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2024-05-26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精选12篇)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音乐基础技能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为各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音乐专业以及各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型课程。在以上几类院校音乐专业课程教学中, 声乐技巧即声乐基础训练, 合唱指挥为合唱基本排练与指挥训练, 二者是即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技能课程。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 艺术基础技能课程在本专业教学领域中不可或缺。《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结合艺术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 开设此类技能型基础课程, 旨在让学生熟练掌握音乐类的基础知识, 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 让学生通过管理类、营销类等核心课程学习后, 将各类学科知识充分整合, 能够具有较强的演艺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熟悉音乐及影视作品的选题策划、制作管理以及发行、营销等。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在艺术管理专业中的开设及授课受到学生专业素质、管理专业方向等因素影响, 与上述笔者所提音乐专业的教学方式有所区别。在对艺术管理专业中音乐学方向学生教学过程中, 该类课程教学模式及创新见下文论述。

1 艺术管理专业为《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提供前提条件

1.1 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

早期艺术管理专业主要以理论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主要在综合性艺术院校及其它综合大学开设。经过长期实践发展, 艺术管理专业不能满足与单纯性的理论人才培养, 综合人才在本专业的发展中逐渐受到重视。各专业型院校在该专业发展趋势的影响下, 先后开办了艺术管理专业, 如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

目前, 艺术管理因开办学校专业侧重方向不同而存在差异。专业性院校偏重技能性人才的培养, 招生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性大学注重培养理论性人才,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综合性艺术院校则将前二者综合, 即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又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 培养综合性艺术管理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是综合性艺术院校, 人文学院下设的艺术管理专业在本校专业建设中由最初成立时的单一性文化教学向现在的艺术技能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转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的教学体系目前也从文化艺术管理音乐学方向和美术学方向调整增加至五个专业方向, 分别是:美术学 (文化艺术管理) 、音乐学 (文化艺术管理) 、音乐学 (音乐商务)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旅游策划与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项目创意与管理) 。以上各专业方向, 需要学生在掌握、了解艺术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之后, 将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知识与之融会贯通, 成为具有艺术院校特点的艺术管理型人才。因此, 在以上各专业方向中开设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势在必行, 是艺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点, 也为综合性艺术管理人才的后续培养提供基本的专业条件。

1.2 艺术管理对人才的音乐基础技能要求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及, 综合性艺术院校秉承培养综合性艺术管理人才的宗旨, 要求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者必需在掌握艺术相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上, 综合管理学方法, 从事相关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在侧重音乐学方向的艺术管理相关专业中, 音乐基础技能的掌握, 是理解、评价相关音乐文化事象的基础。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是艺术管理的音乐基础技能之一。在音乐院校、系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 声乐技巧是歌唱表演的基本技能训练, 即演唱过程中使用的发声技巧, 包括气息的运用、腔体与气息的结合、演唱中的咬字等。掌握基本的声乐技巧后, 结合演唱者对作品、对生活的理解及其自身的文化素养, 对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合唱指挥则由合唱与指挥两部分组成。合唱 (Chorus) 是多声形态的声乐艺术, 从古希腊歌剧形成, 到格里高利圣咏 (Gregorian Chant) 为基础的奥尔加农 (Organum) 的出现, 合唱艺术伴随着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问世而形成。同单声部声乐作品表演比较, 合唱这种立体性的音乐形态本身富有各种变化和丰富的对比, 在日常训练中, 不仅要求演唱者掌握基础的声乐技巧, 而且对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度以及内心默契有高度的要求。“既包括指挥、合唱队员和器乐伴奏等合唱参与者之间的默契配合;又包括各声部在时而相辅相成、时而对比协作的基础上, 各司其职地结合成完整乐思的复杂声部关系;还包括不同声部之间音色、力度的融合、协调以及音准、音量的谐和、均衡, 甚至还有各声部自身的前后统一和发展变化等。”[1]

指挥是合唱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运用指挥技巧去表现音乐, 也是合唱完成的重要参与者。“当合唱艺术创造活动进入舞台表演阶段后, 演唱者与伴奏者是与观众进行听觉、视觉、心灵交流的主体, 而指挥则是准确、放松、自信地带领整个团队将合唱作品呈现给观众, 实现作曲家与听众的心灵沟通。”[1]

综上, 是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的专业要求。在艺术管理专业中, 学生的侧重方向为管理, 对各种艺术事象的管理、策划。上述对声乐技巧、合唱指挥的独立性较强的专业训练, 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整合为统一的音乐基础技能课程《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以熟悉声乐技巧与合唱训练为基础, 二者的基本原理, 掌握有关的歌唱艺术、合唱艺术专业知识, 并具备一定对声乐作品、合唱作品鉴赏能力。

2《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

课程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衡量依据, 对教师在专业方面的素质要求也同样并重。教学相长, 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各方面的兼顾,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对教师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2.1 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专业技能在此不仅是教师会简单的练声方法、懂得识谱唱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教师相当于合唱的指挥, 一个演出的总策划。

首先,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尚未入门, 课堂训练中, 教师不能按照对专业学生教学那样, 指出学生在合唱排练中的缺点后学生能自行完善。因此, 在演唱技巧上, 教师必需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能够熟练带领学生演唱并做到各种示范, 可以进行较高水平的声乐演唱。

其次, 教师带领学生练习、读谱演唱时, 除做声乐示范外, 还要为学生练习弹奏钢琴, 兼职伴奏。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部分没有音准、节奏概念, 教师演奏时必需掌握熟练的即兴伴奏技巧, 以更好地提示学生音准、节奏, 训练他们的音乐感觉。

再次, 笔者于前文已提及指挥在合唱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整个合唱表演的核心。学生结合钢琴伴奏分声部练习, 熟悉曲目整体情况并能熟练控制声音、掌握音准和节奏之后, 教师则作为指挥指导学生进行演唱曲目的整体排练。在此, 教师应掌握指挥的基本姿势并熟练指挥各种节拍的曲目, 以娴熟的手势带领学生演唱。

2.2 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声乐技巧和合唱的教学, 不仅是技能性学习, 深层次解析, 应该将其作为综合性音乐艺术进行讲授。所以, 教师除具有专业的技能外, 还要有相应的知识体系。为适应本门课程教学, 教师应具备音乐、文学和思想三方面的修养。

2.2.1 音乐修养

只有具备较高的音乐修养, 教师才能从容地讲授课程。正如有学者提及:“合唱与指挥是一门‘特殊’课程, 它与本学科的多门课程关联密切。除合唱自身的学科知识——合唱学、合唱训练学、指挥学外, 还与视唱练耳、声乐、作曲等多门课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1]音乐修养包括专业理论修养和专业技术修养两部分。

专业理论修养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条件, 只有拥有全面的专业理论修养, 才能更好地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理论修养所包含的专业理论包括音乐基础、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与作品分析、作曲、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等知识。专业技术修养笔者在上文已有阐释, 在此不予复述。

2.2.2 文学修养

合唱作品有歌词与乐谱两部分组成, 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性表达。作为教授合唱的教师, 需要对作品中歌词与音乐的内容与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准确把握曲目歌词内容的情绪、精神、境界, 把握音乐旋律的运行方式、音乐语言的解读, 把握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

2.2.3 思想修养

思想修养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教师, 要对艺术有执着追求的精神、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忘我的教学精神。只有具备全面的思想修养, 有较高的精神境界, 才能在学生中建立信赖感、依靠感、凝聚力和崇高的威望, 唤起学生对艺术追求的意识, 增强自信、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3 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序地组织学生学习, 协调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良好的课堂表达能力, 可以让教师把自己对声乐技巧的领悟、对作品的理解、对音乐的处理、创造意图以及训练要求等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接受以上信息。

课堂教学是团队协作的一种表现方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与学生主动建立热情、友好、平等、真诚、相互尊重的朋友式关系。教师教学既要严肃, 又不能居高临下, 应该把学生看做与自己一起创造艺术、欣赏艺术的伙伴, 组织协调学生的技能训练, 多与学生沟通。教师应在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 身教重于言教, 以自身良好的学习、教学态度, 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设计

3.1 课程教学原则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 遵循一般课堂的教学原则, 同时结合声乐训练、合唱训练的特殊性进行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

3.1.1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

从总体上进行关照, 艺术管理侧重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音乐素质偏低。对几个专业方向学生音乐素质进行考核, 基本情况为:音乐学 (文化艺术管理) 学生音乐素质相对较高, 部分学生进行过音乐相关技能如声乐、钢琴的学习;其次为音乐学 (音乐商务) 方向, 该专业部分学生对音乐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对学习音乐基础技能有较高热情和积极性;第三为文化产业管理 (文化项目创意与管理) 方向, 该专业方向学生学习音乐基础技能积极性较差, 基本不了解音乐类相关知识, 大部分学生不具有音乐天赋, 甚至极少数学生排斥学习音乐基础技能。

作为地方综合性艺术院校, 学生整体素质 (艺术素质、人文素质) 均不能同专业性院校相比。鉴于上述几种情况, 对艺术管理学生音乐基础技能的教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坚持基础性专业声乐、合唱训练, 让学生适当掌握二者的方法、技能, 能够演唱较为简单的单声部及多声部歌曲, 对这些声乐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评论能力, 同时, 还能在相关活动中参与合唱及声乐训练的策划、指导。例如合唱曲《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的教学, 教师布置这首歌曲主要考虑一下几个方面内容:

首先, 歌曲旋律简单, 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 并且对歌曲的风格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 旋律容易上口。

其次, 作为二声部的有伴奏合唱, 音域不宽, 需要使用的演唱技巧较容易, 因此两个声部熟悉各自旋律后容易配合, 并完成歌曲演唱。

再次, 通过歌曲学习, 学生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合唱知识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乐理常识。

3.1.2 把握教学的整体性、灵活性

在进行《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 鉴于大部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因不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自信心不足, 从而对本门课程失去兴趣。因此, 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灵活掌握课程的进度, 适当调节课堂气氛, 在掌握课程整体进度的同时, 让原本比较单一、枯燥的声乐专业技能训练多样化, 灵活地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组, 如声乐技巧课学生以自由组合为主要方式, 以组为单位, 每组利用演艺策划知识组织、策划各组的课堂演出汇报, 以此训练学生的组织、策划以及表演能力;合唱指挥课程中, 分组学生按照声部组合, 每次课堂训练中除以教师为主导的引导性教学训练之外, 各组学生均会进行分组式的自主练习, 以达到充分掌握合唱的基本规律以及深入解析歌曲。这种自主性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对音乐技能的兴趣, 让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 从而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1.3 掌握专业技能训练环节中的科学性

“歌唱是语言与音乐有机融合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怎样才能发出好听声音的发声技巧, 还应具备感人至深的艺术表现手段, 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只有这样才能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情韵双绝的地步。”[1]尽管咽管、鼻腔、咽腔、喉腔等发声器官对歌唱的表演技巧有重要作用, 但是演唱仍然是一种抽象的艺术, 需要歌唱者通过长期训练掌握各发声器官与气息、语言的平衡, 形成歌唱习惯。

