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处理范文

2024-07-24

灵活处理范文(精选12篇)

灵活处理 第1篇

面对“课堂生成”, 教师该怎么办?一般说来, 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

一、化解法

针对学生情绪异常、教师动作失误或言语不当及外来因素的干扰等课堂生成, 教师可采取比喻、夸张、双关、模拟等手段, 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予以化解。它可使师生感情融洽如常。

如:有一位老师上数学电教课时, 被电线一绊, 差点跌倒, 学生哄堂大笑。面对这一尴尬局面, 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却满面笑容地说:“刚才, 我为大家的学习热情所倾倒, 谢谢!”学生无不被这化解的幽默所感染, 教室瞬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后, 学生又情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讨论法

针对学生出乎意料的答问、教师编错题或解错题等课堂生成, 教师采取共同探究、相互切磋的办法。它可使学生积极思考, 师生相互启发, 并能为教师思考赢得时间。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数除以小数”时, 已讲清了法则及例题“10.25÷12.5。这时, 有一学生举手发问:“小数除以小数, 以被除数化成整数为标准行吗?”对这一突发性的问题, 老师事先不曾考虑, 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这位老师急中生智, 便反问一句:“你们说呢?”一场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讨论开始了, 学生争先发言:“可以, 10.25÷12.5转化成1025÷1250, 被除数和除都扩大100倍, 商不变。”“但这样做不如102.5÷125计算简便。”张老师觉得这话有道理, 便补充道:“不错, 除数越大, 试商越麻烦。”接着又有学生说:“这个办法不行, 如104.4÷7.25, 若按被除数转化, 就是1044÷72.5, 还是不能算。”“能算, 再扩大10倍, 变成10440÷725。”“这不还是要把除数化成整数吗?”这时, 张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是呀!还是以除数化成整数为标准好。”此时, 师生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里, 教师运用的就是讨论法。教师通过发动学生讨论, 不仅启发了自己, 而且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转移法

针对教师教学疏误、学生注意力分散或室内窜进小动物等课堂生成, 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把其中的情境或材料很自然地引用到教学中, 把它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 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它可使学生注意力无意识地转移到学习上来。

如某老师去上数学课———“乘法”时, 走进教室, 发现学生个个兴奋不已、人人议论纷纷, 没法平静下来上课, 教师一问, 方知学生才匆匆忙忙从操场回到教室, 原来上节体育课举行了班内的接力赛。教师见此情景, 没有急于组织教学, 而是与学生聊起比赛情况, 随即话锋一转:“比赛很精彩, 也很令人回味。但是有谁知道你跑了多少米吗?全班共跑了多少米吗?你们算一算好吗?”, 立即把学生带回了数学课堂, 也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乘法”。

四、置换法

针对教师教学上的疏误, 学生发现了而教师自己却一时找不着失误点时, 教师可采取角色换位的办法来解决。它可使教师很自然地从失误中走出来。

有一位教师讲例题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忘了做乘法, 导致结果错误。这位教师检查了两遍, 都因受思维定势影响而未找到失误点, 眼看面临困境, 无法收场。只见她灵机一动, 笑着对大家说:“现在我要考考小朋友听课的注意力, 看谁能发现老师计算的错误?”话音一落, 十几双小手举起来了, 课堂气氛由沉闷变得活跃。当一个学生上台在三角形面积公式中补乘后, 教师顿悟并笑着夸奖道:“某某能发现老师的错误, 说明他听课很认真, 又肯动脑筋, 让我们鼓掌向他学习。”经这样一激励, 学生个个兴奋异常, 学习热情达到高潮。

这里, 老师就是通过“角色换位”, 不仅使自己摆脱了困境, 还教育了学生。

五、缓延法

针对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或所提的问题当堂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采取课堂回避 (当然不是置之不理, 而是酌情予以交待) 课后探究的办法, 可避免节外生枝。

有一次, 陈老师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得出圆面积公式s=πr2后, 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这个公式中的等号应该用近似等号, 因为将圆等分成扇形后拼成的是一个近似长方形。”对这一突发性的问题, 陈老师觉得一下子难以说清楚, 不宜当堂解答, 便说道:“不错, 我们拼成的的确是一个近似长方形。但是, 如果我们无限地等分下去, 圆能不能拼成一个长为πr, 宽为r的精确的长方形呢?回答却是肯定的。这正是有限与无限的区别, 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学到这一层。当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看看参考书, 再和教师讨论, 好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这里, 陈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 该避则避, 这样既消除了学生的疑点, 保护了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又避免了节外生枝。

六、形象法

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 教师可采取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来启发和诱导。这样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黄老师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 尽管在这以前已讲清了“在同一运算式中, 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一法则。可在课堂上, 总有学生冷不防地冒出一句:“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面对这一课堂生成, 有不少老师会不耐烦地回答:“教材规定的”。显然, 这不能令学生满意。黄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故事书每本3元, 老师给你10元钱, 去买2本故事书, 你应找回多少钱?“4元”。你是怎么列式的?“10-3×2”。在这个算式中, 你是先算减法还是先算乘法?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形象处理方法。

上面只是处理课堂生成的几种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面临课堂生成, 教师究竟怎样处理最合适, 这还得要靠教师针对课堂生成的特点, 临场创造性地发挥。但不论怎样处理, 除遵循教学过程的一般原则外, 还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目的性原则。每一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和明确的教学目的, 因此, 处理课堂生成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而进行, 这是一条根本性的原则, 任何抛开教学目的的“应变”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如一位老师正以饱满的热情向学生讲速算法, 突然一女生大声哭起来, 顿时, 教室里七嘴八舌, 议论纷纷。查明原因, 是这个女生左手越过了“三八线”, 被同桌的男生打了一拳。针对这一课堂生成, 教师怎么办?

