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2024-09-1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精选11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1篇

1. 1 矿山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灾害

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地质灾害中, 最常见的就是矿坑突水涌水, 同时也是危害较大的一类地质灾害。在采矿过程中, 需要对矿坑的涌水量进行估算再采取采矿措施, 如果在对矿坑的涌水量估算之后地下水位突然发生变化, 特别是当矿坑的实际涌水量大于估算值时, 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在采矿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将老隆打穿, 贯穿透水断层,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突然遇到暗河或者蓄水溶洞, 那么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大量涌入到老隆。由于这个过程突发性非常强, 并且涌入的地下水规模非常大, 所以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井巷被淹, 甚至对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除了矿坑突水涌水之外, 地下水位的改变也会引起坑内溃沙涌泥, 这是伴随着矿坑突水发生时一种常见的灾害。如果在采矿的时候突然遇到蓄水溶洞, 溶洞中除了水之外, 还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屑, 溶洞中的泥沙和石屑也会和水一起涌入到坑内。除此之外, 透水断层以及地裂缝的存在也会把一些沉积物涌入到坑内, 导致大量的泥沙将坑堵塞, 采矿人员以及采矿机械都会被泥沙所埋, 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毁灭矿山。

1. 2 崩塌滑坡

在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中往往就会产生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 并且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露天的开采的崩塌滑坡主要体现在矿边坡的滑落, 然而对于地下开采则主要是由采空区坍塌所导致的。这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矿区的自然环境以及隐患区域的地质条件和人类自身的一些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 这种主要体现在一些采空区的山体的滑坡; 为了能够有效的将矿区开采中所产生的滑坡灾害进行稳定和控制, 就需要对引起滑坡的相关因素加强重视。

1. 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这类矿山工程地质灾害是因为矿山地质环境改变后, 一些偶发因素造成突变性的灾难性后果。主要有瓦斯爆炸、地热、煤层自燃以及矿山火灾等。其中瓦斯爆炸常见于煤矿, 矿坑火灾常见于煤矿和一些硫化矿床。

2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 1 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做好重点防治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首先, 在矿山开采之前, 要合理设计边坡的参数。同时在开采的过程中要通过扫描以及严格的监测等措施来及时了解矿区的边坡, 从而稳固矿区边坡。为了防止开采的过程中出现岩石变形或者开裂导致的喷射现象, 在开采之前一定要做好专业的地质工程勘察工作。同时还需要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 例如设计合理的边坡坡度和渣场弃渣的方量, 并做好灾害防护措施, 做好拦渣以及挡墙的准备, 如果在开采的过程中出现灾害可以及时处理, 避免喷射现象带来的巨大损失, 同时在开采的过程中要严格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 禁止乱弃。对于矿山中原来发生过灾害的区域, 要特别做好预防工作, 减少灾害的发生。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要做好坑道的支护工作, 避免塌陷现象发生。

2. 2 其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避免塌陷、边坡失稳以及滑坡现象的发生, 需要在开采之前合理设计边坡参数, 设置排水沟, 做好边坡上的排水工作。开采过程中在一些重要的地段要做好拦挡岩石碎屑的措施, 避免滚石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开采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工作, 加强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够重视矿山开采的安全, 并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在开采结束后要及时做好填平工作, 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减少由于采矿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3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分2 部分, 一部分是根据现状矿山地质环境, 对评估区重要场地、设施、危险性区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主要以预防措施为主; 另一部分根据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预测可能新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采取相关的工程治理措施, 并进行维护、管理, 最终减轻或消除采矿活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 主要有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进行矿山开采活动, 严格执行设计留设相应的边坡角、台阶的帮坡角和台阶、边坡高度, 露天采矿剥采产生的渣土, 严禁随意堆放, 需要全部堆放至排土场, 加强对排土场的的运营管理, 防止排土场失稳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露天采场的各帮边坡建立完善的监测措施, 并且定期进行监测, 发现边坡严重变形应及时进行处理。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措施, 主要有对地质灾害点设置监测点, 加强巡查、警示等, 对露天采场的各帮边坡, 先及时建立完善的变形专业监测系统, 并定期持续对边坡进行专业监测; 先期主要以全面监测为主, 根据监测结果对危险区域加密监测, 根据监测的结果, 及时对变形严重区域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露天开采对矿区地形地貌破坏影响程度严重, 采矿结束后难以将露天采场恢复至原始地貌, 治理方案设计尽量将该区地形地貌恢复后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场地内现状已经实施工程建筑物、场地、设施, 不利于恢复耕地的作物生长, 矿山闭坑后对整个工业场地地面设施拆除并实施植物恢复治理。

4 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效益措施

( 1) 社会效益。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科学、系统的恢复治理, 可改善矿山周围生态环境, 达到恢复生态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 减轻或消除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 为矿山和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 对加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2) 环境效益。治理项目实施后, 可逐步恢复矿山及周围的植被和自然环境, 增加森林覆盖率, 改善矿山周围及下游的土质和水质,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减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环境效益显著。同时保护了矿区及其附近的水土资源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生物治理, 可以增加矿区的植被覆盖率, 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 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 3) 经济效益。治理工程实施以后, 减小了地质灾害、矿山灾害发生带来的损失, 有利于提高矿山的社会声誉, 从而增加矿山的矿产收入, 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同时还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对提高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保障矿山和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环境, 宏观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5 结语

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尽可能的避免矿山环境破坏, 做到防患于未然。对无法避免的矿山环境污染和破坏, 则通过各种恢复治理措施, 达到矿山环境保护的要求。矿山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不是个人义务, 更不是依靠个人力量就能做好的。它需要先进的开采方式来支持, 还需要所有采矿单位严格的管理。另外, 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立法执法, 并加大宣传力度, 号召每一个采矿单位能够将安全工作做到位。

参考文献

[1]唐春, 李波.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复垦[J].中国水土保持, 2007 (02) :25-27.

[2]陈爱钦.矿山常见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J].中国锰业, 2007 (01) :39-41+50.

[3]郭维君, 崔晓艳, 肖桂元, 吴萌.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对策研究[J].金属矿山, 2010 (08) :148-151+159.

