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学探讨

2024-08-16

景观设计学探讨(精选12篇)

景观设计学探讨 第1篇

关键词:风水学,生态建筑,探究

一、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

在一些西方建筑学家的思想中, 生态建筑就是在特殊的地方和特殊的环境中, 建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群居的居住形式。它能够充分地利用建筑的环境优势, 将建筑的成本降到最低, 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将自然环境提升到最高。生态建筑学对建筑生态系统的探究有两个重要的目标, 一是为了强化已经存在的建筑的生态环境, 让这些建筑能够更加的与人、自然相协调, 完善建筑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构成, 实现最终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避免新建的、扩建的和改建的建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达到人们的生活必需的物质要求上, 尽最大的努力将新、旧的建筑都建设成生态建筑。同尽可能的减少建筑在设计、建造、使用时产生的废气排放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风水学是在古代就十分受到重视的一门技术, 之所以说它是技术, 因为古代的风水学并没有被列为一门专业的学科, 人们重视它, 但并不尊重它, 甚至将风水学看作是“通天的”旁门左道。但其实风水学说并不是迷信, 有其科学的一面。风水学体现在建筑上时, 根据地理环境的空间因素, 例如地脉、水脉、气场等因素进行考虑, 同时将日月星、晨昏的变化规律融合其中, 这样对时间和空间都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考虑, 选择出最适合的建筑地点。西方建筑学家对中国风水学的评价可以说是中肯的:风水学其实是地理、气象、生态、景观、和规划学在建筑学上的综合的考虑, 它是活着的人和死者之所处与地球气息中的地气得到了和谐交融的表现。

二、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的关系

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苟匡在生产力低下, 人必须要靠环境生存, 对环境有着盲目崇拜的时期, 提出“人定胜天”的理论,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人的能力的提升, 自然逐渐处于弱势, 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所以苟匡的思想已经过了试用期了。正想《易经》中说的那样, “一阴一阳为之道”, 任何事物都是需要和谐共生的, 人与自然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 也要了解顺应自然。风水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不去破坏自然, 能够关注、了解自然, 远离穷山恶水, 获得风水宝地。这与生态建筑学的理念是相符合的。所以, 笔者认为风水学的理论知识是唯物的、辩证的。对于已经被人们破译出来的自然难题, 可以称之为科学, 对于没有被人破解的自然的难题就是神秘, 像风水学中的大部分应经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有一些是没有破解的, 当然我们也不支持全盘否定和完全肯定风水学的论说。

对于风水学与生态建筑学最贴切的关系是, 风水学中关于人们对理想的居住环境的追求是互通的风水学可以作为中国人向往的舒适的居住环境的代表。历史变迁,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 在二十世纪时又提到“回归自然”的口号, 而且在全世界普遍推行。风水学说, 是中国古老的独一无二的学说, 在信息技术等各项领域都比较发达的现代, 又一次的站在了世人的面前。这其中的包含着许许多多的优秀核心, 令当代的多少的有识者赞叹我们的先人的智慧和才智。对于全世界的生态环境的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 对于人类整个工业化的高度发展, 有些专家提出自己的观念:自然,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而不是我们的敌人。与自然不好好相处, 我们只会得到应有的代价;而与自然协调发展, 才能相互和睦, 才能更好的发展。总之, 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20世纪, 既是我们的文明步子走得最快的一个时间段, 也是我们与自然环境最不和谐的一个时间段。因此我们的联合国政府, 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来呼吁我们好好对待我们的大自然, 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不能不承认, 20世纪, 我们取得了许多巨大的成就, 但同时, 也得认识到, 我们在得到许多的时候, 也伤害了我们的朋友大自然, 也就失去了很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我们和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相互依存。相互和谐才是相互发展。所以, 这就需要一个学问, 一种学说, 来填补这个空缺, 这个空缺当然就是我们大文明古国中国的——风水学说。

我们中国的古人向来强调人地天合一这个概念的。好多的文人墨客都强调, 去官离乡之后所居住的地方, 都是有山有水的绝佳胜地, 这其中也是有我们风说学的内涵。另外呢, 我们的古人包括现代人, 开店铺, 死后葬身之所等, 都是要看风水的, 当然就和我们的风水学是有一定联系的。

我们人类历尽千辛万苦才步入了辉煌的21世纪,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现在全球日益变暖, 海平面日益升高, 人类的死亡率日益上升。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的大楼越建越高, 我们的树木越来越少, 我们的物种越来越少,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缺少生机。必要的建筑固然必不可少, 人类发展的脚步也不能停, 但是, 我们应该注意到与大自然的和谐。

三、风水学在生态建筑学中的体现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包括相关性、总体性、外观性、功能性等多个方面。例如我们举世闻名的生态建筑京杭大运河,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它沟通例如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得我们的水运, 海运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 靠山邻水原则

人类文明的起源靠的就是水, 而攻城略地靠的就是山。而有山有水的地方向来是人民居住地的首选, 而我们古代也有许多建筑符合生态建筑这一理念。我们的多少君王都将它们的都城安在了有山有水, 并居于先要地位的地方, 比如南京, 西安, 北京等。我们古代有很多的诗人词人都将自己隐匿在山水田园中间来逃逸世事, 例如白居易, 将自己隐匿在洛阳的龙门石窟, 来度过自己的晚年。

3. 向阳原则

我们的大中国地处地球的北边, 所以一年到头我们的阳光都是从南边照射过来的, 所以我们大多数的房子都是阳宅, 即房子是朝南的。现在, 大多数的人在买房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有阳光的, 但是呢, 很多设计者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 会尽量的让我们的生态建筑的各个角度都能晒到阳光。

4. 对称原则

我们中国古老的建筑, 大多数都是讲究对称的。多少年来, 在各个领域和地方, 你都会看见这种对称, 生活中随处可见, 在建筑中尤为突出。比如说, 南方好多的园林景观建筑, 我们的首都北京的故宫, 还有我们身边的许多生态建筑,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大部分都是对称的。

参考文献

[1]陈剑峰.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9) .