这是个别生的恶作剧, 如果教师当堂要他作检查、下保证, 恐怕全班学生都一时难以集中注意力, 弄不好还会出现“顶牛”现象, 如此折腾, 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教学目的也难以达到。这位老师是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疏导的:“我知道, 这位同学很喜爱数学, 平时还帮助过女同学呢!但这次打人就不对, 相信他课后会主动向同桌好友认错的。好, 我们继续上课。”这不仅使那个男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而且很快地平息了事态, 转入了正常的教学。

二是教育性原则。课堂上,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教育信息, 都会对学生有影响。因此, 教师处理课堂“生成”或偶发事件也必须要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有利于教书育人的实施、有利于思德教育和智能启迪。

例如, 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随便插话等, 教师不能不予理睬或者横加指责, 而应因势利导。学生的奇思异想, 不论正确与否, 教师都不能堵塞学生的言路, 而应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

三是及时性原则。教学进程是一个信息流量较大、信息流量复杂且传输媒体多样的有序动态过程, 因而, 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因此, 教师必须对教学进程中所引发的课堂生成及时地作出反应, 不能因为贻误处理而对教学造成更大的危害。

有一次, 某教师在教“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 想从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便顺手托起一个粉笔盒问:“这是什么?”教师预想学生回答“这是长方体”而引入课题的。但学生却没有这样回答, 而是说“这是粉笔盒。”教师一楞, 说:“是吗?再仔细看看!”教师对此回答显得不满意, 一边用手在盒的两端及上下比划着, 一边拉长声音尽力启发着:“这不是粉笔盒, 是...。”大家面面相觑, 还是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 学生情绪骚动, 教师显得慌张, 教学没能顺利展开。

其实, 早在学生回答“这是粉笔盒”时, 教师就不必再一味地“引导”下去了, 如果教师及时改变方式问:“不错, 这是粉笔盒, 但从形体上看, 它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

四是协调性原则。教师处理课堂生成, 已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一个临时插入的环节, 教师要使这一环节与前后的教学过程有机衔接, 协调一致。

有一次, 某教师导入“有余数除法”时, 首先出示题“有9个苹果, 每4个装一盘, 可装几盘?还剩几个?”然后进行了演示, 最后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回答:“用减法算, 就是9-4-4=1。”教师立即追问:“他的列式对吗?”连续问了几个同学, 都说对。这时, 老师一时也弄不清这一方法当否, 慌了手脚, 转而要学生看书, 然后问:“书上用的什么方法?”学生齐答:“用除法。”老师说:“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接下来避开减法开始新授。

这位教师面临出乎意料的答问 (其实, 学生根据教师演示后的感性认识而作出的回答, 本在情理之中) , 一时判断不出对与错, 就将其搁在一边, 避而不谈, 也不作个交待。显然, 这样处理与前后的教学环节就很不协调, 课堂上不能不说留下了一大遗憾。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反问一句:“为什么用减法算?你是怎么想的?”待学生回答后再说:“还有没有别的算法?我们说, 有。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究竟还可怎样计算?”这样处理, 整个教学过程就自然流畅了。

五是情感性原则。教育家布贝尔说:“教师决不可忘记, 对于种种冲突, 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 那么冲突也会具有教育价值。”因此, 教师处理各种课堂生成, 都应注意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 既要使学生得到教育、受到启发, 又要能沟通师生情感。

一次, 张老师去六年级上习题课, 走进教室, 发现黑板上画着自己的一幅“肖像”, 这时, 教室里的热闹场面可想而知, 老师不免心中不快。然而, 这位老师却很大度地欣赏了一下自己的“肖像”, 再转过身来笑着问学生:“画得像不像?”紧接着边擦黑板边说:“画得还挺像, 老师多么希望在六十岁离开讲台之际能收到你们给老师的画像, 那时, 我就不会象这样擦掉了, 而作为珍品保藏起来。今天这堂课, 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昨天的作业……”至此, 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个个都带着对老师无比崇敬的心情开始了认真的学习, 那两个使恶作剧的同学课后还主动向老师认了错。

灵活处理 第2篇

内容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安排上,应该有异类思考和处理方法,处理教材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对教材处理要适度地注意整体逻辑结构,但局部更值得灵活变通。即:整体固然重要,局部亦非等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美术话题,对每一个“话题”,我们不能只考虑线性深入,还应该着眼于点上泛化,就如以石击水,溅起一层层波澜。因此,美术教师不是教材的“确定权威的守护者”,而是一个创造者,是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灵活处理教材 适应学生学习 第3篇

一、整合——让教材更切合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材中的例题出现的是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情境信息,提出“小华用去多少元”的问题,要求学生先找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的条件并列表整理。然后通过交流解题思路,使学生意识到: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就要先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而因为他们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每本的价格相同,所以根据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就可以求出1本笔记本的价钱。在这基础上,教材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的问题,让学生仿照前面的方法,自己先列表整理条件,再分析、解答。

教材中例题的内容和列表较为简单,因此在教学中,我把例2的信息放入例1中进行整合,对情境进行了创造性处理,在情境图中增加了“我用去了42元”“小军买了几本笔记本”两个信息。这样,加大了情境中的信息容量,增强了情境的开放性,使情境中的信息涉及多个条件与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整理信息?怎样整理信息才便于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思考能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培养了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入手通读教材,整体建构知识系统。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教材中一些不当的地方进行重组、整合,力求使教材变得更加适合学生学习。

二、改变——让教材更有效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认识周长”,教材的编排顺序是“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如下:“例题”先让学生观察儿童游泳池池口的黑色边线,再通过“白菜老师”给出“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边长”的信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一段绳子沿一片树叶的边围一圈,并把绳子拉直放到直尺上量长度,由“青豆老师”给出“这段绳子的长就是这片树叶的周长”的信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同时明白“拉曲成直”,便于测量周长。“试一试”中引导学生借助测量、计算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想想做做”安排了6道习题。可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教材这样的编排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过高地估计了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主要原因有:(1)周长概念的出现突兀,是直接地告诉,不仅缺少认知的建构,缺乏直观支持,而且概括也不全面。(2)实际操作的难度较大。树叶质地柔软,边缘粗糙且有长柄,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测量它的周长并不容易。(3)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如例题测量树叶的周长采用的是间接测量法,而“试一试”中两个图形却是直线图形,都可以用直尺直接测量各边的长度再求和。此外,我发现受例题的负迁移影响,还有学生用细线围一圈图形的周长再测量,这不是方法上的脱节与误导吗?