合唱则是在演唱者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后才可以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合唱对声音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优秀的合唱表演, 除应具备良好的声音条件外, 还要有严格而科学的声音训练。通过对声音概念的理解及对声音的运用, 体现合唱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合唱的声音具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合唱声音的一般要求。即一般声乐意义上的要求。主要关注合唱表演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声音质量和声音运用是否符合声乐表演普遍意义上的要求, 如歌唱状态轻松、自然、声音灵活、结实、饱满……等。二是合唱声音质量的特殊要求, 即合唱意义上的声音要求。主要关注合唱表演群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声音是否符合合唱艺术自身的特殊要求, 如合唱声音的一致性、融合性、协调性、可塑性等, 这对合唱至关重要。”[2]

因此, 在《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训练中, 不仅要学生掌握普通意义上的声乐技巧训练方法, 还要掌握合唱自身的声音技巧训练, 二者相互穿插、相辅相成。科学的声音技巧训练, 除了掌握各种发声方法, 科学地使用人体发声器官并将之灵活运用, 在本门课程的技能训练中尤为重要。

3.2 教学环节设计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一样遵循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专业技能巩固及学习评价等几个环节。具体如下:

3.2.1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根据学习进度不同而有所改变。通常情况下, 第一节课, 学生首次接触音乐技能课程, 意识上没有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先从理论上准备以下基本内容, 如:歌唱艺术的概念、歌唱技巧的训练方法、合唱的基本概念、合唱发展历史、合唱分类、合唱训练的方法、单一性的声乐训练与合唱技能训练的共同与特殊性等。

学生对声乐、合唱形成一定的思维形式后, 每次课则可以准备相关影像, 于训练前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 进一步加深对该门课程的认识。此外, 还可以准备相关的文字资料, 从学术上引导学生对演唱艺术和合唱表演艺术进行鉴赏、评价和分析。

3.2.2 课堂教学

结合教师课前准备, 第一次课的教学, 教师主要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 让学生对本门课程做初步了解。遵循传统练声、识谱、合唱排练等几个教学步骤,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第一次课结束后, 每次课练声前可以适当放映合唱训练、合唱表演等影音。其次, 练声阶段, 同传统声乐技巧教授相同, 以单元音发声训练开始, 逐步让学生掌握各种音的发音方法以及各个音位上发声器官和气息的综合运用, 逐级过渡到合唱训练中的各项声音练习。第三, 练声结束后, 为合唱排练阶段。接触新曲目时, 教师通常让学生对曲目即兴视唱以熟悉歌曲的旋律, 这对艺术管理专业学生而言, 受专业素质所限, 难度很大, 大部分难以完成。因此, 该环节的教学, 教师应适当降低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以钢琴演奏演唱曲谱结合对旋律的讲解, 让学生逐句掌握歌曲的旋律, 通过反复教唱熟悉演唱曲目。同时, 对部分自信不足的学生加以鼓励, 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并能顺利演唱后, 则严格按照合唱排练的方法进行各个声部的分级练习以及声部之间的交叉练习。

《声乐技巧与合唱排练》不是单纯的唱歌课, 教师教学应灵活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 实施教学互动, 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会判别声音的好坏, 或根据教师各种教学示范, 让学生进行评判, 还可以让不同声部学生自行组合, 进行声部的组合训练及示范,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

3.2.3 课后专业技能巩固

音乐技能的提高不仅是课堂的学习, 课后练习也尤为重要。在此, 每次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为学生布置课后的练习部分, 这种练习不是独立的声乐技巧训练, 也包括了根据课堂中所播放影音及学生练习现状让他们进行理论性思考,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技能上勤于练习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

3.2.4 学习评价

虽然艺术管理专业学生音乐素质较差, 但是通过整体的教学、实践、思考后, 部分学生的表演、演唱技巧可以达到比较专业的水平。大部分学生对合唱艺术、演唱艺术的鉴赏、评价结合艺术管理专业特点, 也呈现出其独到之处。通常情况下人们鉴赏、评价演唱艺术主要从其技巧、音乐表现力、对观众的感染力等几个方面进行, 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 在他们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并且通过舞台表演实践之后, 对演唱艺术的评价不仅包括以上几部分内容, 同时还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将不同类型的演唱方式整合到共同的表演环境中, 或者对各类演出中不同类型的演唱被整合后是否符合艺术管理视阈下的规律和。对于合唱艺术而言, 学生学习之后同样不止在艺术本体上对其进行鉴赏和评价, 而是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关照合唱艺术的整合、表演。

通观上述内容, 结合近两年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开设《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情况可知,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经过两个学期专业技能学习后, 大部分学生可以演唱如《玫瑰三愿》、《小河淌水》、《一抹夕阳》等中等难度艺术歌曲, 同时, 在掌握合唱艺术的演唱、编排等基础方法之后, 能够自主编排、组织《半个月亮爬上来》、《大海啊, 故乡》、《雪花》等合唱曲目。

笔者认为, 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对《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的鉴赏、评价应以艺术管理专业特点为基础, 以管理者、策划人的身份去思考, 同时结合一个有着丰富舞台表演体验者的身份, 综合性地对课程学习的优势、课程的技巧性、艺术性以及如何在学习实践中体验策划、管理等进行评价, 以此彰显艺术管理专业开设该门课程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4《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在艺术管理专业中的改革创新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是艺术管理将音乐专业的两门主干课程综合后开设的管理类专业基础技能课, 授课方式即保留了部分专业的教学方式, 又有别于音乐专业的教学, 形成具有艺术管理特色的音乐专业技能课。

4.1 传统声乐技能及合唱指挥训练在艺术管理专业教学运用中存在的弊端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在艺术管理专业开设之初沿用音乐专业课程名称《合唱排练》, 同时聘请该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课程教习过程中, 教师完全按照训练纯音乐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对艺术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教学实践证实, 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在艺术管理专业使用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授课目的, 学生并未真正领悟和掌握声乐的发声技巧及合唱指挥的技能。

首先, 技能训练专业性过强, 学生掌握能力不够。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不具备音乐素质, 绝大多数没有音乐天赋, 对音乐的领悟能力较弱。按照纯专业性的训练, 只能让学生走马观花的学习, 没有能力在短时间之内掌握相关的声乐和合唱训练的知识、技能。

其次, 专业性的合唱训练主要以教师讲授、排练为主, 学生主要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演唱、训练, 这种单一性的教学中, 学生主体性体现不够, 学生容易形成学习自主性差的习惯。

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对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不强, 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只注重演唱的整体效果, 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基础以及艺术管理专业的特点, 未能将管理、策划等方面的知识与专业合唱教学相融合, 致使课堂收效不明显。

4.2 艺术管理专业《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针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笔者接手进行《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教学后, 根据目前艺术管理专业学生的现状及艺术管理专业特点, 对本门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一,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仍然遵循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以训练学生的技能为主, 辅以相关理论知识的教授。不能因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逃避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训练。《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毕竟是以唱为主要形式的课程, 因此, 教学必需严格按照声乐发声方法以及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进行。

第二, 以上述教学基本原则为根本, 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艺术管理专业特点, 实施新教学模式。笔者在前文教学设计中已对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有所提及。艺术管理专业的《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不是单一性的技能训练, 该专业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为管理、策划型。因此, 教学上进行了如下变化:

首先, 上课过程中除进行一般的声乐技能训练与合唱排练外, 还增加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通过视、听后与练统一融汇, 充分领悟声乐发声技巧与合唱艺术魅力。此外,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可以分段让学生担任指挥进行专业排练的模拟教学。

其次, 技能训练中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是本门课程最为重要的创新模式。此处所指的理论不仅是声乐发生技巧和合唱艺术的理论常识, 还涵括了艺术管理专业的策划、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样, 实践也并非单纯的演唱、技能练习, 也囊括了学生将所学管理、策划的理论通过课程的学习充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因此, 课程教学中, 笔者秉承艺术管理专业特点, 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音乐专业基础技能训练、学习, 结合相关艺术理论、管理理论, 进行合理性思考, 如对“侗族大歌是否为合唱”、“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改编成合唱曲目后使用汉语演唱和本民族演唱的优势与弊端”、“怎样进行一场大型合唱比赛的策划”等。只有进行有效、合理的学术性思考, 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深刻地认识艺术管理专业存在的合理性。

5《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声乐表演传统考核方式为学生演唱所学歌曲;合唱指挥传统考核方式为学生对指定曲目进行指挥。二者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区别, 前者注重演唱技能考核, 后者则侧重指挥的技能考核。以上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在艺术管理专业使用, 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 学生也不能顺利完成此种类型的专业考试。

针对艺术管理专业特点, 以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为基础, 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将单一性的考核模式改革, 形成多种考核方式并存、针对性强的课程考核体系, 即实行平时考核结合期末考核、技能考核结合理论考核的课程考核形式。

第一, 平时考核结合期末考核。通常情况下, 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四十, 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平时考核主要在每次课程的教学课堂上完成。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少, 男女比例大, 基本为男多女少, 而且不同专业方向侧重点不同, 因此不能如音乐专业学生那样集中授课, 只能以班级为主进行授课。鉴于此种情况, 平时的课程训练中, 作为专业的授课教师, 笔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角色体验的机会, 即作为指挥、排练者进行专业训练。学生在角色体验中的表现即纳入平时考核范围。此外, 笔者会不定期在课堂学习后留下相关的问题, 学生课后进行资料查阅、思考后于下次课进行作答。笔者则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纳入平时考核范围。

期末考核为技能考核, 以小组演唱为主要形式。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实行自由组合方式, 最少不低于五人。按照合唱分类, 可以有女生组合、男生组合、混声组合三种形式。考核时, 每个组合演唱曲目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具体而定, 或者为课堂练习曲目, 或者为自选曲目。不论什么曲目, 学生均严格按照平时上课训练的要求演唱, 并遵循合唱的原则进行考核。

这种技能考核方式, 不仅考察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 而且还考察了学生的团体写作能力与组织能力, 与他们的专业密切相关。

第二, 技能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不论是平时考核还是期末课程考核, 都将理论与实践穿插进行, 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技能训练, 同时在技能实践过程中通过思考提高专业理论修养。这样的考核方式, 既能检查学生的实践水平,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术理论水平。

《声乐技巧与合唱指挥》虽然是音乐基础技能课程, 但是其中仍然有很多重要的音乐艺术理论知识。这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单纯作为技能课程进行教授,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后认为, 要将这么专业的课程在艺术管理类学生的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仍然要理论联系实践。以实践为基础, 让学生对专业基础技能的掌握达到入门甚至更深层次;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技能学习, 同时通过思考技能训练中遇见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管理类课程学习中, 能有效地将艺术与管理、策划相结合, 实现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目的, 也是本门课程为艺术管理类学生开设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平黎明.合唱与指挥[M].广州:暨济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许讲真.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3]卢新予.声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2篇

