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2024-07-25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1篇

一、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学生体会案例的内容, 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习兴趣。为了向45分钟课堂要质量、要效益, 案例选入要坚持少而精、高效的原则, 不能多而乱、繁而琐, 否则课堂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反而使课堂变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甚至喧宾夺主, 本末倒置。因此, 我们只能精心选材, 力求少而精, 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

例如科教兴国战略这一框题, 联系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案例:袁隆平院士突破遗传理论的禁区, 大胆创新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 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被人们称赞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和“一个名字创造了1000亿元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阅览室、报刊、影视、网络上收集袁隆平院士成功“杂交水稻”的先进事迹, 然后把收集的材料和自己的观点加以整合、加工、分析、交流与表达, 最后归纳: (1) “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一个名字创造了1000亿元价值”表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3) 袁隆平院士的成功, 启示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可见, 案例教学能把真实事例引入课堂,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学生受益面大、收获多, 学生鲜活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从而达到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生活性—升华学生的情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可将枯燥的知识活化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真实的情境中, 以升华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科知识的信度, 还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的效度, 使学生当下生活成为思想品德课程构建的现实基础。

例如, 在讲到“隐私权”的内容时, 教师不妨选一些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遇到的例子, 如父母擅自翻看子女手机短信, 偷看QQ聊天记录等, 学生兴趣会很浓。这样既吸引学生, 又使学生很轻松地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接着, 教师也可以以学校生活为例, 比如, 好朋友之间的很多秘密该不该告诉别人之类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归纳出:尊重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意识和信誉意识。从而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并对学生的各种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 以保证学生的分析沿着预定的目标进行, 逐步接近案例教学所包含的理论实质, 使理论的提炼自然贴切。切忌强拉硬扯, 牵强附会。

三、正面性—照耀学生们的心灵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 本身也发挥着育人功能, 倡导学生树立求真精神。实事求是、真实严肃至关重要。所以, 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数据翔实、言之确凿, 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 更不能故弄玄虚、凭空捏造。案例的选用应把握时代的脉搏, 突出新颖性、时代性、实效性, 以突出主旋律的最新案例为主, 用正确的、科学的政治理论引导学生。多一些正面、积极的案例引入, 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增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政治意识, 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如初三《人贵诚信》一课, 教师先呈现“三鹿奶粉”和“南京冠生园”案例, 后来为了突出诚信也是协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条件, 又呈现一负面案例:有一名中学生, 在上学的路上自行车坏了, 修车的老大爷帮他修好了, 但他却没有带钱, 他告诉老大爷明天一定还修车的五元钱。老大爷看见了他的校徽, 相信他是一个守信的人, 就只问了他的名字。但是过了好几天, 他都没有来。老大爷找到了他的学校, 但是学校告诉他这个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人。笔者不否定社会中仍存在不诚信的事实, 但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渐形成的中学生来说, 思想品德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以实现育人性功能。

《故乡》教学情境创设案例及反思 第2篇

师:小说《故乡》以叙事主人公“我”回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述那一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病苦,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模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仔细读课文,如果你是摄像师,把你感受最深的情景拍下来,看谁选的镜头好,并说为什么拍摄这组镜头。

(生读书、讨论、交流、评议)

师:谁愿意把你拍摄的镜头介绍给大家?我们来共同欣赏欣赏。生:我拍下了主人公乘船回乡时故乡凋敝的景象。(出示课件:苍芒的天穹下主人公站在一艘乌篷船头望着远处几个萧索的荒村)

生:故乡萧索的景象和叙事主人公悲凉的心境相融合,定下了抑郁深沉的基调。

师:你拍的是一个镜头,还是一组镜头?

生:一组。这个镜头只是个背景,为了渲染悲凉气氛,我还加一个主人公家环境的近镜头。

师:好,既有背景,又有特写,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主人公悲凉的心情,交待故乡衰败的社会现实。

(指导学生读2段、6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阴晦、萧索、悲凉等词语)

师:谁说说你还选了哪些镜头?

生:我拍下了主人公到家后和母亲谈家事的一组镜头,母亲提起了闰土,“我”的脑海里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镜头中出现“我”与闰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生活场面。

师:为什么要拍少年与闰土相识、相处、分别的镜头呢?

生:展示两个孩子之间的纯真友谊、亲密和谐的关系。与现实中冷漠的人际关系形成对比,少年闰土的可爱形象与孩子间纯洁无暇的友谊融为一体,正是主人公心中那种和谐人际关系的理想的象征。

生:我还拍下了“我”见中年闰土的一组镜头。家里的人正忙着收拾要卖掉和带走的东西,这时闰土出现在门口:粗糙的手上提着一根烟管和一个纸包,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满身补丁的极薄的棉衣、眼睛通红、满脸皱纹。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件,注意闰土的外貌,体会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

生:我还拍下了闰土与“我”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及闰土挑旧家具时特意要了香炉和烛台的镜头。

生:因为这是最令人痛心的一幕。闰土见到30年来一直惦念的童年好友,他站住了,脸上是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进而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叫了一声“老爷!„„”这一切展示了闰土的内心矛盾斗争的过程,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刻画出了农民闰土与知识分子“我”之间的隔膜。在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下,闰土的心灵世界已变得麻木了,麻木得反而去维护压迫他的封建等级观念。

生:要香炉的烛台的镜头暗示了闰土日后将在求神拜佛中进一步麻醉自己。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分析省略号的作用,“厚障壁”的比喻义及画龙点睛式的议论,体会闰土的愚昧、麻木是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农民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是闰土和“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异和幻灭)

师:谁还能说说你拍下的镜头? 生:我拍下主人公离家的镜头。“我”和宏儿坐在船头,回望着渐渐远去的故乡,这时“我”的眼前幻化出一个神奇的画面:海边、碧绿的沙地;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少年的宏儿和水生忽而变成了一对成年人,说着笑着,并肩走向远方。

师:为什么要拍下成年的宏儿,水生走向远方?

生:作品中描写的水生与宏儿,分明是闰土与“我”亲密关系的延伸。生:这正是作者所执着追求的,不仅是要重建儿时那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生活!