景观设计学探讨 第2篇

中国教育报-12-27吴伟丰

《教与学整体设计》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就如何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如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作了有力的探索。

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

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二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

景观设计学探讨 第3篇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4011152)

中图分类号:Q811.4-4

在现代生物学高通量方法发展的前景下,海量数据的产生不仅使得生物医学研究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时在科学家对数据的管理操作以及挖据分析方面也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对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者来说,不仅要学会获得及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资源,还要了解其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因此,为生命科学专业学生提供生物信息学培训,能够为其未来有效的分析处理数据以及跟进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讲座及资源演示外,使用交互性及以问题为中心的合作式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讨论并确定课程需求和学习目标等各种务实的标准,选择合适的授课对象和授课教师,开发课程质量评估标准。遵守这些标准可能不仅有助于指导课程组织者和教师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出色完成任务,而且,重要的是,还可以提高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1 课程需求

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开设应该使得生命科学专业学生具有能够完整的完成一项数据分析任务的能力。目前,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对于生物信息方法掌握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高通量测序技术产生大量数据的今天,数据量及复杂度也在成指数趋势上升,这种研究趋势变化的速率如此之大,以至于用于处理、存储、分析及整合这些数据的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很难跟上步伐,这就使得如何从数据中获得可靠的生物学发现更加困难。

而如果为这些人能够掌握必要的或者与其研究领域高度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技能,就更容易在各自的领域取得研究成果。例如,在技术角度,如果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熟悉Linux命令行、R等编程语言,他们就会很容易掌握新一代测序数据的分析方法。

1.1 设定学习目标

生物信息学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目标。因此,在课程中设置明确的整体或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学习目标会告诉学生在学习后他们将会掌握何种技能或知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背景及能力。在描述学习目标时,应该使用如“产生”,“应用”,“预测”或“比较”等动词,而不是仅仅用“了解”来进行阐述。这样就会让学生很容易将这些程式化的文字转化成实践和练习中应具备的能力。

2 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2.1 选择适合的授课对象

大多数课程设计和个人培训计划是在一个特定的训练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判断学生是否适合所提供的课程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例如,部分学生可能需要了解新一代测序数据分析:他们的最终目标可以是相同的,但是,如果有一个是生物化学的学生,需要更熟悉计算生物学,而另一个是偏临床专业,需要识别基因,那么他们很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路线,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因此,在条件允许时,建议建立选择标准,整理课程申请人的信息,关于:(1)相关的课程主题,以及他们的科学需求;(2)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如这些是现实吗?);(3)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阶段的适用性;(4)他们掌握了哪些前提知识及其掌握情况(如他们是否会Perl编程?)。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包括在课程申请时提交的简要调查表中找到。了解这些信息后,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对课程做相应的教学调整。

2.2 恰当地选择授课教师

好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掌握教学和沟通技巧,有引人注意的个人学习风格和步伐,并必须具有确保课程参与者互动并能维护他们的利益的能力。一般而言,以方法掌握为主的短期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具有实践经验的青年研究员可能比大学教授更适合作为课程的授课教师。

3 授课准备

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应具有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内容、时间、实践,学习的速度和技能水平。一个共同的主题是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准备材料也是课程准备的一部分。

3.1 确定课程形式

选择合适的课程形式,主要取决于课程的持续时间,级别和参与者的背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决定课程形式时,往往需要考虑:教师-学生比例、参加的人数、可用的时间、所拥有的设施和经验、学员的期望。

3.2授课方法的多样性

在进行实践训练时,有很多方法可满足授课的需求。根据我们的经验,有三个黄金规则:(1)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内容;(2)应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和练习;(3)在进行互动和讨论时应予以鼓励。

景观设计学探讨 第4篇

1 卫生监督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

卫生监督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 具有容量大、多学科交叉、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3]。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提高, 培养的人才能为社会所需是高校不断探索的目标[4]。因此, 在教学中, 不但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还要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单纯的理论讲授无法满足这些需要, 因此急需对卫生监督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近年来, 本课程组一直在探索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并取得一定效果,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以往的教学情境设计基于教师对教学的认知来设计情境和问题, 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评价及需求。笔者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情境教学法的评价和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法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2010级预防医学专业及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本次卫生监督学的授课形式是:理论讲授结束后, 针对各章知识点, 设计一个完整的案例, 引导学生设置场景, 通过角色扮演及讨论完成情境教学。课程结束后, 向学生发放问卷, 采取匿名方式填写。共发放问卷180份, 全部回收, 其中有效问卷174份, 有效回收率为96.7%。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以及课程组教师讨论[5], 筛选出15项卫生监督学情境教学中涉及的关键问题及环节, 制作调查问卷, 由调查对象根据需求程度判断各因素在卫生监督学情境教学中的重要程度, 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评分, 5分表示非常重要, 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使用SPSS17.0软件对15项情境教学的关键问题及环节进行因子分析, 进一步归纳情境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

3 结果与分析

3.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子分析要求观测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因此首先要进行线性检验。对15个项目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 KMO值为0.896, 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 说明此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 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提取公因子, 删除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中负荷值<0.4的观测变量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在两个公因子上的负荷均>0.4的项目。本研究中, “给学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机会”项目, 在公因子2和公因子3上的负荷值均>0.4, 经讨论删除该项目。再次对剩余的14个项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KMO值为0.906, 同时Bartlett球形检验P<0.001, 提取3个公因子, 累计可以解释总体变异的66.2%。根据各公因子的特征对其进行命名, 分别为:因子1:内容设计;因子2:教师任务;因子3:教学安排。3个因子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9, 0.80, 0.83, 均值分别为4.10, 4.12和4.08, 经方差分析, 三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P=0.73) (见表1) 。

3.2 学生对情境教学法各因素重要程度的评价

分别计算内容设计、教师任务和教学安排3个因子包含因素的均数, 再用秩和检验分析学生对情境教学设计中各因素重要程度评价的差异 (见表2) 。

表2显示, 学生认为在教学内容设计因子中, 案例的实践性是最重要的, 其次是案例的针对性及案例知识点的综合性, 最后是案例的难易程度,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进一步的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学生对案例实践性和针对性的态度差异无显著性。

学生认为在教师任务因子中, 教师对卫生监督实践的了解最重要, 其次是教师对卫生监督知识的了解、对案例的总结分析、对情境教学形式的介绍以及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进一步的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和对卫生监督知识的了解差异无显著性, 对情境教学形式的介绍和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在教学安排因子中,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情境教学的课堂表现在最终考试成绩中有所体现, 其次为学生的参与机会、准备材料的时间、分组人数、情境教学的时间安排,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进一步的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 前两个因素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后3个因素两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4 讨论

