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的资产范文

2024-06-26

固定的资产范文(精选12篇)

固定的资产 第1篇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

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会计科目, 它所存在的目的是维持企业正常的运营支出, 所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 优化固定资产项目机构, 对固定资产支出项目进行重整是一项很有必要的会计工作, 特别是在对固定资产的修理和改造活动中要进行重新的会计处理, 才能够使固定资产科目保持正常的会计运作, 保障企业的正常会计运行。下面就对在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改革中需要列为重点改革的修理费用和更新改造支出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1.更新改造。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可以从对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自我更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用新的固定资产取缔到期或者报废的原有固定资产是固定资产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而在原来老旧的技术设备上植入高科技元素或者新的功能, 能够使现有设备得到重新利用, 使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出现新的特征, 如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资源消耗和成本费用相对减少、功能更加丰富多样、性能更为强大等等, 而进行的加工和改造。但是从通常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状况看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采用更新改造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是必然的趋势, 在不浪费原有资产的情况下, 降低了引起新设备所产生的费用, 将这部分费用投入到对原有设备的改造上, 既可以使原有的设备得到有效的利用, 又可以使成本支出大大减少。在提高设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修理支出。除了能够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以外, 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修理也是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中所常见的问题。固定资产的修理可以按照修理的规模来进行划分, 即可以分为大规模修理和小规模修理两种。大规模修理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设备老旧程度更高, 需要修理的范围较股广, 且需要支付的修理费用也相对较多, 但是它也有着相对的优点, 即修理的次数相对较少, 修理的间隔时间则要长一些。小规模的修理主要就是指的日常的维修, 其维修设备相对于大规模维修的设配来讲先进性相对较强, 通常只需要更换零部件或者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 使其能够一直保持正常的运作等。

二、企业固定资产支出的会计处置

在刚出台不久的新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表示, 在对固定资产的后续处理中, 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在固定资产的成本确认中, 符合确认条件的要计入成本中, 还要把被替换掉的固定资产扣除掉, 不符合确认条件的则计入当期损益。

就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问题, 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改造费用和日常维护费用的会计记账方式进行探讨, 给出正确处理这一模块中固定资产支出的处理方式。

1.更新改造。在企业固定资产核算项目中, 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部分, 即关于使产品的质量提高、品种更新丰富、功能更为齐全的方向改造的设备,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 先确认其价值, 以资本化的形式进行会计处理。

在企业固定资产能够进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时, 企业一般应将该固定资产的原价、已计提的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转销, 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并停止计提折旧。发生的后续支出,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2.大规模修理。在进行定期检查的过程中, 企业固定资产也很有可能发生大规模的修理费用, 有具体的数据以及证据表明该项固定资产确实符合计入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之中, 不符合的应当以费用化的形式来进行处理, 并计入损益内科目。

通常情况下, 大修理的支出会和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处理, 而这样的修理方式, 会无形之中降低了资产折旧和能耗, 以及使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下降、性能得到提高、产量增加, 从而使企业的整体效率也得到提升, 增加了经济效益, 这也是符合固定资产的相关确认条件的。在这种会计业务的处理中, 这种大修理费用支出通常应该以费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 当然这里要除开符合国家相关确认条件的情况。

3.小规模修理。企业固定资产日常修理不会增加资产的经济利益, 也不会提高资产的效率, 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

一般情况下, 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之后, 由于固定资产磨损、各组成部分耐用程度不同, 可能导致固定资产的局部损坏, 为了维护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和使用, 充分发挥其使用效能, 企业将对固定资产进行必要的维护。

三、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处理

1.差异。根据某法指出,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企业发生的下列支出作为长期待摊费用, 按照规定摊销的, 准予扣除:第一, 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第二, 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第三,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第四, 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

2.税务处理与税收筹划。企业在发生相关后续支出时, 可以利用50%这个临界点, 进行纳税筹划。注意后续支出不要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 尽量使后续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在税前扣除, 后续支出确实超过固定资产原值的50%, 则可考虑分年或分期实施的方案, 这样应能取得比较明显的税收筹划效果。

四、结束语

企业固定资产后续支出, 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判断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标准与原企业准则明晰的标准已不一致, 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的机会, 显示了更注重实质与原则的会计理念。我们在实务中, 要掌握新准则的要点, 根据实质性原则进行判断。

参考文献

[1]董素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发展对策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19:45-46.

固定的资产 第2篇

财务会计包括两大门类,即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和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企业财务会计,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区别主要在三方面:1.核算主体的微观性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某一企业为主体,核算内容只能是本企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一切与本企业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应归属于对方的核算内容,则不应该在本企业进行核算,这也是企业会计主体内在的质的规定;而预算会计是以整个国家预算执行为中心来组织核算,它既要核算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预算收支情况,也要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和利税上缴情况。2.核算过程的复杂性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要涉及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而且每一过程都涉及收付两个方面,核算过程复杂;而预算会计的核算过程只涉及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个方面,没有生产和销售环节,核算过程相对简单。3.核算目的的营利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核算,使企业以最少的资金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预算会计核算的目的在于体现预算收支政策的执行情况,不在于营利。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同性: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重要性、明晰性差异性:谨慎性:预算会计不设这一原则;企业会计实行配比原则,而预算会计没有;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帐基础,而预算会计中只有事业单位执行此原则,其他则实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以历史成本计价;事业单位以此计价,行政单位和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此原则;事业单位执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单位则不同;

4.会计等式不同预算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企业会计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5.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期特殊性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应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对应;对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方法;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这些均与企业会计有明显差异。

3.会计要素不同预算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既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预算会计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固定资产损耗价值得不到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就是在固定资产使用的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全额事业单位不从事生产,占有固定资产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但固定资产支出是随着固定资产的耗费而转移的,根据收支配比原则,这种支出应以折旧的形式分配到每年的支出当中。目前的规定其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当固定资产购入时作“事业支出”处理,会虚增当年事业支出数;其次,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又人为地减少每年的事业支出数,从而虚增事业结余,不能真正地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没有正确的会计评估,使得事业单位每年使用固定资产的耗费不清晰,事业支出信息模糊,折旧得不到反映,单位会计报表上的固定资产没有体现其净值,导致净资产虚增,从而影响国家对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造成有些该投资的地方没有投资,而不该投资的地方却重复投资,形成国家资金使用不准确性。

2 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标准定价过低。根据《事业单位会计通则》第二十八条规定,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标准定位在:“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末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资产管理。”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物价水平的提高,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标准显得过于偏低。按照这样的标准,单位大量的电话机、热水器、办公桌椅等简易设备也列入了固定资产管理范围,这样相对于其他价值较高的设备而言,这种简易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使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范围过宽,而过宽的核算范围就会带来固定资产统计不准确。

浅析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 第3篇

【关键词】 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前言

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相关资料进行滚动式的不断更新,才能达到数据准确。因此,财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所管理的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有账必有物、有物必有账、账物相符,确保每件资产来源明、去向清,从而较好实现了固定资产的长效管理。本文就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谈几点粗浅认识。

1.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1思想认识不足

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制度观念淡薄,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失控现象。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日常资产管理中较为注重货币性资金的管理,忽视和弱化了固定资产的管理。一些企业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不够,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的客观困难,使得固定资产专管部门和专管人员形同虚设,在固定资产的登记核算和动态监管上不能到位或缺位,资产家底长期不清,状况不明。一些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核算部门登载的固定资产长期不符,又不履行定期核查;固定资产的进出库手续不严格,平时跟踪管理不到位,资产使用人不能明确相应责任,工作变动时又不履行必须的交接手续,问题出现时相互推诿,带来了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失控状态,一般设备散失、被盗、私人占用、化归私有的现象时常存在,甚至少数房屋建筑物也存在被他人长期无偿占用的情况。少数企业领导平时热衷于固定资产投资行为,追求一些消费攀比,出现一些重复性、超标准、超预算的投资行为,主要反映在办公场所建设和公务车辆配备上,既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和管理行政成本,也降低了资产的利用率,更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法律意识较弱

固定资产不履行审批程序,随意出借、变卖、报废等处置,资产处置缺乏严肃性。对取得国有资产合法手续的法律意识较弱,一些土地、房屋建筑物及车辆等大宗资产设备缺少合法有效的产权手续。一是以前企业对地方政府无偿划拨使用的一些土地缺少长远考虑,对后续办理相关合法证件的法律意识淡薄;二是由于办理土地使用证和产权证的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因此一些企业偏面地从节约行政成本考虑,不注重资产的有效合法证件的办理;一些主管单位在大宗资产特别是交通运输工具的购置上实行了转移支付的方式,又不及时办理相关合法资产转移手续,致使在企业单位列支而在核算固定资产缺少合法有效的手续,甚至一些车辆等的合法户口仍然挂靠在已脱钩的经济实体上,从而为今后的产权归属留下了纠纷后患。