因此,在教学中我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改动。第一步,讲授周长的概念,由实物的边线(改编儿童游泳池与“想想做做”第1题)和图形的边线(“想想做做”第2题)进行概括。第二步,教学周长的计算。先计算直线图形的周长(“想想做做”第4题和“试一试”),由于第4题的暗示,学生练习“试一试”时很自然地就联想到直尺测量的方法,而不会出现用细线围的情况,然后计算曲线图形的周长(例题中测量树叶的周长,我降低了操作难度,改为测量透明胶一圈的长度)。第三步,实践应用。我将“想想做做”第6题(量腰围)和第5题调至“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后学习。

教材只是一种范例,只显示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弹性很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生搬硬套,而应该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度改变,使数学教材更加有效。

三、拓展——让教材更系统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感悟体验,认识1吨,我设计了“师生合作,初步体验1吨有多重”“分组活动,进一步体验1吨有多重”“通过图画,说明不同物体的数量与1吨之间的关系”等有层次的教学活动。因为本节课是认识新的质量单位“吨”,如果整节课只是进行“吨”的教学,而没有把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整体考虑,那么新知与原有的相关知识就无法产生联系,而孤立的知识是难以保持和应用的。因此,我又设计了“通过比较,加深对吨的认识”这个层次的教学,告诉学生“吨”这个新朋友和我们的老朋友“克”“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有多重的单位。接着让学生对体验“1克”“1千克”“1吨”有多重的方法进行比较,发现“1克”“1千克”可用手掂一掂,是直接感受的;而“1吨”太重了,只能间接体验。我同时出示1克和1千克的大米,1克大米大约只有三十多粒,而1千克=1000克,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多少个1千克才是1吨,通过比较感受1吨=1000千克。最后总结出克、千克、吨是生活中常用的三个质量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这样,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三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关于重量单位及其换算的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同时对新知——“吨”的认识也更加到位。

教材是按照一节课的内容来编排的,突出了每个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思考如何处理每个知识点与整个知识结构的联系,对教材进行拓展,使学生感受到各知识点之间具有丰富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发现新规律的过程中形成正确、完整的知识结构。

四、开发——让教材更深入

如:“张庄小学原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80米,宽60米。扩建后,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0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通过画图后,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80×10+60×10+10×10;2.(80+10)×(60+10)-80×60;3.(80+10)×10+60×10;4.(60+10)×10 + 80×10。这时,教师可以对这道题进行拓展、变式。变式1:如果长和宽各减少10米,这时的操场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米?变式2:如果长增加10米,宽减少10米,面积改变吗?为什么?变式3:长减少10米,宽增加10米,面积改变吗?为什么?教师可先让学生猜测,再动手画图探究,并让学生说说通过变式练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时,教师可追问:“有没有一种长方形,一条边增加,另一条边减少相同的长度,而面积不变呢?”这样的变式练习,由“各增加10米”“各减少10米”和“长增加(减少),宽减少(增加)相同的长度”等条件猜测面积的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猜测、验证、想象和对比推理的能力。

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不能将习题简单地理解为学生作业,讲解例题不能只注重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应该加强对课本习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其深层功能,有效开发教材中的习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理性地看待数学教材,深入钻研其中的深刻内涵,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对数学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数学教材的功能,使数学教材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

灵活处理课后习题的方法 第4篇

可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课后题的地位因教师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不同而变得起伏不定, 要么题题落实, 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 一笔带过。无形中课后题成了课文的附属品甚至累赘, 失去了其让学生思考、领悟的独特价值。出现这样的结果, 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教师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对语文课程基础性和选择性精神理解不够, 是有悖于编者的良好意图的。

如何在教学中灵活又有效地利用课后题?我认为首先需要钻透教材;其次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师教学风格以及文章本身特点, 大胆剪切, 重新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注重基础性, 拓展课后题

注重基础是我国语文教学一贯坚持的原则, 对此我们围绕新教材的课后题, 根据学生实际, 灵活找到学生训练基础的落脚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 应变能力也相应得到加强。

从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可以看到, 文言文越来越强调学生的翻译, 其分值从过去的5分提到了现在的9—10分 (包括断句在内) , 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文言文单元每一课的课后第二题是辨析多义词含义, 第三题一般设置为翻译句子或段落, 这恰好是我们有效利用课本资源巩固基础的有利时机。于是先让学生完成第二题, 然后我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重难点, 在第三题中补充相关语句、语段的翻译, 通过拓展性的基础练习来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 强化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把握, 强化对五种文言句式的熟知。如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我补充了涉及文言句式的翻译:姜氏何厌之有 (强调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祭十二郎文》中补充“是年, 吾佐戎徐州”、“唯你是问” (考查“是”的义项) ,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注重语气的翻译) 等等。每篇文章或侧重句式, 或侧重虚词, 或侧重古今异义或侧重一词多义, 都是从课后题中延伸出来的, 而并不局限于课文安排的习题。

至于对小说、散文、戏剧等单元的基础知识, 我指导学生在课后习题中补充上重点词语、易错词语、优美句子识记与积累等题型, 比如学了《囚绿记》后, 我让同学们默写出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关“绿”的名句, 这样学生对绿的意境描写和象征意义就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如此温故知新来夯实基础, 让学生实实在在得益于课内。

二、借助现成性, 把握文章内容

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篇章在思考练习设置的侧重点上是不尽相同的。古诗文练习设置十分注重文言基础知识的巩固落实, 因此涉及语言语法方面的练习居多;现代文课后练习设置因文而异,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小说单元课后练习设置多为文章语言、精彩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和评价;杂文随笔、散文较注重主旨和思路的分析理解, 等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那就是必有一至两道提示了该如何把握课文内容或思路的题目, 因此, 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板块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提升理解能力。

