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感范文

2024-07-02

师生情感范文(精选11篇)

师生情感 第1篇

1 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动态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 即教育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和谐师生关系下的教育特点是民主平等、活跃和朝气蓬勃的, 它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教育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 和谐教育更需要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和谐教育的主体。师生间只有和谐相处, 同心协力, 才是推动教育改革成功的进行。现代教育更注重以人为本,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 教育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2 情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人是情感丰富的社会性动物, 情感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心理活动。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情感需要置于仅次于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重要位置, 是先于自尊、认知等需要发展起来的不可或缺的需要。因此, 只有把认识与情感和谐地统一起来, 才能培养和谐的人格。教师与学生作为有丰富情感生活的个体,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可能脱离情感交流而仅局限于教学本身的互动。情感本身具有的独特功能, 可以强化和发展以知识为纽带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首先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强心剂。人的需要是行为动机产生的基础和主要来源, 情感作为个体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主观体验, 激励人去从事某些活动和行为以提高活动效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仅满足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 而且对教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报与激励, 情感的这种动力作用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它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积极组织和调节的效能。可以调节人的感知觉活动, 影响人的记忆效果, 对思维活动也有调节作用。情绪亦可以影响人的创造能力, 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 需要大量发散性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参与, 需要凭借各种灵感、直觉, 而这些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最后情感的迁移功能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增效剂。教师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态度, 而学生所表现出的情感会进一步诱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对老师个人的热爱喜好, 会喜欢老师所教学科, 上课注意力集中, 愿意听讲。反之, 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 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赖的态度,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

3 加强师生情感纽带,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既然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对师生关系的维系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那么就要加强以情感为纽带的和谐师生关系, 而这样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教师一方。第一,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适应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实施人性化的教育教学, 要求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站在学生的角度重新审慎教师的行为, 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倾听学生的心声, 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 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热忱欢迎学生做老师的督导员, 教师如果能坦率地承认错误, 在学生面前, 学生不仅不会有贬低教师的意思, 反而会使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信的, 从而使学生更加尊重老师, 从心底上的认知老师是我的知心朋友。第二, 教师应该不断培养职业认同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最基本的, 核心部分是爱的情感, 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真心的关怀, 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热爱。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这一职业独特的情感, 来源于教师对于职业的喜爱和认可, 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作为主导作用。在现实教育中, 教师往往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知识的搬运工, 忽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也不考虑学生的问题, 视教学就是简单重复的工作, 使整个课堂缺乏生气。作为教师, 更应该反省自己, 关注学生, 认识到作为教师的价值, 实现教育价值的体现和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发挥。因此,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 而是心与心的沟通, 爱与情的交融。第三, 教师应加强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要扩大课堂以外情感沟通的渠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 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沟通的重要阵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认知和情感循环回路, 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一是通过认知信息回路调节情绪, 这是众所周知的促进情感的方式, 教师可以选择和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内容有趣味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通过情感回路调控情感, 教师要善于情感的自我调控, 包括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自身情绪状态的情感调控, 以及对学生的情感调控。教师对于所教学科的热爱之情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学科以及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善于把握自身的情绪状态, 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热忱、愉悦、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 能够为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创造最佳的情绪背景。教师懂得尊重信任学生, 善于欣赏、激励学生, 将对于学生的热爱恰当恰时的表现, 无疑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课外的交流能够丰富师生的情感交流, 课外的交流可以采用qq、电子邮件和任课教师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进行, 这些方式拓宽了交流的途径, 使师生交流的内容更加深入和丰富。第四, 尊重大学生个体需要, 重视开展个别教育。大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逐渐增强, 需要多样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 在教育教学中, 必须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所了解, 对现实有清醒认识, 对学生的随机问题有足够准备。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个体需要, 才会使更多的学生体会到教育是解疑释惑的, 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是自己健康成长需要的。

良好师生间情感纽带关系的建立对教育教学, 特别是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对学生人格、思维、价值观、良好习惯的养成影响深刻。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相互激励的师生关系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一样是受益者, 师生间良好的信息交流和心理互动, 学生自尊和求知的需要得到满足, 教师受到学生的尊重, 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卓有成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高度重视师生情感纽带关系的和谐, 在实践中理解尊重信任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找出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余莉琪.浅议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关系[J].警官教育论坛, 2006 (2) .[1]余莉琪.浅议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关系[J].警官教育论坛, 2006 (2) .

[2]郑苗苗.论教学中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J].教育艺术, 2008 (1) .[2]郑苗苗.论教学中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J].教育艺术, 2008 (1) .

[3]汪如春.关于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3]汪如春.关于建立情感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师生的情感关系与伦理关系 第2篇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教育关系。而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伦理关系是社会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学生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和应该得到的权利的规定。这种规定是一般的、非个人的。也就是说,它规定了“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色在互动过程中应有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任何人,只要承担了“教师”这一角色,他就“应该”按照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去思考、体验和行动。同样,任何人,只要处在“学生”这一位置上,就必须按照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去思考、体验和行动。任何时期,社会对于师生相互之间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和享有的权利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实施新课程条件下,“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是对新型师生关系的一种规定。它反映了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社会对于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情感关系也有明确规定,如“尊师爱生”是我国各个时代对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社会要求和期望并不简单地决定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及特定的互动对双方产生的实际影响。师生之间如何互动,互动中真正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体验,以及如何表达这些思想、体验,都取决于个体对角色的理解,是一个由内在的心理过程支配的行为过程。正是这种过程,对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当某一个教师与某一个或某一些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实际的互动,如上课或辅导时,情感关系就发生了。情感关系是个人化了的,是处在特定社会位置上的个体之间在进行互动时所产生的体验(如快乐或痛苦,满意或不满意,自豪感或内疚感等)和各自体验的表达及交流。由于情感对思想、行为既具有组织作用,又具有推动力量,因此,社会的要求最终能否被教师接受和理解并体现在行为中,深受教师的情感的影响;同时,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要求能否被学生接受、理解并体现在行为之中,也深受学生情感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既是教师情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情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联系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是推动师生之间理想的伦理关系得以实现的巨大力量。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随着教师和学生角色关系的形成而建立起来的,当一个取得教师资格的人以教师身份与学生发生互动时,伦理关系就出现了。但是,情感关系的产生较为复杂,伦理关系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情感关系的建立。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孩子是神圣”。这句话所暗示的是,对自己的孩子的爱,受个体内在、先天的某种需要的支配,而对别人孩子的爱受理性和意志的支配,并体现出个体的道德的水准。这正是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建立的根本所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在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培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很难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爱。这既是由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也是由于教师与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所决定的。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质量可以用客观标准加以测量和评价,如社会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要认真钻研他们所讲的学科等,都可以采用这样那样的标准和方法加以客观评价。但是,情感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互动双方的内心体验,无法完全用外在的、客观的标准加以评价。教师对学生所表现出的极高热情,是出于他对学生的深深地关爱还是出于自我表现的需要,或者只是当意识到他人在注意他的行为时做出样子给人看,这是别人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同时,也只有在长期的互动中被学生所实际地感受到。

