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2024-08-13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精选6篇)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第1篇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作为国务院应急平台唯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权威发布系统, 构建政府应急部门和社会公众及时获取预警信息的主要渠道。2013年底,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简称:国家预警发布系统) 已经在国家、省、市完成部署, 2015年5月1日正式业务运行, 我国的预警发布初步实现了从国家到省、市的纵向上下贯通。

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各级管理平台具备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传真和邮件等手段的发布策略配置和选择功能, 通过将各级预警发布管理平台与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的分级对接, 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可实现快速准确的将预警信息直接推送至相关的多手段发布终端设备, 并通过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接收来自不同终端设备的反馈信息用于预警效果分析, 形成覆盖全国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多渠道综合发布系统, 推进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

2总体设计

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是连接国家预警发布系统中各级发布管理平台与信息发布终端的桥梁, 通过此系统与国家、省和市级发布管理平台的分级对接, 可以实现对国家预警发布系统管理平台配置的多种预警发布手段 (如电子显示屏、大喇叭、邮件和传真等) 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此系统将接收到的多手段发布情况信息反馈给管理平台, 对预警信息实现高效安全的终端发布。

3系统设计与实现

3.1技术路线

整个系统跟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整体构架相对应, 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设计, 系统采用C/S架构设计, windows 2003 server作为服务端操作系统, 需要开放该主机FTP端口 (默认21) 和TCP/IP接入接口 (默认6666) , 安装Mysql 5.5以上版本, 主板需要有pci或者pcie插口 (用于传真卡板卡安装) , 内存32G以上, 硬盘500G以上, 如多个手段接入厂商分内网和外网同时接入需要两个以上网卡。

3.2业务流程

整体业务流程包括预警信息获取、信息匹配分拣、交互协议适配、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及反馈、预警信息发布六个阶段。

3.3主要功能

整个系统分为发布手段管理、发布策略管理、待发布预警信息采集、预警信息发布、统计分析五个功能。

3.3.1发布手段管理

包括发布手段资源管理、发布手段资源巡检、发布手段资源同步三个模块。

发布手段资源管理:对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终端管理系统、终端设备生产厂商基础信息的维护和批量导入, 形成发布手段基础信息库, 为预警信息精准发布、发布效果监视统计等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发布手段资源巡检:对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定期巡检, 确保发布手段资源状态的及时更新。按照发布手段巡检策略, 定时生成终端巡检信息, 发送到各终端渠道, 由发布渠道负责对所管辖的终端设备发送巡检指令, 并最终返回巡检结果, 系统根据巡检结果进行终端设备状态更新, 以便在系统中维护的终端状态信息始终保持最新状态。

发布手段资源同步:实现终端信息、终端管理平台信息、设备厂商信息与各级发布管理平台的同步、同步策略配置工作, 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

3.3.2发布策略管理

包括发布策略匹配和发布策略管理两个模块。

发布策略匹配:实现不同发布手段预警信息获取方式的维护功能, 提供预警信息发布之前的匹配分拣能力。根据不同发布手段类型匹配对应的发布策略, 按照发布策略约定生成不同手段对应的发布协议, 协议中应包含该发布手段对预警信息关注的内容, 发布结果回执信息处理方式等基本信息。

发布策略管理:实现不同的发布手段对应的预警信息、回执信息交互协议及发布内容维护工作, 在预警信息发布时形成各自对应的预警信息交互协议包。

3.3.3待发布预警信息采集

包括预警信息接收、预警信息加工两个模块。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发布的预警信息以CAP数据包的形式在某一级发布管理平台进行发布, 纵向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通过CAP数据包的形式进行传递, 同时按照指定的发布手段推送至本级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 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中的待发布预警信息采集功能负责完成从本级发布管理平台接收待发布的预警信息CAP数据包, 并对预警信息CAP数据包进行解密验签解码等加工。以下为CAP数据包中选择显示屏部分数据格式:

3.3.4预警信息发布

包括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回执接收两个模块。

预警信息发布:完成预警信息针对不同发布手段的风险指标适配、信息匹配分拣工作, 对这部分预警信息按照发布终端及终端管理系统的类型, 匹配交互协议、形成发布内容, 并负责对其进行打包、加密、传输。