1.3闲置现象仍然存在

固定资产闲置现象较为突出,综合利用率低,增加了资产成本。一是客观上固定资产相对分散,一经使用就各为其主,分割为营,相互集中调剂困难,多余时闲置在仓库,需求时重新购置,二是许多企业改革闲置资产增加,资产利用率下降。三是办公设备更新换代的频率带来了闲置资产的增加。一些已无法使用或散失损失的固定资产如电器产品、桌椅、淘汰电脑产品未能及时地办理报批手续进行核销,致使账实、账物数据长期不符。

1.4管理不到位

对企业一些收益性、经营性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到位。少数单位对一些大宗固定资产出借、出租随意性较大,履行的手续简单化,对增值的收益性、经营性资产不能及时调整收益收入,甚至于对个别房屋建筑物随意无偿出借给其它企业使用。

2.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措施

2.1科目分类科学

固定资产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如:电话机、办公桌、办公沙发等简易办公设施,可按照现行企业单位“低值易耗品”科目进行核算和管理。企业购入该类物品时,借记“低值易耗品”,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并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摊销,摊销时借记“企业支出--低值易耗品摊销”,贷记“低值易耗品”科目。

2.2固定资产折旧核算

对企业单位增设固定资产折旧科目核算。可采用现行企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取消“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增设“累计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购置固定资产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折旧时,借记“企业支出--折旧费”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将“累计折旧”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以便准确地列示固定资产的净值,使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方法保持口径一致。

2.3固定资产管理电算化

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电算化进程,实现资产管理电算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而且有利于改善内部控制方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大量的统计时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4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的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审批权限、定期盘点、维护保养制度,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固定资产购入验收制度、固定资产处置等制度,同时要清仓查库,使账物、账卡、物卡三相符;对闲置不用的设备及物品,进行调配重新组合,做到物尽其用;对已无用价值的物品,经过清查,提出报废报损意见,经企业领导审批后,予以核销;对大宗物品的采购要实行招投标、公示制度,防止少数人通过购置资产违法违纪,谋取私利;对价值较高的设备,要搞好维修和保养,技术含量较高的聘请懂技术的专业人员进行检测与护养;对资产的管理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改变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弊端,使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经常化、规范化,真正做到统一领导,归口管理,专人负责,同时要加强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对企业单位的各项投资应当严把资金投入关,对资金的投放做到可行性、科学性的预测,做好市场调查和经济技术分析,要有可行性的研究报告,防止只有投入,没有产出。

2.5强化预决算管理

增强预算制度观念和预算法律意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严格按照核定的预算计划开展大宗设备的采购和基建项目的实施,确保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切实消除“急功近利”、“好大气扬”、“攀比消费”等不规范行为,切实压缩大宗交通设备购置,确保企业资产的最佳配置。建立固定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实施资产动态监管。通过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动态监管系统,构建贯穿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动态监管体系,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流向和在用现状,调剂余缺,优化资产组合,提高资产利用率。加强收益性资产的管理。查清资产收益的“家底”,对增值的投资性、收益性、经营性资产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一些擅自无偿出借的房屋建筑等大宗资产及时进行整改,规范管理收益资产,盘活闲置资产,促进收入增长,以增收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以创收消化行政成本的增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配备环节入手,采取配備专人,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使管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对企业单位毁损、报废、盘盈、转让的固定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强.公交企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J].企业界.2011.02.

[2]赵云波.浅议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1.02.

[3]王海燕.固定资产管理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0.

固定的资产 第4篇

1. 会计准则是从财务会计体系出发介绍固定资产概念及特征

固定资产具有下列特征: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不包括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因其属于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而在税法中,投资性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处理。

会计岗位是指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涉及操作层面,包括出纳、收银、车间成本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费用核算、报表系统、税务会计等。据此把会计目标工作岗位概括为出纳 (含收银) 、成本费用会计、报表、财务管理等四类岗位。

2. 本着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

固定资产会计是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和制度,办理本单位的费用审核、固定资产分类账结算、固定资产折旧报告及资产报告,负责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等工作的总称。重点对公司总部及办事处的所有的办公生活设施、电子设备、工具仪器、车辆、生产设备、房屋建筑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本着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在实务中,如对于数量多、单价较低的一些工具、模具、器具等资产,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

税法确定固定资产标准有两点,一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二是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税法不仅从年限上进行规定且还确定了其价值。

3. 从不同角度对资产进行定义

企业会计准则从会计岗位管理和经济用途等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税法从岗位、功能、年限、价值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定义。建立企业会计制度就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其根本点在于让投资者或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资产的真实性和盈利可能性。

税收制度是从根本上保证国家的税收利益, 依据公平税负、方便征管的要求, 对会计制度的规定有所约束和控制。制定税法主要是取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调节,保护纳税人的权益。会计目标和出发点与税法目标等不一致,导致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

1.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

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工程物资、机械使用费、人工成本、施工管理费、各项相关税费、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以及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税法规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以竣工结算前发生的全部支出为计税基础。会计准则比税法对固定资产确认范围宽泛。

2. 固定资产准则规定

外购的固定资产,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价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购入固定资产,在初始计量上,税法与会计准则有差异。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资产,超过了正常信用条件,通常在3年以上,该类购货合同实质上具有融资租赁性质,购入资产的成本应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确定。应支付的金额与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从事该会计岗位核算员应掌握固定资产核算实务,具有资产使用部门的组织协调能力。

税法《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为计税基础。税法实际成本指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由此不但导致后续会计折旧与计税折旧存在差异,而且还涉及未来结转“未确认融资费用”时的纳税调整。

3. 会计准则与税法有关重要原则分析

(1) 谨慎性原则与据实扣除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从会计职业岗位出发,应保特必要的谨慎态度,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一种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的处理方法和程序,并合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即会计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实务处理。

税法根据支付发票金额确定,即据实扣除原则处理。从反避税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防止税收收入的流失,税法若完全认可会计核算中的谨慎原则,必然会减少或滞后企业的应交税款,这是税务部门替企业承担潜在风险。

税收制度对谨慎性不完全认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谨慎性原则对收入和费用的处理不配比。当会计事项存在不确定性时,谨慎性原则要求少计收入、多计费用。按照谨慎性原则,必将减少或递延企业应交税款。二是谨慎性原则确认的是估计资产损失,没有交易凭据,不符合税收制度的可靠性要求。三是谨慎性原则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会计人员一般被认为有避税倾向,因此难以取信于税务部门。税收的据实扣除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企业发生的支出应当区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资本性支出应当分期扣除或者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2) 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与税收的法定性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个基本会计原则,其内涵是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比如在售后回购业务的会计核算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视同融资进行账务处理。但税法不承认这种融资,而视为销售、购入两项经济业务分别进行处理。

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或外在形式有时是不一致的。税收制度在确定计税依据时,采取的是法定性原则,如重视发票、索取凭据、合同、结算方式等。因为,对一项交易和事项的把握,尽管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予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要较多地利用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如果将财务人员专业判断的结果作为计税依据,税法就不能保持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确定性,税收征纳的随意性现象则会滋生和蔓延,所以,税法必须更多地考虑一项交易事项的法律形式。

由于会计和税法目标不一致,会计上关于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后续支出等处理与税法规定确定的不同,形成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与税法的差异,影响会计利润,也影响了应税所得。

三、折旧范围和折旧方法的差异

会计处理上,固定资产的入账成本,包括购买价款、进口关税和其他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劳务费等。以各种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入账价值基本上与税法标准一致,即取得时其账面价值一般等于计税基础。

1.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会计岗位核算员要结合公司政策与会计制度,加强总部费用核算及费用控制,规范管理固定资产,强化费用、资产管理。

折旧范围和折旧方法方面,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和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除外,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折旧方法,如可以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也可以按照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计提折旧。

2. 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税收规定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对非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原则上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

税法处理上,在某些按照规定可以加速折旧的情况外,基本上可以税前扣除的是按照年限平均法计提的折旧,可以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的固定资产,包括:

由于技术进步,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

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实施条例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税法还就每一类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作出了规定,而会计处理时按照准则规定折旧年限是由企业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的。