精心打理师生情感账户 第3篇

作为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友善、健康的师生关系,通过理解、尊重、赞美、关心等方式,不断为自己的情感账户充值,而不是通过批评、指责、需求、命令等方式去支取情感,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来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信赖的教育联盟,以帮助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日常工作中,不妨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精心打理好自己与学生的情感账户。

存储师生情感,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李镇西老师也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教师,可以允许你不爱学生,但你必须尊重学生。所以,尊重学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前提,也是立身从教的道德底线,更是存储师生情感的基本方式。对学生来说,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尊重学生也是一种自我尊重。不尊重学生,较多地使用批评责罚的武器,就是在支取师生的情感,当情感透支到一定程度,轻则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重则易使学生或教师失去理智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蠢事。

例一: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不尊重学生的教师这样说: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

学生: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老师:公共汽车坏了,别人坐的车怎么不坏,单单你坐的坏?我看你还是跑着回家吧!

再看同样的事情,尊重学生的老师看到学生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问:看你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

学生:半路上公共汽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来了。

老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同样一件学生迟到的事,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得到不同的教育效果。第一位老师,站在学生的对立立场,对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当然不会服气,嘴上不说,心里已经和老师对立起来,这样的教育行为明显是在向学生的情感账户中支取情感。第二位老师,有一颗爱护学生的心,能体会学生的难处,站在学生的立场,说出的话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在向学生的情感账户中存储情感。小小的一件事,表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教育艺术。

存储师生情感,要以关爱学生为根本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人的生命为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作为教师,不能肆意侮辱、责骂、讽刺学生,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还要在学生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或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采取救助措施来存储情感,而不能采取漠视不管的态度去支取情感。

例一:一位女学生没有穿校服,教师看到后厉声责问:“你怎么不穿校服就来了?”

“我把校服洗了,今天还没有晒干。” 学生回答。

“谁让你洗校服了?”

“我的校服脏了。”

“脏了?脏了就不能穿了?”老师怒目而视,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呜……,穿不穿校服不用你管,我就不给你穿了,你能把我怎么样吧!”学生哭着夺门而去。

此案例中女学生只是没有穿校服,这其实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何况学生不是忘记了,也不是故意没有穿,而是确实不能穿着湿漉漉衣服来上学。而老师的责问明显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故意找茬,其实老师不妨这样对学生说:“今天学校要检查各班穿校服的情况,这你是知道的,因为你,我们班可能会被值周生扣分,优与劣可能仅此之差,你对整个班集体来说真的很重要。”老师如此的一席话,犹如在学生面前摆了一面镜子,能够使学生深刻省思个体行为和整个班集体的关系,同时老师言语中传递的尊重、信任和渴望的态度更是一个存储师生情感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存储师生情感,要以牵挂惦念为天职

首先,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情感。允许学生有情感并能与学生产生共同心理,才能使教育教学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发展。优秀的教师绝不漠视学生的情感,而是时刻以强烈的爱心、敏锐的感觉,去捕捉学生情感起伏的纤丝变化,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予以矫正和疏导,进而存储师生情感。

其次,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和家长。关注的实质是关心、牵挂和惦念,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情感储存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和家长从细微之处去感觉教师是尊重他们的,是善解人意的。一声问候、几句寒暄,可以一下子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也创设了一种美好和谐的家校关系,何乐而不为呢?看似细微的关怀和惦念,无时不在以滴水穿石般的力量凝聚人心,存储情感,助推师生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再次,教师要乐学生之乐而乐,忧学生之忧而忧。优秀教师的心中总是装着学生,下课宁愿和学生在一起游戏玩耍也不想回办公室胡侃神聊,学生的悲喜便也了然于胸。教师愿意亲近学生,愿意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学生就会把老师当作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朋友,只有这样的行为才是主动存储情感的过程。

存储师生情感,要以主动交往为纽带

要想在师生之间存储情感,教师就要主动和学生交往,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牢记学生的名字、课前早些进班、课上多下讲台、下台多参与讨论;自习课多进教室、课下多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对于内向型的孩子,教师更要主动关心交流。此外,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写教育日志,创建班级日志,开设教师个人QQ空间及博客等方式,主动为师生交往创设机会和平台。

存储师生情感,要以仁爱宽容为原则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储存情感的方式。公正的教师教学生学会公正,宽容的教师教学生学会宽容,对学生充满期待的教师才能以心灵赢得心灵。从青少年的需求和发展特点来说,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渴望得到尊重与赏识。因此,多鼓励、多欣赏学生,以仁爱宽容为工作原则,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永远生活在希望之中,这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存储师生情感的最佳方式。

