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问题范文

2024-07-12

小学作文问题范文(精选12篇)

小学作文问题 第1篇

一、“启发创新”——习作评价的方法

著名学者梁启超说过:“教人当以方法为主。”习作评价的方法, 既具有指导性, 传授一些必要的知识方法, 让学生继承先进的东西, 学有所获, 又富有启发性, 让学生有所创新。所以, 习作评价不要一味地传授灌输修改和作文的方法, 而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评语和商量探讨的口吻, 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受到启迪, 并逐渐掌握作文、修改与评价的方法和规律, 提高作文能力和评价水平。例如:如何拟题, 如何立意, 如何选材, 如何布局, 如何遣词造句表达……再如学生的习作中经常会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 教师可以不写“用词不当”这样的批语, 而是换用商讨性的口气:“你读一读XX词,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换上哪个词会更好, 更能准确地表达你的真情实感呢?”像这样的批语, 它一改传统的判断式语句, 代之以商榷性的问句, 亲切平和, 把教师和学生摆在平等对话的位置上, 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便于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避免了权威性的肯定和否定。

二、“因人而异”——习作评价的尺度

人是有差异的。因此, 评价的尺度要有弹性, 评价的指标要有差异, 评价的语言要有迥异, 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我们积极倡导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倡导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 倡导多角度评价同一个学生。

所以评价习作时必须考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作出不同的评价, 力争因人而异。对待优等生, 可侧重指出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对待后进生, 可侧重指出字、词、句、段、标点等方面的问题。即使是相同的毛病, 也要针对不同的对象, 作出不同的评价。

为了让学生树立习作的信心, 充分体现评价尺度的弹性和差异性, 习作评价者应该具备“五心”:一有诚心, 每个孩子在习作中都显露了他们的智慧和个性风采, 哪怕是点滴进步,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赞美;二有公心, 赏识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关爱优等生而遗忘后进生;三有耐心, 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辅导, 细化指导, 让学生认识不足, 掌握方法, 并尝试修改或重作;四有偏心, 偏爱后进生, 多多关爱, 多多扶植, 放大优点和亮点, 缩小缺点和不足, 给他们多一些肯定, 多一些赞美, 多一些激励, 让他们沐浴着阳光雨露。五有童心, 我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成年人, 我们的评价指标有时会不自然地偏高, 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童心, 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赏识激励”——习作评价的目的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作为学生, 他们最渴望、最幸福的事就是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赏识, 因此, 习作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甄别优劣, 而在于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和精彩处, 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和鼓舞学生, 让赏识和赞美给学生送去欢乐、滋生兴趣、增强信心。

1. 高等第激励。

习作评价可以实行高分政策, 在以“优秀”为最高评价的基础上, 如果学生的习作着实很好, 我们可采取“特优”, 在评价指标的某一项有特色、有亮点就有意提高一个等第, 采取积极的激励, 让学生充分品尝对成功的喜悦。

2. 评语激励。

习作评价的评语以第二人称的口吻为宜, 注重评语的双向互动性, 强化针对性、建议性和激励性, 讲究评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让学生读了评语能够知得失, 明方向, 有方法, 长信心, 增兴趣。

3. 星级激励。

星级激励分两种:其一, 学生方面, 他人 (指其他学生) 评价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评价对评价者予以星级激励;其二, 教师方面, 根据习作的质量与特色, 可以设立不同的星级指标来评价。一篇习作至少要达到两到三个星级指标, 最低等级为一星。设立星级评价, 教师总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 学生纵能得到鼓励, 并在习作中努力展示自己的强项。

4. 成果激励。

习作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习作的过程, 更要让学生珍惜习作成果, 利用成果来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坚定学生能够写出好作文的信心。常用的方法有: (1) 开辟班级习作园地, 给学生提供发表习作的天地。 (2) 拓宽学校习作园地, 鼓励学生向学校广播电视站、校报、队报投稿, 让全校同学去欣赏和评价。 (3) 指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佳作投寄给少儿报刊或有关单位。 (4) 汇编班级习作集, 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分类汇编成册, 并加以点缀美化。

问题女孩小学生作文 第2篇

我喜欢春天万物复苏,却讨厌她万紫千红。我喜欢秋天果实丰收,却讨厌她花草零落。

我喜欢成为天真机灵的幸福小孩,却总把自己伪装成成熟的.大姑娘。

我喜欢玩电脑听歌,弟弟却总不习惯。我喜欢开灯休息,妈妈如果来会生气的把我丢出去。

我十分疼惜自己,但每买一本新书的话,我可以几顿不吃饭,所以“心灵的窗户”过早的被安上“玻璃”,但我依然趴着看书、写字――虽然我下了许多次决心。

我十分爱我爸爸妈妈,可我总伤害他们。我每次都告诫我要听话,可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恨不得吃了自己的舌头。

