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位档案

2024-07-17

研究生学位档案(精选12篇)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1篇

一、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特点

研究生学位档案是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教与学实践活动形成的具有原始保存价值的材料总体, 归档内容包括培养计划书、开题报告、研究生学籍表、学位论文评审意见书、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论文原件、教学实践报告书和鉴定表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是分专业进行的, 所以记录和反映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档案, 都具有专业性强这个特点。二是每一个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 特别是在撰写学位论文到获取学位的科学研究活动中, 经过了必需的各个培养环节, 形成了记录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档案成套性的特点。三是研究生学位档案是应届研究生培养的原始记录, 又是下届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参考材料, 这就使它具有了连续性的特点。四是尽管各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设置不同, 招生规模不同, 但记录和反映研究生培养过程具有共用性, 可使其他院校相互借鉴学位档案管理工作。

二、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意识较薄弱。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研究生管理者的思想意识仍处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上, 档案意识较薄弱, 首先是部分领导不够重视, 没有把学位档案管理工作列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来抓紧抓好;其次是部分管理人员对学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档案知识缺乏, 责任心不强。

2. 研究生学位档案形成时存在的问题。

(1) 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一是时间安排较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 获得学位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或英语过六级, 开题报告时许多研究生只能应付了事。二是开题的专家大多是本校同学科的教授或副教授, 与研究生导师都比较熟悉, 对研究生本人的状况也比较了解, 因此在研究生做开题报告时, 大多持宽松的标准, 对一些明显空泛的论文选题也同样通过。三是有的研究生在导师与其就论文题目进行沟通时, 提不出有价值的观点, 因此论文题目完全由导师决定, 这可能导致所选的论文题目与研究生个人兴趣不符。 (2) 学位论文的评阅制度。当前论文评阅制度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没有真正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其原因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专家大多是由导师指定的, 使评阅专家只说好话, 或者是提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 不能真正从学术角度对论文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评阅标准不够细化, 一些学位论文的内容涉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评阅标准。 (3) 学位论文的答辩制度。由于答辩时间紧, 一些答辩委员会专家要参加多场答辩, 可能没时间在半个月内详细阅读几个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答辩时自然提不出既有针对性又有争论价值的问题, 使该制度没有真正起到对论文监控的目的。

3. 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研究生管理是高层次人才的管理, 管理人员不但要熟悉自己管理的业务, 还要了解相关的知识, 熟悉本单位所有专业和各个培养环节中相关的政策、法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很多研究生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相应的管理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研究生的档案多由相应部门的兼职档案人员管理, 因为是兼职, 工作精力有限, 对档案管理难免存在忽视, 而且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档案基本业务培训, 致使档案归档文件不齐, 整理不规范, 查找利用困难。

4. 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档案管理工作正处于由传统的纸质文件为主体的档案管理模式向电子文档与纸质文件并存的管理模式过渡的转型期, 许多高校本科生的档案已经实现了信息管理, 而研究生的档案材料却仍以手工操作的手段完成收集、整理、统计、检索、利用。

三、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的建议

1. 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档案意识。

首先要增强高校各级领导及全校师生员工的档案意识, 在学校各部门中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加强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 明确“奉献是管理者的天职”的观念, 使其增强责任心, 提高工作积极性, 变被动为主动, 协助完成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 建立与各部门畅通的信息网络, 及时做到学位档案材料的归档。

2. 抓好研究生学位档案形成时的档案管理。

(1) 在学位论文管理中引进督导制度。建立教学督导专家组, 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督导小组成员可以随机参加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 在开题报告中检查论文选题的背景和应用价值是否处于学科发展的前沿,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否促进作用。在学位论文答辩中, 重点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达到标准、是否有创新点、工作是否严谨、专业知识是否扎实, 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2) 建立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为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公正、合理的评审, 建立一个学位论文的评估指标体系。比如, 在论文评阅意见书上明确列出论文选题、论文的创新性、论文的难度和工作量等几个指标, 并标明优、良、中、差的标准, 给出参考尺度, 这样就会减少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减少非学术因素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公正性的干扰, 使评阅的专家有章可循。 (3) 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激励制度。每年进行一次院 (系) 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 研究生管理部门请同行专家对入选的优秀论文进行双盲评议打分, 在听取教学督导组成员意见的基础上, 评选出校优秀学位论文, 对评选出的校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增加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3. 提高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学位管理的质量。首先要提高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 提倡爱岗敬业, 强化为和谐社会服务的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做到依法治档, 维护档案保密和安全;其次是提高学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对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搞好岗位培训, 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多参加学术经验交流、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的培训, 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成为既懂档案业务又懂现代化科技知识的新型档案管理人员。

4. 搞好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建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局域网, 为学位档案管理实行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档案馆应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同时,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有条理地把学位档案分类归档, 逐步搭建档案信息化平台, 实现学位论文档案资源与院校图书馆信息的共享, 这样, 既发挥图书馆在信息处理和传递上的优势, 又充分照顾档案馆在保密、收集和保管方面的优势, 解决了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手工操作运转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使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在信息时代更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

摘要: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根据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特点, 分析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加强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黄金玲.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研究生, 2004 (6) .

[2]钦娟.读研究生电子学业档案[J].学校档案, 2006 (3) .

[3]张晓华, 试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J].四川档案, 2007 (5) .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2篇

*

1、硕士研究生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一式三份,签字均为本人亲笔签名,公章均为红色,正反面复印,胶粘;贴照片处说明:省里返回信息采集照片后再贴)(答辩前办理)

*

2、硕士学位论文学术评议书(三份,上交时需交九份:导师及二个评阅人各一式三份)(答辩前办理)

*

3、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参考表(答辩委员会成员各一份,加盖院系公章)(答辩前办理)*

4、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审批表(一份)(答辩前办理)

5、评阅人、答辩委员会主席及成员聘请书(七份:评阅人二份、主席一份、成员四份,用红色纸张打印或复印)(答辩前办理)

6、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会议程序(一份)(答辩前办理)

*

7、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成绩表决票(答辩委员会成员各一份,加盖院系公章)(答辩前办理)

*

8、硕士研究生登记表(一份)(答辩前办理)

*

9、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说明(一份)(答辩前办理)*

10、硕士学位论文两本(线装,原件)(答辩后办理)

*

11、硕士学位论文光盘一张(论文为Word文档,多媒体汇报为Powerpoint格式)(答辩后办理)

注:每位研究生答辩通过以后,需将以上打“*”部分的个人材料统一装入档案袋中,并在档案袋上标示各项内容及件数,以导师为单位统一交至学院教学办,个人所交材料不予受理。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第3篇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起来。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六种专业型硕士学位。2009年我国首次开设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截至2012年,我国共开设了39种专业硕士学位和5种专业博士学位。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更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今社会对高层次、专业型应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国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始于美国。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授予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如今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中的主体。美国的专业学位硕士主要包括PSM(自然科学专业硕士)和PMA(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由各专业学院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体研究生的比例已越来越大。

2、英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也是世界上较早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研究生大体可以分为研究型、专业/进修型、专业/实践型三种类型。而研究生课程分为讲授课程和研究课程。讲授课程类研究生包括哲学硕士、法律硕士、财经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研究硕士、进修硕士等。研究项目类硕士包括哲学博士、工程博士、研究硕士、哲学硕士等。英国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注重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的、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教育大体经过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1984年-1989年)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增加,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阶段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多次针对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改革召开会议,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立奠定了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990年-1996年)