4.1 情境教学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的因素

本研究通过因子分析, 将学生对情境教学课程设计的需求分为3个因子:内容设计、教师任务和教学安排。3个因子的均值分别为4.10, 4.12和4.08, 差异无显著性, 说明对学生来说, 三者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程度是一样的, 三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所以, 情境设计时必须以理论知识为框架, 综合考虑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适宜的情境。教学安排是保证教学内容实施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是主导, 是案例选择、教学安排、组织情境教学的主体。

4.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因子中,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案例具有实践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筛选和设计案例时, 不能凭空想象和杜撰, 要与实践紧密联系;其次是案例具有针对性, 即针对卫生监督学的具体知识点, 这与陈黄琴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时案例还应具有综合性, 在具体卫生监督实践中遇到的案例一定会涉及卫生监督学各章节的知识, 而且还会涉及卫生法律法规、行政学、证据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尽管这些知识无法在卫生监督学教学中讲授, 但应该通过情境教学向学生灌输一种观念, 让学生意识到各学科知识是紧密相连的, 要学会综合思考、分析问题。在教学内容中, 学生认为最不重要的是案例的难易程度, 这个结论与以往教学设计时的理念有些不一致。在此之前, 本课程组进行情境教学设计时, 认为只有案情复杂的案例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体现情境教学的优势, 而在学生看来, 案例的复杂性并不是情境教学的关键因素。由此得出, 情境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案例将不同知识点串联,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好的案例不一定是复杂的, 案例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4.3 教学环节的安排

适宜的案例和情境设置并不能充分保证情境教学的质量, 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定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安排因子中,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情境教学的课堂表现要体现在最终考试成绩中, 这与我们目前实施的形成性考核的理念是一致的, 即不再以试卷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依据, 而这就需要为情境教学制定科学的、公平的考核标准,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认为最不重要的是在理论课结束后再进行情境教学, 因为学生在准备情境教学的过程中, 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而理解有些章节的知识。这提示我们, 情境教学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讲授完所有理论知识后再进行,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开展。此外, 学生对参与机会和案例准备时间较为重视, 这是因为案例的选择要适合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分工, 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

4.4 情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虽然情境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但仍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任务因子中, 学生认为教师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样才能言之有物。因此,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即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实用人才的培养者, 必须深入实践, 使教学不再是纸上谈兵, 不再是空中楼阁[7]。

学生认为, 教师在每次情境教学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 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讨论的问题进行梳理, 更有利于其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掌握。以往的情境教学中, 教师通常不进行评论, 而学生也认为教师是否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评论并不重要。因此, 在学生讨论不顺利或偏离主题时, 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也可给予适当的评论,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在情境教学设计时, 要综合考虑内容设计、教学安排和教师任务3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通过情境教学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宋梅, 周晓丽, 荆亚茹, 等.情景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评价[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4) :2389-2390.

[2]黄亚玲, 郑孝清, 金润铭, 等.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 2005, 18 (6) :56-57.

[3]罗秀, 蒲川.关于《卫生监督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卫生事业管理, 2009 (1) :51-52.

[4]赵国平.基于情境教学法的高职课程开发与设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30-32.

[5]黄彦.“项目驱动+情景模式+真实案例”整合模式在本科生骨科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 2011, 11 (2) :124-126.

[6]陈黄琴, 黄彬.情景式教学在口腔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11 (4) :278.

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探讨 第5篇

1.证券投资学课程的特点

1.1涵盖多门课程,理论与实践并存。

具体来看,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证券基础知识、证券基本分析、证券技术分析和证券组合量化投资。证券基础和证券基本分析部分涉及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学、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学等多门课程理论知识。证券技术分析以应用为主,注重实战经验积累,要求学生不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1.2具备严谨的分析能力,数学功底较深厚。

证券投资学课程要求学生构建结构化分析思路,比如证券基础分析中三观分析(宏中微观),在分析过程中,建立个性化的思想、意识,并不断在实践过程中找到关联性,挖掘其内在含义并利用分析结果对未来做出预测,同时检验成果。形成闭环,不断完善分析思路。由于数学可以很好地将逻辑的严密性和概念的抽象性结合在一起,因此证券投资学包含较多数理模型,特别是在证券组合量化投资环节,比如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因此对学生数学功底有一定要求。

1.3以本地化为主,面向国际化。

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兴起于欧美发达地区,由于资本市场发达程度不一致,因此部分理论在国内资本市场无法应用。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国内为主兼顾国外市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面向海外投资需求日益凸显,因此适当开展双语教学和合作办学,适应新常态下的突出特点。

2.当前证券投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单一。

目前教学组织形式普遍采用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以讲授法贯彻课程全部内容,由于涉及知识太多,往往采用多媒体辅助方式,导致学生上课忙着记笔记,没有时间对内容思考,同时没有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同样,考核模式单一,采用试卷考试方法,使得学生在期末期间突击抄笔记背笔记,凭借短时间记忆力以谋求通过考试,没有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忽略教学考核的意义。

2.2教学内容宽与专的矛盾。

由于目前大学需要安排较多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课时有所缩减,而证券投资学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多,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成为主要问题。由于涉及分析内容,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求势必细致准确。同时,由于专业基础课开设较早,多为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知识更宽阔,有限的课时变得更为紧张,使得宽与专的矛盾更突出。

2.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中大量模型和分析方法,使得学生感觉到理论知识枯燥,同时由于缺乏相关平台实践,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其实践相联系,从而难以理解相关意义,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授课教师来自高校而非证券业从业的一线,因此从源头上束缚了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使得理论实践再学习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一直无法形成。

3.关于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3.1采用灵活教学组织模式,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英国高校一年分为3个学期,课程安排证券投资学安排一般都是理论课在第一学期,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英国证券投资学课程主要体现在Investment和Financial Trading Techniques二门课程中,前者是理论课,后者是实践课程。组织形式采用是讲授课(Lecture)和辅导课(Tutorial)相互结合,讲授课也被称为大课,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人数在60至150人不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是新学期开始课程时,授课教师会提前上传教学计划,课程课件,参考资料和作业等材料至学校网站,供学生下载,这样学生可以自主预习和复习。笔者就读的学校在上课之前会发本节课程讲义打印稿,预留空白让学生记笔记,这样有利于学生课上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辅导课也被称为小课,辅导老师和授课老师不是同一人,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通常是以小组讨论和教师辅导为主,课上疑点或者习题难点都可以问辅导老师,组员之间可以交流想法和认识,一般气氛比较活跃,自主学习热情很高。

