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竞争论文范文

2024-07-27

行业竞争论文范文(精选11篇)

行业竞争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车险,行业竞争,过度竞争,价格战,市场规范

近日, 瑞士再保险公司定期公布了Sigma报告, 就保费收入而言, 中国保险市场是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保险市场, 同时是世界上第九大保险市场。但是, 与发达的保险市场相比, 无论是人寿保险还是非寿险业务的保险密度都相对较低, 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快速上升期。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不断上升, 中国进入了汽车消费的黄金时期,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汽车保险收入也从到1988年的20亿元, 占财产保险份额的37.6%, 到2006年1-11月我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为1008.72亿元, 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69.8%, 稳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到2010年将有可能增长到2400亿元, 年增长率达到20%至25%。

然而, 面对快速增长的车险市场, 许多保险公司不仅没有从市场中获得利润, 反而是持续亏损,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 中国车险行业竞争普遍存在恶性价格竞争, 加上市场管理缺乏规范, 导致车险企业盈利能力微薄, 甚至有些地区车险业务出现了全行业亏损。按理说, 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 车公司的经营应该日趋理性和成熟, 何以再现车险恶性竞争, 且风险还被放大?

一、中国车险行业经营现状

近日《时代信报》载文指出, 保险行业相互竞争加剧, 车险市场已经由省内向外省扩展。重庆个体经营户黄先生, 近日在四川某保险公司为自己的轿车购买了车险。与在重庆投保车险最多8折优惠比较, 四川保险公司的折扣可以给到6折, 这样下来, 一年能节约近千元的保费。

为什么同一车型在两地有不同的投保价格?原因在于我国自2002年起, 为了改善保险企业竞争环境, 提高保险企业整体竞争力, 进行了机动车辆保险 (简称车险) 费率改革, 车险费率由保险公司自主制订、监管部门审查备案。即保险公司在不同城市可以实行不同的车险费率。在同一城市, 各保险公司也可以实行不同的费率标准。

然而, 保险企业各车险业务的竞争缺乏差异性, 产品严重同质化, 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 分摊车险费用, 不同保险企业之间盲目开展了价格战, 造成大多数保险公司车险经营成本超过100%, 即成本支出大于保费收入, 车险业务亏损。

2008年上半年, 重庆车险市场亏损达到2亿元, 在约20个财产保险公司中, 只有太平洋财产保险重庆分公司一家是微利。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 不仅在重庆, 全国许多地方的车险行业也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仅在上海市, 从2002年起, 全市车险市场就一直处于全行业亏损的状态中。

贝恩在《产业组织》一书中指出, 过度竞争的重要特征就是产品销售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压低到产业的平均成本以下, 企业之间竞争异常激烈, 价格战、广告战、商业间谍战等不断爆发, 且这些竞争多具有“自杀性”、“毁灭性”等特点。过度竞争不同于激励竞争。美国保险市场与香港保险被称为成熟的保险市场, 是因为这些市场的竞争是理性竞争和充分竞争。而我国保险市场被称为不成熟的保险市场, 是因为我国保险市场的竞争是过度竞争与不充分竞争。具体来说, 我国保险市场的突出问题是竞争方式单一, 过度依赖价格竞争, 而忽略了其他竞争手段, 进而形成激烈的价格战, 造成竞争层次低, 盈利水平微薄的现状。

此外, 我国车险行业缺乏市场规范, 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落后, 品牌与服务意识淡薄, 车险成本收入比例较高都是造成我国车险行业盈利水平低下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保险市场的前景及开发

根据Sigma的统计结果, 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未来的保费收入增长空间极为广阔, 中国保险业目前所取得的保费收入规模和世界平均水平比起来还相对较低。截至2006年底, 中国2006年的人均保费仅为53美元, 仅为亚洲平均水平的1/4, 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如此大的差距, 表明中国保险市场的容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同时应该注意到, 截至2006年底, 美国有保险公司7000多家;截至2007年底, 香港有保险公司近180家。相比之下, 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仅为102家 (截至2007年) , 并不是较多, 反而是相对较少。

长江证券保险行业研究员李聪也表示, 中国的保费收入在过去的几年中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保费规模也迅速突破了7000亿元的规模, 并且中国保险市场未来年增长率约为15%, 并且在未来数年内保持稳健增长。

以上数据都表明, 我国的保险市场尚有巨大潜力开发, 未来一二十年都将是中国保险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此,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市场容量日益增大, 规范车险市场, 引入先进经营理念, 进行产品差异化战略, 将极大改善车险企业盈利现状, 提升行业盈利水平。

三、改善车险市场盈利状况的具体措施

具体来说, 首先要规范保险市场恶性竞争的状况, 车险打恶性价格战不像卖消费品那样盈亏见微知著。保险的亏损会在一段时间内被隐蔽, 给保险企业产生一种可怕的“假嬴利”幻觉。这种幻觉使得保险公司在价格战中异常“勇猛”。保险公司虽然每个月需要支付一大笔理赔费用, 但只要保险公司在打价格战时, 所收入的现金高于理赔费用, 它仍然会打价格战。长此下去, 这势必会造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 资金流动性下降的风险。车险价格战更多的是一些新兴的公司为跑马圈地, 以及财务报告方面透明性不足引起的。车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开发、销售、承保和理赔等领域的关键技能, 现在, 原有的财险公司也忙于价格战, 工作重点很难放在加强核心竞争力上, 于是有很多省市包括重庆, 上海等地都出台了保险行业自律公约, 限制企业最低折扣, 但是, 自律公约其实是价格同盟, 对大公司有好处, 但限制了小公司的发展, 是一种有违公平的公约。因此, 加强行业规范性, 提高各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服务水平, 采取产品差异化, 才是遏制行业恶性竞争的最有效方法。

其次, 规范手续费及中介费的支付, 不同于寿险企业, 财险公司的业务很大一部分是由专业保险代理公司或中介开展的, 中介公司掌握着客户的基本信息, 如果某一个中介业务量占该保险公司的30%以上, 假如中介公司流失, 会造成保险公司面临收入大幅降低困境。因此, 随着新进入保险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很多保险公司都不得不给保险中介开出比以前更高的手续费, 以防保险中介流失, 不包括有公司都有违规经营的嫌疑的前提下, 现在每家公司的车险手续费率基本都不会低于20%, 有的甚至达到30%, 车险业务经营已经出现严重超支。同时, 手续费的增加导致其他费用被减少, 被保险人享受到的服务也被打折扣, 车险投诉首次超过寿险。因此, 规范手续费及中介费的支付, 由保险监督机构加强行业监管, 与相关部门合作管理中介公司合规运营, 控制保险公司违规经营现象, 才会从整体上降低保险中介费混乱的局面。

再次, 财产险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在很多中资保险公司对下属机构的考核中, 尽管也有效益指标, 但规模和市场份额放在第一位。在这样的导向下, 分支机构势必注重规模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将效益放在次要地位。同时, 中资保险公司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开发速度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 竞争的火力只能集中于传统业务, 而不是新的市场的开拓。因此, 中资保险企业要积极立足市场, 提升品牌形象, 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即注重市场份额, 也注重市场服务效益, 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车险的市场占有率。

最后, 保险企业运用模型的能力不高, 同样导致出现企业赔付率高, 盈利力低的现状, 麦肯锡对保险市场调研显示;18%左右的客户即不到20%的客户所产生的理赔额达到了50%以上, 也就是说, 如果保险公司能找到这20%以内的高风险或者是坏的客户, 并且区别对待, 提高第二年的保费价格, 那么将有效弥补损失。但是现在由于各家公司都在打价格战, 很少有保险公司花精力在用模型或者其他的手段来鉴别谁是20%的高风险客户并对其相应提高保费。因为车损险是赔付率最高的险种, 所以, 运用模型等方法分析保险产品风险因素, 分清好坏客户并区别对待, 是保险公司改善业绩的机会。

另外, 根据德国在车险行业先进的改革经验 (德国车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曾一路上扬, 在1999年曾达到95%) , 可以帮助我国车险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1.继续推进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革, 促进其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2.加强法人机构监管, 向偿付能力监管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3.拓宽保险公司融资渠道, 防止保险公司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状况, 改革绩效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 如果配套改革不能跟进, 那么单纯在车险领域的改革其效果会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单羽青《价格战:将中国车险推到全行业亏损的边缘》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1月7日

[2]、忻愚《车险恶性竞争6年轮回的反思》证券时报2008年7月

[3]、胡金华《深陷5年亏损之殇沪车险业难觅救治良方》华夏时报2008年07月28日

制鞋行业竞争态势 第2篇

投资前景评估报告

《2013-2018年中国制鞋行业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三章,包含2013年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2013年我国制鞋行业优势企业分析,2013-2018年中国制鞋业发展趋势预测等内容。