终端回执接收:获取送达回执及发布结果回执, 同时负责按同步策略将各类发布过程产生的回执信息与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进行同步。

3.3.5统计分析

各手段接入厂商需要制作生成符合标准规范的预警反馈xml文件, 内容如下所示:

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根据不同的发布手段反馈回来的预警反馈xml文件对发布结果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最终形成发布效果的统计分析报告提供给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使用。

4结语

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已经完成开发并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进行业务运行, 实现了与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国家级管理平台的多手段综合发布, 并陆续在全国31个省、343个地市进行分级部署。

摘要: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已经建设完成并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正式业务运行, 本文提出通过搭建预警信息多手段综合发布系统, 并将其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连接, 实现全国各级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的预警信息通过多手段发布, 进一步扩大了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关键词: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多手段发布,覆盖面

参考文献

[1]邓鑫, 高亢, 王春芳, 刘然, 李海胜.CAP协议在我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中应用的研究[J].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 2013.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1-3.

[3]周昕, 张大炜, 张志辉.预警发布系统的架构与多手段融合技术的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20) :39-40.

[4]OASIS Standards.http://www.oasisopen.org/home/index.php, 2010.07.

[5]矫梅燕.建设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应急管理服务能力[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07) :11-13.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第2篇

学生学风预警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校风和学风建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工作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性和预见性,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学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学生学风预警制度。

一、学风预警的涵义

学风预警,是指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多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中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情况进行紧急提示或预先告知,督促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防止学生出现留级、退学、开除学籍等影响学生正常学业的情况,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预警制度。

二、学风预警的分类

各系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遵守校规情况等信息进行实时跟踪。对临近留级、退学、开除学籍边缘或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各系及学院有关部门根据警示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帮扶工作,并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一)学业预警

学业预警的对象主要针对不及格课程门数未达到留级和退学条件的学生。其主要依据为《学籍管理规定》。

1、一学年累计三门课程补考仍不及格者;(预警跟班试读)

2、一学年累计四门课程(含四门)补考仍不及格者;(预警留级)

3、一学年累计五门及以上课程不及格者;(预警退学)

4、未经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院规定的教学活动者;(预警退学)

5、超过学院规定期限两周内未注册而又无正当事由者;(预警退学)

6、其他类似或学院认为需要进行预警的情况。(二)行为预警

行为预警的对象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尚未构成处分条件的学生,或者是已受较轻处分后屡次违纪但尚不构成较重处分的学生。其主要依据为《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试行)》和《违反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处分细则》。

三、学风预警的程序

1、预警时间不作具体规定,一旦学生出现符合预警条件的情况时,应及时预警。对于符合学业预警、行为预警条件的学生,由系部开具《学生学业预警通知单》,一式两份,一份留系部存档,一份交学工处存档。

2、各系在开具《学生学业预警通知单》和《学生行为预警通知单》时,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3、对情况较严重的,《学生学业预警通知单》和《学生行为预警通知单》可送达给学生家长。

四、预警后对学生的帮助

1、与预警的学生进行谈话和教育;

2、辅导员帮助预警的学生制定切实的整改措施,对于学习的确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与任课教师联系,共同制订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案,并做好相关的辅导安排;

3、对于沉迷网络、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辅导员要进行感化教育,并从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多关心这些学生,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4、对于有生理、心理障碍或有其他倾向性问题的学生,应及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干预;

5、要做好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被预警学生的转化率。预警后能够起到效果的情况,预警后没有起到效果的情况,以及应该预警的学生没有被预警后又发生留级、退学、或开除学籍等情况都将与辅导员考核挂钩;

6、被预警的学生,后续学业或行为表现恶化的,各系要根据学生管理制度,及时予以处理;

7、辅导员要在每学期向学生宣传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和《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试行)》和《违反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处分细则》有关内容;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第3篇

一、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的概念、作用和价值

预警机制是指通过信息搜索、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手段,对尚未爆发的危机、灾难、重大事故等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预警信息的发布、预警措施的执行以及相应危机处理机制的启动。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是预警机制的一个应用领域分支,是指检察机关在多渠道全面收集各种与职务、职务行为和职务犯罪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手段对信息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估,并对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因素进行归纳和总结,及时预测可能发生职务犯罪的行业、单位、部门,并依据程度的不同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提出预防建议,督促整改落实,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目的。基于上述概念,构建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存储、信息分析预测和预警发布执行三个部分。

