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艺术范文

2024-09-18

指尖艺术范文(精选12篇)

指尖艺术 第1篇

一、借助媒介, 事半功倍

1. 了解起源, 激发兴趣。

为了更好、更形象地感受折纸活动的起源与魅力, 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折纸的视频录像、照片等, 在让孩子们欣赏的同时, 感受到这项民间艺术的精湛, 从而萌发出他们对折纸活动的向往, 让他们知道折纸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相反, 它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

2. 融入环境, 萌发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随着折纸课程的开展, 我在想是否可以将折纸用于环境布置中,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折纸的兴趣呢?

于是, 一番折纸装饰开始了:五彩的飞机悬挂在教室横梁上, 生动逼真;黄色的向日葵“长”在白墙一角, 生机盎然;粉色的折纸花朵衬托着孩子们的照片, 俏皮有趣……就这样, 一个个简单的折纸作品经过我的修饰装点, “扎根”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孩子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折纸作品, 纷纷跃跃欲试, 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兴趣是前提, 融入是关键。我将孩子们的折纸作品也用于教室布置中, 看到自己的折纸作品出现在教室里, 孩子们不知道有多开心、多兴奋!他们的自豪感、成功感都得到了满足, 自然而然地对折纸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热烈!

二、不同策略、多管齐下

1. 渗入游戏, 调动热情。

学会折纸, 前提是认识常用的折纸名称和各种折纸符号, 但是相对于中班幼儿而言, 即便是简单的对边折、对角折的符号也会感觉枯燥又无味, 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 好不容易激发出来的兴趣肯定会马上被抹杀掉的, 于是, 我想到了游戏, 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符号和游戏相结合。没多久, 孩子们就学会了我自创的小游戏“我是谁”、“开符号火车”、“朋友结对”, 并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小游戏认识了基本的折纸符号, 并且对于折纸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2. 循序渐进, 兴趣不减。

基于中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 我始终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并制定了阶段目标及具体折纸内容:第一学期以激发幼儿对折纸的激情, 培养探究兴趣及耐心、细心、专心的良好品质为主线, 认识角、边、中心线、中心点、对角线等基本名称, 学习边对边、角对角折叠双三角、双正方形。主要呈现的作品有扇子、小狗、小兔、杯子、螃蟹、松树、昌鱼等。第二学期鼓励孩子乐意向同伴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折纸作品, 尝试把自己会折的作品教给同伴, 能熟练地运用双三角形、双正方形变换折叠, 并能折得整齐, 压得平整, 初步学习菱形的折纸方法, 尝试与其它美工技能相结合。主要呈现的作品有蝴蝶、蜗牛、青蛙、向日葵、帽子、猴子、大象、长颈鹿、狐狸等。有了这一系列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后, 老师们在组织折纸活动时有所凭借, 孩子们亦融入其中, 其乐无穷。

3. 以点带面, 全面突破。

班里的孩子能力发展有差异, 折纸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 我在折纸的目标、方法及其使用上需要灵活对待。能力强的幼儿试着看图示进行简单折纸;能力弱的幼儿, 则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有时则为幼儿提供折纸成品, 供幼儿在反复拆折的过程中突破折纸重难点。渐渐的, 老师的角色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代替, 让他们成为小老师, 小范围地帮助几个或一组的幼儿攻克折纸, 这样一来, 不但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调动了能力强幼儿的折纸积极性, 也能培养能力弱幼儿独立完成折纸作品的能力, 树立自信心。这样一举三得的办法, 在我们班非常适用, 渐渐的, 很多简单的折纸作品已经不需要老师帮助了, 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折纸氛围。

三、提供平台, 热情延续

1. 划版块、留时间, 做做小老师。

随着折纸活动的不断深入, 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折纸课了, 于是我在生活过渡环节划了一个“今天我来教”的小版块, 每周一的餐后活动时间里让一个孩子当老师, 将自己从家里学来的折纸作品教给大家。我希望孩子们在折纸过程中积累的不单单是能力与技能, 而是包括耐心、自信心、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等。在“教”的过程中, 孩子们首先要学会折, 然后要会教, 从而各方面能力悄然萌发。通过与家长的交流, 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对于折纸的热情非常高, 有空就追着大人学习折纸。在幼儿园里也是一有空隙时间就相互抱团琢磨, 相信只要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他们的折纸能力必能更上一层楼。

2. 比一比、赛一赛, 评评小巧手。

已经学会的折纸作品, 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才能牢牢地记在孩子的脑中。因此, 每过一段时间, 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折纸比赛, 有时是命题折纸, 孩子们要根据老师给出的作品名称折出相应的物品, 比一比谁折的作品更平整;有时是定时折纸, 以在规定的时间里折纸的数量决定胜负;最高层次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作品, 比比谁的手最巧。这样, 一次次的比赛不断地激励孩子们学习和积累, 对折纸的热情不减。

孩子们就像魔术师, 通过自己的智慧, 将普通寻常的纸千变万化。希望孩子们的心又灵, 手又巧, 用自己的双手饱含热情地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舞动指尖, 见证奇迹!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启迪智慧, 折出精彩——浅析幼儿园折纸教学及组织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2, (2) .

指尖上的艺术作文400字 第2篇

到了一家名叫陶瓷小镇的店,我们系好围裙,信心十足的来到转盘前,老师让我们沾点水,踩一下开关,转盘飞快的转起来,老师指导我们用小拇指用力,由下往上一点点提高,然后用大拇指在中间扎一个洞,再用大拇指往两边拉,然后一只手抱住陶泥,另一手把瓶口修整齐,在修边时出了点差错,我顿时惊慌起来,幸好老师给我及时修了修,我把缺口处补上了一朵漂亮的小花,我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接着我们又做了勺子,做勺子很简单,把泥捏成长条,在长条一端用大拇指压出一个低洼的槽,我把槽压得很大,变成了汤勺,接着老师问我们,你们是在勺把上压花儿?还是做成长颈鹿的样子?我们异口同声说要做长颈鹿,于是,老师教我们捏出了长颈鹿的头,和勺把粘在了一起,老师说,等晾干后再来涂色,之后就可以烧制了。

山西面塑:指尖的艺术 第3篇

在山西地区,面塑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用于祭祀、祈福、馈赠亲友或表达感谢。在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人们会蒸制富有不同寓意的面塑,其形式也多种多样:面羊、面鱼看起来生动活泼,寿桃形态逼真,枣山富于想象与创意,“姑儿食”则饱含祝福与期待。面塑的制作可谓凝结了民众生活智慧,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面塑之源

面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山西则是面塑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省定襄县境内出土了一件新石器时期的石搓盘器物,该搓盘由于长期旋转式研磨而使中间下凹成浅圆坑,它的发现证明当时对谷物的加工方式是搓而不是捣,其加工目的是为了脱壳去皮。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谷物加工有着悠久的历史。

面食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之一,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物质需求。而最早的“面塑”则是人们供奉神灵与祖先的一种美好物品。

在中华文化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的同时,面塑也逐渐被赋予了浓厚的美学色彩。在纷繁万状的面塑世界中,还保存着远古神话的积淀和影响。有民俗学家认为:中国面塑的根源可追溯到女娲用黄土和清水塑造万物生灵的神话,而心灵手巧的中华女性便仿效其法,用面团揉制出飞禽走兽和花草虫鱼,以这种形式再造“生灵”。

在《中国歌谣集成》当中的民谣《哭丧调·徙歌》记载山西民间“有大祭来有小祭,左邻右舍都掉泪”(文中注明大祭用猪、羊、纸扎;小祭用八个蒸馍、烧纸),说明在丧葬仪礼当中面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祭品。在《民间故事集成》当中又记载有《雪和白面的传说》,通过神话人物“王母娘娘”对不珍惜“白面”的人们的惩罚说明了白面对人们的重要性。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都是一个地区民俗文化的具体体现。面塑在山西地区各种时令节日与礼仪活动中都可以称之为必备之物,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农历腊八后,山西地区的家庭即开始制作过年的熟食,有枣山(也称枣山年馍)、花糕、馍馍、包子等,俗称“闹年”;元宵节晚上,各巷要办灯山会,街上挂有彩色吊纸,各家门前挂有花灯,灯山前垒旺火、燃焰火、放花炮,女人们拿馍馍在旺火上烤黄,回家分食,传说食之有少生病、兴旺之意;在农历二月初二,山西人讲究早晨喝豆腐脑并吃枣山与钱龙(一种面食);中元节,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已婚儿女要蒸制寿桃献给父母,祝他们长寿,长者要馈赠孩子面羊、面鱼等,亲戚之间也互为孩子蒸制面食。此外,小孩子满月,东家要设宴招待亲友,要为小孩子做“曲联”(大型面塑)、蒸制大馍馍,并根据亲友来礼回赠馍馍和糕;若遇长者过生日,子女要向他们敬奉白面蒸制的寿桃;建新房时到了起架、上梁这个阶段,除了画八卦、贴贺联、点灯放炮,亲戚和街坊邻居还要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等新房落成、乔迁入居,再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供,并油炸出各种精巧的面花,酬神谢土以祈望屋舍的千年永固。

