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开放范文

2024-08-16

外资开放范文(精选10篇)

外资开放 第1篇

起步发展阶段 (1979-1991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揭开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序幕。

1979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 在中国合资经营的企业有了法律依据。

1980年8月,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立, 标着着中国利用外资工作进入探索和试验性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对外开放渐次推进, 初步形成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推进的格局。

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优惠的利用外资政策、华人华侨投资的带动效应以及加工贸易的蓬勃兴起, 成为这一阶段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

这期间, 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9.1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233.5亿美元, 外商其他投资38.2亿美元。

1998年12月1日, 江泽民主席参观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改革开放二十年利用外资成果展。国务委员吴仪、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等陪同参观。

快速推进阶段 (1992-2001)

1992年,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明确了大胆利用外资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全国掀起了吸收外商投资的热潮, 外资开始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阶段。

1992年, 以浦东为龙头的6个沿江城市, 以珲春为代表的13个延边城市和以太原、兰州为代表的13个内陆省会城市开放。2000年,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至此, 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欧洲、美国、日本等国成为这阶段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制造业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中国利用外资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这时期, 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889.6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3701.7亿美元, 外商其他投资242亿美元。

稳定增长阶段 (2002-)

2001年12月, 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提高, 利用外资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利用外资来源的多元化和利用外资形式的多样化成为这个阶段最显著的特点。中国利用外资的市场和法律环境进一步提升, 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水平也不断提高, 并购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导形式;跨国公司R&D和服务业成为引进外资的重点领域;营造全球竞争优势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

外资开放 第2篇

经092-1200913501140袁珍珍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高速增长,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一巨大成就的创造离不开对外资的充分利用。然而,在中国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外商“独资化”趋势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外资与内资企业市场竞争中产生挤出效应等问题。在新的时期,我们应调整外资利用战略,转变引资方式,调整引资政策,进一歩健全相关法律,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关键词:改革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独资化”

一、中国利用外资的现状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产业和行业间的分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得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外资投向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间出现不平衡的特征,主要以第二产业投资为主,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94%、68.27%和29.79%。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在行业间也表现出巨大的不平衡特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农业和服务业没有受到外资的青睐,这种情况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二元经济结构更为严重。

(二)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极不均衡,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大约占比87%,中部次之,西部最少。吸收外资最多的5个省、市均在东部,分别为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所以,目前使用中、西部地区外资的水平仍然不是很高.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三)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比例在利用国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外资的三种方式中,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及其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并最终成为我国外资主导方式。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更是达到了96.99% 的高水平。

二、中国利用外资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外商投资改变了中国经济运行的轨迹,加速了中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使中国快步融入全球经济主流。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

(一)引资方式“独资化”趋势极有可能造成中国部分产业对跨国公司过分依赖,进而可能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主要表现在:

1、股权控制。外资企业具有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管理高效等优势,在与国内企业合资时倾向于控制股权来控制生产经营决策权,并借此获得经营收益分配权等与之相关的诸多效益。因此,外资容易在国内获得巨大市场份额,挤压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垄断国内市场,控制国内产业,威胁国内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

2、品牌侵夺。长期以来,由于商业文化的落后以及产业基础的滞后,多数国内品牌只能固守本土。在政府保护和缺乏竞争中生存。正因这些品牌日益处于“边缘化”的困境,在合资或并购过程中容易遭受品牌狙击,外商在合资企业中取得

控股地位后,国内企业的产品品牌或被外商占有,或被束之高阁被国外品牌所代替。

3、技术锁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吸引外资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从外资企业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即“以市场换技术”,但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跨国公司一般向中国转让的技术大都处于成熟期的标准化技术,其外溢效应很小,对我国整个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大。尽管我们所让出的市场份额很大,他们也不会无偿转让专利技术,放弃知识产权,因此中国在合资中得到的技术要么是完成标准化的技术,要么是即将被淘汰的技术,严重阻碍了中国技术的升级换代。

(二)对外资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资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引进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系逐渐确定,外资优惠政策在整个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中就显得不适应了。中国政府一直以来对外资企业提供用地、税收、融资和关税等方面的优惠待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国内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外资企业依靠其本身强大的财力,并借助中国政府给予的这些优惠政策,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占有了市场,冲击我国名牌产品,挖走国内技术骨干,是国内企业极为被动,甚至破产。

(三)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挤出效应 外资在带来了直接和间接就业效应的同时,使得一些内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迫使一些内资企业退出市场,造成其职工失业。

三、中国利用外资的对策思考

(一)利用关税的调节作用,实现引资方式的战略性转变

1、要调整外商投资政策,改变过去对外商投资“鼓励过度”的优惠政策,对国内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应实施“国民待遇”政策,使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在竞争方面处于平等的地位。

2、继续对外开放,实现引资方式的战略性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不仅要“引进来”,即引进外资和技术,而且要“走出去”。

3、对民族经济要有重点地选择性保护,对本国已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部门以及技术密集性部门给予较少保护,鼓励外资与民族资本兴建合资企业,以便利用外资在资本和技术上的优势,带动民族企业的升级,对一些外资企业采用“市场保留”政策,利用关税的调节作用,控制进口商品的流人量。

(二)调整引资政策,实现新经济格局下引资方式的合理引导性转变

1、加快中西部的对外引资工作,优化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结构在继续发挥东部优势引进外资的同时,中西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合理、有效地加快利用外资步伐。中西部要结合自身资源、劳动力优势和市场潜力,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于资源开发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外商投资于高质量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中西部地区发展农业的机会成本比东部沿海地区低很多,引导外资投向农业开发项目,促进中西部农业集约化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对中西部地区投资项目的审批、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鼓励外商向中西部地区直接投资。