构建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有利于前移预防关口,加大源头治理, 对于提升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成效,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文具体从预防主体和检察机关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价值分析:

1、有利于预防主体规范职务行为和权力运作。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为预防主体正确行使权力设置了一道外部屏障。首先,检察机关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向预防主体发出包含预防建议在内的预警通报,使预防主体准确查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施,建章立制,强化监督,规范管理。其次,信息报送与收集过程的本身,就可以使预防主体内部从业人员对检察监督产生顾忌心理,从而有效遏制其职务行为的随意性,排除人情关系、上级暗示等诸多不良因素干扰,促进职务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

2、有利于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职能的充分发挥。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该集事前预防、事中预防与事后预防于一体,从国家反腐倡廉总体要求来看,预防工作更应注重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预防。但从目前各地工作实践中,不少地方仍比较单纯地依靠自侦部门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来开展事中预防和事后预防,且事后预防成为主流,在对自侦办案“等、靠、要”消极思想影响下,预防工作对职务犯罪查办存在很大依赖,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些地方检察机关的事前预防手段和方法简单落后,混同于单纯的宣传教育,难以凸显检察预防的专业化水准和特色。而构建并实施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则有利于转变以往这种相对滞后的预防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更加注重靠前预防、事前预防,变被动为主动,拓宽了预防工作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预防工作的内涵,强化和突出了检察机关专业化预防职能的发挥。

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的调查和现状分析

2004年7月,河北省邯郸市检察院建立了全国首个预防职务犯罪预警机制,以《邯郸市预防职务犯罪预测预警实施办法》这一文件形式对职务犯罪相关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分析预测、预警信息评估、预警通报、督促整改、意见反馈等一系列流程作了比较概括的规定。2009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委下发了由昆明市检察院负责起草的《昆明市建立职务犯罪预测预警机制实施办法》,明确了职务犯罪预测预警内容,将其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信息收集。内容包括检察机关受理的违法违纪信息;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纪违法信息;其他执法机关受理的职务犯罪违法违纪信息;新闻媒体发现的职务犯罪违法违纪信息及与职务犯罪相关的其他信息。二是预测预警。以通报、要情和建议形式发布预警信息。三是督促落实。包括对相关单位提供职务犯罪预防预警信息、被预警单位落实预警等工作情况的督促及违规行为问责处理。

通过对上述两个预警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建设,更多只是以文件形式对职务犯罪预警工作作了总括性的规定,对具体适用性、针对性、实效性考虑不多:(1)预防信息收集范围不明或限制过窄。预防信息的收集不应该只限于与职务违法违纪和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还应包括与职务和职务行为相关信息以及行业、部门建章立制、日常管理等信息,要既包括隐蔽信息,也包括公开信息。(2)预防信息获取的手段科技含量低,收集渠道不明。检察机关预防信息的收集不具备公安机关对治安信息那样的强制管理性质,也缺乏特情、侦查耳目、线人等制度,加上职务犯罪本身的隐蔽性和预防信息的广泛性,仅仅依靠检察机关主动出击,通过人工手段去收集、获取信息资源显然不客观、不科学,利用现代化手段,去拓展预防信息收集渠道是当务之急。(3)职务犯罪预防体系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虽然检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已经建立了职务犯罪侦查、预防情报交流机制,但并未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流互享平台;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审计、税务、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或重点行业之间,缺乏职务犯罪预防信息的交流平台。虽然,目前各地已普遍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并设立了共享平台,但这个平台框架设计和实际操作中不涉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预防部门也没有其它进行信息收集、筛选、分析的信息化平台。(4)职务犯罪信息处理能力欠缺智能化。现有的预警机制中,对收集信息的处理通常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预测,随着职务犯罪规律的不断演变,预防信息的不断扩充,这种低效率工作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检察工作需要,因此通过现代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来收集、汇总职务犯罪预防信息,推测、评估职务犯罪发展趋势,分析、研究预防对策是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必由之路。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和方案

一个完整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应该要构建起三个系统,即信息采集共享系统、信息分析预测系统、预警发布执行系统。