临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第2篇

地质环境问题

临湘市原有矿山企业167家。其中,生产企业80家,停产、闭坑矿42家,合并矿山45家。矿业活动对该市矿山地质环境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有的矿山企业法人灭失,破坏了的地质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恢复治理,日益影响到群众生居环境及生命财产安全。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矿山“三废”污染严重。矿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废品、废水、废渣对环境污染严重。据初步统计,矿业年废气排放量为3.47亿标立方米,SO2排放量1141.60吨,烟尘116.1吨,粉尘38吨。排放量大的主要是建材矿业,矿业废气排放量达标率为58%;矿业废水(包括矿坑水、选冶水和矿池水)排放量为20万吨,达标排放量15万吨,达标率75%;矿业废渣(尾沙、选冶废渣、废石)产生量14.51万吨,处置量3.9万吨,处置率26.8%,综合利用量4.05万吨,综合利用率27.9%,矿业废渣累计堆放量已达9000多万吨。

二是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采矿活动不可避免占用耕地、山地,并对田地造成破坏,有的成为不可复垦地。全市各类矿山占地面积达578公顷,其中耕地185.5公顷,占总面积的32%,耕地主要是被砖瓦窑企业占用;占用林地、草地11.1公顷,占总面积的1.9%;占用其他地类381.41公顷,占总面积的66.1%。各类矿山应复垦还绿面积(包括废渣堆存用地、废弃地、地质灾害摧毁土地等)201.2公顷,实际已复垦40.2公顷,复垦率为20%;恢复植被面积35公顷,还绿率17.4%。

三是矿山地质灾害频发。由于矿业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近几年来,发生地面塌陷5处,塌陷面积25公顷,滑坡、崩塌11处,泥石流2处,治理率不到30%。因灾伤亡累计达10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超过500万元。

四是对地下水系统影响严重。全市露天开采矿山企业对地下水系统影响不大。但分布在该市忠防、詹桥、贺畈、桃林等乡镇的铅锌矿,由于开采较深,产生多处塌陷。特别是桃林铅锌矿上塘冲、银孔山的陷塌区,对地下水破坏较为严重,往往导致井水干涸,田地耕种缺水。

寻找症结因素

一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在矿山环境保护方面,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政策性法规,只在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条文中作了部分规定。据此,各产业部门相应制定了一些与矿山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性法规。然而,在具体执行和细则管理上往往存在偏差,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是治理责任难落实。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矿山特别是许多老矿山遗留了沉重的生态环境包袱。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太多,新老问题日积月累,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压力巨大。例如:矿山虽然进行了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但在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方案、矿山规划和建设中没有纳入土地复垦、生态恢复的内容;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没有采取得力的措施促使采矿权人及时治理;矿山闭坑时,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工程不了了之。

三是环境治理技术落后。一方面矿山开采本身缺乏技术指导,无规划滥采,生产中和闭坑后均留下了无法恢复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效益,基本未设置矿山环境监测与保护机构,更谈不上投资矿山环境保护。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矿山环境预测滞后,也没有系统的环境预警系统,矿山企业生产人员、管理者对矿山环境问题缺乏应有的防治知识,造成了矿山环境问题。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利用,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轻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在发展战略和计划中,重经济项目,轻矿山环境项目;在项目决策中,重经济评价轻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而治理却远远赶不上矿山对环境的破坏。

科学谋划对策

一是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强化矿业环境监督管理,改善矿业生态环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体系,改善地质环境条件。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及“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在采矿业采取整改措施,限期改进,实行边开采边治理,关闭无力整改和不合格的矿业企业。实施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质环境的监测管理,防止人为工程活动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二是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机制。建立矿业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环境恢复治理书面承诺与保证金制度,保证矿业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执行。完善矿业环境与生态保护的法制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评价审批制度。与采矿权市场建设相结合,规范矿业开采方式。理顺管理关系,明确权利义务,依法行政,从根本上促进矿业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督促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治理恢复。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民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国策”意识。开展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实施《临湘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各级国土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民众对资源环境“国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实施基本“国策”的责任感、使命感,营造良好的矿山环境保护氛围。定期举办“环政”管理人员和采矿权人的培训班,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加强环政队伍建设,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配齐、配强地质环境管理人员,以保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充分发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的作用,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提供信息保证。

四是因地制宜,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重灾区的恢复治理工作。在砖瓦粘土用地整治方面,借鉴外地土地复垦与整治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实施边开发、边复垦的措施。力争在开发结束的当年,复垦率达到100%。对于已经关停或即将关停的窑业企业的粘土废弃土地进行整治和复垦。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方面,提倡节约用水,制定合理的供水结构;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对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进行长期监测,新增井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严格控制,避免地下水开采“三集中”(开采时间、开采地点、开采层位集中)现象;密切监视可能发生的地面沉降,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地面沉降测量基岩标。

五是实施严格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矿山地质环境经济损益评价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作为是否适宜矿业开发的重要评判指标。对一些影响范围大、涉及人员多的矿山在审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时,实行听证制度。建立市、乡、村三级监测制,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矿山企业实行限期整改、停产整顿以及关闭等措施。逐步形成政府推动,国土、环保监督,矿山企业负责,社会各界参与,全方位治理整顿的良好管理体制。

试析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 第3篇

1 矿山环境地质

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 必定会引发环境地质问题亦或是加剧环境地质问题, 这是不可避免的, 只能说不同矿山的环境地质问题有数量多少、程度大小之分。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表现形式以及严重程度与矿山开发的矿产资源类型 (比如煤矿、卤水盐矿、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石材等) 、矿产资源的开采方式 (比如露天开采、井工开采等) 、开矿区域的地质环境情况 (比如平原地形、丘陵地形、盆地地形、高原地形、戈壁沙漠地形等) 、开矿规模、开矿时间以及开矿强度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章就以矿山经营活动导致的结果, 将环境地质问题分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地质灾害三类:

1.1 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矿山水资源污染 (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 、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这些环境污染的出现是矿山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未对“三废”进行正确的处理所致, 比如将铜、氰化物、锌、铅、六价铬、COD、苯等有毒有害物质直击排入水系统或直接倾倒在矿山周围等。

1.2 生态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改变、土壤流失、植被破坏、水系统失去平衡 (地表水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等) 、人文景观破坏、遗迹破坏、土地沙化等。造成生态破坏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将尾矿、冶炼废渣、废石、贫矿等物质长期堆放于矿山周围的林地资源、土地资源上, 进而导致土地、林地资源被破坏;采矿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河流断流等;在风景旅游区、城镇周围露天采矿, 会导致景观遗址被采矿行为破坏等。

1.3 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地面陷落、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致使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强度过大, 导致矿区地质环境的应力失去平衡, 进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远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为剧烈。相比于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这类危害速度较缓慢的问题来说, 地质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 我国矿山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保证矿山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文章就针对矿山主要的地质灾害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2 矿山地质灾害

对于矿山地质灾害来说, 其影响因素关键是矿山企业剧烈的开采活动。采矿, 顾名思义就是将埋于地下的矿产资源采伐出来。基于矿产资源开采的本质, 必定会引起矿山地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现今, 我国矿山分布广, 矿山规模大, 开采方式较为粗放, 这些都使得矿山周围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目前,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损失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以下几类:

2.1 崩塌

崩塌多指矿山区域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土壤、尾矿以及岩石等物质因为承受不住重力的影响, 而脱离其原来的位置, 进而引发崩塌、滚落等现象。导致矿山崩塌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是矿坑设计和尾矿堆积不合理。崩塌带来的影响极大, 常会致使地表建筑物、公路、铁路等设施被破坏或被掩埋, 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因崩塌导致的交通运输中断, 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另外, 如果崩塌堆积物过多还会导致河流堵塞形成堰塞湖;若是在河面较宽的地方, 崩塌还会导致河流性质发生变化, 致使河道改流等。

2.2 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矿山地区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质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或是受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影响,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呈整体状向斜坡下方移动或是呈分散状向斜坡下方流动。泥石流是指经过强降雨以后, 大量的地表径流携带着土壤、碎石、岩块等物质快速从山坡上流至山坡下, 并在低洼处堆积起来的现象。泥石流和滑坡所带来的影响极大, 如果发现不及时, 必定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灭绝性的灾难。比如掩埋厂房、掩埋工人住房、冲毁公路等。滑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段不同, 其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白天比夜晚的损失要小很多。

2.3 地面陷落

地面陷落是指地面突然陷落, 出现陷坑或是大型洞口。致使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因为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表岩石以及地表土体向下陷落, 也可能是因为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未做好支撑措施, 导致地面坍塌。地面陷落具有突发性质, 如果突然出现在居民密集地带, 亦或是经济生产场所, 会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威胁。严重的地面陷落, 不仅会破坏地表的各种基础设施, 同时还会威胁到周边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矿山开采的强度越来越大, 开采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难免会在开矿的过程中引发一系列矿山地质灾害。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 矿山企业必须要对其诱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预防,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在出现地质灾害以后, 矿山企业必须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处理, 尽最大努力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强, 朱锟, 张静, 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2 (8) :184-185.

