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网页设计

2024-08-21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精选12篇)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 第1篇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错位现象

(一) 创业教育与活动相脱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 大部分还满足于学生在校择业的观念, 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虽然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创新项目大赛, 却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普及培训, 只是针对少数参加者进行赛前指导, 很难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二)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计划相脱离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创业教育时, 对于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划, 或将其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 以创业讲座、报告和社团活动的零散形式开展;或将其作为就业技能的一种, 只在就业导向课程上集中讲解, 没有将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参与到专业的教学中。

(三) 创业教育与培养目标相脱离

很多高职院校将SYB、KAB项目作为本校创业教育模式, 直接采用项目的培训材料。这样做看似是成功的, 既弥补了学校无创业教材和师资的缺陷, 又借鉴了国外成熟的培训模式, 但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 是不合适的。SYB、KAB作为一个创业培训项目, 它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适用人群, 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待业者和下岗职工, 如此广泛的适用范围, 很难将培训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性相联系, 容易导致大学生轻视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必要性, 不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层次。此外, 创业所需的不畏风险、首创精神很难通过短短十几天的课程获得。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错位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与高职院校缺乏正确的创业教育观念、教育资源不足、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有直接联系。

(一) 创业教育观念缺失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定位于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培养的重点是学生的专业技能,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将关注目标放在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方面, 这与学校的就业率息息相关, 虽然创业也是就业方式的一种, 但学生自主创业的比率很低, 致使学校不愿投入资源来开展创业教育, 例如, 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 而自主创业比例仅为1.6%[2]。

(二) 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够, 相应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创业指导部门和全职专业化的创业师资, 更缺乏全面系统的培养模式, 而导致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每年只是在参与创业竞赛和科技作品竞赛时, 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短时培训, 完成竞赛要求。

(三) 创业教育定位不明

由于创业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较短, 大部分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都处于初级阶段, 针对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研究与应用还处于探索期, 因此,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模式不清晰的情况下, 导致以活动代替创业教育、以项目代替培养模式的现象。

三、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设计

面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定位不明、培养模式缺乏的现状, 本文认为只有将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结合, 并融入到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中, 才能真正激发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动力, 确实发挥创业教育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 创业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就业导向的技能人才, 学生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3], 创业教育应服从于上述目标, 侧重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和职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开拓能力、适应性, 掌握职业与事业发展的规律, 能利用所学到的创业知识与技巧, 发现并把握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创业机会, 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二) 创业教育模式的设计思路

为体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促进职业发展的性质,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和校园生活更好地融合, 本文将创业教育目标划分为品质目标、创业知识目标和创业技能目标, 并根据各个目标的内涵和要求采用不同的实现方式, 通过设计实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 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1. 品质目标。

品质是指学生的首创精神、独立意识、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不仅是创业者所具备的, 而且也是个人参与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品质目标的实现是学校文化长期熏陶和引导的结果, 本文认为应以学校中的活动为载体,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学校学习生涯过程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激发学生自身的创业者特质。

2. 创业知识目标。

创业知识包含的内容广泛, 这里仅提及三个方面, 即创业环境分析、创业资源整合、创业团队组建。创业知识目标实现可根据学生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全校选修课普及创业基础知识, 让学生对创业过程有基本认识, 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必修课程, 讲解特定行业的创业知识。

3. 创业技能目标。

创业技能是指组建企业、管理企业的能力, 如办理开业手续、筹集资金、估算成本、开发产品、定价与营销等, 这部分的内容以实际操作为主, 更贴近现实的小企业创办与管理实务。创业技能目标的达成依赖于高职院校自身资源, 通过创业模拟、校内外实训来加深学生对创业技能的理解与认识, 在实践中锻炼操作技能。

四、创业教育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 活动设计

为提升在校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热情, 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品质, 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以学生策划、组织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活动形式可采用企业家定期讲座、创业者与风险投资者演讲, 增加学生了解和接触创业的渠道;可采用创业计划竞赛、商业谈判比赛,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可组织成立创业协会、创新社团, 建立日常化的创业指导服务, 以及争取校内外的创业资源。

(二) 课程设计

为实现创业知识目标和提高创业层次, 高职院校需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 即对现有课程的改进和新创业课程的补充, 可通过开设基础课、专题课、综合课三个步骤来完成。首先, 可在学生入校后增设创业基础课, 介绍创业原理、准备和过程等内容。其次, 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学习专业课期间, 在现有的专业课基础上拓展与创业相关的知识章节, 如财务管理课程中可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管理;经过逐步整合与积累形成特定专业的创业综合性课程体系, 以保证专业课与创业课的紧密衔接。

(三) 实践设计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职院校应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 增设实际操作课程和实训环节, 可采用创业模拟、实习训练、市场调研等形式, 一方面使课程模式贴近创业实际,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习或兼职中体验创业, 对创业有更加正确的认识。

创业模拟的规模可根据学校的资源情况来提供, 小规模的创业模拟可以为开业手续办理, 大规模的创业模拟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资金与场地, 即在校内或创业园区内创立企业, 开设店铺。

实习训练是指在高职院校学生第三学年的实习期内, 到企业的某个职位实习, 从而了解企业内组织结构、人员分工及企业运作过程。市场调研的开展可针对某行业市场营销或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到企业内和社会上进行调查, 以此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创业关键因素,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业的新兴与多学科性质, 决定了对其进行研究与教育是一项挑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如何依据学校层次、学生特点和区域发展重点, 设计与选择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 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平磊.桂林航天高专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3) .

[2]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2010.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论文 第2篇

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1.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与当前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紧密衔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保质保量地完成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高职生生源质量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是长期存在的现象,很难立即解决,但是高职院校也应对此引起重视,根据市场发展形势制订有针对性、有个性的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学生应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确定专业层次与类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有特色、高质量、可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提高学校的特色与声誉。

2.明确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明确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保证基础教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首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次,教学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独立判断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联想,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设计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体系设计中,很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适应性和实用性较差。因此,教师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和教学方向,构建科学的基础课教学体系,对基础课程进行分类,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交错、横向排列的基础课程群,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构成完整、合理、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使学生成为既有一定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设计、管理、施工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二、结语

高职院校校园网站设计探讨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站;特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信息资源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校园网为校内外人士提供了快速、系统和简便的信息服务。本文将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网站的建设为例,来研究高职院校网站未来发展建设的探索之路。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门户网站创始于2003年,由学院网络中心负责制作和管理维护,至今完成两次改版。在这改版的六年时间里,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如何利用校园网络为学院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的道路。网站的改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变。

1 以宣传为基础,精心设计主页

网站主页是一个网站乃至一个单位总体风貌的集中展示。浏览一个网站,首先必须进入网站主页,并从这里找到浏览相关内容的途径。一个风格迥异、设计大气、栏目齐备、图文并茂、测览方便的网站主页,肯定会引起浏览者的强烈兴趣,吸引浏览者尽快看下去。反之,浏览者的兴致就会有所降低,虽因浏览需要(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浏览者未必会马上关闭该网站(一般认为耐力为10秒钟左右),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你这个网站的形象肯定会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些,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宣传为基础,塑树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形象,精心设计主页。总之,网站主页要符合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浏览习惯,布局合理,简洁严谨,具有一定的质量和品位。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

2以招生就业为导向,增加深层次内容

高职院校网站设计,既要考虑一般普通高校的基本栏目设置,诸如学院简介、机构设置、教学管理、科学研究、学工园地、思想政治、招生就业等,又要突出高职特色,大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栏目建设力度。这些凸显自身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栏目。包括一般普通高校均有设置的某些栏目,也包括创建一般普通高校所没有而高职院校所必须设置的栏目。前者如招生就业一类的栏目,一般普通高校的生源不是问题,特别是一些重点知名院校,报考者趋之若鹜,不需要刻意宣传。而高职院校则不然,许多高职院校生源严重不足,所以尤其需要在主页上专设诸如招生热线、校园风景一类的栏目来推介自己。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尤其为学生和家长所关注,所以也需要在主页的显眼位置独立设置、精心打造好就业通道等一类重点栏目。