(一)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信息采集共享系统的构建

信息是进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的基础,信息收集的范围和内容应该包括: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信息、举报信息以及办案中发现的尚未构成职务犯罪,但明显违法违纪的案件信息;纪检监察机关己立案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信息;审计、信访、公安、法院等机关和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受理或发现的职务犯罪和违法违纪信息,具体包括相关审计结论、法院行政判决及裁定、新闻报道等内容;区域、行业、部门与职务行为规范相关的内部制度建设、落实及其它与预防职务犯罪有关的规定和措施;职务犯罪的新类型、新手法、新领域等。如此庞大的信息收集量,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与之配套,首先必须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与协调下,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纪检监察、审计、法院、公安、信访、其它行政执法机关及新闻媒体等部门间的预防信息交换、信息报送、信息移送等工作机制。同时,必须要构建一个科技化的预防信息收集平台(库),这个平台不仅要求能收集并存储某一时期内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法律法规及公共数据库等静态信息,还能实时采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活动产生的动态信息,既能公开收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视线范围内与职务犯罪预防有关的信息,又能秘密受理犯罪案件线索举报,既能满足各预防主体间可公开预防信息的充分共享,又能保证部分涉密信息的安全。

(二)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信息分析预测系统的构建

信息分析预测系统要求比较高,需要预先设计一套高效率的计算机分析预测软件,使该软件能按不同条块,以不同方法对信息库里相关的预防信息智能化的汇总、分析。分析预测软件必须以准确的统计数据和信息为基础,运用适当的科学预测法进行运算,得出事态变化规律,并显示震荡幅度的预测方法。常用的科学预测法有回归分析预测法、灰色系统理论预测法、线性网络预测法、最优组合预测法和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法等。其中对重点预防信息,在计算机分析基础上,还应邀请相关专家和有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专项分析,以强化预防分析的专业化和客观性。同时还要根据预测范围、预测主体的不同采用相应的预防预警方法:(1)对某一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职务犯罪现象趋势预测,可以采用多元回归、非线性回归和趋势分析等定量方法,分析一定时期内各类职务犯罪现象,预测职务犯罪发生、发展的态势、以及周期。(2)对政府某个部门或社会某个行业的职务犯罪预测,可以通过已发现并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职务违法违规案件中收集信息,采用信息数据比对分析,发现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高发群体,以及相关单位在制度、监管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3)对最有可能成为职务犯罪主体的相关人员、重点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和追踪,建立相关个人信息库,将监控对象的各种信息资料以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录入在内,将可能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概率降到最低。

(三)职务犯罪预防预警机制预警发布执行系统的构建

预警发布执行系统是指将对预防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后形成的预警内容,通过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和预警信息发布跟踪系统,以预警通报、要情报告、防范建议等方式及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堵漏建制,完善防范措施。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检察机关应当发布预警信息:某领域举报相对集中或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出现新类型、新手法的;某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的;本行政区域外已发生某类职务犯罪案件,本地也有可能发生类似案件的;有关行业、部门、岗位或环节近期职务犯罪案件高发的;项目建设、资源开发、资金投放中有明显管理漏洞的;有关单位的管理制度有明显漏洞,可能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根据预警内容不同,检察机关可以以书面通报或在信息平台上公布等形式予以发布,对具有普遍预防意义的预警信息,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予以发布。被预警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并及时将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以书面形式予以反馈。检察机关应该加强对预警内容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完善职务犯罪预警责任追究机制,对拒不整改或在规定期限内未反馈整改情况的人员和单位,应严格按规定问责处理,确保职务犯罪预防预警工作取得实效。

排土场灾害监测综合预警技术研究 第4篇

通过对贵州、福建两省10多家矿山及渣土排放单位调研情况表明,我国排土场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安全责任不落实;排土场设计依据不充分,缺少地勘资料及施工图;违规超能力排放,露天排土场岩土量大且集中;隐患排查治理不认真、走过场;监测预警技术落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监管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排土场(包括渣土场在内)的运行场所灾害监测展开综合预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灾害预警技术

风险预警系统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监控风险因素的变动趋势,并评价各种风险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向决策层发出预警信号并提前采取预控对策的系统。即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指标类别加以分析处理,再依据预警模型,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判,结合该评判结果,设置预警区间,采取相应对策。

