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渗透德育

2024-06-28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精选11篇)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 第1篇

一、德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

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 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 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因此他坚持实践, 最终成为了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 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3.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

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 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 做了400次实验, 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 引导学生自我解剖, 解中有新, 剖中有生, 能净化心灵, 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 紧扣教材, 做到有机渗透

青少年善于憧憬, 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 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 (或品质) ”, 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 生硬地灌输德育, 是毫无效益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 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 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因此, 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 可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 并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 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 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 只要情感通融, 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得到升华。

三、改进教法, 提高艺术, 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 德育方法迥异, 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 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 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 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 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收效更佳。

2. 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也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 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在教学时, 教师不要过多引用哲学名词, 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 例如讲解电磁场时, 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 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有的看得见摸得着, 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 虽然寥寥数语, 却蕴涵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2篇

一、通过介绍物理学家,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物理知识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做人的道理。结合物理学家生平活动来讲授伦理道德,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我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充分表现了牛顿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谦虚的美德。

如法国数学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帕斯卡,从小喜爱数学,17岁就初显才华,后来设计了加法器,发明注射器等,他提出并论证了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规律等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就,当时年仅30岁,真可谓年轻有为。这和他渴求知识,勇于拼搏,坚持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精神是分不开的,可是就在他才华横溢的时代,信仰出现了危机,他变成了一个信奉上帝的忠实教徒,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年仅39岁就与世长辞了。帕斯卡的一生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在事业上就能勇于进取,硕果累累,如果一个人信仰上发生了危机,精神上失去了可靠的支柱就会误入歧途,一事无成。充分发掘物理学家的伦理道德观和品质启发、教育、感染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通过实验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操作不认真,对此我介绍物理学家童第周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培养学生承担挫折的能力。

物理实验往往有误差,如误差太大会使实验失败,学生可能会丧失信心。

这时应向学生指出,即使科学家,研究过程也会遇到失败,每个成果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艰苦努力,战胜了一次又一次挫折所取得的。如我国青年科学家陈竺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在白血病研究过程中经过上万次的失败仍不屈不饶,终于揭示出基因组方面的规律,提出新的治疗方法。

3.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思想。

在物理实验中,老师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不乱拿乱放仪器,测量仪器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范围,实验完毕要把仪器放回原处。

三、利用高科技知识教学,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3篇

一、挖掘课程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我们可结合教材, 深入挖掘。如笔者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 对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学生从中了解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 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就被我国人民发现了,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也是我国人民制成的。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 因为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 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 而是稍微有些偏离, 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 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这些课程资源的挖掘, 学生从中了解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再如笔者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 利用阅读教材向学生介绍了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 学生通过对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了解, 必然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师用自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教师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这是由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所决定的, 学生往往会争先效仿教师良好的道德风尚。就拿一次演示实验来说, 虽然很简单, 教师在操作中表现出的对实验器材的充分准备, 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准确表述实验现象, 以及在实验结束之后对实验器材和实验废品的进行的规范处理, 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素养。初中生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性认识, 并非一张白纸, 任由教师摆布。基于此, 我们在教育时, 要多考虑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 这样才更能被学生接受, 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陶冶情感的过程。教师自身弥漫的精神魅力、人格魅力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包括一言一行、仪表服饰等都能在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感染, 甚至是教师的每一次精心的备课中, 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师体现的敬业精神不仅让学生感觉节奏轻松明快, 而且在心中能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并能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陶冶了情操。

三、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 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 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 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 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 或者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 就能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促使发电机的发明, 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 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 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 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 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 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 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 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科学的基础学科。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 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 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德。运用探究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不拘泥于教材, 大胆设想, 积极思考, 不怕困难和挫折, 认真实验,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发现,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研究, 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实、求新, 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做出应该的实验现象、验证物理规律, 还要求学生认真做出实验报告, 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对待, 分析实验中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讨论减小误差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不仅是看到一个实验现象、验证了一个物理规律, 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有助于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思维品质, 在协作中养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第4篇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第5篇

首先,一个合格的老师要平等对待不同学生。由于环境的急功近利,从校内到校外、从教师到家长,一提到学困生,似乎叫人担忧。社会上的人听说是学困生,就摇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心里面就有说不出的难过。我也因带了有色眼镜对待学困生,才导致矛盾增多,也影响了自己的教师形象。后来我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因缘具足的时候他们会有转变,作为教育者既要培养尖端人才,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也是一个教师的人格修养。