3以教师和学生便于使用为宗旨,凸显特色

3.1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

观念问题是制约高校网站建设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无论是办公还是对外,都习惯于书面的流通。我院在改版的过程中加强优化,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在教职员工中提倡无纸化办公,提倡通过邮箱、通过网站等方式传递信息。在学生中提倡关注网络,参加网络互动的活动。随着我院近年大量生力军的加入,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加强,校园网站很快的进入师生的日常生活,并被有效利用。

3.2将手术视频教学系统,引入网络

为了满足临床医学系和护理系的需要,我院购置了手术视频教学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我院附属医院的手术室的实况直接转播到学院网站上,学生不去医院通过网络也可以很方便的观看医院真实的手术录像,这样做的目的减少了医院的污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学习效率。

4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站建设展望

展望未来,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网站将是一个“数字校园”的管理模式。即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以统一的管理和安全策略,将校园各项资源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开来。它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消费、水电管理等)的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方便地实现学校的所有活动的全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目的。

5高职院校网站未来发展建设的探索之路及未来网络展望

未来的高职院校网站,不仅应该从内容到技术完善,还应该在思想上引领大学生的生活。它应该有它特有的使命,为展示学院的风采、关注学生的生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懈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它不仅实现学生虚拟网络身份的实名制管理,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它不仅要构建一个安全方便的网络平台,还应该在构建的同时形成特有的亲和力和归属感。网络正在带来一场传播革命,它将真正改变我们所在的环境。身在一个大学的校园,郁郁葱葱的校园带给我们的不光是校园美丽的风景,还有通过校园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校园的文化。校园网将成为一个家,学生、教师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你会发现,未来将无网不在,无家不在。

6结束语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探讨 第4篇

1、目前教学内容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网页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网页设计等于Dreamweaver。课程被讲授成Dreamweaver应用软件的使用, 主要介绍如何使用这个工具进行网站的开发。

(2) 网页设计等于Photoshop。介绍Photoshop如何绘图, 并将绘图的内容切片, 结合网页中的表格, 将网页展现出来。而这种设计方式目前已暴露出很多弊病, 濒临淘汰。

(3) 网页设计等于网页三剑客。将Dreamweaver、Flash和Fireworks的内容提炼后, 教授给学生。由于课时的原因, 学生每种都会点, 但没有一样能精通。

2、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网站设计的企业和以往从事网站开发的毕业生调研, 发现无论上面的哪一种教学内容, 都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 从事网站设计的企业, 一般配有专门的美工及多媒体制作人员, 专门负责网页界面的设计, 他们的美术功底及设计能力远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所能达到。

其次, 随着越来越多的网站, 采用DIV+CSS进行网页的设计, 原先采用表格设计网页的技术已处于淘汰阶段。而在目前的教学中, DIV+CSS还处于被忽视的阶段。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网页设计的岗位上美工做不好, 页面也不会设计, 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的能力脱节。

那么, 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 教学内容该如何组织呢?

二、教学内容探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PS制图、FLASH动画等内容不应该成为网页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他们更应该清楚的知道, 网页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是结构层、表示层以及行为层。这三方面互相独立, 但也有着一定的联系。

网页的结构层由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或者XHTML之类的标记语言负责创建。HTML是用来描述网页的一种语言, HTML不是一种编程语言, 而是一种标记语言, 标记语言是一套标记标签 (markup tag) , HTML使用标记标签来描述网页标签 (tag) , 对网页内容的语意含义做出了描述, 但这些标签不包含任何关于如何显示有关内容的信息。

网页的表示层由CSS负责创建。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 可译为“层叠样式表”或“级联样式表”, 它定义如何显示HTML元素, 用于控制Web页面的外观。通过使用CSS实现页面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离, 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样式存储在样式表中, 通常放在

部分或存储在外部CSS文件中。作为网页标准化设计的趋势, CSS取得了浏览器厂商的广泛支持, 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网页设计中去。CSS对“如何显示有关内容”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行为层负责回答“内容应该如何对事件做出反应”这一问题, 这是Java Script语言和DOM主宰的领域。Java Script是一种基于对象和事件驱动并具有相对安全性的客户端脚本语言。同时也是一种广泛用于客户端Web开发的脚本语言, 常用来给HTML网页添加动态功能, 比如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是一种动态、弱类型、基于原型的语言, 内置支持类。

具体到网页设计, 这就意味着:

使用 (X) HTML去搭建文档的结构。

使用CSS去设置文档的呈现效果。

使用DOM脚本去实现文档的行为。

因此,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更深层次的去理解网页结构, 采用分层结构来设计网页, 才不会工作岗位上无所适从。而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的课程内容, 也应该主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授。

三、两种方式所做网页设计比较

以下将举例说明制作水平导航的各种方法, 分析其优缺点。

1、传统做法

传统制作水平导航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采用FLASH制作。优点是美观且具有动态效果, 缺点是当修改时需重新制作FLASH并重新发布, 同时需要制作人员精通FLASH和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

(2) 采用表格结合PS制作。优点是制作过程简单, 修改导航内容也比较方便。但当界面需要发生改变时, 需要重新用PS绘图, 并重新制作网页, 而且网页设计严重依赖PS图, 动态效果一般且实现较复杂, 同时需要制作人员精通PS和网页设计的相关知识。

2、目前做法

但是当采用分层结构来设计导航条时, 情况就变得相当简单。主要分三步完成:

(1) 采用列表描述导航。这一部分对 (X) HTML知识有了解的就可以独立完成。

(2) 采用CSS控制导航的显示。可以直接用CSS制作简单的艺术效果及动态效果。

(3) 假如对导航有更高的要求, 可以再用DOM控制网页效果。

假如导航中需要用到PS图或者FLASH, 可以由专业的美工人员制作, 重新用CSS控制显示效果, 而不必重新设计网页。

以上的三步既可以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完成, 既互相独立, 又和谐统一, 满足设计过程中的分工合作的工作流程。

四、结论

因此, 当前高职院校的《网页设计》课程的内容, 完全可以按照上述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采用原先的教学内容, 需要学生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有比较充分的理解, 无形中提高了网站设计的设计门槛。而采用目前的教学内容, 学生无论掌握结构层、表示层、行为层的任何一层的内容, 都可以再企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职场竞争能力。

摘要:本文描述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指出了当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不足, 结合目前行业中网页设计人员的工作内容现状, 提出了《网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思路。

关键词:网页设计,结构,表现,行为

参考文献

[1]许莉:《HTML与CSS前台页面设计》, 水利水电出版社。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如何使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的职业才能是最终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室内专业课程开展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在设计实践中发挥自身卓越的才能,展现了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水平和实力。然而,在教学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室内设计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教学摸索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模式。

1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与课程的设置安排产生了偏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在设置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该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而是将更多教学内容偏重于美术技能的培养和拓展上。尤其是对于学生室内设计的专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不足,相关课程的配置也是非常欠缺的。室内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师资的配置速度非常缓慢。同时,一些任课教师都是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并非是专业对口的室内设计专业,在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的课程教学中,很难精准地设置课程,科学地优化和配置课程。所以,这也逐渐显现出了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实际和人才需求相脱节的弊端,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效果。