中国制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中国承接全球制鞋业的转移,一跃成为全球最大鞋业生产中心和销售中心,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发展平台,并且已基本占据了全球中低端的鞋产品市场。

根据葡萄牙鞋业协会(APICCAPS)发布的报告:2011年全球生产的鞋类产品达213亿双,亚洲依旧是全球最重要的鞋类产品生产地,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2011年全球前十大制鞋国鞋类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7.8%。当中中国鞋产量为128.87亿双,占全球总产量的60.5%;印度鞋产量为22.09亿双,占全球总产量的10.4%;巴西鞋产量为8.19亿双,占比为3.8%。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制鞋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008家,当中351家企业出现亏损,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0.58亿元。2012年制鞋行业行业总资产达到2946.31亿元,较2011年增长11.42%,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719.8亿元,同比增长9.55%。2012中国制鞋行业利润总额357.69亿元,同比增长5.67%,行业企业平均利润为892.43万元。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制鞋行业竞争态势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共十三章。首先介绍了全球制鞋行业的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制鞋行业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制鞋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制鞋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制鞋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

第一章全球制鞋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全球制鞋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全球制鞋业发展概述

二、全球制鞋业消费概述

三、全球主要鞋业生产国产业成本优劣分析

四、全球主要制鞋国家竞争格局分析

第二节全球部分国家制鞋业发展分析

一、越南制鞋业的发展分析

二、印度制鞋业发展分析

三、韩国制鞋业发展分析

四、其他国家制鞋业发展分析

第二章2013年中国制鞋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制鞋业概况分析

一、鞋的种类分析

二、制作工艺分析

第二节中国制鞋业产业概况分析

一、中国鞋业市场现状分析

二、全球与中国制鞋业发展及消费市场概况分析

三、中国制鞋业与全球鞋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2013年中国制鞋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2年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3年中国制鞋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三、中国制鞋企业上市情况分析

第三章2013年我国制鞋业相关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制鞋机械行业发展分析

一、制鞋机械的种类分析

二、中国制鞋机械行业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分析

第二节中国制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纵观中国各地区制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展望亚洲鞋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三、制鞋业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2013年童鞋和布鞋市场分析

第一节童鞋市场分析

一、中国童鞋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二、中国童鞋品牌进入黄金期分析

三、中国童鞋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二节布鞋市场分析

一、布鞋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二、我国布鞋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第五章2013年运动鞋市场分析

第一节运动鞋品牌策划和发展战略分析

一、运动鞋品牌策划与推广分析

二、运动鞋企瞄准户外市场制定发展新战略分析

第二节运动鞋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

一、国内运动鞋市场分析

二、2012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六章2013年中国胶鞋市场分析

第一节我国胶鞋行业的技术现状

一、胶鞋的基本概念

二、行业概况分析

三、制造技术现状分析

第二节国内外胶鞋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近期国外胶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二、我国胶鞋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三、投资建议及措施

第七章2013年中国鞋类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及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3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第二节“中国制造”优势渐失分析

一、东南亚生产成本分析

二、转型升级重新定位战略分析

第三节中国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我国鞋业出口的现状分析

二、我国鞋业出口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分析

三、扩大中国鞋业出口规模的战略分析

咨询:400-600-8596 010-60343812

第八章2013年中国制鞋产业竞争和营销策略分析

第一节中国鞋业品牌发展分析

一、中国鞋业品牌营销分析

二、鞋业品牌未来发展趋势分折

第二节中国女鞋发展策略分析

一、中国女鞋市场现状分析

二、国内部分女鞋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第三节中国鞋业的市场策略分析

一、中国鞋类市场分析

二、中国自主品牌鞋业行业分析

三、中国鞋业品牌的全球化发展之路的研究分析

第九章2013年制鞋关联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橡塑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橡塑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二、2012年橡塑市场分析

三、2013年塑料市场趋势分析

第二节皮革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皮革化学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二、皮革专业市场中的“苏宁电器”分析

三、2013年中国皮毛市场行情预测及分析

第三节国外皮革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新西兰屠宰量走低分析

二、印度皮革皮毛市场行情分析

三、美国阉牛皮价格分析

第十章2013年我国制鞋行业反倾销分析与应对策略分析

第一节欧盟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分析

一、欧盟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二、欧盟对华反倾销对中国鞋类出口的影响

三、中国鞋类产品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应对欧盟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的策略研究

五、中国鞋业欧盟市场遭遇反倾销应对策略分析

第二节巴西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分析

一、巴西对华鞋类产品反倾销的基本情况

二、巴西限制中国鞋反倾销背景下中国制鞋行业外贸之路

三、对于巴西产品反倾销的对应措施

第三节2013-2018年反倾销制度下的反倾销应对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全球鞋业和中国鞋业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

二、全球反倾销制度下的反规避问题分析

三、全球上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及我国的对策

第十一章2013年中国四大制鞋产业集群分析

第一节广东鞋业分析

一、广东制鞋概况

二、出口概况分析

三、广东制鞋的基本情况分析

四、广东制鞋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五、广东制鞋业劣势分析

六、广州鞋业的前景分析

第二节晋江鞋业分析

一、晋江制鞋产业概况分析

二、出口情况分析

三、晋江制鞋业发展优势分析

四、晋江鞋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五、晋江制鞋产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第三节温州制鞋分析

一、温州鞋业概况分析

二、2011-2012上半年温州鞋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三、温州鞋业发展优势分析

四、温州鞋业的发展劣势分析

五、温州鞋业的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节西部鞋业分析

一、西部鞋业概括分析

二、出口情况分析

三、西部鞋业的发展优势分析

四、西部鞋业的发展劣势分析

五、西部鞋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十二章2013年我国制鞋行业优势企业分析

第一节百丽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佛山星期六鞋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四节青岛双星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六节特步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七节达芙妮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八节中国动向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九节美克全球控股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节李宁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竞争优势分析

三、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制鞋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21世纪的中国制鞋业分析

一、中国制鞋工业总体现状分析

二、影响中国制鞋行业发展的新因素分析

第二节中国制鞋业发展趋势和格局分析

一、中国制鞋业发展趋势分析

二、全球制鞋业发展格局分析

三、透过中国全球鞋类展探析中国鞋业未来趋势分析

第三节促进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分析

一、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二、鞋类出口企业如何扩大生存空间分析

价格-摘要-目录-订购-下载图表目录:部分

图表:2011年全球鞋生产分布格局

图表:2011年全球前十强鞋生产国:百万双

图表:2011年全球鞋消费格局

图表:2011年全球前十大鞋消费国:百万双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中国制鞋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3年中国制鞋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3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1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2012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图表:2013年1-12月中国制鞋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图表:分地区投资相邻两月累计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速 图表:2013年1-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鲜菜与鲜果价格变动情况 图表:2013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同比涨跌幅

图表:2013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分类别环比涨跌幅

图表:2013年6月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2013年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生产主要数据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发电量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钢材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水泥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原油加工量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十种有色金属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乙烯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汽车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年6月-2013年6月轿车日均产量及同比增速 图表:2012-2013年6月全国房地产投资开发增速

图表:2012-2013年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增速 图表:2012-2013年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统计 图表:2012-2013年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增速 图表:2013年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图表:2013年1-6月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图表:2013年1-6月份东中西部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白酒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第3篇

1. 当前竞争相对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白酒企业3.7万家,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940家,生产总量349.7万升。规模企业实现利润73.19亿元,行业销售收入722.7984亿元,共上缴税金117.58亿元。

据贝恩的市场结构理论,对目前的白酒行业按产量和销售收入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如表1所示。如果以产量计算,CR4和CR8均说明目前市场结构是竞争型市场(CR4<30或CR8<40)。如果以销售收入计算,那么目前市场是寡占Ⅴ型(30≤CR4<35或40≤CR8<45)。

据表1计算对比,说明白酒市场单位价格差异很大,一些厂家通过品牌等因素占领了高端市场,赚取超额利润。同时存在大量的厂家在低价位市场激烈竞争,有3万多家企业要销售年总产量的86%左右,而收入却只占总收入的58%左右。因此低档白酒竞争激烈,而规模企业的生产表现出了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如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厂家遥遥领先,五粮液2005年总产量是第二名剑南春的2.7倍。五粮液、茅台等公司通过后向一体化均有自己独立的纸箱包装,酒盖加工等公司,同时如茅台等不断发展自己专卖店扩展营销渠道,这样形成一体化的规模效应。同时,目前各个公司不断的通过创新产品,创新品牌,构建差异化,提高进入壁垒。如五粮液分为两大类,精品系列和缤纷系列,精品有五粮液、五粮春、五粮醇和60度金奖五粮液;缤纷系列共有43项,如五粮神、两湖春、国宴酒、百年老店等等。又分56度,52度、46度、38度等等,因此白酒的品牌和差异化将使潜在进入者望而却步。