如必修5的新闻单元和古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 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 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如《东方风来满眼春》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⑴本通讯是怎样选择和安排材料的?⑵本文的标题特点与作用是什么?⑶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我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借助该题准确理清了写作思路并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 在上课分析时, 又顺势完成了板书, 真可谓一题多用。

三、运用灵活性, 熟悉题型设置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是丰富的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的载体, 而且涉及社会各领域, 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例子。”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除了要将教材作为一个范本, 借教材完成多个任务外, 还要注意它与考试的有机联系, 做到以题带考, 以题落实考试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可以采用限制对某道题的回答字数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限制回答时间来培养学生的敏捷性, 给要回答的问题附上分值。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暗示了至少有3个答题要点, 从而训练学生对出题者的意图进行揣摩等。又如:《五猖会》一共写了几次迎神赛会? (1分) 分别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它们各拟个小标题。 (4分) 这样来达到以题带考, 目的性强。

四、体现人文性, 加强情感体念

新课改倡导一种“体验性学习”, 即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 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 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 以实现学生内心自主精神的成长。如此强调“以生活示范生活, 以激情感动激情”, 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 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用心灵去感悟, 在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5的《陈情表》一文融情于事,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在学生完成了翻译, 领悟了作者的孤苦无依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后, 文本设置了一道开放题:“中国古代统治者注重以孝治国, 忠孝两全往往被看做一种传统美德。参看下列资料, 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并写成200字的文段。”针对我班学生实际知识结构水平以及不理解父母的现状, 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 结合课文和题中所给材料, 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情。 (2) 在父母或长辈对你的挚爱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3) 谈谈你对孝的认识, 要求将内容整理成文字。因为在开放题中强调了学生自身对孝的感悟与反思, 所以同学们在作文中写出了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 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 拨动人们的心弦, 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 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 孝让我成熟, 孝教我理智。”……

又如在教完《师说》一文后, 我把课后的一个思考练习题 (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念, 是否适合现代社会?你认为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作为专题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就这一个问题,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而且能利用课本观点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用一种求知的心态描摹出自己理想中的师生观:“课堂上是严师, 课外是知己的平等友爱和谐的师生观。”“教师要用自己的才学、爱心和人格去感化学生。”“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学习中, 与他们打成一片。”……争论是激烈而真诚的。从中我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对教师的要求, 对教育的关注, 而且还认识到了自己距学生心目中的教师还差很远。与其说是一节讨论课, 不如说这是一次师生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把这个练习题引入课堂教学, 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完美结合。

对于其他开放性的课后题, 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 “重视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看, 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五、综合趣味性, 实现能力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尽可能开阔学生视野, 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 并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

例如《小公务员之死》课后第三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古今中外文学画廊中的众多典型性特征性的描写。完成前要先让学生明确:任何一部好作品, 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写,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人物、一个场景等。再让学生畅所欲言:类似这样的中外作品我们学过不少, 如莫泊桑的《项链》中的项链, 使玛蒂尔德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再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 寥寥几笔, 使华老栓成为落后、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孔乙己》中的长衫, 让深受封建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之后, 我还利用语文课堂的时间及课外时间安排学生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让学生接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地区的作家与作品, 接触不同思想、不同文学风格流派的作家与作品, 在比较、撞击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与此同时, 我给学生推荐了2004年福建卷的优秀作文, 让学生写一篇《我眼中的文学人物》一文, 让课外阅读化为具体的文字形式, 使学生在文字中提高认识, 深刻领悟。

六、加强针对性, 培养比较阅读能力

课后练习题有的十分注重知识的纵横比较, 总结归纳, 体现了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的特点。对这类练习加强对比阅读, 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归纳, 也可把学生从课本学习引向课外拓展,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比如《报任安书》的第二题要求比较本文与《陈情表》在“陈情”方式上的异同。首先我让学生通读本文并重温《陈情表》, 接着从所呈现对象与所用的抒情方式上让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很快得出了比较结果。

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比阅读理解, 并授之以渔, 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比较阅读的习惯, 从中总结出阅读规律和技巧, 为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奠定一个强有力的基础。

七、明确取向性, 提高写作能力

认真研究课后练习题, 你就会发现, 有些思考题为学生课外练笔或课堂写作提供了写作素材、角度和契机。教师充分挖掘练习题中的能力元素, 让学生进行仿写和再创造, 从而打开写作难的被动局面。

如学了节选的《哈姆雷特》剧作, 我先请同学们谈谈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再写成200字的小文章。学生眼中的哈姆雷特形象各异:有的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有的说他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有的说他是个悲惨的英雄, 一个罪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富有责任心、具有远大理想的王子……说法各异, 但都能自圆其说。

尽管教材只是一个例子, 但若以此为出发点, 就可以让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从课内走向课外, 一步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八、讲究技巧性, 活跃课堂气氛

课后练习中富有创意的题目既能扣住教学重点, 又能适度向课外辐射。备课中若能巧妙利用, 这类题目就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兴奋点, 必能收到预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想北平》的课后第三题要求从“绿色北京, 环保北京”的高度来分析20世纪30年代老舍对北京城的看法还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实际教学时我就是从这个问题入手的, 先让学生精读课文的4—7自然段, 然后分项讨论北京在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和生活情态四方面的特点。15分钟后同学们踊跃发言, 并惊叹老舍对北京的看法带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处处有空儿”这几乎成了现代大都市必须遵循的定律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此观之, 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恰当地处理课后题也得讲究一点艺术,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应灵活地体现其中。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于此, 我们大可在充分发掘现有教材资源的前提下, 以灵活性、辐射性、开放性为原则, 积极对课后习题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大胆剪切, 重新组合, 巧妙运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生活, 又开创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新格局。

而在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实现能力的迁移, 提升综合素养……总而言之,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师生的涓涓细流交汇成了一条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广阔河流, 奔腾在流光溢彩的语文天地中, 尽享学习语文带头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2]张悦群.走出“课后拓展”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 2008, (3) .