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学生各抒已见)自我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试图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出发,要学生假想摄像师这一手段,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的教学机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学习内容,提高自己的文字品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参与空间,又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力,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意识,行为能力得到体现,个性得以彰显,同时,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繁琐的情节分析”和“刻板的集体阅读”的旧框框,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2007、1025、2007、10 25

《故乡》教学情境创设案例及反思

物理教学中情境设置案例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案例 探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的第一章《电场》概念非常多且抽象。一次在《电场强度》的观摩课上,授课教师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电场力是非接触力,设置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手里暗含一个小磁铁,在不接触物体的情况下,让物体运动起来。教师的本意是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因为学生初中已经学过磁场,知道磁场的基本性质),没料到,演示完了后,学生胡乱猜测原因。这个情境的创设,适得其反,非但没有为学生理解电场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使学生的思维出现漂移,陷入混沌状态。这充分说明情境与学习内容之间若缺乏实质性联系,不仅难以启迪学生尽快进行探究活动,还会使学生思维漂移、混沌。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都知道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审视、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发现,情境的创设存在着随意、低效的现象。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个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突显出来。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实现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教学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因此,结合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有效教学情境当中的“有效”,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即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有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投入的比值)、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从操作层面上说,有没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学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思维能力是物理学习能力的核心。因此,创设情境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所以有效的情境设置应有以下几个特征:(1)挑战性(具有一定难度);(2)可及性(在“最近发展区”内);(3)直观性(情境与问题紧密联系);(4)体验性(能引发学生的操作兴趣和探索欲望);(5)开放性(探索的方向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等等。

一、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通俗地说,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案例一】“加速度”的引入

加速度的概念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不少教师甚至认为学生的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加速度的概念。其实,学生的潜意识里有,不过很模糊,常常是速度(位置变化的快慢)和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分辨不清,为了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变速运动很常见,如蝴蝶、苍蝇的运动,乌龟、兔子的运动,铅球、乒乓球的运动,载重汽车、小客车的运动(红灯变绿灯后的快速启动、遇到紧急情况下的急刹车),等等,那么,这些变速运动的速度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在教师设问的启发下,不少学生能认识到这些物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有增大有减小,即使变化趋势一样,变化的快慢也常常不一样:苍蝇比蝴蝶速度变化快,因此,扑蝶可以徒手,而打苍蝇不仅要用苍蝇拍,动作还必须敏捷;乒乓球比铅球速度变化快,因此,乒乓球可以单打双打,发球、接球有多种方式(削、旋、扣等),而铅球只能向无人处投掷。通过联系实际,把“速度变化有快有慢”的认知从学生的潜意识中激发出来后,再围绕如何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自主建构加速度的概念。

【体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唤醒学生思维意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建立新概念, 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基于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力的实际出发,要选择身边的事例,所选事例要为学生们所熟悉,同时,所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或过易,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实验冲突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入手,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失调,从而激活思维热情,为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二】伏安法测电阻的安培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用伏安法测电阻,学生在初中就学过原理,也做过实验。面对安培表内接和外接这两种电路,学生开始的反应是冷漠的。因为在他们原有的认知图式中,这两种电路基本是等价的,所以他们的思维仍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中。

教师采用大型示教电表,分别用两种电路去测量同一只大电阻的阻值,两次测出的数据是5.2kΩ和2.0kΩ,然后又去测量同一只小电阻,得出的数据为5.0Ω和3.6Ω。悬殊的测量结果,造成了一种外来的强刺激,学生的思维热情被迅速地激发起来。

【体会】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对新的东西有抵抗的心理;心有不甘地接受事实。进而在内心深处爆发强烈的疑问,为什么安培表内外接法导致测量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差异?这样,进一步的探究将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深入下去。

三、基于环境体验创设情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案例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引入(沙桶冲鼻实验)

出示沙桶,里面盛有一定质量的沙子,沙子从桶里洒出的后果人人尽知,从而对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震慑,为后续的冲鼻实验作好心理上的铺垫。当沙桶从学生鼻尖摆出去,再次荡回来时,学生因心理作用,动作更显夸张,效果越明显,成功率也就越高。让学生上台参与实验,以惊激趣,以趣生疑,以疑引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再适时引导学生分析:在重锤“扑鼻而来”之时,有无躲闪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大胆提出猜想。

【体会】通过创设源于生活的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搭建了直观的“情境型”支架,便于学生明确概念,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除了基于生活经验、基于感受体验、引发冲突式实验等,还可创设物理学史情境、科技情境、新闻情境、地域风情情境等,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是为情境创设提供技术支撑。

创设有效情境,应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教材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设为引入课题服务的情境,则要考虑用刺激性强的、意想不到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动机;如果是为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服务的,则要考虑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前概念,努力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逐步地实现认知建构;如果设置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则要考虑多给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4篇

数学课堂普遍都重视问题情境的设置, 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必须讲究实效, 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等都会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激活他们的思维, 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地学习, 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但能够真正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课堂并不多见, 很多教师至今仍然不明白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误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装饰, 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常常是问题与情境两部分的机械拼凑, 或者仅仅是“利用”情境得出需要的知识, 而没有尊重情境本身的价值.下面就一节市公开课《3.1圆》中的几个片段, 谈谈数学课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几点不足.

二、案例描述

片段1教师得出圆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 线段OP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 另一端点P所经过的封闭曲线叫做圆.之后教师意欲引导学生得出对圆的另一种理解, 她设置了下面的资料情境:

战国时期的《墨经》一书中记载:“圜, 一中同长也.”古代的圜 (huán) 即圆, 这句话是圆的定义, 它的意思是:圆是从中心到周界各点有相同长度的图形.

师:谁能谈谈对下划线句子的理解?

生:圆上的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学生的回答无懈可击,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并归纳总结: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是圆心, 定长是半径.进而进行圆中其他概念的教学.

反思数学是一种文化, 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从战国时期人们对圆的理解中获得圆的另一种意义和性质, 这不正说明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吗?这不正说明我国对数学的研究的深远吗?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的良好契机吗?我们要把问题情境的功能尽可能地挖掘出来, 充分展现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片段2这节课是概念教学课, 繁杂的概念, 琐碎而零落, 有些累人, 在圆、弦、弧等概念提出后, 教师将话锋一转.

师:同学们, 下面我们来休息一下, 玩一个游戏.

屏幕上出现几个字:举例大比拼.

师:请你举举生活中圆的例子.

生1:硬币;生2:光碟;生3:轮子.

教师趁机提出: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呢?不是圆形行吗?

没等学生回答, 教师就出示幻灯片:三角形轮子、正方形轮子、椭圆形轮子的车子在屏幕上轧哒轧哒地跳.

师:不行.然后打住, 进入下面部分的教学.

反思游戏在哪?这样的开场白很是先声夺人, 确实能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可是雷声大雨点小, 这样的桥段用个一两次还可以, 用多了可能就会有“狼来了”的效果.教师既然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数学问题, 那就该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 讨论一下轮子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圆的概念, 突出数学教学的问题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这样, 问题情境才有价值.