4月1日这天,初中二年级的英语老师陈老师像往常一样到三班去上课,可今天和往常不一样的是陈老师的心中多留了个心眼:因为今天是愚人节,备不住学生会出什么幺蛾子来捉弄老师。走到班级门口,往常敞开的门虚掩着,陈老师的眼睛往上一瞟,果然发现门框上方放着一个盛土的簸箕,于是她用脚轻轻地推了一下门,一片飞扬的尘土过后,簸箕也咣当掉在了地上。陈老师捡起掉在地上的簸箕,心里不免觉着学生的玩笑开得似乎大了些。像往常一样师生问好,陈老师开始了本节英语课程的教学。讲着讲着,当陈老师需要课本领读的时候,却发现平日放在讲台上的课本也没了踪影。这一定又是学生的恶作剧。只能凭着自己的记忆来教学了,乘机也让这帮孩子领教一下自己的厉害。班里的调皮生小吴是这系列恶作剧的始作俑者,他见两计不成马上又生一计,站起来对陈老师说:“老师,校长在外面找您呢!”没想到陈老师根本不为所动,示意小吴坐下,继续她的课堂教学。新授部分结束后,陈老师安排学生做练习,就在大家专注地做题的时候,陈老师走到小吴面前对他说:“小吴,你妈妈在外面等你,找你有事呢。”小吴哪会想到陈老师是在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他兴冲冲地跑出教室根本没有见到母亲身影,这才醒悟到自己被老师给愚弄了。从此以后,小吴和他的那帮调皮哥儿们对陈老师佩服的是五体投地,谁也不敢再在陈老师面前耍小聪明,使坏心眼了。

通过此案例,教师更加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和尊重,原因在于教师通过自己的宽容之心来自觉地存储师生情感,才能换来了师生间更加亲密和谐的师生感情。

习惯于通过教育爱储存师生情感的老师,他们往往不怕学生有事,反而会珍视每一次师生交往的绝妙机会,巧妙地将教育事故转化为存储师生情感的教育故事。这样的教师,即使有些事情处理得不是令人十分满意,或自己的言行偶有不慎,相信有了自己平时精心打理的情感账户中丰实的情感余额作保障,也容易转被动为主动,化干戈为玉帛,变苦恼为欢笑,让教育出现柳暗花明的另番景象。

论职校师生情感关系 第4篇

一、师生情感关系现状的分析

1. 职校学生的特点。

(1)多数学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不强,不够踏实。(2)心理较脆弱,自尊心强,情绪易波动,偏激易冲动。(3)个性强,有一定的表现欲。(4)有上进心。(5)是非观念强,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一定的是非鉴别观点。(6)思想不成熟,有危机意识,能预感到生存压力,表现为苦闷、焦虑和无助,寻求理解与开导。(7)精力充沛,活动表现积极。

2.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期望。

(1)严格:大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对自己严格要求,但自控能力较弱,寻求教师的督促,然而没有学生期望教师是严厉型的,说明学生期望教师的“严”是有情感色彩的。

(2)和善:学生期望教师平易近人, 耐心细致, 感情上易接近。在许多情况下学生有与老师沟通的动机,但常因教师不经意的不当言行打消了学生与之接近的念头。

(3)真诚:学生期望教师成为自己的真诚朋友。教师工作中与学生有没有真诚的情感交流,学生是能感觉到的,这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果。

(4)正直:学生期望教师是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私的人,良好的品行是一种人格魅力,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与信赖。

(5)公平与信用:教师处理问题是否公平,言行是否讲信用,学生都会用内心的天平来衡量。教师处理问题不当,往往会在一部分学生内心激起强烈的反感情绪。

(6)才能:学生期望教师是才华横溢的,教师有才能,学生才会信服与崇拜教师,教师才能赢得应有的尊敬与威信。

(7)理解与宽容:学生期望教师有宽广的心胸,能理解与宽容学生,有时候学生犯错误,可能只是因为心情不好发泄一下情绪,或者不经意地失误,可是让老师抓到了就是一通狠批,上纲上线,简单粗暴地用强力打压,反而造成了对立情绪,拉大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8)平等与尊重:学生虽然明白师生角色的差异,但同时又期望教师能给予起码的平等与尊重。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即使是对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在“尊重一个人”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师很难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

二、师生情感的培育与发展

师生情感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学生对于教师的情感期望是朴素的,潜意识的;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取向则是发自于教师的教育觉悟,蕴含了情感培育的教育目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发展师生情感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之间情感氛围。

1. 开好主题班会。

新生入校组班后,开一次师生交流主题班会,班主任主持,所有任课教师共同参与,来个“合家欢”。请同学们谈入学体会、当前打算、未来设想,以及对各任课教师的期望。教师介绍学校情况,做自我介绍,提出期望和要求,尽快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此后,在恰当的时候不失时机地开好类似的主题班会,建立一条固定的师生交流渠道,不断巩固与发展良好的师生情感。

2. 组织各类师生共同参与活动,融洽师生关系。

中等职校没有沉重的升学压力,有更多的开展课外活动的时间与条件。开展各类师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改变相处方式,体现民主平等。

要做到民主平等,必须认识到传统的师生相处方式的缺点与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比如找学生谈心,常规是将学生请到办公室,如果换一个谈话环境,如班上、在操场边、学生宿舍,或放学路上,其结果往往可能就大不相同。由于是私下的性质,心理感受更平等可近,感情培养效果更佳。

4. 尊重与理解学生,合理处理师生矛盾。

当师生相处发生矛盾与冲突时,教师若站在管教者的位置上看待,矛盾被认为是学生对教师的违抗、挑衅与冒犯,教师往往怒不可遏,必欲对学生施以严厉惩罚而后快,结果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以后教师对他的教育将遭到其心理上的拒斥,形成难以挽回的情感损失。事实上,许多情况下学生犯错误、冒犯教师,其出发点也许仅仅是因为不小心,或是情绪控制力差而一时渲泻。教师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先不与学生争执,待其冷静下来之后再接触。从尊重、理解的角度出发,先自我批评,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来折服学生。在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换位的体会与讨论,教学生学会体谅他人的感受,从而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与情绪负责。通过这样的角色变换,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重新拉近师生感情,并使学生更加趋于成熟与理智。