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拉开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序幕。

3、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2008年)

在这个阶段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种类上和就读人数上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快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4、新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2009年,我国教育部作出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转变的战略决定,并首次开设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目前,我国共开设了39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大大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程设置的实践导向有待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因此应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实践类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一些院校中,实践类教师的配置并不完善。

其次,导师指导制度不完善。在导师配置上,我国专业硕士通常采用了“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实践导师”。校内导师主要对研究生的学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而实践导师在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及就业方面进行指导。但现实中,部分专业型研究生认为“双导师”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最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尽管专业学位的培养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当前专业学位教育在一些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教育仍有一定差距。

完善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

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师资配备则应提升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配置中应注重增加实践类课程。而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如开设移动课堂、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等。

第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在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并提升实践能力。因此,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制度,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配置校内导师和实践导师,并切实发挥“双导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渠道,如开展校企联合,构建实践基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践性强。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注重增加实践渠道。通过校友资源、政府支持等途径,增加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提供实践平台。

第四,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的重视力度,并加大师资投入、提升生源质量。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师资、生源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仍有差距。所以,设置专业学位的院校应切实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程度,注重师资的合理配置、提升生源质量。

附注:本论文指导老师为杜金榜教授,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新团队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研究生学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4篇

研究生学位档案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和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为指导广大研究生进行科学实验、撰写论文提供借鉴,而且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培养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 是反映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重要内容。

研究生的研究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般都代表着学科发展趋势和方向,其研究成果往往有新的发展,甚至是领先的、首创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所选的课题往往是相互关联,具有一定连续性的。研究生所从事的研究内容往往是一个课题的其中一部分,研究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验材料、计算成果等都是亲手取得的最基础的材料,对继续从事这一课题和相似课题的研究是弥足珍贵的。

研究生为完成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等,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帮助本专业积累了许多有关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具有很大的信息量,对后人继续研究具有参考价值,对推广科研成果具有技术价值。此外,研究生除《专业外语》的课程考试外,还得翻译本专业最新的英文 (日文、俄文) 原版文献50余篇(每篇不少于5000字符)。研究生学位档案是按专业分类以人头组卷的,所以这些译文文献归档后就自然形成了各个学位授权专业的译文文献集。而这些译文文献集可为学校教学、科研人员集中、快捷地了解本专业和本门课程的前沿研究提供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可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的选题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二、研究生学位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研究生学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近年来图书、档案界研讨的热门话题。目前,学位档案开发利用集中在开展学位论文的利用上,比较有影响的是1995年由清华大学牵头组织,由进入“211工程”的61所高校合作建设的“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项目组。其他高校和研究所也有不少开发了自己的学位论文数据库,通常是为本单位服务的,在数据共享和交换上需要其他的程序辅助。一些商业公司也看到了学位论文的巨大潜在价值,相继建立学位论文数据库,或制作学位论文数据库光盘,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如万方公司的《中国学位论文库》以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库》收录了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博士、博士后及硕士生论文,每年增补3万篇,每年更新。该库适用于个人用户和从事科技、经贸信息服务的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公共信息服务机构。《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简称CNKI) 的系列产品之一,收录了全国300余家博硕士授予单位的优秀学位论文,每年增加2万篇。交换服务中心网站数据每日更新,光盘每半年出版一期。服务方式包括网上包库服务 (WEB方式) 、镜像站点方式和全文光盘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学位档案中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不只学位论文,前文提到的文献综述、专业译文文献集、实验记录数据等材料同样是极为珍贵的信息资源。这些材料多存于高校档案馆,都是最基础的第一手材料。但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信息资源大都随着档案材料的归档被束之高阁,基本上没有在后续研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学位档案中信息资源的再利用,无论是在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方面,还是在提高学校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生学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措施

1. 加强研究生档案的宣传工作。

加强档案宣传工作,增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自觉利用馆藏档案文献的意识。充分利用校园内计算机基本普及,校园网的基本覆盖和学生、教师可方便快捷地上网学习、办公和查询的有利条件,在档案馆网页上宣传档案馆保存的富含大量专业信息的研究生档案,并热忱欢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来查阅和利用这些档案;同时,还要利用校报、板报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宣传和介绍这些档案。总的目的是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都了解并来查阅和利用馆藏研究生档案中的文献资料,从而改变研究生档案被束之高阁、没有在后续研究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局面。

2. 挖掘丰富的研究生档案馆藏信息。

从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高校档案馆(室)从成立之初就开始收集历年毕业的研究生的档案,从档案的齐全完整性上看,高校的其他部门是无法与之媲美的。以中国医科大学为例,我校档案馆保存了从1981年至今的历届毕业博(硕)士的学位档案。其内容包括:研究生培养计划、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专业外语译文、学位论文、论文摘要、实验记录册、学位课程成绩表、专家对学位论文的评阅表、学位论文答辩审核登记表、学位评定委员会表决票等原始材料。这些材料中富含大量的专业信息,是可供挖掘的信息宝藏。档案馆人员可以从图书馆等部门汲取有益的启发,针对利用者需求以各专业或导师课题为单位编制论文摘要汇编、译文文献汇编等,充分挖掘馆藏学位档案原始材料信息。

3. 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步伐。

档案的数字化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也为馆藏研究生档案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高校档案馆要加快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设施的建设,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步伐。要从实际出发,创建研究生档案信息书目数据库,实现研究生档案目录式检索,再逐步实现全文数据库检索。根据实际情况及利用者需求可对馆藏研究生档案进行筛选,确定先期数字化的范围,优先对近十年的、学术价值高和利用率高的研究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同时,使进入校园网的人,可快捷方便地查询研究生档案信息,提高档案利用率。

4. 对档案馆与图书馆等各部门进行业务协调整合。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5篇

关于做好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 和学历学位认证工作的通知

各单位劳资人事部门: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通知》(中组发[2009]12号)精神和集团公司人事部对档案收集和学历认定工作统一部署,现就渤海钻探公司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和学历学位认证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人事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制度。各单位劳资人事部门要按照中组部、集团公司和公司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健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制度,规范材料收集归档范围,重点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学历学位材料认定工作。凡2009年8月1

3— 1 —

日以后参加各类国民教育在职取得学历、学位的,相关材料归档和进行学历学位认定时均需提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单位出具的国内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未经认证的学历学位材料,原则上不再作为学历学位认定依据。

三、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办理。学历认定材料请参照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有关要求办理http://,学位认证材料请参照教育部学位中心有关要求办理http://。学历、学位认证材料办理所发生费用由个人承担。

四、由于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办理时间较长,约需20个工作日,请各单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将需要认定的人员名单汇总,并提前通知到个人,学历认定工作将与《干部履历表》、《职工履历表》填写工作同步推进。

五、严肃人事档案工作纪律。各单位劳资人事部门要严格执行《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的各项纪律,严格档案管理,加强工作监督,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全面性。

附件:1.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归档规定》

2.学历学位认证办法

主题词: 档案

归档 收集 通知

谈军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 第6篇

摘要:从写作环境、主体选择、初步论证和预期结果四个方面探讨军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旨在促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创新。