四、固定资产开办费等处理的差异

1.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规定

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是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更新改造支出、修理费用等。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处理原则为:与固定资产有关的更新改造等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与固定资产有关的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再采用预提和待摊方式,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在发生时计入当期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有利于防止会计信息的人为操作。

2. 税法规定

企业在筹建期发生的开办费,由于支出数额较大,需要分期摊销,如果将其全部记入当期的费用中,势必影响损益的正常波动,所以,应当从开始生产、经营月份的次月起,在不短于3年的期限内分期扣除。

纳税人的固定资产改良支出,如果固定资产尚未提足折旧,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对已足额提取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剩余租赁期限分期摊销;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按照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其他应当作为长期待摊费用的支出,自支出发生月份的次月起,分期摊销,在不短于3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生的差异

资产减值是企业资产发生了部分或全部的损失,体现在企业资产总量和相应期间的净收益的减少。通常资产在取得时,其购入的价格代表了当时资产在其寿命期内所能产生的经济利益,其账面价值与投资者预期的可收回价值应当一致。但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在购买时无法预料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同一资产的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发生差异,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会计记录和反映这一笔资产减值就是合理的,这就是资产减值的实质。

1.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

(1) 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由于技术陈旧或其他原因导致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账面价值。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上,企业应于资产负债表日,对固定资产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减值损失,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造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减少。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要等到资产处置时转出。

(2)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在资产可能已经发生了减值的迹象,而没有实际发生资产的损失时,在税法上不认定为资产的减值,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只有资产实际发生了损失时,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在税收上经批准才可以认定为损失,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在税务处理上,纳税人持有固定资产的期间内,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发生实质性损失前不允许扣除,会导致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2.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的差异

(1) 在会计处理上,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应当根据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减去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处置费用的金额确定。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应当按照该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确定。资产的市场价格通常应当根据资产的买方出价确定。在不存在销售协议和资产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该净额可以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企业按照上述规定仍然无法可靠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应当以该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其可收回金额。

(2) 在税法处理上,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为收入总额。企业转让资产,该项资产的净值和转让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所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是以转让财产时的实际收回金额计量的。

3. 新减值准则下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新会计减值准则下,在会计处理上,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将对会计减值更加慎重,可能减少提减值准备,会减少会计利润与应税利润两种利润的差异。如旧准则核算时,A公司有一生产设备账面价值1000万元,会计和税法计提折旧相同,计提折旧100万元,会计处理计提减值准备50万元。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1000-100-50) - (1000-100) =-50 (万元)

新准则核算时,会计提减值准备5万元。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1000-100-5) - (1000-100) =-5 (万元)

因此,新准则下固定资产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可能减少,简化企业会计核算。

从上述分析看出,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存在,对固定资产岗位工作提出很大挑战,提高固定资产岗位人员素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注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完善固定资产会计规范,使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尽量缩小,将使我国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更加协调。

摘要: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中最重要的资产, 而且固定资产会计对固定资产概念、折旧、计量的认识处理等, 直接关系到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从固定资产会计岗位角度分析, 会计目标和出发点与税法目标不一致, 会计准则比税法对固定资产确认的范围宽泛, 而且计税基础不一样, 导致二者之间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产生对计税原则的显著差异。应进一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使之与税法制度更加协调。

关键词:固定资产特征,固定资产,初始确认,差异

参考文献

[1]高金平.固定资产的会计标准与税法标准的差异[J].税收交流, 2007, (7) .

[2]刘磊.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 (下) [J].税收交流, 2007, (9) .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第5篇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对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 为了便于管理,需要对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类。

固定资产按其使用情况,分为在用的、租出的、未使用的、不需用的四类。这种分类方法能及时 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可促使未使用的固定资产尽快加以利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及时调拨、出 售,有利于挖掘固定资产的潜力,做到物尽其用。同时,这种分类对于折旧的计算也有不少的便利。因为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只有在用。租出的固定资产和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才计提折 旧,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以及经营租赁方式租人的固定资产,是不计提 折旧的。

固定资产按其用途,分为生产用和非生产用两类。所谓生产用的固定资产,就是指直接或间接参 加施工生产或施工生产经营管理过程的固定资产。所谓非生产用的固定资产,就是指企业施工生产和 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以外所需用的固定资产。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反映出企业生产用和非生产用固定资 产的比重,说明企业的施工生产能力和职上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

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规定,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分为如F几类;

(一)生产用固定资产

1、房屋 指施工、生产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的房屋,并包括与房屋不可分割的各种附属设 备,如电灯、电话、水管、电梯、暖气设备、通风设备,卫生设施等。对可搬迁移动的活动房屋,如 果为数不多,可包括在本类核算。如果为数较多,也可单独设置“活动房屋”类进行核算。生产和非 生产共同使用的房屋,可按其主要用途列为生产用固定资产或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2、建筑物指除房屋以外的各种建筑物,如水塔、蓄水池、储油罐、企业的道路、铁路、停车 场、围墙等。

3、施工机械指为进行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所用的各种机械,如起重机械、挖掘机械、土方铲运机 械、凿岩机械、基础及凿井机械、钢筋混凝土机械、筑路机械、焊接机械等,包括随机的附属设备以 及装置在机械上的发动机、联动机。

4、运输设备指用以运载物资的各种运输工具,包括铁路运输用的机车、棚车,公路运输用的载 重汽车、自卸汽车、散装水泥车、架线车、油槽车、平板拖车组、拖拉机,水上运输用的汽轮、拖 轮、潜水工作船、驳船等。

5、生产设备指生产、维修、动力、传导等设备,如金属切削机床、铸锻热处理设备、维修专用 机床和设备、动力设备、传导设备等、包括机器设备的机座以及与机器设备连成一体而不具有独立用 途的附属设备。

6、仪器及试验设备指对材料、工艺、产品进行研究试验用的各种仪器设备,如计量用精密天平、测绘用经纬仪、水准仪,探伤用探伤机,分析测定用渗透仪、显微镜、温度测定仪,以及材料试 验用的各种试验机、白金坩锅等。

 7、其他生产用固定资产指不属于以上各类的其他生产用固定资产,包括计量用具(如地磅 等)、消防用具(如消防车等)、办公用具(如计算机、复印机、电视机。文字处理机、保险柜 等),以及行政管理用的汽车、电话总机等。

(二)非生产用固定资产 包括职工宿舍、招待所、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俱乐部、食堂、医院 等单位所使用的房屋、设备等。

(三)租出固定资产 指出租给其他企业单位使用的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

(四)未使用固定资产 指尚未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调入尚待安装的固定资产、交给基建部门进 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以及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停用的固定资产。由于季节性施工生产、大修理等 原因而停用的固定资产和在施工现场或车间替换使用的机械设备,都应作为在用固定资产。

(五)不需用固定产

指本企业不需用、已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准备处理的固定资产。

(六)融资租人固定资产

指施工企业采取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施工机械、运输设备、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

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必须明确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因为第一,劳动资料的价格是经常 变的;第二,有些劳动资料虽然价值不够固定资产的规定限额,但如在企业财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使 用期限较长,也应划为固定资产。有些劳动资料,虽然价值已经达到固定资产的规模限额,但如使用 期限不稳定,而且更换频繁的,也可考虑列入低值易耗品。因此,财务部门要会同财产管理部门,结 合施工生产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把企业所有的固定资产按类编制“固定资产目录”。在目录中,一要统一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把属于固定资产的机械设备,分别不同的型号规格,逐 一列入目录,使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界限一清二楚。二要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编号,使每项固定 资产都有自己的固定号码。三要统一规定每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或使用台班,为计算折旧提供统一 的依据。

二、实行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建立使用保管责任制

要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必须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正确处理好企业和企业所属单位之间 在固定资产保管和使用方面的关系,确立责任制,消灭无人负责现象。

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建筑生产的流动性,使得它的绝大部分都分散在各个施工现场。企业 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依靠个别部门和少数人员,而必须正确安排各方面的权责关系,充分调 动各部门各级单位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归口分级管理。即在企业主管领导下,由各职 能部门分工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按照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分别交由各所属单位负责管 理。对于机械设备,还要落实到个人,建立起谁用谁管的责任制。

企业的各项固定资产,首先要按类别实行归口管理,如施工机械、运输设备、生产设备等由机械 设备部门管理,房屋建筑物、管理用具等由行政部门管理。各该部门负责对所管各类固定资产的请 购、调配、维修和清理,并定期对使用保管情况进行检查。

