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地区范文

2024-06-29

和田地区范文(精选12篇)

和田地区 第1篇

和田地区二中每年招收120名左右的双语学生, 来自全地区至少27所双语学校, 中考平均总分为459.6分, 其中维语文、汉语两科占录取总分的53%, 思品、历史 (两门总分150分) 占27%, 而数学、物理、化学 (三门总分300分) 只占录取总分的20%。以如此的基础进入高中, 必然给民族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2012年高考成绩理科 (数学与理综) 总分占录取总分的40%。从高考成绩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辛苦, 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理科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分析

1. 老师与同学之间缺乏深层共鸣。

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课堂表现较为活泼, 就显得平时小声说话整个教室也会很吵。当老师不能充分理解这点, 又不能很好把握课堂, 就会出现对带双语班抵触或者产生发怵的心理, 必然影响教学效果。

2. 哑巴汉语制约了其他学科的学习。

从中考成绩看, 学生的汉语成绩虽然是较高的, 但试卷难度不大, 试卷上可以看出学生写的字与写的作文成绩不差;而实际上, 其中大部分学生口语很差, 有的学生作文是背的范文, 看不太懂文字的意思, 可以说是哑巴汉语。

3. 学习上压力不大, 学习动力不足。

随着汉语词汇量和理科概念的增加, 学生越来越感觉学习困难, 又没办法解决, 于是就表现出干脆不学。更为关键的是学生总觉得高考中, 维语文和汉语两门就可以考到至少200分, 数学、理综只要考100分以上, 就会有学上;同时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要求不高, 这就造成学生的内驱力不足, 学习积极性不高, 也造成学校管理的难度增加。

4.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础极不理想。

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 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我们的学生不像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 更多情况下, 是讨厌学习, 有些学生缺乏毅力, 学习过程中更易产生挫折感, 进而放弃理科学习。

5. 理科课时严重不足。

走进新课程的高中教师, 他们长期局限于应试倾向的环境里, 多年来新的理念和思想接受较少, 观念上更为保守传统, 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依赖程度也较深。新课程实施以来, 困惑于广大教师最直接的问题是一方面感到教材容量大, 任务重, 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仍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法, 或每课必讲、细讲的做法。

6. 教师的教学观念、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由于学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双语教师大都年轻, 他们有热情、有想法、渴望成功, 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在教学中形式化地设计交流互动, 而忽略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巩固;另一原因则是出现在一些中年教师身上, 他们十分注重于知识的传授, 不大关注在教学中使学生生成必要的体验和情感。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建立, 也往往重视不够。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1. 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建设。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建设, 教师要多读教育理论读物。教育是润物无声的缓慢的事业, 从容是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心态。教师的威信是建立在过硬的师德、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渊博的学识之上的。

2. 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

语言的学习, 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和田地区民族人口众多, 而且聚居程度高, 语言环境比较特殊, 因此, 开展双语教育时, 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3. 民汉教师互学语言, 加强交流。

由于和田地区二中的双语教师基本上是汉族教师, 他们中间大多数是内地招聘过来的, 以前的生活中没有与维吾尔族接触过。我们就组织维族教师教授他们维语和民族风俗;当过肉孜节、古尔邦杰节和春节等节日时互相交流。很快地发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纪律与课堂效率都有了很大的转变。

4. 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应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一进校从军训开始, 我们要注意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平时严格要求学生, 让学生逐渐养成上课不随意说话的习惯, 师生之间的交流要有序。让他们懂得, 只有学好汉语, 才能了解、接受更多的信息和科技文化, 才可能有更好的前途。

5.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 教师只是引路人,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学习中的大量问题, 主要靠自己去解决。为此我们安排了一定的自习课, 通过预习及自习课, 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神, 专心听教师讲课, 能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 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使“要我学”, 变为“我要学”。一旦有了自觉性, 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 教师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了。

6.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透过学生的眼睛反观自己的教学, 通过学生的思考改善我们的设计。事实上“教学行为要有效, 就必须把握好‘适合’两个字, 它必须适合环境、学科、设施中的众多条件, 适合教育方针和教育管理方面的种种考虑, 适合学生能力、需要、学习风格的极大差异, 还要适合教师自身个性、态度和技能”, 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修正, 最终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螺旋式上升。

7. 教学课时安排。

课时的解决办法依然是从解读课程标准做起, 吃透课标, 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标, 并将之分解到所教的每一节课、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要关注所学到的知识, 更应关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如何去解构知识, 用已有的经验、体验、情感去帮助知识的掌握。

摘要:新疆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在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下,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双语”教学推进工作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本文在全面总结和田地区二中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上, 重点关注教学效果尤其是学生理科教学成绩, 就此方面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双语理科教学,语言环境,学习习惯,爱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Z].2004.

和田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第2篇

和田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

和田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的区情,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指标具体化.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作 者:许谊珈 作者单位:中共和田市委党校刊 名:商场现代化 PKU英文刊名: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6)分类号:关键词:和田 生态文明 建设

和田地区 第3篇

一、激发高中维族学生的维语作文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高中维族学生的维语作文写作水平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让学生多读书,培养写作的兴趣

阅读是一种资源,是吸收知识的过程,是维语作文的基础。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广泛地阅读,首先要把课本阅读好,理解透彻。高中维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维语课文,是学生获取写作知识,借鉴学习写作方法的好范例。我在教学中,有目的地选取篇幅短小、生动感人的文章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怎样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过渡照应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获取多方面的维语语文知识,培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读后感,让学生学会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续写等。这样持之以恒,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多了,写起维语作文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2)根据学生的不同写作水平,减小坡度,提出不同要求,激发写作兴趣

由于各种原因,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维语作文写作能力不同,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降低写作难度,经常写范文,让写作水平低的学生模仿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维语作文自信心,学生的维语写作积极性普遍提高。

(3)走进生活,多开展有趣的课外活动,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写作兴趣。

很多学生在写维语作文时,感觉没有写的,这是由于学生不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没有积累写作素材造成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留心观察,亲身实践,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出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如: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风霜雨雪,让学生动手进行小实验、小制作、干家务劳动等;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如跳绳、打乒乓球、拔河、跑步等活动,一边玩一边做生活的有心者,把活动的过程、自己的感受、从中得到的感悟写出来,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知道,写作没什么难的,写维语作文首先应该自己想写、喜欢写、学会写,然后才能写好维语作文。

二、我在维语语文教学中,围绕“写什么”、“怎样写”这个问题,从高一开始,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维语写作水平:

1 重视课文教学,积累词汇。

我在维语语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积累词汇、扩充词汇,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了解句型结构,学习语法知识。语法知识越熟悉,词汇量越多,那么写起维语作文来也就顺利。

词组、短语、惯用语、熟语等都含有固定形式和半固定形式,复句关联词语的搭配也都有其固定搭配。维吾尔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这类词汇,因此让学生通过对语块的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维语表达效果,提高维语写作水平。如:

远亲不如近邻jiraqtikituqandin , jeqindikionala.

虽然……,但是…………gr……bolsimu,likin……

2 重视语法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积累词汇

(1)派生词。派生词是合成词的一部分,维吾尔语中有两种形式的派生词,一种是在词干上加前缀的情况,还有一种就是加后缀的情况。加前缀的词在维吾尔语中不多,常见的仅四类,即由bt-、ta-、bi-、hm-四个前缀构成的词,而加后缀的情况就比较多。

如:以-i结尾的派生词就有很多。izimt-i 工作人员,nai-i 歌手,aldam-i骗子。 (2)复合词。这类词大多是由两个词干用类似于句法关系组合成新词,利用维吾尔语词汇的这种构成方式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所学词汇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词汇,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使用维吾尔语组词造句的能力。 这类复合词共有四种类型:

①并列式 如:ii-izmti(职工),rgi-rohi(精神),pajda-zijan(得失)

②限定式 如:nanqepi(nan-qap)(饭桶),kzjnk(kz-jnk)(眼镜)

③动补式 如:izbasar(zi-basar)(接班人),kynsanap(kyn-sanap)(日益)

④主谓式 如:joljoruq(jol-joruq)(指示),bojtaq(boj-taq)(单身汉)

(3)同义词。利用同义词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把意义相关的词汇进行对比,加深记忆,能更加准确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也有很大的好处。如:

tyn——avaz——tavu——sada(声音)

(4)反义词。维吾尔语中的反义词为数不少,利用反义词进行教学,不仅能作为讲解词汇的手段,也能帮助学生巩固和记忆词汇,还能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如: rast(真)——jalan(假) alip(勝利)——mlup(失败)

3 模仿写作文

针对和田高中学生维语写作水平低下,我在加强阅读训练的同时,在高一就实行“抄三写一”,也就是说抄写三篇优秀范文,自己再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他们在抄的过程中把握写作思路、方法、格式。从而帮助他们正确把握文章结构,写出较好的作文。

我在教学中,常写出文章的第一段,要求学生续完;或给出每段话的第一个句子,要求续写;或给出文章的头与尾让学生在中间填写内容。给出的内容很灵活,可供学生发挥。训练了学生的想像力,又可以使学生写作不离主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维语写作水平。

4 分阶段写作训练

我在教学中,进行“分阶段写作训练”,效果良好。例如:集中一段时间要学生写记叙文,通过一段时间的写作练习,学生明确了写记事文章的六要素,掌握了写记事文章的规律,“一事多写”就是让学生从多角度来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5 坚持写日记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打扫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和田地区皮尔舞概况 第4篇

“皮尔”活动表面上以伊斯兰教的形态留存于世,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泛神论宗教遗存(萨满教)与佛教、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菲派在新疆结合的特殊产物。她产生于久远的年代,曾在新疆地区广泛流行数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皮尔”活动渐渐转入地下,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与群众基础,活动范围逐渐缩小,相关人员逐渐衰老死亡,后继无人,近乎衰败绝迹。只有在和田、喀什和阿克苏的某些乡村还能找到极少数从事“皮尔”活动的老人,因此,对于“皮尔”仪式的调查与分析已刻不容缓。“皮尔”活动虽然是一种类似巫术的原始宗教仪式,但是在仪式过程中有完整而又独特的音乐、舞蹈表演形式。而“皮尔”活动中的音乐、舞蹈可谓独树一帜,另成体系,完全区别于任何传统的维吾尔音乐舞蹈形式,其特殊性甚至连维吾尔音乐舞蹈中个性鲜明的“刀郎乐舞”都相形见绌。“皮尔”的音乐、舞蹈类型是非常宝贵的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值得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深刻研究。但是,基于这是一种非常边缘的宗教文化现象,加之她的流行范围大多在非常偏远的南疆乡村。因此,热衷于新疆主流历史研究的国外学者, 没有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国内,“皮尔”仪式受到学术界的冷落。如前所述,“皮尔”仪式中的音乐舞蹈形式不仅在新疆,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很独特的,它是罕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历史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皮尔”音乐、舞蹈形式具有相当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独特表现形式更值得从音乐学、舞蹈学的角度进行专业研究。尤其是舞蹈部分,应该作为一种独立体系加以研究, 以丰富新疆及全国的民族舞蹈资源宝库。

本人于2014年8月,专程赴和田地区墨玉县,对当地的“皮尔”仪式做了多次田野调查。由于和田地区近些年复杂的社会局势,加之此仪式涉及宗教活动,又是在敏感的农村地区,因此调查工作的组织变得异常复杂。最终由当地一位文化局干部帮我们协调组织。此次调查活动在墨玉县奎牙乡一位农民家中举行,一共有七人参与。其中,一位巴合西(Bahxi巫师),五位“达班底” (Dapbandi鼓手),一位妇女。非常遗憾的一点是,由于上述条件限制,我们未能组织到一次真实地“皮尔”仪式,而是由以上提到的这位中年妇女担任“患者”角色, 模拟了一套仪式。虽然仪式相对完整,完全是按照真正地“皮尔”仪式的程序进行的,但是由于“演绎”性质, 多少使仪式的纯粹性和现场震撼性打了折扣。下面我就描述一下整个仪式过程。