第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偏少,其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集中在了课堂上。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学习中的缺陷。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亲自到施工现场和材料市场去体验,才能从课程的书本理论联系到具体实践。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东西,只能凭借想象去理解,难以吃透和掌握真正的应用技巧。学生在课堂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一旦涉及实践,却很难游刃有余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比如装饰材料和预算课程,如果仅仅凭借理论课程,学生很难在实训场地进行跟进,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完全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巧,服务于将来的职业需求。

第三,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理论支持薄弱。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岗位需求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尤其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主导课程方面,使得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缺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比如,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并未开设,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技能课程,而将一些看似作用不大的课程,如设计概论、工艺设计等课程都进行了缩减甚至删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整的结合,发挥自身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有些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而对于基础的理论要点一带而过,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暴露了自身专业能力的缺失。

2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开展的策略

室内设计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的创意行业,因此要开展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根据市场导向来重新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维度层次:其一,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熟悉室内艺术设计的常用表现手法;其二,学生必须能够深入学习并灵活运用建筑学和装饰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能够独立完成与室内设计配套的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内部的家具设计,具备对建筑物实施全方位配套设计的能力;其三,学生必须详细了解与建筑施工安全有关的施工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具备设计施工现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自己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桥梁型”的技术人才打下基础;其四,学生必须拓展学习多方面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学科知识。同时,将人文知识和素养作为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强化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即可按照“模块化”的思路,对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根据室内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其一,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效果图制作、手工设计效果图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案例与实训、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工艺、装饰工程材料和预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等。本模块的教学,应该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依循工作程序来展开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同时,需要重点处理好各门课程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桥梁性”和“一专多能”,以期更为有效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

其二,专业基础课模块。其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写生、三大构成、建筑制图法、计算机绘图实践应用等。在这一模块需要强调室内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原则,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删减那些与室内设计关系不够紧密的美术学科理论和技能,重点保留、突出适用于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方法,以期更为有效地同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实现紧密对接。

其三,实践与实训模块。本模块主要包括各种校内外实训、实践活动。其要点是建立常态化的“工学结合”机制。以教学周为单位,每周选择特定时段赴合作企业展开实践和实训活动,以期随时随地学以致用,生动地达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其四,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其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发展史、古典建筑欣赏、建筑美学、建筑摄影与赏析等。目的在于通过对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姊妹学科展开教学,丰富拓展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养,以便为其创意设计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室内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给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创新意识、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全面掌握室内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优势和水平,使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更加符合教学需求,与人才市场完美接轨。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网页设计 第6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高职院校;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4-02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综合发展道路”的总方针的确立,以及高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各大高职类院校将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劳动职业素质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高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才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岗位,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目前,在我国高职类院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开设《语言艺术》类课程,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素养,但就部分学生教学效果来看仍然有待提升,因此本文就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内容与同行进行广泛探讨。

一、课程定位

《语言艺术》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文秘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是高职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文秘专业普通话学习的延续,为后续《秘书实务》《公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提供必备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语言艺术》课程的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为9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自立意识强,但作为高职类院校,则教学对象具有普遍知识素养较差,厌学逃学,功利目的强,有些行为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容易受颓废思想的干扰等特点,在口语表达中多表现为:不愿沟通表达,一旦表达则大多随意性强,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缺乏最基本的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素质和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立足根本,扎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是以适应职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根据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就业职位为企事业单位的公关、内勤、销售等工作,所以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反复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模拟情景实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场口才风范,灵活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目标安排如下。

1.知识目标

学生系统學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日常语言交际艺术和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强调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使学生具备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能力目标

首先,能够合理运用有声语言发音技巧和态势语,做到能朗读,会演讲。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日常交际语言艺术进行沟通和交流,合理运用称呼、介绍、赞美、批评、安慰、拒绝等艺术。再次,掌握秘书听话理解和话语传递技巧,培养一定的公关,管理和内勤工作能力,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最后,掌握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做到能拜访,能接待,能调研,能访谈,能电话交流,能做会议主持等工作。

3.素质目标

在素质目标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秘书工作者的风范,使学生具备在一定的秘书工作场合,能够选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出色完成秘书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艺术》是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心理质素培养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文秘人员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充分考虑到秘书工作人员内外兼修的需要,从秘书工作的实际出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学生通过模拟交际实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

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到高职类学生口语表达提升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语言知识,又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实训内容的职业适应性,立足于学生开口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调整,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诉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恰当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安排36课时,其中理论学习16课时,情景模拟实训20课时。

3.教学模块的分配(学时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等)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职课程应加强实用性的导向,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移,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导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的方式,通过案例导入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艺术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强大魅力,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表达的兴趣;通过技能训练,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变为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根据高职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着眼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以训练为主线。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依靠长期有效的训练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专题模拟实训与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讲究语言技能的灵活、综合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专题训练选择朗诵、介绍、称号、提问、赞美、批评、劝说、电话交流等内容,在综合训练中选择演讲、辩论、拜访、接待、调研、会议主持、推销、求职等内容。训练中不僅要关注语言效果,更要关注语言细节,把握好语言交流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其次,教学情境职业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训环节中,加大职场情景模拟训练力度,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实际需求,教学中注重职场口才技能培养,通过虚拟的职场情景模式,培养学生特定的职场口语风范。在进行情景职业化方面,还采取了在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践的方式,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一年时间,通过系统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采用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应加强考核的开放性,不能简单地拘泥于试卷的书面考核,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应注重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把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把想和做结合起来,把课堂与岗位结合起来。《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交际能力的形成,坚持知识,能力,技能并重的原则,在成绩评定方面以多样化考核为主。评价方式以课堂实训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由“平时考查+专题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三方面共同构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案例导入为切入点,进行多次模拟场景训练;训练中以专题模拟训练与综合模拟训练相结合,选用的情景案例大都来自真实的秘书工作案例,实训环节更加贴近秘书工作的实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模拟语言表达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知识传授与交际能力一体化,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提高语言艺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念明.秘书实用口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路径分析 第7篇

1 毕业设计任务书要具有明示性

学生的毕业设计路径为:学生的选题, 学校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 学生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拟定自己的“毕业设计方案”, 方案经指导教师进行可行性审核后交学生付诸实施, 学生按已定的“方案”进行作品设计, 作品完成后写出“毕业设计成果报告”。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就要依次抓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万事开头难, 关键是走好第一步———选题与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

1.1 选题要与专业培养的目标一致

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 是一门专业必修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是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教学环节, 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手段。故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具有专业性, 即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

1.2 选题要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有用

如何选用科学的毕业设计素材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分析解决单位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 这是进行毕业设计的价值核心所在。故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具有有用性, 即贴近社会的实际工作, 从实际的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现状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也就是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命题。

1.3 任务书要对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学生的选题经指导老师对其进行专业性、实用性的审核后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报系部审批, 系部综合本专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再次审核同意开题的一个书面文件, 该文件对学生今后的毕业设计方案的制定、毕业作品的制作与毕业设计成果的报告均应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2 毕业设计方案要具有可行性

毕业设计方案是由学生根据毕业设计任务书结合自己对选题与专业知识及专业技术的把握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的, 该方案不但是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行动纲领, 而且也是学院组织与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实施的重要依据。该方案主要体现为什么要设计、设计什么与怎样设计等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毕业设计的背景分析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专业的毕业设计, 首先就要对单位的专业工作的某一种典型现状进行分析, 并对这一现状造成的结果进行归谬反正, 从而得出设计这一方案的必要性, 即简明扼要分析为什么要选该题目进行设计。

2.2 毕业设计的内容描述

这是设计方案的核心, 也是进行作品设计的内容提纲, 今后的专业毕业设计就要按照此内容架构来完成。该部分要注意简明扼要写出设计什么, 一般设计至方案的二级标题即可。

