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探索范文

2024-05-17

形式探索范文(精选11篇)

形式探索 第1篇

1“同伴教育”形式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互相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5]。这一新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最早流行于英美等国,广泛应用于生殖健康、艾滋病教育、吸毒、自杀、酗酒、性别歧视及妇女问题等社会领域。这种形式主张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让男女大学生们大方地谈论情和性。这一新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应用在青少年生殖健康、艾滋病宣传教育上,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6]。

云南省玉溪市通过在女性高危人群中利用“同伴教育”传播形式,有效地改善绝大部分女性高危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明显提升女性高危人群在高危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经评估调查显示:娱乐场所商业性服务人员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率及最近3次安全套使用率均有明显的提高[7]。国内刘建东等[8]学者,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学生887人,分为“专家讲座”、“同伴教育”和“自我教育”3组,分别实施3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结果3种教育方式中,“同伴教育”最优,“专家讲座”其次,再次是“自我教育”。

2 网吧形式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与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利用网吧的独特资源和高等医学院校的优势,从2008年4月到2008年底,在南京、徐州、苏州等地的多家网吧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通过网络总管后台操作,在上网首页设立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页,使每一位上网者每次上网时均能接收到相关信息;设立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有奖问答网页,对正确应答率较高者给予上网时间奖励;制作与艾滋病预防相关的DVD光碟,在各网吧接待处等公共场所的流动媒体进行循环播放;在网吧发放各类便翻取阅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材料等。经过1个月的调查发现,网吧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被调查人群乐于接受网吧形式的健康教育。江苏这种尝试表明,借助网吧新阵地开展流动人口防艾工作,可以随时掌握开展活动的网吧数、接受教育的人数等情况,干预针对性强[9]。这种传播形式较以前的互联网传播形式[10,11],具有“强迫”网民不由自主地接受健康知识的特点。

3 手机短信传播形式

2003年11月非典,广州市卫生局受到公安部门的启发,意识到手机短信是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广州市卫生局编制了3条免费公益短信交由广东省移动通讯公司每隔1~2个星期向市民发送1次。这些短信的内容包括提醒市民注意打扫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防止流感、非典等疾病的传播,此举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12]。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2004年9月1日起,通过手机短信传播形式发布健康短信。订阅该信息的用户每个月只需花2元钱,就可以收到每天不少于1条的健康短信,如有突发性事件,用户还将享受到更多的免费信息。手机用户只需发送1条短信,就能定期收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健康短信,这不但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全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流行病发生、发展的情况,还可以掌握日常养生保健的各种知识[13]。

大同市健康教育所针对多数市民对吸烟和被动吸烟的危害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引起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偏低这一现象,实施了“控烟短信传万家、财富健康大赢家”传播活动,旨在提高市民被动吸烟知晓率,促使人们改变传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开展好这一活动,市健康教育所专门编写了8条有关控烟的短信,并遴选出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学生、医护人员、出租车司机、农民工和媒体记者等多方人士组成了控烟短信发送团,在春节期间,利用短信拜年的形式进行控烟短信的发送,开展控烟知识宣传,倡导人们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共创健康无烟环境,收到了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14]。

4 健康教育卡形式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普外科对输液牌进行重新利用,即把自制健康教育卡与输液巡视卡叠放夹在输液牌上,挂在输液患者处,这样既方便护士记录输液巡视情况,同时又能向患者传播健康知识[15]。

5“防病日报”传播形式

在报纸上开设健康教育专栏是一个传统的健康传播形式。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4年12月开始,对此传播形式进行了创新,分别在武汉晚报和长江商报上开设了“防病日报”健康教育专栏——“防病天天报”和“防病风向标”,采用仿天气预报的形式每天向公众传播健康知识,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16]。

6 义工传播形式

义工,这一在欧美和我国港台等地区颇为盛行的现象,近几年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悄然兴起。广州和广西等地通过招募义工形式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些义工来传播艾滋病预防控制知识,消除了目标人群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戒备心理,因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更能被目标人群所接受[17,18]。

7“小手牵大手”形式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在实施2007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地方病(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项目中,采取“小手牵大手”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先对海南区试点乡镇的6所小学4~6年级50个班的1890名学生进行了碘缺乏病健康教育项目培训,然后让每位学生把所学习到的知识负责向自己的母亲和5户家庭的5名育龄妇女传播相关碘缺乏病知识的核心信息。结果发现,不但学生相关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0%以上,而且育龄妇女传播相关碘缺乏病知识知晓率也达到了90%以上,均比在项目实施前基线调查的基础上提高了10%以上[19]。

龙泉市某实验小学为了禁止学生家长在校内吸烟的行为,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让每位学生回家后劝阻家长在学校吸烟。结果显示:不但增强学生进一步认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而且从此学校外来人员大多数都能自觉不在校内吸烟了,学校的环境也因而得到了有效的改善[20]。

8“家长中心”形式

国外Guillermo等[21]人根据生态发展理论(Eco-developmental Theory)对91名的拉美裔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减少青少年感染艾滋病毒风险研究。结果发现,采取以家长为中心进行艾滋病预防干预(即主要通过经培训的家长向青少年传播预防艾滋病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新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健康知识传播形式,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健康知识传播的形式不重于多样和新样,而重于适宜。所谓适宜,就是指既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经济及文化等发展情况,又要针对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心理需求、工作性质、行为习惯以及健康水平等。此外,在设计健康知识传播形式时要注重互动性,激发人们主动参与到健康知识传播的各个环节中来,适宜的传播方式会使健康知识传播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探索适宜的健康知识传播形式始终是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

学校电影课开展形式探索 第2篇

学校电影课开展形式探索

四川达县城南学校 张子军

内容提要: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科教学资源,为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模式。探讨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展形式探索的模式。

关键词: 电影课 校本课程 课程整合 开展形式

我校于二00九年从中央电教馆引进电影课至今已近四年,几年来,在中央市县电教馆和学校大力支持下,我们电影课题组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各方面组织配备,使我校电影课开展得有声有色,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课外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在电影课的开展形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把电影引进学校,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探索,可丰富学科教学资源,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可为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德育教育和教学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育内化和学科形象化。把电影课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和利用。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

把电影纳入学校进行长期性的播放和观赏,让学生长时间接受电影对学生心灵行为情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电影课。电影课作用意义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综合型人才,这是科教兴国的一大战略,对于实施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和情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从心理和年龄的角度出发,选择形式多样的方法,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确定现实贴近的主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学校“电影课”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而且也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活跃起来。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深体会到:“电影课”的开设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的最有效的手段和学生最喜爱的形式,也为教学的丰富和形象化提供了可能。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的方法和形式:

一、从内容及形式上:

(一)做到每周观赏一次电影

从电影发明以来112年全球几十个国拍摄的电影中选片。选择那些经久不衰、淘汰不掉、内容永不过时、令人百看不厌,值得每一代学生至少看一遍的电影,经过学校师生和专家双向交流选片,分年级推荐。学生不要看所有的电影,所有学生要看最好的电影。平均每周看1部,几年下来看过100余部以上精品电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一种阅读,也是一种阅历、一种人生启迪。再按照学生兴趣开展若干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增强和巩固这种启迪。天天要吃饭,周周要看电影;吃饭长身体,看电影长精神。每顿饭后不必都体检化验,每场电影后不必都要讲解讨论和写读后感。也就是电影观赏常态化课程化。从各种电影资源中,分别为不同年级筛选出最好的电影,按年级列出推荐观看目录,排在学校课程表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年级推荐片目。