排土场灾害监测及预警系统

目前,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已在多个领域投入使用,但因研究角度、学科背景、业务关注点等方面的不同,排土场灾害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各系统的应用功能和产品特色有一定的区别(见表1)。

监测与预警指标

在国内排土场监测及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发展过程中,综合不同的研究角度及侧重点,可将排土场滑坡主要影响因素分为排料岩土特性、工程地质、自然气象、周围环境4方面,每方面又可以由多个指标来反映,并由此确定了比较完整的排土场滑坡灾害预警指标体系(见图1)。

另外,还可依据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中长期预警指标的划分(见图2),并参照岩石(土)边坡工程及有关规范,给出预警等级和预警准则的划分,将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成5个等级,即极稳定、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和极不稳定;再依据地质灾害的预警等级划分标准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中对事故预警的相关规定,根据滑坡灾害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以及影响范围,把排土场滑坡的预警等级分为5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见表2)。同时采用百分制的分值定量划分各预警等级,其对应的预警名称和预警信号(见表3),最后给出了排土场的预警准则(见表4及表5)。

排土场滑坡预警方法

滑坡是排土场重要的灾害类型,滑坡预测预报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以内因分析为主、以外因分析为主和以监测为主3大类。

以内因分析为主的方法

有关滑坡预测预报中的大多数成果都是以内因分析为主,但预测预报效果并不理想。通常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详细的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建立地质模型;再取样,在实验室或在现场进行力学试验,进一步建立力学模型;进行各种力学分析,如包括极限平衡分析和数值分析等;最后,建立相关监测系统进行监测等。该种方法预测预报的计算量都很大,但成功率并不高。

以外因分析为主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还需加强理论和方法研究。理论上,发生滑坡的外因应包括降雨、地震和人工开挖等因素。现有研究主要把外因集中于降雨上,降雨与滑坡的关系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有2项:一是香港滑坡预测预报,其围绕香港暴雨和滑坡集中在暴雨期的特点,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预报系统,使滑坡预报取得成功;二是我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将地质灾害预报等级分为5级:1级为可能性很小、2级为可能性较小、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其中3级在预报中为注意级;4级在预报中为预警级;5级在预报中为警报级。

另外,还有研究利用专家系统进行了综合预警监测的应用,例如,基于案例推理(Case BasedReasoning,CBR)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研究应用、构建基于案例决策的城市灾害应急处置专家系统。

以监测为主的方法

工程实践表明,其预测预报的效果较好,例如2002年,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根据浙江省1 257个雨量观测站在1990—2001年期间记录的日降雨量数据,及同时期内609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数据,通过对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分布、降雨量分布、已知滑坡灾害点分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发出了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rve Network,ANN)于一体的区域群发性滑坡灾害概率预警系统(LAPS)。该方法至少要满足3个条件:一是具有监测技术条件和足够经费支持,以便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馈功能的高效监测系统;二是具有数据快速分析能力;三是具有保护监测仪器设备的能力。

总结

根据我国排土场综合预警监管现状,笔者对相关的预警方法进行了总结。

第一,根据排土场的运行特点,排土场应分为设计期、修建期、运行期、稳定期及复垦期5个阶段(见图3)。排土场灾害监测综合预警应该是1个全寿命周期内的工作,不仅仅拘泥于运行期、稳定期2个阶段,以及滑坡监测。例如,设计阶段应设定“标准符合性”“地勘资料充分性”等指标;修建阶段需考虑“是否有设计图纸”“修建是否与图纸偏差”等指标。目前研究表明,由于运行期、复垦期是排土场滑坡灾害易发期,其灾害的后果也比较严重,所以目前排土场灾害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往往也集中在这几个阶段,但是对排土场综合预警而言,这略显偏颇。

第二,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矿山排土场领域,包括渣土场在内的其他领域研究还存在一定真空,相关预警、监管标准及监管部门责权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确立与梳理。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第5篇

1.1 涵义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信息化环境下, 相关的审计风险可表述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 虽然实施了相关的审计程序, 但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与事实不符的问题, 并为此出具了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能性。