5. 进行心理引导,维护学生的自尊。

让课堂成为师生的情感场 第5篇

让课堂成为师生的情感场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学生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学生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同样充满着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飞扬,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良好而健康的个性品质与修养,意志坚定,情绪饱满,身心愉快,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呢?陶醉自己  感染学生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我相信血管里流淌的是血,泉眼里流淌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当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抛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的产生。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一下: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感染学生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了。理解学生  让师生的情感心灵相通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现在的小学生是很具时代特征的一群孩子,他们生下来接触的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加上做家长的注意了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使得我们的学生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求知欲强、个性鲜明。在具备这些优点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因为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小就有优越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多动、任性、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等娇生惯养的特点。面对这些,教师要努力解读学生,理解学生的想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善待学生质疑,不可搪塞或冷处理,要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幼稚观点,教师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引导,肯定点滴见解,必要时,可参与学生间讨论。要坚信每个学生都会成才,用积极、期盼的情感和态度去感染学生。“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把“口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表扬少批评,善于捕捉每位学生的“小小进步”,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场”,达到“情知协调”的理想境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nbs

[1] [2] [3]

中职课堂师生的情感管理 第6篇

一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的重要性

1.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 师生情感的交流与管理是其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借助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信任教师, 愿意接受教师教授的课堂内容, 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身体情况和心理情况的关心, 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真切的关怀, 有利于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教师是又敬又怕的, 而一旦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后就会减少对教师的恐惧程度, 增加亲切度, 也就相应地提高了教师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 在教师和学生共存的中职课堂中, 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课标改革后, 教育部对学校课堂教育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在三者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难实现的目标。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情感目标,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凭借其过硬的知识功底安排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着重讲述, 在原本的教学体系上实现自我创新, 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视频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

3. 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

传统的中职教育体系中, 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化趋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是否能够全盘接受其讲述的内容, 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述, 并且教学内容大部分是与学生现阶段心理素质和心智发育不符的社会实践内容。在传统中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 学生被强硬地灌输了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技能, 却忽视了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 导致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即便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也会因为其低劣的职业态度和就职行为最终失业。因此, 在现代的中职院校中, 师生情感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传统教育体系带来的消极影响, 使得学生接受的社会技能与必备的职业素养相辅相成, 共同进步。师生关系的缓和和情感的管理有利于借助教师的自身行为引导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帮助学生增加其素质储备, 促进学生健康、积极的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师生情感的影响因素

师生情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即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管理者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或社会技能的掌握, 反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培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导致现今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极不融洽, 师生冲突时有发生, 甚至还会出现动手打人的情况, 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也会对整个中职院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教师来说, 影响其与学生关系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的素质不高, 由于教师自身不具备相当专业的职业素养, 无法发自内心地对教育学生的活动产生热情, 也就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关心, 产生逆反心理。而教师则在学生不配合的行为中更加忽视了对师生情感的管理, 最终造成师生情感的缺失。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初中毕业的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对于事物的好坏判定不是十分明确, 同时还具有着逆反心理。对于教师的课堂活动, 学生下意识地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无形中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僵化。

三师生情感管理的原则和措施

1. 师生情感管理的原则

在中职课堂中, 师生情感管理的原则为正向原则。通俗来说, 就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管理必须是积极向上的, 作为正能量存在于课堂教学体系之中。长此以往, 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社会生活能力, 还能促进教师知识储备的更新换代,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赢。具体来讲, 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是刚结束初中生活的学生, 对于社会实践的了解程度不深, 无法抵御其他社会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此时, 学生的不良情感往往就会毫无预兆地爆发出来, 而在师生情感管理的正向性原则的指导下, 教师就需要及时地对学生不良情感加强控制, 避免学生的个人情绪影响到整个教学活动。

有时, 教师不仅仅要帮助学生控制其不良情感, 还需要控制自身的情绪。为人师表的指导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有着强大的导向作用。当然, 教师在对不良情感控制的同时, 还要积极地宣传健康向上的情感, 利用情景再现和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对学生未来可能经历的工作面试和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还原,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给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帮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知, 促进师生情感正向化的实现。

2. 师生情感管理的措施

第一, 促进师生情感的释放。在课堂的教育过程中, 师生情感的正常释放是师生情感管理的基础。只有帮助教师和学生牢牢地掌握情感释放的渠道和方法, 才能使得师生情感在释放过程中达成统一, 加强教师和学生间情感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师生情感的正常释放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增强对学生的引导力, 借助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其未来的前进方向和社会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 以现阶段的社会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2) 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度, 使教师真正融进班级中。

第二, 加强师生情感的交融。得到充分释放后的师生情感还需要借助强大的外界推动力实现两者的交融, 而外界推动力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此时,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师生情感管理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体制以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对于教师来说, 则需要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并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无微不至的关心, 发自真心地关心学生, 使学生更加信任教师, 促进师生情感的融合。从学生角度来讲, 学生应该做到充分地理解教师, 提高学习的热情, 为自己的未来打好基础。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推动, 加快师生情感交融的脚步, 实现中职院校师生情感的有效管理。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阶段的中职院校管理体系中, 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其发展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师生情感的管理问题。师生情感一旦处理不好, 就容易出现师生冲突, 严重者还会引发非常大的社会影响。为了解决我国中职院校师生情感的管理问题, 本文从中职院校师生情感的重要性为着陆点, 深入分析了现阶段中职院校师生情感的影响因素, 并对此提出了师生情感管理应秉承的正向性原则和充分释放情感以及加强师生情感融合的措施, 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中职院校师生情感的有效管理。

摘要:中职院校的课堂中, 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深浅和受教育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对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管理进行了分析, 希望为我国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的培养和有效地管理建言献策。

关键词: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管理原则

参考文献

[1]江文龙.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情感管理策略探析[J].职教通讯, 2014 (11) :72

[2]曹荣.浅谈中职课堂师生情感管理[J].交通职业教育, 2014 (3) :37

[3]陈善荣.浅谈中职班主任工作的情感管理艺术[J].传承, 2012 (6) :89

[4]陈继红.浅谈中职计算机机房课堂教学管理艺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5) :264

[5]丁丽虹.中职课堂师生互动促进有效教学探析[J].科教文汇, 2010 (21) :70

[6]白钰.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情感艺术探讨[J].才智, 2014 (29) :114