片段3教师在进行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时, 借助于台风莫拉克在移动的路径中对周边城市的影响, 非常的直观生动, 同时为疲乏的课堂注入了一股鲜活的生机

师:这是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移动的路径, 请观察在这次台风中, 温州有无受影响?为什么? (图略)

生:有影响, 因为它在圆内.

师:那上海呢?

生:没有, 它在圆外.

师:那它们到圆心的距离d与半径r有什么关系?

经过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一般地, 如果P是圆所在平面内的一点, d表示P到圆心的距离, r表示圆的半径, 那么就有:dr圳P在圆外.

师:若一城市到台风中心的距离为400千米, 那它会不会受影响?

生:不会, 因为d>r圳P在圆外.

反思从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 通过观察、归纳、比较, 得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可谓一气呵成, 充分体现数学思维的合理性、自然性.可是我想莫拉克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 学生可能也听说过, 可是他们未必了解莫拉克带来的灾害, 教师应该适当地介绍一下,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了情感, 效果会很不一般.同时告诉学生, 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后, 我们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气象图观察出台风的动向, 将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三、案例反思

1. 情境设计要考虑有效.

片段2的设计, 对学生的感官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轮子是不能做成其他的形状的, 这不明摆着的吗?可是科学最怕的就是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什么都是明摆着的, 什么都是想当然的, 久而久之学生可能就没有了思考的习惯和探索的欲望.教师应当带着学生寻根刨底, 有的时候只需要多加一句话“为什么呢?”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思维的大门.片段2学生体验到了什么?学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强化体验, 从而解决“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形状都设计成圆形的?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问题, 这其实是本节课的数学本质.

2. 情境设计可在不同环节.

根据不同的课例的需要, 互相渗透, 用一个情境串起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 教学过程更加的流畅.在片段3中就可以借助于台风这一情境串成情境链, 让环环相扣的“情境链”和层层递进的“问题串”相互交织, 有效化解数学知识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所引起的矛盾, 变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的亲身经历, 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再创造”的过程.在体验数学的有趣、有用中, 乐学数学, 会学数学, 在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中, 启迪智慧, 开发潜能.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与设计 第5篇

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例俯拾皆是,如何使素材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剂”,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愿望的生成,并能实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的贡献,深刻体验化学的价值”这一目标,是教师在选取素材和使用素材中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历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中特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提出问题,合作交流。

1、“毒皮蛋”中的有毒成分是什么?该物质具有怎样的性质?

2、如何判断皮蛋是否有毒?

3、假如误食毒皮蛋,有没有自救措施?

4、如何制作健康皮蛋?

5、泥松花蛋和无泥松花蛋的制作原理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

上述问题可有学生提出,而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当学生的问题较散乱时,教师还要通过追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特别是通过问题的梳理,使学生明确提问题的几个角度,便于问题意识的形成。

也许学生的问题不能完全应对教学的目标,但是探究学生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此时,“引航”的教师要显示自身的调节作用,尽可能使学生的思路与大方向一致。比如,上述的几个问题中涉及到氢氧化钠、硫酸铜、氧化铅等物质,涉及到配制松花蛋原料原理。一节课要做的事情毕竟有限,教师便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完善。

也正因为学生的问题比较散乱,所以此时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便可以将学生的部分问题解决在小组内。而教师的职责是考察学生真正的弱项是什么,要及时找到需要进行深度探究的难点。

环节三: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高潮。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四: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五: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法探究 第6篇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 案例情境教学法

随着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满堂灌、注入式等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我们高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因此,从高中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创设寓教于乐的案例情境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笔者重点研究了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实施过程、组织方式。

一、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教师创造一定的悬念、创设一定的矛盾,激情造趣、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情境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设置具有社会热点、焦点的案例情境,营造适宜学生参与教学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想参与课堂、敢于参与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味解释教材中的政治理论知识,那么,教师讲课犹如一首首催眠曲,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如果遴选比较新颖独特的案例情境教学,不仅使理论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大大参与课堂中,增强师生交流,促进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应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案例情境教学法组织实施得当,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课程的结构精练紧凑而又有实效。实施主要过程如下:

1.精选案例。案例的选择是上好一节优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前提。挑选的原则是:要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相符,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趣味性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针对性的案例有助于和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教材理论联系社会实际。如果选择贴切的案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倍增教学效果;如果选择的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认同,触发他们迫切的求知愿望,避免了书本上枯燥的说教,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教学。

2.交流讨论。适当的情境导入以后,就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广开言路,激情碰撞,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高中生是血气方刚的青少年,刚性有余韧性不足,设置的问题要适中,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但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案例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要解决的办法有哪些?在实际生活中会有哪些困扰?等等。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当然也会出现许多重复的,或者是对立的观点。因此,也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及时调整引导,迅速让学生的讨论回归课题上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口舌之争。

3.得出结论。有目的的归置引导,学生们的讨论水平日渐提高,并且渐成习惯与模式。例如:“问题——聚焦——定性——解决步骤”,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自行总结和概括,得出正确结论。同时,教师要及时支持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和表扬学生的正确答案。

三、思想政治课案例情境教学法的组织方式

1.多媒体课件展示。使用电教室或网络教室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来创设教学情境,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从而提升广大教师新课改的能力。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集思广益,收集合适的视频、音频资料,并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制作剪辑合成。

2.言简意赅,适时精讲。当然,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代替不了传统的课堂讲解和适量的训练。在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同时,教师要言简意赅,兼顾学生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取向,也要明确教材中政治理论的要义和精髓;同时,适时加以适量并有变化的试题进行强化训练,可以使获得的新知识得到巩固。这种方法作为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创新的过渡和必要补充,也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7篇

一、“楞次定律”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 以学生分组实验为手段进行建构主义教学;通过创设合作学习气氛,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实验设计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为学生创设情境, 启发学生思考, 组织学生讨论, 给予评价。

二、学生的前概念分析

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积累了关于电磁感应的不同物理情景, 知道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本节教材中的实验前两节都已做过, 只是从“感应电流方向”的角度重新尝试研究, 学生对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 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2) 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 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实验, 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2) 尝试用所学的知识, 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 并动手实验操作。

(3) 通过探究之后, 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 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关系, 树立把物理事实作为依据的观念, 形成根据证据、逻辑和现有知识进行科学解释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注重实验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实验素质, 使学生有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参与真实记录实验现象、多角度分析、逐步明确归纳方向、得出定律的过程, 体会物理规律的简洁美。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楞次定律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教学难点是感应电流激发的磁场与原来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定律内容表述中阻碍二字的理解。通过创设以下情境来突破重点、难点:

(1)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并设计研究方案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分享、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学生讨论最终得出楞次定律

(3) 通过创设情境练习由学生尝试讨论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4) 创设“铝管中磁性物体的下落”的情境, 指导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四、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在开展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分析学生的学情,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的知识的生长点, 建立物理模型, 创设各种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主动体验, 激发学生的思考, 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跳出来客观分析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新的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往来认识世界, 又在这种交往中不断调整与修正自己的认识, 从而达到对世界更全面、更透彻认识的目的。

关于楞次定律的教学

1、创设问题和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片段1: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请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跳环”。如图, 将教学用的可拆变压器的条形铁芯竖直放置, 把轻质铝环套在其上, 接通电源的瞬间 (注意通电时间不要超过30s) 铝环上跳。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并思考:

问题1:是什么原因是铝环上跳? (接通电源的瞬间穿过铝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铝环中产生感应电流, 磁场对感应电流有作用力)

问题2:感应电流的方向有如何判断呢?

实验:一个导体棒和一个灵敏电流表G组成一个闭合回路, 让导体棒在匀强磁场中来回切割磁感线。

请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操作, 同时认真观察灵敏电流表G指针的偏转情况即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 并思考:

问题1:此时的感应电流方向如何来判断? (初中学生学过:右手定则, 仅适用于导体切割的情景)

问题2:能否找出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如右图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何判断?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知识, 猜想一下, 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设计意图:其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起学生对知识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找出可能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明确研究的方向。

2、与前概念经验相关联、实践探究新问题

创设实验探究情境

(1) 让学生观察线圈的绕向

(2) 引导学生用旧电池判断出灵敏电流表G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3)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四人一组接好闭合回路进行实验探索, 并把观察结果填入备好的表格内。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 找出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这时需要教师应用电与磁的关系加以启发与引导, 在表格的最后一栏加上“感应电流的方向”, 最终归纳出结论:Δφ是B感产生的原因, 而B感对Δφ有阻碍作用。并让学生仔细品味课本上的楞次定律的表述以加深理解, 并正确理解“阻碍”的含义。

设计意图:一方面能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 另一方面可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 促进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3、关于楞次定律的应用

教学片段3:

教师提出问题:楞次定律没有直接给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只是概括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原则, 那感应电流的方向到底如何来判断呢?让学生尝试应用楞次定律, 再去判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和该实验中的感应电流方向, 使学生认识到右手定则能判断的或不能判断的, 楞次定律都能判断;并进一步总结出楞次定律应用的步骤。

在长直载流导线附近有一个矩形线圈ABCD, 线圈与导线始终在同一平面内。思考:线圈在向右平移的过程中, 线圈中有没有感应电流?若有, 那方向又如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使学生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电和磁的完美统一, 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4、有关楞次定律研究课题

研究“铝管中磁性物体的下落规律”, 把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物体 (一个为磁体另一个不带磁性) 分别从竖直放置的铝管上端放下, 一个物体很快地从下端掉出, 而另一只要等数秒后才从下端管口落出.根据这一实验背景, 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

(1) 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你将提出和论述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实验?

(2) 你猜一猜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请分析物体进入铝管后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能否建立一种物理模型?

(4) 用实验来验证假设?你提出的实验方案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

(5) 给你打点计时器的一套装置, 能否用它来研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 并分析实验结果.如果用图像分析的话, 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学物理”、动脑去“想物理”, 获得对新知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五、教学得失

物理“判天地之美, 析万物之理”,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合适的妙趣横生的物理情境,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和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有效的学习习惯, 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遗憾的是, 由于时间限制, 不能让学生在多种电磁感应的物理情景下得出楞次定律, 否则效果更好。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所有的物理知识, 包括概念、规律、定理、定律等, 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探索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本文主要以“楞次定律”实验教学为例谈谈实验情境的创设。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8篇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 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 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笔者在设计“免疫调节”这节课的教学时, 在贯彻以上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还以当代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 所以在本节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和病例,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 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学生也已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本节课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 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更注重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采用了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 向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 让微观的细胞免疫过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注重生生互动学习环节的设计, 突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 让有目的、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活动在每个学生身上得到体现。

二、案例描述

片断一:新闻快递,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新闻和图片“中新社巴黎8月10日电日内瓦消息: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由此提出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你当时接种甲流疫苗了吗?普通流感疫苗能预防甲流吗?在同一场疾病面前, 为什么有的人能一直健康地学习、生活, 有的人却不能幸免?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 尝试作答。

[评析]以“甲流”为切入点, 在学生的现身说法中自然地导入新课;并且在后面的每一个环节, 也都用甲流病例贯穿起来, 学生一直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 觉得兴趣盎然。

片断二:生活实例, 分析探究。

师:你能举出哪些生活实例来说明我们人体具有免疫功能?

生1:皮肤烧伤病人很容易感染。

生2:小伤口不用治疗, 有时流脓后可自愈。

生3:在野外被蚊虫叮咬的疙瘩或小伤口用唾液涂抹能减轻症状。

生4:眼睛进了小飞虫, 马上流出眼泪等。

生5:打疫苗能预防疾病。

教师引导学生对大家举出的实例资料进行甄别和分类, 初步了解免疫系统防卫功能及三道防线的存在, 师生共同分类, 初步生成:第一道防线的组成———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的组成———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 、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评析]借鉴“头脑风暴”理论, 提出开放式的问题, 激发学生自由思考, 给出多种多样的答案, 既培养了发散思维, 又突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

片断三:角色扮演, 互动生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带着如下2个问题观看兴趣小组同学课前预习并排演的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哪些免疫细胞参与了细胞免疫的过程?这些细胞依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兴趣小组学生进行细胞免疫的角色扮演, 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质疑, 初步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

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实录:

病毒扮演者集体出场: (台词) 我们就是那些随着唾液被喷出的甲流病毒。

病毒甲:我落到了小男孩脸上, 无奈他的皮肤完好无损, 我是没法进入他体内了, 一会儿太阳的紫外线就能让我死翘翘吧! (病毒甲下台)

病毒乙:我钻进了小男孩的鼻孔, 可他的鼻粘膜和鼻毛阻挡着我, 看来我要想继续深入也难啊!找不到“下家”———我的宿主细胞, 我也将命不久矣! (病毒乙下台)