[2]周学珍.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以陕西神府煤矿区为例[J].能源环境保护, 2013, 27 (1) :52-55.

[3]曹运江, 宋伟, 冯少真, 等.贵州广致煤矿矿山环境影响范围与程度界定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5 (3) :36-41.

[4]夏凡, 宋洪伟, 杨学亮, 等.武安团城铁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及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10, 21 (2) :64-67..

[5]丁丽, 朱谷昌, 王娟, 等.IKONOS影像在矿山环境遥感监测中的应用—以白银煤矿区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0, 33 (1) :37-4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论文 第4篇

一些地方政府对资源开发比较注重,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造成矿山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对于基层各级矿山管理部门来说,仅仅对业务管理比较重视,而对地质环境的管理与监督有所忽略,这就造成业主重视生产与利润,对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投入不够重视等。

1.2环境保护的工作监管机制不完善

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如环保、安监以及国土等行政部门。缺乏完整的职责划分,分工不够明确,无法形成合力等,因此应该做好执法机制的联合工作,才能积极保护矿山地质的环境[1]。

1.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着不健全的法规体系,执法能力较低

当前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另外,对于基层矿山地质环境的执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首先,存在着不健全的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执法机构,很多省市缺少单独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执法机构;其次,执法人员缺乏相应的业务能力与素质水平。如在评测矿山环境过程中,不能积极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等。另外,在环保执法检查过程中,对工业污染过多重视,而对矿山地质环境有所忽略等,不会运用生态环境的要求实施执法检查等。

1.4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资金的短缺

作为矿山地质环境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违反了生态环境规律,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等。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资源与环境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2]。其中环境污染主要有地表水污染、土壤污染与地下水污染等。而资源与环境破坏主要有地形地貌破坏、植被破坏、矿产资源破坏以及土地占用与水土流失等;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煤层自燃等。当前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煤矿矿山的开采造成沉陷问题,以及建材矿山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等,已经属于首先治理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在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资金比较短缺,特别是关于老矿山、闭坑矿山等。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已经面临枯竭,但是企业方面的负担也比较重,这就造成企业无力恢复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2保护与治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合理对策

2.1综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环境

首先,应该开展综合勘查工作,对矿区环境的地质问题进行积极查明,对开发过程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预测;其次,在矿山建设阶段应该遵循“三同时”制度,对矿山建设用地的审批应该严格把控,积极开展评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与评价环境影响的工作;再有,在矿山生产阶段,应该对采选活动加以规范,将环境破坏问题进一步减少,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及时治理;最后,在闭坑阶段,应该对矿坑废水的污染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进行根治与处理,加强“复垦还绿”的力度,做好矿山土地的复垦综合治理工作,对耕地进行恢复与增加,以此达成复垦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平衡[3]。

2.2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做好政策方面的.引导

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分析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下来,还要积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具有法律的保证。与此同时,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还要积极遵循法律法规,积极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完善“谁复垦、谁使用、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在业主复垦国家征用被破坏的土地后,得到使用权,政府需要进行登记,对复垦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一定的保护。

2.3增加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首先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基金,一方面,对征收资源税与资源补偿费、矿山占用费与排污费等税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费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的建立;其次,矿山的生产也可以从矿产品中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以此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资金的建立;再有,作为国有财政来说,应该抽取公共财政资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转向资金,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财产等;最后,在一些地区与矿业行业中,借助矿产品价格的调整,将其用作矿山环境治理与土地复垦的资金,并提取一定比例的矿产品的收益,将其作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建设资金[4]。除此以外,支持与鼓励企业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投资,以此有助于资金不足问题的解决。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建立起来。作为来说,应该积极保护废弃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发挥示范作用,进行相关优惠政策与资金的建设。针对乱采乱挖导致的环境破坏,应该主要凭借地方政府为主体,对地方积极性进行激发与调动;而作为新建矿山,应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保证金制度,对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强制执行,主要让企业承担相应的治理资金。借助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制定与推行,以此营造良好的多渠道投资的环境与氛围。

2.4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

首先,建设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借助覆盖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与保护等方式,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修订工作,使之能够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标准相符合。最后,可以将三部门标准化机构的协作机制建立起来,主要是环境保护、安全监察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而能够在征求意见阶段使矿山地质环境标准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相符合,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的协调性与配套性[5]。与此同时,通过运用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优势,对社会公众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广泛搜集,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标准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实效性,能够满足当前我国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要求。

3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矿产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起来。作为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资源之一,矿产地质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此,作为国家与相关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对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措施,改善我国的矿产地质环境。主要从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综合治理、完善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以及建设矿产地质环境的标准化体系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广泛听取公众的呼声与建议,能够进一步地促进矿产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的实施,以此为我国的资源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申健,李巧刚,杨少华,王惠芬,刘晓晓.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评估及治理建议[J].城市地质,2015,(S2):88-89.

[2]刘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研究[J].电子世界,2016,(01):106-107.

[3]葛正斌.益阳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低碳世界,2015,(01):44-46.

[4]杨继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探析[J].才智,2015,(10):66-6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5篇

关键词:矿山 地质 环境 治理

矿山开采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发生一系列改变,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提高到非常重要的程度。作者通过实践,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以看法。

一、立足于地质条件,分析客观环境

1. 收集矿区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资料,调查、阐明矿体赋存特征,土地、植被资源占用和破坏,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问题。

2. 分析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程度、表现特征和成因。各种环境问题对人员、财产、环境、资源及重要建设工程、设施的危害与影响程度;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状况及效果;矿山环境问题的防治难度进行分析。

二、评估论证,提出综合治理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1. 结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预测矿业活动可能产生、加剧的环境问题和矿山建设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对其发展趋势、危害对象、影响程度和防治难度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估。

2.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结果,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提出相应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内容、技术方法和措施。

三、明确治理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防治的总体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可能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有力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地表景观。

四、确定治理任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对矿山开发建设的生态实施地质环境保护,恢复矿山植被、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及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

1. 原废旧竖井治理区

矿山规划在采矿阶段可利用于水位、水循环、水动态观测点,但应分期分类进行治理,采用回填平整,在采矿闭坑后达到稳定原始地貌,恢复植被,回归生态地质环境,达到可持续再利用程度。