我总爱夜里幻想自己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玩耍嬉戏、在妩媚的西湖边散步,又想自己身怀绝技,为民除害。想累了,便说 :“也不是现实,花费许多脑细胞,休息!”便香甜地睡去。

小学生作文导向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3-01

作文怎样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翻开一本本学生的作业,或是学生的习作试卷,你会发现作文中普遍存在着虚构编造的现象。

记得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有一个学生编出了这样一件好事:“我”见农贸市场小贩在卖青蛙,就上前质问他。想不到他根本不理不睬。“我”赶紧回家拿了零用钱,买了不少青蛙。当天,“我”乘车找了一条河把青蛙放回了稻田。这篇作文,纯粹是别人作文的复述。如果说有一点“创新”的话,那就是“当天乘车找了一条河”了。我想,为了这些青蛙,他这样做可能吗?经过认真询问,这位同学承认她是抄袭别人的作文,另外加了几句话。这篇作文引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要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真实的事,表达真实的情感。《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这类作文题目,一代又一代的小学生都写过,有的甚至不止一次写过,不少《小学生作文选》上都有这类范文,有的是让座位,有的是拾钱包,还有的是帮推车。但这些事情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些就是碰到过,也不一定做过。可是教师出了这类作文题,学生就非写不行,于是做过好事和没做过好事的都写了。做过的写的可能是真的,没做过的就只有抄别人的。写得最多的就是“让座位”。“让座位”当然是好事,但全班学生出来的作文几乎差不多。这倒使老师感到十分惊讶!是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略同吗?其实不然,他们大多是靠虚构或抄袭来应付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以为下面三方面原因是主要的。

一、老师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对孩子的习作要求有过高,过急的表现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规格化。如作文要求做到段落分明,层次清楚,有头有尾,详略得当等,一些教师特别喜欢三段式的,穿鞋戴帽的文章。2、主题政治化。如片面强调作文的思想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必须写正面的人物,事件,突出政治,联系当前社会实际等。3、内容新奇化。如作文的选材要求新颖,独特,事例要典型,感人,并要能使人从中受到启发,教育等,由于有这么多,这么严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写出他们真实有趣的生活来,无奈,套写<<作文精选>>上的文章来编造他们自己的故事。

事实上,上述做法是教师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初学写作的小学生,这就必然会挫伤儿童习作的积极性,造成他们怕写作的障碍。大纲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不能把“有意义”老是看作思想进步,积极向上或好人好事难道把它理解为真实,有趣学生喜欢有各种生动活泼的事情,不也是很可贵的“有意义”吗?

二、目前不少《作文精选》之类和少儿报刊上所发表的学生习作太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写作水平,对小学生的习作不仅没有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相反地到为他们抄袭提拱了方便。

不少老师指导作文往往是先讲这篇作文的写法(包括审题,确定中心选材,列题纲等),接着从报刊上找一两篇所发的优秀学生习作的生活实际,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难以寻求出相类似的东西来,因此,他们只好“依葫芦画瓢”了。

三、考试中,作文的评分标准驱使部分老师和学生向“虚构和编造”发展

次关于这方面的调查:调查的156名学生中,有149名都曾套写或抄背过《作文精选》上的文章,占95.5%。问之。则答曰:“我们不照抄,就写不够规格的字数,也写不出有意义的事情来,老师就要扣我们的分。”语文老师也哀叹道,“让学生自己写,写出的文章思想性太差语句也不通顺,很难取得高分,不如让学生抄背几篇范文,到时略加修改甚至一笔不改,就可以获得高分,老师和学生‘两全其美。

为了解决作文内容不真实和感情不真实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我出了一半命题:《____座位》。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实际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关键是把自己亲眼所见和亲耳所闻的事写下来,力求真实,不准虚构,并让他们当堂完成作文。结果,全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的很自然的分为两类:写《抢座位》的30人,占75%;写《让座位》的10人,占25%。这次作文,应该说都达到了“真实”的要求——事情的发生都有却切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且都有具体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那么,为什么有75%的学生写《抢座位》呢?存在决定意识。这几年虽然强调了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还存在有不正这风,正污染着我们青少年纯洁的心灵,诸如乘车抢座位的陋习,在我们这个大都市里真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他们看到的现象,与老师教育的“先人后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因而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现在,一旦要写这类内容的作文,笔下便很自然的流露出来了。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抢座位”的陋习加以谴责,对个别人的自私自利,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加以严肃的批评,这正是我们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提高认识的一个“抓手”,也正是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一个例子。