2. 行业增长相对缓慢

国白酒生产发展过程,经历几次波动,1996年产量最高达801万吨,其后逐年下降,近三年出现连续上升,从2004年的315万吨到2006年的397万吨,提高了26%。我国近三年白酒产量数据显示,未来会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前景不容乐观,因全国食品工业十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酒酿酒业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益方针,实施四个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因此,白酒行业的增长将会缓慢发展。

3. 竞争对手多样

一些行外企业不断进入。2001年,在药业风光无限的天士力,投入巨资进军白酒业,并提出健康白酒的概念,组健金士力酒业公司。先期投资数千万元,收购了贵州茅台镇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厂,在此基础上,又投资1.38亿元,在茅台镇建成了年产酱香型白酒2000吨的白酒生产基地。接着,金士力酒业又在四川宜宾建立起生产能力过万吨的浓香型生产基地。2002年宝光药业集团入主并兼并郎酒集团。2007年11月19日,酒鬼酒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经下达批复,同意豁免中国糖业酒类集团公司(称中糖集团)控股的中皇有限公司(称中皇)收购酒鬼酒的要约收购义务。此次收购完成后,中皇将持有1.09434亿股酒鬼酒股票,占其总股本的36.11%。收购完成后,中皇公司持有酒鬼酒总股本的36.11%股份,为第一大股东,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持股占总股份的12%,为第二大股东。2007年5月,隶属法国路易威登集团的酩悦轩尼诗酒业公司与剑南春达成合作协议,酩悦轩尼诗持有剑南春旗下四川文君酒厂有限公司55%的股份,剑南春持45%的股份。2007年9月30日,泰国首富泰籍华人苏旭明旗下的TCC集团在昆明正式与云南峨山玉林泉酒业有限公司签署收购协议,由TCC出资5500万元整体收购玉林泉酒业。2007年12月帝亚吉欧通过受让大股东全兴集团43%的股权方式,控制上市公司水井坊16.64%的股权而成为第二大股东。

因此,白酒行业将在不同规模,不同品牌,多样的行业对手,不同的资本规模之间展开竞争,可以预测未来的竞争将在多样化中变的更加剧烈。

二、在位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目前在位企业竞争优势明显。地理优势,白酒品质依赖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知名品牌由于历史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殊地理位置,并经多年的运作,已经占领这些位置优势;

特殊的酿造工艺,白酒知名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酿酒配方,使新进入者难以拥有,如2006年,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台独一无二的开放式堆积发酵工艺,五粮液一直沿用《陈氏秘方》的特殊工艺等;历史沉淀的财富和遗产,由于悠久的酿酒历史,目前白酒知名品牌拥有独特的历史,使潜在进入者没法复制和模仿,泸州老窖有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窖池,五粮液639年的历史古窖池群是目前我国惟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群。

三、替代品的影响明显

白酒属于饮料酒的一种,因此其它饮料酒是其直接的替代品,那么啤酒、葡萄酒、黄酒会对产业产生重要影响。从1992年到2005年啤酒、葡萄酒、黄酒的年产量趋势和对比可以看出。对1992年到2005年的数据进行以白酒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希望透过过回归系数,来判断它们对白酒产量的影响,回归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从系数可以看出,啤酒和葡萄酒为负值,说明啤酒和葡萄酒的增长将会对白酒的增长产生阻力;黄酒系数为正值说明黄酒和白酒是同方向变动,因此可以说黄酒和白酒直接关联,喜欢白酒的,也喜好黄酒,因此黄酒的发展直接会对白酒形成竞争。

啤酒产量近13年平均增长了9.1%,葡萄就平均增长6%,因此啤酒和葡萄酒的增长给白酒造成很大的压力,这从茅台、五粮液进军葡萄酒业可以看出。2004年茅台在河北昌黎建立生产基地,当时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的一番话道出茅台葡萄酒的雄心:“把茅台葡萄酒做成红酒中的国酒是公司追求和奋斗的方向。茅台葡萄酒近期的目标是3~5年内做成行业中二线品牌的主导。在5~10年的时间内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和冲击力,进入一流品牌的行列。具体来说就是在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并且进入葡萄酒企业的前三名,达到品牌一流,产量2万~3万吨以上。”2006年全国春季糖酒会上,五粮液葡萄酒公司于3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五粮液“国邑”系列葡萄酒。五粮液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傅钟表示,五粮液集团将投资2亿元进军葡萄酒产业,旗下的五粮液葡萄酒公司将从欧洲运输原酒,国内罐装五粮液葡萄酒产品。

四、当前白酒行业的机会与威胁

透过五种力量竞争模型的分析,可以推断目前白酒行业的竞争态势。目前的竞争重点是行业内的竞争,在位企业由于历史久远,形成了地理、历史人文、工艺配方的占位优势,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竞争者,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创造出不同品牌,大量的产品种类,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经济,对地方的知名企业给与了一定的政策倾斜。其次,由于白酒行业的较高的毛利,吸引了国内行业外的投资者进入,尤其是国外酒业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开始参股知名品牌,或者成为主要股东,这将加剧行业的竞争。第三,对于白酒的直接隶属类饮料酒,作为替代品,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发展很快,已经威胁到行业的发展速度,一些白酒厂家已经通过合资等手段进入替代品行业。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厂家,通过宣传保健健康等主题,加上过渡饮用白酒带来的危害,正在动摇消费者的偏好,而且随着消费者收入的提高,消费者的选择范围扩大,转换成本降低,提高了消费者议价能力,由于沃尔玛、家乐福、华联等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这些渠道的进店费、条码费等种类繁多的费用,使白酒批发商的服务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因此批发商向白酒厂家索要更多的优惠,无形提高了渠道的议价能力。综上分析,白酒行业多样化的竞争对手,替代品的快速发展,渠道费用的提高,将使行业的产生激烈的竞争,逐渐使行业利润向经济利润趋近。

综上分析行业主要机会如下:

1.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断投资,保护了白酒行业的地理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各种法律、法规对酒类生产和流通的不断规范,有效阻止劣质产品进入,提高行业整体信誉。

3.国际烈酒行业前景看好,国内白酒连续产量下滑的回归,近三年的连续增长显示行业景气提高。

4.9.22%(CR4)产量比重对33.75%(CR4)销量比重,使高档白酒留有巨大发展空间。

5.激烈竞争,行业将会出现整合,具有资本优势的企业将会通过并购拥有品牌,绕过部分进入壁垒,迅速提高产量。

行业主要威胁如下:

1.外资的不断涌入,其国际营销能力和资本能力,将使白酒行业企业竞争加剧。

2.不断上扬的渠道成本(高额房租、进店费、条码费、促销费等等),使大型烟酒批发企业,有较高议价优势。

3.啤酒、黄酒和葡萄酒等替代品的快速发展,将制约白酒行业的发展速度。

4.消费的不断升级,使低端的白酒企业生存空间受限,将使低挡产品竞争加剧。

地板行业竞争现状分析范文 第4篇

1995年,圣象集团从德国引进了第一块强化地板,这一年被看作是中国现代地板行业发展的元年,时至今日,中国现代木地板行业的发展仅仅只有16年。在这16年里,中国现代木地板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以浙江南浔为核心的实木地板产业群、以浙江嘉善为核心的实木复合地板产业群、以浙江安吉为核心的竹地板产业群、以常州为核心的强化地板产业群成为中国地板行业最集中的几个区域,这些产业群的出现让华东地区的地板产业优势最为明显。

由于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地板行业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资本,这让地板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也呈现出白热化的竞争局面。一些区域性品牌在国内发展得极为迅速,例如贵州的银燕地板、安徽的国林地板、福州永林的蓝豹地板等,这些地板品牌在各自的周边市场非常强势,占据了一部分区域市场;而对于以全国市场为目标的地板企业来说,像圣象地板、生活家地板、大自然地板等,他们的竞争重点则是在拓展全国渠道和销售服务网络等层面。

不可否认,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完善,地板企业之间的价格战竞争也更加激烈。其一是因为价格战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二是一些地板企业由于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品牌和服务优势,所以偏爱以价格战为主的促销模式。然而,当地版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时,单一价格式竞争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那么地板行业未来竞争将会在产业链、产品和服务中展开。