【背景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与教育部同级的国家直属科研机构,起点教育为硕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是经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批准成立的全国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产业将不仅在短期内逆势而上,未来还将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主任在 “2009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文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报告指出,在全球文化市场、文化产品贸易市场上,中国总量占到19%。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文化产品生产国。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好莱坞、百老汇的文化产业机构都面临着资金链条断裂的困境,很多有历史或有很强创造能力、影响力的品牌企业资产价值大大缩水。全球文化资本博弈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为中国的文化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兼并重组的机会。中国在文化产品的制造方面能力大大增强。如何建设与管理文化艺术品牌,如何提高文化产品的创造性、艺术性与商业性,如何多渠道解决文化艺术产品的投融资问题,为培养促进文化艺术人才管理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举办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艺术管理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院简介】

1、学科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第一所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院。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研究生院,我院现有38个教学系,80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8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研究生院评价》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入选中国19所一流研究生院,并以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第一,文学第二的成绩,当选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排名第一的研究生院。

2、师资优势

全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36名、硕士生导师495名。学者们贡献了大量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以来的45次学习中,我院共派出10多位专家学者为政治局委员进行授课,占授课教师总数的15%,位列第一,领先于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被香港《大公报》评为中国十大智库之首。在《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的505名“杰出社会科学家”名单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入选“杰出社会科学家”的学者人数达157人,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首位,位居第二位的北京大学入选人数为51人。

3、在职研究生教育历史成果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自1989年起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是全国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教育项目时间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截至目前,共开设四百多期课程班;开设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史学、哲学等数个学科领域,47个专业及专业方向;累计培养了上万名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学员,绝大多数学员目前已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高级领导干部和学术研究带头人。【项目优势】

1、权威的师资团队

授课教师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相关专业资深教授担任,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及政府官员举办专题讲座。

2、灵活的教学方式

课程班采用课堂讲授、集体讨论、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兼顾理论与实务两方面知识的传授与训练,全面提高学员的理论修养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3、优质的教学管理

为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为学员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每个班级配备了专职班主任,并制定了班级教学监督、教学质量评估、学习资料网络共享等科学的管理制度。

4、丰富的图书资源

我院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研究生院本部图书馆藏书27万余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有18个图书馆,馆藏文献共计500余万册,研究生院和部分研究所图书资源可对在读研究生开放。

5、超值回馈与收益

我院在读课程班学员可以任意免费旁听其他专业课程;并可参加我院定期举办的各类高水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把握学科前沿动态。

6、畅通的申硕流程

凡是符合申硕条件的学员,在就读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期间,即可根据我院畅通的申硕流程快速进入申硕程序。

7、免费的申硕辅导

为帮助学员更好地准备申硕国家统考,我院固定于每年3月免费为学员举办英语考前辅导,直击考试精髓,大大提升申硕过关率。学员申硕期间可免费反复参加。

8、强大的校友网络

我院将为课程班学员组织拓展训练、运动会、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增进学员间的友谊,为学员创造良好的交流机会与人际拓展平台。【课程设置】 公共课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英语 专业基础课

1.中外哲学史

2.西方诗学与美学专题 3.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发展

专业课

1.美术史

2.现代西方美学 3.设计美学

4.中国绘画美学 选修课(选开)

1.文化艺术品牌建设与管理

2.审美心理学

3.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

4.艺术史(含西方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专题讲座(选开)

1.文化艺术项目的整体营销与策划

2.文化艺术领域筹款与赞助 3.文化艺术领域法律问题

4.文化产品艺术性与商业性 5.文化项目设计创意与宣传

6.文化产业经营与艺术经纪人 7.中国演出市场现状与前景

8.文化产业发展与地域特色 【学习费用】

学费21,000元,报名费200元,教材资料费800元,共22000元/人。【报名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职学习;

2、大专及以上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社会在职人士均可报名参加。【报名流程】

1、学员提交报名申请表、个人身份证复印件、最高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1寸免冠近照4张、报名费200元(未录取退还,录取但未入学者不退);

2、学院审核学员报名申请资料,择优录取;

3、学院向已录取学员寄发录取通知书;

4、学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按规定方式与时间交纳学费;

5、学员在开学当日持交费凭证办理报名注册、领取相关资料,正式入学。【学习安排】

1、学 制:两年,共四学期;

2、学习时间:限招30人,最后补录2人!(报名请提前一天电话预约)

隔周周末上课一次,周六、日全天;上午9:00-11:30、下午1:00-4:30

3、学习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证书与学位】

1、学员修完全部课程且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钢印、红印、统一编号)。

2、符合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条件的学员可按照我院相应规定申请硕士学位。【报名咨询】

报名电话:010-64728387 *** 杨老师 方老师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質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创意产业是一种智慧型产业,高度依赖着人类的创意能力和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虽然在其中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两种提法,但确不能完全将其分段开来。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一脉相承。笔者对文化创意产业有如下看法:1.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简单的传统产业,它是相对于任何传统产业而言一种具有新型创新形态的产业。这也就滋生了新的产业类别,如数字电影、数字音乐等,这也是将传统文化艺术与高新科技相结合的结果。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一体化产生的产业形态。2.创意产业的最大价值在于与其他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通过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促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需要创意化的文化艺术增值服务加入到科技产品中。文化创意能赋予科技产品更高的附加价值。这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愿景。从单纯的一个科技产品,跨越到一个能满足客户心里需求、精神享受、获得更好的品牌认知的满足感与愉悦感。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总结文化产业发展而得到的概念,但同时与过去传统的文化产业不尽相同。文化创意产业促使制造业充分发展,服务业不断成熟。文化创意产业中既需要服务业中文化艺术的内容资源,也需要研发、制造等高科技内容产业的支撑。用一句最为精简的话来概括,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取某种文化艺术元素,赋予人类的创意与智慧,加以高科技的支撑,形成的产业。文化和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文化创意产业是传统文化艺术与高科技的衔接和统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运作更加的动态化,文化艺术与科技结合是市场运作的高端方式。当今的消费时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是精神化、心理化、体验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必须改变过去常规的生产、设计、营销模式。而是代之以富于创意化的策划、设计、营销、消费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产业链运作模式,运用创意将文化艺术与高科技相融合。下面,笔者以《云南映像》为例,从创意策划、创意设计和创意营销三个方面阐述文化创意产业理念下的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

三、《云南映像》开发独特文化资源的创意策划

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进行产业链最前端的策划,讲究的是因时、因地、因人。深刻地對国情、地情、政情、人情进行把握,挖掘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理念识别。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云南省是文化大省,汇聚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风俗节庆、建筑、服饰等。其中,云南的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最具代表性。如哈尼族的铓鼓舞、彝族的烟盒舞和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舞、傣族的泼水节等等。这些都是云南文化的巨大优势,也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所在。但是,这些精彩的土风文化艺术在山村外界很少有人了解,一些古老的山歌也即将失传。但是,将这些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加以开发,便可以将它们记载下来、流传下来。而且,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将大大提升云南省的经济竞争力,是云南唯一的、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

四、《云南映像》创意策略设计

杨丽萍说过:“《云南映像》既不表现甜美也不表现酸涩,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舞蹈,她是全人类共性的东西。”这句话正是这部舞蹈诗的精髓所在,她的风格为原生态,最自然最接近人性的表现形态。

《云南映像》在演员、服饰、节目编排等方面都围绕着一个理念进行运作,就是要保证“原生态”的真谛。演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农民最能表现出原生态的质朴和真诚。舞台所用到的服饰道具反映出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真是的生活景象。《云南映像》更是将云南最出色的民间文化艺术通过舞台的形式呈现出来,“原生态概念”贯穿在整个舞蹈诗中。

五、《云南映像》的创意营销——与科技结合的多元化发展

《云南映像》是一部艺术作品,但却很好的将文化艺术与科技、资本相融合,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市场运作。在热映前期,以软、硬广告进行投放宣传。最重要的是,《云南映像》的营销推广工作中,运用科技,产生虚实联动,增强了项目的可操作性。《云南映像》将传统媒体与科技发展所创造的新媒体相结合,互联网、电视网、通信网三层传播将消费者包围在《云南映像》的信息之中。这种高科技环境下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手段将《云南映像》的信息最大限度的传递给了消费者。在科技支撑的整合营销下,《云南映像》的产业化运作逐渐成熟,促使多个版本同时运作、艺术生产流程、舞台演出管理以及营销运作水平不断提高。这一切有利因素也积极催生了一个多元化产业模式的构建。《云南映像》的成功正是将文化创意产业中三大关键要素——文化、科技、资本的融合发挥地淋漓尽致。

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文化的竞争,在产业的发展中,文化的基础上,做到文化、科技、资本的三方位交融,正是产业价值最大化的必要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政道.科学与艺术[J].天津科技,2004(6).

[2]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OL].大众网,2008-01-10.

[3]王敏.文化创意产业究竟是什么——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浦[J].文化月刊,2012(6).

[4]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G].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刘华杰.聚散两依依,科学与艺术的关系[J].民主与科学,2002(3).

[6]胡天君.科学与艺术[J].科学与管理,2002(3).

[7]张宏玉.论科学与艺术发展的同步性[J].石油大学学报,1995(1).

[8]张振鹏,王玲.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定义及发展问题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9]吴庆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J].经济师,2010(8).