(二)组编主题电影

逐步将电影课开发成一门独立的新课程。以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为一单元。比如所有的发明家电影为一单元,所有的外星人电影又为一单元,南北战争系列电影为一单元,罗马史诗系列电影又为一单元等等。小学几十个主题单元课,初中可以上百个主题单元课;各个学校结合自身条件开展“开发一课,共享百课”活动。目前全国各地开发的主题电影课课例已达到几百课。教学设计就以主题为单元,汇集同一主题的电影,组成必修课、选修课和“自助餐”系列电影,介绍电影故事梗概,收集主题电影参考资料,设计电影赏析活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借助这些资源可以为电影课的开展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电影与学科课对课组织播放

学科电影整合围绕学科课文,广泛搜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这一课的相关电影,对电影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分门别类,一课一个电影资源包,建立对应语文、历史、自然、地理、生物、社会和英语等各学科的电影资源库。许多教师具有很强的课件设计能力,但深感资源不足,做不出好课件。电影资源库,既有相关的整部电影,也有相关的电影片段,任由教师挑选使用,并可在过程中不断增补,在不断丰富电影资源包的基础上,整合成一个相对精练的课程电影资源体系。学科电影整合,可以运用世界上最优秀的影视资源,将其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电影课教育功能,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实现学科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的整体改革。语文课、历史课,每课都有电影看!用电影的整部和片段打包,对应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的每一课,每课一包电影资源,课对课以达到对书上课本内容形象生动的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四)组织经典电影的专场播放

《白求恩大夫》、《周恩来》等影片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通过影片中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闪闪红星》、《林则徐》、《莫忘百年国耻》等大量爱国主义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安娜.卡列尼娜》、《智取生辰钢》等影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宋庆龄》、《乱世佳人》等影片,培养了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辨析能力。

(五)组织时代主旋律电影的专门播放:

时代主旋律电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对学生教育极为显著。如《超强台风》、《建国大业》、《开国大典》、《建党伟业》、《国徽》时事篇;《任长霞》 《周恩来》《袁隆平》人物篇代表作品以及《老港正传》《女人本色》,时代主旋律电影要时时放,月月期期年年放,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名人伟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

(六)组织学生观赏大型纪录电影:

一切真实记录社会和自然事物的非虚构的电影片或电视片都是纪录片。纪录片具有其它电影不同的特点,它有真实性,记忆性,震撼性:如2009年建国六十周年阅兵式高清视频全集 ;20世纪举世瞩目的爱情:最著名七大名人之恋;1937南京真相:日军在南京烧杀淫掠罪行实录;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2011地球1小时(宣传片);1911-辛亥革命百年祭;不解之谜:全世界最惊心动魄的谜团 ;北京记忆:回溯30年“人民生活史”;BTV科教百集纪录片《影像家国60年》;BTV《中华文明大讲堂》史记新读;半生皇帝半生民: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悲壮的征途;全境记录非洲动物大迁徙;北洋海军兴亡录:中国军事变革的启示;不能忘却的纪念:走进旅顺日俄监狱;北京故事;细说历代帝王千古兴亡事;北京08残奥会火炬接力宣传片;北京的胡同;百年金山之奋斗;中国人的美国梦;冰与火-朝鲜战争实录;奔赴新疆的知青们;白马四姐妹;百感交集;包法利夫人(纪录片)

(七)建立学校电影服务器

将前面的各种电影课资源综合装入学校共享服务器,方便让老师学生在本校选择并点播。不用漫长的等待下载,即点即播,立竿见影。好比“水桶”,一切渠道都是为了建设学校电影“水缸”,月月年年不停止,这是一个学校的千万代财富,其实用价值可能高于学校图书馆。相当于学校又建了一个影像图书馆

二、电影课放影方式:

一是集中放影:可以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甚至全校集中在大的礼堂或操场观赏,比如《白求恩大夫》、《周恩来》《闪闪红星》、《林则徐》、《莫忘百年国耻》《郑和下西洋》、《从大禹治水谈起》、《中国的万里长城》等爱国题材电影,特别适合大场面学生观赏。

二是分年级:有些电影内容情节及思维深度等原因,可以由不同年级观赏,比如《可爱的草塘》《蟋蟀的住宅》《春天》、《各种各样的花》《放风筝》、《春蚕》适合低年级学生观赏。《悭吝人》、《泼留希金》《欧也妮葛朗台》中刻薄吝啬、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暴发户葛朗台,《威尼斯商人》《母女情深》、《人证》适合高年级学生观赏。

三是分地点:学校大都建有多媒体室,观赏电影可以在多媒体室,也可以在教室,也可在图书室观赏。根据学校条件及电影内容,学生情况临时确定。

四是分顺序:可以根据电影内容时间等方面:制作《春天电影集锦》《夏天电影集锦》、《秋天电影集锦》、《冬天电影集锦》等。

三、电影资源的整合

电影课除了整部电影,整个专题电影,系列电影的组织播放外,还可以对各种电影等影像资源进行各种整合,形成一个更强烈视觉效应的电影题材来播放,方法如下:

第一种是将与学科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电影与课文直接整合。许多电影是根据名人、名著或重大历史事件改编拍摄而成的,而教科书特别是语文,也有许多篇目是从名著、名人传记里节选出来或根据重大历史事件编撰的,内容基本相同,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如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第2课鲁迅的小说《祝福》与电影《祝福》直接对应;第3课巴尔扎克的小说节选篇《守财奴》与电影《欧也妮·葛朗台》直接对应;《林黛玉进贾府》、《智取生辰纲》、《失街亭》、《雷雨》等都有直接对应的影视片。在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中,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对应知识点和相关内容,形成契合点。

第二种是将与学科表现内容相近的电影进行举一反三的分类整合。如初中语文中有一系列亲情课文,进行学科电影整合时,可以配亲情电影。这些亲情课文中有表现姐弟情的《金黄色大斗笠》,有表现祖孙情的《散步》,有表现父子情的《背影》、《金盒子》、《羚羊木雕》,有表现母子父子情的《我儿子一家》等,整合时就配以相近的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母女情深》、《人证》、《安寿与厨子王丸》、《小妇人》、《天生一对》、《背起爸爸上学去》、《犬父虎子》、《窈窕奶爸》等。