关键词:学位论文;科学选题;研究主体;创新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论文的选题决定论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选题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论文质量的高低。目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问题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没有一个系统的论证过程,指导研究生选定和拟定未来的3年甚至3~6年的学位研究中,应进行的内容以及进度安排,致使最后的学位论文做不出来。造成这种结果不全是论文工作者的态度问题,而是由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不恰当,致使论文的相关研究在既定期间内无法完成,研究结果无法表述。因此,对于论文的研究工作应该从选题开始就遵循规范的研究方法,使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明确地界定及可预见。

不论研究方向如何,学位论文的选题都具有一些共有的需考虑因素,以及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与导师商量的基础上,完成论文选题的第一步,即初步拟定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第二步的工作是在研究方向下分析实际状况,了解社会、行业的实践情况,初步界定论文的研究范围和具体的研究问题,它可以保证研究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随后需要查阅相关的文献,总结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这是选题工作的第三步,它可避免工作的重复或者借用前人的研究结论,通过文献的查阅,还可以明确研究的具体问题,使研究有一个指导方针。最后,要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所得到的资料,安排论文的进展日程以及研究的方法、内容,并预计研究的难点和可以达到的程度。如果发现难点克服不了,解决研究问题的程度达不到要求,就需要重新调整问题,甚至还有可能需要更换研究方向。所有问题解决之后形成开题报告,使得以后的研究工作可以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目标展开。笔者认为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充分了解论文的写作环境

所有的研究都需要一定的背景,既包括研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也包括与研究相关的学术背景。在论文的选题中,由于相关的学术背景直接影响着论文研究中可以利用和借鉴的结论、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性,所以都对此给予了相当高的关注,这一点从开题报告中的资料综述的份量和篇幅就可见一斑。相当多的研究工作者重视该问题,并实实在在地做了很多工作。对于研究的现实背景,虽然要求在选题的第一步就应该进行,但是有些研究工作者给予的关注却远远不够,对此也没有展开足够的工作,使现实背景的研究流于形式。这就导致了很多研究生对于现实背景的研究敷衍了事,学位论文没有现实背景的支持,致使研究结果不能应用到社会,学位论文也因此没有太大的实践意义。因此,对于研究背景的考察研究是论文选题中不可或缺的一步,特别是对于现实社会背景的研究,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必须根据现实环境来确定我们的研究问题,仅仅查阅相关的资料是不能代替对于现实背景的研究的。

二、研究主体的选择

在明确研究问题的同时,选题还应该明确研究的主体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主体地位不同,则利益

不同,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也不同;在理论研究上,主体地位不同则对于问题的界定就不同,影响因素以及有关的假设条件也不同,而最终的结论也会产生差异甚至出现对立的研究结论。研究主体选择的不同对于研究问题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在理论研究中的影响主要有三个:(1)研究问题的假设条件不同。(2)影响研究问题的因素不同。这里的不同既包括因素元素的不同,也包括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的不同。(3)对问题的界定不同。其次,在实证研究中的影响主要有三个:(1)影响实证实施的环境选择。主体不同利益不同,出发点就会不同,对于实证的环境要求就会不同。(2)影响实证研究的范围。(3)影响实证研究的样本选择。主体不同,研究目的就会不同,实证时的抽样样本也会不同。所以在选题时就应该明确研究的主体是谁,从什么角度去分析、研究问题。只有明确了研究的主体,研究结论和结果才可能得到客观公正的验证评价;也只有明确了研究的主体,才可能使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过程的组织实施和研究结果的验证评价达到整体一致和统一,才能有效地减少以后的研究工作主体分歧引起的各种问题,使得研究目标更具体明确。

三、研究问题的初步论证

在选题时还需注意对于确定的研究问题进行初步论证,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对解决研究问题所需要的论点、论据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从资料中寻找支持的可获得性,从公式推论得出结论、通过实证论证得出结论的可实施性。如果通过分析发现无法获得所需的支持,也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则表明确定的研究可能无法解决,这就需要重新选题,又回到了选题步骤的第一步;如果获得的支撑可以论证其中某一些结论,而其他的结论却无法得出,并且也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论证,则需要根据该研究可以完成的程度,在满足论文规定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缩小研究的范围,或者把符合一般规律的结论提前为论文研究的前提假设,当然这一结论需要被大家所认同,并且是在整篇论文允许的假设范围内。如果不能对论文的题目进行修改和增加假设条件,则需要考虑重新选题。当然,研究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是论文工作的重心,是在选题之后才一步一步展开的,但是,在选题时我们一定要重视问题解决的可实现性,如果是在研究工作的中期或是后期才发现研究的问题在目前没有条件解决,再改换研究问题,则论文研究可能做不完,学位论文也就没法写出来,即使能写出来,质量也不会很高。所以,在选题时就应该对于研究工作所需的结论、方法、试验做到心中有个大概的了解,并能找到证据证明这些结论可以获得,方法可以实施,试验有必须的条件。只有在保证这些研究工作的支持可以获得时,以后的研究工作才能顺利展开。

四、预计研究结果的意义及创新点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几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只有在论文提出的结论和观点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时,研究工作才有意义。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对论文的学术意义以及社会意义给予了重视,并要求在开题报告中初步预计论文可能带来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其实,如果选题遵循了科学、客观的原则,上面提到的逻辑过程、论文的社会意义就可以保证,因为研究的问题来源于社会现实,研究也就解决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所以,重视论文的研究意义就是要求我们重视选题时以现实为基础,遵循科学的选题方法进行选题。论文的创新性是论文的灵魂,一篇论文有创新点,才会有光彩、有意义。这要求我们在选题时一定要多查阅资料,避免雷同的研究,使自己的研究工作有别于他人。创新点的产生有一定的条件,同时它也隐含在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环境的假设、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中。虽然论文研究的意义和论文的创新点不可以独立地进行研究,但他们隐含在前几个因素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也是一篇论文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是论文评价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所以,在选题时我们需要充分预计到论文研究的意义和论文的的信息进行适时更新。否则,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建起的数据库,就会因为没有得到新的信息的及时支持而逐渐成为数据库的孤島或死库,失去了应有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37(4):162-163.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价值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在高校教学档案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价值具有多元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鉴定时, 一定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其价值, 充分考虑影响价值的多方面因素, 而不能片面、孤立地分析。本文从五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价值进行分析。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专业齐全, 内容丰富、新颖, 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反映了研究生在本学科领域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反映了它们从事研究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科学研究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位论文则是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是在导师的精心指导、在研究生的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下, 通过研究独立完成的。而且硕士学位论文的不少选题来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特点, 一般都是某一学科需要解决的比较重要的、具有前沿性理论或应用方面的课题。这些论文往往是具有某些创新性的文献, 其中不乏很有独创性理论的论述或有某些突出成就的应用成果, 其内容中有充分的理论分析, 严谨的计算程序, 翔实可靠的验证数据, 清晰明了的图表, 并且都附有参考文献, 从中可以看出有关专题的发展过程和方向。所以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在每年学生撰写论文, 选择研究方向时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目前, 硕士学位论文日益受到科技界的关注, 成为科研人员了解当代最新学术动态、掌握科技信息、研究学术前沿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具有独特的情报信息价值。