[10]顾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4篇

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有着明显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项目审计主要以竣工后的事后审计为主, 造成了审计人员脱离了项目具体建设的过程, 从而影响了审计人员对问题的发现。这种审计即使在决算审计时发现了问题, 但是损失已经造成了, 同时因为政府项目建设周期长, 投资大, 因此发生问题后难以挽回, 不但容易造成资金流失、贪污腐败, 而且影响了国有资金的使用安全, 影响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 运用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可以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整个阶段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及时的更正, 有效额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以及项目的顺利实施。政府投资应该加强全过程跟踪审计方法的运用, 这样就可以减少项目的损失、实现民生工程投资建设的目标。

从跟踪评审内容来看, (1) 施工前期阶段:施工前期包括设计、招投标及签订合同等阶段, 从设计方案等源头上进行造价控制,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统计虽然设计费只占工程费用不到1%, 但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却达75%以上,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另外, 招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给予所有投标人平等的机会, 享有同等的权利, 履行同等的义务。 (2)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是整个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在此阶段, 资金投入最多, 持续时间最长, 涉及的单位多, 现场情况复杂。

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审核所有参与图纸; (2) 审查并优化施工组织设计, 提出对对施工方案有意义的建议; (3) 相关工程变更和施工签证审查, 针对由此引起的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的变化需要进行完善调整, 并且对于现场的隐蔽工程做好记录归档; (4) 工程款的拨付, 依有关的地质勘察单位、工程设计单位、造价咨询公司和监理公司等单位签订经济责任合同, 明确因其工作失误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项目跟踪审计出现的问题分析

1. 审计内容主要以防弊和差错为主, 对项目绩效不进行评价

揭露与发现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纪问题是投资审计最为主要的内容, 项目审计工作者的重点审查工作在项目设计、项目建设、项目施工以及材料采购等相关单位的资金收支和资金管理等问题。

2. 审计措施落后且审计人才匮乏

工程投资中审计内容相当复杂, 而且投资审计的专业性非常强, 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者除了应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以外, 还应当具备法律知识和工程建设知识, 但是就现阶段我国工程审计工作者的自身能力分析, 审计工作者大多以财会专业人员为主。与此同时, 因为工程招投标、签订合同和施工等内容形成的数据转换和数据采集的难度较大, 而当前审计工作者的计算机掌握情况十分有限, 导致审计措施相对后落。

三、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思考

1. 强化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造价咨询部门应该重视项目前期和设计阶段的工作, 其中, 重点是重视设计阶段的审核, 尽早参与审计工作, 预防为主, 为接下来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针对工程造价咨询部门的特殊性, 需要一专多能并且有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想要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就要具备一只作风硬、能力强、业务精的队伍。

3.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

要想审计人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跟踪实施办法, 让跟踪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并且具有操作性。

4. 加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优化审计环境

在内部审计的环境下, 审计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工作的价值观, 切实的调动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除了涉及国家安全内容之外, 应该读错单位展开进度公开、业务公开、程序公开等;在外部审计的坏境下, 首先积极的取得上级部门的支持, 然后展开有关部门包括施工单位、建设部门、监理部门的工作协调, 在目标上认识上取得一致意见, 从而得到各部门的支持。

5. 加强跟踪审计业绩考核标准的建设

跟踪审计的业绩考核, 一般来讲都比较注重审减额, 但同样也要对实际跟踪投入与效果的综合判断上来比较。通过过程跟踪审计, 除直接产生诸如工程结算审减额的提升等显性效益以外, 取得的隐性经济效益提升才是其更主要的工作业绩表现。

6. 关注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

将绩效评价管理措施制定出来;坚持落实关口迁移策略, 强化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力度。

四、工程案例

自2010年至2012年对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一期工程进行了为期约两年半的全过程现场跟踪评审工作, 由土建、装饰、水电暖通、智能化、市政、景观绿化等各业咨询人员及配套资料收集人员近十余人组成的跟踪评审工作组, 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分别派驻现场开展工作。

1. 按照招标投标相关法规, 严格监管、规范工程的发包程序

本工程于2010年4月在昆山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 实施了公开招标工作, 由某公司中标承建。其中给排水、电气安装、消防、暖通、舞台设备等为均专业分包暂估价, 由建设单位负责、中标总承包单位某公司配合进行二次分包招标。本工程专业分包暂估价为5亿多元, 占总价的60%多。跟踪评审单位严格监管各专业分包招投标工作的合法进行, 积极参与发包方式、发包价格及分包结算方法的确定。

2. 按照市政府要求, 规范设计变更程序

本工程设计图纸在招标工作完毕后方正式审图完毕, 这使得通过图纸审核发生的强制性变更在招标标底编制阶段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且综合以往的投资控制工作经验, 绝大数工程实际施工中均存在各种各样的变更。现场工作组严格按照昆政发[2005]75号文要求, 监督履行相关变更备案手续, 并将变更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 统一计价管理流程及程序

本工程建设周期长, 涉及的专业多, 为防止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资料的混乱及遗失, 在中心的指导及业主的积极参与下, 工作组一进入现场开展工作, 即对本工程造价计价管理的流程及程序、以及相关资料格式要求进行了统一和规范, 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实施。从而使得本工程虽然实施周期长涉及专业众多, 但各专业、各实施部门按流程审核, 井然有序, 资料完整规范。

4. 有效实施了项目投资的动态管理

项目实施过程中, 项目组根据施工承包协议、招标文件、投标报价单价、进度计划, 每月对监理月度计量报表进行核定, 规范项目计量程序和计量标准, 按结构部位及专业类别阶段及时提供成果报告, 出具咨询结论;按月出具投资完成情况、投资变化情况咨询成果文件, 动态掌握了项目的投资进程;项目组在跟踪评审过程中根据项目开展情况, 对项目概算及时进行了修正调整, 为本项目投资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性依据文件。

5. 积极主动收集现场资料, 为竣工结算提供过程依据

现场评审工作组有针对性的参与项目隐蔽工程的验收, 做好相关资料备案管理工作;保留了大量的现场原始数据并留有影像资料, 杜绝了后期计量中的扯皮现象。

工作组成员每天踏勘现场, 对现场的施工进度、隐蔽工程施工、主要材料设备的使用等均进行了记录备案, 留有大量的影像资料及施工进度记载, 有效防范了今后结算中可能存在的扯皮推诿现象。

6. 及时分阶段核定有关完工分部工程核算, 并提供整套结算报告

本工程于2011年底即完成了桩基、围护桩工程合同内工作量的结算评审工作, 主体工程量于现场基本核算计量完毕, 大大减少了竣工结算评审时的大量的工程量计算工作, 从而有效提高了项目评审效率。

7. 为建设单位提供了专业造价咨询服务

评审工作组现场专业、有效的评审工作同时给建设单位提供了专业的造价咨询服务。工作组专业人员及时参与现场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询价、比价, 为建设方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情况所涉及的协议价款变更进行测定, 协助建设方做好日常反索赔事项, 审核施工单位的索赔要求;对涉及造价较大的设计变更、材料选型、施工方案等进行多方案造价比较, 帮助业主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五、结语

通过本工程现场跟踪评审工作的实施, 可以认识到, 对项目的有效投资控制要从源头做起, 从项目列项概算做起, 把握项目概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只有有了完整、合理、准确的项目概算, 才能真正成功实现以概算控设计, 概算控预算, 预算控结算的投资控制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思德.论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管理[J].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6, 21 (15) :10-11.

[2]赖汝岳.浅谈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J].广东科技, 2006, 40 (22) :22-24.

[3]项纯.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情况分析与借鉴[J].铁道工程学报, 2009, (3) :105-109.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5篇

文化产业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文化艺术的科学化管理,只有科学化的文化发展管理才能让文化产业更加快速的发展。过去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才会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只有录用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才能让企业良性发展,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文化艺术管理的运用现状

当前文化艺术管理的主要问题还是管理人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国家对于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都让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优良。文化企业的外部发展氛围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如果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线是国家宏观规划过的,那么在航行过程中航线的策划则是由企业的自身发展决定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还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来进行专业技术的支持。文化产业中管理人员的任命途径一般都比较广泛。在文化艺术的体制变革中管理者一般是从事业单位转变成企业单位时的单位领导人,或者是跨专业部门转行过来的领导者,以前这些领导者不一定具有文化艺术的事业管理能力。第三种就是家族式的艺术管理者,一般来说他们并不是专业的艺术方面的人才,也不具备专业的管理职能。在这样的选择管理人员的制度中任命的管理人员一般是不够专业和规范的。这是我国的历史原因决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相较发达国家是比较晚的,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是粗放型阶段,国际化集约水平也不够,管理者在管理文化艺术产业时运行操作的方法都较为低端。在一些城市和省份都开始转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法,以前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开始向企业化的道路上转变。然而这样通过转型形成的企业还不能够像农业型企业那样具有专业化的人才市场,高端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还比较匮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1]。

2文化艺术管理的改革方向

要改变当前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匮乏,最主要是让新文化企业不再不断消耗原来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需要引进更专业的新人才维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原来的领导者如果能做到在新企业中有岗位可以转换,不再做非专业的部门的领导者,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获得新的职位,企业的新血液才能促进企业的综合发展。适当的优化新进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待遇水平,就能让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对企业产生忠心度和诚意度,不至于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规范的任用管理者才能拓宽企业的发展道路,对企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挂历,让企业正确的做出对发展前景战略性的运筹和规划,在企业的文化艺术管理方面要改革和优惠企业内部的体制和政策,让专业的艺术文化管理人员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文化艺术管理方面取得成绩。如果能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让领导方式更加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化产业就能革新体制,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创新度。目前情况是部分由艺术家自己创建的个体文化产业,他们很难摆脱避免民营企业所存在的弊端,即家族企业,他们不愿意聘用外来的专业管理人员,很大程度上是担心外聘管理者对他们不忠,甚至怕外泄他们的资料信息。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员才能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发现新的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进行规划生产出更加优秀的文化产品,不按照家族式的陈旧管理模式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西方国家学习。西方国家的操作方法整体来说优于我国,在观念意识上我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管理的关注度,要意识到文化艺术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去思考我国企业文化艺术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艺术管理模式,来让我国的文化企业更加专业和科学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有很多企业在资源的获取上都没有专业的途径,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中国企业虽然拥有比较高的创作水平,却不能获得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程度的利益[2]。解决这样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对于文化艺术的管理。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落实专业和科学的管理政策。因此一定要对目前的管理者机制进行改革,将企业前身的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遗留问题处理妥当,通过专业市场聘请更加专业的文化艺术管理人才,让陈旧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改头换面。让专业人才进行更为专业的文化策划、文化运营和文化销售。在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需要让中小企业联合起来,才能将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做大做强。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大大提升。我国对于文化艺术管理的相关政策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宏观角度来说还需要政府的法律条文和政策的加倍支持。为更新管理要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文化产业方面需要优秀的管理者运筹帷幄,才能发挥出文化艺术管理都作用。

3结束语

文化产业是现在国内产业发展中的新兴力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文化产业的专业管理起步也比较的晚,整体的企业规模范围也还比较的小。国内的文化产业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观念和实践上的诸多问题,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但整体还是在朝着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文化艺术企业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的提升。家族化的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的淘汰了。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走上了逐渐革新的道路,专业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提高。我们可以吸取多方经验和教训,调整自己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管理结构,逐步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采取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管理文化艺术企业,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的快速和稳固。

参考文献

[1]卢仁声;傅荣;吴成钢;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与文化共舞 与艺术共享 第6篇

杨兆华:富安娜在历史里面创造了很多的第一次,1995年第一家品牌专卖店,第一家品牌直营店,第一个做艺术家纺,也是第一个做SAP,很多都书写了历史,交出了非常好的业绩。去年有人问过,富安娜为什么增长这么快?账是怎么做的?我说因为富安娜的管理好才能利润的增长超过销售额的增长。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富安娜一季度的数据来看实现了双增长,也引起了行业极大地关注,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信心。

我们的调查发现,一味的大红大紫实际上重复利用率很低,也是一种浪费。从循环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来看也是不理想的。我觉得富安娜现在做了这么一个尝试,我们期待它是一场革命。今天看到富安娜的东西,我觉得有突破,这是从产品的角度。我期待产业充分肯定。因为最后谁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市场说了算。