第三种是电影片断整合。有些影片看似与学科教学关系不大,但其中有一些音像资料,部分故事情节,某个精彩画面,对学科教学有很大帮助,对这些影片进行搜索,摘取其中精华,可以作为学科教学创景激情的资源。如:小学语文有《可爱的草塘》,讲的是北大荒。我们可以收选世界各地的草塘,天津七里海、非洲草塘、九寨沟芦苇海、摇到外婆桥的草塘等。《蟋蟀的住宅》,讲动物作窝,我们可以收集鸟、虫作窝的大量生动精彩片段。对应小学自然课《春天》、《各种各样的花》、《春天种子的萌发》;语文课《草》、《春晓》;《咏柳》、《春雨》;《放风筝》、《春蚕》;初中语文课《春》、《花的话》;高中语文课《短文二篇〈风筝〉》;课《割麦》等,我们可以从多部电影和自拍中,把片中“春天的果实和花”、“春天的劳作”、“动画片中的春天”、“世界各地的春天”等数百个电影片断镜头,通过整合,做出多媒体课件素材《春天电影集锦》,再运用这些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观,充分领略春天的风光,感受课文中春天的意蕴,使学科电影整合达到理想效果。用这种办法,还可对应课文做《夏天电影集锦》、《秋天电影集锦》、《冬天电影集锦》等课件。

第四种是对能支持同一课文的电影进行重组编辑,形成独特结构的视频、文本配套、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课本资料。如教师对应高中语文《悭吝人》、果戈里的《泼留希金》等吝啬鬼形象,可以对世界上有名吝啬鬼电影系列进行重组编辑,使学生可以看到贪婪的灵魂怎样沉溺在金钱的爱欲中。结合课文教学,可以将电影《死魂灵》中霉烂衣料的制造者,面粉堆成石块的积攒者———泼留希金,《吝啬鬼》中贪婪吝啬、爱钱如命的阿尔贡,《欧也妮葛朗台》中刻薄吝啬、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暴发户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重利盘剥、损人利己的高利贷者夏洛克,重组编辑,通过电影生动形象地将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展现于学生面前,通过电影教学启示学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需要有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千万不可沦为金钱的奴隶。

通过几年来我校电影课的开展,在校园文化方面,学生行为方面,德育教育方面,教学实践方面,学生精神方面,校内课程方面,校本教研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成绩,但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顺应时代潮流,研究利用影视作品的优势为在教育教学服务,是德育及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及教学的深入改革,要求教师自觉地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影视文化、影视艺术修养。影视资源的丰富性,为教师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能,比如教师如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适时适度地使用,发挥影视作品特有的优势,对德育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将会把德育及教学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只有主动的面对新情况新环境,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德育及教学和影视文化的发展必能相辅相成,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必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当然,其它很多学科都可以根据各自学科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对电影资源进行整合,以辅助学科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形式探索 第3篇

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在实践中检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进而将其转变为相应的职业能力。

一、课前演讲培养表达能力

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将口语交际训练常规化,长期坚持进行“课前演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项语文课堂活动看似没有新意,但实际上却是很实用有效的方法。

笔者在每个班级讲课前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课前演讲。每次2人,每人演讲3分钟,互评、自评2分钟,内容自定,可以是社会新闻、身边故事或是读书心得,要求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语言准确、流畅、生动,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开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不会演讲,还有的学生不愿意讲,但只要教师认真,学生就认真;教师要求高,学生就会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当学生看到老师非常认真地倾听学生演讲,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师生认真点评,而且每个学生都会从教师这里得到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就会被激发出来。演讲好的学生,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告诉他“你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演讲一般的学生,也要肯定他态度很认真,表现很努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次一定会更好。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不但能够大胆地进行口语表达,还能够恰当地点评别人,客观评价自己。通过评价别人,学生自己演讲的时候就会扬长避短。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演讲完了,大家评价完了以后,这个学生举手要求自我评价,他会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不足,也会肯定自己的长处。这是教师最乐于看到的。一些以前上课爱讲话、玩手机、睡觉的学生,在演讲时得到鼓励和肯定之后都成了语文课上的“积极分子”,他们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学习语文。

二、课本剧表演加深文本感悟

作为一种校园文化艺术,课本剧的演出,使学生将语文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是对文本的一种生活化、艺术化的处理,是学生能力的转换和延伸。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能够起到寓教于戏,以演促学,以美育情的作用。课本剧表演是为了配合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为了演而演。那么,在教学中,怎么才能让这种教学形式发挥作用并体现出创新性呢?

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一课时,课文讲完后就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但是重点不在“演”,而在演之后。因为毕竟时间有限,学生表演的水平、能力有限。教师对学生的“演”不能做过多要求,只要他们尽自己所能认真投入去演就行,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有所得。学生演完之后,教师要让每个参加表演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分析自己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演刘邦的学生,在和项伯的交往中他看到了刘邦的狡诈多谋,在和项羽的交锋中他看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巧于应对,在和张良的对话中他看到了刘邦的知人善任。这样,学生通过角色体验,通过对表演中每句话、每个细节的回味感悟,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经验和认识远远比教师讲授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语文能力是人们进行语文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学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需要而具备的综合适应能力,包括对促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以及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上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比如课堂上的朗读训练和课本剧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师还可结合相关专业采用情境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学生通过进入职业情境进行体验式学习,可以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语文学习中,进而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交叉运用讨论法、竞赛法、角色扮演法来进行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沟通、交流来共同探究知识,在竞赛中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提高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能力培养的过程。

总之,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多种可能和更大的空间,只要我们组织得法、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能打造一个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教研组有效活动形式新探索 第4篇

一是教研观念陈旧。教学研究的价值取向模糊, 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的校本教研在学校仍有较大的市场。一些教研组长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 等学校职能处室的布置, 等上级教研部门的通知, 教研活动往往是“执行具体事务”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和创新性。

二是教研目标模糊。教研计划往往是教研组长一个人制定, 没有经过全组教师的讨论, 部分教研组的教研计划流于形式, 满足于应对上级的检查;校本教研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 不是在认真分析校情、学情基础上制定的教研目标, 导致前后教研活动缺乏衔接, 难以形成教研特色。

三是教研过程粗放。“问题意识差, 交流对话少”, 研讨时泛泛而谈, 缺少观念的交锋、思维的碰撞。研讨不能做到循序渐进, 未能研细、研深、研透, 活动中重视研究教材教法, 轻视教师行为与学情研究;重视知识传授的研究, 轻视教学技能与学法指导的研讨;重视活动的开展, 轻视经验的总结与资料的积累。有些集体备课变味, 只备不研, 形成“一人备课众人用, 一人主讲大家听”的局面。

四是教研内容随意。研究的内容不是来源于教学实践, 如“公开课”局限于表演课的层面, 不是常规课的升华, 缺乏现实针对性, “学用两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教研活动只谈常规, 缺乏理论的学习和专业的引领, 教师没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教研组活动要突破高耗低效的局面, 作为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人物———教研组长, 就必须在校本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进行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就是将管理责任具体化, 做到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 事事见管理。将精细化管理思想引入教研组活动, 就是要从完善校本教研机制入手, 阅读教育经典文献资料, 细化教研专题, 指导教学实践, 深化研讨反思, 把各项教研活动落到实处。

一、细化教研专题, 提升校本教研实效

确立合适的教研专题和内容, 历来是教研组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操作环节, 教研组长要从细化专题入手, 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按照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 把专题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可以操作的若干小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途径。细化专题常用的方法分为“横向拓展”和“纵向挖掘”两种。“横向拓展”就是拓展问题的广度, 由此及彼, 横向拓展研究思路, 确定与之相关联的若干具体问题;“纵向挖掘”就是挖掘问题的深度, 由浅入深, 将问题展开成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