3.2教学内容模块化,考核形式多样化。

英国高校的一个特色就是没有一本固定教材,每门课会有一个参考书目(ReadingList),教师可以自主选定内容,因此可以及时增加最新的理论和案例模块,而国内学校基本教学内容受制于教材内容,教材编制往往追求高大全,这样反而导致多门课程内容重复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而且教材编订时间都是5至前,陈旧的内容也影响到教师教学。同样英国高校考核形式多样,比如小组讲演,小组报告,小组论文,个人小论文,个人大论文,平时考试,期末考试,等等,一般选取3项左右以组合形式考核。特别注重平时过程考核,比如提交小组人员分配名单,小组会议纪要等。相对国内平时成绩只注重出勤率而言,这种考核更精细,同样促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小组自主学习。

3.3授课教师团队化,实践课程专业化。

国内强调课程一致性或者连贯性,因此一门课程通常是一位老师完成一学期任务。英国高校采用是团队模式教学,一般多以3人完成一门课程。比如Financial Trading Techniques课程,有效市场假说和公司财务模块是一个老师,股票和外汇交易技术模块是另外一个老师,期权与期货交易模块再是一个老师。每个老师根据自身专长授课,这样既减轻授课教师负担,又高质量完成教学,且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同时,实践教学老师一般都来自金融机构一线。比如讲授Financial Trading Techniques,老师一般都是来自投行或者金融机构兼职老师,富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不拘泥于章节,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完美。

3.4校内讲座固定化,校外合作基地化。

英国高校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每周都有固定讲座或者公开课,每周一个主题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或者社会环境。主讲的嘉宾一般校内和校外兼可,这样一方面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前沿动态,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在与嘉宾讨论中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英国高校通过建立校友会,联系各地校友,开展实践合作。比如组织学生去校友所在的交易所参观,或者去金融行业实习,同时针对金融机构提出问题开展研究,也提高授课教师实践和研究能力。

4.结语

以上结合英国高等教育中特色提出几点启示,当然国情不同,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高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当今新常态环境下,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电机学”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6篇

本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电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老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

课程特点

“电机学”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专业性特征明显,同时它也是一门涉及学科知识面很广的课程,涉及到电路、磁路、发热与冷却、机械、高压与绝缘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由于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

“电机学”课程为什么难教也难学?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课程主要特点:

(1)电和磁的结合。由于电机是电磁机械转换装置,既涉及电路理论,又涉及磁路理论,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好的电路理论基础,又要有较扎实的电磁场知识。

(2)非线性系统与运动系统结合。电机、变压器中的主磁路是非线性,随磁路饱和程度变化与之相关的参数都将发生变化,而且电机中的磁场是运动的——旋转磁场,非线性系统与运动系统结合,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3)时间和空间结合。不仅有时间相量,还有空间矢量,时空、相矢结合,使理解更困难。

(4)相量和复数结合。涉及的数学运算是相量和复数运算,也是很多学生比较头痛的内容。

正是由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才使得它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电气大类课程中学习最困难的一门课程。

教学内容改进及教材建设

笔者所在四川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就业于各级电网公司,少数学生进入各发电集团(如广核集团、长江电力等),电网公司和发电集团以外就业的学生比例非常低。另外,根据多届学生学习情况看,在“电机学”课程学习时,很多学生对于一些相关的电路和磁路知识已经忘记或者当初学习时掌握得不好,影响了对“电机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针对学生的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内容进行了改进,编写了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得到了国内很多高校认可,目前已重新印刷4次,发行量超过万册。教材内容方面,主要有以下特色:

(1)增加了磁路方面基础知识的复习。

(2)变压器、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工作原理介绍时强调基本电磁关系。

(3)削减了交流绕组的构成及布置部分内容。

(4)加大同步发电机部分内容,特别是强调了并网运行同步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调节以及非对称运行方式分析等内容,便于学生对后续“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学习。

(5)大大削减了直流电机部分内容。

课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根据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和各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电机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点一定要重视,要求学生必须透彻理解。

电抗的物理意义

到了“电机学”学习阶段,电抗已经不是新概念,但是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物理意义,所以对于后面的电路和磁路分析无法理解。笔者的教学体会是,在进行变压器和电机知识教授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电抗的物理意义和影响电抗大小的因数,电抗的概念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电抗是磁路工作情况在电路中的反应,是联系磁路和电路的纽带。磁通在磁路中经过时所遇到的阻碍大,即磁阻大,产生相同的磁通所需要的磁动势就大,励磁电流也就大,而磁阻大小情况在电路中就是通过电抗来反应的,磁阻大电抗小,外加电压一定的情况下流过绕组中的电流就大,这个电流此时是起励磁作用的。这个概念清楚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磁路工作情况变化会影响电路工作情况,在电路中又是如何反应的。

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磁路饱和程度变化以后,电抗、励磁电流等参数的变化情况。很多概念也就既可以用电路知识来分析理解,也可以用磁路知识来分析理解。

如变压器空载电流为什么不大,如果用电路知识来分析,可以告诉学生,根据空载变压器的等效电路,空载时电路中有一次绕组的漏阻抗和励磁阻抗,而励磁阻抗很大,所以空载电流小;也可以用磁路知识来分析,因为空载时变压器中的磁通只有励磁磁通,磁通一定时,根据磁路的欧姆定律,产生这个磁通所需要的磁动势就与磁阻相关,磁阻大所需的磁动势大,因为主磁路由导磁性能好的铁磁材料构成,所以磁阻小,则空载时磁动势小,励磁电流(空载电流)也小。

这一点看起来很简单,在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学生如果没有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关系和作用过程,后面的学习就变得很困难,特别是讨论非线性磁路情况下,变压器、电机励磁阻抗、同步电抗随磁路饱和程度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时,学生脑子里就是一团浆糊。