2. 预测地面塌陷区

在上部,对以往开采遗留的露采坑,要就利用废石堆铲高填低进行回填、后期覆土并恢复植被。

在下部要密切观察采空区与引发地面塌陷的隐患,如发生地面塌陷(沉陷)要利用干选废石进行以回填为主的综合治理。

3. 采矿废石场治理区

采矿废石要集中堆放,预期存量较少,这些废石将分期回填到废旧坑井内。采矿结束后,应将废石纳入全矿区整体治理的规划中,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程度。

4. 综合治理

封堵矿井拆除临建、平整土地,统筹规划地貌可利用景观。恢复全矿区范围地形地貌,统筹规划地质环境。

五、治理方法具体

1. 方案重在落实,切实改善采矿活动所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审批后的方案由矿山企业组织实施,并受当地和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保证全面完成各项治理措施,必须重视并完成以下工作:

(1)矿山企业应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项目的领导、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组织学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矿山管理人员和采矿人员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2)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治理措施、进度安排、技术标准等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各项措施;当地国土部门定期对方案进度、质量、资金落实等情况进行实地监检查。在监督方法上采用矿山企业定期汇报与实施检查相结合,必要时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促使方案的完全落实。

2. 技术保障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技术工程,技术性强,为达到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矿山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设计单位联系,沟通,按照要求实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治理方案所应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和植被恢复等各项技术在我国属于比较成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技术,在我国许多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中都有应用,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吸取各地先进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面的经验,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在崩塌、滑坡灾害治理、挖损区治理、压占区治理、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管护技术等方面提出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方案措施,为本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3. 管理保障措施

在本方案实施过程中,矿山企业要自觉接受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后期管护工作,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实效。

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深入开展我国矿山环境现状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復的政策、法规教育,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台阁牧乡富兴砂石料场建筑用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2010.4,p52-53.

[2] 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凯拓金矿前湾兔采区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2009,7,p41-42.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

[4]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某矿山地质环境评估 第6篇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评估

1 矿区地质

矿区范围内由老至新分布着太古代地层、元古代地层、寒武奥陶纪系地层、石炭二叠系地层,侏罗白垩系地层及第四系沉积物,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2 矿山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估

2.1 矿山环境影响现状评估

2.1.1 矿山土地资源环境与地貌景观现状评估

1)露天采坑。汪庄煤矿有两个露天采坑,目前两个露天采坑都已经停止开采,由于过去大面积、高强度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地貌岩土结构和植被,岩石裸露,风化侵蚀,抗侵蚀能力显著降低,岩石强度降低,边坡直立陡峭,坡壁上覆盖层松散,岩石松动,存在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在东露天采坑坑底南侧有四个地方小窑,现在已经停止开采,煤窑有人在值班。现状条件下露天采坑对土地、植被资源破坏和影响较严重。2)煤矸石山。在工业广场西侧的煤矸石山,自建矿开始就将煤矸石堆积在此,经过50年的排放堆积,形成一个东西长约300 m,南北长约200 m,高约60 m的煤矸石山,占地面积约41 000 m2,总的堆积体积约为80万m3。堆积坡度35°~45°。煤矸石松散状堆放,无植被覆盖,且无挡墙拦护,在雨季容易造成滑坡,对其北侧的公路及周围的居民住户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煤矸石山压占了矿区内的土地,破坏植被,而且由于废石堆表层完全处于裸露状态,细碎的煤矸石渣夹杂着黑煤面,在干旱多风季节,容易造成尘土飞扬,四处飘落,污染空气环境。现状评估矸石山对土地、植被资源破坏较严重。3)矿区内闲置场地。在矿区工业广场南侧和东南侧各有一片废弃的闲置场地Ⅰ号和Ⅱ号场地,这两片场地总占地面积为76 800 m2,地面裸露,无植被覆盖,在多风季节易产生风沙、扬尘,影响周围环境。现状评估对土地、植被资源破坏影响较严重。4)工业广场。汪庄煤矿工业广场是一个集办公、化验、维修、主副井、选厂、储煤场、坑木场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区,工业广场设施比较规则有序,属于永久性建筑,对土地、植被资源的破坏和影响较轻。5)地下采空区。在矿区内形成了6个相邻的采空区,主要分布在工业广场西侧和南侧。 在采空区内根据现场调查共发现有3个是由于地方小窑开采形成的塌陷坑,对地表和植被资源造成了破坏,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

2.1.2 矿山水资源环境现状评估

随着多年开采,地下采空区范围不断扩大,含水层被煤矿开采巷道破坏,不间断的矿坑排水基本上也使得含水层处于疏干状态。现状条件下,矿业活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严重。

2.1.3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评估

1)塌陷。通过野外调查,矿区内地面沉降引发形成3处地面塌陷坑,这3个塌陷坑是由于过去地方小窑开采形成,其开采深度较浅,且多为老法开采。有可能对过往的人员造成威胁,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2)崩塌。东露天采坑南侧的边坡上面部分地段已经出现裂缝,裂缝宽2 cm~15 cm,对其底部的个体小煤窑造成威胁。3)不稳定边坡。煤矸石山自建矿开始就将煤矸石堆积在此,煤矸石松散状堆放,无植被覆盖,且无挡墙拦护。小结:现状条件下,露天采场、煤矸石山、闲置场地、地下采区对周围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防治难度较大;工业广场对周围地质环境影响较轻,防治难度小;矿业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程度严重,防治难度大;露天采坑边坡崩塌、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煤矸石山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2 矿山环境影响预测评估

2.2.1 评估区土地资源环境与地貌景观预测评估

矿山目前主要回采边角煤,在开采过程中将产出大量煤矸石,煤矸石山压占土地、植被资源的范围将增至46 000 m2,预测评估矸石山对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闲置场地现有2处,随着矿山不断生产,废石等堆放增加以及矿山勘探、治理的需要,矿区被压占土地和植被破坏面积将不断增加,2处闲置的场地面积可能增加至80 000 m2,预测闲置场地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严重,防治难度较大。

2.2.2 评估区水资源环境预测评估

矿山在今后开采过程中将继续进行井下疏干排水,地下水资源均衡遭到的破坏将继续加大,开采范围内的地下水含水层遭到疏干。地下水疏干影响范围通过“大井法”计算半径,确定影响半径为1 895 m,已经超出矿区范围,预测未来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环境影响严重,恢复治理难度大。

2.2.3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评估

1)塌陷。依据《矿山开采沉陷学》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通过估算采空区的最大剩余变形量进行评价。由于汪庄煤矿现在已经停止规模开采,只利用原系统进行复采,地表变形已经趋于稳定,计算的地表剩余倾斜变形值I在27.48 mm/m~60.45 mm/m,地表剩余曲率变形值k在0.71 mm/m2~3.43 mm/m2,地表剩余水平变形值ε在12.53 mm/m~27.57 mm/m,预计剩余倾斜变形值稍超过允许值,未来采空区范围内仍较不稳定,对地表仍将产生影响。允许变形值:水平变形ε允=2 mm/m。倾斜I允=3 mm/m。曲率变形k允=0.2 mm/m2。预测评估采空塌陷危害程度较严重,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2)边坡崩塌。东露天采坑上面部分地段已经出现裂缝,在雨季雨水的侵润下,将增加其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对其底部个体小煤窑造成威胁。西露天采坑上下高差约46 m,边坡较陡,坡度40°~55°,采坑内没有建筑设施及人员居住。预测评估西露天采坑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东露天采坑南部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3)煤矸石山不稳定边坡。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将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松散状堆放,无植被覆盖,且北侧无挡墙拦护,在雨季容易造成滑塌,对其北侧的公路、东侧的工业广场及周围的居民住户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小结:预测评估露天采场、闲置场地、煤矸石山、地下采区对周围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防治难度较大;工业广场对周围地质环境影响较轻,防治难度小;矿业活动对水资源影响程度严重,防治难度大;东露天采坑边坡崩塌、煤矸石山、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大,西露天采坑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