二、“皮尔”仪式过程介绍

首先是准备工作,由众人在庭院中间地面砸一根短粗的桃木桩,木桩上系数根缠绕在一起的长粗绳,绳子另一头拴在庭院凉亭的木质吊顶上,绳子绷得很紧,与地面成垂直状。绳上端插一根树枝(有些地区用苹果树枝,有些地区用榆树枝、枣树枝),树枝上系各色三角形布条,这就是所谓的“神幡”,维语称之为“tugh”, 是联系天与地的纽带。然后在“神幡”下端设一简易灶, 灶的取材通常为土坯砖或铁锅,这次是用一木碗,里面铺上沙土,再放上燃烧的木炭,这是为了熏烤树枝、骆驼草等植物,类似“熏香”,维语称作“Isriq”。灶里通常会点鸡血或羊血,这次仪式由于没有宰生,就省略了这一步。灶旁边再放置一面镜子,据说巫师能通过镜子看到鬼神的活动。镜子旁放一碗清水,还应该准备一只点燃的老式油灯,这次是用蜡烛代替了。最后还要准备一团棉花。当然,最重要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手鼓。“皮尔”用的手鼓比一般的手鼓要大一倍,据说是羊皮鼓。其他地区还会用到艾捷克等乐器。按照正规的程序, 应该用树枝缠上浇了羊油的棉花团,做几个简易火把, 插在院落四角和门槛下方,这一步也省略了。据说这是用作为神灵带路的“神灯”。据介绍,以前的巴合西也好, 达班底也好,服装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月牙形高毡帽、由各色布块拼贴成的长袍等,还有各种道具,如木剑、皮鞭等,时过境迁,这些讲究也淡淡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们只能想象当时的盛况。

准备工作就绪,巴合西与“女病人”落座于神幡下, 五位达班迪手持手鼓并排随其身后围城半圆坐下。巴合西拿起其中一人的手鼓,背面朝下晃动着敲了两下,然后在碳灶上熏了熏,举起来绕过“神幡”逆时针绕两下, 再在“女病人”头上绕两下,用手鼓在她身上上下左右轻拍几下,最后再置于自己胸前敲两下,然后把手鼓交还给鼓手。再拿起下一位鼓手的手鼓,同样的动作,一共重复了五次。这是为了祛除污秽,获得法力。一系列的动作仿佛命令,人群迅速安静了下来。这时,巴合西开始念经。一边念,一边把棉花团撕扯成小片,在碳灶上熏烧,然后在“女病人”头上绕几下后放进盛水的碗里。据介绍,真正地“皮尔”仪式,巴合西会念一种咒语, 有的人说是倒背《古兰经》,有的人说是另外一种特殊咒语,与《古兰经》无关。非常遗憾的是,这次表演性的“皮尔”仪式,巴合西也不是专职的,他念的是《古兰经》。对于这个关键性的环节,我未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有待宗教学或人类学家进一步研究。而且真正地仪式上,巴合西会渐渐念得声嘶力竭,近乎于歇斯底里的喊叫,充满了神秘感与仪式感,然而这次我未能体验到。念完经,在巴合西的带领下,在场的所有穆斯林举起双手进行祈祷,此时的祈祷与穆斯林平时的祈祷完全一样。祈祷完毕,巴合西用维吾尔语说念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患者是被恶鬼所缠,需要驱鬼。然后,鼓手们开始敲鼓,这时鼓点还相对缓慢,只见巴合西双手牵起“女病人”的一只手,在薰炉上熏,从手指开始,手腕, 手臂,然后牵引着她的手随着节奏慢慢左右摆动,伴着鼓点节奏的渐渐加强,“女病人”不由自主地举起双手, 随节奏左右摆动,巴合西也做着同样的动作,持续五分钟左右,大家慢慢进入状态,鼓手们开始齐声唱歌。他们在整个过程中会不停唱歌,这些歌旋律相对简单,重复性强,但是节奏非常特别,各段歌曲之间都穿插有急速、有力的鼓段间奏。完全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维吾尔歌曲。持续数分钟后,“女病人”开始抓着“神幡”慢慢起身, 众人也慢慢起身,边打鼓唱歌边向后退去,腾出空地, 只留下巴和西和病人在场中“神幡”下。然后便是那位妇女抓住绳子转圈跳舞,巴克西则在她身边绕着“神幡”跳舞。一开始,她的动作相对缓慢,分别用左右手抓着“神幡”顺时针、逆时针绕圈随鼓点颠步走动。随着音乐的加速,“女病人”的脚步也开始加速,绕着一个方向转圈,这时,巴合西开始手拿桃树枝不停追赶着抽打她的身体。渐渐地,鼓点越来越激烈,“女病人”完全挣脱“神幡”,举起双手摆动着,绕着“神幡”疯狂转圈,但腿部动作始终合着鼓点。巴合西也顺势加快脚步, 用树枝追打着病人。由于是表演性质,此时场面并不激烈。据介绍,真正地“皮尔”仪式上,巴合西会变得异常疯狂,嘴里念念有词,还伴随着连绵不断地时高时低的呼喊声,围着绳子疯狂地转圈、蹦跳,到了高潮时, 还会有人抱着鸡或羊跳舞,最后把鸡烤熟,撕扯成几块, 拍打病人的身体,然后抛出院墙外。或者把羊宰牲,用现剥的羊皮把病人包裹住等。这些古老的习俗已成为历史,我们永远无法再亲眼看到。“皮尔舞”进入高潮后, 女病人会由于疲惫癫狂昏厥过去,或躺下来,此时的巴合西、达班迪早已汗流浃背。高潮过后,巴合西唱起了高亢、委婉的歌曲,鼓声也停止了喧嚣。片刻之后,激越的手鼓声再一次迭起,巴合西和病人再一次跳起狂欢的“皮尔舞”,只见病人再次抓起绳子飞速地转起圈来, 后面是巴合西穷追不舍的抽打。就这样,持续了将近40分钟才算作罢。最后,人们起身把绳子扯断,木桩也拔掉, 表示病人的病被根除,以祈祷结束仪式。

三、对“皮尔”仪式及舞蹈的分析与阐述

“皮尔”仪式是一种表演性极强的宗教仪式。“皮尔”仪式中有舞蹈、歌唱、乐器伴奏贯穿始终。而参与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演员。鼓手们通过奏出激烈的非同寻常的节奏渲染仪式的气氛,创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与情境。在此情境中,病人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随音乐节奏变化不由自主地起舞,甚至达到一种癫狂状态,将病魔的折磨抛至九霄云外。巴合西更是与现场气氛浑然一体,在念咒、跳舞、“鞭打”患者的过程中,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与魔鬼的搏斗过程。尽管仪式参与者看不见真正的神灵,但是巴合西近乎疯狂的忘我表演, 使得人们相信巴合西被鬼怪附体或获得了超自然的法力, 与神灵进行着上天入地的沟通。此外,还有杀牲、洒血、焚牲这些涉及实物的活动,虽然是真实地行为,但是它的象征意义是超越了现实的。仪式中的各种道具也是表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巴合西作法时所使用的器物原本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但在仪式中却具有了通神、威神等功能和象征意义。例如, 被称为“tugh”的麻绳是巴和西上天入地的桥梁纽带, 树枝和布条是供鬼神栖息场所,灯为鬼神指路,巴合西作法时使用的镜子具有监察病魔鬼怪活动情况的功能, 点着的果树枝、棉团和碗中的清水具有驱邪、避邪和除秽的功能。这些器物均成为了与病魔和神灵有关的神器, 它们也都成为与原物相迥异的象征符号。由此可见,“皮尔”仪式是由一系列“象征符号”所组成的集咏、歌、舞、乐、表演为一体的,道具规范,人员分工明确,程序完善的宗教仪式。

再来看看“皮尔”仪式中的舞蹈现象。仪式中人体自身动作、姿态也是仪式行为的重要方式。正是在人体机能不断延伸的过程中,仪式的行为逐渐发展丰富,由形成从行动、姿势到舞蹈的过程。仪式分为“迎神、请神、送神”三个阶段,有五个不同舞段变化。整个仪式当中有数名舞者参与,但贯穿始终的只有患者和巴合西两人。首先是在“迎神”部分,“女患者”在巴合西的牵引下, 坐着举起双手慢慢向两边来回摆动,两人并排坐着挥动双手,动作基本一致。这是舞段的第一个变化。然后仪式进入“请神”部分。女舞者开始抓起“神幡”起身, 两手交替抓着“神幡”来回转圈,与此同时,巴合西“呦”的一声起身,绕着“神幡”慢步舞动。这是舞段的第二种变化。随着鼓点节奏慢慢加强,舞段进入第三个变化。“女患者”开始松开双手,举过头顶左右挥动,绕着“神幡”转圈跳舞,巴合西则与她呈逆向转圈跳舞,两人互不干涉,其动作稳健、神秘、肃穆。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 歌声也变得更加嘹亮,舞蹈进入第四个舞段。此时“女患者”开始忘情跳跃,双脚交替跳跃前行,双手在头上方以同一幅度时而左右摇摆,时而朝着“神幡”上下摆动, 颤动手指,抖动手腕。巴合西则手持枝条边疯狂地蹦跳、转圈、手舞足蹈,边追着“女患者”鞭策、喊叫。有时还会冲向观众,极尽癫狂、恐怖之能事。这完全就是传统的“萨满跳神舞”。随着这种疯狂局面的持续,真正地仪式当中,患者会因疲惫而昏厥或倒地,这时仪式进入“送神”阶段,舞蹈也就进入第五部分。巴合西抛掉手中的枝条,念念有词地转圈舞动,速度逐渐放缓,直至最后跪卧于“神幡”下。此舞段动作与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步法相同,也具有三步一抬、翻手腕、耸肩膀等特征。最后,音乐停,巴合西在说完一段表达鬼神已驱离的话后,再次邀众人举手祈祷。之后,麻绳被扯断,木桩被拔起,仪式结束。萨满跳神舞是萨满在“皮尔”仪式中与神灵对话的特殊方式和手段,是与神灵互换信息的过程。“神灵降临、神灵附体、神灵授意、神灵离去”, 都能通过萨满跳神舞的不同舞段直观表现出来。这些舞蹈看似杂乱无序,而且若以维吾尔族舞蹈为标准几乎不能称其为舞蹈,但是据我了解,每一位巴合西在“皮尔”仪式中所跳的舞蹈,都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因此可以说巴合西在“皮尔”仪式中所跳的萨满跳神舞,应该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舞蹈体系。而患者的舞蹈,虽然也有跳跃、奔跑等成分,但基本舞步与手位基本脱离不了维吾尔传统舞蹈动作,只是由于音乐节奏的特殊性,动作更加夸张, 幅度明显加大。

四、结语

本人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参考资料和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对现有的“皮尔”舞蹈资料做了一个全面的整理。从舞蹈学的角度,展开了对“皮尔”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和表现手段的研究。从内部因素(皮尔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背景)和外部条件(遗存形式和传承)两方面来分析“皮尔”舞蹈的形成,从而得出结论:“皮尔”仪式是农村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其文化内涵深厚,背景广阔。萨满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的影响和诸多外来文化的渗透、冲击,虽然形态、仪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沟通神、人的精神实质并未改变。因此可以说明“皮尔”仪式就是古老的萨满仪式,是在经过了多种宗教文化的渗透、冲击和覆盖之后遗存至今的文化遗产。“皮尔”舞蹈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既有程式化套路又有即兴成分,结构相对完整的舞蹈体系。与其他维吾尔舞蹈形式相比,她更加狂放, 充满野性,令人震撼,她是维吾尔民间舞蹈中的奇葩。

摘要:在众多的维吾尔族舞蹈类型当中,有一种独特而又神秘的舞蹈形式一直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皮尔”(PIR)舞蹈。皮尔舞蹈附属于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宗教仪式——“皮尔”。“皮尔”是流行于南疆偏远维吾尔乡村的一种“驱邪避灾”、“招魂驱魔”、“医治罕见疾病”的神秘宗教仪式,或者可以称为一种巫术,跳舞治病是仪式的主要活动之一。

和田地区实验中学教务处工作总结 第5篇

本学期,教务科全体工作人员在校长的领导下,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线,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根本,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积极推进素质教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充分发挥教务科指导监督、整合推进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出色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期末将至,为了能够使今后的工作在质量上、效率上再上一个台阶,特就本学期具体工作情况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

一、加强理论学习、树立新的理念。

1、认真开展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学习。开学初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学习教学新理念、教学新方法。通过学习,广大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一致认为:“实施新课程的成败在教师,教师的要务在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学生主体观,贯彻民主教学思想,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使学生获取知识。

