 大多有濒死感; (2) 心电图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等特征性改变; (3) 血清生物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及肌钙蛋白 (T或I) 升高。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2) 患者自愿参与;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4) 年龄44~75 岁; (5) 无其他重大疾病; (6) 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 30 min,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未减轻。

排除标准: (1) 患者拒绝参与; (2) 年龄超过75 岁的高龄患者; (3) 近期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过溃疡性结肠炎; (4) 发病≥ 6 h; (5) 精神障碍患者; (6) 存在溶栓禁忌证。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迅速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用以明确诊断, 根据病情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吸氧, 卧床休息, 静滴硝酸甘油,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 (商品名海普宁,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968, 0.5ml:5000 AXa IU (安瓿) ) 5000 U/ 次, 2 次/d, 连续使用7 d。

1.4.2 研究组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行小剂量尿激酶 (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化学药品, 10 万单位, 国药准字H10920040) 联合低分子肝素钙 (商品名海普宁,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40968, 0.5 ml:5000 AXa IU (安瓿) ) 方法治疗: 6.0×105U尿激酶 (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 ) 加入0.9% 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 30 min内静滴完毕, 连续使用7 d。

治疗期间密切关注两组患者心电图、血常规变化, 根据患者病情对症处理并发症。

1.5 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冠状动脉血管再通评价标准: (1) 治疗后2 h内心电图ST-T段回降> 50%; (2) 患者在治疗后胸痛症状2 h内基本消失; (3) 治疗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4) 治疗后在发病14 h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提早出现[4]。符合上述4 条中2 条或以上即可判断为冠状动脉血管再通, 但仅符合 (2) 和 (3) 两条组合不能判断为冠状动脉血管再通。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以百分比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以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情况比较

研究组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82 例, 再通率为82%, 对照组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63 例, 再通率为63%。研究组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3 例, 心源性休克2 例, 心力衰竭4 例, 出血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1%;对照组患者出现心率失常7 例, 心源性休克4 例, 出血6 例, 心力衰竭8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同时生活、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 据有关文献报道, 急性心肌梗死存在低龄化发展趋势[5]。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危急重症, 病死率较高, 对于这种危急重症的治疗, 需及时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 冠状动脉血管血流恢复越早, 心肌梗死面积越小, 患者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目前临床上常通过静脉溶栓的方法, 迅速开通冠状动脉血管梗死病灶, 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 从而有效限制心肌梗死范围, 挽救严重缺血、缺氧的心肌,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尿激酶属于丝氨酸蛋白水解酶, 主要通过健康人尿中分离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 通过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将纤溶酶原裂解为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同时抗凝效果较为明显, 从而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 达到开通冠状动脉血管梗死病灶, 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的目的, 且尿激酶价格较为低廉, 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小剂量尿激酶的优势在于溶解新形成的血栓, 从而阻止心肌缺血进展性加重和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达到增加缺血心肌细胞的血液供应的目的[6], 同时还可以避免大剂量尿激酶引起的出血倾向[7]。低分子肝素钙属于新型抗凝药物, 是将普通肝素通过化学或酶促解聚方法等特殊工艺制备形成的一种低分子药物, 其生物利用度可达到普通肝素钙的3 倍, 抗凝血因子Ⅹ a活性较强, 能够分离其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 在保有其抗血栓作用的同时还能降低出血的风险。

小剂量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二药合用, 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栓溶解, 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 达到缓解患者胸部疼痛,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目的。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优于对照组, 其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 相比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溶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血栓, 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其临床疗效更优,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寻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方法治疗, 研究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12 h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溶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血栓, 恢复冠状动脉血管血流, 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其临床疗效更佳,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急性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Isogai T, Yasunaga H, Matsui H, et al.Effect ofweekend admiss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n in-hospital mortalit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5, 179 (2) :315-320.

[2]唐中平.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素钙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9) :1125-1126.

[3]张志侠, 李春香, 王凤梅.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343-345.

[4]龙岩, 陈湛洲, 何建文, 等.尿激酶院前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再发风险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21) :69-71.

[5]关跃.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 (6) :18-20.

[6]Yasar Yildiz S, Kuru P, Toksoy Oner E, et al.Functional stability of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J].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4, 2014 (2014) :258-261.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9例,其中男109例,女80例;年龄59~78岁,平均年龄69.8岁;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

1.2 方法

1.2.1 分组

18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0例采取常规治疗;肝素组98例采取常规治疗联合肝素治疗,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1.2.2. 1 常规治疗

卧床休息、低流量吸氧、应用抗生素控制肺部炎症、支气管解痉平喘药物、扩血管及血管活性药物、强心、利尿等常规治疗。

1.2.2. 2 肝素治疗

患者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2500 u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

1.2.2. 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咳喘症状显著减轻,肺部干、湿啰音消失或显著减少,下肢水肿、肝颈静脉回流征等消失,心功能提高l级,尿量较治疗前增加600 ml以上,末梢循环好转;有效:上述各项指标部分减轻或好转;无效:上述各项指标无变化,甚至加重或死亡。