病毒丙:我和这剩下的兄弟挺走运, 我们已经穿越小男孩的鼻腔和上呼吸道, 躲过了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 伺机进入了肺部毛细血管。

病毒丁:可是我和另外几个哥们儿一进入血液就马上被吞噬细胞发现了……

吞噬细胞出场:对, 虽然我不认识他们到底是哪种病毒, 但我知道他们不是什么好东西, 想让我的小主人生病可没那么容易, 于是, 我和我的战友们毫不留情地把这些病毒吞噬到肚子里。

(吞噬细胞将病毒丁抱住, 表示将病毒丁吞噬, 将预先藏在病毒丁口袋里的帽子戴在吞噬细胞的头上, 表示将抗原暴露出来)

病毒丙:我是最幸运的了, 还没等吞噬细胞发现我, 我就钻进了能让我繁衍生息的宿主细胞里, (宿主细胞, 也就是靶细胞, 上场) 就是他! (走向刚上场的宿主细胞, 并藏在宿主细胞的双臂之间, 此后病毒丙一直与宿主细胞在一起)

靶细胞:我就是这可恶的抗原———甲流病毒的藏身、繁衍之地———一个可怜的肺泡细胞, 哎, 这猖狂的病毒繁殖那么快, 我还活得了吗?

吞噬细胞: (走过来安慰宿主细胞) 别怕, 别怕, 你看, 虽然我不能把这厉害的病毒一下消灭掉, 可我已经把它“处理”了一下, 让它的抗原暴露出来了 (指一下自己头顶的帽子) , 这样T细胞, 就能认出这抗原来啦!

T细胞出场:没错!没错! (扮演吞噬细胞的同学把代表抗原的帽子递过来, T细胞接过来, 仔细看看) 我认识这些抗原物质! (将代表抗原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吞噬细胞:那接下来的战斗, 可就交给你了! (病毒丁和吞噬细胞下台)

T细胞:没问题, 可是, 我孤军奋战兵力不足! (大喊) “增殖!”看, 很快我就有了这么多战友 (指指台下的同学) ;我还得经过“变身”才能有招儿对付那些甲流病毒, (再喊) “分化!” (把胸前的T细胞标志反过来变成效应T细胞的标志用别针别好) , 其实我还有少数兄弟分化成了记忆细胞;现在我效应T细胞就可以去找靶细胞了!这么多细胞, 哪个是靶细胞呢?哦, 你在这儿呢! (先做出寻找的样子, 然后说着走向靶细胞)

靶细胞:是啊, 我在这里! (声音微弱的)

效应T细胞:你情况怎么样?

靶细胞:情况不太妙, 甲流病毒在我这儿繁殖了好多子孙后代了, 足有上百个!

效应T细胞:我来处理, 可你也得做好心理准备, 因为我一旦和你亲密接触……

靶细胞: (无奈地接过话来) 我知道了, 咱俩一密切接触上我很快就会裂解死亡了, 可为了让那些可恶的甲流病毒断子绝孙, 不能再去危害其他正常细胞, 我也只好自我牺牲了!

效应T细胞、靶细胞: (两人的手十指相扣在一起, 齐声喊) “密切接触!”

画外音:就这样效应T细胞激活了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靶细胞裂解死亡了。 (靶细胞张开双臂, 做出无奈死亡的动作下台) 病毒丙被释放出来有些恐惧地说:“啊, 我的家崩溃了。”效应T细胞去继续寻找其他的靶细胞 (效应T细胞做出寻找的样子, 走下台) 。没了靶细胞这个避难所, 很多甲流病毒无处躲藏, 到达细胞外液, 无法逍遥自在, 因为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已等候多时了, (2名扮演抗体的同学上场, 把病毒丙押下台) 抗体很快与抗原结合, 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再加上吞噬细胞的共同努力最终把抗原消灭了。

教师活动:扮演活动结束后, 教师及时给出激励性评价。接着引导观看的学生针对表演过程中看不懂或暂时不能理解的地方向表演的同学提出问题 和质疑, 引发有效的生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自主生成的知识适时地进行适当点拨和指导。然后引导解决最初提出的两个问题, 最后布置学生完成细胞免疫过程建构概念图。

学生活动:生生互动, 相互提问, 解答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细胞免疫的过程。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细胞免疫过程的概念图的建构。

[评析] 本环节的课前准备:1.脚本编写:学生初稿、教师定稿, 既保证了科学性又体现了趣味性。2.角色分配: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 自主选择角色。3.课前排练:学生排演, 教师指导。

细胞免疫的过程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且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本身又比较枯燥, 教师以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角色扮演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更主动、更深入地参与学习,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角色扮演、问题互动、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 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深刻理解了细胞免疫的过程,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提升了想象、评判和创造等思维品质, 形成了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案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并充分利用了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 如兴趣小组中的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例, 注重了知识的主动建构与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做好问题引导, 有目的地搭建探究平台,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细胞免疫”角色扮演活动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创新点。兴趣小组学生的角色扮演不仅使自己深刻理解了细胞免疫, 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同学们的质疑、探究的学习热情, 引发了良好而有序的生生互动, 在提问与解答的互动探究中理解了细胞免疫的过程, 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精髓又凸显了“在过程中学习, 在过程中生成知识”的教学思想。

【案例点评】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教学理念, 更应该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案例最大的亮点是角色扮演互动生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必须把师生互动的理念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要组织好每一项教学活动, 要使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 并设法鼓励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 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角色扮演是师生互动教学形式之一, 利用移情作用, 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 全体学生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 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启发学生思维,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提高课堂效益。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9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片段1】

轻声播放歌曲《小星星》, 同时向学生展示夜空星星图。

师:小朋友, 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1:星星。

生2:蓝色的天空。

师:是的, 晴朗的夜空中, 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 多美呀!这夜空中还缺少点儿什么呢?

生:月亮。

师: (师出示圆月) 月亮有时是这样的。 (师出示新月并贴在图上) 月亮有时又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这一弯新月像什么?

生1:像香蕉。

生2:像镰刀。

生3:像小船。

……

播放歌曲《小小的船》。

师:现在请大家听一首歌———《小小的船》, 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听完后大家一起告诉我诗歌中说这一弯新月像什么。

【分析】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通过图画展示、音乐渲染和文学语言描述, 再现教材的情境, 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真实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较快地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情境法符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心理特点, 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 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 又思考、表达, 也为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美读演读, 促进理解

【片段2】

师:在小朋友的眼里, 月亮不仅仅是月亮, 它还变成了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叶圣陶爷爷也觉得月儿特别像小船, 那我们再看一看, 月亮什么地方像小船呀?