2.3 毕业设计的技术路线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的一般技术路线为:顶岗实习中进行专业调研———专业理论的文献检索———资料的分析提炼———设计提纲的拟定———实践中分析探讨———完成毕业设计。

2.4 毕业设计的实施步骤及主要研究方法

运用归谬反证案例法来进行毕业设计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 了解某公司的基本情况, 熟悉业务、发现问题;第二步, 搜集某公司的相关资料, 检索相关专业理论文献;第三步, 分析整理所搜集的各种资料与文献, 综合提炼相关的论据在顶岗实习中进行探讨分析, 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毕业设计。

2.5 毕业设计的进度与具体内容

要与毕业设计步骤相一致, 也可分为三段, 但要进一步明确每一个时间段的具体时间点与该时间段具体要完成的内容。

3 毕业设计作品要具有专业性

毕业设计作品的制作必须根据毕业设计方案来组织实施完成。毕业设计的作品是整个设计实施过程的标志性成果, 作品的质量决定了整个毕业设计的水平, 故在作品的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作品的外在形式注意规范性

作品的版面设计与排版除按照学院的统一规定执行外, 作者应根据自己作品的特点将美感融入其中, 特别是对于一些插图与表格要做到前后一致、标注规范。要做到封面与封里内容相符、目录与作品的标题相符、排版前后相符。

3.2 作品的内容架构注意逻辑性

作品的内容架构要注意相互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 如对一个老牌制造企业以它的“成本管控”为题进行毕业设计, 首先就要利用归谬会计案例反证法高度提炼与总结成本管控的现状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事实;继而挖掘分析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再次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在原成本管控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优化。毕业设计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逻辑递进过程, 并且要特别注意三者内容的相关性。

3.3 作品的技术创新注意有用性

有用性是进行毕业设计的目的, 即作品要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为此, 在进行作品设计时首先要深入企业深度调研, 了解单位的生产经营流程与制度的建设情况;再次要进行适当的、相关的文献检索, 从理论上与专业技术上把握该专业问题研究的现状, 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精华, 增加自己毕业设计的高度与开阔毕业设计的视野。千万不能不加分析的抄袭别人的作品, 千万不要将作品写成论文或者调研报告, 而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设计或者优化对社会有用的方案。

4 毕业设计成果报告要具有创新性

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是对前面三项工作的总结。它既要全面概述毕业设计的过程, 又要精要总结毕业设计作品的主要内容、主要特点及设计后的收获等, 它是毕业设计质量的集中体现。毕业设计成果报告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撰写。

4.1 毕业设计的过程

毕业设计是依照《毕业设计方案》的预定步骤逐步完成的, 资料的来源应从毕业设计方案中提取, 并且要与设计方案基本匹配。

4.2 毕业设计的收获

该部分是成果报告书的核心, 主要结合毕业设计过程来写。可按下面的思路结合自己作品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第一, 设计成果对单位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为了凸显设计成果有用性, 作者应结合自己作品的设计背景、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与设计目标进行相关的精要的概述, 重点要描述这一成果给单位或社会带来了什么样与多少的经济利益。

第二, 成果的形成过程对设计者各方面能力有何提升。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从各方面培养其专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具体可参照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在顶岗实习与调研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社会能力。如, 受到了企业那一方面文化的熏陶, 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 如何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 在相关资料搜寻与相关专业检索中提高了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如, 在搜集单位的某些专业相关资料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公关能力, 而且提高了对资料的阅读、分析与取舍能力;在某专业理论文献检索过程中不但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载体进行查找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而且还可从广泛的相关阅读中开阔自己的眼界、激活自己的发散思维, 与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将实际工作中的相关资料结合相关的专业理论去综合进行分析与探讨, 这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综合分析能力;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提高了逻辑思维与专业的写作能力。将在顶岗实习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在单位搜集相关的资料, 将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科学的加以分析、探讨, 再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与办法, 在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且有效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写作能力。

4.3 作品设计的特点

为了彰显成果的特色, 要对作品的特点进行高度的有效提炼,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一是注重了专业性。作品在设计中结合专业实践有效地运用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再将二者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是注重了实用性。作品的主题是基于顶岗实习单位存在的问题展开的, 采用了归谬会计案例反证法,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成果的运用应该会给企业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是注重了创新性。在作品的设计过程中有机的运用了专业的某些新知识与专业的某些新技术。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系统设计 第8篇

一、顶岗实习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受制于职业教育的开放性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教育与经济的跨界属性,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结合,牵涉面甚广,必须要有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社会的参与,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而不应由学校一手包办、统一安排。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其办学体制仍然相对封闭,政府、企业、社会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当学生顶岗实习出现问题,社会舆论则一边倒地指责学校“没有组织好”。这种思维模式恰恰是反映高职教育的开放性不够。在高职教育封闭办学的体制下,企业主动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顶岗实习的客体,而学校则需要为每个学生落实实习岗位而疲于奔波,在职业教育中政府、企业、社会似乎都是旁观者。

2. 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出现的顶岗实习乱象,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观念和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没有弄清什么是顶岗实习、为什么要顶岗实习,更不知道如何去落实顶岗实习。一些院校将顶岗实习简单化,当作专业实习或是见识实习甚至是毕业实习,第6个学期往往是在放羊,等于提前半年让学生就业;还有个别院校借顶岗实习节约办学成本,甚至趁机“腾仓”扩招,超容量办学,结果带来很多隐患和矛盾。因此,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的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参加顶岗的实习生其身份仍是在校学生,只是学习场所换到了企业,因而应由学校与接纳实习的企业对实习生实施双重管理。其中学校是管理主体,而不应由任何一方来单独管理,更不能因校企双方“两不管”而“放羊”,损害学生的利益。

3. 顶岗实习制度设计不完善。

一方面,没有系统化地将学生的顶岗实习当作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而是将学生简单地大批量送到工厂车间,实习专业不对口,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相脱节,实习岗位技术含量低,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造成教学目标的缺失和实习有效性的降低;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管理滞后,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仍然停留在最后考核、评价阶段,而且由于学生分散,实习指导教师力量不够,无疑给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实效打了折扣。

二、顶岗实习需要系统设计

1. 要树立正确的顶岗实习观念。

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实施,关键要从源头上把控,即要从理念转变、方案设计、教学延伸、利益维系等源头入手,转变院校管理者、任课教师、企业指导人员、学生包括学生家长的观念,提高他们对顶岗实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学校而言,顶岗实习只是教学场所的外移,不是教学任务的外移,更不是育人职责的外移。在顶岗实习中,企业只是生产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学校依然是顶岗实习活动的主导者,要承担起育人的主体责任。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引导,端正顶岗实习观念,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顶岗实习的育人成效。对于企业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实习,不但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更是回馈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协助学校共同把顶岗实习工作做得更好,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而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2. 要科学系统地设计顶岗实习方案。

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其他系统相辅相成。因此,必须系统设计顶岗实习方案,将其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到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顶岗实习项目,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有:顶岗实习的目的与要求、企业与岗位的落实、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与要求、实习的流程与时间安排、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顶岗实习要求与质量管理、实习结果考核与等级评定等[1]。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做好“两个衔接”。一是“校内—校外”相衔接。校外顶岗实习是为了巩固校内学习的知识,因此校外实习的内容要与校内的课程学习有效地衔接,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将校内的课程教学有效地延伸至企业,做到学生走到哪、教师跟到哪、课堂设到哪。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备优势,通过购买企业服务的形式,直接将部分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联系密切的课程和实训项目转移至企业,利用学生假期或闲暇时间,安排教师下企业或聘请企业人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企业设立学生顶岗实习流动站,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同时也定期下派教师到企业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二是“专业—企业—就业”相衔接,将学生所学专业、实习企业和就业结合起来,并确保实习企业要有比较规范、相对安全的实习场所。实现“专业—企业—就业”相衔接,需要学校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群策群力,共同合作,其中,确定实习企业和岗位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编订教学计划时应将顶岗实习内容固定下来,学校提前与企业对接,了解对方的用人需求。企业和岗位的选择主要是从专业特点出发,尽可能是企业的实际岗位,并与顶岗后的就业相挂钩,将顶岗企业作为就业目标单位进行选择。