面塑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之中,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些重要节庆和仪式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

面塑“塑”什么

中国传统美学有三大审美范式:一是“比德”,将社会道德意义视为美感存在的基础;第二是“缘情”,强调主体的情感体验是美感的来源;第三是“畅神”,把整个身心的舒畅、灵肉的和谐解放作为审美的标准。面塑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它是集技艺、审美、文化、人情等为一体的。它所传达的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面塑的制作非常注重细节。制作者所塑的羊、鱼、兔等动物都栩栩如生,寿桃、菊花、石榴等植物都可呈现出真实植物的样貌。以面兔制作来说,制作者不仅仅能将兔子的造型准确地塑造出来,有时还会增加兔子吐舌头的俏皮表情,使得面兔“活”了起来,生动可爱。再以面鱼来说,除了整体造型之外,制作者更是将鱼鳍、鱼尾、鱼鳞更甚至是鱼的胡须都塑造出来了,再将鱼尾一歪,仿佛再现了这条面鱼在水中畅游的样子。可以说,面塑的造型美就在于所塑造之物的准确与传神。

面塑不仅仅造型逼真,而且色彩绚丽。制作者会准备多种颜料给面塑上色,使面塑更具观赏性。例如枣山,制作者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软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色的粮豆形成色彩上的对比效果。又例如,一个面羊的局部,有时候会用十种色彩来搭配而不会显得繁杂,反而会觉得赏心悦目。同时,制作者还善于选用各色的豆子、小纽扣、亮片等来对面塑进行点缀。这与传统的以白面为底、以大枣和粮食为主要色彩的面塑相比更加具有观赏性。制作者将面塑当作工艺美术品来进行装饰,多样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搭配,使得面塑的外观大放异彩。

面塑可以说是一种吉祥文化的载体,它呈现出吉祥物的造型,同时也传达着美好的寓意。山西面塑的一个独特造型“蛤蟆背兔”就承载了两个美丽的传说。蛤蟆又叫蟾蜍。在民间流传过刘海戏金蟾的神话故事。相传憨厚但生活贫苦的刘海在仙人的指点下,得到一枚金光夺目的钱币。后来刘海就用这枚金钱引出了井里的金蟾,最终得到幸福。金蟾成为了富贵与幸福的象征。另一则是兔子的传说故事。兔子向来因外形乖巧,性情温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定襄民间,兔子有着长寿、吉祥、可爱、生育、温顺等美好的寓意。因而在山西地区,面塑中的“蛤蟆背兔”的造型是应了“蛤蟆背兔,越背越富”这句吉祥话。当地人民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面塑造型,用美丽的传说故事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面塑作为扎根民间的民俗文化代表,其中也是饱含人情的。“人情”可以说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词汇。乡民们用做面塑、赠面塑、供面塑这些最淳朴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与祝愿。朴实的乡民通过灵巧的双手,揉搓捏塑出精致美丽的面塑,表达出对生命的膜拜、对幸福的追求、对爱情的祝愿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山西地区,面塑的制作可以说是一项群体性的活动,往往一家要做面塑,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还会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不仅能高效率地完成大量的面塑制作,还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就像是一家人在一起过年一样。此外,面塑在山西可以说是一种特殊又重要的礼物。在重要时令节日与人生成长的节点,长辈会制作面塑送给自家的孩子、亲友及邻居的孩子。这种制作方式和赠送礼物的方式如同仪礼一般,承载着真挚的“人情”,成为山西人生活的一部分。

nlc202309011615

面塑也多用于祭祀与岁时仪礼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一种渠道、一种仪式。《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这段描述表示“礼”是用饮食去敬“神”,是伴随着一套仪式而发生的。由是也能够解释,人们为什么用面塑来祭祀和酬神。面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世俗人情,也饱含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面塑的制作

面塑的制作过程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其具体制作步骤如下:

(一)制作材料与工具

1、所用材料:

白面、酵饼、碱面、水、食用碇、红枣、黑豆、红豆、绿豆、鸡蛋清。

2、所用工具:

面板、和面盆、大锅、蒸笼、篦子、笼布、电热毯、塑料膜、牛皮纸、切刀、擀面杖、剪刀、筷子、锥子、镊子、梳子、铜丝、高粱杆、大头针。

(二)基本制作步骤

1、制面

蒸馍馍前一天晚上先将酵饼泡好,依据所需蒸制的馍馍量,加入白面(全部白面的一半)和好,用大盆扣住放在大炕上灶台边,第二天早晨,酵面就发好了。往发面的盆里倒一小碗碱面水,将头天晚上发好的面和好,然后分成小块,再倒入另一半面粉揉面,揉面过程中加入水的量不宜过多,一般每斤白面不超过半斤水,和面时力道要大,面要和得硬一些,将面团一边揉一边转,这样才可以和得均匀,直到和至表面光滑平整为止,用时大约15分钟。

2、制作面塑

先在案板上揉面,之后依据所塑造型的大小,将面团分成小块以备用。然后使用各种工具,通过切、捏、擀、拉、团、夹、剪、梳、压、扎等方法,做出面塑的基本造型。再通过粘、点等方法,将造型进一步细致。如此过程,便基本完成了面塑的形状制作。

将捏好的面塑放在铺了牛皮纸的电热毯上面,用塑料膜盖好,进行饧面(即第二次发酵)。过一个小时左右,面就变得轻盈。在篦子上面涂一层油,再将发好的馍馍放到篦子上,以防止粘底,同时放置之时馍馍之间要留一定的间距,否则会粘到一起。再将篦子放到蒸笼里蒸,蒸时要火力集中,并用笼布在蒸笼四周围住,防止热气散失,同时必须关好门窗,保证室内没有风,以防面塑受冷有气泡出现。一般蒸40分钟左右,停火之后再在笼中焐一会儿,这样可防止馍馍凉后表面干裂。如上所述,就完成了蒸制过程。

接下来要进行馍馍的装饰环节。首先要重新和面,就跟平时家中擀面条一样,把和好的面擀成薄面,然后切条放入冷水锅煮,水第一次煮沸时即可将面条捞出,再将捞出的面条趁热揉捏,和成面团备用。其次,馍馍打扮需要上色,把准备好的食用碇分别用水化开与面团揉到一起,就会有很多种颜色的面团了。接下来就是将不同色的面团制作成各式各样的装扮物,插(用高粱杆、大头针或铜丝)或粘(用鸡蛋清)到馍馍上面,最后的步骤就完成了。

从材料的准备到具体的制作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面塑制作的生活化:使用的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制作的过程也是充满了生活的智慧。至于选择什么时间和面、发面,如何才能保证面塑不干裂;上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制作细节都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制作经验总结、观察、反复调整而传承的,饱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却也展示着传统手工艺在时空中的真实流变。

然而,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面塑也在机器化大生产的变革下面临着传承中断的危险,愿意去学习面塑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关于面塑的美好的传说与寓意也渐渐少有人知。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开启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面塑这一民俗艺术在“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或许也能迎来新生。

如今在山西,许多人都会在祭祀或庆典时去订购面塑。这样的面塑多了点商品、文化艺术品的意味,少了点过去亲友街坊间一起制作的趣味和亲切感。但无论如何,看着制作完成的面塑,人们总是不得不感慨,心灵手巧的山西人真是指尖捏百态,把面“塑”成了真正的艺术。

指尖上的艺术——浅谈苏式核雕 第4篇

一、苏氏核雕的渊源和流派

提起核雕历史, 可以说源远流长, 究竟从何开始, 尚难定论。春秋战国时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燕王好微巧, 卫人请以荆棘之端为母”的故事, 充分得到了当时社会对微雕艺术的认可。中国封建社会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大的重书画轻工艺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视之为“雕虫小技”。明清以来, 才收到大众追捧, 是显示身份地位的宠物, 从魏学洢所著《核舟记》, 核雕开始广为人知, 核雕文化也出自于明代, 当时称之为“鬼工技”。明宣德年间, 有夏白眼“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 , 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 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 荷花九鹭, 其蟠曲飞走之态, 成於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明熹宗朱由校亲自操刀作《五鬼闹判》, 常熟一人王叔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 被明代学者魏学洢称作“灵怪之技”。明晚期和清初期精湛程度高, 文化内涵丰富。清代乾隆年间有雕刻大师, 杜士元 (苏州吴县) 和陈祖章 (广东人) 。从清中期开始, 核雕作品开始日趋丰富。清末明初, 战事频繁, 核雕业凋敝, 民国初期有好转, 苏州舟山有“殷派”核雕的殷福根及其子女徒弟殷荣生、殷雪芸、钟年福 (“钟派”罗汉头创始人) 、须吟笙 (“须派”罗汉头创始人) 等。上世纪80年代开始, 收藏业开始复苏, 姑苏太湖一带孕育了无数能工巧匠, 苏氏核雕工艺蓬勃发展。