由于各项固定资产实际上是由企业所属各施工队和加工厂等掌握使用的,因此,在实行归口管理 的同时,必须建立起使用单位的保管使用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各使用单位应对机械设备部门等负 责,严格执行各项财产管理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保证固定资产完整无缺,不断提高完 好率和利用率。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还要根据谁用、谁管、谁负责维护保养的原则,把机械设备保 管责任落实到使用人,使台台机械设备有人管理。同时,各级使用单位均应分别指定专人,全面负责 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从而有利于加强职工对机 械设备保管的责任心,使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有利于促使职工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机械 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有利于做到帐物相符,家底清楚。

为了合理组织机械化施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作用,对于施工企业的施工机械,一般可采用如 下两种管理方法;

1、一般中小施工机械,如小型挖土机、机动翻斗车、混凝土搅拌机、砂浆搅拌机、卷扬机等,由土建施工队负责保管并使用。

2、大型施工机械和数量不多的特殊施工机械设备,如大型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大型起重 机械、升板滑模设备等,由企业所属专业施工队如机械施工队负责管理,根据土建施工队的需要,由 机械施工队进行施工。因为这些施工机械,如分散在各个土建施工队管理并使用,不但不能充分发挥 这些施工机械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确保重点工程施工任务的完成。

对于施工企业不常使用的大型或特殊施工机械,应交企业主管部门或机械租赁站统一掌握,以便 在各企业之间调配使用,充分发挥这些机械的作用。

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调拨、出售、清理进行经常的核算和检查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财务部门必须对固定资产的存在 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核算和考核。为此,财务部门要会同财产管理部门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管 理制度和各项财产管理办法,对各项财产的增减变动、内部转移及修理、清理等规定统一而严密的手 续;根据固定资产核算资料,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和分布情况,检查有关单位执行财产管理办法 的状况,经常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促使各单位管好用好固定资产。

财务部门对于调入或基建完工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要协同财产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根据固定资 产交接凭证,认真做好固定资 产的验收和交接工作。要情点数量,核对新增机械设备主机和附机 的 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凭证所列相符,所附备件、工具是否齐全。要检查质量,会同技术人员 和工人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查,看机械设备的性能是否良好,质量是否符合技术要求。要 核实造价,看新增固定资产的造价和购进、调入的价格是否符合实 际。如发现问题,要协同财产管 理部门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采取 措施,及时解决。

企业对于增加的各项固定资产,都要按类、分项、依顺序进行编号,使每项固定资产都有自己的 固定号码,以便利查找核对,避免乱帐、错帐。同时要为每项固定资产开设“固定资产卡片”,以登 记固定资产的编号、名称、型号规格、技术特征、附属物、使用单位、所在地点、建造年份、开始使 用日期、中间停用日期、原值、预计使用年限、折旧率、进行大修理次数和日期、转移调拨情况、报 废情理情况等等。“固定资产卡片”通常应一式三份,一份由财务部门保管,一份由财产管理部门保 管,一份由使用部门保管。财务部门保管的固定资产卡片除按固定资产类别分类外,并应按使用部门 分组存放,遇有变动,应随时登记有关卡片,并相应转移它的存放位置,以便于了解固定资产的实际 情况。

企业对于施工生产中不需用的机械设备,要按照规定手续,加以调拨或出售,以便充分发挥机械 设备的作用,做到物尽其用。在调拨、出售机械设备时,财务人员要协同财产管理人员到现场参加办 理移交,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要核实调拨、出售手续,查明调拨、出售的机械设备有没有财产 管理部门开出的调拨单或出售单,接收或购买单位的调拨单、出售单上所列的单位名称是否相符;二 要查对实物,根据固定资产调拨、出售凭证,核对调拨、出售机械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主机、附 机及所附备件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企业内部单位之间的调拨,财务人员也应到现场核实手续,查对实物,做好固定资产的移交工 作。

企业对于已经磨损、陈旧不能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可由使用或保管该项固定资产的部门填制 “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单”,经领导干部、专业人员和工人一起鉴定,按照规定手续报经批准后进行清 理。在清理时,财务人员要协同财产管理人员到现场核对实物,查对报废的固定资产与固定资产报废 申请单中所列的编号、名称、型号规格是否一致。对于未满预计使用年限而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要 查明原因:是由于保管不好,还是由于使用不当或维护不力所造成,以便分清责任,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对于提前报废而未提足额的折旧,如果按照规定应该补提的,则应办理补提折 旧手续。由于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人力不可抗拒的意外事故使固定资产遭受损失时,应详细说明原 因,对已保险的,应及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损失。对于报废固定资产的残值,应进行估价,认真做好 残料交库和变价收入入帐工作。

四、做好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无缺,必须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盘点 制度,除了弄清固定资产实有数量、保证帐实相符外,还具有下列重要意义:首先可以了解固定资产 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一步挖掘机械设备的生产潜力,促使增产节约运动的深人开展;其次,可以查 明帐外固定资产,促进企业改善固定资产管理;此外,还可发现丢失、毁损的固定资产,从而堵塞漏 洞,揭发破坏盗窃行为。

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每年至少一次。为了做好定期清查盘点工作,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并成 立领导干部、专业人员(包括财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工人的“三结合”领导小组,尽可能把固 定资产的清查和机械设备的大检查结合起来进行。

在清查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协同财产管理人员到现场逐项清点,根据“固定资产卡片”核对每台 机械设备主机、附机的实物与卡片是否一致,存放地点和保管人与卡片记载是否相符。对于帐外固定 资产,要查明来源。属于调人未办手续的,要及时补办手续;属于未到帐的自制机械设备,要查明其 造价,并按规定的会计处理列帐。对于盘亏和毁损的固定资产,必须认真分析,查明原因,由“三结 合”领导小组审查鉴定,填制“固定资产盘亏报告单”,报有关单位审批后按照规定加以处理;对调 出未办手续造成的短缺,要及时补办调出手续9对被盗窃和破坏的固定资产,必须报告有关部门进行 严肃处理;属于擅自拆除、改装的机械设备,要提出意见,处理后调整帐目。

固定的资产 第6篇

一、 加强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意义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第35号令《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拉开了我国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加强管理的序幕。其目的是规范和加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交通部门的各类固定资产是为高效率地管理道路交通运输重要的物质基础,提供道路运输服务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实现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我国交通事业发展战略是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的大规模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这就要求各级交通部门必须突破传统交通工作固有的思维和理念,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包括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方式。

是深化经济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交通部门必须根据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相应对策,积极探索。使固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决算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交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该如何对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目前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并且这些探索主要是围绕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的。

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可以无偿使用,所以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重视不够。没有设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设置固定资产岗位专员,总是从其他岗位借调临时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登记造册、归类清理等各项工作,缺乏一套科学、严密、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的配置、采购、管理、使用、处置行为,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执行不到位,很难保质保量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更难以使固定资产的管理达到一个持续的、系统的、清晰交接的管理境界。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基础薄弱,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在交通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日常基础工作薄弱的现象。

作为一名财务人员,笔者在2007年历时半年对全机关及四个县区九个所进行大规模、彻底摸清家底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当时克服重重困难,使得当时做到了每一笔固定资产都有具体的负责人,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做帐帐相符,帐实相符。但是时至今日,经过近几年来人员的变动,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不重视,未能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如今,有的固定资产又处于无人负责或无从找寻的状态。再如,一些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被替换后闲置一旁,无人管理,没人去及时进行报废处置处理。预计几年后,在这种资产管理缺位的情况下,固定资产又会处在账实不符状态。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严重脱节。

责任人管理机制不到位,奖惩不利,造成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负责任的意识淡薄。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呈种类繁杂,数量大,分布面广,损耗快,调拨及更新频繁等特点,所以一部分的固定资产分布在各县区所具体工作人员手中,如照相机、路上监控设备等物品,有的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欠缺,造成各别固定资产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损坏或丢失,而我们的责任人管理机制不明确,未有任何惩罚措施。

购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有些固定资产在实际采购过程中,没有统筹规划,往往盲目追求价高且功能较多的产品,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较低,造成资源和财力的较大浪费。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必需的办公设备却无法得到购置,造成交通工作在一定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总之,当前交通部门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出现过剩与紧缺并存的局面。

三、完善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面对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固定资产管理改革力度,完善管理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确保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

健全规章制度,提高领导和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完善交通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业务特点,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长效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只有“一把手”和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保持一个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发挥出最大的力量,保证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必须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从交通部门实情出发,要设立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指定专职人员,形成责权明确,各司其职的组织体系。