2、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应该积极的引导外商投资于农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环保产业上,促使外商直接投资从传统低层次的产业转向较高档次的产业。

3、组建具有一流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通过逐步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促进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我们自己的跨国公司,努力促使我国经济在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迈出新的步伐。

(三)健全法制和增强政府规制能力,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利用外资己经成为各国都十分重视的问题。相对于具有强大优势的跨国公司来说,我国许多行业还处于 弱势地位,因此,为了防止外商的“独资化”意图,我国应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统一内资企业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政策,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应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国家经济的异常征兆,适时采取措施,将显性或隐性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另外,我国还需要建立自己的绿色保障系统,以维护产业安全及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建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

[2]邹辉晖.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建议m.经济师,2006,(4).

确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政策 第3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12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确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

会议认为,要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按照内外资一视同仁的原则,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一要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外商更多投资高端、智能、绿色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政策措施同等适用内外资企业等。

二要以深化改革促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对外资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变更等程序,落实内外资统一的注册资本制度,取消外资公司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对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时限,缩短海关登记、申领发票等办理时间等。

三要允许外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标准化工作,同等适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等。

四要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对鼓励类外商投资可在资金、用地、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不断深化中西部对外开放合作。

积极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发展仍然需要外资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到2020年,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

2016年12月27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能力跻身国际前列,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实现系统性突破,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信息化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规划》明确了引领创新驱动、促进均衡协调、支撑绿色低碳、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共建共享、防范安全风险6个主攻方向;部署了构建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大数据体系、支持善治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形成普惠便捷的信息惠民体系、打造网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系等10方面任务。

此外,《规划》还确定了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超前部署、北斗系统建设应用、“互联网+政务服务”、网络扶贫、网上丝绸之路建设等12项优先行动。

《规划》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7年将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

2016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确定的改革目标是,逐步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护和发展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

《意见》明确,要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同时,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保障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利等。

《意见》提出,2017年,全国将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经验。

《意见》有利于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保护农民集体资产权益,调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监管出新规 建立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工作报告制度

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门于2016年12月28日印发了《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试行)》,对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后的监管方法予以明确。

《办法》要求,行业协会商会要健全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协会商会负责人的产生、变更要依照相关规定执行,拟任人选依照相关要求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选举。要建立协会商会主要负责人工作报告制度,建立民主协商和内部矛盾调解制度。

《办法》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在协会商会中任(兼)职的,必须符合干部管理有关规定,按照规定程序审批,且不得领取报酬和获得其他额外利益。确属需要的工作经费,要从严控制,不得超过规定标准和实际支出。

《办法》旨在明确政府综合监管责任,创新监管方式,规范脱钩后行业协会商会和直接登记的行业协会商会行为。

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0万亿元

2016年12月29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联合制定的《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外公布。《规划》首次赋予电子商务服务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双重目标,确立了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40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10万亿元和相关从业者5000万人三个发展指标。

《规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建设电子商务发展框架的五大任务: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全方位提升电子商务市场主体竞争层次;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电子商务要素市场,推动电子商务人才、技术、资本、土地等要素资源产业化;完善电子商务民生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优化电子商务治理环境,积极开展制度、模式和管理方式创新。

《规划》对推进我国电子商务领域政策环境创新、指导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2月28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进一步提高,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意见》从四个方面部署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优化结构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明确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重点等。二是推进多种业态发展。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等。四是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外资开放 第4篇

会议认为, 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 打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是我国长期坚持的重大政策取向。目前我国国际快递业务已基本对外资开放, 主要城市国内快递业务也已对部分外资企业分批开放。

依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 进一步放开国内市场, 让国内外快递企业同台竞争, 有利于倒逼国内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使广大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同时, 推动快递业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黑马”, 也能促进物流业上台阶, 进一步搞活流通、拉动内需, 增加社会就业, 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积极出力。

会议决定, 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 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外资快递企业, 按核定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放经营许可。

会议强调, 要坚持放管结合, 确保快递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经营许可程序, 加强资质审核。简化手续, 提高效率。

二是推进快递与电子商务、制造业联动发展, 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顺畅对接, 支持解决城市快递车辆通行难等问题。保障寄递安全。

三是鼓励快递企业兼并重组, 完善和落实重组备案、外资并购审查等制度。加强代理和加盟企业管理, 严肃查处非法经营、超范围经营、违规代理等行为。

外资开放 第5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此召开全区外资项目签约暨XX年开放型经济首季“开门红”动员部署会议,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区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认真组织好XX年一季度开放型经济工作,确保实现全年开放型经济特别是利用外资首季“开门红”目标任务。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区四套班子有关负责人;九龙镇、各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招商办(科)负责人;区两办、发改委、经贸委、农委、建设局、建管局、外侨办、台办、资产经营公司主要负责人,以及外经贸局中层以上干部。

会议的议程主要有四项:一是进行项目签约;二是区政府分管领导讲话;三是表态发言;四是周区长讲话。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举行6个外资项目的签约仪式,这6个项目总投资XX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首先是“XX海建物流有限公司”项目,请外商代表XX海建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窦爱军先生和海陵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下面是“XX石冢感应电子有限公司”项目,请日本石冢电子株式会社代表刘英女士和海陵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下面是“XX瑞柏松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项目,请美国鲁宾逊国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鸣先生和海陵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下面是“XX百骏置业有限公司”项目,请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国私营投资有限公司代表马志刚先生和海陵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下面是“XX明烽运动器材有限公司”项目,请萨摩亚哈金国际公司代表张进财先生和九龙台商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下面是“XX馥群塑钢制品有限公司”项目,请台湾客商吴水川先生的代表和九龙台商工业园区代表上台签约,大家欢迎!