2.3 矿山环境影响综合评估

依据矿山环境现状评估和预测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矿山工程特点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特征,现状的和潜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影响程度,确定评估区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根据“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估区矿山环境影响等级分区(段),并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水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土地资源环境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危害对象进行综合分级评价,然后就生态恢复治理难度和保护与治理效益(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综合评估将矿山分为三个区:即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Ⅰ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重区(Ⅱ区)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Ⅲ区)。综合评估区总面积为:4.13 km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Ⅰ区):地下采空区、地下水疏干范围等,主要分布于地下,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波及到地表,因此综合评估对地质环境影响严重,恢复治理难度极大,尤其是地下水资源均衡破坏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难以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重区(Ⅱ区):包括露天采场、煤矸石山、闲置场地等分布在地面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Ⅲ区):包括工业广场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重区周边的地表地带。

2.4 建议

针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可能引发、加剧或遭受的矿山环境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针对可能引发、遭受的矿山灾害、矿山环境问题,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防治、处理应对措施及方案,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大在矿区周围的绿化力度,并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逐步恢复裸露场地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陶知翔,成先雄,赵美珍.矿山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J].金属矿山,2008,37(1):103-106.

[2]石发恩,陶知翔,胡俊.矿山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对策[J].矿山保护与利用,2007(5):43-46.

[3]王雪峰,赵军伟.矿山环境问题的对策探讨[J].矿山保护与利用,2007(3):46-50.

[4]王雪峰,邓锋.国外矿山环境治理的启示[J].山东国土资源,2007,23(4):11-13.

[5]朱建新,李肖锋,邓华梅.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应对策略[J].中国矿业,2006,15(8):17-18.

浅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7篇

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虽然矿山资源开采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矿山资源开采中的水资源破坏问题

矿山资源开发过程中, 矿山地质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 尤其是地下水位通常会随之降低, 甚至出现严重的干枯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实际采矿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水, 同时还可能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在该种情况下,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 原本较为稳定的地下水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或影响, 最终导致矿山地下水干枯、甚至部分河道已经出现严重的断流现象。在此过程中, 因生产开采时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 当前融入地下水系统后, 会导致地下水遭受严重的污染。

1.2 地面出现严重的沉陷、塌方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矿山内部会形成很多的采空区, 随着矿产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 采空区的面积也会随之不断的增大;当其内部岩层大面积的裸露时, 会出现严重的弯曲断裂现象, 以至于采空区岩层、地表间会形成连续性变形与弯曲, 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塌方现象。一般而言, 地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时,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现象, 即地面塌陷会导致大面积的严重积水现象, 而且耕地面积也会随之减少, 甚至出现绝产、地表农耕地大量沉陷等问题。

1.3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中的固定废弃物处理问题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通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 造成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开采过程中, 通常会伴随着很多的废渣产生, 比如煤矸石、尾矿等废弃物, 因其长期堆积和存放, 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大量的耕地与基本农田本占用, 一旦遇到阴雨天气、废弃物中的重金属酸水等, 会随着雨水逐渐渗透到土壤中, 造成严重的危害。

2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认为要想加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 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2.1 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防治体系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 应当加强思想重视, 并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环境保护防治体系。实践中可以看到, 当前国内矿产资源的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均匀现象, 矿山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破坏与保护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标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但应当建立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体系, 并在此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做好三废防治的同时, 还要加强管理与控制, 明确和细化生态环保指标与要求, 在矿山地质资源开发过程中, 应当进行综合管理, 全面分析实践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使环境保护措施有的放矢。

2.2 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 加大执法力度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过程中, 应当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级环保与污染防治机制, 立足当前国内矿山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 不断创新思想和理念, 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作而言, 应当制定环节质量等级管理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等级标准和要求, 实践中定期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 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信息。同时, 还要不断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加强动态的巡查与监管, 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环境信息。对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环保机制执行情况, 进行重点检查和全面落实;对环境恢复整治、土地复垦质量、进度以及效果, 进行全面的检查, 以确保其满足规范要求。

2.3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做好监管工作

矿山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 应当加强对全过程的监督与管理,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指导思想, 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监督与管理。实践中, 还要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对矿山环境污染问题严格监管, 坚决杜绝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同时, 全部的新建、改建以及扩建矿山企业,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均应当依法严格执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整治恢复工作, 在此过程中还要严格按照三同时机制之要求, 明确开发中的环保目标, 最大限度地落实各项环保与整治恢复措施, 以确保环保设施与矿山主体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投产的同步性。

2.4 健全和完善环境整治技术标准和规范

针对当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基础上, 应当充分发挥农、林、地矿以及生物和环保等部门的作用, 在环境整治技术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同时, 结合具体情况, 不断完善各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技术标准,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变矿业权人在进行恢复治理时随意性很强, 管理者进行督查无标准判定恢复治理是否达到要求的现状。

3 结语

总而言之,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的多, 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从思想、制度以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努力, 以确保我国矿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跃文, 燕淘金, 王辉.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 2010 (07) .

[2]黄霞, 齐冉.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评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1 (01) .

[3]张兴, 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中国矿业, 2011 (08) .

[4]申健, 李巧刚, 刘晓晓, 等.北京市在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J].资源与产业, 2012 (02)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8篇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密切, 两者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环境地质, 是环境学与地质学两门学科的综合, 它主要就是研究人类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影响, 地质环境在这里是被研究的对象。而地质环境, 则是一个整体概念, 它包括自然空间中的水, 土壤, 沙石, 大气等等。矿产在被开采的过程中, 常常伴有很多地质问题, 人们对于经济的过度追求, 也使得矿山周围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些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 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矿山环境地质的内容就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在开采矿石的过程中, 一定要尽量减少对矿山环境的破坏, 这是矿产开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 也是社会可耻发展的需要。

2 矿山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矿山环境地质是介于矿山地质学与环境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研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 自然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 从而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矿山作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为强烈活动的场所之一, 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 也改变或破坏了矿区的自然地质环境, 从而产生众多的地质灾害, 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为的采矿活动所直接引起或诱发的灾害, 可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危害和破坏。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矿山开采开山弃石, 加速水土流失, 引发地表塌陷山体滑坡;矿山抽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矿区周围地下水资源枯竭, 地下开采诱发地震岩爆冒顶片帮突水瓦斯爆炸地面开裂及沉陷等。因此, 研究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及发展规律, 提出防治灾害的措施, 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3 矿山环境地质