教研组长在制定学期研究计划时, 可先进行研究专题的征集调查。例如, 物理教研组可以将“物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如何确定”作为研究专题, 然后将这个专题进行细化。“横向拓展”确定的具体问题有:“物理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是如何表述的”、“物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何联系与区别”、“目前物理教学内容的确定存在哪些问题”等;“纵向挖掘”确定的具体问题有:“物理教材是否就是教学内容, 二者有何区别”等。专题细化之后, 还要进行筛选, 确定与专题联系紧密的关键问题, 制定出研究进度表, 确保专题研究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从而克服校本教研浅尝止和随意化的弊端, 达到“宁挖一口井, 不挖一条沟”的深度。

对专题的细化处理, 还要围绕“过程和实效”进行剖析, 如:针对如何听观摩课这一专题, 教研组长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供教师研讨。

二、指导教学实践, 解决课堂问题

教研活动的重点在于解决课堂实际问题, 教研组长要引导教师在真实的教学中去构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具体做法有:

一是搜集课堂实践性知识技能。教研组长可组织组员搜集关于实践性知识的材料, 如:捕捉课堂瞬间信息与整合信息艺术、提问艺术、答题艺术、应变艺术、把握动态课堂艺术等。这种搜集研究能够促使教师形象、直观地反观自己的教学细节, 达到对照、提升的目的。

二是剖析课堂教学中的细节, 教研时要结合专题, 抓住“关键性细节”进行剖析, 步骤如下:首先, 教师在随堂听课中确定“关键性细节”, 并对细节进行详细描述;其次, 授课教师挖掘细节背后隐藏的内隐观念, 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个细节, 对于这样的处理方式, 教师感觉如何?学生感觉如何?再次, 通过全体教师, 研讨看看还有哪些处理方式, 各有哪些优缺点?哪些处理方式效果更好?剖析“关键性细节”时, 要把它放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中进行, 既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又要从教育学角度分析;不仅对记录内容的表面进行分析, 还要进行深层次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问题, 还要分析隐性问题;不仅要分析即时性问题, 还要分析本质性问题。剖析“关键性细节”的价值是为了提升自我教学艺术, 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三是全程跟踪教师教学。教研组长要注重发掘教师的个性特长, 使之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具体做法是: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跟班听课多次, 掌握某位教师基本的教学情况, 然后在这位教师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促其反思, 改进教案, 再进行现场听课、评课, 通过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点评和同伴实践启迪, 促使这位教师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反思来改进教学, 使其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这种全程跟踪的教研形式不应局限于一般意义的听课、评课, 而是对这位教师包括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反思、教案改进等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的跟踪指导, 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弥补教师个体经验的不足, 共享群体教学的智慧, 最终成就教师个体教学风格。

三、深化研讨反思,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教学反思”应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研组工作的重点。

集体备课首先要以备课组成员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 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 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多方收集信息, 整合课程资源, 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 从而带着思想、思考、思路参加集体备课;接着, 教研组长要引导各备课组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作详细的介绍, 在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较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集体备课后, 教研组长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 学情特点、学习感悟及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在教案旁作旁注, 可以增删教学环节, 更换教学方法, 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 形成“弹性化”方案, 给学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这样的“二次创作”, 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 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课例研究就是抓住具体的课堂实例搞教研, 引导教师在组内的观课、议课活动中广开言路、相互切磋、寻找真谛, 凭借经验及课堂观察, 主动提出问题, 发表看法, 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综合点评, 通过研究总结, 指明努力的方向和应注意的问题。在课例研究中, 不仅要研究知识传授, 还要研究教学技能和学法指导, 同时, 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使学生的学习尽快由“被动”走向“主动”, 实现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根本转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倡导在教案中增添“教学反思”新页, 作为教学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教师记录该节课有哪些闪光点,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发现或发生了哪些值得回味和考究的事情, 学生学习情况如何,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该节课的不足, 等等。还可以通过回访学生, 记下他们的评教意见等。这样持之以恒, 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会更加扎实, 课堂教学也会更加高效。

浅议形式的探索与困境 第5篇

关键字:建筑形式,社会文化,批判

一、建筑形式的探索——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凡是建筑上的问题,要避免空谈、落实到实处就不可避免的面临建筑的形式问题。查尔斯·詹克思认为,对于符号来和建筑来说,环境中的任何形式或语言中的任何符号都是活跃的或是可以被激活的。只要社会存在,一种新的形式从被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一种含义。反过来说,社会对既存的文化价值在物质上的表达的需要,也必将会导致其物质的形式问题。如果社会文化中的某种建筑学意义缺失时,其对应的建筑形式便处于一种未激活状态,它的意义便会停留在其他学科范畴内,从而被识别为其他学科的文化意义,如美术、雕塑、或是工业设计领域的设计。举个例子来说,对会议这种行为的需要导致会议空间的需要,于是在未出现“会议”这种行为之前,其对应的“高大开敞的空间”或许已经在物质世界中存在,但是仍然不能被看成是一种建筑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的形式产生于文化对空间的定义

然而,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并非就那么纯粹的来自于人自身的思考,它们又是受到已有的环境或建筑影响的,而且影响很大。当人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会被激发出特定相类似的行为。即建筑空间对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有定义作用。这一点类似于语言决定论中语言对人类思考的限制作用。同样,在体验到诸多建筑空间后,人们对功能的理解或许就仅局限于他们所经历的空间了,而我们能设想到的在空间内的活动需要也就局限于我们所经历过的建筑空间内的行为了。因此,从这一点上说,建筑形式反而成了特定人类活动的定义者。

综合上面两个方面,如果说当代的建筑形式来自当代的人类活动需求,而当代的人类活动需求又取决于上一代的建筑形式,那么不断追溯,建筑形式与社会文化就成为了一个鸡与蛋的问题了。

二、社会文化对建筑形式的批判

在一些建筑师看来,建筑形式主要是被外界因素决定。形式背后纯在若干社会性因素——市场、客户、甲方、大眾审美等。沙利文提出过著名的“形式追随功能”。保罗·鲁道夫则将建筑形式的决定因素归结为六点:建筑物的环境;功能;特定的宗教;气候;风景和自然的照明条件;使用的特定材料;对空间的特定心理需求;时代的精神。在这一类建筑师看来,建筑设计行为本身就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行为在建筑形式上的投影,建筑师是一名转译者。因此,这些社会因素跟建筑形式的培养都应该属于建筑学的范畴,都是建筑师所必须掌握的。但是社会因素导致的建筑品质很难由建筑师来控制,形式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向这些社会因素妥协,那么妥协到什么地步呢?建筑形式本身的意义何在?形式完全被抛弃了吗?在这一点上,带有上面主张的建筑师也似乎有些困惑:“……伟大的建筑箴言(传统建筑语言)——依旧是正确的——一定会提出其他一些形式方面的决定因素,而不是流行的或者是功能性的东西……”他们也看到,社会是不断运动的,如果抛弃一些规则,那建筑就会变的杂乱无章。如果建筑形式不可知,那必定会导致建筑虚无主义。正如对《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争论,如果建筑师犬儒式的追随商业目的,那么还要建筑师做什么?如果形式不被控制,那么建筑究竟意味着什么?