2、加强教育的开放性。教师的教学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的约束, 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教师需加强学习,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材,还要善于搜集最新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为此,学校为全校教师开通了“高考学习网”,供教师搜集信息,获取教学资料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注重队伍建设,提升师资素质。

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示范作用。随着近几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学生发展的需要,我校调进或招聘的青年教师较多,而绝大多数都是具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青年教师热情高、干劲足、有拼劲、观念新,但缺少的是教育教学经验和驾驭学生的方法。而老教师观念相对陈旧,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较低,教学手段落后,但教学经验较丰富。如何使新老教师之间互补,取其长为我用,共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设计,教有特色,教育教学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为此,教务科围绕培养青年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开学初,学校教务科对教研组每位青年教师都聘请了一位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进行“传、帮、带”, 实施结对帮扶,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指导老师要无私地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每周要听青年教师一节课,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类培训活动。为使我校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地区、学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课改观摩,研讨活动。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学期初,王环环老师被派往新疆师范 大学参加高中新课程英语课程改革培训。除此以外,到目前为止,参加自治区、和田地区组织的课改观摩,研讨等活动,共有50人次。同时加强了校本研究,注重校本培训,由教务科组织安排,通过校级优质课,校级课堂教学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参加人数达134人次。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要求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并取得较好成绩。

4、本学期有一批青年教师在和田地区实验中学双语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喜人的成绩。黄丽、张李峰、崔蕊、卢桦静、王娟等老师,表现突出,获得实验中学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同时,教务科积极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和田地区教学论文大赛,其中有14位老师获奖。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务部门则是学校的主管部门,为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本学期我们主要做了:

1、落实“六认真”检查。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认真工作。我们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六认真”的考核工作。开学初,以教研组为单位根据教学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要求教研组组长坚持每月一次教学“六认真”检查,定期、定时、定点检查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使教学工作落实到实处。

2、开展校内教学比武。教学比武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 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本学期我校举办了教师讲课比赛、做课选优等活动,全面比较教师的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教学基本功,广大青年教师均能积极参加,成绩显著。

3、严格规范考试。考试是教学常规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此,我们严格考试过程,严格考试纪律,发挥考试功能,了解真实情况,营造公平竞争氛围,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为此,我们精心制定考试方案及相关材料,做到方案落实、责任落实,加强监考过程管理,整顿考纪、考风。每次考试试卷都是密封装订后批改,流水作业,以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可靠和公正。考后认真组织阅卷,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召开学科分析会,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4、认真执行《三项规定》。严格按照自治区、地区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设置和要求,开足开全了各年级的课程,并严格认真执行。初中按照《三项规定》和“体育、艺术 2+1项目”的要求,上午安排了体育大课间等项目的活动,效果较好,本学期举行了全校冬季越野赛,体育组教师精心组织准备,年级组教师积极配合,组长认真负责,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5、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学生建立健全了《和田地区实验中学学生学习成长过程》, 完善了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发挥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评价中的作用,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与填写提供依据。

6、加强文印工作管理。本学期我们注重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 培养,尽管本学期文印工作较繁重,但文印工作人员任劳任怨,服务育人,满足了各年级考试测评及教师教学工作的需要。

7、规范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的管理。我们制订了各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规范实验管理和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为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突出重点、加强毕业班工作。

初高中毕业班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是学校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是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这个阶段学生的成绩优劣与否,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对于一个学校、教师来说,毕业班学生的成绩也是衡量其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毕业班成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了解情况,提高认识

我校2012年初中毕业班共有学生 91人,高三毕业班共有学生 371人。通过学生参加乌鲁木齐诊断性考试的成绩来看,成绩也不是很理想,有一定的偏科现象,语、数、英成绩不平衡。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本学期毕业班工作会议上,校长要求毕业班老师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品质、有效学习等方面的教育,以促进学生语、数、英全面提高,要求教师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

1、开好“三会”。要召开毕业班教师会、毕业班学生座谈会以及 毕业班家长座谈会。让教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完成毕业班的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结合实际,优化教学。要求各科任教师结合班级教学及管理的实际,从学习、计划、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查、分析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优化控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促质量的提高。加大对毕业班教学资料的投入,尽力通过各种途径,为毕业班教师搜集和提供相关的复习资料,及时通报各班各学科在教学和复习中的经验和好的方法,要求毕业班老师之间加强合作,凝聚力量,变个人优势为团体优势,同学科之间多交流探讨。

4、坚持不懈地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班级、课任教师都制定了培优补差计划,加强补差工作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爱为本,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意识,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体做法:①抓后进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采取低起点、小步子,鼓励他们战胜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②抓优生。加大训练,引导他们自学,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让他们向高层次发展;③抓中间生。一类是临界及格,另一类是临界优生,针对这两类学生学校要求课任教师要集中精力抓好,对他们要因材施教,做到四优先:即课堂优先提问,作业优先批改,课外优先辅导,家庭优先访问;五跟踪:即思想跟踪,课堂跟踪,作业跟踪,测试跟踪,学法跟踪。努力使部分中间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进步。

5、狠抓课堂教学,强化复习意识。复习不是机械重复过去的练习,而是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抓规律,引导学生放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新的视野对知识进行再认识,开展新的实践活动。(1)要求教师努力改变过去理解和对待复习的做法,把复习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复习过程,恰当选择复习方法,既注意增强学生的“底气”,又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气”,充分发挥复习的集体功能,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扎扎实实地抓好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求教师努力做到“实”,如语文科,对字词句篇,标点等各种知识和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的标准要清楚,在复习训练中要严格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其次,复习的过程要踏踏踏实实,严格指导,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能走过场。再次,要讲求实效。复习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每一节复习课都要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使学生每次复习都有所得、有所获。要求毕业班的教师在进行复习时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这给教师的课堂提问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教师重点提问那些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而不把精力和时间消耗在“是”或“不是”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上,从而消除了单纯的活跃气氛,引导学生更多地投入到深度思考中,从而逐步达到区教研室提出的有效复习的要求。(2)精选习题:渗透方法,形成能力。学校要求毕业班教师尽量不用现成的整套试题,而是提出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分析试题,将合适的题目组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用。

6、毕业班教学质量的监管。(1)认真开展教改教研活动。以教研促质量,以教改促提高。教研组经常组织毕业班教师,把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进行讨论、研究。让各学科教师明确统考方向和动态,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及时把握当前的新趋势、新动向。设计模拟试题,加强相关训练。(2)注重毕业班的教学进度、毕业班教师配合情况及教学质量的管理的了解。毕业班每月召开一次有学校领导参加的班级工作会,分析学生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对学生提出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从而真正达到对初高中毕业班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

7、建立健全毕业班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向各毕业班要下达了目标任务,并要依据学校制定的毕业班教育教学奖惩制度进行奖惩兑现。

8、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校长要求对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所需物品要及时购买,教育教学相关资料及时补充,保证毕业班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以促进六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教务科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重难点分析 第6篇

1环境特征

气候和地貌是决定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两大要素,地势“高”和气候“寒”是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特征,并由此决定了该区域的其它环境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其主要环境特征如图2所示。

2能源丰富

两地均为我国太阳能丰富区,但原因有所不同,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可透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表。②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北地区则主要是距离海洋远,降水少,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而太阳能丰富。除此之外,青藏高原地热能(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水能(大江大河源头,落差欠)、风能丰富,西北地区风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可观。

3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且年较差也大。两地气温日较差均较大,但原因不同。青藏高原是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均较弱而导致气温日较差大。而西北地区是由于深居内陆,地表热容量小导致气温日较差大,同样原因导致气温年较差也大。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主要是由于夏季气温低。

4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

太阳能丰富不等同于热量充足。太阳能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而热量多少则主要体现为气温高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而热量不足的原因有:①雪山连绵,冰川广布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差,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反射。②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致使地面辐射及反射的热量有相当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

5青藏高原作物单产高

青藏高原尽管“高寒”,但主要作物(青稞、小麦、豌豆)单产都较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利于农作物的先合作用。②低温延长了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其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制造。③昼夜溫差大,减少了农作物对自身营养物质的消耗。④夜雨多,减轻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危害。⑤自然灾害少。

6地域分异

和田地区林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7篇

和田地区多年来面临着自然生态环境的问题, 由于当地缺水严重, 地形呈带状结构, 当地的林地多年来面临破坏,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表现在最近几年和田地区恶劣的沙尘暴, 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已经人们的生活。对此研究和田地区的林业发展状况有着现实重要的意义。

1 和田地区概况

和田幅员辽阔东西长约670 km, 南北宽约600 km, 总面积24.78万km2, 其中山地占33.3%, 沙漠戈壁占63%, 绿洲仅占3.7%, 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其中山地1 110.2万hm2, 占总面积的44.5%, 平原13 388.5万hm2, 占总面积的55.5%。山地面积中, 除草场219.4万hm2、冰川70.5万hm2和少量耕地、林地外, 42%为难以利用的裸岩石砾地。平原面积中, 沙漠1 031.8万hm2, 占74.6%;戈壁206.7万hm2, 占15%;绿洲面积9730平方km, 占土地总面积的3.96%。和田地表水年径总流量73.45亿m3, 地下水可采量32.46亿m3。全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60万k W, 总水域面积100.4万hm2。

2 和田林业发展现状

和田地区幼苗抚育面积发展最快, 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薪碳的使用量有明显下降, 村级以下的采伐量有明显减少, 在和田林业整体发展来看, 和田的林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2009年和田的林业有大的发展

2.1 当年造林面积

和田的造林面积在最近几年里发展较好, 2008-2009年造林面积增长的最快, 由2008的5 014 hm2增长到2009年的17 771 hm2, 虽然有所减少, 但也是在可变化范围之内, 在2002-2008年有所下降。

2.1.1 经济林

经济林是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上图显示, 1998-2002年和田经济林的面积呈现上升的状态, 在2002-2006年呈现下降的趋势, 1998-2002年期间, 新疆鼓励发展力果产业, 但是销售平台搭建欠缺, 相关设施不够完善, 之后几年间, 林果的发展又到了制约。2005年以后, 随着新疆外销品台的建立和援疆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 新疆的林果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2009年, 和田的经济林的种植面积达到最大为1 425 hm2。是历史以来最高。

2.1.2 防护林

防护林是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减少污染所经营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征。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群落。由上图显示和田的防护林面积咋2008-2009年增长最快并在2009年到到历史最高为6 949 hm2, 防护林有所减少, 2011年为3 916 hm2, 比2009年减少了3 000多hm2。

2.1.3 薪炭林

薪炭林是指以生产薪炭材和提供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薪炭林是一种见效快的再生能源, 没有固定的树种, 几乎所有树木均可作燃料。和田的薪炭林的面积呈现下降, 近年来和田天然气管道实施以来, 很多居民一改以前的烧木头做饭, 大大的减少了对薪炭林的砍伐。

2.3 育苗面积

年末实有育苗面积指为了造林和迹地更新而进行苗木培育所实际利用的苗圃面积;上图可以看出1998-2011年的幼苗面积基本上都是增加的, 尤其是2011年达到历史新高, 这表明在未来几年里将为植树造林扩大林业面积做了大保证。

2.4 村级以下木材采伐

2005-2011年和田的木材采伐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到2011年采伐量为2 090 m3, 为所有年份中采伐最低的。

3 结语

与自治区相比, 和田林业发展较为乐观, 尤其是经济林发展迅猛, 幼苗抚育速度快。但和田的林业发展仍然存在着问题。

经济林发展不能持续稳定。经济林主要是核桃、红枣、杏树以及经济林, 主要是近几年和田地区林果价格的不稳定, 农民每当看到连续几年林果价格得不到回升, 农民种植林果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挫伤。这不利于林业的发展。不过从整体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田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尤其是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交通不断改善, 当地品质好的林果得到外界的一致好评, 随之而来农产品干果的价格也一路飙升, 农民种植果树德尔积极性有了提高, 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林不断得到发展

相对整个自治区来看, 和田的林业发展具有严重的政策影响性, 对政策有依赖性, 在不利于和田的农业发展, 和田的林业发展应该是持续的, 非经济林应该占有主导性地位, 这样可以避免林果价格暴跌引起的农民情绪低落导致大面积整体砍树的现象。

