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2024-07-28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精选6篇)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5例5眼, 均为对侧眼已经失明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 男4例, 女1例, 年龄在31~53岁, 平均42岁, 右眼3例, 左眼2例。相对健眼虹膜全粘连伴膨隆1例, 余4例有不同程度的后粘连, 晶体皮质浑浊, 核硬度≥于3级, 病程在7~10年, 术前视力FC/眼前-0.1, 全身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 Behcet病2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准备, 4眼表面麻醉, 1眼配合球后麻醉及球结膜浸润麻醉, 作巩膜反弧形隧道切口, 分离虹膜后粘连, 对于1例虹膜全粘连患者, 术中施行瞳孔成形术, 即充分分离虹膜后粘连, 分别于2、5、7、10点钟位角膜缘透明部做前房穿刺, 分别置4只显微虹膜拉钩将瞳孔拉开, 予瞳孔区机化膜剪除。其中1例采用信封式截囊后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式, 余四例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后超声乳化摘除, 在本组病例中均未植入人工晶体。术后1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2~3次/天, 予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1次/小时, 根据炎性反应消退情况逐渐降低频率, 继之以低浓度泼尼松龙滴眼5~6次/天减至2~3次/天, 2~3个月疗程。

2 治疗效果

此次收集的5例患眼, 术后4眼均有提高, 3月后矫正视力在0.3~0.5, 其中1例为Behcet病患者, 术后发现其合并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血管闭塞, 视力维持术前视力。术后术眼葡萄膜炎复发者1例, 予加强局部激素治疗后炎症消退, 1眼3个月后行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随访3~6个月, 病情稳定。

3 讨论

随着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 对于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治疗并不困难, 但对于对侧眼已失明的单眼患者的手术选择, 术中的注意事项和术后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眼科医师应慎之亦慎, 因为手术效果不仅取决于高水平, 高效率的手术操作, 围手术期的治疗亦显重要。

常规我们了解到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需要炎性反应稳定3个月后实施, 因为手术创伤可诱发和加重术后炎性反应。对于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或者年轻患者, 葡萄膜炎复发的可能性长期存在, 所以我们选择无新鲜KP或浮游体, 且炎性反应静止状态维持至少3个月为手术时机。我们对虹膜后粘连的处理, 根据患者的视力、眼压、眼前段的病理变化做综合考虑, 并结合手术可能得到的好处及并发症作最后的取舍。特别对那些虹膜已经发生病理改变, 组织缺乏弹性及能动性极差的病例, 此时必须切开虹膜才能扩大瞳孔, 切开的具体方法视虹膜病变的范围及位置而定。术中应将虹膜后粘连充松解, 对于瞳孔前有机化膜的患者, 术中瞳孔缘可作放射性剪开, 保证手术在直视下安全进行, 保证术眼术后眼底长期观察。术中前囊袋环形撕囊必须足够大, 尽可能做前后囊抛光, 减少或延迟囊膜的浑浊。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眼, 因长期炎症使基其晶体悬韧带变得脆弱, 且前囊增厚不易破裂, 固尽量减少在前房内的进出操作。我们选择术中均不植入人工晶体, 考虑到可能的皮质残留会加重术后的炎症反应, 这样可以避免后期炎性反应可能带来人工晶体与虹膜的粘连, 人工晶体前的纤维素样渗出膜而至影响视力, 不植入人工晶体对维护整个眼球视功能的稳定应该说是更安全。而实际上因为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手术操作多, 易导致术后炎性反应的加重和复发, 所以手术后全身和局部联合运用糖皮质激素, 且足量, 全程 (2~3个月) 使用, 术后运用复方托吡卡胺, 麻痹睫状肌, 促使瞳孔活动, 而运用阿托品时, 因瞳孔在长期散大的状态下可形成粘连。术后密切随访, 因为此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较重, 可能引起葡萄膜炎的复发, 影响手术效果[2,3]。

对独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 因常伴有虹膜后粘连、瞳孔闭锁、瞳孔膜闭、房水循环通路受阻等特殊性, 且此类患者对手术后视力依赖性高, 就需要我们在积极术前准备后, 采用适当的手术术适, 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稳定手术的长期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对侧眼已失明的独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方法 收集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5例5眼, 均为对侧眼已经失明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患者, 常规术前检查和积极术前用药后予晶体摘除术。结果 术后4眼获得有用视力, 1眼合并视神经萎缩维持术前视力。结论 独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 此类患者对手术后视力依赖性高且手术复杂, 需要我们采用适当的手术术式, 做好围手术期的治疗。

关键词:独眼,葡萄膜炎,白内障

参考文献

[1]李绍珍.眼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53.