小学作文“支架问题”教学研究 第4篇

一、为谁写———读者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 “支架问题”首先应当关注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即在学生作文过程中首先要引导他们明白作文是为谁而写。只有对于这个问题有准确剖析, 让学生能够从读者的角度体验作文过程中应当有的陈述事情的角度与方法, 学生的作文中才会有更多的闪光点。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毫无疑问的难点部分, 作文能力的具备也是对学生提出的较高要求。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总觉得障碍重重, 理不清思路也不知道从何下笔, 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心里的读者意识不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来体会, 让他们明白作为读者怎样的文章以及怎样的文章陈述方式更有吸引力。弄清这个问题后, 学生们在下笔时往往思路会更清晰, 作文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记事性的文章往往是最需要有读者意识的,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重点之一, 能够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叙述清楚是我们写作的一项基本功。写此类文章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如下事项:1) 选择自己感受深的事情去写;2) 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 重点情节要细写;3) 要特别注意人物在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三点是学生记事基本功的体现, 然而, 想要将一件事情描绘出彩, 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具备更好的读者意识。例如, 描绘的事件是学校开展的植树节活动, 怎样将这个事件的过程, 自己在这件事情中参与的模式等有所呈现, 不妨让学生作为一名读者来展开构思。可以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正在看一篇这样的文章, 怎样的描述形式、怎样的场景会更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这些就是学生需要着力写的地方。读者意识的具备让学生在记事性文章的写作中能够更好地找到方向。

二、写什么———写作内容的挖掘

“支架问题”中另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文章应当写什么, 这个问题是对于写作内容展开的深度挖掘。对于“写什么”弄不清楚或者思维很乱是学生们提笔写不出东西的最直接造成因素, 也是学生在自己作文时的一个最大障碍。小学作文教学中帮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中绝对的重点, 这个问题的探究也会给学生自己作文时以很大帮助。针对不同的写作主题, 写作内容上也有不同的倾向, 教师要让学生在准确捕捉到写作题材的特征后能够有针对性地挖掘出写作内容,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作文更充盈、更具可读性。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写作内容通常集中于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品德。如果是写几个人, 就要注意写出在一件事中每个人的不同表现, 不同态度, 并且要分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对人物的描写要从多方面进行, 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等。人物描写是很能够体现出学生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的, 如何将一个人刻画得生动形象, 这需要在写作内容上有深度挖掘, 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个人物的特征。以状物为主的文章, 写作内容则主要是以描摹某种物体为主。文中所描摹的物可以是动物、植物, 也可以是人做的或自然形成的物体。写这类文章应掌握这几条原则:1) 抓住一个或两个事物的特点, 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2) 通过描摹的事物, 说明一定的道理;3) 描摹出某种事物的特征, 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三、怎么写———写作策略的探究

“怎么写”则是小学语文作文“支架问题”中针对写作策略的提问, 这个问题也是对于学生写作技能与写作功底的体现。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而言不能对学生提出太高要求, 作文训练的重点在于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技能, 并且能够让他们逐渐掌握基本的写作思路与写作策略。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与写作模式, 能够为学生今后的作文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提供重要基奠。

看图作文是小学作文中非常常规的训练形式, 看图作文有单幅图作文和多幅图作文两种, 针对不同的训练内容在写作策略上也有不同的侧重:写单幅图作文应先仔细琢磨画面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景物等, 确定主要内容, 然后再逐段记叙, 有关细节应详细描写;写多幅图作文应注意观察画面上所表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了解全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具备这样的写作思路, 要让学生具备针对不同的写作内容确立基本的写作策略的能力。在进行看图作文时还应当让学生注意如下事项:1) 要抓住图中的主要内容, 根据人物的表情、行动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语言、心理活动, 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出发展、高潮和结果;2) 看图作文常常在图画部分外, 还有文字说明或要求。这些说明或要求起着暗示、限制等作用, 写作时必须看清。这些都是看图作文中很关键的部分, 对于这些信息的捕捉也能够让学生在确立写作策略时以有效帮助。

四、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5篇

樊战红

目前,我们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有的教师为获取高分,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纯技术训练,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有的上一堂公开课,课堂的花里胡哨让人觉得不实用。还是吕淑湘先生一语道破:“相当多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能力比较差,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说话和作文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作文教学则更是满目苍夷惨不忍睹这种状况着实让人忧虑。怎样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现来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教师的教法陈旧导致学生没有观察力、想象力