三、建筑形式对社会行为的制约与定义

这里将产生形式的自治。对建筑形式本身的探讨,产生于几个方面:传统建筑形式语言的继承,形式的运算(艾森曼),建筑绘画(伍德),数学和计算机软件在新形式上的运用(分形、软件模型)。持这种观点的建筑师认为,建筑形式的讨论不应该涉及非形式以外的内容,形式就是形式。当形式被创造出来时,它再被赋予社会文化上的意义。或许这里产生的建筑形式还没有达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可与接受,即社会意义缺失,因而还未成为建成建筑的主流,但是这样的探索将为未来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可能。其中某些建筑形式也将会在未来某一天实现。“……支撑建筑物层次的无形的基础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意识的方式……”形式最终要传达某种意义,并且最终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的一部分。问题在于,其中哪些形式的探索是有意义而哪些是无意义的呢?形式是否从空谈变为有意义就在于其形式意义的赋予时候成功。因而此时又回到了社会文化对形式的决定意义上。

而且,当建筑师追本溯源的回到最初的形式时,他们仍然发现它仍然不过是“经验的几何”。李伯斯金写到:“……一个人对建筑所有的模糊的、漫无目的的、暴力的联系是一个经受折磨的进入:印记通过加印记而获得解放;标志通过去标志而变得有效。”“模糊”表明了建筑的学科边界不明确;“漫无目的”则表述了形式产生的非理性;而“暴力”则道出了大众对形式参与的困难。新的几何形式建立在过去旧的“经验几何”之上,形式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形式”。这些都表明了一个矛盾:建筑形式自治建立在一个跟形式无关的基础之上。

四、海斯的折中批判观点

在面对形式与文化孰先孰后的问题上,迈克尔·海斯提出了批判性建筑观点,在一个中间的立场上对建筑的社会文化与形式问题进行解读。他一方面把建筑看是“符号、症候以及实现文化价值的手段”,肯定了建筑作为文化手段的属性,强调文化对建筑形式的批判。另一方面他阐释建筑的角度是从“较少关注历史,而倾向于推崇自治的建筑物体及其形式的操作——部分是如何被连接为整体的,以及它如何成为一个无需借助外在参照也能够被理解的整体”,强调了建筑形式自身的系统性和自我控制性。于是他发展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一个批判性建筑同时既是在世的,又是自我觉醒的,它就能在自身和其他文化表现的差异之间、自身和先验的方法范畴的差异之间找到它自身的定义。”

小结:

通过之前社会文化和建筑形式之间相互批判的讨论,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建筑形式的探索一直在形式自治内和社会文化的批判之间反复着,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横向的某个建筑的设计上,而且体现在纵向的整个建筑实践的历史过程中。

建筑形式的自治一直是建筑学研究的主线,然而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批判与被批判的考虑也一直是建筑师们的中心话题,可以说建筑职业教育是建筑形式的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的双重包含。

关于建筑形式自治与社会文化批判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二者的关系仿佛是一幅图底可以调转的图画——当讨论这个问题时,视野始终不能脱开一方而单独谈论另一方。于是有学者提出了折中的阐释体系。

虽然社会文化批判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不论是什么因素,落实在建筑上就必然出现一个形式问题,因此可以说形式虽然不一定是建筑的起点但却是建筑的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詹克思,《当代建筑理论的宣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K.Michael HAYS, Critical Architecture—Between Culture and Form

新形势下德育教育形式探索 第6篇

一、以课堂为阵地,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 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育中, 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 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教师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增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 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上好实践课, 首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 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 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感染性强, 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 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 得到启发。

1. 充分利用地方德育资源。

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时代要求, 用足用活当地资源, 将其渗透、溶入到实践中, 是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平山县是河北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里有中山国、滚龙沟等名胜古迹, 也有西柏坡、沕沕水发电站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更有戎冠秀、曹火星等英模人物。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这些名胜古迹, 并组织多种形式的以讴歌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为主题的演讲、诗歌朗诵、书画比赛等活动, 使他们真切体验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历史文明的光辉灿烂,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发扬了民族精神, 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革命圣地西柏坡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承载着博大精深的“西柏坡精神”。学校经常在节假日, 组织学生到西柏坡缅怀先烈事迹, 教育学生继承先烈遗志, 发扬光荣传统, 为人民利益奉献自己一切。多年来, 学校还充分发挥地缘优势, 开展向英模人物这些学生德育教育的“活教材”学习, 借助他们先进典型人物的形象性、示范性等特点, 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同学们自觉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 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涌现出一批逆境励志自强不息、感恩他人、奉献社会的先进学生典型。

2. 发挥学生社团的思想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业已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德育工作领域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 利用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 发挥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 从而深刻地影响其他社团成员。通过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 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要深入挖掘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使该活动具备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 让社团成员通过参加活动而受到教育。具体做法上, 可以结合大事和重要纪念日、节假日开展活动, 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冠以某一特定主题, 如社区服务、环保、助残等。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3. 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 无数的事迹发生在我们身边, 同学都有着切身感受, 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意义。为此我们把5·12地震抗震救灾节目作为德育教育活教材, 分批组织学生观看抗震救灾节目, 学习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壮举和感人泪下的动人事迹。通过弘扬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壮举和爱国主义精神, 来帮助他们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激励他们把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自觉行动, 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抓好家校沟通, 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德育教学效果的最终达成。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时, 一定要做好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 互相了解学生的表现、在家的情况, 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 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教育活动中来, 也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沟通, 家校同心协力, 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前形势下, 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 我们要广泛开展各种的德育教育形式, 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

摘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要以课堂为阵地、以实践活动为基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法制安全教育的形式探索 第7篇

一、高职学生法制安全意识现状及成因

为了较为客观准确地了解、分析高职学生法制安全意识, 为高职院校对加强学生的法律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 “思政课视角下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组特别设计了反映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 问卷的内容包括学生对现行法律了解的程度、对法律信仰的程度、对守法的态度、诉讼意识、法治观念及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等, 共计24个小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有基本的法律知识, 对一般的法律问题有较为正确的看法。大多数学生不但具备法律意识, 而且遵纪守法的意识较强, 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较强, 能正确行使权利, 对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极力维护, 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通过调查也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法律诉求的信心不足。学生对执法机关能否对自己实施有效保护表示怀疑, 学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性提高了, 但并不一定会带来大学生法律诉求信心的增强。二是在法律意识中有明显的本位意识。大学生在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同时, 又具有强烈的本位意识, 反映在价值取向上, 表现为利己主义和务实主义。在现实中, 当法律正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会舍弃法律正义而先行选择保护自我。三是在法律认识与行动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较好, 有法律知识, 且了解法律规定, 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其对法律的认知产生偏差, 在行为上往往感情用事, 甚至丧失理智, 从而忽视法律的客观存在, 违法违纪以致酿成恶果。

(一) 主观原因。

追求享受、或为寻求保护, 或出于讲义气或泄愤报复, 或受到好奇心或者他人的驱使, 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 客观原因。

1. 高职学生受到中职学生的影响。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同时设立中职专业, 招收中职学生。中职业学生是在初中毕业分流时就被分流出来的群体, 他们这一特殊群体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学习基础普遍偏差, 受歧视的体验丰富, 自信心不足, 易破罐破摔。高职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但是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