电机、变压器中磁路是非线性的

电机和变压器额定电压下,磁路都是工作在饱和状态,为非线性,所以磁路的磁阻不是常数,随饱和程度增大而减小,这一点要求学生必须牢记。

电机中的旋转磁场

很多学生感觉变压器学习相对容易,电机更困难,就在于电机中磁场是运动的,为旋转磁场。

关于旋转磁场,首先要区分机械旋转磁场和电气旋转磁场,它们产生的原理,磁场的大小、旋转方向等分别由什么决定,尤其需要对学生强调这两种磁场的基波分量在电机中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是谐波分量是不同的,所以机械旋转磁场和谐波旋转磁场在定子绕组感应电动势的频率不同,学生往往对这种情况容易混淆。

学生弄懂了电机中旋转磁场的问题,那么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了。

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录像、FLASH、照片等多种方式结合,以便学生能对变压器、电机有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电机中的运动部分配以录像和FLASH动画等对学生深刻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如对于变压器和电机结构部分,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尤其是交流电机绕组结构部分,仅凭教材和语言描述,是很难理解的,对这部分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播放录像,让学生能把电机从里到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像交流绕组脉振磁场和旋转磁场这些理解困难的部分,制作了动画,如图1所示,(a)(b)分别为电气旋转磁场和机械旋转磁场示意的动画,通过动画学生理解机械旋转磁场和电气旋转磁场的区别就很容易多了。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尤其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几个关键点的重点讲解,使学生们感觉“电机学”学习不再那么困难。

景观设计学探讨 第7篇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构成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突出学生什么能力, 这是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前必须明确的关键和中心。既有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也具有利用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一般普通本科的学生虽然他们缺少了学科专业的学术逻辑性, 但是却具有前者所不具备的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法付诸于实践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相对于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实践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也同时具有了高职院校学生无法达到的专业理论的素养所熏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可分为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两类。“工程型人才主要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 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开发, 生产现场管理, 经营决策等活动。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

二、课程考核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学习的诱导性

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化。而课程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与课程考核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地方院校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会发现, 因为二本招生生源本身的特点, 他们更加关注学习知识对于现实性和实践性的作用, 更加侧重于课程考核结果是否过关。所以, 以课程考核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在地方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是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和学习动机的。课程方式的考核方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关键中与核心问题。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思维也要求任课教师从这一具体现实目标为出发点, 在专业理论的教学中适当加以因势利导。无论怎样, 学习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课程的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成了“为了考试通过”, 这在地方院校教学中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忽视的客观现实。当然, 这个目标不是学习的主要的目的, 但作为学生起码要通过课程考核第一关。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意识和思维的一部分内容。

在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中, 教育效果的实现必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 学习经验习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线, 贯穿于每门理论课程考核中。而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是以课程考核方式为指导性方向的。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动力源于课程的考核的合格。可以充分引导和激发学生这一动机和动力, 以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为方向, 指引学生朝着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学习。

三、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实践式考核方式的可行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介于普通本科和一般高职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和目标, 也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背景中产生一种规格的人才需求。普通本科侧重于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而一般高职则注重于学生技能的实践性训练。“应用型本科人才是以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推动行业发展的实践人才, 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是基于实践问题的集成创新, 而不是学术理论原创;以较强的行业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科型人才, 又以较强的综合设计和研究能力区别于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就决定着课程教学和考核中方式要有自己的独特性, 而不同于前两者的地方。作为实用主义教育代表的杜威就强调“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动手和参与优势, 自觉引发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是十分敏感和有兴趣的, 作为课程的考核和成绩的给与也是他们所十分关心和必须参与的一项学习和教学环节。那么, 在课程考核中建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方式, 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什么是“解决问题”式的课程考核

“解决问题式”的理论课程考核是指课程结束时, 任课教师设计系列有关课程章节内容的问题, 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求既要涉及到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熟悉, 又要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或创意设计出规定主题的作品。要求3~5名学生为一组, 进行解决教师设计的课程问题考核。这样的“问题”内容不仅要求学生的分工与协作, 完成一个课程问题必须要团结与合作。还涉及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而且重要的是还有考查学生运用专业原理对于实际作品案例的具体分析。当然事先在课程考核前不能让学生知道自己一组具体要解决哪一个问题, 要学生分组后当场一组一个代表选择自己的题目, 进行现场作答或进行简要的创意设计作品并进行说明。

五、“解决问题”式的课程考核结构的设计

“解决问题”式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考察问题的综合性;二是考核内容中突出对作品案例的分析。考核问题设计的综合性是指在课程考核的问题设计中, 要通过一个题目来考察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如原理、法则、特点、风格、技法等内容。而且还包括考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情况。自然, 这就给教师在课程考核的题目设计增加了难度, 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作为服务于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必须要适应于单位的人才目标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这是不可逃避的现实责任和义务。而考核内容中对于作品案例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着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和知识的同时要会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或问题, 设计艺术专业的实际问题就是通过一件件作品所呈现。所以, 在考核中突出强调学生对于设计作品案例的分析就是基于人才培养目标下进行的, 关键在于考察学生对于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能力。以此也就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关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下面是《中外设计史》课程考核中“解决问题式”的案例设计。比如有关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元素的继承与创新题目的设计, 就可以设计出一道这样的问题, 作为考核题目学生来解决:中国家具设计中最为古典代表的的经典式样明式家具, 它经典之处在哪里?体现了中国的什么设计思想?为什么被世界一些设计大师所喜欢, 结合中国目前家具设计的现实谈谈中国家具设计的未来。通过这一个问题的设计, 就可以把考察的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和家具制作工艺等中外设计史综合内容, 并且联系到当下的设计市场案例和具体设计发展的国情。这一道题目可以说既有时间的纵深度跨越又有空间的宽广度的联系。这么大的一个问题依靠一个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 当场作答是有难度的, 但是以3~5人一组的分工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强项在规定时间内得到解决。让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明式家具的经典之处和设计特征, 这一点需要问题组成员都要熟知, 才能为下一步各自的分工和回答做好基础。喜欢国外设计史的同学可以做出是哪些国外设计大师喜欢过中国的明式家具, 关注国内设计现状的学生可以回答当下国内家具设计的现状设计发展的问题。善于创新的学生可以展望一下中国家具设计的未来方向或设计中国第二次经典式样的设想。这样一个题目, 既有理论知识的回顾, 又有对于实践的现状的认知和设想, 既继承了传统的精华, 又考虑到了创新和未来, 这就使学生掌握了创新的规律, 引导和培养了学生进行专业设计的创新思考意识。从而实现了应用型本科实用和实践型专业专人才的培养的教育目标。