二、苏氏核雕的技艺和特色

“南工” (包括“苏工”“浙工”) 和“北工” (“海派”“肖院派”) 是源于核雕艺术的两个概念, 主要是长江为界。“南工”重雕刻技巧, 技艺的传承, “北工”重精巧的设计, 美学体现和美术功底, 技艺的创新。而以苏州地区为主体的、具有苏州工艺特色的“苏工”是“南工”的代表。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对于苏州核雕工艺而言, 是雕刻工具十分精细, 最小的工具需要雕刻艺术家自制, 苏氏核雕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锉刀、刻刀、刮刀。雕刻线条要流畅平滑、无顿点、无棱角, 给人一种古朴的艺术效果。

苏式核雕材料主要选择橄榄核最常见, 称之为“乌橄榄”, 其中广东地区产的乌橄榄为上品, 一般称其为“广东乌核”, 因经过水煮、去肉、初选、精选、阴干等步骤, 能被作为雕刻材料的少之又少, “赌树”现象一度出现。橄榄可以按照大小形状分, 可以按照果瓣分, 分为常见的三花核, 个体较大的四花核、稀少体积小的二花核、以及艺术家追求的“怪核”多花核。按照色泽分有铁檀核、黑金刚、红金刚、黄金刚。按出产时间分, 可以分为新核 (易开裂) 、老核 (3-5年, 油性足, 不易裂, 易上色, 产生包浆) 。一般可以根据长相好、色泽佳、手感浑厚、掷地有声来选择。此外, 质密年久的桃核, 也会被选用雕刻。

常见的苏式核雕作品一般分为单见、组合、手串。内容一般是人物、动物、风景、场景。艺术家会运用浮雕、圆雕、线雕、镂雕等雕刻技巧来随核型设计或同一设计。

一件优秀的核雕作品首先必须是雕刻者手工制成的, 应有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情怀、审美情趣。其次作品题材需要反映出历史文化, 体现真善美的信仰和民间工艺的艺术气质。另外, 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的工艺水准是核雕作品优秀与否最直观的表现。最后是意境的体现。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解释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由此可见, 境界的要旨是要有真感情、真体会, 并且将之带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 体现在作品上, 引人遐想, 共鸣、深思、是艺术作品的至高境界。

苏式核雕从技艺发面来看具有“小, 巧, 精, 灵”。苏式核雕微小中包含大千世界、设计表现构思巧妙, 变现不同主题内容。做工精致, 表现力强, 作品精致细腻、具有深刻文化底蕴。在近代发展过程中, 苏式核雕, 不断吸取传统的工艺精华。无论是圆雕、浮雕、还是镂空雕, 都表现出精致优雅的风韵, 用刀犀利流畅。新兴的作品对材料讲究、构思奇妙、注重设计、刀法精炼、追求创新、寓意丰富、充满神韵。

三、苏氏核雕的现状和发展

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 门类众多, 核雕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苏式核雕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传承, 这也是对工艺美术的传承。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 苏式核雕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时机。题材的固定、陈旧使得苏州核雕难以展现出良好的上进态势。不仅给艺术家们、民间艺人们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核雕艺术品位的缺失, 表现在题材陈旧、缺少新意、立意通俗、难言境界。苏州核雕的创作题材大多以传统题材为主, 尤其是以观音、罗汉、弥勒等佛教题材居多。这些传统题材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 逐渐趋同, 日益陈旧。核雕创作者创作理念的迟后;文化知识的匮乏;技艺能力的不足, 也是核雕艺术化发展的主要困难。因此, 我们要加大形态研究。核雕主要以圆形为主, 沿用百年, 需要有所突破。此外, 我们需要加强神韵的研究, 工艺美术作品的神韵才是生命力所在, 这源于中国传统的观念、审美需求和哲学观念。所以, 我们在满足大众消费的同时, 更应该积极以崭新的立意, 引导大众消费, 从而在大众消费心理转变的同时, 实现核雕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在苏式核雕的渊源、发展、技艺、价值取向等多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 艺术本身是开放的系统, 它的发展受到很多时代因素的影响, 是民族内涵与精神在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因此, 苏州核雕美好的发展前景, 需要我们苏州核雕艺人去努力开拓、进取。

摘要:核雕是一种以精细雕刻技法见长的, 在某些果核果壳等小型硬质材料上进行雕刻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 称之为“南工”的苏氏核雕历史悠久, 名家辈出, 这与苏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生活习惯、审美价值紧密相关。其中舟山核雕是苏式核雕的主体, 它的独特韵味和质朴的艺术特色。如今, 苏州舟山核雕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 也提出了提升核雕作品的艺术品位的目标。

关键词:核雕,苏式,艺术,价值,特色,品味

参考文献

[1]李晓.百工录·苏式核雕.南京:江苏出版社, 2013.11.

[2]迟锐, 黄玉红编著.核雕撷美: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7.

[3]姜跃进, 张梵编著.苏州橄榄核雕鉴赏新锐名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1.

[4]潘嘉来主编.中国传统核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3.

指尖的记忆散文 第5篇

“学霸路”上我们流注了太多不在意的时光,踏满了我们青春不经意的脚步,缠绵了太多指尖下的情舍。多少个漆黑的长夜,我们不约而同,彼此成为黑夜里最忠实的陪伴。

我们是陌生的,你低头吟诵昨天的记忆,他仰望明天的星火,我静静凝住最后的时光,想要留住指尖稍纵即逝的记忆……我们都怀揣着一个执着的、熟悉的梦想。属于我们“学霸路”上“学霸”的追求,属于这个漫夜的留念故事。

三年了,每一年的十二月我们都会如期赴约。我们和你们不老的.许诺。

与憔悴地杏扇相约,会用深情的歌喉为它凑下最后的薤露;为肃煞的北风击竹;为干净的皎月萦绕可怜的温暖;为完美的落菊谢上最美的帷幕;为陌生的彼此送上漫漫黑夜的守护。在彼此的长影里彳亍,在指尖的残思中游弋……我轻轻地抚摸着黑夜里的一切,那般陌生,感觉又是如此熟悉。

最后,语尽月残,被岁月荏苒的落叶划过指尖,竟是这般决然,奔向万劫不复的深渊;薄凉的远风缠绕住指尖最后的温度;残菊幽香拼尽最后的芳华,只为再次轻吻别离的指尖;凄凉的月露冰封了指间的所有记忆,一切又回归到最初,等待黎明的新机。

核雕 指尖上的艺术 第6篇

核雕,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逐渐受到藏家的追捧。

中国的雕琢工艺,无论玉、石、竹、木、牙、角,皆能因材施艺,达到神奇的美学效果。即使果核,也能出奇制胜,雕出生命或意境来。核雕是一种真正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艺作品,古已有之。人们将橄榄、核桃、杏子、桃子等的内核或外壳加以利用,这些果核本身没有价值,但经过艺人的构思和精雕细刻之后,即赋予了它艺术生命力,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核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朝中期就有相关文字记载,到了明代已极为盛行,在明、清两代发展到艺术顶峰。核雕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影响到皇宫,并成为皇室帝妃、达官贵族的把玩珍藏品,清代士大夫往往以此为饰,随身佩戴。

据资料记载,明代核雕名家辈出,屡见著录。《清秘藏》记载明代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人,“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明人魏子敬作《核舟记》,描述明代天启年间核雕艺人王毅(字叔远)所作橄榄核舟“东坡赤壁游”,人物栩栩,舟棹如画。明熹宗皇帝也喜欢收藏核雕,还亲自操刀雕刻。他所创作的“五鬼闹判”形象生动,被后世认为是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到清代,同样核雕名家辈出。清初有人雕念珠一百零八枚,“圆小如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等“合计之数五百”。晚清核雕艺人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为其力作,林木扶疏处,怪石参差间,竟雕刻三组人物共19人,其精微之妙令人拍案惊奇。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各种核雕品种日趋丰富,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弟子摩挲把玩,但精湛细腻程度和其文化内涵已不及明晚期和清初期。现代核雕艺人又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尤其是苏州的核雕艺术更是代有传人。在素有“核雕之乡”的苏州舟山,现以“须派”和“殷派”为主,核雕艺人技艺精湛,作品很受当代人的喜爱。

我国最早时期的核雕作品并不是现在所采用的橄榄核,而是桃核或杏核,明代以后到清乾隆年间,才出现了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花船和人物等的核雕。橄榄核以其坚硬、易上包浆、大小合适等特点成为核雕的主流品种,几乎达到“是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的地步。

在核雕主题方面,明代的核雕题材主要以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为主,作为一种垂挂在衣带、纨扇或是绣袋下面坠物的核雕,其装饰功效可见一斑。清中期开始,核雕物品就不光作为坠物装饰和点缀,许多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工艺品专门供文人雅士或富家子弟手里摩挲把玩,用橄榄核雕刻的各种花船小船还可配上镂空雕刻的象牙、红木座架,陈设在微型博古架上欣赏。

和象牙雕、红木雕等雕刻作品不同,核雕越是把玩越有价值。象牙雕件虽高贵但长时间把玩后会越来越黄,失去洁白的本色,对外观有影响;红木雕件虽文雅,但佩戴或把玩的时间一久,也会慢慢失去红润的光泽,颜色会慢慢变黑。相反,核雕经过藏家不断把玩后,表面的色泽会越来越红,给人一种通透的质感。