生:月亮的两头都是弯弯的, 小船的两头也是弯弯的。

师:是呀!月亮在夜空中飘荡, (播放《摇篮曲》) 弯弯的月儿多像小小的船呀!蓝蓝的天空就是蓝色的大海, 朵朵的白云就是大海里的浪花, 月亮船呀就在这云海中飘呀, 荡呀!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把这两句美美地读一读, 你可以读给自己听一听, 还可以读给同伴听。

生美读诗歌。

师:在我们好听的读书声中, 月亮船微笑地看着我们, 这么可爱的月亮船, 小朋友想不想上去坐一坐?

生:想。

师:那我们闭上眼睛, 跟着音乐, 乘着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我们飞出了教室, 飞上了蓝天, 坐上了月亮船。让我们随着月亮船一起摇啊摇……

播放歌曲《小小的船》。

师:现在我们坐在月亮船里, 你睁大眼睛到处看一看, 你一定能看见很多很多美丽的东西。大家看见什么了?

生:蓝蓝的天。

生:闪闪的星星。

生:小星星, 它真可爱!

师:你也很可爱!老师看出来了, 你们都很喜欢小星星。那我们把这一句美美地读一读, 让小星星知道, 我们是多么喜欢它呀!

学生自由练读。

师:这么惹人喜爱的小星星, 这么美丽的蓝天, 这么可爱的月亮船, 让我们把整首诗歌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1读。

师:谁还想读给大家听?

生2读。

师:我们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 告诉星星和月亮我们是多么喜欢他们。

全体学生齐读。

师:我知道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 让我在音乐声中, 做上自己想做的动作, 一起背诵这首儿歌。不会背的同学可以悄悄地看上一眼。

播放《小小的船》伴奏。

学生在音乐声中, 边做动作边背诵儿歌。

【分析】《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想象, 使自己置身于美丽的星空, 坐在神奇的月亮船上, 聆听着美妙的音乐, 学生那种要发现、要探究、要表达的需要顿时被激发起来, 学生快乐地诵读着, 自由地探索着, 尽情地体验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 因而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有意识地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传达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同语调、不同感受喷涌而出。特别是最后的演读环节, 这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 再现了课文情境, 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加深印象, 并受到感染。学生伴着音乐边舞边读、边舞边唱, 这样学生就不会囿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 而且促进了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整合艺术, 提升感悟

【片段3】

组织学生再次欣赏歌曲《小小的船》。 (同学们还可以边舞边唱)

师:多美的景色呀!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老师忍不住把他们都画了下来。

多媒体展示教师绘画。 (星星在晴朗的夜空中眨眼睛, 一只弯弯的月亮船挂在天空。)

师:同学们, 如果你是一个小画家, 这时候手里正握着一支画笔, 你想把这美景画下来吗?

生:想。

师:先说说你们想画什么?

生1:闪闪的星星。

生2:我还要画上弯弯的月亮船。

……

指导学生绘画。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10篇

一、情境式案例教学的内涵

情境式案例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目标要求, 有针对性地运用典型案例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 以引起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其分析案例并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中, 就是教师针对学科特点, 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与实用价值的教学情境, 将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典型案例的形式生动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在“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教学情境中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建构, 在典型案例中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式案例教学在政治课堂中的广泛运用, 既是新形势下学习观的内在要求, 又是新课程理念的外在体现。因此, 探究应用策略以提高课堂效率, 成为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焦点之一。

二、情境式案例教学的创设及应用策略

情境式案例教学的创设及应用, 应本着科学性、成长性、问题性、时代性的原则, 立足教学实际, 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思维训练, 把握社会热点, 使学生在案例中获得知识, 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立足教学实际, 创设科学性的情境式案例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教学实际, 不能为了生动形象而牵强附会,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漫无目的, 以致脱离固有的教学目标, 并违背了情境式教学案例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 不利于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新课程标准认为, 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是一个师生之间对话与交往的过程。情境式案例将这种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加以升华, 使之成为有意义的交互学习。如在《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实际, 即知识的理论性较强, 学生对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概念极易混淆, 难以理解。针对这一教学实际, 教师不妨结合高中生的生活体验, 以“青春期的美好与困惑”为主题创设情境式案例, 引发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探究青春期在学习与交往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的形式, 分析青春期成长 (矛盾) 的复杂性, 理解青春成长 (主要矛盾) 和青春困惑 (次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通过立足教学实际、贴近生活体验的情境式案例的应用,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如“怎样与同学交往”“如何以奋斗的名义珍爱青春”, 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答案。

立足教学实际的情境式案例, 能够使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教学情境, 在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 课堂生动有趣而不失高效, 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止步于学科知识的收获。

2.尊重学生个性, 创设成长性的情境式案例

新课程理念确立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偏向于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式教学案例时, 本着成长性的原则, 尊重学生个性, 使知识目标得以落实, 能力目标得以培养, 态度与情感目标得以渗透。在《矛盾的特殊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对矛盾的特殊性有一个感性而深刻的理解, 教师不妨通过情境式案例, 让学生参与其中。首先, 组织“交换人生”的虚拟游戏, 让不同地域、身份的人相互交换人生角色, 说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思考:假如让在座的某一位同学与奥巴马交换人生, 会发生什么啼笑皆非的故事?以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特殊性表现之一: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接下来, 出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以引导学生理解特殊性表现之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样, 通过角色虚拟、诗词等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情感与态度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 思考人生, 以有益于其成长。

情境式教学案例的成长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不但要有微观的教学目标, 还要有宏观的人生思考;不但能为眼前的考试所用, 还要有长远的人生受益。

3.关注思维训练, 创设问题性的情境式案例

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渐趋成熟,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使其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认识矛盾、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教学中, 教师不妨组织学生搜集如哥白尼、麦哲伦等历史人物追求真理的故事, 以故事情境进入案例教学。创设问题如这些伟大人物的共同追求是什么?他们在追求之路上的艰辛付出与挫折反复说明了什么?如何判断或者检验他们的追求就是正确的呢?对于我们, 有什么启发?通过问题引导, 以故事情境式的案例使学生深入思考并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真理的追求, 即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从而理性地看待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以问题性的教学情境, 将问题的内在逻辑层层呈现, 对于培养学生全面而理性的分析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避免了其思维的片面性和行动的盲目性。

4.把握社会热点, 创设时代性的情境式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 是政治课的灵魂, 因此, 高中政治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热点”, 就必须把握新闻动态、社会潮流、时政热点, 创设时代性的情境式教学案例, 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如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教学中, 以新闻资讯“威廉王子怎样陪习近平喝下午茶”来体现政治外交中的文化传播, 以中国官方与民间共同倡导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来体现经济交往中的文化传播。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 教师不妨以时政热点即消防官兵奔赴天津火灾的救灾现场视频, 创设“天津火灾见证消防战士职业高度”的情境式教学案例, 以感人的画面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使之理解人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在《价值与价值观》的教学中, 教师不妨以当前的社会焦点即青岛的宰客大虾、马云的天价涂鸦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三无”对比, 谈当今时代何为正确的价值观, 何为扭曲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 师生对话, 共同创设富于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 采取合作、交流等形式分析案例,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总之,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 情境式案例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会越来越具有科学性、成长性、问题性、时代性等特点, 而教师在教学中唯有不断探索, 不断成长, 不断创新, 才能使自己在情境式案例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 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秦璐.主题情境探究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上旬) , 2015 (1) .