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 原本就是一个地质环境被破坏的过程, 也就是说, 人类只要需要矿产资源, 只要矿产的开采活动一直存在, 那么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就不会消失。人类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将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矿产的类型不同, 其在开采的过程中, 所带来的地质灾害类型也会不同, 对人们以及周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自然也不相同。同时,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还与工人开采方式与开采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地质作者通过对以往记录的分析, 总结出了以下几类:

3.1 环境污染问题。

矿石在开采的过程中, 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土壤污染, 垃圾废物等众多环境问题, 大型机械在运作的时候, 还会产生很多噪音, 与废气, 这些废气中, 有些还是有毒气体。由于我国在矿石开采方面的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够完善, 使得很多企业, 没有对这些垃圾废物经行处理, 或者处理的不够彻底, 就直接排放到了自然环境中。这些垃圾废物越积越多, 对矿山周围的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将会造成非常大影响。

3.2 生态破坏。

矿产资源开采对于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十分艰难, 大型开采工具以及小型的斧凿都是十分常见的, 这些工具主要是进行挖掘, 开凿的工作, 这些活动对于矿山地貌的改变非常巨大,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很多植被会被破坏, 这样的情况, 将会造成泥石流灾害的频发发生。使水系统, 自然景观以及很多文化遗址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生态问题的原因很多, 废气废水, 以及过度的开采等等都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危害。

3.3 地质灾害。

主要有崩塌、地面陷落、地面沉降、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致使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矿山开采强度过大, 导致矿区地质环境的应力失去平衡, 进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强度远远比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更为剧烈。相比于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这类危害速度较缓慢的问题来说, 地质灾害能够在短时间内给矿山企业以及矿山生产人员的财产和生命造成严重的损失。

4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 与矿石开采互动相伴相生, 也就是说, 矿石在被挖掘出来的过程中, 必然会对周围地质造成巨大影响, 进而产生连锁反应, 引发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现阶段我国对于矿石的需求量依旧很大, 矿山的分布广与规模大, 开采模式依旧比较粗放。这些都是造成我国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以下几个表现形式:

4.1 崩塌。

崩塌多指矿山区域坡度较大的斜坡上的土壤、尾矿以及岩石等物质因为承受不住重力的影响, 而脱离其原来的位置, 进而引发崩塌、滚落等现象。导致矿山崩塌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两个方面是矿坑设计和尾矿堆积不合理。

4.2 滑坡、泥石流。

滑坡是指矿山地区较高斜坡上的土壤、碎石等物质承受不住雨水的冲刷或是受地震等地质活动的影响, 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呈整体状向斜坡下方移动或是呈分散状向斜坡下方流动。泥石流是指经过强降雨以后, 大量的地表径流携带着土壤、碎石、岩块等物质快速从山坡上流至山坡下, 并在低洼处堆积起来的现象。

4.3 地面陷落。

地面塌陷是采矿活动中, 十分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 它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或者缺失, 而导致地面突然下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一般情况下, 矿石再被挖掘出来之后, 工作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其所造成的空洞填满, 这样才能保障地面不会塌陷, 但是如果这方面的措施没有做好, 就会出现地面陷落的情况。由于地面陷落, 没有预警, 事发突然, 并且多发于人口密集地带, 这样就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它不但会造成地表设施的严重损坏, 还会对其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甚至会带来联锁反应, 使其地质稳定性下降。

结束语

人类社会需要进步, 经济需要发展,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这些目标, 而肆意的对自然和资源进行无休止的采伐和挥霍。矿产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它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创收巨大的贡献, 但是, 在环境与资源问题不断严重的形势下, 我们应该以可持发展的理念为活动的原则, 最大限度的减少矿产开采过程中, 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 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工作人员, 要建立紧急预案, 在灾害发生时, 第一时间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样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强, 朱锟, 张静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治理研究[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2012 (8)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第9篇

关键词:灾害类型,环境地质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

矿山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及滑坡、煤层自燃、矿井突水、有害气体突出、冒顶等。针对上述主要类型分析如下。

崩塌

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发育地带。矿山开采而诱发的岩土体崩塌, 在平原地区主要为开采粘土、砂石矿产时的边坡失稳;在山区露天开采过程中的坡角过大而诱发的岩体崩落 (包括建矿时修路切坡等) , 以及在深部采矿过程中出现地面塌陷而导致上覆脆性岩体 (节理裂隙发育) 沿裂隙出现崩落。如某煤矿, 该矿区上覆第四系玄武岩, 储矿层为侏罗系, 经多年的地下开采, 形成大面积的采空区, 并且出现地面塌陷, 引发上伏玄武岩沿节理出现裂缝, 在降水作用下, 沿裂隙在陡坡处出现崩落, 危害近陡坡处的人群及建筑物。

地面塌陷

多年以来, 地下开采矿山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发生。这些矿山多分布于山间盆谷地及其周围。塌陷坑一般近椭圆或近圆形, 略大于采空区范围, 深度由内至外, 从大变小, 个别塌陷由数个塌陷坑相连或重叠。煤系地层多分布于中生代的砂岩、砂砾岩、页岩之中, 岩体类型为软弱层沉积岩, 该地层岩体结构松散、破碎, 处于新构造运动上升区, 断裂分布广泛。煤层矿体多属于浅埋藏型, 松散覆盖层厚度比例大, 矿层覆岩强度低, 厚度比例小, 岩性组合复杂。当地下矿层被采出后, 采空区的顶板岩层在自身重力和上覆岩层及建筑物等的压力作用下, 产生向下的弯曲和移动, 当顶板岩层内部所形成的拉长应力超过该层的抗压强度时, 直接顶板首先发生断裂并相继冒落, 紧随其后的是上覆岩层相继向下弯曲、移动, 进而发生断裂和离层, 随采矿工作面的推进, 受到采空影响的岩层范围不断扩大, 当矿层开采的范围扩大到某一时刻, 在地表就会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的盆地形塌陷坑。

煤层自燃

煤层自燃成因不十分清楚。一般由于采煤过程中, 煤层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并吸附, 在吸附过程中伴随有煤与氧的化学反应, 使煤炭的燃点温度降低, 化学活性增强, 并生成H2、CO等可燃气体;当矿井散热不畅, 煤炭温度上升到燃点时, 便发生煤层自燃。因各煤田的煤层时代与类型不同, 其燃点亦不同, 发生煤层自燃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矿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危害性大, 致灾迅速。主要发生在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和碎屑岩孔隙水分布区。从水的来源上可分为地表水突水和地下水突水两种类型。地表水突入矿井:如某煤矿, 该矿井上方有一个蓄水约96000m3的小型水库, 煤层露头直接与上方普遍覆盖约10~20m的第四系含水砂砾石层接触, 砂砾石上为7~20m的粘性土、砂类土。开采断面全部钢筋混凝土结构, 但施工时改成料石砌筑, 施工中经过砂岩, 顶板渗水严重, 由于断面过大, 出现冒顶、片帮现象未及时处理防护造成矿井突水。地下水突入矿井:如某煤矿, 该井田为单斜构造, 地处山地与平原结合部位的丘陵区。地表有季节性河流存在。第四系冲积层厚2~20m, 上为粘性土, 透水性弱, 下部为0~4m的冲积砂砾石含水层。第三系含水砂岩在露头处直接接受潜水和地表水补给。开采过程中使含水层与巷道连通, 导致矿井突水。