由于硕士学位论文能揭示一些高新技术的关键所在或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某些核心端倪与走向, 其巨大的情报效应与导向作用不言而喻。如科学研究领域, 记载了某一高新技术核心内容的研究步骤、方法和实用的材料, 得出实验数据和效果过程具有机密性。对于该学科, 此技术领域研究往往形成自然的导向作用, 所以学位论文具有情报导向功能。另外, 硕士学位论文不是公开的出版物, 且印数有限, 一般都是内部交流。因此, 许多科研失败过程的原始记录、资料往往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多次比较而保存下来, 但常被人们所忽视, 人们往往以成败论英雄, 实际上成功都在失败的尽头。通常在失败的身边。在别人研究失败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可以少走弯路, 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速通向成功的彼岸。同时, “在某些情况下, 善于收集利用失败过程的文献、情报, 还可以为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2]如拉链的发明者最初目的是想用拉链取代鞋带, 但并未获得成功, 可这一发明却被有心人熟练地运用于服装和提包, 取得了商业上的极大成功。“这一科研成果已誉满全球, 这就是情报信息的效益功能。”[3]学位论文有这么重要的功能, 这就要求高校档案馆应尽快建立档案信息中心, 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建立档案数据库系统, 完善档案检索体系, 对各类学位论文档案信息进行加工、存储、浓缩档案内容, 应用现代化技术准确地传递信息。定期将学位论文档案目录及论文摘要汇编, 通过校园网, 传递给各院专业资料室供学生和老师查询, 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和研究领域, 充分体现学位论文的情报信息功能。

3.“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具有公认的凭证作用和社会价值。

”[4]因为硕士论文从学生开始选题、检索资料、撰写大纲、开题、撰写论文初稿、中期检查、完成论文定稿、送校外专家评审、完成答辩等一系列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是最原始、最真实的资料, 具有保存价值, 能反映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专业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同时在教育部教学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凭证、参考和指导作用, 受到评估专家、学者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充分体现了硕士学位论文档案的社会价值。

4.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质量高、专业性强、参考文献全面, 具有开发价值。

(1) 研究生在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学位论文时, 都是从课题的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而且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严格审核和直接指导下, 用一到二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科研成果, 这期间做了大量的文献调研、科学实验、数据计算等, 还必须通过院校专家评审答辩后才能通过, 所以论文质量有保证。 (2)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专业性强, 既有较前沿的理论性研究课题, 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与方向可以说是所属学科比较领先的学术课题, 要求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生产上有使用价值, 可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指导和推动当前生产的作用。 (3) 硕士研究生在做论文的选题报告和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中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进行调查研究, 每篇学位论文都凝聚了与该课题相关的大量专题文献。因此, 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课题综述部分, 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 而且几乎概括了该课题的全部信息。可以说学位论文一般都具备了三次文献的功能, 而论文所附的参考文献更是不可忽视的二次情报资源, 具有开发价值。

5.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的利用率。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管理的目的是开发利用, 如果不去开发利用, 再好的档案也是形同虚设。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反映了研究生在校其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学识水平。因此,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档案可以通过利用来体现它的价值, 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有人统计过, 对于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利用, 社会科学人员分别达到35%—38%, 自然科学人员达到24%—29%, 说明其情报源十分广泛、丰富, 并不亚于公开出版物。若实行学位论文书目控制, 其利用率会更高。由此可见, 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 已成为读者的迫切希望, 这就构成了对学位论文控制的激励。针对学位论文具有内容丰富新颖、学术价值高等特点, 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 编制各种检索工具, 开展定题服务, 将静态知识激活, 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利用率。校园网的开通, 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可利用校园网将大量纸质毕业论文数字化, 开发网上电子版论文提交系统, 建立全文提交功能和结果查询功能, 逐步实现毕业论文电子文件全文网上归档工作。也可采取建立论文标题库、论文分类检索库、毕业论文全文数据库等。通过这些信息库的建立, 系统便可通过毕业生姓名、论文题目、关键词、指导教师姓名等, 检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及目录信息浏览、论文摘要查看等, 为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大大提高毕业论文档案管理水平, 可以方便教师、学生浏览查询,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严建南.高校硕士论文的鉴定与优化[J].上海档案, 2003 (6) .

[2]李淑梅.高校学位论文的情报价值「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 , 2002 (4) .

[3]王玮琦.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5) .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8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

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并行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 专业学位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要, 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分为在职专业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目前, 在职专业学位, 包括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 (含40个工程领域) 等多种专业学位类别, 此类学生基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9年教育部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 此类别的学生基本采取全日制的培养方式。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别于其他类别的教育档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真实记录。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特殊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复杂性。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复杂, 有的是企业职工, 有的是应届毕业生。因此, 不同专业学位类别学生的档案内容会不相同。除基本学历信息外, 有的还可能有工作情况材料、入党材料等等,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 社会性。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对象多是来自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 培养过程与这些机构密切相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半年到一年的实践环节, 这个过程也与社会密切相关。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1]8。 (3) 多样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目的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有着明显的不同, 更加灵活、富有个性化。因此, 形成的教育档案具有多样性。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有其必然因素在里面。首先, 宏观上, 社会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档案管理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 电子文件数量的增多、档案数字化程度的加深, 使得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 档案管理系统的产生将会使管理者的管理更加便捷, 提高工作效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种类繁多、数量较大, 档案所包含的信息较多, 涉及范围较广,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将会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整理富有层次、利用方便、快捷高效[2]6。

另外,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系统建设具有可行性。首先是理论方面, 档案管理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改革及完善、信息时代服务理念的深入都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其次是技术方面。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而防火墙技术、数字签名技术、防病毒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升级为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最后是需求方面。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类别的增加、范围的推广, 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的数量增多, 给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不便, 亟须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工具, 这就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市场。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提供专业、系统的档案管理, 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档案服务, 另一方面为管理者的教学和管理等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系统的资源建设, 二是系统的功能设计。

1. 系统资源建设。

系统资源建设是系统功能设计和实现的资源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资源建设, 依托档案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知识挖掘技术,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与整合, 并以此为基础对档案资源进行知识挖掘, 充分挖掘档案所包含的价值。主要包括专业类别档案、学生档案、导师档案、教学档案和就业档案五个方面。 (1) 专业类别档案, 也称学科档案。包括各专业学位 (或领域) 的基本信息、导师构成、主要研究方向及发展状况, 以便学生选择专业时更加明确。 (2) 学生档案。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出生年月、学士学位类别等) 、在校成绩信息、在校各培养环节情况, 以便在进行学生管理和教学时富有针对性。 (3) 导师档案。主要包括导师的基本信息、科研情况等方面。系统可利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 诸如学历、职称、年龄比例、科研贡献进行连续系统的跟踪分析, 以便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方案进行调整。 (4) 教学档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生成绩、学生对课程和授课老师的评价信息, 以便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管理, 及时对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 确保教学的高质量。 (5) 就业档案。对在职专业学位获得者在单位的工作情况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实时跟踪, 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开设的课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改进等, 以便对教育教学方案进行及时调整、改革, 顺应社会的发展。