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如:有的学生对美的感悟力极强,有的学生对乒乓球情有独钟,有的学生在数理知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学生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明白,一些物品常被其弄坏……这就要求做老师的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对社会更有用的人。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那些特殊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个性特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他们,真诚地关注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无私地帮助他们,激发他们潜在的上进心,关注他们的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

其次,一个优秀的老师尽量发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和优秀生相比,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都有可爱之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一个负责的老师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我教的86班学困生卢 毅,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心,给予充分的信任,深信卢 毅同学定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做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要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在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尊重,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尤其是对学困生的尊重更是对他们一种最大的激励,也是给了他们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只要我们教育者多给他们一份爱,每个人都来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促使学困生向积极方向转化,是完全做得到的。

再次,教好书是师德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知识,更要注意在教书的同时注意“育人”。例如有些同学德行还有待提高,出口成“脏”,习以为常。我就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穿插德育教育,以质量那节课的教学为例,我叫他们看课本的小常识,其中有婴儿的质量,我以此展开忆念父母恩的教育,一个人从十月怀胎到长成一个中学生,其中饱含父母多少的心血,父母恩重如山。当节课没深入讲完父母恩,晚自习我又继续给他们讲感谢父母十种恩。

同时针对学生说脏话的问题,我先要求他们在节日互相给同学写或说些祝贺的吉祥的话语!同时我自己也不骂学生粗口话或讽刺话,而是多鼓励且在课堂上经常给同学说祝福的话!作为老师,不仅要用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学生,也应该教孩子学会赏识别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做人做事,因学生开心,同学之间也友好。不用说学生对老师也亲近亲切多了,课也就好上了。最后我要他们记住: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绝大部分学生都乐于接受。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学生毕业后都还记得我,路上碰面都笑眯眯打招呼。我想他们成绩虽然不是很突出,但基本的做人道理会陪伴他们一生,收益无穷!

最后,一个成功的老师更应加强自身修养。一位老校长曾语重心长告诉我:“一个教师爱好学生是正常的,爱学困生是难能可贵的”。韩愈先生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班主任,要依靠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智慧,依靠自己的感召力、吸引力,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陶冶、感染、示范,将他们集中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教育之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的思想品德,坚定的信念,为人师表,要像蜡烛一样,把自己的全部光和热献给光明;要像粉笔一样,为播种文明献出自己洁白朴素的一生。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教师所专门接触的是人才,而且是最年轻和最富于敏感的人才。”他们是未来的建设者、创造者。因此,我们不仅要爱那些天赋较好的学生,也要对那些缺少天赋而自卑的学生以理解和尊重,教师要调柔自己的心,对那些“有毛病”的学生以爱护和严格要求,要处处关心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处事公道、仪态大方、奖惩得当、有领导艺术,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有威信。我还注意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便以身作则,行为师范。当今社会教育工作可谓艰辛,有时还吃力不讨好,但我常以下面几点勉励自己,也以此去教育学生:

十二种人———看看您是哪一种人

1.能吃亏的人是有福的人;

2.能施舍的人是富贵的人 ;

3.富贵人不占便宜,占便宜的是穷人 ;

4.善良的人不怨人,总是怨人的人不聪明 ;

5.聪明的人不生气,爱生气的人不聪明 ;

6.富贵的人不发脾气,爱发脾气的人是贱人;

7.能容忍的人是快乐的人 ;

8.能爱人的人是幸福的人 ;

9.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

10.爱骂人的人是没福的人 ;