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第5篇

[日期:2012-05-28] 来源:科教园法硕作者: [字体:大 中 小]科教园法律硕士培训班民法复习指导: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

民事法律是以任意性规范为主的法律规范体系,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不仅表现出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民事活动的原则性,要求民事主体从事的民事活动不得与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强制性民事法律规范相抵触。同时,又往往允许当事人在合法的范围内协商约定具体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其典型表现当推各种合同的订立。所以,大家在复习民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理解民事法律规范所包含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切忌用僵硬的公式化的思维方法来解释民事法律条文和现实社会中的民事现象,也不要过分夸大民事法律规范的原则性,将其绝对化。

同样,处理好民法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也表现在既要准确把握民事法律条文规定的法律标准和民法理论的观点,又能够在解答具体问题时灵活地运用有关的民法理论,将其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第6篇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谈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活处理 第7篇

现行的部分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部分农村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不够, 加上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下的调控下,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校没有专业音乐教师, 音乐教学都得不到重视, 更不用说乐理、视唱、欣赏、器乐等课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很弱, 如果到中学后完全按教材上课, 就好比是架空中楼阁。教师教起来吃力, 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 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 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 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 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 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了制约学生音乐水平提高的瓶颈。

音乐学科的教学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丰富情感体验, 陶冶高尚情操, 使学生学会唱歌、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灵活处理, 具体做法如下:

一、灵活处理教材

目前, 流行歌曲极其盛行, 尤其是一些不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流行歌曲广泛存在。这给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同时, 也是对音乐教师的严峻考验。面对一群充满稚气与理想的学生, 在课堂上究竟是死啃音乐课本不放, 还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适合中学生心理需求的流行歌曲进行课堂教学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觉得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特长, 尊重学生爱好, 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 同时制定灵活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选用了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 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乡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二、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 都有它吸引学生的教学环节。由于音乐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较多, 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 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调整教学环节的良好素质。如在不同的几个班执教同一课时, 教师可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作不同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较强的班, 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 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速度较慢的班级, 则采取了“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游戏激励方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 从教学目标入手, 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灵活运用器乐教学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因此, 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中, 器乐教学被视为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音乐素养的最好手段, 如美国、朝鲜、日本、欧洲各国、东南亚及港澳地区都是如此。我国也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器乐教学进入了普通音乐课堂, 已逐渐普及, 成为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 此教学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器乐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接近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等目的。

为此, 笔者在器乐教学中用现有的乐器给学生伴奏表演,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中外乐器, 对较简单易学的乐器, 如竖笛、葫芦丝、架子鼓等, 教学生自己演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灵活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 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 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需要用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 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特点, 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五、灵活评价学生

取消传统的考试方式。教师以对歌、歌曲接龙、根据旋律编歌词、讲音乐家的故事、器乐演奏、模范秀等形式让学生各显其能, 对学生的多方面音乐技能进行评定。

灵活处理教材,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第8篇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 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感悟教材, 才能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 把静止的教材盘活起来,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在处理教材方面, 我们通常可以采用如下五个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处理

即使同一个班级, 学生的数学基础、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 既不能照搬教学参考书, 也不能只以学优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 而应综合考虑知识的难易度以及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 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例:

(一) 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学会初步运用———低层次目标.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求出方程x2-3x-18=0两根x1, x2的和与积.

(二) 灵活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层次目标.例:已知方程5x2+kx-6=0的一个根是2, 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三)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对代数式进行恒等变形, 然后求值———高层次目标.例:若x1, x2是方程x2+6x+3=0的两个根, 求x12+x22的值.

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每个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的发展, 人人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的重新组合

教材是由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构成的群体编写而成的, 教材的大多数内容在编排方面都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规律, 但有些实际操作起来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例如:初一“角”部分, 原顺序安排是:

第1课时:角的概念、角的度、分、秒的转化.

第2课时:角的比较与和差运算、角的平分线.

第3课时:角的加、减、乘、除.

第4课时:余角和补角.

这样的编排顺序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我觉得实际操作起来费时费力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我没有生硬地照搬教材顺序, 而是将教材内容和顺序作了适当的调整:

第1课时:角的概念.

第2课时:角的比较与和差运算.

第3课时:角的平分线.

第4课时:角的度、分、秒的转化, 角的加、减、乘、除.

第5课时:余角和补角.

这样处理, 既突出了角的平分线重点, 突破了角的平分线的理解和应用的难点, 又避免了学生刚学几何时解答问题条理混乱的现象,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补充与舍弃

由于教学对象的综合素质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 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便在情理之中.教师既应认真研究教材的教学价值, 不轻易舍弃, 又不迷信教科书, 应以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目的, 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准绳, 大胆创新, 必要时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改变, 使其变得更加适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又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材上是采用“问题:汽车匀速行驶途经王家庄、青山、秀水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 翠湖在青山、秀水两地之间, 距青山50千米, 距秀水70千米, 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有多远?”

作为引入, 我认为这样不妥, 这道题对未学方程的同学来说难度非常大.于是我把问题改为“甲乙两站的路程为450千米, 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65千米, 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 每小时行驶85千米.两车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多少小时相遇?”这道题更接近学生实际, 更易被理解.

数学的知识连贯性很强, 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但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尚未能系统掌握, 学习过程中也不会用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支撑, 往往对新课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如果能够补充相应知识进行铺垫, 那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铺垫:

1.复习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2.解不等式: (1) 6x>3x-9, (2) -5x≤15.

3.解方程:.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板演, 教师点评时强调步骤.

4.将前面方程中的“=”换成“<”, 即变成 (板书在刚才方程的右边) , 让学生类比刚才解方程的步骤自己动手解这个不等式.