1.2 成因

1.2.1 信息系统自身特性或缺陷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普及应用, 促使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信息处理均可通过信息系统自动完成, 信息系统成为了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载体, 其软硬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该系统输出的电子数据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若信息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存在问题, 必然会输出有瑕疵的电子数据, 而电子数据作为数据式审计的数据源, 审计人员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数据分析就会出现偏差, 导致误判, 引发审计风险。

1.2.2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

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且信息处理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软硬件平台的安全性、灵活性与开放性, 还取决于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性与执行的有效性, 其中良好的信息系统控制环境是保证其内部控制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与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不协调、单位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与领导大部分都不参与制定或不认同信息化战略、管理者比较因循守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没有接受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或培训或者对软件的功能、操作的便利性不满、单位内部尚未形成崇尚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治理结构存在不足等影响信息系统控制环境的因素, 必然会影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与执行, 进而影响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而产生重大错报风险。

1.2.3 被审计单位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被审计单位对部分资料进行隐瞒, 刻意回避、或者更改程序, 不允许联网或采集数据等现象, 这些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领导层指使相关人员对系统的程序、数据进行了蓄意的修改并删除相关修改痕迹, 或者隐匿部分数据, 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审计人员未能识别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采集前已存在的瑕疵, 从而提高了审计风险水平。

1.2.4 审计人员自身带来的风险

审计人员面对海量且结构复杂、格式繁多的数据, 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的变化, 要求审计人员应能在审计实践中灵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多维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具备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但是, 大多数审计人员并非计算机出身, 缺乏相应专业胜任能力, 是难以识别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错报的, 不可能有足够的能力防范审计风险。

2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

2.1 实现感知功能的审计预警分析法

审计预警分析主要用于识别被审数据中超出正常区间的异常值, 帮助审计人员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数据异常。审计人员把重要观测指标按照区间划分等级, 并在系统软件中进行设置, 对照分析结论, 结合有关标准, 把背离常规指标数值的事项设置为预警。如系统中的数据达到预警范围, 则系统自动给出预警信号。审计人员根据这一预警的提示, 可迅速抓住审计重点。

预警分析法可以分为外部预警分析和内部预警分析。外部预警分析主要分析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情况等。内部预警分析主要分析控制环境、机制运转率、职员队伍稳定性等。预警分析可以使审计人员未雨绸缪、明察秋毫, 把握被审单位审计重点,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2 实现揭示功能的审计作业方法

揭示功能是风险预警的关键, 也是审计人员现场开展数据式审计的必需环节。该阶段进行的数据式审计往往针对规范的财务数据和非规范数据分别采取不同的审计技术方法。

2.2.1 对规范财务数据采用的技术方法

对于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报表软件生成的电子财务数据, 由于是运用一定的数据库开发平台, 按照规定的规则, 依据数据字典等产生的规范数据, 所以对于这种方式产生的数据均为规范数据, 可以采用数据模版、自动转换、账表分析、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实施审计。

2.2.2 对非规范数据采用的技术方法

对于非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报表软件生成的电子财务数据或在会计报告中描述有关数据, 由于不是软件系统产生, 一般没有后台数据库支撑, 不能直接转换和读取, 所以要求审计人员按照规范的格式, 增加相关的基础数据表, 这些数据主要通过文本数据转换或数据挖掘实现数据的转换采集后才能做进一步审查。

2.3 实现抵御功能的数据式审计技术方法

抵御功能采用的数据式审计技术方法实际上是类防火墙式的审计技术。具体做法有:一是, 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上增设了审计人员访问模块, 开发审计数据采集系统, 实现了自动从被审单位采集审计数据, 并导入到审计人员系统平台中;二是, 配设了相关的安全控制系统, 根据构建安全的VPN网络,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加密狗在审计现场远程与被审单位信息系统连接, 以获取审计数据;三是, 加大审计专网建设, 这样既提供了安全保证, 也实现了免疫抵御功能。

3 应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对策

3.1 推进联网审计模式的应用

通过努力构造集数据管理、审计分析、审计工具、审计预警、系统管理五大模块为一体的实时联网审计模式, 实现被审计数据的联网获取, 从而进行相关系统性分析, 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可扩展性好的数据式审计应用平台。