六、“解决问题”式的设计理论课程考核的应用和评价

1.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思维和意识。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决定着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关注对于实践的直接作用和意义。这种以课程考核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就顺应和吻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

2.考察学生综合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更加吻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正如前文所述, 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学习中和人才能力构成中具有不同于高职高专人才的内容和构成,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考核方式的考察, 更加注重的是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也符合这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质量和能力构成。

3.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信息时代社会的职业具有细分趋势的同时也必然需要有合作的要求。作为高校的教育, 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如何驾驭专业的能力也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所以在平时课程考核中要适当的使学生意识到当今社会分工虽然日益精细, 但在具体的工作中也具有多学科综合合作的必要。因为每一行专业和工作的出色完成都不是一个人所能担当的, 都需要若干人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七、结语

本文对如何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 充分发挥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考核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和作用, 为更好地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进行构想, 但在具体的实现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遗憾:因为学校教学规章和规则下评价标准的一刀切模式, “问题式考核方式”实现有些困难, 也很难在教学评估中获得顺利通过。但愿以此能引起有关评估专家的注意, 对这一考核方式改革的实现将是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章跃, 永江.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

对数学迁移问题的探讨 第8篇

学习的目的在于把已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 应用于实践, 从而成功的解答新问题, 而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就是学习迁移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迁移规律,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 从而解决新问题, 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迁移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之为学习的迁移.迁移有正迁移、负迁移、顺向前移、逆向迁移之分.数学迁移可做以下分类:数学知识、技能的迁移, 数学思维方法的迁移和数学学习态度的迁移.如排列组合的学习有助于概率的学习, 平面向量的学习有助于空间向量的学习, 就是知识、技能的迁移;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 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解决另一个问题中去, 就是思维方法的迁移;在学习某一数学内容时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心情会对进一步的学习产生影响, 这就是数学学习态度的迁移.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两种学习材料或学习情境间的相似性

学习迁移常发生于相似的学习情境中, 由于它们拥有共同因素, 所以很容易使一种学习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就是说, 在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的成分或因素时, 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学习材料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 迁移越容易发生.

2.认知结构的特征

(1)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如果认知结构简单肤浅, 知识巩固性差, 技能不熟练, 那么新知识就不能有效地巩固于认知结构中, 从而引起不稳定的和含糊的意义, 并容易导致遗忘.

(2) 认知结构的可辨性.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清楚地分辨, 那么新的意义的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 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消失.因为记忆有还原趋势, 新的意义被原有的稳定的意义所代替, 从而遗忘就出现了.

(3) 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如果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且模糊不清, 它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 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程度.

3.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心理学认为, “迁移就是概括”.任何学习的迁移都是通过这一思维过程才实现的.学习的概括能力越强, 就越容易概括出问题的结构, 把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迁移到类似的问题中去.

4.思维定式

积极的思维定式形成正是学生熟练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标志.例如, 通过“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学习, 使学生熟练地利用线线位置关系进行推理论证, 形成更强烈的思维定式, 这对以后学习线面、面面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将思维者的思路引入歧途, 或者导致呆板的思考, 从而束缚思维的发展, 最终不能解决问题.

当前,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过分的强调并不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在学生尚未理解的情况下, 搞所谓的“类型+方法”“解题规律”, 这种学习方法从长远来看, 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害的.

三、如何在数学迁移中应用迁移规律

1.揭示知识之间的共性, 促进正迁移

在数学学习中, 为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应该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例如, 我们学习了等轴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互相垂直的特性后, 就可以从函数y=1x的图像特征中推出它是一条等轴双曲线, 从而可求出它的渐近线方程、准线方程等.

2.提高数学知识的概括总结水平, 提高迁移效果

在数学学习中, 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函数f (x) =3sin (ωx+φ) , 对任意x都有f (π3+x) =f (-x) , 则f (π6) = () .

A.3或0 B±3 C.0 D.-3或0

由于三角函数图像是轴对称图形, 由f (π3+x) =f (-x) , 得f (x) 一条对称轴方程x=π3+x-x2=π6, 而由三角函数图像知, 其对称轴必过图像最高或最低点, 所以选B.

3.通过类比, 促进学习迁移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深入浅出地解答试题的重要思路.通过类比条件进行观察、延伸, 再进行合理发散, 实现知识迁移, 得出正确结论.

4.通过转化思想, 实现知识迁移

把不熟知的数学知识等价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 把知识迁移到一个新情境中, 帮助学生找出解题思路.例如, 若关于x的方程22x+a2x+1=0有实根, 求a的范围.本题是方程问题, 如果把方程化为a=- (12x+2x) 后, 问题转化为求关于x的函数的值域问题, 利用基本不等式很容易得出a≤-2.

5.捕捉信息, 实现知识迁移

《考试大纲》要求:“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学生必须能够以熟知的知识为依托, 接受信息, 促成知识迁移.

总之, 掌握信息迁移规律, 顺利进行知识迁移,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自觉地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成功地解决新问题, 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燃烧学案例法教学探讨 第9篇

案例教学法[1]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和医学院的教育领域, 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教学中, 由于其特有教学特点很快被我国教育学者所认可, 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推行。案例教学法是用实际的工程问题作为实例, 结合理论知识组织教学的过程, 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也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主性思维习惯。

早期由于课堂内学生众多、师资缺乏等多方面原因,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行较为缓慢, 最近逐渐显示出蓬勃发展之势, 如在MBA教学中, 在法学、管理学教学中, 在思想、政治、地理初高中课程等教学中, 都有案例法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改革, 并有一些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工科本科课程的教学中, 还有待尝试运用和积累经验。我院近几年的“工程燃烧学”教学改革[2]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加, 小班教学的提出为案例教学法的实现提供了平台。以下从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案例设计、和课堂案例教学等几个方面, 对如何实现燃烧学案例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明确教学目标和定位

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培养计划、前期课程开设情况和实际接受能力, 以此明确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并依据此目标, 明确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我院开设的“工程燃烧学”, 侧重燃烧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更加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使学生具有更多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组织教学内容