3. 要探索多样化的顶岗实习形式。

当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大多安排在第6个学期,其优点是方便教学组织,也有利于学生就业,但其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要系统设计顶岗实习过程、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在组织形式上,要充分利用教育内外环境与资源,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岗位的需要灵活安排实习内容,既可以是到企业的跟岗实习,也可以是引企入校的生产性实训,既可以是真实项目的综合性实训,也可以是应用服务机构的研发性实习。而在时间安排上,要转变以教学计划为中心的观念,打破学期、学年的传统,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顶岗实习计划,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保证学生在第3年进入顶岗实习前就有一定的企业实际操作经历,提升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根据顶岗实习的实际要求,要积极探索“多学期、分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即整个顶岗实习不再是集中到第6学期,而是从大一延续到毕业,分散到6个学期中:第一阶段是跟岗实习,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一般安排在第1或第1-2学期;第二阶段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一般安排在第2-5学期,其中,校内生产性实训实现的是以学为主的“工”,追求的是生产性教学功能的岗位迁移,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化的顶岗,主要是为校外以工为主的“学”———顶岗实习打好基础[2];第三阶段是毕业顶岗实习,利用毕业综合设计和参与研发性顶岗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在推行多学期、分段式的顶岗实习模式下,要认真做好“三个结合”。一是顶岗实习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高职院校可以把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鼓励一、二年级在校生进入企业开展以专业为背景的暑期社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通过不少于4周的专业顶岗实习,把专业课中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获得专业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二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要把毕业设计纳入顶岗实习体系,毕业设计项目是顶岗实习的重要内容,必须考虑专业特点,结合科研任务、技术开发、工程建设及企业实际应用的真实项目进行选题。同时,把毕业作品的制作、展览、评比与聘用相结合。三是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相结合。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但留校顶岗实习往往会与就业相冲突。为打消学生顾虑,要把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由就业处牵头优先推荐留校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或事先签订就业协议,然后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让教师带着学生做毕业设计。同时,要建立合作企业、订单班级的遴选机制,提高合作标准,选择技术含量高、符合经济发展实际、有助行业转型升级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明确企业提供具有发展潜力的就业岗位、较高的起薪和真实的毕业设计项目,共同开设“订单班”[3]。对于优秀的学生,企业要允许其留校完成毕业设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要为学生保留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4. 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顶岗实习的参与方涉及学校、企业和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学校作为育人的主体,一要对外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形成多方合作的管理机制。二要制定柔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籍管理可以在学校和企业间流动。三要制定和采用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质,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实现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四要制定实习指导教师考核办法,明确校企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同时,要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安全、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风险共担机制,强制性地为学生购买顶岗实习保险。

5. 要做好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

国家要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明确行业主管部门指导职业教育的责任[4]。各级地方政府要制订推进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建立企业接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研究顶岗实习安全事故认定办法,进一步制定企业接收学生实习财税减免和经费补贴等政策实施细则。在借鉴地方经验的基础上,国家要牵头组织教育、人社、工商、执法等多部门,做好顶层系统设计,填补有关职校生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制度空白。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实习方案,提供场地和设备,组织生产过程,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对于企业出让的一部分用于学生顶岗实习的生产能力或生产岗位,学校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付相应的经费,从而促进教育型企业的诞生。

参考文献

[1]方晓红.从源头上构筑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2]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07).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友嘉机电学院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高职院校桌面云系统项目设计 第9篇

1 桌面云系统

1.1 基本概念

桌面云是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 以及整个客户桌面。就是通过云计算软件来实现桌面的统一, 资源的共享, 让客户端脱离主机, 用显示器和云端设备就能实现登录, 从而减少管理和维护费用。

1.2 桌面云系统价值

(1) 管理集中。在桌面云解决方案里, 管理是集中化的, 通过控制中心管理成百上千的虚拟桌面, 所有的更新只需要更新一个基础镜像就可以了, 重启虚拟桌面就可以看到所有的更新, 从而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2) 性能安全。在桌面云解决方案里, 所有的数据以及运算都在服务器端进行, 客户端只是显示其变化的影像而已, 所以不需要担心客户端的非法窃取。

(3) 节能环保。传统个人计算机的耗电量非常大, 每台传统个人计算机的功耗在200W左右。采用云桌面方案, 每个瘦客户端的电量消耗在16W左右, 只有原来的8%, 能耗大减。

(4) 降低成本。IT产品的成本包括初期购买、生命周期的管理维护和能耗、硬件更新升级等支出。从桌面云在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看, 初期硬件上的投资较大, 要购买新的服务器来运行云服务。但是, 传统桌面的更新周期是3年, 服务器的是5年, 硬件上的成本基本相当, 由于软成本的大大降低, 软成本在TCO (Total cost of ownership) 中占有较大比重, 所以, 采用云桌面的TCO大大减少了, 相比传统桌面可减少40%。

2 桌面云设计案例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了加强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水平, 拟建设一套桌面云系统, 用作日常教学、办公使用。

2.1 需求分析

系统需要连接学校160个教室, 即160个桌面云终端, 需准备200个软件授权。要求虚拟化平台可以保证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行, 集中化管理用户的桌面及各种教学应用程序, 同时尽量保证用户的桌面使用。项目重点是云平台的搭建、桌面云的部署、桌面系统的安全防护、教师终端和教育应用软件的部署。

2.2 设计目标

此项目旨打造校园智能化管理环境, 构建校园教育云计算基础平台, 加快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项目建成后, 提供灵活、安全的桌面工作环境, 同时无需对现有的前后台应用作大规模改造。技术上选择采用虚拟化的方式, 实现集中的应用管理构架。项目拟实现以下目标:

(1) 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习。将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从电教室、办公室等固定场所解放出来, 通过无线、3G、宽带等网络技术实现随时随地访问。

(2) 实现应用管理的集中化。虚拟应用和桌面集中部署于学校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服务器上, 终端设备上无需部署应用。

(3) 虚拟应用和虚拟桌面可以单独发布, 教师既可以单独使用虚拟桌面也可以单独使用虚拟应用, 使用虚拟桌面和虚拟应用都不占用本地计算机资源, 低配置计算机也能灵活使用桌面和应用。

(4) 可以迅速地、灵活地部署最新的应用软件, 能良好兼容学校的现有设计和应用程序, 并且对未来可能的应用及安全构架有良好的兼容性。

(5) 后台桌面虚拟化平台可以发布VDI (Virtual Desktop Infrastructure) 桌面、池桌面、共享桌面、流桌面, 并可以通过IOS、Android、blackberry、windows mobile移动智能设备访问虚拟桌面和虚拟应用, 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需要。

(6) 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在数据中心到终端网点的网络中传输的是经过专有TCP协议加密的屏幕刷新和键盘鼠标操作等信息, 此协议可以被广域网加速, 降低带宽开销。

(7) 应用和桌面全部运行在服务器端, 运行在高性能的服务器上可以使应用的性能得到提升。

(8) 构架设计遵循开放、灵活的原则, 以适应系统扩充以及日后的需求变更, 应用虚拟化方案可以适应主流的服务器、客户端的硬件配置, 对学校现有的服务器、PC等设备可充分利用, 便于日常维护。