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战略 第5篇

一、产业结构特征

我国家电行业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产业结构已呈现以下特征:

1.产业进入壁垒低,转移和退出壁垒高。我国家电行业属于典型的组装工业性质,大多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技术的易于获得性和零配件资源丰富,产业进入壁垒较低。地方政府在政策及资金上对新建或扩充家电生产线给予大力支持,几乎不存在进入的政策和资金障碍,使得产业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因此,早期进入威胁很大,这也导致了重复建设严重。

家电生产设备专有性强、设备投资额大、沉淀成本高,造成了家电产业较高的有形退出壁垒。无形的退出障碍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承受的再就业压力及银行贷款损失,地方政府宁愿对亏损的家电企业给予投资、税收和信贷优惠,甚至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同样,以前给亏损企业贷款支持的银行不愿眼看着巨额贷款打水漂,也会干涉企业退出。这些无形障碍甚至成为大中型家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退出壁垒。由于行业的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企业利润很低且面临着很高的风险。

2.产业结构不稳定。在稳定的产业结构中,龙头企业和所在战略集团建立了稳固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虽然激烈,但跟随者一般不敢贸然发动挑战,以免遭到毁灭性的报复,出现恶性竞争的概率就大大降低。我国家电产业内出现的战略集团规模大、数量多,这意味着产业争夺和竞争。同时各集团分布比较接近,说明各企业在市场和营销组合上差别不大,有较强的市场依赖性。迈克尔·波特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产业结构缺乏稳定,最易动荡生变。家电产业结构不稳定,对于每个企业其寻求自身地位的稳定是极其困难的。利益动机使每个企业都想而且有可能成为产业领导者,暂时领先者不甘被挑战者取代,报复行为与连锁反应便在所难免。

3.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业内竞争激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家电产品严重短缺,行业利润率很高,造成了进入过度。以洗衣机行业为例,在80年代新建投产的企业只要3-4年甚至1年就能收回投资并有可观的盈利,大部分企业的资金年利润率高达80%-113.4%。其它家电行业也类似。高利润的诱使,必然是过度进入。加之过剩生产能力又缺乏退出市场的通道,必然引发行业的恶性竞争。目前,主要家电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基本在50%左右。

二、竞争特点

1.竞争战略趋同。纵观我国家电行业,各企业的竞争战略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基本上采取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即各企业努力减少生产及分销成本,使价格低于竞争者的产品价格,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回顾曾发生过恶性竞争的行业,竞争战略模糊导致竞争手段趋同化成为其鲜明的特色。各企业目标市场重复且都未掌握成本优势,产品在品种、外观和性能上高度雷同,出现了所谓“夹在中间”的尴尬局面。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博弈论中所说的“囚徒困境”:单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会降价以扩大市场份额,当所有的企业都这样做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没有增加,相反企业和行业的利润却下降了。参与企业的个别理性汇聚成行业整体的非理性,最终诱发报复和恶性竞争。

2.恶性竞争严重。我国家电行业在当前生产过剩的严峻形势刺激下为摆脱积压和停产困扰积极参与竞争,竞争方式和手段日益复杂化。企业间依存度和关联性的加强使个别企业的竞争举措往往引发行业内一连串的过激反应,如1996年长虹彩电的降价引起彩电业价格大战,开始呈现恶性竞争的苗头。1996年至今彩电业已经历了7次价格战,低水平的价格战几乎成为彩电业的代名词。价格战是一柄双刃剑:它抵御了洋品牌的入侵,促进行业资产重组和品牌集中;但侵蚀了企业的利润,企业发展缺乏后劲。长期的价格战严重侵蚀了生产利润,降低了厂商用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造成行业整体效益滑坡、竞争力减弱、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端,动摇了家电行业的根基。

行业进入壁垒低,转移和退出壁垒高,是恶性竞争产生的根源;而趋同的竞争战略是产业恶性竞争的动力。由于恶性竞争可能给家电行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应该针对其产业结构及竞争特点,选择更适当的战略。

三、竞争战略选择

1.家电企业应扩大经营边界,取得关联优势,增强抗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承受力。实证研究表明,世界前20位家电制造商均涉足4个以上家电行业,其中有17家实行了纵向一体化,关联效应和范围经济使它们的市场地位得以巩固,迄今为止,这些企业没有一家以任何形式参与恶性竞争。我国家电企业集团大多也在着手扩大企业边界,其中横向兼并与相关多元化最为突出。但由于不合适的边界扩充和实际运作水平低导致管理效率低的实例在我国时有发生,国内企业通过扩充边界获得的关联优势难以与国际知名的家电集团相比,关键的零件如微缩集成电路、DVD机芯、液晶显示屏等还得依靠外购,成本挖掘潜力不大,关联优势不显著。因此,中国家电产业应继续有效地利用范围经济抵抗恶性竞争。

2.企业竞争战略在突出特色的同时,应注重高差异与低成本的整合。理论分析认为成本领先和差别比二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实际操作时二者可通过有效整合而互容,即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拥有低成本和高差异的优势。与依靠一种基本战略相比,采用整合战略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好的竞争定位以快速适应环境、采用新技术和发挥核心专长,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收益率。从一般意义上说,整合战略是最高境界的竞争战略。家电行业领导者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其经济实力和抗竞争风险的能力将大大加强,这些企业在个别企业不良竞争行为面前的沉稳不动,对保持所在行业有序竞争起很大作用。

3.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在更深层次上展开竞争。强调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会使企业学会如何基于自己的努力和特点进行竞争,而不是只从浮在表面的营销策略上寻找竞争优势。国外家电企业如索尼公司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升级形成核心能力;松下公司以遍布全球的分销网络和广告运动打造核心竞争力;飞利浦、伊莱克斯等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核心专长。在产品性能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这些公司虽然在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却都能相安无事,效益也日渐提高。我国家电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培育出公认的核心能力,竞争对手稍有风吹草动便引来全行业的相互倾轧甚至演变为恶性竞争。近年来中国家电业动辄便是价格战、广告战的事实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品质已经不再是顾客消费选择的主要标准,越来越多的客户更加看重的是商家能为其提供何种服务,以及服务的质量和及时程度。家电企业应通过体贴入微的客户服务,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4.战略关键是选择自己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任何一个产业,产业链条顶端的利润是最为丰厚的,由此直到链条末端的利润是依次递减的。因此,我国家电企业在布局自己产业的时候应该选择并观察,要进入的新领域是在这个产业链条的上端还是下端,如果是上端,在行业中就会有真正的主动性。家电企业不仅要有核心技术,或者是核心技术的战略,关键是要在行业中用这样的技术定位自己在整个产业链条中的位置。也就是说,我国家电企业要做整个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条中的优势企业、关键企业与核心企业,在做产业布局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应该做什么新产品或是什么新的门类,至关重要的是选择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做什么部位。

以行业联盟应对市场竞争 第6篇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目前中国道路客货运量分别占综合运输体系的92%和75%;而从美国联邦运输部的有关研究结果来看:向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道路运输业投入1美元能够产生4-7美元的GDP, 投入1000万美元会产生3000万美元到3200万美元的消费和零售。从这两组数据的对比, 我们就不难看出我国道路客运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增长贡献有多大!

然而, 虽然我们干的是最苦、最累, 而且是对社会经济有很大贡献的活, 但是社会并不十分认可, 有不少人对道路客运行业的印象还是停留在那种穿裤衩、背心的打工者模样。不认可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整个行业没有形成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联盟, 没有办法发出共同的、强有力的呼声。

大家可以看看民航业, 虽然全球民航的客运量只占总客运市场的百分之零点几, 但联盟化运作却极大地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比如, 全球民航业最大的两个联盟——星空联盟和天合联盟, 她们都拥有庞大的资产规模, 可以在联盟内实现航班代码共享、共同营销, 从而为乘客提供一致性的航空服务;而且在应对一些影响有关联盟发展的不利影响时, 联盟企业会有统一、强劲的声音, 这样在社会公众及相关政策导向上就会产生一种强势的影响。

目前中国的道路客运企业大的一般也就是10亿元左右的资产, 规模还比较小, 还需要政府在政策、经济等各方面的扶持。但到今天为止, 我们行业仍旧未能形成联盟化运作, 无法形成统一的声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 今天的年会很重要, 给我们大家搭建了一个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 也希望这次年会能够对道路客运行业联盟化运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看清国家战略方向