2. 系统功能设计。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建设旨在能够为用户提供便利的查询与下载服务, 并同时也能为管理者在科研、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因此, 功能建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查询与下载、评估与考核、统计与分析、反馈与交流、管理与权限控制。 (1) 查询与下载。为用户及管理者提供多途径、多角度的档案查询, 用户及管理者可通过姓名、年纪、专业、学号、导师姓名等多途径进行档案查询, 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 用户可以向系统管理者提出申请, 管理者在对档案密级、申请者资格审查合格后, 为用户提供档案下载服务。 (2) 统计与分析。系统将根据用户及管理者需求, 对就业、教学、招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统计, 并从不同方向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以便对教学、管理、招生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指导, 以便管理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实现动态管理, 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3]144。 (3) 评估与考核。系统将会通过学生评价信息、教学成果信息、教师科研信息等多方面,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系统的评价与考核。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总结、评比的同时, 将会有助于提高各专业学位的教学能力, 也有助于管理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足进行及时改革, 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符合社会需求以及时代发展。 (4) 反馈与交流。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用户可向管理者提出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求信息等信息。同时做好服务评价信息的收集, 以便对服务进行不断的改善、对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 (5) 管理与权限控制。系统及用户的有效管理、用户及管理者权限的控制, 可对系统信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同时实现系统的分级管理, 使管理者的管理科学、有效, 确保系统的安全。

3. 系统支持技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技术支持, 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平稳。目前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数据库技术、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访问控制技术。 (1)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主要用来解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数据有效地组织和存储的问题, 并在数据库系统中减少数据存储冗余、实现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以及高效地检索数据和处理数据。 (2) 防病毒技术。防病毒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计算机病毒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的传染和破坏, 主要是通过磁盘引导区保护、加密可执行程序以及读写控制技术来完成。 (3) 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防止外部未授权用户对系统的访问, 从而保护系统内部免受非法用户的侵入, 确保系统内部的信息及运行环境的安全。 (4) 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在系统用户、进程、批作业等主体访问文件、数据、程序、磁盘等客体时, 主体必须通过委托监控器 (也称安全控制程序) 根据安全规则进行检查、核实, 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

总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系统建设的好坏将会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能否得到有效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也会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档案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指导、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档案管理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者必须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档案的使用价值, 促进社会进步和学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丽.成人教育档案管理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2]李艳.高校教育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9篇

一、高校学位论文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1. 增强了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

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资源。 (1) 选题具有创新性及可行性。每位研究生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时, 都经过了详细的调查, 深入思考学术界的研究空白或者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然后以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进行论文的撰写。 (2) 论文质量有保障。在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下, 博士或者研究生用2—3年时间才能完成一篇导师较为满意的文章。 (3)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新颖。有的学位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国家各部委的科学基金或项目, 有学位论文可以参与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 (4) 有助于进行相关文献的追踪检索。研究生在广泛查阅资料,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论文, 引用的参考文献多且全面。学位论文的研究综述成为很好的三次文献, 论文后的参考文献是重要的二次情报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对馆藏常规文献的一种很好的“拾遗补缺”, 图书馆的采购人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文分析进行书刊采购, 改进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结构[2]31。

2. 有利于保存学校科研数据。

学位论文是教与学、学与研的结晶, 主要为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服务, 实用性强。本科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借鉴使用学位论文可以更好地吸收前辈的经验教训, 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也可避免出现重复选题的现象。学术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一导师所带的研究生研究方向和领域大致相同, 借鉴以往的学位论文可以节省对基础性知识的钻研。

3. 推动高校教学科研交流。

学位论文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是没有经过编审环节的文献资料, 只有极少的学位论文可以在学术期刊上或以著作形式发表, 其余只能进行收藏, 是馆藏地所在的高校才能共享的宝贵资源。收藏学位论文可以集中展示本校教育的发展水平, 体现各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的科研成果。虽然各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不一, 但是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科或者特色专业。如四川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据自身需求在校际之间开展了购买或赠送不同专业的学位论文, 互换相同专业的学位论文活动, 扩大各自馆藏数据库的覆盖范围。

二、高校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高校图书馆的学位论文收藏版本一般分为两种:印刷版和电子版。高校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后, 以纸质文本形式向图书馆呈交的就是印刷版。电子版学位论文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指通过网络向图书馆提交的学位论文;另一种是指通过扫描印刷本而形成的电子版本。高校图书馆专有阅览室馆藏印刷版学位论文, 且向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图书馆的数据库则收录了全馆的电子版学位论文, 在校园网上向读者提供检索查询服务。中国高等学校学位论文档案管理存在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如下。

1. 学位论文资源来源过于单一。

传统的学位论文保留方式仍然被众高校采用, 如抄本、印刷、期刊发表和专著等, 这种不公开出版的特点为学位论文的收集设置了重重障碍。高校图书馆收集本单位学位论文, 存在着收集不及时、不全面的弊病, 影响本校学位论文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高校图书馆各自为战, 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方面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外校的学位论文收集工作难以展开, 即使有也只是摘要而无全文, 阻碍了学术之间的交流。目前已收集的学位论文存在着论文数量少, 学科覆盖率低, 地域分布范围窄的缺陷。

2. 管理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缺乏完整性和准确性, 只重视收藏, 不重视整理。图书馆收集的学位论文长期处于无序状态, 没有编制学位论文索引, 没有统一著录格式, 无法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检索要求。有的图书馆只建立了书目数据库, 而不是全文数据库, 降低了学位论文作为重要文献的作用。有的图书馆收藏学位论文经常出现断年或缺期的情况, 更有甚者将以往收集的学位论文作为废旧物品处理。此外, 图书馆与院系 (所) 资料室之间“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缺乏横向联系[3]41。许多学位论文收藏在院系资料室或研究生管理部门, 仅供内部传阅或交换, 丢失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学位论文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加强高校学位论文档案管理的措施及设想

1. 处理好学位论文版权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 作者享有电子版学位论文的署名权、复制权、发表权、汇编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许多学位论文是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 运用高校现有资源和设备完成的, 且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学校应该劝说学位论文作者与学校签署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争取该学位论文的发表权、发行权, 同时高校必须注意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如安徽大学与学位论文作者签署了使用授权书:“本人授权安徽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制度与体系建设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图书馆于亚丽

摘要

关键词图书馆免费开放制度与体系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对于文化体系的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合性的图书信息中心已成为现代社会群体获取、转换、分享、传播知识文化的重要公共性建设项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 图书馆数量和覆盖率, 以及其本身的开放性和传播性逐步发展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公众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 我国正处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 而作为社会性公共文化事业的重要支撑与组成部分, 公共性图书馆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发展现状与组成体系

根据十八大精神中的文化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这一基本文化政策, 这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公益化和免费化发展有重要的宏观性引导和积极推动作用, 而实际上我国公众文化项目的公益性和免费性发展也确定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仅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

汇编学位论文……”

2. 扩大收集途径、增大收集范围。

高校图书馆应该建立详尽和规范的学位论文呈交制度, 严格要求毕业生在论文答辩结束后及时向图书馆提交非涉密印刷本论文两本 (一本用于阅览, 一本用于存档) 。此外图书馆应建立FTP, 分类接收学位论文的电子稿。要求毕业生提供全文数据, 文档的格式统一为WORD或者PDF。如“深圳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自1999年以来该校所有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及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四川大学2004年收录了硕士论文2481篇和博士论文479篇。西安石油大学建设了“会议论文数据库”、“本校教职工论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此外, 积极拓展多种非购入方式收集途径, 比如得到其他学校毕业生的赠与、与其他高校交换学位论文资源等, 力求多方位地获得学位论文。