通过这样的铺垫, 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解方程类似, 只要注意在什么时候不等号方向需要改变就行了, 消除了对新知识的恐惧感,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 人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较容易认识、理解和运用.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数学知识活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就很可能会取得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我们可采取如下方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 巧用比喻:

比喻即打比方, 它是根据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类似的特点, 把一件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比喻, 达到化平淡为生动的作用.例:“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 把“a (b+c) =ab+ac”比喻成分礼物, 我们把礼物“a”分给“b”和“c”两位同学, 强调“c”站在后面, 我们要公平, 不能欺负他.这样生动的比喻, 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 运用类比:

类比就是同类相比, 由此及彼.数学内容大多比较抽象, 若能常用类比, 可以化难为易.例:对“真命题、假命题、逆问题”的概念, 若照本宣科, 学生大多稀里糊涂的, 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例子“杨文杰同学戴眼镜”, 问学生:对吗?大家看着杨文杰说对, 这是一个真命题.“戴眼镜的同学是杨文杰”, 学生大笑都摇头, 它是一个假命题.这两句话互为逆问题.这个形象的类比让学生在笑声中透彻地理解了“真命题、假命题、逆问题”等概念的含义.

(三) 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来自生活中的不同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课堂教学.

例: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一节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 我有个朋友说他家乡有A, B两村, 要在公路旁建一所学校, 经费已有着落, 但学校选址有争议, A村人希望建在离A村较近处, B村人希望建在离B村较近处, 请同学们想一想, 该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建在何处?图形如下.”同学们七嘴八舌, 最后一致认为应建在离A, B一样远的地方, 但怎样找一样远的地方, 又毫无办法.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 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一下被激发起来.这样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令人感觉到数学课已经走近学生生活, 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数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用活教材, 在“多”字上下工夫

“多”是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 在解题教学中, 我们可以经常将课本习题的条件、结论、形式、内容、图形等作适当变换, 也就是通过一个问题的变式, 解决一类问题的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深入反思数学问题的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 一题多解:

既能使学生广泛地、综合地运用综合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技能, 又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找到解题的最佳途径.例:解方程x2-2x-48=0, 我讲解了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

(二) 一题多变:

就是引导学生在解答某些数学题后, 再进行观察、联想、判断和猜测, 对数学题的图形、内容和形式、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 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加强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 视野开阔,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例:“在4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4的整数, 随机地抽取一张后放回, 再随机地抽取一张.求两次抽出来的数字之差为1的概率.”

变式:“在4张卡片上分别写有1~4的整数, 随机地抽取一张后不放回, 再随机地抽取一张.求两次抽出来的数字之差为1的概率.”

通过变式训练, 可以拓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达到“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 一题多问:

对内容难度大的题目, 采用一题多问的形式, 能更好地将问题深入, 有利于铺设台阶, 让学生阶梯式地掌握知识.

教材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 方法因人而异, 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只有“沉入”教材, 不断地揣摩教材, 悟透教材, 才能将教材处理得更加成功,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摘要:新课程改革, 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结合一些实例谈论了怎样灵活处理教材, 把静止的教材盘活起来,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灵活处理 第9篇

一、内容再现, 使教材知识更具生活性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 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 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比一比”时, 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又如在教学“几何体的认识”时, 可通过让学生观察足球、乒乓球、魔方以及茶杯等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这些感性材料,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抽象出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形成数学经验, 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而有用的喜悦感,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样处理教材, 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掌握的知识, 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 实现“数学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 联系实际讲数学, 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 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 学会生活, 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 使教材知识更具趣味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 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先出示一片青青的草地, 同时配上轻快的音乐, 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地找蚯蚓吃呢!”我边演示, 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 使学生对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 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 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深度挖掘, 使教材知识更具发展性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的课程观认为, 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和教学的关系, 做到“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度开发”, 并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 使课堂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特别要精心设计“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计算公式的获得, 教材是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得出的, 课堂上在学生完成三种实验后 (用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 可以再增设一个实验内容:就是用一个三角形来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而推导计算公式。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会创造出以下三种剪拼法:

学生通过动手会发现, 由一个三角形剪拼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共同点: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原来三角形的底, 高都是原来高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47;2。

四、适当拓展, 使教材知识更具开放性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能否把握课程标准, 教材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 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 理解教材,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 因此, 教师必然要适当对教材进行巧加工, 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 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如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时, 美术学科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教师可通过剪窗花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 体会到剪纸中的数学问题。然后通过几个简化了的特殊图形:杉树、眼镜、蝴蝶等突出对称图形的特点。接着, 教师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动手剪出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性得到了充分提高。这样就从活动中使学生得到审美教育, 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灵活处理 第10篇

一、银行审核信用证单据的基本要求

1.审单的依据是信用证条款、UCP600及与之配套的ISBP等相关国际惯例

当信用证中规定的条款与UCP600的条款出现冲突时, 信用证条款具有优先权, 银行审核单据应以信用证条款为准。在此基础上, 单据须符合UCP600及ISBP的相关适用条款。

2.审单的基本原则是“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单内一致”

“单证一致”指单据表面内容不得与信用证条款矛盾, 以信用证条款和UCP600为审核依据;“单单一致”指各单据间表面内容不得相互矛盾, 以商业发票为审核依据;“单内一致”指同一单据表面内容不得自相矛盾。银行审核单据时应坚持严格相符的原则, 除单证不符或收到进口地法院止付令之外, 银行无任何理由拒付。

二、信用证单据业务灵活处理的案例分析

1.倒签和预借提单

交货延误在外贸业务中是经常遇到的事情, 如果不能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船期限内交货就被视为违约, 即提单上记载的实际装船日期晚于信用证规定的日期, 这笔货款就会被银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理论上出口商应要求对方改证, 但此举可能会使初次合作的客户感到信任危机, 或者恰逢市场行情下跌等情况时, 进口商就会以此为借口拒绝改证或要求降价赔偿, 从而给出口商带来风险。因此在实际业务中, 如果实际装船时间仅晚了几天, 出口商可以向船公司出具保函来变通解决。一是采用倒签提单, 即船公司在提单上注明的装船日期比实际出单日早几天, 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最迟装运期。例如, 实际装船日为“7月22日”, 而信用证规定最迟“7月15日装船”, 只要船公司在提单上打印的装运日期为“7月15日”, 单证表面上没有问题就不会影响到收汇;二是预借提单, 不等船开走就先行要求船公司签发提单以便按时交单。显然, 这些属于“弄虚作假”, 但在客户没有实质性损失的情况下, 可在与客户沟通后如此操作, 这样可使进口商省去改证手续费, 出口商规避银行扣款等风险。当然, 这不适用于时令性强的货物, 如圣诞礼物等。