从广义上说,核雕属微雕,因受核本身的限制,一般都是立雕、浮雕,要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麻纹、质地,因材施艺,精心布局。

根据所选材料的不同,核雕可分为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这其中又以桃核雕刻为主。

若按果核形状和大小分类,核雕又可分为几类:单核,又称为大核,一般直径超过5厘米,比较适合雕刻单件作品,所以价值很高;小核,通常只有0.5厘米之微,市面上非常少见,所以价格一般也很高;怪核,指形状比较奇特的果核,不用加工,本身就是一件很独特的艺术品;细长核,形体狭长,常用于雕刻核舟之类的饰品;圆核,形体通圆,是雕刻罗汉头之类作品的上佳材料;普通果核,比较常见,一般价位不高,多用来制作珠串。

核雕作品的分类并没有很明确的划分界限,还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区分方法。比如,可以从题材上划分为传统题材和创新题材;可以从雕刻手法上划分为圆雕、薄意、浅浮雕、深浮雕、透雕等;也可以从物品的工作流程上划分为流水线产品和独立完成的产品或作品;还可以从性质上划分为工艺品和艺术品。

核雕的题材多样,做工也各有千秋,但并非所有的核雕都具有收藏和投资价值,影响核雕艺术品收藏价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果核材质。在各类果核雕刻中,橄榄核雕价值最高,原因在于橄榄核比其他材料雕刻难度大。橄榄核两头尖、中间大,雕刻时难以控制,而且,橄榄核极具脆性,稍一疏忽就会前功尽弃,再加上橄榄核雕一般都是采用立雕或浮雕的手法,靠慢工细活琢磨。

2.工艺差别。目前市场上的核雕艺术品有手刻与机刻两种。手刻,顾名思义是由艺术家用刀一笔一划刻成的艺术品;机刻则是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雕刻。前者在工艺上需经过构思、布局,然后再通过艺术家的手刻技艺来实现作品价值,所花费的精力、时间远胜于机刻核雕。

3.名家雕刻。任何一件出自名家之手的艺术品其价值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核雕也不例外,毕竟这些精雕细琢的作品常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但出自名家的橄榄核雕也不是件件精品,还要看这件核雕是否是这位大师所擅长的题材,应选择其拿手作品进行收藏。

4.题材选择。核雕艺术品题材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有所创新,但近年来受到市场青睐的核雕作品往往是那些创新题材,题材有新意,雕刻水平超绝,会使整件作品既让人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

5.产地出处。我国的核雕主要有南北两个流派,北派(俗称北工)以河北廊坊为代表,主要是以雕钻为工具进行雕刻,手法粗犷、产量较高,内容主要为核雕传统题材,收藏价值不高。南派(俗称南工、苏工)主要是以苏州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未经抛光的作品可清晰辨出雕刻刀痕,功法不仅细腻,题材也屡创新举,因此收藏价值不断提升。

TIPS:

核雕的鉴别

明代核雕的造型古朴浑厚,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外行而不追求细部刻画。从雕法上看,明代核雕一般雕工刚劲有力,利落醒目,线条、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不紧密,镂雕留有钻孔痕迹,磨工较粗,留有刀痕。

清代核雕造型精巧玲珑,人物、动物造型注重写实,人物脸部雕刻更着重于逼真,动物着重于动态表现,雕工刚劲有力,线条直,边线流畅,方圆合于规矩,棱角分明,人与物连接较密,镂雕很少留有钻孔痕迹,浮雕地子磨得较平,略留刀痕,磨工细。

近些年来核雕艺术品开始进入拍卖市场,核雕价格开始升温。仅仅在几年前,橄榄核雕单件作品市场价格还多在50—200元之间,工精质优的作品也仅在500元左右。但时过境迁,随着核雕的艺术价值被慢慢发掘,一般作者的单件作品涨到400-1000元,名家单件代表作品则要卖到千元以上,甚至超过万元,而且一件难求。

一些早年拍卖的清代核雕珊瑚串珠、人物手串、十二生肖手串等的成交价格大多在千元左右,如今,一些佳品的价格上涨了几十倍,个别的则有上百倍的涨幅,令前期投资者获利匪浅。目前一件较为平常的罗汉手链在藏品市场的价格就要200—400元,而精品叫价数千元也很平常,甚至几万元。

明清时期的核雕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让无数收藏家和投资者惊叹入迷,相比早已进入收藏市场的其他藏品,目前核雕藏品的拍卖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当前所拍卖的价格并没有体现核雕的稀有性,对于收藏家和投资者来说,不妨大胆到拍卖会上“捡漏”。

专家表示,核雕作品题材多样,做工也各有千秋,但并非所有核雕作品都有收藏和投资价值。与书画作品的收藏一样,如果出于投资的目的,应选择名家的精品下手。名家的精品才是收藏的最好选择,也是保值增值的关键。原因在于名家的核雕作品雕工更为细腻、生动,加上每枚果核都形态不一,其核雕作品也不会有重复,每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此外,名家作品本身反映的内涵、布局、雕工以及材质等都是个中翘楚,而且数量有限,极难模仿,比如在当代核雕名家中,须吟笙、钟年福、周泉根、谢才元等人的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升值潜力。

TIPS:

核雕的保养

1. 防干燥。对于新核雕来讲,空气湿度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在湿度过低或干燥环境下,核壁发干产生收缩,就有开裂的危险。因此要做到防晒、防水、防风吹,冬季则需要留意暖空调(暖气)造成的环境干燥对核雕危害。

2.上油,橄榄核本身处于油性中,但时间一长油性就会散发而导致开裂,因此通过上油来加强它的油质,就是为了防止开裂。给核雕上油可采用软刷蘸少许油质物(如橄榄油、花生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等),轻轻在核雕表面刷,使其周身充盈油光即可,但切忌一次涂抹大量油。

指尖艺术 第7篇

(一) 班级内预设所需教具

1. 教具登记册填写

教学进度与主题活动的内容每周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只是备课的详略与形式, 每班教师根据自己的备课情况, 列出一周所需教具, 并申报到年级组。

2. 教具登记册确认

年级组通过筛选与共同探讨所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内容实际, 将教具重新进行分配整理, 使教具的重复使用与重新制作都成形。

(二) 班级内研讨制作方法

班级里两位教师和保育员通过相互商讨, 搜集资料, 发现更多制作教玩具的好方法。

二、亲子小分队教具收集与制作

(一) 多种渠道收集教具

1. 教具材料大搜集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觉察敏感的人, 把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废旧材料, 如保健品包装盒、蛋糕盒、纸箱子、彩色熟料带、牛奶瓶等物品, 主动搜集, 放在教室的一个“材料大集合”区角中, 同时发动家长帮助收集自制玩教具的材料、提供设计和制作经验、参与围绕自制玩教具开展的主题活动等, 使家长能够在参与幼儿学习过程的层面上和幼儿园合作, 提高家长参与的深度。

2. 发动家长制作教具

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是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幼儿园的自制玩教具活动可以成为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家园合作的重要途径, 对于提高家长参与和家园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意义。纲要中也提到:“幼儿园应与家庭和社区密切合作,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 往往活动的选材都是来源于生活, 至少是贴近我们的生活。

3. 亲子小团队制作

班级中总有几个比较热心、积极的家长。发动起这些家长, 发挥出他们的引头作用, 让他们牵头带领其他家长一起参与到搜集材料和教具制作当中来。

(1) 面向全体通知, 个别重点交流

在家园公告栏中发布一则关于搜集材料和制作教具的通知, 可以与平时对孩子比较重视、愿意积极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几个家长进行个别交流, 把制作教具的重要性和方法再告知一遍, 可提供一定的图片和材料, 提高家长参与制作的积极性。

(2) 带头搜集制作, 公开展示表扬

几个积极的家长把制作好的教具及时带到幼儿园, 把他们做好的物品展示在教室外面的“展示柜”上。引导其他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和制作, 调动群体制作的积极性。另外, 利用幼儿园的“表扬信纸”, 为制作得好的家长写一封感谢信或表扬信, 也增进家园间的沟通与了解。

(3) 鼓励全体幼儿, 带动家长参与

在幼儿面前表扬他们的爸爸妈妈, 鼓励没有制作的孩子回家提醒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教玩具。在孩子的督促下, 家长们对这件事会给予重视。孩子的力量比我们教师说的话更有说服力。

(二) 教具制作与分享

1. 制作教玩具的要求

我们会在每周的教学活动中选取一节, 进行多媒体的制作, 由每个其中班级的教师轮流开展。这样不仅使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所提高, 也可以提高幼儿的兴趣, 幼儿对这种色彩鲜艳的视觉感受还是很喜欢的。

2. 制作教玩具的简易方法

为了提高教具的重复使用率, 教研组要求所制作的教具必需是高质量的, 对图片类的教具要求塑封, 对道具类的教具要求坚固耐用, 具有安全性, 等等。

教具要求是团体一起合作制作, 这样才能进行商讨, 使教具能做得更好。小班组就规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 比如两个教师进行教具设计, 其他教师进行资料准备, 然后再一起制作并且塑封。