和田地区 第8篇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 我选择了和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聚集的农村小学作为研究的地点对象, 以下是在汉语课堂教学中观察到的现象。

1. 教师对生字、词及课文的讲解不够, 发音不准, 课堂用语不规范。

例如, 有一名教师在上25课“姐姐和弟弟”一文时, 只对“集体”和“摘”两个词作了解释, 并没有对整篇课文进行解释, 也没有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是否理解。大部分教师在教授生字时都要求学生组词、造句, 而学生大多都是生搬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和句子。教师也没有再进一步地启发学生开动脑筋, 联系以往学过的字、词造出更丰富的词语和句子。还有部分教师基本上是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授课。

我认为这一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该地区大多数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水平不高, 尤其是在听说方面。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和脑力活动的效率。尤其当施教的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时, 要尽可能地保证学生在听懂的基础上还要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汉语言专业知识和熟练运用汉语的能力。然而在该地区用汉语进行授课对于很多少数民族教师来说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汉语基础薄弱, 缺少汉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师生用汉语交流困难。和田地区是少数民族单一语使用区, 在日常生活中, 少数民族与汉族直接进行汉语口语交往的机会不多。此外, 由于父母基本上是农民, 收入不是很高, 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条件, 以及电脑等现代的学习工具, 也造成学生学习资料来源的匮乏和信息的闭塞。

2. 教师教法单一, 提问机械, 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大多汉语课堂中基本上一节课都是教师机械的照本宣科, 很少让学生用汉语进行交流, 也很少将学习的内容联系现实社会生活, 创设情境, 使学生学习到“真实的汉语”, 加深对字、词、句的理解。

我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新课改教学理念和方法尚未得到贯彻。因此, “汉语新课程必须以汉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为教学目标, 通过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绝对不能以汉语知识学习为主”。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 密切结合生活实际, 做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注重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该地区少数民族教师的教学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 课堂节奏缓慢, 组织松散, 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形式化。

例如, 一名教师课堂中安排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自己无巡视检查, 只对前排个别举手学生进行指导, 而部分学生利用这一段时间玩耍。

我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少必要的教学策略。教师是学习的主要“建筑师”, 必须清楚“建造”怎样的学习, 诊断、规定和鉴别在何种情况下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确保课堂的基本职能, 意识到时间是否被有效利用。所以教师必须具备掌控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存在的教学现象, 该如何进行汉语课堂教学优化?

1. 创造师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 多渠道提高汉语水平。

师生对学习汉语的重要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习汉语的渠道单一, 建议采用多种渠道学习汉语。例如, 学生可以通过看汉语频道电视, 阅读汉语书籍, 利用汉语词典, 以及和汉族同学交朋友聊天, 等等。少数民族教师除了接受正规的双语培训之外, 学校也可组织校内民汉教师互学, 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提高汉语水平。

2. 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注重学生的“活动”, 强调树立全新的价值观、教学观、学习观、过程观、评价观。

(1) 价值观。课堂教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要注重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所在是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的思维和分析方法。

(2) 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与互动”, 单方面的发送信息和单方面的接收信息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尽快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 学习观。学习的本质叫“做”, 没有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学习全过程, 学习常常是无意义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发展中的人, 是成长中的生命。教师要把学生当作“生命体”对待,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 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4) 过程观。教育的特殊性即过程的特殊性, “过程即目的, 过程即结果”。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 关注学生的参与与表现, 在过程中形成能力, 在过程中掌握方法, 在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 评价观。提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与选拔, 而是鞭策与促进。

3. 掌握有效的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弗兰德斯用“社会相互作用模式”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大量的“过程—结果”研究, 他认为教师的直接影响较多时, 会导致学生的参与不足;教师间接影响较多时, 学生的参与就更多。因此, 教师应该更多地对学生施加间接影响, 应该多一些提问而少一些讲授, 尤其是要用更多的接受、表扬来激励学生。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学生所表达的想法和感情。课堂教学是教学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最优化?我们必须从策略上进行研究。我认为可以采纳全纳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来改进现有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

(1) 汉语课堂教学的准备策略。传统的备课依赖于教学参考书, 缺乏教师自己的思想观念与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课堂强调教师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处理教材。此外, 教师还必须研究教的对象的特征, 根据学生目前的汉语水平,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同时, 教师还需要请汉语口语标准的教师帮助自己纠正发音。

(2) 汉语课堂教学组织策略。教师在课堂中需先向所有学生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之后就是组织教学, 只有良好的组织才能够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师组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些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把学生天生的好奇心转变为专注学习汉语的兴趣。其次是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营造活跃而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从而改变教师“满堂灌”而学生“静听”的教学状态。最后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经验建构知识, 使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清楚学生原有的汉语认知结构状况和经验背景, 然后通过教学的设计和资源的提供, 使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 使新旧汉语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实现知行合一。

(3) 课堂教学的反思策略。课后, 教师还需要有一个反思, 通过对课堂全过程的反思、学生作业的评价分析、专家的指导性分析、同事之间的切磋来追求汉语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促进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需要加强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 这对提高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志军著.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和田地区 第9篇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研究”需要选择不同区域的样本。新疆自治区是本课题组西北地区的样本省份之一。在调查准备阶段, 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农经局的领导介绍, 北疆地区经济较南疆发达, 但地处南疆的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突出。鉴于此, 课题组将新疆调查的重点放在和田地区。选择和田的第二个理由是, 近几年, 作者数次进入和田地区洛浦县、和田县及皮山县调查 (2009-2011年间, 作者受“中国-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UNDP) 和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 (CICETE) 委托, 主持“中国西部边穷地区绿色扶贫计划” (CPR/06/209) 和田红柳大芸项目评估及后续研究, 其间多次到洛浦、和田及皮山3县调查) , 本次调查仍然选择这3县 (见表1) 。对某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观察研究, 有利于课题组融入其中, 从而加深对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及其转型发展的理解。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自治区最南端,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 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 南北宽约400公里, 面积33万平方公里。) 边缘, 北部深入沙漠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相邻, 南越昆仑山抵藏北高原, 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毗连, 西部连喀什地区的叶城、麦盖提、巴楚县, 西南枕喀喇昆仑山与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毗邻, 边界线264公里。

注:新疆自治区农业厅农经局局长王淑民;和田地区农经局副局长依沙木丁·沙吾提, 科长马合木提·沙比尔;洛浦县农经局副局长马晓林, 恰尔巴格乡农经站长米吉提;和田县农经局局长孙永志, 副局长海巴尔;皮山县农经局局长买合木提·艾山, 藏桂乡农经站站长亚森·艾合买提, 藏桂乡农办主任阿不都·买买提等分别参与座谈、实地调查, 并提供了农经统计资料以及维汉语口译,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和田地区是典型的荒漠性干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及贫困地区。和田总面积24.91万平方公里, 其中沙漠戈壁面积占63%、山地占33.3%, 绿洲仅占3.7%, 且被沙漠戈壁分割成300多块, 人均耕地1.39亩。全地区年均降水量35毫米, 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 境内虽有大小河流36条, 多为冰雪融化后的季节性河流, 年径流量不大。和田地区聚居着22个民族, 2010年末, 户籍总人口203.96万人, 其中维吾尔族196.49万人, 占96.34%, 汉族占3.5%, 其他 (回族、塔吉克、柯尔克孜等) 20个民族占0.2%。和田地区农业社会特征明显, 区域经济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末, 全地区农业人口 (170.15万人) 占总人口的83.42%, 城市化率16.58%;地区生产总值100.59亿元, 人均GDP5035元, 仅为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29762元) 的16.92%;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3.6%、19.1%、47.3%;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 (5919元) 的53.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43.3元,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 (19109元) 的66.6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田地区统计局《和田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但就是这个旱少边穷地区, 我们却看到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这里, 从行署到各市县、各乡镇政府的主要领导, 层层签定“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责任状”,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年或五年) 规划”;这里, 从自治区至乡 (镇) , 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农经管理网络和管理队伍, 村级财务管理规范, 有效促进了村集体收入增长;这里, 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为区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运转、社区稳定和边境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样本价值超出了课题组的预期。因此, 本报告在描述分析和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历程、现状及经营方式的基础上, 通过案例研究以下问题:一是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对保障村级组织运转、支撑村域农业生产以及社区公共服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三是政府为什么重视或不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其动力或利益机制什么, 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四是样本的经验和问题对旱少边穷地区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启迪和推广价值。

二、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 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过程

新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自互助合作时期起步, 到人民公社时期, 农村经济是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分享的单一集体经济, 农村其他经济成分都不存在了。农村集体经济被认为是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重视和追捧。但是, 随着农村改革和家庭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 人们在克服和摒弃农村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等弊病的同时, 许多地方也抛弃了农村集体经济。

对此, 中央文件在改革之初就强调, “适于个人分散劳动的生产项目, 可以包到劳、包到户;需要协作劳动的生产项目, 可以包到组。……宜统则统, 宜分则分, 通过承包把统和分协调起来, 有统有包”;强调“……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 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有一定的公共提留, 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 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即第一个“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在农村改革30多年里, 中央文件一再重申“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但是, “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概念, 在许多官员和专家的理念中、在多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 还是被有意无意的遗忘了。

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是在21世纪初。当人们的发展观由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到“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保障人民各项权利”时才恍然发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都需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新疆自治区及和田地区较早觉悟了这一点。从1986年开始, 皮山县委、县政府就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当成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 从而扭转了村集体经济萎靡不振的局面, 使“村两委”的干部工资、村民医疗、村小学教室这些过去号称“老大难”的问题都得到很好地解决 (案例1-1) 。

案例1-1 皮山县村集体经济在改革中稳步发展

皮山县以农牧业为主。2010年末, 全县15个乡镇, 169个行政村 (场) , 678个村民小组, 县域面积41700平方公里, 耕地44.776万亩, 总人口23.8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85.7%。全县生产总值105162万元, 人均GDP4140元, 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51.2∶10.2∶38.7, 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03万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

改革之初, 皮山县村集体经济迅速瓦解。到1987年末, 全县198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几乎都是“空壳”, 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247.8万元 (村均仅有1.25万元) , 累积资金总额78.9万元 (村均不到4000元) , 村集体的银行储蓄余额17.2万元。为改变这种状况, 1986年, 皮山县组建了“皮山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2004年更名为“皮山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 , 同时颁发一系列文件, 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管理、农村经济审计等工作, 皮山县村集体经济至此开始稳步发展。到2002年末, 全县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到5585.9万元 (村均28.21万元) , 15年间增长了22.5倍多, 其中154个村有存款余额, 其中木吉乡巴格拉村存款余额34万元。

2002-2003年, 新疆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数次就皮山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和经验作出批示和指示, 将皮山农村集体经济推向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到2009年末, 全县16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1812.77万元, 村均1073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9259.89万元, 村均54.79万元;131个村有银行存款, 存款余额563.23万元, 其中存款余额10万元以上的21个村。

皮山县的经验引起了领导高层重视。200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批示“各地学习皮山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2003年4月11-15日, 王乐泉一行在和田地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调研再次强调:“皮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十分宝贵。集体经济壮大以后, 既减轻了农民负担, 密切了干群关系, 还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今后, 和田地区要及时广泛地推广皮山经验, 我相信自然环境这么差的皮山能干的, 别人也能干” (《王乐泉在和田调研时强调农业结构调整应走内涵挖潜为主道路》, 新疆日报, 2003.4.17) 。

自治区主要领导人的批示, 激发了和田地区党委和行署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 先后出台《和田地区乡镇级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 (和行发[2000]37号) 、《和田地区村级财务管理制度 (试行) 》 (和行办发[2001]13号) 、《关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意见》 (和党办[2003]15号) 、《关于印发和田地区村级财务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和行办发[2005]66号) 、《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 (和党办[2006]17号) 等一系列文件及法规, 将和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推向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二) 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2000年以来, 和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增长趋势明显。2001年, 全地区1401个行政村, 村集体总资产46867万元, 到2008年底, 总资产达62586万元, 增长了33.53%;村集体在银行的存款也由2001年的2425万元增加到3143万元, 增长29.6%。