[2]施玉英.现代白内障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1.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第2篇

关键词:曲安奈德,葡萄膜炎,白内障,临床疗效

白内障是葡萄膜炎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由炎症本身引起[1]。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多发病较早,常伴有虹膜后粘连,而部分患者因合并虹膜后粘连严重,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2]。近年来,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不断进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手术成功率虽不断提高,但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而如何优化治疗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葡萄膜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炎症情况,应用激素延缓疾病进展。曲安奈德是一种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眼组织,主要起到抗炎、减轻免疫反应、稳定血-房水及血-视网膜屏障等作用[3]。本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术后予以曲安奈德干预治疗,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入组病例共48例(57眼),均为我院眼科2009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手术住院患者。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43~65岁,平均(50.13±4.25)岁;病程1~4个月,平均(2.07±0.42)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30眼),对照组24例(27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观察组应用曲安奈德联合泼尼松龙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泼尼松龙,即两组患者均口服泼尼松龙,日剂量为1.0 mg/kg,每5天递减5 mg,疗程为2个月,而观察组自第6天起结膜下或球后注射曲安奈德20 mg,15~30 d/次,共1~3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3 前房炎症反应评价标准[4]

前房炎症反应评价标准为:(1)+:无前房闪辉或微弱的前房闪辉、房水中无炎性细胞或5~10个细胞/视野;(2)++:中等度前房闪辉或前房可见11~20个细胞/视野,虹膜和晶状体清晰可见;(3)+++:前房闪辉明显或前房可见21~50个细胞/视野,虹膜和晶状体细节难以辨认;(4)++++:严重的前房闪辉,伴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或>51个细胞/视野,房水呈凝固状。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用统计软件SPSS 17.0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观察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1 d、1周及1个月矫正视力>0.5者,观察组分别13、15、18例,对照组为12、11、12例,术后1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眼压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均逐渐降低,但术后1 d及1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前房炎症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前房炎症反应,且观察组反应程度低于对照组,其中,术后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一周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注:1 mm Hg=0.133 kPa

2.4 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低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葡萄膜炎发病原因复杂,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治疗不当可致眼组织不可逆性损伤,治疗多以糖皮质激素为主[5]。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发病多由于其导致的房水成分及性状改变,使晶状体赖以保持透明的外环境破坏,或其导致的并发症引起晶状体变混浊,进而出现白内障[6]。糖皮质激素用于眼科疾病治疗主要通过减少炎性物质渗出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来控制炎症[7]。曲安奈德是治疗葡萄膜炎及各种并发症的一种局部用药,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中主要通过抗炎及抑制免疫反应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术后1 d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一周及一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均降低,但术后1 d及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房炎症反应较对照组程度轻,术后1 d及1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患者应用曲安奈德干预治疗,效果肯定,不仅视力恢复好,前房炎症反应小,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虹.微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5):847-849.

[2]邓朝生.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8):121-122.

[3]帖红艳,陈彬川.曲安奈德前房注射抑制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后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观察[J].眼科研究,2010,28(3):267-270.

[4]杨培增,李绍珍,郑永欣.葡萄膜炎[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174.

[5]崔建军,边立冬,张宏霞,等.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86-1087.

[6]喻仲华.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体会[J].临床眼科杂志,2006,14(1):17-18.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第3篇

关键词: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瞳孔再造,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

由于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常合并有严重的虹膜后粘连, 造成在白内障摘除术时瞳孔难以扩大, 故手术难度较大且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 所以一般认为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是眼科常见复杂性白内障。近年来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广泛开展, 并发性白内障已经不再是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禁忌证。有研究表明, 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组织损伤小、切口愈合快、术后状态稳定、视力恢复快、临床效果好等优点, 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十分明显[1]。我院眼科在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间对收治的14例18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 采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瞳孔再造术进行治疗, 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手术情况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收治于我院眼科的14例18眼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6例;年龄14~75岁, 平均年龄51.4岁;前葡萄膜炎11例, 中间葡萄膜炎2例, 全葡萄膜炎1例;白内障核硬度Ⅱ~Ⅳ级 (IOCSⅡ分级) , 皮质部分混浊至全部混浊, 均有不同程度的虹膜后粘连, 所有患者病情均稳定在半年以上。术前视力检查:光感~0.4。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视力、光感、光定位、色觉、眼压、眼部B超、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 以了解患者的视功能, 排除严重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1.2 术前准备