(1)、我们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凡是要学生写一篇新体裁的文章,都往往去组织学生学习几篇范文,或给学生写个样子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另一种作法是从审题、选材、列提纲教师都进行详细的分类指导,这本无可厚非。本来嘛!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示范是最佳的语言。但时间一长,我们将哭笑不得,我们种瓜不会得豆,不少学生的习作思路受到了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

(2)有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教学生背已发表的优秀作文,这早已成为语文教师公开的秘密。由于原《大纲》中只规定学生写记叙文,于是有的教师布置学生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几篇,以应付考试。有的教师更有改头换面,移花接术的“绝招”,将学生背下来的作文稍作改装,一篇作文便可应付多个题目。作文教学走上了“背”这条捷径,并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于是造成了一部分学生放松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这样在作文时,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率一篇的现象。长此以往,谈何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说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的好习惯养成。

2、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见提高

纵观目前教师的批改,罗列问题的多,肯定成绩的少。翻开学生的习作练习,满眼的红圈和杠子,什么错别字,病句,标点等一一纠正过来,有的还是整段话的改写,以为发现问题越多,越说明我们批改认真负责,本本如此,人人如此,篇篇如此。这样的批改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次次的习作中尝到的是一次次失败和痛苦的滋味,连习作兴趣都荡然无存,还谈什么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评讲作文过于偏激,缺少肯定和鼓励

农村小学作文有效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作文 农村教学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97-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多年来,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言文字能力通过作文更能综合体现出来。如何让每位学生都在较短时间内能写出较优秀的文章,成了所有语文教师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问题,特别是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在农村小学工作二十多年的教师,经过近年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作文的有效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办法。

一、影响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有效教学的因素

1.观念保守,知识老化。

农村教师特别是村校教师身兼数职,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没有机会出去听课学习培训,观念没能更新,知识已呈老化。有的语文教师“坐吃山空”,用以前自己的老师教自己作文的方法教学生,观念过时,方法陈旧,表现在:环节设置不合理,抑制学生思维;遵循着教师讲解、读范文——学生列提纲、写草稿——学生修改、抄写的双课时模式教学;教师留给学生的写作时间过长,学生没有充分利用,作文质量不高;教师将批改作文放在课后,没能及时反馈,收效不大。

2.课时安排不合适

现行的课程标准是每周6节阅读课,1节写字课,农村小学一般每周两节作文课。教师们为赶语文教学进度,一般两周才上一次作文课,一学期共八次,加上月测试卷上的作文,一学期也不过十来个作文,农村小学作文不仅数量少,而且还有些作文题是雷同的。教师的作文模式教学,学生作文就是“新瓶装陈酒”,思維没有得到全方位的训练,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受到很大的局限。

3.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

农村学校一般离城市较远,有的处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顾忌学生的安全问题,几乎没有有组织、有纪律地外出活动的机会。教师又害怕耽误学生的学习,学校没有图书室,即使有也因人手不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又无良好的作文习惯,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俗话说:“见多识广”,没有足够的见闻,哪来广博的知识?没有亲历,哪来实感?无厚积怎么薄发?再加上学生平时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怎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挖掘题材写出好文章呢?

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激发写作兴趣,增加作文数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才能努力去写好作文。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新的作文教学方式能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还给学生留有空间,学生当然乐意接受。因此,一周一次作文,学生是愿意也是能够完成的。

坚持写日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开始,可以让学生种一株植物,写观察日记,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后,让学生把目光投向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在平凡之中觉察出不平凡的东西来写在日记本上。字数不限,只要坚持每天记,这样,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才不会无话可说,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只有学生平时看得多、写得多、练得多,作文时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作文质量才能提高。日记也可积累优美词句,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2.优化课堂结构,教给写作方法。

教师在阅读指导时读写结合,在注重人性和工具性的同时,结合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进行必要的片断练习,一课一得。在作文教学上缩短写作时间,提高写作速度,每次出题之后,要求学生一气呵成。并采取比赛的方式,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较好的,予以表扬;不能完成的给予鼓励。先写作,后讲评,教师出题之后,不作任何提示,学生自己作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限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陆续交作文的时间内,教师迅速浏览学生作文;选出典型的作文,以便总结前的讲评;讲评时,学生自己念作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3.改进批阅方式,提高作文质量。