如何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第7篇

一、班主任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教师实施有效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爱是教育的灵魂。在教育过程中, 爱始终激励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爱令智生, 屡见不鲜。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是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有爱才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把爱施于不同性格, 不同水平, 不同表现的每个学生身上, 使他们都在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交往。尤其是后进生, 真心诚意地热爱他们, 关心并亲近他们, 经常到他们中间促膝谈心, 交流思想,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消除师生隔阂与对立情绪, 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化, 逐步出现师生互敬的可喜局面。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献出全部爱心, 才能用真心去爱, 用真意去待, 用真情去教学生, 以真挚的情感赢得学生的信赖, 以炽热的情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心贴近了, 情感沟通了, 学生被教师的爱所融化, 愿意接近教师, 尊重和爱戴教师,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班主任要尊重学生

教师不能把学生仅仅看做是考试的机器与数的符号, 而要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 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控制情绪, 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教师只有尊重每一个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 而社会阅历浅, 心理上比较稚嫩, 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 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 班主任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 帮助他们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分析。

从大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 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 但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厌学:一些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注意力分散, 上课不认真听讲, 情绪消极, 作业敷衍了事, 学习效率低下, 考试及作业的错误率很高。

逆反: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 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激怒:这类学生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 情绪很容易波动, 如生气、急躁、发怒等。这类学生报复心强, 常有干危险事或愚蠢事的冲动, 事后冷静下来后又后悔。

社交恐慌:一些学生对社会交往行为产生强烈的恐惧, 往往寻找借口回避, 即使是和家人、老师、同学在一起也感到不自在, 这类学生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 稍有不顺心的事情, 便独自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 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

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应采取积极措施, 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才愿意和教师交流合作, 才喜欢、尊重教师, 对教师说心里话, 感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 在教师面前没有包袱, 教师的话愿听, 教师的课愿学,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简单、幼稚, 观点多么可笑、荒谬, 言辞多么尖锐、激烈, 教师都要耐心适度地进行科学解答。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知识是多么的渊博, 胸怀是多么的宽广, 赢得学生的敬重, 信赖, 从而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

三、班主任必须理解学生

鲁迅先生对于儿童的教育曾说:“开宗第一, 便是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 才能调悉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里想些什么, 怎样想, 为什么这样想, 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基础。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使自己的心理和学生心理同位, 积极地给予学生鼓励、肯定, 从而增进师生感情。这样产生出巨大的积极向上进取的动力, 使学生摆脱困难。同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谐统一, 会使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不断增强。

四、班主任要信任学生

如果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 那么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任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感到自己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 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及对教师的渴求, 从而使教师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凝聚力, 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 接近教师, 扩大了师生间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知识、才华、能力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和学生共同探讨科学知识,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和他们共同体验生活的欢乐与优愁, 了解其心灵的秘密, 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而言之,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 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心中, 倾听学生的呼声, 在学习交往中, 辨证地处理好彼此情感, 艺术地使双方感情畅通交流, 产生和谐的心理效应, 让学生沉浸在情感氛围中, 真正体悟到教师的关心, 爱护, 实现师生之间心心相通和情感相融, 建立民主, 和谐, 融洽的师生关系。

浅析班主任工作中的学生心理健康教

◇王远驰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特殊性和规律性, 因此教育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学校要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医生,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他们矫治和预防心理失调与心理障碍, 教会他们自我心理保健。通过评价自我, 认识现实、正视逆境、自信待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 建立良好的人限关系, 劳逸结合, 科学用脑, 提高学习效率, 保持健康情绪, 克服不良心境。

二、通过活动, 培养健康心理

一方面, 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加营养, 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 传授知识, 指导学生总计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观赏体验大自然、文学艺术、社会中的“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懂得人生的真正价值并满怀信心地去努力奋斗。另一方面, 教师可遵循趣味性、可行性、发展性的原则, 采取制定计划、保证时间、人员和场地, 积极宣传、及时指导和认真总结的操作策略, 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健康心理。通过自主训练, 培养学生自主处事的心理品质, 克服依赖心理;通过志向训练,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克服惰性心理;通过情感训练, 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心理品质, 防止闭锁心理。

三、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营造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氛围 第8篇

《孔乙己》课例二:“假如有人偷了你一本书, 你应该如何处治他?”“假如一个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偷了你家一本书你该如何处治他?”“一个饥饿的老人偷了你家一个不值钱的东西, 你该如何处治他?”一连串的情景假设, 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各抒己见。但见老师, 一声长叹, 怒不可遏地说:“偷东西固然可恶, 但是如果有人对一个因饥饿而偷对老人又是写检查又是打, 还故意打折他的腿, 打成残废, 你的心情如何?”

在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案例一的尴尬和疑惑:原本语言优美, 或情感浓郁, 或哲理耐人寻味的文章, 学生自读时入情入境, 感叹扼腕;教师在备课时亦感觉能引导学生入情入理地作精彩的分析、品评、欣赏, 但实际的课堂却是学生不语, 老师焦躁, 高潮不起, 死水一潭。

原因何在?我发现生动活跃的课堂, 教师常常情感充沛, 听其言, 如歌如诉, 妙语生花, 似看画, 如听诗, 文本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情景如临其境;高潮不起的课堂恰好相反, 缺乏一个“情”字, 教师的教学语言平淡无味, 文章作者的情感教师自己有时也不能准确感受, 何言传递给学生, 何言感染学生?

一、“商量”、“共研”达成学生情感的共融的基础

我从教20年, 起初5年的教学, 在课堂上海阔天空地讲课, 自认为生动有趣, 可是学生无动于衷。一个难得的机会听了钱梦龙老师的《导读的艺术》的讲座和《论雷峰塔的倒掉》、《死海不死》、《寓公移山》现场教学, 我认识到师生没有交流、商量, 感情没有共鸣的教学是不可能出彩的。于是我深入到学生中去, 经常在备课前, 先问问学生, 具体感受体验他们的情感信息, 让学生也向我敞开思想情感的大门, 以达成教学情感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同时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方法:作业是自己根据实际确定与由老师统一留结合, 作文学生自己批阅与同学互批、老师批相结合等, 从而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学生充分体验了做学习主人翁的情感, 师生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区域, 师生想的都是如何教与学, 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率, 学生有了持久的牢固的学习愿望, 课堂魅力便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 当我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了“金钱”二字后, 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他说:“我认为本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于勒没有被带回家, 难道就是菲利普夫妇的过错吗?他们就没有难言之隐吗?换成是我们就一定带回家吗?”其后我就让学生就他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学生发言积极, 课堂活跃。课后有学生说:“这才是我们的课堂。”我问他们为什么。学生说:“我们虽然知道你讲的有道理, 但是我们想的就一定没有道理吗?我们的情感与你的认识统一了, 我们才觉得有话要说。”