术前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验光、人工晶体生物测量、泪道冲洗等。对于部分眼压高的患者, 则需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术前预防性抗炎一般采取局部典必殊眼液滴眼, 6次/日, 连续3日;消炎痛25 mg, 口服, 3次/日, 连续2日;术前半小时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冲洗结膜囊。

1.3 手术方法

术前散瞳, 0.4%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手术均由同一位医师完成。11点位行透明角膜切口, 2点位做辅助切口, 对于虹膜粘连、瞳孔不能散大者, 前房内注入粘弹剂, 双手持调位钩适当牵拉, 扩大瞳孔。如果瞳孔缘有膜状纤维组织, 可用囊膜剪环形剪除瞳孔区域的机化纤维膜和部分瞳孔缘虹膜;对于瞳孔膜闭者, 用截囊针沿瞳孔缘在机化膜上钩出小孔后, 撕去或剪除机化膜, 待虹膜后粘连充分分离后, 做瞳孔缘0.5~1.0 mm虹膜环形切除, 然后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CCC) 。将前囊撕开至直径5.0~5.5 mm, 然后灌注平衡盐溶液行皮质水分离和水分层, 囊袋内行超声乳化吸出, 再以自动灌注抽吸系统清除残留晶状体皮质, 同时做后囊膜抛光。前房及囊袋内注入粘弹剂, 用推注器植入折叠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并调整人工晶体的位置。最后吸出前房及囊袋内的粘弹剂, 在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溶液, 以万古霉素冲洗前房, 术后切口自动闭合。

1.4 术后处理

手术结束后, 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 mg, 1次/日, 共滴注3~5日, 口服强的松30 mg, 1次/日, 之后每隔5天递减5 mg, 至术后1个月停药。所有患者均需于术后4小时开始典必殊滴眼液滴眼, 1次/小时, 3日后可减至6次/日, 每隔3天递减1次;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 6次/日, 1周后可再减至4次/日, 2周后可再减至2次/日, 共持续滴眼1~2个月。术后根据病情需要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包括矫正视力)

术后1周, 最佳视力≥0.5者14眼 (77.77%) , 0.3~0.4者2眼 (11.11%) , 0.1~0.2者1眼 (5.56%) , <0.1者1眼 (5.56%) ;术后3个月, 最佳视力≥0.5者17眼 (94.44%) , <0.1者1眼 (5.56%) 。1例患者因术中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 未植入人工晶体。

2.2 术后并发症

德育与素质教育

卫生职业教育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沁心田

———中等卫生学校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

孙元儒

(泰安卫生学校, 山东泰安271000)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德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2) 02-0151-02

多年来, 我校在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介绍如下。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特色育人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是确保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 已经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多年来, 学校十分重视学校文化建设, 积淀、凝练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解决学生就业为目标, 巩固成果、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打造特色”的新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升层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促发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轻度前房反应7眼 (38.89%) , 经局部及其全身应用激素治疗1周后炎症全部消失;角膜内皮轻度水肿11眼 (61.11%) , 经治疗均于3~5日后消退;眼压增高2眼 (11.11%) , 经治疗均于3日后恢复正常。

2.3 术后瞳孔变化

术后14例18眼患者瞳孔均恢复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为2.5~4.0 mm, 无粘连及瞳孔括约肌损害现象, 所有患者瞳孔位置正常, 人工晶体均位于囊袋中央 (1例1眼未植入人工晶体) 。

3 讨论

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一方面是由于葡萄膜炎所导致的房水成分和性状改变, 从而使晶状体赖以保持透明状态的外环境被破坏;另一方面是因为少数用于治疗目的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者葡萄膜炎导致的青光眼、玻璃体病等的并发症所引起晶状体变混浊, 从而导致出现白内障[2]。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虹膜后粘连使得患者瞳孔膜闭或闭锁, 进而使瞳孔不能散大, 这就给手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手术要求术者具有娴熟的技巧且手术需缓慢进行, 这样, 能减少或减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而超声乳化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手术的一些弊端, 能够减轻手术过程中对虹膜的刺激和损伤, 可以对患者术后视力的快速恢复起到良好的作用[3]。我们采用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瞳孔再造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术后94.44%的患者视力有所提高。该手术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1) 由于手术是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进行, 因此瞳孔不必完全散大即可完成手术, 手术损伤小; (2) 手术是在囊展”的办学方针。遵循办学的3个规律即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四多”办学模式;创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习惯学习型、工作创新型的“四型”学校。树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确立了“勤奋、严谨、医精、德诚”的校训,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 “严以执教、为人师表”的教风, “尊师、勤学、俭朴、守纪”的学风。通过“四自教育”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使学生做到“六个学会”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塑造了学校良好的整体形象, 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还特别注重开展第二课堂, 多次举办青春期心理自我保健、怎样