……

让我们对以上6个项目的成功签约表示热烈的祝贺!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区政府副区长,海陵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东劲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进行会议表态发言。

先请九龙镇进行表态发言,大家欢迎!

……

下面,请海陵工业园区进行表态发言,大家欢迎!

……

下面,请区发改委进行表态发言,大家欢迎!

……

现在,进行最后一项议程,欢迎周区长讲话。

……

同志们,刚才,6个外资项目举行了签约仪式,3家单位作了很好的表态发言,东劲副区长和绍泉区长分别就做好今年全区开放型经济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抓好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抓紧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强力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带头树立大市场、大经贸、大开放、大发展的新观念,切实加强对开放型经济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把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开放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各单位党政一把手要当内行、做表率,身体力行投身于招商第一线,做到亲自接待重要客商,亲自参与重大项目洽谈,亲自解决疑难问题。机关各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服务方式,强化事在人为、负重奋进意识,强化开拓进取、争创一流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为企业服务,为客商服务,为项目服务,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总之,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全区上下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为实现我区开放型经济首季“开门红”作出更大的贡献。

外资开放 第6篇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江苏利用外资》—书,通过理论层面的剖析和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等手段,结合江苏省以及南京市利用外资的实践,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利用外资的经验。该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共十三章,在国家层次上描述了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内容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投资结构、研发现状、投资方式与并购、内部化、溢出效应,跨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增长、企业制度、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的影响,跨国公司区位理论的最新发展等。第二部分共六章,在地区层次上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江苏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和对策分析,内容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就业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江苏利用外资水平,特别是提高服务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第三部分共十章,在政策层次上结合南京市实践,重点介绍了“后WTO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内容包括对南京市利用外资水平进行评估,对“后WTO”代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特征、技术效应、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南京市如何推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若干对策。

该书主要有如下显著特点:

第一,内容全面、重点突出。作者分别从全国、江苏省、南京市三个层次上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行全面的论述。在全国层次上,作者对外商在华投资的现状和特点,外资对我国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影响,外资的投资结构,跨国公司的组织方式及其新特点,外资对我国行业技术、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外贸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发意义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外资,跨国公司大大推进了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对沿海地区的产业成长、技术更新、结构升级和体制转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区域层次上,作者对江苏利用外资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和量化研究,其中分析了江苏利用外资的总体水平,外资与江苏经济增长、就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江苏是一个开放大省,外资对江苏进出口总额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凭借其良好的工业基础,充分利用地处沿海、长江下游的区位优势,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大量吸纳了国际资本,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作者也指出了江苏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外资来源主要集中在亚洲;外资投向分布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的外资比例严重失衡;投资软、硬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在南京市层面上。作者分析了“后WTO时代”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势、新特征、新要求和新的区位特征,分析了外资对南京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区位结构的影响,并对南京市服务业和开发区如何利用外资问题进行r相应的对策研究。层次丰富、内容全面,但重点突出。

第二,定量分析、结论精确。与一般对策研究不同的是,作者结合江苏省和南京市利用外资的实践情况,引用了翔实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论精确,使得对策研究建立在可靠的量化分析基础上,大大提高了政策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作者对外商投资的区位理论、内部化理论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转让的博弈过程、FDI如何影响本地创新等问题,建立了相关的数理模型。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是把研究局限在全国层面上的一般分析,而是有层次地从全国到地方,再到具体某一点深入进行研究,特别是结合具体实践分析了外资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后WTO时代”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书中掌握了大量江苏省和南京市与利用外资相关的调查统计数据,如外商投资的企业规模分布、行业和地区分布、投资方式、研发中心情况、外资对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南京市利用外资的潜力等。

第四,政策应用性强。作者的重点是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外资变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在研究全国利用外资时,随着对不同问题的研究,例如跨国公司投资方式的变化、跨国公司的并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等,作者都提出了相关的对策研究。在地区层次上,作者更是紧扣对策,就江苏省和南京市如何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如何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制定区位策略、如何利用集聚效应等。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作者还特别研究了服务业和开发区利用外资的对策,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政策应用性较强。

第五,具有前瞻性。作者特别分析了“后WTO时代”利用外资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趋势和在华外资出现的一些新动向,例如,传统的外资投资目的是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占领世界市场,而随着世界市场逐渐饱和,外资逐渐转向在中国的本土销售;与开拓中国本土市场的动机相对应,外资投资逐渐向服务行业扩张,外资正加快进入我国零售业、银行、保险等金融领域;外资投资方式转向独资和并购。独资的目的在于追逐垄断利润,并购则是试图减少投资成本、利用本土资源优势、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外资的这些新动向对江苏利用外资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结合南京市的具体实践,对未来利用外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这些政策对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利用外资,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外资开放 第7篇

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点。记者了解到,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将进一步放宽限制。与此同时,北京市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自贸试验区以及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的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的“三驾马车”也将提速。

