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2024-07-14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精选5篇)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1篇

人们对安全食品以及绿色食品的加工、检验研究越来越重视, 有必要建设一批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食品科学实验室”是指“专门从事绿色食品加工和检验的实验室, 囊括了焙烤食品的加工、软饮料的加工, 各种保健食品的研制以及食品有害成分的检验、食品营养成分的检验等, 可以满足食品专业的教学与食品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综合实验室。”

而当前国内高校做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阵地,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完善开放性食品科学实验室。开放性的食品科学实验室既是高校当前教学科研的需求, 又是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基础。这是由于当前高校在教学实习方面的经费还是比较紧缺, 仅仅依靠高校的实习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走学校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只有校企联合, 实现互惠互利, 企业才能为高校教学提供优惠的实习基地, 学校才能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保障。

然而, 在众多的院校中, 作为那些新建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 在面对一切都是新开始的时候, 在面对食品科学研究相对其他院校起步晚的时候, 在面对食品科学研究有很多空白的时候, 如何探究建设健全成熟的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任务更为艰巨。

1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作用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凝聚着食品科学学科研究的心血, 已经成为保障食品化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工程等研究方向的重要支撑, 对学校的“产学研”起到重大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实验教学的水平。二是有利于提升科研的水平。三是有利于增加学校与企业联合的砝码。四是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提高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2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特征与建设

由于当前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 资源的共享、信息的通畅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明显标志, 要求在通信科学与技术、信息应用与处理等方面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对各大院校实验室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等也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新建的本科院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以建立在面向整个院校全体师生自由开放为前提, 这就需要新建院校做出更多的努力, 特别在校区与校区之间建成紧密连接的集成化多功能实验室。

2.1 突出实验功能的模块化

在众多的本科院校中, 虽然早已提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目标, 可是在实际上因为长期受到传统中“分块经营”观念的影响, “我、你、他”的经营格局还是长期存在, 想要一下子改变该种观念并非易事。然而,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及高校改革的深入, “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 尽管“分块经营”对集约化的经营比较有利, 但却反而已经开始逐渐成为“资源共享”的障碍, 这就需要众多院校对已有的实验室进行适当的调整。而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 在缺乏传统阻力的基础上, 则更需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行实验室实验功能的“模块化”建设, 进而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以节约资本更好地对“模块化”进行重金集中建设, 最终有益于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内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的水平提升。

2.2 突出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经过调查发现:目前, 大多数食品科学实验室存在功能单一、长期闲置的现象, 除了少部分公共基础实验室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之外, 大多数利用率不高, 极大地造成了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 非常有必要将整个院校的实验仪器、实验设备实施统一的管理, 并将实验室资源进行开放, 并借助校园网让整个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对学校实验室的布局、实验仪器、实验设备等的功能和状况有所了解, 最终更好地利用闲置资源, 充分发挥实验室应有的作用。所以, 作为新建的院校, 有必要在已有的实验室基础上重点选择专门的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实验室的投资和建设, 而为了实现这一点, 就需要将实验管理作为抓手, 不断加强校区与校区之间的信息交流,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开放, 真正实现学校内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

2.3 突出教学资源的共享化

当新建院校的食品科学实验室完成了功能的模块化建设之后, 实验室的开放性就得到了支持和保障。因为实验室完成了功能的模块化建设之后, 它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分块经营”, 而是初步具备了较为完整性功能的实验室。新建食品科学实验室的目标在于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那么构建学科意义上的开放性实验室, 就更加有利于推动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当前我国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它作为院校学科建设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单一功能的传统实验室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的综合型实验的需求, 对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 只有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才能打破传统功能的单一性, 才能达到充分优化并充分利用实验设备的作用, 最大化地避免实验设备的闲置浪费。

2.4 突出科技攻关的团队化

组建技术能力强、功能齐全、水平高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利于整个院校的科技攻关, 而且有利于不断加强各个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为整个院校的教学、科研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 也为学校组建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为一个新建的院校, 为了提高实验室开放的质量与效果, 每一个实验室应当任用专业知识渊博、技术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当前, 随着各大院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作为新建院校, 为了追赶达到高水平院校实验室的水平, 必须在一开始就通过聘用、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人才, 构建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科技队伍, 为实验室提供人才保障。而实验室作为科研的重要平台, 必须充分发挥各个领域人才的作用, 将科研统一到团队上来, 实现学校科技攻关的团队化, 克难攻坚。