三、年级段教具多元化运用

在开展收集与制作之前, 我们的区域角与主题墙饰或者班级的总体环境总是空空的, 不仅要使教具在课堂上利用, 我们也主张将教具放置在各个角落中两周后进行收集与更新。这样既可以让幼儿在各个角落有新的体会, 又不会让那些教具闲置。

(一) 将教具放置在区域角中

区域角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角落, 每周也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主题。我们要将每周的部分教具投入到区域角中, 特别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材料或者是图片资料。

通过实践, 我们发现, 教师不用经常头疼着去更换区域角, 只要有适当的教具, 那是非常可行的, 这也成了一个课堂的延伸活动。

(二) 将教具投入到主题墙饰中

将一些图片类的教具或者是适宜设置在主题墙饰中的教具设置在主题墙中, 既增强幼儿的思考与探索心, 又提高了家长们的关注度。

(三) 将教具投入到其他的角落之中

有些教具不适宜放置在区域角或者是主题墙式中, 我们可将它们收集起来进行保管或者投入到其他的角落中, 比如做成小挂饰, 或者贴在班级的墙面上。

四、全园制作教具的反思与整合编辑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 在进行完区域角与主题墙饰之后, 我们总会将教具弃之或者是没有整理。在研究中, 我们发现, 对教具使用进行反思、再整理编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工作。

(一) 开展年级讨论

在下周一起制作教具的时候, 进行教具使用的反馈, 幼儿是否感兴趣, 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等。每位教师最好写一篇教师使用的反思心得, 可结合教学实际或者教具的投放运用, 或者是幼儿的兴趣点。

(二) 整理编辑教具

图片类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 是整个年级组与教研组的活动,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整理之后统一由年级组组长保管, 以备不时之需。

学期性教具:只适合一个学期使用的教具。如只适合小班上学期使用, 而不适合小班下学期或中大班使用的。又如, 小班图形宝宝的教具, 让幼儿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学年性教具:制作好的教具在整个学年中都适合反复使用的, 如用易拉罐制成的手推车、纸管高跷等。

长期性教具: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体育教具的应用性比较广泛,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使用。只要教师适当地改变一下游戏规则就可以了。如纸板做成的爬爬乐, 饮料瓶做成的“梅花桩”等。

(三) 展示教具运用

每个学期在教研活动计划中把教师的公开活动进行一定方向的指定。如要求每个教师每个学期上一个教学活动, 而且在活动中体现教具的多样化运用方式。如一物多玩, 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共同商讨并制作若干教具, 然后有针对性地把这些教具用到教学活动中。这样, 受益的不仅是幼儿, 更多的是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指尖再植的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1~42岁,平均31.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0.5~1 h,住院时间10~15 d。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肌注镇静剂,进行化验检查时,应避免在损伤肢体侧抽血。缩短断离指体缺血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2.2 心理护理

安抚伤者,稳定其情绪,消除其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 术后护理

3.1 常规护理

再植术后的患者应安排在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病房内,保持室内温度在23℃~25℃,湿度在50%~60%。监测生命体征至平稳,绝对卧床7~10 d。患手置于垫枕,抬高约30度,使患手略高于心脏水平,以维持稳定有效地循环血量,利于静脉淋巴的回流,减轻局部水肿。患手上方放置60.W烤灯局部照射,距离为30~40 cm左右,维持局部温度,便于观察患指血运变化。

3.2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详细介绍术后注意事项,如绝对平卧床1周,勿起坐,吃饭及大小便在床上进行;勿侧卧,以防患侧肢体受压,影响断指的血运;病房内绝对禁止吸烟,对于吸烟患者要讲清原理,使患者充分理解吸烟对再植指的危害,主动配合禁烟,同时不允许探视者、陪护者吸烟,保持无烟病房;室内勿放鲜花,以防引起过敏,使再植手指血管痉挛;告知患者多喝水,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等。

3.3 心理护理

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讲明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是再植成功的重要因素,取得患者的合作,对预防指尖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发生有积极地作用。

3.4 断指的观察与护理

3.4.1 指体色泽

正常指尖再植术后指体呈潮红色或接近健指肤色。如指尖由潮红色转为苍白色且指腹张力降低,说明断指处于缺血状态,可由动脉痉挛或栓塞引起,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可考虑手术探查。如指尖由潮红色转为暗紫色且指腹张力加大,说明静脉回流障碍,此时可采取患手抬高,拆除部分皮肤缝线或指端针刺放血来缓解症状。指尖色泽是断指再植术后观察血运的主要指标,受光线(自然光、灯光)、皮肤色素(民族、地区、个体)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3.4.2 指体温度

再植指体的皮肤温度为33℃~35℃,与健指温度基本相同或低1℃~2℃,如低于3℃~4℃或再下降则说明血循环出现障碍,可对患指酌情进行处理。皮温现在已经不为血运观察的敏感指标。它易受以下因素干扰:(1)室温及患指局部温度:再植指体为失神经组织,温度调节功能丧失,极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局部有高温烤灯时,皮肤温度的高低不符合实际情况。(2)暴露时间:再植组织均用多层纱布棉垫包裹保暖,一旦暴露后,皮肤温度即随环境温度而变化。(3)减张切口:因血液循环危象而做减张切口后,组织的渗血可影响皮肤温度的测定。

3.4.3 指腹张力(肿胀程度)

正常指标:有轻微肿胀,皮纹正常,用“-”表示;有肿胀,但皮纹尚存在,用“+”表示;肿胀明显,皮纹消失,皮肤发亮,用“++”表示;极度肿胀,张力高,皮肤上出现水疱,用“+++”表示。如张力过大且出现指体色泽发紫则表示静脉回流障碍,如指腹张力低下,色泽由潮红转为转为苍白则说明动脉供血障碍。指腹张力很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观察血液循环比较可靠的指标。

3.4.4 毛细血管充盈实验

当用手指或棉签按压指腹或指甲时,受压的指体由潮红转为苍白色,松压后恢复原状。该现象为毛细血管充盈现象正常,时间为1~2 s。如充盈现象迅速且出现指体色泽暗紫则为静脉回流障碍,如充盈现象消失或出现弹性降低则为动脉供血障碍。毛细血管返流是很少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客观观察指标,是判断再植指体有无血液循环存在最敏感的指标。

3.4.5 指端针刺放血实验

正常再植后的断指指端用针刺后立即有鲜红色的血液渗出,如针刺后创口不出血或经用力挤压才有少许血液渗出,则表示为动脉供血障碍;如针刺后先有暗紫色血液较迅速流出,血色很快由暗紫转为鲜红色则提示静脉回流障碍。指端针刺放血实验是判断再植指体有无血液循环存在最直接的指标。

3.5 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

血管危象易发生在术后24-72 h,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再植指体皮肤色泽、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严格床头交接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确保再植指成活。

3.5.1 动脉痉挛

术后动脉痉挛,常因寒冷、疼痛、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或哭闹、吸烟等因素诱发,多发生于术后1~3d。临床表现为指尖苍白或呈淡灰色,指温下降,指腹塌陷,无毛细血管充盈现象,指端针刺不出血。此时应寻找引起动脉痉挛的原因,并予以清除。处理方法:根据诱因,凡室温较低,应采取保温措施;因疼痛所致者,应注射镇痛剂;小儿断指再植术后常因哭闹而引起血管痉挛,可采用冬眠合剂或其他镇静剂,使其安然入睡。除采取上述措施外,应遵医嘱肌注罂粟碱或其他血管解痉药,并严密观察肢体变化情况,一般20~30 min动脉痉挛即可缓解。

3.5.2 动脉栓塞

常因血管清创不彻底,血管缝合质量差或血管吻合口张力过大引起,也可以因血肿压迫,局部感染及动脉长期痉挛引起。动脉栓塞大部分发生于术后1~3 d内,又以术后24 h为多见。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与动脉痉挛相同,在两者的初期很难鉴别,只有经过解痉治疗观察一段时间后,指体仍无血液循环改善时,才能说明有动脉栓塞的可能,通常考虑手术探查。这更要求护理人员要随时注意观察断指指尖血液循环情况。

3.5.3 静脉栓塞

其主要原因系血管清创不彻底,血管吻合口质量差,静脉修复的数量过少或缝合皮肤过紧压迫造成。临床表现:指尖由红润变为紫红或暗红,指温下降,毛细血管回流充盈现象消失,指腹张力明显增高,指端侧方小切口先流出暗紫色血液,以后流出鲜红色血液。护理人员通知医生后,应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探查。一般如为单纯性切割伤或为术后3 d,局部无明显感染应予手术探查;如为挤压伤或为术后5 d,局部有感染,可采用指端侧方针刺放血滴注肝素法,来保持断指血液循环平衡,借以建立静脉侧支循环。

3.6 用药后观察及护理

注意观察刀口愈合情况,如出现伤口出血量多、皮下血肿、鼻衄、身体有出血点、淤点、淤斑等,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减量或停用抗凝解痉药物,并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以预防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3.7 对症护理