完善资产网络信息化管理,培养一批专业性的资产信息管理队伍。

目前,交通系统的固定资产已实施先进的、科学化的网络信息平台管理,但笔者建议还需进一步完善,即利用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技术是根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对数据实行编码、识别和处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手段,可以使固定资产从购置、领用、转移、盘点、维修、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真正做到“账、卡、物”相符,从根本上杜绝人工盘点中的错盘、漏盘、重盘等现象,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做到有条不紊、账物相符。

要考核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强的人员才能担负起这项工作,所以,要对参与到资产管理的采购部门、使用部门、总务部门、财务部门等一些有关工作人员开展资产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对资产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能够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地解决。从固定资产购置、领用到报废进行全程管理。

建立完备的交通系统资产清查制度。交通系统的固定资产构成是动态的,从资产的数量和价值总量看,总是在不断增减变化。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使资产清查工作步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

定期清查。每年年终要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核对,对资产结构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也利于预算出下一年需购置的固定资产。

重点抽查制。要依据财务部门的会计核算资料,对资产使用重点部门进行重点抽查核对,做到账、卡、物相符。

建立起离任核查制,在部门领导或资产管理使用人员离任时,要组织核查,办理资产移交和监交手续,确保人走账清 ,防止资产流失。

健全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体系。固定资产折旧是交通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合理的折旧核算体系是必要的。 首先明确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范围。 正确评估固定资产损耗,以正确计提固定资产各期的折旧额。 应区分固定资产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如对房屋建筑物可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对计算机等设备可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

综上所述,交通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和单位能力配合,健全各项监管和考核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的来共同规范加强管理 ,以保证国有资产完整性和安全性,以便更加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的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固定的资产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效率,管理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2年起, 国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了新的规定, 其中折旧计提等有不少改变, 但是问题是仍然存在的。

(一) 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 财政拨款是现在医院购进各种固定资产的一个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还有自筹资金的方式, 也正因如此, 导致不少医院的管理者将更多的获得经费的补助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务, 添置固定资产的热情极高, 而对于此后的种种工作则漠不关心, 比如说, 怎么样在入账的时候判断购进的固定资产的初始价值?怎么样将其妥善的保管?怎么样在进行定期的盘点并将其制度化?怎么样在使用过程中完成日常的维护、保养?以及在资产的质量优劣和安全状况等种种问题。领导层不够重视就会使得相关的管理者、使用者都敷衍了事, 责任不明。

(二) 账目不清、制度缺失

在医院的工作中, 往往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缺少统一的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部门, 跨界管理、交叉管理、多头管理共存, 更有甚者是有些固定资产已经被淘汰或是捐赠, 但是在账面上无从体现, 还处于存在的状态, 这些都导致了账目不清、制度缺失的乱象。

(三) 固定资产的报废没有按照规章制度执行

在新置的固定资产管理上, 医院的入库手续都是严格按照这方面的有关管理制度执行的。然而在后续管理工作上, 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经过盘点, 发现了一些设备不知去向, 这其中有价值高达几十万元的设备, 经过追查发现一些是被某科室借走了;一些是已经被淘汰了, 因为早就超过了使用年限或是坏了、不能使用了, 现在在设备科的维修室;一些是已经捐赠给对口支援的单位了。不管是以上的那种情况, 都没有在移交时留下任何的登记和手续, 也就给医院在这些资产的管理上埋下了很多的“隐患”, 账目、记录与实际严重不符, 无法真实、有效地反应目前资产的相关情况。

(四) 人员素质不高、经常轮换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般来说, 负责这方面管理工作的往往都是财会人员, 原因就是这项工作具有相当的特殊性。但是, 在当前医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都是兼任的, 并且经常的轮换, 往往新到岗的会计刚熟悉固定资产相关的各项情况就面临轮换了。因此, 这些人员在工作上就人浮于事, 有着反正马上就要轮换没有必要太认真的心态。再加上, 这些负责人员缺乏关于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本身素质不高, 让继续教育也成为了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 保管、使用和维护缺少严谨性

许多医院的固定资产是由医疗科室自行保管。科室名义上指派了专门人保管, 但由于缺少有力的制度和奖惩措施的约束, 体积小的固定资产经常发生丢失。科室在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出借时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操作, 不正确的操作就可能会使固定资产发生损毁, 尤其几个科室共用的大型医疗设备, 各科室之间就会出现扯皮推诿, 管理部门之间甚至会引起纠纷。同时还经常存在使用科室对固定资产保养、维护、检修不及时等情况, 使得资产迅速老化, 缩短寿命, 导致提前报废, 造成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特别是各科室在公用医疗设备使用上, 思想上就存有“使用是我的活, 维护是器械科的事”的误区, 所以一旦出现问题直接就推到器械科去, 这样无形中使机器损耗率过大, 增高了维护成本, 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信息失真。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 更新观念,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从医院的每一个员工到最高管理层面的负责人都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实现专业的管理和群众的管理有机的融合, 考定核查经济责任制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可以通过岗位责任制度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以达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的管理工作, 在固定资产这一方面可以实行“统一领导, 对口管理”的方式。建立这一方面的常设管理机构, 由财务、总务、器械等部门构成, 将责任从上至下的落实到科室和个人。在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上, 无论是转移、捐赠还是报废都应当做到及时、准确, 账目登记、和处理措施都要清晰, 并将盘点和核实的工作定期的开展。岗位责任制的实行就是为了将医院内的各种专业设备统一、专人的管理起来, 对于违反规定和制度而造成种种损失都要追查, 并要求相关人员负责, 责任巨大的应采取经济上的惩处措施。

(三) 加强固定资产的医院内部使用转移管理

在盘点过程中, 财务人员会经常发现科室之间使用固定资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没有通过转移手续就私自使用, 而科室负责人的回答是, 在医院内部使用公家的设备, 又没有用于私活、又没有搬回家。错误的认识不仅仅给盘点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同时给固定资产的各种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因此, 加强在转移和使用方面的管理和控制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 在固定资产的使用上, 不论是哪个部门有需求都必须提交书面的报告, 并将相应的报告交到归口部门, 经过该部门负责人的审批之后方可使用, 审批可通过签字的形式。

2. 相关的管理部门在资产的转移上应该及时的填写表格和清单, 对于名称、原因以及用途等项目都进行详细、清晰的说明, 并将这些表格和清单送交到归口部门负责人处, 经过审核后可以执行, 审批可通过签字的形式。

(四) 加强固定资产的清理报废和转让管理

在进行清理、报废、转让工作的时候,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出示书面的报告, 并核实资产价值, 经负责人批准之后方能上报财政以及主管部门批准, 批准后才可进行。进行固定资产原本价值的冲减工作, 需要财务部门在种种手续完备之后进行。关于清理、报废、转让等等的各项工作, 需要多个部门统一配合、共同参加, 从而杜绝一个科室、一个部门或是一个人自行进行的情况。相关的收入要及时上交财务部门并实时入账, 将其纳入到全院的财务核算工作之中, 杜绝小金库、账外账的不良现象的出现。

(五) 加强医院内部的监督检查工作

在医院内部可以建立具有相当独立性质的审计机构,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从而可以监督和检查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1. 在相关的业务岗位设置上可以进行定期的审查, 同时对于人员的情况也应当进行一定周期的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是有无职务混岗的情况, 是否职责分离, 相互制约、相互检查就是监督的根本宗旨。

2. 在业务授权批准规定上, 应该进行定期的审查, 主要看执行的相关情况。在制度上明确审批人的权限、职责, 严禁越权。在金额巨大的业务上, 应该执行集体联签的规定, 任何人不得单独审批。

3. 在投资预算规定的执行上, 也应该进行定期的审查。医院现金支出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数量的增加。由此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资金周转上的种种不便, 在经营上无法有效的获利。

综上所述, 为了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卫生经济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 应当重视固定资产的各项管理工作, 这一工作对于提升医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有益的, 建立了该项体制在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上是一个极其有益的促进力量。因此, 通过整合, 医院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进入到积极、健康发展态势之中, 向着更大、更强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田咏梅.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初探[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 .

[2]刘淑英.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12) .