2.5 突出学科建设的交叉化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并不是单一的建设, 它还涉及到其他学科、领域、实验室、人员, 也就是说, 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涉及到多学科领域的交叉、渗透, 他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公共合作与促进发展的, 需要有长远、整体的发展眼光, 构建开放实验室与其他事物的联系。

3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

只有严管理才能出成效,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应当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 加强建设, 尤其需在相应的学院设立食品科学学科并组建先进的科研团队, 建立实验室管理体制等。

一是实验室的建设需有一定的规模。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不单单是各学科、各领域资源的优化重组, 更需要的是要有一定的规模, 包括场所、人员、设备、经费、制度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健全完备的实验室功能提供保障。

二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实现全方位的开放。首先应当在时间上实现实验室的开放, 例如可以安排每天的上班时间以及晚上6点至11点的自由开放, 节假日的选择性开放。其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管理力度, 每一个实验室应当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安全制度、工作职责、操作规范、奖惩制度等, 不断规范实验室的管理, 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最后应当明确实验室开放的目标以及研究的方向, 不断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 安排适当的经费投入师生的科研活动中, 激发与培养师生刻苦研究的能力。

三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实现全连网式管理。因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具有设备繁多复杂、实验操作复杂、实验次数较多等因素, 所以有必要对开放实验室实施全连网式管理。比如, 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等建立一个教学网站, 这个教学网站不仅可以进行实验教学课程的教学, 还可以查阅实验资料、实验器材、实验资源等, 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实验室实现有机的链接与优化利用。

四是实验室的建设需多元化争取资金支持。只有强大的资金支持, 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长期有效的运行下去, 所以, 学校应当首先积极向上级申请经费, 并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争取社会经费的支持。其次, 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实验经费, 确保教学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最后, 学校应当设立保障经费, 例如设备的采购、维护以及激励经费等。

4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

新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也应当在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 有方法、有步骤地开展下去。一是可以加入食品工艺实验室、土壤实验室、生理生化分析室等, 或者校区与校区之间的联系, 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二是有步骤、有方法地进行建设。应当坚持“学科特点分析—实验室功能分析—实验室资源调查与分析—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规模设计—实验室组建—实验室管理制度制定—实验室开放试运行”的步骤, 有条不紊地推进建设。

5 小结

近几年来, 很多新建院校对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性, 充分优化现有的资源, 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 不断提升新建院校的教学水平、研究水平, 需要在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上不断突出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特点, 不断加强管理, 积极谋划建设。

参考文献

[1]常凯, 孙广仁, 洪海成.关于建立食品科学开放实验室的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6) .

[2]韩大平, 吴洪.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13 (6) .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2篇

综合质量分析报告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2009届本科毕业生共2个班,50人。食品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本科教学大纲中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一人一题,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逐步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中期进度考核及指导教师和评阅人评阅论文、论文答辩、成绩汇总等工作。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学生的努力下,所有学生均完成了毕业论文,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掌握了专业理论分析和写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的本科学习得以升华,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较为扎实的能力基础,实现了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一、毕业论文的性质

本届毕业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程序:

1、指导教师按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候选题目;

2、食品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3、下达给学生,供学生自由选择;

4、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议定研究课题。

这些课题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大都密切相关。本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共17名,指导食工本科毕业生50人,毕业论文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总数50篇,相关度基本为100%(表1)。本届毕业论文选题涵盖了理论研究、工程(工艺)设计、实验方法研究等多种类型。

总的看来,本届毕业论文选题合理,培养目标明确。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提高了学生的英文阅读和翻译能力,巩固了学生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掌握了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培养了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大纲要求的培养目标。

二、毕业论文的分量与难度

本届毕业实习工作由食品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院工作实际统一领导,统一部署。食工专业实习历时14周,各位指导教师可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灵活掌握实习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毕业实习任务。

本届毕业论文分量和难度适中。部分论文涉及了学科前沿,研究中采用了较先进的实验手段。大部分论文试验设计合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可靠,论文撰写格式渐趋规范,参考文献数量大大增加。论文工作量适中,难度适中。