业内专家表示,开放将成为破解我国服务业面临的多重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如果“十三五”我国加快服务贸易开放和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使服务贸易实现14.5%至17%的增速,那么将有效释放“二次开放”的红利: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将由2014年的12.3%上升到20%左右,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将由2014年的6.2%提高至10%左右。

困境:动力不足等多瓶颈求解

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当前服务业增长动力不足,增速可能转入下行轨道的趋势值得关注。另一方面,服务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创新能力低等问题也都制约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指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及向服务业的传导,随着服务业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的凸显,服务业增长动力不足或难以持续的问题正在蓄积,甚至局部凸显。服务业增速转入下行轨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多年来,由于我国市场开放的重心主要在工业领域,服务业成为市场化改革的短板: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对外开放度比较低,服务业尤其是以研发设计、物流、金融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宋泓表示,总体而言,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还相差太远。“过去多年发展制造业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有限度的开放可以促进国内改革,提升国内经济水平。因此面对服务业依然不发达的现状,对外开放是一条有效路径。”宋泓说。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也表示,服务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包括国际竞争力较弱、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开放可以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突破口。此外,从国际层面看,我国正在参与服务贸易协定谈判,面对新的制度环境,也需要通过自身主动开放来求得发展和结构转型。

开放:多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

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开放,同时放宽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

去年5月,经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将在三年试点期内率先推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六大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形成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11月,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提出首批11项开放措施、22项改革、141项具体任务。

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闫立刚日前在试点批复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推出85项试点举措,完成全部任务的60%,在服务业领域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据悉,北京市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推动服务业双向互惠开放,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北京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记者此前还了解到,首批可以复制推广的经验近期有望发布,或将率先在京津冀地区推广。

业内专家指出,作为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的北京市重点在教育、养老、互联网等六大领域开展开放试点,这将与自贸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服务业对外开放试点的“三驾马车”,将形成“十三五”时期我国服务开放的总体布局。

展望:助推“二次开放”红利落地

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的经验说明,开放带来的红利已经显现。据闫立刚介绍,2015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1.8万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79.8%。在吸收外资方面,服务业占比去年达到94.8%,居于全国前列。今年一季度北京的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96.4%。服务贸易去年突破1300亿美元,增长了17.9%,服务贸易在全市贸易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9%,在全国贸易结构中是最高的。

事实上,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吸收外资的重要领域。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制造业吸收外资同比下降3.2%,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至28.8%,而服务业吸收外资则增长了7%,占比提升至70.4%。“十二五”期间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幅增长,所占比重比“十一五”期间上升约12个百分点,达53%,到“十二五”末期超过60%。

迟福林表示,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全球自由贸易进程明显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的依赖性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我国扩大对外开放与新一轮全球自由贸易形成交汇,要从工业市场开放为重点的“一次开放”转向服务业开放市场为重点的“二次开放”。在他看来,现阶段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迟福林指出,如果“十三五”我国加快服务贸易开放和服务业市场双向开放,使服务贸易实现14.5%至17%的增速,那么将有效释放“二次开放”的红利:到2020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将由2014年的12.3%达到20%左右,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将由2014年的6.2%提高至10%左右,传统服务贸易和现代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贸易结构基本形成,电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健康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加强,以此带动制造业和产业结构整体的转型升级。

外资开放 第8篇

《通知》指出,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 全球跨国投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 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利用外资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 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指导, 进一步积极利用外资,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 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实现互利共赢。

《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工作的政策导向, 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 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中国制造2025”战略政策措施同等适用于外资企业, 鼓励外商在制造业领域加大投资、优化结构。支持外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向外资企业开放, 支持外资企业加大研发投资、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华创业发展。二是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确保政策法规执行的一致性, 不得擅自增加对外资企业的限制。按照统一标准审核外资企业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 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参与我国标准化工作, 政府采购对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平等对待, 严格保护外资企业知识产权。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注册资本制度, 支持外资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 在债券市场融资。三是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允许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对就业、经济发展、技术创新贡献大的项目予以支持。修订《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对西部地区继续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继续对集约用地的鼓励类外商投资工业项目优先供应土地。推进外资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简化外商投资管理程序。

外资开放 第9篇

(一) 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

按照加入WTO的承诺, 2004年12月11日, 我国除了食盐、烟草、化肥、原油等少数几种商品以外, 取消了外资商业企业在华分销商品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 (2006年12月11日放开了上述少数几种商品的分销权) , 这是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此后三年来多, 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快速扩张势头。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 2005年和2006年, 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分别为2606和4664个, 分别增长53.1%和79.2%;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0.4亿美元和17.9亿美元, 分别增长40.5%和72.1%。2007年, 我国批发零售业行业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数为6338个, 同比增长35.9%, 实际使用金额26.8亿美元, 增长49.6%。2007年, 沃尔玛、家乐福、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共计新开设门店70家, 其中, 沃尔玛新开29家、家乐福19家、TESCO乐购8家、麦德龙4家、百安居5家、欧尚5家。到2007年底, 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TESCO乐购、麦德龙、百安居、欧尚等外资商业巨头在我国的门店总数达到451家, 比2006年增长18.4%, 其中沃尔玛100家 (如将收购好又多的门店算在内, 则在全国34个城市共有101家门店) 、家乐福109家、TESCO乐购52家、麦德龙37家、百安居58家、欧尚20家。在全国三十个大中城市中, 营业面积在六千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场或超市, 外资商业企业所占的比例已超过40%;店铺平均年销售额为2.3亿元。外资商业企业在我国的快速扩张, 其动力在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强劲发展的市场需求为外商来华投资展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二) 收购兼并、独资化成为外资商业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