(9) 可扩展性强, 在业务规模增大时, 可快速扩容部署。虚拟化桌面与虚拟化应用必须支持多种服务器虚拟化平台 (Citrix Xen Server、VMware vsphere、Microsoft Hyper-V) 方便日后学校数据中心扩展有更灵活的选择。

2.3 功能实现

针对目前教师电脑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要求, 我们推荐采用瘦终端与Citrix虚拟桌面中的VDI桌面方式来解决现在的问题与满足用户需求。解决方案可以实现:

(1) 用云终端取代传统PC作为客户端。实用、美观、零维护。

(2) 随时随地, 使用任意终端, 只要输入个人的账号, 就可以访问个人的虚拟桌面。实现充分的个性化, 可以安装自己的所需要的应用, 连接自己的各种外设。

(3) 可以实现应用程序的集中管控, 通过两种方式交付给老师。其一, 用户在应用商店中自助式的选择应用程序;其二, 由管理员在后台集中进行安装和推送。

(4) 在云中, 有自己海量的存储空间, 并随时可以通过虚拟桌面访问自己的各种数据。不受网络带宽限制, 只要安全策略允许, 就可以访问云桌面。可以统一更新新客户端硬件平台。

(5) 减少学校电费开支, 动态分配资源。数据集中管理, 保证数据安全。

2.4 系统构架

(1) 面向学校的教育云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发展需求, 平台架构在集中的区域数据中心, 建立起一个集约化的, 高度自动化管理的教育云平台。总体模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基于Citrix Flex Cast按需交付技术的云平台架构。Citrix作为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领域中的领导者。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岗位上的教职工需要不同类型的桌面。

(3) 项目虚拟桌面场景设计。针对学校的各种应用场景, 使用集中的VDI的虚拟桌面来部署。在VDI方式下, 用户可通过各种终端设备接收虚拟的Microsoft Windows XP或Vista桌面。

(4) 虚拟桌面整体构架。在基于网络环境划分成三个部分:终端层、虚拟桌面层和后台应用层, 各部分之间使用防火墙严格隔离, 只开放访问必须的端口。将用户终端隔离后可以对后台应用服务器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用户所有的个人桌面、应用和文档被集中控制在虚拟桌面层。

2.5 模块功能

(1) Web Interface。网络入口服务器Web Interface (WI) 负责显示基于Web的界面, 当用户顺利通过身份验证后可以看到自己可用的虚拟桌面。其相当于云桌面的访问门户。

(2) 基础架构服务器集群。许可证服务器 (License) 负责Citrix桌面虚拟化的许可证管理和查询。活动目录 (AD) 服务器提供标准的LDAP目录服务, 负责用户的身份验证和所有桌面虚拟化组件之间的信任互访。数据库服务器 (DB) 负责存放桌面虚拟化以及应用虚拟化的所有配置信息, 同时也可以保存这些服务器的历史性能数据。应用虚拟化服务器 (Xen App) 负责向用户推送共享桌面。桌面虚拟化控制器Desktop Delivery Controller (DDC) 是基础架构服务器的核心组件, 提供如下服务:XML服务、控制器服务、资源池服务、IMA服务等。

(3) 虚拟桌面承载服务器集群。虚拟桌面承载服务器底层使用Xen Server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每台物理机上虚拟出一定数量的虚拟桌面, 目前虚拟桌面以Xp操作系统为主, 教师桌面上除了承载标准的教师应用外, 还运行着一个Citrix的服务:虚拟桌面代理服务负责与Desktop Delivery Controller进行注册并保持与控制器的心跳检测。

(4) OS镜像管理和交付模块。OS镜像管理和交付模块是由Provisioning Server (置备服务器, 简称PVS) 组件来完成的。PVS在虚拟化基础架构上为多台Xen App服务器实例提供了老师桌面操作系统镜像。

(5) Access Gateway和Net Scaler。Access Gateway是外网用户接入虚拟桌面构架的安全接入网关。负责把所有从终端设备网段到后台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封装在使用443端口的加密通道中。Net Scaler负责为网络入口Web Interface提供负载均衡支持以提供Web Interface组件的高可用性。

2.6 服务器及硬件规划

本项目的运行环境配置依据教师用户数为160个, 使用VDI方式, 可以承载160个并发的VDI方式桌面;应用虚拟化云平台服务器集中部署在数据中心;服务器典型配置多为2路8核CPU、64GB或128G内存的PC服务器;基础架构服务器集群包括虚拟服务器、SQL数据库服务器、桌面控制服务器;VDI桌面和共享桌面承载服务器集群。根据160教师并发用户数量及每用户对服务器资源占用情况的估算。160个VDI虚拟桌面, 取普通用户和Power用户的中间值, Windows 7, 2G内存, 每个物理CPU内核支持4个用户, 每用户2G内存为参考值, 计算服务器硬件资源的需求。

2.7 存储子系统规划

存储子系统采用IP SAN存储:虚拟机操作系统镜像部分、老师等用户个人数据存储公共数据存储。使用IP SAN。每个虚拟操作系统计划分配30G空间, 160个桌面建议配置6TB可用的共享存储。另外, 如果每个用户需要额外的20GB个人存储空间, 160个用户需要4TB可用共享存储。按每台虚拟机需要50GB计算, 10台虚拟机共需0.5TB左右可用共享存储。一共需要大约10.5TB可用共享存储。按照每用户运行虚拟桌面时需要存储15IOPS计算, 如扩大到200个用户, 共需要3000IOPS。

2.8 用户终端

瘦终端是使用桌面云的设备, 一般是一个内嵌了独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可以通过各种协议连接到运行在服务器上的桌面的设备。本项目160个用户终端采用瘦客户机, 瘦客户云终端与桌面图形终端两位一体, 能够提供多媒体、图形处理能力, 保证业务处理速度。

3 系统扩展

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 当后续有需要增加虚拟桌面数量时, 整体构架, 基础构架服务部分几乎不需要改变。只需要扩充以下模块即可平滑增长系统用户容量, VDI桌面和共享桌面承载服务器集群;IP SAN存储容量, 添加磁盘数量, 其中VDI和共享桌面承载集群按比例增加即可。

摘要:本文介绍了桌面云的概念和价值, 并结合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际, 阐述了需求分析、设计目标、功能实现、系统架构、服务器和存储规划、终端及系统扩展等高校桌面云系统项目的设计要点。

论高职院校之视觉形象设计 第10篇

关键词:CIS,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学校形象

一、“CI”与“VI”

“CI”,最早使用这一术语的是1951年的美国国际商务机器公司(IBM),当年因该公司的产品形象缺乏统一设计,在商业竞争中不敌于奥利维蒂公司,迫使IBM公司对该企业形象作全方位的塑造,经过专家们的精心设计,终于取得了良好的统一的形象效应,并成功击败了奥利维蒂公司。IBM把这一设计称为Corporate Identity,后人称之为CI战略。麦当劳连锁店、可口可乐公司等成功地应用了这一理论,大胆革新,统一商品标志,采取了统一化的识别设计,对公司形象进行大规模改造,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此举震动了美国各地,使CI在美国迅速发展。60年代,CI被引进日本,使产业获得成功,次后“富士胶卷”、“TOYOTA”丰田公司也积极引用CI,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80年代末,在我国广东,一些有文化的年轻民营企业主和设计界联合,尝试性引用CI,几年过去,成效显著,引起广泛重视,到了90年代末我国已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引用CI,很多已取得成功,有些甚至处于和世界接轨状态。对我国加入WTO,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十分用利,而今CI已写入教科书,是各院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并且在市面上也有不少专为企业服务的CI策划公司,企业在构建自身形象方面,经过半个世纪的运作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体系。