[2]宋爱玲.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科教文汇 (中旬) , 2007 (9) .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11篇

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的一些实验改进案例进行阐述.

1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短路”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短路”知识点的处理方式多是理论讲解,“短路”会造成很大的电流、烧坏电源等等.而对于教师讲解的这一结论,由于缺乏可视性实验,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短路现象的机会不多,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往往认识不够.

1.1改进实验设计方案一

短路干电池.由于干电池内阻较大,短路后,实验操作者可以通过触摸的方式,感受电池发烫,发热,作为演示实验,可视性很差,即使找一两个学生上来触摸,其他同学也没有直观的感受.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再次改进,串联3节或4节干电池,再次进行短路实验,实验呈现效果与一节干电池被短路的效果差不多.后来考虑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因为成本大,浪费太多这一方案放弃了.在后来的改进中尝试在电路中接入保险丝,观察保险丝能否被熔化,现象远处根本看不到.后来又尝试将细细的火药粉(从火柴头上刮下)放在棉花上,包裹在保险丝上,观察起火现象.现象微弱,没有明显的明火,有淡淡的烟,后面的同学还是不易观察到,这一方案只得作罢.

1.2改进实验方案二

进一步思考后,实验的设计将重点放在增大电流和减小电池内阻上,在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鉴于以上思考后来改用学生电源,老式的最大电压可以增加到24 V的电源,用直流输出,用鱼嘴型导线夹夹住一段保险丝,采用20 V∽24 V的电压,用试触的方法,短路的瞬间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电火花,实验效果很好,很远都可以观察到,电火花产生的一瞬间,学生一片惊诧声.

后来在网上看到一段野外生活的视频——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获得火源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南孚电池,香烟中的锡箔纸裁成细条,用锡箔纸短路一节南孚电池,很快就有明火出现了.这个实验装置用来演示短路实验效果也很好.

2苏科版八下第十章第三节“气体的压强”知识点“感知大气压”——“瓶吞蛋”实验的改进

感知大气压或气体的压强,学生活动的小实验很多,其中文献报导瓶吞蛋实验

较多,苏州市中考题中出现过“瓶吞蛋”后,再将蛋吐出有哪些方法的考试题.命题者在命题时体现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当时这道题成了当年中考的压轴题,得分率很低,在此后的几年时间

里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2.1改进实验方案一

广口瓶或锥形瓶瓶口向上,将鸡蛋(煮熟的直径略大于瓶口)放置瓶口,瓶内事先倒入热水排出空气,或用点燃的酒精棉排出空气,使鸡蛋慢慢地进入瓶内.吐蛋的方法刚开始采用将瓶口倒置,用电吹风吹风,减小瓶口处的压强,利用瓶内外气体的压力差将鸡蛋压出瓶子,但实际操作后发现电吹风增大了瓶口处空气的流速,但由于外界空气的影响,瓶口处气压减小有限,内外压强差不足以将鸡蛋从瓶内压出.进一步思考后考虑增大瓶内的压强,将瓶口倒置在铁圈上,在瓶上浇上刚刚烧开的热水,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将鸡蛋慢慢压出瓶子.笔者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讲课时都是采用这个实验设计,由于瓶口是竖直向下的,鸡蛋往下落,学生总认为是重力影响的.后来听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有了下面的实验方案.

2.2改进实验方案二

将广口瓶或锥形瓶倒置在铁圈上,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不掉落,此时鸡蛋也不上升.学生很清楚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不会使鸡蛋上升.取下鸡蛋,在瓶内倒入刚烧开的水,排出空气,将鸡蛋放在瓶口下方刚好卡住,可以观察到鸡蛋在缓慢上升,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鸡蛋上升要快,可以在瓶底放上冰块,降温,气体受冷收缩,瓶内压强减小,压力差方向向上,将鸡蛋压入瓶内.

点评实验改进的思维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总会遇到一些困难或瓶颈,根据遇到的问题逐一解决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苏科版九下13章第四节知识点“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实验是教材WWW的一道习题.水果电池的发电原理是:两种金属片的电化学活性是不一样的,其中更活泼的那边的金属片能置换出水果中的酸性物质的氢离子,由于产生了正电荷,整个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或者说是产生了电荷),所以在组成原电池的情况下,

从理论上来说电流大小直接和果酸浓度相关.通常选择3∽ 4个柠檬(酸橙、苹果、梨、菠萝也可以),铜片和锌片,插入其中,就制成一个水果电池.用电压表测量铜片和鋅片之间的电压,并指出它们中哪一个是正极、哪一个是负极.如果电压太小,通常多串联几个水果电池,再用电压表检测.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可以尝试接入发光二极管,尝试接入车载太阳能摆件.在设计中又暗含了能量转化的思想.实验也可以用果汁、可乐等替代品,实验效果也较好.

4苏科版九上13章第一节知识点“升华”

教材中的升华实验用碘锤加热,观察紫色的蒸气,说明固态碘直接变为气态,这个实验用热水浴效果较好,可以分组实验,在水浴中固态碘很快升华为紫色碘蒸气.而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对碘锤加热,局部温度过高容易出现液态.

4.1改进实验方案一:樟脑丸升华与凝华实验——“人造雪”

将樟脑丸研碎,放在大烧杯内,剪一节松枝,放在烧杯内,将烧杯用白纸封口后用酒精灯加热,萘升华,慢慢冷却后附着在松枝上,白白的像雪,很漂亮,但在加热的过程中萘的气味非常刺鼻,而且有毒,这一方案也舍弃了.