节能减排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而作为能耗及排放都占很大比重的道路客运行业而言, 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更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 从运输效率上讲, 道路客运行业在车辆实载率和利用效率上远远高于私人小汽车。因此, 道路客运业, 特别是公共交通相对于私人小汽车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就以我们公司为例, 每天所有车辆总的行驶里程是120万公里, 相当于每天要绕地球30圈的里程, 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 公司每年消耗的柴油金额累计超过10亿元。我们公司专门作过一个课题研究, 就是运用车辆载客系数等指标将这几个数据换算到私人小汽车上来, 通过这些数据对比就可以直观反映出我们道路客运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所做的重大贡献。然而, 我们全国道路客运行业究竟对节能减排做了多大的贡献?我看现在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 或者测算标准。国家有关部委已经在公交行业实施“十城千辆”计划, 公交行业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初显成效。特别是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后, 我们深圳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批纯电动出租车, 这也让我国在中美第二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抢得了先机。然而, 我们的道路客运行业在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推广新能源方面似乎还没有一些实质性的举措。

从国家能源安全上来讲, 目前中国石油50%要进口, 未来70%要进口。而就如同我上面所讲述的, 道路客运是满足大多数人出行需求的, 是一种大众化的出行方式, 大众化、高承载出行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因小汽车过度使用而造成的低效出行。因此, 大力发展道路客运交通必然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进而对于缓解能源危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社会公平领域来讲, 道路客运作为一种覆盖城乡的基本的、大众化出行方式, 作为一种派生性的需求, 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情况下, 道路客运尤其是城乡客运、农村客运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者基本的机动化出行需求。然而, 我最近看了一个地方的行业满意度调查, 民航满意度第一, 道路客运排名靠后。其实, 民航的客运周转量占的比重很低, 但是因为它多年来形成的行业优势比较强, 社会形象也比较好。而我们道路客运行业虽然服务面这么广、客运周转量占的比重也很大, 但却在行业宣传、行业贡献评估和形象策划方面相对较差。交通运输部推行“农产品绿色通道高速公路免通行费”的政策非常好, 该政策对农产品供给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贡献。实际上, 高速公路通行费在道路客运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那么既然道路运输为社会做了那么大的贡献, 我认为就应该参照农产品绿色通行的做法为道路客运企业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优惠。

从交通安全领域来讲, 国外一些国家在有关交通安全报告里对道路客运和私人小汽车的安全做了对比分析, 比如相比小汽车出行事故率降低多少, 死亡率降低多少, 事故损失降低多少, 这些都是有统计与分析数据的。而我们国家至少在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数据, 也没有这方面的呼声。

因此,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道路客运行业贡献很大, 但认同度不高, 还需要有关的部门对整个行业进行梳理、调研, 准确掌握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将道路客运行业所发挥的正外部效应和对社会经济作出的贡献能够直观、清楚地反映出来。

行业联盟意义重大

中小企业没有定价权, 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目前, 在我们公交行业的某些方面就有这种联盟的组织, 比如联合物资采购网。几家公交企业组成采购联盟, 在车辆、轮胎及相关配件采购方面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集中采购, 提高综合议价能力, 这样就可以降低采购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从这个角度上讲, 道路客运企业要想控制成本, 形成规模效应, 也应该这样做。这样, 道路客运企业采购联盟就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制定采购标准, 集中向供应商采购。

那么, 类似像道路客运企业采购联盟应该如何构建?我想信息化水平、企业间的协同能力和标准的制定很重要;而且这也并非是一两个企业就能够发起和运作的, 必须从交通运输部或者科研院所站在更高的高度进行整合。我还想举个例子, 现在流行的苹果手机都有了航班查询、铁路查询, 唯独没有公路客运查询。为什么?因为目前缺乏统一、集成的道路客运信息网络, 客运企业都是在耕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对于一体化的道路客运出行却难以关注, 这也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予以考虑和整合。

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现在道路客运行业的典型特征是多、小、散、弱, 但很多500强企业当年也是处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中, 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就是把各地的加油站并购了以后才变成了世界500强的。所以, 我们道路客运行业也是需要这样一个整合的过程。

道路客运企业要进入PE (私募股权投资) 一定要有一个前提, 就是哪怕现在不赚钱, 但是一定要给大家一个赚钱的想象空间或者说赢利的预期。比如, 民航开放低空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道路客运行业目前没有这样的想象空间。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振兴各类产业的政策比较多, 是否可以结合“十二五”规划, 我们部里面也出台一个“振兴道路运输业的规划”。

所以我觉得在产业层面上, 部里面要考虑合理的商业赢利模式, 而这个赢利模式前景、市场空间是需要在产业宏观政策上予以指导。而且我认为未来我们这个产业是可以做大的,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发展空间应该是非常大的。但核心是要解决运价和产业集中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怎么去解决?需要各方的努力。

构建合理商业模式

我觉得目前交通运输部的工作目标比较明确, 开展的也比较好, 但同时我感觉在某些方面还是偏于保守。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大概不到50%, “十二五”期间估计会提到70%, 就是说未来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所以, 我建议在“十二五”期间, 能够充分利用好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成果, 彻底解决过去我们常讲的交通口与建设口“零公里”的问题。

货架行业:竞争升级前景广阔 第7篇

2013年货架行业市场回顾

1. 货架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2013年国内货架行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增幅超过15%,由于2013年钢材的总体价格要低于2012年,按产量计算的增长率要高于按订单额计算的增长率,因此货架市场的实际增长应超过20%。与2012年类似,越来越多的大型、超大型项目开始启动。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货架单项报价金额超过千万元的项目高达50余个,发展情况良好,但市场也对货架企业的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动化立体仓库货架、横梁式货架依然是市场的主力军,得益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阁楼式货架、搁板式货架也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此外,穿梭板式货架市场也在逐渐扩大,食品饮料行业、烟草行业对此类货架均有较大需求。

(1)货架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

货架销售依然集中在华东、华南及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分属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经济圈。以笔者所在公司为例,货架项目处于上述地域的比例高达70%,占据绝对优势,这反映出货架行业的发展依然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越是发达的地区,公司发展越受到土地资源成本的制约,对货架需求也就越旺盛。在2013年,随着制造业向内地迁移,东北、西南、华中地区的货架销售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西北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货架销售仍然处于低位。在海外地区,得益于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国际公司在中国的询价也逐渐增多,出口市场不容忽视。

(2)货架市场的行业分布情况

2013年货架的需求行业与往年保持了高度一致,与大众消费相关的行业,货架需求依旧非常旺盛,商业(包含电商)、医药和食品饮料等三大行业依然占据了2013年货架销售的半壁江山,这一情况已经数年未发生显著变化,显示出消费领域强大的生命力。此外在机械装备、汽车及电子电器等工业行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在烟草行业,依靠部分大项目支撑也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与2012年类似,货架在服装纺织行业的销售继续下滑,很多服装企业依然处于调整期,增速较为缓慢。2013年在货架市场中发展比较好的行业还有机械制造、电力、地铁等行业。

(3)货架行业竞争情况

受项目大型化影响,以及客户对风险控制的进一步加强,货架厂商目前逐步呈现两级分化的特点:对于大型项目、有难度的项目参与竞争的单位逐步减少,已逐步集中在三、五家的范围内;小型项目,质量要求相对较低的项目,往往被众多小型货架厂商或中间商所把持。

从货架厂商发展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在2013年取得骄人成绩;处于第二梯队的企业也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各个货架厂商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受惠于各行各业在物流装备上的不断投入。

项目大型化的趋势给货架厂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受各种因素影响,项目周期普遍较长,不仅项目垫资压力大,而且资金回笼速度慢同时由于项目大,面临的价格竞争也非常激烈。这也是小型货架厂商难以承接此类项目的一个因素。即使一些货架厂商可以得到大量融资,但受企业规模影响,融资额度也非常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一些货架厂商为规避风险、摆脱不利地位,开始逐步向集成方向发展。他们在仓库系统软件开发和相关设备开发上储备技术与人才,积聚力量,体现出不再依赖单一货架产品的决心。这些变化转型能否成功,需要面临市场考验。

2. 货架市场发展特点分析

(1)项目大型化趋势明显。以往货架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可谓凤毛麟角,近几年已很常见,超2000万,甚至超3000万的项目也不是一个两个。并且,这些项目不再集中于发展较好的几个行业,而是出现在各个行业当中,这也说明国内企业对物流装备方面的投入越来越重视,全国物流装备水平在不断升高。这个趋势将给货架行业带来系统性的深刻影响,需要行业内的厂商密切关注,得当应对。