固定的资产 第8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固定资产,会计原则

资产减值, 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依据现行准则,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判定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本文就资产中固定资产的减值作出分析, 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 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估计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 计提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两方面加以判断:

从企业外部信息来看, 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出现了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度下跌, 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如果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 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 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等。

从企业内部信息来源来看, 以下情况均属于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企业需要据此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决定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果企业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如果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如果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 比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远远低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 资产发生的营业损失远远高于原来的预算或者预计金额, 资产在建造或者收购时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 资产在经营或者维护中所需的现金支出远远高于最初的预算等。

企业在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时, 原则上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 如果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 应当以该资产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 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企业在对固定资产作了减值测试并计算了资产可收回金额后, 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应当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 减值资产的折旧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 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 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笔者认为,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 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 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 在以后会计期间可以不通过损益转回。

随着近年通胀的不断上涨, 宏观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控。如2010年央行曾分别于1月、2月和5月、11月10日、11月19日和12月20日六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不考虑此前针对部分银行的差别上调, 第六次上调之后, 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8.5%的历史高位。粗略估算, 第六次上调后, 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还有就是央行的不断加息等调控方式。致使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资产减值、破产或倒闭。例如今年温州乐清老牌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的消息余音未了, 本月又传出温州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消息;几乎同一时间, 温州另外一家知名企业江南皮革也因为巨额欠款而倒闭。如果依照现行准则, 企业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随着国家对通货膨胀的不断宏观调控, 李稻葵表示“明年CPI涨幅将降至4.8%, 这将预示着调控政策不会再加码。”那么, 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减弱, 市场将走入正常。就企业资产而言, 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 如果还按照减值后的固定资产来摊销折旧, 就会使得该资产摊销进入以后各期的成本就会相应减少, 致使以后期间利润虚增。而这种利润的虚增是由于市场风险造成的, 不是由于企业管理等因素, 如此反映就会致使报表数据的不真实、客观。但如果让这部分减少的资产, 能通过损益转回, 会给某些企业操纵利润带来准则依据。因此, 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通过损益转回这种处理方式:首先可以真实、客观反映报表数据, 因其转回时可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真实数字, 符合会计客观性原则;其次, 没有给乱用会计准则者带来合法依据。

对于非本企业主营生产使用的固定资产, 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但以前减记固定资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时, 要在报表附注中披露这种处理的原因, 主要是考虑会计重要性原则。

综上所述, 固定资产减值损失是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考虑。但是, 会计在完成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同时, 要考虑报表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从而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更为详实的一手资料, 便于其作出正确决策, 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

[2].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4].刘树艳, 李玲.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 2007 (5)

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 第9篇

1.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和自筹资金购买, 社区医院的设备多数是省卫生厅拨入, 所以医院管理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尽量多拨入资产, 不断扩大规模, 而对于本院固定资产的操作规程、日常维护及保养不是很重视, 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对于财务部门资产账实相符重视不够。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 资产使用人员缺乏责任心, 随意转移资产或业务操作水平不是很高, 使固定资产损坏率、流失率增大, 使用年限减小。

2. 固定资产结算、核销不及时, 账目混乱不清

当前很多医院固定资产无人专管, 而是多人管理, 互相脱节, 如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入库数量和金额, 器械科只管设备, 对于固定资产的详细记录最多从财务科复印一份明细表, 固定资产具体使用情况不去了解。固定资产使用科室有的有账, 有的没账, 有账的多数也账实不符。由于内部科室调拨管理松散, 导致医院建立的固定资产使用岗位责任制形同虚设, 清查盘点时特别困难, 甚至一部分固定资产已经不知去向, 经查才知设备已被别的科室借走未还, 或者是哪个科室由于工作需要调拨走长期使用而忘记开调拨单, 或者是已开调拨单未及时把票据送交财务科下账。有的是已经超过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不能使用或由于技术淘汰已经购入新的设备而不使用了, 早已被器械科或总务科收回去了, 有的甚至已经当废品卖了而仍未办理相关调拨、报废手续, 也不通知财务部门。有的房屋建筑物早已拆除了, 但一直不办理报废手续, 财务账上一直还挂着。这种混乱的最终结果是固定资产容易丢失、资产的维修费各科室互相推诿扯皮、设备损坏时无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管理层无法动态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 无法有效地对固定资产进行调控。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1. 更新观念,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实行固定资产保管操作水平与职工的薪酬、考核、晋升、奖惩挂钩, 使全体员工人人都能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队伍素质, 切实加强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医院应当将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使他们真正想管理, 也知道如何去管理固定资产。

2.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组织构架。

医院固定资产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 使用部门分散, 价值差别大。所以各家医院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依据成本效益原则, 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实行“统一领导, 归口管理”。专设固定资产管理机构, 由一名领导总体管理, 管理机构由财务科、总务科、器械科等科室组成, 把权责细化, 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科室和每一个人。建立财会部门, 财产管理部门, 资产使用科室“三账一卡”制度。财会部门主要负责医院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和数量管理。财产管理部门主要对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调拨、报废清理负责。要有监管责任心, 财产管理部门必须知晰全院资产数量, 规格明细, 和资产存放地。资产使用科室要对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保管和日常维修事项全部负责, 并注意固定资产的更新信息的上报, 总账财务部门统管, 分科室设立明细账。总之要做到账账相符, 账卡相符, 账实相符。

3. 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奖罚制度

实行考核奖罚制度, 将固定资产管理优差列入医院科室考核指标之一, 对于考核不达标的科室要给予一定的罚款。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维修费以一定比例按科室扣成本, 抵减科室利润, 科室奖金以科室利润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提。实行医疗设备岗位责任制, 制定具体操作规程和操作权限, 对由于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损坏要追查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给予批评, 必要时进行经济处罚。对认真保养固定资产, 效益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 最大程度的激发职工的保管责任心, 强化科室增值意识, 促进增收节支。

4. 杜绝盲目采购

固定资产的购买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出, 若盲目购买后使用价值不大, 就会造成资产闲置或没必要的资金占用, 收不抵支, 医院的损失就很大。所以医院应慎重购买固定资产, 对使用科室申请购买的设备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贯彻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可行性分析, 对于金额重大的固定资产采购业务必须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 任何人不得单独审批, 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和人员办理固定资产采购业务。

5. 加强固定资产的档案管理和存放地管理

医院应当制定固定资产目录, 每项固定资产要有编号, 以单项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卡片。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名称、生产厂家、供货商、规格型号、数量金额、开始使用日期和使用年限等。同时要对固定资产的验收、使用地点、责任科室和责任人、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也要详细记录, 尤其是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一定要账实相符。例如医院的电脑在社区保健站, 离总院较远, 监管人相对少, 若规格搞不清就有可能职工以自己的低配置电脑调换医院的高配置电脑, 造成医院资产的不必要损失。当盘点时电脑数量不短, 就很难查出漏洞。

6. 严格固定资产的毁损和报废手续

医院对于不能使用的或者技术淘汰无法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可由使用或保管该固定资产的部门 (设备科) 填制“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单”, 交财务部门核实资产价值, 按照规定手续报请上级审核批准, 上级批准后财务部门要及时销账。

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工作应由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等相关科室同时参加, 严禁单一部门或个人私自办理报废手续, 清理收入要及时上交账务部门, 不得私设小金库, 设账外账。

总之, 医院应重视固定资产管理, 设置专门管理机构或专人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 健全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 改变粗放的监管模式, 不断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为医院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良贵.加强大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 2009, (5)

[2]刘国良.国有资产大趋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10)

[3]孙家林、李清明、田凤.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 2008 (6)

[4]赵红.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6)

固定的资产 第10篇

一、绪论

(一) 资产重组简述

从2009-2011年上海交易所发布的公告情况来看, 三年间共发布258次“重大事项停牌”公告, 其中近九成和资产重组有关, 可见我国经济市场中资产重组业务中存在诸多问题, 引起证券交易所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资产重组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资产重组, 通常指企业利用重新配置资源来把现有资产转换成另一种资产的行为。资产重组一旦得当将为企业发展带来众多好处, 如中国船舶就是2007年由沪东重工进行资产重组后发展而来, 如今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与重组前相比都有大幅提高。资产重组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股权转让、并购扩张、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其中资产置换是使用较多的方式。企业重组的基础是依附于一系列会计活动的基础上, 如对企业现有各项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在重组过程中, 作为极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固定资产的确认和记录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研究它的计价方法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二) 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来源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 企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新增固定资产, 一种是资产置换, 这一方式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 通常上市公司利用将优质资源定低价, 劣质资源定高价在损害公司本身利益的情况下保存稀缺壳资源;也可能因公司资金紧张, 为了降低流出的现金, 以现有固定资产抵债来换取部分现金或其他固定资产。但从长远利益出发, 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大股东继续保有在资产市场里获得资本的能力;另外一种是巨额馈赠, 巨额捐赠也往往是企业集团或大股东直接将大额的资产捐赠给上市公司以满足利润调整的动机。