燃烧学学科内容本身非常交叉和丰富, 常常会使学生觉得知识点非常零散。尤其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若重点放在燃烧学理论的传授、公式推导和相关知识点的解析,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若能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 更多的联系工程实际和应用相关的燃烧工程设备, 充分引入对燃烧相关设备目前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趋势、相关热点问题的介绍, 相信反而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 设计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另一种形式, 而是通过将学生学习的客体地位变为主体地位, 授以其“捕鱼”的方法。其中最大的问题和最花费时间的环节在于教师对教材的准备和案例的设计, 以贯穿和综合教学内容, 达到教学目的。针对“工程燃烧学”中的教学内容, 包括与燃料燃烧过程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计算, 以及固、液、气燃料燃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可以设计2-3次案例教学, 分别加以覆盖。这需要组织任课教师进行认真研讨, 总结归纳提出合适的案例教学专题, 分别收集资料并不断改进以形成经典案例。

4. 主持课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 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向学生进行概念的介绍和演绎, 而是教师作为主持人, 引导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 这对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更是一大挑战, 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3], 这需要长达几年时间的经验积累。

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其自身局限性, 就目前我院所开设的“工程燃烧学”课程的学时数 (64学时) , 以及该课程教师和学生人数情况而言, 有可能在管理层和制度的支持下, 在传统教学的同时辅以案例教学的尝试性实践,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青梅, 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31 (3) :7-11

[2]金晶, 胡晓红, 杨沫.“工程燃烧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中国电力教育, 2012, 33:53-54

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探讨 第10篇

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是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对生物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等的科学;它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和多种方法揭示大量而复杂的生物数据所赋有的生物学奥秘。生物信息学是21世纪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的内涵非常丰富, 主要内容是:基因组信息学 (Genome Informatics)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系统生物学 (Systems biology) 、比较基因组学 (Comparative genomics) 、计算生物学 (Computational biology) 、计算系统生物学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比对和预测、基因识别非编码区分析研究、分子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序列重叠群装配、遗传密码的起源、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生物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生物信息学为中心的后基因组时代。如何发现数以亿计的ACGT序列数据中包涵的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如何揭示基因组中大量生物信息控制有机体发育的复杂机制?生物信息学海量数据和复杂背景导致面临严峻的挑战, 其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方法和技术。

2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1 动态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方法。

Richard Bellman最早提出动态规划这一概念表述通过遍历寻找最优决策解问题的求解过程。动态规划算法可有效解决那些可分解为重复子问题并具有最优子结构的问题。生物信息学中序列比对的基本问题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 常采用动态规划算法加以解决, 这种算法在序列长度较小时适用;而对于海量基因序列比对一般采用启发式方法效果更好。启发式方法在解决问题时是一种利用过去经验规则进行发现、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BALST和FASTA等著名算法。

2.2 聚类分析。

是大规模基因表达谱目前广泛使用的统计技术, 最近又发展了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聚类通过把目标数据放入少数相对同源的组或“类”里。分析表达数据:通过一系列的检测将待测的一组基因的变异标准化, 然后成对比较线性协方差;通过把用最紧密关联的谱来放入基因进行样本聚类。多维等级分析是一种在二维Euclidean“距离”中显示实验样本相关的大约程度。

2.3 机器学习方法。

是研究计算机怎样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行为, 以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结构使之不断改善自身的性能的方法。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已遍及专家系统、自动推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等领域。机器学习方法在生物学数据处理, 如DNA微阵列和基因表达以及相关数据的分析中有重要作用;机器学习的具体方法神经网络、概率图模型等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也大量运用。

2.4 非参数统计。

不受由参数所决定的特定分布的限制而适用于任意分布, 这类统计方法称为非参数统计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在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中, 经常有大量数据资料不易判定或不符合所要求的分布, 需要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具体如非参数回归方法以及极值统计方法等。用非参数统计法处理生物信息数据资料时不考虑资料的分布类型, 直接用样本数据的符号、大小顺序号、综合判断划分的名次和优劣等级等。

2.5 建模和仿真。

随着大量而复杂的生物信息数据的累积, 需要采用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方法, 从整体上揭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其研究内容包括生物系统的模拟、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鲁棒性分析等。微分方程、随机过程、离散动态事件系统等方法在生物系统建模与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现在生物系统模型辨识所需要的数据量往往十分巨大, 实验代价是目前系统建模主要困难, 系统建模和仿真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建模方法论、模型的简化、仿真基本方法、分布建模与仿真等在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2.6 序列分析软件包。

GCG序列分析程序威斯康星软件包、Omiga基于PC机的序列分析工具、Mac vector:macintosh计算机集成序列分析软件、DNASTAR的Lasergene序列分析软件、非平台依赖性的生物序列分析工具、Staden软件包、多用户序列分析系统、分子生物学软件、FAS-TA3程序软件包、Genotator注释序列数据、低价位的凝胶分析系统、NCBI网页公用资源、Matinspector程序、计算机辅助的基因鉴定、网络计算、整合数据库、模型和算法的对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已经形成有力支撑。

2.7 建立生物信息数据库。

建立各种类型高标准、高质量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是开展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生物信息一级数据库的数据都直接来源于实验原始数据;二级数据库是在一级数据库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进一步整理形成的。如核苷酸顺序数据库 (GENBANK) 、Protein Data Bank (PDB) 、氨基酸顺序数据库 (SWISS-PRO) 、酵母基因组数据库 (YEASTS) 、美国种质保藏中心 (ATCC) 、美国专利局数据库 (USPO) 等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生物信息学研究还经常用到序列对位排列、同源比较、进化分析等方法。

3 生物信息学的新兴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

Big Data“大数据”其本质是信息爆炸时代对数据的核心价值再挖掘, 被认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I B M把大数据概括成了三个V, 即大量化 (Volume) 、多样化 (Variety) 和快速化 (Velocity)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种类多和速度快等特点, 涉及互联网、经济、生物、医学、天文、信息等众多领域。传统的数据库不能处理数TB数据, 也难以对高级别的数据分析提供有力支持。而大数据技术采用大规模并行处理的方式, 将负载切割成更小的任务后并行处理。大数据意味着规模极大的分析量、高速处理千万亿字节的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认为:“科技界应高度关注大数据研究这一新的发展方向, 从大数据应用中发现挑战性的科学问题, 推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科学范式, 促进形成新型交叉学科:网络数据科学。”“各种非结构化的数据又增加了大数据的复杂性。”随着各种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突破、人类基因组工程测序的完成和Internet的普及, 出现了大量的生物信息数据库, 如DNA数据库中的核酸序列公共数据量以每天106bp速度增长, 生物信息迅速地膨胀成数据的海洋。日益庞大的生物信息数据量的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至关重要。适用于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大数据具体分析方法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 (MPP) 数据库、海量数据存储、海量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可扩展的存储系统等。大数据及分析方法是生物信息学的新兴研究方法, 对生物信息学研究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滕宇, 梁方楚.动态规划原理及应用[M].陕西: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雪松, 程玉虎.机器学习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非参数统计方法[M].陕西: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4]王红卫.建模与仿真[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5]姜奇平.大数据时代到来[J].互联网周刊, 2012, 1, 20.