11.爱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

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第6篇

一、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物理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 激发爱国之心。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 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著作《墨经》、《梦溪笔谈》、《天工开物》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 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及时、恰当地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声方面, 有北宋沈括著作的《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 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回音壁等都说明, 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对声音有了很深入的研究, 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光学方面, 有世界上最早记录“几何光学”的著作———《墨经》, 内有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的记载;殷墟甲骨卜辞中记载发生在公元前1千多年前的日食。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记。在浮力的认识和应用方面, 公元前4世纪的《墨经》已有浮力的记载;6岁的曹冲称大象, 宋和尚怀丙打捞铁牛所显示的智慧并不比阿基米德鉴别王冠逊色。公元前2世纪的《淮南子》上书记载的升空灯笼, 三国中的孔明灯, 就是利用了现代热气球的原理。在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方面, 我国古代对杠杆有许多巧妙的应用。《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杠杆的巧妙的应用, 如春、桔槔等;古代士兵攻城用的武器之一抛石机等都利用了杠杆原理, 在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方面, 用来汲水、磨粉、春米等。在磁方面, 除了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外,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准确地论述了地磁偏角。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后, 在物理和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如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 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等。在物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以中国人命名的物理定律和定理, 如1990年北京科技大学陈难先教授在应用物理几类逆问题的研究中给出普遍解的公式, 在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2003年10月16日, 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己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升空, 到“神舟十号”飞船的顺利发射, 这是中国人对世界航天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又如“姣龙号”的下潜等, 在教学中及时介绍我国科技成果, 可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刻苦钻研, 将来为我国物理发展作出贡献。

二、结合理论和规律,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 每一个知识点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渗透辩证唯物的思想,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 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正确又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 如惯性, 汽车发动机的飞轮做功冲程之外冲程的动力, 将物体抛出去都要利用惯性。不利于我们的一面, 如:奔驰中的汽车、火车, 因惯性难以瞬间停下, 往往造成交通事故。除此之外, 教材中的声音、光、摩擦力、热机、电磁波等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事物的两面性教育, 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矛盾。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而且对于促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具有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就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时, 必须把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观察, 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在分组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事实, 如实记录, 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 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 而应协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 重做实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鼓励学生创造条件, 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 要以得出的数据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将知识点与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体现在物理教学中促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刻苦学习, 勇于进取的精神, 遵守纪律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索自然界的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来不得半点虚假与投机取巧, 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发现是艰难的。法拉第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和努力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 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焦耳历经四十年、四百多次实验才测定出热功当量, 建立了能的转换和守恒定律。告诫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实验, 敢于失败, 具有从多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拼搏精神。在物理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科新发展, 鼓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利用物理学家探求真理的高贵品质, 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

四、改进教法, 提高艺术, 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 德育方法迥异, 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 必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 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 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 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 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 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收效更佳。

2. 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用图表、挂图、幻灯、专题讲座”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 德育渗透应把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 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 例如, 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 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有的看得见摸得着, 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 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总之, 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 在传授知识过程中, 渗透德育教育。在教材中, 有意识地挖掘、研究德育教育的价值, 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使德育教育得以真正地落到实处。同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 确定德育对教学的要求, 使选择内容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 这样, 教书、育人才能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摘要: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 把思想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文章认为, 教师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 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7篇

一、挖教材、创情景, 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的世界观。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养育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介绍古今中国人在物理学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来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情。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物理科学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 因此在祖国的历史上记载着许多物理科学知识及其发展完善的内容, 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有大批优秀的物理学家献身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事业, 这些优秀感人的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在教学《磁体与磁场》时, 提到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可以展开一下, 借用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的一句话: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 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众所周知,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辗转流传到世界各地, 为世界人民服务, 为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到地理的两极与地磁的两极不重合时, 可以介绍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准确记述这一现象的人, 这比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 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 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在“核能”的教学中, 介绍中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1950年7月, 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 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 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 当场就拒绝了钱学森的要求。钱走后, 次长对人说:“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还说:“我宁肯枪毙他, 也不愿放他回中国。”但是, 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矢志不移。后来, 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 经过长达五年多的斗争, 饱经折磨的钱学森终于在1955年9月17日离开美国, 踏上返回祖国的征程, 为祖国的力学事业及“核裂变和聚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有在“内燃机—火箭”的教学中, 可以介绍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及其伟大意义, 以及我国目前处于先进行列的火箭与卫星技术,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让世人瞩目, 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样做既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总之,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将德育内容融汇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去, 挖教材、创情景,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从而树立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感受物理学家探究物理规律过程中的意志品质,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物理知识是前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其中无不体现着物理学家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事业的执著。如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 在讲解欧姆定律时, 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 他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 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才推断得出, 同时要求学生阅读课后一短文“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和激励是很有帮助的。在讲到“核裂变和聚变”的铀元素发现过程时, 我介绍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后, 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 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 终于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和“镭”, 并成为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为了证实镭的存在, 居里夫妇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 甚至生命。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进行脑力加苦力的劳动, 四年时间里, 坚持不懈, 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 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 1903年, 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并于1911年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学生们深深地被他们吃苦耐劳、好学不倦、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所感动。又如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故事, 安培的手写马车“黑板”故事, 这些都是很好的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的典型事例。