3. 加强科学管理。

首先, 图书馆管理人员对其所收集的电子版学位论文进行数据验收, 并杀毒备份, 整理储存, 回溯建库。做好学位论文的机读目录工作, 利用CNMARC格式, 对收录的电子版学位论文进行审核、标引、编目和发布。这样读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检索便捷的优势, 查找到自己所需的电子版学位论文, 同时读者还可根据馆藏号找到印刷版学位论文, 使论文的利用率最大化。其次, 高校图书馆应指定专门阅览室, 集中存放管理印刷版学位论文。阅览室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检索, 获得学位论文的馆藏号, 相应的印刷版学位论文按馆藏号上架, 供读者查阅。如四川师大图书馆开办了学位论文特藏室, 供师生开架阅览。其三, 制定明确可行的日常管理制度。如规定密级论文不准复印;除作者和指导教师外, 不外借学位论文等。

在现代社会, 公共性质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广泛参与性正被不断凸显, 本文就将针对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基本组成体系, 从制度和体系建设角度来分析现代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相关问题。

便有百余所大型博物馆与超过300多图书馆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免费开放, 惠及约6000万群众, 而公园、体育场地、科技馆等市政设施的免费开放更是不胜枚举, 公益文化场所的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正在我国社会逐步成为主流[1]57。

单就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而言, 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免费开放日”, “特殊人群免费服务”等主题活动, 针对老人、学生、少儿等群体的免费服务或者优惠制度也十分常见, 但是真正实现面向社会和全民的整体性“免费开放”却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北上广”和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有部分试点图书馆, 内陆地区总体上还比较缺乏, 因而, 我国公共图书馆面向全社会的免费开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以推动实现真正无门槛, 无障碍的免费图书信息资源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免费开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涉及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公益团体、读者、图书馆自身等多方面因素, 从纵向的服务流程来看, 又涉及读者信息采集、管理、提供服务等不同层面, 因而, 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

4. 建立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学位论文数据库是CALIS数字图书馆于2000年启动的一个子项目。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立将分散在各大学中各类学科的学位论文收集起来, 整理建库, 使原始的论文信息得以升值。读者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搜索并查看学位论文, 共享了学位论文文献资源。图书馆首先要建立详细包括篇名、作者、学位、导师、关键字、摘要等在内的学位论文题录摘要库[4]51。其次, 将学位论文格式统一转换为PDF格式, 这样可支持各种不同级别的安全性, 利于保护学位论文的版权。其三, 加强建库人员培训工作。专人维护数据库, 及时更新数据, 定期对数据库的服务器进行检查, 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其四, 积极参与中国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信息检索系统建设, 按照数据库建设标准化和格式规范化的要求, 构建学位论文资源共享体系, 如西南财大图书馆每年将学位论文提交给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实现学位论文数字化、网络化, 使学位论文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综上所述, 学位论文是高校学科发展以及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种特色资源, 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研究者和社会大众的重视。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挖掘学校内部各种文献资源, 积极创建本校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对学位论文进行科学管理, 完善保存本校的文献资料, 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龙净林.我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09 (12) .

[2]杨巧云.关于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情报探索, 2006 (7) .

[3]胡莹.高校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建设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1 (2) .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10篇

一、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管理的特点和区别

高校档案馆一般只收藏本校培养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收藏是以保存为目的的, 主要作用是作为重要的历史凭证和参考资料, 以此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的成果, 是日后查找的根据, 强调对研究生论文的收藏完整、保存完全。高校图书馆收藏研究生学位论文是以利用为目的, 收藏种类不一定仅局限于本校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学生等读者的学习、科研、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注重广泛多样的收集, 充分揭示、报导和利用, 千方百计地让这类文献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来说, 两者的收藏和管理方法有以下一些不同:

1. 收集来源不同。

档案馆收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 (研究生院) 在学生毕业以后随学位档案移交而来, 图书馆收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来源则有2种, 有的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移交, 有的是由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以后自行提交 (包括印刷本和电子版) 。

2. 存在形式不同。

档案馆收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为纸本形式。图书馆收集的则有纸本和电子版两种形式。

3. 查阅方法不同。

档案馆收藏的学位论文是作为研究生学位档案的组成部分, 对查阅者的资格审查严格, 一般仅限于研究生本人或授权代理人。而图书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是作为文献资料的一种形式, 虽然查阅仍然有所限制, 但相对宽松得多, 使用范围更广一些。图书馆一般规定, 不涉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 (印刷本) 不提供外借但可以在阅览室阅览, 电子版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则可以在校内IP地址范围内查阅, 也可以为有合作关系的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文献传递和交换服务。

4. 整理和保管方式不同。

档案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是以研究生作者的个人特征为标引, 如学号、姓名、年级、学院、学科、所学专业等, 而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标引则与档案馆不同, 更注重以学位论文本身的内容特征作为标引, 如主题、关键词、摘要等。

5. 利用目的不同。

档案馆的学位论文主要作为研究生在校学习的历史凭证, 为研究生出国深造提供有效的证明。图书馆研究生学位论文则是作为文献资料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

二、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类管理方法探讨

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都是对学位论文进行收藏、管理、利用的部门, 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 要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 并将其索引和建立全文数据库, 方便用户查询和利用。

1. 按论文产生单位分类。

按研究生培养单位 (院、系) 组织目录, 它反映了一个单位产生研究生学位论文情况, 便于读者从单位途径去索取文献。具体做法是:论文编号由培养单位代码、流水号与学位授予年号组成, 把学校的每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分配一个代码, 按照学位论文作者的培养单位给出相应的代码, 再按照收藏的先后次序给出流水号。学位论文按照培养单位代码、流水号和年号排列, 可以把每一个培养单位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 流水号可以统计每一单位的学位论文数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操作起来简单易行。但是会遇到培养单位名称变更的情况, 如院系合并等, 使得有些论文不好归类。

2. 按所属学科目录分类。

按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所属学科门类来分类。具体做法是:论文编号由学科代码、流水号与学位授予年号组成, 把学校的每一个学科分配一个代码 (通常可采用教育部给出的学科代码表) , 每一个学科代码中再分配不同的流水号。按照学位论文作者所学的学科给出相应的号码, 按照收藏的先后次序给出流水号。学位论文按照学科代码、流水号、年号来排列, 可以把同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 流水号可反映每一学科的学位论文数量, 学位授予年号可以区分相同学科中不同年份的学位论文。在学科专业很多的综合性院校, 需要建立专门的号码本。

3. 按图书分类法分类。

按研究生学位论文内容, 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作为分类依据, 它反映了某一领域收藏研究生学位论文状况, 便于读者从专业分类途径查找论文文献。具体做法是:论文编号由分类号、著者号及学位授予年号组成, 分类体系可采取与图书、期刊相同的分类体系, 这样可以保证图书馆文献分类体系的一致性。著者号的选取也可与图书一致。学位论文按分类号、著者号及年号的顺序排架, 可以把同类别的学位论文集中在一起, 既方便工作人员操作也符合读者的查找习惯。学位授予年号可以反映论文新旧的顺序, 而且可以把相同类别的论文按时间顺序排列, 便于读者查找。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 一是对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内容的学位论文不好分类, 二是有些学位论文研究属于新兴学科, 本身就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未成熟阶段, 无法界定分类。