袋内完成碎核的, 这样就可以保持患者瞳孔边缘的完整性, 避免其术后出现眩光; (3) 手术切口小, 降低了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减少了对虹膜的刺激和损伤, 术后反应较轻[4]; (4) 手术通过瞳孔再造, 术后最大限度地恢复了瞳孔的形态及大小, 保持了瞳孔的生理作用, 提高了视觉质量。尽管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瞳孔再造术具有以上优势, 但还是应掌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适应证, 一般认为除非为晶体皮质引起的葡萄膜炎需尽早手术, 其他患者应尽可能待炎症充分稳定后再手术, 这样可减少术后炎症反应[5]。

综上所述, 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瞳孔再造术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最佳方法。只要我们把握好手术时机和手术适应证, 在术中谨慎操作, 积极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对症治疗, 做好术后跟踪观察, 可使此类患者视力提高, 明显改善视觉效果, 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星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临床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 30 (3) :475.

[2]杨培增, 李绍珍.葡萄膜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

[3]邓朝生.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8) :121~122.

[4]苏红.超声乳化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1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34 (5) :159.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第4篇

资料与方法

2003年5月-2013年12月收治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2 500例 (2 500眼) , 其中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32例 (32眼) , 均是老年性白内障, 糖尿病4例, 且术前均无葡萄膜炎病史。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龄62~81岁, 平均68岁。

手术方法:患者均接受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011年前常规在局麻下做弧长约5.5 mm的反眉状巩膜切口 (内切口位于角膜透明区内) 将透明质酸钠注入前房内, 使用1 m 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破囊 (开罐式截囊) 或针撕囊, 二分核, 娩核, 前房灌注平衡盐液, 同时用8号灌洗针头抽吸晶体的残留皮质, 并向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透明质酸钠, 植入硬性人工晶体, 平衡液冲洗干净前房内透明质酸钠, 2011年以后, 常规在局麻下行3.0 mm反眉状巩膜切口, 镊子撕囊, 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

发病时间及特点:30例发生在术后2~5 d, 2例发生在术后6~8 d, 平均术后3 d有主观症状。初期患者自觉术眼隐痛, 视力下降, 疼痛及眼部刺激症状不明显, 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 睫状体充血, 房闪明显, 4例 (非糖尿病患者) 晶体面见有点、片状纤维素性沉着, 玻璃体前段混浊呈雪堤样, 视力明显下降, 2例患者视力由0.8左右降至眼前手动或数指。另有1例治疗期间, 瞳孔膜闭, 继发青光眼, 予Y-AG激光切开, 视力恢复, 出院后葡萄膜炎再次复发, 和另1例初发患者转外院, 行人工晶体取出+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 术后予房水及玻璃体细菌培养为阴性, C反应蛋白检查不提示细菌感染。上述症状符合中前段葡萄膜炎诊断。

治疗方法:12例防盲病例均予盐酸林可霉素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静滴, 根据症状轻重, 予地塞米松5 mg或7.5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中静滴, 并口服泼尼松, 局部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3 mg。另20例病例常规头孢类抗生素+地塞米松5 mg或7.5 mg静滴, 予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结膜下或半球后注射, 加强局部常规用药, 症状都能较快控制, 视力逐步提高。一般用药5~7 d后炎症消退, 自觉症状消退。

结果

29例患者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 随访4~6个月, 视力恢复至发病前的视力;另有1例患者视力提高至0.4。术后最好视力0.8。2例玻璃体切除术患者:1例矫正视力0.3, 1例光感, 不能矫正。

讨论

当前,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视力的要求也不断增高, 改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的手术大量开展, 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患者也可能增加。32例病例符合中前段葡萄膜炎诊断, 虽然发病时间符合急性眼内炎发病时间, 但眼内炎呈爆发性过程, 一般有前方积脓, 甚至玻璃体内化脓性病变, 局部症状严重, 需相互鉴别, 治疗结果也支持中前段葡萄膜炎诊断[3]。