再植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因疼痛可诱发血管痉挛而引起血管危象,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自诉,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止痛镇静药物;对因卧床引起的腹胀及恶心、便秘等可予以对症应用热敷、按摩或遵医嘱投给缓泻剂等药物治疗。

3.8 饮食护理

调整饮食结构,食物中应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粗纤维,多饮水,多食含有钾离子的水果和果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引发血管痉挛[1]。

3.9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早期活动的手指功能明显优于晚期活动和不活动。早期活动原则是,在不影响组织愈合的原则下,对关节做轻微的被动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度。术后3周再植手指的关节可以开始做被动伸屈练习,幅度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待指骨连接,克氏针拔出后,要求每日练习3~5次,每次10~20 min,并逐渐加大活动量。要求患者使用伤手做捏、握、抓的使用练习,如捏皮球、握棍、拣核桃、花生米、黄豆、火柴杆,捏面团、拧盖、解纽扣、系鞋带等[2]。对于部分练习不佳、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复诊时医护人员应对伤手诸关节做强迫性被动活动,使达正常屈曲范围,然后再指导患者做主、被动功能练习。

3.1 0 出院指导

嘱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定期复诊,并指导其功能锻炼。嘱患者要耐心,勿急躁,失神经支配期要预防烫伤、冻伤或外伤。要求患者出院后协助做适当家务劳动,直至患者生活自理。在通常情况下要求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生产劳动,从而使伤手的功能获得较满意的恢复。

4 讨论

指尖再植是较复杂的手术,不仅需要精湛的操作技术,而且手术后的观察和护理也非常重要。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细心的术后观察、正确有效的指导功能锻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恢复良好功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常润娥,刘珍梅.1例便秘致断指再植失败的原因分析与护理.护理研究:下旬版,2007,21(4):1122-1123.

指尖上的广电 第9篇

正是移动新媒体的便捷性、实用性、社交性、娱乐性, 使之呈爆发式发展。目前, 移动终端全球统计媒体使用时长已经超越了电视, 成为黏着度第二的平台。这对于传统广电媒体来说, 是严峻的挑战, 更是致命的诱惑。如果将这些规模庞大的“手指族”收入囊中, 带给传统广电的, 将是无限的未来。

从广电媒体的微博、微信营销, 到各种App尤其是新闻资讯类App的开发上线, 广电媒体抢占移动新媒体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我们的网站还没走向成熟, 业界的风向已经转向App。”一位传统媒体网络部门负责人的话, 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传媒人的心态。悲观者认为, 传统媒体连网络都玩不转, 怎么玩转移动互联网?目前用户基数较大的新闻类App几乎都是网络媒体开发的, 广电媒体能否后来居上?

值得注意的是, 传统媒体对移动新媒体定位模糊, 或迫于转型压力, 或追赶潮流, 仅是把它当作一个附属物来做, 更多承担的是媒介延伸的任务。面对移动新媒体, 传统媒体摆正心态了吗?这不仅是一个产品研发与上线的简单问题。移动新媒体的介质不同于传统媒体, 用户需求、用户体验、用户阅读习惯、阅读场景完全不同, 新瓶装旧酒, 最后只会淹没于数以百万计的移动应用中。移动应用要有影响力、生命力, 内容、功能、推广、用户体验、用户黏度、盈利模式, 是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广电媒体需要解决的难题。

让“云”在指尖流动? 第10篇

影片设想了一种真正自然的人机交互界面, 只要挥挥手臂, 就能控制计算机。让计算机能听, 能看, 能用自然的方式与人交流, 包括身体动作、表情、声音,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PC显示和操作模式的终极梦想。即使不是科幻迷和游戏迷, 相信也会有很多人憧憬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科幻般的生活。

2007年1月9日, 苹果的乔布斯在Mac World大会上发布了i Phone (如图2所示) 。该手机将创新移动电话、可触摸宽屏i Pod以及突破性互联网终端这三种电子产品, 完美地融为一体, 并引入了基于多点触控技术的3.5英寸显示屏和领先功能软件的全新用户界面, 让用户用手指即可控制i Phone, 《少数派报告》开始由科幻走向现实。i P h o n e开创了移动设备软件尖端功能的新纪元, 重新定义了移动电话的功能。

2 0 0 8年6月9日, 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 苹果推出了全新的i Phone 3G。它最关键的性能提升在于对WC DM A网络的支持, 弥补了第一代产品在移动网络连接方面存在的劣势, 从而让互联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与i Phone 3G同时发布的i Phone 2.0固件, 则带来了App Store软件商店, 这对i Phone来说, 是一种历史性的提升。

2 0 0 9年6月8日, 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 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三代产品i Phone 3GS, 其中的S代表“Speed (速度) ”, 这意味着新一代的i Phone具有更快的速度, 主要表现在:处理器和运行内存的提升, 让它打开应用程序的速度更快;3G和3.5G网络载入时间缩短, 网络应用访问速度加快。此外, i Phone 3GS采用了300万像素自动对焦摄像头, 图像清晰度有了质的提升。

2 010年1月2 7日, 苹果的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了名为i Pad的平板电脑。i Pad定位介于苹果的智能手机i Phone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之间。与i Phone布局一样, 整个平板电脑只有4个按键, 可以提供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电子书、播放音频或视频等功能。

2010年6月8日, 苹果发布了第四代产品i Phone 4。与i Phone 3GS相比, i Phone 4的功能升级非常明显, 硬件方面包括全新的外观设计、革命性的显示屏幕、三轴陀螺仪、A4处理器 (主频1GHz) 、全新的拍摄系统等。

2 011年3月3日, 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了第二代平板电脑i Pad 2。它支持多种无线通信标准, 可以单独支持Wi-Fi, UMTS (通用移动通信系统) , CDMA (码分多址) , 也可以选装3G功能。与第一代相比, i Pad 2更薄、更轻、更快, 其速度为第一代的2倍, 而图形性能为第一代的9倍。2012年3月8日, ThenewiPad问世, 很多性能都大大超越了i Pad 2。

微软在云终端开发与应用方面也不示弱。2007年5月30日, 比尔·盖茨在D 9大会上亲自演示了由微软所开发的第一款平面电脑——Microsoft Surface (如图3所示) 。这是一台桌面电脑, 既没有鼠标, 也没有键盘, 主要通过触摸进行操作, 从此宣告进入触控屏幕新时代。

M icrosof t Surface大如茶几 (还有人说像麻将桌) , 高22英寸、长42英寸、宽21英寸, 有着30英寸的显示屏, 隐藏在硬塑料板底下, 可同时辨认多个指令。Microsoft Surface采用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 其配件附有Wi-Fi和蓝牙等常见无线技术;具有条形码识别功能, 可以自动辨认手机、数码相机和贴有条形码的物品。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是, 它可供多人同时操作——最多十余人, 屏幕可分割。

有了Microsoft Surface, 顾客在餐厅点菜时再不用麻烦服务生, 也不用拿着菜单翻来翻去, 只须在Microsoft Surface屏幕上轻轻一点, 就能选择饭菜和饮料, 它可以同时感应多下触碰, 多人可以各自点菜。同时, Microsoft Surface可以读取条形码, 这就意味着顾客只须把酒杯放在桌子上, 餐馆的M ic r o s of t Su r f a c e系统就能提供他们想要的各类酒水信息, 比如某种红酒产自哪家葡萄园, 甚至给出适合这顿晚餐的食物。这种体验是非常真实的, 可以让顾客直接在餐桌上了解葡萄种植地区的情况。

当顾客点选的食物放在Microsoft Surface桌面后, 屏幕上会呈现出流动浪花的炫目视觉效果。如果顾客需要呼叫服务生, 只须点击一下桌面即可。吃完饭, 当顾客各自检查完账单后, 每个人都把信用卡放在桌子上, 桌面就会启动电子账单应用程序, 从顾客信用卡上扣除相当的消费金额。

如果顾客就餐后, 想去这个陌生的城市继续玩玩, 他可以直接在Microsoft Surface中查询可选项目, 点击其中一项 (如感兴趣的场所) 时, 屏幕就会显示一张交互式地图;当顾客点击感兴趣的内容时, 屏幕会出现描述性的细节;顾客可以将一个物品举到一个足有墙壁那么大的屏幕上, 瞬间即可完成扫描, 也可以将一幅照片从手机中“抓”出来, 放到更大的屏幕上。

走进手机服务店时, 顾客只须将手机放到Microsof t Su r face上, 它便能根据条形码查出手机的详细资料, 还可以即时将铃声或游戏“拉”到手机中;要浏览手机中的数码照片或视频, 只须将手机放在Microsoft Surface上;要放大或缩小数码照片, 只须在屏幕上将相角“拉大”或“缩小”;如果想画画, 人们可以“拿起”一支画笔, 或在虚拟颜料盘中蘸一下自己的手指。

2 011年7月12日, 微软发布Microsoft Surface2.0。该平台能够为人们带来触摸真实世界的感受, 它将硬件与软件完美地结合起来, 用户可以直接用手或声音对屏幕发出指令, 与计算机进行高质量的交互。