三、高校档案馆和图书馆联合管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几点思考

1. 建立健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索引体系。

档案馆和图书馆应该统一编制论文题目、作者、导师、主题、系别、分类等多种索引体系, 从不同角度揭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内部特征, 使用户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从而最大限度地给读者提供方便。

2. 编制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汇编。

档案馆和图书馆可以把每一年收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摘要集中起来, 按年度编制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 用户可通过浏览摘要, 尽快了解每篇论文的概况, 选择自己所需的原始文献。

3. 关于涉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收藏问题, 各高校的规定不尽相同。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11篇

摘 要:近年来,研究生的急速扩招另传统的单导师制已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弥补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不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双导师制”为此应运而生。

關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 问题;对策

xG643

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双导师制”是指由主导师和合作导师共同组成的导师组负责制度。强调主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培养质量负主要责任,合作导师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协助主导师指导研究生。换言之就是在培养研究生时,给其配备相关专业的两个不同领域的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是负责学生在其专业上理论知识的高度,而校外导师则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该领域的运用。校内、校外导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必然性

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教育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高校在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候,普遍沿用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师也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这种培养模式是无法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这也与我国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

育的初衷背道而驰。高校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条件,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借助于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以弥补校内导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聘请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成为必然选择。

二、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双导师”制名不符实

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落实并不到位,个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尽早确立校外导师,有的即使确定了校外导师,也没有进行实际有效的指导,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有的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校内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校外导师只是挂名,并不能实际去参与指导。

2.校内导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偏低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校内导师多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学历也大多为硕士以上,教学科研能力均很强。然而,他们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对教学实践思考得少,参与得更少,缺乏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能力,他们习惯了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和方法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实践环节思考得少,参与得更少,也就很难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时,只能指导一些表面上的东西,无法做到更深入的指导。

3.校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主动性不高且指导效果不明显。

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上,他们不仅有很高的应用理论水平,而且在实践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明白现在的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如何去进行研究。但实际上,校外导师研究水平与预期的仍有差距,一些校外导师由于多任领导职务,较少有时间亲临实践第一线,因此很少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指导。

另外,校外导师只是高校聘任的兼职导师,其人事关系仍属于某个企业或某个单位或某个行政部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资格对于校外导师的工资、福利和职称评定等均没有影响,尽管有些院校对于校外导师有一定补贴,但数额较少,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校外导师对于能否兼任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不太在意。同时,高校对校外导师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导致校外导师作用发挥不明显,从而影响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

4.校内外导师职责不明确,缺乏有效管理

双导师制是针对专业学位教育提出的一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也就是配备校内和校外两位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其专业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校外导师则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在该领域的运用。然而,“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除了对校内、校外导师没有明确细致工作职责外,我们对校内、校外导师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校内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参与不够,校外导师本职工作较多,积极性不高,对研究生指导不及时、不到位,这些问题在管理上我们并没有能很好地加以解决。高校对此很少制定明确的管理机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大多只是单一的制定聘任机制,缺少具体有效的考核和奖励。对校内外导师的监管力度缺乏,严重影响了校内外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对校内外导师加强管理,充分调动校内外导师的积极性,掌控校内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全过程,是落实双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三、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应对对策

1.建立健全导师评聘制度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导师评聘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评聘不能单纯以论文和课题来衡量,而应以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为主,科研学术水平为辅。对于校内导师的选聘,不仅要重视其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还要考虑其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选聘那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对于校外导师的选聘,主要考虑其专业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要求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高层次人员,即使不具备高级职称也可以选聘为校外导师。

2.加强导师激励机制和责任意识

双导师制能否顺利实施,导师起决定性作用,他们才是这项制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高校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要注重提升企事业实践导师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在观念上重视实践导师,对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在管理和待遇上力争做到公平合理。加强对实践导师的管理和激励,每年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对优秀的实践导师进行奖励并开展经验交流,对不能履行职责的导师解聘。通过激励与考核促进导师更新知识,把握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加强导师的责任意识,通过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评估监督导师,促进导师培养水平的提升。无论是理论导师还是实践导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负责,同时还要关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指导、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3.加强导师分工、合作及交流

高校作为导师管理的主体,应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沟通功能,协调校内外导师,做导师间沟通的纽带,营造导师与导师、导师与研究生、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良好氛围,共同完成培养任务。双导师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全面了解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充分考虑研究生个性特征和职业取向,有目的地培養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理论导师与实践导师之间,也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沟通与合作,使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培养方法,避免培养环节中出现真空地带。

4.加强导师培训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中心,要有一套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因此,必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习惯的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把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案例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选送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到企事业单位或行政部门等实践领域进行培训和锻炼,通过参加具体的实践工作,获取相应的实践经验,提高导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指导水平。

总之,专业学位的出现是我国学位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一次学位改革。双导师制对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工作中去尝试、思考、总结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桂娟,於朝梅,王恬.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50-52

[2]辛德树,熊伟,李敬锁,牟少岩.对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管理.2012(6):33-35

[3]苏简兵,梁靓,束艳.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功能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3-15

[4]李波.专业学位教育中“双导师制”缺位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58-160

[5]郑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刍议[J].人力资源与管理.2011(7):179

[6]孙洪锋,曹娜.论“双导师制”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教育理论研究.2012(18):201-202

研究生学位档案 第12篇

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范围比较广, 一般从档案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的研究, 都属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范畴。张鑫昌教授等人认为, 少数民族档案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少数民族档案是某少数民族文字符号等方式记录和反映本民族自身历史和现状的原始记录, 广义的少数民族档案则是各个时代的一切社会组织及其成员关于各少数民族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符号的原始记录[1]。

2. 检索工具和范围

期刊论文不仅是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传播的媒介, 更是领导和推动了学术研究发展的方向, 对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位论文具有专业的理论研究和独到的学术见解, 它具有内容前沿、信息量大、学术性强等特点, 其研究情况被认为是评价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形式出现, 本文特以这两种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并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平台, 以主题和篇名为检索项, 以“民族AND档案”为检索词, 考虑到少数民族档案种类的多样性, 再以各民族作为检索点逐个进行检索, 发文年限设为“2005-2014年”, 采取“模糊”匹配方式得到检索结果, 然后对检索结果中进行筛选, 首先去除会议动态、简报、讲话稿等与本文无关的内容, 然后对一稿多发者进行剔除, 最终得到了期刊论文244篇, 学位论文47篇。

3. 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3.1 发文量年度统计分析

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期刊按年度分布, 可以反映出从2005年以来各学术领域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的水平、发展速度和基本情况等。笔者检索出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期刊有244篇, 按年度分布如图一所示。

从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年度发文量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2008年, 最高年度发文量为13篇, 最低位8篇, 年平均11篇, 发文量呈现较为平稳增长趋势。

第二阶段为2009-2011年, 最高年度发文量为27篇, 最低位22篇, 年平均25篇, 发文量开始大幅增长。

第三阶段为2012-2014年, 最高年度发文量为52篇, 最低位35篇, 年平均42篇, 发文量呈现爆发性增涨的态势。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14年的期刊量由于年代较近有些期刊数据库还没有来得及收录, 所以笔者对于2014年的期刊量统计可能并不完整, 但我们仍可以看出, 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发展迅速并且日趋成熟, 期刊数量的增长说明了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繁荣时期已经到来。