有害气体突出

煤田矿井有害气体突出主要为瓦斯爆炸和CO突出, 是矿山生产建设中的重要地质灾害种类之一, 产生频率较大。这些煤田多产于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层, 并且均在山地与平原的结合部位, 常伴有煤及岩石突出。这些矿区的自然因素是瓦斯含量较高, 是形成瓦斯爆炸的物质基础。并且在煤矿周围伴有大量的岩浆岩分布。由于岩浆岩侵入形成的天然集会, 使井田瓦斯含量大大增加。一些井田位于地质构造发育地区, 构造阻止了井田内瓦斯顺层向外运移, 使井田成为四周被圈闭的环境单元, 而且有些构造为瓦斯的储集提供了空间。人为因素是瓦斯爆炸的重要因素, 表现为矿井的通风设备不完善、没有安全防护知识、电路老化、井内吸烟等, 这些都会引起瓦斯爆炸。

冒顶

冒顶地质灾害是矿山灾害中频率最高、分布最广的一种。冒顶的主要成因是矿井顶板岩体整体性差, 节理裂隙发育属软弱层结构, 尤其是裂隙切割而成的“临空体”危害特别严重。采空区面积大, 采空后地应力场发生变化, 采矿过程中爆破, 采空区上部地表堆放废石、建筑房屋等, 在开采后支护等防护措施不当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冒顶。

二、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矿山在建设和开采过程中要占用和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直接破坏地表生态环境和地貌景观。在平原地区主要开采粘土矿和砂石矿, 以占用耕地和草地为主;山区矿产资源丰富, 开发矿山时, 除占用耕地外, 也占用林地。因此采矿业对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均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对生态环境影响明显, 所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将对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形成长期的负效应。在开采矿山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渣、废水等废弃物, 除占用和破坏土地、森林资源外, 由于不合理的堆积排放, 极易形成环境地质问题, 如煤矸石堆的自燃, 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 严重影响矿区及周围的大气质量。矿区尾矿渣的不合理堆放, 易产生粉尘污染空气、垮坝冲毁农田等。矿区各种废水, 包括生活污水, 生产污水和矿井排水等, 由于管理不善, 任意排放, 对矿区本来就贫乏的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构成严重威胁。除此之外, 废矿渣的堆放, 经雨水淋滤矿渣中的污染物随雨水渗入地下, 对地下水也造成污染。

矿业开发过程中, 大部分煤及金属矿产为地下开采, 且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和山前地带。低山丘陵多为金属矿产, 山前地带多为煤矿。在开采过程中, 地下水沿岩层或裂隙进入巷道, 巷道便成为集水廊道。企业为了便于生产, 大量的地下水被抽排于地表, 含水层逐渐被疏干, 导致矿区及周围地区的含水系统发生改变, 开采中心成为地下水的水位降落中心, 整个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地下水影响范围内的工农业用水出现危机, 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

结语

金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技术 第10篇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治理,金属矿山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许多矿山的开发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影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及到矿区周边人居生态环境的安全,制约了地方经济和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无废开采技术

采矿业在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扰动环境、破坏生态等,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方式有:资源损失、地表塌陷、排放废石、排放尾砂(赤泥)。矿山固体废料的排放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采矿引发的环境破坏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如何减轻采矿业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已是国内外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因此,无废开采方式及其工艺技术已成为国内外主要发展方向,走绿色矿山发展的模式。近年来,在国内采矿行业提出了工业生态型开采理念和无废开采模式。南京铅锌银矿将成为我国有色矿山第一个无废开采的矿山,实现废渣、废水两个“零排放”,确保生态平衡、环境优美。冬瓜山铜矿和会泽铅锌矿的深部开采也按无废开采模式进行设计和建设。

1.1 无废开采模式

矿床无废开采模式遵从工业生态学的观点,以采矿活动为中心,将矿山人文环境、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和经济环境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工业系统;在采矿过程中,以最小的排放量获取最大资源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在采矿活动结束后,通过最小的末端治理使矿山工程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个整体。

无废开采模式将结合矿床开采工艺控制和消除危害源。因此,开采模式包括三项基本要素:资源效率高;废料流出量小;地表不受破坏。于是,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将实现矿产资源充分利用与有效保护、矿区地表不塌陷、矿山固体废料少排放或零排放的目标;在矿山生产过程中可以保持矿区完整的生态体系和人文环境,矿床开采结束后只需少量甚至不需要进行末端治理。

无废开采模式要求在工艺和技术上能消除或减少矿床开采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经济上应满足最小损益率原则。

1.2 无废开采工艺与技术

矿山充填是无废开采模式的工艺基础,在提高矿产资源的回采率、保护地表不破坏和充分利用矿山固体废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金属矿床开采的主要固体废物源废石和尾矿(包括赤泥等其他尾废料),研发成功了全尾砂胶结充填、废石胶结充填等固废充填技术,能够实现矿山废料资源化,达到资源与环境、安全、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目标。全尾砂脱水工艺、活化制备技术、结构流自流输送和膏体泵压输送技术均取得重大进展。固体废料充填技术已在铜绿山铜矿、南京铅锌银矿、张马屯铁矿、冬瓜山铜矿和丰山铜矿等矿山得到工业应用和发展,会泽铅锌矿、草楼铁矿和白象山铁矿也将相继推广应用。

高浓度全尾砂胶结充填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在凡口铅锌矿试验成功,但推广应用不够。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尾砂脱水工艺、活化制备技术、高浓度泵压输送和自流输送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因而加速了其推广应用。其中在南京铅锌银矿研究采用了仓式沉密脱水新工艺,尾砂利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成功地发展应用了全尾砂膏体泵送充填技术和结构流自流充填工艺,开发了高浓度充填料井下增压输送工艺及装备。

自然级配废石胶结充填技术利用采空区落差条件和充填体的低标号特点,充分利用矿山废石作为充填材料,实现地下矿山掘进废石零排放。通过充填料分流输送和自淋混合新工艺,将充填效率提高胶结充填工艺的15~25倍。在充填体试块28 d单轴抗压强度达3MPa时,充填体水泥耗量降低至100 kg/m3,是传统胶结充填工艺水泥耗量的30%~50%。因而,可以在各种开采条件下推广应用,特别是能够实现井下掘进废石不出窿,既解决废石污染问题,又降低开采成本。

2 减轻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岩层控制技术

由于矿床开采后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而引起岩体内部应力的重新分布,从而导致采空周边岩体失去原有的平衡,引起岩体的移动、变形甚至破坏。对于不同的采矿方法,其诱发地质灾害的类型、灾害的程度、致灾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到对于处于某特定环境中的矿床来说,采用某个采矿方法可能导致的地质灾害类型,决定于采矿方法的特点和具体的开采条件和地质环境。