3.2 打造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式审计应用平台

如今很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 不仅包含最基层的微观数据, 而且包含反映整体的宏观数据, 组成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海量数据, 审计工作如果不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地开展大数据分析, 将寸步难行。因此, 应努力完善数字化审计制度机制, 打造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审计应用平台, 从数据的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保密、存储与读取等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 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 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 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

3.3 加强审计人员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能力

信息化的发展对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加强审计人员信息化素质的培养, 才能有效的应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具体包括:一是, 抓好计算机审计知识普及培训, 提高审计人员应对信息技术下审计风险的意识。二是, 大力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业务培训, 以提高审计人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 以点带面, 让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审计业务骨干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提高整个审计工作团队的计算机审计应用能力。四是, 整合审计力量组建专业攻关组, 如审前调研组、数据攻关组、审计核查组, 探索“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 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有效的审计风险预警机制以准确地感知、揭示、抵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成为摆在审计工作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在审计实践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途径, 实现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摘要:本文探讨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风险感知、风险揭示、风险抵御3个层面探讨了审计风险预警机制及方法 , 进而提出应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为推广和应用计算机审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审计风险,风险预警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加明, 李霁友.计算机审计的文献综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 (11) :230-232.

[2]庄明来.计算机审计与信息系统审计之比较[J].会计之友, 2010 (5下) :82-85.

[3]石爱中, 孙俭.初释数据式审计模式[J].审计研究, 2005 (4) :3-6.

[4]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 2008 (3) :3-9.

[5]李殊喆.数据式审计在医院审计工作中的实践[J].审计月刊, 2012 (9) :32-33.

[6]李春青.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的变迁:基于文献综述[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1 (1) :46-52.

综合信息预警技术 第6篇

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学者们对财务困境预警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在我国财务困境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近几年的实证结果显示了关注财务预警分析的行业差异性并进行更多深入的具体行业分析的必要性。比如陈远志、罗淑贞 (2008) 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结果显示Zeta模型、修正的F模型以及分数模型准确程度较高;徐勇 (2007) 以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 实证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ST前一年预测准确程度高达100%。

本文以国内相关研究为基础, 将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界定为发生财务困境的公司。根据沪深两市2008年公布的上市公司资料, 统计出不同行业的ST比例, 结果显示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ST比例是23.08%, 信息技术类ST比例是18.27%, 批发零售类ST比例是10.53%。综合考虑样本数量与模型稳定性, 本文认为以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更加合理且能够获得稳定的预测模型。

财务预警研究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找出敏感变量, 二是构建适合的预测模型。现在的一般研究是通过构建合适的模型而找到合适的变量。周利芬、尹光辉 (2007) 对现有的财务困境模型进行了总结, 揭示了财务困境模型从单变量模型、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以及概率模型到非统计类预警模型的演变过程。在已有的文献中, logistic模型表现一直很好, 故本文选择此模型作为分析的模型。

二、模型构建

第一, 样本选取。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将特别处理 (ST) 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从中选取了2004~2009年间20家ST公司作为财务困境公司样本, 为了剔除不同年份、行业和资产规模因素对财务困境预测造成的影响, 根据以下原则按1∶1的比例选择财务健康的上市公司作为配对样本:

一是研究期间一致。比如财务困境公司采用2008年的数据, 则配对样本也采用2008年的数据。

二是配对样本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总资产规模相当, 所谓资产规模相近是指配对得两公司资产规模相差在10%以内。

资料来源于中国证券报、证券之星、巨潮财务网站、中国股票交易财务数据库。

第二, 预警变量选取。预警变量的选择对于财务危机预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科学的指标能够保证预警模型的有效性。目前文献中对预警指标的选择与处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

一是直接选取法, 即根据基本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选取财务指标。

二是统计检验法, 即先以财务分析理论为基础选择变量, 而后以初选变量t统计量为检验统计量, 检验ST组和非ST组的差异, 最后选取差异显著的变量作为模型的变量。

本文采用第二种选取变量的方法。首先以财务分析理论为基础, 结合现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常用的财务指标, 综合考虑企业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等几方面的因素, 初选了24个指标 (表1) 。以企业被ST前一年 (t-1年) 为进行t检验的数据来源年份, 将这些变量按ST公司和非ST公司分成两组, 用spss的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每个变量的组间差异, 得到差异明显指标如表1所示。