希望富安娜能够通过今天这个活动作为切入点,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家纺文化,从家纺文化去考虑。我们看到了婚庆的变迁,就可以从五千年的文化里面学习、传承,我们才有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源泉。第二,我期盼富安娜通过今次的活动能够引领家纺行业在细分市场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因为很多市场细分是市场行为,靠行政是不能办到的,我们非常期盼行业的领头企业带这个头,能够进行市场细分,达到产品特色,实现品牌忠诚度。如果品牌没有忠诚度,今后很容易落到行业的恶性竞争,因为你的客户群是不固定的,要维持增长,维持消费只有靠价格竞争。只有维持了品牌忠诚度,你的增长才是可持续的。所以我们相信富安娜有这么好的基础之下,在林国芳董事长的带领下会办得越来越好。

李当歧:刚才富安娜发布会上已经非常清晰从历史的踪迹做了一个总结,我觉得富安娜不光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文化研究机构,对于中国传统婚庆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

各朝代不一样,像汉唐,我们平时知道的凤冠霞飞,这里有凤冠没有霞飞,这些东西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前夕,甚至于60年代初的时候,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农村的婚礼上我还见过凤冠与霞飞在婚礼中。红色有很多象征意义,我们知道红色象征着烈火,红色从色彩的角度看是一个特别能够令人兴奋的颜色,我们之所以感到喜庆,红色跟人类当时认识的时候、最初的感觉是有关系的,因为红颜色来自于血,而不是火。我们知道五星红旗是革命鲜血染成的,所以红色是辟邪、去除妖魔鬼怪的,过年用红色辟邪,于是红色在婚庆的角度也是这样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可以说根深蒂固。当然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富安娜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还颠覆性的发展,并不是老老实实把中国龙的文化,中国传统的红颜色,按照古典式的文化原封未动的搬过来,而是非常、非常时尚,这是每个设计师都应该这样做。传统不是凝固的,我们的传统一直都在变化,未来的发展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更重要的还要发扬传统,特别是创新新的文化,为未来留下一些文化元素。我们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

到富安娜来受益匪浅,参观了富安娜产品,我非常感慨,我进入了一个艺术殿堂,我觉得林董带领富安娜这个品牌,确实为中国的纺织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富安娜抓住了婚庆文化这个主题来深化设计,在现代市场上是非常高明的。而且对婚庆文化的研究,一头拉着时尚,一头拉着风俗,一头拉着传统文化,我这样才理解了为什么杜钰洲会长给富安娜题词“艺术家纺”的含义。

李松:我觉得有些东西是超越时空的,比如说家庭,结婚意味着家庭,也意味着家庭背后的家族,也意味着社会。即使是现代社会和过去的历史,本质意义上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形式上看文化符号上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化。决定这些变化的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的。如果说企业决定权在市场,市场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谁决定了消费者?决定消费者是文化。中国红非常重要,包括辟邪,我们有名词,或者俗称红红火火,过年红红火火、结婚红红火火,因此中国人在传统上就颜色而言,大致分为红事和白事,这是中国人颜色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是由文化沉淀的。就中国现代以来的西方文化的接受,出现了很多白色的婚礼,但没有人能够接受一点红色都没有,一定会有红色,哪怕贴一幅红对联,囍字一定是贴红色的,不会是白色的。所以与文化的契合肯定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追求,企业的产品价值和文化价值是能够同步的。从婚礼的角度来看,在广大的民族地区还看到很多传统的婚礼,中国还有非常传统的,非常坚守文化传统的区域,一般都是欠发达地区还追求传统。

我希望整个社会能关注传统文化。婚姻就意味着责任,两个人的责任和两个家族的责任,和整个社会的责任。以人为媒介,这时候才有很多形式,所有婚礼用品都跟这些有关。几乎所有的婚姻用品,没有哪一种没有文化指向,没有故事的。我觉得富安娜做了很好的尝试和坚守,无论从审美和文化意义上。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多的文化思考在富裕起来的区域,在城市化的条件下,传统文化要素的使用会越来越多。这方面富安娜是在培育一种有益的文化导向,我觉得是非常欣慰的一件事。

文化上价值体系是否还能够认知我们自己传统的价值?我觉得床上用品从某个角度不能简单的看成一个用品。当然,过去的婚礼我个人体会,有很多不是作为日常用品,是作为纪念的,传很多代的。在现代社会里面不能都压箱子里面,婚礼有大量的传承,一代一代往下传的,有一些嫁妆传好几代的。所以这方面要有新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还有过去婚礼给人文因素留了大量的空间,比如说很多都是女孩子自己做的、父母做的更有纪念意义。总之,婚姻在人类社会上最具有人文关怀的东西,工业虽然很发达但依然有空间,要加强这种联系和创新。

王剑冰:我今天翻杂志,翻出来林总在杂志上写的前言,企业家应该是艺术家。这句话非常认同,一个企业家能把一个产品当做艺术作品来对待,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在作品的描写当中,婚庆产品或者床上产品,床上的描写是我文艺作品当中最不可或缺的。从古代描写床上用品,首推李煜,李煜的诗大家都知道,表现了当时李后主被俘以后忧郁的心情。国家没有了,山河没有了,睡不着觉,被子里面的寒冷,床上用品首先展示出来,后来我们还能看到在红楼梦里面对金陵十二钗的描写,其中对宝钗的展示,构成了宝钗这个人的性格,与贾宝玉截然不同的,所以屋子里的拍摄、床上用品不一样。到了《西厢记》,张生对莺莺有一个心里话说得非常直白,但非常有艺术性:“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鸾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如果有一个多情的小姐,再加上富安娜任何一个用品盖在身上,就真的不舍得起来了。

后来进入到明清时代,文学作品基本上写剧本,写剧本在舞台上展现,就出现了驸马和皇帝女儿结婚了,隆重的结婚仪式,红红绿绿,披红挂紫,甚至出现了金色,这种在舞台上展现以后就成为了大部分民间的婚庆礼仪样式,出现了清代文学作品当中的《乔家大院》,乔致庸结婚的时候什么样的帐子,什么样的被子,什么样的褥子,什么样的枕头,非常奢华。这些东西给我们的感觉,文学作品离不开这种东西,显示着人们的性格、人们的命运,人们生活的时代,生活背景都展现出来了。

所以我说文学和艺术对生活用品的需求、重视、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果富安娜这个品牌继续做下去,长期从事下去,今后的文学作品当中必然也会出现富安娜的产品。“富安娜”这三个字很重要,因为是富贵,富多种层次,不光是富贵,富代表生养、代表爱情、代表生活多姿多彩,这是一种富。还有安,平安、家庭平安、生活平安,最主要的是你我的平安、爱情的平安,这个字很好。

林国芳:无论从色彩的感情和素材的感情,都需要细致的研究。刚才杨会长也讲到,一年有1000万对的夫妻结婚,那1000万对结婚,平均3000元就是300亿,这个数字很大。我两年前要改变原来的婚庆用品,但是我没有成功,因为我们的设计印染技术达不到。作为我来创新和改变婚庆现在的格局和现状,我们现场展示的婚庆产品营销都得到消费者的肯定。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就是我们成功了。80后现在所追求的时尚感不一样了,今后80后、90后他们需要什么?这就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所以我们在婚庆产品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各个家的父母满意,要推出一个系列的。婚庆有各个标准,比如说我们做的请柬、对联,这些都包括在里面,我们要尝试这些东西。我相信,我对美的执着、对美的追求,能够欣赏这些更美好的东西。

实际上富安娜的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我们需要破除传统的消费观念,要改变这些老的观念,我们年轻的时候就几种颜色,现在多少种颜色?我们吸引了很多中国传统因素,比如说龙凤呈祥,我们用的是时尚的花型和素材,我们把它融入进来,包括有一些花型一点点的龙、一点点的凤,让消费者看到有这样的元素在里面。我们要紧跟国际市场的潮流,形成独特的美学,这些婚庆产品的创新,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一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变革创新,我们保留了千百年的龙凤呈祥元素,同时结合现在社会文明的时尚化。第二,婚庆产品定位和色彩定位,只不过流行结合现在传统的元素结合在一起,让大家更时尚。我们实际上三大元素,用面料等等方面。所以富安娜的品牌定位是“艺术家纺”。

文化艺术与科学管理 第7篇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消费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并且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大众的生活, 由此催生了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的文化产业形态。文化艺术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和依归, 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符号实践的舞蹈艺术活动, 同样服从着生产和交换的自然逻辑, 成为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开发的商品。在遵循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如何开发舞蹈艺术?如何使舞蹈艺术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这就需要思考传承和创新的问题。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 系统地阐述了舞蹈艺术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诸方面的问题, 界定了相关理论概念, 明晰了一些概念与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回答了在消费社会中的舞蹈艺术本土化传承创新与市场化的关键问题, 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

就笔者陋见, 以往的研究要么单纯从舞蹈艺术的角度讨论其现代价值或者发展策略, 如萧君玲的《变动中的传承——民族舞蹈创作的文化性与当代性》、田培培的《舞蹈艺术经营》, 要么从宏观视角讨论舞蹈与文化产业, 如慕羽《音乐剧艺术与产业》。发展舞蹈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已经出现, 如赵世林、陈桂波的《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产业》, 但将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深入研究不多见, 尤其从理论与实践、实用与操作层面, 结合现代文化消费心理, 从文化学、艺术学、市场营销学进行的跨学科系统研究更加凤毛麟角, 邝嘉著的《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 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首先界定了文化产业创意的概念, 提出文化产业创意的思维特点如创造性、突发性、多元性, 以及文化产业创意的基本形式, 如发散思维、收敛思维。文化产业归根到底是市场行为, 文化产品独出心裁的创意和策划尤为关键。如何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休闲产业创意, 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 作者对休闲文化产业创意进行了专门阐述, 并层层递进至作为休闲产业的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 分别对旅游文化旅游业和演出娱乐业的创意与策划进行分析。本书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对最能体现舞蹈艺术的演艺形式, 从发展传承和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当歌舞艺术在旅游地以演出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成为了旅游演艺产品。“从旅游演艺产品的文化生态、文化内容、艺术特色综合观之, 它们主要分为艺术特色相得益彰的三大类型, 即山水实景型、民族风情展示型、文化遗产演绎型。”1

在笔者看来, 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 在书中的每一部分, 作者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进行论述, 如谈到文化产业创意的突发性特点时, 作者举例电视导演陈汉元创作电视专题片《话说运河》对长城和运河组成一个“人”字的突发奇想。在谈到文化品牌的品牌创新与维护时, 作者举例迪斯尼的“米老鼠”形象的创新和维护等, 以及本书最后一章的每一节都以某一知名案例如舞剧《月上贺兰》、土家族的“女儿会”、《云南映象》等来分析, 这种结合大量案例叙说的形式, 使本书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习借鉴之余启发读者更深思考。