因此,在矿山的生产实践中,需要针对矿山赋存条件的特点,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根据室内的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测试结果,依岩体质量的分级评价方法确定矿岩体的力学参数,由矿山的开采特点建立有效的模拟分析模型,采用先进的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对矿山在开采期间内可能所诱发的工程地质灾害进行模拟分析,从而采用有力的措施,对矿体岩层的稳定性进行控制。岩层稳定性控制技术具体的内容包括:采场结构参数研究如暴露面积Mathews稳定图方法及采高与采宽、回采顺序优化、矿柱尺寸、岩层支护与加固技术、充填体作用机理及强度确定、岩层移动角与崩落角确定等。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目的是:(1)矿床开采过程中,因多方原因致使突发性的工程地质灾害频生。国家对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为减缓工程地质灾害对矿山开采的安全危害,开展好防灾减灾工作,非常有必要开展对金属矿山的灾害控制与防治研究,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地质灾害的监测可为灾害的预测预警提供依据。(2)金属矿山重大工程地质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灾难性和继发性等特点。矿山的开采环境复杂,给工程地质灾害的控制与防灾减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金属矿山的工程地质灾害显现的前兆明显,且金属矿山的灾害监测方法上的改进和提高,使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预警成为控制地质灾害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对矿山进行长期有效的地压监测,建立适合矿山实际情况的地压监测网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对矿山的地压灾害予以提前预警预报,有利于矿山企业进一步采取对策措施,避免灾害性事故的发生。(3)目前我国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尚未很好地形成,对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能力较低,在对各类地质灾害类型的有效识别、成灾机理、监控预测、治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即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控预警系统化不够完善,地质灾害的监测装备和手段落后,地质灾害的预报成功率低,灾害预警能力亟待提高,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水平低。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有利于对地质灾害发生机理、控制方法等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监测内容丰富,监测方法众多。监测内容包括:位移监测、应(压)力监测、声发射/微震监测及地下水监测等。长沙矿山研究院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特大空区环境下安全开采技术研究”中,主要是采用前三种监测手段,用于对柿竹园多金属矿群空区崩落法开采下矿柱与顶板的稳定性进行监测预警分析,以及研究采区在崩落开采过程中的地压活动规律,确保了柿竹园多金属矿多次的世界特大爆破(最大一次爆破药量达821.3吨)的顺利实施。采用声发射/微震、位移和钻孔应力方法建立了地压监测网,同时建立了基于监测数据的数据库及地压灾害预警模型库。预警分析方法包括:灰色理论、分形理论、Verhulst反函数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根据对监测数据的预警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压灾害进行相应的预警预测,指导矿山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周爱民 .有色矿山采矿技术新进展[J]. 采矿技术,2006,5(3):1-7,48.

[2]周爱民 .国内金属矿山地下采矿技术进展[J]. 中国金属通报,2010(27):17-19.

[3]刘小林 .预测模型在柿竹园矿地压灾害预测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 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28(3):56-58.

[4]李爱兵 周爱民等.柿竹园多金属矿床群空区条件下的崩落特性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11):2234-2243.

刍议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改造技术 第11篇

1 矿山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矿山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 据相关调查统计得出, 我国目前不同类型的矿山企业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思想指导系统不完善, 出现了效益不乐观的局势。一方面, 导致了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高, 价格低廉;另一方面, 由于不重视设备的更新, 使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一味的生产过程中, 对矿山的地质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加速了矿山的废弃。因此, 为缓解废弃矿山方面的压力, 我们应该重视对矿山的技术改造, 进而改善环境。

2 传统思想下的改造技术

2.1 拆除重建

由于技术和实现落后, 对于废弃矿山的处理, 人们还做不到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分析, 重新设计和改造, 而是对其存在的价值给予全盘否定。当现有的场地、设备及其他一些因素满足不了现时发展的需要时, 在传统的思想下, 人们往往选择对其进行拆除重建, 这样不仅破坏了原有矿山的历史价值和一些景观特色, 而且要付出昂贵的成本对其进行重建, 铲除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2.2 遮盖回避

另外, 由于技术更不上时代的发展, 人们在对废弃矿山的现状做不出更好的改造时, 往往采用掩耳盗铃的方法, 对其破败的现状进行掩盖。通过种植一些地被覆盖矿山现有的地皮, 或者栽植郁郁葱葱的树木对其外观进行遮盖。当我们对废弃矿山进行远观时, 貌似这是一片良好的自然景观, 其实则不然, 这样的做法会对以后土地的改造造成严重的阻碍。

3 现代思想及技术下的改造

污染问题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并且随着景观事业的发展, 废弃矿山就有了利用和改造的价值。目前, 在废弃矿山改造的技术中, 为了满足景观的发展和改善环境, 生态恢复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它的改造范围主要针对以下对象。

3.1 对污染后的土壤进行治理

废弃矿山使周围的土壤因子改变, 土壤物化性质遭到破坏, 造成土壤污染, 破坏生态环境。由于废弃矿山的土壤中的有毒物质增多, 我们必须采用化学方法将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 补充植物生长的有机质;另外, 为了节约土源, 将没受到污染表层及亚表层土保存起来, 待改造完工后放回原地。

3.2 污水处理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路线, 随着技术的进步, 生态工程被应用到了污水的处理当中。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改造时, 主要注意景观的发展方向。所以, 我们主要通过自然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处理, 已达到资金最优化的效果。

3.3 恢复植被

众所周知, 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必需建立在植被的基础上, 由此, 根据废弃矿山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适的树种, 对废弃矿山进行合理的植被恢复是改造的关键。另外, 我们根据矿山的特性可以选择耐干旱、盐碱, 固土、固氮, 有较强生长力的树木, 进而阻挡风蚀和水蚀的灾害发生。

3.4 利用微生物技术

要想把废弃矿山改造成一个景观观赏区, 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由此, 我们可以利用微生物技术, 对其生物群落进行改善。尤其是利用接种细菌, 来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 从而改变废弃矿山的贫瘠状况, 缓解污染, 提高整体的利用率, 是矿山达到令人满意的效益。

4 技术改造中的原则

(1) 在采用相关技术前, 首先对拟用技术进行论证和评价, 确定该技术的使用周期长短, 并且明确其是否有改进的潜力或在未来市场中是否有发展空间。另外, 企业的微观效益要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 从而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 (2) 在改造经营过程中, 要努力做到物有所用, 物尽所能, 节约资金。 (3) 在改造的基础上, 增强每个相关程序的联系, 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4) 改造技术的选择时, 要与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结合国外先进技术, 最终选择能够总体提升改造效果的技术。

5 结语

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 废弃矿山的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 在改造过程中, 我们仍需总结经验, 顺应时代的发展, 及时更新改造技术装备, 提高矿山的综合效益, 降低成本, 使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对废弃矿山进行景观塑造过程中, 要与科学、艺术和经济的发展充分结合,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现代景观的发展。

摘要:目前, 废弃矿山的数量随着环境好恶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逐渐增多, 严重阻碍了国家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我们必须对废弃矿山进行改造, 解决环境污染、物种流失、资源枯竭的问题, 使生态系统达到平衡。本文就根据我国废弃矿山的现状, 对传统的改造手法加以分析, 从而确定具有经济效益的现代化的改造技术。

关键词:废弃矿山,矿山地质,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安, 徐能雄, 梅钢.基于GIS的北京地区废弃矿山地质信息管理系统[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09 (01) :48-51.

[2]李悦.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3]吴建国, 聂忠斌.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问题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0) :116.

上一篇: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下一篇:毕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