2 0 0 9年6月2日, 微软在E 3 (电子娱乐展览) 会上, 展示了Xbox 360体感周边外设。Natal为该项目开发代号, 该产品彻底颠覆了游戏的单一操作, 使人机互动的理念体现得更加彻底。借助Natal, 游戏玩家隔空出拳, 就可以杀死游戏中的敌人, 手比划出开车的动作, 就可以驾驶游戏中的赛车。足球等一些视频游戏可以利用全身动作进行感应, 在玩滑板游戏时, 用户可以先扫描一下自己的滑板, 然后他们在游戏内的影像就会踏上这块滑板, 听从用户的控制。Natal公布之后, 几乎所有游戏厂商和竞争对手都在密切注视着Natal的一举一动。

K inect产品突破了以往的游戏机要求玩家通过手柄控制游戏的模式, 转而让玩家通过简单手势与动作参与游戏。例如, 在赛车游戏中, 游戏人只需模拟握着方向盘, 做转动方向盘的相应动作, 就可实现在游戏中操控汽车的转向;在球类游戏中, 游戏人只需做扑地动作, 便可以在游戏中救起排球, 或挥动手臂, 便可以在游戏中举拍击球。从机器的视角来看, 你整个身体的动作和姿势都在镜头的掌握之中, 并迅速映射到游戏中的虚拟角色身上。你跳, 游戏中的阿凡达也跟着跳;你出拳、踢腿, 游戏里的阿凡达也照做不误。这样, 你就可以彻底扔掉控制器, 用自己的身体来控制游戏。这种利用手势和语音等自然行为来控制游戏机的方式, 在人机互动领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Kinect采用的自然用户界面技术, 不仅能够运用到各种类型的产品中, 而且还能实现计算机感知、互动和预测的新方式。

2 010年1月美国消费电子展 (C E S) 期间, 微软发布了几款适合于Natal的体感游戏, 完美的人机互动操作体验, 让所有游戏厂商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游戏爱好者零距离地接触和体验了这一划时代的产物, 而微软则正式将Natal更名为Kinect (如图4所示) 。Kinect只用身体就可以直接来控制游戏。Kinect带来的体感操控意味着游戏业新时代的到来。Kinect有句广告语——“你就是遥控器”, 而这一直是游戏迷们的梦想。

2 010年11月4日, 微软正式发售Kinect无线体感游戏设备。仅仅10天内, 这款售价150美元的革命性游戏操控器销量就达到了100万部, 11月底更是突破了250万部。Kinect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组织称为史上销售最快的电子消费产品:“在2010年11月4日至2011年1月3日的6 0天内, 微软共售出80 0万台K i nect, 平均每日售出133333台。”这个数字超过了苹果公司i Phone和i Pad产品发布后的同期销售量。

云终端是集云计算、桌面虚拟化、计算迁移与分享等概念于一体的网络设备。与传统意义上的终端设备相比, 它在价格上具有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与所谓瘦客户端相比, 具有节省昂贵的软件许可等优点。云终端既可以作为便携式PC单独运行, 实现网页浏览, 又可以构架共享计算机网络, 以创新的成本优势来开展业务运营。

云终端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能运行云应用的终端都可以称为云终端。而狭义的云终端则是指专用云终端, 它仅具有浏览器功能, 数据处理、存储和应用都在网络或服务器上完成, 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本地操作。

与传统PC相比, 在采购环节, 云终端能节省70%的投入;在系统运维环节, 云终端能减轻9 0%的成本负担;在使用成本上, 云终端的功耗只有5 W, 50台云终端才相当于一台普通PC机的功耗, 从而大大节省了电费开支。同时, 在云终端之下, 一切都是可控的, 云终端的用户好像在通过不同账户使用同一台计算机, 大家遵循相同的管理规则, 运行同样的应用系统, 信息共享与协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可以想像这样一种美妙画面:未来, 人们手持一台手机或平板电脑, 即可获得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和IT服务。手机、平板电脑仅仅是一种终端设备, 具有更小尺寸、更轻重量, 却能够运行更复杂的处理程序。用户不需要安装任何操作系统和软件, 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即可实现90%的功能, 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复杂任务。用户不必再担心数据丢失和病毒的入侵, 不再需要硬件设施, 不需要为机房支付设备供电、空调制冷、专人维护等费用, 不需要等待漫长的供货周期和项目实施时间。这一切, 都有赖于云计算的全面实现。

今后, 形形色色的云终端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用于固定计算的云终端, 更高的计算性能、更大的存储空间、更强的显示能力和更人性化的用户接口, 不但会让PC更强大, 而且还会孵化出新型固定计算云终端, 如瘦客户端、Microsoft Surface以及多个大屏显示器等;二是以移动便携功能为亮点的云终端, 它们体型远小于PC, 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便携式音频影视播放设备、多功能游戏设备和车载计算通信装备等;三是用于特殊领域的云终端, 如电子阅读器、GPS、嵌入式设备、平板电视和蓝光播放机等。

时代永远都是进步的, 新事物必将会取代旧事物。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 这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普遍真理,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就云计算而言, 从提出到现在, 通过业界巨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云计算渐入佳境, 日益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 云终端最后必将会替代传统PC机, 为用户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工作模式。

摘要:“未来”生活看起来很酷, 只要伸一伸手、抬一抬腿、张一张嘴, 就能够得到想要的信息, 感觉真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甚至具有“科幻”意味, 你可能感觉离我们很遥远。其实, 这样的生活已经是触手可及,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强强联手, 将为我们打造高品质的生活。本文分析了云计算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重点介绍了苹果和微软的云计算产品。

关键词: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苹果,微软

参考文献

[1]郎为民.大话云计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2]郎为民.大话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秦氏绢艺:指尖上的精致艺术 第11篇

秦氏绢艺产地位于河南北部安阳市滑县。滑县位于豫北平原,隶属安阳市管辖,是一个古老而闻名的大县。秦氏绢艺产地即出于滑县四间房乡王三寨村。四间房乡位于滑县东北部,地处黄河古金堤上,总人口4.08万人。该乡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早在5000年前,就是颛顼、帝喾及其部族活动的中心,距离颛顼、帝喾二帝陵不足20公里。四间房乡还是革命老区,是我党较早的活动地区和革命根据地之一。秦氏绢艺深深地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它凭借土生土长的制绢艺人的勤劳与智慧,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淳朴思想情感,反映了豫北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和愿望。也因此,秦氏绢艺表现内容宽泛,仕女人物、花鸟昆虫、果蔬等无所不能,皆栩栩如生,几可乱真。

秦氏有的题材来自传统吉祥图案,如“四喜娃”以含蓄、谐音等曲折的手法,四个娃,一共两个头、四只手、四条腿,形成“四子争头”的有趣画面,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有的题材来自历史典故,如“煮酒论英雄”,也有的来自神话故事,如“梅花仙子”,等等。这些作品都极具明显的地域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出其民间信仰的原发化和本土化,为研究中原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极有学术价值的物证。同时,秦氏绢艺广泛的内容和题材,集中体现了中原地域的平民文化特点,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睿智和纯朴的审美情趣。它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向往,洋溢着中原地区人民群众善良淳朴、乐观向上的情感本色,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追求理想的绚丽色彩。.

秦氏绢艺制作技术要求严格,不但需要心灵手巧,而且工序非常繁杂,做一只绢蝈蝈通常由6种绢制成,需20天时间,118道工序,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其制作工艺复杂自无法细说。.

下面以蝈蝈为例叙述其制作工序。蝈蝈制作工序大致为:整绢,做身子,做蝈蝈的头,做鞍子,制做蝈蝈腿,制刺,制做眼睛,组装等共计118道工序。做蝈蝈的头具体又分为做头骨、制胡子、制须三道。其中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抽丝、组丝、合丝、润丝、上胶、排丝、晾丝、剪丝、刻丝、伸丝、定丝、圆丝、甩丝、顿丝、领丝、搓丝、连丝、割丝、压丝、卷丝、烘干、拉线、初整形、整形、定形、上硬质胶、风晾、上软弹胶、彩绘、微泼、漂揉、刻尖、削尖、再初整形、再整形、再定形、透明、超蜜、串透、成装。它抽自雪白的绢丝,最终却形成由粗渐细、带有绒毛的赫色硬须。不同的蝈蝈其胡须也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构成一只蝈蝈极好的状态写照。.