据统计,在食工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平均每位指导教师指导论文3篇。为了毕业实习任务保质保量完成,许多指导教师放弃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与学生探讨试验方案,明确试验方法,随时随地解决实习中出现 1的各种问题,手把手的教会学生使用各种仪器,获得可靠的试验结果,并详细地讲解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与此同时,学校和院系也为毕业实习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毕业实习期间,微生物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质量与安全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等实验室全部对毕业实习生开放,毕业实习生可免费使用实验室的试剂和仪器;图书馆有100多万册图书供学生借阅,电子阅览室全天开放供学生查新。充分保证了毕业实习的顺利开展。2009届本科毕业生撰写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三、综合训练

2009届毕业论文研究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食品安全、食品科学、营养卫生、食品生物技术等5个方面,对学生试验技能以及数据分析等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科技文献查新、外文文献阅读和翻译、学术论文撰写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

总的看来,食品科学与工程系2009届毕业实习工作在院系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位指导老师和毕业实习生的辛勤努力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3篇

本文作者结合所在专业的特点, 详细论述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探讨, 将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培养实践创新型本科人才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教育教学模式。

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

1.1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也是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关键。目前, 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科研培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 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2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可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求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食品工业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 当前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食品企业等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 同时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科研实践平台, 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训练, 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以更好地满足食品工业发展对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

1.3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 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产品销售、工程设计方面工作, 以及能在与食品科学与工程有关的部门从事食品或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检验检疫、教育教学方面工作,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而,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于所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可满足本专业对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途径

2.1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 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创业训练项目或创业实践项目。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引导下, 各省、学校都开始设立与之相关的基金项目, 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 并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 共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载体, 导师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 (学术) 交流等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2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也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平台,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与食品相关的项目研究或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 并最终以学术论文或科技发明制作的形式展现出来, 可极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类科技学术竞赛中, 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其在推动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都或多或少承担着各类科研项目, 可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 能接触到最新的食品学科发展前沿和食品产业发展动向,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 还能深化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情感和热爱。此外, 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和严谨踏实的科研作风感染学生, 与学生共建良好的交流和科研氛围, 对于拔尖本科人才留校读研从事可延续性研究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2.4 通过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实施科研导师制

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学生探究真理, 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提高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已成为检验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安排在大四阶段进行, 由于学生处于考研、就业等压力下, 很难安心完成任务, 造成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水平较低[3]。通过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让部分学生在大三阶段就进入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 导师也能在科研选题、资料收集、开题、科学研究、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答辩等各环节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可有效提升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的质量。

3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本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构建资源共享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首先依赖于本科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 需加强国家级、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课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同时依托与本地高新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研院所和食品企业等的平台, 建设校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实习基地, 以此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实践平台。此外, 还需发挥本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 打破学院与专业间的界限, 实现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等的资源共享机制, 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3.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 建立完善的导师选择机制

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还依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应建设专门的教师发展培训中心, 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 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应强化对教师实践经历的要求, 建立教师定期到食品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挂职锻炼、科学研究, 以及参加海外学习考察等的机制。利用校企合作和海外交流的平台, 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化项目,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提升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同时, 应建立完善的科研导师选择机制, 从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等方面进行导师选拔, 必要时可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创新人才作为校外导师, 不断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教师资源。

3.3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应坚持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 在科研选题、项目申报、实验过程、数据处理与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中, 导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 应该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与其他导师制区分开来,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需要将学生科研、社会实践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加强过程管理, 建立健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 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如由学校组建管理委员会并制定各项细化的管理制度, 在学生和科研导师的遴选、科学研究过程、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对本科生和导师进行监管, 以进一步规范科研实践过程,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 应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评价体系, 从专业实践、文献资料收集、科研项目申报、生产工艺研发、新产品开发、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位论文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更全面合理地衡量人才的培养质量。此外, 还需完善优秀本科生科研导师的评选表彰制度, 重点表彰在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

4结语

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多层次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之一。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食品工业发展, 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等都可作为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施的载体和平台。在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 需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不断提高导师的科研水平,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 以培养实践创新人才为目标, 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摘要: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类科技学术竞赛、导师的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 (设计) 等多种方式进行科学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以满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实践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本文详细探讨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施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科研导师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56-59.