综上, 本书着重从产业创意与策划的角度, 对歌舞艺术与文化产业创意的现代融合, 进行了方方面面条分缕析的论述, 对当前歌舞演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由此, 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然, 本书也有一定不足之处, 譬如语词和概念表达, 结构安排等有不当之处。但是, 瑕不掩瑜, 本书在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的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对两者进行了有机融合, 并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态如网络、动漫、广告、会展的创意也进行了细致分析和介绍。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

摘要:在当前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研究割裂与分野情况下, 需要思考多学科的研究取向, 《舞蹈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一书从文化学、艺术学、经济学等角度, 对舞蹈艺术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现代融合进行了系统阐述, 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舞蹈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策划

参考文献

“艺术素质”与“文化强国” 第8篇

文化, 作为生活中的最广大背景、最雄厚基础、最强劲动力和最持久的优秀养料, 表征创造价值活动, 亦代表价值的总和。价值, 即 (包括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人类) “生活的目标”, 但凡“价值”, 既能满足生活需求, 亦能决定生活取向。故所谓“文化立国”、“文化强国”, 能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思想主流和行为选择, 也正是基于其价值意义考量的结果。文化客观化表现的形式是艺术, 艺术是塑造理想人格、实现社会理想的方式和手段。人与艺术同构, 文质彬彬的君子如同音乐艺术, 也是道德内涵与审美形式的和谐统一。具备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谓之“尽善”;拥有艺术化的气质风度, 谓之“尽美”;而成就这种尽善尽美之人的, 则是艺术。如果说价值来源于人类生活创造性的活动, 生命境界取决于文化素质的高下。那么艺术就是人类文明成果中最具有价值的东西, 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目的和最具普世意义的情意表达。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 最具创新精神, 最具创造活力和最激荡人心的就是艺术。震古烁今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小说、园林等美的艺术创造, 不仅让我们的民族赢得了荣光与尊严, 而且使我们的国家拥有了高雅的魂魄、无限的生气和迷人的境界。因此, 与其泛泛地说,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有没有素质或素质的高低, 是取决于其文化内涵, 毋宁确切地讲, 艺术、审美素质才是评判个人、社会或国家境界的关键而豁目标志。换言之, 一个人只有艺术素质上去了, 他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境界才会高尚起来。推而广之,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亦复如是。爱美本乎人之天性, 但审美素质则须后天培育。审美是认知了美的内涵标准而对美的价值意义产生需求。国民想要提高生活素质, 就需对生活采取审美心态, 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生存的需要;国家想要提高自身的品格, 就需大力培育发展全社会的艺术教育, 而不单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具有审美能力的人, 方能不断改进和提高个人的生活品质, 而且更高地追求美感、情调和品格;具有审美能力的国家, 其大小环境必能建设更好, 饶人以美观以诗意, 魅力四射。进而, 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作用于无形, 即能改善和拔高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社会管理方式等方方面面, 促进其“深度的生命美感、生活艺术与精神意义”。艺术、审美表现为“生活高度的和谐、活力、平衡、对称与充实”。培养和增强其精神能力, 不仅对于增进生活的兴趣和情调, 提高人的精神生活境界, 调养平和快乐与宁静安适的心境, 协调与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等作用巨大。而且对于培养和激发民族创新精神, 从而带来更高明更精致更伟大的创造, 产生最直接最重大最根本的影响和作用。社会是人的社会, 国家是人的国家。艺术是文化客观化表现的形式, 实践并体现文化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尽善尽美的人, 亦能成就尽善尽美之国。尽善尽美的人, 其人格是伟岸的, 挺立的, 如玉树临风;尽善尽美的国家, 其国格是雄伟的、瑰丽的, 卓立的, 仿佛长虹贯日。故所谓“文化立国”、“文化强国”, 生动、具体、优美而确切地说, 乃是“艺术/审美立国V‘艺术/审美强国”。而欲“立”欲“强”, 大力培育、发展、增强国民乃至全社会的艺术教育, 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才是正道。

文化修养与播音主持艺术 第9篇

一、专业素质

近年来, 电台、电视台的新栏目不断地闯入人们的视野, 但成为精品的却少之又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精品?首先, 播音员、主持人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大家都熟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 作为一档关注度极高, 影响很大的央视品牌栏目, 几位播音员的专业素质就是十分过硬的。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已经成了他最光辉的工作写照。这样高水准的播报, 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强大的责任感和过人的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在20多年的播报工作中, 罗京和搭档们遇到过无数次“险情”。张颂老师曾经讲过这么一次:曾有一条重大新闻, 开播后稿件才送到演播室, 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当时, 李瑞英藏在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 罗京在看稿件的同时必须播报出来, 临近结束有一张稿件李瑞英怎么也找不到, 急的满头大汗, 好在罗京播完前一张的最后几句时终于找到。尽管保证了播出新闻的无差错, 但下台后两人都虚脱了。在一次预定稿件直播完成后, 时间还有富余, 为了填满时间, 直播线开始大量采用口播稿。行内的人都清楚, 当口播稿直播超过五分钟的时候, 心理上若还能不慌不乱, 需要的不仅是超人的技术能力, 还需要铁人般的意志和定力。而罗京就是这样十多分, 连续不断地把临时送来的甚至还有画满修改符号的稿件一篇一篇地播读出去。罗京的名字已经泛化为一个新闻传播的符号。罗京26年无差错绝对不是运气, 这是播音员主持人精湛的专业素质的最好诠释。

二、知识底蕴

有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决定着人们对主持人的肯定与否。一名侃侃而谈、有条有理, 讲话尺度拿捏得当的主持人必然会赢得受众的青睐。一位好的主持人是一档精品栏目的重要因素。主持人的文化知识通过语言表达给人们, 那么这样的语言就像是一道道美味佳肴总会博得人们的信服和赞赏。人们喜欢一档栏目, 往往会说, “我喜欢某位主持人主持的那档栏目。”可以看出, 主持人撑起了一档栏目的门脸。如何撑的起这个门脸, 主持人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功不可没。在节目主持过程中, 主持人的思想倾向和审美意识更能够得以体现。特有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流露更易于感染受众。使人们得到启示和教益。

我比较欣赏记者型的主持人。他们在节目中可以比较深刻、详尽、客观地透析所要表述的观点。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效的问题, 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这才是有思想的主持。浙江电视台的亚妮, 就是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认识亚妮是通过她的电视节目《亚妮专访》, 看她的节目就像和她一起经历了一次次由她导游的文化之旅。《亚妮专访》以主持人深入各地专访为线索, 关注社会文明变迁, 探寻历史文化渊源, 揭示文化人物命运。亚妮的采访深入、真实, 她对文化的阐述也更生动。这些成果大都归功于她自身文化知识的积淀。有这种素养的主持人才懂得如何进行有效地采访、解说和主持。亚妮在获得许多荣誉后之后依然清醒, 人过三十还背起书包, 利用业余时间走进大学充实自己。她孜孜求知的过程和结果便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这种修养包含了一名主持人文化知识的厚度与宽度。《亚妮专访》是文化类节目, 要具有知识性。主持这样一档栏目, 主持人本身就应该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积淀。这样, 观众才会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体会生活的内涵、开阔自己的思路。我们从亚妮的电视节目中感受到了当代中国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真善美和历史的恢弘、悠久。这些, 就是一名主持人所应该展现给人们的。

1999年,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反响很大。在2000年3月8日《亚妮专访》播出一个名为魏敏芝“龙门”心说的专题。

采访中, 亚妮虽然说的并不多, 但每次简单的发问却一语破的, 问的坦诚, 问的深刻。她清晰地把握着节目所要反映给人们的善良、朴实, 而且善于引导被采访者的思维, 一点点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 这样让人物自己告诉观众她自己的故事。通过人物的回答,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想法、有志向的女孩,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山区的孩子、山区的教育。不要忽视主持人在其中这些看似简单通俗的发问, 这些问题是建立在主持人丰富、深厚的背景资料上的。作节目要采访不同的人, 反映不同的文化, 传递给观众明了深刻的感悟与触动, 这些都需要主持人了解方方面面大量丰富的资料, 掌握一些学科知识。丰厚的知识积淀是主持人做好节目的基础。

三、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 是一名主持人起码应该具备的品质。作为一名传播者、一个公众人物, 其言行举止对受众的影响很大。要传播给大众的积极、进步、正确的信息, 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才具有征服力。著名播音员罗京,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亚妮, 他们就是播音员主持人的光辉典范。他们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 他们为人谦逊、真诚, 正是这些道德操守, 为他们赢得了众多的荣誉。罗京英年早逝, 令人怆然;但他20多年来已经融入国人的生活里。在新闻主播室他的主播座位底下放着一本已经翻烂的《现代汉语辞典》。也有工作人员回忆刚来台时, 与罗京并不熟, 罗京看她是孕妇, 就特别说, “递稿子的事情就让别人来吧, 这里电线很多, 当心绊倒。”“斯人绝然而去, 坊间赞誉鹊起。”罗京受之无愧。同样作为主持人的亚妮, 敬业精神和人文关怀也不得不叫人感叹:“好节目, 好亚妮!”她曾为采访一位聋哑画家, 用大量时间去学哑语, 为的是能更深入地走进人物内心。亚妮的节目, 除了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外, 还充盈着真挚的人文关怀精神。她善于关注社会角落里的弱势群体, 她通过节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正是这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一名主持人倍受人们的尊敬与喜爱。我记着白岩松说过这么一句话, “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最后自然地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 当然要有许多条件。但, 扎实的专业素质、深厚的知识积淀以及让人折服的人格魅力, 是最重要的条件。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 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任远.名主持人成功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46、158、159

[2]胡戎.亚妮电视作品展北京:台海出版社, 2001:2、245、246、252

[3]辽沈晚报.罗京26年无差错播报成佳话[2009—06—08]http://www.chinanews.com.cn/yl/news/2009/06-08/1725083.shtml

[4]杨禹.罗京之逝是一次不期而至的民调[2009—06—09]http://news.qq.com/a/20090609/000552.htm

[5]田嘉力.罗京早逝, 媒体请节哀[2009—06—08]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0291/9435205.html

文化素养与艺术设计 第10篇

文化素质培养是现阶段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 特别是艺术设计是社会乃至各界议论和关心的热点,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随着信息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也督促我们的艺术设计尽快为社会提供必需的现代设计人才, 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设计, 但什么是艺术设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与艺术技术上对形式、色彩、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的总称, 是需要把科学、艺术、生活、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广泛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生活等领域, 其根本任务是在创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 使人们获得情感和审美上的享受。由此看来, 高校艺术设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重任。如何全面提升文化素质的培养, 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它既有强烈的现实性需求, 又有广泛的世界性背景。

文化素质的内涵

一般来说, 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其中, 文化素质是基础。因此可以说, 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而文化素质, 是知识和能力的总汇。