三、实验中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体系严谨、结构紧密、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会受到良好的科学素养的训练, 其中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严格按规则操作, 尊重事实, 如实记录, 同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 亲自做实验, 验证释疑。这样, 既能传授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 对学生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 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 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 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 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活动和实验中若有学生打退堂鼓, 可用“爱迪生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高峰的人, 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的教育,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 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 但与成功失之交臂, 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 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四、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 增强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学以致用, 培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

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来就是和生产实践与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学生素质的核心, 也是评价物理教学的重要标志。因此, 我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让学生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注意教科书和教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努力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现代生活中处处体现物理知识, 物理知识是学好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重视知识的应用。每讲完知识点后, 我都举实际应用的事例。比如, 讲完动能和势能转化后, 紧接着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其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学是一门很有用的课程, 对“四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而增强了学生为“四化”建设作贡献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认为, 青少年也是群众之一员。青少年的科学观就体现在敬重学业的过程中, 然而封建迷信在有的地方还有市场, 在学习中, 我有针对性地将“破除迷信, 相信科学”融入物理教学中:如学习“沸点”和“物质的密度”知识后, 我演示了“大仙”“伸手下油锅”的把戏, 接着我问道, 这是真的吗?其实油锅中只有上面一小层是油, 下面大半是醋, 因为醋的密度大而沸点低, 所以表面上沸腾的油锅实际上温度只有四十摄氏度左右, 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温度。学生听了, 在惊叹中领悟了科学的魅力,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世界观。在学了大气压影响液体的沸点后, 我列举宋朝文学家范成大在高山“煮米不成饭”认为是泉水太冷的说法, 学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 破掉了固有“万古冰雪之汁”的造谣之说。在学习了压强知识后, 教学生如何去揭穿骗子们“滚钉板、穿钉鞋”的秘密。又加问一句, 如果钉板上只有一枚锋利的钉子, 骗子们还那样大胆吗?学生笑了, 无不流露出他们对科学的信仰, 对迷信的鄙夷。

五、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明白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正成为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 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当前与今后的发展。由于物理对环境污染方面涉及的内容很多, 因此物理教师针对这方面的教学要作出更多的努力。如在讲“新型材料的运用”一章时, 关于塑料制品利与弊的探讨, 我事先设计一个小品《购物》, 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 了解他们买卖东西时的情景, 结果不符合当今环境保护的要求, 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教育和提高。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塑料种类及使用后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寻找解决白色污染的可能方法。在轻松的课堂中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 教学的愉快感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冰川不复存在、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光化学污染、日本“水俣病”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中的赤潮等等都是物理学中很好的环保教育材料, 教师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时一定要身兼两职, 达到教学的目的, 为当今环保问题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物理渗透德育 第8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 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 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1 转变观念, 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 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 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 新的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 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 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 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 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 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

2 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2. 1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 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 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 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 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 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 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 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 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 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

2. 2 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在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 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 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 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 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 “欧姆定律”这节课, 在得出欧姆定律后, 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 “欧姆定律”, 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 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 他想了种种办法, 经历了多少次失败, 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 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 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 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 会使学生受到激励, 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2. 3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 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 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 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 我国古代著作 《墨经》 《考工记》 《天工开物》 《论衡》 《梦溪笔谈》 《齐民要术》 《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 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第二, 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 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 超导的研究与实践, 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 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 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 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 都处于国际前列。第三, 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 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 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 在讲光学时, 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 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 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 钱三强、何泽慧, 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4 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教学, 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 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如教学 “牛顿运动定律”, 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 强调他们俩一个凭 “科学实验” 推翻谬误, 揭示真理, 另一个凭 “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 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 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 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 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 “电磁感应、发电机”时, 可以补充介绍 “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 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 但与成功失之交臂, 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 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 “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参考文献

[1]秦坤哲.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4年06期.