视觉形象设计泛指团体(企业、机构、学校等)形象的视觉元素设计。整个识别系统主要由概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部分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配合,理念是基础,行为是主导,视觉是桥梁,三者互为因果,不可或缺。高职校园视觉形象设计主要以理念识别MI和视觉识别VI为主,其中VI是最外在、最直观的部分,是传递学校整体信息的最佳手段。

VI是以视觉传播作感染媒体,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特点、专业特点、规范等抽象语言转换为具体符号概念,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方案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以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

二、高职院校进行视觉形象设计的必要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经过合并整合而成,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经过相互适应、学科交叉、统一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经初显生机和活力,但是在其塑造自身形象方面均有零乱、随意甚至盲目的状态,缺乏科学、系统、整体规范的设计,因此在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时代显得不相适应,在院校形象设计方面远不能和一些著名的企业相媲美。企业是在残酷激烈的商场竞争中认识到树立自身形象、品牌的重要性,没有形象就没有市场,因此一些有才智、有眼光的企业家求助设计界,不惜重金,引入CI设计系统。

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面临着生源的竞争、就业的挑战,十分需要向公众介绍宣传自己,以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特别是我们这样合并后的高职院校,由于扩大招生,考生偏向重点高中的生源减少,压力大,更应该宣传自己,争取生源。除宣传自己的师资队伍、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外,还要宣传自己的重点专业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各种宣传以VI系统的传播最为直接,效果最明显,其原因在于:首先,人们从视觉、视觉器(校园网、电视等)能搜集获得的信息量最多,在人们的记忆库中具有较高的回忆价值,因此配合日新月异的视觉传播媒介,开发透过视觉符号的设计系统以传达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提高高职院校知名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形象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不仅仅凭独特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视觉符号去刺激公众的感官,而是将具体可视的外观形象与内涵的抽象理念汇为一体,将附加的文化价值、浓郁的情感传递给社会公众,视觉识别系统越是接近人类的感性,所传递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文化及风格就越能博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赞誉,这样才可以进一步促进良好的外部办学环境的产生。一所高职院校良好的形象,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人才、资金、国内外教学科研合作的伙伴,保持学校持久的、旺盛的创新活力和生命力。

三、高职院校实践视觉形象设计的构思

1、理念识别系统(MIS)建构的构思

理念识别系统属学校精神文化的范畴,是学校高层管理者思想系统和战略系统。具体包括办学宗旨、学校精神、管理理念以及教育理念、办学方针政策等。其主要来源于办学者对教育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对学校情况的全面诊断。

高职院校要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社会上的认知度。在塑造高职院校独特形象中,确定理念识别系统是基础,同时又是核心。领导者的理念经过强化、渗透,一旦成为每个师生员工都认同的一种观念、一种制度,得到师生员工的普遍认同,就能在学校组织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励员工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这就产生了深层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学校形象的塑造无疑可提升学校文化,创建学校特色。同时这些理念可以借助宣传媒体向外界充分展示,呈现独特鲜明的办学特色。

2、行为识别系统(BIS)制定的构思

MIS是内核,是最隐蔽、最稳定、概括水平最高的部分,表现为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精神文化,MIS不应该只是一面辉煌的旗帜,或只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而要在学校日常行为中每时每刻地体现出来,并达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认同、接受,形成默契,必须通过一整套制度来实现,落实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充分渗透到学校的各个部门以至每个师生员工的行为中去,成为共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体系。

这些制度安排让学校核心理念体现到管理的各个过程,使师生员工亲身体验校园文化所带给他们的利益。这些体现核心理念的“要求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度办事的规程、制度”就构成了学校形象的中层,是形象塑造因素中较为内隐又相对不稳定的部分,也是学校“形象工程”的最终内在归宿。这部分就构成了学校的行为识别系统(BIS)。行为识别系统属制度文化范畴,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在日常工作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渗透,是学校运行的规章制度。不仅包括制度、章程、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规范、行为方式、管理办法、教育手段、学生培养方式,还包括人际交往活动、艺术节、科技节、学校教育成果展等文化专题传播活动。规范着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一切社会活动。

3、视觉识别系统(VIS)设计的构思

学校视觉识别系统(SVIS)即学校的整体视觉形象,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形象化再现。与学校的物质文化层面相关联。以视觉传播为手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文化特质、专业特点、规范制度等语言转换为具体符号概念,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通过组织化、统一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视觉形象,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同时对校名、校徽、校旗、校歌、校牌、各校区校园、校舍、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统、信纸、信笺、信封、明信片等办公用品赋予标准字、标准色,以形成独特的识别系统。

系统地导入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视觉综合设计,可以达到为学校“美容”的目的,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所形成的有形的、独特的、易于辨识的视觉形象,有利于使外界产生固定印象,有助于“顾客”迅速寻找,可以使学校更易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同时整体的视觉形象将学校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有利于良好个性化形象的树立,塑造学校独特的品牌形象。

总之,一个完整的视觉形象设计是由MI、BI、VI构成的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历史性,通过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和统一,功能的彼此藕合,从不同侧面准确地反映学校的文化、组织、管理、人才、教学、科研、理念、发展策略、社会责任等深层次的要求。学校在进行视觉形象设计时,必须从整体入手,将MI、BI、VI三个子系统同时导入,提炼学校精神,制定学校核心价值观,创设高职院校良好的制度文化环境,从而形成校园环境文化独特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符睿.论高职院校的”CIS”战略[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

[2]周岩等.试论CIS战略与高职院校形象塑造[J].职业教育研究2006.6(20).

[3]孙黎.企业形象策划[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6.

初探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设计基础课程 改革

前言

2013年被媒体称作是“史上最难就业年”,随后腾讯网络媒体报道“专科生毕业人数及就业率大于研究生”,这句话的背后引发了笔者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相互关系的思考,本文以这句话为线索,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课程与当今艺术设计相关行业的能力要求——二者关系进行探讨性分析。

一、传统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

1. 手绘课程偏重

当今的高等教育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结构要追溯到建国初,建国后共有“八大美院”开设关于美术类的专业,主要有绘画和工艺美术两大类,即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个范畴。随着市场的需要、2000年之后高等教育的扩招、学校之间的合并或升级等客观因素,全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规模日益壮大,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类的相关专业,但是教学中的师资力量却依然是原来的教学班底,教学设施也没有较大的改进。如何在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开办专业及进行教学?那么只有继续走美术类的绘画课程模式,致使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课程偏重,甚至有些教师拒绝用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介教学。

2. 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衔接不密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王玫瑰副院长曾经说过,“1933年的时候,广东教委就统一制定了教学大纲,但是80年后的现在,却没有统一的规范。”笔者搜索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确有“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没有教育部的统一标准,每个学校会按照自身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去设置课程,而出现的问题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合理的研究,导致有很多课程太突兀,或是给学生造成“这门课到底学了干什么?有什么用?”的错觉,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设计类的基础课程,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作为教学者,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严谨,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基础课程是为后续课程作铺垫准备、服务的,甚至会对毕业设计也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就要考虑在基础课程授课时,如何能够将专业方向结合的更为紧密、合理、有效。

二、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原因

1. 时代需要

当今网络时代又被称作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行各业日新月异,艺术设计类相关职业的要求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20、30年前的设计是处于手绘、刻字、手工排版等专业技术性阶段,那么当今的设计类职业却处于入门较低、时代性较强的阶段。