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前, 外资商业企业的股权不能超过51%, 全面开放后放弃了对外资股权的限制, 新进入的外资商业企业大都采取了独资经营形式。商务部资料显示, 2005年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外国独资商业企业为625家, 占新批外资商业企业的61%;其中187家外资零售企业中, 独资的企业达124家, 比重占63%。特别值注意的是, 前些年已经进入的外资商业巨头, 也纷纷通过并购和整体收购加快了独资化的步伐。2005年商务部批准外资在国内的并购项目24个, 并购交易金额为14亿美元, 2006年外资的并购规模大幅增加。2006年2月份世界第一大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收购了江苏五星电器51%的控股权;10月份全球最大的家装用品零售商家得宝斥资7亿元人民币整体收购了天津家世界家居建材超市有限公司的全部12家连锁店;12月英国TESCO公司从境外收购了国内“乐购”25个大型超市50%的股份;2006年, 家乐福 (中国) 控股有限公司收购了北京、海口、昆明、深圳、温州等地合资店中方所持股份;泰国正大集团收购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合作伙伴在易初莲花所持有的股份;麦德龙收购了上海锦江国际持有的部分股权;伊藤洋华堂通过两次转让掌握了北京华堂商场的控股权。2007年沃尔玛出资10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台湾连锁超市好又多, “7-11”收购了上海联华快客在广州的全部店面, 使“7-11”在广州的店面数超过了290家, 成为了广州零售业老大。外商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独资化, 既规避了选择全新投资方式可能引起的竞争和风险, 同时也毫不费力地拿到了原合资方在城市黄金地段的店面, 更为重要的是外商通过收购兼并国内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内资龙头商业企业, 便从根本上消除了内资企业竞争对手, 可以形成某种程度的垄断地位。因此, 通过收购兼并内资商业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 以占领竞争的制高点, 正在成为外资商业巨头在华实施快速扩张的主要方式。

(三) 以大型综合超市作为在华扩张的主要业态形式

外资商业企业在华扩张一般都避开百货商店这种在我国已经很成熟的业态形式, 而是主要选择大型综合超市 (大卖场) 这一新兴的业态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 大型综合超市是在发达国家兴起的, 被实践证明是最具成长性和扩张性的新型业态之一, 外资商业企业在该业态的经营管理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熟的和成功的经验。第二, 是外资商业企业特别是那些商业巨头, 他们具有经营大型综合超市所必需的强大的资本实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统一高效的采购和物流系统, 因而在该业态上能够获得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 该业态具有超级市场与百货店的双重特点, 不仅在价格、品种、规模、管理上具有优势, 而且经营的商品以消费周期短、购买频率高的食品、日用消费品为主, 可以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的要求;第四, 大型综合超市销售的商品绝大部分是优质低价的产品, 价格比一般百货店和其他商店要低5%—10%, 符合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第五, 有的外商对大型综合超市赋予一定的批发功能, 因此, 经营大型综合超市有利于他们打着零售店铺的旗号, 从事批发经营业务以增加销售额。外资大型综合超市的上述特点和优势, 使得传统的内资零售企业处于明显不利的竞争地位。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400家超市的一项调查显示, 外资综合超市的单位面积销售额为2.06万元/平方米/年, 而内资超市的单位面积销售额为1.4万元/平方米/年, 外资企业的单位面积销售额高出内资企业47%;2007年外资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增幅为25.4%, 而内资零售企业只有14.1%。

(四) 灵活地适应中国市场, 全方位推行本土化战略

为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 外资商业企业在华积极推行全方位的本土化战略。一是商品销售的本土化:目前外资店铺经销的商品80%以上是中国本土商品, 外资超市根据中国消费者喜欢挑选的特点, 增加了货架上同类商品的供应量;豆制品是中国大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外资超市里就设置豆腐、豆浆等豆制品专柜;外资超市还根据中国各地居民不同的消费偏好出售不同的商品, 如在重庆的超市里出售麻辣酱, 在北京的超市里出售烤鸭。二是选址的本土化:沃尔玛根据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没有私家车的实际, 改变在城郊设店的一贯做法, 在中国不少城市的繁华地段开设购物中心。三是销售方式本土化:在发达国家, 大型综合超市都实行完全自助的销售方式, 但是在中国设立的店铺却安排了导购人员, 以方便与顾客进行沟通, 适应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四是服务内容本土化:麦德龙一直奉行“顾客自行运货”的经营理念, 但中国消费者因拥有私家车的是少数, 自行运货比较困难, 于是就推出了对大件商品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五是人力资源本土化: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资料, 沃尔玛在中国超市的总经理全部是中国人, 在2万名员工中, 99%以上是中国人;家乐福除了少数法国高层管理人员以外, 95%的员工也都在当地招聘。中国本土的员工与管理人员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更容易与政府、供应商打交道, 更容易将企业的理念融入日常经营之中, 这对于外资商业企业有效适应中国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 外资商业企业积极向国内的二三线城市扩张