但是, 和田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2010年, 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中, 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84.9∶6.7∶8.4。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仅15.1%。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76.45亿元) 中, 农业产值 (46.18亿元) 占60.4%, 林业产值 (11.01亿元) 14.4%, 牧业产值 (17.77亿元) 23.2%, 渔业产值 (0.24亿元) 占0.3%,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 (1.25亿元) 仅占1.6% (和田地区农经局:《农经统计资料 (2010) 》) 。农村非农产业严重滞后, 远离经济中心城市, 自然环境严酷, 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水平低, 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2010年, 和田地区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4.66万元, 村均可分配收益也2.11万元 (见表2) 。从面上看, 各项指标低于全疆平均水平, 2010年, 全地区无收益的村占51.6% (全疆平均26.8%) , 有收益的村占48.4% (全疆平均73.2%) , 村集体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35.4% (全疆平均36.8%) , 收入10万元-50万元的村占4.3% (全疆平均16.3%) , 50万元以上较高收入的村0.1% (新疆平均2.4%) (见表3) 。

表2中的经营收入包括农林牧业生产收入、资产销售收入、租赁收入、拖拉机收入、劳务收入等;发包及上交收入包括发包收入、企业上交利润等;补助收入包括村干部工资、办公经费、空壳村补助、村阵地建设补助、五保户资金、村医务人员工资、十户联防工资等;其他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奖金收入等。

(三) 不同县域村集体经济比较

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县域差距不大, 2010年, 全地区7县1市的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在1600万元-3500万元之间, 其中最高收入的是墨玉县 (3417.5万元) , 3个样本县处在中上位次, 都在3000万元左右, 但利润率却有较大差别, 洛浦县利润率高达42.1%, 和田市利润率却是-33.8% (见表4) 。和田市地处行署首府, 并没有向其他城市的周边农村那样出现农村集体经济超常发展的情景, 2010年, 和田市村集体收入只有1610.4万元, 可能是集中建设的原因, 当年村集体总支出2154.7万元, 是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唯一收不抵支的县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 控制村集体开支就是增加收入。

数据来源:新疆自治区及和田地区《农经统计资料 (2010) 》

数据来源:新疆自治区及和田地区《农经统计资料 (2010) 》

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县域之间少有差异, 村集体收入结构 (见图1) 表明, “机动地”和新开垦农地发包是主体 (地区平均占47.8%) , 经营收入为补充 (地区平均仅占12.5%) , 对各级财政及政府部门补助收入形成依赖 (地区平均占20.9%) , 投资行为罕见, 只有皮山县投资收益26.3万元。

深入到3个样本县观察, 无收益和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比例大, 中高收入村比例小, 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偏低 (见表5) 。值得一提的是, 样本地区重视村集体的银行储蓄。2010年, 皮山、洛浦、和田3县村集体银行存款485万元、1092万元、349万元。村集体资金存入银行而非用于投资和资金互助, 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经管理方式有关系。

(四) 农户经济经营状况

“双层经营体制”下, 农户经济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层次。调查显示, 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明显的,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80-2010年, 皮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元, 增加到2010的3076元, 绝对数增长了65.9倍。这期间出现了1980-1998、2002-2010两个增长周期, 后一阶段增长较快;1999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降到675元, 比1998年的873元下降了22.7%, 2000-2001年出现恢复性增长, 2002年再次超过1998年的水平 (见图2) 。这一趋势基本反映了和田地区农户经济变化的总体趋势。

数据来源:样本县调查数据, 以及样本县农经局提供的农经统计数据

图2中1987年收入数据经过了修正。皮山县农经统计中1987年人均纯收入是37元, 低于1980年的46元, 详查其原因, 是因为当年人口统计误为935264人。实际是, 皮山县农业人口1986年133134人, 1988年137243人, 1989年141356人, 每年新增农业人口2000人左右。据此, 因此我们将1987年的农业人口修正为135264人, 人均纯收入修正为253元。

样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很低。2010年, 3个样本县汇总, 农民人均纯收入3320元。低收入与其结构有关。201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占62.55%, 非农产业收入 (第二、三产业收入合计) 占14.64%, 外出务工收入占21.15%, 集体再分配收入占1.66%, 基本没有财产性收入 (见表6) 。

样本地区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我们将农户问卷数据中的家庭总支出分为消费性支出、家庭经营支出、财产性支出、缴纳各种税收、社会保障支出、各种负担和摊派以及其他支出。问卷统计分析得出, 和田地区农户家庭主要支出为消费性支出, 其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59.48% (见图3)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9.48%, 高于新疆 (40.3%) 和全国 (41.1%) 水平, 反映了和田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普遍偏低的情形。

农户收入低, 资本积累远不能为农民创业提供支持, 因而影响村域工商业发展;村域非农产业不发展, 村集体经济经营方式转型缓慢, 收入来源有限;农户经济和集体经济滞后, 影响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区域经济增长乏力, 反过来迟滞村域经济发展。这种不良循环使农户和集体经济长期陷入低收入困境。

三、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一) 直接经营

直接经营是指集体经济资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生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和田地区调查发现, 村集体直接经营的对象多数是集体的林木和果园。集体林木较少成片种植, 多数是田间地头的防风林、村庄周边的绿化林带、行道树及道路两旁林带, 以白杨树为主。

直接经营林木的案例, 和田县巴格其镇巴格其村最为典型 (案例3-1) 。到目前为止, 巴格其村拥有3年、8年、15年树龄的林木计2.35万棵。该村为这些树分片登记, 建立台账档案。2010年, 该村集体总收入15.37万元, 其中集体林木的直接收入经营1.62万元。村集体直接经营林木的方式在巴格其镇较普遍, 目前, 镇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50公里林带, 评估价值达600万元, 这笔财产以及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理论上属于全镇农民集体所有。

案例3-1 巴格其村集体种植了2.35万棵白杨树

和田县巴格其镇是和田地区最大的乡镇, 全镇35个村, 232个村民小组, 11110农户, 农业人口51520人, 农地总面积76500亩, 其中耕地面积57500亩。

巴格其村是镇政府所在地, 7个村民小组, 农地面积2444亩, 其中耕地2132亩, 人均0.72亩, 农户377户, 1665人。村落周边、道路两旁、田间地头种植白杨树共23518棵, 树龄3年、8年、15年不等, 全部属于村集体所有, 平均估价100元/棵, 总值至少230万元。该村将每一颗白杨树都编号 (用红色油绿刷写) , 按地块分类归档、建立台账, 有计划地分片砍伐、再补种, 交替利用林木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保证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

2010年, 巴格其村集体总收入15.37万元, 其中“机动地”发包收入7.13万元, 核桃树委托经营6.62万元, 园林直接收入经营1.62万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38元。

数据来源:实地调查的16份农户问卷 (其中两份废卷) 以及收集的各县《2010年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

样本地区村集体林木和果园基本上采取直接经营方式。2010年, 和田县村集体直接经营收入达98.95万元;洛浦县恰尔巴格乡村集体农业、林业、牧业等直接经营收入达12.39万元 (数据来源:《洛浦县恰尔巴格乡村级会计月报表》《和田地区和田县村级会计明细科目分析表》) 。恰尔巴格乡加依托格拉克村, 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 种植了20亩核桃树, 村集体直接经营。其中, 果园开发的现金成本村集体承担, 种植、管护及采伐所需要的劳动力, 村集体采取低保户出义务工的办法。该村规定, 本村低保户每月要完成1-2天义务工。2010年, 该村用同样办法修建了8个蔬菜大棚, 租赁给本村农户经营 (案例3-2) 。

案例3-2 恰尔巴格乡加依托格拉克村的集体经济

加依托格拉克村442户, 5个小组, 1670人, 耕地2350亩, 人均耕地1.4亩, 全村现有低保户110户, 265人。2010年, 全村人均纯收入3147元。从2010年开始, 村集体复垦土地种植核桃, 投资4.4万元种植核桃20亩 (3元/株, 共3.5万株) , 由村集体直接经营;投资3.2万元建设了8个蔬菜大棚, 租赁给农户经营, 年租金0.56万元 (年租金700元/棚) 。

2010年, 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42万元, 其中村集体“机动地”227.8亩, 承包收入4.03万元 (机动地承包每年平均190元/亩) , 内部往来收入2.65万元, 转移支付 (补助) 收入1.90万元, 其他收入3.84万元。

(二) 委托经营

委托经营是指村集体土地, 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建设后, 再委托给农户和其他人经营管理, 其收益按照村集体与受托方按比例分成。在和田地区的农业产业开发中, 土地整理和复垦、林木和果树种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环节, 大多数是集体投资, 统一开发建设, 而后委托、租赁或承包给村民经营, 包产分成 (定额上交, 超产归己) , 集体与经营者七三开或六四开 (据介绍, 和田地区的核桃种植每亩大约24棵-26棵, 第2年嫁接, 第3-5年挂果, 挂果第1年产量可达100公斤/亩-300公斤/亩, 平均25元/公斤, 产值在2500元-7500元之间, 之后的产值每年增加300元/亩, 最高可达1万/亩, 成本大概占30%左右) 。另外, 允许受托经营户在保证林木、果树正常生长的情况下, 间作其他农作物, 其收益归经营户。洛浦县、皮山县藏桂乡较为典型 (案例3-3) 。

案例3-3 样本县村集体经济组织直接经营和委托经营案例

Ⅰ 洛浦县有202个村的果园采用直接经营或委托经营

洛浦县8乡1镇, 207个行政村, 4.6万农户, 19.5万农业人口, 总耕地28.35万亩, 人均1.45亩。2010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18.25元。为摸清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 2010年, 洛浦县农经局组织本系统逐村调查, 结果显示:截止到当年7月底, 全县村集体经济组织中, 202个村种植了果木及其他农作物, 种植面积达2796.98亩, 其中:169个村 (占总村数的81.6%) 种植核桃树1678.36亩;40个村种植红枣410.65亩;12个村种植苗木47.87亩;6个村种植沙枣23.6亩。另外, 杭桂乡23个村种植皮牙子518.7亩, 多鲁乡6个村种植红柳大芸22.1亩, 阿其克乡3个村种植枸杞子14.4亩。村集体林木果园已有效益, 2010年收入53.82万元。预计到2012年, 总收入865.91万元, 总支出363.23万元, 盈利可达502.68万元。

Ⅱ 皮山县藏桂乡10个村的集体果园果树采用委托经营

2010年末, 皮山县藏桂乡10个村, 40个村民小组, 3249个农户, 农业人口12308人, 农地总面积41073亩, 其中耕地29727亩, 农民人均纯收入3414元。果园果树总面积635亩另11114棵, 其中核桃园6亩另1043棵, 杏子园502亩另55棵, 苹果、梨子、葡萄等成片果园127亩另10016棵。果园果树多数采用委托经营方式。经营收入上交村集体的标准是:核桃每亩1167元, 每棵64元;杏子每亩168元, 每棵36元;苹果每亩55元;葡萄每亩1133元。2010年, 全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3.99万元, 其中果园果树委托经营收入26.67万元, 租地收入167.32万元。

典型案例显示, 集体所有的土地, 经村集体投资开发或建设后再委托他人经营的方式, 一方面保证了村集体对资源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实际控制权, 同时克服了村集体直接经营监督成本过高的弊端;另一方面又汲取了承包经营的优势, “交够集体的, 剩余全是自己的”分配机制, 极大调动并保障受托经营户利益, 有利于形成了村集体与受托经营户“双赢”局面。

(三) 承包经营

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中的承包经营, 主要表现为“机动地”和新开垦农地的发包与管理。“机动地”在未长期承包给农户之前, 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归属于村集体, 村集体通过公开竞标方式, 短期限发包“机动地”, 从而获取收入。问题在于村集体是否拥有数量可观的“机动地”。

按照我国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的有关政策规定, 预留“机动地”面积不能超过总承包面积的5%, 目的是化解新增人口的土地矛盾。从1997年前后的第二轮承包至今的15年左右的时间里, 随着村集体经济组织新成员的不断增加, “机动地”所剩无几。和田地区土地开垦潜力巨大, 只要有水源、有资金就可大量开垦。基于新农村建设及边穷地区扶贫开发的机遇, 乡、村集体都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荒, 新增了数量可观的农业用地, 并将这些土地纳入“机动地”的管理范畴, 以扩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如皮山县藏桂乡10个村, 现有“机动地”扩大到11852亩, 其中原有668.4亩, 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 (29727亩) 2.2%, 未超过5%约束上限, 新开垦耕地11183.6亩, 村均“机动地”1184亩;2010年, 洛浦县在册“机动地”37139亩, 村均179.4亩;和田县集体“机动地”15460亩 (2008年) , 村均72亩。