二、确认固定资产的理论问题

(一) 如何确认资产计价和收益

资产计价与收益确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取得收益的必要前提是拥有一定资产, 同时收益的增加又会增加新的资产。会计确定收益的方法有两种:收入费用法和资产负债法, 前者是较为传统的方法, 在交易时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 将收入费用进行配比, 本法的最大优点是计量收益更加客观。资产负债法作为一种时点存量法, 放弃了单纯使用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 将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作为企业的收益, 主张确认资产价值发生变动时对收益的影响。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增加固定资产, 不等同于生产销售的产品或商品, 因为固定资产增加过程代表着一种生产要素的转变而非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增加。按照传统的收入费用观这个过程是无需确认收益的, 但是在资产重组时, 按公允价值计价的, 需要按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对这一过程确认收益的。公允价值是指在市场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是公平的交易。以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弊端,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会出现操纵盈余的现象。资产,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计量的问题主要是指对资产按照何种属性、何等金额予以记录和核算的问题, 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等。资产重组中固定资产计价也就是对重组后的固定资产应选择何种计量属性的问题。

(二) 相关准则规定

2001年1月1日起我国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规定换入资产价值必须与换出资产的价值作等值, 只有补价才能确认损益, 并取消公允价值的应用, 统一采用历史成本原则。国际会计准则IAS6《不动产、厂场和设备》2003年规定:除不具备商业实质交换的资产或公允价值无法确认的资产外, 所有资产一律按公允价值计量交换。2004年末,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F A S153《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规定非货币性交易入账以采用交换资产公允价值, 但是业务和功能相同的生产性资产除外。多数学者建议资产价值的确认采用历史成本法, 更加符合对整体资产的价值本意的确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本身对公平定价就造成困难, 因其可确认的固定资产无法在公开市场上缺乏可供借鉴的交易, 由于用置入资产收益现值法便于滥用因此不常用于确认公允价值。

2006年, 国务院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又重新使用公允价值原则, 体现了我国为入世做准备的同时也显示出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首次采用“商业实质”的理论, 规定交换拥有换入换出资产和商业实的公允价值是可靠计量的,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三、固定资产计价方法

(一) 建议以公允价值入账

现实生活中, 往往固定资产在账面上体现的价值和公允价值是相背离的。企业新增的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确认的优势在于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也更加符合定义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对于企业在资产重组过程中, 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以公允价值计量即可。对于在资产置换过程中取得固定资产计价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要求核算, 准则规定当交换拥有换入换出资产和商业实的公允价值是可靠计量的,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的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话, 导致增加的固定资产无论是劣质的还是优质的, 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所得到增加的固定资产信息是失真的。因此应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计量标准,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显示换入资产公允价值除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外。换入资产可以使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其账面价值。对于所关联交易则需要采用历史成本属性。对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这样处理并非完美无缺, 对于关联交易, 往往无法保证其绝对的公平的交易, 所形成的巨大的置换收益, 直接影响了当期收益, 建议可以将差额计入到资本公积项目下。

(二) 利用评估方法确认公允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过程中资产重组以及并购等商业行为日益频繁, 使得评估方法逐步多样化:较为常用的有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三种。在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过程中新增固定资产采用置入资产收益现值法来确认公允价值, 往往容易被滥用, 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一文中, 明确提醒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评估师对收益现值法使用的谨慎性, 并对收益现值法所评估的结果有详细的精度要求, 并对滥用等不合法商业行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现行市价法是根据近期或目前市场中同类型产品的成交价价格作为固定资产的价值参考, 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 并酌情考虑折旧为固定资产带来的贬值。如果难以取得固定资产的市价, 但是制造该设备的原材料、人工等费用可以确定, 可以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估价。

四、小结

(一) 确保市场拥有一个独立的中介组织

公允价值是买卖双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共同达成的一种交易价格, 其形成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公平交易。因此一般情况下由公允价值的评估确定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来完成。监督定价的合理性和公允性如何, 完全取决于中介机构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高低。从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现状来说, 尚不具备中介机构应具备的的独立性, 对于评估风险责任无法承担, 因此难以保证服务的客观公正。在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评估方法的不同所产生的评估结果也出入很大。因此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第三方评估机构必须与评估双方无利益关系, 必要时评估可以匿名进行, 对一项业务也可以使用两家中介机构同时进行评估, 结果相差不大时取均值作为最终评估结果, 这种方法存在的弊端在于虽然能够保证评估结论的公允性, 但是评估成本相对较高。

(二) 规范关联交易信息披露

对于能否客观准确的计量公允价值影响因素很多, 除中介机构外, 资产重组过程中关联交易也会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还有公司旗下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资金链关系等等都会产生影响。

(三) 规范资产重组中新增固定资产的定价信息披露

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措施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铁路固定资产;明确责任;保值增值;管理措施

1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固定资产同流动资产一样重要,要改变重流动资产管理、轻固定资产管理的观念;要转变重盈亏目标、轻资产管理,重帐面价值管理,轻现场实物管理的狭隘的资产管理意识。建立起科学的资产管理体系,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制度。应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经济责任制承包考核体系中,建立固定资产负责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奖惩分明。基层站段必须从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到处置,都要有人负责,按国有资产管理要求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应实行固定资产有偿使用制度,解决固定资产无偿占用和无偿投入,导致无效资产和低效资产存量过大的问题,以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不浪费、不损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和管理

基层站段都有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内控管理制度。而生产力布局调整,给这项制度有效执行增加了一定难度。单位内部应有一套可以实施的固定资产责任追究制度,便于固定资产的购建、盘盈、盘亏、转移、闲置、报废等一系列手续的有序实施,及时、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动态。对固定资产无故损毁、丢失现象,应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并认真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堵塞管理漏洞;财务和各业务部门应积极沟通、协调,及时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动态变化,便于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另外,要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程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固定资产重数量、轻效益、重投入、轻产出的投资模式不但造成了固定资产的结构不合理,而且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固定资产大量的闲置或待处理,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下。这种只重视投资而轻视经济效益的做法,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已经完全行不通了。任何一项投资,没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无法保值,更谈不上增值。只有改变旧的投资观念,加强投资风险意识,对投资进行可靠的科学论证,才能有效地减少投资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投资损失,加大投资回报。因此,要加强固定资产投入的决策管理,防止盲目投入。投资要按造市场的取向来寻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提高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立项程序上严格控制,防止低效投资,提高资产的投入效益。

3建立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上级主管部门在根据固定资产的中长期技术改造规划的要求,编制、下达更改、大修预算时,应结合基层站段设备实际运用情况,充分考虑基层站段的实际运输生产需要。应本着保必须,压一般,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远近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编制、下达更改、大修预算。对使用年限即将到期、实际运用状态较差的固定资产可考虑不再对其进行更改、大修计划,以提高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效益。对编制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对预算既监督又要控制。要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及时提出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时解决预算存在的问题。

基层站段出于惯性,对安全生产的重视远远大于对系统成本的管理,从本系统角度争投资,要项目,较少考虑产出的效益,造成生产预算与财务预算相脱节,生产与经营,投入与产出,投入与资产之间不配比,不协调。常常是生产指标超额完成,财务指标的完成则异常艰难。财务、计划、业务等部门在制定规划,编制、执行预算时,要互相衔接和协调,摒弃以前各自为政的思想。尤其在执行更改预算时,上级主管部门、计划、业务部门还要和厂家多协调。避免出现重复更改投资或只有项目没有实物但资金已被划走的更改投资。基层站段应根据预算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针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确保预算在本单位的顺利实施。

4加强在建工程的监管

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各工程所在单位在工程开工后应派专人负责现场监督,财务人员也应经常深入工程现场,加大财务监督的力度。要制定相关措施防止工程项目的层层转包,增加工程成本,降低工程质量。财务人员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核是企业内部依法对工程预决算管理及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的再监督。为了胜任这顶工作,财务人员应努力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应由工程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工程所属部门三方共同参与管理,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于大的工程项目,审计部门应参与审计,以确保项目质量,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运用。

5完善固定资产的招投标程序

对需要更新、大修的固定资产进行招投标是为了货比三家,充分了解市场行情,起到大幅降低成本,节约资金的作用。但必须加强招投标的监管,不能使这一好的程序流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监督、协调作用,更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强大平台,切实让大家感受到招投标确实让他们买到了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固定资产。

6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监管

每年有很多固定资产更新,也有不少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保管、使用部门应上报固定资产报废预算,做到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都要心中有数。财务部门应积极与他们联系、配合并加强这方面的监管,保证帐实相符。纪检监察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及贱卖。7盘活闲置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