前文中说过很多高等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具备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情况下持续扩招,很多教师对高新技术也存在抵触、排斥心理,或是不愿意转型或是自己一知半解,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的最终成果还不如在设计公司实习3月”的现象出现。而当今设计类职业普遍存在借助高新技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设计类科目均有相对应的设计软件,设计软件的特征是:操作相对简单、入门较低、效率高。就目前就业市场对于设计类专业的要求来看,熟练运用3门及以上的设计软件是就职的必要条件。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就必须尝试打破传统与常规,基础课程不能继续以往的“坚持传统手绘是唯一途径”的教学理念,尝试与当今职业要求相结合,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

2. 提高学生兴趣

很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时都会有“学生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兴趣不大”的看法,笔者从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时也观察到此类现象,根据学生的反馈可以总结出此现象的原因。

第一,很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艺术设计类专业并不是对此感兴趣,而是基于文化课不好、想考个学校的心态,所以进入大学后兴趣依然不大;第二,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的第一学期课程基本只有美术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教师通常会采取放羊式教学,布置作业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很多学生平日不认真练习,等到要集中上交作业时疯狂加班,只为交齐作业修完学分,对专业没有积累;第三,传统的手绘模式作业量较大,且需要安静的心态完成,而当今的学生较为活泼、好动、浮躁,手绘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的教学环境。

综合上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学有所用”的理念,学生明白学了这个就有用,将来在职业上、生活上能用得上,客观上就会主动地学习。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学是最重要的。

3. 课程衔接

基础课程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服务和奠定基础的,所以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多院校开设基础课程时仅仅是为了开课而开课,授课教师对后续课程也不关注也不理解,将整个课程体系独立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质疑、困惑。因此,为了使课程体系更为严谨、科学、并能够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必须系统规划课程,尤其是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要合理。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才能够从最初的专业导入到毕业设计作品呈现的一系列环节中有效,学生不觉得课程无聊、索味,教师不觉得教学无效,用人单位不觉得学生纸上谈兵、与职业脱节。这样,“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岗位要求——行业动态——行业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三、具体改革方案

1.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具有设计特性的手绘

基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和中国教育现状,大多院校坚持将素描、色彩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某些学校虽然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命名课程,但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美术课程教学。在西方国家的设计类教学中,绘画已经退出设计课程的舞台,他们借助数码软件制作出或是写实或是抽象的“美术作品”;“素描”这个名词在西方教育中也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结构素描、明暗素描的概念,而是与设计相关概念,重在创意和诉求点。endprint

针对现状,要对传统的手绘课程作出一定的调整,以“设计思维”为课程的核心点,重点培养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客观事物,而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好不好看”为判断标准。

2. 三大构成——数码技术与手绘结合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者被称作是三大构成,学术界认为是约翰·伊顿最先研究并在教学中推广,至今已有将近100年。中国设计类教育采用三大构成课程是从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先生80年代到广州美院演讲时推广,尹定邦教授编订教材继而在全国推广,历时已经30年了,连尹定邦本人都对市面上三大构成的教材斥责,编书者甚至还用他的教学案例、题目,不少学校的教师一直采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的手绘模式。可是时代是在发展的,并不是说手绘能力在当今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重要,而是它究竟有多重要?数码技术已经日趋稳定,教学课程和就业岗位均对其有具体要求,那么为什么不将传统手绘和数码技术相结合?一定比例的安排传统手绘和数码软件制作的三大构成作业,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二者区别和联系,也让学生提前了解软件,为后续课程作一定的准备。

3. 摄影——手机等新媒介的介入

摄影课程主要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素材能力、感性收集与理性思考结合的能力。摄影最开始出现时是对绘画的一个挑战,很多画家转行做了摄影师,那时无论是摄影器材还是摄影师的要求都很高,但是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当今摄影器材不断扩大,手机也成为重要的新兴媒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或是有故事点的场面,并即时发表微博,和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通过转载和评论分析摄影作品的独特性,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交作业、修学分,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思考问题的有效途径。

总结

回到本文开头“史上最难就业年”,最难就业不仅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就业市场问题,也有毕业生是否“学有所用”的基本问题,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挈合职业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实事、与时俱进,只有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职业生命力强大,使得“教学——岗位——教学”良性循环,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能够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9.

高职院校评教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第12篇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 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活动, 教师的教学过程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积极配合才是成功的。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我们主要是通过评教, 评教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措施, 因此合理的开展评教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始的人工评教过程十分复杂, 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 并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 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到评教中是个必然的趋势。把这些繁琐的工作交由计算机来处理, 不仅能够准确快速的完成, 更可以公平公正的反馈信息。因此, 开发具有更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符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需求的评教系统势在必行。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在上世纪初, 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 相继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来监测教师的教学效果。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对669所高校所做的调查结果表明, 大约有65%的高校允许学生评教, 之后, 学生评教逐渐发展为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高校教学评价所采用的技术也更为先进。

在国内, 学生的评教活动最初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从1985年起, 伴随高校教学评估的试点活动的开展和对教师职称评定的日益规范, 很多高校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教学要求, 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好坏必然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相联系, 学生评教也逐渐在高校中普及。在20世纪初, 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质量加强了监督力度, 之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学生评教, 评教的方式和技术手段也逐步在改善。近几年, 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对网络教学评价系统开始研究开发并进行尝试。

3 项目主要实施内容、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3.1 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本课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校园网建立一个完善的评教系统, 方便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 系统将有效节省资源, 可以快速对评价资料进行统计, 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并能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⑴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评教系统的功能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中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从系统的实用、够用、好用、方便出发, 使用成熟技术, 做好硬件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Web服务器、Web应用软件的选择工作;同时以近期目标为重点, 兼顾系统远期发展的需求, 做好系统的设计工作。

⑵系统预期实现的主要功能。权限管理:对群管理员、系管理员、教学督导、领导、学生等不同角色进行权限限制;用户信息管理:对管理员、教师、学生等用户进行信息的管理;群管理:管理部门系部、设置系部管理员、设置评教时间、设置督导员督导权限、设置领导权限、查询评教分数、系统数据维护、重置密码等;系部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管理、教研室管理、教师管理、任课管理、查看各班级评教人数比例、学生座谈会评教管理、统计评教分数、查询评教成绩、重置密码等;领导评教:评教管理、查看本人所评教师成绩;学生评教:对任课教师打分。

⑶B/S构架的Web系统。B/S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 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B/S模式结构通常为三层结构, 简单的说, 三层结构是将应用功能分成表示层、功能层和数据层三部分, 它以Web数据库为中心、以HTTP为传输协议,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和与其相连的后台数据库。在这种结构下, 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 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 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 节约了开发和运行成本, 是一种先进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

3.2 关键技术

系统后台数据库使用微软公司推出的SQL Server2008 r2进行开发, 它是微软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据库系统, 其性能和安全性相比其前一版本有了巨大的进步;Web系统使用基于.NET Framework 4.0的ASP.NET技术进行开发, 它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且比较成熟的动态页面开发技术;开发语言选用C#, 它是微软公司专门为.net量身打造的编程语言, 是一种全新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与.NET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系统开发工具选用Visual Studio.NET 2010集成开发环境。

3.3 创新点

为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本着公平、公正、客观、全面的原则, 我们从原来单一的学生评教扩展为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价和学生座谈会评教四个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4 结束语

经过这次评教系统的设计, 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软件效果, 由于个人时间和能力的限制, 目前本系统在学校的评教中还有许多不完美的地方, 在今后的系统升级中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近几年各高职院校都把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规范教师行为,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我们开发了具有更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符合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需求的评教系统。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评教,三层架构

参考文献

[1]徐超.基于ASP.NET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D].

[2]Christian Nagel, Bill Evjen, Jay Glynn.李敏波, 译.C#高级编程 (第四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Martin Fowler.侯捷, 熊节, 译.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英文注释版)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4]Joshua Kerievsky.杨光, 刘基诚, 译.重构与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上一篇:超声测定下一篇:高考作文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