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后, 放弃了对外资商业企业投资的地域限制, 外资商业巨头除了继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些一线大城市寻求拓展机会外, 更加重视向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地区级城市、经济发达的县级市这些二三线城市扩张。原因在于:一方面, 当前外资商业巨头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布点已基本完成, 一线城市大型综合超市逐渐趋于饱和, 而且在一线城市新增门店审批难, 地价、租金高, 竞争激烈, 经营风险大,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外商在一线城市的投资;另一方面,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的经济辐射和扩展速度加快, 原先的城市格局逐渐被打破, 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大大缩小, 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的潜力、居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为外资所看好, 因而就成为外商新的投资争夺热点。近年来, 沃尔玛新开的店绝大部分都位于二三线城市,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资料显示, 沃尔玛继2005年在晋江、玉溪、芜湖、潍坊、岳阳这些二线城市开设了新店之后, 2006年又在泉州、漳州、嘉兴、金华、烟台、东莞等城市开了新店;另据报道, 2006年沃尔玛等8家外资零售企业共新增网点44家, 48%的新店是在非省会的二、三线城市开设的。

(六) 外资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从零售向批发、物流领域发展

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后, 外商投资国内批发领域的股权限制全面取消, 国外批发商来华投资十分踊跃, 2005年国家商务部批准进入国内的外商批发企业为571家, 其中303家为生产资料领域的外商批发企业。已进入的外资零售巨头随着店铺数量的增加, 为了节省流通费用、减少运营成本, 利用其全球品牌优势和雄厚的技术优势, 纷纷规划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采购与物流配送中心, 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模式代替分散采购、单独配送模式。家乐福在北京、上海、浙江义乌设立了全球采购中心, 在武汉等地建立了12个全球采购基地;沃尔玛在华南、华北建立深圳、天津两大采购配送中心之后, 又在浙江嘉兴建立物流中心, 在福建泉州建立鞋类物流中心, 还计划在兰州建立西北物流中心、在成都或重庆建立西南物流中心;欧尚在上海建立了欧尚盈特若 (上海) 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麦德龙也正在华北、华中、华东和东北建立自己的区域采购部和物流中心。一些跨国物流巨头也凭借其强大的实力, 通过并购我国物流企业, 购买航线, 设立办事处、分公司, 建立合资、独资物流公司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 发展物流配送、开拓仓储服务、开展流通加工等业务。如联邦快递 (FedEx) 、美国联合包裹 (UPS) 、美国总统轮船 (APL) , 德国邮政敦豪快递 (DHL) 、辛克物流 (SCHENKER) , 丹麦的马士基 (Maersk) , 英国的英运 (EXEL) , 荷兰的TNT、全球货运等等。上述跨国物流巨头已分别在中国的快递、航运物流、汽车物流等领域占据了高端市场, 其中DHL、TNT、FedEx、UPS等跨国物流公司的业务量已占据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份额的80%左右。

[注]本文为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2007年立项课题——“我国商业全面开放以来外资商业企业快速扩张对浙江本土商业的冲击与对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耀.2007年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荆林波.现代流通业资本与技术的融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外资开放 第10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利用外资工作是从1979年起步, 较快发展是从1985年开始, 经历了从无到有, 由少到多, 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从1979年内蒙古首次以补偿贸易方式使用外资到1984年的5年中, 全区仅签订利用外资合同15项, 协议外资金额4000多万美元。1985年后,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我区利用外资工作, 特别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工作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尤其是近几年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以及国家积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许多外商纷纷来内蒙古进行考察投资。从1979—2007年, 全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836个, 协议外资额103.75亿美元, 实际利用额72.17亿美元。尤其是从1997—2007年的11年间, 全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1375个, 实际利用外资额102.08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额67.90亿美元。2007年末, 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1071户。

纵观近30年内蒙古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 呈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利用外资国别地区不断增多。内蒙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从初期的港澳台、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地区发展到目前的欧美、东南亚、澳大利亚、韩国、俄罗斯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使用外资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内蒙古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在初期多侧重于轻工、纺织等第三产业, 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积极的引导外资投向, 目前投资领域扩大到制造、建筑房地产、批发和零售贸易、社会服务、化工、建材、冶金、医药、农牧、林业、机械、电子、通信等行业和产业, 并从我区资源丰富、建设资金短缺这一实际出发, 在引资用资上向资源开发, 发展农牧林业和改扩建生产项目上倾斜。三是利用外资方式呈多样化, 近年独资企业发展加快。内蒙古利用外资初期, 方式只涉及补偿贸易、中外合资经营二种, 目前利用外资方式已发展为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再投资、合作开发等多样形式, 尤其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及我区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 外商独资企业发展迅速。四是投资额度大的项目逐年增多。上世纪90年代前, 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多以小项目为主, 项目平均利用外资额在十几万至几十万美元之间。进入90年代, 随着我国和我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 外商投资的大项目不断增多, 其中外商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28个, 投资额在500—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60个, 这些大项目约占全区外商投资协议总额的21.4%, 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区外商投资企业以小项目为主的局面。五是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总量看, 制造业、农林牧鱼业、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建筑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仍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分布于第二产业, 但能源等电子设备批发业和餐饮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增长较快。近年, 外商第一、二、三产业投资结构比大致为0.3:85:14.7。

吸引利用外资有效地推进了内蒙古的改革与发展, 弥补和缓解了内蒙古建设资金的不足, 支持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一是拉动了全区经济增长, 增加了财政收入。2001—2006年, 全区外资及外商投资企业累计上缴税金就达17.02亿元。二是推进了全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吸引国内外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 在相互竞争和配套协作中推动了我区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 加快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内蒙古的稀土、羊绒及羊绒制品、化工、服装等优势、名牌产品出口比重加大, 增加了出口创汇能力。从1999—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出口达19.75亿美元。四是推动了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带动科技业、养殖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五是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兼并, 组建企业集团, 改善了企业组织结构, 推动了全区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六是通过不同成份经济的相互参股、兼并、联合, 促进全区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七是在缓解全区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区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中方管理人员和职工有近4万人。