本研究中, 32例病例有30例在术后2~5 d出现中前段葡萄膜炎, 余下2例则在术后1周左右出现中前段葡萄膜炎, 其临床表现, 如术眼流泪, 酸痛畏光, 视力下降伴随有睫状充血或者混合充血, 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房闪明显等。然而造成急性葡萄膜炎的明显诱因均未出现。结合实际情况, 所有病例都是在视力明显提高的情况下, 出现中前段葡萄膜炎症状并逐渐加重伴视力下降, 我们考虑中前段葡萄膜炎的发生与手术的直接刺激关系不大。房水与多种原因所致的晶体蛋白接触后, 晶体蛋白将作为一种抗原给机体以刺激, 造成眼内炎症[4]。

现代研究表明, 作为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 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与术后早期炎性反应不同[5]。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可能有2种:1由晶体蛋白诱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2由人工晶体材料诱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

为减少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发生, 术前应行严格的各项检查;术中则应尽量将晶体皮质彻底清除, 为减少抗原的残留应使用前房灌注液充分冲洗人工晶体;术后则不能在术眼局部早期炎症消退后突然停药, 应继续局部低量用药2~3周。出现症状时应即时处理, 尤其是渗出明显, 前段玻璃体混浊严重, 治疗不能快速见效的病例, 应当即取出人工晶体。

综上所述, 发生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机制较为复杂, 术前应对患者的各种原发疾病积极治疗、手术时精心操作、手术后护理到位, 尽最大的努力以减少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中前段葡萄膜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岳正凤.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J].医学信息, 2010, 23 (1) :74-75.

[2]杨培增, 李绍珍.葡萄膜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6-97.

[3]石颖琳, 张亚平.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观察[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8, 30 (11) :65.

[4]李国梁.小切口非超乳人工晶体术后迟发葡萄膜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7) :10.

色素膜炎并发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体会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9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色素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45例(52眼),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27~65岁 。 入选标准 :1陈旧性色素膜炎患者,无活动性病变表现;2瞳孔直径小于4 mm,且散瞳药物无法散大;3所有患者瞳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后粘连,甚至瞳孔闭锁及膜闭;4白内障核硬度Ⅱ~ Ⅳ级;5B超检查均无视网膜脱离改变。 排除标准: 1活动期色素膜炎患者;2眼底检查有视网膜脱离者; 3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 术前所有患者均接受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散瞳眼底检查、角膜内皮计数检查、眼前节照相、 眼部B超、人工晶体度数测量。

1.2方法

1.2.1术前处理术前3 d给予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术前1 d及手术当天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冲洗泪道。 术前30 min复方托品酰胺滴眼液散瞳。

1.2.2手术方法爱尔卡因表面麻醉,稀释妥布霉素液冲洗结膜囊。 10∶00位透明角膜隧道式切口,2∶00位辅助切口。 使用钝性分离、囊膜剪环形剪除、虹膜放射状剪开、植入瞳孔扩张器等方法,去除瞳孔粘连, 扩大瞳孔。 连续环形撕囊,超声乳化吸除晶状体核, 注吸残余晶状体皮质。 前房内注入黏弹剂,然后将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吸除黏弹剂,切口无需缝合。

1.2.3术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普拉洛芬眼药水点术眼。 复方托品酰胺眼药水点眼活动瞳孔。 术后眼前节炎性反应重者,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2.5 mg。

1.2.4随访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 , 随访项目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

2结果

2.1视力情况

所有患者术前视力为光感~0.1,术后3个月视力均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 见表1。

2.2术后眼部观察

2.2.1瞳孔形态所有患者人工晶体均正位,瞳孔均较术前扩大,其中46眼(88%)瞳孔为圆形或近圆形(图1), 6眼(12%)瞳孔形状不规则。

A:术前;B:术后

2.2.2前房反应3例患者术后出现前房炎性反应 ,瞳孔区渗出,给予半球后注射地塞米松2.5 mg及滴眼液治疗后均治愈。

2.2.3角膜水肿及眼压术后1 d角膜水肿者2例 ,其中1例患者核硬度Ⅳ级,术中使用超声能量大,手术时间偏长;另外1例患者术后高眼压,造成角膜水肿; 术后给予降眼压及高渗眼药水治疗2 d, 角膜水肿明显减轻,术后1周复查时角膜恢复正常透明状态。 眼压升高者11例,眼压28~45 mm Hg(1 mm Hg=0.133 k Pa), 给予穿刺放液、甘露醇注射液静滴、降眼压滴眼液等药物治疗,患者出院时眼压均达到正常。