2. 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社会上及校园里各种不良风气、违法乱纪、腐败现象对他们直接侵蚀, 致使少部分学生道德滑坡, 个人主义思想极度膨胀。少部分学生受电视、网络、杂志等暴力情节的影响, 在校园里成群结队、拉帮结伙从而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 家庭教育的偏离。

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 受到家庭的宠爱较多。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如果把这种关爱变成溺爱, 对孩子明知有缺点也不纠正, 就会培养子女的任性、骄横等不健康的心理。而有的家庭则采取打骂等不正确教育方法, 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脱离家庭的监管, 有的夜不归宿到处游荡, 有的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还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后, 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走向堕落。

4.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学生无所适从。

一些学生在自我价值的选择上忽略了奉献性, 趋向功利性, 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 拜金主义较为严重。同时,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导致他们看法偏激, 对前途忧心忡忡。有的学生不善于交流沟通, 无法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 因一句话或一件事而使自己想不开, 进而通过偏激的方式进行发泄。

三、高职学生法制安全教育的开展形式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法律安全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们学法、懂法, 更要让学生爱法、守法,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更符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 主要形式。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主要是通过法律课的教学进行的, 即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推理和辨析, 将理论、案例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二是实施角色体验式教学, 经由不同情境的模拟和各种角色设定, 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发表看法, 从中学习法律知识, 体会法律的作用, 培养法律情感。三是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工具, 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 使学生自觉地认识事物、获取知识、探究真理, 培养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浓厚兴趣。四是实施法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兼顾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需求, 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教育形式。五是开展法律意识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大学生法律心理交流座谈会, 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及时掌握其法律意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六是开设高职院校法律咨询服务机构, 引导学生在获取最新法律资讯的同时, 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增强社会应变力, 学会正确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认识与行为的差异。

(二) 辅助形式。

一是成立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 除带头学法、守法外, 还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调查了解情况, 收集意见、建议, 查找问题与不足, 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改进方法和应对措施。与此同时, 聘请相关的民警为法制安全辅导员, 加强对高职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引导和指导。二是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法律意识的培养, 充分利用班级管理基本功能做好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并以签订安全责任书等形式强化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意识, 促使辅导员、班主任严抓法制教育, 力求学生的常规管理无懈可击。三是注重选拔任用责任心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为学生会干部、共青团干部或班干部, 优化学生干部队伍结构,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水平, 让广大学生在自我教育管理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能力, 增强其民主与法制意识。四是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 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 建立班级心理咨询员等, 不断壮大心理辅导队伍。加强对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和心理咨询员的专业培训, 以提高心理咨询辅导水平, 对发现有问题的学生采取重点辅导、专人管理、及时医治等措施, 更好地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不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勇于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 自觉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五是加强法制宣传的力度, 普及法律知识。在日常学生工作、生活中,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运用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六是加强法律实践活动, 提高法律素质。“法贵在行”, 学法是前提条件, 用法是关键目的。充分将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学生活动相结合, 丰富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理论联系实践, 学以致用, 让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学习, 既增加了学习时间, 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丰富了内容, 从而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

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必要的。不仅要使学生懂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觉遵法守法, 并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参考文献

[1].陈云梅.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2].陈孝伟.如何做好技校学生法制教育[J].今日科苑, 2009

[3].朱颜娟.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探析[J].高教探索, 2009

中学数学课结课形式探索 第8篇

一个恰到好处的结课能起画龙点睛、承上启下、提炼升华乃至发人深思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 激起学生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中学数学课教学结课形式与方法很多, 有较高的艺术性, 中学数学课教学中常用的结课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概括总结式

一堂课结束时, 老师用准确简炼的语言, 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给学生以系统而完整的印象,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这种结课方式可以直接对照完整的板书来简述, 也可以借助小黑板、挂图、投影仪或多媒体等手段运用文字、表格、图示等方法来表述与描绘。除了直接复述一堂课的要点内容外, 还常运用对比、类比等手法来加以概括与总结。

概括总结式结课, 可以由教师做, 也可以启发学生自己做, 然后教师再加以补充与修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

二、交流心得式

交流心得式结课法是适应于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的一种结课方式, 它是利用授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把在本堂课上所学到的知识、从同学和老师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做一个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在全班进行, 也可以在活动小组内进行。一节课下来:1.我最大的收获是;2.我对自己的表现感想如何;3.我从同学身上学到了;4.你对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你可以从中选一条或几条来回答。

这种结课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其特点是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见仁见智, 相互启发, 相互促进, 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情感交流,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三、发散引申式

把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而课堂上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在课堂结尾时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 从而达到拓宽、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例如, 在“周期函数的概念”教学中, 课堂结束时可引申如下问题:

若将周期函数概念中的恒等式“f (T+x) =f (x) ”作如下改动, 其结果如何呢?

如果学生有兴趣和时间,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将恒等式再作如下变化时, 其结果又如何呢?

这种结课方式多用于较有思考性的教学内容, 它的特点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培养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我们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 恰当地选择一些“发散点”, 同时要求教师能对典型例题的发散因素进行充分地挖掘, 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审视和多层次引申。

四、串联归纳式

在课的结尾时, 把与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有联系的前后内容进行串联、整理、比较与归类, 可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例如, 在学习了“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后, 可将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之间的关系归纳一下, 以减少学生用错公式的机会。

(1) 独立事件不一定是互斥事件;

(2) 互斥事件不一定是独立事件;

(3) 若事件A、B相互独立, 则A与B, A与B, A与B也都是相互独立的;

(4) 若事件A、B互斥, 则A与B, A与B, A与B一定不互斥;

(5) 不管A、B的关系如何, 关系式“P (A+B) +P (A·B) =1”一定成立。

这种结课方式多用于同一系列的前后内容之间或一章内容即将结束之时, 其特点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 能在归纳比较中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五、设置悬念式

课堂结尾时,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不作解答, 以造成悬念, 预示新课,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渴盼“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此课的“尾”就成了彼课的“头”, 使新、旧课之间有了衔接, 把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连贯起来。所以, 优秀的教师在教学结课时常常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戛然而止, 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 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六、表扬激励式

喜欢接受别人的表扬与激励, 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 学生更是如此。一节课结束时, 总结成绩, 哪怕是学生的一个小小的闪光点, 老师对其进行表扬鼓励, 都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有时教师的结课充满激情, 且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寄厚望于学生, 往往能打开学生的心扉, 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幽默风趣式

幽默从美学意义上, 主要表现形式是一种轻松欢快而又意味深长的笑。教学幽默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机智, 是教师娴熟的驾驭课堂的一种表现。它以高雅有趣、出人意料、富含高度技巧与艺术的特点, 在教学中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有的幽默式结课来自教师精心的设计, 而有的幽默结课则得于教师机智灵活的应变。

八、练习巩固式

有的老师在课尾安排练习, 这种练习并不是一般的作业, 而是老师根据需要精心安排的一些问题, 它既可以对学生学习当堂课情况进行检查, 又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该课的总结。