4.2改进实验方案二:神奇的干冰升华现象

(1)干冰放入有水的水桶,产生巨大的泡沫——熟称“干冰泡沫”,实验现象很震撼.

(2)干冰放入热水或咖啡中,现象也很是震撼.

(3)将干冰放入保温杯中封好杯口,待到用时在杯口放一个瘪掉的塑料袋,慢慢地塑料袋就膨胀起来,里面充满了气体,通常还有其它附带的现象——下雪、凝华、液化等等.

干冰可以开发许多有趣的小实验,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5苏科版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声音的产生”——演示音叉的振动及发声

在“声音的产生”这节内容中有这样一段叙述:“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就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让悬在线上的小球靠近音叉,小球就会被音叉弹开,这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着.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其振动和发出的声音都很微弱,教室前排的学生也很难看清或听到,因而音叉的振动及发声必须通过音叉与其它物体发生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实验改进方案如下:在演示音叉的振动时,可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轻触桌面,便能听到叉股与桌面撞击时发出的喀喀声,提示学生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将敲击后的音叉叉股直接与硬纸片接觸,整个教室内都可听到硬纸片在振动的叉股作用下发出的响声,这些现象都能表明音叉的振动.在演示音叉发声时,可将音叉的底部与课桌等物体紧密接触,这时用橡皮锤敲一下音叉,整个教室内可听到音叉发声引起的共鸣声.如果用手捏紧音叉的叉股,就听不到声音了.另外,由于课桌等物体的共鸣频带较宽,在用音叉组演示音调时也可采用此方法.这一实验不需增加其它器材,但效果却十分明显.

在第二节声音的特性中还可以用电脑演示声音的波形,声波比较抽象,为了直观显示声音波形,在网上下载了一个goldwave的录音软件,打开goldwave,敲击音叉时对着电脑上的话筒,便显出了音叉发音波形.并能与其它乐器发音时显示声音波形比对,辨别乐音波形的特征.学生可以一边听声音,一边观察波形,现场感很强.

情境案例教学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情境设计

在我校优质课竞赛活动中, 我利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这节课的机会, 对此进行了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紧扣主题图, 创设熟知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材是数学活动的一种媒介和载体, 我认为在没有找到比教材更符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时, 其主题图仍是我们教学的首选.所以新课伊始, 我就根据儿童心理特点, 创设了“老师想带同学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 你们想去吗?”的悬念情境, 激起学生想学的欲望.并及时地带他们“来到”游乐场, 过了一把瘾.比如:游乐场———孩子们都非常熟悉且喜欢的地方, 这样结合具体情境来勾起孩子们的记忆, 一下子把他们从情境之外拽入情境之中, 所以找起角来也非常容易.经过同学们的观察思考, 一会儿大大小小的角就从游乐场里跃然于屏幕上.

二、抓住生成资源, 创设自主建构知识情境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面对学生刚找出的这么多角, 该如何处理呢?接下来我把这个难题抛给了学生:“你们看, 这么多的角放在一起, 大的大, 小的小, 老师想把它们分个类, 请出出主意, 我该怎么分呢?”片刻沉默之后, 学生们纷纷举手, 决定以学过的直角为依据, 把这些角分成“比直角大、比直角小和直角”三类.按照同学们的意思, 我利用课件对他们想把哪些角分到哪类里一一进行了“搬”动, 形象直观的演示及时地对孩子们的思路进行了一个有序梳理.在认识了什么是锐角和钝角后, 学生的基本学习欲望已得到满足.之后教师必须把学生真正地推到主体作用的位置上, 利用他们的“大智慧”, 寻找还想知道的内容和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三、发挥学生潜能, 创设主动提出问题情境

备课时我决定摒弃以前按部就班的模式, 大胆地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个课题, 你想知道关于锐角和钝角的哪些知识?”结果, “锐角和钝角是怎么来的?”“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怎样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等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从一个个精灵的小脑袋里都蹦了出来.众所周知,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 一次有目的的大胆放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渴求得到的可还真不少.创造融洽和谐的氛围,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他们想知道的这么多问题就是当务之急了.

四、顺应学生发展, 创设和谐构建新知情境

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孩子们非常激动, 如何让这些新知能和谐地构建成一体, 这时老师的适当引导就显得必不可少之后我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了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请上了几位“小老师”, 让他们依次用三角板演示自己判断一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的方法, 而我呢, 只是在学生讲述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 适当地给予摆三角板和比较的方法的点拨.经过师生合作, 很顺利地总结出“两重合 (即三角板的直角顶点和测量角的顶点重合, 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测量角的一边重合) ”、“一看 (即看测量角的另一边) ”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放手让学生来当老师, 既满足了部分同学的表现欲望, 老师又能从中找到同学们学习的症结, 便于有目的地进行指导.这样和谐的探究能让解决问题的过程锦上添花, 让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且有提升.

五、巧用多媒体, 创设有效的欣赏情境

在我们的生活中, 物体表面有直角的地方很多, 但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一下子找到锐角和钝角还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当他们在教室里很吃力地找到投影柜上, 电扇的扇叶间, 窗户的防盗网上有锐角和钝角外, 没能再找到锐角和钝角在哪儿还有.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 我用多媒体课件带给他们一组很美丽的图片 (把图片上有锐角和钝角的地方都标了出来) , 和着轻音乐, 欣赏中学生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只听到一声声发自内心的感慨“哇, 太漂亮了!”“好多地方都有角啊!”等等, 一组图片的欣赏, 最大限度地填补了孩子们思维的空白.为了给他们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 我又设计了“欣赏了这么多, 你有什么感受?”的交流环节, 让孩子们一吐心中的快感, 真切地感受到角的广泛用途, 生活中因为有了角而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如此奇妙!

丰富的欣赏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六、落实数学思考, 创设思维开放情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当孩子们激情高涨时, 我抓住有利时机, 创设了张扬学生个性, 升华学生思维的开放情境.顺水推舟地说道:“欣赏了这么多, 你们一定想自己动手创造几个角了吧!”“拿出你的学具, 开始你们的创造吧!”谁不想当一名发明者啊, 他们迫不及待地拿出铅笔、尺子、三角板等学具, 开始大胆地想象创造活动, 一会儿, 大大小小的角从一双双小手中诞生了.“那你们能把创造的角在纸上画出来吗?”就在环环相扣中, 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也一个个地得到了解决.

六个情境就像一串和谐的音符水到渠成地构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思考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课堂上会出现哪些生成, 我应该在这节课中给孩子们什么.同时, 我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角色, 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自己提出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上一篇:底层施工下一篇:英语词汇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