二、抓住情感共鸣的切入口是语文课堂魅力展现的基点

有人说, “教师的情感不只是自己的”, 的确, 教师的情感更是学生的。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读而不悟, 启而不发, 悟亦不言的现象。其实究其原因是我们“点不中穴位”, “发而不能动起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本以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应该有所感、有所悟, 然而, 学生一言不发。见此情形, 我就尽力声情并茂地范读了一遍, 发现学生似乎有些触动, 因为, 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写些了什么。顺势我又示范性地说:“十几年了, 我每每读到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 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 又想起祖母,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 ‘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就感慨万分, 不仅读出朱自清当时家境的凄清和丧失祖母的悲伤, 读出朱自清的父亲安慰他时的深深的父爱及其自给的坚强, 而且似乎看到了30年前家父家母去世时, 年幼的我和哥哥的悲凉和伤痛……”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的话刚落, 一位同学站起来道:“老师, 我没有你的遭遇, 但是这句话对我也十分有感触, 我也看到了十几天前父亲离开我们时, 我家的……” (该生哽咽, 我示意其坐下) , 其后学生纷纷发言。

这个课例固然是一个特例, 但说明学生感情触发点来源于教师对课本凝聚的感情的深刻理解。教师阅读课文, 感知课文作者感情的过程需要教师精读文本, 感知形象, 是通过联想、想象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过程, 与作者产生情感交融的过程。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十分重要。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 “因势利导”确实是引导学生把“心”带入文本, 形成情感的共融, 展示课堂的魅力。

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杜牧《泊秦淮》、莫怀戚《散步》等凝情聚理的诗词文章, 如果教师不能找到情感传输的切入口,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可能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

三、读, 是最好的情感“接力棒”

教师如何出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文本时触发的感情得到深一层的挖掘, 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呢?

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万法之法就是“读”, 读, 是最好的情感“接力棒”。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 语调的抑扬顿挫, 语气的丰富变化, 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 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 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无论是诵读, 还是默读都要以情发声, 以情带语, “因情制宜”, 或豪放、热烈, 或安闲、恬静, 或清新、淡雅, 或轻松、欢快, 或凄然、悲切……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又有利于学生情感发展。

前不久, 我在两个班教授了《沁园春·雪》, 第一个班的学生素质明显不如第二个班, 但是由于我开场就是豪放激越的朗读, 学生的思想感情似乎随着我的朗读渐渐与作者的情感融汇到一起, 师生共同沉浸在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中, 可能是情字为先, 学生在那一节课, 似乎变得聪明了, 一向“死气沉沉”的班级, 那一节课出奇地热烈。反之, 原以为素质好的班级, 因为我咽喉炎发作, 没有自己朗读, 结果在课堂上虽是绞尽脑汁想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 但还是收效甚微。可见声情并茂地读, 的确能激发学生, 感染学生, 是语文教师传递感情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

其实不仅是语文教师, 其他所有的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情感修养, 形成富有个性的情感表达风格, 使自己的教学达到艺术境界, 这样在课堂上才可以尽展课堂艺术魅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遇到原本语言优美, 或情感浓郁, 或哲理耐人寻味, 值得玩味、品评、欣赏的文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高潮不起, 死水一潭。本文意在通过对具体课例与名家课堂的理解与分析, 找到展示语文课堂魅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营造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氛围, 从而走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或不当的表演式的活跃的误区。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共鸣,商量共研,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人教社, 1985.

[2]赖配根.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人民教育, 2006, (23) .

[3]探寻失落的语文激情.基础教育课程网文章, http://jcjykc.cetsp.com/Post/ShowArticle.esp-ArticleID=3657.

[4]滕英超编著.中学语文教坛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6.

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帐户 第9篇

教师的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班级管理和德育工作要想达到理想结果, 教师必须首先获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亲近, 他们的教导也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尊重和亲近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潜意识的“情感帐户”。

一、情感帐户及其意义

情感帐户可以理解为儿童与其他人交往中所产生的情感关系结果的累积。一般而言, 他人对儿童的信任、关爱、尊重等往往能够使得儿童产生积极情感, 如兴奋、快乐、尊重等;而忽视、轻视、恐吓等则会使得儿童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 如焦虑、忧愁、胆怯、畏惧等。儿童的情感帐户大致等于双方交往中产生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和。

对于特定的学生而言, 如果从某个教师处得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 则关于该教师的情感帐户的余额为正值, 否则为负值。情感帐户为正值的教师容易获得该学生的亲近、喜爱、信任和服从, 而情感帐户为负值的教师则容易被学生所畏惧、厌恶或拒斥。

情感帐户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隔代亲现象。隔代亲一般指的是儿童往往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关系更为亲密一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父母往往工作较忙, 对孩子无暇关注, 或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比较严格, 令孩子有些畏惧, 等等。抛开这些因素不论, 祖辈与父辈在对待儿童的问题上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对儿童的情感关怀上。也就是说, 祖辈也许更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关心儿童, 而且这种关注、关心往往是无条件的, 祖辈们相对而言对儿童的各种表现更为宽容、豁达。这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投入, 在儿童的情感帐户中是一笔巨大的存款, 儿童当然愿意靠近祖辈。抛开其中的无原则的溺爱等因素, 隔代亲现象折射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积极的、恰当的情感投入可以换来同样的回报。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实现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又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缺乏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很难取得好的成效。而在这种关系中, 情感关系无疑是核心之一。很难想象一个被学生拒斥、厌恶、恐惧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我国传统文化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刻的理解, “亲其师, 信其道”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师生关系情感帐户的加减法