2.3术中并发症

术中剪除虹膜组织时发生少量出血2例,晶状体后囊破裂1例。

3讨论

并发性白内障是色素膜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75%以上的慢性色素膜炎患者合并有并发性白内障[9,10]。 在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瞳孔充分散大是手术安全顺利的重要条件。 但在临床治疗时,色素膜炎患者反复的炎症发作,以致瞳孔缩小、粘连,甚至闭锁,瞳孔不能充分散开甚至根本无法散大,给手术操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1,12]。

在临床工作中,通常将经散瞳药物充分处理后瞳孔直径<4 mm定义为小瞳孔[13]。 白内障手术过程中 , 瞳孔小导致手术可视范围小,给手术操作带来诸多困难:1撕囊过程中,无法观察撕囊边缘走形,很容易发生囊膜撕裂,甚至造成晶状体悬韧带损伤[14,15]。 2超声乳化碎核过程中,手术操作空间受限,容易误吸虹膜组织,白内障核块皮质残留,后囊膜破裂、玻璃体组织溢出[16]。 超声乳化时间延长 ,释放过多热量损伤角膜组织。3植入人工晶体,前襻不易进入囊袋。术后黏弹剂吸出不彻底,引起术后眼压增高[17,18]。 手术过程中, 如何解除瞳孔粘连,使瞳孔尽可能散大,成为手术的关键。 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1瞳孔缘无明显机化膜,与晶状体轻度粘连,术中前房内边注入黏弹剂,边使用黏弹剂针头分离粘连部位。 或使用调位钩将粘连部位钝性分离开,在补充黏弹剂时,应用黏弹剂的张力和推力将瞳孔散大。 2瞳孔缘有大量较厚机化膜,可以放射状多点剪开瞳孔缘,或连续环形剪除机化组织。3虹膜切开法。自上方瞳孔缘垂直剪开虹膜组织,直达虹膜中周部。 术后再将组织缝合。 4使用虹膜拉钩或瞳孔扩张器机械性的开大瞳孔。 虹膜拉钩将瞳孔扩大为四方形,满足手术需要,撤除拉钩后,瞳孔恢复原来形状。 瞳孔扩张器使用植入器通过小切口植入,在300°范围内将瞳孔扩大,术毕通过小切口取出,不会撕裂瞳孔括约肌,不影响术后瞳孔的大小及状态。

本研究中,对于后粘连只局限于瞳孔缘处,或粘连呈间断多点状,虹膜组织无明显机化膜,笔者采用上述第一种方法,可以将瞳孔扩大,达到手术要求,患者术后瞳孔也基本呈圆形。 而对于粘连不仅位于瞳孔缘,虹膜和晶状体之间也存在严重粘连的病例,虹膜组织僵硬、无弹性,机械性扩张容易撕裂瞳孔括约肌, 笔者多采用瞳孔缘放射状剪开或环形剪开,范围控制于瞳孔缘1 mm。 由于长期的虹膜炎症,此类患者的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功能均有异常,所以瞳孔缘剪开,术后患者也未出现极度的瞳孔散大,基本处于3~ 5 mm。 虹膜放射状切开法 ,由于手术操作复杂 ,术中虹膜断端受灌注液影响,在前房内飘动,易被超声乳化针头误吸损伤。 同时剪开虹膜组织,容易伤及血管, 造成出血并影响手术视野,所以本次研究中,我们未采用此种方法扩大瞳孔。 虹膜拉钩及瞳孔扩张器植入,虽然能有效的扩大瞳孔,达到手术要求。 但操作繁琐,且植入过程中存在损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囊膜的风险。 本研究中,1例患者在植入瞳孔扩张器时,由于弹开过快,局部瞳孔缘发生撕裂,造成虹膜出血。