[2]薛春亮.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 2014年14期.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9篇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如讲微观粒子运动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情况.学电磁学时,介绍我国上海是第一个建成磁悬浮列车的城市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树立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要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和辉煌成就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克服和防止学生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倾向,激发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介绍科学发展艰难历程,锤炼学生拼搏意志

法拉第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从而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焦耳前后历经四十年,四百多次实验,才测定出热功当量,证实“热质”并不存在,热是能的一种形式,从而证明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居里夫妇经过四十五个月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才从含量不足百万分之一的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一公分氯化镭;根据盖革和马斯登观察到的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卢瑟福整整经过三周聚精会神的研究、思索,才设想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又经过两年多反复实验缜密计算才正式移出.枚不胜举的事实雄辩地说明: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峰.

三、列举名家育行,教育学生做“真人”

经典力学奠基人牛顿,被称为“大科学家”,然而他的后半生,由于坠入唯心主义泥潭,所以几十年里毫无作为,甚至阻碍了科学发展,可见科学世界观多么重要.二十世纪初,年仅二十五岁的爱因斯坦,突破旧束缚,以创新观点,建立了“相对论”,驱散了物理学上空的朵朵乌云,使之进入近代物理学阶段,成为自然科学的伟大革新家.哥白尼在传统势力的白色恐怖下,珍藏了以日心说为核心的《天体运行论》手稿三十六年.布鲁诺因积极宣传日心说被活活烧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被判终生监禁.然而,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与日月共存.居里夫人虽长居法国,但当她历尽辛苦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时,为了纪念他的祖国——波兰,她起名为“钋”.她的爱国情怀令人钦佩.居里夫人发现镭后,由于镭在医学上的重要价值,好多人高价买她的专利,可她却义正词严地回答:科学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把来之不易的成果无偿地奉献给科学事业.高尚情操,让人肃然起敬.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需要巨大的动力,瓦特顺应社会发展,改进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十九世纪中叶,人类对电的需要日渐迫切,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二十世纪,人类能源问题又亟待解决,核电站便在好多国家建起.现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祖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就应该是我们选择奋斗目标的前提.

四、培养学生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

物理学是物理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虽然物理学定律几乎都是用物理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但每一个概念的形式,每一条定律的建立往往经历了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艰苦积累.众所周知的万有引力定律也并不是落地的苹果偶然从脑海里打出来的.从哥白尼到开普勒,从伽利略到胡克直到牛顿不知有多少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即使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牛顿,对引力的研究也长达20多年.

通过课堂教学还可以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但任何物理理论也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可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中外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发明创造的艰苦过程.如英国科学家焦耳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做了四百多次实验,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他为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竟先后利用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进行实验.结合物理学史,介绍先辈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介绍他们在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观察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中起重大作用的物理学家的重大贡献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以及它们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尚情操,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让这些宝贵的内在思想品质,成为学生崇拜和效仿的榜样.通过这样的教育提高学生进一步重视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树立和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

当代德育与中学物理教育渗透 第10篇

【摘 要】德育教育是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当前世界学校教育的教改内容,并且已提高到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我国也提出要以德治国。因此,本文从爱国教育、美德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学习与团队精神教育、科学探究与科学精神教育诸方面谈谈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达到现代德育目标,并谈谈笔者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德育 中学物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35-02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这种国际形式,各国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等有识之士都认识到良好的道德素质对社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德育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发展趋势,成为当前世界学校教育引人注目的教改内容,并且把德育提高到了与国家兴衰、社会稳定相关的重要战略地位来重视。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法治国;同时,也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1]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如何让德育教育与时俱进,的确有其重要意义,笔者想就寓德育教育于物理教育之中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一、物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各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是个人和社会的无价之宝。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中学生也受到了不少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直接对他们宣讲爱国主义教育,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奇妙地从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挖掘出一些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物理学家的爱国壮举,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结合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种种现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是在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的动人故事,还感受到当代文化气息中弥漫着我国的伟大民族思想。如力学方面,介绍我国著名力学科学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为优厚的物质生活所惑却冒着杀头的危险,虽遭受美国囚禁5年之久,却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为我国的导弹火箭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感人故事。讲解我国航天的发展史和“神六”,“神七”上天,运用网络教学给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体会多媒体模拟状态下的卫星发射全程。回顾2008北京奥运的种种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力学场景等。在磁学方面,讲解战国时期就发明了指南仪“司南”,北宋时期的沈括发现磁偏角比欧洲发现要早400多年,当代我国的磁悬浮列车在世界各国的运用也是屈指可数。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溶合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使教育者置身于充满爱国主义的氛围中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里潜移默化,从而形成一种合力,使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继而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内动力。