目前教育实践中的师生关系并不理想, 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较为紧张, 许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情感帐户可能为负值。情感账户如同真正的银行账户一样, 投入的越多, 能支取出来的就越多。不管是否能够意识到,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本细腻而敏感的情感帐户。教师增加自己在学生情感帐户中的“存款”,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品德等的健康发展, 而且能为以后的教育增添“筹码”, 增强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力,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效果。

1. 教师增加在学生情感帐户中的“存款”的方法

(1) 礼貌表情和用语。早晨见面时的一声问候、偶然相遇时的一个微笑、在肩膀上的一次轻拍都能使得学生的内心充满温馨和满足, 都足以在孩子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这些礼貌表情和用语看似简单, 却能够在细微处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美国学者罗尔斯认为:“自尊是一种基本的善。倘若没有自尊, 恐怕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做的, 即使一些事情对我们有价值, 我们也缺乏追求它们的意志。”[2]能够获得教师的尊重和关爱, 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又可以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之一。

(2) 充分信任。不轻易怀疑学生的言行, 不轻易为有些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即使怀疑学生的言行, 也不要把这种怀疑写在脸上, 更不要轻易地戳破孩子的谎言。没有人愿意被别人看作“坏人”, 学生也不例外。一个经常被教师信任、被教师当作“好学生”的儿童, 比一个经常被教师当作“坏学生”、经常被教师批评的儿童, 更愿意遵守规范。当众挑破孩子的谎言, 可能会激发学生的自我防卫意识, 在内心深处产生敌意, 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学生能够从教师处获得信任, 其内心就会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一般而言, 学生不会轻易破坏这份美好的感觉。

(3) 沟通、理解和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挫折, 教师应从教育者的角度, 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出谋划策, 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渡过危机。而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习惯于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问题, 避免自我中心, 避免苛责学生。孩子毕竟是孩子, 思考不周全, 甚至出现错误都是难以避免的。幼稚当然不值得称道, 但也不必如临大敌。如果学生不幼稚了, 还用得着教师吗?如果学生、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理解, 内心就可能会充满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4) 信守承诺、勇于道歉。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兑现, 即使不能够实现, 也应该诚心诚意地向学生说明原委, 以得到学生的谅解。一个不守信用的教师当然难以获得学生的信任。道歉能够显示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 以及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道德价值和示范作用, 或获得学生由衷的敬佩。

(5) 赞扬和鼓励。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自我超越都应该获得教师由衷的赞扬和鼓励。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 这种赞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 有利于学生的正确言行的巩固和完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或变化, 尤其是如果能够发现学生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优点和变化, 学生就会产生类似于“遇到知音了”的积极情感反应, 对教师充满感激和敬重, 并提高自尊感受。

2. 教师的有些言行则会减少在学生情感帐户中的“存款”

(1) 冷漠的表情和用语。见到学生时面无表情, 或者带有不耐烦、轻视、忽视甚至蔑视的表情。与学生交谈时用词过于简洁, 而且大部分用词和语气缺乏积极的情感意义。比如学生回答完问题的时候, 有些教师眼睛不看学生, 面部没有任何表情, 甚至带有冷漠、轻视的表情;而有些教师注视学生, 目光柔和, 同时伴有期待、赞许、甚至惊异的表情;学生回答完了之后, 有些教师只有简单地“嗯”、“坐下”等用语或反应, 而有些教师可能会说“嗯, 真是不错”、“你说得真好”。不同的表情和语词所代表的情感意义有很大的差异, 两相对比, 前者实行的是情感帐户的减法措施, 而后者进行的是加法。

(2) 要求苛刻, 永不满意。很少甚至从来不肯定和表扬学生, 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 总是一副不满意的表情, 总是类似于“你不行”、“你差的很远”等的评价。给予学生的永远都是做不完的难题, 学生总是难以获得教师的首肯与惊诧, 学生对这样的教师往往是心存畏惧, 避之唯恐不及。

(3) 极少甚至从不和学生沟通。年幼的学生由于“向师性”的缘故, 往往把与教师的聊天看作是一项值得夸耀的事情, 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一些言语、情感甚至是活动方面的沟通, 就会很轻易地获得孩子的好感。即使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 虽然其独立性有了一定的增强, 但在一些恰当的时候, 教师的关心与询问同样也能获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反之, 一个教师如果从来不与学生进行沟通, 即使是学生已经明确地表示希望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时候也拒绝的话, 可能会被学生视为古板、冷淡、甚至是“瞧不起人”, 从而使学生产生疏远、冷漠感。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学生虽然年幼, 但并不例外。教师应该时常关注、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情感账户的收支状况, 不断改善师生情感关系, 努力成为学生情感帐户中的“富翁”。

摘要:情感帐户可以理解为儿童与其他人交往中所产生的情感关系结果的累积。教师的礼貌、信任、沟通、赞扬等会增加其在学生情感帐户中的“存款”, 增加对学生的影响力, 而冷漠、苛刻、疏远等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情感帐户中的“余额”,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关键词:情感,情感帐户,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90.

爱心——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第10篇

班主任是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和谐、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在提倡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今天,教育注重面向个体,教师既要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又要规范个体行为。一个有个性的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是每个教育者都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师生情感融洽与否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如何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呢?关爱学生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眼里有全部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班主任要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

班主任在教育活动中,不少老师把这一教育过程简单化了,以为对学生生活上嘘寒问暖,学习上语重心长地要求就是进行了情感教育。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这种方式对认知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尚未完全觉醒的学生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生理开始日趋成熟,心理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发现了“新的自我”,明显地感到“我”是大人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民主、平等要求;产生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及时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因势利导,有的放矢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正其失也。”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具体该怎样实现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呢?