二、内蒙古利用外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 利用外资虽呈上升趋势, 但与全国和发达省市相比, 规模偏小, 总量不足, 投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 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九五”期间全国直接利用外资超过2000亿美元, 而同口径我区吸引外资仅为4.4亿美元。在内蒙古外商投资中一般加工项目多, 技术资本密集型项目少。1996~1998年内蒙古利用外资额仅占全国同期水平的1.04%, 1998年利用外资6.04亿美元,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4%, 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 内蒙古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在逐年上升, 1999~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6.15亿美元, 仅占全国同期水平的1.3%。2007年内蒙古外商直接投资21.49亿美元, 与上年同期同比增长23.4%, 但仅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2.87%。

(二) 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规模小, 带动经济发展弱

近年, 全区700多家正常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中, 投资注册资本上千万美元的企业只有46家, 只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近7%, 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29家, 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7%;注册资本200万美元以上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61家, 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2%, 注册资本2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全区外资投资企业的近77%。投资规模小, 项目技术含量不高, 机器设备陈旧,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三) 利用外资规模偏小, 结构不尽合理,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引资质量、效益低下

一是利用外资虽呈上升趋势, 但与全国和发达省市相比, 规模偏小, 总量不足, 投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 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二是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规模小, 带动经济发展弱。三是引资结构不合理,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蒙古重点发展的农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招商引资仅占引资总额的42.97%, 呼市、包头、鄂尔多斯等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 占引资总额的89.73%, 剩余的其他8个盟市仅占10.27%。引资招商项目普遍存在前期工作基础薄弱, 项目储备数量不足, 对外商有吸引力的项目较少, 项目包装的内容、语言、格式与外商所需相差甚远, 这是造成个别盟市项目争取难、洽谈成功率低、投资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外商在内蒙古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制造业和纺织业, 其中制造业占所有行业的62.66%、纺织业占所有行业的14.67%。

(四) 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效益欠佳

截至2007年末, 有经营活动的外商投资企业有567家, 亏损企业为273家, 总计亏损10.90亿元人民币。亏损额最大的行业是制造业, 141家企业亏损7.59亿元人民币, 平均亏损最严重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家企业亏损总额达0.84亿元人民币, 平均亏损0.08亿元人民币。这主要是因为一是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引资、享受优惠政策的目的, 盲目立项, 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为增加政绩, 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而疏于项目审批、科学论证、长远规划的管理, 致使一些项目盲目上马, 使内蒙古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较多, 质量、效益较差。二是外商投资普遍采取外延型粗放式经营, 因资金实力弱, 产品一般都是以来料、羊绒、机械等初级产品加工为主, 深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甚少, 结果往往是难以形成拳头产品、名牌产品, 产品也因耗材多、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差, 规模优势小, 而使企业亏损严重, 效益欠佳。

(五) 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趋势明显增强

2004年, 全区有经营活动的434家外商投资企业中, 独资占127家, 占29.26%;2005年, 独资企业为175家。从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数来看, 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化还在继续扩大, 投资金额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07年12月末, 内蒙古自治区已办理外汇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计745家, 其中独资企业314家, 占42.15%。2007年全年全区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2家, 其中独资企业59家, 占52.68%。2008年1~10月份, 全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8.96亿美元, 其中独资企业为5.92亿美元, 占比31.19%, 同比增长101%。

导致内蒙古利用外资滞后的主要原因是:

(一) 政策性因素的制约

首先, 某些产业受《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限制。内蒙古一些产业对于外商投资具有比较优势, 但这些产业一直都属于我国《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限制类产业, 不属于国家优先鼓励外商进入的领域, 因而制约了这些具有优势的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使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 软硬环境因素的制约

导致内蒙古利用外资数量少、幅度小的主要原因是软硬环境较差。一是思想观念滞后, 缺乏紧迫感。有许多部门对利用外资的推动力缺乏了解, 对引进外资重视不够, 对先进省份招商引资氛围视而不见, 对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滞后局面认识不足, 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招商工作中政府急、企业不急, 领导急、基层不急的不协调情况比比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满足于在招商会上签合同、签意向性协议, 而忽视后续工作。二是服务意识差。内蒙古吸收外资工作由外经贸、计划等部门分工负责, 但一般只是由这些部门统一安排对外招商和项目审批, 项目审批后的后续工作却缺乏统一协调和配套管理, 外商企业往往因某些部门拖拉、办事难, 使好端端的一个项目卡壳而夭折。三是法制环境有待改善。随着境外企业数量的增多, 出现纠纷和扯皮及涉及法律方面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有的执法人员素质偏低, 执法不到位, 甚至以情代法、执法犯法严重影响了外商的投资积极性。四是教育投入不够, 人力资源缺乏优势。尽管内蒙古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物价及劳动力价格比较低廉, 但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 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较差。而外商投资企业一般很少需要纯粹的廉价、廉质的劳动力, 外商往往会寻求价格适中、质量保证的劳动力资源, 这也是近年外商偏向把厂址、企业设在人力资源丰富、素质比较好的地区的原因。五是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让海内外真正了解内蒙古。六是投资硬环境差是影响外商投资的瓶颈。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劣势都限制了吸收外商投资的增长。