释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 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 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释义2:所谓素质, 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 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 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 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释义3: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 即才干和道德力量。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 “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释义4: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 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艺术设计的文化特性是逐步向前发展的, 当我们抛开以前的种种局限、狭义的眼光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时, 将会发现设计中的文化特性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每一个新的阶段它总会被赋予新的定义, 其内涵也在不断地被丰富充实着。所以, 文化素质的更深一层的表达, 是需要设计师将多种多样的包含传统的、现代的, 以及中外不同风格的元素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中, 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设计观, 并将之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

在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中强化文化素质的作用

艺术设计教学课程改革是高校的一个热门话题,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才引入“设计”概念, 与艺术设计水平较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整体上根本缩短存在的差距, 全面提升我国艺术设计的国际竞争力, 加大提高文化素质的力度, 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艺术设计中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他们的设计创新能力。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是创新性思维的实践表达, 属于人的最强大的本质力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特殊重要的作用。较高的文化素质可以形成开放性思维, 打破思维定式。对艺术设计大学生而言, 文化素质的提高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 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同时, 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活跃程度大大提高, 这对形成创新设计必须的开放性思维, 冲破思维的定式和旧事物的束缚,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较高的文化素质,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性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哲学的方法论是关于辩证法的科学, 它能使学生获得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掌握并运用准确高效的判断和分析工具。在现代设计史上, 设计风格不断涌现, 都以批判和反思为旗帜, 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 发展了设计理论, 丰富了设计内容, 达到为人类、为社会服务的目的。这种创新的批判精神, 能使学生产生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 形成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继承和发展, 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性思维和想象感悟能力。人文素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灵活内心的敏锐感觉和悟性, 并由此孕育创新的灵感和冲动, 能使思维变成抽象与形象互动、判断与直觉互补、理性与感性互促的运动过程, 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 使设计成果在实践表达的层面上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文化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力

人的最佳创造能力的获得, 源于科学的创造思维方式与方法。艺术设计因其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科特性, 兼具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具象的思维特征与审美特点, 成为融合文理学科优势, 培养学生综合创造素质能力的首选科目。艺术设计意味着创造, 创造性的设计形态产生于创造性的思维, 研究探寻艺术设计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与训练方法, 并实施到实际的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 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随着艺术设计教育向流行的、现代的、通俗的、西方的内容倾斜, 已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一些变化”:从“自我”出发, 遇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乐于索取而不愿奉献, 怀疑一切等。即艺术教育的结果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有关, 艺术设计教育如何使受教育者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的情操, 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何避免与人的心理、精神教育脱节?这也就自然地触及艺术设计教育在整个文化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取向问题。

艺术设计应加强对学生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用美术, 设计的前提应该是唯美化、人性化。法国美术家罗丹说过:“美, 就是性格!”艺术设计的多门专业课无不浸润着对完美性格的塑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 我们常常讲到形式美。所谓形式美, 就是体现造型规律的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 它能被审美主体 (人) 所直接感知, 并诱发相应的生理、心理反应。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说法, 形式美蕴涵着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它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 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与具有“动力特征”的气质产生“同构”对应, 从而使特定气质得到相应的强化。

艺术设计从其产生开始就与文化素质密不可分, 艺术设计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 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且最终还将改变人们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强化文化素质的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但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怎样在艺术设计当中体现文化素质的内涵, 文化素质培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 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我国艺术设计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现状, 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艺术设计领域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的状态, 应该努力加以改善。艺术设计在培养人才方面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 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 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但是, 我们可以预期的是, 通过上上下下共同努力, 我国艺术设计领域一定能开创新的局面。

摘要:艺术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艺术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艺术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是建立在科学与艺术技术上对形式、色彩、结构的设计与实施的总称, 是需要把科学、艺术、生活、文化、政治、自然环境、经济等知识, 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关键词:文化素质,艺术设计,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彭澎:《设计艺术文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汉唐文化与艺术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 艺术理论;士族;文化家族;历代名画记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汉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整个文化环境为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文化上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造就了文化世家。王充《论衡》中说:“文人之休,国之符也。望丰屋,知名家;睹乔木,知旧都。鸿文在国,圣世之验。”其中包含着对文学、文化以及文化家族的充分肯定。这样的文化家族,常常有成员身居高位,所谓“四世三公”,在朝野具有很大的影响。整个家族坚持以经学传家,以习经守礼维持门户。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召集亲属弟子,“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1)经学在汉代是非常实用的学问,士人精通经术,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通经习礼,提高了士族阶层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文化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

曹魏虽然取代了汉室,但却非常认同前朝的文化成就。汉魏之际,并没有形成文化上的断层。就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仍是两汉文化的一个非常自然而恰当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汉代的文化家族给六朝的世家大族做出了榜样。

六朝的士族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尤其重视通过文化来提高家族门第的名声与地位。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六朝士人与汉人相比,很自然地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汉代士人多数专注于经学,后人所谓的文化、哲理学术、琴棋书画,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魏晋以后,士人留意的文化不仅范围普遍扩展,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两汉经学虽是经学的昌明时期,建安时期的动荡影响了体制化范围内的经学研究,但魏晋士人从未放弃过传统的经学,《十三经注疏》中魏晋人注解有六种之多,可见其经学的成就。魏晋士人又增添了对玄理的喜好,热衷于三五个朋友聚会,谈论抽象玄奥的问题,即所谓清谈、玄谈。他们热衷于在理智上挑战复杂的问题,讨论人的才能与禀性、胆略与识见的关系,讨论诸如命运、吉凶、音乐甚至还有梦的本质问题。这时期还出现了诸如《缀术》这样的高难度的数学著作,这本著作到了唐代,仍是数学研习者的高级教程。史籍编撰大大超过了前代,出现了各种博学繁富的注释。诗文以及书法、绘画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汉人的质木相比,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灵动、神韵,充满了才情、个性,他们对文学、对修辞、对文章的藻饰有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喜好。他们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具有一种突出的直觉与审美情趣,他们的艺术成就,甚至包括他们的轶事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当然也是艺术的自觉时代。当时的士人不仅醉心于著述,从事艺术创作,而且视文章为“不朽之盛事”,对文学艺术创作给予了极高的地位。班固《汉书》中设有《儒林传》,到了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中新增了《文苑传》,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学之士的独特地位。萧统《文选序》尽管不是抽象的理论阐述,但对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收录于《文选》,什么样的文字不再收录,有着明确的观念:与“日月俱悬”的儒家经典,虽然是社会基本“准式”,但不必再选入文学作品集了;诸子著作“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收入也不切题;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等一类的传记、历史著作,“亦所不取”,但史籍中的“赞论”、“序述”,却因能够“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而入选。其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文学是什么,但通过把什么不属于文学范畴的作品排除掉的方法,已经清楚透露出萧统“文学是什么”的观念。这一观念与现代对文学的界定已经相当接近。

六朝士人富有敏锐的洞察力,长于哲理思维,他们不仅有《文赋》、《文心雕龙》、《诗品》这样非常全面探讨文学特性及创作过程的作品,而且还有宗炳、谢赫等人对于书画艺术进行深刻反思的著作。谢赫提出的“六法”,其中涉及的概念在他之前已经陆续出现,其谓“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似乎“六法”一词,前已有人提出。但无疑是在谢赫的著作中,绘画艺术的几个核心概论,才从一个庞杂的认识背景中提取出来了。谢赫不仅明确提到六法,而且还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此后“气韵生动”就成了中国书画艺术中的最高境界,影响相当巨大。可见当时,人们对于文学艺术认识的水平以及理论表达大大超越前代。

音乐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不仅出现了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样的重要音乐著作,而且音乐较之前代更普遍地介入士人的生活当中。汉代像司马相如这样通琴艺的士人还比较少,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善音律的诗人、画家多了起来。阮籍、嵇康、阮咸、何承天、戴颙等不仅钻研学术,擅长诗文,而且精通音乐。音乐作为士大夫家庭中的娱乐也更加常见。

阮籍的《乐论》推崇雅乐,拒斥淫声,总体上还是着眼于礼乐能够移风易俗的功用,立论基本没有越出《礼记·乐记》之范围。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将论述的重点从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转移到音乐本身上来了,专门讨论音乐是什么,即音乐自身的规定性,音乐本身仅仅是一系列复杂的声音组合。冯友兰说:“就这个意义说,它是中国美学史上讲音乐的第一篇文章。”(2)《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重要的音乐理论文章,它不仅讨论音乐的一般问题,专门研究音乐与人的哀乐感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认识论上也体现出重要的价值,它确立了我们如何客观地来看音乐是什么的认识方式。这一认识方式实际上可以拓展到其他认识对象上。嵇康确立了一个范式(但这个范式提出得太早,当时人们远远不能理解),即客观认识在于我们把自觉不自觉附加于认识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剔除出去之后,来看那个对象究竟是什么。此文无疑也是思想史研究无法忽略的文献。

更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南北朝是“人的觉醒时代”。当然,这个“人”的概念并不是我们今天普遍意义上的人的概念,事实上它更多地只能是指当时的士人、贵族。六朝是士族时代,大体而言,当时的士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能够摆脱物质生活需求的限制,不用再去直接从事物质生产以满足自身生存需求,而有更多的闲暇从事文学艺术活动。他们通常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皇权以及社会礼俗对其羁绊、约束较少,个体精神以及个性发展都相对比较自由。他们讲究音声、容貌,推崇才识、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他们可能是第一批对充满个性的人大加赞美的人。这种赞美并不纯粹来自于传统,来自于道德,有时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人本身的欣赏。那种独立的人格、自若的神情、敏捷机智的对答、毫不掩饰的个性、孤芳自赏的迷恋,还包括艺术家的痴癫,都是他们大加赏誉的对象。六朝之后,痴癫对于艺术家而言,成为一个褒义与肯定的状态,与魏晋士人的独特见解密切相关。这些名士,不仅倾心从事艺术创作活动,而且还毫无拘束地表现出艺术家常有的率直、天真、恢谐以及勇于超越世俗观念等个性。诸如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的佚事,都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看起来这些佚事与艺术理论无涉,但却常常可以折射出艺术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功用、人们对艺术的看法以及艺术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等等内容。事实上,把这些佚事记录下来本身就包含了人们对艺术以及艺术家的看法,只不过,这些看法、观念是记录者从未明言的。所以,艺术理论研究包括了对这些历史史实的研究,透过当时具体的活动、事件概括出那个时代的艺术的观念、艺术的理论。

当然,在六朝士族的身上,不难找到可以批评指责的地方,但其他时代,很少再有这样的贵族旁若无人地去追求自己的精神爱好,无所顾忌地热爱文学与艺术。而这一切却是发生在充满战乱动荡、皇室如走马灯一样地变换的年代。或正因此,皇权才未能对才情卓异的士人形成巨大的压抑、压迫的力量。精英阶层在这种动荡的间隙竟然创造了历史上颇值得回味的文化,而这一点也正值得回味。