一、平等的观念促进情感的交融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强调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形象威严,对学生的教育称作教诲、训导,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育是单向的流动,学生被

动接受教育,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当今的教育要求班主任要与学生做心灵相通的朋友,应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做到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工作中曾听到不少班主任抱怨说某某同学自私,叫他做事很不情愿;而学生却说老师不近人情,不管学生有没有时间,一味地在旁边颐指气使。有的老师把这种现象产生根源归结为:当今社会,家庭独生子女居多,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养成了个体意识和主观意识强、唯我独尊的心态,不懂得关心他人,是一种道德的缺失。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言过其实。从教育学的观点看,这种矛盾的实质其实根源于观念上的冲突。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放下架子,摆脱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姿态,在实施教育的具体过程中,不要习惯于单纯地从成年人、教育者的角度,带着爱之深,责之切的心理去进行说教,要善于倾听,了解学生怎么想,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多一点理解和宽容,从爱出发,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二、适当的方法增进情感的交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讲求方法,要适度,要合乎情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不是圣人,学生也不是圣人,班主任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作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信任的心。当有学生请假时,不妨用关心地询问他哪里不舒服,取代用怀疑的眼光上下打量,看他是不是说谎。也许有的学生请病假是说谎,但在老师的不断关心下,他会觉得羞愧。这样,一次信任宽容就变成了一次行之有效的教育。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归痛快,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稳定情绪,留一点时间给自己思考,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自我改进,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教育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地采取高标准、严要求,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有助于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情感。

三、真诚的赏识激发情感的共鸣

社会心理学中“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总是喜欢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人的赞赏。所以,班主任不要吝啬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多使用表扬这件法宝。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以往所崇尚的自谦美德在人的精神品质中占有首要地位。但是,今天的社会已被自信所取代,今天的学生不缺自信和甚至自傲,而缺少的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如果只关注其缺点,而忽略对其优点的肯定和认同,就会产生思维方式上的冲突——教师认为是在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其完善提高;学生却认为自己在老师眼中一钱不值,老师不欣赏自己。这种冲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持一种抵触情绪,影响教育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有两大倾向,尖子生(绩优生)在家、在校都受宠,真可谓宠坏了,批评不得;双差生(学困生、纪困生)在家、在校都受歧视,真可谓坏透了。久而久之,尖子生变得高傲自大碰不得,双差生变得心灰意冷无所谓。这样,出现如此“极端”情况的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导致教育变得畸形,因此,评价学生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对尖子生采取表扬中的批评,让他明白自己虽有成绩,但还有不足,要追求全面发展,需要不断地努力,同时培养他们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对于双差生则实行批评中的表扬,差生易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批评不行,这是原则,但要让他在接受批评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尽量发现挖掘他的发光点。差生有进步要及时表扬,并鼓励他再接再厉,差生的表现极易出现反复,作为班主任要有耐心、爱心。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改进、完善自我。

重视情感教育,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第11篇

那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的情感素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教学的情感活动中也是如此, 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素养才能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 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情感素养首先表现在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上。“身正为师”, 为人师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对青年人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 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 无论什么样的思潮, 无论什么样的奖励制度都是替代不了的。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学生。所以,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 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

其次表现在情感教学的能力素养上。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 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折射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形成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情感教学的能力素养。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丰 富的学生。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 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 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教师不但应具有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能力, 还要具有把这些因素充满情感地表达、传递给学生的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文教师要把蕴涵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成功传达给学生, 感染学生, 首先必须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自己动情, 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拨动学生心弦, 触动学生情思。

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素养和对教育充满深厚思想感情的教师一定会在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情感具有感染功能, 积极快乐的情绪状态最有利于学生从事学习活动。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 学生的积极快乐情绪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 这样, 自然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循环。因此, 教师的施教能力、德能并举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关爱并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关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基本点和出发点。只有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教授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 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所从事的职业决定了要每天与孩子 (学生) 打交道。我们是教师, 也为人父母, 我们深深地知道: 孩子需要关爱、需要理解。只有热爱学生, 感情真挚, 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而情感教育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教师要关爱学生,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自然就会“亲其师, 信其道”。

除了对学生的关爱外, 情感教育更要尊重并信任学生。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 教师应遵循这一规律, 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很权威、很公正的, 一旦教师作出了不公正、不公平的判断, 便会使学生脆弱的心灵受到打击, 即使是偶尔的一次也会给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学生的心灵蒙上阴影, 导致学生会逐渐对教师失去信任, 远离教师, 不与教师讲真话、讲实话。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应用自己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 持之以恒。应该时刻尊重他们, 善于倾听他们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建立良好的感情, 有了感情学生才能接受教师的教诲, 教师才能有效实施情感教育, 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另外,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大都有这样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较窄,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践, 发现尊重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并学好语文的关键。如, 在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 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 笔者请学生选取最令自己感动、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问题提出 后, 全班学生都动了起来, 在认真选择后, 教室里充满了朗朗读书声:“我常觉得这中间有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等了四百年”;“因为这园子, 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 她是这样的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恐惧与一个母亲的最低限度的祈求……”读着读着, 教室里一片寂静, 同学们为母亲无声的行动和无言的爱所感动, 有些同学眼睛都红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是最好的思想教育的契机, 是通过学生自身感受、体会, 并实现自我教育的, 这远比贴标签式的思想灌输更深刻、更有意义。笔者认为, 正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才促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使课堂教学达到了真正的和谐。

对学生怀着深爱, 以诚挚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信赖和亲近,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达到“乐教乐学”的境界。

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每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生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情感活动, 必须有“煽情”的氛围与环境, 即通常所说的情景。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 需要创造一种意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诱发学生最初的情感体验, 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所学内容产生最原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进入预定角色, 产生情感体验。教学时可用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再现文章情景, 在情景交融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例如, 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 给学生播放1926年“三·一八”惨案的电影片段资料。这些资料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事件,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给了学生直接、现实化的感受, 激发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增强了学生对反动派的憎恨和对烈士的怀念崇敬之情;在讲授《我与地坛》一课时, 笔者利用视听结合的方式, 在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同时, 将课文所展现的地坛及主人公呈现在大屏幕上, 让学生用心感受作者的痛苦及他对生命的诠释, 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接下来学生把全部激情都融入到课文当中, 使得教与学融为和谐一体。

总之,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像一位雕塑大师, 用自己的心灵与情感去构思, 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与爱, 把一块块坯材雕塑成一件件完美的艺术精品。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的今天, 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情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更应与学生 一起共筑情感的桥梁, 让沉寂的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营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情感, 强化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兴趣的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朱永梅.语文情感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现代语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

[3]刘良锡.名人名言词典.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身边的诱惑》下一篇:浅谈写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