课堂巩固练习也是数学课结课的常用方法和艺术之一, 这种结课方式既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还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以便及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探索在门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形式 第9篇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妇女儿童专科医院, 现有床位800张, 设有26个护理单元, 日门诊就诊人次3 000人次左右。医院住院部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以满足病人需求为导向, 为病人提供全面、全程、规范化的护理服务。

2 门诊部开展工作模式

2.1 “一站式”输液服务

病人就诊后交费, 然后将发票交给输液中心的护士, 就可以到输液厅休息看电视或报纸, 很快就能输液治疗。病人无需排队取药, 护士为病人取药, 药房设立专门的窗口发放输液、注射药品, 大大减少了等待取药时间, 让病人更快速得到治疗, 减少病人的麻烦和痛苦。推行“一站式”服务, 病人从交费到输液的时间由原来的平均20 min~45 min, 减少到现在8 min~15 min, 病人的满意度提高。

2.2 设立“患儿采血室”

关注细节, 优化工作流程。儿科门诊患儿看病, 一般是2人或3人陪护。我院检验科在二楼, 儿童诊断室在一楼, 病人经常会因为环境陌生、不熟悉医院布局和流程等原因, 在不同楼层来回寻找相关科室, 耗时又费力。为了减少家长不停地上下楼奔波, 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成立采血小组, 新增“患儿采血室”, 地点就在诊断室旁, 患儿只在一楼抽血, 所有标本的转运及报告单传送全部由护士完成, 家长就在一楼大厅等待检验报告, 报告单出来可以就近给医生看结果。通过设立单独的“患儿采血室”, 门诊通过优化流程, 家长非常满意。护理人员找准了护理工作发展方向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导向。

2.3 设立“爱心屋”解决产妇的哺乳难题

我院是妇女儿童专科医院, 来就诊和保健的病人产妇不少, 为了解决他们哺乳问题, 在门诊设立了温馨的哺乳间-“爱心屋”, 方便产妇为婴儿哺乳, 保护了年轻妈妈的隐私。而且如果他们有母乳喂养的难题, 会有母乳喂养咨询师为他们排忧解难。

2.4 设立“咨询转运呼叫中心”

在门诊部设立“咨询转运呼叫中心”, 24 h有专人 (主要是护士) 接听电话, 提供电话咨询及网上咨询服务, 这些服务的开展既免去了病人的奔波, 又为病人节约了经济开资。同时, 成都区、市、县医院需要转入我院治疗的病人也通过“咨询转运呼叫中心”进行有效沟通, 为病人的转运治疗提供支持保障。

3 结果

(万/月)

(%)

4 小结

4.1 门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门诊是接触病人的第一环节, 是医院的服务窗口, 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 关系着医院的声誉。人性化服务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 良好的人文关怀、充满人性化、人情味的服务正是人们选择到哪家医院就医的标准。优质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满意的服务, 得到病人和家属的广泛赞誉与高度信任, 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1]。我院门诊“一站式”输液服务, 简化了服务流程, 为病人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 满足了病人的就诊需要和期望, 病人满意, 满意度由93%提高到97.17%。

4.2 找准了护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导向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们在就医过程中对情感、爱心、形象和反应灵敏性等人文因素的关注程度逐步超过了技术因素。我院开设的“爱心屋”和“患儿采血室”, 充分体现了对妇女和儿童的关爱, 体现爱病人的真挚情怀。护理服务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病人, 为了病人的一切,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4.3 营造高层次的护理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 社会满意

“咨询呼叫转运中心”护士24 h服务, 他们温馨的话语、耐心的解答、及时的决策成为护理服务的亮点, 特别对基层医院危重病人及时转运到我院进行诊治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提升了医院的社会信誉。门诊病人的就诊人数逐月增长。优质了护理服务在门诊的扎实推进, 营造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氛围, 明显地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得到病人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探索网络教研形式改革油画校本课程 第10篇

【关键词】网络资源;儿童油画;校本课程

儿童油画是我校美术特色教学的重点开发项目,一是由于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教学资源,二是由于填补了油画教学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空白,三是由于其是我校传统的社团活动项目,四是由于油画教学在艺术知识上的丰富资源。综上所述,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发儿童油画校本教学,可以使我校学生在小学阶段了解许多世界美术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素质教育的教学原则。鉴于此,我校美术教研组在校领导的关心下,从以下几方面对儿童油画校本教学展开了实践与探索:

一、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课题研究

学校以省级立项课题“以儿童油画为载体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实践研究”作为引领,我们教研组及时把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上传至校园网络的课题平台,使全校师生、家长能及时了解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情况。

在此情况下,首先美术教研组通过美术课堂的常规教学,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学生对一些世界美术文化知识方面掌握的情况,确定研究具体方向。

一是对一至十二册的美术教材进行了疏理,根据教材的内容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重组了油画教材的内容,以每年级每学期推进2~3课,以油画为主题单元的教学方式,对全校学生在世界油画知识与自我表现方面进行有序的熏陶。

二是通过一二年级的儿童画校本课程的集体辅导方式为主,以油画工作室的个别辅导方式为辅,在这样相辅相成的课题研究活动下,使学生的油画知识和表现技能技法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课题教研网络化,使油画校本的研究情况在网上能一目了然,师生家长的美术素养全面提升。

二、整合网络资源,创建校本教材

开发儿童油画校本教材也应侧重于学生兴趣、学校特色和地方特性,它也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认真开发好油画校本课程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油画校本内容也要依据小学生认知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合理编排。

在课题研究探索中,学校美术教研组充分运用网络,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油画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自行开发了《儿童油画》、《艺想天开》等校本美术教材,采用课程化实施的方式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儿童油画教学,使学生对儿童油画产生兴趣,掌握一定的儿童油画知识与技能。

根据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比较明显,因此我们编排了第一课凡高的《向日葵》、《星空》、第二课莫奈的《日出.印象》、《干草垛》等。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凡高和莫奈的作品和绘画风格,学习摹仿并创新印象派绘画大师的绘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色彩的感悟力和表现力。研究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校本内容兴趣很浓厚,从作品表现形式看,创意突显。学生对这些油画家的作品名和绘画风格从一无所知到如数家珍,油画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说明了我校油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带来了艺术的熏陶,也带来了内在的自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艺术品位及“怀德”的情操,使他们能尽情地享受到童年时期的快乐。

三、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研发展

“美在创新”,在现今教育知识快速更新的年代,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仅凭过去的一点油画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胜任于今天的美术教师岗位。“活到老学到老”是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金身“法宝”。只有继续教育,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技能和修养,才有足够的“底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自身强烈的求知迫切感也驱使着我们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不断地学习着大量的油画知识,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们尝试着创新各种油画的技能和表现方法。这些油画知识和技能技法又是从哪里来呢?网络的优势解决了我们学习资源的匮乏。

我们从网上下载并甄选了一些油画家的作品介绍和一些油画方面的论文,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集体学习。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分布在两个校区,教学任务重,除了教研活动的时间外,我们还经常开展网络研讨进行研究探索,把一些油画知识和教学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上传至校园网络,以便经常用来探讨和更深入地研究,同时也供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研修油画,并进行再学习,极大地促进了油画课题的研究的内涵。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师生都能深入了解一些油画家的生平、作画风格以及所属画派,丰富了师生自身的艺术知识,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素养,在油画创作方面师生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充实网络平台,展示优秀成果