注:t检验为95%的置信度

本文以95%的置信度区分指标是否具有明显差异, 结果显示X1资产收益率、X2净资产收益率、X3净利润、X4每股收益、X10应收账款周转率、X11流动比率、X12速动比率、X17每股净资产、X18每股资本公积金、X19每股未分配利润、X20现金流动负债比和X21现金债务总额比是st组和非st组中差异明显的变量。

第三, 变量预处理。变量的预处理是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在对变量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之后, 还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剔除变量之间多重共线性。目前的文献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种是主成分分析法, 如姜天、韩立岩 (2004) 就采用这种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通过构造新的变量彻底解决了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的影响, 但是新变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

另一种是变量相关性检验法, 如张立军、刘菊红、刘丹 (2007) 就采用这种方法, 该方法虽然保存了原来的变量信息, 但是却在剔除相关变量时加入了个人的主观判断。

本文认为在变量个数较多时候宜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而变量个数较少时候采用相关分析法能够更多的保留变量信息, 故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解决变量相关性。

本文采用spss16.0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初选变量之间相关性, 得到相关矩阵如表2。从表2可以得到变量:X1, X4, X11, X17, X19和X20与其他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较强, 本研究将这几个变量剔除, 这样剩下的7个变量:X2, X3, X10, X12, X15, X18和X21便成为本研究构建模型的变量基础。

第四, 模型构建。国外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 作为已经成熟的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分析方法, 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较强的财务困境预测能力。通过logistic回归可以拟合出如下方程:

这里:

P是在因素 (x1, x2, …, xm) 之下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

1-P是不发生财务困境的概率, 其中x1 (i=1, 2, …, m) 是影响财务困境的第i个因素;

a, bi (i=1, 2, …, m) 是待估计参数。

方程 (1) 的等价形式为:

式子 (2) 所表示的分布函数称为logistic分布函数。

本文利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根据上述选定的7个变量及其财务危机前一年、前两年的样本数据, 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得到模型的估计结果, 如表3。

根据表3可得到第 (t-2) 年财务预警模型方程 (模型1) 为:

从表4可以看出, 该Logistic模型对检验样本的分类都相当令人满意, 在12个财务正常的公司中, 其对财务正常公司的预测精度达到了100%, 而在另外的14个财务危机公司中, 全部被正确预测。

根据表5可得到第 (t-2) 年财务预警模型方程 (模型2) 为:

从表6可以看出, 该Logistic模型对检验样本的分类都相当令人满意, 在16个财务正常的公司中和14个财务危机公司中, 全部被正确预测。

从实证分析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 在财务困境公司和非财务困境公司有显著差异, 通过构建模型发现, 净资产收益率 (X2) 、应收账款周转率 (X10) 、速动比率 (X12) 和每股资本公积金 (X18) 有较高判别精度。这四个指标是进行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的核心财务指标。基于行业构建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 从训练样本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而Logistic回归模型, 从训练样本看, 上市公司被ST前, 准确率均达到100%, 所以Logistic回归模型适合于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

表7是对模型1和模型2拟合优度的检验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到, 在3个检验量中, 模型2值均小于模型1对应变量的值, 这说明模型1较模型2更优, 尤其是Nagelkerke R Square检验值, 模型1达到1.000, 说明在模型1中, 自变量完全能够解释因变量。所以本文认为使用t-2年财务指标进行预测比使用t-1年财务指标进行预测结论将更稳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在t-1年, 准st公司为避免出现企业成为st公司, 会采取一些积极的财务政策, 所以此时公司的财务指标已不再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情况, 而是添加了主观因素, 所以模型的拟合优度出现了下降。

本文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如由于样本过少, 在进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时候采用了三年的数据, 由于同样的原因本研究没有对估计的模型进行预测检验;其次本研究仅以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 而财务指标又不能全面反映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 从而在理解财务困境的成因上有一定局限性, 这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远志、罗淑贞:《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实证研究》,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3期。

[2]徐勇:《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实证研究——基于制造业的实例》, 《财会通讯》 (学术) 2007年第1期。

[3]周利芬、尹光辉:《财务困境预警建模方法研究述评》, 《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4期。

[4]张立军、刘菊红、刘丹:《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 》2007年第3期。

上一篇:素质教育实践区下一篇:田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