教师独自批改作文,不但自己费时费力,而且学生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也不知道,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益处。作文的修改也要在典型的几例作文讲评之后,教师迅速地将作文本发下去,学生把自己手中的作文浏览一遍,写出小评语(互评互改、自我修改)。通过讲评和修改,学生在自评或互评中找到了自己作文与别人作文的差距,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学生修改完后,教师还应快速地看学生的评语,选几则写得较好的念给大家听,这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教师特别利用最后几分钟对本堂作文课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小结,归纳一下这类题目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这是一个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学生掌握了理论,才能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才有利于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因而,课堂小结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4.进行课外延伸,扩大知识领域。

农村学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好契机,建立健全图书阅览室,完善管理制度,增加数目适量、种类齐全、质量精良的图书,便于学生阅读,利用午休或课间让学生看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班上建立“图书角”,把订的报刊杂志,学生自捐的各类书刊,挂在“图书角”内,由学生自主管理,以便学生随时翻阅。发动学生自己订阅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上好阅读课的同时,教师多带领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百闻不如一见,听别人讲得再多,看别人写得再好,也不如自己亲身体验来得实在。因此,多开展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7篇

一、原因剖析

(1) 教师的共性指导限制了个性作文的发展。班级学生人数多, 教师在有限的作文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可能过多地关注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达, 只能象征性地照顾到少数乐于表达、善于表达学生的个性诉求, 并以此作为蓝本推广至全班, 从而成就一篇篇具有如此“共性”的作文面孔。

(2) 学生的个体差异限制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由于各个孩子的心智水平发展不同, 语言表达水平也不均衡, 这些都导致学生个性化表达有一定的困难、一定差异。一旦离开教师或家长的指导, 他们就无所适从, 最后为图省事, 随大流, 放弃个性化表达, 这也导致了“千文一面”的作文现状。

(3) 作文的评价体系限制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现行的作文评价体系则比较注重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完整性和完美性。这样就更使个性化作文“举步维艰, 四面楚歌”, 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几个回合下来, 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没有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 个性的表达也就慢慢地消退了“热度”, 宁肯雷同, 努力求稳。因此现行的作文评价体系也成了学生个性化作文发展的“绊脚石”。

二、改进策略

(1) 转变作文评价, 关注个性化价值。要使学生的作文有个性, 体现其灵动性, 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 充分尊重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达, 给予适当的鼓励, 让个性化作文的先行学生成为典范, 从而引领学生们向着个性化作文的健康之路进发。其次, 教师要放低姿态, 放低评价的门槛, 弱化对个性化作文在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要求, 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鼓励真情实感的表达、个性飞扬的表达, 期待孩子的自由作文、个性作文的涌现。

对学生有创意、流露着童真童趣的描写要多加肯定。教师可以用红色的圈画出来, 以示表扬;还可以用简单的评语传递热情肯定;还可以在作文评价时让学生朗读这些句段, 供其他同学欣赏。如一位老师让学生观察风后写一段话, 学生有的写道:“风轻轻地敲打着窗户, 好像叫我出去陪它玩, 见我们只顾上课不理它, 就调皮地跑开了。它一会儿在花坛中打转, 一会儿在操场上奔跑, 一会儿又跑回来, ‘啪’的一声把教室门关上, 吓了我们一跳。”有的写道:“只听窗外风声呼呼, 好像要闯进教室, 却被窗户拦住, 和窗户在吵架呢!”孩子们边读边赏, 渐渐领悟到个性化描写的窍门。

(2) 增加生活体验, 凸现个性化内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就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不够丰富, 参差不齐。对于已有的一些生活经历、生活体验也是模模糊糊一片, 混混沌沌一团, 很难做到细致全面。这些往往都使他们无法找到生活体验和作文的连接点, 作文与生活完全隔断, 唤醒提取都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作文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 架起一座生活体验与作文的桥梁, 培养学生观察积累的能力, 提高学生“找米”的能力。如写作前, 可以先让学生亲眼看一看, 听一听, 摸一摸, 体验一把, 让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受, 再让他们谈一谈, 议一议。如此一来, 不仅降低了个性化作文的难度, 也为学生个性化作文扫除了一部分语言表达上的障碍。