本研究中,笔者体会到手术时应综合考虑虹膜情况及白内障核块硬度、大小等,决定瞳孔扩大的程度。 同时,娴熟的手术技巧也是此类手术成功的又一关键因素。 连续环形撕囊时,可沿瞳孔缘甚至超过瞳孔缘, 依靠术者经验控制撕囊的轨迹,避免撕囊过大或裂向赤道部;避免撕囊直径过小,以防止术后虹膜与后囊膜粘连。 充分水分离,使得核块可以在囊袋内轻松转动。 色素膜炎患者眼内环境的异常,造成悬韧带也不健康,水分离时,避免注水过快过大,以防发生悬韧带断裂。 由于长期的虹膜炎症造成角膜内皮损伤,患者角膜内皮计数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形态均低于正常水平。 因此超声乳化过程中,保持手术平面控制在虹膜平面下或囊袋内原位超声,远离角膜组织。 采用高负压、低能量,手法劈核与超声乳化针头相配合。 维持前房稳定的同时利用高负压控制核块,避免追逐。 双手协调工作,可用辅助钩阻挡虹膜,避免误吸虹膜,同时可暴露隐藏的核块组织。 吸除皮质时,利用辅助钩显示隐藏的皮质,不要盲目将注吸头深入虹膜后操作。 充分吸出所有皮质组织,避免因皮质残留而诱发色素膜炎。 在植入人工晶体时,适度加大人工晶体的倾斜角度,将前襻及前部光学区直接通过瞳孔区,植入囊袋内,再将后襻轻推送入囊袋内。 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避免人工晶体与虹膜、睫状体等眼内组织接触,减少术后炎性反应。 如果出现后囊破裂,则需根据裂孔的大小和程度,选择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内或行缝线固定。

本研究表明,术前充分了解患者情况,术中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扩大瞳孔;术中谨慎操作,避免对虹膜组织的过多干扰和损伤;色素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手术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手术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45眼视力大于0.1(占86.5%),这些患者术后可生活自理;其中,有14眼视力大于0.5(占26.9%)。 7眼术后视力低于0.1,这些患者色素膜炎病史长,炎症反复发作,部分患者未经过正规治疗,甚至有些患者未行诊治,因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后,才初次就诊。 既往色素膜炎累及视网膜及视神经,尤其黄斑部,造成神经细胞功能严重受损,甚至视神经萎缩, 术后视力也难以恢复。 这些患者术前视力仅为光感或手动,视电生理检查提示明显的视网膜及视神经传导功能不良。 因此患者术前视力及电生理检查可预示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程度。 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术后瞳孔形态保持圆形或近圆形,瞳孔直径3~5 mm,6例患者术后瞳孔不规则。 2例患者术后出现角膜水肿, 其中1例患者核硬度Ⅳ级, 术中使用超声能量大,手术时间偏长,另外1例患者术后高眼压,造成角膜水肿;术后给予降眼压及高渗眼药水治疗2 d,角膜水肿明显减轻,术后1周复查时角膜恢复正常透明状态。 术后眼压升高者11例,眼压介于28~45 mm Hg。 笔者认为眼压升高有以下原因:1色素播散及术后炎症渗出堵塞房水排除通道,造成房水排除阻力增加。 2术中后房内黏弹剂吸出不彻底,黏弹剂残留。 这些患者均为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给予局部降眼压眼药水、甘露醇静滴及前房穿刺放液等治疗后,1~3 d内眼压均恢复正常,且在随诊过程中眼压一直平稳。 本研究中, 1例患者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 ,剪除溢出的玻璃体组织后,将人工晶体植入睫状沟内。

综上所述,虽然小瞳孔给色素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带来诸多困难,但术前准确评估病情,术中采取合理措施扩大瞳孔,谨慎操作,此类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并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并总结色素膜炎并发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过程中的各步技巧、小瞳孔的处理方式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3~9月于西安市第四医院治疗的45例色素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小瞳孔,并存在不同程度的瞳孔后粘连,患者均行超声乳化手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瞳孔,达到手术需要。术后观察并分析患者视力恢复及眼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瞳孔形态均为圆形或近圆形。术后发生角膜水肿2例,眼压升高11例,前房炎症渗出3例,经相应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 色素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手术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瞳孔,谨慎操作,可使手术更加安全有效。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2011年9月~2014年9月于本院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20例 (360眼) 患者。其中男191例 (221眼) , 女129例 (139眼) , 年龄14~89岁, 平均年龄 (54.6±11.6) 岁,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63例 (198眼) , 外伤性白内障46例 (46眼) , 发育性白内障5例 (5眼) , 先天性白内障2例 (3眼) , 其他并发白内障104例 (108眼) 。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手术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 且手术均顺利。人工晶状体选择由PMMA或丙烯酸酯材料制作而成, 常用品牌有美国Alcon、Bausch&lomb德国Zeiss人工晶体。黏弹剂选择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 术毕结膜囊涂布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纱布包盖术眼。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 常规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根据患者病情酌情静脉滴注抗生素, 对于散瞳后虹膜仍粘连患者, 给予球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剂。CIC测定选择聚乙二醇比浊法, 抽取静脉血2.0~2.5 ml进行测试。所有患者随访6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情况, 检测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CIC水平变化情况, 分析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诱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生情况