(三) 利用外资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目前的工作状态属于坐等客户上门, 对项目采集包装、宣传推介、参加国际投资活动、联络跨国公司、委托代理招商因经费限制而不能做, 这是吸引外资工作一直比较被动的重要原因。

三、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政策措施与取向

提高内蒙古利用外资水平, 必须注意在保证本地区环境保护, 具备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引进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保护自然资源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下, 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调整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政策, 确定利用外资的重点行业

充分利用少数民族自治权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调整修订和完善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政策法规, 争取使我区一些有优势的产业尽早成为可对外开放的领头产业, 规划出一些可行的项目, 作为内蒙古吸引外资的新热点, 如以乳、肉、绒为主的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以煤、电和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基地;以盐碱硝、煤化工、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工;以钢铁、铝、铜、锌等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以稀土为主的新材料工业基地等。确定以上的引资重点后, 可以把招商工作的重心向其倾斜, 以争取到更多、质量更好的外资。另一个引资重点是利用外资对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前, 内蒙古许多工业和商贸等行业的企业进行体制优化, 如能在这些行业引进外资, 进行改组改造, 可以大大提高这些企业的技术水平, 并可以实现产业升级。建议尽快出台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 “办法”要有操作性、并突出体现内蒙古的政策优势, 对投资商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 改进招商方式, 拓展招商渠道

目前内蒙古招商引资主要是通过举办一些大型投资洽谈会的方式进行, 比较单一且收效不大,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以提高实际效率。一是可根据内蒙古的优势推出专业或专项招商, 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煤、稀有金属开发招商会等。二是确定重点招商引资的来源地, 并在当地设立办事处, 进行前期宣传、联系工作, 为国内企业牵线搭桥, 提高引资的成功率。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中介机构策划招商, 中介机构一般有较丰富的招商引资经验, 可以选择资信较好的中介机构为内蒙古的引资工作发挥桥梁的作用。

(三) 克服“瓶颈”的约束, 不断完善投资环境

首先, 不断完善投资硬环境, 这是搞好开发建设的前提和关键。内蒙古投资硬环境特别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外部资金利用水平和进一步发展。改善投资环境, 特别是软环境建设是系统工程, 政府部门依法行政、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是关键, 因此建议建立自治区外商投资管理机构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快速有效的外商投诉受理解决机制。实行投资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评价体系, 评价结果要与部门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挂钩。其次, 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进一步提高内蒙古的开放意识, 树立“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 事事关系内蒙古形象”的观念。一是改革投资审批管理制度, 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加强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行政务公开和服务承诺制度, 将服务内容、标准、时限等向外商公开。三是加大廉洁奉公治理的力度, 规范执法行为, 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法制环境。四是重视人才培养,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切实加强外资工作队伍建设, 制定规划, 搞好培训, 积极向社会和境外招聘人才, 引进国内外智力, 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一支能适应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需要的高水平外资工作队伍。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方式、多渠道来扩大内蒙古的知名度。

(四) 引进外资要不断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和盲目发展高科技产业

首先, 引进外资要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 同时要把提高农业的水平和效益,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通过优化工业结构, 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 开发优势资源, 发展特色工业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来加快工业发展, 提高工业的水平和效益。其次,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突出专业化和市场导向, 形成开放条件下的市场分工产业布局, 避免片面追求在本地延伸产业链条和自成体系的项目布局。内蒙古应当鼓励外商、区外优势企业兼并本地企业, 促使本地企业融入优势企业。同时, 应当培育更多的本地优势企业包括上市公司, 使之在西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好带动示范作用。再次, 在主导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 产业和产品的选择要适应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低, 资金严重制约的现实条件, 将资源优势、适用技术和适度资金有效结合起来。

(五) 政府应促进市场的培育、发展和完善

政府在引进外资搞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市场并促进其发展和完善, 为市场的发展和运作创造物质条件, 例如改善道路、通讯、电力、供水、生态和环境等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应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排除它们所遇到的在市场准入、融资、土地批租等方面的障碍和种种歧视, 给非公有制企业以国民待遇。同时, 政府应解决吸收外资工作经费, 强化对境外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发、储备、包装、推介, 以促进拓宽外商投资领域, 使我区优势产业吸引外资取得突破。

(六) 引进外资要发挥区位优势, 充分参与国际分工

发挥区位优势, 就是要立足内蒙古的地缘优势和条件, 充分利用国家政策,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 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 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资金、技术和市场。因此, 引进外资一要积极调整战略, 重点要发展与蒙古、俄罗斯在地缘上的优势及对东欧国家有辐射优势的产业, 在有可能形成联合发展优势的一些战略产业方面加大与东欧各国的合作, 争取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二要充分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一是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多元化, 拓宽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渠道;三是引导扶持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三要利用外资应与经济发展战略相结合, 发挥其作为外部资源高效率、高功能的作用。一是注重农业、交通、通信、煤、电力转化的开发建设;二是注重对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三是注重引进高新技术生产项目;四是注重出口创汇型产业和企业及替代进口的产业和有市场竞争力的项目, 为发展赢得尽可能多的资金和市场。

(七) 引进外资要突出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资开放】相关文章:

外资工程07-21

外资经济08-20

外资机构08-20

外资战略08-25

利用外资05-12

吸引外资05-18

外资并购冲击中国05-11

《中国外资》征稿函07-19

外资商业银行09-01

外资金融论文提纲08-02

上一篇:评价和选择下一篇:压力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