2 结果

两组病例经治疗1周后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长期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出现血液流变学异常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病理生理变化。COPD急性加重期血液处于高凝或血栓前状态,并常有微血栓形成,肺微血管栓塞是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理改变之一[2]。COPD患者肺中组胺大量释放,血小板积聚,毛细血管内皮肿胀以及纤维栓子形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OPD由于慢性缺氧,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容积增高,导致全血黏稠度增加。缺氧和酸中毒又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小板易被吸附在血管壁上,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聚集性增加,致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血流缓慢,血浆外渗,血液浓缩,造成高黏血症。肝素是一种由牛肺和猪肠黏膜制备的带有阴电荷的酸性黏多糖,是由不同结构和各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多糖链组成的复合物,含有多个硫酸和糖醛酸等具有负电荷的功能基因。通过激活抗凝血酶III(AT-III)的活性,抑制Xa的形成,能灭活凝血酶,干扰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并能抑制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肝素带负电荷,能阻止血细胞特别是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降低血黏度[3]。

《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中建议在卧床、红细胞增多症或脱水患者,无论是否有血栓形成的病史应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低分子量肝素能够有效地降低血液黏滞度和防止血小板聚集,增加肺泡间质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改善肺部微循环的作用,使肺泡通气与血流比随趋于正常,改善换气功能提高血氧;防止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解除喉、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通气功能;激化肺泡壁的脂蛋白,水解气道黏稠分泌物,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从而改善气道功能,有利于炎症的控制[4];抗感染,抗过敏,抗渗出,使渗液不易凝固,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异物的作用,从而使炎症改善,分泌物减少,降低气道阻力,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低分子肝素钠具有出血概率小、无须监测凝血指标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对本组病例进行观察,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2.22%,肝素组总有效率95.91%;充分说明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应积极认识到本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可以达到改善肺部微循环、改善肺泡通气、促进炎症的恢复、促进痰液的排出,促进患者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方法 将189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90例,采取常规治疗;肝素组98例,采取常规治疗联合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82.22%,肝素组总有效率95.9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应积极认识到本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应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可以达到改善肺部微循环、改善肺泡通气、促进炎症的复、促进痰液的排出,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

[2]翁心植,王辰.北京朝阳医院呼吸内科专题讲座[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63.

[3]王辰.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23.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 第8篇

关键词:进展性脑血栓,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尿激酶

脑血栓是多发于老年群体的常见脑血管疾病, 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药效的相互促进作用[1]。本研究主要对进展性脑血栓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进展性脑血栓患者15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77例;对照组男45例, 女32例, 年龄42~68岁, 平均 (53.77±2.18) 岁, 病程12~30 d, 平均 (15.33±2.12) d;研究组男46例, 女31例, 年龄43~69岁, 平均 (54.50±2.24) 岁, 病程13~31 d, 平均 (16.06±2.27) d。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给予服用尼莫地平、阿司匹林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药物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研究组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 皮下注射5 000 U低分子肝素钙, 2次/d, 并将200 000 U的小剂量尿激酶加入1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以静滴方式用药, 两组连续用药7~10 d。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昏迷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呕吐、血肿、疲乏、过敏) 。

疗效评定标准:采取CSS中国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分值越低情况越好;采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定意识状态, 分值越高情况越好[2]。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8.0软件统计, 一般资料应用 (x±s) 表示,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结果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和昏迷程度比较: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 昏迷评分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情况:两组呕吐、血肿、疲乏和过敏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本研究中,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和昏迷程度具有明显改善, 分析分子肝素钙能够产生强力抗凝效果, 药物半衰期较长, 可在保持抗血栓作用同时降低出血危险, 且具有促进体内血液循环、防止血液黏稠等作用, 尿激酶作为抗血栓治疗的主药, 能够抑制红细胞聚集, 有效稀释血液, 进而实现溶栓目的[3]。两种药物的联合治疗能够进一步增强抗血栓作用, 阻止血小板凝聚, 从而有效控制疾病形成和发展, 提示在较短时间内患者脑梗死区微循环具有明显改善, 常见的头晕、言语口齿不清、活动无力等临床不良症状逐渐得到良好缓解, 从而能够减少其致残率、致死率。推断研究组治疗后身体康复效果更理想, 生活自理能力较好, 可逐渐摆脱医护人员、家属的帮助, 独立开始日常活动和运动锻炼。

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未明显增加, 说明应用联合治疗方案不仅临床显效率较高, 能够满足基本治疗要求, 而且治疗安全性较强, 该结果可能与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药物相关, 从而可避免血栓的再形成, 减少发生并发症, 减轻患者身体痛苦, 推断研究组治疗期间的配合度和依从性较好, 且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较强, 医患关系良好。关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和生命质量改善比较情况, 有待作进一步的相关试验给予验证和证实。

综上所述, 进展性脑血栓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更显著,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且具有用药安全的优点。

参考文献

[1]冯之英.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6 (17) :128-129.

[2]叶峻嵘.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13, 11 (06) :42-43.

上一篇:角色发展动因下一篇:全程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