和田地区70%左右的乡 (镇) 也以集体的名义开垦“机动地”, 通过招标发包获取承包金, 由乡 (镇) 财政所管理使用, 如果能够通过加强监督, 保证其收入用于本乡 (镇) 农民的生产与生活, 亦无可非议。“机动地”招标发包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白地” (和田地区的农民把土地上未种植果树、林木或农作物的土地称“白地”。) 承包, 皮山县藏桂乡“白地”承包, 年承包金300元/亩-350元/亩;另一种是种植果树、林木和农作物后, 采取“土地承包+附属物承包”方式, 藏桂乡亚博依村种植红枣的土地承包给本村农户经营, 年承包金1200元/亩。2010年, 亚博依村“机动地”发包收入25万多元, 占村集体总收入的74.5% (案例3-4) 。其他县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中, “机动地”发包收入也有较高的比例, 如加依托格拉克村“机动地”承包收入4.032万元, 占集体总收入的32.47%;巴格其镇恰卡村“机动地”承包收入达7.1697万元, 占比39.33%。

案例3-4 皮山县藏桂乡亚博依村的集体经济

作者2008年6月调查亚博依村时, 全村488户、1781人、劳动力630人, 其中外出打工220人 (占34%) , 耕地6200亩, 由于风沙掩埋, 实际耕作4500亩, 其中承包给农户3400亩, 1100亩为村集体“机动地”。2011年7月, 作者再来该村时, 农户减少为454户, 人口增加到1796人 (增加15人) , 劳动力增加到718人, 外出打工减少到130人 (减少90人) 。可耕作面积增加到5600亩, 增加的1100亩为新开垦耕地, 均作为集体“机动地”管理, 目前村集体“机动地”2062亩, 是藏桂乡“机动地”最多的村。

该村是UNDP项目点之一, 2008年种植红柳3000亩, 其中接种大芸1200亩。项目实施改善了区域环境, 村域内风沙明显减少, 保护了耕地, 提高了产出。2008年, 村集体可分配收入24万元, 村民人均收入3100元。2010年, 村集体收入38.06万元, 其中34.06万元来源于村集体的“机动地” (包含红枣园、杏子、葡萄) 承包收, 占89.5%;其余4万元是补助收入。

承包经营并不局限于“机动地”, 同时还包括集体所有的“四荒地”、林地、果园、草地、水面、牲畜承包经营等, 2010年和田县承包经营收入分类表, 反映了这一面貌 (见表7) 。

(四) 租赁经营

资料来源:《和田地区和田县村级会计明细科目分析表》

租赁经营是所有者或出租人将生产资料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并收取租金的经营方式。租赁经营和承包经营都是在两权分离基础上进行的, 但租赁与承包还是存在差别:一是对象不同, 租赁对象是集体不动产和设备 (如房地产、农机具等) , 而承包对象是与土地经营相关联成果 (农产品) ;二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程度不同, 租赁经营是承包经营的深化和发展, 是比承包经营的“两权分离”更为彻底, 承租者自主经营权更大, 承包经营权是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下行使的;三是对外开展业务的名义不同, 租赁者以自己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 承包者以发包方的名义从事经营活动。

和田地区村集体租赁经营公开招标, 同等条件下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承租。租赁经营对象为房地产、商店、拖拉机、水磨、大棚等, 但其比例不大。据介绍, 和田地区村集体有房地产和商店出租的村不超过10%;有农业设备租赁收入的村也不多, 其收入比例相对于承包经营要低许多。2010年, 藏桂乡只有3个村有租赁收入 (见表8) , 总额不到5万元;恰尔巴格乡37个村, 村集体租赁收入只有1.35万元, 占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 (651.9万元) 0.21%, 村均365元;和田全县村集体租赁收入合计67万元, 占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 (3150.8万元) 的2.13%, 村均3131元。

(五) 投资 (资本) 经营

投资行为在和田地区的村集体中极少见, 2010年, 全地区只皮山县投资收入 (26万元) 。地区经济欠发达、民间融资习惯未养成、投资渠道狭窄、投资风险大等原因, 是制约和田地区村集体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和田地区才一直强调村集体的银行储蓄增长, 将此项指标作为农经局 (站) 和“村两委”干部年终考核指标, 从而使村集体的银行储蓄不断增长。

村集体的银行储蓄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有限。2010年, 皮山、洛浦、和田3县村集体银行存款分别为485万元、1092万元、349万元, 其中和田县会计账反映的当年村集体利息收入5.68万元, 照此计算, 皮山县利息收入为7.89万元, 洛浦县的利息收入17.72万元。

(六) 补助收入

补助收入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的财政等有关部门的补助资金。村级组织的基层治理职能和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是县乡 (镇) 政府职能在农村的延伸, 村级组织履行政府延伸职能的报酬理应由公共财政支出。站在这个角度, 补助收入是政府必须支付给村级组织的劳动或“经营”报酬, 因此也是村集体的经营方式之一。

在和田地区, 补助收入来源于县乡党委部门、政府部门 (如财政局所、农经局站) 。2010年, 和田地区村集体获取补助收入4268.4万元, 占当年全地区村集经济总收入的20.86%, 村均3.06万元。

个案显示, 补助收入中“村两委”干部工资补助占50.6%, 生产补助 (如核桃种子补助) 占21.8%, 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补助占20.5%, 远程教育经费占4.2%, 经济薄弱村补助占2.5%, 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占0.5% (见表9) 。

(七) 专业合作———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方式

专业合作社并不是村级社区性集体经济组织, 也较少承担社区公共服务职能, 据此, 作者一直将其称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的领域包括棉花合作社、玫瑰花协会、石榴协会、葡萄协会、红柳大芸种植协会、水利协会、地毯协会等。据地区农经局调查统计, 截止到2010年7月10日, 全地区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5个, 其中种植业36个, 畜牧业32个, 林业19个, 农产品加工20个, 手工业7个, 其他产业1个。专业合作社社员3804人, 注册资金30817.2万元, 带动农户1986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加了社员收入, 同时, 使专业合作社内的集体资本积累不断增加。2009年, 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收入4663.4万元 (资料来源:《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专题调研材料》, 2010.7) 。

四、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一) 重新认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盘点和田地区及样本县2010年村集体经济支出明细表, 可以清楚看到, 村集体经济有效发展在保障村级组织运转、支撑村域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和维护社区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见表10) 。

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离不开村集体经济。表10显示, 2010年, 和田地区村集体总支出中, 真正的生产经营成本 (经营支出) 仅占9.88%, 管理费用占58.01%, 主要是干部报酬, 报刊费用及办公费用等属于村级组织的运转经费。2010年, 全地区村集体补助收入4268.44万元, 占当年村集体管理费用的53.44%, 其余46.56%由村集体经济支付的, 村均26641.26元。

支撑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离不开村集体经济。表10中的“其他支出”包含了治安宣传与管理、宗教管理、贫困户救济、防洪抗旱、各种福利等, 很明显, 这些支出也是村集体承担基层治理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支出。2010年, 和田地区的“其他支出”7921.76万元, 村均5.67万元, 如果加上前述的管理费用, 合计15909.32万元, 村均8.34万元。典型案例也显示, 2010年, 和田县村集体管理费和其他支出相加是2729.1万元, 村均12.75万元;洛浦县恰尔巴格乡此两项支出相对较少, 总计86.37万元, 村均2.3万元, 其中办公经费21.45万元, 水电取暖费8.84万元, 治安宣传和宗教管理支出24.57万元, 防洪、贫困户救济和农业基地建设支出31.51万元。

注:资料来源:和田地区和田县2010年12月村级会计明细科目分析表; (1) 和田农经局统计指标解释:“其他支出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经营管理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村域农业生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也离不开集体经济。表10还显示, 2010年, 和田县村集体经济支出中, 设施农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两项支出合计198.51万元, 村均9276元。实地调查村的支出结构更加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 (见表11) , 2010年, 4个村中, 用于沟渠路维护农业基地建设的经费, 最高的亚博依村22.69万元, 最低的巴格其村3.55万元。

(二) 重新认识村集体经济与农户经济的关系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不仅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 也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基本实现形式。和田地区农村没有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 村民委员会代行其职能, 村集体经济与村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村民委员会与村民的关系。调查显示, 和田地区村集体与农户之间具有三重关系。

第一, “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发包管理者与被管理的承包者。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 到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税, 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008.10.12) ) , 农户获得了更加完整、长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至今, 农户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所取得的土地权利基本上归于承包农户, 按照法律规定, 发包方 (村集体) 享有的权利是:“ (一) 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二) 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三) 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四)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三条) 。禁止承包土地行政调整, 意味着村集体发包耕地的权利是一次性的, 目前, 发包方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土地用途管制方面, 加上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的因素, 村委会不再具备以集体名义获取土地发包收入的权利。

第二, “双层经营体制”中的所有者代表与承包经营者。承包法规定, 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 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应当签订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期限等, 由双方协商确定。以招标、拍卖方式承包的, 承包费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以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 承包费由双方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四十四、四十五条。) 。和田地区村集体预留“机动地”、新开垦土地、宅基地复垦的耕地、“四荒地”等土地资源, 都通过非“家庭承包”方式发包, 竞价和协商确定土地承包费用。这种情况下, 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村民享有所有者权能, 承包或租赁农户享有经营者权能, “发包和上交”收入归村集体。

第三, “双层经营体制”中的利益代表和利益分享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兼具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功能, 不仅为成员提供生产服务, 对本组织的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 (“三资”) 行使管理和经营权;而且为本组织成员提供生活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这是村集体与成员农户之间的另一层关系。在这一关系下, 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村民, 经营管理集体成员共有的“三资”财产, 接受公共财政和政府部门的补助及社会援助, 合理分配集体收入;成员农户则公平、公正地分享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和服务。

(三) 政府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效率

和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和效率是明显的。这是实地调查留给课题组的最强力感受。和田乃至新疆自治区, 农经管理队伍在全国都是最完整的。样本县中, 皮山县农经干部92人, 其中县农经局12人, 15个乡 (镇) 农经站80人, 平均每乡 (镇) 农经站5.5人;洛浦县农经干部编制共75人, 其中县农经局12人, 9个乡 (镇) 63人, 平均每个乡 (镇) 农经站7人。这里的农经管理效率在全国也处在前列, 农经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体现了“管理出效益”的法则 (案例4-1) 。这一切源于政府的重视, 那么政府的动力或利益机制又是什么?