校园网络给了我们极大的推广空间,但它需要及时更新,实时传播,信息才能高效,网络才能实效。因此我们把在油画方面的课题研究动态、过程、作品比赛方案、学生的优秀油画作品等,在经过精简整编后都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络这一平台,能让全校的师生、家长都能了解儿童油画,喜欢上儿童油画。通过这种信息传播,常有师生家长向我们美术组反映:这次网上的学生油画作品很漂亮!怎么没看到我孩子的作品?我的比赛结果怎么样了?……这些信息的传递也同时鞭策我们美术教研组要把油画方面的工作做好做优。

校园网络的油画信息传播,给了老师、孩子们展示艺术特长、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们的工作将更加踏实,孩子们将更加自信。

探索寄宿制管理形式提高育人质量 第11篇

1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办学优势

1) 创造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集中寄宿制办学, 在校时间长, 学习时间充裕, 氛围浓厚, 有利于集中精力、稳定情绪,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管理到位, 教师的个别及时指导, 同学间互帮互助方便快捷, 更利于学业成绩的整体提升。

2) 规范集体管理, 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寄宿生以集体生活为主, 学校大家庭, 有正确舆论的引导, 有健康文明的文化熏陶, 有统一规范的作息时间, 有严明的纪律约束, 更有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全面指导、督促……所有这些都为年幼、可塑性强的农家子弟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了条件, 并对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大有裨益。如:农村寄宿制小学, 由于师资不足, 无法配备专职的生活老师,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教师包班管理、高年级学生协助管理的办法进行解决。首先, 每位教师既是老师又是保姆, 学生的学习到生活细节都要过问, 每天到学生宿舍检查指导不少于2次,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其次, 对于那些年幼的寄宿学生, 倘若遇到他们晚上不习惯单独入寝、半夜生病等情况, 教师又难以照顾到时, 就发动一些责任心强的高年级学生, 和低年级学生住同一寝室, 负责教会他们一些独立生活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这样做看似是增加了他们负担, 实际上是给他们提供了增长才干和培养责任心的机会。

3) 开展丰富活动, 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寄宿生课余生活基本以自主活动为主, 孩子们在自主活动的空间里, 能够放开思维, 放胆想象;寄宿生使用学校训练场地、图书、音像资料等文体设施机会较多, 得到教师专业辅导的次数足, 同学间交流切磋也方便, 这些都为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提高其全面素质创造了优越条件。

4) 加强生活教育, 有利于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寄宿生大多童年时就离开家庭, 离开父母, 过着相对独立的生活, 这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对于寄宿生来说, 保管财物、统筹开支、刷碗倒水、洗衣叠被、抹桌扫地、栽花种草、养花护绿、看病服药等, 都需要自己去做, 遇到困难自己克服, 这既是一种压力, 更是一种生活的磨炼。同时, 他们在群体共处中学会关爱和合作。与那些“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走读生相比, 在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寄宿生, 自理、自立、自强、自律能力要强得多。

2 农村小学寄宿生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寄宿制办学虽然有一定的优势, 但在安全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隐患, 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硬件设施不足。要把农村寄宿制小学办成学生求知的学园和生活的家园, 就需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办学资金不足, 教育教学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全, 势必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内部管理不到位。农村寄宿制学生的管理是一项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 许多原本属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身上。加之寄宿制学校办学时间短, 管理经验少, 因此如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走出一条科学化、人文化管理之路, 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探索。

3) 加强家长责任是外在因素。实行寄宿制后众多家长就把学生交给学校, 学校就成了“托儿所”“福利院”, 减轻了家长照顾管理责任, 学校就负责了学生的一切, 集体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拌拌, 稍有差错, 学校承受诸多责难。学校每月要召开一次家长通气会, 通报学生在校一月表现, 调动家长对学生管理和对学校支持。

4) 教师素质是关键因素。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 不能设置专门的生活教师, 因此寄宿制小学的校长和老师就集育人者、管理者两种角色于一身, 他们既是教师, 又是学生的父母和保姆。这迫切需要学校领导转换角色,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水平和技能, 这也是保证农村寄宿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寄宿生管理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 对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小学寄宿生的管理,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细化管理, 填补“真空”。具体做法是: (1) 以班级为单位分配寝室, 兼职宿管人员要对寄宿生进行详细的登记造册, 登记项目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家长或监护人姓名、是否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务工地、家长或监护人联系电话。此外, 学生寝室内务统一要求, 规范床上用品、洗漱用具、鞋等物品的摆放。 (2) 建立健全寄宿学校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为组长, 其他行政人员为成员, 班主任、科任老师、生活管理老师、室长为组员的寄宿制领导小组, 实行行政领导值班负责制, 班级负责制, 对学生管理分为学习辅导、活动指导、生活指导、寝室管理等层面, 定人定点逐级负责。 (3) 成立“自主管理委员会”, 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各寝室的安全、卫生、纪律、内务、公共财物管理等各项工作都有一位学生负责, 要求学生大带小, 大爱小, 大管小, 不欺小。 (4) 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如《寄宿制学生管理条例》《寄宿制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寄宿制学生住校协议》《寄宿制学校行政值周职责》《寄宿制学校班主任管理职责》《寄宿制学校自习辅导教师职责》《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职责》《文明寝室评比细则》。 (5) 每周对各寝室的卫生、纪律情况进行评比, 评出星级寝室, 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6) 多关爱学生, 学生生日, 送上一句问候或祝福, 学生想父母, 及时与父母电话交流或视频聊天。 (7) 学生发生严重意外事件时, 宿管人员要及时告知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并根据登记表上的联系方式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取得联系, 以防止事态的扩大。 (8) 鼓励全校教师参与寄宿生的管理工作, 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一是安排老师值勤, 监管中午午休、下午放学后到晚辅导前这段时间内学生的活动。二是有条件的学校配备男女两间值班寝室, 值周教师、兼职宿管人员与学生同吃、同住。早晨起床时间由兼职宿管人员和值周教师一起去检查学生的起床情况, 洗漱完后带领学生跑操, 用餐时间维持秩序, 中午午休、下午放学后与学生一起活动, 晚上清点学生就寝人数, 针对学生的请假情况与班主任联系核实, 并清查就寝纪律。此外, 学校要制定值勤记载表, 由值勤老师填写, 一旦发现学生不良行为要及时教育, 并将处理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对学生违纪事件要采取逐级管理的体制, 值勤老师处理日常小事, 严重事件交由学校处理, 并充分与班主任联系沟通。值班教师、班主任相互协作,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 丰富课外生活, 吸引学生注意力。寄宿制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场地和器材的优势, 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可以在班级之间举行篮球、乒乓球、跳绳等比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学生喜闻乐见的影片。此外, 学校应适时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期刊或图书, 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阅览室, 增强其对阅读的乐趣。

3) 加强管理, 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创新后勤服务工作, 尽量满足学生需求。严格按卫生标准进行操作, 避免发生校内食品安全事件。保证寄宿学生生活质量, 按照重庆市教委下发的春季和冬季营养参考食谱, 合理搭配菜肴, 保证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学校切不可在学生生活经费中有不端行为。

上一篇:复杂运输条件下一篇:阿拉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