二、物理学科蕴育的美德教育

物理学科蕴藏着许多美德思想,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的规律美,认识物理规律所表现的秩序美、和谐美。可以讲解牛顿把神秘的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运动统一起来,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体现宇宙的秩序和谐美。可以在实验教学让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美。还可以刻画物理学家的品格魅力美。如布鲁诺为捍卫真理在烈火中永生;中国的“两弹之父”邓稼先身患绝症,仍将头脑中的数据和资料拼命地保留下来,献给祖国等。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伟大科学家无私奉献、忘我追求和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崇高品德。通过这一系列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会物理内涵的基础上去追求真知,努力学习。具有美德的人,也不会出现三鹿奶粉的事件,成就事业能经受良心的拷问。

三、可持续发展教育

世界是全球的世界。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今面临的全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观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是中学各科教学的主题,也是现代德育的核心。《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要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教学过程。”[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未来人类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出个人,地区和一个国家的范围,尤其需要道德的力量将人类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人类必须倡导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这不但需要当代人的觉醒,尤其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感,所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德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都已达成共识,并着手付诸实施。在教学中有很多关于能源环境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握好这个锲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他们在新的社会时期能成为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今后担负起保护环境,珍惜能源,拯救人类的责任。

四、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但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实现全才通才。由此,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微软公司副总裁兼微软蕾蒙德研究院院长凌大任博士说:“事业发展,更强调的是在集体中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因此除了关注个人的发展,更需要关注团队的进步,团队协作能力对事业的成功十分重要。”[3]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认为合作学习和团队精神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品德。在物理教学设计时,对合适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意识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善待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获得相互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相互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进一步激发情感,增长能力。如在物理作业练习中可以提倡合作学习。在一些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网上查索,互相合作,共同提高。通过这样的物理教学,学生学会的不再仅仅是物理知识,同时还学会共处,学会学习。而且也认识到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使他们今后能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而不是狭隘眼光的“窝里斗”。

五、开展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潜在教育内容。物理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可能存在的贪图省力、不肯动手、粗枝大叶、抄袭数据等不良现象, 通过探索与研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冷静细心、坚忍不拔等科学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关注社会现象,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能在当今社会存在的浮躁的现象沉静下来冷静思考,脚踏实地工作学习。

最后,引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4]教育是育人,育心,育德。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物理教学中用心体会,独具匠心的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渗透,多摸索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并驱动他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目标,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注释】

1 王 伟.论“以德治国”.光明日报[J],2001.2.9:A1版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第六章

3 http://hi.baidu.com/zvv8/blog/item/097681b1d14565540923029b.html

4 叶 澜教授.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R].广西师范大学主办.学术报告会,2006.11.9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9.16:第5版

2 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耀灿.中学德育理论与实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浅议物理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第11篇

一、全面了解、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 做到有方向性地渗透

1. 无论何时, 爱国主义都是德育的中心内容, 我们物

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 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 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

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 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 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重要规律, 在讲解欧姆定律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德国的物理学家欧姆, 得到这个结论是不容易的, 经历了10多年的辛勤劳动, 做了大量实验。同时, 介绍学生课后阅读文章后的“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 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激励。

二、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增加德育艺术技巧

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通过发掘、引导,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 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注意强调德育渗透的三个原则:有意原则、有序原则、有机原则。“有意”:即教材与德育目标的相关性、一致性和同步性, 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 实行德育的目标控制。“有序”:即对教学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 优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 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有机”:即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 找准某一知识或训练点为突破口。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书匠”, 而是育人的“工程师”。

三、针对学生实际, 紧扣教材, 做到有机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 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 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 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 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 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他德育方式牢固可靠, 情感通融, 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四、改进教法, 提高艺术, 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 德育方法迥异, 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 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 德育渗透应力求“新”。

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 比如, 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 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 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收效更佳。

2. 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物理竞赛、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 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 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 例如, 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 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 有的看得见摸得着, 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 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从局部看是细微的, 但滴水成河, 积沙成塔, 一句话、一道习题、一个实验, 都能启发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幼儿园课件制作多媒体下一篇:重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