案例4-1 和田地区“村两委”干部考核及村级组织星级评定

和田地区各村都进行星级评定, 分为领导核心、素质提高、民主管理、实力增强、为民服务、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精神文明、平安和谐、清正廉洁等十个方面 (十颗星) , 村“两委”成员的工资与村集体星级标准挂钩 (见表12) 。

调研表明:地方政府重视或不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主要取决于农业农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区域经济增长的压力下, 地方政府总是把目光盯住那些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占主体地位的产业。在大都市区和东部沿海发达的沿海省域, 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快速下降, 2010年, 第一产业比重北京为0.6%, 天津1.6%, 上海0.7%, 江苏6.2%, 浙江5%, 广东5%。这些地区, 农业产值对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微乎其微,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实上很难成为地方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疆及和田地区则不同, 2010年, 全疆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9.9%, 和田地区则为33.6%。而且和田地区的工业产值还不足20%, 这种状况下, 重视农村和农民, 就是重视区域经济发展。

其次, 边疆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压力, 促使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田地区的特殊性集中表现在荒漠、干旱、少数民族聚居、边疆等关键词上, 这意味着和田地区的社会稳定更加重要也更加困难, 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地区 (2010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42%) , 地区稳定的要求, 凸显出保障村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性。

再次, 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强力而有效率的推进, 可以促进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疆自治区主要领导人的批示推进了和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案例就是证明。

(四) 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经验的启迪和推广

和田地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和问题, 对推进荒漠性干旱区域、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边疆和贫困地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 加快农户经济转型和收入增长, 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1、必须重新认识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田地区实践证实:集体资源、资产和资金的经营和管理、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扶持贫困农民及弱势群体发展离不开集体经济;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者办起来不经济的项目和农村基本建设需要集体经济;村域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服务少不了集体经济;关注民生和弱势群体发展, 必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保障村级组织运转、巩固基层政权以及服务农民生产生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依赖集体经济。因此, 绝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当成“计划经济的产物”或“空想社会主义”加以批判, 也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

2、区域经济总体水平、经济结构等状况, 决定着农村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经营方式。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发包收入为主体的单一集体经济结构, 根源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不足。因此, 加快农村集体经济转型, 拓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 要从加快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抓起, 从而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才能为村集体经济转型发展拓展空间。

3、坚持“双层经营体制”和保障农户的家庭承包经营权利前提下, 应当允许村集体依法拓展资源控制权。和田地区通过整理复垦和新开垦土地, 并将其作为集体“机动地”管理, 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和储备了资源。同时, 认真管理“四荒地”、林地、果园、草地、水面、牲畜等集体资源, 通过承包经营获取收入。这些做法, 使非农产业及不发展的农村地区, 保障了村集体经济持续收入能力, 进而保障了村级组织运转和村域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运行, 其经验值得总结, 在旱少边穷的偏远农村地区尤具推广价值。

4、用好村集体的银行储蓄, 使其为村域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比如将其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 用于支持创业农民创办农村非农产业, 用于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社扶持农户经济转型等。

和田地区 第10篇

村党支部书记白克买提努日深有感触的说:“地区科协对口扶持我们村时,我们原以为他们就是给点钱和物,但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扶贫方式并不仅仅是给钱给物式的帮扶,而是以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的方式帮助我们村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摆脱贫困。

新疆和田地区科协党组结合该村属于城乡结合部(离市区仅4km,离国道仅1km)、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0.7亩)的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制订了具体的发展思路和扶贫规划。一是根据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走依靠劳务输出脱贫致富的路子。自2006年以来,该村每年都组织实施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劳务输出收入由原来的每年不到1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0多万元;二是依托离市区近的优势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红枣的种植,提高单位土地上的收入和效益,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加大了瓜果、蔬菜、红枣和设施农业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了土地的亩均效益;三是建立科技图书室,以技术为依托大力推广蔬菜瓜果的冬储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地区科协充分发挥科协人才聚集优势,通过聘请专家,开展瓜果和蔬菜储藏技术培训,使该村大部分农民掌握了冬储技术,增加了收入。四是大力培育和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蔬菜、瓜果冬季储藏”等新技术协会,开展技术服务,指导产品销售,壮大集体经济。五是选派优秀干部到该村长期蹲点,指导扶贫规划的落实。六是挑选专家、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工作,以科技提升效益。在调整种植结构过程中,新疆和田地区科协选派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针对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排忧解难;在红枣的栽培管理过程中,解决嫁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初期,地区科协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大棚收入由原来平均1 000元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 000元以上,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几年来,新疆和田地区科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对口扶贫村实施科技培训和指导,利用“科技之冬”、“科技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三下乡”、“科技周”等活动选派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开展果树修剪,瓜果、蔬菜病虫害防治、储藏和加工等技术培训上万人次,大大增加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

和田地区 第11篇

关键词:产业联动;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

一、区域间产业对接模式

按照产业对接的方向和对接环节可以把产业对接模式划分为垂直、水平型、市场型产业对接,在每一种产业对接模式下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目标的对接模式,具体内容视研究对象而定。

1、垂直型产业对接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相同产业可以建立垂直型产业联动,是基于产业链垂直联系而发生的产业联动过程。产业垂直联动的基础是产业内垂直分工,即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过程中,按照价值链或生产环节上的比较优势,从生产组织上把技术密集工序与劳动密集工序在空间地域上分开。产业分工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是区域联动的原因,这种联动模式是位于价值链和生产链上不同环节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联动,其基础是地域分工。

2、水平型产业对接模式。

水平型产业对接是指企业之间基于相互信任而在技术、信息、市场等水平层面上形成的的合作与联动,其中交互式学习、知识创造和分享、邻里关系共建和社会文化根植是其核心内容。在水平型产业对接中,虽然产业的互补性仍然得到体现,但区域之间基于信任的合作竞争和技术扩散与共享是这一联动类型的主要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基于产业链合作的垂直型产业联动所缺乏的。水平对接是相对高级的联动模式,产业联盟是水平型联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3、市场型对接模式。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发达地区企业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销售网络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数量较多的产品名牌,企业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能力已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欠发达地区企业可主动挂靠发达地区的企业集团,或与其合作,借用其销售网络与品牌运营经验,把自身具有地区特色或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逐步培育成品牌产品,实现开拓外部市场的目标。

二、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

(一)按照产业转移的类型分

1、成本导向型转移模式。

成本导向型转移是以降低成本为主要目标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企业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要素成本,地区间转移是在比较成本优势的诱导下,进行异地发展。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产业空间集聚程度上升,土地、劳动力、资本、能源配置等要素供给不足,集聚负外部性日益增大,阻碍产业进一步发展。因此,不论是从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还是从成本增加的外部压力来看,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出口加工型制造业都有必要向内陆地区转移,实现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而从承接转移地角度来看,承接这部分产业可以有效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为本地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2、扩张性产业转移模式。

在这种产业转移模式中,向外转移的产业在原区域仍属于成长型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由于该产业技术水平低,导致其资源集约度不高,产业增长必须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为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政府鼓励企业以占领外部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或充分利用目标区域的投资、技术等生产要素等为目的,进行产业转移。这种类型的产业转移一般集中在目标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因为相较于目标区域其他产业,转移的产业技术梯度更高、更具优势。

3、配套衔接型转移模式。

配套衔接型转移模式是一些产业通过引进其龙头企业,建立起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吸引大量相互配套产业链企业来投资落户的一种产业转移模式。这类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加工企业出于与大企业集团形成更加紧密联合体的需要,按大企业集团扩张发展的要求,到大企业集团生产基地投资办厂、就近配套,从而有利于及时获取生产信息、调整产品结构。与此同时,配套衔接型企业也节省了运输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按照转移的空间组织形式分

1、转移园模式。

转移园模式是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或土地总规确定的建设用地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规划建立转移园区,并把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对接当地的优势领域。大多数转移园区按照“政府主导、商会组织、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实现产业集群或产业链的转移。从广东省的转移园建设经验来看,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一是转出地为主导的合作模式,如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二是以转出地政府委托开发的合作模式,如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三是以转入地政府为主导、转出地政府支持的合作模式,如和平县福和产业转移工业园等。

2、共建园区模式。

共建园区模式是在政府层面由共建双方政府根据各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集约化发展,利益双赢的前提下,做好产业转移布局规划,有序引导产业转移。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的另一特征是建立企业化运作机制,引入社会民间资本在产业承接园区所在地注册成立联合开发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负责共建园区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这种合作模式突出政府牵线搭桥与发挥社会资本共建产业发展平台的作用。例如江苏的江阴—靖江园区主要由江阴经济开发区出资在靖江成立投资有限公司负责操作,园区经济事务由江阴经济开发区负责,社会事务则由靖江委托园区管理。

(三)按照产业转移的空间距离分

1、渗透式产业转移模式。

渗透式产业转移主要是指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异、地理位置相邻的区域,通过梯度高的地区向梯度低的地区逐步转移成熟产业,实现各自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它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边界接壤,产业转移空间较近,转移半径一般在一小时车程左右;二是转出地与承接地存在较大的经济落差,一旦交通等瓶颈障碍被打破,就会引发产业转移;三是转出地区产业发达并出现一定程度的饱和。

2、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

跳跃式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地理位置不相邻的地区,由于产业承接地创造出具有吸引产业移出地企业的有利条件,使得高梯度地区企业跃过相邻地区而向产业承接地转移产业的现象。跳跃式产业转移的特点是产业转移半径较长,往往要跨越若干行政区划,产业转移具有明显的空间跳跃的特点。一般来说,传统产业主要采取梯度转移方式,主要着眼于与地理邻近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跳跃式产业转移则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型产业、市场开拓型产业转移为主,更注重承接地的交通区位、资源、技术、人才、研发能力、市场潜力等综合条件。

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产业联动模式选择

1、具有工业基础、市场潜力大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水平对接与市场对接的模式,与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1)产业联盟模式。

产业联盟通常是大量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为了追求产业间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及其密切相关的支撑机构自发联合在一起,形成利益共结的联盟。随着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化阶段,原有的工业尤其是轻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技术创新、贸易、金融服务等中心,发达地区的极化效应减弱,梯度转移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可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业集群的发展基础上,与欠发达地区在区域产业间的技术、物流、金融服务等水平合作上增强合作,通过组建产业联盟,结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长期合作关系。

2)品牌—制造扩展模式。

品牌—制造扩展型模式主要是拥有品牌产品和销售网络的发达地区企业把产品生产基地向其他地区扩展,以品牌为核心资产实施资本扩张,创建大公司或企业集团,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或收购产品制造企业。随着发达地区制造业进入品牌与制造分离的时代,“外包生产”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型方式,欠发达地区企业可与大品牌建立“品牌+制造”的合作方式,把品牌、资金和先进的管理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与劳动力优势相结合,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这一对接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形成较大影响力品牌效应,且在区际分布上具有明显梯度的产业之间的合作。

3)“销地产”对接模式。

“销地产”模式主要是在产品的销售区域组织生产,然后在当地销售的模式,它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简化销售环节,增强企业的供应链能力。欠发达地区可以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优势企业直接在欠发达地区县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当地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通过这种形式的合作,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成本,实现市场拓展和低成本扩张,而且可以增加商品供给,满足当地的消费需求。目前,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轻工业领域中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加工业,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等影响,这些产业的生产大多集聚于东部发达地区。

2、具有一定农业、工业基础,交通区位条件较好,但规模较小、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可以采取与发达地区产业垂直对接的模式,形成产业内分工的协作格局。

1)特色农产品对接模式。

欠发达地区县往往农业基础好,农产品资源丰富,蔬菜、畜产品、食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基本形成。可以通过向发达地区推行订单农业、会展农业及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多种营销方式,培育经纪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加大对发达地区的农副产品输出,促进农产品销售网络逐步覆盖发达地区。组织欠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发达地区设立窗口,通过采取有效的运营措施,让农副产品成为名牌商品。

2)零部件生产基地对接模式。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为集中精力研发核心技术,部分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地区企业将把自己的零部件或初级产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县可以利用发达地区企业生产基地转移的机遇,寻找产业链的衔接点,建设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的零部件产品配套基地,促成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建立直接配套关系,加强与发达地区企业的合作。从产业来看,零部件生产基地转移型对接模式可以应用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的合作上,如汽车、计算机和机器设备制造、家电等产业的合作。

3)委托加工对接模式。

委托加工是对外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种贸易方式,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具体方式为由委托方提供原料或样式样品,加工方负责组织生产但不负责销售,将加工后的产品全部返还给委托方,委托方向加工方支付加工费。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发达地区的支柱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往往在发达地区具有发展历史久,产品质量高等特点,对劳动力存在大量需求,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委托加工的方式,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合作。从产业来看,委托加工型对接模式可以应用在两地区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接上。

4)产业与科技成果对接模式。

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方式多样,如正式与非正式对接、长期与短期对接。既可以是研究人员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创办新企业,也可通过专利技术许可和技术转让实现成果转化,还可根据自己的技术要求与高校联合开发或要求高校提供咨询服务等。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产学研合作上缺乏基础和经验,可采用委托开发、寻求科研机构咨询服务等对接模式,对适宜引入欠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成果,通过市场化方式实施技术嫁接,改造本地区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如福建漳平市总投资5亿元的天守(福建)超纤科技项目,对接引进水性创新型绿色优质环保生态合成革、功能性无纺过滤新材料生态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建成后有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鞋面超纤合成革生产基地,大大提升了该地区纺织产业发展层次。

3、土地资源丰富、工业建设用地面积较为宽裕、交通区位优势比较良好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共建园区模式,承接发达地区因土地限制不能落地的大型工业项目。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共建园区模式具有多个优点:一是突破了以股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局限,转为技术合作、外包、战略联盟等非产权合作关系的本地化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二是突破了传统的“全能”型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的分工模式,转为社会化的专业性分工,是一种富有效率的资源跨行政区整合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三是共建园区产生的产值、税收,由所在地政府和引资方按比例分成,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间为争夺税收资源而妨碍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近年来,“共建园区”的实践已在国内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中取得成效和经验,形成委托包干合作模式、援建模式、托管模式、股份合作模式、产业招商模式等多种模式。