近年来,秦氏父子对制做工艺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其制作工序更加完善。经过改进,每一个绢艺的工艺并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由起初的手握等简单工具制作到现在更完善的工具制作,同时在白菜的色彩、光亮、原料等方面均进行改进,从而使其装饰造型形神兼备,形虽简约其意尽达,既有粗达豪放,又有精雕细琢,从而给绢艺艺术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工艺品追求“真”,艺术品以真为高。这一点在“秦氏绢艺”上也有突出体现。“秦氏绢艺”作品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件件作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均能以假乱真,给人自然真实之感和美的享受。代表作品“蝈蝈白菜”,独具匠心,栩栩如生。该作品中的蝈蝈,大眼圆瞪,翅薄而透,后腿似强有力地蹬着地面,腿刺清晰可见,细如发丝的长须骄傲地翘起,就连白肚子上的鳞片也细致整齐。手触之,后腿坚硬如铁,大肚虚软,捏而瘪,须柔,倒抚可以感觉到上面根根略涩的绒毛。此时,不由让人想到了“栩栩如生”一词,或许“栩栩如生”也不能完全表达亲眼目睹秦氏绢艺的这些绢蝈蝈的感受。作品中的白菜,色彩鲜艳,层次分明,白菜的每片叶都严实地裹到一起,就连白菜的根和须也都做得相当逼真。虽然白菜做起来工序比蝈蝈少,只有48道工序,但白菜也同样是用绢,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做出的。这样,经过艺术家的妙手匠心,两只蝈蝈趴在一棵大白菜身上,就变成了秦氏绢艺的代表作《蝈蝈白菜》。其他代表作如《螳螂捕蝉》《喜从天降》《仕女》等,均以栩栩如生著称。再如“绢刻小仙女”,仙女身上的装饰品,让人难辨真伪;绢制红色瓢虫,黄豆大小,其逼真度令人叹为观止。.

之所以其作品逼真,是基于创造者丰富的阅历、刻苦的研究和全身心的投入。秦三杰从6岁开始,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学习绢艺。为了培养秦三杰成才,其父让9岁的秦三杰跟随民间艺人韩学州、陈锦堂学习绘画、雕塑,这为秦三杰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基本功。上世纪50年代,秦三杰到福建参军服役。虽然一时不从事绢艺术,但在他的心中仍然时时牵挂绢艺。空闲时间,他就会拿着随身携带的一些小工具,在画板和绢布上面比比划划,研磨绢艺。秦三杰转业后到了上海一家工厂,经一位领导的培养,他先后到上海国画研究院学习了4年的绘画,受到了国画大师张大壮、瓷盘画家吴维鸿、雕塑家林鸿喜、佘刚旭、郑才守等人的亲自指教。为了研究蝈蝈的自然形态,他又到云南考察4年,在西双版纳认识了数种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蝈蝈。厚积薄发,创作者丰富的阅历、专业的知识,保证了作品的逼真度。.

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秦氏绢艺工艺选料严格。秦氏绢艺使用的绢非常讲究,为取得不同的效果还使用了多种用料,常用的有大缎子、平缎子、绉缎、绫子、纺绸、乔其纱、洋纺等品种,从而使其始终保持不变质、不褪色、不变形。秦氏绢艺第12代传人秦竹林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他采用现代仿真电烫工艺,增加了绢制大白菜卷叶加皱的稳固程度,达到了永不变形的完美效果,能够让绢制白菜的叶脉清晰可见,白色的菜帮,淡黄色的菜叶,色彩过渡相当自然。严格的选料和对工艺的重视,提高了秦氏绢艺的观赏性,有效地保证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的一枝奇葩,秦氏绢艺经过400年的文化洗礼和代代艺人的创新和发展,我们从它的作品形式、色彩、造型以及技艺等都可以看出它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极大审美意义。2007年2月,秦氏绢艺被河南省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11月,秦氏绢艺第12代传人秦竹林获得“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同时,秦氏绢艺的作品也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农业博物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指尖上的微政务 第12篇

微博问政自2011年至今也步入了第4年,政务微信也风风火火地热闹了一年。据统计,截止2014年5月,经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为116626,其中机构官方微博82006,公职人员微博34620。在已认证的机构政务微博中,绝大多数都是基层政府机构的微博。腾讯方面提供数据显示,截止4月政务微信认证数超过5000个,其中,有21家政府机构同时在腾讯开通微博微信,实现双微联动,政务新媒体应用将进入全新的“双微时代”。这种被很多人称之为“指尖上的政民互动”,在提升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双微问政,多渠道融合

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通过网络开展的“微政务”已成为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网站并列的第三种政务公开途径。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建设基于新媒体的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渠道。各地区各部门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务信息,尤其是涉及公众重大关切的公共事件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以及时、便捷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

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利用新媒体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相关精神,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今年年初做出的一项创新尝试:@北京微博发布厅成员整体入驻新上线的@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在“微政务”领域,首次尝试了@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新的双微融合模式。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群,@北京微博发布厅自2011年11月上线运行三年以来,发布厅成员队伍不断壮大,发布平台不断拓展,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服务群众已成规模。截至目前,@北京微博发布厅拥有北京市各区县、委办局及新闻发言人共81个一级成员,二级成员超过2000个,腾讯等三网总粉丝量超过7000万,发布信息达到36万条,为网民解决问题上万件。通过高频次推送政务信息和民生服务类信息,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对重要事件和焦点热点话题及时回应,@北京微博发布厅在当时创造了以多平台、集群化、矩阵式为特点的政务微博“北京模式”。

而在@北京微博发布厅基础上创立的@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是利用新媒体做好新闻发布工作的一项创新尝试,实现了政府服务在新媒体平台的整体拓展,全面实现了“双微服务”功能融合、优势整合。

@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上线后,将在微信中设置微博栏目,网友可以在微信中通过“政府机构”板块直接浏览“北京发布”及全市各委办局的微博动态;通过“新闻发言人”板块浏览全市各新闻发言人的微博动态;网友既可以通过微博获取政府信息,也可以通过微信获取最新的服务资讯,多平台运行特点和优势更加突出。据了解,@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下一步将协调各个政府部门在@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逐步开通“市民服务”,实现交互服务与信息推送功能并重。

对微博来说,其传播方式作为信息平台具仍有强媒体属性,一直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平台。而大多数政务微信采用的订阅号形式是服务平台,侧重服务属性,为政府便民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两大传播渠道在功能上的打通互补,在让政务公开实现信息有效触达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公众服务的全新理念,并最快发现舆情,处理网民需求,将危机化解在萌芽之中。

在@北京微博微信发布厅上线第5个月,腾讯正式推出了政务微博微信模板,将微博微信平台进行打通,在微信公众平台可直接进行微博的读写操作以及转发、评论,目前已有21家政府机构同时在腾讯开通微博微信,实现“双微问政”。

双微政务,从发布到服务

随着政务微博、微信数量的增加,政务微博、微信的职能也呈现出复合化趋势,从最初的信息发布扩展到应急预警、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政务微博的互动意识不断提高。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大部分政务微博能够及时响应,通过主动发布信息和对公众疑问的及时澄清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帮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避免恐慌情绪和遏制谣言传播的作用。政务微博的服务职能不断强化。随着微博粉丝服务平台的开放,不少政务微博开始为公众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比如肇庆市公安局官微@平安肇庆,在官微的自定义回复中提供了出入境、户政、车管、治安、消防、边防六大项业务内容,分别由数字1-6代表,共分列139个子选项,网友可随时随地通过私信进行查询。@北京地铁(北京地铁公司官方微博)、@健康上海12320(上海市卫生局官方微博)等官方微博也推出了类似服务。

对拥有者3亿用户基数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对政府机构的开放策略给政务服务机构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按照有关专家的分析,“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信,就等于把线下服务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且是迁移到了用户使用频率最高、最具有前景的移动端,用互联网思维来说,这就是一种颠覆,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政务服务的颠覆。”

政务微信的私密性更强、点对点传播更为高效精准、综合运用全媒体手段等优势,在提供政务服务方面,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杭州交警推出的“扫一扫就能查违章”、深圳交警推出的“随手拍违章”等政务微信,正成为各自领域里为公众提供移动政务信息和服务监督的高效平台。此外,借助微信支付,政务微信可充分打通支付渠道,为百姓提供水费、电费、燃气费等公共事业缴费或缴纳违章罚款等便民服务。在全国房产、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建成的基础上,政务微信还可查询社保、住房公积金、出国签证办理情况等信息,或者为公安部门办案提供线索,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据统计,目前公安机关的政务微信已超1000个,仅这一领域就大约占了1/3的政务微信账号,也是在服务功能上相对成熟的代表。

相反,新浪政务微博学院专家团成员、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不少微政务运营得颇有声色,力图以惠民、亲民、敬民的姿态实现网络群众路线,也标志着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实践,突发事件的快速、准确及到位的线下处置和线上发布,也为民心的回暖提供了有价值的范式。但也有的僵尸滞息型政务微博成为了舆论场的负资产,值得警醒。据不完全统计,虽然全国的政务微信数量已近5000个,覆盖了公安、共青团、旅游、教育、文化、税务、政府新闻办、检察院、纪检监察、劳动保障、公共卫生、法院等20多个行业,然而,整体活跃率仅在20%左右。

微信账号发现机制的缺失,和高包装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政务微信的推广。从电子政务的出发点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以发布信息、引导舆论为主。经过三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摸索期,开始进入正轨,尤其是去年像卫生部、公安部等一些中央机构的入驻起了示范效应,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对所有用户完全开放的政务微博的作用要比需要搜索添加的政务微信强大很多。

上一篇:船舶电气下一篇:著作权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