(3) 体现儿童视角, 促进个性化表达。学生虽小,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 对于同一个问题, 成人角度和孩子角度肯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站在儿童视角看作文, 站在儿童立场写作文, 这也许就是现如今提倡教师写下水文的初衷吧。在作文时教师应从孩子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拓展命题, 以拓展儿童写作的空间。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能让孩子畅所欲言的宽松氛围, 让孩子有个性作文的表达空间, 激发他们个性化作文的热情, 促使他们走个性化作文之路。如薛法根老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特点时, 有学生说:“老师的牙齿有点奇怪, 是兔板牙。”薛老师幽默地予以肯定:“嗯, 有缺点的人才可爱。”有学生说:“老师尖嘴猴腮, 像猴子。”薛老师巧妙地引导:“我听出来了, 说我的脑袋小。我脑袋虽小, 但智慧多, 你说得很准。我属猴, 一点也不奇怪。”宽松的氛围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点燃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让他们一个个“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个性化的表达也如“雨后春笋”。在平时作文教学中, 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独辟蹊径,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感受, 呈现个性化的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不愿意写作文。作文从三年级开始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一个星期的课程中最少有两节作文课,每次作文课都会有写作练习。可见,学生在写作上花费的功夫很多。即便如此,学生的作文分数还是不理想。得分不高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厌倦了写作,并渐渐把写作当成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2)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作文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积累了写作素材,才能写出具备真情实感的文章。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被禁锢在学校至家庭的两点一线,学生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他们很难停下脚步去琢磨生活中的感动与领悟。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优厚,学生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匮乏,他们过得衣食无忧,渐渐地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漠不关心、熟视无睹。正因为他们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他们缺乏认识,在写作时无从表达。

(3)作文中没有真实的自我。写作是表达自身感情的一种方式,但很多小学生的作文往往“编、抄、套”和“假、大、空”。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惰性思想的影响,不想自己思考,常选择一些自己较为熟悉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做好事就是在公共车上让座、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他们的作文内容大多千篇一律,失去了真实和自我。

2.教师方面的问题

(1)指导方法不尽合理。在作文教学中,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得个高分数,常常找一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和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于是,学生在写文章时就会套用教师所说的模式,写出一些脱离生活实践的文章。这些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2)作文讲评方法不尽合理。评讲作文是完成一篇文章的重要环节,这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了解的最佳机会。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知道教师的要求,能够学到写作技巧。但是,个别教师却不重视作文讲评这一环节,往往只是以几句评语草草带过,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对写作的兴趣。

二、对策

1. 激发写作 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作文这一形式与世间万物沟通交流,让学生知道写作文其实一点也不难,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通过观察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和所感。对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上,采用和学生一起做游戏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记录下发生的事情。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促进写作,能扫除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学得愉快,作文具备真情实感。

2. 丰富学生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来源,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会和观察,自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体育课和实践课,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走出学校和家庭,亲近大自然,感受不一样的风光,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这样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也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能够打牢学生的写作基础。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9篇

一、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最为普遍的问题是思路不清, 内容不具体和语言表达单一。

(1) 思路不清。小学生作文中的思路不清主要表现为层次混乱, 过渡不自然, 无主题或主题不突出, 不能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 详略处理不当, 开头结尾不能为主要内容服务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缺失或不够熟练, 不能很好地从整体去构思。

(2) 内容不具体。绝大多数学生常犯的毛病就是作文只有空洞的概念, 没有具体的事实;只有事情的轮廓, 没有细致的情节。不少学生的作文对事情发展过程交代不完整, 或者缺失某些要素, 或者只用三言两语把重点场面与事情经过带过;忽略事件中人物的活动, 对人物的行动变化也只是一笔带过, 不做具体的变化描述;无真实情感, 矫揉造作, 硬“喊”出来的大道理。

(3) 语言表达单一。不难发现, 学生的作文往往通篇都是“口水语”, 好像是他们在说作文, 而不是写作文。没有正确的书面用语, 语病连篇, 更谈不上巧妙灵活的修辞和优美准确的修饰语了。

二、采取的对策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写好作文, 必须要在掌握技巧、留心生活、积累语言等方面下工夫, 这是开启作文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1. 学习、拓展与应用相结合, 熟练掌握写作技巧

(1) 在教材书本中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只注重音、字、词、句、段的教学, 还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给小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写作文技巧的空间。我这里所强调的, 不是每个文本都不放过, 而是充分挖掘文本的优势, 做到有的放矢。作为教师, 应积极地发掘, 有意识地指导;作为学生, 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文技巧。

(2) 在优秀范文中拓展。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资源是有限的, 制约了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无限性。因此, 学生应该阅读更广泛的课外优秀习作, 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 从中不断探索、总结更广泛和更深层次的写作技巧, 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文技巧更加丰富。

(3) 在习作训练中运用。学习技巧是基础, 运用技巧是关键。因而, 学生要在实际的习作中大胆地运用, 反复地运用, 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从而“熟能生巧”, 写出有创新、有个性的作文。