[2]刘思园, 王兆慧, 常燕, 等.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对微生物学教学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20268-20269.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4篇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地方农业本科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将制约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不断调整和改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内涵,扩大专业外延,整合专业内容,拓展专业方向,构建外向型、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李凤梅 孙京新 Li Fengmei Sun Jingxin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9刊 名:高等农业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年,卷(期):“”(4)分类号:G640关键词:地方农业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科学本科毕业设计 第5篇

一、食品类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调研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1) 近年我国食品行业飞速发展, 食品类企业以及相关方面的经济活动所得到的产值已经超过10000亿元。在食品企业如此良好的发展势头带领下, 食品类企业对相关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大的增加。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分析所得, 食品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近年来虽然受到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 但是食品类专业的毕业生仍然保持一定就业率。

(2) 随着今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出现低迷, 考研风潮的出现, 食品类企业对本身企业的用工出现倾向于管理型人才的表现。企业的很多岗位不需要技术性专业人才。只有在食品质量检验和食品质量控制方面对专业性人才还有需求, 造成了许多食品类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出现困难, 不得已的情况下或者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择就业机会, 选择了加入考研的大军。

(3) 应届毕业生就业流向方面表现出, 倾向于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这种现象与毕业生就读的高校所处的区域有一定关系。同时与高校与招收毕业生的用人企业签订的协议也有一定的关联。例如, 2008年合肥工业大学食品类专业毕业生有多名进入了与合肥工业大学签有协议的双十集团。总体来说, 合肥工业大学的食品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是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占有最大的比例, 中部次之, 而西部地区仅仅有少量毕业生选择就业。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应届毕业生更喜欢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事实上, 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确实食品类专业人才大量缺乏的地区, 中西部地区为食品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而由于某些原因毕业生的流向确实流向东部。

2、食品类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

食品类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显示, 食品类毕业生毕业后到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合资企业对食品类应届毕业生的需求量不稳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品类专业的特性所决定的。国有大型企业和合资企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很高, 而且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趋向饱和状态, 即使出现岗位空缺, 企业也倾向于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相比较下, 随着食品类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 在食品类行业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以及民营企业, 这些用人单位急需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 这就使这些企业成为了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二、食品类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就业的对策以及建议

1、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就业政策, 加大社会保障

体系的运作, 为食品类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工作或者自主创业,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成熟的市场条件。现有的食品类企业良莠不齐, 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缺少应有的职业道德标准, 这就造成了食品类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 造成人们对食品类企业生产的食品的不信任, 出现了食品安全危机, 从而影响了食品类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环境。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扶持中小型食品企业以及民营食品企业的同时, 应该加大对食品企业的管理力度, 出台相关的法规以及政策, 增强对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 培养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的相关素质, 加大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技术要求, 为食品类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出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

2、开设有食品类专业的各大高校, 在毕业生的专业设置方面

应该更加的合理, 满足食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 只有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够和更好的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作为高校教育毕业生的方向, 有助于毕业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 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满足食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各大高校应该加大食品类应届毕业生的生长实践, 增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 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以及合理安排专业知识, 使毕业生能够更好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3、加强食品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本身素质教育, 提升毕业生的

专业知识强度, 加强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端正毕业生的就业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为毕业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和思想基础;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食品类毕业生的学生阶段以及实习阶段的思想辅导, 使其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长远的人生规划, 避免毕业后的就业的盲目以及择业的盲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培养毕业生的各种实际能力, 提高毕业生工作后适应能力以及专业能力。

4、发挥高校本身的主导作用, 通过与食品类企业签订协议,

与各地人事部门加强合作, 通过建立高效实习基地, 开办校内专业招聘会等方法为食品类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好的选择。

三、结论

通过各大高校的本身努力, 以及出台更加完善的法规制度, 相关部门的有利配合, 食品类专业的毕业生自身专业知识的加强, 实际适应岗位的需求能力的增强,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食品类应届毕业生一定能够在走出校门的同时, 很好的适应自己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满足食品类企业的用人要求, 在根本上解决食品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摘要:以近十年来我国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为调研的出发点, 对全国食品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困境进行调研与分析, 提出能够更好的解决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情况,食品类专业,调研

参考文献

[1]李金宝, 胡瑞君.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报告[J].食品与生物, 2002 (12) .[1]李金宝, 胡瑞君.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报告[J].食品与生物, 2002 (12) .

[2]郝娜.食品类专业前景分析[N].北京考试报, 2010-12-22.[2]郝娜.食品类专业前景分析[N].北京考试报, 2010-12-22.

上一篇:网络竞赛下一篇:数学研究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