进入隋唐之后,国家繁荣,文化艺术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巨大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唐代的繁荣昌盛不仅表现在国力强盛、疆域开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学艺术、思想学术等领域中。除了儒学、经学、佛学、道学、史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目共睹的文学方面的成就之外,唐代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非常丰硕的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很大,成果很多,这在某种意义上,激发了唐人对艺术进行总结的激情。

首先,是编制书画作品的名录。将各种书画作品汇集一处,当然是收藏保存前代艺术品的最好的方式。唐太宗组织人力,全面搜罗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但以帝王之力筹措此事,非常人所能办到。相对能够办到的是对作品进行著录,汇集书画信息。

以编制目录的方式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的艺术作品进行摸底调查,这是唐人总结前代艺术成果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在图书领域已经非常成熟,刘向父子《七略》、晋荀勖《中经新薄》、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所谓刘略荀簿王志阮录)皆是唐之前著名的图书目录。唐人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书画领域当中。张彦远出身名门,闻见颇广,收藏亦富,撰《历代名画记》。其卷一曰:“如宋朝谢希逸、陈朝顾野王之流,当时能画,评品不载。详之近古,遗脱至多,盖是世上未见其踪,又述作之人不广求耳。呜呼!自古忠孝义烈,湮没不称者曷胜记哉,况书画耶!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何必六法俱全,但取一技可采。自史皇至今大唐会昌元年,凡三百七十馀人,编次无差,铨量颇定。”该著作广泛收集自上古到唐会昌期间的画家,共录入三百七十多人,可谓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总结。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收录唐代以来画家一百二十四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取魏晋以来前贤遗迹所存,及品格高下,列为先后。起于高贵乡公,终于大唐贞观十三年。秘府及佛寺并私家所蓄,其二百九十八卷,屋壁四十七所”,撰成此录,搜罗亦相当丰富。所以,唐世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四海晏清,书画爱好者、研究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所有留存下来的书画艺术全部网罗,细加研讨。

其次,是对书画艺术总结性的研究。中国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不断的反思、思考和总结。魏晋士人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欣赏、收藏、品鉴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唐人吸收这些经验,更加丰富完善,使整个艺术理论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前人有所讨论的主题、细节在唐人的著作中都有涉及。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录》、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都是中国书画艺术理论非常重要的著作。大唐所处的时代为艺术理论的总结性工作提供了历史条件。

随着艺术的发展,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鉴别自然受到关注。人们看一幅作品,如何评价它,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这都是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长期的欣赏、鉴别实践使中国书画艺术逐渐建立了一种评品的传统。其实这种评品方法由来已久。中国东汉时期就有评品人物的风气,史载许劭“与从兄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后汉书》卷六八本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选拔官员,实施九品中正制,人分九品,作为官员选拔的依据。当时士人亦重评品人物,人物的品性、才能、风度、识见等皆在评论品鉴的范围之内,评论所说的话,称之为“题目”、“目”。当时一些名士赖此品题,声名鹊起,也有为时议所非,而身败名裂的人。评品成为当时人物、文学作品、艺术品声名升降的关键。

评品的方法在文学领域中有广泛的运用。南朝梁钟嵘撰《诗品》,诗分上、中、下三品,一品之中又分三等。有的学者以为,他开创了以品论诗的先例,并对后来的书画欣赏和批评有很深的影响,但实际上,钟嵘的《诗品》是受到了当时《书品》、《画评》的影响。(3)在他之前,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已经是以六品“等差画家之优劣”了。与钟嵘同时的庾肩吾撰《书品》,亦是评骘之作,此书载汉代至齐梁间能真草者一百二十八人,分为三品,每品再分上中下,共为九品,每品各系以论。品第等级与《诗品》相同。评品作品优劣的方法延续到唐代,如李嗣真的《书后品》、《画品》,张怀瓘的《书断》,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等都是为画家区分等第的品鉴之作。

评品是艺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它促进了对艺术本身的深入思考,因为评品总是涉及到作品与作品之间、画家与画家之间的比较,一件作品究竟是因为什么而达到艺术的崇高境界,艺术家是因为什么样的技能、才情、素养和胸襟为其创作奠定了基础。一幅作品比另一幅“好”,好在什么地方,需要明确地加以理论上的说明。比较之初,评论者只是设立上、中、下之类的等级,然后归属作者作品的档次。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设有六品,就是分为第一品、第二品,依次类推。后来的评论,鉴别的标准更加明确,人们意识到,评定与所设计的标准有关,标准不同,评品的结果很可能两样。评论者概括了神、妙、能三种境界,张怀瓘撰《书断》三卷,区别书家为神品、妙品、能品三等。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同样是以神品、妙品、能品评定作品,又提出来“逸品”的概念。其序曰:“以张怀瓘《画品断》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李嗣真《书后品》也设有“逸品”一格,居于上品之上,成为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从秦代到唐朝,选录八十一位书家,分为十等,其逸品仅五人。又撰《画品》,“登逸品数者四人”。曰:“若超吾逸品之才者,亦当夐绝于终古,无复继作。”唐末宋初的黄休复撰《益州名画录》,取从唐乾元初至宋乾德年间的名画,设逸品、神品、妙品、能品,题品诸家之作,仍然延续评品的传统。总之,通过不断地鉴别、讨论,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水平提高了。

不过,艺术评品的方法存在着困难。一则并没有能够通行于各个时代的评判标准。一般地说,对一件艺术作品的地位和价值给予公允、准确的评定,有利于艺术的发展,有利于艺术传统的形成,也有利于知识界以及公众的认知。像文学史中大多数杰作一样,艺术作品在漫长的艺术史上获得了自身相应的地位和评价,时间越长,这些评价越是趋于客观中肯,并保持稳定,这是艺术传统的组成部分。当然,评品在某些方面会受到时代、知识、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获得其他人或者其他时代的认同。如钟嵘虽然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把他列在中品,把曹操列在下品,后来的诗论者颇不以为然。谢赫《古画品录》把顾恺之列在第三品中,并谓“迹不逮意,声过其实”,也让后来的画论家深为不满。南朝陈姚最《续画品》就以为谢赫“所品高下,多失其实,故但叙时代,不分品目”。所以,艺术史上始终存在着挑战固有排序的倾向。正是因为存在着排序与挑战排序两种力量,人们对艺术史上作品的认识才会保持新的可能性。

二则艺术的评判很难像长度、重量、体积这些概念那样能够量化、明确。逸品是指什么,神品是指什么,逸品为什么在神品之上,这些问题存在着争论,据此而作出的评定归类也就无法避免分岐。宋代邓椿《画继》概括其中的争论,曰:“自昔鉴赏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独唐朱景真(景玄)撰《唐贤画录》,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黄休复作《益州名画记》,乃以逸为先,而以神、妙、能次之。景真虽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贤愚’,然逸之高,岂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复首推之为当也。至徽宗皇帝专赏法度,乃以神、逸、妙、能为次。”逸品究竟应该处于什么层次上,论者有不同的见解。见仁见智,在所难免。

在艺术理论史上,不难看到,对前代艺术的评论一直都保持着,但硬性归入上中下之类等级的著作在宋代以后就比较少了。从艺术理论的发展来看,魏晋时期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代,它有很多开创性的成果,并且在不少艺术领域当中都达到很高的境界。隋唐呈现出过渡时期的特点,它一方面总结了古代艺术经验,促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与理论方面的积累为后代的艺术发展创造条件。

注释:

(1)参见《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

(2)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人民出版社1986,第86页。

(3)参见曹旭《诗品集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浅谈文化艺术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第12篇

一、文化艺术管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

文化艺术管理对人们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渗透和影响作用, 它有利于职业素质的培养, 可以为职教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做出特有的贡献, 它蕴含着有关职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启迪职业知识的学习, 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与通识能力, 可以使职业知识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容易接受, 从而有利于职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技能是指人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反复训练形成的能顺利实施某种活动的行为方式。就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 文化艺术管理能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调动训练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 以劳动技能的发达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艺术活动的基础, 通过文化艺术管理使所接受的职业技能的训练更有价值和意义。

文化艺术管理有利于能力素质的培养。追求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是文化艺术管理目标之一, 它给予生审美的自由超越精神和自由创造能力, 构成了学生奋斗的共同理想或愿景, 提高认知水平从而以观念的形式丰富人生经历。认知能力的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文化艺术管理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感知通道, 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索所学事物的运动规律;技能就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 形成技能的主要途径是练习。文化艺术管理能较好的使学生适应从事专业操作的有关心理刺激, 提高训练兴趣, 直接提高其技能操作熟练能力和技能分析能力。

文化艺术管理有利于精神素质的培养, 它富含道德教育内容, 使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观念内容得以内化和积聚成自己的素质涵养, 能够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化在艺术的意象形式中, 在道德审美中培养道德情感,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实现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在思想品质中, 文化艺术管理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职业道德, 从而能够设身处地地、由己及人地思考, 培养起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 文化艺术管理能够树立敬业精神, 在艰苦条件下毅然做好事情的态度, 以顽强的意志能力克服生命的惰性, 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可靠保障;加强合作意识, 通过人与人直接的交往过程, 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 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通过文化艺术管理使学生领悟活动规则, 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使得大家懂得合作配合的重要性, 促进他们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养成。

文化艺术管理有利于于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 使学生在教学中既能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又可得到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二、文化艺术管理现状

为了解目前高校开展文化艺术管理的情况, 我们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校随机抽选的访谈结果。在是否进行文化艺术管理的问题上, 表都持肯定态度, 均认可文化艺术管理的重要地位。通过文化艺术管理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才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完整目的, 提高教育管理层的引导力度。但我们也看到, 好多学校文化艺术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学生毕业后若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仅靠专业的职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传统而落后的教育理念不重视文化艺术管理, 在教育的培养规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 目前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上, 忽视了文化艺术管理的功能。在理论上缺乏对文化艺术管理重要作用的全面认识。

人才培养计划的缺失。学校学科建设上缺乏全面的设计, 文化艺术管理没有受到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 校园艺术教育氛围的淡漠, 没有认识到文化艺术管理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学生自身认识的缺失, 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地提升, 使学生缺乏艺术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艺术活动参与的缺乏, 将严重影响学生艺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文化艺术管理的策略思考

加强文化艺术管理, 对于培养基础实、素质高、技艺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要建立技、艺相兼的教育模式, 教育政策强力引导, 学校层面高度重视, 切实把文化艺术管理作为全面贯彻党的重要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 通过文化艺术管理对技能起到引导作用, 学校领导应转变以往观念,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学生在真正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完善文化艺术管理的实施方案, 做到培养目标的具体明确, 教学计划的修订完善, 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 考评机制的有效保障, 教学资源的足量保证, 艺术环境的着力营造。

摘要:当今社会,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文化艺术管理基本理论为基础, 总结了文化艺术管理缺失的成因, 对加强文化艺术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文化艺术管理,基本理论,对策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

[2]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 目前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上, 忽视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国家教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座谈会材料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3]阎光才:《大学的人文之旅:大学本科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重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

上一篇:动态场景下一篇:内话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