2. 做生活的有心人, 用日记的方式积累素材

在写作文时, 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 写出的文章不具体, 没有深度, 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的积累与感悟, 生活处处皆作文, 写不出作文或写不好作文的症结在于学生没有走近生活、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 更没有整理记录。

(1) 做生活的有心人。虽然学生们每天都在与生活打交道, 但有多少时间真正地与生活进行过心与心的对话呢?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只有与生活走得更近, 才会有丰富多彩的题材;生活是变化多端的, 只有充分地观察生活, 才能把握其变化过程与微妙之处;生活是蕴含着情趣与哲理的, 只有用心与情去与生活进行交流, 才会碰撞出悟性的火花。

(2) 日记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生活每天都随着时间的转瞬即逝而被赋予新的内容, 昨天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记忆, 而学生的记忆是有限的, 而且记忆还会被时间模糊和被新记忆掩盖。因而, 学生们应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把具体的事实与细致的情节及时整理记录下来, 变成可查的永久的记忆。

3. 多读优秀课外读物, 用笔记的方式积累语言

一篇文章成功与否, 除了构思是不是巧妙、选材是不是恰当外, 关键还在于能否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与修饰。平实也罢, 优美也罢, 只是语言运用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要解决写作时语言匮乏与语言运用单一的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语言的积累。

小学生要丰富自己的语言,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应该养成多读课外读物, 勤写语言笔记的良好习惯。多读课外读物, 尤其要多读中外著名或优秀的作品, 从中学习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学习语言的表达与运用等;勤写语言笔记就是将自己读到的好的词语、句子、语段等及时整理、归类并记下来, 以便写作文时更方便地查找和运用。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0篇

一、小学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指导不得法。语文教师在 作文训练 中普遍存 在重教法 、轻学法的倾向。此外,有些教师不善于写作文, 于是学生也怕写作文,造成恶性循环。

2.作文训练年级不衔接。各年级作文训练不衔接的现象比较严重。 调查发现,三年级的作文大多数是命题作文,写作要求偏高,教师往往忽视写片断的练习, 一下子就要求学生写短文,缺乏过渡。

3.读写结合不紧密。在阅读教学中, 不少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造成学生有话难说、有情难抒。

4.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有些教 师不及时 批改学生 的作文 ,致使学生要过很久才能得到教师的批改意见。学生对教师的批改结果不重视, 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

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学习, 每个学期都要制订自学计划, 不断地提高文化专业水平。学校要激励教师参加 不同层次 的函授培 训 ,并组织教师参加教研活动, 举办作文教学观摩课, 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语文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 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作文能力,学习做人 ,开发智力 ,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2. 落实各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着重练习写话,要有内容,语句要完整、连贯;中年级着重练习写片断, 内容要真实具体, 语句要通顺、连贯;高年级着重练习写成篇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落实《课标》要求 , 强化低年 级作文训练的意识, 落实低年级说话写话的要求,做到所写作文有内容,语句连贯、完整。要重视中年级的片断练习, 让学生逐步达到写作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 人们认识 事物的重 要途径 ,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小学生对 外界事物 缺乏敏锐 的观察、思考能力,他们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起点低、程度低,好多学生写作文像记流水账一样, 究其原因是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一年级起, 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带领学生参观、游览,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留心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 加大阅读量 , 强化练习意识。阅读与写作是相互渗透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续、巩固和发展, 所以教师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加大阅读量,强化练习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 加大作文的练习量, 训练的方式主要是仿写。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课外阅读的指导和练习, 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吸取养料, 并定期举办读书会、故事会,课外阅读 知识比赛 ,办墙报、板报,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练笔的机会多了,作文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5.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欲望是人为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向往,它既是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又是思维的指南针。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欲望,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驰骋的舞台, 调动学生内在的言语表达欲望,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为本”,为学生的自主表达提供 有利条件 和广阔空 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为学生的写作创造一 个自由驰 骋的舞台 ,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说自己要想说的话。

6.适当采用作文面改法。对学生习作中的一些成功和不足做出总体评价之后, 逐一对其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包括中心不明确、病句、标点符号用错等 ,当面指出 ,提修改意见。在面批中采用商量的办法, 会使学生感到信任和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会增强,劲头会更足,个个跃跃欲试。修改完毕,学生读着 自己的“佳 作”,沉浸在创造的愉悦之中,加上前后对比,会很快地 悟出写好 作文的道 理来, 这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质是有好处的。

总之, 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重视作文教学的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迈出困境,出现新的局面。