4、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县,可以采取成本导向型转移与配套衔接型产业转移模式相结合的思路,承接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加工型等传统产业。

目前,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家具、陶瓷等产业的转移虽然正在进行,但步伐却较为迟缓,其主要原因是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在集群内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分工,存在“区域粘性”,导致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推力不足。另一方面,从制度环境方面来讲,欠发达地区制度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市场发育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小,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制约了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县的转移。针对这些问题,在进行成本导向型产业转移时,欠发达地区县要着眼于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集群整体转移,立足于承接发达地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整体搬迁目标,建设转移产业基地及相应的产业配套设施。二是要寻找与发达地区优势互补的对接点,确保特色突出、功能清晰,实现错位发展。可根据发达地区各类主导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提高配套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加快形成与发达地区垂直层面的产业关联。

5、与发达地区相隔较远的欠发达地区县,宜采取转移园与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

随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道路、机场、邮电、通信、电力等互联成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完善,跳跃式产业转移的空间可行性已大为增强。目前,不少欠发达地区县已成功实施跳跃式产业转移模式。例如福建长汀县在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的情况下,紧紧围绕制度创新,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积极承接泉州、石狮、晋江、南安等地的纺织业转移,引进南祥、利郎、安踏等一批知名企业,全力打造具有长汀特色的纺织区域品牌,基本形成以纺织产业为主导的纺织企业集群。长汀纺织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近6成,成为支撑全县经济发展的产业龙头。漳州诏安县通过通过整合资源,以国道324线为中轴,两头开拓,整合成占地15平方公里的闽粤边界经济协作“经济走廊”,初步形成以亿元项目为龙头、千万元项目为支撑的承接转移经济带。截至2010年,已有6个投资上亿元的粤商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在投资上千万元的53个重点工业项目中,由粤商投资的项目就占了32个。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区域产业联动模式选择时,应根据自身在不同要素方面所拥有的区位优势,适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对接模式,在与发达地区经济的联系中进行区位优势组配,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在模式选择上,既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源与发达地区的科技、资金要素和产业进行整合,也可通过产业整合,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生产,以发挥各地区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利益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叶森,区域产业联动研究——以浦东新区与长三角地区IC产业联动为例[D],2009,华东师大博士学位论文。

(2)徐洪水,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模式与动因分析[J],西部金融,2011年第5期,50—51

(3)林平凡等,产业转移:转出地与转入地政府博弈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33—37

(4)《龙岩:科技支撑,红土地迎来新跨越》[N],福建日报,2010年11月2日

和田地区 第12篇

一、客观分析产业转移的必然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之禀赋、经济基础之差异、发展战略之不同, 其产业结构便根据各自技术水平的高低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梯度。在我国, 表现为由南向北、自东向西, 从高到低的产业梯度。一些经济学家, 据此将我国划分为三个梯度区:即高梯度区, 这自然就是沿海发达地区;中梯度区, 这便是欠发达地区;低梯度区, 显然就是落后地区。由于这种产业梯度的存在, 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 产业在地区间便形成了从高向低转移的梯度转移规律。从当今的形势来看, 这种转移正在加速进行。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空间布局上的要求。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达区域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 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的区域进行, 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表现在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由此可见, 产业转移实际上就是产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对外扩张。布局时的空间利用的效率是衡量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依据。当今社会, 沿海地区的产业经过几十年来的调整和升级, 目前的发展使得在既定区域内的空间极大限度地受到限制, 只有在发展的空间上极大限度地把自身的触角对外伸展, 才能使自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从沿海地区的现实状况来看, 各个经济新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 都面临着许多突出的矛盾, 特别是基础设施与飞速发展的产业不相适应的问题, 还有交通运输问题、物流体系问题、要素市场问题、资源紧缺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 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在沿海地区能得以解决。毫无疑问, 它的出路在于其区域内的产业进行适度转移。实践证明, 发达地区, 均是在空间开拓后进行产业摆布, 从而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也就是说, 一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区域无一不是从空间拓展上开始的。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几十年来, 沿海地区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现了经济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 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 沿海地区并不满足现状, 正在加快推进二次创业, 从机遇和优势、思路和战略、产业和结构、观念和管理等方面转变发展思路, 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 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全面实现二次创业和跨越式发展。这种力求保持长期的经济活力, 在发展思路、管理模式、科技支撑、环境建设上进行二次创业的要求与原有的经济状况、产业产品、资源技术等都不相适应了, 它必然促使这方天地的产业实施战略性的大转移。梯度理论认为, 创新活动所包括的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运转,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 它不得不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实施产业转移。显然, 沿海地区的产业向内地转移, 它是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 也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产业转移是沿海地区参与竞争上的要求。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百余年来的变迁, 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 沿海地区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本要素, 已具备了发展更多的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条件。尽管这样, 沿海地区仍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新形势下, 产业的大范围转移、融合、升级, 已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全面把握产业承接的可行性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是客观必然。但也不是谁心血来潮, 说承接就能承接, 想承接就能承接的事儿, 它必须具有承接的可行性。现在, 岳阳市正进行新一轮的思想解放, 更新观念。调整发展思路, 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增长方式, 这自然是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之先决条件。同时, 还必须看到岳阳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物质条件。这样, 才有信心确保沿海地区产业顺利地向岳阳市转移。

1. 有区位优势。

岳阳市位于长江与洞庭湖的交汇处, 在湖南省的东北部, 素称“湘北门户”之称。其地, 南极潇湘, 北通巫峡, 西濒洞庭, 东倚幕埠, 腹抱京广;处武汉、长沙、三峡小三角区和华东、西南、华南大三角区的中心;凭长江, 上溯重庆, 下达上海;乘京广, 北上西安、北京, 南下两广、云贵。在全国东靠西移, 梯度开发的整体战略布局中处于承东接西、南北交流的战略中枢地位。总人口530万人, 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 实有耕地面积281.34千公顷, 其中水田205.08千公顷, 旱地面积76.26千公顷, 人工造林10.92千公顷, 水域面积更为广阔, 是一方“四山二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加庄园”的美丽家园。岳阳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湿润, 年平均气温17度, 年平均降雨量1302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 全年无霜期为277天, 日照时数为1722.1至1816.5小时,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9.5至110.4千卡/平方厘米, 是湖南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气候特点是:温暖期长, 严寒期短,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这里自是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极佳之地。

2. 有交通优势。

岳阳境内交通便捷,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贯穿南北, 长江水运通江达海。近些年来, 全市交通建设步伐加快, 干线公路改造、县通乡镇公路建设、通畅通达工程、洞庭湖区桥梁畅通工程以及客运站场、港口码头建设都取得明显成效, 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铁路、公路、水路、管道等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交通运输结构日趋完善。目前, 境内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 全市路网基本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路网主干线, “五纵六横”为路网主骨架, 县道为路网分支和县区支骨架, 乡镇及村道为“毛细血管”的多层次公路网络。2小时经济圈的格局在岳阳业已形成。城陵矶港, 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内河港口, 是湖南唯一的国家一类口岸, 是华中地区连接西南、华南、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平台, 也是湖南唯一进江出海的重要跳板, 它直接拉动整个湖南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物流、人流和资金流, 它对于湖南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 增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这样, 在2007年《福布斯》中文版公布“2006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适宜发展物流的25座城市排行榜”榜单上, 岳阳赫然列14位, 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3. 有资源优势。

岳阳地形由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地势平坦, 河流纵横, 土质肥沃, 盛产粮、棉及淡水鱼类, 养殖业发达,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生产基地, 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石油化工、轻纺工业基地。全市已探明的矿藏矿点有200多处, 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铁、铅、锌等, 有的居全省之首, 有的居全国之冠。一批骨干企业在境内具有强劲发展走势。依托巴陵石化、岳阳纸业、华能发电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打造岳阳工业的现代方阵和舰队式企业群, 初步形成了石化、电力、食品、再生资源等9大优势或支柱产业集群。闻名遐迩的岳阳楼、洞庭湖、君山、屈子祠等名胜古迹和连云山、幕阜山、大云山等优美的自然环境, 也是岳阳的优质资源。

4. 有载体优势。

承接载体, 当是一个地区有效实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岳阳在这方面同样有比较强的优势。当前, 承接产业转移要与开发园区经济相结合, 以全市各类园区为主要承接载体, 突出产业特色, 科学合理规划, 加快配套建设, 创新管理体制和开发机制。这样, 才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和投资强度, 推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优势要素向园区集聚, 促进产业集约发展。目前, 岳阳经济开发区面积已拓展到200多平方公里, 基本形成了现代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和现代物流等优势主导产业。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进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云溪的精细化工、华容的纺织、岳阳县的生物医药和陶瓷、湘阴的农产品加工、屈原的食品和饲料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这些都是岳阳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优势。只要进一步探索新的办法, 创造新的条件, 主动与沿海地区各类投资主体相融合, 建立“飞地经济”就是指日可待的事儿了。

三、强化措施确保承接的成效性

1. 大力宣传, 让市内市外了解岳阳。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一种经济行为, 它要企图得以存在和发展, 其宣传工作可以说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力量。今天,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宣传工作是整个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地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资源, 紧密围绕岳阳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局, 为有效地促进和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出极大的努力, 使市内市外、省内省外、国内国外, 都了解岳阳支持岳阳。要让人们在全面分析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重点的同时,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环境, 明了岳阳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措施;就如何依托现有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拉长产业链;就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设特色园区等问题表明政府的态度。通过宣传, 达到内聚人心, 外塑形象, 让人们深深感到这是一方值得依赖值得投资的宝地的目的。

2. 出台政策, 让业内人士热爱岳阳。

通过宣传, 让人们了解岳阳,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但更多的是要让人们热爱岳阳。能否让人们热爱岳阳, 核心的问题是有好的政策, 能保证人家的发展壮大。为确保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在岳阳市的顺利承接, 当务之急, 要出台这样几项优惠政策。一是财政上要有扶持政策;二是在税收上要有支持政策;三是在金融上要有促进政策;四是在生产要素上要有支持政策。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转移项目, 优先用地预审, 优先安排用电、用气、用水计划和指标, 确保项目及时落地、按期投产。加强交通运输服务, 将重点转移企业列入铁路、公路、港口运输重点保障名单, 在运输计划、车皮调配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加强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为转移企业提供数量足够、技能熟练的劳动用工。等等。只有有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 业内人士才会热爱岳阳, 沿海地区的企业才会心甘情愿地与岳阳对接, 转移企业才会大量落户岳阳。

3. 创造条件, 让公众舆论关爱岳阳。

创造条件, 完善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促进体系,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样是做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方面。要强化投资促进部门、各类园区、产业承接企业、回乡创业人员及市场中介组织的工作互动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强化发改委、经委、国土资源、工商、环保、商务、招商引资、海关、能源、金融等部门的合力形成, 保证转移企业的顺利落户。要强化各招商团、驻外办事处的工作职责, 使之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阵地。要鼓励各类人员来岳阳市创业, 鼓励企业业主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到岳阳落户, 在子女入学、就业、就医、社保等方面积极提供便利。要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完善“一站式服务”、“并联式审批”、“联合式审批”等审批服务方式。要严格查处索拿卡要之现象, 坚决打击不法分子, 确保社会环境良好安定, 让企业有一个安稳工作生产的环境。这些条件的创立, 就会让公众舆论感受到岳阳是一块十分理想的经商办企业的宝地, 使之关爱岳阳, 乐意与岳阳人民共谋发展。

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势在必行。只有努力创造条件, 尽力改善环境, 创新思维方式, 坚持互惠原则, 积极承接转移, 才能抓住这百年难遇的机会, 使沿海地区的产业在岳阳市顺利对接。显然, 这是岳阳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只有这样, 岳阳市才能尽快地携手国内外产业界共同打造岳阳经济的竞争优势, 使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文章论述了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岳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 提出了确保承接产业转移成效的措施。

上一篇:创新油田人事档案工作下一篇:语文教学如何高效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