由于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技术进步及工艺变化引起的设备更新等原因,使大量固定资产无法发挥性能、作用而行成闲置资产。每年对这部分资产的保管和维护要付出相当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全路已实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不良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更加重企业的成本负担。因此,基层站段应灵活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盘活本企业的闲置资产,加快对闲置资产的处置,提高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变企业负担为收益。

资产处置,特别是闲置资产的处置,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风险,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往往是价格把握比较灵活,价值定位很难。情况复杂,易引起国有资产流失,为资产处置增加许多变数。以我段为例,生产力布局调整,造成六里坪地区大量房屋闲置,而且房屋较新,80%是2000年以后新建、改扩建的资产。我段从长远考虑,本着盘活资产,最低限度降低资产损失的原则,积极和地方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欲将闲置资产出售。但由于房屋投入使用年限较短,净值较大,所得变卖收入远远弥补不了净值。损失大,风险高,给大家造成极大的压力,最终导致此事搁置,房屋继续任其闲置。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尽快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应充分考虑因客观因素造成折旧没提足而形成的损失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的问题,使基层站段在处置闲置资产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积极性去做。并监督基层站段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规范运作,规范处置行为。

企业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12篇

一、现阶段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仅仅做到了账内资产的账、卡、物相符, 至于资产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存在状况, 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率及维修费用的管理, 资产优化清理工作等还有一定的差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心集中放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事后维修阶段, 忽略了对资产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 未能用系统的观点去解决资产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种局部式的管理。只是资产管理部门和部分专业人员的工作, 忽视了企业全体人员尤其是设备操作人员参与设备管理。资产管理仍然停留在单纯地为生产、经营服务的阶段, 忽视了资产管理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开展自己的工作。

(三)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种片面的管理。在资产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上, 往往把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技术上, 忽视了资产管理中的经济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如果把该资产的寿命周期视为资产的物质运动形态, 则对资产全过程的管理形成为技术上的管理。也就是说人们比较重视的或观念上比较狭隘的资产管理。资产还有另一种运动形态, 表现为设备初始投资, 维修费支出, 设备折旧, 设备更新、改造资金的筹措, 积累和支出等, 同时也忽视了与企业外部环境的联系与信息反馈。

(四) 目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一是固定资产的相对过剩, 表现为推动固定资产正常运行的流动资产不足和固定资产的内部结构不合理, 资产之间规模不匹配。二是固定资产的绝对过剩, 表现为固定资产流量规模过大、设备利用率不高。

二、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动态管理系统, 加强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一) 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是一项重要的生产资料, 它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显著特点是在生产经营管理中, 能连续在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发挥作用, 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 但它的价值则随着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转移, 若能让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年限内以最低的费用支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这才是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目的所在, 所以对照账、卡、物, 建立固定资产三级动态闭环管理模式 (见图1列示) , 搞好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 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分清职责。制度, 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掌握固定资产的构成与使用情况, 确保公司财产不受损失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财务部门设置资产总账及明细账簿, 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 建立固定资产台账, 将企业的资产分门别类的核算清楚, 按财务制度计提折旧, 正确核算企业固定资产。每年终了打印两套完整的固定资产台账, 一套留财务, 一套给资产管理部门, 便于资产管理与核对。

资产主管部门一要根据台账, 切实按资产卡片的填写要求将每一项资产的资料登记清楚, 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 负责监督配合使用单位做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确保设备完好提高利用率, 并定期组织设备的清点, 保证账、卡、物三相符。二要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 搞好固定资产的分类, 统一编号, 建立固定资产档案, 登记账卡, 负责审批并办理验收、调拨、报废、封存、启用等事项。三要根据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 组织编制设备大中修维修计划, 按期编报设备更新计划。四要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登记簿, 逐一登记资产卡片的开设和注销情况。五要严肃财经纪律, 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擅自赠送、变卖、拆除固定资产的行为和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 要严格追查责任, 视情节给予处罚。

资产使用部门一要负责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 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设备管理员, 各生产班组要设置工人设备管理员, 每台设备要明确使用、保管、维护的责任者。二要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 确保设备的完好、清洁、润滑和安全使用。三要建立本单位固定资产登记簿, 固定资产的领用、调出、报废必须经主管部门及总经理批准, 未经批准, 不得擅自调动、报废, 更不能自行外借和变卖。四要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的盘点。

(三) 资产实行归口管理, 资产使用部门要为本部门每项固定资产建立一个资产使用管理档案, 改变以往相对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

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要建立本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台账, 并根据本部门资产台账填制固定资产维护记录单, 记录单与资产管理部门的卡片相对照, 便于资产管理部门清查核对。另外各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还要建立资产使用管理档案, 资产使用人员要及时给本单位资产管理员报告资产的维护、修理、运转、使用、大修理情况, 单位资产管理员要及时把这些情况对应记录到本部资产使用管理档案里去, 包括修理时间、修理部位、修理程度、修理费用、修理人员等相关内容, 改变以往的相对静态的资产管理模式, 为资产管理部门提供最基础的资产管理分析资料, 将资产管理动态化。

(四) 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将各单位设备管理员上报的资产维护、运转、修理, 增值、减值、调拨、租赁、转让、拆除、重组、报废情况进行归纳、汇总, 呈报财务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领导。让企业领导者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存在状况、新旧程度、先进水平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三、加强固定资产存在状况及结构的分析, 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结构合理化

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上的需要。做好资产优化清理工作, 加强固定资产存在状况及结构的分析, 是确保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结构合理化, 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前提。可以为企业领导人在固定资产的资本化投入决策上提供全面的、可靠的数据资料, 将有用的资产予以保留, 将无用的或利用率较低的、留用价值不大的及时处理, 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优良率。

(一) 盘活闲置资产, 搞好资本运营。资产盘活是指闲置资产、低效资产即效率低、效益差、利用率低, 通过合理调剂, 优化配置、投资入股、租赁经营及变现处理, 达到物尽其用, 充分发挥资产效能。对现有闲置的资产和利用率很低的资产, 应充分利用这部分资产搞好资本运营, 有些设备可以对外出租、出售、盘活部分资金。有些生产线, 应采取联营、合资或者整体出租等形式利用其使用价值, 盘活存量资产,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实现资本的良性循环。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实现资产的盘活调剂利用。企业内部调剂, 采用资产无偿调拨划转的办法企业与其他单位调剂, 按有偿转让办法进行。投资入股、资产经评估后, 以评估价值进行投资, 由授权机构实施股权管理。租赁经营, 有租赁价值的资产, 由授权机构组织对外租赁。对外租赁资产的租赁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及财务资产部有关规定办理, 租赁合同由授权机构组织签订。网站作为新的传媒在现代社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建立独立的企业租赁信息网页, 实现租赁资源的共享, 是促进盘活闲置资产的一个可供参考的做法。

(二) 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控相结合, 建立动态的装备配套体系。在资金短缺的今天, 利用增量和存量的互补性盘活存量资产尤为重要。以加强存量管理作为增量投入的依据, 通过加强资产存量管理, 定期对存量资产进行清点盘查, 分析企业存量资产的配置结构存在的问题, 分析闲置资产的原因, 存量管理的信息是增量投入的最好依据。要想利用好投资, 盘活存量, 只有把资产盘点制度化, 定期分析存量资产结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局的高度, 宏观调控投资方向。发现闲置或低效资产, 严格控制同类设备新的投入, 加大内部调剂力度。对于低效资产, 经过论证可以考虑采取租赁, 减少投入。对同类产品的使用性能、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为增量选择作依据。

(三) 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存量资产, 在管理上偏重于实物形态的管理和生产过程的管理。而随着市场的变化, 资产价值是动态的。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资产的价值管理, 并且实现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在企业庞大的存量资产中由于种种原因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账面价值大, 市场价值小的资产;账面价值大, 维护正常设备运转费用更大, 造成投入大于产出。为此企业的各级资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 与资产使用人员及时沟通, 掌握资产的运转状况, 发现上述现象及时上报处理, 实现企业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统一, 物有所值。

总之, 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就是对每项资产要实施全员、全过程的管理, 要像关心孩子健康成长一样, 监护每项资产自始至终的运转情况, 让企业的每项资产在时间上, 空间上都充分得到利用, 使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结构、使用状况时时处于最优化状态, 用最少的资金投入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维.企业固定资产动态管理探讨.现代会计, 2007 (5) .

上一篇:大数据时下一篇:英语公共演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