浅析农村小学生的作文“难”问题 第11篇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我们知道,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教师应开展尽可能多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 ,用触觉感受到得,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下来,成为有源之水,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如能接触、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地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音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位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料来源。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那是必然失败的。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是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要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有要学会痛痛快快地“玩”,学会在玩中“思”,在玩中“悟”。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就会发現生活原本的妙趣盎然。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的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依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也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为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体味生活,广集材源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都曾有这样的共识,每当学生经历一次活动后,作文往往就写得比较好。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生活、有活动,就有作文材路,反之则不然。纵观学生一日生活,我们不由得生出这样的感慨,大多数学生生活内容比较单调,课余生活没什么精彩可言,学校--家庭--学校这一直线模式为学生提供的课外生活比较狭窄,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我们清楚的看到,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素材。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在捕捉多元化的生活的前提下,挖掘写作的素材。如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家庭的一日生活,选一个侧面表现普通家庭的缩影;指导学生观察班内一日生活,选一个观察点反映班级动态的剪影;利用五分钟晨检或班会时间向学生介绍科技知识,推荐优秀的散文、名著等等,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绪,增加写作的内容,开拓作文的材料来源。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第12篇

学生的作文能够非常明显地将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语文能力以及思想认知水平等反映出来,因而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质量被看作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然而现阶段,小学生普遍存在畏惧写作文、写出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与新意等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进作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存在畏难的心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不具备健全的认知结构与丰富的阅历,因而其理解及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势必会对作文产生一定的畏难心理。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也因为资历低,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会担心教不好学生,难以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升。正是因为教学主体双方存在的不良心理,进而对师生之间的互动及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限制[1]。

(二)采取的教学策略缺乏合理性

其一,重视写作数量,轻视写作质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教师为加快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在考试中取得高分,通常采取限制写作字数与范围的方式来开展作文教学。在此种硬性要求下,小学生就会出现写作拖沓的情况,通常花费过多笔墨在前面不重要的情节上,最后在字数的限制下,只得简单描述高潮部分。此外,为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有的教师还会规定学生每天写一篇甚至多篇作文,此种做法直接导致学生对写作敷衍了事,把写作仅仅当成是一项码字的任务,作文也无重点与质量可言。

其二,注重模仿,忽视学生的自创能力。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时常强调经典案例的吸收与借鉴,并注重学生对优秀作文的模仿,这也导致学生盲目跟从心理的产生,对几个典型的主题与案例进行反复使用。例如,好人好事几乎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帮助同学复习功课等等。由于缺乏创造性思维,许多学生的作文缺少真情实感与新意,这对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尤为不利。

(三)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

当前,许多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小,其活动范围囿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接触社会与大自然的机会,因而不具备足够的生活经验[2]。但是,作文主要来源于生活,是将生活感悟与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一项重要途径,如果未能深入接触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学生也无法写出具备独特思想的作文。

三、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改变教学观念,调整心态

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首要任务便是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对心态做出调整。首先,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及心理特征展开深入分析,充分认识到他们存在的理解、表达、逻辑等能力较差的不足之处,以及好奇心重、可塑性强等优势,并根据这些特点展开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应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并对其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在将学生写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使其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这样一来,便可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良好的心态来开展各项写作活动,确保写作教学的科学、有效进行。

(二)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其一,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力度。小学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指导他们对生活展开深入观察,并将自己的感悟随时记录下来。与此同时,还应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展开训练,指导其将话语说得更具体、明白一些。例如,对于《我的爸爸 / 妈妈》此类文章,就需指导学生采取记叙的表达形式,通过有选择性地记录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一两件典型的小事,从而将其性格特点刻画出来;而在开展有关《不要拒绝做小事》等作文的训练时,则指导学生采用议论的手法,将自己的看法有条理地写出来。

其二,鼓励学生加大课内外阅读量。良好的写作水平离不开阅读的支持,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加大课内外的阅读量,并将碰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在对他人优秀的写作技巧与思路展开研究与借鉴的同时,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其三,对学生作文展开及时评价。在作文教学中,评价为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作文展开及时的评价,可让学生对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为教学策略的调整与改进提供可靠支持。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为了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应当以肯定、鼓励的评语为主,并结合学生互评、佳作欣赏等多种评价方式,从而将学生写作的兴趣与信心充分激发出来。

(三)拓宽教学时空,丰富学生的生活

如果缺乏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观察与体会,学生就写不出具备真实情感的好作文。因此,教师需要拓宽教学的时空,除课堂讲授知识外,应该加大体育课程及郊游、野营、义务植树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让学生与自然及社会直接进行接触。通过引导学生对周围事物展开仔细观察,并形成独特体验,从而达到丰富生活,为学生写作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上一篇:损失的计量下一篇:山西农业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