[6]贾晓丰.基于物联网的大数据量实时信息交换策略研究[J].电子政务E-GOVERNMENT, 2011 (4) .

对数学“一题多解”的探讨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多解;新课改;反思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一题多解呢?

一、以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前提

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比如,学生不会九九乘法口诀表,这时教师要求他会对一道四则运算进行一题多解,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吗?一题多解如果没有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了很好掌握的前提下进行,就很难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因而,一题多解的教学受众必须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有了一定掌握的学生,教学时机也最好安排在复习课上,这样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提高解题效率,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思维。所以,对于刚才的案例,如果学习者是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這堂课应该是成功的。

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认识学生的差异

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有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是可以理解后面的解法的,但是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些解法貌似简单,却不能够掌握,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一题多解原来的目标背道而驰。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不要说是一题多解,就是一题一解都会感到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一题多解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也可以发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是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如何灵活地进行一题多解呢?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能够因材施教,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通过一题多解使得更多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案例,如果教师可以在学生提出解法一和解法二之后,不是直接给出解法三和解法四,而是提出有更简单的方法,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这样一来,使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教学重点也更为突出。而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又能大大提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多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

三、在进行一题多解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

诚然,一道例题可能有几种解法,但是对于多数问题来说,常规解法仍然占了较大的比重。

四、设计一题多解首先应该能够体现数学的层递性

对教材的题目进行了大胆的组合和拓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一般解法到特殊解法,体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密切联系。数学中的一题多解应能够体现知识的一定规律和一定的关联,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的发展。一题多解的设计可以和多题一解灵活组合,让学生体会到变和不变之间的联系,更能加深学生对各种解法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

五、要深入研究高中数学问题的学习策略

这需要教师在高中数学学习策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取得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情况的翔实资料,并在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策略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题多解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合理地设计一题多解,才能够让一题多解发挥其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的强烈欲望。相信通过合理的一题多解的教学设计,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加深知识的深刻理解,更能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雁春.巧用一题多解拓宽解题思路[J].甘肃教育,2011(06).

[2]王宜田.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的一题多解[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4).

[3]薛兴.重视一题多解培养思维能力[J].甘肃教育,2011(10).

课改下的学教法探讨 第12篇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 我认为改革教学就要改变思想观念, 以前的教学, 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式, 不管学生能不能听懂, 反正我讲了, 课上作笔记, 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可是, 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听不懂, 课下去抄作业, 结果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而教师看到这种情况也产生了厌教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就在课堂教学中, 做了大胆的创新。从课内到课外, 都由学生自学, 这时的教师由一个传授者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自学反而能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过去我一直认为我讲得越细, 学生学得就会越容易, 课堂效率就会越高, 可是这样做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爱动脑筋的习惯, 只是被动地听课, 却不主动地学习。然而, 书本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 学生自学完就开始做题, 不会的回过头再看书, 最后互相讨论, 基本上就能解决问题了,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不单单是只看一遍就全部学会了, 久而久之学生自学积极性就会更大, 效率就会更高。学生的自学就像走夜路回家, 而教师就像是那一点灯光, 引导着学生走上正确的回家之路,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联系, 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这些知识。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堂数学课的关键。而数学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解决, 发展学生思维。在完成知识传播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完成好这一教学过程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成功上好一堂数学课?优化认知结构、问题设计、例习题教学、教学指导和课堂氛围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又一方法。

优化认知结构: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并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知识结构进行同化、重组、改造、构建的过程, 只有注重知识结构的集约化处理, 加强知识结构的优化教学, 才能引导学生从因果关系、类属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作用与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联想, 并融合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根据新旧知识间的不同关系, 用演绎、归纳、类比的推理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

问题设计:贴近生活的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 从本质上说数学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想、思维方式与方法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是促进学生逐步学会探索和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方法。因此, 我认为上好一堂数学课应当实现“数学化”、“再造化”,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 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 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 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 并把得到的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应用到现实问题中去。比如在负数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引入这样的实际例子:有一个人从市场用60元钱买回一件毛衣, 接着又以70元卖给别人, 然后又以80元钱买回来, 最后再以90元卖给别人, 试问此人在这次买卖中是赔了还是赚了?通过这样有趣问题的引入, 很好地解决了正负数的本质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例题、习题的教学:课本的例题、习题一般是直截了当地给出结论, 如果例题本身提出的问题是具体而明确的, 老师不应以例题有解答为满足, 而应进一步加以探索, 挖掘其中蕴涵的值得深思的问题, 通过适当变换或改变条件与结论, 或改变图形位置, 或引申拓宽。让学生去探索, 去猜想, 使学生在原题基础上产生联想, 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指导及课堂氛围: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 因此教师还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学生如何学好数学语言、会读数学课本、掌握数学概念、用活数学公式、掌握数学解题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数学复习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应。这样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 反之学生会视学习为苦差, 甚至产生消极、对立的情绪。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暴露思维过程中启示导学, 归纳引导记忆, 促进导学, 还要对某些精讲精练, 举一反三, 旁征博引。适当拓宽深化, 在课后要细致批阅、指点学生、热情辅导、分析学法、重视拓宽、发展学法。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做好以上环节外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做到融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要让学生能体验到参与教学活动的乐趣, 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 因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数学, 主动学数学, 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悉心捕捉所学知识的各种信息, 并加以艺术化, 突出核心知识, 展开联想, 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

上一篇:国产医疗设备下一篇: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