(2)货架新技术引进推广加快。以穿梭板式货架系统技术为例,当去年我们在畅谈穿梭板式货架发展和应用的时候,能够掌握这项技术以及可出售小车的企业还不多。然而在2013年,这项技术在货架制造企业当中飞快地传播,在2013年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上,绝大多数的货架企业均展出了此类货架系统。2013年及以前的国内市场,穿梭板式货架系统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以世仓、万事达为代表的自制穿梭小车货架系统模式,一种是以精星、华德为代表的引进国外先进品牌的穿梭小车货架系统模式。前一种模式因具有介入早、宣传早、业绩多的优势,占领市场先机,但后一种模式凭借着国际品牌小车高品质、高稳定性、实现规模量产及专业售后服务在2013年也“连下几城”,有后来居上之势。

(3)货架行业竞争升级。2013年货架厂商间的竞争不断升级,由于市场良好,一大批优秀项目涌现出来,各大货架厂商也都志在必得,从价格、技术、质量、工期及售后服务等各个领域进行比拼。这同以往比较单纯的价格竞争有很大不同,这说明各大货架厂商的整体实力都在不断提升,厂商之间的实力差距在逐渐缩小,开发新技术、引进新设备,提高公司竞争力成为主流。这种正面的良性竞争如能得以持续,最终将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密集度及利润率,则行业健康发展可期。

市场现实是价格依然是最重要的考量目标,适当的价格竞争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体现,但很遗憾的是无序竞争依然在侵蚀着行业的健康发展,尤其以以下三方面为甚:过低的价格、恶劣的付款条件和为取得订单做出不切实际且自己也根本做不到的承诺(特别是工期)。

2014年货架行业发展趋势展望

各行各业对物流装备的旺盛需求,这力2014年货架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物流行业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国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相信货架市场较2013年会有更大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物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必然会刺激物流设施的建设,增加物流装备和货架的需求。此外,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方向在未来几年内会越来越得以体现,大量资金会从房地产行业、资本运作市场向实体经济转移,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更发达的物流基础、更先进的物流装备,这也是支持物流装备行业及货架发展的有利条件。

不过,2014年也存在着影响物流装备和货架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例如,物流装备行业和货架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从项目策划到项目实施人才的缺口都非常大,客户在选择合适装备或货架时经常得不到专业意见,这影响到客户投资的准确性或增加其不必要投资。可以说,人才不足因素会对货架行业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钢材价格能否像2013年一样保持在低位,也需要关注。钢材价格的走高对大项目多、工期长、钢材占主要成本的货架行业是非常不利的。

2014年,有几大重点行业值得货架企业关注:电子商务的发展在2013年仅仅只是开始,在今年仍会有较大提升。食品饮料行业也存在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必然会迅猛发展。服装行业,虽然近两年发展缓慢,但目前正逐步走出低迷,对物流装备的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虽然医药物流的发展已处在较高水平,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在物流装备及货架方面的投入上仍会比较大。此外,机械、石油能源、烟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行业。

电影行业的竞争状况分析 第8篇

1 同业竞争

目前我国现有国有电影发行单位2000多家,拥有境外影片全国发行权(无进口权)的公司有两家,分别是国有独资的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由19家国有电影股东单位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国产影片全国发行权的国有制片单位31家,其中民营发行公司10家;拥有发行放映院线经营权的电影院线公司34家,其中,跨省院线14条,省内院线20条,北京、上海等10省市组建了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院线。我国现有电影院6343座,大部分是各级文化部门所属国有电影企业,个别是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发行和放映方面,还处于垄断竞争阶段。企业规模小和进入无限制也保证了这个市场上竞争的存在。具有全国性垄断势力的大型院线还没有形成,但院线和影院的地域垄断性高,市场容量小,新进厂商很难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2 新加入者的威胁

影响新加入者进入该行业的是行业壁垒。行业壁垒表达的是进入该行业的困难程度。进入壁垒的高低,既反映了市场内已有企业优势的大小,也反映了新进入企业所遇障碍的大小。电影行业的壁垒主要有:

2.1 投资壁垒

随着电影技术日新月异,投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潜在的进入者构成了壁垒。电影制片企业和放映业的专业设备,除了用于电影制片和放映外很难转移到其它行业。因此,进入该行业要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退出该行业则必须放弃这部分已经发生的沉淀成本,而得不到任何回报。投资者考虑到该行业的高额利润机会是短暂的,就会谨慎行事。放映业的基本投入品,包括建筑和器材都高度专业化,转移困难,容易形成进入壁垒。如果存在不能弥补的沉淀资本,会导致退出行业的成本高昂,形成退出壁垒则进入的动机也会减弱。

2.2 规模经济壁垒

发行业的垄断是依靠对影片的发行权得到的,而放映业则依靠它的地域性垄断而获得市场力量。当基本的有效规模比较大的时候,进入壁垒就产生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还不太明显。

目前我国电影业发行环节高度集中,市场份额基本由几个集团公司控制,放映环节从全国来看集中度不高,不过区域集中度极高;电影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特性,电影内容决定了其本身的差异性比较大,在生产和发行上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这也使得整个电影产业对电影生产的依赖性较强。总体来讲,国内电影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对于国内企业,电影进出门槛不太高;民营资本在我国电影业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外商,中国电影产业的门槛还是较高。从长远来看,电影的市场容量还很大,电影各个经营主体在各个环节的市场份额都有所减少,这与越来越多的主体进入行业竞争有关。同时为了增强竞争能力,形成规模经济,现有企业会通过资本运作、共享市场份额的方式主动寻求合作伙伴。

2.3 政策壁垒

从专有技术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规定来看,民营资本在我国电影业中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在允许民营企业从事国内电影制片的同时,也放松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电影制片业的注入,允许外方与中方合资、合作设立电影技术公司。从规定中也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介入的门槛也较低,但外国企业只能以合营的方式进入电影行业且其注册资本中的比例不得超过49%。这些政策一方面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电影行业资金短缺问题,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我国电影健康发展。

3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是指其用途与我们分析的产品相似或相同的产品。电影的替代产品对各级电影公司以及电影院都产生了影响。对比这几年电视、互联网等娱乐资讯形式的发展以及电影票房的逐年滑坡,可以证明这一点。由于发行放映的各级企业承担的功能均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产业化的集团对抗能力,造成替代产品的渗透能力较强,在文化娱乐市场中争得了相当多的一批顾客。

中国的电影放映业是侵权盗版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几乎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购买任何文字音像产品的盗版,有关部门用“疯狂”等字眼来形容盗版现象,用“造成很大损失”来形容盗版对电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居民的娱乐方式增多,如电玩、网吧、KTV、夜总会等都在抢夺消费者,娱乐行业的竞争加剧。但与前所未有的丰富市场和层出不穷的娱乐方式相比,消费者的总量相对固定,这就使消费者不断被分流,转移到其它娱乐方式上。同时,电影频道播放影片及电影光碟的发行,使观众可以选择在家中观看电影,原本按照全世界的行规,1个月2个月之后才出VCD或者DVD,但是中国内地现在几乎是电影和VCD或者DVD同时发行,这极大地影响了电影放映业的市场。

4 供应商

在电影发行放映市场里,制片商就是供应商。目前我国现有国有制片单位36家(包括科教片等制作单位),拥有单片摄制许可证的民营企业187家(比较活跃的有10家左右)。

从静态上来看,目前我国电影制片业处于垄断竞争阶段,进入门槛低,集中度不高,具有制片能力的单位众多,加上政策对电影制片的鼓励,进入门槛较低。在一个发行垄断的地区市场,影片供应商面对的是单一的发行商。虽然1993年之后国产影片的发行可以跨过省级公司直接向市级发行公司发行,但只是打破了省级公司对全省的垄断,在市级电影市场,影片供应商仍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尽管具有较好市场预期的影片比较稀缺,有利于提升这类供应商的市场地位,但总体而言影片供应商在市场运作中讨价还价的谈判能力还是比较低的。

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人们不仅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也注重培养。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领先者当属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手机》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5 消费者———观众

中国的电影消费者群体可以细分为主流文化消费者、精英文化消费者和大众文化消费者三个主要群体,其中大众文化消费者占了主体。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是由当代中国具有大众文化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他们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直接产物,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文化体现。在中国的当代消费者群体中,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是主导的强势群体,是消费市场中的主流和核心力量。

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具有代大众性和普遍性,贴近大众生活,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强调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思考和处理问题;具有从众性,容易被大众的选择所影响,愿意尝试新事物,追求情绪的宣泄和享受。他们非常注重电影娱乐效果,电影的场面越大、影星越多、画面越漂亮、情节越曲折,就越容易受到欢迎。与当前中国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相对应的电影产品类型定位应该是娱乐电影。

消费者从电影类型或者电影风格,及剧本、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表现真实程度等方面形成对电影的偏好,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观众会因为影片本身的差别而选择消费行为,可以说,每一部影片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垄断的。在这样的市场里,任何影片的卖者都有可能、有条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操纵价格,这时消费者就是价格的接受者;相对而言,拥有影片的卖者是具有垄断性的。

通过上述对电影行业中发行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电影行业中的各企业既要提高应对各种竞争力量的能力,更要重视这五种竞争力量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使我国电影行业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俞志达.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3):27-29.