2.制作假合同报检

许多出口商品需要进行出入境检验检疫, 而出口商一般委托工厂代理此业务, 双方签订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委托书。出境货物报检一般需提供外销合同 (销售确认书或定单) , 但在实际业务中, 一些中小企业经常是与合作多年的老客户在往来邮件中谈妥条件就开始履约, 并不签订合同, 而按规定没有合同就不能报检, 商品也就无法出口。此时, 出口商经常会灵活处理:根据双方往来邮件制作一份交易真实但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合同交给工厂去报检, 这样可以顺利履约收汇。

另外, 在出口商向工厂提供的外销合同中, 国外客户的名称、地址和成交价格都会暴露无遗, 而这些是商业机密, 工厂掌握后很可能会甩开中间商直接与国外进口商联系。就算工厂没有此打算, 也会因为了解到出口商此次交易获得的利润而要求提高产品价格, 这无疑会给出口商带来极大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 出口商提供外销合同时, 常常将进口商的名称、地址做成假的, 而价格是真实的, 因为商检局所批复的检验检疫书上会显示商品的价格, 而进口商的名称、地址则以星号代替。并且在单价中可以显示高额的佣金, 工厂就不会认为出口商的利润很高了。例如, 每件商品75美元:Unit Price CIF Atlanta US$75, 在制作合同时可做成Unit Price CIF C20 Atlanta US$75。

3.打印OK报告

在实际业务中, 出口商有时要向进口商传真某些文件, 如装船通知等, 传真成功后传真机会弹出一张印有传真时间和目的地的纸条, 这张纸条被称为OK报告。有些信用证条款中就规定OK报告是要向银行提交的单据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常用的传真机除非事前进行功能设置, 否则不会自动弹出OK报告。当业务员由于疏忽或根本就不了解传真机的功能设置致使没有OK报告而影响到交单时, 一般会用打印机打印一份去交单, 单据虽是虚假的, 但因为实际业务操作完全符合合同或信用证的要求, 因此一般不会引起进口商与银行的怀疑。

4.低开商业发票

进口商为了逃避关税, 往往要求出口商提供两套商业发票, 一套是用于对账的正常金额的发票, 另一套是供其进口清关的金额较低的发票。如实际货款为25万美元, 由于进口关税较高, 进口商要求出口商另外提供一套金额为10万美元的发票用于清关。为促使交易达成, 且自身也没有实质性损失, 出口商往往同意进口商的这一要求。

三、灵活制单的风险分析

我国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八条规定:“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存在信用证欺诈: (一) 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虽然没有直接规定倒签提单、制作假外销合同、打印OK报告及低开商业发票是否构成信用证欺诈, 但倒签提单上的日期与实际装船日期不符, 外销合同中进口商的名称及地址与实际不符, 用于进口清关的发票金额与实际货款金额不符, 这些都属于第八条规定的“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 而打印OK报告则属于“受益人伪造单据”。

笔者认为, 如果受益人已经适当、真实地履行了销售合同项下的供货义务, 保证了货物的质量, 而仅仅由于运输环节的原因, 导致货物未按信用证规定的期限出运, 或是为了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 或是为了弥补工作中的疏忽而采取的措施, 只是为了实现安全收汇, 主观上并不存在故意欺诈, 并不是实质性的欺诈行为。但是提供“伪造的单据”与“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也是事实, 如果没有与进口商很好地沟通, 适逢市场行情发生变化, 进口商选择向法院起诉, 则出口商将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法律上, 贸易单据是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依据, 也是事后还原贸易过程的重要凭证。例如, 出口商为帮助进口商降低进口关税开出两套商业发票, 如果货物发出后进口商拒不付款, 出口商希望通过法律手段追回货款时, 经进口国海关清关证明的金额低的“假发票”在法律效力上高于正常金额的“真发票”, 致使出口商在国际诉讼中追回全部货款难度极大, 因此出口商应尽量避免这种做法。

预借和倒签提单的法律后果也很严重。对出口商来说, 虽然通过预借或倒签提单能够满足信用证的规定顺利议付, 但被拒付或被索赔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如果倒签提单的事实被进口商查证后, 他可以向承运人索赔也可以向发货人索赔;如果是预借提单, 可能因提单上的船名与实际船名不符而被拒付。在实际业务中, 如果提单“过期”难以避免, 建议采取以下做法:1.在合同或信用证中规定“过期提单也可接受” (stale B/L is acceptable) , 这对卖方有利。2.事先与进口商沟通。如果进口商并无实质性的利益损失, 就可能接受这一做法, 而不要求退货和赔偿,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容忍了出口商的不正当行为, 此时则不属于信用证欺诈, 出口商也就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善论.国际贸易实务解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183.

[2]王善论.信用证项下不符点产生及其预防[J].对外经贸实务, 2005 (1) :59-60.

灵活处理 第11篇

【关键词】备课 教材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54-02

使学生获得必要的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并能初步应用;体会概念、结论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巩固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无论学生方面还是老师方面都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我们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待我们去研究、去突破。

一、高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心理不成熟

高一新生的心理还不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意志较差。因此在教学中仍需经常提醒学生要认真、积极、自觉、主动地学习。

2.初、高中的教学难以有效平稳地过渡

高一教学进度快,教学难度大,思維方式和学习方法的骤然改变,使高一新生很难快速适应。很容易产生大面积的学困生,严重打击了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学生遗忘率大,解题速度慢,不愿做解答题。

学生对一些概念、法则、公式等理解记忆不全或很快遗忘,学了后面又忘了前面。解题速度慢,求一个二次函数的值域或画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要花很长时间。学习中新生存在的另一个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差,学生只喜欢做选择题、填空题而不喜欢做解答题。但解答题在高考中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解答能力和书写作答的规范性。