经过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 320例 (360眼) 患者中11例 (11眼)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 发病率3.06%, 其中发病年龄53~62岁, 平均年龄 (57.8±4.2) 岁, 其中男7例, 女4例。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经过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 3周内炎症均消失, 视力恢复情况良好。

2.2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与未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的CIC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CIC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周, 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的CIC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患者发病诱因分析

11例 (11眼)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均为突然发生, 约在术后15~21 d, 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畏光、流泪、疼痛等, 检查结果显示:结膜混合充血, 房水闪辉, 疼痛感明显, 前房内纤维素性渗出, 人工晶状体表面膜性渗出物形成, 虹膜后粘连, 瞳孔小而不规则, 对光反应迟钝。进一步调查显示:7例为术后2周内劳累或用眼过度, 2例为未按照医生叮嘱用药, 1例为高度近视患者, 1例为糖尿病患者。

3 讨论

迟发性葡萄膜炎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比较滞后的并发症, 相关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多为2.4%~4.2%, 是一种炎症消失后突发的急性葡萄膜炎症, 由于此类并发症相对比较严重, 所以及早预防和准确治疗必不可少。现在多数医师认为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与免疫复合物有关[4], 具体的可能机制是:术后残留的晶状体皮质缓慢释放到房水中, 形成可溶性抗原, 这种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相结合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达到一定浓度, 在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时即可诱发急性葡萄膜炎。但是具体的发病过程仍然不明确。

本院此次研究了320例 (360眼)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可能机制, 结果发现320例 (360眼) 患者中出现了11例 (11眼) 迟发性葡萄膜炎, 病发率为3.06%, 其中发病年龄53~62岁, 平均年龄 (57.8±4.2) 岁, 其中男7例, 女4例。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畏光、流泪、疼痛等, 检查结果显示:结膜混合充血, 房水闪辉, 疼痛感明显, 前房内纤维素性渗出, 人工晶状体表面膜性渗出物形成, 虹膜后粘连, 瞳孔小而不规则, 对光反应迟钝。进一步CIC检测发现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的CIC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 说明免疫复合物沉积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是引发急性葡萄膜炎的重要发病机理。这与赵才等[5]医师的研究结论类似。另外研究还统计了可能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的部分可能诱因主要有术后2周内劳累或用眼过度, 未按照医生叮嘱用药, 高度近视和基础糖尿病患者。但是由于此次研究的病例较少, 尚不能作为确定性依据, 主要为临床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一个病例依据。另外, 本文全部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恢复效果良好, 而对于特殊的患者应该对症下药, 如糖尿病患者应该术前控制好血糖, 术后减少免疫复合物, 另外适宜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与免疫复合物相关, 术后良好休息、适宜锻炼、定期复查、避免过早停药和控制血糖可以有效降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治疗, 临床上局部及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320例 (360眼) 接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 观察患者手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生情况, 动态监测所有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水平变化情况, 分析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诱因。结果 术后6周内, 11例 (11眼)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 发病率3.06%。经过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 视力恢复情况良好。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的CIC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迟发性葡萄膜炎组患者 (P<0.05) , 11例 (11眼)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均为突然发生, 7例为术后2周内劳累或用眼过度, 2例为未按照医生叮嘱用药, 1例为高度近视患者, 1例为糖尿病患者。结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迟发性葡萄膜炎与植入体引发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 术后良好休息、定期复查、避免过早停药和控制血糖可以有效降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率, 出现迟发性葡萄膜炎的患者经过及时有效激素治疗, 效果满意。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小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17) :2641-2642.

[2]何宇梅.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495-496.

[3]张鸿, 张洁.人工晶体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4) :480.

[4]杨静, 马惠杰, 廖凯, 等.晶状体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1, 33 (2) :138-139.

上一篇:物流实验体系下一篇: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