3.2 作者统计分析

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 能客观反映出核心作者的分布情况, 这对进一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普赖斯定律, 核心作者的发文下限应为:N=0.749× (ηmax) 1/2, 本次统计ηmax为19篇, 计算出N约等于3.26, 根据取整的原则, 可以得出发文4篇及以上的作者即为10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核心作者, 其作者分布如表一所示。根据上述方法得出核心作者5位, 其中发文数最多的是华林, 为19篇, 占发文总数的7.79%。核心作者的发文数为一共54篇, 占发文总数的22.13%, 超出了文献计量学中核心作者发文数占发文总数20%的下限, 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核心的作者群, 核心作者集中在云南大学, 说明云南大学在研究少数民族档案上走在了国内的前沿, 研究比较深入和集中。

3.3 研究主题分析

主题分布直接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重点、热点及各界对少数民族档案相关问题的关注, 是研究少数民族档案的重要途径。笔者将检索到的期刊主题分为6个方向, 其主题分布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

3.3.1 学者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管理的发文量最多, 共130篇, 占总数的53.28%。这说明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实务的进展较快, 收到的关注较多。

3.3.2 理论基础的认识也是较为充分的, 共56篇, 占总数的22.95%, 这说明对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文化和价值理论的研究程度较深。

3.3.3 对口述、史料和档案事业这三方面的研究较为均衡, 分别有19、15和14篇, 分别占总数的7.79%、6.15%和5.74%。虽不如以上的篇数多, 但是由于所涵盖的研究范围较为集中, 所以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相对完善。

3.3.4 学科建设的相关内容研究的仍仍然比较薄弱, 有4篇, 仅占总数的1.64%。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实践较多, 理论研究缺有所欠缺, 需要加强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建设。[2]

3.4 期刊分布分析

对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不仅可以揭示档案检索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 同时也为该领域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源, 其期刊分布如表三所示。

表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期刊分布表

从表三我们可以看出:

3.4.1 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兰台世界》、《云南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三种期刊, 所占比例达到了46.25%。其中, 《兰台世界》的篇数最多, 这是因为它是档案学核心期刊并且是旬刊, 所以一直为作者们所看重, 发文频率亦高;《云南档案》的篇数其次, 是因为云南大学是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核心地带, 也是核心作者群的所属地域;而《档案学通讯》的篇数也较多, 它是档案学的来源期刊, 是高水平刊物, 相关学者争相投稿。

3.4.2 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期刊发表在档案学相关期刊上的比率为70.49%, 而在非档案学有关的期刊上发文的比例为29.51%, 这说明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学的相关领域上, 同时不断地扩展到其他的研究领域, 并对它们产生影响。

4. 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4.1 发文量年度统计分析

十年来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学位论文可以反映其这段时间以来学者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水平和进展。笔者共检索出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学位论文共47篇 (其中博士学位论文9篇, 硕士学位论文38篇) , 其年度分布如图二所示。

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学位论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年——2007年, 每年发文均为1篇, 这一阶段应是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蹒跚起步期。

第二阶段2008年——2011年, 最高发文量为6篇, 最低发文量为4篇, 年平均发文量为5篇, 这一阶段为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平稳增长期。

第三阶段2012年——2014年, 最高发文量为12篇, 最低发文量为3篇, 平均发文量为8篇, 这一阶段迎来了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快速发展期。

4.2 学科门类统计分析

学科门类的研究可以体现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领域, 其学科门类分布如表四所示。从表四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门类主要集中在档案学领域, 论文篇数达到38篇, 占总数的79.17%;图书馆学情报学篇数有5篇, 占总数的10.42%;同时少数民族档案还涉及到了历史文献学、音乐学, 各有一篇。由此可知, 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对其他学科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4.3 学位授予单位统计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有利于研究高校的在相关学科研究状况, 分布与侧重情况, 其单位分布如表五所示。

从表五我们可以看出:

4.3.1 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学位论文明显集中在云南省, 广西也有一定量的研究成果, 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其它民族自治地区如西藏、宁夏等对其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有待发展。

4.3.2 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云南大学, 有36篇, 占总数的75%, 主要原因有几点: (1) 云南大学民族学的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形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 有深厚的底蕴; (3)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把图书情报和档案学当作一个特色学科来研究, 受到了颇多的关注。

5. 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集中探讨的几个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 发现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5.1 少数民族档案开发与利用研究

少数民族档案是各民族之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档案是学界关注的问题, 对此, 刘新喻、廖艳娟、王晓红等人提出要加强少数民族档案的收集与整理、扩大宣传、提供多种利用途径、加强人才的交流与培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管理这几个方面, 来让少数民族档案得到更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5.2 少数民族档案保护研究

由于民族文化意识淡薄, 关于少数民族档案的相关法规不健全以及地区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原因,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对此, 华林、黄琴等人提出要从少数民族档案的宣传与征集、法规建设、关注与投资力度、基础保护设施和数字化的集中保护这几个方面对少数民族珍贵的档案进行保护, 确保其尽可能的完整。[3]

5.3 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研究

在对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过程中, 学者一直很注重一些如金石、铭文、口述、实物、图像、贝叶等记录本民族历史独有的档案史料, 但是由于史料分散、种类繁多、受损严重等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档案史料问题的研究遇到了许多困难, 对此, 陈子丹、高晓波等人认为要从学习了解民族文化和语言、挖掘民间散存史料、建立少数民族档案史料共享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入手, 来抢救研究少数民族档案史料, 提高少数民族档案的影响力与价值性。[4]

6. 结论及建议

笔者认为, 近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存在着以下三点不足, 应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 尽快改变目前的现状。

6.1 学科建设有待完善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推进, 少数民族档案的对文化历史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但是根据笔者统计和了解, 学者对于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建设并不完善, 因此6.1.1加强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体系建设, 不要把研究的重点都放在档案管理上, 而要均衡少数民族档案的编研、价值、事业和保护等其他方面的研究;6.1.2要扩大研究的范围,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档案的技术保护, 信息建设等现实问题的研究;6.1.3提高研究水平, 要提高少数民族档案的理论的体系的完整性和交融性, 不要只停留在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 要为完善学科建设打下基础。[5]

6.2 研究主体有待扩展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集中在云南, 在云南大学形成了核心作者群, 与此同时, 我国除广西之外的少数民族集中的自治省份对其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 这一现象也说明了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主体过于集中, 我们要积极开展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大政府的关注与扶持力度, 增强少数民族档案的影响力等方法, 来扩大少数民族档案研究主体的范围。

6.3 研究内容有待加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有关少数民族档案的管理和理论基础的研究所占比重较大, 而对少数民族档案的学科体系、档案事业等相关领域文献的研究还不够, 笔者建议要适当的扩展研究范围:6.3.1要加强少数民族档案学科的研究, 为少数民族档案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理论学科基础;6.3.2促进少数民族档案与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融, 让少数民族档案得到长远的发展, 并增强其影响力;6.3.3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少数民族档案的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鑫昌, 郑文, 张昌山.民族档案学刍议:特征与任务[J].思想战线, 1988 (1) .

[2]陈海玉.三十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档案研究现状与趋势[J].档案学通讯, 2012 (1) .

[3]黄琴, 华林, 侯明昌.论亟待保护抢救的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J].档案学通讯, 2009 (1) .

[4]陈子丹, 解菲.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4 (4) .

上一篇:中日茶道文化下一篇:加固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