二、针对高一新生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教学关键之一是老师的备课,其二是老师的课堂实施,其三是课后作业、习题处理。而课堂的实施往往由于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讲课风格基本上已经定型,是较难改变的,但备课方面,只要用心、尽力,是很容易做好的。我们知道备课要备教材(即教学内容)、备学生甚至备突发问题。备课内容要源于教材,紧密联系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

1.对一些教学内容应作适当补充

例如高中数学必修1中对于函数的值域的教学,教材中只是一笔带过,甚至例题中只有求函数值,没有求函数的值域。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掌握求简单函数值域的方法也是必需的,教师必须补充教给学生。

如:求下列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值域:①y=2x+3,x∈{-1,0,1,2};②y=2x+3,x∈[-1,2];③y=2x+3,x∈R;④y=x2-2x-3,x∈{-1,0,1,2};⑤y=x2-2x-3,x∈[-1,2];⑥y=x2-2x-3,x∈R。

当然,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有些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应因材施

教,作适当调整。分离常数法:如 。换元法:如

。判别式法:如 。

2.对教材中的个别内容,甚至例题,应作适当调整。

如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的例题2,原题是:“物理学中的玻

意耳定律 (k为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

其体积v减小时,压强p将增大,试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之。”这是高中教材的第一个证明题,而且此题目都是用字母表示,高一新生对于证明题基本上只会证明三角形相似或三角形全等,所以这一例题难度明显偏大,不适合高一新生的学情。其实我们可

换为其它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如:证明函数f(x)=x+ 在[1,

+∞]上是增函数。本题紧扣单调性的定义。而且函数的定义域为x,函数值为f(x),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局部性质)单调性都能很好体现。而关键是紧扣学生习惯,高一新生容易接受。

3.对一些教学内容在讲授时应因材施教

如在讲授函数的表示方法时,特别是分段函数的表示时。我们可以对分段函数这一节的教学从以下几个例子逐层展开。(让学生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和各种表示方法的优点。比较三个函数的图象特征,得出函数图象的特点和异同之处)

例1:(课本P19)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让学生低门槛地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解: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数集﹛1,2,3,4,5﹜,解析法可以表示为y=5x,x∈﹛1,2,3,4,5﹜。

列表法可以将函数y=f(x)表示为:

图象法表示,见图1。

例2:(课本P21)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①乘坐汽车5公里以内,票价2元;②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段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x公里。解析法表示为:

(x∈ )

列表法可以将函数y=f(x)表示为:

图象法表示,见图2。

图1 图2

在学完前面的两个例子之后,我们可以移花接木地将课本 的习题7改编之后作为例3嫁接过来。

例3:(课本P45改编)2010年广州市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市民每月工资、薪金所得不超过2000元的部分不必纳税,超过2000元的部分为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此项税款按下表分段累加计算:

按此规定回答下列问题:①写出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②设甲的月薪金所得为6000元,则甲须缴交的所得税款为多少元?③若乙某月份缴纳所得税款80元,那么乙这月份的工资、薪金是多少元?

解:设某人的当月工资、薪金为x,所应纳税额为y,解析法表示为:

图像法表示,见图3。

图3

得出:①由y=50+150+15%(6000-4000)=500,知甲须缴的所得税款为500元。②由y=80可知,80=50+10%(x-3000),解得x=3300(元)。

知乙这月份的工资、薪金是3300元。

可见通过将第45页的习题7作为例3嫁接过来,更有利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完善和比较,特别是突出分段函数的图象特点。通过3个例子比较可知:①图像法:能直观形象表示出函数的变化趋势,有利于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②解析法:函数关系清楚,容易从自变量的值求出其对应的函数值,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③列表法:能直观地看出自变量取某个值时相应的函数值,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但对于例3,用列表法就不好表示了。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日常备课中,可以通过内容补充、适当调整、因材施教等方法灵活处理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高考。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章建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灵活处理 第12篇

1工作现状

案件侦破是从现场勘验开始的。现场勘验这一环节是整个案件侦破工作的基础。刑事技术人员把现场勘验作为刑事技术工作的主要环节, 刑事技术人员一直致力于提高现场指纹的提取率和现场指纹提取质量及数量, 而勘察现场结束之后的指纹比对工作的比对效率也随之重要起来, 及时、快速的将现场指纹通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查询、比对出结果能协助刑侦办案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犯罪嫌疑人员的信息资料。目前, 专业数码相机的使用在基层已经普及, 虽然现场勘查大多仍沿用以往的粉末刷显、胶带黏贴的方法, 但一些需要特殊处理的现场指纹例如血指纹、汗潜指纹等要将其带回技术室进行专业处理并拍照固定提取, 因此生成大量的现场指纹照片。数码相片成像快捷, 便于使用, 但因为图像大小和像素设定的限制, 录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时存在局限。在多次实践后, 在指纹图像处理及录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方面我们逐渐摸索出一套简洁、快速的处理方式。

2方法

设备:电脑配备海鑫指纹自动识别系统、与其连接的扫描电子设备为爱普生扫描仪 (型号:V600) 一台, 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利用数码相机拍照提取贴有比例尺的现场指纹一枚, 将图像导入电脑中, 打开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将现场指纹照片尺寸选取为2.5CM, 再点击图像大小标题栏里将照片像素值调至500dpi, 另存为新图像并做好标记。打开海鑫指纹自动识别系统, 点击扫描仪输入, 打开文件输入, 选取经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好的拍照指纹照片, 并将图像导入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录入指纹时的选取界面, 初始照片成像较小, 点击选取右下角的放大图像, 按照平时扫描仪扫描现场指纹卡时的方式进行正常选取操作即可。操作方法如图1-图4。

3讨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灵活处理】相关文章:

灵活处理教材06-03

灵活转换05-06

灵活训练05-25

灵活创新06-23

灵活控制07-29

灵活巧妙08-03

灵活运用08-19

灵活使用教材06-19

灵活就业证明05-21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08-29

上一篇:补充工伤保险论文下一篇:业余体育锻炼