[2]萧钧.从市场看中国电影的出路[J].电影创作,2001,(4):65-67.

[3]胡异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07,(4):41-42.

旅游行业价格竞争策略浅析 第9篇

1.1 供需不匹配

根据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格随市场供求状况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供大于求时, 买方在市场交换中处于有利地位, 卖方为了售出其产品, 不得不向买方做出让步, 降价以求。所以, 供大于求时价格背离其价值向下跌落, 直到供求关系重新获得平衡时为止。再作进一步分析, 可得出供需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是较宽松地进入壁垒所导致的旅游市场的过度进入。旅游产品是公共性产品, 无高技术含量, 亦无专利, 行业壁垒较小。在“大旅游”的召唤下, 各行各业纷纷涉足旅游业。

1.2 市场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成熟

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 旅游市场机制发育不成熟, 由于在传统计划体制的基础上生成, 管理的空白点较多, 摩擦冲突相应比较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所反映的是市场机制的扭曲, 其深层原因在于现实中畸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

1.3 不可存储性、产品同质化

旅游企业只是在规定的时间交付旅游产品使用权, 其产品效用不能积存起来留待日后出售,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产品价值将会自然流失。所以旅游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将用尽一切努力销售自己的产品, 降价成为促销的重要手段。旅游产品的同质化也是发动价格战的主要缘由。竞争手段的单一是和产品的单一相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 大家卖的基本上是一种产品, 相互之间没有别的差异, 就只能靠削价争客。

2 企业价格竞争的策略

恶劣的价格竞争行为不但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笔者认为企业应对竞争者的价格变动应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竞争者降低价格时企业应采取的价格策略

一般来说, 降价是竞争对手在价格竞争中所选用的最优策略。对于竞争对手降低价格, 企业应对竞争者的降价策略主要是追随降价, 从而维持企业的正常利润水平。但是如果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忠诚度、拥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 企业也可以采取维持原价策略, 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地位。

2.2 在竞争者提高价格时企业应采取的价格策略

在实际的价格竞争中, 提价策略对于很多竞争者来说都很少采用, 除非它能保证自己在某些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如果本企业也采用保持原价或提高价格的策略时, 虽然在利益方面不会有很大的差别, 但其对竞争对手获利能力的影响却有很大差别。当然, 本企业要权衡利弊, 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

2.3 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竞争对手结成价格战略联盟

不管对手制定什么样的战略, 自己的最优选择都是降价。如果这种博弈过程无限循环下去, 结果是双方的利益都受损。企业要想立足于市场, 必须在协作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如果两家企业采取合作方式, 通过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合约实施价格的战略联盟, 可以避免两败俱伤, 实现双赢。

3 抑制我国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的对策

旺季来临 空调行业竞争新格局 第10篇

2005年空调行业前四强(海尔、美的、格力、志高)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6.22%,13.21%、9.30%、7.20%,合起来占据近半壁江山,这是寡头市场的明显标志;同年,空调行业经历了一次大洗牌,空调品牌的数量从2004年的104个下滑到了24个,这是同质化竞争的结局。不言而喻,2006年,大部分企业为了生存而战,行业竞争必将更加激烈。而纵览各空调厂家2006年的竞争策略,空调行业仍未走出战略的迷雾。

行业发展的演进规律

任何战略都必须在适合它生长的土壤条件下,才会发挥出其特有的力量,如果水土不服,看起来再好的战略也很可能落得南橘北枳的尴尬下场。

在谈论空调行业的品牌战略,抑或是发展战略之前,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战略赖以生存的两个方面:即市场和行业的演进规律,以及消费者消费形态的变迁规律和它们所处的阶段。行业的演进总是与消费者的消费形态变迁休戚相关。

新行业的产生,总是从教育和引导消费者开始,消费者的需求在新行业出现的时候总是比较单一,而且产业链以及消费市场还未成熟,因此行业的竞争格局比较离散,市场集中度低,缺乏行业领导企业或品牌。这是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消费者对新行业的接受,需求逐渐被激发,市场雪崩现象开始出现,行业随即会处于高增长势头,部分有进取心的企业迅速扩张,挤占了众多地方品牌的市场,行业的集中度开始增加,前三名和前十名的市场集中度迅速上升,市场呈寡头垄断结构;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需求开始从同质化向多元转化,但基本上还处在同质化需求的阶段,营销手段的同质化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利润大幅压缩甚至消失,而且此时,因为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规律存在,排在前面几家的强势品牌的市场增长会遇到瓶颈;此时,马太效应会伴随着行业的集中度提升而出现,于是市场排位处在中间的企业开始面临生存问题。这就是行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经历同质化阶段之后,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逐渐显示出很明显的差异化和层次化,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品牌迫于生计,往往会置死地而后生,开始通过创新开发特色产品,以抓住并同时也推动消费群体需求多元化、差异化变迁的趋势。这些迫于生计的二三线品牌将很有可能成为新行业的创造者或开发者,也很可能顺其自然地成为新生行业的领导品牌,届时,原来的行业也即将带上“传统”的帽子。

空调行业的数据表明:空调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由同质化竞争阶段向异质化竞争阶段演进。此时行业竞争战略的特点是:二三线品牌因为生存的压力,逐渐创新产品,开辟新行业或新需求, 以避开与一线品牌的直接交锋;而一线品牌因为路径依赖效应而不得不继续维持和巩固自己的领导品牌。

行业演进催生战略的分化

2005年是空调行业竞争形态与消费形态演进与变迁的分水岭,这也决定了各空调厂家发展战略的分化,进而决定和推动了品牌策略的根本性创新。那么2006年空调行业一线品牌和二线品牌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和品牌策略呢?

对于一线品牌,宝洁最有借鉴意义,上世纪70年代,宝洁也遇到今天空调行业所面临的市场成长瓶颈的难题,销售难有突破性增长,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成本大幅的增长,利润逐步降低,开始时赢利的产品变成了亏损。面对消费者逐渐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宝洁开始大力推出多品牌策略,分别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各品牌更加匹配该群体消费需求,以更加关心消费者的姿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强势地位,并在销售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而对于二三线品牌,星巴克的成功经验给它们的发展战略提供了范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咖啡市场,消费者把喝咖啡视为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并通过比较价格、折扣券及品牌等理性化因素来决定购买,结果是造成行业低增长及利润微薄,这与今天的空调行业竞争格局如出一辙。星巴克公司抛弃传统的把咖啡视为功能性产品的思维,其市场竞争的实质不是去切割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而是通过营销创新去开发另外与众不同的市场空间,因为前者是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互相争夺,不管最后花落谁家,只会是更加恶化僧多粥少的格局,而后者是通过产品概念创新,拉动整个行业的成长,从而获得跻身甚至发展的广阔市场空间。星巴克为咖啡注入一些情感因素,通过给顾客提供休闲和社交的场所,而使喝咖啡成为一种“情感体验”,星巴克也因体验营销而为业内所称道,而其实质通过重塑产品概念而引导新的需求。星巴克无需借助广告,便实现了5倍于行业平均利润的奇迹;甚至星巴克的目标群体可以完全与麦氏、雀巢的目标消费群体相重叠,但是星巴克既不与麦氏、雀巢形成直接竞争关系,甚至不形成替代关系,尽管物质载体一样,但产品概念完全不一样。

错位还是缺位?

如果说宝洁从单一品牌向多品牌策略是一次小裂变,那么星巴克品牌则经历了行业的大裂变,从蓝海战略的“超越产业竞争,开创全新市场”核心理念角度来看,星巴克的品牌裂变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

而在空调行业,最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美的所谓的“蓝海战略”——Q3品质生活新主张(即Quality的三次方),提出了美的Q3新主张,尽管美的在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服务附加值上下了些功夫,但是这些做法无非还是新瓶装旧酒,其实没有任何实质性创新,只是价格战的另类变形。其实,美的是为了实现从销售导向向效益导向的战略转型,如果是这样的话,美的一旦放弃市场占有率指标,就很有可能沦为第三、第四甚至更后的位子,再加上在产品上没有实质性的创新,美的效益会如何改善?更何况,空调行业还是在多多少少靠规模在吃饭。

不仅如此,什么体验营销、情感营销、服务营销等等,对于空调行业的现状来说,充其量只是营销过程中的“添加剂”而已,决不会对行业的竞争格局以及行业的演进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和推进,显然没有照顾到或考虑到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当然也不可能成为营销的主流。

在空调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已是不争的事实,要为整个行业“松绑”,最关键的是各企业或者是部分企业要摆脱“内讧式”的同质化竞争,通过诸如星巴克式的延伸产品概念来扩大消费者需求,在行业的层面上扩大消费总需求,星巴克既可以看作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但它与传统的咖啡生产商共有咖啡豆的供应链条,星巴克模式实质上是在产业链的末端进行裂变,而扩大整个咖啡行业的需求。

一线品牌更多的将会把主力放在深度渗透市场的策略方面,以捍卫其领导地位,但是一味捍卫自己的尊位,很有可能会随着原行业沦为传统行业而越陷越深,以致不能自拔,故而一线品牌也会不遗余力来留意真正的蓝海战略机会,但是没有二三线品牌那么迫切,而寻找蓝海战略将会是二三线品牌最后的机会,当然也是成为一个新行业领导企业的希望。总而言之,行业的需求问题不解决,供求关系的经济规律就会决定行业的竞争性质。

顺着这样的思路,澳柯玛空调似乎已经找到了感觉,澳柯玛集团推出的形状或像大衣柜或像庞大落地钟的木质空调则独辟蹊径,寻求差异化发展。且不说澳柯玛的差异化创新对消费者有多大吸引力,至少澳柯玛抓住了行业演进和消费形态变迁的内在规律,同时它也表明澳柯玛在积极地探索和尝试,赋予产品装饰家居的新功能,以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漩涡,一旦找到真正的蓝海,定能食得开拓市场的头啖汤。

有人质疑,为什么手机中有400—4000的价格差,空调不可以有?为什么服装中可以用品牌、品味为基础形成产品区隔,空调不可以有?在核心技术几乎完全国产化的今天,为什么国有空调不能占据高端市场?

行业竞争论文 第11篇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的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简单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五力竞争模型。该模型是将影响行业竞争及决定竞争强度的因素总结为五个方面的力量,这五种力量分别是新进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和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1]。经过30多年的实践,波特五力模型成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时经常利用的战略分析工具。本文以葡萄酒行业为例,用五力模型分析该行业的竞争结构。

2 葡萄酒行业的产业形势

2015年,我国葡萄酒消耗量接近1.6亿箱,较2014年减少724万箱,几乎所有葡萄酒类别的消耗量均出现下滑。此现象可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我国于2015年的整体经济增长率(+6.8%)明显放缓,远低于以往的双位数增幅;其二,政府反贪反腐政策也对该市场带来了冲击;其三,2015年8月股市崩溃也对总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即便面临如此艰难的市场环境,众多商家坦言其转型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由政府团购和三公消费主导的业务模式已经被取代,产品的零售价格也更加亲民。与此同时,以80后为主力的中产阶级也将目光转向葡萄酒,以提升自身的生活品质。对于90后来说,葡萄酒相比于啤酒和白酒,显然更为时尚。随着这些年轻人的加入,2016年的葡萄酒市场会以缓慢的速度继续扩大。

3 五力模型分析方法

波特五力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静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通常,这种分析法也可用于创业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业在本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何种盈利空间[2]。

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在许多产业中,采购成本大概占整个生产成本的六成到八成,因此供货商对于一个产业获利潜力,可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举例来说,供货商们在成本增加时可提高价格,或者降低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过在贯彻这些改变时,供货商必须对其顾客具有影响力才行。如果供应商的数目很少、产品对买方而言很重要、变更供货商的转换成本高且问题多,这种情况很明显对供货商有利。

三分工艺、七分原料,是葡萄酒行业现有的特征,作为酿酒用的葡萄在整个供应链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的各个葡萄酒企业,为了确保有数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葡萄供应,均有自己的葡萄园。除了自有葡萄园之外,葡萄酒酿造企业也会采取“公司+农户”方式积极介入葡萄种植环节,在这种模式中,葡萄酒企业起着主要作用,他们不光是收购成熟的葡萄,还在葡萄的种植过程中全程参与。他们不仅选择葡萄的品质,也对葡萄的种植提供技术指导,还对收购的葡萄制定收购的标准。通过这种从产品选种到葡萄收购整个过程的参加,葡萄酒企业可以有效地对原材料进行监管,来减少在葡萄供应方面的危险。因此,从供方的议价能力来看,目前市场状态下葡萄的供应已不再成为企业战略考虑的重点。

3.2 客户的议价能力

和供应商一样,客户也能够对行业盈利性造成威胁。作为葡萄酒行业渠道终端的消费者(客户),对供应商可使用的议价力的方式,包括杀价、降低对供应商的采购量,或者是要求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质量。而当消费者可以向厂家索取更低的价格或者更好的服务时,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就显著增强了。

我国葡萄酒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除国内各厂商的竞争外,还有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市场上葡萄酒品牌琳琅满目,高端低端产品供不应求。目前的葡萄酒销售场所除了线下的超市、专卖店等以外,这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国内各大葡萄酒都在淘宝天猫商城建立起了自己的旗舰店,除此之外,国内几家大型的电商也都有商品供应,线上线下一起竞争,外加各大电商一年内n次的促销活动,势必对客户的议价能力提升了不少的百分点。

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所谓新进入者的威胁,指的是现在和企业不在一个行业内,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成为这个行业的新竞争者。现存产业都尝试阻碍新竞争者踏入该领域,新进入者越多,该行业的竞争就越大,可被分割的利润也就越少。因此,新竞争者的进入高风险(进入的容易程度),即表示对现存企业获利能力的威胁。

葡萄酒市场已经逐渐走出了最初的发展期,通过简单灌装、胡乱贴牌、虚假标价等方式来分得一杯羹的企业将被逐渐淘汰,行业推出的新准入准则也阻止了大量作坊式企业的进入。而若想投建较大产能,则面临着资金、土地、原料、人员、品牌、市场等问题。因此,新建葡萄酒产能的门槛较高,新进入者面临的困难较大,尤其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其对新进入者的吸引力也有所下降。

3.4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存在,会影响顾客是否愿意为某项产品付出较高的价格。对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出部分顾客的价格敏感度。如有相似的替代品可用,顾客愿意付出的价格便有上限;相对于价格,要求是有弹性的。如果替代品在价格、性能或是两方面都更具吸引力,则某些买主可能会从原先的产品转移,如果替代品造成重大的威胁,则该产业中的公司将无法提升价格,并一定要发展产品改善服务。

在酒类产品中,能替代葡萄酒的主要是白酒和啤酒,虽然三者在定位上有所不同。相对于我国的白酒市场,啤酒和葡萄酒都是新秀,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两者的发展,就是不停地在瓜分了白酒的市场。从这个方面来看,葡萄酒有着和我国传统白酒的竞争,也有着和低价格的啤酒的竞争,除此之外,还面临者更为广泛的洋酒、米酒、黄酒和一些酒类饮料的竞争。

3.5 行业目前的竞争状况

对大部分的产业而言,竞争的整体状况以及整体获利水平的决定因素,在于产业内公司之间的竞争。许多产业的竞争程度很高,通常具有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差异化及产品创新等特性。如果这个竞争力弱,企业则有机会提高价格以获得较高的利润。

目前我国的葡萄酒企业众多,一线品牌企业以张裕、长城、王朝、威龙为龙头,二线品牌企业主要是以云南红、华东、龙徽、北京丰收、甘肃莫高、宁夏贺兰山、东北通化股份、长白山、新疆新天等为主,以及第三梯队的只有本地人才熟悉的区域性企业。另有众多的葡萄酒企业也基本上具备了国际质量标准,并通过了认证,构成了山东的烟台、蓬莱,河北的昌黎、怀来,东北的通化,西北的甘肃、宁夏、新疆、黄河古道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品牌集群。而从事葡萄酒销售的企业更多,其中包括进口葡萄酒代理经销企业,产销双方共同培育市场。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型企业到小规模精细化生产企业,从全国代理到区域经销到终端销售,已形成了完整而庞大的产业体系[3]。未来国产葡萄酒行业想要发展,首先就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有特色和差异化才是行业发展动力。

4 结语

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的葡萄酒行业竞争结构,可以让我们了解在这个行业里企业获利能力,是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的前提。在行业分析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源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战略方案组织实施,才能最终占有行业的一席之地,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褚四斌.电子商务时代的五力竞争模型分析[J].商业时代,2007(08).

[2]百度百科.波特五力模型.

上一篇:阅读技巧下一篇:我国保险学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